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拨号上网尘封往事:当三个聋哑人,向巨头发起革命

By: 杜晨
31 August 2025 at 11:18

美国老牌互联网企业 AOL(美国在线)宣布,到今年 9 月底,拨号上网服务将要寿终正寝。

一个「早已落幕」的时代,又「正式谢幕」了一次。这感觉,像是把死人从坟里刨出来再开一次追悼会。

如果按 1989 年美国正式商用来算的话,我跟拨号上网还是同岁。也许正是这种同龄人的情分,我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竟有几分感伤。

记忆中和拨号上网有关的最深刻片段,发生在 2003 年的夏天。奶奶从老家过来照顾我,我爸下午三点必从单位打一个电话,问我是否做完了当天的暑假作业。然而有那么几天,电话却陷入了一种沉默。

原因再简单不过,因为我在用我爸的 IBM ThinkPad 笔记本,熟练地插上电话线,拨号上网,打开迅雷,下载《哈利·波特》PC 版,顺便登陆新浪聊天室。

那个游戏究竟下载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了,但至今仍能清晰地回想起,有天他下班回来暴揍了我一顿。

年少单纯偶尔幼稚的我,总以为能瞒天过海,后来才明白,我爸打电话时一直占线,而我奶奶明明一整天都没打过电话。

 

当时,国内已经开始普及 ADSL,但我爸「该花花,该省省」:电脑买的 IBM ThinkPad(求了他很久才买了支鼠标,我不想用小红点玩游戏); 后来我上大学,201 卡魔兽玩得飞起。但在我记忆中,家里的上网直到多年以后,才升级成宽带。如果不是因为谷歌、YouTube、百度 MP3 和魔兽这些诱惑,我们家的拨号上网没准能用 20 年。

真别以为我在开玩笑:要不是前几天 AOL 悄然发了个公告,我绝对想不到,有「数以千计」规模的用户,居然至今还在拨号上网。

如同条件反射一样,我开始搜索和拨号上网有关的资料,试图平息汹涌而来的怀旧感。令我意外的是,我还真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正如「拨号上网已然存在」这件事本身一样,这个故事恐怕也会让你感到意外。

一群失聪者,决定用声音做「网上邻居」

对于资深网民而言,拨号上网的「拨号音」绝对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它听上去嘈杂刺耳,背后却蕴含着精确的技术逻辑。

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数字信息 (digital) 是 0 和 1,电话线却是模拟 (analog) 线路,你的电脑无法直接理解模拟信号。因此,调制解调器承担翻译的责任,把 0 和 1 转换成模拟音频,通过电话线传输。

而那个拨号音,其实就是你的电脑和远端的另一台电脑之间,用声音在「拉通对齐」。你听到的是线路测试,以及协议协商的过程。拨号音结束,连接建立完成,网络世界的大门才对你敞开。

从本质上说,拨号上网是用一种电话线传输「声音」来实现网络链接的方式。

但我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深埋在历史深处,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故事:

调制解调器的诞生和普及,竟然与聋哑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群听不见声音的人,在拨号上网技术商用化的早期,做出了至关重要却又被世人遗忘的贡献。

听力障碍者罗伯特·维特布莱希特 (Robert Weitbrecht),15 岁那年在学校里自己动手从零开始,组装了一台短波无线电。

这件事上了报纸:一个听不见声音的孩子,却在捣鼓收音机,多么富有戏剧感和创新性的新闻。

60 年代,维特布莱希特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家,在斯坦福研究院(后来声名卓著的 SRI International)工作。

他对失聪者难以正常使用电话这件事深感愤懑,因此一直在研究如何用电话线传输数字信息。

通常,听力障碍者占总人口 8-10% 左右。但在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总共有 8500 万部电话,却只有不到 1% 能够被聋人使用。当时,聋人打电话重度依赖听力正常的配偶、子女,甚至邻居。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科技进步了,却因为缺乏包容性/无障碍设计,反而制造出技术鸿沟。要知道,那时候电话已经问世将近一个世纪了。

