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iPhone 里的「脏东西」,其实是音响好听的秘密|硬哲学

By: 肖凡博
17 March 2025 at 17:30

前段时间在看三星 S25 Ultra 拆解时,发现在扬声器里有许多白色小颗粒。后来找专业人士了解后发现,看起来像「脏东西」的白色粉末,其实是扬声器的一种腔体技术。

▲ 图片来源:JerryRigEverything

这些像异物一样小颗粒,专业上叫做 Bass 粉,是一种用于增强音响设备低音效果的技术,让低音听起来更低更纯粹。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得从 Bass 粉的历史讲起。

一块海绵的发家史

在 20 世纪中期,随着音响设备趋向小型化,工程师们面临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空间内产生高质量低音?

这里有一个小的背景知识,为什么在体积比较小的设备里,低音会比高音难做?拿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现象举例,我们分别对着「牛奶玻璃瓶」和「口服液小蓝瓶」里吹气,就会发现大瓶子的声音偏低,小瓶子的声音偏高。

当中的原理也很简单:大瓶子内部空间大,空气震动更慢,所以能产生低频声波;小瓶子空间小,空气震动快,只能产生高频声波;而且如果你真的有试过往不同大小的瓶子里吹气,应该还会发现,大瓶子要用力吹才能出声,小瓶子轻轻一下就能响。

所以要想低音又响又好,声腔大小(瓶子体积)、输出功率(吹气力度)一个都跑不了。当时的声学工程师最先尝试的方案是加上吸引棉。由于吸音材料上的多孔结构,可以很好地将环境回声吸收,并且减少驻波对最终音效的负面影响,而且在声腔内填充吸音棉后,可以将发声体积等效增加 40% 左右。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还记得森海塞尔平头塞,那个时候戴着 MX375 最难受的一件事儿是,耳机头上的海绵罩不见了,卡在耳朵上非常难受,戴久了还会疼。

实际上,这个非常容易丢的海绵罩,不仅是可以提升佩戴的舒适性,还能优化声学表现。海绵材料能吸收高频段的「刺耳声」,使音色更柔和,海绵还能调节空气流动,影响低频响应,增强听感。

现在有很多架子鼓鼓手的底鼓里,都会塞个鼓枕,也是相同的道理。底鼓空腔会产生长时间共鸣,填充物通过物理阻尼吸收声波能量,让鼓声更短促、干净,适合需要精准节奏的音乐风格。

填充物能增强低频冲击力,它们压缩鼓腔内的空气,使鼓槌击打时的气流更集中,强化低频的「冲击感」,尤其在快节奏演奏中更清晰有力。鼓腔内阻尼被增强后,还可能降低底鼓的音调,使其听起来更低沉厚重。

虽说吸音棉可以满足工程师们的要求,但只能满足一点点,特别是在更小的设备上,填充体积变小的吸音棉,能起到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

后来他们发现,通过在腔体中加入粉末状多孔材料,可以有效提升低音响应。因为把粉末状多孔材料添加到原本的空腔中之后,增加有效体积(类似于小肠绒毛将其原本的吸收面积扩大了 600 倍)使音箱能够更有效地产生低频声波。

▲ 图片来源:Google

这种粉末状多孔材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 Bass 粉,它除了能在有限空间里,增加声腔的有效体积,还能同时起到吸音的作用,这就和它的材质有关了,业内的声学专家向我们介绍:

Bass 粉通常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具有优良的吸音或振动吸收性能。其主要成分可能包括玻璃纤维、陶瓷颗粒或其他多孔材料,Bass 粉通过吸附空气减缓因扬声器振膜振动导致的腔体气压变化,让振膜的振动更平滑,从而在小型音响设备中提升低音效果。

▲图片来源:Google

Bass 粉上的数多微孔,可以吸附大量空气,减缓因振膜振动引起的音腔内气压变化的同时,也就获得了相当于更大音腔体积的振动效果。

填充在声腔的 Bass 粉,并不是把声腔填得满满当当,一般来说粉的填充体积只会占到声腔体积的 25%-40%,在播放音乐时,特别是重低音的 EDM,Bass 粉会在声腔内飞舞起来,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其效果可以用倒了水的 JBL Flip 来类比。

▲ 图片来源:YouTube

这种技术听起来很新,看起来很新,但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案。而且,用 Bass 粉和适用 Bass 粉的设备,一般都是音箱、耳机和手机等小型音响设备,因为腔体越大对低音效果的提升越不明显,大设备本身的声腔体积已经够用了,再增大等效体积意义不大,而且中高频原本振幅就不是瓶颈,因此效果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所以,Bass 粉的作用简单用一句话就能总结:在有限空间内提升低音质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一直陪着你,却从未见过面

去年 iPhone 16 系列发布后,全世界拆解区的博主差不多都做了视频,但大家的拆解程度有所区别,有些把螺丝拧掉、主要元器件卸下就算完工。

有些修机区的大神还会把芯片、镜头等拆开,研究焊点和内部组装结构,熟悉维修方案和流程,以方便后续的工作。

▲ 图片来源:iFixit

当 iPhone 的扬声器被拆开后,一把白色颗粒从里面散了出来,好巧不巧,当时刚好遇上了「iPhone 电池爆炸」的低智谣言传播高峰,所以 Bass 粉被许多不明所以、图谋不轨的人,认成了「炸药粉」。

▲ 图片来源:yahoo

当然,这也和 Bass 粉本身的应用位置和场景有关,和屏幕、镜头、实体按键相比,它本身的存在感就几乎为零,即使身边大部分人的手机里,都有 Bass 粉,但肯定不能指望人人都是拆解专业和声学大师,只能说这帮声学工程师的嘴,是真的严。

iPhone 16 系列里的 Bass 粉,用一种很无语的方式出了圈,不过也算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已经存在多年的声腔技术。

说到苹果和 Bass 粉的结合,竟然已经是十年前的事儿了。2015 年,苹果在美国旧金山比尔·格拉汉姆公民大礼堂,发布了 iPhone 6s,这台外表和半代前的iPhone 6 没有区别的新机,其实用上了很多新技术。

▲ 图片来源:Google

首先是看得见的升级,就是已经成为历史的 3D Touch,第一次作为创新技术出现在了 iPhone 上,二维操控从此在 Z 轴上有了延伸,把平面升维成立体。

▲ 图片来源:Google

其次是看不见的,也就是在 iPhone 6s 的扬声器空腔中,用上了虚拟后腔技术,也就是填入了 Bass 粉。当时有不少入手新机的用户表示,感觉外放效果确实好了一些,也有些网站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来形容。

理论上说,Bass 粉的加入的确能使手机的音质和音量提升,特别是低频效果尤为明显,低音会更深沉,原因就如我们在上面解释的那样:等效容积变大,顺性更大,同样驱动力下振幅更大,音量就会提升。

除了苹果,其实目前市面上的中高端手机,基本都有采用 Bass 粉。华为在 2021 年发布的 Mate X2,除了麒麟 9000、徕卡四摄,还有大振幅双扬声器。这对扬声器,就是通过填充 240mg Bass 粉,实现了等效 1.2cc 后腔,不仅能做到对称式双扬,还将低音增加 180%,高频带宽增加 40%。

对于用户来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在横屏看视频时,不会感觉两个喇叭的声音一大一小,特别是遇到汽车飞驰而过、飞机划过屏幕的场景,可以听出还原真实场景的立体声,视频也因为声音更大、低音更沉的喇叭,而更有沉浸感。

其实还有很多国产手机,例如 OPPO 和 vivo,都在用 Bass 粉工艺来提升扬声器的性能,去年才发布的影像新灭霸「vivo X200 Pro」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站在现在往回看,Bass 粉早已是一种成熟的声腔技术,运用在各大厂商的各种小微型设备的扬声器里。当然,想要提升最终的音质,并不仅仅是腔体大小这一项指标,Bass 粉增大的等效腔体体积只是其中的一环,现在还有更先进的振膜材料和磁路设计:全金属的 Box。

目前,部分旗舰手机上搭载的较为先进的扬声器,是来自瑞声科技的 AAC Ultimate Speaker,这也是全球首款全频段手机扬声器。高低音融合模组方案,让高、低音单元各司其职,共用一个磁路。

