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0 April 2025Main stream

中国发布赴美留学预警:做好安全风险评估

4月9日,中国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提醒民众前往美国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

该预警表示,美国俄亥俄州近期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案,包含涉华消极条款,对中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施加限制,因此提醒学生增强防范意识。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也在同一天对赴美游客发布风险提示:由于中美经贸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内安全形势,中国游客应充分评估赴美旅游风险,谨慎前往。

美国俄亥俄州3月中旬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案,规定州级单位机构不得接受来自中国或任何代表中国政府的团体的礼物、捐赠或捐助。此外,任何大学或学院与中国机构建立新的学术或研究合作时,都必须将这一发展告知校长。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4)等报道,虽然上述法案允许中国学生入学,且中国校友仍然可以捐款,但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尼科尔斯(Christopher McKnight Nichols)表示,法案可能会阻止学生和教职员工前往州立大学学习。

俄亥俄州最新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案于3月28日送交俄亥俄州州长签署,预计90天后生效。除了上述内容,该法案还要求大学开设美国公民素养课程,修习美国宪法和有关资本主义的必读著作;并要求消除校园内所有促进多元、公平和包容(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的活动、禁止教师罢工,并在特定争议话题上,限制教授的教学方式。

责编:李亚千

© 中国教育部网站截图

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美中贸易战可能性增 欧盟面临中国魅力攻势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日公布新的全球关税计划,严重冲击全球各大经济体,身为第三大经济体的欧盟,却面临来自中国的积极魅力攻势。

4月10日中国商务部公布,商务部长王文涛8日和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视频会谈内容,王文涛在会谈时指出,“双方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并立即展开电动汽车价格承诺谈判,以及讨论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总理李强在4月8日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李强称中国和欧盟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并强调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同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分享发展机遇“。

不过,根据冯德莱恩办公室发布的声明,不同于李强在对话中专注批评美国的政策,冯德莱恩的回应更着眼于全球贸易体系的改革,呼吁中国和欧盟一起负责任的推动自由、公平、的贸易竞争环境。

中国政府在特朗普宣布新关税之前,就试图与欧盟国家重新构建新的贸易格局。葡萄牙、法国外长以及西班牙首相等官员在3月底相继访华,谈论贸易、安全等问题。

但是,欧盟专家对中国积极拉拢欧盟及其区域内企业的成效不仅有所保留,他们也指出,在美国新关税下,大量无法出口美国的中国产品最后是否销往欧洲,已成为欧盟的首要担忧。

法国智库蒙田研究院(Institut Montaigne)亚洲中心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以文字回覆本台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魅力攻势更多的是象征性的,而非实质性的。北京尚未解决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贸易不平衡,以及中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支持。这两个问题对欧洲来说至关重要”。

相关报道

中美贸易战升级 中国吁美企促特朗普回头

美国输华肉类许可证受限 美中贸易战或升级?

美中贸易战升级 中国防范经济孤立

中国拉拢欧盟企业成效存疑

目前,美国对来自欧盟的钢铁、铝和汽车征收25%关税,并从周三起对欧盟所有商品征收20%的税。据路透社报道,新关税将影响欧盟约70%的对美出口,去年总额为5320亿欧元(5850亿美元)。欧盟计划在本周出台反制措施,对28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首批清单可能包括美国产的肉类、谷物、葡萄酒、木材、服装、口香糖、牙线、吸尘器和卫生纸等商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张健曾在3月25日在《环球时报》撰文指出,在美国发动贸易战并削弱对外安全保障的背景下,欧洲应摒弃之前的“去风险”心态,发现中国的投资和贸易机遇,有助于欧盟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安全目标。

在中国试图拉拢欧盟的作为中,中国最高情报机构在3月25日首次向外国人解读《反间谍法》特别引人关注。根据中国“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的消息,3月25日举办的《反间谍法》宣介会旨在向德国驻华外交官和商会代表介绍该法律的立法背景、主要精神和执法原则,以提高外资与中国合作的信心与发展动能。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格尔格(Holger Görg)告诉自由亚洲电台,“中国显然试图通过提高透明度,让中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经商地点。因为欧盟和其他国家确实有试图摆脱中国、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趋势”。

但格尔格同时表示,“仅仅提高一点透明度并不能改变反间谍法存在且有害的事实” 。他说,“企业在中国投资面临很多其他阻碍。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得到解决,才能再来讨论这个法律,提高一点透明度从而让企业更愿意进入中国”。