起初,维特布莱希特想要将电传打字机 (teletype) 直接连到电话线上。电传打字机是个电报时代的遗物,也曾作为早期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在维特布莱希特的想象里,聋人之间可以通过电传打字机互相「拍电报」。电话的声音他们听不到,但声音可以被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话线来传输文字数据。

问题在于,当时的贝尔公司 (AT&T) 几乎完全垄断了美国电话市场。任何在电话线上传输非语音信号的设备,都被贝尔视为「外来/违法行为」,严格禁止接入,违者轻则切断电话,重则对簿公堂。

维特布莱希特一度以为电话线这条路走到了死胡同,准备改用他更熟悉的短波无线电。

转机出现在一封来信中。写信人是加州帕萨迪纳的牙科医生詹姆斯·马斯特斯 (James Marsters)。他在信中倾诉,自己每次打电话都要依赖他人代为接听、转述,再通过读唇语理解内容,这个过程让他倍感煎熬。但他也用过电传打字机,深信这个东西就是最理想的通讯设备,希望维特布莱希特坚持走电传打字机的路线。

电传打字机

电传打字机

二人不谋而合。但贝尔这座大山仍然横亘在前。如何让聋哑人能够通过电话线进行文字通信,同时又不触碰巨头的敏感神经?

1963 年,突破终于到来。维特布莱希特开发出了一种颇具想象力的方案:一个声学耦合器,外观像是一个装着橡胶杯的怪异盒子。工作原理是把电话听筒放入橡胶杯,将电传打字机发出的脉冲信号转化为声音(调制),再将电话听筒中的声音转换回电脉冲(解调)。

从表面上看,你还是在「打电话」,只是电话里说的不是「人话」。

在不违反贝尔公司霸王条款的前提下,维特布莱希特和马斯特斯成功用电话线搭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私人电报」线路。

老网民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不就是传真,甚至是后来的拨号上网的雏形吗?

声学耦合器

声学耦合器

虽然这个方案充满想象力,但迂回策略不无代价:数据必须经过数字-声音-电流-声音-数字的多重转换,每一次转换都意味着信号衰减。

即便如此,对于聋哑人而言也已够用:维特布莱希特和马斯特斯之间,终于可以通过电话线,实现近乎实时的异步文字对话。至于传输速度,一开始还没那么快,稳定版本可以勉强达到 300 波特,约合 400 字/分钟。

这个由纯粹的爱好者手搓出来的方案,打破了电话对于聋哑人将近一个世纪的壁垒。

被后世所熟知的调制解调器,其核心正是声学耦合器。维特布莱希特并非调制解调器的发明者。但他捣鼓出的这套东西,为调制解调器的大众普及,以及后来拨号上网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认知基础。

稍微扯个题外话:即便你没用过拨号上网,也可能用过维特布莱希特开发的声学耦合器技术……

零几年那会儿,电视台上有一种「互动点播」的节目特别流行:你可以拨打热线电话,用数字键盘点播动画片、歌曲 MV,甚至还能玩一些古早的游戏,比如《俄罗斯方块》和《恶魔城》——堪称最早的「云游戏」。

这类节目的工作原理,就是电视台那边有一个耦合器,接收你的按键脉冲,转化为「向左」、「向右」、「翻转」、「攻击」这样的控制命令。

为什么我会清楚地记得这玩意儿?因为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不是我第一次因为偷用电话挨揍……

外国电视台的点播游戏节目

外国电视台的点播游戏节目

三个聋儿子,挑战「贝尔妈妈」

回到故事的主角。

维特布莱希特和马斯特斯准备把这项技术商业化,另一名伙伴带资进组:安德鲁·萨克斯 (Andrew Saks),美国百货巨头 Saks 5th Avenue 的家族成员,同样患有听力障碍。三人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APCOM (Applied Communications),开始量产声学耦合器,试图说服贝尔公司才拿这项技术。

