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AppGallery Awards 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发布,我们看到了鸿蒙应用生态的新趋势

By: 艾 梵
14 December 2024 at 17:39

12 月 11 日,华为终端云服务公布数字生活内容风向标「2024 年度先锋榜」,其中「AppGallery Awards 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尤其值得关注——这是原生鸿蒙正式商用后推出的首个应用年度榜单。

这次的获奖名单,从不同角度折射了鸿蒙原生应用在用户体验、视觉设计、创新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亮点与趋势。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份榜单的组织形式:与其说这是一张榜单,不如说是一种对生活趋势的回顾,一份展示 Apps 应用文化发展的「米其林指南」,是原生鸿蒙生态向我们递出的一张新名片。

本次榜单揭晓了 18 款应用和游戏,分属不同领域。而串起这些应用的,是我们可知可感的六大生活新趋势。

 

年度影响力背后,传递出三重价值

2024 AppGallery Awards 聚焦于我们身边切实发生着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们对用户日常生活及应用形态施加的影响。这些日常离不开的常用应用和趋势相交织,又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先看看 MBTI 性格测试这一趋势:

当内外向之分显得过于古板,而星座又过于繁琐时,基于 MBTI 身份认同的各种心理测试和互动故事,席卷了所有社交平台。一句「你是 E 人还是 I 人」成为了多少人的口头禅,而 MBTI 这四个字母也随之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货币。

在这里,它全新定义了一种社交趋势,让头部社交应用也找到了和用户互动的新方式。而对此响应最为明显的,自然就是小红书、微博和知乎了。

因为 MBTI 热潮,用户找到了新的破冰方式和强大归属感。公众人物的 MBTI 属性频上热搜,而各种超话和标签也聚集了许多同频的爱好者,令社区热度水涨船高。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开发者和运营方没有错过这「泼天流量」:人格测试功能、基于 MBTI 属性优化的社交匹配机制和个性化内容推荐纷纷融入产品,无论是刷内容还是发内容,都产生了新的体验。

MBTI,无愧于「年度第一社交趋势」。而 AppGallery Awards 所做的,就是传递和推进这一趋势,使它能被更多的开发者「看见」,激活种种产品设计创意。

这就是 AppGallery Awards 的第一层价值,即看见趋势。

在趋势之上,还有一层思考:是什么令趋势成为趋势?

观察一下 AIGC 在当下成为热潮的动力机制,答案自然明了:因为用户工作中需要帮助记录会议、整理资料和撰写文档的「助理」,于是讯飞星火和 AI 写作猿应运而生;因为生活中需要一个知识框架来接触世界,故而多模态的通义大模型大受欢迎——趋势的诞生,源于对用户实际需求的呼应。

当需求和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同时存在,最后一步就是将两者链接起来,而这正是 AppGallery Awards 的第二层价值:应用指南

好的指南不能大而无当,而应该借由划分主题和场景,在纷繁世界中为用户提供一个个有意义的功能与解题思路。考虑到讯飞星火、AI 写作猿和通义对各种细分场景需求的适用性,有能力对应每个场景的协同需求,它们入选 AppGallery Awards 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而 AppGallery Awards 所传递出来的第三层重要价值,在于启发探索。

比如,「旷野旅行」是榜单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新趋势,关于「人生是旷野还是轨道」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当我看到这个趋势,以及下面飞猪、携程、去哪儿这三个 App 时,我想这时候顺势订一张假期的机票,未尝也不是一种选择。

这就是「启发」的力量,也许是一个趋势热词,也许是一份应用指南,又或者是一些未被挖掘的小功能、小技巧——这对应用数以万计、功能浩如烟海的数字生态而言,实在太重要了。

AppGallery Awards 是一次对全年度用户需求趋势的大总结,而 AppGallery 每天推送的新鲜主题,则为用户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趋势传达与探讨。正是在这些日常推荐主题中,用户得以通过具体的应用体验逐渐感受、了解到各种生活趋势,进而成为趋势的一部分;而他们在此被激发的新需求,也将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趋势的开始。

可以预见,伴随着原生鸿蒙生态的持续构建,未来还将有更多值得体验的应用和游戏加入进来,用户将在 AppGallery 遇见更加广阔的探索世界,也将会引发更多新的趋势流行与影响。这也许就是 AppGallery 的价值所在吧。

