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0 January 2025Main stream

为什么特斯拉和理想,都不想承认自己是「汽车公司」?

By: 刘学文
10 January 2025 at 10:37

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在 2019 年担任编剧,制作了一部《阿丽塔:战斗天使》的电影,这个电影的原著漫画《铳梦》早在 1991 年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超前的设定:住在世界底部「废铁镇 Scrapyard」的居民,大多是拥有人类大脑,机械身体的改造人,而住在世界上方乌托邦城市「扎雷姆 Zalem」的居民,则都是成年后被摘除大脑,植入芯片大脑,被超级计算机控制,但拥有人类躯体的改造了。

除去关于战斗和科幻的描述,《铳梦》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很玄妙的问题:拥有人类大脑和机械躯体的人,和拥有机械大脑和人类躯体的人,哪个才算真正的人?

所有公司都应该是 AI 公司?所有公司都可能是具身智能公司!

2023 年下半年 ChatGPT 3.5 和大模型技术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之后,也有人喊出了一个口号:所有公司都应该是 AI 公司,不入局 AI,不会用 AI 的公司在未来毫无竞争力。

于是我们在 2024 年上半年经历了无数的人类剧变之夜,OpenAI、微软、Google 或者英伟达的任何新消息,都可以被解读为历史的转折点。

然后人们发现,AI 对世界的冲击,好像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剧烈。

与狂飙突进的 AI 进程相匹配的,还有「具身智能 Embodied Intelligence」概念的兴起,这也是一个具备了哲学,生物,科幻和科技意义上的概念。

我们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是赋予智能以身体,把智能系统和机器人身体结合在一起,使之能认知环境,理解环境,可以与环境交互和行动,来体现智能。

在制造业发达的中国,「具身智能」其实是一个比 AI 更吸引人,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概念,也是更适合中国实业的 AI 技术路线。

之所以有如此感触,是因为在行业趋于冷静的 2024 年下半年之后,我做的多次采访,都提到了自家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会是,或者都包含具身智能。

有趣的是,这些企业都不是大众认知中严格意义上的机器人公司,或者人工智能公司,而是大众眼里的车企,无人机车企,或者家电企业……

去年 8 月,爱范儿与理想智驾团队有过对话,其中理想智驾研发副总裁郎咸朋这么形容端到端技术路线的智能驾驶,和此前依靠「感知-规划-控制」逻辑的智能驾驶是「能力和功能」的区别。

或者说,是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

▲ 端到端+VLM 的底层模型框架,可能是目前具身智能的通用框架

在采访中,理想智驾核心团队都会把理想汽车比喻成装在轮子上的机器人,也聊到了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载体在用「端到端+VLM」的框架的应用雏形。

车企在研究智驾技术弯道超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具身智能的曙光。

然后就是理想创始人李想在去年年底亮相接受专访,直接表示理想的定位和愿景: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致力于人工智能的汽车化,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

如果关注过 2024 小鹏 AI 科技日活动的话,也会发现小鹏更是高举 AI 大旗,还发布了 AI 机器人 Iron,并把 AI 机器战略人放在了重要位置,表示没有 500 亿,做不好 AI 机器人。

更不用说马斯克一再强调「特斯拉是一家 AI 和机器人公司,而不仅是一家汽车公司」,关于造车卖车这件事,大家想必感觉到了马斯克已经意兴阑珊,他更多的精力在 xAI 和 TeslaBot,还有 RoboTaxi+FSD 的商业模式上。

▲ Figure 02

甚至是被大家认为最正统最纯粹的 AI 公司 OpenAI,也可以是一家具身智能公司。AI 机器人公司 Figure 背后的投资方包括了 OpenAI、微软、英伟达等巨头企业,去年下半年发布的 Figure 02 被称为「地球上最先进的 AI 硬件」,其中的 AI 技术,包括多模态 AI 能力,由 OpenAI 提供。

非常一致的是,无论是特斯拉的 TeslaBot,还是小鹏的 Iron,亦或是 Figure 02 都被安排进了汽车生产车间打工,这其中固然有营销的成分,但也说明他们的愿景。

在不少的细分领域,比如专注在农业领域的极飞,认为在耕种管收的农业生产阶段,具身智能也有用武之地,比如大型棉田粮田都有大型收割机械,但是在收苹果收梨子这种果园场景,大型农机难以进入,主要还是靠人力来采摘,具有复杂狭小地形行动能力和机械臂的 AI 机器人,正好适合这种场景。

而目前主要产品为扫拖机器人和洗地机的云鲸,则认为目前家庭环境清洁只做到了平面,也就是地面的清洁,未来云鲸的发展方向是空间清洁,即各种桌面台面的清洁和整理。想要做到空间清洁,自然也需要以「视觉能力」为核心的人工智能能力,以及在扫拖机器人基础上进化而来的更多维度的机械结构。

▲ 石头 Saros Z70 扫地机器人,带有机械手

无独有偶,在 2025 年 CES 旗舰,同为扫地机器人生产商的石头和追觅,都发布了带机械手的扫地机器人,或者是仿生多关节机械手技术,扫地机器人只是机械手技术的载体而已。

▲ 戴森的机械手做家务演示

更早之前,戴森也发布了机械手清理家居的演示物料,基本上各大从事家居清洁工作的厂商,都开始思考用机械臂机械手的硬件,和以 AI 视觉为核心的 AI 能力来突破只能清洁地面的局限,这是家居环境里的具身智能。

虽然小标题里的「所有公司都可能是具身智能公司」这句话有点标题党,但如此强调的意义在于,这一批有志于具身智能的企业,并不完全是离商业化较远,离前沿技术很近的机器人公司(比如波士顿机器人),而很可能是我们身边日常接触的企业,它们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现金流,以及对技术的巨大投入决心。

这也是技术路线可以走下去的标志之一:共识。

很多热门的技术趋势,比如 AR/VR/XR,元宇宙,NFT 等等,热度或许高,但共识很脆弱,各有各的想法和算盘,没有合力,也没有普适场景。

▲ 阿丽塔甚至没有头骨,用机械结构包裹大脑,图片来自《阿丽塔:战斗天使》剧照

给身体以智能,还是给智能以身体?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是个万能句式,就像我们讨论具身智能的时候,也要讨论是「给身体以智能,还是给智能以身体?」一样。

也可以回到开始的问题,《铳梦》提出的「拥有人类大脑和机械躯体的人,和拥有机械大脑和人类躯体的人,哪个才算真正的人?」

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也是世界最顶尖计算机人才摇篮「清华姚班」的创办者姚期智,在 2023 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言说:

人类本身就是世界上相当理想的一个具身智能体。

 

它基本上具备三个方面,三个成分:第一方面是身体,第二方面是小脑,第三方面是大脑。

 

身体的部分具身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具有传感器和执行器,小脑会主导视觉、触觉各种感知来控制身体,完成复杂的任务,最后大脑部分,它主导上层的逻辑推理、决策、长时间的规划以用自然语言能够和其他的智能体、环境交流。

身体,小脑和大脑的三重比喻,是业界最通俗易懂的,关于「具身智能」的解释。

相比于身体的相对成熟,具身智能当中「小脑」和「大脑」的成熟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大脑」。

作为负责「感知-推理-预测-行动」的模块,如今具身智能的大脑能力和人类还有巨大的差距,研究上也属于早期阶段,Google 在 2022 年发布了机器人控制系统 SayCan,次年发布了 562B 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 PaLM-E,其中包括 22B 参数的视觉模型。

▲ PaLM-E 简介

PaLM-E 的进步之处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人类的自然语言指令,自主分解任务,付诸行动,完成任务,类似于 ChatGPT 根据 prompt 生成结果。

另外 Google 和 DeepMind 等机构也一直在汇集机器人的训练数据集,最新的 RT-X 汇集了 22 种不同机器人类型的数据,涵盖 100 万个片段,展示了机器人 500 多项技能和 16 万项任务表现。

斯坦福终身教授、前 Google 首席科学家李飞飞最近的研究重心也转移到了空间智能,并且创办了空间智能科技公司 World Labs,意在将 AI 模型从 2D 像素平面提升到完整的 3D 世界(虚拟和现实世界),构建大型世界模型 (LWM),以感知、生成和与 3D 世界互动。

而在创办 World Labs 之前,李飞飞在具身智能领域也有重大贡献,她领导的 VoxPoser 和 PaLM-E 类似,也是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具有很强的视觉智能,以及把自然语言指令转变为具体行动的能力。

▲ VoxPoser 支持下的机器人绕过花瓶打开抽屉

比方说,告诉机器人「打开抽屉,小心花瓶」,机器人就会绕过花瓶去打开抽屉。

这个自然语言指令和最终动作之间,说明 VoxPoser 支持下的机器人能够知道什么是抽屉,什么是花瓶,看得到抽屉和花瓶在 3D 空间的方位,「小心」的潜台词是什么,最终任务是什么…….

▲ VoxPoser 运行逻辑

这意味着机器人有耳朵,有眼睛,有脑子,当然也有手。脑子会理解耳朵听到的指令,然后拆解成任务步骤,接着脑子还会指挥眼睛,去生成空间信息的「地图」,最后手会根据「地图」进行行动。

如此复杂的过程当中,多模态大模型中的大语言模型和视觉模型会不断交互,生成拆解任务的代码,空间信息地图,以及执行任务的代码等等信息。

更关键的是,机器人没有经过预训练,而是直接完成了任务,这就是具身智能和先前机器人的最大区别:之前的机器人,无论是产线上的机械臂,还是晚会上跳舞的机器人,都是按照固定程序运行,行为只有一套模板,无法理解环境信息并做出反应。

多模态大模型支持下的具身智能也会产生「涌现」的能力,比如在没有预训练的情况,要机器人把抽屉抽出一半这个任务,因为机器人预先不知道抽屉的长度,所以「一半」是什么,对于机器人是未知数。

但机器人是这样求解的:先把抽屉完全抽出,然后推回一半,也就等于抽出了一半。

或者说,像 VoxPoser 这样的多模态大模型,赋予了具身智能「泛化」的能力,即具身智能不止能干一件事,而是可以举一反三,干很多事情。

这就又回到了前面说的那个问题,是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端到端大模型是智驾里的「授人以渔」,写规控是「授人以鱼」,类似的,多模态大模型自己生成代码是自己掌握了「能力」,能力能够产生多种「功能」。

VoxPoser 的演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具身智能和此前各种机器人的显著区别,也能够回答小标题的设问:给身体以智能,还是给智能以身体?

当然是给智能以身体,大脑才是身体的主宰。

《铳梦》的问题也有了答案,拥有人类大脑和机械躯体的人,和拥有机械大脑和人类躯体的人,哪个才算真正的人?当然也是前者。

▲ 特斯拉自研了用于 AI 训练的 Dojo 芯片和 Dojo 系统

马力与智力,马斯克与 MAGA

哲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或许遥远和晦涩,但现实问题永远存在。

当我思考为什么现在的汽车厂商如此热衷于 AI 和具身智能,以至于都要抛弃「汽车厂商」身份的时候,出现了这么一些想法:

  • 汽车生产是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行为,总是追求最先进技术,最高效率,以及最不依赖人类的制造业
  • 汽车智能驾驶的追求,同样也是不依赖人类
  • 汽车过去是普通人能驾驭的最大马力产品,现在是普通人能拥有最高算力(智力)产品

特斯拉位于上海的工厂是汽车行业里自动化程度最高,效率最高的工厂之一,当然也可能是人类参与最少的汽车工厂之一,绝大多数生产装配工序,都依靠机器完成。

▲ 当代汽车产线

而「黑灯工厂」的概念,也深受汽车行业欢迎,不少车企还会专门宣传「黑灯工厂」,所谓「黑灯工厂」,就是指无需人类参与,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极高,可以不用照明也可以运行的产线或工厂。

作为普通人,我们理解汽车对人类的「抛弃」更多还是智能驾驶层面,「驾驶行为」可以预见到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稀有,离日常越来越远,离兴趣爱好越来越近。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汽车这种产品,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的产品,都可以算作是普通人能够拥有的马力最大,智力最高产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力和智力是分开的,燃油车时代的汽车智力有限,车内虽然芯片众多,但制程和算力都很落后,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和电脑,以及背后的云计算,具有不错的算力,但都不会拥有马力。

而现在,一辆旗舰电动汽车,能够拥有上千匹马力,以及数百亿个晶体管。

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那些在往汽车里加传感器加大算力芯片,自建万卡训练集群做大模型的汽车品牌,和坚持聘用画线老仙人给汽车画腰线的汽车品牌,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品类了。

那么,前者自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公司」就太合理了。

最近马斯克和川普的一些狂热支持者(简称 MAGA 群体)在社交媒体上有过一场猛烈的交锋,起因是 MAGA 群体反对高技术人才工作签证,认为这类签证会抢走本土人才的工作机会,把大好工作机会留给外人。

生在南非的移民马斯克和他的另一位移民伙伴盟友反驳得就很直接,甚至自带破防和溅射效果:

  • 通过高技术人才工作签证等合法途径引进的工程技术人才非常重要,就像 NBA 的掘金队引进塞尔维亚运动员约基奇一样。
  • 美国本土文化崇尚派对明星,而非科学人才,其他地方恰好相反。
  • 应该引进更多的高技术人才,翻倍最好。

类似的桥段也有佐证,比如有媒体说,美国投资人如果看到一个硅谷互联网创业团队里没有华裔名字,会问一个问题:

你们团队没有中国人,那活到底谁来干呀?

所谓谎言从不伤人,真相才是快刀,马斯克和他盟友的潜台词意思差不多就是,MAGA 群体干不了高技术人才的活,活是给聪明人干的。

这是真相之一,真相之二就是,MAGA 群体集中的中端蓝领工作,恰是马斯克所谋。

▲ 机器人进厂打工,是营销噱头,也是未来的必然场景

制造业、物流、建筑业、仓储、食品加工等领域中,大量低技能、高重复性的岗位是目前 MAGA 群体的主要就业机会,这些岗位已经被不少自动化产线所侵占,剩余的更柔性的部分,也很有可能被拥有更强环境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所取代。

那么这些具身智能主要是谁来研究的呢?通过高技术人才签证引进的工程技术人才。

当一家企业的创始人同时能够生产巨大的马力和智力的时候,他很难不想着去用这两种力量去替代羸弱而复杂的人类。

管理过巨型企业的企业家更是深知人是多么难以管理,以及机器人是多么好管理。对技术抱有信仰,看到 AGI 曙光的企业家,自然也不会让 AI 只显示在屏幕上。

更现实的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具身智能?

