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3 September 2025Main stream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一个能让 iPhone 用上 AI 的配件,1300 万人围观,但我觉得大可不必

By: 莫崇宇
8 September 2025 at 18:12

如果把当下最让人迷惑的科技产品拉个清单,AI 硬件网红们绝对榜上有名。

从 699 美元的 Humane Ai Pin 到 200 美元的 Rabbit R1,这些 AI 创业公司都在兜售同一个美丽的谎言:你需要专门的硬件才能体验真正的 AI。

今天,这个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新成员——AI Key。

这是一款定位于「AI 助手」的外接硬件,厂商宣传它可随插随拔,通过 iPhone 的 USB 接口连接后,能够帮助你动动嘴操作手机上的应用和功能,从消息、地图到拍照、社交软件,几乎覆盖常见任务。

类似于手机 Agent,它的用法也并不复杂。

只需提出你的需求,确认它调用的应用,接着设备会自动模拟点击、滑动和输入操作。用户既可以盯着它执行,也可以完全交给它处理,并在需要时随时中止或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苹果提供了如「快捷指令」这类系统级自动化工具,但第三方应用无法深度调用或控制其他应用的行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这类试图填补空白的外接硬件。

外观小巧的它拥有三种配色:午夜黑、蛋奶白和达维粉,售价 89 美元,厂商承诺圣诞节前全球发货。创始人 Adam Cohen Hillel 在 X 平台表示,首批产品在短短 7 小时内几乎售罄。

AI key 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只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把手机变成「AI 手机」,你真的需要额外插一个外设吗?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延伸出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为了 AI 而专门创造 AI 硬件吗?

AI 硬件卷生卷死,但手机形态稳坐 C 位

尽管苹果高级副总裁埃迪·库多次强调,未来十年内 iPhone 可能被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最好的 AI 硬件形态依旧是手机。

你口袋里的 iPhone 16 Pro 搭载第二代 3 纳米制程芯片,能访问 ChatGPT、Claude、Gemini、DeepSeek 等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 AI 模型。而即便抛却云端大模型的加持,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在端侧模型上大作文章。

哪怕是被诟病在 AI 赛道掉队的苹果,最近也在 Hugging Face 上发布了 FastVLM 和 MobileCLIP2。

这些模型比以往版本快 85 倍、体积缩小 3.4 倍,让实时视觉语言模型(VLM)应用成为可能,甚至还能在浏览器里完全本地运行,实现实时视频字幕生成。

更不用说前阵子发布的 Google Pixel 10 系列手机,堪称买 AI 送手机,它不仅能本地运行 Gemini Nano 模型,还搭载了 Camera Coach 与 Auto Best Take 等功能,能够实时分析拍摄场景、光线与人物动作,自动优化照片甚至给出拍摄建议。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硬件素质摆在那里。

如果回首第一波涌现 AI 硬件的浪潮,Humane Ai Pin 和 Rabbit R1,均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试图通过「无屏/少屏」的理念,重塑个人计算的未来 。

前者 Ai Pin 由前苹果高管打造,秉承着「让技术成为你的仆人,而非你的主人」使命 。后者的 R1 则以其大胆的橙色设计和「大型动作模型」概念,承诺通过 AI 替用户完成复杂的应用内任务 。

然而,Humane Ai Pin 想要替代手机,却面临严重的过热和续航问题,最后卖身惠普。

而 Rabbit R1 同样高开低走,发货初期,其 USB-C 接口对充电线极为挑剔,仅能兼容部分线缆,且电池续航极短,仅 1000 毫安时的电池容量,不仅是质量问题,更反映出初创公司在供应链和品控上的经验不足。

Reddit 论坛上一则评论甚至提到,R1 团队「意外订购了错误的内存部件」 ,这一小插曲生动地揭示了硬件初创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所面临的混乱与脆弱性。

当初创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采购上无奈妥协,也就更容易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低端硬件无法提供流畅体验,用户差评导致口碑崩盘,反过来影响销售,使得公司难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倒也不是说像 R1 和 Ai Pin 没有价值,只是,它们的意义可能更多体现在 AI 交互模式的探索上。

它们所倡导的理念——主动代理、环境语音命令、统一的任务界面——是强大的。但这些概念不会在一个独立的盒子里茁壮成长,而是会被主导平台吸收,变成 iOS、Android 等系统的原生能力。

Rabbit R1 的滚轮、Humane Ai Pin 的投影、AI Key 的「钥匙」形态,这些看似奇怪的设计选择,实际上是在测试不同的交互假设,为行业排除错误选项。

我并不反对创新,也不认为所有的 AI 硬件创业都是无意义的。但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一个现实:在手机已经如此强大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外接配件来「增强」手机 AI 能力的产品,都面临着巨大的用户体验挑战。

真正的机会可能在别处:要么做手机永远做不到的事情,要么等待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出现。而不是给 iPhone 插个插件,然后告诉用户:看,这就是未来。

功能还是属性?我们对 AI 的根本误解

一个隐藏在 AI 硬件争论背后的技术哲学是,你到底把 AI 当作一个「功能」,还是当作一种「属性」。

功能是离散的、可分割的,需要专门的承载物。而属性是渗透性的、无处不在的,它改变的是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

当 AI 作为功能,这种思路是把 AI 单独拎出来,打包成一个卖点。

比如聊天机器人、翻译器,或者 Rabbit R1 的 LAM、Humane Ai Pin 的激光投影。它们的逻辑是:先有了 AI 技术,再找个硬件来装进去。当用户要用,就得专门打开、专门交互。

问题在于,大部分「功能」在手机里早已存在,还做得更好,所以新硬件看起来像个「中间商」,缺乏真正的护城河。

另一种思路是把 AI 融进现有生态,让它成为系统自带的「属性」。

苹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 就是例子:优先通知、邮件摘要、照片清理、Siri 强化,都在原有体验里用 AI 长出来。Google 把 Gemini Nano 下放到本地设备,也是类似逻辑。

用户甚至感觉不到 AI 的存在,但效率和体验却被整体提升。

汽车诞生之初,被理所当然地称为「无马的马车 」。人们的想象力局限于替代马匹,关注点在于它能否跑得像马一样快,会不会惊扰到路旁的牛群。

没有人能预见到,这个「铁皮怪物」将催生出高速公路网、现代物流、郊区文化,并彻底改变城市的形态和人们的生活半径。今天,我们对 AI 硬件的想象力,或许也同样被困在狭窄的框架里。

于是,当人工智能这个「新物种」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它也需要一台「专属设备」。一个「AI 盒子」、「AI 终端」,或者至少,是一台「AI PC」。

这种想法,就像一个原始人第一次看到火,不是思考如何利用火的能量去烹饪、取暖、冶炼,而是琢磨着必须制造一根「火棍」,才能将火焰握在手中。

早在 1998 年,Eli Zelkha 和他的团队提出了「环境智能」这一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够「感知人类存在并做出响应」的智能环境系统。这些环境通过嵌入式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AI 模块)实现与用户的无感交互,试图将技术融入生活而不是成为负担。

而真正理解 AI 的公司不会试图刻意创造「AI 设备」,而会让所有设备都变得 AI 化。

一个成熟的技术,不会终日将名字挂在嘴边。正如我们今天通常不会刻意说「电力台灯」或「互联网电脑哦」,因为电力和网络连接早已是这些设备的底层能力,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同样,当 AI 真正普及时,它也会从一个被反复强调的「卖点」,下沉为所有智能设备的基础设施。

届时,你的汽车、冰箱、眼镜、甚至衣服,都将拥有不同形式的智能,它们彼此连接,协同运作,共同构成你的个人「环境智能」系统。

而当我们不再谈论 AI 硬件的那一天,才是 AI 无处不在的开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在家开的「坦克」、能烤披萨的 AI:德国的科技展,下料真猛……

By: 周奕旨
6 September 2025 at 13:30

科技圈有个不成文的默契,无论是什么活动,大多数重头戏总是在开幕时上演。

九月的柏林天气渐凉,欧洲科技贸易展 IFA 2025 正式开幕,不少厂商们早已按捺不住,抢先发布了一系列新品。

在这场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展上,爱范儿发现两个格外热闹的赛道:

一个是 AI 硬件已经不止于手机电脑,而是化身成各种你熟悉又不熟悉的新玩意儿;另一个则是围绕家庭场景的新硬件,比如像坦克的割草机武装到牙齿、像火箭喷射器的空气净化器等等……它们誓要解放人类双手。

而很巧妙的是,这两个赛道,竟然有些殊途同归的味道。

不止手机和电脑,AI 新硬件真不少

在 IFA2025 上,我们的老熟人联想,带了来两个足够惊奇的新东西。

一个是横竖都能用,可以翻转的笔记本——ThinkBook VertiFlex,这台电脑配备独有的旋转显示系统,支持传统水平和垂直方向之间的双模式切换,且在垂直显示模式下可以通过联想超级互联(Smart Connect)与智能手机无缝连接,用于传输文件和镜像。

而另一个,则是会跟着人头转动的桌面机器人,准确来说,是一个灵活的笔记本支架,它会识别人脸角度,并将承载的笔记本电脑始终跟随着人脸的移动,保持电脑屏幕正面面对人脸。

视线转向另一个大厂,在 IFA2025 上,三星发布了 Galaxy S25 FE。

这台手机搭载 One UI 8,后置三颗摄像头看齐前代,没有升级,前置摄像头增加了 200 万像素,达到 1200 万,电池为 4900mAh,同时厚度来到了 7.4 毫米,起售价为 649.99 美元——

但别担心,它并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

比起乏善可陈的 FE,三星在展台上宣布,将为电视引入 Vision AI Companion 这件事儿更为有趣——

简单来说,就是三星准备给自家的电视装上一个识屏 AI。以后你看电视,可以直接按住遥控器问:「画面里这个演员是谁?」、「他们身上这件衣服是什么牌子?」。

而负责驱动这个功能的,是大家熟悉又有点陌生的 Bixby。

AI 登上电视,并不算太稀奇,而另一家厂商,却将 AI 技术用在了电视的另一个维度。

TCL

如果说中国军团里谁的排场最大,TCL 大概没有悬念。作为展会冠名赞助商和奥运合作伙伴,它直接包下了一整馆,打造成一个冬奥主题展区。电视、投影、洗衣机、冰箱、空调、智能眼镜,甚至连光伏方案都带来了。

在屏显领域,TCL展示了第四代液晶电视 Q10L Pro:靠万象分区控光技术实现「一区顶多区」,叠加量子点 Pro 2025 技术,亮度、对比度和色彩都往「赛场第一排」的体验去靠拢。外观也做了突破,从「有黑边」走到「极景无黑边」,几乎把屏占比拉满。

此外,还有一台更秀肌肉的 115 吋 QD-Mini LED 电视 X11G Max,用 20000+ 背光分区和 5000 nits 峰值亮度,把家庭观赛体验推成巨幕级别。

不过最出乎意料的,是 TCL 掏出了一个全球首款分体式 AI 陪伴机器人 AiMe。机器人长得很像冰墩墩,装在一个带有轮子的太空舱中,内置了上百种表情和动作,能听懂你的话并快速回应,可以陪孩子聊天、讲故事,或者自己抓拍家里的有趣瞬间。

你会发现,IFA 上的家电大厂们似乎都不甘心困在老本行。扫地机厂商卷起机械臂,把清洁机器人往多功能助手方向演进;而像 TCL 这样的家电巨头,则直接端出陪伴型机器人,把娱乐、情感和智能家居控制揉在一起。

机器人正被视为家电行业下一个能撑起未来十年的入口——既是 AI 技术落地的舞台,也是厂商们对 Next Big Thing 的共同想象。

换句话说,无论是陪伴机器人,还是机械臂扫地机,它们看似不同,却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谁能率先占领家庭智能中枢?
无独有偶,这并不是 IFA 中出现的唯一的 AI 宠物。

抢发苹果的 SwitchBot

在 IFA2025 的另一个展台,SwitchBot 发布了两个 AI 宠物 Noa 和 Niko,而这两个家伙,与苹果的思路不谋而合。

Noa 和 Niko 是主打陪伴的 AI 宠物,长得有点像小企鹅和浣熊的结合体。全身毛茸茸的,身体也软乎乎的,加上轮子可以自己移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机器的冰冷感。

它们最大的亮点,是能认出不同的家庭成员,甚至能读懂你的手势和情绪,然后用开心、难过甚至「嫉妒」来回应你。

看到这里,很难不联想到前段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苹果智能家居计划:一个带屏幕的 HomePod,一个会思考的摄像头,还有一个能感知情绪、会「演戏」的「皮克斯台灯」机器人。

智能家居的下一步,可能真的要从「听懂指令」,进化到「看懂脸色」了。

如果说人工智能宠物不算什么新鲜玩意,那接下来这些,可要大开眼界了。

Ooni

首先登场的,是 Ooni 推出的一个家用披萨烤炉——并且是一个 AI 披萨烤炉。

给烤炉装个 AI,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

传统的烤炉,虽然有一面配备了透明窗口,但对于等待食物的人来说,温度不过是显示屏上的一个数字,里面加热的火候很难掌控,全凭经验和教程,整个烤披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黑盒,你放进去,调好参数,然后等待是好或是坏的结果。