但中欧贸易与投资的障碍远不止反间谍法带来的不安那么简单。尽管北京高度重视与欧盟的关系,但中国在与欧盟的贸易谈判上,并未作出特别让步。

据《南华早报》报道,欧盟曾希望就中国对法国白兰地征收关税发表意见,但遭北京拒绝,直到被告知此举可能影响谢夫乔维奇访华,才同意让欧盟官员发起此一外交照会。

3月底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Maroš Šefčovič)的访华一行, 透过软硬兼施的做法,希望借此解决中国市场准入不公平等问题做为修复中欧贸易关系的基石,也引发舆论关注。

根据当时欧盟委员会的声明,谢夫乔维奇的主要目的是试图:“促进欧盟与中国之间更平衡和合作的贸易关系”,“探索如何将中国对欧盟的投资与欧盟的优先事项和政策目标对接”。

这一说法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今年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及欧盟大使会议上的演说立场一致。不仅释放出与中国接触的空间和必要性、期待借此找到符合共同利益的解决方案,也语带保留表示必须采取防御性贸易措施,以应对中国市场的扭曲。

格尔格强调,美国与欧盟在对中国的认知还是有所差别的。相较于美国非常明确地认定中国是敌人,欧盟则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并且多次指责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受到更多限制,但“如果有措施能解决这种不平衡,我认为欧盟将倾向于视中国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

针对美国的新关税措施,中国宣布4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将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方相关做法,将多家美国实体或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或不可靠实体清单,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以及暂停美国两家企业的禽肉产品、1家企业的高粱以及3家企业的禽肉骨粉输华资质等。

美国总统特兰普在4月7日上午宣布,中国若未在4月8日撤除34%报复性关税,他将在既有基础下再对中国产品施加50%关税。

责编: 李亚千

© REUTERS

美中贸易战可能性增加,中国试图拉拢欧盟

美国再次取消中国小额包裹免税待遇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除了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新关税,包括对中国商品在既有20%关税基础下,加征34%的税外,还签署行政命令,再次取消中国和香港小额进口商品的免税待遇。

命令指出,自5月2日起,来自中国和香港价值800美元或以下的商品进入美国,将被征收30%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该税率将在6月1日后提高至每件50美元。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也将考虑是否把规则扩展至澳门。

特朗普多次以贸易逆差为由,主张透过关税扭转美国大量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的现状,籍此增加本国企业的制造。他上任两个月后,美国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实施互惠性关税,并取消来自中国的小额进口免税待遇,试图进一步阻止来自中国的商品流入美国。

不过,美国企业研究所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撰文警告,跨国公司总能找到应对方法;此外,建立适当的系统确切执行上述规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额包裹仍可能透过其他国家,或是辗转从中国进入美国。因此,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可能要等到减税措施落实后,也就是2026年才会稳定下来,并出现效果。

据路透社、香港《南华早报》等报道,特朗普新的行政命令填补了低价值包裹免税进入美国的贸易漏洞,但美国政府为了合规所需的支出,也可能会超过取消豁免所带来的税收收入。此外,Temu、Shein等中国零售平台也将做出因应,例如将商品批量运至海外仓库,再通过当地的供应链分发等商业模式。

【美国取消中国小额进口免税待遇】
4月2日,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并自5月2日起取消中国和香港小额进口免税,关税初为30%或每件25美元,6月1日起升至50美元。 此举填补贸易漏洞,但可能增加美国消费者成本,Temu、Shein等平台则调整供应链应对。 pic.twitter.com/WJM1gHnQ4o

— 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April 3, 2025

小额包裹与美国芬太尼毒品危机

美国取消中国和香港小额进口商品的免税待遇,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阻止芬太尼毒品流入美国。特朗普总统签署的行政命令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化学公司提供补贴,并通过其他方式激励这些公司出口芬太尼及相关前体化学品,许多公司将非法物质隐藏在合法贸易流通中。

针对特朗普的新措施,如同前述专家的担忧,代表加州的民主党众议员桑切斯 (Linda Sánchez)认为只取消来自中国的小额包裹豁免力度还不够,需要适用于所有贸易伙伴。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否则,我们将玩一场打地鼠游戏,因为坏人和芬太尼走私者会将他们的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继续利用这个漏洞。”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死于芬太尼过量的人数逐年增加,从2015年6千多人,增至2022年7万多人,是3年前3万多人的两倍多。此一趋势直至2024年10月才有所减缓至5万多人。

近年来,通过免税途径进入美国的包裹数量激增,去年达到近14亿件。目前,进入美国的所有包裹中,9成以上为小额包裹,其中约6成来自中国。

相关报道

叫停中国小包裹关税豁免 特朗普新规影响多大?