2024 年对于日德车企来说,不是很好的年份,因为一方面市场份额在下降,利润骤减,产能也开始出现冗余了;另一方面,产能冗余,但工人工资还是要发,逐利的资本自然会考虑裁员降本,但在工会组织强大的德国,又是困难重重。

相比于在中国生产一辆汽车,大众在德国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要高得多,成本高竞争力就下降,竞争力下降,份额就减少,份额下降,产能不饱,成本还会继续变高,大众在德国本土就进入了这样的泥沼之中,所以大众计划在德国本土关厂降薪裁员,然后就是工会反对,员工罢工。

经过漫长的谈判,德国大众和工会达成协议:不关厂,但裁员,到 2030 年逐步在德国本土裁员 3.5 万人。

具身智能们不会成立工会,这就是具身智能的巨大优势。

当然这是站在资本角度考虑的。

其实站在普通人角度考虑,逻辑也大差不差,关键词都是一个:劳动力。

对于企业主来说,押注具身智能,是指望它们成为更高效率,更低成本(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劳动力。

▲ 在干旱地区使用智能水阀,能够大大减少用水成本和人力成本,并且方便管理

对于我们来说,老龄化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从事基础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工作的劳动力可以预见地会出现短缺,智能化和具身智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解法之一,这在诸多企业家或者创业者眼里是共识。

甚至对于现在已经有一些制造业的企业主开始抱怨,年轻人更愿意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厂,原因不外乎送外卖更自由收入预期更高,进厂打工性价比不高。

对于具身智能成为劳动力的进程,大家的共识也差不多:

  • 短期,ToB ,科教展研等场景,实验性出货。
  • 中短期,ToB,工业场景落地,较传统工业机器人,具身智能具有大脑的泛化性,不局限于一种工作,依靠轮式底盘 + 可升降高度机械臂 + 灵巧手 / 夹爪 / 三指移动和工作。
  • 中期,ToB,服务场景落地,更类人型,能够在零售(分拣、理货)、酒店 & 餐厅(收餐、递送)、清洁(非平面操作清洁)、巡检(办公楼)场景胜任工作。
  • 远期,ToC,服务场景落地,满足儿童娱乐、老人看护、成人陪伴等情感型功能,以及家用清洁收纳等复杂需求。

至于这个远期到底有多远,大家倒是没有一致看法,乐观的认为是三五年,保守的认为得十年以上。

关于具身智能,劳动力和企业主的情况有很多,甚至有些情况看起来还是矛盾的,一会儿产能冗余,劳动力太多,一会儿劳动力又太少,但本质上还是同一个问题,如果有选择,企业主其实不喜欢用人当劳动力,就像没有老师喜欢当班主任那样,加津贴也不喜欢。

▲ 天空上的城市就是扎雷姆 Zalem,图片来自《阿丽塔:战斗天使》剧照

《铳梦》里面,乌托邦城市「扎雷姆 Zalem」的被摘除原始大脑被植入芯片大脑的居民,然后接受超级计算机统一管理,才是企业主最喜欢的模式。

当然,现实不会如此黑暗,一方面,人类和机器人的发展,确实会像《铳梦》描述的那样,人类如同「废铁镇 Scrapyard」居民那样开始赛博格化,从外置机械开始,再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机械化,从残障和疾病人群用机械补足身体机能,再到正常人类利用机械增强身体机能。

另一方面,具身智能的方向自然是朝着「扎雷姆 Zalem」居民那样聪明的大脑和灵活的躯体发展,以及,要听话。

不过对于具身智能来说,其复杂度和容错率与做一个 ChatGPT 不是一个维度,大语言模型已经有海量的互联网数据作为训练预料,但具身智能却没有这样的待遇,RT-X 汇集的 22 种不同机器人类型的数据,涵盖 100 万个片段,展示了机器人 500 多项技能和 16 万项任务表现,已经是目前的集大成者,但这些数据量,都还远远比不上一个优秀端到端智驾训练所需的数量,更别说应付更复杂的场景了。

但或多或少,我们在OpenAI、特斯拉、英伟达、理想、World Labs、宇树等等等企业身上看了具身智能的拼图。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对话 vivo 胡柏山:手机行业就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MR 原型机今年见

By: 刘学文
1 January 2025 at 18:13

2024 年的最后一周,爱范儿等媒体来到了 vivo 位于东莞的总部,与 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进行了一场畅所欲言的对话,聊了市场格局,AI 进程和应用,以及关于 vivo 产品的未来方向和规划,其中包括对于折叠屏市场的思考,对于 MR 眼镜、人形机器人以及 AI 眼镜的规划和看法,还有 vivo 的强项:影像。

以下是关于产品层面的对话纪要(为便于阅读,对话经爱范儿重新编辑):

长焦和视频还有提升空间,手机 AI 任重道远

Q:怎么看 AI 目前的状况,AI 未来取代影像成为手机第一卖点吗?现在旗舰机的影像水平到头了吗?

胡柏山:我们先聊影像,我们自己所定位的最终目标是取代绝大部分的单反相机的场景,我说的是场景。所以它的天花板还是非常高的。

我之前也说过,X200 Pro 的主摄从上代旗舰的 1 英寸往回退到 1/1.28 英寸,但是用户体验没有下降,没有下降原因就是芯片处理能力加上影像算法又提升了一大步。这个说明一个问题,主摄的用户体验已经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如果打个分的话,假设常规焦距的单反是 100 分,现在我们的主摄接近 80 到 85 分。

但是在长焦和视频上,跟单反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继续打分的话,主摄是 80 到 85,长焦大概在 60 分,勉强及格。

演唱会场景下,10 倍焦距的时候,我们的 X200 Pro 还是 OK 的,20 倍的时候也就是说你坐在外场的时候,在晚上的拍摄效果,能够看得清楚这个人是谁,但是用户还是不敢把照片拿朋友圈分享,因为有点拿不出手,但是 10 倍可以拿的出手。

在长焦这一块上,我们的手机影像离单反有比较大的距离。争取 3 到 5 年,vivo 能够把长焦提升到 80 分这个水平,这个机会还是存在的。虽然手机的内部空间利用已经到了极限,其他的提升空间在哪里?影像传感器的感光能力还可以通过技术继续提升,另外大模型和影像算法还可以有很大的提升。这就是我对 vivo 未来把长焦做到 80 分有信心。

拍照是相对静态的,所以算法的作用空间会大很多,但是视频是动态的,视频要加一堆算法的话,功耗会有巨大的压力。当然这里也有提升空间,芯片现在是 3nm,下一代是 2nm,SoC 芯片,甚至未来专门的影像处理芯片都会进步。我们下一步也会把大模型的算法能力用在视频上,但是视频的总体逻辑是动态的,所以算法的加持能力还是会弱一些。

无论是长焦还是视频,离用户高要求的满意还有不少距离,技术本身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影像依旧是未来旗舰手机的重点。

再说 AI,确实是过去两年时间里大模型的产生,AI 的发挥在那还是很快。回归到手机本身讲,AI 还是有它的限制空间,手机的最大的问题是算力不够,我把手机 AI 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 AI 能力加强过去一些功能,比如过去一段时间,整个手机行业比较热门的就是 AI 消除,这个功能十几年前就有,功能技术时代就有,但是那个时候算法比较低级,一直做不好。

过去的语音识别能力,用深度学习的方式,做得好的可能成功率只有 90%,这种成功率你就会发现,对话搞不了几轮,每个环节失真太厉害了。生成式大模型出来依旧,语音识别能力和语义理解能力,一下子提升很多。过去我们有个功能叫电话秘书,最早是在 NEX 3 上推出,别人一听就知道是传统 AI 做出来的,说不了两句就把电话挂了。现在因为有 AI 加持,短时间内大家听不出来是 AI 在讲话。

这些都还是基于某一个功能或者某一个模块的提升,跟通用人工智能(AGI)不是差一点,而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第二个阶段,我认为,是大模型能力结合到系统里去。比如说,我们过去找一个功能设置,根本找不到,因为菜单选项太多,乱七八糟。未来 AI 和系统深度耦合,能够让手机清楚地知道你的意图,知道下一步要操作什么,手机交互变得更加智能。比如我们刚开始尝试的「原子岛」,就是知道你的意图,来提出解决方案。这个阶段会跑比较长的时间,因为这个阶段用户体验,现在算力勉强可以满足。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在 VDC 2024 大会上说的 PhoneGPT,我们当时展示的功能就是点个外卖,说能点成功。其实每一步成功率只有 85%,跑三步就跑不动了,时间也很长,这个体验只是个模型,用户体验根本不好。

真正要实现 PhoneGPT 的要求,对算力要求不是增加一点,而是增加好多倍。现在的一体架构,封装架构,以及带宽,都不够。真正 PhoneGPT,整个能力要求就是对现在高速存储,服务器端能力,带宽能力,SoC 架构要跟服务器端要接近才有机会实现。

这个就跟影像一样,我们能看到用户的需求已经产生,很多模型跑在云端的服务器上,我们内部的算力中心差不多接近 1 万张算力卡,很多模型在云端可以跑得动,比如 130B 参数的模型,但这个规模在手机上根本跑不动,手机只能跑 2B、3B 的参数。所以手机真正实现 PhoneGPT,我估计没有五年,达不到用户体验上的要求。

AI 这个赛道,目前还在第二阶段,它是一个渐进式的提升,不是 0 到 1 的提升。所以 AI 对整个换机潮,目前来说,驱动力是不大的,因为用户没有感到了从 0 到 1 的突变,只有从 0 到 1 的突变发生,用户发现 PhoneGPT 能干那么多事情,他们才会有强大的换机欲望。

因为我自己既管产品也管技术,所以我透露的应该都是目前我们的技术或者整个行业的技术目前所处的水平。

Q:在智能手机行业,新质生产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最重要的是在哪些部分?

胡柏山:手机行业就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按照我的理解,新质生产力所体现出来的有三高的特点,高科技、高质量、高动能,也有四新的特点。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新质生产力里面,手机就属于典型的新质生产力范畴,大家看到过去那么多年,新技术在手机上不断地迭代。

我们自己非常重视的两个赛道,一个是影像赛道,一个是 AI 赛道。影像赛道里面,过去大概五年,大家能够感受到手机在各种条件下的拍照效果,这是一个突飞猛进的过程。

手机替代了过去很多我们用的数码相机,甚至都把微单取代掉了,然后在部分场景也替代掉了单反,更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拍照效果好去买单,愿意多掏更多的钱来买手机使拍照效果好。

2024 年我们发布的 X100 Ultra 以及 X200 Pro,我们命名为「演唱会神器」,也是一样。这几年演唱会场景非常多,大家开各种演唱会,消费者希望把这个美好的时刻记忆下来。演唱会场景为什么需要手机?单反相机不能带入演唱会场景,所以消费者记录美好瞬间只能用手机。

AI 赛道也是如此,AI 刚起步,其实也赋能了手机很多赛道。我觉得手机行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完全是毋庸置疑的,我也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手机还是作为最最核心的消费电子产品,能为新质生产力添砖加瓦。

vivo MR 原型机明年见,人形机器人成熟要十年后

Q:vivo 在 MR(混合现实)和人形机器人上的进展如何?

胡柏山:我们 MR 跑得比较快,vivo MR 团队已经达到将近五百人,我们的目标进度是 2025 年大概 9、10 月份,高保真的 MR 体验原型机会在全国大概十几个城市的 vivo 店上架体验。从开始预约到现场体验,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让大家体验一下。

商业化的话,我们要看整个 MR 的生态,MR 生态还是需要娱乐的内容,游戏的内容。因为 vivo 是一家比较纯粹的,不做内容生产的公司,所以内容上要看整个生态能不能及时匹配上。当然,很多信息表明业界朝有利的方向走,腾讯在内容上会加大投入,过去他们的想法是要做硬件,最近的想法是不做硬件,还是做软件,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我对 MR 团队的要求是我们一定要找到我们自己认为比较刚需的场景,人群细分点没有关系,但是对细分人群来说,MR 是非要不可。

就比方说,手机上玩的游戏或者主机上玩的游戏,体验是这个水平,MR 一来以后,用户发现原来那些都是渣渣,体验有巨大的提升。除了 MR 设备没带在身上以外,大部分时间,他们一有时间玩游戏就找那个 MR 上去,这就是刚需场景。

关于人形机器人,去年我们也提到这个概念,为什么有这个需求大家很清楚: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从趋势角度来说,机器人确实是一个方向,我们自己分析过机器人的一些关键的路径,其中有个就是空间感知。MR 的空间感知能力非常强,MR 做好以后,机器人空间感知能力不会出问题。

机器人还有一个要求就是手和脚要足够灵活,它的大脑决策能力要很强。所以要实现大家理想中的机器人,我们自己的判断需要十年以上。

空间感知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短时间内没有那么完美,但是手和脚的能力其实是会进步比较快,像特殊场景干特殊工作的工业机器人。

真正理想的机器人可能需要十年甚至十五年以上才能实现,但是我们可以分阶段实施,先比如说先限定一个范围,生产线机器人,可能干「两份活」,但是我们未来希望做「十份活」,这个能力我们也在构建,出产品没有那么快。

我们现在整个逻辑是这样的,这种机器人我们内部叫做场景需求和用户需求比较明确,但是技术解决路径不完全明确。就跟之前聊影像一样,用户要的就是对标单反机拍摄,机器人属于用户场景需求足够明确,只是技术不匹配的情况。未来三到五年,我们搞清楚技术成熟的状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技术的成熟状态,在中间这个时间点设置一个具有解决某一些局部场景能力的产品出来。

说白了就是我们要搞清楚未来三到五年技术达到什么状态,包括 AI 能力。根据这个技术能力,我们在理想场景情况下,中间做一些裁剪,满足具体场景的需求,这是我们自己内部制订的一些产品周期。

Q:AR 产业链成熟进度会快一些,这块怎么看?