可以说,每一张送进烤箱的披萨,都是一只「薛定谔的猫」。

而 Ooni Volt 2 通过名为 Pizza Intelligence 的 AI 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会通过箱体内的传感器数据,实时调整顶部与底部的加热元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度波动,同时还可以根据预先设定温度和酥脆程度,来做出不同风格的披萨,并力求精准地掌握火候, 减少披萨翻车的概率。

Ooni Volt 2 将于 10 月 1 日起上市,售价为 699 美元。

当贝(Dangbei)

AI 烤炉已经让人足够意想不到了,但当我的视线转到当贝的站台时,只能感叹:还有高手。

这个东西可能比烤炉更为意想不到——AI 鱼缸。

在 IFA2025 上,当贝推出了 Smart Fish Tank 1 Ultra,在京东商品详情页中,当贝对它的描述可以总结为「你放鱼、我来养」。

具体来说,这个鱼缸具备人工智能支持的喂养、实时水监测和专业影棚的照明,可以实现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并强调鱼缸不仅免换水,而且还自净水,主打省心。

这款产品国内已经先上线了,在京东的售价是 599 元。

家庭具身智能,中国厂商大乱斗

提起家庭,就想起家务,而说起家务,就不得不提扫地机器人。

这两年,无论是消费电子展,还是科技贸易展,扫地机器人这个品类,都是绝对热门的参赛选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选手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追觅(Dreame)的迷你「坦克」

在 IFA 会场,一台正在楼梯上移动的机器人引来不少观众围观。

这台机器人来自追觅,名称为 Cyber X,这个名字颇有赛格博格的味道,本体外观与常见扫地机器人差别不大,都是一个椭圆形机身。真正吸睛的,是机身四周伸出的四个履带式支架:一端连接机身,一端悬空,并保留了旋转余量,以适应不同角度的障碍。

从视频来看,Cyber X 在楼梯上攀登的过程,不是我们想象中那般依靠攀爬动作,而是利用四个带有履带的支架,像坦克一样直接碾过崎岖的楼梯斜切面。

除了「四肢」,Cyber X 攀爬楼梯的另一个凭仗,是智能 3D 适应视觉系统,会在运动过程中扫描和评估前方的障碍物,以降低失误概率并排除风险。

两者结合,让 Cyber X 可以爬升 25 厘米的楼梯,在此之前,追觅曾经推出过可以依靠机身两侧的电子臂跨越 6 厘米高度和 8 厘米高度的机型,而现在,这个数据得到了跨越式的升级。

Cyber X 搭载了 6400mAh 电池,但目前官方尚未公布更详细的硬件规格与售价,在 IFA2025 的亮相,更多是展示其爬楼能力表现和技术储备。

科沃斯机器人(Ecovacs)的「永动机」

作为另一家老牌扫地机器人厂商,科沃斯在 IFA 2025 也带来了新思路——与追觅主攻跨越障碍不同,科沃斯把焦点放在了续航上。

这次展出的 Deebot X11 Omnicyclone,不再像传统扫地机器人那样在电量不足时必须返回基站、等待充电,而是在每次拖布清洗时都会同时启用 GaN 快充,在完成清洗的短暂间隙中快速补能,随后立刻投入继续工作。

说白了,就是将机器人的充电变得碎片化,能在清洁与补能之间无缝切换,大幅提升了长时间运行的效率,这种模式大幅提升了长时间运行的效率,尤其适合面积较大、工况复杂的环境。

除了作为亮点的续航外,X11 Omnicyclone 具有 19,500Pa 的吸力和升级的滚筒拖把,可延伸至 15 毫米,到达房屋的边角。同时配备机械爬坡杆,最高跨越 4 厘米的障碍,可以穿过门槛,在地毯这样不平整的表面工作。

此外,X11 Omnicyclone 的基站使用自动清空技术,不用更换一次性防尘袋,支持热水自清洁并烘干拖把滚筒,它的售价为 1499 美元。

石头科技(Roborock)的草地「装甲车」

作为目前热门的参赛选手,石头科技也没有缺席 IFA2025,并且从一定角度来说,今年的石头科技是阵容最庞大的一位,除了扫地机外,还带了一些新东西。

让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是 Qrevo Curv 2 Pro 扫地机器人,提供了 25,000Pa 的吸力,远超前代的 18,000Pa,同时更新了双旋转拖把,支持识别地毯,在经过地毯式抬起拖把,保持地毯干燥。

Qrevo Curv 2 Pro 的厚度为 7.98 厘米,支持收缩激光雷达,以便打扫沙发底部、电视柜底部等地矮空间,同时将 RGB 摄像头与人工智能障碍物识别系统结合,进一步提升障碍识别能力。

除此之外,Qrevo Curv 2 Pro 还带有防缠绕和 100 度热水拖把自清洁功能,售价为 1299 欧元。

Qrevo Curv 2 Pro 可以说是一次较为常规的迭代升级,而石头科技带来的另外一个阵容,则更为新颖——割草机器人。

这次石头一出手,就是覆盖高中低端的三款产品。

打头阵的旗舰叫 RockMow Z1,能搞定 80%(约 38.66 度)的陡坡,全轮驱动、四轮独立转向、独立悬挂系统,这些通常出现在硬派越野车上的词,现在被用在了一台割草机上,在复杂地形下也能平稳、顺滑地作业。

导航方面,它用了卫星 RTK 和视觉 vSLAM 融合的方案,确保在院子里不迷路,一天能搞定 5000 平方米的草坪,还能贴着墙边 3 厘米割草,不留卫生死角。

当然,不是所有人的后院都像个山地公园,另一款 RockMow S1 角色更像一个务实的管家。

这个机型没有 Z1 那么极致的性能,但也能处理 45%(约 24.2 度)的斜坡,还能钻进 0.7 米的窄道,AI 智能地图规划这些核心功能也都没落下,一天能打理 1000 平方米的草坪,对大多数需求来说绰绰有余。

最有温度的,还得是入门级的 RockNeo Q1。除了同样具备 AI 智能地图和 3 厘米贴边切割,它还有一个「野生动物友好」的功能,在夜间停止工作,不打扰那些昼伏夜出的小动物。

目前,石头还没公布这三款割草机的具体售价和上市时间。但细细回想,石头这次拿出的割草机器人阵容,其实是一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儿——

毕竟你家后院,也是家的一部分。

戴森(Dyson)的火箭喷射器

看完了中国厂家的爬楼坦克和草坪装甲车,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室内,看看空气——

聊到空气,自然就绕不开那个对「风」有执念的戴森。

他们这次带来了一款新的空气净化器 HushJet Purifier Compact,它的外形有点像个小号的火箭喷射器或是飞机引擎,原理也确实沾点边:通过全新的喷嘴设计,把洁净空气高速喷射出去。

为了不让高速喷射变成噪音轰炸,机身里的压缩机经过了特殊设计,专门用来抑制运行时的声音。在夜间模式下,它的声量只有 24 分贝,基本不会打扰你睡觉。

这款净化器的核心是一块静电 HEPA 滤网,能捕捉 99.97% 的小至 0.3 微米的颗粒,包括花粉、灰尘和宠物皮屑这类过敏原,戴森特别强调了滤网的全密封设计,确保吸进来的脏东西,一个都跑不掉。

这块静电 HEPA 滤网的寿命达到五年,是上一代 HEPA 滤网寿命的五倍,五年换一次,省心也省钱。

HushJet Purifier Compact 的个头不大,7 磅重(大约 3.18 公斤),体积和一个小号微波炉差不多,挪动起来不费劲,按照戴森的说法,它最适合 18.86 平方米的房间。

HushJet Purifier Compact 将于 9 月 30 日在美国正式推出,售价为 349.99 美元。

看完 IFA 开幕首日的新品,我想你也会发现这两条看似平行却又暗中交汇的线索。

一条,是关于「脑子」的——当手机已经集体进入 AI 时代后,AI 本身开始寻找下一个载体,它悄悄溜进了烤炉、鱼缸,甚至摄像头里,帮你解决那些过去只能靠经验和直觉来判断的小事。

另一条线索,是关于「身体」的——扫地机器人长出了履带,学会了爬楼梯;石头科技更是把「装甲车」开进了后院,开始替你打理草坪,它们的目标很明确:用越来越强的机械性能,把人从越来越繁琐的体力活里彻底解放出来;

这两条线索,一个解决脑力,一个解决体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奇妙的是,在 2025 年的柏林,它们殊途同归了——

家——这个消费电子火力最密集的战场,正成为 AI 最重要的栖息地。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刚刚,老黄掏出人形机器人最强大脑!宇树们的进化不只是摆脱遥控了

By: 莫崇宇
26 August 2025 at 11:24

钢铁侠的战衣再酷,也比不过贾维斯那颗爱因斯坦般配的超级大脑。

就在刚刚,英伟达正式宣布现实版「贾维斯」——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和量产模块全面上市,这款专为物理 AI 与机器人打造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性能提升相当不讲武德。

基于英伟达 Blackwell GPU 架构并配备 128GB 内存,相比前一代 Jetson Orin,Jetson Thor 运算性能提升了 7.5 倍,能效提高 3.5 倍,AI 算力最高可达 2070 FP4 TeraFLOPS,而功耗只需要 130 瓦。

此外,Jetson Thor 的核心亮点还在于实时交互能力。

据介绍,Jetson Thor 专为生成式推理模型量身打造,可支持下一代物理 AI 智能体。而这类智能体由大型 transformer 模型、视觉语言模型及视觉语言动作模型驱动,能够在边缘端实时运行,最大限度降低对云端的依赖。

划重点,这就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了个本地超级大脑,再也不用担心网络卡顿了。

通过 Jetson 软件栈的加持,Thor 完全能够满足实时应用对低延迟和高性能的苛刻要求。而且支持所有主流 AI 框架,包括 Cosmos Reason、DeepSeek、Llama、Gemini、Qwen 等通用模型,还有 Isaac GR00T N1.5 等机器人专用模型。开发者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本地实验和推理都不是问题。

依托英伟达 CUDA 生态系统,随着软件版本更新,Thor 的吞吐量与响应速度还会继续提升!这就是传说中的「越用越香」。

它支持运行完整的英伟达 AI 软件栈,基本上能为所有物理 AI 工作流程提供加速。覆盖的平台包括机器人专用的 英伟达 Isaac、视频分析 AI 智能体专用的 英伟达 Metropolis,还有传感器处理专用的 英伟达 Holoscan。

有了这些强大工具,开发者可以玩出各种花样!比如搞个能分析实时摄像头流来查看工人安全的 AI 系统,甚至还能开发基于多摄像头数据为医生提供实时指导的智能手术室。

他们还演示了一个 500 万像素的 Holoscan 传感器连接到 Thor 上,本地跑视频语言模型,4K 立体视频流直接传到 GPU 处理。

Jetson Thor 是英伟达三大计算解决方案的核心成员,专门负责加速物理 AI。

这个完整方案是这样的:DGX 负责训练(相当于「大脑培训中心」),Omniverse 负责合成数据生成和仿真(相当于「虚拟训练场」),而 Thor 就是负责机器人实际运行(相当于「实战部队」)。

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的配置也相当丰富,包含一块 Jetson T5000 模块、一块参考载板、一个带风扇的主动散热器以及电源适配器。

如果要配合显示器使用,需要另外准备显示器、键盘和鼠标。为了让搭建过程更顺畅,所有 I/O 接口都集中在开发板的一侧,方便接入传感器并整理线缆。

从接口来看,包含 2 个 USB-A 接口、1 个以太网接口、1 个 DisplayPort 、1 个 HDMI 接口、2 个 USB-C 接口、1 个 QSFP 插槽和 1 个 Microfit 电源扩展口。

在开发套件底部,有一个 M.2 Key-M 插槽(内置 1TB NVMe 存储),以及一个 M.2 Key-E 插槽(预装无线网卡)。在另一侧,还有 三个按键,分别用于电源、强制恢复和重置。上手非常简单,包装内附带一本小册子,其中包含了详细的分步安装指南。

客户阵容也挺豪华。

Agility Robotics、Amazon Robotics、Boston Dynamics、Caterpillar、Figure、Hexagon、Medtronic、联影医疗、万集科技、优必选、银河通用、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智元机器人等厂商已经率先采用了,1X、John Deere、OpenAI 和 Physical Intelligence 也在评估中。连做拖拉机的 John Deere 都来凑热闹,看来农业机械也要智能化了。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说:「Jetson Thor 专为全球数百万开发者打造,助力他们构建可与物理世界交互、甚至改变物理世界的机器人系统。它具备无与伦比的性能与能效,还能够在边缘设备上同时运行多个生成式 AI 模型。作为一款卓越的超级计算机,Jetson Thor 正致力于推动物理 AI 与通用机器人时代真正到来。」