原生鸿蒙应用生态,正在形成正循环

回到一个多世纪以前,米其林指南因其慎重而独特的评审办法,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餐饮畅销书,而被米其林颁授星星的餐馆,则成为了一张张城市名片。全世界各地的饕客,为此不远万里,只为摘星。

指南、餐厅和食客,成为一种持续推动汽车旅游文化发展的正循环,这跟今天的 AppGallery Awards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用这一眼光再次审视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清单时,就能察觉到它是为了激励和鼓励鸿蒙原生应用开发者而筛选及设置的。AppGallery Awards 希望向开发者传递一种价值,那就是不止步于「Store」,而力求建设一个能将用户和开发者连接在一起的开放「Gallery」空间。

这里不能忘记一个事实:眼前的原生鸿蒙系统,距离其正式发布不过 50 天,即使从 2023 年首次公布算起,满打满算也不过 16 个月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构建出一个覆盖上万款主流产品及元服务的应用生态,这个「年度奖项」的评选,本身就是原生鸿蒙生态生机盎然的绝佳注脚。

每天,AppGallery 的专业编辑团队都会聚焦探索不同的主题故事,并通过一张张专题卡片呈现,可能是单个应用的深度使用剖析,也可能是多个应用组合带来的场景构建。当一个个「故事」将数字生活的趋势串联呈现为有意义的叙事时,开发者与用户的需求也就被巧妙地链在一起。

以这份刚发布的 2024 AppGallery Awards 为例,就采用了一段艺术画廊的动画短片来开启这张卡片,每一个 app 都是一幅艺术作品,盖上了官方认证的红色印章,而随着一枚枚印章的增长,原生鸿蒙的精品内容生态,也得以草长莺飞。

这就是 AppGallery 背后的设计逻辑——通过丰富的视觉浏览体验,以主题策展的推荐方式来连接开发者与用户,并以媒体化的运作逻辑来驱动整个应用生态的发展。

原生鸿蒙系统开放公测至今,虽然体验时间不长,但 AppGallery 已经有不少专题让人印象深刻。

比方说,「旅行」应用似乎是一个成熟标准化的红海市场,遵循一贯思路,难以设计出有突破点的产品。但 AppGallery 就尝试将「城市骑行」作为切入点,通过一份善用小红书、骑行导航、墨迹天气、运动健康等一系列应用的骑行指南,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其背后不急不躁、不疾不徐的生活主张。

显然,这不是一个唯「下载」「付费」马首是瞻的地方,而是吸引用户驻足的一个个故事,而开发者也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契机,去思考主题背后潜藏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在香港中环落成的苏富比旗舰艺廊,这是一个珍品荟萃的展示空间,却在香港最旺的商业区对所有公众开放。

看似反常之举,实则是提升拍卖行竞争力的核心。传统的拍卖模式通常一年只有春秋两季,而艺廊的设立,可以使得拍卖行全年都有主题活动,而来看展的人多了,艺术品成交的机会也会直线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大拍卖行,都要自己圈地办展的原因。

AppGallery 的改版焕新也是如此,人自古以来是故事动物,一个不断能够提供主题故事的场所,就是供求双方的连接器。

热门与小众并存,是展览的常态,而这也是华为 AppGallery 的日常。站在科技与艺术的交汇点上,无论是大而全的头部应用,或是小而美的精品应用,都有同样的机会被纳入每日主题故事,获得丰富的流量支持。

追求生态平衡、多元性以及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我想这就是未来原生鸿蒙 AppGallery 最独特的竞争力。

不只是 Store,更是 Gallery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以事物内在的品质和特性为其命名。

西晋《古今注》记录过一则传说:

秦始皇有七名马,一曰追风,二曰逐兔,三曰蹑影,四曰追电,五曰飞翮,六曰铜雀,七曰晨凫。

七个名字,全然不提「马」,却比其他任何名称都更能出形容疾驰骏马的英气。

华为以 AppGallery 为应用市场命名,也有着同样的立意。

在这里,「Store」的功能属性固然重要,但华为更看重的,是超越功能的文化内核。

当下时间节点上,原生鸿蒙生态的飞速发展正在快速改变移动应用业态。从今年 5 月底的 OpenHarmony 大会到 12 月初,不到 7 个月时间里,原生鸿蒙应用与元服务的数量已从 4000 款改写为了 15000 款以上,鸿蒙开发者也正以每月超 10 万人的速度增长。

这就将一些新的问题抛给了用户和开发者:在如此多的应用和游戏面前,用户如何找到自己所需?无数应用之中,开发者又如何确保自己的应用被用户所看见?

