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李颖和$Li社区:用加密货币消解极权和“ICU模式”的实验 (下)

打破中国的数据封锁

在“躺平”理念之前,中国民间就开始对抗盛行多年的“过劳文化”。这两项由一群中国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发起的中国项目,采用群众外包(crowdsouring)和开源项目的方式,它们借鉴的就是2019年发起的“996ICU项目“。这是一项反对中国互联网公司过度加班,中国程序员在2019年在代码共享平台GitHub上自行发起的开源项目。

Aaron Zhang是澳洲悉尼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初他利用996ICU的编程代码,搭建了611study.ICU的网站,Zhang坦言自己编程水平有限,到了“牛马ICU”项目,团队已招聘到专业的网站开发工程师,页面也更为专业。

截至发稿前,该项目已收集了全国4962所公司企业的有效数据,投稿中甚至也包括国企和体制内的公务员。网站统计显示,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内的仅占6%,有37%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2个小时。有79%的人需要每周工作6-7天。

与学生超时学习项目相比,职场超时工作的项目并没有造成轰动,或推动改革 。“压迫者和公权力的利益是相衔接的”,李颖解释,“工厂更大力度地压榨工人,(中国政府)他们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他觉得给“工人放双休”的希望渺茫。

不过在团队成员看来,ICU项目的深远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长久以来的“数据黑洞”。“大家都知道中国存在超时学习的问题,”Zhang说,“但没有渠道知道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它的地区分布是什么样的。”

近年来,中国曾对外开放的官方数据,正逐步消失。而中国统计局已有的数据,可信度也遭怀疑,中国官方通告也承认,以“数据造假谋取虚假政绩问题仍有发生”。同时,中方还要求第三方数据提供商对外国实行更多限制,有智库表明,这将影响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等对中国关键领域的研究。

从大图景看,这两个ICU项目找到了一个可能打破中国信息封锁的方式。中国民众通过VPN翻墙的方式,在谷歌文档上匿名填写学校和公司信息,每天上下学和上下班时间、每周上学和上学时间和每月放假天数,2024年学校自杀人数,长时间工作出现的问题等数据。这些数据会由团队内容审查员多次审核,标记分离出存疑的投稿,例如自杀人数过多和学习时长过高等。

无法否认的是,匿名性会使其数据准确度打折扣。蒋不在采访中承认,“数据的准确性和投稿者的安全之间会有一个永恒的矛盾”。为防止校方报复,投稿为匿名,也不会记录其IP所在地。他认为,如果有人存心编造数据,数据只要不是很离谱,的确没有办法辨别出来。 李颖分享给RFA关于这两个ICU项目的社区内部报告,也提及“自愿投稿的方式易使极端案例过度凸显”的局限性。

蒋不透露,他们在向联合国下属的非盈利组织反映中国儿童身心受迫害和中国劳工问题等。得到的反馈包括因其匿名投稿的性质,难以确定为可靠的信源。李颖解释,他们的合作并未因此受阻,他们还正在与其他人权组织接洽,暂不便透露细节。

用加密货币对抗极权

参与两个项目以来,阿朗一共得到了24万$Li币作为报酬。蒋不说,$Li社区里有加密币领域的专家分享如何更安全地把$Li兑换成现金,但身居香港的阿朗还有很多安全顾虑,担心中国政府会查出钱的源头,发现他与李颖的联系。直到约一个月前,他手头紧张,才决定兑换了少量$Li,他说自己心里多少有些忐忑。

2024年12月年末,李颖发行了虚拟货币迷因币$Li,以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海外中文社区,用于推广中国的新闻和言论自由。“迷因币”(Memecoin)名字源于“Internet Meme”(互联网的表情包),“$Li”的标志也是“李老师”账户的头像,一只手绘虎斑猫。

在发币当天,这个极具个人色彩的$Li市值高达千万美金,然而随后就一路下跌,大幅贬值,现在仍为一种活跃的交易币,截至发稿前,市值约仅约200万美金。

李颖发币事件,很快在海外华人圈引发撕裂。有不少李颖的粉丝表示支持,而很多人也怀疑其动机。“白纸运动”的组织者和流亡者黄意诚在X上公开声明,与李颖“割席”,认为其在法律和道义上都有疑点,利用在白纸运动期间累计的民众信任,为自己发横财。也有人认为,李颖发行“李币”名为推广新闻自由,实为“割韭菜”、“老鼠仓”。

