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M5 自研芯片太贵了,苹果打算让全家桶都用上

By: 周芊彤
8 July 2025 at 14:23

除了 iPhone 17 系列之外,苹果下半年最重要的新品,可能是自研的 M5 系列芯片。

据 MacRumors 报道,苹果将在下半年发布一系列新硬件——包括 iPad Pro、iMac、Mac mini、MacBook Pro 以及 vision Pro,而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在于,都将搭载苹果 M5 系列芯片。

芯片,已然是苹果生态最重要的护城河。

▲ 图片来自:Apple

苹果 M5 芯片要来了,为 AI 而生的小改款

自苹果 M1 芯片发布以来,基本延续了一代大升级,一代小改款的策略,例如 M2 相较 M1 在 GPU 方面提升明显,但 M3 在性能提升方面则幅度不大,而 M4 又是性能跃升的一代——按照这个规律来推测,M5 很有可能是「性能小改款」的典型代表。

▲ M4 芯片. 图片来自:Apple

据爆料称,M5 芯片将延续 M4 的设计,整体性能不像 M3 到 M4 那样大幅度提升,但会更加注重对 AI 需求的优化,并多个方面进行微调,这也符合苹果芯片在 AI 方面的倾向。

M5 将采用第三代台积电 3nm 工艺制造,相比 M4 芯片在能效方面有所提升:

  •  CPU 和 GPU 性能提高约 15-25%
  • 配备更先进的神经网络引擎,AI 运算性能将大幅提升
  • 电池续航能力预计提高 10-15%

值得一提的是,M5 Pro、M5 Ultra 芯片将采用台积电的 SoIC-MH(2.5D 堆叠)封装工艺,实现 CPU 与 GPU 的分离设计,预计在散热方面会有更好的表现。

▲图片来自:Apple

自研芯片太贵,苹果全家桶都得用

关于苹果 M5 系列芯片,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苹果并没有采用台积电最先进的 2nm 制程工艺,而这或许也是为了控制芯片成本。

▲芯片历程 图片来自:台积电

众所周知,芯片是一个研发投入重、回报周期长的行业,每一代 M 系列芯片的研发费用都高达数亿美元,但带来的领先优势却只有短短一两年,这对于销量远不如 iPhone 的 Mac 产品线而言,这是一笔不容忽视的成本。

国际商业战略公司 (IBS) 首席执行官 Handel Jones 曾表示,先进芯片的研发成本在 28nm 之后会水涨船高,设计一块 28nm 制程的芯片,平均成本为 4000 万美元;而 7nm 芯片的成本高达 2.17 亿美元,5nm 为 4.16 亿美元,3nm更是将耗资高达 5.9 亿美元。

▲ 苹果历代 M 系列芯片性能对比.

▲ 设计芯片所需的平均研发成本.

芯片制造成本也不便宜,以 M1 系列芯片为例,M1 芯片的制造成本约在 50 美元左右,M1 Pro 约 100 美元,而芯片面积更大的 M1 Max 造价高达 200 美元,M1 Ultra 因采用堆叠设计,成本高达 500 美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苹果并没有推出 M4 Ultra 芯片,因为实在太贵了!

如此庞大的研发投入,对于苹果来说,这既是竞争力的来源,也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从 5nm 制程起步的 M 系列芯片,每一次芯片制程的提升,都意味着十几亿美元的支出。

▲图片来自:Apple

为了摊薄高额的芯片研发成本,苹果将 M 系列芯片,引入到了更多的产品线当中——其中最大的现金奶牛,就是 iPad。

早在 2020 年,苹果就推出了搭载 M1 芯片的 iPad Pro,并且持续推动 M 系芯片在 iPad 产品线上的运用,目前,iPad Air 和 iPad Pro 系列已经全线搭载 M 系芯片,价格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2023 年,苹果发布的空间计算设备 vision Pro 就搭载了一颗 M2 芯片,用于驱动复杂的空间计算场景;2024 年, 苹果在 iPad Pro 上首发了 M4 系列芯片;随后,我们又看到了更多搭载 M4 系列芯片的 Mac 电脑,以及售价近 10 万元,搭载 M3 Ultra 处理器的 Mac Studio,在上面能直接跑满血版的 DeepSeek-R1 大模型——可以预见,苹果这种「全家桶」战略还将会延续下去。