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征34%关税 中国商务部:坚决反对

美国对台征32%关税 台湾行政院︰强烈不合理 将与美严正交涉

特朗普上台后,自2月4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并取消“小额豁免”规定。但该政策实施不到几天,特朗普又在2月7日签署行政命令,暂时保留中国低价包裹的免税待遇,直到建立起完善且高效的收税系统。

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坎达瓦尔(Amit Khandelwal)以文字回复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他的研究显示,在美国,(以邮政编码来区分的)低收入住宅区是低价货物的主要受益者,且多数小额包裹来自中国。“现在如果对这些货物征收约50%的关税,将增加所有消费者的成本,尤其是低收入者的负担。此外,如果取消美国关税法第321条规定(即小额包裹免税待遇),还可能被征收额外的海关行政费用。”

美国的贸易新措施不仅可能导致美国人民支付更多费用,对供应链的冲击也将超乎想象。物流业者担心,接下来还会进一步全面取消来自其他国家的小额包裹免税待遇。

美国物流公司KINIMATIC的资深副总裁寇尔斯(Mike Coers)对本台指出,“如果这一政策持续下去,价格将上涨,可选性将下降,许多品牌可能会完全倒闭。但幸存下来的公司不会是最大的或最富有的,而是适应能力最强的。”

责编:李亚千

© REUTERS

包裹从卡车上卸下,放在传送带上进行分类。

特朗普宣布实施对等关税 对中国征收34%重磅关税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他的“解放日”贸易计划,作为美国向其他国家购买大量商品和服务的补偿措施。

“我将签署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行政命令,对世界各国实施互惠关税,这意味着他们对我们征收多少关税,我们就对他们征收多少关税。非常简单,再简单不过了。”特朗普说。

根据他在记者会上的宣布,美国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34%的税,对来自欧盟的进口商品征收20%的税,对来自韩国的进口商品征收25%的税,对来自日本的进口商品征收24%的税,以及对来自台湾的进口商品征收32%的税。

特朗普还宣布,将对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设立一个最低10%的关税标准。

在记者会上,特朗普指责其他国家在贸易上剥削美国,强调他推动的保护主义政策是重振国内制造业和增加就业的必要手段;记者会现场,他特别邀请一名来自密西根州底特律市的汽车工人,上台赞扬特朗普的关税措施。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上周发布声明,支持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将“结束几十年来摧毁工人阶级社区的自由贸易灾难”;据CNN报道,由于工厂被转移到墨西哥和加拿大,该组织失去了数千个工作岗位。

不过,并非所有产业都将因此获益,尤其是尚未能找到如何脱离中国制造的美国企业。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橙县的小型家电公司NewAir的首席执行官比卢姆(Bobby Bloom)告诉自由亚洲电台,他在记者会当天还再次致信给特朗普,提请他关注关税对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该公司不得不主要仰赖中国的供应商。“就像我在信中提到的,如果我们在过去60天内进口100万美元,那么该产品的成本就上涨了20万美元,”比卢姆说。而这还不包括特朗普即将宣布的额外关税,“都将是在我们目前的45%的基础上再加码”。

比卢姆表示,“我们也有从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进口一些产品,现在如果这些产品也要征收关税,那么我们还得设法弥补这些额外的成本。”他告诉本台,实际上支付关税的并非中国等被课税的供应商,而是美国企业,新的关税措施已严重影响到他公司的现金流动。

尽管他曾投票给特朗普,但是比卢姆指出,在美国经营像是像许多迷你冰箱、便携式制冰机等的小公司,不可能有能力负担在美国开辟工厂,只能仰赖从其他国家进口再做稍为修改,以服务美国的消费市场;而当前他们主营的商品的供应商,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相关报道

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征34%关税 中国商务部:坚决反对

美国对台征32%关税 台湾行政院︰强烈不合理 将与美严正交涉

特朗普要求中国出售TikTok以换取“减一点关税”

美国近年来一直试图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自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开始,就试图透过征收关税来降低自中国的进口,寻求双边贸易的平衡。

2024年,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总额估计为5824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出口额为1435亿美元,较2023年下降2.9%(42 亿美元); 美国从中国的商品进口总额为4389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 2.8%(121 亿美元)。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供应链的教授Christopher Tang 对本台指出,在10%的关税基础下、对中国在已实施关税再加34%、对印度征收26%、越南46%、加上美墨加贸易关系的改变,新宣布的计划将关闭中国制造商,把零部件发送到这些国家组装、更改制造产地、避开美国关税的很多扇后门。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官方媒体周一称,中国正寻求与日本和韩国共同应对美国关税措施。不过,日本和韩国官员表示,尚未决定与北京协调行动,但表示两国最近在周末举行的三方会谈中讨论了贸易问题,这是五年来的首次此类对话。

