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3 September 2025Main stream

细菌战之殇:不能忘却的抗战遗患

老人的发病时间、症状,与日军细菌战的时间线、炭疽杆菌的致病特征完全吻合,李晓方发现,一切史料都对上了。

“我问他断腿去哪儿了,他说早扔茅厕了。”起初老人以为这只是一种怪病,当李晓方告诉老人真相时,他不敢相信,神情十分痛苦和愤怒。这种病,让他永远抬不起头。

从电视中看到王选事迹的李晓方下定决心,“无论多难,也要把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录下来。”同一年,时任南方周末记者南香红以采访王选为契机,开启了23年研究细菌战的“第二职业”。三个原本毫无交集的人,意外开始朝着同一方向前进。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实习生 钟婧

责任编辑:姚忆江

1998年10月,作者李晓方(左3)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雅畈镇日军细菌战炭疽、鼻疽受害幸存者程崇文(左1)、申子娥(左2)、王顺生在一起。图/李晓方提供

1998年10月,作者李晓方(左3)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雅畈镇日军细菌战炭疽、鼻疽受害幸存者程崇文(左1)、申子娥(左2)、王顺生在一起。图/李晓方提供


随着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临近,浙江杭州的退休干部李晓方更加忙碌起来。

他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侵华日军历史的研究学者。数月来,他钻研起了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流行的社交平台,准备把自己30年来研究的“大部头”发到社交平台上,触达更多的年轻人。

回顾14年抗战历史,侵华日军给中国人带来了深重的伤害,而很多隐性的战场伤害却一度尘封。比如,1945年的东京审判中,所有细菌战战犯被赦免了战争罪责。这些头顶“医学博士”名号的作恶者,战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受人尊敬的社会名流。而细菌战的中国底层受害者们,在“恶臭、腐烂、反复发作”的怪病折磨下,痛苦度过余生。

出于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很多民间人士自发挖掘这段历史,孜孜不倦地追问、寻找、留证。原本毫无交集的人,意外开始朝着同一方向前进。

而李晓方就是其中一个。

怪病

1989年3月,18岁的安徽滁州青年李晓方从军入伍,因在家学医的经历,被分配至浙江金华某部医院服役。医院常有驻地乡村的老人来就诊,他们的病症很特殊:双腿溃烂数十年不愈,腐肉裸露,气味刺鼻,且都是几十年前就发病的老人。

“和南方常见的烂脚病不一样,这些老人的症状是弥漫性的、持续性的,当时就觉得奇怪。”多年后,李晓方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起最初的疑问。

两年后,李晓方调任部队政治部报道员,业余时间,常到驻地附近村庄散步。一个夏日午后,他在村头看到一位只穿了短裤的老人坐在村口石墩上呻吟,走近时,一股浓烈的腐臭味扑面而来——老人的双腿溃烂严重,伤口正往外渗液。

“我问他脚烂了多久,他说七八岁时就烂了,一直没好。”老人的话让李晓方心头一震。老人向他诉说,染上这个怪病时恰逢1940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

据他回忆,“鬼子来村子扫荡撤退后,一夜之间村里就病倒了很多人。有发高烧的、上吐下泻的,还有像他这样烂脚的,当时四百多人的村子,死了一百多,烂脚的就有三十多个。”

这是什么怪病?为什么日军过后就出现?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我要把这些老人的情况记录下来,揭开这个历史谜团。”

根据老人的年龄,李晓方推算怪病发作时间集中在1942年7月至9月间。据老人们回忆,此前当地没有人得过这种病,此后也没有。

他查阅史料发现,1942年夏季,日军发动浙赣战役,破坏浙赣铁路沿线机场。战役后期,日军秘密实施了细菌战,投放了“鼠疫、霍乱、副伤寒、痢疾、白喉、炭疽”等病菌。1945年,731部队少将军医川岛清被苏联红军俘虏。据他供认,他曾经就职的“731部队第一部”的职能,就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低价吃龙虾,中国留学生带火“剩菜盲盒”