一方面,是为了摊大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筑高墙,而留给对手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把墨水屏带到AIPC上很酷,但这可能不是个好主意

By: 周芊彤
4 July 2025 at 21:56

自从墨水屏被发明出来,和阅读器就是一对天作之合。

但这显然是一个增长正在放缓的市场,而世界上最大的墨水屏制造商 E Ink 心急如焚,他们想把墨水屏卖到更多的地方——比如学习机,或者盒马超市里的价格标签。

而 E Ink 最新看上的地方,是 AIPC——准确来说,是 AIPC 上的触控板。

7 月 1 日,E Ink 元太科技宣布,要把墨水屏做成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这个方案将彩色电子纸与传统触控板结合,声称要为 AIPC带来「全新交互体验」。

但 AIPC真的需要一块墨水屏吗?

▲ E Ink 墨水屏触控板. 图片来自:E Ink

墨水屏触控板确实省电,但这可能不是重点

E Ink 的这个墨水屏触控板方案整合了 Intel Smart Base 技术、Intel Innovation Platform Framework 和 Intel AI Assistant Builder 技术,将彩色电子纸与传统笔电触控板结合——从技术角度看,这套方案确实不是在胡说八道。

最明显的优势是省电。

墨水屏只在内容更新时消耗电力,静态显示时几乎不耗电——这对笔记本续航来说确实是好事。而且墨水屏不发光、无闪烁,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眼疲劳。

▲ 墨水屏. 图片来自:E Ink

功能方面听起来也挺丰富:触控板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触控操作,还能显示各种 AI 生成的内容。系统可以在上面显示常用快捷键、系统提醒,甚至是 AI 生成的文字摘要、图像内容,或者游戏攻略。用户还能查看天气、便条备忘录、会议记录,笔记本关机时甚至能显示个性化壁纸。

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来了:

有多少人真的需要在触控板上和 AI 对话?看天气预报?

这些功能在手机上、在电脑桌面上不是都能更方便地实现吗?把它们塞进一个几英寸大的触控板里,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制造问题?

▲ 墨水电子屏. 图片来自:E Ink

笔记本电脑做副屏,很酷但没用

说到笔记本副屏,苹果已经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2016 年,苹果在 MacBook Pro 上推出 Touch Bar——用一条 OLED 触摸屏取代传统功能键。苹果声称这是笔记本的「最大变革」,能提供动态快捷键和应用专属功能。

五年后,苹果在 2021 年取消了 Touch Bar,乖乖回到传统功能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 Touch Bar 实在太难用了,不仅难以盲操,还徒增成本。传统F键闭着眼睛都能按对,Touch Bar 却要低头去看,效率反而下降了。更要命的是,它让笔记本成本增加了不少,却没带来相应的价值——最终,Touch Bar 的软件生态也没有养成,MacBook Pro 轰轰烈烈的副屏革命就这样惨淡收场。

▲ Touch Bar. 图片来自:Apple

不止苹果,许多 Wintel 阵营的厂商也试过水。华硕曾在 ZenBook Pro 系列上推出过 ScreenPad,把标准触控板和高分辨率 LCD 触摸屏合二为一,可以显示数字键盘、应用图标等,看起来很酷,但实际用起来,大部分时间就是个摆设,还影响手感。

其他厂商也有过类似的尝试,但结果都基本都是叫好不叫座。背后的原因确实也不复杂——

这些副屏破坏了笔记本交互的简洁性。用户本来就要处理主屏的信息,现在还得分心去看触控板上的内容。而且这些副屏通常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必须配合主屏使用——对于笔记本电脑这样的生产力工具而言,这种设计从根本上就是多余的。

▲ 墨水屏的应用. 图片来自:E Ink

当然,E Ink 做墨水屏触控板的动机倒是能理解。毕竟电子书市场在萎缩,商业公司得找到新的出路。从商业角度看,这种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和 AI 硬件结合也确实是个方向。

但问题是, 和 AIPC 的结合或许真不是个好主意。我们在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要的是更好的性能、更长的续航、更合理的价格,而不是一个可能永远用不上的「触控板墨水屏」。

与其在副屏这条死路上继续撞南墙,E Ink 不如把精力放在电子纸已经验证过的场景上——阅读器、价格标签、户外显示,这些才是墨水屏真正发光发热的地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