业内大佬们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Figure 创始人 Brett Adcock 说:「英伟达 Jetson Thor 提供了媲美服务器级的性能,却兼具紧凑与高效的设计,使我们能够部署大规模生成式 AI 模型,让人形机器人具备感知、推理与行动能力。」听起来确实挺科幻的。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表示:「宇树科技一直致力于突破动态高性能机器人的能力边界,为所有人打造友好且安全的机器人产品。Jetson Thor 带来了计算能力的巨大飞跃,赋能机器人更强的敏捷性、更快的决策制定以及更高的自主水平,这对于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导航与交互至关重要。」

Agility Robotics 计划将 Thor 作为其人形机器人 Digit 的计算核心。

Agility 表示,Thor 能让 Digit 在本地运行更大、更强、更智能的策略与推理模型,适用于客户场景和实际部署。它特别关注 Thor 如何帮助 Digit 实现端到端操作与高级场景理解。

更有趣的是 Caterpillar 的 CEO Joe Creed 也来站台:「英伟达 Jetson Thor 提供了我们开发和部署未来工程机械与采矿设备所需的 AI 性能,不仅提升精度,还能减少浪费并提高安全性。」工程机械都要用上 AI 了,以后工地可能真的会很不一样。

在企业使用开发套件完成机器人原型设计后,英伟达还将提供可用于量产型机器人的 Thor T5000 模块。如果一家公司采购超过 1,000 颗 Thor 芯片,单价将降至 2,999 美元。

这怎么不算是买得越多,省得越多呢(doge)

英伟达 CEO 黄仁勋曾表示,机器人是公司在人工智能之外最大的增长机会,这一业务已帮助英伟达在过去两年内整体销售额增长超过三倍。

英伟达机器人与边缘 AI 副总裁 Deepu Talla 上周五在记者电话会上表示:「我们不造机器人,也不造汽车,但通过基础设施计算平台和相关软件,我们赋能了整个行业。」

从 2014 年推出以来,英伟达 Jetson 平台已经吸引了超过 200 万开发者,生态系统有 150 多家合作伙伴,Jetson Orin 让超过 7,000 家客户用上了边缘 AI。现在 Thor 的推出,确实有可能进一步推动视觉 AI 代理和复杂机器人系统的发展。

价格方面,英伟达 Jetson AGX Thor 开发套件现在开售,起价 3,499 美元,大概 2.5 万多人民币。对于开发者来说,这个价位获得这样的性能,性价比还算可以接受。

说实话,从游戏显卡到 AI 训练,现在又是机器人大脑,看这架势英伟达确实在机器人领域布局得挺深。

虽然「通用机器人时代」听起来还有点遥远,但技术进步的速度确实比想象中要快。也许再过几年,家用机器人真的会成为现实,只是希望到那时候这些「钢铁伙伴」别太聪明就好了,不然咱们人类可能真要集体下岗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钉钉发布首款 AI 硬件,CEO 首谈加班争议,「无招」的大招是给每个打工人配 AI 秘书

By: 莫崇宇
25 August 2025 at 15:03

所有办公协作工具,都具备效率工具和「牛马桎梏」的双重属性,天然容易触动打工人的神经,在 AI 带着职业取代的舆论席卷而来的当下,更是如此。

上周,钉钉就因此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在这样的舆论中宣布了十周年的新品发布,这也是 CEO「无招」回归后的首场发布会,更让人好奇,无招到底有什么招。

就在刚刚,答案揭晓。

钉钉发布钉钉 8.0「蕨」,同时也是 AI 钉钉 1.0 版本,表达了无招希望用 AI 来重构工作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无招也借着产品发布,调侃着回应了最近的争议:

「钉钉同学们实际上也不是像大家想象中的只有工作,我们也有精彩生活的。」

这几个月,飞书、企业微信和钉钉都相继发布了大版本更新,在交互方式、多维表格、AI 落地上掀起了战火,他们都在做一件事:用 AI 工作中那些最熟悉的工具和功能,改造成更高效的工作流。

那么,AI 真的能接管我们日常的工作流,像人一样跟我们沟通和协作吗?、

APPSO 在现场给你划好钉钉这场发布会的重点:

  • 钉钉 ONE:专属 AI 秘书,由专业 Agent 组成,自动处理和排序工作事务
  •  DingTalk A1 :四合一智能硬件,集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等功能于一体
  • AI 听记:基于 1 亿小时音频训练,支持 30 种方言、140 种语言的语音识别转录和智能摘要分析
  • AI 搜问:整合企业内外部搜索能力的「一框搜问天下」智能检索系统,可调用多 AI 模型提供最优解决方案。
  • 钉钉 AI 表格:一句话搭建业务系统、工作流,降低用户使用门槛

全面拥抱 AI 的钉钉 ONE

每个打工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消息轰炸、待办堆积,整天在「点击消息-处理-返回-再点击下一条」功能模块的循环中疲于奔命,效率极为低下。

作为此次发布会的核心产品,钉钉 ONE 想要解决的就是这套工作流的问题。

无招表示,「我们观察线下工作中的管理者,他们通常配备秘书来整理所有事务,按优先级排序后递交处理。」因此,钉钉 ONE 的设计理念正是为每个用户配备一位专属的 AI 秘书。

具体来说,钉钉 ONE 由多个专业 AI Agent 协同工作:

其中,消息助理负责筛选和分类各类通讯信息,日程助理管理时间安排和会议提醒,审批助理处理各种流程审核,会议助理记录和整理会议内容。

使用体验上,每天起床,用户就能像滑动短视频一样处理紧要事务,而当用户结束会议后,AI 秘书还会自动分析所有新增消息,按优先级进行排序,帮助用户逐一处理所有事务。

除了处理日常事务,还有个学习助理值得一提。

它能够自动收集和处理企业内外部资讯,用户只需滑动操作,AI 就会全自动处理所有信息,生成摘要视频并提供语音播报。学习助理的内容覆盖面也相当广泛,涵盖 GitHub 精选论文、科技 KOL 新产品动态等多维度内容。

钉钉表示,未来将与更多生态伙伴合作,持续推出更多专业助理,帮助员工快速收集学习相关资讯和知识,让公司的信息和知识真正地沉淀下来。

钉钉首款 AI 硬件: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

DingTalk A1 是钉钉推出的首款 AI 硬件,它能够依托大模型帮助用户实现语音内容的实时转写、语义分析与智能摘要,让工作过程彻底告别人工记录分析的繁琐。

一句话概括,录音笔+会议机+翻译机+AI 助理=DingTalk A1。你可能会想起不久前出门问问发布的 TicNote(超链)。

硬件配置,DingTalk A1 搭载 5 颗全向麦克风和 1 颗骨传导设备。

此外,DingTalk A1 还支持业界首创的自动环境切换录制功能,这意味着无论是会议环境的背景噪音还是手机通话声音,A1 都能智能识别音源类型并自动切换至相应的录制模式。

相比其他同类产品,DingTalk A1 仅有 3.8 mm,支持磁吸,搭载 6 麦克风阵列与骨传导技术,实现 8 米超远拾音及高清音质,续航达 45 小时,为用户提供 1000 分钟免费语音转写时长及 10GB 云存储空间。

作为市场上首款支持 Type-C 接口的 AI 录音设备,DingTalk A1 的充电和传输都很方便。

对比友商,更多的具体参数如下:

DingTalk A1 拥有旗舰版(售价 799 元)、青春版(售价 499 元)两种型号可选,一年尊享版会员单独售价 1299 元,现在购买旗舰版即可赠送一年的 AI 尊享版会员服务。

AI 听记:是工作搭子,更是会议杀手

说到 DingTalk A1 的软件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提 AI 听记功能了。

AI 听记功能基于 1 亿小时的音频训练数据构建,能够识别 30 种常见方言、140 种全球语言,并理解 200 多种行业专业术语。此外,产品还提供企业专属训练增强功能,能够达到极高的识别精度。

从现场演示效果来看,相比友商产品,AI 听记确实能够实现清晰准确的内容转录。

此外,DingTalk A1 还能够实现智能降噪、精准声纹识别,并感知发言人的空间位置。即使在会议中有人走动,系统也能准确追踪并记录发言内容。当用户再次查看 AI 分析结果时,系统能够立即区分不同发言人的内容。

为了提升实际应用效果,AI 听记内置了 36 类场景模板,全面适配团队会议、课堂笔记、采访、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多种场合,还支持企业自定义模板,能够在语音纪要总结时提供更加精准的摘要内容。

讨论结束后,所有信息会自动导入 AI 表格系统,任务跟进也能自动化。无招的话说得很直白:「未来开会讨论后,将完全无需人工分析和跟进,所有流程都将实现全自动化处理。」

用他的话说,AI 听记就是「AI 时代全新的沟通方式」。

AI 搜问:能看就能问,不能看也问不出来

在信息检索方面,AI 搜问功能体现了钉钉的野心——一框搜问天下。

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搜索能力,钉钉 AI 搜问功能构建了文本搜索引擎和知识图谱引擎相结合的智能检索系统,并采用 AI Fusion 技术进行深度优化。

当然,功能强大的同时,安全性同样不容忽视。

AI 搜问采用企业级安全架构设计,严格遵循「能看就能问,不能看也问不出来」的权限原则,对用户无权限访问的内容进行自动屏蔽。产品对所有 AI 模型实施 D1、D2、D3、D4 四级数据安全分级管理,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性。

此外,在现场演示中,当用户询问「帮我写一份杭州 10 月份的团建计划」时,选择并调用三个不同的 AI 模型,并根据各模型的回答结果进行评分和综合总结,最终为用户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

钉钉 AI 表格,跟飞书有什么不一样

数据处理向来是企业办公的重头戏。钉钉 AI 表格让这件事变得简单多了。

借助 AI 表格助理,用户只需对话描述想法,就能自动生成AI 表格、自动化工作流、仪表盘,也可以一句话搭建跨境电商选品管理系统和一句话搭建工作流,进一步降低 AI 表格使用门槛。

此外,钉钉 AI 表格上线超过 100 款字段 Agent ,相当于超过 100 种岗位的 AI 在表格里自动帮你工作。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这种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全新钉钉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 100 多个跨境商品上架素材的 AI 自动生成工作。技术支撑方面,钉钉和阿里云瑶池数据库团队联合开发了 O-Table 新架构,能支持百万行数据的实时计算。

目前,钉钉 AI 表格的百万行处理能力已开启邀请测试。

在发布会的尾声,无招还带来了「One More Thing」。

One More Thing:让 AI 更真实

下一代的钉钉——DingTalk Real,钉钉将让 AI 变得真实、可见、可触。

回看这场发布会 钉钉选择「蕨」作为版本代号,这个隐喻细品其实挺有意思。

蕨类植物的革命性不在于它们长得更高更强,而在于它们率先拥有了维管系统——一套去中心化的信息和资源流动网络。

在此之前,植物只能是苔藓那样的低矮「地毯」,因为每个细胞都必须直接接触外界环境才能生存。维管系统的出现,让植物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专业化:根专注吸收,叶专注光合作用,茎专注运输。

十年来,钉钉从最初的通讯工具逐渐延展,承载消息、表格、闪记、智能协同的能力,像植物逐步长出根系和枝叶,最终形成可以自我呼吸、自我生长的整体。

这正是钉钉 AI 化的底层逻辑。

传统组织中,每个人都必须身兼数职——既要干活,又要汇报;既要执行,又要协调;既要思考业务,又要处理琐事。而 AI 协同系统就像维管束,让信息、任务、决策可以在组织中高效流动,从而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专业化、深度化。

无招最后提到的「DingTalk Real」这个概念。Real,真实。这个词选得精妙。

我们所经历的职场生活,很大程度上都是「不真实」的。我们花大量时间在群里回复「收到」,在各种表格里填写注定不会有人看的数据,在会议室里讨论一些永远不会有结论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这些事情没有意义,但又不得不认真地表演着「这很重要」。

这种不真实,不是因为我们虚伪,而是因为整个系统缺乏一套精确的「价值测量仪器」。打工人也只能通过各种「勤奋表演」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一个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不再需要为「生存」而消耗大量精力时,他们就有可能为「创造」而工作。这不是打工的升级版,而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

我想起社会学家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的那个著名观点:现代社会中至少有 40% 的工作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这些工作的唯一功能就是让人们「看起来在工作」。

钉钉的 AI 化进程,其实就是在做系统性地识别和淘汰这 40% 的「毫无意义」。

但这种淘汰不是要让人失业,而是要让人从「假装工作」中解脱出来,去做那些真正需要人类智慧的事情。

作者:李超凡、莫崇宇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戴上眼镜,起飞!影翎 A1 全景无人机首发评测

By: Lin
14 August 2025 at 21:00

你大概率见过这样一幕——一台航拍无人机,身上绑着一部全景相机。早在 2022 年,影石就嗅到了这股创意的风,推出了适配大疆 Air2 系列的全景相机套件「瞳 Sphere」,让无人机玩家第一次尝到了 「全景飞行」 的滋味。

▲ 为了给无人机挂上全景相机,用户和品牌都绞尽了脑汁

而今天,故事迎来了升级版: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 影翎 A1 登场。毫不意外,背后那双最熟悉的推手,依然来自影石。