体验者在享受“低价大餐”的同时,也常能觉察到微妙的差异。

treatsure的主要用户是25至40岁的年轻人,“他们支持我们减少食物浪费的理念,同时也享受在平台获得实惠美食的有趣体验。”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大家普遍把自助餐外带业务称为“剩菜盲盒”。但普雷斯顿觉得,更准确的中译版是“吃啥盲盒”。在他看来,这些食物与堂食顾客在餐桌上享用的食物是一样的。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南方周末实习生 钟婧

责任编辑:姚忆江

当地时间2025年7月30日,新加坡滨海湾,人们在鱼尾狮雕像旁拍照。图/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25年7月30日,新加坡滨海湾,人们在鱼尾狮雕像旁拍照。图/视觉中国

每次去餐厅吃饭,留学生方玥都会默默用最新汇率换算,然后感叹一句,“太贵了。”方玥目前在新加坡一所高校读研。半年来,她直言生活品质较国内“大幅滑坡”。

“湘菜馆里,一盘普通的辣椒炒肉都要二十几新币,换算成人民币要一百多元。”方玥说,只有偶尔跟同学们聚餐时,她才舍得“开开荤”。

新加坡物价高昂,很多餐厅会额外收取服务费与税费。上班族大多去街边小贩中心或类似美食广场的“食阁”就餐。

方玥就读的学校,距离新加坡知名景点滨海湾不远。这里聚集了国际知名的高端酒店,是饕餮客们体验舌尖美味的一大胜地。对于方玥这样的普通留学生来说,高昂的消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2025年4月以来,一向节俭的方玥突然开始频繁光顾滨海湾,还把就餐过程发到社交平台,尽享美食与探店乐趣。这背后的秘密,就在于“剩菜盲盒”。

“盲盒初体验”

所谓剩菜盲盒,其实是新加坡星级酒店联合线上平台“款待”(treatsure),共同推出的盒装自助餐(buffet-in-a-box)服务。体验者可以从treatsure上查询酒店介绍、开放时间、食物种类等信息,然后选择线上或者酒店前台购买餐券。

每张餐券售价约10-15新币,约合酒店自助餐正价的五分之一。上线餐厅里,不乏“新加坡君悦(GRAND HYATT),费尔蒙(Fairmont),威斯汀(The Westin)等高级酒店,可售食物也有龙虾、螃蟹等高价菜肴,非常具有性价比。

看到别人体验“星级酒店剩菜盲盒”的热门视频后,方玥也决定去尝尝鲜。

今年4月9日,她和几位同学结伴前往滨海湾附近的新加坡瑞士史丹福酒店。那天他们刚刚下课,从学校一路走到了酒店餐厅。“我们事先没吃饭,都饿着肚子。但心情很兴奋。”

很多新加坡留学生会把盲盒体验拍照片或者视频记录,在社交平台引起诸多共鸣。受访者供图

很多新加坡留学生会把盲盒体验拍成照片或者用视频形式记录,在社交平台引起诸多共鸣。受访者供图

在前台支付餐券后,方玥和伙伴们分别领取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餐盒,然后到取餐区自助打包。菜品种类较为丰富,每个人都把餐盒塞得满满当当。

“我感觉多拿几个龙虾就回本了。”方玥和伙伴们对这次盲盒体验很满意。当时同去的一位男同学是北方人,直言“第一次靠一份饭吃饱了”。方玥解释说,新加坡餐厅的饭菜分量普遍偏小,而这位男同学平日里一般要点两份饭的量,由此可见盲盒“量大管饱”。

方玥拍摄的照片记录着每一次丰盛的体验,其中一张封面最为吸睛。

左上角是龙虾钳,圆圆的球是烤土豆,旁边塞了一块小玉米。干干的是咖喱鸡。金黄的是香煎鱼排。最底下铺的是一层虾仁。方玥说,“这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