胡柏山:对于 AR 这个产品我们这么理解,首先用户需求角度,眼镜不能太重,带显示的 AR 眼镜很重的,四五十克,这个体验不好,有些 AR 眼镜做的显示部分,显示东西比较少,这个品类暂时我们没有做,不带显示的眼镜我们会考虑。

无论做哪个品类,我们都要找到我之前讲的刚需的场景,必须要找到细分人群,对这个品类来说,他非要不可,前一段时间产品同事跟我聊,我问找到非要不可的用户和场景有没有?他说找到一部分,听起来也挺有道理。

因为很多用户在干活的时候,手已经被占用了。要不要不另外一个人站后面,为他服务?如果说他只有一个人,手被占的情况下,需要一个辅助设备来弥补那个场景,手机也好或者其他设备不能很好解决。所以,我们的 MR 设备的定位逻辑就是这个东西对那部分人是刚需,而且非要不可,我们找到了一些人群,应该产品快的话 2025 年底,慢的话 2026 年会出现。

折叠屏需求出现了去伪存真,产品节奏会改

Q:增长了 4 年的折叠屏手机市场出现了停滞乃至下滑的情况,vivo 对折叠屏手机的规划是怎么样的?

胡柏山:折叠屏可能一开始各个厂商对它的希望比较大,因为毕竟是一个产品形态的巨大的变革。回到用户需求角度来说,谁在用折叠屏?

一类像我这样超过 45 岁以上,眼睛开始老花的人群,现在折叠机就解决很多眼睛开始老花,要看很多新闻或者视频,他需要手机屏幕大很多,这是解决年纪大的问题的需求。

第二类人就是像在座的各位媒体人,都用折叠机,要处理很多信息,也包括我自己,要处理公司的邮件很多信息。

直板机处理信息就是先是纵向的,点进去就必须要横过来,这个体验不好,而且字比较小。

不管哪一类都是解决细分人群的需求,我为什么说做产品,我们还要搞清楚对哪些用户是刚需。折叠刚出来的时候中间很大一部分用户是抱着尝新的态度,过去没有用过,试着用用,结果用了之后发现对他来说并不合适。

我有一个朋友,他说手机除了看微信,打电话,发短信,剩下就是刷抖音,抖音还是竖屏,折叠屏对他根本没有作用,下一部肯定不会再买折叠屏。

经过前面的发展以后,折叠屏留下来的就是刚需的用户,刚才说的两类用户,去掉的就是那些尝新的用户。第一和第二类用户市场容量,其实相对没有那么大。而且很多场景,像游戏场景,折叠屏使用肯定不好,它的散热环境比直板机要差,操控体验也没有直板机好,所以折叠屏就变成了一部分细分人群的产品。这个市场规模总量多大,取决于那部分细分人群的规模,未来可能大概稳定五百万台的规模,

对我们来说,我们要不要做?要做。因为用户需求角度有那些人群,但是我们要控制一下,我们上一代大折一次做了两款,一款主打影像和性能,一款偏性价比,我们计划上百万台销量,最后发现还是干了大几十万台,这个规模还是有限的。后面正常就是一年一迭代,按照这个节奏推进,把用户体验做好,毕竟始终有一部分用户是折叠刚需,比如有的用户一部手机处理日常微信,日常社交,另外一部手机看股票行情,审批文件。

另外,小折叠产品这块,2023 年小折叠产品全球范围内是增长的,2024 年,行业领先品牌的小折叠掉了 30% 到40%,后续 vivo 应该不会再出小折叠产品。

旗舰机价格还会涨,次旗舰体验已经相当不错

Q:今年旗舰机微微涨价,明年涨价还会继续吗?vivo 如何平衡成本价格?

胡柏山:我们判断涨价可能还是持续,涨价两个因素,第一个很清楚,旗舰的 SoC 平台,半导体制程会往上再提,所以持续涨价是确定性的,都要涨,我们也在尽量跟 SoC 厂商协商,也不能涨的太猛,比如说他要牺牲他的毛利空间,我们也牺牲一点毛利空间,来维持或者说到涨价幅度慢一点,五百,我们涨三百,另外两百下一年再涨。

第二个包括刚才说的影像,像长焦,离 80 分比较远,我们每年要持续投入,虽然空间不变,但是里面的实现方式,像镜头的排布,模组的实现方式,会有大的变化。大的变化以后,良率会降低,各个产品成本都在增加。

旗舰机价格往上走是必然趋势,对于大部分普通用户来说,(次旗舰现在)已经做的比较好了。比方说 N-1 平台(使用上代旗舰芯片的次旗舰手机),用户体验已经比原来提升不少。我们在未来的旗舰影像也可能会布局在 N-1 平台产品上,满足用户购买力的问题。

说白了,如果用户要追求极致用户体验,影像、AI、游戏的极致体验,现在对不起,还是得多掏五百块钱。不追求极致体验,一般体验,OK,N-1 平台也有很好的外观,当然也没有那么极致体验,但是对用户来说,游戏也不玩那种最猛的,就玩原神,N-1 平台完全没有问题。拍照,你不追求演唱会 20 倍长焦,你追求 10 倍,我们 X 系列的普通款也能满足的比较好。

所以,用户购买力强的对体验有极致追求的,会更加往上走,但是我们中间肯定还是会布局一些合适的价位段的产品和比较好的体验的产品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理想创始人李想重新露面并发声:不做特斯拉那样的 RoboTaxi,但想做一辆超级跑车

By: 刘学文
26 December 2024 at 15:48

编者注:自今年上半年理想创始人李想不再在微博公开发声之后,他消失在公众视野已经 9 个月时间,临近一年即将结束,李想现身直播间,与腾讯新闻科技主笔张小珺对谈。这场对谈的关键词不是「车」,而是「AI」。

这场还算简短的对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理想将会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以及企业掌舵人李想的战略思考,甚至可以推演中国汽车和人工智能产业的走向。

以下是对谈实录:

▲ 理想的企业观

01 AI 意味着未来的全部

Q:别人都在做纯电的时候,你开始做增程,现在很多人开始做增程了,你怎么又不想造车了,要做人工智能企业?

A:造车肯定是要造的,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但我认为,这个智能化讲的不是传统的软件智能,而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这是造车往下延续的一个必经之路。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Q:你第一次对内说要做一个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去年 1 月份,是 ChatGPT 刚好诞生了两个月之后,你这是跟风吗?

A:不是跟风。在 2022 年 9 月,我们就已经确定了,要把人工智能作为真正重要的一个方向,并且我们认为这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在 2023 年年初发布战略(愿景)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把人工智能从一个隐藏的战略,变成一个开放的阳谋的战略,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人才。

 

Q:但是你也可以说,你现在要做的,是一个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电动车企业,或者是一个,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驾驶企业,为什么一定要说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呢?你觉得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A:其实做汽车之家,有我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遗憾。

我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选了一个非常垂直的领域,虽然你做得很好,但是某种程度你可能为了一棵树,错过了一个森林,所以在选择进行第三次创业的时候,我很重要的一点是,我要选择一个森林,我要做那个森林里最大的,无论它需要我经历什么样的困难,我绝对不只做一棵树了。

 

Q:所以你是觉得把它叫做人工智能企业,这是一个更大的故事,这是一个更大的梦想?

A:我觉得不是更大的故事,如果你看到我们到底在做什么东西,你就会相信了,我们一年超过 100 亿的研发投入,有接近一半是投在了人工智能方面。

我们是自己做基座模型,端到端和 VLM(Vision Language Model 视觉语言模型)的,从最开始的论文到技术的研究,到最后研发和产品的交付,也是全世界非常早做出来的,

我们不仅仅在做智能驾驶,我们还有理想同学,智能商业和智能工业,我们真的是这么在做的。

当大模型出现后,我最大的感觉是,人类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Q:怎么变呢?

A:一定会变得更好。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平权,人工智能开始帮助大家实现知识认知和能力的平权。我们通过人工智能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进行融合,让有限的空间实现无限的延伸。

 

Q:你觉得 AI 对于理想意味着什么?

A:(在愿景上)意味着未来的全部。

▲ 理想的世界观

02 让用户用上体验一致的人工智能产品

Q:你既然说 AI 这么重要,在你创业之初就已经决定要做了,那为什么你们开始做智驾,是同行里最晚的?

A: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一个最大的好处是知道整个企业发展的节奏,就是从 0 到 1 先解决什么问题,有了收入以后,从 1 到 10 要做什么事情,这个其实是我跟新进入行业的创业者,一个根本性的不同。

理想汽车在早期的时候融资能力是最差的,在我们只有很少的钱的情况下,第一个步骤是想着如何把产品做好,我们也获得了非常好的市场的认可,在 2020 年和 2021 年,我们分别在美国和香港进行了 IPO,有了更多的钱,所以我们从 2020 年初开始,就开始来做整个技术的平台化,像我们的自动驾驶的平台 AD Max 和 AD Pro ,包括我们的座舱平台 SS,也包含我们整车的域控制器 XCU ,再往后,我们还会去做模型和电机的碳化硅,这是我们演进的过程。

它是一个创业公司往上成长、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和资源增长以后,你分别去投资什么的一个进展。

 

Q:乔布斯说,如果硬件是产品的大脑和肌肉,软件就是灵魂,你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对吗?

A:当然是了,我最开始创业的时候,投资人经常问我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凭什么你能做出来。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没有产品出来,我当时讲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说我会比传统的汽车企业,更懂得怎么做互联网和大型软件,我会比这些互联网和大型软件公司,更懂得怎么去制造一辆车,这是我当时认为自己的优势。

 

Q:理想同学以前是一个车机的个人助手,现在要进入手机,变成一个 App,未来还会上更多的终端,那这意味着,你们一个电动车企业,要进入通用个人助手这场红海战役了,是这样吗?

A:如果我们是一家纯硬件公司,是符合你刚才说的这个定义的,但就像苹果不是一家只卖 Mac 的公司,所以它才有了后边的可能性,今天的这些企业也不能以一个硬件来定义。

我们之所以去做很多的硬件,其实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硬件体系,以及性能再高一点点,但是大型软件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操作系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大型的云服务,这个就变成一个更大的挑战了。

回到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的,今天你能看到几百家电动车企业,是因为中国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但是这几百个企业里边,未来有哪些企业能去做基座模型?

 

Q:你觉得基座模型是一个分水岭是吗?

A:当然是。

 

Q:现在谁做了?

A:至少我们做了,至少我们一直在做基座模型,无论多么难,而且这是非常坚定的,我认为基座模型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加编程语言,你就知道它有多么重要了。

 

Q:它是一个新入口的可能性?

A:我觉得基座模型所构建出来的,是人工智能的超级产品,是新一代的入口,它会在所有的设备之上,会在所有的服务之上。

 

Q:理想同学从车机进入手机,这是一个战略级的决定,还是你们只是想试试看?

A:我觉得没那么复杂,还是两方面。长远来看,在掌握基座模型前提下的,一个真正的大模型产品,一定是能够去自主使用所有的设备,会拥有所有的服务,这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在用户需求角度,很多理想用户的孩子,第一个接触的人工智能产品就是理想同学,在和理想同学对话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用理想同学来画画,或者和理想同学聊作业……我们希望可以让理想汽车的 100 多万用户,再加上这些用户的家庭,大概 300-500 万的人,不仅可以在车上,还可以在手机、电脑,甚至后边还可以在眼镜上,都体验到一致的人工智能产品,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 理想的行业观

03 相信有生之年,我们能实现人工智能的第三个阶段

Q:很多人说你是超级产品经理,能不能从产品的角度来讲讲,随着人工智能的能力演进,它的产品形态会发生怎么样的迭代?

A:我觉得做产品很重要的一点,是把用户的需求和你所有的能力进行结合。

人工智能 AGI(通用人工智能)实现到最终阶段,我经常用三种方式来描述。第一个阶段,叫「增强我的能力」,意味着其实它是我的一个辅助,但最后的决策权在我这里。包括 L3 的自动驾驶,我们叫有监督自动驾驶,其实还是需要我在车上进行监督,和最后的兜底,核心的原因是,第一个阶段能力还不够,负责任的是我,所以叫增强我的能力,但它确实会让我变得非常方便,让我的效率变得非常的高。

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智能体所描述的一个阶段,我称之为「成为我的助手」,就是我只要给它发任务,甚至可以发连续的任务,它就可以独立完成,并对结果承担责任。比如我可以跟一辆 L4 的车讲,你去帮我接孩子,我不需要坐在车上,它就可以到学校帮我接孩子,并进行面部识别打开门让孩子上车。这个阶段比较好的是它会变成大规模的应用,是真正的 iPhone 4 的阶段。汽车企业,只有实现了 L4,才是真正的 iPhone 4 的阶段,但今天还不是。

第三个阶段是我想的 AGI 的终极阶段,因为理想汽车的使命是「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所以我称之为「硅基家人」,就是我不需要再给它任何的指示了,我也不需要给它分配任务了,它就是我们的家庭成员,甚至是家庭重要的组织者,它不但了解我,它还了解我的孩子,了解我身边的朋友,甚至比我还了解。

它会主动去干很多事情,可以自主的衡量,帮我把这个家管理好。当 AGI 发展到第三阶段,是我的硅基家人后,我觉得很重要的点是说,我的记忆也会被它得以延续,可能我的肉体不存在了,但是我的记忆会变成它的一部分。

我自己最兴奋的一件事情是我认为,我和我们的团队能够在有生之年实现第三个阶段。

Q:所以你怎么看个人助手的战争呢,在这个红海市场中?