华为给出的答案,是前进一步,用 AppGallery 公开的、文化的语言构建出一种「社区生态」,更好地服务于用户需求。

于是,全新问世的 AppGallery 重新强调了「不只是 Store,更是 Gallery」的本质,以常态化的丰富视觉体验和媒体化主题策展聚集「观众」。当人与人、人与应用在这个沉浸式公开空间中有意义地接触,灵感、创意和需求的连接也就水到渠成。反过来,社区的成长,又会吸引更多人和品牌进驻。

AppGallery、开发者与用户,成为一种持续推动应用生态蓬勃发展的正循环。

一年前,华为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开设旗舰店,以开放包容的空间,打造了一座闹市中的「会客厅」;一年后,焕新上线的 AppGallery,则为开发者和用户搭建了一座数字生活画廊。

发生在两个世界的两件事情,传递的却是同样的价值观——那就是对连接、沟通与共享的重视,以及对用户体验和服务的追求。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上手华为Mate 70 系列,我们发现了「原生鸿蒙」10 个关键细节

By: 艾 梵
29 November 2024 at 13:50

11 月 26 日,华为正式发布 Mate 70 系列和「强得飞起」的 Mate X6,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几个「最」来形容:最精致强悍、最可靠、最出彩和最智慧。

但真正的撒手锏甚至无需冠词——华为宣布,两款新品到手即可升级至原生鸿蒙系统,而内置 HarmonyOS NEXT 的「先锋版」,更是第一批「原生鸿蒙」出厂设备。

之前爱范儿也曾做过 Mate 60 Pro 运行原生鸿蒙系统的体验,当时系统的流畅度和完成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次,我们手上这台出厂即搭载原生鸿蒙系统的华为Mate 70 Pro+,在体验上又有哪些升级?我们第一时间做了评测体验,这里是关于原生鸿蒙手机的 10 个细节,以及隐藏其后的秘密武器。

看得见的两个关键:更跟手,更及时

从点亮手机屏幕的那一刻起,这台华为Mate 70 Pro+ 就在用细腻丝滑的动效在不断提醒我,这是一部软硬件高度耦合的智能手机。

滑、点、拖、甩,每个日常操作,都极其流畅,而这些操作的细节,就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观感卖相。

操作跟手,用起来才顺心。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在历代操作系统演进上,都会花费大工夫来优化每一帧的动效体验,而名为「HarmonyOS NEXT」的原生鸿蒙,在这方面踏入了「NEXT」的境界。

初次上手,你就可以感受到原生鸿蒙流畅蓬勃的生命力。得益于精细的动效,从屏幕顶部边缘轻轻向下滑动,通知栏与控制中心就灵动涌现。

另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是手机交互的响应更及时了。

每次回到桌面上下切换待办卡片,手指接触屏幕瞬间,卡片外围出现几乎无法觉察的膨胀特效动画,来为这一次点击增加实感,随后卡片跟随着手指滑动。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

这一套「动效引力体系」,将现实世界的光影、材质和引力映射到数字世界之中,并在 150—350 毫秒的短暂时间内快速呈现,其结果自然是流畅、跟手,而秩序井然。

软硬件融合调度,不仅有效提升了流畅度,也节省了更多的系统资源。华为表示,升级系统后,手机流畅度能提升 30%,与此同时,还能节省 1.2GB 的运行内存,让续航延长近一个小时。

在鸿蒙系统的逻辑中,需要动起来的不仅仅是系统构件,更是信息。前者是「形」,而后者才是「神」。

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个私人信息富矿,有些连机主都无从知晓的细节,却都深埋在一个个 app 之中。我们如何把这些信息挖出来,为我们自己所用?