抱有怀疑态度的也包括后来的$Li社区成员。阿朗觉得,李颖最初发币的X推文中,提到要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海外中文社区生态”,邀请人们加入筹备委员会,而这些概念很空泛,他最初担心,李颖想通过这个行动去骗钱,如果自己加入,“最终就可能变成了一个帮凶。”

蒋不最初听到这个消息,也觉得不可思议。像很多人一样,他觉得加密货币是“骗局和割韭菜”。他试图改变李颖的想法,劝导他这样会损害他的声誉。可没有成效后,纪录片导演出身的蒋不就想转而记录这个时刻。

3天,60多个小时,蒋不从巴黎飞抵意大利,记录下李颖发币的整个过程。蒋不说自己没有看到李颖从中套利。从网友们的质疑开始,蒋不发问了100多个问题,最终被李颖试图“用加密货币对抗极权的理想主义”所打动。结束拍摄后,蒋不参与了两个ICU项目,后来他决定购买$Li币,并捐赠给$Li委员会。此举引发博主和不少的批评,旅居日本的中国自媒体人王志安也怀疑,蒋不通过拍摄和采访获取获取内幕,毫无公信力,“串通李颖做老鼠仓”。对此,蒋觉得“纪录片没有态度,但我依然会对事情有自己的态度”,他不认同伦理问题。

“在华人社群里做领袖,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李颖坦言,虽然最初想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海外中文社区生态”,但他不得已被推上社群领袖的角色。但他发现,中国人普遍有一种”救世主“的心态,期待别人来拯救自己,而领袖又必须是像耶稣一样,自我奉献型。在自己遭遇过中方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打压后,李颖说自己失去了工作,国内的存款也被冻结,无法维系生计。2023年,李颖公布了自己在X上广告收益的分成,平均每个月568欧(约合4495人民币),这远低于同年意大利人均月收入水平。

“在不接受外国政府资助的情况下,我不得已选择发行加密货币。”李颖说。据“李老师”X平台小号发表的声明,$Li发售总量为10亿枚, 价格由市场调整, 将成立一个基金会,其基金会持币19.5%,李颖个人持有2%。

这些质疑声,来自于加密货币的风险性和不可控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Li愿景中社区建设的超前性。“李老师就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大家都是华山论剑的,点到为止,”蒋不这样形容李颖发币后建立起的$Li社区,“突然特别莽撞的冲出来,打破了整个规则的一个生物。”

蒋不的另一个身份——社群运动的组织者,他深知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模式是找资金、做项目、写报告,项目常常受限于资金,项目推进往往很慢。”李老师凭空造出来一笔钱,项目周期很短,一个月就能滚动一个项目,用一种高效又节省成本的方式,每个人既获得一点物质的回报, 又有参与感, 蒋不感叹道,“这个事情简直太创新了。”

李颖认为,在被打压和威胁后,“发币”虽然在当初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面对众多非议,但他们还是成功组建了一个社区,发起了这些项目。“每次从从濒死边缘活过来之后,你会变得更强大。”

(因为安全原因,阿朗, Aaron Zhang为化名, 蒋不为网名。)

责编:许书婷

© AFP

$Li社区继611Study.ICU的项目后,转向发掘职场超时工作的问题。图为河北的一所中学学生挑灯夜战的情形。

李颖和$Li社区:用加密货币消解极权和“ICU模式”的实验 (上)

蒋不回想起春节期间,李颖提起,在他接二连三收到中国学生的投稿,抱怨学校超时上课,学业压力大。蒋不最初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学生不爱上课嘛,这有什么的呢?”他告诉记者。

不久,这些来稿演变成一个关注中国初高中生超时学习的项目——611Study.ICU,而项目负责人正是蒋不。坐在法国巴黎的家里,蒋不在电脑前翻阅一条条来自中国学生的投稿,记述学校强制学生晚上11点放学,身边同学不堪压力自杀等,他才感到这些“活生生血淋淋的数据”对自己触动有多大。蒋不在北京出生长大,几年前到巴黎留学。如今,他辗转于多个身份之间:独立纪录片导演,海外华人社会运动组织者,也算是个异见分子。在项目进入尾声时,蒋不感叹,这是他离开中国六年来最了解中国的一段时间。