▲ 图片来自:AAC Ultimate Speaker

华为 Mate 70 RS 上的「非凡大师非凡之音扬声器」,用的就是来自 AAC 的高低频双振膜同轴扬声器。

现在,智能手机在经历了形态肆意生长、颜色百花齐放、屏幕无边无际、影像剑指相机的发展阶段后,轻薄、便携又在这两年,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手机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移动设备,并不只承担某一方面的功能,而是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所以在好用好看的基础上,手机还必须要是好带好拿的。特别是这两年折叠屏的崛起,更是让各种元器件的体积,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电池得大,保证续航;像素得高,保证出片;手机得薄,保证手感。

扬声器跟着手机一起变小,但音质和声腔体积之间的矛盾也在同步变大。单看一个 Bass 粉,它的确没什么特殊的,在整个发声过程中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所以单独将其拎出来讨论,只能讲明白技术细节,却道不清它真正的价值。

我们和手机的交互看似只有触控一个维度,但其实视觉、触觉、听觉都在影响着我们对「一台好手机」的判断。身边部分 Android 用户,初次上手 iPhone 16 Pro,都会感觉这手机质感不错,我们暂且不讨论苹果的信号和续航问题,单纯就「质感」来分析,能得出这个结论,大概就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 CFM 品控好,上手不硌手,做工比较扎实,按键也没有松动;
  • 视网膜屏幕分辨率高,系统文字、图片边缘看不见齿痕;
  • 线性马达够劲,动程多样,有短有长、有强有弱,没有弹簧感;
  • 音响在同尺寸机型里,算好听。

你很难说当中的某一个部分对这台手机的整体质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就像你很难说明森林里的某一棵树决定着当地的空气质量。

但正是每个微不足道的零散,才能汇成一个中流砥柱的结果。好比 Bass 粉也需要 240mg 左右才能完成它的扩容工作,单独的一粒或者几粒,完全没有可能提升丝毫音质。

Bass 粉和其他更为先进的声学技术一起,推动着产品小型化与性能平衡,它的虚拟增大音腔技术打破了「大体积=好低音」的传统限制,让我们看到了消费电子在变薄变小这件事儿上,还能也还在发展。

这项技术现在也逐步从消费电子延伸至汽车音响、智能家居等领域,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影院级音效。

而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说,在更小的手机上,听到音质更好的音乐,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当的事儿。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在这个「变态」产品展,「三折叠」笔记本比 DeepSeek 更火

By: 肖凡博
5 March 2025 at 17:30

这两天,小米靠着一颗镜头,又双叒叕出了圈。

这颗可以吸附在小米 15 背板上的外置定焦镜头,拥有 M43 传感器,35mm 焦段,以及 F1.4 光圈。依靠光信号传输,使得它能以 10Gb/s 的传输速度,将照片无损传到手机上。

许多博主上手评测后,都表示这种硬件和物理层面上的提升,让手机真的能和传统相机一较高低,虽说它在强光环境下还是会过曝,不过作为实验产品,外接镜头,或许会成为手机影像进化的全新思路。

小米模块光学技术也正在巴塞罗那的 MWC(世界移动大会)展会上亮相,而类似这种新奇、好玩的科技新物种,在这届 MWC 上,还有很多。

▲ 图片来自:Google

这回,爱范儿也来到了 MWC 2025 的现场,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展会上那些奇葩,且有趣的产品。

一些老又新的补能方式

MWC 上的产品非常多,从移动硬件,到软件 AI,大部分厂商都会把引以为豪的阶段性成果带到展会上,秀秀肌肉。

▲ 图片来自:Google

其中有些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小米把上周刚发布的 SU7 Ultra 开到了站台上;有些还是概念产品,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才跟我们见面;有些则会成为绝版,见的这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能够入选这次「新奇榜单」的产品,一般都满足几个条件:

  • 不一定有用,但一定要新;
  • 消费市场里几乎看不到,甚至从未出现过;
  • 可以让人挠头,但脑洞一定得大开。

太阳能大家都不陌生,毕竟以前出现过「太阳能+充电宝」「太阳能+电子表」的组合,本次 MWC 上「太阳能+」的概念更进一步,走到了手机上。

你没看错,现在给你的手机晒晒太阳就能充电,Infinix 在 MWC 上展示了一款集成太阳能电池板的手机,也就是手机背面的银色背板。

▲ 图片来自:CNET

官方称,这块背板上的太阳能电池,采用新技术钙钛矿材质,效率比传统太阳能板高 30%,成本却只用 1/20。最关键的是,在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能把电池做得很薄,因此也就很适合装在小型移动设备上。

另外,Infinix 称这项技术不仅能集成在手机上,还可以用在手机壳上,不过比较遗憾且有点搞笑的是,太阳能充电功率最高只有 2W。

▲ 图片来自:Google

The Verge 在体验完两种新品后,他们觉得「太阳能外壳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折中选择」,不过看到 2W 的功率后,有网友表示:

  • 用它充一下午,不如品牌快充一分钟。
  • 2W?边充电、边发烫、边掉电是吧?

Infinix 这次在 MWC 上的花招几乎都用在手机背板上,他们还带来了旗下第二代变色 E Ink 手机,也就是可以自定义背板图案,在之前的版本中,后面板只有在插入电源时才会变色。现在,Infinix 将使用手机的内部电池供电,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图案和调色板进行自定义。

▲ 图片来自:YouTube

插个题外话,可能有些朋友对 Infinix 不太熟悉,但换成他们的中文名,应该就会顺耳很多——传音手机,国内的公司,在外海爆火,因其针对非洲用户需求开发独特功能,如调整曝光和美颜算法以适应深肤色用户,支持单台手机双卡、四卡甚至五卡多待功能,部分机型待机时间长达 21 天。

▲ 图片来自:Google

2016 年开始他们在非洲手机市场的份额持续超过 40%,去年仍稳居第一,传音也被称为手机界的「非洲王」。

用上太阳能的不止传音的手机,还有联想的笔记本。他们发布了一款新概念笔记本电脑 Yoga Solar PC,它最大的特点是,将太阳能电池板集成到笔记本电脑的盖子里,可以利用外界任何来源的光补能。

▲ 图片来自:The Verge

Yoga Solar PC 的补能板由 84 块太阳能电池组成,官方称其可以实现超过 24% 的转换率(即捕获的阳光转化为可用电能的程度)。太阳能电池板仅需接受 20 分钟阳光直射,就能吸收并转换足够的太阳能,为设备提供长达一小时的视频播放电力。

▲ 图片来自:The Verge

当然,如果想要在 Solar PC 上获得理论最大的补能,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环境光要够足,二是屏幕背面最好像向日葵一样对准光源,且开合角度不易过大。

联想和传音的思路非常相似,他们除了有一体式的太阳能产品,还做了一个单独的外接套件。像平板保护套一样的独立太阳能板,可以像书一样展开,通过 USB-C 有线连接为设备供电,相当于一个移动太阳能充电宝。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联想称这些概念产品是为了「弥合功能与环保意识之间的差距」,当电脑电量低又急用,但找不到电源的时候,太阳能是一个不错的 Plan B。不少网友也比较认同这种救急的方案,不过也有些人表示,他们那里阴晴不定的天气,大概率会让 Yoga Solar PC 没有用武之地。

▲ 图片来自:X

比起让设备自给自足的供电方案,HMD 则是选择搬来救兵——你的下一个无线充电宝,为什么不能是你的耳机?

HMD 在大会上发布了一款 TWS 耳机,硕大的外壳不仅是耳机的补能舱,还是一个无线充电宝,通过 Qi2 为手机反向无线供电。

▲ 图片来自:CNET

光从外观来看,Amped Buds 有点尴尬,作为一款无线耳机,它体积太大;作为一个充电宝,它又不太够用,内置电池只有 1600mAh。以我个人的使用经验来说,10000mAh 的充电宝只够我充满一次电,所以电量更少、还是无线充的 Amped Buds,估计只能充个 10% 以内,等天气再热点儿,不掉电已是万幸。

▲ 图片来自:Google

当然了话说回来,如果只是为耳机本体供电,那 1600mAh 就绰绰有余了。目前这款无线充电宝耳机在海外的售价为 199 欧元(约合人民币 1500 元),不知道你会不会对这个新型耳机/充电宝感兴趣?

