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中国公共安全隐患频发 “堵大于疏”能否走出困境?

13 December 2024 at 03:48

深圳顶级豪宅近期发生的爆炸事故再次暴露出高层建筑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的不足,仅今年,中国类似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治理、经济下行和基层执行中的深层问题值得关注。如何从源头上预防极端事件发生,已成为中国当局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深圳燃爆 顶级豪宅成为灾难中心

据台湾中央社引述当地新闻报道,深圳市顶级豪宅华润悦府二期住宅本周三(12月11日)下午发生爆炸,燃爆波及附近建筑,引发大规模紧急撤离。据目击者称,爆炸造成多名住户受伤,且一名女住户疑因未能及时逃生从高楼坠落,引发围观群众惊叫。

据网传的现场视频显示,爆炸发生在华润悦府二期一高层住宅内,火势迅速蔓延,导致整栋大楼损毁严重,窗户玻璃被震碎。不少居民通过社交媒体反映,事发前一天曾闻到天然气异味,并有住户报告,但疑似未获妥善处理。

华润悦府二期位于深圳湾,于2018年竣工,总楼高44层,为深圳知名高端住宅区。二手房中介平台数据显示,该楼盘挂牌均价在1500万元人民币以上。

隐患排查短板暴露

深圳居民蒋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事故成因疑似天然气泄露引起同样住在高层住宅的他的担忧。他表示,高层建筑需更加注重燃气巡检和日常预防措施。“今天这个事情发生以后,我反正听到的一些说法就是买楼不能买那么高了,可能要会影响以后买楼的这个决定了。”

近年来国内公共安全事件增多,但蒋先生认为,部分原因可能与媒体传播的便捷性和经济环境变化有关。

“像这种消息听到的,一是比较多了,第二是比较快了,并不代表着以前没有。我觉得这个成因,或者说我们称之为这种极端的事件的发生,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当然这几年的经济可能不太好。还有一老话就说‘坏人变老了’。我个人觉得一定有大环境和小环境综合起来才导致这些事件的发生。”但基于个人体验,蒋先生认为中国的社会治安和安全感总体相对较高。

此次深圳住宅燃爆事件,进一步暴露了物业管理及隐患排查上存在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许多网友对政府和相关责任方提出质疑。在中国社媒平台微博上,有网友称,“都是人祸,有关部门没有做好房产维护巡查工作”;“有人报告燃气泄露却没人修理,燃气公司必须担责”。还有网友说:“安全意识令人失望。”

据《红星新闻》查证,公开信息显示,自今年5月起,发生燃爆的住宅已被法拍三次,均以流拍告终,此次事故疑似因该房无人居住,错过多次安全排查。

南山区应急管理局通报称,已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区应急、消防、公安、交警、住建、卫健等部门,正在全力开展救援处置工作。深圳消防周三晚间通报,截至18时,明火已扑灭,事故造成1人死亡,无其他人员受伤。

与此同时,舆论也关注到中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发趋势,并将其归因于治理结构、经济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多重因素。据本台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中国就发生了多起重大公共安全事故,仅极端恶性伤人事件就有20余起。5月,云南镇雄县一医院发生的持刀伤人事件造成至少2人死亡,21人受伤。6月,两名美国教师在吉林遇袭,一名试图阻止行凶者的中国公民也被刺伤。9月,一名10岁日籍男童在深圳遭到袭击。10月,北京街头发生持刀伤人事件,造成5名路人受伤,其中包括3名未成年人。11月,一名男子在珠海体育中心驾车冲向人群,导致至少35人死亡,警方称行凶者动机为对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不到一周内,无锡一所职校又发生持刀行凶事件,致8人死亡、17人受伤,初步调查显示,该校毕业生因未能拿到毕业证、对实习报酬不满而回校发泄行凶。同月,湖南常德一小学门前发生驾车冲撞事件。

2024年11月11日,广东珠海体育中心发生男子驾车蓄意撞人事件后,交警在附近站岗。
2024年11月11日,广东珠海体育中心发生男子驾车蓄意撞人事件后,交警在附近站岗。