但他们很快就陷入了一个我们今天再熟悉不过的剧本:一旦创新产物走向商业化,对大公司和监管者发起挑战,便会立刻遭到抵制。既得利益者,本质永远是反创新。

在美国,贝尔公司被形象地称为「贝尔妈妈」(Ma Bell),因为它从 19 世纪 70 年代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整整一百年间,对全美电话业务以及美国人通讯方式,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APCOM 试图和贝尔讲道理,大打聋哑人权益牌。但那个年代的资本不讲 DEI 的故事。无论团队如何游说,贝尔仍然坚持此前的立场:禁止任何未经公司许可的非授权设备连接电话线路。不仅对 APCOM 的产品无甚兴趣,贝尔也不愿意出售设备给 APCOM 用于研发和产品优化。

这种抵制,其实和包容性/无障碍毫无关系。不需要贝尔的技术专家或咨询公司的商业天才,就连你我一眼都能看出来:这个基于电传打字机和声音耦合器的全新通讯方式,必将对传统电话——贝尔公司的基本盘,产生巨大冲击。

运营商对革命性通讯技术的抵制,在十多年前我们也见识过:中美韩等国运营商,曾经想方设法延缓 FaceTime/iMessage/QQ/米聊/微信/Kakao/Line 的普及,甚至不惜完全「封杀」。这样来看,贝尔只是将 APCOM 拒之门外,没有赶尽杀绝,还算是相当温和了。

至于监管机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对 APCOM 同样没什么好脸色,初期基本没提供任何实质性帮助。这倒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自成立以来,FCC 就和电信运营商沆瀣一气。这个情况持续至今,甚至有人戏称,FCC 和 Verizon/AT&T 等运营商,其实是「一套班子,两套牌子」。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大楼入口

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大楼入口

但巨头的反制,恐怕不如民间的质疑更让 APCOM 心寒:连聋哑人群体内部都分成了好几派,围绕「聋哑人的电信工具究竟该用手语还是唇语」吵得不可开交。而这些争论,很大程度上与 APCOM 试图推行的声学耦合技术没什么关系。

APCOM 自身的工作也无甚成效。公司成立的头几年,创始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大部分都消耗在政治游说甚至示威活动上;真正用于推进技术和产品开发的,少之又少。

直到 1968 年,FCC 才终于听到了聋哑人微弱的声音,给 APCOM 亮了绿灯,要求贝尔公司准许声学耦合器设备接入到电话线路中。

然而,APCOM 并没有因此「一飞冲天」,而是在冥冥之中选择了一条更「胆小」的道路:获得贝尔的入网许可后,继续聚焦开发面向聋哑人的通讯产品,并未涉足主流市场。

昂贵又笨重的电传打字机,到了今天已经变成了一台特殊电话座机——只是多一个更大的液晶显示屏。

在市场最鼎盛的时期,APCOM 及其衍生机构(TDI、CapTel 等)的终端用户数量,大约在几万到几十万台之间。

早期的 Miniprint 425 聋人电传打字机,基础是一个机械键盘,顶端有一组声学耦合器碗口,把电话听筒放在上面即可通讯。

早期的 Miniprint 425 聋人电传打字机,基础是一个机械键盘,顶端有一组声学耦合器碗口,把电话听筒放在上面即可通讯。

目前在售的 CapTel 840PLUS 型号聋人电话,支持常规电话线,无需互联网。CapTel 公司的其他机型均需要高速互联网。

目前在售的 CapTel 840PLUS 型号聋人电话,支持常规电话线,无需互联网。CapTel 公司的其他机型均需要高速互联网。

随着政策的松动,众多科技公司开始开发调制解调器,无形间加速了拨号上网的问世。连 AT&T 都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调制解调器生产销售商。而这些产品的原型,正是 APCOM 的声学耦合器。

80年代,杜克大学的两位学生基于 UNIX 开发了 Usenet,用户可以通过电话拨号接入当时的一些公共网络; 90 年代,拨号上网还未站稳脚跟,就被 DSL 宽带取而代之;此后,互联网终于普及,大批商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书写了今天的全球互联网格局。

APCOM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错过了所有这些激动人心的互联网浪潮事件。反倒是 AT&T 走出美国冲向世界,今天已成为欧美市场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几乎没有之一。