原生鸿蒙的办法是,让这些有效信息以「实况窗」的形式,直接来到你面前。

原生鸿蒙的「实况窗」,支持数十款高频应用,并且类型还在不断拓展中。像外卖、打车的进度,航班、列车的准点情况,实时运动的配速,地图行程的导航,演出的倒计时等等……

许多你忽略的细节,实况窗都会整理成信息卡片放到你面前。无论是处于锁屏还是桌面,都能一目了然。

调用手机的五官,为 AI 所用

真正在乎软件体验的人,都应该自己造硬件,反之亦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上的一个软件能够影响数十亿人,但这些软件应用却被分散在桌面上的一个个图标当中,其规整的排布方式,有时会让我想起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实际上每个坊之间都有坊墙相隔,手机上绝大部分 app 的信息实际上都被区隔开来,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在 app 之间传递信息,往往只能依靠剪贴板。这个基于文本的过时产品,在当代丰富的信息形式面前早已显得不堪重负。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打破区隔,让信息自由流转起来?

原生鸿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可能:用 AI 来驱动硬件。

你一定也曾和我一样,在便利店排队时看着前面的朋友,对着手机屏幕翻了个底朝天,就为了找到支付宝扫一个随机立减红包,这种时刻我总会问自己:「我是不配拥有这个三明治吗?」

好的设计就应该多走一步,主动呈上更好的解决方案,哪怕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麻烦习焉不察。

原生鸿蒙的「智感扫码」便是如此:手机对准二维码,直接出扫码提示,无需打开相机,就能瞬间完成扫码,用起来很爽!

这套操作的背后,是小艺 AI 在运筹帷幄。

原生鸿蒙嵌入的系统级小艺 AI 大模型,是手机 AI 存在感最强的一次。小艺不仅随叫随到,更能调用手机的「五官」,充分挖掘设备的交互潜力。

一句「小艺小艺」,随时随地都能唤出小艺智能体进行询问,而小艺通过调用手机的相机和屏幕,更能见我所见,无论是识别花草、翻译菜单、旅游导览,都能信手拈来。

小艺对手机触控的识别,也不止于指尖,指关节是另一层级的交互。

早在 2015 年,华为Mate S 上就加入了指关节截图功能,本以为这是一个玩票性质的噱头,没想到华为却深耕了近十年,在老用户中有口皆碑。

而在 AI 系统的加持下,指关节也被指派了新任务——用指关节圈选屏幕,即可唤醒小艺对指关节圈选处进行抠图、问答、购物、扫描等操作——这就是内嵌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好处,小艺 AI 会自动识别圈选内容,并提供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无需额外硬件加持,而是充分挖掘潜能,把交互做透做深,这也是原生鸿蒙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

到这里,你应该也发现了,小艺成为了一个常驻系统前台的隐形助理——

选中信息向上拖,可以放进中转站,无论是截图、文本还是照片,都能收纳其中,需要的时候随时取用:

而向下拖,则是将信息交由小艺吸收整理,会自动帮我提取图片、PDF 或者表格中的关键信息,诸如图片转表格等功能,用起来相当舒心。

原生鸿蒙用一套有条不紊的交互方式,让 AI 能够充分调度手机的方方面面。至此,小艺 AI 已经成为整个系统的纵贯线。

只用一步,跨越两个世界

如果说「向内」的信息流转意在打破手机内部的藩篱,那么「向外」的信息互联则有着更宏大的目标:在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物理世界之间架设沟通的渠道。

碰,是人与人交流时最自然的动作隐喻——碰头、碰面、碰杯,连打麻将都要碰一下。将这种直觉概念延伸到手机交互上,就衍生出了原生鸿蒙的「碰一碰」功能。

「碰一碰」就像是蚂蚁用触角交换信息,两台手机顶部轻轻触碰,即可分享图片、视频、WiFi 乃至是你喜欢的博主主页。

人是在物理世界中演化出来的动物,对物理形式的互动自然最为敏感。

现实触碰的细微力反馈,所能带来的连接感超越了任何网络分享方式。线下见面时,一次自然而然的对碰,就能唤醒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跨设备的信息传递,从来都是终端硬件的工程师们最头疼的问题。

以前的跨设备传输,就像「老式船闸」——要一级级地加水让船只越过大坝,再一级级地放水让船只回归河道——确实能用,但极其难用。

我们尝试过发链接、传网盘、用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同步同一账号的浏览记录——所有这些操作,实际上都是单方面的,是以单个设备为主的「跨设备传输」。

