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2 September 2025Main stream

75家寿险公司,为何仅有53家入围偿付能力测评?

75家寿险公司中,61家寿险公司如期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在“优中选优”原则下,此次实测53家。

53家被测评机构偿付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

“万亿组”平均分最高、“千亿组”首尾分差最大、百亿组”则普遍“偏科”。

南方周末研究员 张文景 南方周末实习生 赵洋 胡文茜

责任编辑:丰雨

当选择一份寿险保单时,你是否会把低价或收益高作为第一考量?

从实践和专业角度而言,偿付能力才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晴雨表”,更是数亿投保人的“安全底线”。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4.3%,环比分别持平和大幅提升。

各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有何差异?如何判断不同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高低?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为此首度研制2025年“金标杆·寿险偿付能力榜”初榜(下称“寿险偿付能力榜初榜”)。榜单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维度10个指标,测评定量数据全部来源于各寿险公司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哪些寿险公司能进入测评范围?坚持“优中选优”原则,在满足如期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公司采用不同筛选标准。研究统计发现,2025年二季度,61家寿险公司如期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因各种原因,8家公司未入围,此次实测53家。

历时半年余,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制而成寿险偿付能力榜初榜。这是2025年“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下称2025年“金标杆”)18个子榜之一,亦是7个保险系子榜之一。客观、科学、公正和透明是“金标杆”系列榜单一直遵循的四大原则。

“寿险偿付能力榜初榜”显示,53家机构偿付能力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泰康人寿、友邦人寿和国联人寿分列“万亿组”“千亿组”和“百亿组”榜首;“万亿组”平均分最高,接近65分;“千亿组”首尾分差最大,相差近43分;“百亿组”普遍“偏科”。

9月开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将在被测评公司2025年相关最新披露报告基础上更新数据并测评,并同步对被评测公司展开深度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线上调研。与此同时,将遴选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独立专家评审团进行“背对背”评分。在上述三类分值各占一定权重的基础上,制作并公布“2025年金标杆·寿险偿付能力榜”终榜。

61家如期披露,8家未入围

如何选取测评对象?

坚持“优中选优”原则,在满足如期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基础上,并对不同类型公司采用不同筛选标准。“Ⅰ类”公司应满足偿付能力合格,“Ⅱ类”公司除偿付能力合格外还应满足风险综合评级达到“BB类”以上。前者指成立时间长、保费规模大和省级分支机构多的保险公司。简而言之,即相对成熟的保险公司。后者则相反。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明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的标准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如果以上三个指标有一个不满足,即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

按照上述原则,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统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2024年保险机构法人名单所列75家寿险公司后发现,截至目前,61家寿险公司披露2025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14家寿险公司至今因诸多原因连续多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详见:《75家寿险公司“体检”,十余家偿付能力为谜》)

弘康人寿因未披露风险综合评级而落选;华汇人寿因风险评级为C类,偿付能力不达标而落选;北大方正人寿、德华安顾人寿、长生人寿、和泰人寿和三峡人寿因属于“Ⅱ类”公司且风险综合评级为“B类”而落选。

此外,基于信美相互组织形式的特殊性,此次暂未测评该公司。该公司为国内唯一寿险相互制公司。相互制保险公司没有外部股东,由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在海外保险市场较为流行。除信美相互外,国内还有众惠相互和汇友相互两家财险公司。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查阅其偿付能力报告发现,2025年二季度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5.80%和184.58%,最新风险综合评级为BBB,均满足偿付能力监管要求。

此次最终实测53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测评时发现,53家被测评机构偿付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28家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双增”,16家寿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双降”。

 

三大维度,10个子指标

偿付能力不仅是监管部门评价一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与否的“标尺”,也是保险公司精细化管理的“利器”,更关乎投保人的切身利益。

此次测评指标体系由三大维度构成。“偿付能力充足率”是最基础维度,包括核心偿付能力、综合偿付能力等,衡量可资本化风险,即可识别、可量化的风险。

难以资本化的风险如何衡量?按照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主要依赖风险综合评级及风险管理能力评估(SARMRA)。对应本次测评“风险评级”指标。

即便有盈利,资本充足,保险公司也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在中外保险发展历史上,不乏因流动性不足而陷入危机甚至破产的寿险公司。因此,本次测评设置“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主要衡量被测评寿险公司流动性充足与否。

此指标下设三个子指标,其中“流动性覆盖率”是常用的三个监测保险公司流动性的定量监管指标之一,包括基本情形和必测压力情形。本次测评仅取未来12个月基本情形下寿险公司整体流动性覆盖率(LCR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和“现金及流动性管理工具占比”则分别从负债端和资产端衡量公司流动性。

泰康人寿略胜一筹,中邮保险居尾

哪些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更高,让投保人更安心?