Usenet 群组 comp.text.tex 在 2004 年的一次对话

Usenet 群组 comp.text.tex 在 2004 年的一次对话

所以放个马后炮:APCOM 开发的声学耦合器,以及这家公司本身,其实比 Usenet、AOL、贝尔/AT&T 更有资格被称为「拨号上网」的真正先驱。

作为最早的「硅谷科技创业公司」之一,APCOM 的成立时间,比世人熟悉的「八叛逆」所创立的仙童半导体没晚几年。然而从今天的角度回望,APCOM 在 1968 年取得的那次重大胜利,却未能演绎出一个足以为硅谷科技界津津乐道的传奇。

当然,拨号上网本身也没有存世太久——尽管它确实给最早一批「互联网原住民」留下了至今难忘的会议。

也许时间就是如此,总会有一些故事弧光,一瞬即逝,被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压过、掩埋、遗忘。

维特布莱希特展示他的电传打字机

维特布莱希特展示他的电传打字机

但历史的巧妙之处,在于发生过的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APCOM 这群人,用电传打字机所做的这些早期尝试,在我们今天常用的计算机系统功能里,仍然残存着一些微妙的痕迹。如果你正好是个程序员,可能早就注意到了:

  • 操作文件系统、写代码、连接服务器的时候,你肯定经常用到终端 (terminal)
  • 终端的全名,其实是终端模拟器——问题是它模拟了什么?
  • 以前的人们,管终端叫 tty
  • tty 也是 UNIX 及其衍生系统里的一个可用命令
  • tty 的全称,就是 teletype 电传打字机
  • 这个典故,源于早年的计算机没有显示屏,工程师们用电传打字机与之交互
  • 终端模拟器,模拟的其实就是电传打字机 tty。

——怎么样,是否从没想过,你每天都在使用的终端背后,竟然隐藏着半个世纪前,三个聋哑人与电信垄断巨头抗争的故事?


最后,如果这个故事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的话,我想应该是:

不要忽视无障碍设计,你不知道它们藏着多么巨大的,改变世界的潜力。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 APCOM 这群「拨号上网先驱」的故事,我诚挚推荐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

《我们自己的电话》(A Phone of Our Own: The Deaf Insurrection Against Ma Bell)

A Phone of Our Own《我们自己的电话》封面,作者 Harry G. Lang

A Phone of Our Own《我们自己的电话》封面,作者 Harry G. Lang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库克罕见「打鸡血」:AI 革命属于苹果!

By: 杜晨
2 August 2025 at 13:00

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报道,在刚刚发布亮眼财报后,苹果 CEO 蒂姆·库克罕见地召集了全体大会,而且是在飞船总部的史蒂夫·乔布斯剧院。

——苹果的内部会议极少在这个纪念公司创始人、主要用来开发布会的场地举行。

这场长达一小时的内部动员会上,库克给员工们狠狠打了鸡血,描绘公司在 AI 领域的雄心壮志,并坦承公司面临的挑战。

迟到但不缺席:苹果的 AI 追赶战

库克在苹果总部的乔布斯剧院里开门见山地告诉员工们,AI 革命的影响力「与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计算和应用程序一样大,甚至更大」。

他语气坚定地说:

苹果必须做这件事。苹果会做这件事。机会只要我们去抓,就一定能抓住,。我们会为此投资。

(Apple must do this. Apple will do this. This is sort of ours to grab. We will make the investment to do it.)

确实,苹果在 AI 领域起步较晚。当 OpenAI 的 ChatGPT、谷歌、微软等公司的 AI 产品已经铺天盖地时,苹果才推出了 Apple Intelligence。更令人尴尬的是,这些 AI 工具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但库克显得不为此焦虑。他提醒员工,苹果从来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我们很少是第一个。Mac 之前有 PC,iPhone 之前有智能手机,iPad 之前有很多平板电脑,iPod 之前有 MP3 播放器。

关键在于,苹果发明了这些产品类别的「现代版本」。

「我认为在 AI 上我们也会这样,」库克说道。

收拾 Siri 残局:从混合架构到一体化

会议上,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详细解释了 Siri 助手的重大改进计划。

最开始,苹果最初试图将两套不同的系统合并:一套用于过去的使用场景(比如设置闹钟之类的),另一套则基于大语言模型。

「我们最初想要做混合架构,但我们意识到这种方法无法达到苹果的质量标准,」Federighi 坦言。

现在,苹果正在开发一个全新架构的 Siri 版本,预计最早在明年春季发布。Federighi 表示,目前的改造工作进展顺利,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效果。