但原生鸿蒙把这些复杂操作,都简化成为了一个动作,那就是「点一点」——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甚至汽车中控台上点一下,就能继续听歌、看剧、导航,操作不间断,体验就更流畅:

而比跨设备互联更高级的,或许是放弃「设备」这个概念。在原生鸿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些端倪——

在部分原生鸿蒙应用上,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设备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同设备只是访问这个整体的不同入口。

我用手机拍的照片,现在可以直接插入到电脑的 PPT 上:

更妙的是,用手抓起手机上的图片,随即就能扔到平板电脑的屏幕上:

当多个终端间的信息流转,已经能够通过直觉操作趋于无感时,「互联」就不是一件需要强调的事情,数字世界的所有都能信手拈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AI 和安全,原生鸿蒙打破高墙的秘密武器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了十多年,创造了万亿美元的神话,也筑起了两堵高墙——应用和应用之间的高墙,以及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高墙。

十多年前,马可·安德森说软件吞噬世界,而往后是 AI 吞噬软件的时代,而这个趋势发生的前提,就是设备和应用之间的信息,能够打破围墙相互流转。

要让信息流转方便无虞,信息安全是最关键的部分。

当下的智能设备早已超出了「工具」范畴,甚至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机堪称最完整的个人数据库,守护其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守护」是一个动词,但在我看来,「守」和「护」其实更接近一种被动状态。守护得好,应当是难以觉察的。

尽管信息在系统内部奔涌流转,但原生鸿蒙为隐私划出的明确禁区却不容染指。宏观层面,九类重要权限禁止开放;微观层面,则从「管权限」进一步细化到「管数据」,应用所能访问的,只有「缓冲区」内你所允许的数据。

这是个从零到一的系统工程,而原生鸿蒙正是为此而生。

AI 和安全,正是原生鸿蒙打破高墙的秘密武器。以 AI 为核心调度一切,以安全为底座守护一切,覆盖数亿用户生态,让信息的流转,能够真正脱离软件或硬件的桎梏。

这是原生鸿蒙在做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自年初向开发者开放以来,原生鸿蒙生态就持续在以最高速进行冲刺,华为也是不留余力地进行推广,无论是开发者层面数以亿计的生态补贴,还是消费者层面人人可享的 900 元先锋权益,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投入——因为只有生态立住了,一个操作系统才能真正地立住。

短短十个月时间,原生鸿蒙生态从最初的 1500 个常用应用到如今冲击 10 万个应用的目标,AI 时代的操作系统正如 AI 大模型一样日新月异。

明年,华为全线手机和平板电脑也都将搭载原生鸿蒙系统,这无疑是原生鸿蒙向前跨越的重要一步。

爱范儿曾经将鸿蒙系统比作数字时代的活字印刷术,正是因为其灵巧和可塑性。

而如今看来,原生鸿蒙系统正在走一条属于数字时代的丝绸之路,这注定是一场闯入无人区的修行,而其将连接的,也不止是一套设备或一个品牌,而是更加广袤的数字世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OPPO Find X8 Pro 评测:有好氛围,就有好影像

By: 艾 梵
25 October 2024 at 10:00

摄影师之间有个共识:照片的优劣,不光取决于相机的镜头,而是取决于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

移动影像的上半场,几乎都是前面这颗镜头的竞争,如今这个答案已经十分明了:高像素、一寸底和计算摄影。

当手机拍出来的照片素质已经无可指摘时,移动影像的战场,就已经从前面的镜头模组转移到了后面的那双眼睛,从「拍出好的照片」,转移到了「拍出我觉得好的照片」。

「我觉得好」听起来像玄学,但玄学也有玄学的答案——比如说在抖音小红书上,形容一张照片拍得好,通常人们会说这张照片有「氛围感」。

那么,氛围感是个玄学吗?