责编:李亚千

© RFA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华盛顿特区白宫玫瑰园就关税问题发表讲话。

自由亚洲电台起诉美国政府 要求恢复拨款

美国政府在3月15日停止拨款给自由亚洲电台(RFA),引发该电台是否能继续报道中国和其他专制国家的疑问。

周四,为生活在亚洲专制政权下民众,传播未经审查新闻的自由亚洲电台,向法院正式提起诉讼,要求恢复本月早些时候突然被冻结的国会授权资金。

自由亚洲电台于 2025 年 3 月 27 日提起诉讼。
自由亚洲电台于 2025 年 3 月 27 日提起诉讼。
(RFA)

该诉讼称,美国全球媒体署 (USAGM)拒绝撥款给自由亚洲电台的行为违反了联邦法律,包括美国宪法,因为只有国会才拥有決定联邦支出的权力。

该诉讼由Munger, Tolles & Olson LLP律师事务所和非营利性组织“Democracy Forward”代表自由亚洲电台向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提出。

自由亚洲电台可能关闭的消息传出时,让中国官媒欢呼雀跃,一名中共控制的媒体记者更称这是“極好的消息(EXCELLENT NEWS)”。

自由亚洲电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贝表示,此次资金被终止是“非法的”。她在新闻稿中指出,“自由亚洲电台仍然致力于履行国会赋予的使命,即为抵制中国共产党和亚洲其他独裁政权的宣传提供声音。”

2023 年 1 月 31 日,自由亚洲电台缅甸语记者 Wai Mar Htun 在华盛顿向自由亚洲电台总部发表讲话。
2023 年 1 月 31 日,自由亚洲电台缅甸语记者 Wai Mar Htun 在华盛顿向自由亚洲电台总部发表讲话。
(Gemunu Amarasinghe/RFA)

“此时此刻,他们可能庆祝自由亚洲电台被断了资金,但我们有信心能够成功阻止这一非法终止我们资金的行为,”她说。

这起诉讼的对象还包括美国全球媒体署代理首席执行官莫拉莱斯(Victor Morales)、莫拉莱斯的特别顾问莱克(Kari Lake)、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任沃特(Russell Vought)以及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

因为3月15日临时宣布的拨款终止,自由亚洲电台大多数驻华盛顿员工被迫留职停薪。

这个突如其来的宣布,始于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14日深夜发布的行政命令,该命令要求削减美国全球媒体署的“非法定”部门。美国全球媒体署是负责为自由亚洲电台和其他独立全球新闻机构转发预算的联邦机构;该机构的特别顾问莱克随后表示,这一行动是必要的,因为该机构“已腐坏到无可挽回的地步(irretrievably broken)”。

自由亚洲电台华盛顿总部的一间藏语播音室。
自由亚洲电台华盛顿总部的一间藏语播音室。
(Charlie Dharapak/RFA)

记者“面临监禁风险”

自由亚洲电台是美国国会,受到1989年在中国北京发生的天安门广场屠杀事件震撼后,在两党支持下通过国会法案于1996年成立。

它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方式,每周以九种语言向亚洲那些新闻自由程度极低或根本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家,如朝鲜、中国、缅甸和越南等地区的数百万人提供独立的新闻和信息。

周四的诉讼引用了自由亚洲电台在多个重要事件上的“突破性”报道,包括中国政府在中国西北部新疆地区,对维吾尔族的暴行、中国共产党掩盖新冠疫情死亡人数的事实、试图消除藏族文化和语言、以及缅甸内战等。

诉讼指出,因为美国全球媒体署终止资助的做法,“自由亚洲电台的运营实际上已经停摆,根本无法执行原本被赋予的法定任务。”

文件中写道:“(自由亚洲电台的)记者——这些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对自由新闻不友善的国家提供可靠且无偏见新闻的人——可能很快会失去自由亚洲电台的支持和保护,甚至还将面临更大的风险--监禁和身体伤害。”

诉讼声明,自由亚洲电台已经暂停了超过200名美国本土员工,也就是其所有在美员工的75%的工作;并终止或暂停了93%的国际和本土自由职业记者的合同。

诉讼还指出,数十名持工作签证在美国工作的记者,可能也会遭到停职或解雇,接着就可能被迫返回他们的祖国,“其中一些人将因为他们从事的新闻工作,而面临立即被逮捕和拘留的风险。”

自由亚洲电台(RFA)正针对,阻止美国全球媒体署(USAGM)及其他被告扣押国会对其拨款,申请临时禁令。RFA认为,它应当获得国会对其原本编列到2025年9月30日的拨款-- 3500万美元。