一些「变态」产品

提到屏幕,三星一定是那家绕不开的公司,他们似乎一直对新型屏幕有执念。两个月前的 CES 2025 上,三星公布了三款柔性屏产品:

  • 全球首款 18.1 寸可折叠 OLED 笔记本,电脑、平板和外接屏间无缝切换;
  • Slidable Flex Duet 横向卷轴屏平板,能在 8.1 寸「迷你 Pad」和 12.4 寸「标准 Pad」丝滑且缓慢地变形;
  • Slidable Flex Solo 竖向卷轴屏手机,收起 5.1 英寸,展开 6.7 英寸。

仅仅过了两个月,他们又在 MWC 2025 上带来了一整套基于「柔性屏」的概念产品。

我们先来看一台「三折叠」手机,三星这台三折叠和华为 Mate XT 以及传音那台即将公布的 mini 三折叠的 Z 形折叠方式不同,不是一内一外地折,而是 凵 形,两边的屏幕都朝内向中间靠拢。

▲ 图片来自:Android Authority

这款被称为 Asymmetric Flip 的折叠屏有一些小细节:手机带有两个可以向相反方向折叠的铰链;上下屏幕折叠面积并不相等,从视频中看上窄下宽;折叠后手机并不会严丝合缝,而是在中间会露出一小部分屏幕,作为折叠态下的显示屏。

▲ 图片来自:X

虽然形态很新奇,但和已经成熟的、并带有外屏的 Galaxy Z Flip 系列相比,媒体 htcmania 认为「它的实用性仍值得怀疑」。

相比于没啥用的 凵 形三折叠,能折叠的游戏掌机则是从概念上,解决了不少玩家的痛点。游戏掌机已经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型游戏无法在移动端运行的难题,以及比手机更好的操控体验,但是这仍然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尽管掌机已经能让玩家随身携带,不插电游玩,不过硕大的体积只能说它能带出去,并不能称其便携。

三星在 MWC 上展出的一款折叠屏,就专为掌机而生。这台展示机的外观照搬了 Nintendo Switch,设备两边都有拨杆和按键,屏幕的正中央有一条竖向的铰链,可以将其横向对折。

▲ 图片来自:Google News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由于两边手柄都有操纵杆,所以折叠时肯定不能完全闭合,因为会被突出的杆子挡住,那三星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将原先 ABXY 和上下左右键的中间掏空,接着把这八个键变成两个圆环,绕在两侧挖空的周围,按键位置不变,只是形态做了魔改,这样能让游戏机在折叠时完全贴合。

另一个外观有创意、实则老伙计的产品是 Flexible Briefcase。折叠时看上去,它就是一个超薄的金属公文包,展开后会发现其实里面藏着一块 18.1 英寸的柔性 OLED 屏幕。

在 CNET 看来,它在日后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一些推销员,能随时随地带着一块能为客户展示产品或策划的屏幕,放在会议室或者酒吧桌上,尽量让自己的推销过程更为生动,也有理有据。

▲ 图片来自:Google

不过说到底,Flexible Briefcase 也只是一个「新瓶装旧酒」的产品,本质上和先前的大尺寸折叠屏,没有区别。

相比于这些早期实验产品,三星的另一款新形态折叠屏手机有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进入全球消费市场,而它的直接目标,则是华为三折叠手机 Mate XT。

▲ 图片来自:Google

Flex G 和 Asymmetric Flip 一样,同属于 凵 形折叠,不同的是 Flex G 是横向折叠,在双折叠逐渐进入发展疲态,从全都要的战略,逐步转向轻薄赛道,三折叠很有可能成为折叠屏的下一个战场。

▲ 图片来自:Google

目前除了尺寸之争,折叠方向或许会细分出更多的赛道,究竟是 Fold Z 会更胜一筹,还是 Fold G 才是版本答案,我们可以一同见证。

三星是玩转折叠屏的典型,但并不是 MWC 上的唯一,比如联想在折叠屏上,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大会上带来了一款概念机 ThinkBook Flip AI PC,官方宣称这是业界首款外折屏笔记本电脑。

▲ 图片来自:The Verge

ThinkBook Flip 采用 18.1 英寸外折式 OLED 显示屏,可以变身成 13.1 英寸翻盖式笔记本电脑、12.9 英寸平板电脑以及 18.1 英寸竖屏等多种模式。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虽然折叠增加了屏幕厚度,但从图片中看起它的两面屏幕都很薄,折叠起来和传统笔记本的厚度相当。外折方案不仅能很好地控制折痕,也可以把折叠处变成触控功能条,切换网页和画面都很方便。

ThinkBook Flip 保留了实体键盘,四舍五入也算得上三折叠。看完了手机、平板、电脑这些常用设备的折叠方案,接下来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个以前没见过的折叠产品,看完之后我只想说:「这也能折叠?」

来自 Aurzen 公司的三折屏投影仪 Zip。它可以通过 AirPlay 快速连接到 iPhone,并通过 Miracast、Smart View 或类似设备使用 Wi-Fi Direct 连接到 Android 设备上,而且无需热点。投影时,也和其他产品一样,能自动聚焦并对齐投影平面。

▲ 图片来自:The Verge

The Verge 实测后发现,Zip 不插电时内置电池可以续使用约 80 分钟。它的优点非常明显,机身小巧,折叠后和一台小折叠屏手机的尺寸相当,就是厚了点;投影亮度足够,机身一体性也很强。

不过 Zip 成也折叠败也折叠,为了控制体积,它的扬声器比较糟糕,而且镜头也没有配备保护盖。软件系统方面,需要适配器才能从 Netflix、Prime Video 和 Disney Plus 等服务进行流媒体播放。

▲ 图片来自:The Verge

作为一台随身携带的设备,而且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投影形态尝试,The Verge 还是给了 8 分的高分评价。

一些在有趣和有用间往返的配件

看完了各大厂商在主流产品本体上的尝试,我们最后再来看看他们在配件上的奇思妙想。

如果你很想尝试一些新形态的产品,但又怕技术不成熟,入手后使用场景太单一,那联想的 Magic Bay 说不定就能满足你的需求。

Magic Bay 是联想在 ThinkBook 16P Gen 6 推出的系列磁吸模块化配件,电脑本身还是传统形态,但是加上了配件后,基本上可以做到折叠屏一样的拓展功能。目前 Magic Bay 一共推出了四组套件。

尺寸最小的是 Tiko,和蔚来汽车上的 nomi 类似,是一个可视化的 AI 语音交互机器人,和实用性相比,一个会做可爱表情、有问必答但不管对错的语音助手,提供情绪价值才它是更为直接的作用。

▲ 图片来自:Google

稍大一点的 Tiko Pro 是一块横在主屏上方的迷你条形屏,可以把它当做电脑上的 HUD,屏幕里的卡片能够自定义,放上时间和提醒事项,既不占桌面空间,也非常显眼,像是贴在屏幕上的便签纸。The Verge 则为 Tiko Pro 找到了一个爆款功能:提词器。

▲ 图片来自:Google

另外两个则是卡在屏幕两侧的副屏,小的只有 8 英寸;大的有 13.3 英寸,还是左右各一个,安上双屏套件后,ThinkBook 就成了视野超宽、观感超爽的三连屏。

▲ 图片来自:Google

配件赛道上,有玩屏幕的联想,也有玩镜头的小米和努比亚。如果说小米的磁吸镜头尺寸是「鸟枪」,那真我手机上的这个镜头,完全能称得上「大炮」。

▲ 图片来自:Google

与小米 15 无线传输预览画面、照片的方案不同,真我首款 Ultra 机型则是直接采用物理光学的改装,在 deco 上方装上一枚十倍光学镜头,光线通过镜头直接打在模组正中央的一英寸传感器上,跟无反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安装拆卸的过程也和传统相机镜头类似,通过卡扣而不是磁吸。