至少 OPPO 觉得不是,而 Find X8 Pro,则是他们抛出来的答案。

▲ OPPO Find X8 Pro「复古」胶片风格拍摄

为影像而生,但不显山露水

拿到 OPPO Find X8 Pro 的第一时间,我就注意到其最大的变化——前两代硕大的镜头模块变薄了不少,机身也不再采用双曲面和素皮拼贴的设计,而是更新了超窄边框的四微曲屏,以及换上了一整块的磨砂玻璃,整机设计不显山露水,更内敛优雅。

变薄了,并不意味着在配置上进行妥协。

Find X8 Pro 不可思议地在 215g、8.24mm 的机身里塞进了双潜望的影像模组,整块模组高度只有 3.67mm,可能是影像旗舰手机里最薄的。

实现轻薄机身的关键,在于业界首创的倒置潜望长焦设计——Find X8 Pro 上的这颗 3 倍长焦镜头,通过三重棱镜反射光路设计,实现了传感器的倒装,从而延长光路,进一步突破法兰距的限制,跟传统潜望结构相比,既能够保证塞进一块更大的传感器,也能保持较近的对焦距离,极大地节省了空间,降低了厚度。

通过将两颗设计原理不尽相同的长焦镜头进行组合, OPPO 找到了「双潜望」的新解法。

坚持「双潜望」配置,是为了追求更好的长焦影像,一个镜头专注人像,用不寻常的视觉压缩感来增添氛围感,另一个镜头专注风光,通过超远焦段捕捉广袤景色的细节和层次,为远方的风景赋予更深邃的视觉冲击力。

另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地方,是与机身右侧浑然一体的这颗抓拍快启键,非常低调,却又手到擒来。

搭载快门键的手机并非没有先例,索尼 Xperia 手机、iPhone 16 系列都有类似的按键,也有很多手机可以通过音量键或组合键来实现相机的快速启动。

但抓拍抓拍,顾名思义就是抓起来就能拍,能拍得到,还要能拍得好。每一次抓拍,都应该是不假思索,都应该是条件反射,而不是瞻前顾后,精挑细选。

抓拍,是营造氛围感的关键。

生活中许多重要时刻,都是在瞬间发生的,无数的人生照片,都是在瞬间缔造了永恒。OPPO 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认为,抓拍应该是一种能力。

技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当 Find X8 Pro 将抓拍定义为「能力」而不是「模式」时,事情就已经起了变化。

OPPO Find X8 Pro 选择了电容式按键的方案,目的是为了兼顾所有的情景——这颗没有键程的电容式按键,通过压力感应、震感回馈的方式运行,随时双击即可快速启动相机,单击拍照、长按连拍,横向持握手机时,可以滑动变焦,这些能力,就算是在水中也不会失灵。


除此之外,这颗抓拍键再无其他功能,只专注于一项能力——抓拍。

实际抓拍的表现也出乎意料,几乎做到了抬手就能拍的程度,而且成像素质非常稳,无论是在握在手里、揣在兜里甚至泡在水里,双击按键就会即刻响应。

在抓拍的这一瞬间里,Find X8 Pro 做了三件事:

首先是快门自适应技术,手机会自动判断运动幅度和主体,切换到合适的模式,无论是人像还是实况照片都能适应,而自适应瞬时双帧技术,则是在一次快门中同时完成两帧图像的采集,短帧来捕捉运动,长帧则用于改善画质;

并引入错峰计算技术来实现拍算分离,一次快门最多可以连拍 50 张照片,最多支持 200 张照片,每一张都不掉算法、不掉快门,保证无论是抓拍还是连拍,品质都跟平时拍照一样好:

在使用 Find X8 Pro 的这段时间里,抓拍键的使用率非常高,没有繁琐累赘的交互,没有身兼多职的任务,对手机质感的影响减到最弱,把抓拍的任务做到最好。

这种专注,我很喜欢。

氛围感影像,是真情实感的伟大奇观

形容近两年移动影像的飞速发展,有个说法相当贴切:

你的手机里装了 N 个镜头。

其背后折射出来的逻辑,在于每一颗镜头都能堪重任。以 Find X8 Pro 为例,四颗后置镜头都是 5000 万像素,而前置镜头也达到了 3200 万像素,能覆盖 15mm 到 300mm 各个焦段,相当于一部手机里就有 10 个镜头。

这次,OPPO 不仅让你带上镜头包,还往包里塞了一台胶片相机和几个柔光镜——这是一种由透明玻璃制成的滤镜,玻璃的表面被腐蚀成凹凸不平,当光线经过镜片表面时就会被散射,从而使被摄物的轮廓柔化、反差降低,产生一种柔光效果。