他明确表示,目前在公司里,「没有项目比这个 (Siri) 更受重视。」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让 Vision Pro 的创造者 Mike Rockwell 直接接手 Siri 团队的管理。Federighi 表示,Rockwell 和他的团队已经「超级增强」了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工作。

不裁员,还要多招人;进军服务器芯片

库克透露了苹果在 AI 领域的「大手笔」投资。过去一年,公司新招聘了 12000 名员工,其中 40% 加入了研发部门。这个数字足以说明苹果对 AI 的重视程度。

在芯片开发方面,苹果正在研发更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器芯片,代号为「Baltra」,专门用于支持 AI 功能。

同时,公司还在休斯顿建设新的 AI 服务器制造工厂。库克强调,由 Johny Srouji 领导的芯片开发工作是苹果 AI 战略的关键。

全球扩张与未来产品:库克「我太兴奋了!」

谈到零售战略,库克表示苹果将重点在新兴市场开设新店,并加大对在线商店的投资。

今年,苹果将在中国、印度、阿联酋等国开设新店。

「我们需要进入更多国家,你们会看到我们特别会进入更多新兴市场,」库克说道。

库克还「预告」了一下即将推出的产品:「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受到如此兴奋和充满能量!」

虽然他没有透露具体细节,但产品管线显然让他信心满满:

我不能多说:太棒了,伙计们。太棒了。有些你们很快会看到,有些会晚一些,但有很多值得期待的。

那么这些到底是什么产品呢?

很有可能是明年计划推出首款折叠屏 iPhone、智能眼镜或更轻量级的 Vision 头显产品,以及智能家居产品等等。

明年将会是 iPhone 20 周年,非常值得期待。

「员工都要用 AI」

当然,苹果还是面临不少挑战。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将在本季度带来 11 亿美元的阻力,全球监管部门对大科技公司的审查也在加强。

库克对此表态:

我们需要努力去改变监管单位的意图,而不是放任他们摧毁我们在改善用户体验、隐私、安全上面的努力。

说归说,关税产生的恐慌购买,反而对上季度财报带来了明显的提振。

销售额在第二季度增长了近 10%,远超华尔街预期,也缓解了分析师对 iPhone 需求和中国市场放缓的担忧。App Store 收入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库克最后敦促员工们加快将 AI 融入工作和未来产品的步伐:

「我们所有人都已经在大量使用 AI,作为一家公司我们也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会被抛在后面,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看来,虽然苹果在 AI 赛道上起步较晚,但这家科技巨头正在全力追赶,而且野心不小。

正如库克所说,苹果要做的不是第一个,而是最好的那一个。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看《F1》电影,选什么影厅?

By: 杜晨
14 July 2025 at 16:44

由苹果 Apple Originals 全资制作的《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成为了今年院线里难得的佳作。爱范儿在上个月初美国加州举办的 WWDC 开发者大会期间其实就有幸参与了提前点映。回到国内后,我们又去电影院自费刷了几次。

也正因此,身边会有朋友问,这部电影,看杜比、IMAX、CINITY……买什么票比较好?

如果你问我,我会推荐杜比——而如果你正好在北京的话,不妨去三里屯的英皇电影城。

7 月初,杜比实验室和英皇电影城合作的中国首家「杜比视界+全景声厅」,在三里屯英皇电影城终于揭幕。而首映排片没有更好的选择,正是高燃刺激的《F1》。

赛车的漆面光泽映射出刺目的阳光,前车的走线溅起赛道上的轮胎颗粒,打在我的面前。镜头切换,主演布拉德·皮特被头盔目镜遮挡但仍然坚毅的眼神,显示的无比清晰。与此同时,耳边传来环绕式的 F1 赛车发动机轰鸣,与空气被气动套件切破的混响。

当画面切换到苹果工程师由 iPhone 改制的 T-cam 所拍摄到的车内视角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特别是在高速行驶的场景中,画面的流畅和清晰度令人惊叹。我仿佛置身于驾驶座上,感受着引擎的轰鸣与速度的冲击。

这不是花几十元看了一场电影,是参与了一次长达 3 小时的 F1 大奖赛全方位体验之旅。

在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的双重加持下,《F1》这部电影的感官刺激被提升到了极致,带来的极致视听体验远超其他影院放映格式。

朋友追问我,为什么看《F1》要选杜比视界+全景声影厅,它到底有什么优势?