品牌中文名叫「影翎」,英文名是「AntiGravity」,直译为「反重力」,这个词一听就是来搞无人机的,它是由影石和第三方团队共同孵化的品牌,全景无人机 A1 是他们的第一个产品。

▲套装包含:无人机本体、体感遥控手柄、飞行眼镜及电池

无人机本体的外观非常科幻。正面竖向排列的视觉避障模组就像电影中的外星生物,而上下两边的半球形凸起就是全景相机模组,一上一下的镜头放置方式和「瞳 Sphere」相同。

▲ 开机自动展开起落架,避免底部的全景镜头接触地面

让我成为一只鸟,在空中自由探索

既然是影石孵化的品牌,身上自然也流淌着影石的血液,尤其是全景合成技术。

影翎 A1 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实时合成全景影像,结合经特别设计的镜头布局,它能够实现出色的「隐形」效果,在飞行眼镜中环顾四周也不会看到机身和螺旋桨的踪迹。

▲ 戴着飞行眼镜转头可以轻松变换视线方向

想象你正在北京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禁忌之旅上,飞车极速前进时,四周的景象尽收眼底。即便飞车在前进,你的视角却可以任意转动,就像是身临其境,飞车的方向并不限制你的视野。

影翎 A1 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自由的体验,仿佛化身为一只在天空中翱翔的鸟,一边飞行,一边自由探索眼前的美景。这样的飞行体验,非常适合在各大景区应用——工作人员摇身一变成为无人机驾驶员,游客则可以「坐」在无人机上,随心所欲地欣赏四周的风光。

全景飞行的模式使其操作方式有别于传统 FPV 无人机——飞行方向只由手柄控制,不再与头显的视角同步。当你的视角与飞行方向不一致时,头显屏幕上会自动弹出一个悬浮窗,实时显示无人机前方的影像。而你只需轻轻转动手柄上的滚轮,就能迅速回到飞行器前方的视角并调整飞行方向,避免盲飞的风险。

其实对于新手来说是很好上手的,但如果你以前就飞过 FPV,那我建议你放下所有的经验,像个新手一样享受这份空中飞行的自由感。

很好玩,也很好拍

在这次体验的前半部分,我完全沉迷在自由的观光感受里了,直到我想起它还是一部能够拍摄全景视频的生产力工具,然后马上就发现了全景无人机的妙处——先专心飞,再随意构图。

影翎 A1 能够录制最高 8K@30fps 规格的全景视频(可惜由于是早期工程样机,我们只体验到了 5.7K@50fps 的视频规格),然后在后期软件里自由调整视角,设置关键帧打点实现一些高难度的镜头运动。

这意味着,在前期拍摄时飞手无需纠结构图与运镜。只要专注于操控飞行,确保无人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与相对位置即可。

以前,拍摄这些镜头时需要操控 FPV 无人机进行翻转、甩尾等高难度动作,还要冒着很大的炸机风险。但现在,只需在后期软件中拖动画面、设置关键帧,便能轻松重现这些效果。

也难怪早就有玩家们在无人机上绑全景相机了,确实好用。

让航拍过程成为一种享受

爱范儿觉得影翎 A1 会是一款彻底改变过往飞行体验的产品。

作为全球首款一体式全景无人机,影翎 A1 融合了手势体感控制摇杆、实时合成全景视频和全方位观测的飞行眼镜,为飞行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它让每个人都能在空中自由探索,尽情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对于影像创作者来说,这样的一体化设计也比曾经专机专用的外挂式配件来得更加可靠,无论是飞行操控还是拍摄体验都更上一层。

最重要的是,影翎 A1 突破了传统飞行的束缚,它解放了创作者们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的焦虑,将他们的飞行体验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让航拍的飞行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

给创作者们提供了大胆飞行、自由创作的底气,这才是影翎 A1 的独特魅力所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实测大疆 ROMO 扫地机器人:这就是贴地飞行?

By: Lin
6 August 2025 at 20:00

做稳定器、做无人机和运动相机的大疆,终于还是杀进了扫地机器人赛道,惊讶的同时又觉得有些合理。

从技术上来看,大疆有做 RoboMaster 机器人,无人机上的避障系统也可以直接用,这么一想,太合理了。

于是,大疆就做出了他们的第一款扫地机器人—— DJI ROMO。

超前的透明外观,保守的清扫配置

按照配置由低至高分别叫 ROMO S、ROMO A和 ROMO P,爱范儿猜测是代表 Standard、Advanced 和 Professional。

▲ DJI ROMO 系列配置参数及价格一览表,由爱范儿制作。

它的外观让我眼前一亮,这应该是第一个用透明设计的扫地机器人吧。

通透圆润的外壳、充满机械感的内部、整齐清楚的管线和纹理,基站和主机的组合就像一个空间站和太空飞船,无论放在家里哪个位置都是一个很特别的装置。

手机 App 的设计也同样很有品质感,尤其是动画——我太喜欢这个应用的动画了,录了两个给你们看一下,立体的、会动的,非常炫酷。按钮的图标都是像素风,有点像 Nothing 手机的 UI,不知道他们两家是不是有过联系。

扫地机器人这个行业已经卷出了很多新形态,年初还有产品内置了可以伸缩的机械臂,能把鞋子和垃圾给你夹走,这太离谱了。

对大疆来说,真要做个机械臂也不难,悟系列无人机就能在空中自由变形。不过这次他们比较保守,选择基于主流的方案做优化,保留了常见的边刷、拖布双机械臂方案,可以向外伸出提高覆盖率。

两段式防缠绕主刷配合大疆自研的风机和优化的直通式风道设计,吸力高达 25000Pa,洒在地毯上的咖啡粉也能被直接吸走。类似的方案经过了众多消费者的验证,大疆用自己的研发和设计去进一步提升性能。先守正再出奇,这话好像有点耳熟。

把避障系统从天空中带到沙发底

避障就是大疆的主场了。说到这,你知道你家里的扫地机器人是怎么检测障碍物的吗?

  • 市面上最简单的方案是机械碰撞,就像个碰碰车,不撞南墙不死心;
  • 主流的 LDS 方案,里头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激光雷达,精度高建图快 360 度覆盖,但它只能探测固定的高度,地面上的物体还得靠撞;
  • 比较新的双目视觉方案,通过视差计算深度,再用 AI 识别障碍物的种类,但是需要算力更强的芯片,暗光下还得开灯;

那大疆是怎么做的呢?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力大砖飞

ROMO 在紧凑的体积里塞进了一组双目视觉传感器和三组双光源固态激光雷达,并且是全系标配。

  • 正面的两颗高性能鱼眼相机负责识别近处的障碍物,根据物体类型采取不同的清扫策略;
  • 双光源固态激光雷达由面光源、线光源和接收器组成。面光源负责探测中距离范围内的障碍物,且因为是负角度对着地面,能精准探测地面障碍物。线光源负责中远距离探测,能快速获取地形信息,有利于快速建图和路径规划。这样的激光雷达组合,正面有两个,背面还有一个。

理论上它的避障性能会很强,我们也实测了一些场景。

地面弯曲的数据线是扫地机器人最大的杀手,基本上每个品牌都针对性地做了避障,而大疆因为有更精确的距离信息,可以做到更极限且灵活的贴边清扫。

面积小而且超级薄的扑克牌,ROMO 也可以识别并调整路径,躲避卡片的同时在没有障碍物的区域穿行清扫。

还有个我觉得挺强的点,因为它前面的两颗鱼眼镜头视角超广,所以它能在转弯前就看到墙角另一侧的障碍物,实时修改路径规划,避免发生碰撞。

如果你家里有宠物的话,一定要关注液体和粪便的避障功能。在检测到地面有不明液体的时候,ROMO 会主动进行更远距离的避让,避免打湿边刷还把其他地方弄脏了,遇到宠物便便的时候也会同样进行避让。

另外因为地图精度高、导航算法强,ROMO 还能在遇到复杂障碍物时候,智能选择不容易堵塞的大路,就像我们在手机导航里选「大路优先」一样,省去了在迷宫里穿梭的时间。

还有个功能叫「柔性拖布」,就是在遇到桌腿的情况下,机器可以一边扭身子一边伸缩拖布,拖布可以紧紧贴着桌腿。

不过可能是测试版的原因,我们在测试的时候偶尔会遇到不够贴边的问题,这个功能还是挺实用的,希望大疆能在之后的版本里大胆「擦边」。

大疆,本就是一家机器人公司

早在半年前听到大疆要做扫地机器人的时候我是真的很震惊,然后就会觉得,对啊,大疆本来就是个机器人公司。

无人机是四个螺旋桨的机器人,「大疆车载」智驾系统是四个轮子的机器人,那扫地机器人就是两个轮子的机器人。大疆在传感器、通信系统、导航系统、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积累,让它可以在多个领域内轻松迁移。

DJI ROMO 作为大疆的第一款扫地机器人,它的确是是市面上很与众不同的东西,独树一帜的外观风格、独领风骚的传感器配置,实际表现却有些不及预期。

不过我觉得这些软件方面的 bug 对大疆来说都不算事儿。毕竟保持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创新力,是大疆的生存之道。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ndroid 电纸书体验报告 | 圆桌测评

5 April 2020 at 18:37

本文为 少数派 Android 电纸书圆桌测评 中本人负责的部分。

有了 Kindle,为什么还要买 Android 电纸书

坦白地说,我对此前使用的 Kindle Voyage 没有任何不满,它足够轻便,续航持久,生态成熟。然而,在一次次更新换代后,KV 成为了我手头唯一一款采用 Micro USB 接口的设备,迫使我出行时多准备一条数据线。在剃须刀也升级为 Type-C 后,我才决心入手一款 Android 电纸书,而更大的屏幕尺寸、更开放的系统体验等优势,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这个决定更合理而冒出来的。换句话说,先决定要买,再构思理由,可以说是相当不理性了。

然而,对我来说,这些都只是锦上添花的额外特性,真正促使我更换手头 Kindle Voyage 的,是屏幕尺寸。我们都知道,电纸书的核心功能是压方便面,KV 的 6 英寸身板足以应付合味道至大食桶的常见杯面型号,但如果你想尝尝炒面或干拌面,入手一部尺寸更大的墨水屏就成了当然之选。

更大的屏幕尺寸意味着什么

除了压泡面得心应手外,更大的屏幕尺寸还意味着更舒适的阅读体验。以我正在使用的文石 BOOX Note 为例,10.3 英寸的电子墨水屏约等于标准 A5 纸张大小,超过大多数单行本的 B6 尺寸,再加上对比度优化等系统功能,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堪称漫画阅读利器。

不过,如果你想在墨水屏上阅读教材或文献资料等,10.3 英寸并不是最佳选择,与 A4 纸张相当的 13 英寸及以上方能挥洒自如。在我看来,B5 是个相对完美的尺寸:能轻松塞进大部分背包、砸到脸上不会毁容、比大部头教材轻便、裁边后亦可舒适阅读文献。

尺寸之外,最影响阅读体验的当属屏幕素质。我目前正在使用的文石 BOOX Note 分辨率为 1404×1872,折合 227 ppi,低于 iPad Pro 10.5″ 的 265 ppi 和 Kindle Voyage 的 300 ppi。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这一差距几乎无法察觉,但如果你看漫画时脸与屏幕贴贴,颗粒感就比较明显了。其他作者也提到过,文石的多种刷新模式和 DPI 调整让墨水屏体验非常出色。但没有背光让我的阅读场景比较受限,实际阅读效果基本取决于周边环境,我命由天不由我大抵如是。

开放系统的特别履职姿势

除了我独享的躺床上看漫画 Moment 外,文石 BOOX Note 还是一款新闻阅读利器。对于 Really Simple 的 RSS 格式来说,墨水屏不伤眼,不伤肾,轻便易携带,蹲坑好伴侣。得益于墨水屏的低功耗特性,我在写作时还会把它竖在桌边检视大纲、查阅资料等,相当好用。如果你倾向于开箱即用,文石 BOOX Note 与京东读书合作,提供类似 Kindle 的在线书城,京东 PLUS 会员还可以免费领取京东读书 VIP,借阅会员免费书籍。

当然,除了以上正经用法,Android 电纸书还有许多「骚」操作,例如改装成闹钟日历、智能音箱、离线下载服务器甚至外接显示器等。如果你的脑回路比较独特,还可以将它夹在实体书中作为书签、看 120 帧电影、做色盲测试等,可玩性相当高。

在这里,我也为大家推荐几款在墨水屏下表现出色的 Android 应用,希望能让你的电纸书更加好用。如果你不喜欢原生启动器,可以尝试专为墨水屏设计、支持更换图标还能看天气的 奶糖桌面;如果你不忘初心,Kindle微信读书AIReader 等都是优质选择;想了解天下事,不妨试试自带墨水屏模式的 RSS 阅读器 FeedMe;要预习 abandon,动画效果少、界面简洁的 墨墨背单词 在墨水屏下表现也相当出色。

无从评判的压感手写体验

差点忘了,文石 BOOX Note 的一大卖点是支持 4096 级压感的电磁笔,不过我对此不予置评,主要有以下原因:我的字很丑;我不会画画;我一般用 iPad Pro 记笔记;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入手不久,原装电磁笔就负气出走,至今未归,故而无从评测。