▲ 图片来自:Google

在 MWC 上看见的这些脑洞大开的产品,不一定会立马来到你我的身边,它们的象征意义,也远远大于实际价值。但正是这些大胆尝试、不断试错的实验品,才奠定了一个个在未来能开花结果的成熟技术。毕竟如今人手一部的全面屏,在当年的 CES 和 MWC 上,也只是初出茅庐、不被看好的早期产品。

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电子展,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国的科技产品在全球的影响力愈发强大,并且已经成为了某些赛道的领跑者。突破形态的三折叠、拍照顶尖的旗舰机、玩法多样的科技配件……从新鲜感到实用性,国产品牌已然成为了所有展会上无法绕开,也十分吸睛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也会在一线带来最新的报道,如果你还有什么想要了解和体验的新产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扎克伯格这款不会发售的新品,又在探索 AI 眼镜的终极形态

By: 肖凡博
1 March 2025 at 12:00

自从扎克伯格把 FaceBook 改名成 Meta 之后,这家公司就彻底和眼镜较上劲了。

有一个即热又冷的小知识,Meta 这个名字,取自「metaverse(元宇宙)」的前四个字母,2021 年改名的时候,扎克伯格本人非常自信地表示:

元宇宙将在未来十年触及 10 亿人,而元宇宙也将触及我们开发的每一款产品。

▲ 图片来自:Google

四年过去了,元宇宙成了科幻小说、创意动画和影视作品的常客,但离现实世界却越来越远,为数不多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是那些时不时爆雷上热搜、打着元宇宙、虚拟资产的幌子,来招摇撞骗的烦心事儿。

在普及和铺开元宇宙上,Meta 和四年前一样没啥变化,不过他们却在元宇宙的入口——VR/AR 头显设备上,做出了不少有意思的新玩意儿。

定位为新型游戏机的 Meta Quest,打开了 VR 互动游戏的新世界,2024年 Meta Quest 系列占据了 73% 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

成为 AI 时代新潮配件的 Ray-Ban Meta,经过了两代产品的努力,出货量在今年 2 月正式突破 200 万台,集传统眼镜、名牌 logo、蓝牙耳机、语音助手、Vlog 相机于一身,既做好了一副传统眼镜该有的装饰作用,又让科技悄无声息地嵌入了日常生活。

明面上,Meta 在消费者市场推出了几款成功的产品;私底下,他们也在 toB 的赛道上悄悄发力,而且这些面向企业和专业机构的智能眼镜起步的时间,甚至比他们改名的时间还早。

五年之约已到,Meta 交卷

2020 年,Meta 推出了其首款实验性智能眼镜 Meta Aria Gen 1,和传统眼镜比起来,Aria Gen 1 略显臃肿,特别是两条加粗的镜腿,非常显眼。

▲ 图片来自:Google

硕大的外观并不只是摆设,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传感器套件,如配备 RGB 摄像头、定位追踪摄像头、惯性测量单元(IMU)、气压计、磁力计等,这些元件的主要功能是用于采集第一人称视角的视觉、运动和空间数据。

从理论上来说,Aria Gen 1 是专为机器感知系统、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研究设计,它通过集成多模态传感器,帮助科研人员攻克AR眼镜的核心技术难题,如环境感知、空间定位等。

落地到实际体验,Aria Gen 1 则有着非常遥远也令人期待的使命:

设想有一天,我们可以享受联网带来的所有好处,而不需要低着头低着头看着设备。想象一下,给朋友打电话,和桌子对面栩栩如生的虚拟形象聊天。

想象一下,一个足够聪明的数字助理可以检测道路危险,在商务会议期间提供统计数据,甚至帮助你在嘈杂的环境中听得更清楚。

在这个世界上,设备本身完全消失在日常生活的起起落落中。

作为这项实验的原型机,也是第一代产品,Aria Gen 1 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沉淀五年后,这周 Meta 正式发布了 Aria Gen 2。和一代相比,有了全面的升级。

最明显的变化在传感器系统上,一代机采用的是最基础的环境感知元件,只有摄像头和惯性传感器,Aria Gen 2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配件,包括 RGB 摄像头、6DOF SLAM 摄像头、眼动追踪摄像头、空间麦克风、IMU、气压计、磁力计和 GNSS。

特别是新一代产品在鼻托中嵌入了两个创新传感器:用于测量心率的 PPG 传感器,和用于区分佩戴者声音和旁观者声音的接触式麦克风。

如果把一代比作「只用眼镜看世界」,那相比之下 Aria Gen 2 可以说是感官全开,从更多维度感知、观察以及收集外界信息,就能在同样的时间里,获取数量更多、更准确的数据,机器的运作、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另外,数据处理的方式上,二者也有了质变,Aria Gen 1 依赖于外部设备进行计算,虽说不在本地运算,能一定程度上,减轻设备的重量压力,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反应的迟缓,在云端算力够,但网络不好的时候会有响应尴尬期,经常用智慧助手的朋友应该都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若是随身携带一个移动计算平台,非常不便携。

而 Aria Gen 2 则用上了 Meta 的自研芯片,可以把数据放在端侧处理,响应速度非常快,不受网络的限制,交互体验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一般来说,多了自研芯片的设备,拥有了端侧运算的能力,但同时也会增加设备的重量。不过 Meta 用数据说话,这五年他们真的没闲着:Aria Gen 1 重 98g,Aria Gen 2 重 75 克。加量不加重,长体验不长体重。

体验见长的,还有 Aria Gen 2 的交互方式,在第一代语音交互的基础上,二代机加入了「眼动追踪+手势+接触式操作」。语音交互很直接,检索路径会大幅缩短,但并不是生活中的所有场景都适合,比如高峰期的地铁站和超安静的办公室。

按理来说,传感器和交互功能变多,续航会受到影响,自研芯片的确影响了 Aria Gen 2 的续航,但是正向的。官方称其能达到 6-8 个小时使用时间。按照目前无线耳机的使用时长,基本能让 Aria Gen 2 做到全天候的智慧功能可用。

打好了硬件基础,后续的使用体验才会有更多的可能,Aria Gen 2 的升级体现了 Meta 对 AR 技术落地的两大战略方向:

一是隐形化集成:通过轻量化设计和传感器隐藏(如摄像头指示灯关闭时外观接近普通眼镜),降低设备存在感;二来通过开放的生态,提供底层 API 接口和模块化扩展能力,鼓励学术界开发定制化工具包,加速技术转化。

因此,Aria Gen 2 的应用场景,也从先前的室内导航与基础 AR 研究,转向了更多维的领域,医疗、工业、城市规划等,都有可能成为 Aria Gen 2 生长的土壤。

至此,我们来总结一下,Aria Gen 2 的进步与意义:

  • 感知硬件升级,实现生物数据融合与环境深度理解;
  • 搭载自研芯片,提升实时性,支持户外无网络场景;
  • 丰富交互方式,降低声学干扰,适配复杂实验环境;
  • 续航覆盖全天,延长连续使用时间,提升佩戴舒适度;
  • 应用场景拓展,推动跨学科技术融合与标准化。

扎克伯格的「暗部」

如果你看完,Meta Aria 的解读介绍,还是有点对它在消费市场的运用摸不着头脑,那很正常,因为 Meta 明确表示,这款产品「不会面向消费者销售」,那你可能想问,它到底有什么用?要说清楚造它的目的,还得回到十多年前年前。

2014 年,扎克伯格在斯坦福虚拟人类交互实验室(VHIL)体验了当时最新的 VR 设备,以及各种游戏场景,他在 VR 眼镜里里走了独木桥、飞过城市上空、砍了几棵树……

时任 VHIL 实验室经理的 Cody Woputz 曾经透露过:在体验高空坠落场景时,他(扎克伯格)甚至吓到将手放在胸口上。

这次体验让扎克伯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方面由于 VR 还处在早期的研究阶段,定位系统不稳定,使得体验多次被打断,得停下来重新校准设备;而且当时的 VR 还不是一体机,PC VR 的计算终端在机身外,得用一条又粗又长的线缆连接,以此来传输信号和供电。

