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这家厂商默默在做的事,值得所有同行「抄袭」

By: 艾 梵
30 December 2024 at 21:29

直到在小红书上刷到科普「电话亭怎么用」的笔记,我才意识到,电话亭确确实实已经在大众视野里消失。

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话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路标。在手机仍不是生活必需品的年代,随处可见的电话亭,能满足我们连接世界的需求。

今天,我们也许不再需要一个随处可见的电话亭,但当手机坏了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迫切地希望转角就能遇到一家售后服务店。

电话亭和售后服务店,看似迥然不同,但却遵循一样的逻辑——满足我们连接世界的需求。

覆盖 92% 的区县,从家门口开到天南海北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什么是一个便民的生活圈,其实有一个参考的标准:十五分钟。

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就能获取到家政、购物、维修等基本生活服务,是比较理想的情况。

在广州摔坏手机想要维修还算方便,街头巷尾要找到一家售后服务店不是难事,交通也是四通八达。但以前如果是在老家摔坏手机,可能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过年回老家的时候,家里长辈的华为 Mate 40 屏幕摔裂了。在过去,我会走十五分钟到马路旁,再从大众点评上找一家最近的厂商售后网点打车过去,估摸着也要十几公里。

▲ 黑龙江加格达奇地区华为授权服务中心

但这次,当我才走到路口的时候,发现有一家华为服务店就在附近,甚至不用走十五分钟。

这不是家门口「碰巧」开了一家店的偶然,事实上,是华为的有意为之。

数据显示,华为已经建立了 2100 多家授权服务中心和 20000 多家服务接机点,覆盖了全国 99% 地级市以及 92% 的县区,尽可能让「家门口有华为服务店」成为用户心目中的理所当然。

大部分人对近在咫尺的手机售后服务习以为常,但对于生活在边远地带的用户来说,一家扎根当地的售后服务店,带来的安全感或许能和社区诊所相当。

不管是低海拔的吐鲁番盆地还是高海拔的西藏高原,不管是交通不便的舟山群岛还是寒风冷冽的东北雪原,华为服务店遍布天南地北,不只是停留在「接近」用户,更是用有温度的服务「亲近」用户。

加格达奇位于黑龙江省最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冬季严寒,人口不多,这里有一家华为授权服务中心为当地用户提供服务,服务距离可延伸至远离城镇的林场。店长那明月曾无惧风雪,驱车 20 公里为不方便离开岗位的护林员坤哥送回维修好的手机。

这不是个例。浙江舟山群岛由一座座海岛组成,居民出行不便,华为授权服务中心(舟山人民北路)为海岛上的用户架起一条海上便民服务之路。专业的服务工程师经常乘船跨海上门服务,有时单次来回就会超过四个小时。

▲ 舟山店的员工经常需要渡海上门服务

这些「亲近」服务,用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护林员坤哥和店长那明月成为了好朋友,海岛上的用户乘船跨海专门到店感谢服务工程师的帮助。用户对服务的感知是十分敏感的。如果说产品是在用户心里种下一颗「认识」品牌的种子,有温度的服务则是浇灌和培育的过程,最终开出「信任」之花。

从多数人到所有人,用服务跨越障碍

来到家门口的华为服务,拉近的是空间距离;而对于一些障碍人群而言,即使彼此之间近在咫尺,沟通起来却比相隔万里更具挑战。

有时候,对听障人群来说,问出一个问题比搞懂一个问题更不容易。他们不一定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疑惑,其他人也未必可以理解自己的意思,这让他们更不愿意去主动寻求服务。

华为洞察到听障人群的沟通障碍痛点,在今年 10 月份上线了华为手语视频服务,通过线上一对一的手语客服,为听障人群提供无障碍的服务支持。不管是哪种华为产品的使用问题,客服都能通过手语沟通和解答。

▲ 华为手语客服

华为手语视频客服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提供服务。其实,听障人士和所有人一样,都渴望沟通,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外界重视,但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交流方式的不同,他们往往都被忽视了。

专门为他们设置的手语客服,除了能帮助他们解决设备使用问题之外,本身也是一个沟通的对象,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被「看到」和重视。

▲ 一名使用华为手语客服的听障人士

这在本质上与华为服务店的覆盖范围广是同一个逻辑:让服务真正为「所有人」享用。这意味着尊重每一个用户的差异与需求,让服务适应用户,而不是让用户适应服务。

好的服务,会成为科技的温度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里有个著名的观点:

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因为顾客之后还有顾客。

卖产品只是开始,如何在产品生命周期内提供令用户满意的服务,才是形成品牌口碑的关键。

把服务带到每个用户家门口,离用户更近一点,这就是华为的答案。

矗立在上海前滩的华为旗舰店,像是一座充满未来感的「城市会客厅」,探索着人、科技、城市三者关系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服务;扎根在加格达奇的华为授权服务中心,朴素而温暖,为当地老百姓解决着设备的难题——这也是一种服务。两种服务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为人而来,让人感知到科技的温度。

▲ 上海太古里华为旗舰店

技术的演进,可以说是向「无人区」进发的征程。在地理上的无人区建立连接,诸如卫星消息、卫星通话;在产品上的无人区敢于创新,诸如双折叠、三折叠的手机形态。

而服务要抵达的,应该是「有人区」,因为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应该有相应的服务。华为想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服务抵达每一个「有人区」。

这么做的意义,就是让华为陪伴在每一个用户身边,让每一个用户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温度。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ppGallery Awards 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发布,我们看到了鸿蒙应用生态的新趋势

By: 艾 梵
14 December 2024 at 17:39

12 月 11 日,华为终端云服务公布数字生活内容风向标「2024 年度先锋榜」,其中「AppGallery Awards 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尤其值得关注——这是原生鸿蒙正式商用后推出的首个应用年度榜单。

这次的获奖名单,从不同角度折射了鸿蒙原生应用在用户体验、视觉设计、创新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亮点与趋势。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份榜单的组织形式:与其说这是一张榜单,不如说是一种对生活趋势的回顾,一份展示 Apps 应用文化发展的「米其林指南」,是原生鸿蒙生态向我们递出的一张新名片。

本次榜单揭晓了 18 款应用和游戏,分属不同领域。而串起这些应用的,是我们可知可感的六大生活新趋势。

 

年度影响力背后,传递出三重价值

2024 AppGallery Awards 聚焦于我们身边切实发生着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们对用户日常生活及应用形态施加的影响。这些日常离不开的常用应用和趋势相交织,又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先看看 MBTI 性格测试这一趋势:

当内外向之分显得过于古板,而星座又过于繁琐时,基于 MBTI 身份认同的各种心理测试和互动故事,席卷了所有社交平台。一句「你是 E 人还是 I 人」成为了多少人的口头禅,而 MBTI 这四个字母也随之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货币。

在这里,它全新定义了一种社交趋势,让头部社交应用也找到了和用户互动的新方式。而对此响应最为明显的,自然就是小红书、微博和知乎了。

因为 MBTI 热潮,用户找到了新的破冰方式和强大归属感。公众人物的 MBTI 属性频上热搜,而各种超话和标签也聚集了许多同频的爱好者,令社区热度水涨船高。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开发者和运营方没有错过这「泼天流量」:人格测试功能、基于 MBTI 属性优化的社交匹配机制和个性化内容推荐纷纷融入产品,无论是刷内容还是发内容,都产生了新的体验。

MBTI,无愧于「年度第一社交趋势」。而 AppGallery Awards 所做的,就是传递和推进这一趋势,使它能被更多的开发者「看见」,激活种种产品设计创意。

这就是 AppGallery Awards 的第一层价值,即看见趋势。

在趋势之上,还有一层思考:是什么令趋势成为趋势?

观察一下 AIGC 在当下成为热潮的动力机制,答案自然明了:因为用户工作中需要帮助记录会议、整理资料和撰写文档的「助理」,于是讯飞星火和 AI 写作猿应运而生;因为生活中需要一个知识框架来接触世界,故而多模态的通义大模型大受欢迎——趋势的诞生,源于对用户实际需求的呼应。

当需求和能够满足需求的产品同时存在,最后一步就是将两者链接起来,而这正是 AppGallery Awards 的第二层价值:应用指南

好的指南不能大而无当,而应该借由划分主题和场景,在纷繁世界中为用户提供一个个有意义的功能与解题思路。考虑到讯飞星火、AI 写作猿和通义对各种细分场景需求的适用性,有能力对应每个场景的协同需求,它们入选 AppGallery Awards 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而 AppGallery Awards 所传递出来的第三层重要价值,在于启发探索。