所以到底要不要买它呢

当年领到一个 136 块钱的红包,叠加活动价,最后以 1844 元入手文石 BOOX Note,性价比还不错。但你要问我是否推荐现在入手,我只能说还请三思,主要原因也有三点:

  1. 2018 年 3 月发布至今,BOOX Note 没有得到任何大版本更新,出厂 Android 6.0,至今坚守 6.0。这点我在此前的评测中已经提及,而随着时间推移,弊端也愈发显著,许多 App 只能使用旧版;

  1. 文石对系统的优化有些捉急,时常出现「XX 无响应」的弹框,甚至连自家的启动器 ContentBrowser 都可能崩溃,严重影响了正常使用。另一方面,BOOX Note 的系统还存在不少小 bug,续航也较为堪忧;

  1. 上个月,科大讯飞和掌阅都推出了彩色墨水屏设备,有理由相信下半年各品牌都会推出类似产品,现在显然不是购买电纸书的良机。而文石也在去年底发布了 BOOX Note 的继任机型,补齐了大部分短板,但其价格仍处于高位,不建议原价入手。

至于我自己,则在静候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在知乎上疯狂暗示的,将在八月发布、采用 300 ppi、对标 Kindle Paperwhite 至 Oasis、让得到阅读器自叹弗如、可能还是彩色全面屏的新款多看电纸书,希望不会咕咕。

新款价格太昂贵?这些官方翻新设备也是好选择

23 September 2019 at 15:15

本文部分介绍已失效,建议参考《精打细算还是一步到位?不妨先看看这些硬件优惠》。

时值九月,又到了各厂商扎堆发布新品的时间。不过,对于囊中羞涩的我来说,只有靠刷微博 B 站,才能假装在体验新品这样子。如果你的手机已经大限来临,或者想试试新玩意,却苦于手头资金不足,不妨试试质量有保障、价格更实惠的官方翻新设备。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官翻机相较于二手设备的优势和主流品牌的购买渠道,希望能作为你选购时的参考。

为什么选择官翻机

提起官翻机,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将其与二手划等号。但与鱼龙混杂的二手交易平台相比,经过官方返修处理的翻新设备显然更有保障。这些翻新设备大多数来自因质量问题退换、以旧换新等渠道回收,厂商收到后经过替换新零件、更换电池和外壳等流程后,再由工厂按照新机标准进行测试,通过后才会上市再次销售,体验与新机基本一致。

如果你曾经在某鱼等渠道选购过二手设备,可能会为和卖家间的讨价还价和勾心斗角所困扰,即使最后交易成功,还可能会面临商品与描述不符等问题,再次陷入永无止境的扯皮之中。而官方翻新设备则在正规渠道销售,大部分机型享受七天无理由退货和与新机一致的有限保修服务,价格也更为低廉,买的更安心。

提供官翻渠道的品牌

一图流

苹果

苹果的官方翻新设备主要集中在 Mac、iPad 和 Apple Watch 上,不包括大家最关心的 iPhone,不过,苹果也曾推出过官翻版 iPhone,但撰写本文时并未上架。这些设备大多来自于保修期内出现故障的返厂机器,替换新零件、彻底清洁并更换电池和外壳后再次销售,外观和体验均与全新基本一致,附赠全套配件和包装盒。

你可以点击 此链接 前往选购苹果官方翻新设备。所有翻新产品的售后政策均与全新设备相同,享受一年有限保修服务以及最长达 90 天的免费技术支持。你还可以为翻新设备选购 AppleCare 服务,使用更安心。

在价格方面,大部分苹果官翻设备定价均低于新机约 20%。以一部 2017 款的 13.3 英寸 MacBook Pro 为例,配备 8GB 内存、256 GB SSD 和 i5 处理器的官翻售价为 9299 元,而全新售价则为 11499 元,降幅达 2200 元。

微软

微软的 Surface 系列一向被誉为 Windows 设备的标杆,但其居高不下的价格也令不少用户望而却步。如果你看中了某款 Surface 兜里却空空如也,不妨购买官方认证的翻新设备。微软称这些官翻设备均经过专业员工精心检测,包括硬件损坏修复和外观品质检查,加上安全的数据擦除,软件升级和诊断测试,经过校调并重新安装 Windows 操作系统和软件更新后才会重新上架销售。

你可以点击 此链接 前往选购微软认证翻新 Surface,享受两年有限硬件保修。在价格方面,大部分官翻 Surface 均低于全新设备约 15%-20%,如一部 8+256GB 的 Core i7 版 Surface Pro 6 定价为 10109 元,比全新设备便宜 1399 元。

三星

与苹果相比,三星的官翻机型相当少,只包括部分 Galaxy S、Note 和 A 系列手机。三星称这些设备大部分来自购买 15 天内出现质量问题退货的正品国行手机,由三星生产工厂进行修复和外观翻新后再次销售。为了与全新机型区分,这些官翻机会在背面激光刻印字母 R,在包装盒上也贴有「官翻良品机」标签,避免部分商家以次充新的行为。

在中国大陆地区,三星官翻良品机的销售渠道为京东优品,你可以在京东搜索「三星官翻机」前往选购。三星官翻手机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但仍享受一年有限保修服务。三星官翻手机的价格也比较诱人,一部 8+128GB 的 Galaxy S10 售价为 4359 元,比全新价格低 1300 元,降幅达 23%。

戴尔

基于区域的不同,戴尔官翻机型拥有两个销售渠道。在境外,你可以前往官网的 Dell Outlet 板块选购翻新及清仓设备,包括笔记本、台式机、显示器、服务器等。这些设备同样经过零件更换、外观翻新等步骤,价格也相当诱人,Alienware Area 51m 的官翻售价为 4415 美元,比全新低 1245 美元,足够买一部 iPhone 11 Pro Max 了。

在大陆地区,你可以前往京东的「戴尔官翻优品旗舰店」选购官翻机型。其品类也相当全面,包括 XPS、灵越、Alienware 等大部分主流机型,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和两年有限保修。在价格方面,XPS13 9360 的定价为 5999 元,全新定价则为 7699 元,优惠了 1700 元。

联想

联想的官翻设备销售渠道同样分为两种,境外是官网的 Lenovo Outlet 板块,境内则是京东的「ThinkPad官翻授权旗舰店」。联想官翻优品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并享受一年有限硬件保修,与全新机型一致。在价格方面,一部 15.6 英寸的 ThinkPad X1 Extreme 官翻定价为 9999 元,全新则是 13999 元,优惠 4000 元。

佳能

佳能并未在中国大陆地区开设官翻购买渠道,因此,我们需要到 美国官网 选购官翻产品。佳能提供的官翻设备包括相机、单反、镜头、闪光灯、摄影机等,涵盖了大部分产品类型,所有官翻设备均享受一年有限保修。一部官翻 PowerShot G3 X 的定价为 679.99 美元,相较于全新便宜了 220 美元,优惠幅度达 24%。

尼康

尼康同样没有在大陆地区开展官翻业务,我们需要前往 国外官网 进行选购。这些官翻设备涵盖了单反、相机、镜头、闪光灯和摄影机等,品类齐全。比较小气的是,尼康官翻设备仅提供 90 天有限保修,而非全新机型的一年联保。在价格方面,D850 官翻定价为 2699.96 美元,全新价格则为 3299.95 美元,优惠幅度达 18%。

理光

理光的官翻机型主要包括机身、镜头和部分配件,所有设备均经过厂家严格的质量检测,不存在影响正常使用的瑕疵,且产品质量达到相机销售标准,但外包装可能存在破损、机身可能有轻微划痕等。理光官翻机型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但享受半年有限保修。以 D FA*70-200mm F2.8ED DC AW 镜头为例,官翻定价为 8300 元,全新则为 11988 元,优惠幅度达 31%,你可以前往 中文官网 选购。

DJI 大疆

作为无人机行业的领军者,大疆的产品一向广受好评。如果你想尝试翱翔天际的快感,又要顾及钱包君的感受,不妨前往 大疆官网 选购官方翻新机。大疆称每台翻新机均经过完整的功能测试、彻底的清洁流程、检验和重新包装,通过最终质量检验。虽然翻新机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但与新机享受一致的售后服务政策,支持选购 DJI Care 随心换。在价格方面,Mavic 2 Zoom 御 2 变焦版航拍无人机官翻定价为 7499 元,优惠幅度达 3389 元,约 31%。

亚马逊

除了上述品牌的官方翻新销售渠道外,亚马逊也专门开辟了 翻新设备专区,涵盖范围极其全面,包括手机、平板、计算机、智能手表、相机、物联网设备、厨房用具、维修工具等大类,均经过官方检测。如果购买的翻新设备在 90 天内出现使用故障,你还可以享受免费退换货服务,使用无忧。

结语

在选购产品时,我们通常需要综合考量性能和价格。当两者不能兼具时,除了咬牙大出血和将就低配版之外,还可以试试本文介绍的官方翻新设备,在保障与新品基本一致体验的同时享受更多折扣。

文石 BOOX Note 三日体验报告

7 June 2019 at 11:13

众所周知,Kindle 的主要功能是盖方便面,但由于我最近吃起了干拌面,原先的 Kindle Voyage 尺寸就有些不合适了。经过一番探寻,我决定买一部文石 BOOX Note 担此重任。在实际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我想借本文谈谈它除了当泡面盖之外的功能体验。

你看这板子它又大又宽

与 Kindle Voyage 的 6 英寸小身板相比,文石 BOOX Note 10.3 英寸的三围着实有些巨大,也使得单手操控成了件难事。不过,更大的尺寸也意味着更优秀的 PDF 阅读体验,与 A5 纸张相仿的可视区域足以应对大部分文档浏览需求,不会因字号太小而纠结。

与 Kindle Voyage 对比

与我的 469 克的 10.5 英寸 iPad Pro 相比,文石 BOOX Note 的重量仅有 325 克,握持更轻松,躺床上举高高时也不用担心砸到脸会毁容。其厚度同样只有 6.8 毫米,在尺寸和重量间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平衡,符合其介于 iPad Pro 与 Kindle 之间的定位。

与 iPad Pro 10.5 对比

在外观方面,文石 BOOX Note 的屏幕并没有采用全贴合设计,也没有背光功能,关灯后就不要想着继续读书了。当然,以上两点可以用一分钱一分货安慰自己,但令本强迫症不满的是,底部 Type-C 接口居然不居中,怎么看怎么别扭,想自己动手把他掰过来。

逼死强迫症的接口位置

在硬件配置方面,文石 BOOX Note 采用了一块 1872×1404 分辨率的电子墨水屏,像素密度为 227 ppi,低于 iPad Pro 10.5 的 264 ppi 和 Kindle Voyage 的 300 ppi,显示效果略差。其运行内存为 2 GB,储存空间为 32 GB,不支持存储卡扩容,也只能说是堪堪够用。

细看还是有差距的

可能是最好用的漫画阅读器

除了阅读本地文件外,文石 BOOX Note 还自带了与京东读书合作的在线书城,对国内网络小说和出版文学覆盖还是比较全面的。再加上我开通 PLUS 会员时赠送的 VIP 畅读会员(现在已经不送了),不少热门书籍都可以免费阅读。可惜原装的精简版京东读书不支持筛选 VIP 免费书籍,还需要在手机上添加,体验较差。

书城

如果你不喜欢自带的书城,可以在应用商店中自行下载 Kindle App。与我的正牌 Kindle Voyage 相比,文石 BOOX Note 从尺寸上就赢得一局,大屏让阅读更舒适。但如果你的手比较小或希望塞进口袋随身携带,这也可能成为减分项。此外,在保持 Wi-Fi 开启的情况下,文石 BOOX Note 的耗电极快,基本是两三天一充的节奏,与动辄几周的 Kindle 相距甚远。

间歇开启 Wi-Fi 情况下的续航

在体验上,Android 版 Kindle 与原汁原味的 Kindle Voyage 并无太大差别,同样支持远程推送、X-Ray 等特性。在某些地方,Android App 甚至更为优秀,例如支持多种颜色标注(虽然在电子纸上看不出来)、夜间模式、分享至微信和微博等,完全满足我的阅读所需。

Android 版 Kindle 应用

不过,我买文石 BOOX Note 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看漫画:纸质太贵还不好买、iPad 太重又伤眼、手机和 Kindle 屏幕太小看不清。而 BOOX Note 就完美弥补了以上缺点:可以从网络下载资源、轻薄无频闪、屏幕比纸质漫画书还要大,再装个 B 漫,就成了全方位漫画利器。唯一遗憾的,就是 Neo Reader 不支持从右向左翻页,对日漫比较不友好。

大即是好

玩转第三方 App

由于采用的是定制版 Android 系统,文石 BOOX Note 支持安装第三方 App。在其自带的应用商店中,已经提供了多看、豆瓣、微信、掌阅、Kindle 等众多主流阅读 App,均针对电子墨水屏进行了优化。不过,这些 App 基本都不是最新版本,想紧跟时代,只能自己从官网安装了。