与其他寿险子榜初榜类似,此次测评同样采用分组测评方式。按照《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通知》,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实施差异化资本监管:对于人身险公司,总资产500亿元以上5000亿元以下的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5%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总资产500亿元以下的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

参照上述监管标准,此次测评将53家寿险公司分为三组:总资产超过5000亿元为“万亿组”;总资产在500亿以上,5000亿以下为“千亿组”;总资产不足500亿元为“百亿组”。

寿险偿付能力榜初榜显示,“万亿组”平均分为64.66。泰康人寿以微弱优势登顶。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分获“榜眼”和“探花”,太平人寿以0.03分之差屈居第四。

中邮保险为何居尾?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测评中发现,在权重占比高达40%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中,中邮保险得分25.75,排名第三,仅次于泰康人寿和太平人寿。二者得分分别为30.24和28.61。在“风险评级”中,中邮保险得分21.48,在该组9家寿险公司中,仅高于新华人寿。主要原因是该组中仅有中邮保险和新华人寿风险综合评级低于A级。

事实上,“流动性风险管理”才是其主要失分项。在该维度上,中邮保险仅得9.89分。主要失分在“经营性净现金流”和“现金及流动性管理工具占比”两项。这或与中邮保险业务规模及经营策略有关。 

友邦人寿领跑,幸福人寿垫底

千亿组中,谁领先?谁落后?

寿险偿付能力榜初榜显示,千亿组得分相对分散,首尾分差高达近34分。友邦人寿、安联人寿和中荷人寿位列前三。

 

为何首尾分差如此之大?是否与资产规模有关?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测评发现,榜单排名与其资产规模并无必然联系。在进入前五名的寿险公司中,仅有友邦人寿排名与其资产规模相符。友邦人寿以总资产4787.43亿元领跑,安联人寿、中荷人寿和恒安标准人寿均未超过1000亿元。大都会人寿总资产为1524.18亿元,排名第十,但从“偿付能力充足率”观察,其仅次于友邦人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发现,这或与公司经营风格有关。偿付能力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主要受资本实力、风控理念和业务策略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公司经营风格。

以幸福人寿为例,该公司是千亿组唯一风险综合评级为B的寿险公司。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同样为该组最低,2025年二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90.6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2.26%,均居该组末位。

进一步研究发现,幸福人寿成立于2007年,是业内老牌寿险公司之一,但近年来发展陷入困境。该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其18家股东中有5家股东持有的幸福人寿股权被质押或被冻结,合计达到45.65%。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注意到,幸福人寿已于2025年8月召开2025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完成第六届董事会换届选举。

“偏科”之下,得分不高

百亿组有何异同?

寿险偿付能力榜初榜显示,该组普遍得分不高,仅有三家超过60分。国联人寿位列第一,东吴人寿以1.2分之差屈居第二,中华人寿排名第三。

 

该组中,东吴人寿、爱心人寿、横琴人寿、中华人寿、国联人寿和陆家嘴国泰人寿属于“Ⅰ类”公司,但这6家公司总资产规模不足500亿元,因此被归入“百亿组”。其余11家寿险公司属于“Ⅱ类”公司。

在测评时,对于“Ⅱ类”公司在“公司类型”计分时适度折算,这也符合“分类监管”的监管策略。

排名前三公司有何过人之处?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测评发现,国联人寿因增资导致偿付能力环比大增,最终拉高“偿付能力充足率”得分,中华人寿同样如此。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组“偏科”问题较为突出。如小康人寿,该公司在“偿付能力充足率”中得分第一,但在“风险评级”中得分仅列第八,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得分跌至倒数第二。

国联人寿因三项得分较为均衡而登上榜首宝座,有两项位居前三,一项位居第四。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发现,国联人寿成立于2014年,公司大股东为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7月,该公司迎来新任董事长。摆在新董事长面前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平衡业务拓展与盈利。国联人寿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净亏损2.36亿元,其中二季度单季亏损高达3.11亿元,较2024年同期亏损幅度扩大124.76%。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