A:我觉得今天还是非常初级的阶段,大家还是要去拿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L3的门票,以及自动驾驶的 L4 的门票,由于我们在这两个领域同时都做,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更有意思,我们更相信、更坚定会去做的一个机会。

我们在做的理想同学和自动驾驶,按照行业的标准其实是分割开的,处于早期阶段。我们做的 Mind GPT,其实是大语言模型,我们在做的自动驾驶,我们自己内部叫行为智能,但是像李飞飞的定义,叫空间智能。只有你真正大规模去做的时候,你才知道,这两个之间,有一天一定会连在一起,我们自己内部叫 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 Model,视觉语言行动模型)。

我们认为,基座模型到一定时刻,一定会变成 VLA。因为语言模型,它也要通过语言和认知去理解三维的世界,这个三维世界不是只有图片,因为它(图片)并不能还原真实的物理世界,它需要真正向量的,用 Diffusion(扩散模型)的方式,用生成的方式。对于自动驾驶也是一样的,它真正能够变得更强,走向 L4,是它要有极强的认知能力,当这些东西发生变化的时候,它能够有效理解这个世界,而不只是端到端背后的那些压缩记忆,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变化。

所以我对团队的要求,是至少在中国的范围之内,未来几年必须得保证,我们大语言模型的基座模型,要做行业前三。根据这样的要求,需要什么的训练算力,我们都愿意来投资,我们要真正去跟头部企业去 PK,去竞争。核心还是说,我们得把这个能力真正构建起来,而不只是在汽车行业里比一比。

 

Q:如果资源有限,理想同学和智能驾驶必须二选一,你放弃哪个?

A:我会减别的,不会减这两个。

04 只要所有的中国企业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Q:你们会像马斯克一样做 Robotaxi 吗?既做车也做 Robotaxi。

A:我不想做,因为我们的使命是「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

 

Q:那会不会 Robotaxi 到来以后就没有人开车了呢?

A:我们为什么要去构建一个家,我们为什么要去买一所房子,是因为我们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我们需要为我们的家人创造一个稳定安全和舒适的环境。车也是一样,我觉得实现L4自动驾驶以后,家庭用车也会变得更便宜,成本变得更低,所以我会相信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愿意拥有一辆车的人会变得更多。

可能5年后,10年后大家重新来看,到底是 Robotaxi 成为了主流,还是更多人能够拥有一辆自动驾驶的车,并且使用率很高,能够为自己的家人朋友所享用是一个主流,未来几年是个分水岭。但我相信,当一个空间变得更好,效率更高,体验更好的时候,我更应该拥有这个空间,这是我的感觉。

移动的家其实终极是 L4,幸福的家是我刚才讲的「硅基家人」。

 

Q:很多人在问,理想会做机器人吗,特别是人形机器人?

A:概率上肯定是 100%,但节奏不是现在。如果我们连 L4 级跟自动驾驶的汽车都解决不了,怎么去解决更复杂的?因为车是个无接触机器人,而且道路是标准化的,包括道路上的提示和参与者都是标准化的,而且每个人都受交通规则的训练,我觉得这已经是最简单的机器人了,如果车没法实现,其实其他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非常有限的。

 

Q:理想汽车未来还会叫理想汽车吗?如果它要变成人工智能企业。

A: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我们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

我们的 LOGO 一直没有把汽车两个字写上去,甚至今天我们的运营公司还是叫「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但是硬件对我们非常重要,如果讲我们的愿景的话,一个更完整的称呼方式应该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从而能够成为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Q:你的一个 00 后员工想问你,在当前不利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地缘环境之下,怎么能成为一个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呢?

A:它是成长的一个过程,不是直达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做一个创业者,很重要一点是我们要看不同的阶段。今天,哪怕我们做汽车不涉及人工智能,我也没有办法直接讲我会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企业,所以我们要先在中国市场获得第一,然后再考虑下一步,在受美国限制的以外的市场,能不能做成第一。

其实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的。我给团队提的要求是,我们到明年的时候,目标是要在中国的空间智能领域成为第一,在语言智能、大语言模型方面,以及所提供的服务方面进入到前三。团队按照这个要求来制定自己的目标,构建能力,以及确定我们的组织和投资,我觉得这个节奏还是非常重要的。

再往后我们看到的机会是,我们如何把语言模型和空间智能合成一个更大的 VLA 的模型,然后到了全面的 Agent(智能体)阶段,以及到了 L4 自动驾驶阶段,你所具备的能力,以及站在今天还要去看我们去搞什么样的研究,匹配什么样的组织,以及怎么提前去准备一些投资,这是我们看到的解决方式。

 

Q:中国企业能成为全球领先的 AI 企业吗?

A:我觉得一切都有可能,只要所有的中国企业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过去的时候,我们也认为全世界最好的汽车都是德国人制造的,但今天大家不再有这样的一个观点了,最好的智能汽车都是中国企业制造的,是中国企业和特斯拉提供了全世界最好的智能汽车。在人工智能方面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用在去改变和投入这些能力上面,结果一定会变得非常的好。

05 体验也是本身

Q:你为什么买法拉利?它又不 AI,又不自动驾驶。

A:我觉得体验对我是很重要的,因为体验也是本身,就像我做预训练的一部分。我只有通过体验,来看它到底是怎么做的,经过我自己的体验,它才能变成我的认知和能力。

 

Q:理想同学会上法拉利吗?

A:我觉得如果我没买法拉利之前,我会说我们永远不会上法拉利,但买了法拉利以后,我认为这是一个可能性。我能想象到当实现 L4 的时候,大家一定会把车做成方盒子,里面有非常好的空间,但是谁来满足乐趣,想自动驾驶就自动驾驶,想自己开就自己开,但又是非常好的智能车,人工智能的车为什么不可以?

所以我今天的想法是,可能到 2030 年的时候,我们会有 50% 的概率做一辆非常有趣的超级跑车,但它一定是人工智能的跑车。

 

Q:你觉得法拉利这样的车企应该拥抱 AI 吗?

A: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得继续延续它了不起的设计,不受约束的设计,以及保持它的稀有。因为这些价值还是属于它独有的,我觉得哪怕到了下个时代,它应该还是会变成一个更好的法拉利,而不是变成一个科技企业,只是科技企业里,也可能会出现有意思的车型。

 

又一个编者注:这可能是我编辑起来最简单的文章,因为理想不仅分享了对谈视频的源文件,还直接把对谈文字,甚至小标题都给做好了,本来想自己多发挥一点,但仔细看了看,实在不需要画蛇添足了,大概理想是在践行「硅基家人」的宗旨,工作都直接主动做好,不给其他人思考和动手的空间。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蔚来李斌回应萤火虫 Firefly 造型争议:没有 Plan B,设计不会改

By: 刘学文
23 December 2024 at 17:16

12 月 21 日晚上的蔚来 NIO Day 年度活动上,蔚来创始人李斌把大部分的时间给到了蔚来旗舰车型 ET9,小部分的时间用来感谢用户,还有一小部分的时间来介绍蔚来集团旗下的第三品牌萤火虫 FireFly。

蔚来高端,乐道家用,萤火虫则是小巧有趣的电车,三个品牌覆盖三个不同的市场,但又有一部分的技术和资源公用,三者一起发力,攻城略地,初定 2026 年开始盈利。

萤火虫的设计,没有多少人说好

但,萤火虫车型一经外观发布,甚至只是露面了一会儿,迎来的基本都是批评和失望。

李斌描述说,车辆两侧各有三个车灯,它们构成了萤火虫的「三重奏」:灵动、巧思,与信赖。

在发布之前,因为大家对蔚来设计的信心,认为萤火虫怎么着也是保底 Honda E 的设计水平,甚至有望超越宝马 MINI 的外观,但是大家没想到,接受它,真的很需要勇气。

比如在董车会 NIO Day 总结文章里面的投票中,有 6000 多人参与了投票,其中仅有 800 余人觉得萤火虫好看,占比不到 15%。

此外,不光是董车会文章下面的评论区,还是友媒相关文章或者视频下的评论区,基本意见也差不多:不好看,丑,奇葩。

一些设计领域的从业者也有一些发声,当然会理性不少,比如 OPPO ColorOS 设计总监陈希(以蔚来车主身份)在微博上评论说:

蔚来萤火虫的车标的图形传达似乎出了点问题,像雨燕像蜂鸟,但确实不像萤火虫。整体造型比较平均等分,节奏感一般,此外稍显硬朗,呈现出一种方大于圆的感受,和目前车身圆大于方的感受不太一致。以面型图形的断口比较突兀,且断口处的圆角细节处理过于 「巧」,人工装饰感很强,少了一些有机融合的感受。柠檬黄的品牌色有识别度和吸引力。如果蔚来主品牌车标是 100 分(无论表意象征还是图形都是顶级水平),萤火虫是 40 分,乐道可能只有 10 分。

 

车本身我非常喜欢,整体造型设定,「拙」 而不 「巧」,特别是右后方 45° 的角度。整体感受有菲亚特和 mini 的混合感。

意思就是,车的设计不错,但车标设计很一般。

微博用户@拉面师傅Design 在汽车行业里一直以制作高质量车型渲染图知名,对汽车设计也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并且一直关注萤火虫的设计,还抱有相当大的期待。

在萤火虫发布之后,他也进行了评价:

形体姿态的确很好,大设计都很好,C柱的设计很漂亮。一直保留悬念的灯,跟预判一样的确会成为重大惊喜。但太太超乎了我的想象,大家觉得是不是惊喜?

 

我觉得既然这么新,不如早点漏出来,让大家早点接受。

第二天重新看了多次之后,则建议蔚来对萤火虫的灯组设计进行修改:

做设计最怕活在自己的修仙世界里,追寻记忆点是对的,但不能太自信。

 

我问了内部设计朋友,包括问了几个欧美设计朋友,都完全理解不到。

 

故事写的再好那也是故事,丑就是丑,忠言逆耳,提出批评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爱深责切包括我,改吧,别头铁了。

当然,这段话没有直接说是萤火虫,但是根据上下文和最近的舆论情况来看,基本是在建议蔚来没有疑问了。

车型预热阶段因为外界对外观批评声音较大,随后进入到修改环节,到正式发售上市改变外观的例子其实并不少,比亚迪旗下的腾势和仰望都有类似的经历。

▲ 腾势 N7 2023 款上市之后,造型遭受了猛烈批评

▲ 2024 款腾势 N7

腾势旗下首款 SUV N7 2023 款因为前脸设计过于复杂,油味很重,不够科技也是遭受了不少批评,半年后 2024 款马上改款改设计,前脸设计就简洁了许多。

▲ 初次亮相的仰望 U9

▲ 正式上市的仰望 U9

后来的仰望 U9 也是类似,也是前脸有过度设计的嫌疑,看起来不够精致协调,最终上市的时候,整体观感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但对于明年 4 月就要上市的萤火虫来说,剩下的时间大概率是不够调整了,大概率意味着这款车的外观就是上市时候的样子了。

另一个印证萤火虫不太会改设计的原因是,蔚来高管,从蔚来创始人兼 CEO,到蔚来总裁秦力洪,以及萤火虫 CEO 金舸都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大差不差:大家意见我们收到了,批评得也有些道理,但我们这样设计也有自己的道理。

蔚来的回应:照顾全球用户喜好,需要时间证明

在 12 月 21 日的 NIO Day 结束之后,蔚来高管团队接受了多轮采访,其中董车会参加了两场,因为这一次萤火虫外观引起的舆论反应太大太一致,所以这几轮的采访中,蔚来的高管们需要不厌其烦地回应记者们比较雷同的提问。

问题基本上就是一个意思:我们观察到我们的读者和观众对萤火虫的外观有比较大的质疑,请问蔚来高管有没有注意到舆情,怎么看外界的评价?为什么萤火虫会设计成这样?

李斌回答博主@周浩然 Sean 的时候说:

我当然注意到了大家对萤火虫大灯设计的争议。有人讨论总是比没有好。

 

其实从第一天我们就预计到了这个局面。我们做设计很少参考别人。萤火虫的设计主要是“三重奏”的理念。

 

我们内部已经有不少人,也邀请过一些朋友看过实车。我认为他们对我还是比较真诚的。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我不喜欢这个设计」。

这个朋友很可能也包括前大众集团 CEO 迪斯,李斌在采访中就提到,迪斯很喜欢萤火虫这款车,他很早就试过,也给了很多建议。

蔚来总裁秦力洪也有类似的朋友,他在采访中说:

昨天有个朋友跟我说,他觉得萤火虫的全套视觉传达是非常高级的。高级是来自于透彻的思维思考和一以贯之的表达,它就是一个有态度的车。

另外,秦力洪的发言,可能是三位蔚来高管当中,最为自信的:

大家比较了解蔚来,造型的东西永远都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是呢,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萤火虫是一个纯原创的高端小车。

 

……

 

有网友说大灯像复眼,问题萤火虫本身就是昆虫,真要论起来也合理。至于设计有没有 Plan B?这个真没有。

直接负责萤火虫品牌的萤火虫 CEO 金舸说:

大家的评论我一条条都看了,虽然没有说被打击到,但要说我心里没有波澜,也是不可能的。

 

大家的评论并没有超出我们对它的预期,从两年前刚立项的时候,从造型创意诞生的第一天起,我心里很清楚,它一定是一个话题,而且它一定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这辆车你初看,再看,又看,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实车面前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做造型的初心,是希望用最简单的元素,勾勒出我们的 DNA,我们想做的是一个生而全球,但源自中国的高端小车。

 

希望大家给萤火虫一点时间,深度地体会下这款车,我相信会让你眼前一亮。

李斌也继续解释:

在设计取向方面,要照顾到全球用户的喜好,肯定在有人有时候这边喜欢多一点,那边喜欢少一点。

 

(萤火虫)这款车因为它是慕尼黑设计中心设计的,我们整个欧洲的同事,欧洲的团队,包括一些合作伙伴是给予非常高的评价,都挺喜欢的。

 

确确实实因为在中国很多用户还没见到实车,昨天半夜我也收到蔚来的用户的一些建议,说还有 Plan B 吗?我说,我们觉得这挺好的,确实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完全可以理解。

另外,关于时间会证明萤火虫设计这一点,李斌还聊到了把激光雷达放在前车窗顶部的设计,这种设计首次出现在蔚来 ET7 上,当时大家都说丑,但后来大家都这么设计,并且也都接受了这样的设计。

以上发言汇总起来,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四点:

  • 之前看过实车的朋友们,都觉得挺好
  • 还没看过车的人,假以时日看到之后,也会觉得好
  • 萤火虫的原创设计源于欧洲,在欧洲的接受度可能更高
  • 没有 Plan B,设计不会改