打开 Find X8 Pro 的滤镜,会发现多了三个「胶片」风格,而在人像模式里,还新增了一个柔光效果选项,内置了朦胧、柔美和梦幻三种效果。

胶片和柔光,是传统摄影中非常吸引人的效果,能够营造一种梦幻、浪漫的氛围,是富士、哈苏等胶片相机厂商的老手艺。在小红书上搜索「氛围感」,搜出来的不少都是胶片人像。

在传统摄影中,既要考虑镜头和胶片的色彩搭配,还要外接柔光滤镜,才能实现类似的效果,而 Find X8 Pro 则试图通过计算摄影一步到位,从样片来看,效果是喜人的。

▲ OPPO Find X8 Pro「复古」胶片风格拍摄

用 Find X8 Pro 自带的胶片风格进行拍摄时,现实环境中的每一个像素,会被专门打造的色彩映射方案重新标定,呈现风格化的独特色彩。

我尤其喜欢其中的「复古」胶片风格,这是 Find X8 Pro 提供的三个不同取向的风格中最浓烈的一款,在上手的第一时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睛:暗部偏绿高光偏暖的高对比画面、质感粗粝的胶片颗粒——这一切都让我想起富士的 NC 胶片模拟,那是在社交媒体上大放异彩的配色。Find X8 Pro 的「复古」胶片风格选择了相似色彩倾向,不需要任何额外操作,一秒让照片回到浓厚又热烈的胶片时代。

▲ 左:OPPO Find X8 Pro「复古」胶片风格拍摄 / 右:富士 NC 胶片模拟拍摄

「清新」胶片风格则通过打造高对比、低饱和的画面,为照片注入了呼吸感,营造纯净的氛围:

「通透」胶片风格是三款滤镜中最平和的,较低的明暗对比度和适中的饱和度,将北欧的宁静与松弛融入到照片之中;


三种风格迥异的胶片风格,让照片迅速与「白开水」拉开差距,不仅人像,日常普通的街道也迎来了独特的氛围感。

如果说胶片风格是底色,那么柔光效果就是最后的一抹晕染,带来了一种温润轻盈的氛围感。

如果将一张照片的亮度分高光、中间调和阴影三个部分,Find X8 Pro 提供的三种柔光效果会对画面的不同亮度进行不同的处理,以适应各种场景。

朦胧效果使画面的中间调和高光部分柔和融合,仿佛隔着一层轻纱观看世界;

柔美则瞄准了高光,在保持影调对比的基础上,轻柔地散开光线,使高光部分显得更加柔和明亮;

而梦幻滤镜则采取了更为大胆的方式,画面三个亮度区间全面提亮,甚至将高光部分彻底变白,使照片整体呈现一种如梦似幻的效果:

最妙的是,Find X8 Pro 支持将这些胶片风格和柔光效果,带到实况照片当中。

本质上,实况照片就是一段 3 秒钟的短视频,镜头中一些微妙的活动轨迹,轻微的风吹动树叶、人物的表情变化、背景的声响等,都会被实况照片保留下来——无数影像之外的细节营造了独一无二的生命力,这是影像的另一种氛围感:

在相册中,可以为实况照片选择封面,基于天玑 9400 带来的强大性能,实况照片中的每一帧都记录了完整的算法、胶片风格和柔光效果,并且支持以 HDR 亮度显示。

实况照片和胶片柔光带来了一种新的化学反应:我的富士照片会动了。

此外,实况照片可以在相册中直接转为视频,在将来还会添加转为 GIF 图的选项,为分享照片提供更多的可能。



面对茫茫的照片,Find X8 Pro 内置的 AI 图像助手,则是另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帮我找回了许许多多有氛围感的时刻:

夕阳与夜幕交织下的海滨城市,万家灯火已经散布开来,我抬手想要拍下这一幕,却被玻璃破坏了意图——室内的反光将城市的细节扰乱,宁静温和的氛围中带有一丝混乱。

曾经,想要获得比较好的去反光效果,我需要将完整照片导入电脑,再进入 Photoshop 中精细处理,但现在在 AI 的帮助下,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

长按电源键,AI 开始审视整个屏幕的画面:

帮我去掉图片中的反光。

在得到指令的第一时间,AI 自动打开了系统相册中提供的 AI 去反光功能,识别玻璃上不合时宜的反光,并将其去掉。相比于传统的复杂后期流程,一键 AI 问屏显然更加高效便捷。