在观影后,我与杜比和英皇的高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更深入地了解了这项技术的创新之处。

电影最先是视觉体验。而杜比视界 (Dolby Vision) 能够提供 1000nit 甚至更高的峰值亮度,以及100 万:1 的超高对比度,让黑色更深邃,白色更耀眼,显著增强画面深度和细节。更重要的是,杜比视界是一个制作端和消费端共享的全流程体验,在制作期间提供强大的「动态元数据」能力,支持对每一帧画面的亮度、色彩进行细致调节。

Netflix、Disney+,以及本次的苹果,都在采用杜比视界规格进行内容制作。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和 B 站上也有杜比视界+全景声的内容。毫不夸张的说,杜比视界+全景声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院线」和「在线」双市场的顶级制作标准。

但电影也早已不是默片,声音不仅重要,更是电影的沉浸感的最大贡献。这也是为什么当你去一个音响毫无调教,甚至「纯吵」的影厅看电影,就算片子再好看,你也会感觉不舒服。

在三维的真实世界中,我们听到的声音也会来自三维空间的任何方位。但在以前,由于技术限制,大部分声音只能通过双声道或多声道来「模拟」,虽然立体,但并不能还原真实声场。

而杜比全景声 (Dolby Atmos),正是为了把真实的三维空间声场还原出来,给观众票价应得的声音体验而来:多达 128 个声音对象 (audio objects) 能够让声音设计师精确地三维声场内定位和移动声音,显著提升像《F1》这样的赛车电影的沉浸感。

杜比实验室大中华地区影院业务销售总监兰欣告诉我,声音的精确性、方位感和沉浸感,能够帮助电影创作者支撑起电影的虚拟世界。观众不再是单纯地「看」电影,而是能够真正「置身」于故事中,感受《F1》中由皮特扮演的桑尼·海耶斯的赛场人生——这正是电影的终极魅力。

将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结合在一起,观众们终于获得了全面的视听沉浸体验。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会推荐《F1》一定要看杜比视界+全景声影厅。

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中国院线市场重新恢复增长速度,各种高规格放映技术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院线为何应该选择杜比作为合作伙伴?

英皇电影城(中国内地)总经理李承翰告诉我:其实观众的选择就是最好的答案。在《F1》的杜比视界+全景声影厅版本上线后,次周上座率仍能超过 85%,「这说明观众不仅是为技术买单,更是为头盔视角下引擎声从脑后追来的窒息感而买单。」

根据杜比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 725 部影片发行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版本,包括正在热映的《F1》、《侏罗纪世界:重生》,以及即将上映的《超人》、新《神奇4侠》等。过去几年的《沙丘 2》、《封神》、《哪吒 之魔童闹海》等热门佳作,同样在顶配格式上选择了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

至少就《F1》来说,一部充满速度和激情的电影,当然要用配得上它的观影格式来享用。就像我告诉朋友的那样,对所有人我都会这么说:《F1》值得你用能承受的最高票价来观看——而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版本,或者任何杜比版本,都会让你在 3 个小时里,过足 F1 车手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太晚了,我们追不上英伟达了」:英特尔 CEO 内部讲话泄露

By: 杜晨
14 July 2025 at 16:05

在加州 Santa Clara, 英伟达的新总部距离老伙计英特尔的总部只有短短 1.5 英里。

然而在本周,这两家公司的头顶,一个艳阳高照,一个阴霾重重。

本周昨天,英伟达公司市值短暂冲破 4 万亿美元。而它曾经的老伙计英特尔,终于坦承了自己的落后。

「我们不在全球芯片公司前十名了……AI竞赛已经太晚了。」

——在一份意外泄露的全球员工内部讲话中,英特尔新任 CEO 陈立武这样讲到。这位半导体巨头的新掌门人,以一种「摊牌了,不装了」的语气,向全球员工坦白:英特尔在 AI 时代掉队了,而且可能追不回来了。