特朗普政府削减由美国国会资助的新闻机构,包括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以及通过联邦拨款资助的组织,如自由亚洲电台(RFA)和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Radio Free Europe/Radio Liberty)的举措,已经引发了一系列诉讼。

本周二,美国地方法院批准了自由欧洲电台(RFE/RL)的临时禁令请求,禁止美国全球媒体署(USAGM)片面终止对RFE/RL的资助。

法官认为,美国全球媒体署的决定缺乏正当性,并认为在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挑战该机构决定的同时,强行关闭该电台将造成 “无法弥补的损害。”

责编:李亚千

© Gemunu Amarasinghe/RFA

3 月 18 日,位于华盛顿的自由亚洲电台(RFA)总部。

美发布年度宗教自由报告 揭示“腐蚀性的中国化政策”

3月25日,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USCIRF)发布年度报告,再度把中国列为“特别关注国”(Country of Particular Concern),即在侵犯宗教或信仰自由的三级分类中,属于最严重或“特别严重”的级别。

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持续通过五年工作计划,推行“腐蚀性的中国化政策”,把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强加于各个宗教群体,并要求完全忠诚并服从中国共产党;如果拒绝,就会面临惩罚和迫害。

事实上,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已经连续多年建议国务院将中国列为“特别关注国”,希望通过对外政策来改善中国的宗教与信仰自由状况。

不过,该委员会成员默罕默德(Asif Mahmoo)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藏语组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宗教自由情况并没有因此变好。他说,“我们想要的结果非常理想化。但即便如此,也未看到任何进展。与 10 年前相比,受压迫和沉默的人更多了”。

中国宗教自由仍为全球最差之一

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的宗教自由状况依然是全球最差的国家之一。不仅未成年人持续无法参与宗教活动,伊斯兰和藏传佛教等独特的宗教文化特点,也逐渐受到汉族文化或中国政府宣传的同化与压制。

例如,位于云南省的沙甸大清真寺采用中共批准的建筑风格,取代传统的圆顶和尖塔、中国当局禁止穆斯林在斋月期间禁止集体禁食和开斋,并把新疆的宗教活动变为共产主义庆祝活动。96 岁的新疆维吾尔族伊玛目达莫兰(Abidin Damollam)就因涉嫌“宣扬宗教极端主义”被判处 9 年徒刑,2月在狱中去世。

针对藏传佛教,中国当局除了禁止西藏昌都地区的一座寺院接纳新僧侣,并禁止拉萨在萨嘎达瓦节期间举办宗教活动外,还强迫四川省居民拆除家门外悬挂的宗教标志。此外,藏传佛教学校遭到关闭,当局还试图通过国营寄宿学校来同化藏族孩童,并逮捕、监禁那些公开或私下提及达赖喇嘛的信徒。

针对中国当局计划干预达赖喇嘛的继任过程,并惩罚持反对意见的藏人,默罕默德对本台表示,今年是关键的一年。如果让中国政府成功干预了达赖喇嘛的继任过程,“将是对全人类的一次重大打击”。他因此建议,美国国务院提名并任命一名西藏问题特别协调员,将此作为首要任务。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尽管北京坚称下一世达赖喇嘛必须在中国境内寻找,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已经宣布,他的继任者将在中国以外出生。这位藏传佛教的最高领袖在他的新书里写道,转世的目的是延续祖先前任的事业,因此新的达赖喇嘛将在自由世界诞生。

在中国,受到限制的宗教群体还包括地下天主教会和家庭教会。常见的惩罚方式包括拘留、强迫失踪或拒绝透露下落,也有的遭骚扰、罚款和监禁。今年1月,辽宁省大连市的家庭教会牧师阚小勇因被指控,涉嫌利用迷信破坏法律执行、非法经营、诈骗等罪名,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

再者,被订为”非法“邪教的法轮功和全能神教会信徒,也有数千名遭到逮捕、监禁和虐待,包括在拘留期间因虐待而死。

报告指出,2024年,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2300多名遭拘留或监禁的宗教自由受害者中,中国的人数最多,达810人。其中,有230多人下落不明,47人已获释,另有530多人仍未被释放。

科技技术压制宗教自由 进行跨国镇压

中国限制宗教自由的手段还包括使用高科技监控,压制批评中国宗教自由和相关侵犯人权行为的声音,以及实施跨国镇压和传递虚假信息。

报告指出,中国当局威胁维吾尔族和藏族侨民,对他们在中国的家人进行监视、勒索和威胁,迫使他们保持沉默。当局还通过推广新疆的旅游业,粉饰在那里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并驳斥国际社会的批评。

