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降息如何“择机”?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
降准、降息是央行的重要政策选项,以加大宽松力度,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活力。
从“保持物价总体稳定”变为“保持物价处于合理水平”,体现了货币政策在目标设定上更加细致和精准。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任编辑:张玥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视觉中国/图
2025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季度例会。会议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样一系列政策信号,意味着什么?货币政策的调整会为经济带来怎样的改变?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他长期从事公司金融领域研究。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田轩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
“择机降准降息”
南方周末:央行表示将择机降准降息,“择机”将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田轩:在经济增长动能减弱,或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时,降准、降息(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是央行的重要政策选项,以加大宽松力度,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活力。
在时机的选择上,需要平衡内外部经济环境,包括通胀水平、就业状况、房地产、资金空转问题等内部因素,以及资本外流、汇率波动压力等外部因素。还要考虑之前已出台政策的效果和累积效应,避免过度宽松引发通胀风险,并避免降息带来的息差缩窄,对银行经营造成过大压力。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
田轩: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是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