「我们不在前十名了」

想象一下,一个曾经统治 PC 时代的芯片霸主,如今却像迟到的学生一样站在门口,望着早已被坐满的教室,尴尬地承认:「对不起,我来晚了。」

这正是英特尔在当下的 AI 领域,以及被 AI 完全裹挟的芯片行业的处境。根据美国媒体《俄勒冈人》获得的一份英特尔内部讲话视频,CEO 陈立武毫不掩饰公司的颓势:英特尔已经不在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之列了。而在 AI 芯片的竞赛中,「我们追不上英伟达了」

「在训练(芯片)上,我觉得对我们来说太晚了,」陈立武在这次不到半个小时的在线沟通中,对全球员工如实说到,并指出英伟达在市场上的地位「太强了。」

这种「CEO 亲口认输」的场面,在科技行业实属罕见。别说公开表达,即便是在硅谷科技巨头的内部沟通中也极少发生,因为这种表达往往意味着管理层无颜以对员工,非常容易损害士气,间接导致员工流失。在大公司中,高管通常会用「战略性调整」、「短期挑战」等话术来掩饰问题。

可能是因为刚执掌英特尔不久,陈立武能够更加直截了当地承认现实,直接掀开遮羞布,丢掉无意义的「体面」。

英特尔:从”芯片之王”到”追赶者”的坠落

曾经,传承了仙童半导体衣钵的英特尔,是硅谷的骄傲。「Intel Inside」的标签贴在每一台电脑上,它的 x86 芯片几乎等同于「计算力」的代名词。但如今,英特尔却已成了 AI 时代的「旁观者」,一位迟暮的拳王,站在擂台上气喘吁吁,看着年轻的挑战者们——英伟达、AMD、台积电、甚至苹果——一个个从它身边超越。

这已经不是英特尔这家公司第一次错过技术革命了。

  • 当苹果发布 iPhone,高通、ARM、三星等迅速抢占移动芯片市场,英特尔一度固执地认为「手机只是玩具」;
  • 2012 年深度学习开始爆发,GPU 因为并行计算优势成为了 AI 训练的首选硬件,而英特尔仍然坚信「CPU 才是计算的未来」,直到对手的 CUDA 生态统治了机器学习世界,才匆忙收购 Nervana 来补足 AI 技术栈;
  • 即便在 CPU 业务上,英特尔也仍然在挤牙膏,CPU 性能微乎其微,勉强维持着摩尔定律,但对手的性能早已是换代翻倍的水平了。

当 AI 的闹钟敲响,英特尔却睡过了。闹钟过后,可就只剩下警钟了。

迟到的觉醒

陈立武在这次泄露的讲话中,也提到了「调整战略」。

AI 芯片需要长期投入,英伟达的领先优势,少说也有 3-5 年。而英特尔这家公司,过去一直跟随摩尔定律的钟摆规则,来安排技术进步和产品发布的节奏。这或许没错,毕竟摩尔定律不只是个行业规律,更是高精密技术生产的铁律(至少英特尔这样认为)。

但问题是,老伙计英伟达已经在跟「规模法则」(Scaling Law) ——大模型训练/推理的「第一性原理」——做攻守对抗了,英特尔如果还抱着嘀嗒钟摆的陈规不放,已经不止从技术上,而是从指导思想上落后了。

如果英特尔是一艘核动力航母,对手可能早就是太空飞船了。

当陈立武说出「我们晚了」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这反而成了英特尔近年来最诚实的一次表态。

如今的英特尔,就像一位曾经的世界冠军,现在却不得不承认:「是的,我老了,年轻人比我强。」而科技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从不等候迟到者(除了苹果)。

无论怎样,陈立武的这次演讲都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要么是英特尔触底反弹的起点,要么是帝国黄昏的注脚。但无论如何,在 AI 时代,我们恐怕再也看不到「Intel Inside」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