文石应用市场

除了上文提到的阅读 App 外,文石 BOOX Note 应用商店中还提供了 WPS Office、Pocket、欧路词典、百度网盘等第三方应用,活用它们,就能发掘出更多可能。例如用讯飞语音朗读书籍全文、用 WPS 浏览工作文档、用印象笔记和 OneNote 记录书摘、用百度网盘和坚果云同步云端文件等,Android 平板能干的,文石 BOOX Note 也可以。

应用列表

对于非应用商店安装的第三方 App,文石 BOOX Note 还提供了详尽的显示优化选项。例如增强对比度、调整 DPI、文本字体加粗和颜色加深、过滤浅色背景和动画效果等,让 App 在电子墨水屏上使用时更舒心。此外,你还可以从云端一键同步其他用户对第三方 App 的优化配置,省去自己操作的辛劳。

App 优化配置

PDF 阅读才是正经事

除了阅读漫画外,我购买文石 BOOX Note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浏览和批注 PDF 文档了,而在实际体验中,它也没有令我失望。由于大部分 PDF 都采用 A4 尺寸,文石特别开发了 PDF 一键裁边功能,将文档四周的留白删除,只保留文档主体,不浪费屏幕空间。

裁边前后对比

为了满足论文和教材的阅读需求,文石 BOOX Note 支持单文档双页展示、文档四栏拆分、多标签页快捷切换、智能留白、去水印、图片锐化、对齐方式设置等功能,可以快速打开超过 500 MB 的大型文档,并兼容 PDF、EPUB、MOBI、DOCX、HTML 等数十种文件格式,比索尼电子纸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阅读设置

读文档时,当然要顺手记录所思所想,而文石 BOOX Note 在这方面也做得十分到位。你可以拿起电磁笔,直接在书上圈点段落、绘制形状;也可以长按文字,设置高亮、划线等标注格式,在一处便捷管理,并将标注内嵌在文件内一并导出。此外,文石 BOOX Note 还支持对选中的文字快速查询词典、调用在线翻译、使用浏览器搜索等动作,功能全面。

查询释义

你甚至可以用电子纸画画

尽管电子墨水屏仅有黑白两色,但文石 BOOX Note 却配备了一支 Wacom 电磁笔,并支持 4096 级压感和五种笔迹色彩(虽然看不出来)。如果你是一名大触,可以试试用其内置的笔记应用勾勒骨架,之后再连接电脑上色,当作一块数位屏使用。

涂了个鸦

在手绘方面,文石 BOOX Note 也是比较认真的。为了弥补电子墨水屏天生的低刷新率缺陷,其支持 A2 刷新模式,降低残留拖影痕迹。其笔记界面支持绘制形状、套索旋转移动、插入文本,还可以更换背景为横线、方格、英文、五线谱、田字格、计划本等模板,练字写歌都靠它。

更换背景

此外,文石 BOOX Note 还可以识别手写文字,一键转换为可编辑文本,其支持中英日韩等 59 种语言,并能够搜索原笔迹。你所写的笔记都支持云端同步,并可以绑定印象笔记、OneNote、有道云笔记等第三方服务,还能一键分享至微信、微博等常用社交服务。

搜索手写笔迹

略拖后腿的操作系统

刚拿到手时,这部文石 BOOX Note 运行的还是 Neo Reader 2.0 版本,仅支持本地书库和不稳定的云推送,甚至无法有线连接电脑后传输文件,一时间只有退货的冲动。不过,我很快就收到了更新推送,升级至 3.0 版本,终于可以被电脑识别和使用 Wi-Fi 传书功能了。

Wi-Fi 传书

那么,我为什么要说系统是文石 BOOX Note 的短板呢?答案很简单,在 Android Q 都已亮相的 2019 年还使用着 Android 6.0 系统,且大版本升级似乎遥不可及。尽管你可以说我并不需要新系统的新功能,但这也意味着更差的 App 兼容性和稳定性,许多最新 App 都无法安装。在这一点上,小米生态链近期推出的墨案智能电子纸就要好很多。

系统版本

不过,文石 BOOX Note 的系统在许多小细节上都做得不错。例如支持悬浮球导航、自动冻结后台 App、智能休眠、书库中用标题代替文件名、扫描所有本地文件夹、更换锁屏图片等。你甚至可以从电脑导入音乐,在阅读的同时听一首喜欢的歌。(真的会有人用电子纸听歌么?)

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我对于文石 BOOX Note 还是比较满意的。如果你喜欢吃干拌面,或者希望用对眼部更友好的方式记笔记和涂鸦,不妨试试买一部电子纸;如果你只吃杯面,或者想随时专注阅读,Kindle 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如果你说我全都要,iPad 也许是最佳答案,还请诸君各取所需,享受阅读的乐趣。

周末前把焦虑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By: Steven
19 April 2024 at 17:24

儿子今天晚上有舞蹈考核,会决定他能不能晋升到舞蹈室的少年团里,但我今天又有很多事情,所以一直都很焦虑,担心不能早点回去。

从早上到现在,先是跟供应商开会核对东西,同时又需要我自己制作一些外发的物料文件,还得催促其他同事把我将要寄出去给客户的样品调试好,寄出之前我自己还得跑一遍测试流程,确认没有问题。同时还得跟远在沈阳的同事确认设计文件,还得打通两家供应商的物料,安排周末和下周要立刻出来的东西。

就这样一边焦虑,一边沟通,一边处理文件,居然在这个时候就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完了。

顿时舒服啦!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By: tankey
15 September 2019 at 21:52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一、需求分析

今年 618 在狗东 1699 元剁手了一台 HomePod,因为还是在校生,宿舍没有好的 WiFi 环境。考虑在校做项目与老师关系好,所以白嫖了一台学校已经退役的路由器 PHICOMM 斐讯 FIR302C。到手后顺利接入校园网创建了自己的 WiFi 环境,激活了HomePod。冒着被舍友炮轰的风险,开启 bgm 循环模式,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但是,这个路由器性能很差,运行不稳定,时不时断流,百兆的校园网,硬生生的压倒了10M以下!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果断选择再断一只🤚。

需求定位

① 5GHz ➕2.4Ghz 双频千兆路由。至于 5GHz 的优点在这不做过多赘述,总结就是”既快又稳“。

②价格适中:像败家之眼八爪鱼那样虽然很好,但是我买不起。/(ㄒoㄒ)/~~

③一定的可玩性:对于一个 Geek 而言硬件到手,结果封闭的要死,那要他何用?

④能访问外网:本人是个喜欢一步到位讨厌麻烦的人,如果路由器在刷机后,搭个 ladder 能以客观的速度看看外面的世界,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more–>

PHICOMM 斐讯 FIR302C 直连速度: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PHICOMM 斐讯 FIR302C 外网速度: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二、购买

1、纠结的漫漫选购路

①软路由

Newlearnerの水群和一群大佬聊天很多大佬都荐我直接上软路由,因为我自己日常挂在梯子上,我内心也是很渴望上软路由的,于是在油管上刷了大量的视频,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总结就是一句话”软路由好!“。但是在看完到油管上洋葱老师的2019软路由推荐/科学上网软路由选购指南/软路由科学上网速度测试/软路由加速科学上网后终于解决了困扰自己好久的需求问题,知道软路由到底该怎么选?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软路由?

我个人总结是:不需要。理由如下

1、校园网网速不过百兆,上软路由的网速起码得300M以上,不然在自己有限的本地网速下,即使拥有了软路由,也不能获得多大的速度提升感。

2、即使满足了上面的第一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硬路由作为AP一切也是白搭。

3、即使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在学校宿舍这个条件,拥有了一个高速的国际互联网环境。也还是”买前生产力,买后youtube“的存在。

PHICOMM 斐讯K2p A2

作为曾今”0元“购的先驱,中国路由器的”领军品牌“的遗产。因为起初性能优异被很多Geek爆改,可以刷官改、梅林、老毛子固件等,基本上满足了我一开始对路由器的要求。

当然斐讯K2p有多个版本,为什么我选择A2?当然网传A1CPU性能好,A2是其阉割版,但是看了一些测评以后,绝大多数玩家给的评价是二者差距不大。以下是一个简单的K2p各版本的区别概述。至于K3价格太贵而且发热问题严重。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顺便附带一张官方K2p的简介长图: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2、其他

①华硕、网件之流好的太贵,虽然可以升级/更换固件(梅林、老毛子固件等),可玩性很强。但是洋垃圾二手货泛滥,想低价入手的朋友,踩雷风险较高。

②HUAWEI:世界通讯领域的王者,但是听B乎很多大神说,华为路由器稳定性一般,没有通讯硬件做的好,而且存在系统监督用户上网信息的问题。吓得我这个富强用户打了一个冷颤。爱爱不起。

③XIAO MI:青年良品小米,在逛当地的小米之家时候看到了小米的路由器普通路由器价格还算可以。而且也是有一定的可玩性的,作为的备胎

④Tp等等我在这就不多说了,因为可玩性不高,没有过多考虑。

⑤至于现在热火朝天的 NewWIFi 不予置评,我不想做🐁。

三、开箱、设置

1、开箱

并夕夕入手。价格自现在是虚高不下,是被炒作的结果,并不很建议各位入手,纵观市场可替代的产品还有很多。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关于是否是二手货、组装机、正品等,我已经懒得去验证了,因为本来拍的的全新未拆封,但是卖家因为当天有事没有能兑现当天发货的承诺,耽误了时间,所以我让卖家帮我代刷了官改。当然也少了有点自己动手了乐趣,不过以后我也会出这个路由器的搞机文所以问题不大。

2、安装

因为是校园网,路由器类似于AP的存在,所以不存在拨号问题。直接把网线插在WAN口上。输入 192.168.2.1 进入设置界面,第一次登陆会让你自己设置密码(请牢记自己设置的密码。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选择自动获取,即可自动获取校园网的DNS,然后就是设置双频WiFi密码。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设置好密码后,在电脑选择相对应的 WiFi 输入密码登陆,在浏览器页面输入校园网的登陆ip,成功显示校园网的登陆界面,输入账号、密码、选择运营商登陆,至此成功连接搭建了 WiFi 环境。(在校园网环境下路由器类似电脑有线连接登陆,发送 WiFi 信号)

以下是运行界面图: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以下是斐讯官改固件的插件商店,自带了一些实用功能: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四、体验

话不多说直接放测速图:

1、2.4G下测速报告

①直连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②路由器固件访问外网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③电脑小飞机访问外网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2、5G频段下测速报告

①直连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②路由器固件访问外网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③电脑小飞机访问外网

《斐讯K2P路由器入手体验》

五、总结

以上测速都是随机测速的,当然存在网络波动的问题,所以不严谨。但是总结起来大概有那么几条:

1、相比较之前的PHICOMM斐讯FIR302C基本上是全面提升,各个方面直接碾压。

2、5G频段下的各项指标基本上比2.4G要好一点。

3、因为路由器CPU、RAM等硬件上和电脑存在相当的差距,所以路由器固件内置的富强功能达到了流畅视频的标准但是还是不够。所以我放弃了内置的代理功能,换回小飞机、小火箭。

4、参数终归是参数,但是实际使用体验更为重要,日常的上网浏览、Netflix需求全部可以满足,稳定性方面显著提升,再也不需要忍受那时不时的断流之苦。

5、刷固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不要为了折腾而折腾。购买之前明确自己的需求,选择对应的固件,找好相关教程仔细阅读。也可以直接交给店家处理,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路由器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玩出花样的。

6、总结:这是一次提升我幸福指数的的购物体验。

SSD U盘、Windows To Go 与 Mac

By: James Guo
26 February 2019 at 16:49

最近,我先后购买了 SSD U盘和 SSD 硬盘。我在我的 SSD U盘上安装了 Windows To Go,并在 Mac 设备上良好使用。本文将分享一下我的体验。

SSD U盘/移动硬盘

SSD VS HDD

TL;DR:固态硬盘(SSD)的性能比机械硬盘(HDD)高 10 倍左右,体积与重量也明显小于 HDD,但单位容量的价格也高了近 10 倍。

固态硬盘(SSD)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通常,固态硬盘的各个性能要好于传统机械硬盘(HDD),包括但不限于读写速度、IOPS 等指标。一个普通的机械硬盘的读写速度大概在 100Mbyte/s 左右,而固态硬盘则能达到 1000Mbyte/s 以上,速度比移动硬盘快了近 10 倍。SSD 的 IOPS 性能相比 HDD 可以提升近 100 倍。这些性能提升体现在各个方面:拷贝文件、打开存储在硬盘上的文档和软件软件、启动系统等,最高能有十几倍的速度提升(如果瓶颈是在硬盘读写的话)。当然 SSD 的价格也能比 HDD 高近 10 倍。此外,HDD 相比 SSD 噪音要大很多,SSD 基本是无声的。

市面上销售的移动硬盘多数都是低速的 HDD,因为普通消费者最常关心的是容量和价格,HDD 的每 GB 价格更低,SSD 则贵很多,所以 SSD 的销量也相对的低很多。花 300 块可以买到一个 1TB 的 HDD,而 1TB 的 SSD 可能需要 3000 块。