▲ 图片来自:Google

另一方面,扎克伯格也看见了这项革命性技术在未来的巨大可能,也正是这次体验,让他下定决心,以 20 亿美元收购了 Oculus,扎克伯格曾在公告中解释过收购原因:

移动是当前的平台,收购 Oculus 是为明天的平台做准备。

之后,扎克伯格就带着 Facebook 开始了对于 AR/VR/MR 技术以及设备的探索。有了目标和硬件技术的积累,于是在 2020 年,Meta 正式开启 Aria 项目,其宗旨是「从人的视角加速 AR 和 AI」。

▲ 图片来自:Google

这么看有点玄乎,稍微通俗的解释就是,把眼镜作为桥梁,让设备从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并学习人和环境的互动关系,以此来推动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最终让机器能够从人出发,并服务于人。

Project Aria 中的眼镜,可以通过突破性技术帮助研究人员,从用户的角度收集信息,特别是 Aria Gen 2 上新增的传感器,能够捕捉佩戴者周身环境的音视频,以及他们的眼动和位置信息。

从佩戴者的第一视角出发,能让研究人员更容易弄清楚,AR 到底如何才能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真实作用,而不只是停留在花里胡哨却不实用的功能上。

而且,从人的视角出发来收集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对于多模态 AI 来说非常重要,这样的训练方式能模拟人类多模态认知方式。

我们本身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感知世界,而多模态 AI 通过整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能够更贴近人类自然认知模式。况且跨模态信息整合能力是单模态 AI 无法实现的。

多模态的收集和训练,也能提升 AI 对复杂场景的决策精度,如果不通过多维度的信息来理解世界,那必然会存在「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分歧,数字世界只有 0 和 1,但现实世界除了黑白,还有那难以理解的灰色地带。

▲ 图片来自:Google

交互本身其实也是多模态的,和朋友谈话时除了语言,表情、手势、语气甚至着装,都会影响我们的理解。因此多模态 AI 通过同时处理文本、图像和音频,可实现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Meta 也给出了他们在 Project Aria 中的一些研究细节,在 Project Aria 项目中,让智能眼镜读懂世界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数据化。这项被称为 SceneScript 的技术,是一种使用自回归结构化语言模型和端到端学习,来表示和推断场景几何的方法。

▲ 图片来自:Meta

简单讲,所有第一人称视角看到的场景、物体,都可以被眼镜变成具体的数字和名称,桌子有多长、墙上透明且规则窟窿叫「窗户」。

为了让眼镜内置的模型不只是看见世界,还要更好地理解世界,Meta 用自研的三维成像技术 EMF3D,把现实世界所有的物体用不同颜色的线段「明码标价」,把材质、形状和大小不一的东西统一了度量衡。

▲ 图片来自:Meta

当眼镜能读懂并且记录环境时,再现一个虚拟的世界,就有了更大的可能。项目中的环境合成技术正是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复刻了一个大规模、完全模拟的程序生成的室内场景数据集,也为「数字孪生」设立了新标准,加速了 3D 物体检测、场景重建和模拟到现实学习等挑战的研究。

▲ 图片来自:Meta

这种「养成系」的学习方法有好有坏,好在一旦学成就非常扎实,难在想要扎实就得通过海量、巨量的数据,所以需要非常多的志愿者参与到 Project Aria 中,在平时长期佩戴 Meta 的眼镜。

比起找到人,如何让人放心地使用才是最关键的,因为数据收集和隐私保护,是一对难以调和的冤家。Meta 给出的方案是「自我模糊」新型 AI 模型,通过检测和模糊图像中的 PII 来保护隐私,把面部、车牌等敏感信息直接打码。

▲ 图片来自:Meta

海量的学习也能让模型更好地了解使用者的意图,比如通过对使用者每日生活场景的扫描与总结,可以判断本人在什么时间点更可能干什么事?是去楼下锻炼,还是去客厅打游戏,又或者去厨房做饭。能预判人的行为活动,也就能提前提供更多的便捷功能。

这和我们手机上的智能助手,在特定时间弹窗提醒回家路况,以及明日天气的功能,有相似之处。

▲ 图片来自:Meta

自 Project Aria 立项的五年间,他们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果,例如使用第一代 Aria 眼镜收集的 Ego-Exo4D 数据集,已成为现代计算机视觉和不断发展的机器人领域的基础工具。

有些企业也已经开始研究,Aria 在他们的工作流程中,到底应该怎么用?比如宝马,正在搞清楚如何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系统集成到智能汽车中。

▲ 图片来自:Meta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也展示了当 Aria 来到你家以后,会怎样帮你分摊家务活的压力。

▲ 图片来自:Meta

很早之前,我们曾在手机智慧助手的体验文章中有个论断:人工智能和各种电子设备的结合,从当下来看,最大的意义应该是帮助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更好地融入新时代和新生活。Aria 也在无障碍技术的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卡内基梅隆大学在一个项目中,使用了第一代 Aria 眼镜,该项目旨在开发帮助盲人和视力低下人士进行室内导航的技术。

▲ 图片来自:Meta

二代 Aria 的 AI 语音功能还被 Envision 公司整合到了自家的 Ally AI 和空间音频上,来增强室内导航和无障碍体验。

▲ 图片来自:Envision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 Project Aria、Meta 和旗下产品的关系,我觉得很像树根、树干和树枝。Project Aria 在最下面,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常年累月积累的技术成果,最终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赋能在公司和各类产品上。

去年 9 月底,扎克伯格在发布会上,从保险箱里拿出了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实则是十年绝密项目的智能眼镜 Meta Orion。从发布会的演示画面来看,它能做到和 Vision Pro 高度相似的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 Orion 是一副真全息 AR 眼镜。

它外观上比普通眼镜厚了点,不过戴上之后既能透过镜片看到真实的世界,也能看到投影图像。

虽然清晰度比不上传统的电视和投影,但看图片与文字绰绰有余。神奇的是,我们没发现眼睛上有大块棱镜,如此贴近真实、凭空出现的现实效果,其实是通过镜片周围的 LED 投影仪,将图像投影到碳化硅镜片上。

镜框周围的 7 个摄像头和传感器,让 Meta Orion 真正实现了将虚拟投入现实,并将其融入现实的能力。它能将全息图像精准悬停在半空中,也能识别眼前的物品,例如通过桌面上的食材,它就能给你定制一份食谱。

▲ 图片来自:Meta

说 Orion 在交互体验上,有齐平 Vision Pro 之势并不是夸大其词,因为它真的支持手部和眼动追踪,双手就是手柄,配套的神经腕带还能把手变成鼠标,通过检测肌肉电流的变化识别身体的神经信号,并由此区分手指的不同动作:

  • 拇指、食指捏合进行选择
  • 拇指和中指联合呼出菜单
  • 握拳滑动拇指滚动画面

当时在发布会现场,我们还看到了 Meta Orion 的实际拆解展示,高度复杂和极其精密的内部构造,最后组合在一起的机身,只有 98g。

不难发现,Meta Aria Gen 2 和 Meta Orion 的关系,就像镜子里的彼此。只是扎克伯格在当时的采访中说,由于造价太过高昂(每台成本约 1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7 万元),公司不得不叫停了量产计划,只生产了1000 部提供给内部研发。

不过 Meta 也计划着,将 Aria 的技术逐步整合到 2026 年后,包括 Orion 在内的消费级 AR 眼镜中。目标是通过神经接口交互,和全息显示实现 AR 眼镜的蜕变,以此迎来智能眼镜的「iPhone 时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做减法,成就了宇树

By: 肖凡博
22 February 2025 at 14:00

这个月 17 号召开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可以说是众星云集、话题爆炸,大家的关注度包括但不限于:

许久不露面的马云重新回归公众视野,把 SU7 卖爆的雷军照常出席,给外卖员配齐五险一金的刘强东不见身影……然而这次把风头占尽的,当属「浙江代表团」,7 位来自浙商的企业家携手参会,当中除了马云,还有两位年轻人的身影。

▲ 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一位是从节前到今天,每天都能上热搜和官宣合作的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另一位则是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作为座谈会上最年轻的 90 后新星,他也成为了企业家代表,在这次大会上发言。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宇树,右大疆」,从这句网友改变的词句不难看出,宇树科技在这些年的突飞猛进,以及大家对它的认可。