比如,「旷野旅行」是榜单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新趋势,关于「人生是旷野还是轨道」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当我看到这个趋势,以及下面飞猪、携程、去哪儿这三个 App 时,我想这时候顺势订一张假期的机票,未尝也不是一种选择。

这就是「启发」的力量,也许是一个趋势热词,也许是一份应用指南,又或者是一些未被挖掘的小功能、小技巧——这对应用数以万计、功能浩如烟海的数字生态而言,实在太重要了。

AppGallery Awards 是一次对全年度用户需求趋势的大总结,而 AppGallery 每天推送的新鲜主题,则为用户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趋势传达与探讨。正是在这些日常推荐主题中,用户得以通过具体的应用体验逐渐感受、了解到各种生活趋势,进而成为趋势的一部分;而他们在此被激发的新需求,也将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趋势的开始。

可以预见,伴随着原生鸿蒙生态的持续构建,未来还将有更多值得体验的应用和游戏加入进来,用户将在 AppGallery 遇见更加广阔的探索世界,也将会引发更多新的趋势流行与影响。这也许就是 AppGallery 的价值所在吧。

原生鸿蒙应用生态,正在形成正循环

回到一个多世纪以前,米其林指南因其慎重而独特的评审办法,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餐饮畅销书,而被米其林颁授星星的餐馆,则成为了一张张城市名片。全世界各地的饕客,为此不远万里,只为摘星。

指南、餐厅和食客,成为一种持续推动汽车旅游文化发展的正循环,这跟今天的 AppGallery Awards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用这一眼光再次审视年度影响力应用与游戏清单时,就能察觉到它是为了激励和鼓励鸿蒙原生应用开发者而筛选及设置的。AppGallery Awards 希望向开发者传递一种价值,那就是不止步于「Store」,而力求建设一个能将用户和开发者连接在一起的开放「Gallery」空间。

这里不能忘记一个事实:眼前的原生鸿蒙系统,距离其正式发布不过 50 天,即使从 2023 年首次公布算起,满打满算也不过 16 个月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构建出一个覆盖上万款主流产品及元服务的应用生态,这个「年度奖项」的评选,本身就是原生鸿蒙生态生机盎然的绝佳注脚。

每天,AppGallery 的专业编辑团队都会聚焦探索不同的主题故事,并通过一张张专题卡片呈现,可能是单个应用的深度使用剖析,也可能是多个应用组合带来的场景构建。当一个个「故事」将数字生活的趋势串联呈现为有意义的叙事时,开发者与用户的需求也就被巧妙地链在一起。

以这份刚发布的 2024 AppGallery Awards 为例,就采用了一段艺术画廊的动画短片来开启这张卡片,每一个 app 都是一幅艺术作品,盖上了官方认证的红色印章,而随着一枚枚印章的增长,原生鸿蒙的精品内容生态,也得以草长莺飞。

这就是 AppGallery 背后的设计逻辑——通过丰富的视觉浏览体验,以主题策展的推荐方式来连接开发者与用户,并以媒体化的运作逻辑来驱动整个应用生态的发展。

原生鸿蒙系统开放公测至今,虽然体验时间不长,但 AppGallery 已经有不少专题让人印象深刻。

比方说,「旅行」应用似乎是一个成熟标准化的红海市场,遵循一贯思路,难以设计出有突破点的产品。但 AppGallery 就尝试将「城市骑行」作为切入点,通过一份善用小红书、骑行导航、墨迹天气、运动健康等一系列应用的骑行指南,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其背后不急不躁、不疾不徐的生活主张。

显然,这不是一个唯「下载」「付费」马首是瞻的地方,而是吸引用户驻足的一个个故事,而开发者也就得到了一个全新的契机,去思考主题背后潜藏的机会。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在香港中环落成的苏富比旗舰艺廊,这是一个珍品荟萃的展示空间,却在香港最旺的商业区对所有公众开放。

看似反常之举,实则是提升拍卖行竞争力的核心。传统的拍卖模式通常一年只有春秋两季,而艺廊的设立,可以使得拍卖行全年都有主题活动,而来看展的人多了,艺术品成交的机会也会直线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大拍卖行,都要自己圈地办展的原因。