我是否需要 SSD?要看是否有高性能需求。比如,操作系统和软件就适合安装在 SSD 上,这样启动时间会大大缩短。一些文档、图片和视频等数据则可能不是那么需要 SSD。如果你是图像/视频工作者,需要存储高画质的图像/视频,那么 SSD 就会很有用,它可以大大缩短文件的加载时间;当然很多软件也为低性能设备做了优化,比如 Lightroom Classic CC 可以生成预览(Preview)以减少文件大小;Final Cut Pro 和 Premiere CC 可以为原始素材生成代理(Proxy)以减少文件大小,你可以将预览或代理存储在 SSD 上,原始文件存储在 HDD 上以节省成本。此外,一些访问频率很低的数据也可以存储在 HDD 上以节省成本,如数据备份、监控视频、日志等。

mSATA mini 型的 SSD(来自 amazon.com)3.0cm * 2.7cm * 0.4cm

此外,SSD 能有更轻的重量,更小的体积,以至于 SSD 可以做成 U 盘大小。而 HDD 就会大很多。以现在常用的最小的 2.5英寸 HDD 为例,其长度为 10cm,宽度为 7cm,这还不包含外壳部分。上图所示的 SSD 的长宽高仅有 3.0cm * 2.7cm * 0.4cm,重量也不到 40g。其长度不到 HDD 的三分之一。

SSD 也可以做到很大的容量,比如 15英寸 MacBook Pro 甚至可以选择高达 4TB 容量的 SSD。但由于 SSD 的价格过于昂贵,导致大容量的 SSD 并不流行。

SSD U盘与移动硬盘

SSD 外设有着如此之高的读写速度,以至于只有使用 5Gbps 的 USB3.0 和 USB3.1 Gen1,或者 10Gbps USB3.1 Gen2 才能体现出它的性能,这些接口的速度对于 SATA SSD 已经够了。然而,若要发挥出其全部性能,则需要使用 20Gbps Thunderbolt 2 或者 40Gbps Thunderbolt 3 接口,因为多数的 NVMe SSD 读写性能大于 10Gbps 而不超过 20Gbps。使用 480Mbps USB2.0 的 SSD 几乎是无意义的,所以你也很难找到这种产品。不同接口的 SSD 外设价格也区分的很明确,使用的接口越高端就越贵。使用 Thunderbolt 接口的移动 SSD 价格会比使用 USB 接口的贵 23 倍(速度快 24 倍)。

接口协议对比图(来自 thunderbolttechnology.net)

Thunderbolt3 接口的外形与 USB Type-C 外形完全一样,有些移动硬盘使用了 Type-C 接口,但不代表它就是 Thunderbolt3。你可能需要通过观察其是否有 Thunderbolt 的 ⚡️标志来判断是否支持 Thunderbolt。此外,使用 Thunderbolt3 接口的移动硬盘未必支持 USB 协议,例如我购买的 HP P800 移动硬盘,就不支持 USB 协议,且不能转接成 USB,同时也不能转接成 Thunderbolt2,所以其兼容性就大打折扣。而 USB3.x 的设备通常兼容 USB2.0,且 USB Type-A 与 Type-C 也能相互转接,所以 USB 设备有着更好的兼容性。

SSD 移动硬盘类似与普通的移动硬盘(基于 HDD),但有着更高的性能。通常,SSD 移动硬盘的体积也会更小。

SSD U盘相当于更小的 SSD 移动硬盘,其体积可能和普通的 U 盘相近。由于体积的减小,SSD U盘读写性能与散热性能通常不如 SSD 移动硬盘。且更少有支持 Thunderbolt 的 U 盘。

从左到右依次为 iPhone XS、HP P800 Thunderbolt3 SSD、CHIPFANCIER USB3.1 Gen2 Type-C SSD
HP P800 SSDCHIPFANCIER SSD
接口Thunderbolt3USB3.1 Gen2 Type-C
类型移动硬盘U 盘
大小(毫米)141x72x1972x18x9
读取速度2400Mbyte/s
约 500Mbyte/s
写入速度1200Mbyte/s约 450Mbyte/s
容量256GB/512GB/1TB/2TB
(2TB 版本尚未发布)128GB/256GB/512GB/1TB
在 MacBook Pro 上,即使一个接口安装上了 CHIPFANCIER 的 SSD U盘,其旁边的接口仍然有空间连接其他 Type-C 设备。

磁盘格式的选择

通常硬盘需要格式化后再使用。在格式化硬盘时,你就需要选择磁盘格式。在这里比较一下四种格式:APFS、NTFS、exFAT 和 FAT32。(某些软件和文档只能安装或存储到特定的磁盘格式中,就不再表里列举了)

APFSNTFS (v3.1)exFATFAT32
发布年份2017200120061977
适用介质建议 SSD
不限不限不限
Windows 兼容支持7+****
支持
macOS 兼容10.12+
(Sierra)支持*支持支持
Linux 兼容支持*支持
移动兼容支持支持
快照SnapshotsShadow Copy**
加密FileVaultBitLocker**
Copy-on-Write支持
空间共享支持
最大文件大小***4GB
最大分区大小***32GB
  • * macOS 和 Linux 默认只能读取 NTFS 磁盘数据,而不能写入。Mac 可以通过调整系统设置实现读写,Mac 与 Linux 也均通过第三方软件实现 NTFS 的读写。
  • ** Shadow Copy 和 BitLocker 通常只支持 Windows
  • *** 这里使用字节数而非比特数。大于 1000TB 的这里就当作 ∞。FAT32 在部分操作系统中可以有更大的分区大小(如 2TB)。
  • **** 尽管原始版本的 Windows XP 和 WIndows Vista,但 Windows XP 在安装 KB955704 后,Windows Vista 在安装 SP1 或 SP2 更新后,也可部在某种程度上支持 exFAT。

关于操作系统兼容,若该操作系统绝大多数主流版本都支持,则算作 “支持”。_移动兼容_只要同时兼容 iOS 和安卓就算 “支持”。

关于 iOS,目前 iOS 系统仅支持导入外置存储的图片和视频,且外置存储的图片和视频必须按照相机文件结构命名;尽管 iOS 内置存储使用的是 APFS,但还不支持基于 APFS 的外部存储。

磁盘格式对硬盘性能影响不大,主要看其兼容性与功能。但兼容性好的功能少,功能多的兼容性差。

进阶: Windows To Go

通过使用 SSD 外设,可以在保证较高的性能的同时扩展电脑的储存。然而,你甚至可以把电脑操作系统安装在 U 盘上,这样你不用分区也能使用目标操作系统开机。如果你将操作系统安装到 HDD 移动硬盘上,其启动速度就会很慢;如果安装到普通 U盘上,其启动速度几乎是不能忍受的。因此建议将操作系统安装到 SSD 外设上

macOS、Windows 和 Linux 都可以被安装在 U盘或者移动硬盘上。但 Windows 对各种硬件兼容的最好,如果你需要在 PC 机上使用,那么只推荐 Windows 系统。Windows 10 企业版支持 Windows To Go 功能,专门为安装在 U 盘或移动硬盘上时进行了优化。

要安装 Windows To Go(WTG) 需要有 Windows 环境,可以是安装 Windows 的 PC、使用 BootCamp 的 Mac,或者是运行有 Windows 的虚拟机。如果你恰好使用 Windows 10 企业版,那么你可以使用系统控制面板中的 WTG 工具(然而我用系统自带的工具安装失败了)。否则你只能使用第三方工具安装 WTG。这里推荐这个 WTG 辅助工具

安装成功后,你可以在电脑启动时选择从 U 盘启动,或者在虚拟机里从 U 盘启动。这里展示一下在 Mac 上启动 WTG 以及 macOS 上的 VMware Fusion 中启动 WTG。

MacBook Pro 开机启动到 Windows To Go。

以上视频是在 Mac 上开机直接进入 WTG。如果你的 Mac 配备了 T2 安全芯片,那么你需要关闭启动安全性检查(无安全性、允许从外部介质启动)才能够从外部设备启动 Windows。你可以考虑开启固件密码以继续保证安全性(没有 T2 芯片的 Mac 也可以开启固件密码)。提示:请牢记固件密码,固件密码一旦忘记只能返厂修。

刚安装完的 Windows 可能没有 Mac 的鼠标和触摸板的驱动。你需要通过 USB 鼠标和触摸板来完成安装工作(Magic Keyboard 2 和 Magic Trackpad 2 连线后也可作为 USB 外设)。

你需要为 Windows 安装 Mac 的驱动。在 Mac 的 “启动转换”(Boot Camp)软件中的 “操作” 菜单里可以手动 “下载 Windows 支持软件”(驱动)。注意,不同型号的 Mac 的驱动不同,建议使用系统的软件下载。如果你需要在多个 Mac 上使用一个 WTG,你需要安装多个驱动。启动转换助理是帮助用户在 Mac 本地硬盘上安装 Windows 双系统的,不能用来安装 Windows To Go,这里只是用它安装驱动

BootCamp 下载 Windows 支持软件截图

建议将驱动保存在另一个 Windows 可以识别的 U盘上(见本文的 “磁盘格式的选择”)。然后再次开机进入 WTG 后就能安装了。

macOS 使用 VMware Fusion 进入 WTG。

如果你有虚拟机,你也可以在虚拟机里从 U 盘启动。

BitLocker

如果不启用 BitLocker,那么 U盘上所有用户文档都是明文存储的,也就是说只要有了你的 U盘,就能读取所有的用户数据。若启用了 BitLocker,那么磁盘数据安全性就能得到保证。然而 Mac 没有 BitLocker 的相关硬件支持,默认无法启动 WTG 中的 BitLocker,需要修改 Windows 下的配置文件。

启用 BitLocker 后会些许增加系统的 CPU 占用,略微降低磁盘性能。此外,启动了 BitLocker 的磁盘 macOS 无法识别,意味着在 macOS 系统上无法读取开启了 BitLocker 的 Windows 分区。建议谨慎开启。

使用体验

将 Windows 安装到 U盘不但节省了电脑内的磁盘空间,还有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操作系统,可以在 Mac 和 PC 机上使用。我没有开启 BitLocker。我在 macOS 上开启了 NTFS 读写,所以其 Windows 分区还可以被当作 U盘共享数据使用。

我在 WTG 上安装了一些常用软件,在其他 PC 机上未必需要进入 WTG 系统以使用这些软件,而直接进入 WTG 根目录下 Program Files 文件夹里访问这些软件就行了。

我将 Windows 安装到了 CHIPFANCIER 出的 SSD U盘上,其特色是使用了 USB3.1 Gen2 Type-C 接口,这样不需要转接就能够在新 Mac 上使用。然后我又购买了绿联的 Type-C 转 Type-A 的转接头(USB 3.0),可以将此 U 盘转接到 Type-A 设备上。

绿联 Type-C 转 Type-A绿联 Type-C 转 Type-A 连接后

佳能发布新 APS-C 机型 EOS 80D,强悍视频录制、全新的对焦系统和 CMOS

By: James Guo
18 February 2016 at 16:45

80D 就是 70D 的升级版,在 APS-C 中算中高端,目前仅次于 7D Mark II。这次升级亮点不少,而且视频录制也成为 EOS 系列中最好的之一。不少原先在 7D Mark II 上独有的视频拍摄特性,都被添加在了 1DX Mark II 和 80D 上。其次这次升级还使用了全新的 45 点全十字对焦和 2420 万 CMOS。在亚马逊上购买正品

视频录制

并没有什么全新的高级功能,都是以前就有的,或者是软件上的小升级。

可有可无的新功能-短片创意滤镜

然并卵,电脑后期都可以做的嘛

通过短片创意滤镜功能,可以拍摄得到添加了特殊滤镜效果的短片。这得益于影像处理器的不断进化。包括原有的微缩景观效果短片在内,还有回忆、梦幻、老电影以及黑白分明共5种滤镜效果可供选择。

视频间隔拍摄

就是拍摄多张照片并自动合成视频。据我的理解,应该每次快门都是电子快门,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快门寿命和电池续航。并且由于自动合成的是 1080p 视频,所以也很省空间,这个功能应该是支持手动模式的。

将按照一定间隔拍摄的静止图像拼接在一起并进行快放的短片形式就是延时短片。可以充分发挥EOS 80D静止图像的画质优势,得到高质量的MOV全高清短片(约30p、25p)。适合拍摄云朵的流动或天空中繁星的运动等,与普通短片相比,被摄体的变化被浓缩在短时间内,效果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拍摄时间间隔的设置范围为从1秒到99小时59分59秒,拍摄张数的设置范围为2张到3600张。

然而这是在逗我吗?为什么合成的短片是全高清而不是 4K 呢? 不得不说,以上两个功能只是软件上的升级而已,将来可能通过软件升级的形式让其它 EOS 相机也具有这些功能。而下面的其它功能中所列的,才是硬件上的升级。

其它功能

这些功能已经在其他的 EOS 相机中有了,但却是曾经 70D 没有的功能。

  • 1080p 下支持 60 帧
  • 短片 HDR
  • 短片伺服自动对焦时可设置自动对焦速度
  • 同时拥有耳机监听口和麦克风口

全新对焦

全新用了 45 点全十字对焦,这相比 70D 的 19 点已经提高了不少了,但是从数字上来看,似乎并不如原先发布的 7D Mark II 上的 65 点全十字对焦,然而实际真的如此吗?

