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尔说:“现在需要的是长期协议——不仅是与中国,还要与所有的贸易伙伴——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有预见性的长期贸易、投资和采购决策。”
大型零售商可以吸收部分关税成本,并有能力向供应商施加压力,而依赖从中国进口的小公司则不同,它们在与中国供应商谈判时筹码有限,利润率也相对较低。我们采访了四位企业主,了解他们在关税侵蚀利润时的策略。
砍掉最便宜的东西
玛丽娜·罗森·莱文是波士顿附近的鞋业公司高亮联合的首席执行官,该公司大约一半的产品在中国生产。本周,她参观了她在中国东莞的供应链总部,在那里,谈话集中在一个关键问题上:哪些鞋款可以在美国继续出售?
答案乍听起来可能有悖常理:只有该公司最贵的商品——价格在200美元或以上的鞋子——才会继续销往美国市场。买得起更贵鞋子的顾客可能也负担地起进口税带来的额外成本。低价鞋款的利润过于微薄,进口后无利可图。
“这意味着,可支配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将面临最严重的商品短缺问题,”莱文说。
一双400美元的靴子也许可以买到。但99美元的玛丽珍鞋可能买不到了,至少目前不行。
考虑裁员
最新的关税下调并未让夏安·史密斯放心。4月初,当特朗普对中国征收三位数的关税时,这位在中国生产儿童雨靴的设计师就考虑过采取极端措施来省钱。她考虑过关闭盐湖城的仓库,那是她为自己的品牌“达科塔山脊”储存物品的地方,她还考虑过解雇三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