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竹不倒|从“20年的账一天还清”,谈官方没钱!

By: elijah
1 September 2025 at 21:26

这是一个比较讽刺的事情,没有任何宣传的意义:村干部吃饭“打欠条”,经年累月欠下小饭馆高达28万元的账,欠得饭馆老板只能借钱开店,直到“撑不下去了”。

是不是感觉这一幕似曾现实?但是请先别多想,这是9月1日也就是今天的一篇新报道,另一件事只是“另一件”,与此无关。

但我觉得,这篇里的“画面”,更有水准。

img

套路情节还是老招数,干部们去饭馆吃饭,只打欠条不付钱。少的都不肯付,多了更不用说。欠着欠着越来越多,累计到惊人的28万,更没人愿意付了。

CDT 档案卡
标题:从“20年的账一天还清”,谈官方没钱!
作者:有竹不倒
发表日期:2025.9.1
来源:微信公众号“竹不倒”
主题归类:地方财政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地方政府自然也不愿意出这笔钱,一方面又不是自己吃的,凭什么让自己付钱;另一方面,“新官懒理旧账”,反正不付钱你也没办法。

但无论如何,欠债还钱,你不还,总得有个说法。

这个说法,便是“没钱”。

有点讽刺,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发不出工资的报道,其中一些欠下的甚至是农民工的工资,理由同样是“没钱”。于是被网民调侃欠债的有理,讨薪的恶意。

但干部们吃饭欠的债,也可以用“没钱”当做理由吗?这根本不符合正常逻辑,因为没钱,就别吃呗?吃完不付,那不就是霸王餐。和"抢"的性质有些类似,只不过没那么直接罢了。

抢是直接动手,而这种嘛,无非是借了一个“干部”的身份,给老百姓一种“我有钱”的感受。说难听点,这就是骗与抢的结合体。

用身份唬住你,用权力吓住你。普通人看你的身份,以为你有钱;又怕被你用权力恶意刁难,只好给你赊账。

这是第一点:干部能不能去跟老百姓“赊账”?

我个人认为是不该允许的,想象一下古代的画面,一个县令吃了东西不付钱,说挂账,普通人能有啥办法,去县衙里告他吗?

至于第二点,更是讽刺异常:本来是没钱,媒体一报道,就有钱了,就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把账付清了。

这次事情之所以上新闻,主要还是那个被欠账的村民,给民生周刊写了封求助的信,民生周刊记者跑去暗访了一下,给他发了出来。事情解决了,村民给记者送锦旗,于是引发关注。

img

那么我就想问了,到底是没钱所以不还钱,还是因为对方只是个普通村民,所以不还钱?

这两个答案,区别可大着呢。如果是有钱故意不还,那和违法犯罪有什么区别。可笑报道里用词精彩,看得我简直流连忘返。

“连夜召开”、“研究清欠事宜”、“推动问题整改”、“仅用18小时49分钟”……好家伙,我觉得这面锦旗应该送给当地政府,实在太不容易了。

就是从我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也实在想不通,还个钱而已,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玩意儿可研究。

而且,20年的顽疾,又何故只需要十几个小时,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img

村宴多年账未清,锦旗一面换分明。若非纸上风雷动,哪得顽疾半日平。

这让我想起《水浒传》里的一个场景:晁盖一伙人劫取生辰纲,甭管别人的钱是怎么来的,你本质上就是强取豪夺。有趣的是,晁盖这伙人嘴上说的最痛恨的,正是倚仗权势、武力横征暴敛之辈。结果他们自己,俨然也在做着相同的事。

不同点在于,生辰纲的钱财,是另一群人打着身份的幌子,披上合理的外衣,把“赊账”玩出了艺术,用比晁盖一伙人稍微文雅一点的方式弄来的。本质上,前前后后两方人,不都是吃拿卡要吗?

所以要说这条新闻带来了一些什么,两点最为关键。

一是“曝光”,把那些丑恶放在阳光下晒一晒,让它们的面貌给全世界的人看一看,比一切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慷慨激昂的陈词都更有效。

二是“缩影”,这次饭馆账目的闹剧折射的最简单道理:当权力缺乏约束和曝光的条件,哪怕只是一顿饭钱,也能被玩成欺压的工具。

真正值得警惕的,并不只是那28万的账单,而是他们那份随意对待民生的心态。

竹不倒|若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就不会这样指责他们了!

By: elijah
11 August 2025 at 22:29
CDT 档案卡
标题:若能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就不会这样指责他们了!
作者:有竹不倒
发表日期:2025.8.11
来源:微信公众号“竹不倒”
主题归类:底层社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周末有条相当劲爆的新闻,但由于不少人信了其中极其夸张的数字,被辱骂“笨、对钱没有概念”之类。这我就要帮后者解释一句了。

一来,普通人对“万亿”这样的数字没有概念那不是很正常吗?你连个百万、千万都不让他们通过正常劳动去获得,难道他们应该理解“万亿”是什么概念?