611Study.ICU是指,早上6点上学、晚上11点放学的强制作息,用来形容中国初高中生的普遍状态。611Study.ICU由海外活动人士、知名博主“李老师不是你老师”(本名:李颖)和其团队发起。这个位于海外的年轻华人团队采用“群众外包” (Crowdsouring)的方式收集数据——在X上拥有两百万粉丝的李颖号召学生,在谷歌文档填写各自学校超时上课的情况。截至发稿前,已收集了4000多所学校的数据,约占全中国高中数量的三分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项目开启大约一个月后,全国多地高中突然开始落实双休制度。在中国媒体和民众为“减负”叫好时,许多人也开始思考,这与611Study.ICU项目的推动是否有关?

关注学生超时学习项目刚结束,另一个关注中国职场超时工作的项目也无缝开启。两个项目背后的操盘手是“饱受争议”的$Li社区——这是李颖和团队在2024年年底发行的迷因币$Li而组建起的社区。一个建立在加密货币之上的海外年轻人社区,却可能直接高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冲破防火墙,试图打通海内外的华人链接,这对全球连动的社会运动实践意味着什么?

“中共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让我意识到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李颖自己也没想到有那么多中国的学生愿意“翻墙”向他们举报。“最后的结果也确实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李颖回忆,他们最初预计只会有几百个投稿,结果很快就突破了几千个数据。这意味着,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可能以“翻墙”的形式,自愿向“境外势力”举报学校强制超时上学。

在X上,李颖拥有200万粉丝,是中国在海外最有影响力的年轻博主和异见人士之一。他原本是名画家,三十多岁,在意大利艺术学院深造。疫情期间,他开始在微博上讨论中国的疫情管控,却多次遭到“封号”。后来,他决定移步X。

两年前的白纸运动,让李颖的名声迅速累积。他开始接收大量中国民众私信,例如人们对清零政策抗议的视频,他在X上转发这些在中国看来过于“敏感”而遭屏蔽的新闻 ,这让他成为中国政府的“眼中钉”和危险人物。

李颖说,他的X账户常受到攻击,他在国内的银行账户遭冻结,他在国内的父母也经常遭到骚扰,中国大使馆发函给他在意大利的公司,他也被公司辞退。但他并未因此销声。白纸运动后,从民间抗议到官员腐败,他继续做中国“敏感”新闻的集散中心,以此对抗中国政府的审查机器,这使得他的名声逐渐在海内外华人民主派中扩散开来。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研究中国公民参与的社会学家徐彬在接受RFA采访时认为,这种海内外连动的形式是全球跨国运动趋势的一部分, 特别在于让中国的民众有了一个舆论出口。

“不是因为我收到多少投稿,”李颖在接受采访时,一字一顿地说,“是中共对这件事的处理态度,让我意识到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李颖梳理,611Study.ICU项目与“中国学校突然放双休”的关联:2月1日,超时学习项目正式发布后不久,李颖说,就有学生向他反馈,“上榜”的学校校方开始排查是谁在“翻墙”投稿,因害怕被暴露,也有学生请求删除填写的信息。陆续就传来上榜的学校开始放假,范围不断扩大。大约一周后,就在小红书、抖音等中国年轻人使用的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学校寒假宣布延迟开学。后来各地教育局发公文,要求学校恢复双休。

而更直接的关联是,3月份中旬,李颖的X账户公开了两张照片:是北海中学校长王建刚在全校开大会和其大屏幕的文字,上面写着——一些“不愿学习被洗脑”的学生,通过翻墙网站给“李老师不是你老师”喂料,称这是春节后学校高中实行的双休的外部原因。

考高前夕,中国的中学生挑灯夜战。
考高前夕,中国的中学生挑灯夜战。
(-/AFP)

一些网友仍然怀疑李颖的团队是否真促成了中国高中生的减负。在Reddit上,有人坚称北海中学开大会的照片是后期合成的, 另一种流行的声音质疑,“鸡把太阳叫出来了。”——全国各地教育厅早有计划为学生“减负”,超时学习项目不过是刚好赶上了时机。对此,李颖在接受采访时回应——为学生减负、“双休”的计划已有多年。而这次得以全国大面积施行,与611Study.ICU的整体脉络是相互吻合的。

蒋不是611Study.ICU的负责人,他在巴黎组织过声援国内“白纸运动”的抗议,后来也注册了一个专门关注中国社会议题的巴黎NGO组织。作为海外社群的组织者,他有时会怀疑,“我们的声音到底能不能跨越长城穿越回去?”在多大程度上,海外华人的公民运动能影响和改变中国?