或许你早就听说过这家机器人公司, 或许这是它的名字第一次进入你的视野,不过没关系,因为宇树科技去年发布的最后一条视频,引爆了机器人的圈内圈外,也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家来自中国的黑马。

两分钟不到的视频,你几乎能在每一帧里找到高光时刻。从高难度的 Breaking 地板动作,旋转跳跃倒立,到「华夏血脉觉醒」的武术特级侧空翻。

穿越复杂地形如履平地,载重载人前行毫无压力,路见坎坷直接起跳,高楼飞跃不带犹豫,好像根本难不倒它。

说实话,刚看到视频时,在惊讶之余我也在怀疑:这应该是合成的吧?毕竟在生成式 AI 泛滥的当下,一切皆有可能。当确认了视频的真实性后,除了惊讶,更多的还是惊讶,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宇树的这台机器狗所展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都是比较罕见的。

宇树的下一个高光时刻,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群人形机器人 Unitree H1,和真人舞蹈演员一起,来了一场人机共舞的扭秧歌大赛。

春节之后,宇树机器人也是一刻没停,直接从 CCTV-1 干到了 CCTV-5,科比的后仰跳投、詹姆斯的霸王步还有 C 罗进球后的标志性庆祝动作,它们的机器人都能有模有样地复刻。

▲ 图片来自:YouTube

宇树每次发布的高难度动作演示,看起来都不简单,实际上背后的技术原理也挺复杂,但这些逐渐逼近碳基生物行为活动的成果,都是在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减法思维」下诞生的。

扒光了的 H1,兼具骨感和灵活

春晚舞台上的人形机器人 Unitree H1 跳的很欢,花样很多,而从幕后故事里我们得知,这场集新奇、惊讶与尴尬的表演,也做了不少细节上的减法。

所有上台表演的机器人,和平时的样子都不太一样,去掉了很多外包围的覆盖件,一是为了穿上舞台表演服装会更好看,二是更精瘦的外观可以和真人演员产生反差,突出「机器人」的机械感,成为舞台的焦点。

在春晚后台,宇树工程师拆除了 H1 的所有非必要外壳,原本覆盖着光滑塑料的机械臂、关节电机直接暴露在聚光灯下,这种设计看似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设计,其实是在为功能让步。

去除装饰性外壳后,机器人的关节活动范围能直接提升 15%,动作灵活了,幅度更大了,甩手绢更精准,杂技动作也就更容易完成。

宇树 H1 的减法不仅在外观上有所体现,也深入到了每个机器的骨子里。传统的机器人要想完成一次多设备联动的舞台表演,需要在前期的编程和训练上下足功夫,软硬件工程师要精确到表演的每一秒、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以及走位,连舞台上的坑洼都要考虑到整个排练方案中,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而此次春晚上的宇树 H1,一改常态,帮助团队省了不少力气,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和 AI 的结合。通过 AI 对秧歌舞动作的理解,加上其本身强大的学习和重现能力,工程师可以把主要经历放在整体把控上,像是手部动作是否到位、舞台走位是否准确等细节,用上了 AI 的宇树 H1 自己就能搞定。

▲ 图片来自:Unitree

AI 和机器人的结合,让宇树团队的工作量也做了减法,这次之所以能让 AI 技术在表演中大展拳脚,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技术的积累。

拥有 43 个关节的宇树 H1 非常灵活,加上 3D 激光 SLAM 自主定位导航,和 360° 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它们能自己根据现场的音乐、队友的走位来实时调整动作,其中也包括了让十几个机器人同时接住被抛在空中的手绢。

▲ 图片来自:Google

你几乎能在宇树的每一个产品里,看到它们的减法思维,而用减法做产品,其实有着更多的深层思考。比如在前期制作过程中,能否找到所有可以降低产品成本的细节,让最终的量产产品价格,落在大众市场可接受的区间;再比如做减法能否减少产品的冗余成分,例如一些不影响性能的部件。

如果每个环节都能自洽,也能在实践中实现,那机器人的成本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同时也不会影响到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的功能。

对于很会做减法的宇树来说,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产品,应该非 G1 人形机器人莫属。2024 年 5 月,宇树宇树推出了这台「小个子但很灵活」的产品。

最便宜的机器人,也最灵活

宇树 G1 人形机器人虽然个子不高,只有 1.3m 左右,但它「五脏俱全」,全身共有 43 个关节点击,特别是腿部、腰部以及手臂的自由灵活度非常高。

▲ 图片来自:Unitree

验证一台人形机器人是否灵活,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它动起来,有几分像人。虽然验证过程有些简单粗暴,但效果很直观。从一段发布于一月份的官方演示视频就能看出,G1 的确能算得上目前宇树最为灵活的人形机器人之一。

G1 在行走和奔跑时,运动姿态很稳定,特别是跑步时的动态平衡保持得很好,各个部位的协同也非常到位,要是穿一身紧身运动衣,再带个帽子,混进跑步队伍,一时间还真分不清它是真人还是机器人。

从外观上就能看出,宇树在 G1 上做了不少减法:少了很多肉眼可见的复杂结构,乍眼一看只有关键部位的大关节结构,一体性很强,整体比例也很接近真人。

依靠数十个活动自如的关节,以及 3D 激光雷达、深度相机等感知硬件,G1 在一些拟人运动上,能极大程度地还原出真人动作,在某些瞬间,竟会有一种真人套着机械皮壳的感觉。

宇树在 G1 上做的减法,除了外观,也包括它的制造成本和售价,甚至可以说这是最能体现宇树减法成功的一款产品,因为 G1 人形机器人目前的起售价是 9.9 万元,已经探到了全球量产机器人的地板价。

要知道,当下人形机器人行业内的产品均价约为 50 万元上下,G1 的 9.9 万直接砍至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这个性能不凡、价格平凡的产品,实际上是宇树八年技术积累的结晶。

宇树能把 G1 的售价定到「行业地板价」,和它们一直坚持的全栈自研战略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对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和在前期对自研硬件技术的投入,让宇树机器人上的自研电机成本,比外购降低 68%,而且激光雷达适配性优化,也使采购成本下降 42%。

▲ 图片来自:Unitree

售价低和成本挂钩,也和它们的量产思维有关,从一开始,王兴兴想要做的就不是一台概念展示机——只能出现在科学馆和新闻里——而是一批真正能走进大众市场的四足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宇树机器人的产线在采用汽车工业的柔性制造技术后,单条产线年产能从 300 台跃升至 5000 台,摊薄了边际成本,售价下探就有了更多空间。

四年前四足机器狗 Go1 发布时,售价仅有 1.6 万元,单款产品的年出货量能达到 1000 台;两年后的 Go2 更是把价格又砍了一刀,直接来到万元左右。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类型的士顿动力 Spot 机器人的售价为 7.45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54 万),而售价 16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1.6 万)的宇树 Go2 机器狗,用 1/5 的价格,实现了前者 90% 的功能。

这种定价策略彻底打破行业规则,也极大程度推动了机器人市场化的进程。相较于高成本、高技术、高售价的行业传统,宇树用减法思维做出的低成本高性能产品,也得到了市场的正反馈:

  • 2023 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份额超 40%,稳居第一;
  • 2024 年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份额 69.75%,海外销售占比达 50%。

选择,也是一种创新

减法做在价格上,能让产品卖得好;减法做在功能上,能让好卖的产品更好用。

回到 G1,在官网的演示视频里,它在完成一些精细化操作,如电焊、抓取物体、敲击和开可乐瓶时,并没有用上拟人的五指关节,而是装上了三指结构。

这套三指装置名为 Dex3-1 力控灵巧手,是 G1 机器人的一大技术亮点,看起来少了两根手指,和追求人形背道而驰,但其实经过了精心设计。

王兴兴确认为,三指结构是小型人形机器人的最优解,因为 G1 本身只有 1.3m 多一点,如果装上了五个手指,会有点太多了,而且太大了,在外观上略显突兀。

从结果来看,三根手指不仅在体积上减少了 37%,且能满足大部分的使用场景,抓东西完全够有,也很牢固。Dex3-1 力控灵巧手通过混合控制算法,三指抓握力达到 5kg,可轻松完成演示中的焊接、开瓶等精细化操作,八成以上的动作需求都能靠三指完成。