第二,他们或许也并不是因为真的相信,而所以传播。他们更多只是借助这样的热点,表达自己的情绪。至于假不假,不在考虑范畴之内。

先说个事儿吧,近日“第一现场”曝光了浙江某处工地的高温补贴疑似摆拍,工人们吐槽“他们做完样子拍完照片之后,连几瓶普通矿泉水都要收走。”

img

这个事情相当恶心,接近40度的高温天,搞得好像工人占了他们多大便宜一样,结果却是白白浪费工人的时间,白白害他们挨晒,却连一瓶矿泉水都要作假。简单点说就是连“既要又要”都不如,因此网民看到后很愤怒。

面对突发舆情,当地街道办回应称是劳动纠纷,已经在帮他们进行“调解”。

实际上,很快“辟谣”就来了,意思是给工人发慰问品这事儿完全真实,和工人合影也的确如此。只不过之后他们发现在工地大门口这样搞,影响交通秩序之类,所以统一转移到项目部办公室了,工人各班组长可以统一去办公室里领取慰问品。一些工人误会了。

img

解释的很清楚,倒也不是完全不能信,毕竟不是啥值钱玩意儿,一点矿泉水而已,完全没必要这么抠。

然而,评论区里排在前排的内容,还是只有俩字:不信。

为啥不信?

因为这种事儿很多!

我觉得这种事可能有,但也未必很多。而且,愿意相信慰问品是搬到办公室里,统一领取的网民也应该不少。但是,他们依旧会嘲讽两句,仍然会说“不信”。

不是因为他们真的不信,而是因为他们要借这种“不信”的态度表达一些“不满”。说“不信”的人,更多都是普通工人,能切身体会到这类工地活的艰辛,尤其是在这种高温天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头顶烈日,脚踏蒸板的感受。结果你坐在办公室里,弄几瓶矿泉水来发一发,还要拍照秀的跟“善举”一样,因此没有谁会觉得你干得不错。继而,那是不是搬到办公室里去发,也便不重要了。

简单说,就算你搬到办公室里去发水,大家还是会吐槽;哪怕你在太阳底下发钱,发真正的“高温补贴”,人们依旧会点赞。

img

同理,杨兰兰有没有1.35万亿,真与假暂时来说都没那么关键,因为大部分人都没有那个概念。只不过在一个个40多岁因失业焦头烂额,50多岁为社保满头大汗的群体面前,是谣言又怎样?对于他们来说,相信这条谣言更解气,还是相信那些二代三代们善良勤俭更解气?

答案,但凡多思考1分钟,都是不近人情。

其实第一眼看到澳大利亚华裔,23岁的杨兰兰坐拥1.35万亿财产时,我就知道太夸张了,苹果公司在全世界挣钱,能直接拿出来用的现金也没有这么多。不是看不起那些贪官、奸商以及诈骗犯,而是实在没有这么多钱给他们抢。

可人们还是要信,因为杨兰兰酒后驾驶的价值100万美金的劳斯莱斯,车库里停着的另一辆劳斯莱斯,就足够让人们愤怒。再加上保镖开路、分分钟保释,以及年仅23岁这些信息,愤怒之情,几乎溢出屏幕。

23岁的移民,凭什么会拥有这么多的钱?她在娘胎里开始挣吗?既然这些钱是干干净净的弄到国外去的,又为什么会“查无此人”?作为无可奈何的普通老百姓,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呢?

无他,唯信那个1.35万亿的假消息,然后讨论以及表达。

这你能怪广大群众对钱没概念?

img

杨兰兰这事吧,目前确实没什么可写的点。有几位读者点了让我聊几句,我也只能聊到这个程度。其实消息周六就看到了,可除了吐槽或是骂几声,其他又能说什么呢。我知道的,跟你们知道的,几乎是一样多。甚至可以说,你知道的、媒体知道的、国外媒体知道的,估计也就这样。

没办法,别人实在太牛叉。

可试问,这样牛叉的人只有杨兰兰一个吗?别忽略了这起事件中的“巧合”因素,杨兰兰已经很低调了,可正巧酒后驾车、正巧发生事故、正巧被撞掉屁股的还是国外电台名人,这才有了现在极少极少的蛛丝马迹。

其他像杨兰兰这么低调的隐形富豪,少一个“正巧”,普通人这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他们在国外的生活有多潇洒。

就这,我们表达一下愤怒和不满怎么了?我就问问,怎-么-了!

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