不过巨大的讨论热度,对于萤火虫品牌来说,当然也是双刃剑,前说的都是大家的质疑,但另外一方面,这个年幼的新品牌,一亮相就获得了巨大的声量和知名度,这是如今新品牌林立的新能源行业所难得的机遇。

如果真如金舸所言,萤火虫真车真的好看呢?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亚冬会成为吉利科技生态阅兵场,星纪魅族是 AI 的尖兵

By: 刘学文
20 December 2024 at 21:13

在惯常的认知当中,车企和大型运动会的官方指定用车合作,基本上也就真的局限于「车」本身,给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提供用车服务,涵盖诸如火炬传递、交通保障、礼宾服务等场景。

但衣食住行作为基本需求场景,当然也都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行场景并非上车下车就完事儿,也正如汽车是仅次于房地产的第二大类市场一样,出行服务一样复杂。

比方说,本届哈尔滨亚洲冬季运动会有绿色低碳的办会宗旨,刚好和当下的新能源大势契合,所以吉利作为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合作方,就提供了甲醇、电混和纯电三种动力的车辆。其中甲醇服务车数量为 350 辆,占总服务用车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另外,吉利还将在哈尔滨建设完善甲醇加注网络,为后续清洁能源汽车的持续运营做了基建工作。

这是车和能源形式,以及绿色低碳的关系,另外吉利亚冬服务车队也着重提到了技术含量:

  • 吉利自研的「吉利星座」,通过航天通讯科技,为亚冬会车辆的精准调度与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 银河星舰 7 搭载雷神 EM-i 超级电混,率先将 AI 技术应用到动力领域
  • 吉利天地云一体化智能网,由吉利星睿智算中心的算力赋能,实现智慧能量管理、智慧运动控制和智慧云诊断
  • 极氪车型搭载浩瀚智驾 2.0,驾驶辅助功能可以在亚冬场馆内智能规划路线
  • 领克车型搭载 Flyme Auto 智能座舱,可实现车机端、手机端的无感融合
  • 司机配有星纪魅族智能眼镜,可以实现多国语言同传、AR 导航等功能

有意思的是,这一次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交付仪式的场地,选在了台州吉利卫星超级工厂,950 辆亚冬服务用车来自吉利控股旗下吉利、领克、极氪、翼真、雷达等品牌。

此外,还有吉利控股旗下的时空道宇、耀出行、小灵狗、星纪魅族等企业则贡献了各种保障服务。

完全可以说,这一届亚冬会赛场之外的场地,是吉利生态的一次阅兵,从天上的卫星,到远处的智算中心,到手上的方向盘,和头上的智能眼镜,以及车机内的系统与 AI,以及能源、动力和智驾层面的新技术,横跨了空间和软硬件,可以说,国内几乎再难找到第二家企业有如此大的生态跨度了。

上面说的是生态的宏观,我们也可以聊一聊生态的微观层面,比如星纪魅族,一家不造车的公司,如何在这个合作中占据重要的生态位置。

StarV Air2 是星纪魅族推出的智能 AR 眼镜,它采用了光波导显示方案,这种方案可以在镜片上投射显示 AR 内容,同时用户又能完整地观察现实世界。它的入眼峰值亮度可达 2000 nits,同时搭载自适应亮度调节功能,光线传感器范围涵盖 0~50000 lux 光线环境,20 级亮度自动调节,户外强光环境下,依旧可以正常使用,哪怕是冰天雪地,日光反射强烈的哈尔滨也没问题。

而 AI+AR 的技术组合,则让这种类型的产品有了质变,除了显示信息,接打电话,导航指引等功能之外,和 AI 大模型的耦合,让 StarV Air2 智能 AR 眼镜可以做到通话/现场录音,录音转文本,中英文纪要生成和编辑搜索等会议场景的核心功能。

日常和工作场景中,AI 助手可以提供知识问答,智慧提醒(航班提醒,网约车提醒,待办提醒等),提词器,导航等等等功能。

具体到亚冬会上,面对外国友人的不同语言,StarV Air2 智能 AR 眼镜则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尤其是司机完成面对面对话翻译,支持的语言有中、英、日、俄、法、西、越、马来、印尼、泰、韩、意、德这 13 种语言,基本涵盖了亚洲的主流语言,哪怕双方都不会中文或者英文,交流起来也没有大碍。

与之搭配的,星纪魅族还为亚冬会服务车队提供了魅族 21 PRO、魅族 Lucky 08、魅族 20 INFINITY 等 AI 终端。

而与手机搭配的,则是 FlymeAuto 智能座舱,这次亚冬会的服务车队中,吉利旗下的领克 07、08、银河 E5、E8、星舰 7、吉利星瑞、星愿、翼真 L380 等品牌车型都搭载了这个座舱系统。

亚冬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交流竞技的舞台,也是对外展示的窗口,作为目前国内评价最好的座舱系统之一,FlymeAuto 目前已经接入领克、吉利银河等多个品牌的 19 款车型,目前搭载上市车型最多的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之一。也就是说,在这次亚冬会期间,不少国外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国内新能源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进度,从整车、到智驾再到座舱等多个层面,体验国产新能源的成熟度。

在以往,我们讨论智能的时候,总会聊起「中枢」的概念,车手互联,到底车是智能中枢,还是手机是智能中枢,亦或是人才是那个中枢,现在智能 AR 眼镜加入进来,AI 大模型又运行在云端,难道中枢是在别处?

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交付仪式,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个问题,独木不成林,森林若只有树,那也不算生态。完整的森林生态,不仅包括树木,也还有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当然也有各种动物,以及微生物,还有真菌和地衣来分解有机物质,维持养分循环。

宏观的,微观的,外在的,内在的,硬件的,软件的,方方面面结合在一起,才是生态。

多年以前,Flyme 是魅族手机系统的名字,而现在,Flyme 还是座舱系统的名字,以及吉利无界之声 AI 智能音响系统 Flyme Sound 的名字,命名的扩大化,其实也是生态的发展。

上到卫星通信,细到智能 AR 眼镜,再到看不见的 AI 大模型,数据和服务在实体的汽车、手机和眼镜之间流转,魅族也完成了从魅族到星纪魅族的转变,AI 则是这场转变当中,决定性的技术。

正如前面所言,之前的 AR 眼镜仅靠 AR 特性,碍于产品形态和算力的原因,很难有刚需场景和杀手级功能,但 AI 的加入,就开始让这个品类步入起飞的节奏,无论是海外的 Meta 眼镜,还是国内各种尝试,基本上都在和 AI 或者即将和 AI 发生关系。

当然,除此之外,硬件本身的进步也是重要诱因,比如 StarV Air2 的核心元器件「蜂鸟 Mini II」单绿色光引擎,相比于上代引擎,体积缩小 50%,重量减轻 50%,峰值光通量提升 80%。

这就是这场亚冬会官方指定用车交付仪式有意思的地方,虽然说是交付车辆,但现在汽车的内涵和外延都比之前更加丰富,在用车这个核心场景里,「服务」不再局限于把用户从 A 点送到 B 点,而是在 A 点之前,B 点之后,还有 A 到 B 之间的所有行程都可以融入「服务」的概念。

这种「服务」可以是 StarV Air2 智能 AR 眼镜的无障碍的翻译,是 Flyme Auto 智能座舱的座椅加热座椅按摩,是 Flyme Sound 的音效……

自此,亚冬会的另一个关键词「智能」也呼之欲出,而这个关键词,则是由整个吉利科技生态成就,尤以其中的 AI 能力最为先锋,而 AI 能力的最有想象力载体,就是 StarV Air2 智能 AR 眼镜。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VAIO SX14-R 体验:碳纤维的艺术,轻到极致

By: 刘学文
6 December 2024 at 16:57


轻,真的轻。

这是拿到 VAIO SX14-R 的第一感觉,即便我早有预料它会做到业界独一档的轻,但是当我从包装盒里拿出它的时候,还是惊讶于在不小的机身前提下,它能做到一种「空气感」,让人感觉它只是一个壳,里面是中空的。

没有 Air 的后缀,但它确实是笔记本领域最该带 Air 后缀的产品。

14 英寸屏幕,恰好 1 千克。

久违了,碳纤维

十几年前笔记本市场蒸蒸日上的时候,各种尝试层出不穷,在形态和材质上进行了各种大胆的尝试,各种木质,竹质还有碳纤材质产品不断出现。

到现在则基本变成了铝合金的天下,那么,铝合金工艺的大成之作,MacBook Air 13 英寸版本重量多少呢?1.24 千克。

也就是说,在屏幕更大的情况下,VAIO SX14-R 的重量还少了接近半斤。

秘密就是在它的 A 面和 D 面都使用了碳纤维材质,更准确的描述是高性能热塑碳纤维复合材质(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 Plastics,CFRTP)。

除了比合金材质更轻之外,这种碳纤维复合材质在强度,韧性,抗疲劳性和可设计性上都表现优异,所以在一些对重量和性能要求比较极致的超跑还有航空航天上应用比较多。

当然,无论是索尼时代的 VAIO,还是从索尼独立出来的时代,到马上被家电连锁巨头野岛收购,VAIO 高端产品和碳纤维材质的关系就没有断过。

是的,在 11 月 13 日,日本家电连锁巨头野岛宣布将收购日本电脑厂商 VAIO。野岛将从企业再生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 JIP 手中获得 VAIO 超 90% 股权,收购金额为 112 亿日元。野岛将在 2025 年 1 月取得 VAI0 约 93% 股份并将其纳为子公司。索尼集团将继续持有约 5% 的 VAIO 股份。除野岛外,VAIO 还将向其他家电连锁店供应产品,VAIO 品牌将继续保留。

在设计上,其实 VAIO SX14-R 更像是在之前 VAIO Z 和前代 VAIO SX14 之间做了一次取长补短。

▲ VAIO Z

VAIO Z 历来是 VAIO 最强之作,在设计和工艺上极尽所能,上一代的 VAIO Z 就非常奢侈地用上了工艺更复杂的立体成型碳纤维材质,并且 C 面也是这种材料,所以它的尺寸重量能做到 14 英寸和 958 克,但相应的也砍掉了不少接口,没能延续 VAIO 接口齐全,兼容过去与未来的传统。

这一次 VAIO SX14-R 延续了立体成型的碳纤维材质,棱角线条和 VAIO Z 相似,同时又取消了之前机型上的塑料材质的天线屏蔽层,让整个 A 面被一体成型的一整块材质覆盖,观感更整洁统一。

和 VAIO Z 不同,VAIO SX14-R 的 C 面采用了阳极氧化铝合金拉丝工艺;D 面依旧采用了复合碳纤维材质,并且螺丝数量达到了 17 颗之多,之所以选择工程味儿这么足的装配工艺,还是因为要达到更高的抗摔水平,一般高规格的跌落测试高度是 90cm,军标是 122cm,VAIO SX14-R 的跌落测试合格高度是 127cm。

不过,C 面和 D 面之间,其实并非三明治结构,其实机身侧面和 D 面依旧是立体成型的,这样理论上机身的强度会更高,同时也契合高性能热塑碳纤维复合材质「结构功能一体化」的特性。

当然一直以来 VAIO 的旗舰本都支持 MIL-STD-810H 军标测试,相比于一般笔记本,抗摔耐尘阻水性能会好一些。

目前业界经常使用碳纤维材质的笔记本也基本只剩下联想的 ThinkPad X1 系列了,当我们说「久违了,碳纤维」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更久违的朋友:有线网络 LAN 接口。

VAIO SX 系列接口齐全的特点在新款电脑上依旧保留了:

  • USB Type-C 2 个,支持雷电 4 和 DP 显示连接
  • USB Type-A 2 个
  • HDMI 接口 1 个
  • 有线网络 LAN 接口
  • 耳机耳麦接口
  • 支持安全锁

日系电脑之所以在乎齐全的接口,重要还是因为日本本土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较慢,如果要是一个 Type-C 接口走天下,可能会让电脑自己成为孤岛,这也是为什么直到 2020 年,VAIO 电脑还保留 VGA 接口的原因。

当然,要是加上 SD 卡槽就更好了。

VAIO SX14-R 虽然可以说是在这个配置和尺寸下的极致轻薄,但是厚度上并不算极致,一方面是因为接口的厚度限制,二是侧面还有散热口,也不好再压缩厚度。

不过在 VAIO 还是在这款电脑上做了一点设计巧思,前后都进行楔形设计,一方面减少视觉厚度,另一方面无论用户从前从后,都有手的着力点,方便单手拿起电脑。

此外,还有一些设计上的小亮点可以说一说,比如下沉式转轴让电脑打开后可以把键盘抬起,与桌面形成夹角,更符合人体工程学。

180 度开合的转轴,能够让电脑平铺,一方面能够有效防止不小心把转轴掰断,另一方面也能在特定场合在会议桌等地方分享屏幕内容(通过 Fn+2 组合键实现屏幕内容翻转)。

屏幕上方的摄像头,可以选择软件屏蔽关闭,或者直接拨动开关,选择黑客也没法入侵的物理遮挡。

与一般笔记本屏幕 16:9 的屏幕长宽比不同,VAIO SX14-R 的屏幕采用了 16:10 的比例,在处理文档表格时,屏幕就能显示更多的内容。

包括相比于前代更大的触控板,以及中间微微下凹的键帽等等细节,无不证明了这款笔记本的商务属性和移动办公属性。

轻,但有点强

当看到 VAIO SX14-R 只有 1kg 重量的时候,想必很多人会下意识认为,它会采用一颗低压处理器,配上精简的散热,并不追求性能,但求能用就行。

不过 VAIO SX14-R 却塞进去了一颗英特尔 Ultra 7 155H 处理器,这是一颗 TDP 28W,最大睿频功耗能到 115W,16 核心,22 线程的处理器,与之配套的是 VAIO 为它准备了不等距扇叶风扇加上三热管的散热配置。

所以理论上它的性能会比 V 字结尾的 Ultra 系列处理器更强。

事实呢?来看性能测试。


虽然 VAIO SX14-R 是集显,但还是不死心地想试试能不能带得动《黑神话:悟空》,万一呢?