AppGallery 的改版焕新也是如此,人自古以来是故事动物,一个不断能够提供主题故事的场所,就是供求双方的连接器。

热门与小众并存,是展览的常态,而这也是华为 AppGallery 的日常。站在科技与艺术的交汇点上,无论是大而全的头部应用,或是小而美的精品应用,都有同样的机会被纳入每日主题故事,获得丰富的流量支持。

追求生态平衡、多元性以及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我想这就是未来原生鸿蒙 AppGallery 最独特的竞争力。

不只是 Store,更是 Gallery

中国人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以事物内在的品质和特性为其命名。

西晋《古今注》记录过一则传说:

秦始皇有七名马,一曰追风,二曰逐兔,三曰蹑影,四曰追电,五曰飞翮,六曰铜雀,七曰晨凫。

七个名字,全然不提「马」,却比其他任何名称都更能出形容疾驰骏马的英气。

华为以 AppGallery 为应用市场命名,也有着同样的立意。

在这里,「Store」的功能属性固然重要,但华为更看重的,是超越功能的文化内核。

当下时间节点上,原生鸿蒙生态的飞速发展正在快速改变移动应用业态。从今年 5 月底的 OpenHarmony 大会到 12 月初,不到 7 个月时间里,原生鸿蒙应用与元服务的数量已从 4000 款改写为了 15000 款以上,鸿蒙开发者也正以每月超 10 万人的速度增长。

这就将一些新的问题抛给了用户和开发者:在如此多的应用和游戏面前,用户如何找到自己所需?无数应用之中,开发者又如何确保自己的应用被用户所看见?

华为给出的答案,是前进一步,用 AppGallery 公开的、文化的语言构建出一种「社区生态」,更好地服务于用户需求。

于是,全新问世的 AppGallery 重新强调了「不只是 Store,更是 Gallery」的本质,以常态化的丰富视觉体验和媒体化主题策展聚集「观众」。当人与人、人与应用在这个沉浸式公开空间中有意义地接触,灵感、创意和需求的连接也就水到渠成。反过来,社区的成长,又会吸引更多人和品牌进驻。

AppGallery、开发者与用户,成为一种持续推动应用生态蓬勃发展的正循环。

一年前,华为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开设旗舰店,以开放包容的空间,打造了一座闹市中的「会客厅」;一年后,焕新上线的 AppGallery,则为开发者和用户搭建了一座数字生活画廊。

发生在两个世界的两件事情,传递的却是同样的价值观——那就是对连接、沟通与共享的重视,以及对用户体验和服务的追求。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上手华为Mate 70 系列,我们发现了「原生鸿蒙」10 个关键细节

By: 艾 梵
29 November 2024 at 13:50

11 月 26 日,华为正式发布 Mate 70 系列和「强得飞起」的 Mate X6,发布会上一连用了几个「最」来形容:最精致强悍、最可靠、最出彩和最智慧。

但真正的撒手锏甚至无需冠词——华为宣布,两款新品到手即可升级至原生鸿蒙系统,而内置 HarmonyOS NEXT 的「先锋版」,更是第一批「原生鸿蒙」出厂设备。

之前爱范儿也曾做过 Mate 60 Pro 运行原生鸿蒙系统的体验,当时系统的流畅度和完成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次,我们手上这台出厂即搭载原生鸿蒙系统的华为Mate 70 Pro+,在体验上又有哪些升级?我们第一时间做了评测体验,这里是关于原生鸿蒙手机的 10 个细节,以及隐藏其后的秘密武器。

看得见的两个关键:更跟手,更及时

从点亮手机屏幕的那一刻起,这台华为Mate 70 Pro+ 就在用细腻丝滑的动效在不断提醒我,这是一部软硬件高度耦合的智能手机。

滑、点、拖、甩,每个日常操作,都极其流畅,而这些操作的细节,就决定了一个系统的观感卖相。

操作跟手,用起来才顺心。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在历代操作系统演进上,都会花费大工夫来优化每一帧的动效体验,而名为「HarmonyOS NEXT」的原生鸿蒙,在这方面踏入了「NEXT」的境界。