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压力与隐患的叠加效应

旅居荷兰的中国人权活动人士林生亮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近期发生的极端公共安全事件已经呈现出普遍化、集中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跟中共长期实施的压制、专制的极权统治有关系。以往也有非常多类似的案子,只不过没有像现在这么集中化,现在的现象是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机制的失效和无能导致的集中爆发。”

在珠海驾车撞人事件发生后,中共党媒新华社报道指,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就加强社会治理、防范极端案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强化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随后的社区行动中,本台无法证实的网传消息显示,以微信群为载体,社区力量全面排查“高风险”人员,重点关注“八失人员”和“三低三少”人群。

公民记者赵兰健分析认为,中国政府处理极端公共安全事件的方法不仅止步于“堵大于疏”。“中国对这些问题不仅是堵,更是打压。这些问题绝非是把北京或者广州、深圳的地铁变成机场一样的严格安检可以解决的,显然不是个案,也不可能在个案的基础上解决,是整个社会坍塌现实的必然结果。而这只是刚刚开始,未来只会更可怕。”

9月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涵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经济刺激措施,旨在提振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并希望以此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然而,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指,中国官方近期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显示,尽管中国政府出台措施提振支出,但内需依然疲软。持续多年的楼市低迷继续拖累经济,中国政府提振经济所依赖的出口增速放缓,并未达到经济学家的预期。

尽管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重申了中国今年将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但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纷纷下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赵兰健说:“一个人在吃喝生活完全无助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他指出,与美国政府、宗教组织及非盈利机构组成的救助机制不同,中国人一旦个人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很难得到完善的救济和保障。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青年失业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去年,这一数据创下21.3%历史新高,迫使中国当局一度暂停发布该项数据。

重塑治理模式才能破局

“白纸运动”亲历者黄意诚将极端恶性事件称为“献忠”,而此类事件频频发生在中国历代王朝末期。他认为,在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架构无法改变的情况下,难以走出极端事件频发的困境。然而,唯一能够打破困局的苗头——“白纸运动”,也惨遭当局镇压。

“白纸运动被镇压以后,社会更多的怨气没有办法发泄。加上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还有中国和西方主要国家矛盾的增加,这种‘献忠’事件肯定会越来越多。”黄意诚认为,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方式是“预防”所谓的“有风险人员”,而这一手段早已在中国涉疆政策上广泛应用。将维吾尔人送入再教育营以“预防犯罪”的情况恐会向内陆蔓延。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

© RFA Traveler

2024年12月11日下午,深圳一处顶级豪宅发生爆炸事故。

💾

关税、经济复苏与科技竞争 特朗普重返白宫引发美中新挑战

11 December 2024 at 06:17

过去四年,美中两国在经济、军事与科技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双方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多位中国问题专家本周二讨论了美中关系中的关键挑战,特别是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全球影响。

特朗普第二任期,美中关系面临更严厉挑战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多次重申,将在第二届任期内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征收最高可达60%的关税。

美国前贸易副代表温迪·科特勒(Wendy Cutler)在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本周二(12月10日)举行的第三届“大数据中国”年会上指出,如果没有其他地区危机,关税问题可能成为特朗普第二任期美中关系的首要挑战。

她说:“随着这些额外关税的增加,与中国就贸易问题达成任何协议的可能性将变得极其困难。此外,美国的利益相关方会支持关税的实施,但在取消关税时,那些从关税中获益的公司和行业将成为主要障碍,并且会对中国是否最终会履行任何承诺持高度怀疑态度。”

对于美中之间尚未达成一致的议题,如中国政府补贴国有企业、产能过剩和网络安全等问题,温迪指出,这些问题难以解决,而中国目前正走向更多国家干预的方向。她认为,除非采用“管理贸易”的方式,例如要求中国购买特定产品并对其出口设定配额,否则难以与中国达成协议。然而,这种方式可能引发国际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对,且不符合规则导向的贸易原则。