结果就是在低画质下,游戏科学官方测试工具给出的测试成绩是平均帧率 52fps,属于还算能玩的水平,过过剧情没问题,对于一款集显笔记本来说还不错了。

GeekBench 6 测得单核成绩 2282,多核成绩 11662,整体性能上稍稍高于隔壁苹果的 M3 芯片(8 核心版)。

硬盘这块依旧使用的三星出品的 SSD,顺序读取 5GB/s,写入 2.3GB/s,也属于尚可的水平。

在 PCMARK 10 测试里,VAIO SX14-R 的得分是 6463,这个分数高于典型的高端商务本,同时也低于中高端的游戏本,应付各种商务办公肯定是没问题的。

总的来说,即便这款产品如此轻巧,但整体的性能表现在这个量级上还算不错,除非是大型 3D 游戏等重载场景,VAIO 不会让用户遇到什么性能瓶颈。

为开会而生的 AI 功能

既然定位是一台高端商务本,那么线上会议必然是重要的场景,在言必称 AI 的时代,VAIO SX14-R 也增加了一波 AI 功能,专门为开会而来。

比如说是在线上会议中,我们可以设置三种模式:标准模式,私人模式和小型会议模式。

私人模式下,电脑会进一步收窄麦克风的收音范围和相机视角,即使身旁的座位有人吵闹,也会因为夹角波束成形技术来规避,适合在咖啡馆或者喧闹场景使用。

小型会议模式下,适合多个小团队线上开会,这种模式可以让麦克风收音更广,6 人左右的小型会议桌上的所有人不必凑到电脑前也可以清晰收音。

为了方便开会,VAIO 甚至还在这款电脑上专门做了一个按键来进行各种模式和功能的便捷操作。

其中的 AI 视觉传感器,则是另外不少 AI 功能的基础。

基于这个传感器,VAIO SX14-R 实现了诸多功能,更好的保护隐私,以及方便使用:

  • 离座自动锁定,检测到用户离开电脑,电脑自动锁定,进入睡眠状态
  • 就座自动登录,检测用户回到电脑面前,电脑自动唤醒并启动面部识别登录
  • 在座不锁定,检测用户在电脑前面时,电脑不会进入睡眠状态或者屏保程程序
  • 视线移开节电,检测用户视线不在屏幕时,降低屏幕亮度,减少电量消耗
  • 偷窥警报,当检测屏幕在指定时间内被其他人一直窥视时,屏幕会变暗或提示警报

VAIO 的执拗与个性

很明显,VAIO SX14-R 放在如今的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市场显得非常另类,一是把碳纤维材质当作了一种信仰,并不断精进碳纤维材质的加工工艺,进而塑造出业内极致轻薄的产品。二是对于齐全接口的坚持,虽然很大程度是为了迁就日本市场,但确实也是不少用户的刚需。

这种另类也有一些执拗成分,比如触控板没有采用一体式,而是一直使用两个实体按键。

再者就是 VAIO 产品一直在日本长野县安昙市的总部进行安装质检,许多零部件也都是采用日本供应链,这种方式固然会获得不少拥趸,但也确实降低了产品的性价比,不过 VAIO 一直和性价比无关。

▲ VAIO Z

购买 VAIO 产品,尤其是 VAIO SX 系列或者 Z 系列的用户,没那么在乎价格。

▲ VAIO SX12

或许 VAIO 也确实调研过自己的用户,知道这群人经常带着电脑坐空中飞人,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办公,包括但不限于飞机、酒店房间、咖啡馆和会议室,在不同的场景里,也确实需要相应的会议模式或者工作模式。

这群人也比其他用户更在乎电脑的隐私安全和数据安全,因而也有了摄像头物理屏蔽开关和偷窥警报功能等等。

这款 Ultra 7+16GB 内存+1TB SSD 硬盘+1920×1200 屏幕的中配版本售价接近 17000 元,顶配的 64GB 内存+2TB SSD 硬盘+ 2K 屏幕的售价要 24988 元,这个价格可以买到市面上的旗舰游戏本,最高画质畅玩《黑神话:悟空》。

▲ VAIO P 超便携笔记本

但考虑到这是 VAIO,出过 VAIO QR3 影音笔记本,VAIO TZ 轻薄本,VAIO P 超便携笔记本等等等震惊行业的品牌,多少还是有一些滤镜的。

行业迅速往着同质化和最优解的方向奔去,有点个性的产品,真不多了。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025 年,国产新能源决战之年

By: 刘学文
4 December 2024 at 18:24

上半年小米 SU7 发布的时候,有博主发起投票:小米入局,哪家受冲击最大?

得票数最高的,是小鹏。

其时小鹏颇有一点摇摇欲坠的感觉,小鹏 X9 过了热销期,G6、G9 和 P7i 没有大爆,月销量依旧是 1 字头,但下半年的 MONA 03 和 P7+ 直接爆单,让小鹏 11 月的销量首次突破 30000 辆,并且这两款车还有超 10 万辆的未交付订单,这意味着小鹏后续数月依旧会有更高的销量高峰。

并且,在 11 月的小鹏技术日上,小鹏还宣布了将会启动增程车辆的研发,推出纯电续航 430km,综合续航 1400km 的增程产品。

增程,依旧被验证为国产新能源的销量灵药。

销量久久极少破万的阿维塔,在刚刚过去的 11 月,也交出了 11579 辆销量成绩单,同比增长超 180%,再创新高,之前的销量高峰是 10 月的 10056 辆。

2023 年全年,依靠两款纯电车型销售的阿维塔销量仅为 2.7 万辆,月均 2000 多而已,在包含增程版的阿维塔 07 发布之后,阿维塔终于迎来了连续销量破万,加之 11 和 12 两款车也都新增了增程版,后续阿维塔销量可以持续看好。

稍显沉寂的是蔚来,今年蔚来品牌没有推出新车,仅有第二品牌的乐道 L60 做增量,第三品牌萤火虫则会在本月底的 NIO Day 上亮相,2025 年,将会是蔚来的产品大年。

或者说,2025 年,会是中国新能源的决战之年。

小鹏蔚来目标翻倍,理想偏保守,小米待爆发

日前 36kr 整理了国内各大新能源厂商在 2024 年的销量状况,以及 2025 年的内部销量预测:

蔚来集团(蔚来+乐道)今年前 11 月总销量约 20 万辆,全年预计 23 万辆,明年销量目标 46 万辆,其中乐道品牌目标 24 万辆。

小鹏今年前 11 月总销量为 15 万辆,全年预计 18 万辆,明年销量目标为 35 万辆。

理想今年前 11 月总销量超 44 万辆,今年预计会达到 50 万辆的成绩,明年销量目标为 70 万辆。

零跑今年前 11 月总销量超 25 万辆,全年可能接近 30 万辆,明年销量保底目标为 50 万辆。

小米今年前 11 月总销量超 11 万辆,10 月和 11 月的销量都超过了 2 万辆,全年预计超 13 万辆,明年销量预测为 36 万辆。

至于大魔王比亚迪,外界分析明年销量预测为 550 万辆;而鸿蒙智行的目标可能定在了 100 万辆。

除了比亚迪基数实在太大,加上中国新能源的盘子就这么大,实在没有空间给它翻倍之外,就只有理想的销量目标是最冷静的,相比于 2024 年增长 40% 的销量,其他的新能源品牌基本上都给出了翻倍的指引,小米的预期甚至接近翻两倍。

另外,在国产新能源品牌纷纷高歌猛进,然后给出乐观预期的同时,36kr 获悉,明年奔驰宝马的初步销量预测将继续有 10-15% 的下调,这意味着以 BBA 为代表的一线豪华品牌,很可能成为 1.5 线豪华品牌,理想和问界等品牌的销量会正式完成反超。

▲ 小米纯电 SUV 谍照,神似法拉利 Purosangue

决战 2025,各家不再留手

作为开局最顺,最像爽文剧本的小米汽车,依靠一款起售价超 20 万元的纯电轿车,就能达到月销 2 万的成绩,可以说是中国新能源历史上的奇迹,毕竟高端、纯电和轿车三个关键词都印证者销量堪忧,但小米 SU7 硬生生地打破了这个魔咒。

更可怕的是,小米 SU7 像是小米汽车的试水之作,而非大招,因为在「保时米」轿车之后,来到战场的是「法拉米」SUV。

按照中国市场的逻辑,同等级同价位下,SUV 的销量会比轿车更好卖,所以明年一季度小米 SUV 发布之后,小米汽车月销 3 万的目标其实不算难,毕竟对于小米而言,销量不是问题,难的是生产和交付。

蔚来在 2024 年的动作可以看作是在深蹲,然后准备在 2025 年起跳。

早在 2023 年年底发布的蔚来旗舰轿车 ET9 会在明年上市,当然我们不指望它能卖很多,但明年也确实会是蔚来的产品大年。

被寄予厚望的乐道在今年毫不意外地再次出现了产能问题,L60 的交付上量还不够迅速,李斌表示到年底和明年会改善。

同时第一财经透露,乐道会在明年推出中大型 6-7 座 SUV 和大五座 SUV,对手锁定在了理想 L8 和 L7,同时价格更低。

另外就是第三品牌萤火虫,预计会在明年上半年进行交付,首款车型买断电池的起售价是 14 万元左右,租电池方案售价 10 万元左右,只是不知道这款车能不能复制小鹏 MONA 03 的爆款逻辑。

虽然看起来蔚来销量翻倍的目标有点夸张,但是考虑到蔚来是三个品牌同时作战,尤其是价格下探很激进,其实平均到每个品牌的任务没有那么艰巨。

▲ 微博用户@SugarDesign 制作的问界 M8 假想图

鸿蒙智行如今四个品牌齐聚,问界居首,明年的问界 M8 将会接棒问界 M9,帮助问界继续延续销量高峰,这款产品可以认为是鸿蒙智行明年最重磅的产品。

此外享界 S9 因为齐聚前面说的高端、纯电和轿车三个 debuff,销量在同等级产品里不错,但是绝对数量又不够好看,所以就得上一个增程的 buff,来降低售价,提升销量。

尊界 S800 已经亮相,预售价在 100 万到 150 万区间,主要是做上探的产品,另外明年尊界也会有第二款车型上市,只是目前还不清楚是 SUV 还是 MPV,但百万级应该少不了。

2024 年的理想其实比蔚来更为沉寂,被寄予厚望的 Maga 没有创造延续理想 L 系列的爆款逻辑,被纯电市场狠狠教育了一把,也因此延后了理想纯电 M 系列的上市时间,此外新上市的 L6 虽然成为了销量支柱,但也拉低了理想的平均售价。

今年没能上市发布的理想纯电 SUV 预计会在 2025 年上市,增程的 L 系列也会迎来改款,届时理想产品线会更加丰富,但还是那句话,纯电没增程好卖,所以理想纯电产品的销量预期不会特别乐观,这也可能是理想对 2025 年目标定得相对冷静的原因之一。

小鹏在年初的时候就表示,后续三年会推出 10 款新车,今年会推出 2 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 MONA 03 和 P7+,2025 年,小鹏预计会推出 3 款全新车型,以及 4 个大改款车型。

这三款新车预计是一款 B 级 SUV,C+ 级 6 座全尺寸 SUV,以及带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陆地航母」,然后 P7i、G6、G9 和 X9 等主力车型也会迎来改款。

其中 B 级 SUV 可能被命名为 G7,定位高于 G6,与 P7+ 同平台;另外的 C+ 级 6 座全尺寸 SUV 会是小鹏首款增程车型,尺寸会大于问界 M7 和理想 L8。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发现,各大品牌在 2025 年的产品布局力度,要强于今年,尤其是 SUV 车型的竞争会极为激烈,同时增程车型也会显著增多。

所以说,理想早几年就把版本答案给出来了,大家跟进的速度还是不够快,从另一方面讲,增程+SUV 的热销关键词组合变多之后,理想原本的优势,也会减少一些。

2025 年的决战,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各家产品纷纷进入其他品牌的核心优势腹地,开始进行你死我活的厮杀了。

扩张时代结束,到了决赛圈阶段

一直多子多福的吉利集团,开始在 2024 年年末张罗各个品牌之间的协同协作,乃至架构组织的合并,其中最大的变动,莫过于极氪和领克进行战略整合,极氪将持有领克 51% 股份,两个品牌归属于极氪科技集团旗下。

此外,做新能源皮卡的雷达汽车整合进吉利汽车集团,几何汽车并进银河品牌,也都意味着吉利进入了整合期,以往扩张时代留下的各种品牌将会在资源和架构上进行整合,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

极氪科技集团拥有了极氪和领克两个品牌之后,合并月销量也一举超过 5 万大关,逼近 6 万水平(11 月极氪销量 27011 辆,领克销量 32679 辆),也有报道称,极氪领克 2025 年合并销量目标被定在了 100 万辆,如果目标实现,意味着吉利高端化的进程达到了一个里程碑。

同样分分合合的,还有荣威和飞凡,飞凡品牌脱胎于上汽荣威,也准备在新能源大潮中进行高端化转型,但几年下来进展不佳,于是在这次广州车展上,飞凡和荣威又选择了合并。

在吉利和上汽进行大调整的同时,不少新能源品牌也开始掉队。

比如和广汽以及蔚来有些渊源的合创汽车,就几乎倒在了 2024 年,合创汽车前身是广汽和蔚来合资成立的广汽蔚来,而后蔚来退出,广东珠江投资管理集团入局,广汽蔚来改名合创。

但之后合创销量一直不佳,年销量徘徊在一万多辆,到今年 10 月的月销量更是只有 110 辆。目前合创汽车已经裁撤上海分公司的所有员工,且拖欠被裁员工的赔偿金,合创汽车广州总部仅剩 50 余人维持公司基本的经营与运作。

▲ 哪吒 S 猎装车

陷入困局的还有哪吒汽车,这个曾在 2022 年以 15.21 万辆销量力压蔚小理等品牌成为新势力销冠的品牌,在 2023 年和 2024 年接连遇到销量下滑的境况:2023 年销量为 12.75 万辆,今年国内销量预估不超过 10 万辆。

在销量不断下降的同时,哪吒汽车也正在被负面缠身,比如未能如期交付车辆,裁员,欠薪和降薪,以及工厂停摆等等。

前不久甚至还传出了哪吒 CEO 张勇离职,不过哪吒官方随即进行了辟谣,表示张勇在职,公司经营正常。

但是在新能源大盘增速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哪吒汽车逆势销量下降,只能说大概率这个品牌没法在后续的竞争中存活下去,虽然哪吒汽车目前在泰国进展不错,但可惜的是,泰国市场过于狭小,没法依靠这个市场来养活一个车企。