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因此建议,除了与国际伙伴协调,制裁侵犯宗教自由的中国官员和实体外,还应建立具有约束力的多边出口管制。报告提到,应该立法加强限制中国使用促进侵犯人权和压制宗教或信仰自由的技术,包括通过修改《维吾尔强迫劳动法》和《2018年出口管制法》。

“而且,应该定期评估这些制裁,可能不是每年,而是每季度一次,以追踪进展,”默罕默德说道。“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做同样的事情,就无法改善在中国数百万名受压迫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未来。”

美国政府估计,中国14亿人口中,18%信奉佛教(包括藏传佛教),5%信奉基督教,2%信奉伊斯兰。其他重要宗教传统包括道教、法轮功和民间信仰活动。尽管中国官方宣称是无神论国家,但政府正式承认佛教、天主教、伊斯兰、基督教和道教等五大宗教,并通过国家控制的宗教组织对其进行监管。

在本年度的报告中,同样被重新列为“特别关注国”的国家还包括缅甸、古巴、厄立特里亚、伊朗、尼加拉瓜、朝鲜、巴基斯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同时新增了阿富汗、印度、尼日利亚和越南等国。

责编:李亚千

© REUTERS

西藏僧人在堆龙德庆县楚布寺诵经

另一起中国跨国镇压判刑案例:商人安全忠涉“猎狐行动”

美国一家联邦法院周三判处商人安全忠20个月监禁,理由是持续代替中国官员威胁和骚扰美国居民,迫使他们返回中国面临未知的命运。专家认为,这一判决体现了保护公民的正义,但不意味着美国已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中国的跨国镇压行为。

3月19日,纽约布鲁克林联邦法院判处安全忠20个月监禁,罪名是自2017年以来持续充当中国政府的非法代理人,骚扰和试图恐吓一名美国居民及其家属,并威胁称如果返回中国,其被起诉的案件就能了结,直到2022年被捕。

这是美国最新一起打击中国政府动用人脉关系,在海外抓捕逃犯甚至异议分子行动的案例。对安全忠等人士来说,则是通过参与上述中国政府的“猎狐行动”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并谋取经济利益。

公开资料显示,安全忠创办的安侨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山东枣庄的房地产公司。2014年,安全忠在纽约皇后区法拉盛开设拥有96间客房的安侨酒店(Parc Hotel),并在2015年成为枣庄市政协常委。

审理此案的法官松本妃代(Kiyo A. Matsumoto)表示,安全忠的行为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了遏止中国的跨国镇压,必须判刑。安全忠的非法行为还包括银行诈欺和洗钱,将数百万美元从中国转移到美国,并故意欺骗美国金融机构有关资金的来源和用途。

美前情报官员:中国实施海外镇压已超40年 美国需加强威慑措施

不过,美国退休高级情报官员、分别在1994年和2020年撰写《中国谍报工作(和策略》》的作者埃菲迪米亚德斯(Nicholas Eftimiades)提醒,司法层面的打击还不足以有效遏止中国的海外镇压活动。美国必须“在未来10年或20年里想好如何应对中共和中国”。

他说,“中国从事的是一种政治战争和颠覆,但美国对此不感兴趣,不了解,也没有能力应对”。事实上,中国自1980年代就开始通过接触留学生和海外侨民实施镇压或商业行为。只不过现在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公民、宣扬民主自由价值等,才开始有所行动,因此受到舆论关注。

相关报道

“白纸运动”两年后 中共跨境镇压危及海外华人 英国议员吁关注

威胁恐吓批评人士及亲属 人权观察报告揭中国跨境镇压延伸日本

美国报告:中国正在进行全球跨境胁迫

埃菲迪米亚德斯还表示,中共当局最在意的是保护自己,因此外交手段的作用有限。“美国必须采取威慑措施,让中国的类似行动付出更高的代价”。

2009年至2018年初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任教,后因遭言论审查,最终被解聘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Christopher Balding)也告诉本台,尚未见到美国政府“任何重大转变,真正提出问题并严厉打击这种行为”。而中国也“将继续使用各种不同方法和手段(进行海外镇压)。”

中国“猎狐行动”覆盖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起,中国以反贪和跨境追逃追赃为由的“猎狐行动”,已从针对经济犯罪,扩大到所有逃犯甚至异见人士。

据新华网2024年8月报道,中国公安部的“猎狐行动”扩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在逃经济犯罪嫌疑人9000余名,追赃挽损近490亿元人民币。这项跨境缉捕行动更在2022年成为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以及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等跨境腐败治理工作办公室“天网2022”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5月,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经由一名曾在2008年至2023年初期担任中国公安部卧底特工的经历,揭露中国政府如何在海外打击异议人士的秘密警察行动。该名中国前特工说,中国公安部的政治安全保卫局是中共的主要镇压工具之一,也“是中国政府最黑暗的部门”,就像不受法律限制一样,在全球范围开展行动,对批评中国共产党尤其是习近平的人士进行监视、绑架和噤声。

布鲁克林联邦法院(图)判处安全忠20个月监禁。
布鲁克林联邦法院(图)判处安全忠20个月监禁。
(Brendan McDermid/路透社)

谁是安全忠?他做了什么?