从成本来看,手部组件的成本可以压缩至竞品的 1/3;按照后期维护费用来算,每减少一个指节,故障率就能降低 12%,维修时间也能缩短 25%。因此出于实用的角度,机器人的手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其实越简单越好。

减法思维几乎运用在了宇树的每一个工作实践中,特别是硬件上。它们拒绝采用特斯拉 Optimus 使用的行星滚柱丝杠,转而优化传统谐波减速器,在保持同等精度下将成本压缩至 1/5。

「很多人觉得新技术一定更好,但我们更关注投入产出比。」王兴兴在采访中比喻道:

就像 iPhone 用一块屏幕取代键盘,减法不是妥协,而是更高级的解决方案。

其实做减法并不是宇树成立后的一时兴起,而是在王兴兴刚开始决定做机器人时,就已经形成的默认原则。

时间倒回 2015 年,上海大学实验室里的王兴兴正面临抉择:是跟随主流研发液压机器人,还是冒险尝试电驱动方案?当时全球四足机器人领域被波士顿动力的液压技术垄断,但王兴兴发现液压系统存在致命缺陷——结构复杂、维护困难、成本高昂。

▲ 图片来自:上海大学

他带领团队转向电驱动,用 2 万元经费造出 XDog 原型机,这款去掉液压泵、简化传动结构的产品,最终在国际大赛斩获二等奖。

▲ 图片来自:Unitree

这次选择奠定了宇树的基因。如今,宇树机器人平均零部件数量比竞品少 43%,电机直驱技术使动力传输效率提升至 92%(液压系统仅 65%)。从结果来看,减法成就了宇树,但一开始就决定做减法的王兴兴,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他面临的和对抗的,是当时整个行业的规则,也是行业一以贯之的原则。

颠覆是叛逆者的标签,也是后来者的机会。现在,从产品的市占率、与竞品的同台较量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看,宇树的减法思维和简化战略已然成功,并且很有可能,成为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行业内的通用准则。

当科技行业沉迷于堆砌参数时,宇树用减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从 XDog 到 H1,从实验室到春晚舞台,这家公司始终在证明:真正的创新不在于做加法,而在于做选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R 眼镜,正在迎来它的 iPhone 时刻

By: 肖凡博
25 February 2025 at 19:52

一副来自未来的眼镜,应该长什么样子?

在《王牌特工》里,它可以开启 AR 功能,看见每一个不在场的与会者;在《钢铁侠》中,它能将斯塔克体内钯元素含量,准确投射在眼前;在《龙珠》里,它又能测算出对手当前的战斗力。

总之在科幻电影和动画片中,未来的眼镜不仅是医疗器械,更是一个挂在眼前的显示屏,而且从外看起来就只是一副普通眼镜,功能性和隐藏性都做到了极致。

而现在,这样的幻想也正在走进现实,智能眼镜似乎正在迎来它的「iPhone 时刻」。

光波导,一种存在很久的新技术

最近,在杭州市余杭区举办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灵伴科技 CEO 祝铭明成为了焦点,网友讨论最多的不是他的演讲内容,而是他戴着的眼镜。

这副眼镜表面上看起来很普通,和一般的板材眼镜没什么区别,祝铭明边讲边介绍说「我自己的发言稿就在我这个眼镜上」,所有的演讲逐字稿都能通过眼镜直接在眼前显示,不用像放在演讲台上的传统纸质版文字稿那样,频繁低头看稿。

而翻页则可以通过手上的智能戒指操控,相当于在眼镜里架了一台提词器。虽说介绍的和真的一样,但毕竟没有现场试戴,因此在社交媒体的评论区,还是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Rokid 的回应也很迅速,立马在官方账号公布了 Rokid Glasses 的第一人称视角,不难发现这副眼镜里的确内藏玄机,和祝铭明讲的并无二致。

戴上眼镜后,绿色的字体悬浮在眼前,按压戒指可以翻到下一页,眼镜显示区域的最下方,还有页码标注,让发言人能更好地把握演讲的节奏以及进度。看完这段实机演示,有网友大胆锐评:

好想带着重生回高考的时候,加上 ds(DeepSeek),我能在北大和清华之间抖脚。」

这项把提词器搬到眼前的技术,名叫光波导,看起来很高级,有点「未来味儿」,但其实它并不算一项新技术,例如铺设在大洋底部的海底光缆,里面用来传输信号、比面条还便宜的光纤,就是一种波导技术。只是和大众市场的消费级产品结合,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事儿。

▲ 图片来自:Google

光波导是一种通过全反射原理引导光波在透明介质中传输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不同折射率材料的界面限制光线传播路径。

在 AR 眼镜中,光波导技术通过将微型显示屏生成的图像耦合到玻璃基底中,再通过扩瞳技术将光线传递至人眼,实现虚拟信息与现实场景的叠加。

▲ 图片来自:Google

光波导技术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几何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Rokid Glasses 用的是后者。我们把复杂的技术原理稍作总结梳理,其实当中的技术原理也很好理解。

我们在眼前看到的内容并不是直接显示的,而是由内嵌在眼镜边框/镜腿处的微型显示屏发出的。

光源将光线发出后,经过拥有特殊结构的镜片后,会通过一系列的反射/衍射过程,最后投入我们的眼睛,因此戴上 AR 眼镜后,才能在眼前看见漂浮的文字,却不见显示光源在哪里。

屡败屡战

Rokid Glasses 在大会上的亮相,让更多人知道了光波导,以及 AR 眼镜目前的发展进度,但其实这些年,已经有不少智能眼镜,用上了这项技术。

我印象最深的一款产品,是 OPPO 在 2021 年底发布的 OPPO Air Glass,主要原因有三。

▲ 图片来自:OPPO

一来因为外观,第一代 OPPO Air Glass 只有一般眼镜的 1/2,单边佩戴又酷又怪,看到的第一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龙珠里面的战斗力眼镜,贝弗利、贝吉塔同款,中二且超前。

而且,OPPO Air Glass 的佩戴方式和当下的 AR 眼镜又有一些区别,它不是直接挂在耳朵和鼻梁上的,而是要吸附在右侧镜腿上,也就是说平常用不到、或者没电时,可以单独把它取下,不会对本身近视的人造成影响。

▲ 图片来自:OPPO

采用外挂式的 OPPO Air Glass,非常像早些年的蓝牙商务耳机,和眼镜分开使用互不干扰。最后一点新奇点在于,它能让传统眼镜秒变智能 AR 眼镜,有音响能变成蓝牙耳机,有麦克风能语音交互,有显示功能演讲题词和实时翻译。

智能眼镜的概念很空泛,但 OPPO Air Glass 通过一个挂件,变成了具体的智能工具。

光波导技术除了能给消费市场,带来一些全新的技术展示,它还能成为一部分人的特种设备。去年五月,Hearview 智能眼镜在海外发布,它面向的人群非常精准,功能也很单一:专为听障人士而生,将他人的讲话内容,通过手机麦克风和 AI 算法,实时转录成文字,并且在眼镜上显示。

▲ 图片来自:Google

以前听不见的声音,现在全都可以通过 Hearview 这个全新的媒介,让听障人士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它不仅可以拿来和人对话,包括刷剧、玩游戏、买东西等等,任何需要有声语言的场景,Hearview 就能让听障人士看见声音。

它的优势很明显:语音转文字的准确性达到 95%;最远转录距离 10 米左右;续航 7 小时,重量只有 52 克……不过缺点也显而易见,支持的语言太少;17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13000 元)的售价,虽说比人工耳蜗便宜了很多,但也只能是小部分人的玩物。

▲ 图片来自:Google

根据 IDC 的数据,2024 全年中国 AR/VR 市场预计出货 53.5 万台,同比下滑 26.3%。虽说去年市场整体表现一般,但他们仍然非常看好 AR/VR 设备市场。

