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等抗战电影热映,记录历史还是灌输仇恨?
1 September 2025 at 01:38
《南京照相馆》等抗战电影热映,记录历史还是灌输仇恨?
郭莉莉

今年夏天,中国影院由群星云集的大制作抗战题材史诗片主导。在电影院,观众起立高唱国歌。孩子们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发誓长大后要当兵。
其中一部电影《南京照相馆》聚焦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城市南京,讲述一群中国人如何冒死送出照片,并帮助记录一场数以万计的平民遭到杀害的事件,即南京大屠杀。在中国西南部的一场互动放映中,一名演员装扮成士兵对着观众大喊:“日本人想摧毁我们的国家,消灭我们!你们能容忍吗?”
在一段社交媒体视频中,可以看到观众挥舞着拳头,高喊:“不能!”
这些电影是一项更广泛的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在执政的共产党努力应对低迷的经济、年轻人日益幻灭以及与美国的竞争日益升级之际团结全国人民。核心活动是9月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届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阅兵式,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出席观礼。
广告
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彩排动员了4万多名官兵、文职人员和工作人员——将展示中国最新的战斗机、导弹和其他武器,精心展示中国的军事实力和组织能力。
政府部门还为幸存老兵和受害者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战争的新纪念碑揭幕,发行纪念币和邮票。中国国家电视台推出了多集特别节目,内容涵盖从军事策略、抗战歌曲到苏联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到今年年底,各电视频道将播放近100部与抗战相关的电影。
这场宣传运动不仅旨在展现中国作为崛起中的超级大国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也是为了将公众的不满转移到中国政府以外的目标上。
“总的来说,目前有一股强烈的力量在推动一种爱国认同感的形成,这种认同感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中国正处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威胁之下,”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美国-亚洲关系研究学者拉纳·米特说。“对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可能是美国,可能是日本。也可能是未明确定义的力量。”

这些基于造成中国约两千万人死亡的战争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聚焦于平凡中国人的英勇壮举,展现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到目前为止,最受欢迎的《南京照相馆》票房收入约为29亿元,并延长了影院放映时间。
广告
同样引起关注的还有《东极岛》,讲述中国渔民解救300多名被日军弃置溺亡的英国战俘的故事。还有一部电影是被推迟到下个月上映的《731》,以日本帝国陆军秘密生物战计划“731部队”为名,该部队曾对中国民众实施骇人听闻的人体实验。
这些影片延续了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传统,兼具宣传功能与娱乐效果,旨在推动党的议程。更早一代抗战电影关注的是北京的其他主要对手——美国和国民党。国民党曾经统治中国,直至被共产党打败后退守台湾。
1980至199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改善,日本成为新的叙事焦点。北京认为日本试图淡化侵华历史,由此引发了与东京新的紧张关系。
中国的影视公司总共制作了300多部关于被中国称为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这类题材往往能顺利过审。它们也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尤其是很多观众对日本政界人士否认日军战争暴行、参拜供奉包括战犯在内的日本战死者的东京靖国神社感到愤怒。

《南京照相馆》场面恢弘、动作戏密集,持续引爆社交媒体话题,影迷们纷纷上传自己在影院的观影体验视频。
8月,在古老的瓷器之都景德镇,一名篮球教练包下了一间放映厅,让学员和家人观看《南京照相馆》。电影开始前,众人起立高唱国歌。
广告
女演员佟丽娅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去看了这部电影。她写道:“对年轻一代来说,远不止是部影片,更像一堂刻进生命的历史课。”
民族主义情绪存在失控风险。日本外务省本月向海外日侨发布通知,提醒公民在阅兵式前的电影放映等中国爱国活动中,要“特别小心反日情绪的上升”。
2012年,中国100多个城市爆发了反日抗议活动,示威者破坏日本餐馆,砸毁日本制造的汽车。去年,一名10岁日本男孩在深圳被捅死,一名日本女性及其儿子在苏州遭遇持刀袭击,这两起事件震惊了中国公民,并引发了反日情绪是否助长了暴力的疑问。

如今,一些评论人士质疑电影是否在向下一代灌输仇恨,以及孩子们是否应该观看如此暴力的内容。《南京照相馆》描绘了街道上成堆的尸体和对儿童的杀戮,并描绘了日本士兵以谁能杀死更多中国人取乐的情节。
社交媒体用户发布了孩子们破坏日本超级英雄奥特曼收藏卡的视频。在一段视频中,一个小女孩流着泪说:“我想杀死所有日本人。”在另一段视频中,一个小男孩问道:“一个国家怎么能这样冷酷无情?”一个画外音说:“他们是禽兽。”
官方媒体在鼓励家长带孩子去看电影的同时,也试图敦促人们保持克制。这些媒体援引习近平的讲话称,铭记战争“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广告
“这是把双刃剑。你向民众展示了日本人的残暴行为,”理海大学研究国家认同政治和中日关系的副教授何忆南说。她说,抵制日本产品或对日本人或与日本有关的人实施暴力,都可能成为煽动反日民族情绪的意外后果。
她说:“只要你鼓励人们仇恨另一个国家,那就是你必须承担的后果。”
然而,一些民众表示,记住这场战争只是为了对人类最黑暗的本能保持警惕。居住在苏州的29岁旅游博主葛晓茹(音)说,她最近参观了南京的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她承认,很难不产生仇恨,但她说,了解这段历史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用历史警示后代,不是教育他们去杀害日本人,而是防止这种残酷的战争再次发生,”她说。“否则,我们和纳粹法西斯主义或日本帝国主义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