根据《纽约时报》和检察官办公室的信息,安全忠曾未经邀请或通知,直接来到被害男子成年儿子的家,威胁称如果无法说服其父亲返回中国,中国官员将继续纠缠他们。2023年5月以来,安全忠一直处于居家监禁状态,法官考量他曾被拘留7个月,因此实际入狱时间约为13个月。

法庭文件显示,安全忠是美国永久居民,但其生意和政治影响力横跨其祖国中国和美国。他在山东枣庄创立房地产公司“安侨集团”,并在2014年纽约皇后区法拉盛开设安侨酒店(Parc Hotel)。安全忠还是纽约山东同乡会会长,并在2013年被推选为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该组织是中共领导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集结海内外的华人。

责编:梒青; 网编:伍檫愙

© 路透社

中国政府动用人脉关系,在海外抓捕逃犯和异议分子。

💾

中国多地催生力度升级 民众避孕需求受阻

随着中国各级政府持续鼓励生育,多地出现拒绝未婚男性结扎、对女性堕胎设置限制,甚至询问民众结婚和备孕计划等现象,这进一步引发男女生育权究竟是个人自主还是国家政策工具的争议。

2024年9月,一名小红书帐号为“加油,阿财他爸”的上海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泌尿科医生发布男性结扎须知,内容包括如何预约门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以及不建议未生育者结扎。

当有人询问从未生育过的男性可否坚持进行绝育手术时,医生回复“不能喔”。随后,一名网友留言说:“不说就好,别人怎么知道,不然就假装有私生子。”不过,该帐号显示已被注销。

根据该医生的回应,已经生过一胎但离婚的人可以结扎;但对于已婚未育的男性,即使超过30岁,并且夫妻双方都到场签字,依旧不行。 (帖文表示,30岁以下须夫妻到场签字,30岁以上则可自行前往预约。)

为了鼓励生育 拒绝结扎手术?

据上海报业集团的英文网络杂志第六声(Sixth Tone)今年1月报道,近几年,越来越多中国男性承担过往加压在女性的避孕责任,有的还在网上分享他们输精管切除的故事。

但其实,自2021年中国鼓励生育、开放“三孩”政策以来,时常传出想绝育的夫妇和单身男女遭到医生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拒绝,有的还要求提供结婚证明文件和已有孩子的证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21年联系上海、北京和广州12家公立医院均表示,不再提供这种手术;另有6家医院仍在进行;但一家不再对未婚男性开放。

中国多地城市大医院规定谁能绝育、谁不符资格的潜规则,也引发生育权不再是个人或医患之间能做的选择,而是沦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争议。

2024年6月26日,有人在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上询问国家是否禁止男性结扎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张志超回复表示,没有禁止,有永久避孕需求的男性可到正规医院进行。

不过,本台记者日前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搜索关键字时,仍发现许多考虑结扎的90后和00后男性或夫妻,至少有4位向本台记者证实相关困扰,并建议选择私立医院或较小的社区诊所以避免遇到阻碍。有部分城市的居民还反映,他们即便有了两娃,大医院也不让做。

相关报道

中国新友好婚育措施能挽回低迷的生育率吗?

政府促生育建婚育文化试点 为何中国年轻女性不买单?

提高生育率成焦点 政协委员建议30岁以上女性冻卵合法

绝育与生育不再仅由医患或夫妻决定

中国从1980年代实行严格的一胎化政策,逐步过渡到2016年的二孩政策,再到2021年的三孩政策。但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低迷,从2016年的1.77跌至2024年大约1.09左右,而生育的更替水平却是需要平均每名妇女生2.1个孩子才能保持人口的代际稳定。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仅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99‰,已连续3年负增长。

为了解决人口持续减少及老龄化的问题,加上拥有支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中国在2022年起推动“新婚育文化”,包括延长产假、设立配偶陪产假和父母育儿假等,以及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和子女教育费用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额标准等。中国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也在妇女节前夕表示,今年开始发放育儿补贴,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该制度。