同样的一键问屏操作,也能实现 AI 去拖影、AI 消除路人、扫描转文档等功能,相当方便:

拿到 Find X8 Pro 的第二天,我在海边等待一场日出,看见橘黄色的阳光慢慢将天际照亮,与深邃的蓝色混在一起,海滩上倒映着并肩高耸的建筑,于是下意识地按下快门,记录下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幕。

但沙滩上已经有稀疏的游客,与我一样早起,耐心等待一场壮丽的海边日出,从任何角度,我都没办法避免游客的入镜。同样的操作,一键让手机消除路人,AI 自动将画面中的路人识别并去除,将日出前静谧的氛围感还给照片。

这是技术和人文交汇的魅力时刻。

赶海拍日出时,有个瞬间让我难忘。

当时我正在海边找合适的机位,短短几分钟,日出已经相当漂亮了,我有些手忙脚乱,下意识地按下抓拍键,却惊喜地发现系统已经识别出了日出的情景,并自动调好了参数,于是我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海上日出,小时候无感的课文,此刻却成为了记忆的一部分:

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光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在影像诞生之前,人类记录情感的办法只有图画和文字——小学的时候,我读不懂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直到我在海边亲眼见证海上日出之后,我才能理解其文字的妙处。

但如今,Find X8 Pro 第一次将抓拍和氛围感连接在了一起,当我按下快门的瞬间,拍下了炙热耀目的光彩、波光粼粼的浪涛和振臂欢呼的呐喊,那是片刻的日出风景,也是永恒的真情实感。

什么是氛围感影像?

就是不需要费尽唇舌地解释、不需要搜肠刮肚地写作、不需要技法高明地描绘,

只需抓起手机按下快门,就能留下身临其境的感觉,定格自然松弛的画面,并且将瞬间的情绪凝结成永恒。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有好氛围,就有好影像

带着 Find X8 Pro 边走边拍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逐渐明晰:「氛围感」并非玄学,而是有迹可循的,而 OPPO Find X 系列已经寻找了多年。

若是抛开技术指标,从源头解构影像,事情就清晰多了——用理性的视角来看,一张照片,无非就是画质、影调、色彩三个维度。

「氛围感」就藏在这三个维度当中。

前年的 Find X6 用大底长焦的思路,带来了更好的成像画质,让手机影像画质登上新的台阶;

去年的 Find X7 则瞄准了影调的中间调,极大程度地解决了计算摄影饱受诟病的「数码味」,成片相当接近相机的质感;

而今年,Find X8 Pro 则是在色彩上寻求突破。

色彩,不止是颜色,还有光彩。

为手机加上「胶片风格」和「柔光效果」,其实是一个反直觉的设计,因为这会牺牲照片的锐度,但这正是重点。

▲ 柔光效果,可以将过于锐利的皮肤变得温和

在传统摄影中,对影像的理解并非只有技术,更在于情绪的把握。光学摄影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瑕疵,有人会为了追求胶片的颗粒感而刻意选用高感光度的底片,也有人会为了制造柔光效果给镜头加上柔光镜或者涂上凡士林。

这都是为了传递某种情绪,营造一种氛围感——就像蓝色往往代表着静谧与忧郁,红色则让人觉得炙热与活力,色彩的映射也是情绪的映射。

传统影像要表达情绪,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摄影师需要兼具技巧、经验与审美,这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也是「摄影」能够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

如果说传统影像时代,色彩代表了情绪,那么在移动影像时代,情绪就代表了色彩——这就是氛围感影像有别于传统影像的关键。

▲ 不同的色彩带来相反的氛围

在 Find X8 Pro 当中,OPPO 把氛围感从一种难以捉摸的情绪,变成了一幅幅具象化的画面片段。

在按下快门之前,手机的影像系统就已经在捕捉画面了,而在按下快门的刹那,AI 则负责找到一个个瞬间中美的部分,让影像有颜色,有光彩,有动感,有情绪——于是,就有了氛围感。

有氛围感,就有好影像,这是独属于 OPPO Find X8 Pro 的影像叙事,是独属于 Find X 的影像技术探索,也是独属于移动影像的新解法。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