2024 年,我们看到了高合、合创等品牌的陨落,不少品牌也开始步入倒计时,在 2024 年最后的一个月,我们也可以下定论,扩张时代结束了,决赛圈阶段到了。现在还在牌桌上的,要么是蔚小理和零跑这样的从竞争中跑出来的品牌,要么是背靠大企业,并且处在增长赛道的品牌,比如深蓝、阿维塔、智己等等。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把中国车卖给俄罗斯人,比想象中复杂

By: 刘学文
27 November 2024 at 15:23

在去俄罗斯莫斯科出差之前,我对即将开始的旅程抱有这样的幻想:和中国街道上一样,俄罗斯街头开满了中国品牌的汽车,其中还有相当多的新能源。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去年开始看了不少关于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的报道,核心信息大差不差:如今新售车辆里面,一大半都是国产汽车品牌。

但,下了飞机之后跟随接机司机到达停车场之后,看到了第一辆车,是一辆巨大的凯迪拉克凯雷德,停车场里多数也是德日韩品牌,偶尔能看到一些国产品牌,比如奇瑞和理想,接机司机开的则是一辆丰田第八代凯美瑞。

▲ 莫斯科市中心商场里的领克 01 展车,售价 335 万卢布,约合人民币 23 万元

把中国车卖到俄罗斯,看当下,也看未来

因为活动范围都集中在莫斯科的市中心,基本上也可以认为俄罗斯富人的买车偏好,结果是,这里的奔驰和宝马两个品牌多到让我以为德国车在这里不要钱,而且 S 级,大 G 和 AMG 含量尤其高,宝马 X7 也很多见。

如果非要找国产高端品牌,理想的能见度还是最高的,L 系列相当常见,甚至 Mega 的能见度也不错,然后还有岚图梦想家和极氪 009 这样的 MPV 车型,以及阿维塔的车型。

有意思的是,当不少国内消费者还在怀疑理想和极氪是否属于高端汽车品牌时,俄罗斯的受访者则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Yandex Go(俄罗斯最大的打车应用,也能点外卖和租车)的合作产品负责人 Dmitrii Kharlamov 告诉爱范儿和董车会:

理想汽车在俄罗斯市场是属于可以与德国豪车车型相媲美的高档车型。另外,极氪 009 这款电车在俄罗斯市场上反映很好,收到很多好评。

他还特别提到,俄罗斯有一位知名的迈巴赫汽车博主也很喜欢极氪 009。

Yandex 是俄罗斯最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业务涵盖了搜索,出行(打车,地图和导航),广告,电商和在线娱乐等等方面,这一次我们前往莫斯科,也正是参加 Yandex 举办的「中国汽车大会(Auto Day)」。

在前面的一些感性认知之外,「中国汽车大会」上呈现的数据和结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客观地理解把中国车卖到俄罗斯这件事。

虽然都在说俄罗斯汽车市场巨大,这里能源便宜,幅员辽阔,人口不少,购买力也不错,但实际上,俄罗斯汽车市场仍在恢复期当中。

在 2018 年创下 163.4 万的乘用车年销量之后,俄罗斯汽车销量便开始走低,在 2022 年更是因为地缘冲突的缘故,乘用车年销量跌至 62.6 万辆,相比于高峰期跌去 100 多万辆。

不过 2024 年的情况看起来不错,今年前 10 个月,俄罗斯的乘用车销量已经达到了 132.6 万辆,全年有望达到 160 万的销量,接近 2018 年的高峰期。

在这场剧变之中,随着欧洲和日韩汽车品牌的陆续退出,中国汽车品牌迅速占领了这片时尚,市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3% 激增到 2024 年的 57%,这个数据到 2024 年结束的时候,可能会上涨到 60%,和国产汽车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差不多。

细分到大众阶层车型,来自俄罗斯本土的品牌 LADA 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名,前 10 个月卖出了 36 万多的汽车,而后就是一大串的中国品牌了:哈弗、奇瑞、吉利、长安、欧萌达 OMODA(奇瑞旗下主要供海外市场的品牌),奇瑞捷途、BELGEE(吉利控股的合资品牌)、JAECOO(奇瑞旗下主要供海外市场的品牌),MOSKVICH(莫斯科人汽车,产品是江淮汽车换壳换标版)……


在高端车市场也是类似的情况,排在前列的品牌是奇瑞星途、长城坦克、理想、宝马、岚图、极氪、奔驰、红旗;后面还有问界和阿维塔。

可以看到,不少品牌在这里采用了多品牌战略,尤其是奇瑞,不光主品牌名列第三,旗下的捷途和星途表现都很不错,此外还有两个专供海外的品牌欧萌达 OMODA 和 JAECOO。

Vyacheslav Glebov 在两年前加入奇瑞,负责 OMODA & JAECOO 两个品牌的数字营销,他说:

随着俄罗斯市场上中国的汽车品牌增加,用户对中国汽车的了解也更多,看到中国汽车的质量优势后,也会希望能开一台中国车。

 

但实际上,2 年前的情况并非如此,在中国汽车没有大规模进入到俄罗斯市场时,这里的人对中国汽车品牌的认知,还有汽车质量的信任度,都是偏低的。

 

随着中国汽车的涌入,俄罗斯汽车市场也开始出现一些变化,比如 SUV 车型占比越发夸张,从 2021 年的 51% 上升到了 2024 年的 67%。

纯电和混动车型的销量也初见起色,增长飞快。

截止到 2024 年 10 月,俄罗斯一共卖出了 31682 辆混动车型,15310 辆纯电车型,其中理想和极氪是各自领域的第一名,岚图的表现也不错。

不过不止一位受访者告诉爱范儿和董车会,俄罗斯冬季寒冷,充电桩较少,纯电普及有难度,还是能烧油能电动的混动车型更有潜力。

俄罗斯汽车保有量大概在 5000 万辆区间,即便这两年中国汽车占据了俄罗斯新售汽车市场的大半份额,但总量也不过 100 多万辆,在 5000 多万辆的大盘里占比还是很少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抱着巨大期待,最后发现路上主要跑的还是德日韩车的原因。

并且,论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初来乍到的中国品牌依旧远远不及德日韩品牌。上图横轴是自发认知度,纵轴是提示认知度,可以看到,BBA 等品牌无论自发认知还是提示认知度都很高,但是除了奇瑞、哈弗和吉利之外,大多数的中国汽车品牌认知度都很低。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品牌的势头毫无疑问是向上的,德日韩汽车品牌的退出加速了这个过程。

Polina Langbort 是哈弗汽车在俄罗斯的 CMO,同时负责哈弗、坦克、欧拉和魏牌的市场营销工作,她在 2019 年的时候加入哈弗,在此之前他在多家欧洲、日本和俄罗斯本土汽车品牌工作过。

在那个时候,他就看到了来自中国汽车品牌的机遇和挑战,她说:

哈弗汽车对我来说是个新事物,我当时明白,如果我在那个时候尝试加入,这更像是一种有着高远志向的创业模式。这对公司和我个人而言,要么会一败涂地,要么会极大地提升我的专业经验、促进我的职业成长。

 

在 2019 年的时候,当时俄罗斯用户对中国产品存在很多偏见,对于一些全新的、闻所未闻的汽车品牌,大家在购买时会有所顾虑,毕竟市场上有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品牌等等。

 

最初购买我们汽车的是俄罗斯的中产阶级。他们是那些对品牌没有那么强依赖、不太看重品牌传承的人群。如果某样新事物在性价比方面表现均衡,他们愿意去尝试。

 

当时我们推出的产品,融合了很多技术,价格却比市场上的领先品牌,比如韩国、欧洲和日本品牌更优惠。如今,我们的策略、产品定位等方面都已经全然不同了。但在 2019 年的时候,我们的品牌知名度只有 30%,现在是 65%。我们依靠技术、产品以及价格这些优势的结合,让那些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愿意去检验它是否比那些已经知名、成熟的其他品牌更好。

哈弗也是较早一批在俄罗斯投产汽车的厂商,而且对于哈弗的母公司长城来说,俄罗斯市场大有可为,相比于奇瑞的多品牌开花策略,它们旗下的坦克、欧拉和魏牌汽车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早已经就在俄罗斯市场建立销售渠道,还有工厂的长城和奇瑞等国内车企来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是再合适不过的形容,2022 年之后的市场缺口,依旧需要跑步入场争取,已经热身和助跑的选手,自然会跑在前面。

本地化和品牌建设,都离不开 Yandex

在这个「中国汽车大会」上,演讲嘉宾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数据:42% 的受调研者(共计 2500 名俄罗斯人,其中 87% 拥有一辆汽车)考虑在下一年把下一辆车换成中国品牌。

这个数据看起来乐观,但和中国汽车近 60% 的市占率还有不小距离。其中原因很可能是,大量的中国汽车成为了营运车辆,成为了 Yandex Go 网约车或者出租车,而非私人车辆,这和我的感性观感是一致的,莫斯科路上的吉利和奇瑞品牌汽车,大多是网约车和出租车。

另外,虽然中国的制造业相当发达,但俄罗斯人对本国、日本、韩国和德国的制造业接受度更高;79% 的受调研者说不出超过 3 个的中国汽车品牌。

还有一个数据更有代表性:在这 2500 受调研者里,年纪越大,对中国汽车的可靠性就越没有信心,反而是 18-24 岁分组对中国汽车的可靠性最有信心。

这就是中国汽车巨大的市占率和大众不够高认知度之间的矛盾,品牌建设和质量信心建设,任重道远。

Yandex 之所以成为这次「中国汽车大会(Auto Day)」的主办方,是因为中国汽车想要进入俄罗斯,不免就会和它发生联系。

哈弗是俄罗斯市场里销量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也是知名度最高的汽车品牌,同时还是广告做得最多的中国汽车品牌。


Yandex 将哈弗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分享:哈弗品牌在 Yandex 的搜索界面投放横幅广告之后,品牌搜索量、官网点击率还有直接和销量挂钩的车贷申请量都出现了显著增长。

Yandex Ads 大中华区业务负责人马婧不久前撰文指出:

俄罗斯汽车市场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前景的舞台。然而,要充分抓住这个机会,必须在品牌建设上进行大量投资。通过专注于本地化、市场营销、网络扩展、差异化和消费者参与,中国品牌可以提高其辨识度、改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最终主导市场。现在是中国汽车制造商不仅进入市场,而且成为俄罗斯汽车行业领导者的最佳时机。

也就是说,销量先行的情况下,品牌建设是各大车企急需解决的问题。年轻人和中产人群是这场品牌认知争夺战里最容易争取的人群,而想要扭转中老年俄罗斯人民的品牌认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已经有 27% 的受调研者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已经成功取代了那些离开俄罗斯市场的汽车品牌,有 50% 的人认为,中国汽车品牌迟早会取代,而还有 23% 的人始终坚信,中国汽车品牌没法取代那些走掉的品牌。

除了要持续通过广告等营销方式建立品牌认知之外,中国汽车的俄罗斯本土化也是重要课题。

因为此前理想在俄罗斯没有官方出售渠道,通过平行进口卖到俄罗斯的理想汽车因为数量不少,已经衍生出了改装和俄语刷机的产业链,其实从侧面证实了,中国汽车想在俄罗斯卖好,本地化工作也需要做好。

如前面所言,Yandex 是俄罗斯搜索,出行(打车,地图和导航),广告,电商和在线娱乐的主要提供商,所以预装 Yandex 的服务,比如地图、导航和音乐服务,还有打通智能家居与智能汽车也是不少中国汽车品牌需要做的事情。

▲ Yandex 出品的智能硬件

Alice 是 Yandex 旗下的智能语音助手,相比于国内五花八门的语音助手,因为 Yandex 市占率的原因,Alice 在俄罗斯可以说是国民级的产品,在手机和其他的智能硬件上,俄罗斯人民已经习惯了这个语音助手,而在更适合语音交互的汽车上,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自然希望在俄销售的中国汽车能够接入 Alice 智能语音助手。

在接入了 Alice 之后,俄罗斯消费者就可以通过车家互联,实现用家里的智能硬件语音远程操控汽车的功能。比如俄罗斯冬天异常寒冷,在出门前,用户就可以通过智能音箱远程用 Alice 操控汽车打开空调或者座椅加热。Yandex 表示,Alice 是是世界首个使用大型语言模型的语音助手,背后是 Yandex 自研的 YandexGPT 大模型,这个大模型是 Yandex 在 2023 年 5 月推出的。

▲ 哈弗 F7 是俄罗斯市场上最畅销,最知名的中国车型之一

可以看到,在强调智能化的中国汽车大量涌入,以及 Yandex 作为本土科技公司的推动下,俄罗斯汽车市场有望实现比原来更快的智能化进程。

这一切在国内我们已经见过不少,诸多合资品牌在智能服务上,需要和国内的 BAT 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以更好的满足国内用户需求。

同时,Yandex 还是俄罗斯自动驾驶研究和落地的主要力量。

在「中国汽车大会」的前一天,爱范儿和董车会也体验了一下 Yandex 的自动驾驶试验车,与之前我们在中国见到的路测车辆类似,Yandex 的自动驾驶试验车也顶着巨大的激光雷达等传感器。

在 20 多分钟的城区试乘当中,这辆试验车表现不错,全程没有出现一次接管,变道和转向操作也很果断,除了起步和刹停略微急促之外,表现和人类司机相当接近。当然,莫斯科市中心的路况条件也比中国的大城市要好,车流没有那么密集,也没有两轮车和三轮车的干扰,除了 Yandex 自己的自动驾驶送货机器人。

这个呆萌的小机器人可以时常在莫斯科市中心街头见到,已经正式投入商用,采用了和 Yandex 自动驾驶汽车类似的技术。

地广人稀的俄罗斯也是自动驾驶卡车的良好落地选择,同样的,我们在 Yandex 自动驾驶基地的车间里,看到了比Yandex 自动驾驶送货小机器人大上不知道多少倍的无人驾驶卡车试验车。