首先是因为此类产品技术在这两年迎来了比较大的升级,加入这个赛道的厂商和产品也越来越多。如果你现在去淘宝搜索「AR 眼镜」「光波导」几个关键词,会跳出来一大堆相关产品,例如和 Rokid Glasses 同类型的 INMO GO2,也有光波导技术,比起 Hearview,它支持的语言更多(40 种),而且价格也更便宜(¥3999)。

▲ 图片来自:Google

另外,星纪魅族旗下也有此类 AR 智能眼镜,去年九月发布的 StarV Air2,重量更轻 44g,价格优惠完后,不到 3000 就能入手。

▲ 图片来自:Google

而且,从去年开始,AI 落地千万行业也成了常态,拥有了更多功能的新技术眼镜,也会从根本上拉开与传统眼镜的使用体验。所以 IDC 预计 2025 年中国 AR/VR 市场将迎来期待已久的回暖,出货量同比 2024 年将增长 114.7%。

从短期来看,以 Meta Rayban 为代表的 AI 眼镜会更受青睐,因为功能相对较少、价格相对较低,更容易让大众消费市场接受,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功能更加丰富、拥有显示屏的 AR 眼镜,可能才是未来。

丰满的理想,残酷的现实

新技术的畅想总是美好的,但回到现实,还是有点残酷。

穿戴设备的「iPhone 时刻」,的确有可能发生在 AR 眼镜上,因为眼镜的形态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且越靠近人体感官的穿戴设备,越容易与人产生交互,也更容易从人的第一人称视角,收集外部环境的信息。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AR 眼镜目前还算不上成熟。什么时候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什么时候才算成熟,并且能经过市场的认可。

▲ 图片来自:Google

比如在高峰期的地铁站、公交站和人流密集的场所,我们看见没有实体键盘的手机不会感觉奇怪,因为人人都是全面屏;我们看见一个人的手表有彩色显示屏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智能手表也成了许多人的出门必备;我们看见一个人突然对着空气讲话,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 TWS 耳机随处可见,人耳一个。

不过,AR 眼镜还没有这样的普及率,它的确处在爆发的前夕,但也只是在前夕,属于 AR 眼镜的时代,还没到来。

过去的一年多,我们也体验和评测了各种 AR/AI 眼镜,究其还未能大规模铺开的原因,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最先要说的是,光波导技术本身的限制。仔细看上面我们提到的所有消费级 VR 眼镜,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性——显示内容都是绿色的,且都以文字显示为主:颜色和显示内容都太单一。

▲ 图片来自:Rokid

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出在光波导技术本身。

由于光波导的设计和材料特性,某些颜色的光在传输过程中会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表现。绿色光波长较短,传输效率较高,因此在光波导 AR 眼镜中,绿色光的显示效果通常会更好。

▲ 图片来自:Google

虽说可以针对 RGB 色彩,给镜片上设置不同的衍射光栅,来改善最终在出瞳位置的颜色均匀性,减小彩虹效应,然而这只能起到缓解作用,并不能完全消除。

更何况,在一个消费级别的产品上,必须要考虑体积和成本。因此,目前大部分需要长时间佩戴的 AR 眼镜,都采用了最保险的方式,也就是用绿色显示一切。

另外,光波导的光学效率较低,在整个传播耦合过程中,光损失可达 70-80%,因此需要高亮度的光源进行补偿,不然在白天的室外,即使上面有显示字体,也很难看清。

▲ 图片来自:Google

光源亮度补偿,也意味着更高的能耗,这给本就不富足的镜腿上的小电池雪上加霜,要是用得多,一天三充甚至四充都会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使用体验,特别是对近视的人群很不友好,没电最多会影响使用体验,但摘下眼镜会影响生活体验。

加上纳米压印工艺对公差的要求,1 微米就可能导致 10 微米的成像偏差,还有光波导技术成本几乎占到了眼镜总成本的三到四成,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光波导 AR 眼镜从生产到售卖的全过程,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绊脚石。

最后,即便真的做了出来、上了架,三千往上走的价格并不美丽,在传统眼镜以及 AI 眼镜面前,它们似乎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从生不逢时,到恰逢其时

Rokid Glasses 以及一众 AR 眼镜的优劣势,都很明显,那它还有机会么?我觉得有,而且刚好处在最好的风口。

1987 年,一个打着「革命性个人电脑」旗号的项目正式启动,其设计理念是彻底改变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通过手写输入取代键盘。6 年后初代产品正式问世——MessagePad 100,它还有个更让人熟知的名字:Apple Newton。

▲ 图片来自:Google

「牛顿」一出生,就搭载苹果自主研发的 Newton OS 操作系统,采用 ARM 610 RISC 处理器,在个人电脑还是一件稀罕物的时代,「牛顿」就支持手写识别、红外通信、触控笔输入,并具备联系人管理、日程安排、笔记记录等功能,被视为当时的技术先驱。

研发费用总共耗费 5 亿美元,首发售价 6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5000 元)的划时代产品,最终因为价格昂贵、手写体验极差、性能尴尬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梦想败给了现实。

▲ 图片来自:Google

它到底有多失败呢?乔布斯在 97 年回归苹果后,直接取消了这条产品线。无论从乔布斯本人,还是「牛顿」的市场表现来看,它和成功都没有一点沾边,但「牛顿」真的一无是处吗?其实不然。

首先,「牛顿」的 ARM 芯片合作奠定了苹果在移动设备芯片领域的优势,后续 iPod、iPhone、iPad,均采用 ARM 架构,到现在,有 90% 的智能手机,都搭载的是 ARM 架构。

▲ 图片来自:Google

而且,「牛顿」的手写输入和触控笔技术,为 iPhone 的多点触控和 iPad 的触控界面提供了早期经验,也间接影响到了当下的手写平板技术。

前苹果 CEO 约翰·斯卡利也曾为「牛顿」辩护:产品之所以未成功是因为太超前,太有野心。

而智能眼镜,也有着类似的经历。2012 年的 Google I/O 上,智能眼镜 Google Glass 成为压轴戏,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它会成为「定义未来十年科技走向的产品」。

▲ 图片来自:Google

和 Apple Newton 殊途同归,两个被寄予无限期望的跨时代产品,最终都脱离了时代的正轨。续航与硬件设计缺陷,软件生态匮乏,高价与实用性失衡,让 Google Glass 亮相两年后,就宣布停产。

▲ 图片来自:Google

它们预测对了大方向,却没遇上一个可以支撑起超前技术的时代。我们要看到这些跨时代产品失败的原因,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当年的坎儿,也正在被一个个地解决。

语音交互在这十多年里从被人嘲笑,变成了生活里一句句的「小爱同学」「小艺小艺」「Siri」;软件生态的丰富度如指数爆发般增长,要知道十多年前「互联网+」还是个很新的词;人工智能在两年的进步飞速,大模型从年更、周更,进化到了今天的日更,甚至不同公司的产品每小时的排名,都会发生变化;同样体积的电池,容量大幅增长……

▲ 图片来自:Google

在这个技术疯狂迭代的交接点,IDC 也大胆地预测了 2025 年中国 AR 市场,将同比 2024 年,增长 143.9%,迎来新兴穿戴设备的拐点。

前段时间,博主@元宇宙小灰发布了一段概念视频,畅想 Rokid Glasses 有了与外界环境互动的能力:骑车导航时行进路线会标在路面,也能识别街边店铺的名字,并一句话下单买杯咖啡。

▲ 图片来自:@元宇宙小灰

而这些技术,其实都已经在汽车上的 AR HUD、手机的智慧助手上实现了,把所有功能汇集到鼻梁的眼镜上,也只是时间问题。

▲ 图片来自:Youtube

最后,我再来说说比较看好 Rokid Glasses 的另一个原因:AR 智能眼镜,首先是一个眼镜。这件事儿已经在 Meta Rayban 上验证为真,Rokid Glasses 和暴龙眼镜的合作,走的也正是「实用+科技」的路线。

当它没电了、Meta 不起作用的时候,Rayban 依然是一副不掉价,也挺好看的眼镜。

新技术的发明总是以超越当下、超越时代的姿态出现;而科技的成熟,最终都会以我们最熟悉的样子,融入日常生活。在人们使用它、习惯它,并将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和稀松平常的事儿时,技术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在此刻展开。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