不过,中国民间组织“三孩催生政策监测网络”3月发布的报告指出,各地执行催生政策时出现偏激现象,严重影响妇女和男性的生育权。除了在山东、福建和河南等地,男性结扎手术遭拒的案例屡见不鲜,医疗人员甚至告知患者“国家下文不让做了”外,妇女的隐私权也受到侵犯,甚至被多地社区工作人员询问个人结婚及备孕计划。此外,西安政府发送的七夕节祝福简讯呼吁民众适龄婚育、共担中华复兴重任的文字,也引发网民嘲讽。

英国伯明翰大学长期研究中国女性与经济社会治理的国际发展学助理教授Kailing Xie告诉本台,来自中国政府方面的压力已持续一段时间,因此该报告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她以文字回复本台采访时表示,“但与中国任何政策实施一样,不同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Kailing Xie认为,关键在于医院拒绝输精管切除术和输卵管切除术的普遍程度。此外,有消息人士告诉她,收到过社区办公室的电话,询问生育计划,而“在国家或政府附属的工作场所,生育也越来越常拿来作为激励措施,与晋升挂钩”,也就是“以生育选择做为评估对党政策的响应和忠诚度”。

“三孩催生政策监察网络”的报告也提到,这股由地方中共党员干部号召带头生育的现象令人警惕,因为类似的强制措施也曾在40年前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出现;再者,随着社会对婚姻制度和三孩政策的质疑,相关言论也面临更严厉的审查。1月19日,中共中央网信办宣布重点整治的项目之一,就包括“刻意渲染鼓吹不婚不育、反婚反育等话题”。

避孕方式多样 包括堕胎也受限制

中国政府如此着急推动生育的态度,似乎间接反映出中国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低落。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调查,仅6.9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生育三孩。这显示大多数家庭对上述政策并无共鸣。中国官方数据也显示,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生育意愿仅为1.54和1.48个孩子。

一名山东男大学生在小红书上告诉本台记者,如果结扎行不通,还是会考虑避孕套和避孕药的方式。他写道,“性生活是人的基本需求,但生育不是。”

2021年中国实施“三孩政策”以来,官方不再公布有关绝育手术数量的数据。当年度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则显示,2020年,中国共进行了近1470万例节育手术。其中,2626名男性实施输精管切除术;另有约250万名女性选择在子宫内植入节育器,以及19多万女性进行输卵管结扎手术。

上述数据还显示,中国的人工流产的人数在1980年代实行一胎化政策以来,占总节育手术案例大约30%。不过,该数字在2014年增近4成,更在2016年开放两孩政策后持续上升,在2020年达至61%,近900万人。

但当前,堕胎,这一避孕选项也已开始受到限制。有资料显示,广州市在2016年和2018年先后规定,未婚和怀孕少于14周的女性堕胎也得受县级计划生育部门的批准。江西省也在2018年宣布,怀孕超过14周的女性如果想要堕胎,也得证明为医学必要,并至少有3位医师签字。 2021和2022年,中国国务院和卫健委也分别推出指导意见,说明减少“非医学需要的”人工流产。

Wu Tianyang, who is five month pregnant with her second child, attends a sonogram at a local hospital in Shanghai September 12, 2014. REUTERS/Carlos Barria  (CHINA - Tags: SOCIETY POLITICS)
Wu Tianyang, who is five month pregnant with her second child, attends a sonogram at a local hospital in Shanghai September 12, 2014. REUTERS/Carlos Barria (CHINA - Tags: SOCIETY POLITICS)
(Carlos Barria/路透社)

2023年2月,成都市一家法院还裁定,妻子如果单方面未经配偶同意终止妊娠,就侵犯了男性的生育权。英国关注人口增长与永续发展的智库及倡导组织“人口重要”(Population Matters)则指出,该判决打破先例,限制了妇女堕胎的合理理由,实已剥夺了已婚妇女生育的自主权。

加拿大一名政策研究者(因安全为由匿名)告诉本台,中国关于限制避孕或节育的措施,尽管政策或法律上还没有系统性的要求,但在执行层面,已有许多人在网上抱怨各种来自医疗人员或社区的秘密行动。这些言论之所以尚未被审查,除了避孕或节育措施仍被视为常见的医疗行为外,“尤其是中国有计划生育的历史,所以我觉得如果国家立刻做出反向的事情,可能会引起民间很大的不满。”

责编:何平; 网编:伍檫愙

© 路透社

2021年中国鼓励生育、开放“三孩”政策以来,时常传出想绝育的夫妇和单身男女遭到医生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拒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