这辆来自陕汽重卡的大卡车被 Yandex 加装了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自动驾驶所需要的传感器,Yandex 希望他们的自动驾驶重卡最终可以 24 小时运营,不光减少人力成本,还有望减少 20% 的燃料和维修成本。

可以预见到,在自动驾驶科技树的技能点上,俄罗斯的科技企业没有偏废,甚至送货机器人的商用还更早一点,未来俄罗斯民众也会对智能驾驶有所需求,届时也会继续给中国汽车留下新的命题,如何在异国他乡落地高阶智驾。

相比于国内新能源的红红火火,俄罗斯对燃油车仍有巨大的需求,混动也呈现爆发性增长,但纯电可以预见到会和俄罗斯水土不服,所以对于想要在俄罗斯汽车市场淘金的中国汽车厂商而言,依据能源形式定义汽车产品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那些只考虑纯电的品牌,强调高度自研座舱系统和智驾能力的厂商,或许要做出一些改变。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捷豹 Jaguar 把经典 logo 换了,好看是好看,就是没人买账

By: 刘学文
21 November 2024 at 15:34

前不久奥迪联合上汽发布了全新品牌 AUDI,抛弃了奥迪的经典四环标,改用 AUDI 四个字母作为 logo,加上概念车 AUDI E 毫无奥迪家族底蕴的设计,让大伙一时接受不能。

继续挑战大伙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经典汽车品牌前赴后继,这次来到舞台中央的,是刚刚过了百年诞辰的英国汽车品牌捷豹,英文名 Jaguar,前不久,它刚刚发布了品牌焕新视频,把经典的捷豹「跳跃的美洲豹」logo 和 Jaguar 字母的字体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捷豹 Jaguar 换标,更时尚也更没辨识度了

捷豹 Jaguar 的英文新字体长这样,无衬线字体,简化了字母特征,非常圆润,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这个新的 Jaguar 标,其实是大小写混用的,为了保证整体的圆润感觉,中间的 G 也进行了大写处理。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旧的 Jaguar 是什么样的:全大写,字母纵向粗大,横向纤细,虽然也是无衬线字母,但因为全大写和粗细变化,以及完整的字母特征,整体观感是偏经典的。

最深入人心的「跳跃的美洲豹」logo 则取消了细节,依靠密集细横线中间的镂空呈现,依稀能看出是正在跳跃的美洲豹,但是原来捷豹 Jaguar logo 标志性的肌肉感和侵略性就基本没有了,甚至有点像服装品牌 PUMA 的感觉。

除了把字母和标志都改成更为简约和扁平的现代风格之外,捷豹 Jaguar 还新增了圆盘状的新品牌标志。

这个新品牌标志看起来由两个中心对称的 J 组成,但也可以理解为 Jaguar 首尾字母 J 和 r 组成,同时加上外轮廓的话,也是抽象的 G 字母。

至此,捷豹 Jaguar 换标的结果我们就梳理完了。

为了不让捷豹的经典标被遗忘,这里也列举一下捷豹历史上用过的标志:

1957 年之前的标我们现在几乎见不到,基本上只能从史料中去追查了,不过自 1957 年开始使用的豹头标,还有 1982 年开始启用的跃豹标我们就相当熟悉了,它们组合出现了捷豹车型的车头车尾,诠释了来自英伦的优雅和速度。

捷豹 Jaguar 字母和标志的变化,也反馈了设计趋势的一些变现,比如商标字母从衬线字体逐渐往无衬线字体的演变,标志从拟物具体往抽象线条扁平的方向发展等等。

大家的反馈:好看是好看,但和车关系不大

除了换标之外,捷豹还对应新的标志适配了品牌视频和品牌概念,这也截取一些让大家感受一下。

捷豹新的品牌宣言之一:copy nothing(绝不盲从),源自捷豹创始人的名言「A Jaguar should be a copy of nothing」。

好巧不巧,有一家消费电子企业,就叫 nothing,由一加前联合创始人裴宇创办,主要生产智能手机,耳机和智能手表等产品。

nothing 的官方推特看到捷豹把品牌宣言改成了 Copy Nothing 之后,也把自己品牌 logo 的字体改成了捷豹同款,同时把账户签名改为了 Copy Jaguar。

于是,一对品牌 CP 就这么诞生了。

对了,nothing 的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也可以算是英国品牌。


其实大家看了这么久的捷豹三个新标,相比心中也有了一个大致感觉:捷豹新标看起来确实更加时尚和现代,这是由字体,设计和视觉传达,包括品牌视频等等元素一起呈现出来的效果。

尤其是这个品牌视频呈现的氛围,非常类似于时尚奢侈品牌的视觉传达,如果这个品牌是 Dior,是 Chanel,是 Burberry ,是 Armani 都可以,但是捷豹的话,就有点奇怪,因为我们完全看不出任何的汽车元素。

类似的,那个双 J 标志,是林俊杰的个人标志,或者周杰伦和蔡依林 CP 粉自制标志都行,或者是一个美妆品牌的标志也是天作之合,但是捷豹的话,也会很奇怪,因为它看起来很像一个大品牌粉饼盒的盖子,而不是一个百年汽车品牌的车标。

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乐子人马斯克也忍不住评论:

你们还卖车吗?

简而言之,这次捷豹的换标,在舆论上显然没有得到正向的评价,大家的评价其实比较一致:如果这是个时尚或者美妆品牌,那从字体设计和视觉层面来说,那还是挺不错的,看起来都挺漂亮。

▲ 捷豹曾是世界汽车设计的先驱企业

但偏偏,捷豹是个汽车品牌,还是一个有着 102 年历史的汽车品牌。

实际上前几年,不少奢侈时尚品牌也在做品牌焕新,把自己经典的 logo 和字体都拍平了捋直了,也是往着年轻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这是因为以苹果、Google、微软等品牌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当下年轻人对于现代化的认知,无衬线字体和扁平化风格成为一种品牌视觉现代化和年轻化的同样准则。

只是,这一准则比较适用于科技和消费电子这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领域,未必适用于奢侈品牌和汽车品牌,尤其是有底蕴有历史的品牌。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奥迪发布了新品牌 AUDI 和新车 AUDI E,看完大家都沉默了

By: 刘学文
8 November 2024 at 16:27

昨晚小鹏 P7+ 上市发布会进行的同时,奥迪也发布了全新的豪华电动品牌 AUDI,对,就是奥迪的英文名,品牌的 logo 也是 AUDI 四个字母。

我之所以知道这个新品牌的发布,是因为奥迪投入了海量的传播费用,在微博、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上买下开屏广告位置,对外告知这个新品牌的诞生。

如果说小鹏 P7+ 的传播是一场车圈教科书般的渐进式,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宣布价格直达高潮的传播节奏,那么奥迪官宣新品牌的动作,只能形容为「大力出奇迹」,只要营销预算够多,那么传播量级就足够大。

但,与小鹏 P7+ 上市之后 12 分钟大定破 1 万,12 小时大定破 3 万的优异成绩相比,AUDI 品牌和新概念车 AUDI E 的发布,迎来了一场群嘲。

有的时候我们感慨,老牌车企花钱如此大方,一掷千金,就是为了博君一看,但点进评论区,全是讥讽嘲笑,甚至都没想到花点钱买点水军稀释一下评论区的反面声音。

失去了四环标的 AUDI,没人买账

曾经在中国豪华车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 BBA,进入到了新能源时代之后,其电车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油车时代,因而被冠以「杂牌电车」称号。

但百年车企自然也有底蕴在,其中就有品牌价值,毕竟三叉星、蓝天白云和四环在国内市场,也意味着「面子」。

全新的 AUDI 品牌,放弃奥迪经典的四环标,而采用更现代更贴合新能源时代的发光字母标,毫无疑问是一次斩断过往羁绊的勇气之举,同时也意味着极大的品牌风险。

尤其是品牌价值在走下坡路的时候更是。

套用时下流行的句式来说,「奥迪的一次勇敢,换来了一生的自闭」。

我们可以随意节选一下在 AUDI E 官方抖音和微博账号发布的广告片下的评论:

同时拥有奥迪和自卑。

 

如果是 AUDI 的话,我可能会看成出门左转的 AITO。

 

祝愿奥迪的销量和索伯 24 赛季积分一样。

 

没有四个圈谁买?

 

教科书般的脱裤子放屁。

 

广告里这几个人扭来扭去我不知道想表达什么?跟车子有什么关系?

最客气的是这条:

广告片如果少些自嗨,少些塑造逼格的话术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也许很多人的确是厌倦了这种不接地气的广告了,即便是在汽车领域。

这里给没看过这条广告片的读者列一下里面的文案:

是否你也无法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内外的世界总有一线之隔,如何去找寻你内在的梦想,又向外在世界传递能量?

 

如果你坚定了信念,并迈出了那一步,去贯通人生不同的面,再突破世界不同的界限。

 

内外的世界,拥抱新生。

 

当世界成为你的一部分,新的可能,也随之打开。

 

去拥抱,感受内心的驱使。

 

AUDI 的世界,从此刻开始,一起,行于心动间。

虽然说品牌广告片务虚一点没什么问题,毕竟昨晚发布的只是新品牌 AUDI 和概念车 AUDI E,但是对于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落后的奥迪,大家没有那么多耐心了,没空去感受广告片和文案里奥迪拥抱新生的宣言和精神了。

因为昨晚国内汽车圈整体的目光都在小鹏 P7+ 身上,能在朋友圈刷到为数不多关于 AUDI 新品牌发布会的内容,是一个同行评论发布会现场的舞台:老钱的审美和造景能力你还是要佩服。

这当然是褒奖,审美和品牌价值一样,都属于底蕴。

但一个品牌不能光靠这些,不然就会像英超豪门曼联一样,从传奇俱乐部,变成了一个乐子。

所以,广告片底下所有的评论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别整虚的,给我看实车。

最后提一句,在微博上,这条广告片的观看数达到了惊人的 3000 万(今日下午三点半数据),但转评各自只有 200 多,这种数据几乎意味着观看数是刷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既然有钱刷视频数据,为啥不匀一点钱维护下评论区呢?

AUDI E,像雾像雨又像风,就是不像奥迪

和 AUDI 品牌一起亮相的还有 AUDI E 概念车,这款车基于奥迪与上汽联合开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打造的全新车型。

虽然是概念车,但是它也有一些可以公布的技术参数,而非样子货。

AUDI E 拥有双电机,搭载奥迪标志性的 quattro 四驱系统,零至百公里加速 3.6 秒,电池容量 100 kWh,CLTC 续航超 700 公里,800V 架构,充电十分钟,续航 370 公里,另外还可以配备后轮转向,连续减震控制及空气悬架,国产新能源有的大连屏和流媒体后视镜看起来也都有。

AUDI E 量产版定位 B 级车,会在上汽大众的上海安亭生产基地生产,2025 年正式亮相交付,另外,上汽和奥迪的合作项目在未来三年将会推出三款纯电动车型,覆盖 B 级和 C 级市场。

自此,奥迪的新能源车型就分为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两种路线,一汽奥迪的新能源后续会迎来基于 PPE 豪华纯电动平台打造的产品,比如 Q6L e-tron。上汽奥迪的合作,则更具本土化思维一些,是面向中国市场的需求去打造产品,因而,外界认为,奥迪与上汽联合开发的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其实主要是上汽的技术。

于是乎,有人就评论,AUDI E 就是换壳智己。

这种合资品牌换壳国产纯电的例子已经出现不少,比如有人说,马自达 EZ-6 就是换壳深蓝 SL03,后面大众也会发布换壳版本的小鹏 G9。

当然了,智己的车在产品层面没啥问题,值得被换壳。只是,奥迪来换,就显得唏嘘了。

前不久奥迪在海外发布新款 A5 系列,大家纷纷评论,终于看到一个换代之后更好看的品牌了。在宝马 5 系等换代车型因为设计问题被诟病许久的时间点,作为 A4 系列换代车型的 A5 系列能获此嘉奖,实属不易。

▲ 奥迪 e-tron GT 概念车,有奥迪味儿的奥迪电车

不过看到 AUDI E 概念车的人,就疑惑了,这车看起来像欧拉 iQ,像问界还没发布的 M8,就是不像奥迪的设计,这不光是去掉了四环标的缘故,而是整个设计语言就和奥迪家族没有半点关系,完全的另起炉灶。

这又是一件极具勇气的尝试,但如前面所言,当你鼓起勇气冒险的时候,一方面想得是巨大回报,另一方面需要知晓风险。

横竖都错?不如从零开始

看起来,AUDI 新品牌和 AUDI E 概念车都开局不利,迎来纷纷非议,但相比你我都清楚,以 BBA 当下在新能源领域的口碑,无论怎么做,无论做什么,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舆论氛围。

在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权和话语权被国产品牌拿走的 2024 年,其他品牌在新能源的动作连呼吸都是错的。

就像品牌广告片宣扬品牌精神,务虚抽象一点,给一点琢磨和体会的留白空间没有任何问题,但大伙儿就是不买账一样。

所以,对奥迪和上汽有勇气完全摒弃四环标和奥迪家族设计,完全地从零开始,去造一辆只属于 AUDI 品牌的电动汽车,我是钦佩其魄力和勇气的。

如果曾经的 e-tron 系列没有因为奥迪品牌和四环标志而热卖,那么凭什么认为 AUDI 品牌加上四环标就能成功呢?

▲ AUDI E,没有一处四环标

如果上汽对自家新能源技术有信心,奥迪对自己的本土化有决心,那么 AUDI 品牌和 AUDI E 的出现,也就合情合理,去除幻想,直面市场。

新能源的竞争,目前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新品牌的竞争,身位靠前的理想、零跑、问界、蔚来、小鹏等等,无不是从零开始入局的,哪怕是极氪、岚图、深蓝、阿维塔、埃安、昊铂、智己、极狐等等,也是大集团的新能源新品牌。

一方面,AUDI 品牌从诞生开始,就必须接受全世界最残酷的新能源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也只有把过往的品牌价值清零,才能真正地参与到竞争当中,这就像一场在惊涛骇浪中的游泳比赛,只有脱光了,投入水中的人才能到达终点,穿着衣服试试水温的人,永远只能在岸边。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