全45点十字型自动对焦感应器,是能够对应F2.8、F4、F5.6光束的自动对焦系统,部分自动对焦点能够兼容F8光束。当使用最大光圈为F5.6及更明亮的大光圈的镜头时,最多可使用45个十字型自动对焦点进行对焦。根据所搭配镜头最大光圈大小,自动对焦点的性质也将随之产生变化。搭配不同镜头或设置不同长宽比时,可使用的对焦点数及对焦方式会有所不同。

经过我一番研究,发现一个惊人的新特性:在 F8 下也能有 27 个自动对焦点(其中 9 个是十字对焦),这是 EOS 系列中在 F8 下拥有自动对焦点第二多的机身了(仅次于 1DX Mark II),这样的话即使是长焦配了增倍镜光圈变得非常小后,也能方便的对焦了。

在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上安装增倍镜 EF 1.4X III,远摄端最大光圈降为F8时也有27个对焦点可以使用。

对比一下不同对焦系统在 F8 下的对焦能力:

EOS 80D G组EOS 1DX Mark IIEOS 1DX/5D Mark III/5DS/5DREOS 7D Mark II

哇塞!80D 好厉害,不过有哪些镜头支持它的 G组的自动对焦呢?

  1. 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 + 增倍镜 EF 1.4X III
  2. EF 200-400mm f/4L IS USM EXTENDER 1.4X + 增倍镜 EF 2X III

额,感觉被忽悠了。那不支持的镜头在 F8 下有几个对焦点呢?

EOS 80D H组

一个,只有一个,连辅助对焦点都没有,不过至少相比 70D 已经好了些了。 除此之外,全新的 45 点全十字对焦应该是各方面都不如 65 点全十字对焦了。

“全新” CMOS

EOS 80D配备了佳能自主研发制造的新CMOS图像感应器,有效像素约2420万。CMOS半导体制造工程导入新的精细化工艺,并采用无间隙微透镜,缩短了微透镜与光电二极管的距离,提高了聚光率。且优化了像素结构,提高了信噪比。与DIGIC 6数字影像处理器联动,在暗光场景下也能得到高解像感,实现精细的表现。

这个像素在 APS-C 相机中已经算高的了,然而,这次并没有提升 ISO 的上线,如果不做像素上的升级,ISO 上线能翻一番,到 51200。 然而这块 CMOS 和 760D 的完全一样~ 为什么说它们是一样的?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似乎是一样的:

  1. 全是“7560像素 RGB+红外 测光感应器”
  2. 全支持短片HDR
  3. 像素,能扩展的感光度一样
  4. 都是三重除尘系统

但是,有两点不同:

  1. 80D 上配备的有 Dual Pixel CMOS AF,但是 760D 是 Hybrid CMOS AF III。
  2. 80D 上的常用感光度高一档

值得在意的是对焦系统,Hybrid CMOS AF III 只在 750/760D 上出现过,性能表现出色,或许就是限制了的 Dual Pixel CMOS AF。详情参考 YouTube 上的测试

其它改进

100%的光学取景器

佳能在EOS的2位数机型上首次配备了视野率约为100%的光学取景器,这个功能还是很重要的。而且 80D 取景器里也多了些新元素,我称其为 “(伪)电子水准仪”

电子水准仪

为什么是伪呢?因为它的能力有限:

电子水准仪显示标准

正版是这样的,看见正上方的水准仪了吗?双轴的。

EOS 7D Mark II 上的水准仪

特殊场景模式

看到这个模式我就呵呵了,再一次印证了 80D 不会是专业或准专业水准的相机。

特殊场景模式

特殊场景模式中汇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拍摄场景,相机可以配合具体场景进行相应拍摄设置。可选场景有手持夜景、烛光、儿童等共10种。拍摄时操作简便,只要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通过在液晶监视器上滑动手指,触摸选择图标,相机就可以根据被摄体及拍摄环境的特点找到合适的设置拍出好照片。

购买建议

如果你是非专业人士,在 7D Mark II 和 80D 之间选择的话,我推荐 80D,它有触摸屏和 Wi-Fi,确实方便了不少。7D Mark II 在对焦、连拍、耐久度都优于 80D,但是其它方面不一定比它强多少,像素还低一些。 如果是在 5D Mark III、6D 和 80D 之间选择,你的预算不高,并且有录制视频的需求,还是推荐 80D,它的对焦和快门速度都要好于前两者。至于全画幅还是 APS-C,那就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了。关于 80D 的更多信息,可参考佳能官方新闻稿

Withings Activité Pop 智能手表推荐,睡眠跟踪、运动记录、智能闹钟

By: James Guo
20 November 2015 at 17:27

这个智能手表与众多现有智能手表不同的是,他拥有实体的指针。在亚马逊上购买正品

记录健康数据

Activité Pop 可以自动的检测走路、跑步、游泳以及睡眠。你根本不需要去进行任何设置,他就能正确的识别出当前的运动类型,包括睡眠记录也是如此。 它可以记录运动时长、步行/跑步距离、运动中消耗的卡路里,还有睡眠总时长、醒来的次数、深睡眠时长、浅睡眠时长。这一切都是自动的。

智能闹钟

Activité Pop 有震动闹钟功能,不仅如此,它还拥有智能唤醒功能,当即将到已经设定的时间,并且它检测到你已经醒来后或者进入浅睡眠时就提前唤醒你。

智能闹钟

超长续航

续航时间长达 8 个月,使用标准纽扣电池。

视频

DELL P2415Q 4K 显示器推荐

By: James Guo
26 August 2015 at 16:52

4K,23.8 英寸的屏幕。具有 Retina 效果、出色的色彩还原,清晰度堪比印刷品。最近买了一个,效果不错。在亚马逊上购买正品

什么是 4K

4K 屏幕通常是指分辨率为 1080p 的 4 倍(即宽和高分别是两倍)的显示器。论 4K 屏幕和 1080p 清晰度的差别,就相当于 iPhone 4 与其上一代的差别,用过的人都知道,iPhone 4 的 Retina 屏幕与非 Retina 屏幕差距十分明显。特别是在显示文字是变得更加清晰、锐利。然而由于显示器要比手机大很多,如果大于 19 英寸的显示器也要做到 Retina 的效果,那就需要 4K 的超高分辨率。

经过实际使用,4K 的屏幕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特别是文字和图片的展现十分出色。

P2415Q 显示器

这算是一款中端的 4K 显示器,作图、处理照片等均能胜任。16:9 的宽屏幕、60 Hz 的刷新率以及最低 6 ms 延迟,使其也适合当做游戏屏幕,功能十分广泛。

兼容性

如果在这个显示器上使用 HDMI 接口,最高只能到 3840 x 2160 @ 30 Hz,只有拥有 DisplayPort 接口的电脑,才有可能支持 3840 x 2160 @ 60 Hz。随设备会附赠一条 MiniDP 到 DisplayPort 的线。 Mac 下所有系列的最新款都能够支持 3840 x 2160 @ 30 Hz,配备 Retina 屏幕的 MacBook Pro 的最新机型、Mac Pro 和 5K iMac 都能支持 3840 x 2160 @ 60 Hz(需要启用此款显示器的 MST 功能)。 为了达到 Retina 效果,需要放大显示。Mac 下支持的很好,几乎所有第三方 App 都能支持 Retina。PC 上 Windows 8.1 及更新的版本也支持放大显示,可惜并不是很多第三方 App 支持 Retina,对于这些 App 则会有锯齿效果,显得不那么清晰。 特别是如果你正在使用视网膜的 Mac,那么这个显示器若作为扩展屏幕则不会让你感到与原本显示器的太大差距。但假如你使用视网膜的 Mac,但却配的是 1080p 的屏幕,那么你会明显感觉到在 1080p 的屏幕上文字十分模糊。

关于这个显示器的 USB Hub 功能

这个显示器能够当作 USB Hub 使用,具体使用方法是将电脑上的一个 USB 输出口连到显示器上,显示器上有 4 个 USB 3.0 的输出口连接任何基于 USB 设备,于是电脑就能与这些设备建立连接。如:硬盘、手机、鼠标、键盘、网卡等等,就相当于直接连到电脑上,可以省一个 USB Hub。随设备会附赠一个 USB 3.0 - Type A 到显示器上的 USB 输入的线。本人的 Mac 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也不用安装任何驱动程序。 当然显示器上的口也能给任何 USB 设备充电,更神奇的是——当电脑处于关闭状态或者显示器没有连接电脑的 USB 口,且显示器开启或处于待机状态时,显示器上的 4 个 USB 口依然能够给设备充电。(默认当显示器待机时不给设备供电,可在设置里启用这个功能)

屏幕参数

参数名称对应值
屏幕对角线尺寸60.47 cm (23.80”)
宽高比宽屏幕 (16:9)
面板种类IPS
最佳分辨率3840 x 2160 @ 60 Hz
亮度最高 300 cd/㎡
响应时间最低 6 ms
颜色10.7 亿色

接口

输入

  1. DisplayPort
  2. Mini DisplayPort
  3. HDMI (MHL)
  4. USB 3.0 (用于当作 USB Hub)

输出

  1. USB 3.0 x 4
  2. DisplayPort (用于菊花链)

关于屏幕尺寸

我认为 24 英寸附近的 4K 屏幕的像素密度是基本接近于配备 Retina 屏幕的 Mac 的,相比之下我更推荐 24 英寸的 4K 显示器。而 27 英寸就需要 5K 或更高了。而目前能够传输 5K 分辨率的接口很少,所以 24 英寸 4K 是最合适的选择。

其他

Eyefi Mobi 立刻让你的相机支持 Wi-Fi

By: James Guo
19 July 2015 at 12:40

Eyefi Mobi 是一张有 Wi-Fi 功能的 SD 卡。当配置好后,相机每照完一张照片,手机上就能立即显示并分享它。在亚马逊上购买正品

兼容性

兼容绝大多数能安装 SD 卡的相机 比如佳能 5D Mark III、7D Mark II 等机型都不带 Wi-Fi 功能,但是都是 CF/SD 双卡槽,可以将照片同时存进两张卡中。考虑到 Eyefi Mobi 卡的速度以及容量不及 CF 卡。所以我设置在 Eyefi Mobi 卡中存储 JPEG 格式,在 CF 卡中存储 RAW 格式,JPEG 格式更适合手机分享到社交网络,RAW 格式适合后期编辑,十分方便。我在佳能相机中每拍下一张照片都会同时存储 JPEG 和 RAW 格式的照片至两张卡(相机中设置为“同时记录”即可),即使是使用 7D Mark II 的每秒十张连拍也没有丝毫问题,可见这张卡在专业相机上当作副卡是表现不错的,可以快速从手机分享刚刚拍摄的照片。 除此之外,Eyefi Mobi 卡还适合仅有 SD 卡的入门级机型,这些相机没有很快的连拍,这张卡能达到日常需要,也很适合喜欢分享照片的入门级用户。

Eyefi 联动功能

兼容 Eyefi 联动功能的相机可以直接配置 Eyefi 卡的设置,同时还能够保证相机关闭后还能够继续传输文件,通过相机的显示屏显示传送进度,或在机器的菜单中直接看到Eyefi的运行情况。 以佳能相机为例,在安装了 Eyefi 卡后,相机设置中就会有一个新菜单选项:

Eyefi 菜单选项Eyefi 连接信息

易用性

Eyefi Mobi 卡首次使用时,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软件,在软件中输入这张卡的 ID,待配置完成后,将此卡装入相机中照一张照片,你就会发现手机上立刻就出现了这张照片,使用十分方便。在相机中可以查看此卡的传输状态,以及进度。通常这张卡仅在有新照片的时候无线功能才工作,当图片全部传输完成后,无线功能自动关闭,相机续航能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小提示

  • 如果你的相机是 CF/SD 卡双卡槽,建议你仍然配一个高性能大容量 CF 卡,这样既能达到高速传输,同时还能有 Wi-Fi 功能,而且不用购买容量很大的 Eyefi Mobi 卡,将其当做一枚副卡。而且,请设置“同时记录”,并设置存在 Eyefi Mobi 卡上的照片格式为 JPEG。
  • 如果你仅仅是将其当作副卡,那么你不需要在这张卡上保存全分辨率的照片,可以存储尺寸更小的照片,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手机上的空间占用,使照片更适合分享。(同时,照片中的噪点也少了)
  • 这张卡可以存储任何格式的照片,但是只有 JPEG 格式的照片以及 AVI、MP4、MPG、MTS 和 MOV 格式的视频能够被传输到手机,RAW 格式照片不会被传输到手机。
  • 如果你的相机只安装 Eyefi Mobi 卡,同时很需要 RAW 格式的照片,又需要将照片传输到手机,那么请选择“同时记录 RAW + JPE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