初次上手,你就可以感受到原生鸿蒙流畅蓬勃的生命力。得益于精细的动效,从屏幕顶部边缘轻轻向下滑动,通知栏与控制中心就灵动涌现。

另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是手机交互的响应更及时了。

每次回到桌面上下切换待办卡片,手指接触屏幕瞬间,卡片外围出现几乎无法觉察的膨胀特效动画,来为这一次点击增加实感,随后卡片跟随着手指滑动。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

这一套「动效引力体系」,将现实世界的光影、材质和引力映射到数字世界之中,并在 150—350 毫秒的短暂时间内快速呈现,其结果自然是流畅、跟手,而秩序井然。

软硬件融合调度,不仅有效提升了流畅度,也节省了更多的系统资源。华为表示,升级系统后,手机流畅度能提升 30%,与此同时,还能节省 1.2GB 的运行内存,让续航延长近一个小时。

在鸿蒙系统的逻辑中,需要动起来的不仅仅是系统构件,更是信息。前者是「形」,而后者才是「神」。

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个私人信息富矿,有些连机主都无从知晓的细节,却都深埋在一个个 app 之中。我们如何把这些信息挖出来,为我们自己所用?

原生鸿蒙的办法是,让这些有效信息以「实况窗」的形式,直接来到你面前。

原生鸿蒙的「实况窗」,支持数十款高频应用,并且类型还在不断拓展中。像外卖、打车的进度,航班、列车的准点情况,实时运动的配速,地图行程的导航,演出的倒计时等等……

许多你忽略的细节,实况窗都会整理成信息卡片放到你面前。无论是处于锁屏还是桌面,都能一目了然。

调用手机的五官,为 AI 所用

真正在乎软件体验的人,都应该自己造硬件,反之亦然。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上的一个软件能够影响数十亿人,但这些软件应用却被分散在桌面上的一个个图标当中,其规整的排布方式,有时会让我想起唐代长安城的坊市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实际上每个坊之间都有坊墙相隔,手机上绝大部分 app 的信息实际上都被区隔开来,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在 app 之间传递信息,往往只能依靠剪贴板。这个基于文本的过时产品,在当代丰富的信息形式面前早已显得不堪重负。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打破区隔,让信息自由流转起来?

原生鸿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可能:用 AI 来驱动硬件。

你一定也曾和我一样,在便利店排队时看着前面的朋友,对着手机屏幕翻了个底朝天,就为了找到支付宝扫一个随机立减红包,这种时刻我总会问自己:「我是不配拥有这个三明治吗?」

好的设计就应该多走一步,主动呈上更好的解决方案,哪怕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麻烦习焉不察。

原生鸿蒙的「智感扫码」便是如此:手机对准二维码,直接出扫码提示,无需打开相机,就能瞬间完成扫码,用起来很爽!

这套操作的背后,是小艺 AI 在运筹帷幄。

原生鸿蒙嵌入的系统级小艺 AI 大模型,是手机 AI 存在感最强的一次。小艺不仅随叫随到,更能调用手机的「五官」,充分挖掘设备的交互潜力。

一句「小艺小艺」,随时随地都能唤出小艺智能体进行询问,而小艺通过调用手机的相机和屏幕,更能见我所见,无论是识别花草、翻译菜单、旅游导览,都能信手拈来。

小艺对手机触控的识别,也不止于指尖,指关节是另一层级的交互。

早在 2015 年,华为Mate S 上就加入了指关节截图功能,本以为这是一个玩票性质的噱头,没想到华为却深耕了近十年,在老用户中有口皆碑。

而在 AI 系统的加持下,指关节也被指派了新任务——用指关节圈选屏幕,即可唤醒小艺对指关节圈选处进行抠图、问答、购物、扫描等操作——这就是内嵌多模态大模型带来的好处,小艺 AI 会自动识别圈选内容,并提供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无需额外硬件加持,而是充分挖掘潜能,把交互做透做深,这也是原生鸿蒙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

到这里,你应该也发现了,小艺成为了一个常驻系统前台的隐形助理——

选中信息向上拖,可以放进中转站,无论是截图、文本还是照片,都能收纳其中,需要的时候随时取用:

而向下拖,则是将信息交由小艺吸收整理,会自动帮我提取图片、PDF 或者表格中的关键信息,诸如图片转表格等功能,用起来相当舒心。

原生鸿蒙用一套有条不紊的交互方式,让 AI 能够充分调度手机的方方面面。至此,小艺 AI 已经成为整个系统的纵贯线。

只用一步,跨越两个世界

如果说「向内」的信息流转意在打破手机内部的藩篱,那么「向外」的信息互联则有着更宏大的目标:在设备与设备之间、设备与物理世界之间架设沟通的渠道。

碰,是人与人交流时最自然的动作隐喻——碰头、碰面、碰杯,连打麻将都要碰一下。将这种直觉概念延伸到手机交互上,就衍生出了原生鸿蒙的「碰一碰」功能。

「碰一碰」就像是蚂蚁用触角交换信息,两台手机顶部轻轻触碰,即可分享图片、视频、WiFi 乃至是你喜欢的博主主页。

人是在物理世界中演化出来的动物,对物理形式的互动自然最为敏感。

现实触碰的细微力反馈,所能带来的连接感超越了任何网络分享方式。线下见面时,一次自然而然的对碰,就能唤醒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跨设备的信息传递,从来都是终端硬件的工程师们最头疼的问题。

以前的跨设备传输,就像「老式船闸」——要一级级地加水让船只越过大坝,再一级级地放水让船只回归河道——确实能用,但极其难用。

我们尝试过发链接、传网盘、用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同步同一账号的浏览记录——所有这些操作,实际上都是单方面的,是以单个设备为主的「跨设备传输」。

但原生鸿蒙把这些复杂操作,都简化成为了一个动作,那就是「点一点」——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甚至汽车中控台上点一下,就能继续听歌、看剧、导航,操作不间断,体验就更流畅:

而比跨设备互联更高级的,或许是放弃「设备」这个概念。在原生鸿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些端倪——

在部分原生鸿蒙应用上,我们可以将不同的设备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同设备只是访问这个整体的不同入口。

我用手机拍的照片,现在可以直接插入到电脑的 PPT 上:

更妙的是,用手抓起手机上的图片,随即就能扔到平板电脑的屏幕上:

当多个终端间的信息流转,已经能够通过直觉操作趋于无感时,「互联」就不是一件需要强调的事情,数字世界的所有都能信手拈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AI 和安全,原生鸿蒙打破高墙的秘密武器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了十多年,创造了万亿美元的神话,也筑起了两堵高墙——应用和应用之间的高墙,以及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高墙。

十多年前,马可·安德森说软件吞噬世界,而往后是 AI 吞噬软件的时代,而这个趋势发生的前提,就是设备和应用之间的信息,能够打破围墙相互流转。

要让信息流转方便无虞,信息安全是最关键的部分。

当下的智能设备早已超出了「工具」范畴,甚至成为了「自我」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手机堪称最完整的个人数据库,守护其中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守护」是一个动词,但在我看来,「守」和「护」其实更接近一种被动状态。守护得好,应当是难以觉察的。

尽管信息在系统内部奔涌流转,但原生鸿蒙为隐私划出的明确禁区却不容染指。宏观层面,九类重要权限禁止开放;微观层面,则从「管权限」进一步细化到「管数据」,应用所能访问的,只有「缓冲区」内你所允许的数据。

这是个从零到一的系统工程,而原生鸿蒙正是为此而生。

AI 和安全,正是原生鸿蒙打破高墙的秘密武器。以 AI 为核心调度一切,以安全为底座守护一切,覆盖数亿用户生态,让信息的流转,能够真正脱离软件或硬件的桎梏。

这是原生鸿蒙在做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自年初向开发者开放以来,原生鸿蒙生态就持续在以最高速进行冲刺,华为也是不留余力地进行推广,无论是开发者层面数以亿计的生态补贴,还是消费者层面人人可享的 900 元先锋权益,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投入——因为只有生态立住了,一个操作系统才能真正地立住。

短短十个月时间,原生鸿蒙生态从最初的 1500 个常用应用到如今冲击 10 万个应用的目标,AI 时代的操作系统正如 AI 大模型一样日新月异。

明年,华为全线手机和平板电脑也都将搭载原生鸿蒙系统,这无疑是原生鸿蒙向前跨越的重要一步。

爱范儿曾经将鸿蒙系统比作数字时代的活字印刷术,正是因为其灵巧和可塑性。

而如今看来,原生鸿蒙系统正在走一条属于数字时代的丝绸之路,这注定是一场闯入无人区的修行,而其将连接的,也不止是一套设备或一个品牌,而是更加广袤的数字世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