美国白宫国安会原亚太事务资深主任韦德宁(Dennis Wilder)分析指出,美中关系的未来主要取决于习近平对特朗普及其政策的反应。他指出,中国目前面临前所未有的局面,美国国家安全团队的高层没有人与中国建立过关系,而中国方面则急于与这些人接触,但美方尚未准备好进行对话。

韦德宁提到,美国政府内部存在两派:一派是对中国持强硬立场的鹰派,另一派是像马斯克(Elon Musk)这样有大量对华商业利益的亲商派。这种“对手团队”(Team of Rivals)式的格局使中方难以判断特朗普政府的权力平衡以及特朗普对中美关系的最终定位,这种不确定性让局势变得复杂。

“(美中之间)可能会发生一场严重危机。特朗普可能过于强硬,鹰派可能推动局势升级,最终导致一场重大危机。”他指出,南海和台湾是可能引发危机的关键区域。

冲突风险是否可控?

据香港《联合早报》报道,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周日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访时透露,他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近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

华盛顿智库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印太项目主任葛来仪(Bonnie Glaser)表示,目前习近平和特朗普都希望维持良好的个人关系,并释放了一些信号,表明可能愿意达成某种协议。但她强调,如果有可能达成协议,范围可能仅限于贸易领域,而非更全面的“大战略协议”。她指出,中美关系目前处于全面、多领域的全球性竞争中,涉及权力和影响力的争夺,特别是在亚洲及全球范围内。因此,不太可能在安全领域或其他方面达成“大战略协议”。

她说:“特朗普和习近平都不想在这个特定时刻开战。……我认为特朗普不希望台湾海峡爆发战争。爆发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最有可能的爆发点是南海和台湾海峡,但我认为风险并不是很高。我认为北京真正关注的是国内挑战,希望避免危机。”

葛来仪分析称,危机的风险可能来自中国低估了美国的决心,或者美国的政策触及了中国的红线。

中国的刺激计划能否可持续复苏经济?

9月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涵盖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经济刺激措施,旨在提振消费、稳定房地产市场,并希望以此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但近期中国官方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持续疲软。外界普遍认为,中国迄今为止的刺激计划未能解决产能过剩和国内需求疲软等最紧迫的问题。但在周二的峰会上,总部位于北京的战略咨询公司 Trivium China 的联合创始人安德鲁·波尔克(Andrew Polk)认为,中国显然正在为特朗普第二届政府潜在的政策变化做应急计划,北京希望通过与特朗普的个人外交尝试改善关系,但也在为最坏情况,如关税做准备。

他进一步指出,美国的潜在关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出口,但中国重点仍需放在短期内增加中央政府支出和推进财政改革。尽管外部环境不可控,这两项政策仍能够帮助中国应对外部冲击。

荣鼎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中国市场研究主管洛根·怀特(Logan Wright)认为,与七八年前相比,中国经济更加依赖出口,这意味着它更容易受到出口限制的影响,但单个国家的出口限制影响有限。

他说:“特朗普政府能让北京最难应对的做法是推动全球需求的扩大和在替代供应链上的新投资,同时联合盟友和伙伴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从而削弱中国在日益缩小的市场中争夺份额的能力。”

脱钩去风险还有升级版?

据本台报道,美国上周启动第三轮出口管制措施,进一步打击中国获取和生产先进芯片的能力。此次出口管制不仅将140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同时限制高带宽内存芯片(HBM)及24种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及3种软件工具的对华出口。美国扩大对华先进技术出口管制范围,再度引发了围绕脱钩与去风险的讨论。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中心主任格雷戈里·艾伦(Gregory C. Allen)认为,拜登政府在对华出口管制方面的工作尚未结束,未来41天内可能会有新一轮的出口管制规则出台。他指出,新规则应针对类似台积电(TSMC)为华为代工AI芯片的情况进行调整,例如防止华为通过空壳公司规避原有的2022年10月7日出口管制措施。

艾伦表示,拜登政府在美中科技竞争中的立场更加坚定,而非通过谈判让步来换取合作。“因此,我不认为这些争端会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变得平息,而我认为,这才刚刚开始。”

责编:安克 网编:洪伟

美中两国国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