蒋不的担忧,不无道理。在互联网时代,从2012年中国女权运动开始,到2022年白纸运动期间,发生在中国的公民运动通常能很快引发海外的响应,呈现出“去中心化”和“跨国运动模式”。

但研究公民运动的学者并不完全看好“去中心化”概念。“无领袖的运动在发起抗议游行的初期可能很有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戴雅门(Larry Diamond)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但要把一项运动从抗议、宣泄怒火进阶到能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阶段,是要求领导力、组织性以及战略战术的。”

此外,这种海外社会运动的松散团体,除抗议声援外,所作的有限,通常会随着社会事件的热度而淡去,难以长久维系。

611Study.ICU的团队,其实也是以“去中心化社区”理念建立的。但蒋不认为,因为有李颖累积的名誉站台,“跟李老师接触,就会变成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有各种部门去找你的学校,”反而使得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在互联网上仅这么短时间的围观,“真真正正地能去改变中国的一部分”,能立竿见影地看到做事的效果,这对团队成员来说是很大的激励和鼓舞。

“境外反华势力”建立中国“海外信访局”

每每团队线上开会时,蒋不形容自己听到的是一片“鸟语花香”的变声器。有时,不小心忘记静音,还会变成双重变声器合奏。“每次开会都是乱七八糟的,”蒋不坦言,“但这样反而对大家的安全好。”在采访中,蒋不多次提到安全,“保护好每个人,才能让项目走得更远,”他说。

611Study.ICU的项目,有十多个成员参与。他们遍布世界各地,也包括中国大陆,大多是年轻人,主要是从李老师的X账户和$Li社区的电报群被招募。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蒋不只知道面试者的所在时区和互联网身份,对于其真实姓名与住址等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他说自己几乎一无所知。为保证团队的安全,应试者还需要通过安全测试,如何使用电报群,是否使用两级验证的邮箱...确保成员能切割互联网和真实生活中的身份,在测试通过后才能“上岗”。

开变声器来保护自己的就包括身居香港的阿朗。阿朗在疫情期间的白纸运动中开始关注起李颖的X账号。他是一名设计专业的大专生,在611项目中负责设计图表。接受RFA采访时,他小心谨慎避开家人,家人并不知道他在为李颖工作。阿朗在香港长大,但家里有不少亲人在中国大陆生活,每次听他们讲起当地的学业压力,他总是很好奇。

即使努力保护成员安全,蒋不说,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些团队成员身份被暴露,他们在中国的父母也被相关部门面谈,称他们是“境外反华势力”。李颖也提及,在过去的一个月,611的网站也受到严重攻击,他说“每秒会投放几十个经过AI深度伪造的投稿”。

但在“外忧内患”下,反而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阿朗说,有需要时,大家都来帮忙。“我们一起对这个最伟大、最专制的帝国宣过战,“蒋不认为,“这是一种很深的革命友谊。”

“很多人戏称,他们在国内上访无法解决问题, 反而是我发了以后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李颖告诉RFA,在民众发给他的投稿中,他看到有访民在北京信访局门前凌晨排队,为提交自己的信访材料。他觉得访民非常辛苦,于是和团队想出一个“海外信访局”的概念—— 不需排队,不受网信办的“长臂管辖,把中国民众的诉求一五一十展现出来,这就成了611study.ICU 项目的雏形。他们并非止步于此,在关注学生超时学习的项目进入尾声时,另一个关注中国职场的超时工作项目“牛马ICU”也逐渐展开。

(因为安全原因,蒋不为网名,阿朗为化名。)

责编:许书婷

© AFP

图为2023年五月,河北邯郸一所中学在高考前夕,夜间考试复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