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学果者生,像果者死!层层剖析徕芬电动剃须刀的革新!设以观复 Vol.16

By: Steven
26 May 2025 at 11:17

以往的节目我是都从设计师、产品经理或者企业经营这样的视角,去拆解、分析苹果他们在产品和设计上面的思路跟做法。但是说到底,我们分析或学习这些做法,还是希望能够把它优秀的那些部分,用在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上。

这些年「像苹果」的厂商其实是越来越多了,但是正所谓「学者生,像者死」,不管我们是作为设计师还是别的什么角色,都很有必要明确的区分出「学」和「像」之间的这个界限。所以这一次呢,我们不聊苹果,而是聊一个积极的学习者,来看看他从苹果身上学到了什么,又是如何来践行这些设计策略的。这就是我们这一期要观察的对象:

徕芬

那我也想借着这次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从求学到工作如今已经二十年了,看过那么多产品,也做过那么多项目了,此刻的我对于「抄袭」和「借鉴」是怎么界定的?所以这一期节目大体上会分为两个部分:

  • 从工艺、设计、体验这三个角度,来看看徕芬新发布的这两款产品,有哪些做得好、做得有意思的地方,我们也能从落地执行的情况,看到他们对于苹果设计的理解是怎样的;
  • 展开聊一下「学者生,像者死」这个话题,除了徕芬这个案例,我也分享一个我十年前的作品,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观看地址1: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fjgzrEPu/

观看地址2:https://youtu.be/5r2cNRVJYpQ

这可能是一款会载入设计史的经典产品。我最初的题目是「学因果生,像结果死」,但想想这么理客中的话又没人看了,于是还是决定擦个边 😂 吧。

真正的尺子|本当の定規

By: Steven
4 June 2024 at 19:32

最近在翻看一些设计公众号推送的奖项消息时,偶尔会看到一些「这有点矫情吧」的设计概念。但是我顺藤摸瓜,翻出一个十年前的设计,觉得很有意思,因此想分享一下这个我觉得「太妙了吧」的设计。

这个设计的概念非常简单,就是把传统直尺上的刻度,从「印刷的有宽度的线」转换成了「边界」的概念。这个简单的转换,没有增加任何额外的生产成本,只是重新设计了印刷的内容(对于刻度的呈现方式),但是提高了作为尺子的测量精度。

设计概念模型
量产后的产品

因为传统直尺上的刻度,都是通过印刷油墨的方式生产的。这就意味着,印刷工艺本身的技术限制,会直接影响到直尺的测量精度。比如,印刷单线的宽度,需要平衡印刷工艺的良品率和人眼的可识别度,最小可以做到 0.1-0.2 毫米。

但这也意味着,当测量的对象正好落在这根「线」上的时候,其实是无法判断出它是在刻度的这一端还是那一端的。

这把尺子的设计,就是把这根「线」置换成了「色块之间的边界」

因为「边界」是没有宽度的,它就是空白区域和黑色块的边缘。无论什么样的印刷工艺,都不会影响这个「边缘」的绝对属性。这样就可以确保读数时,每一个对应的整数都在对应的「边界」上,不会因为「线」的宽度,而产生不确定的疑惑。

这样一来,当要读取 1mm 这个数值时,就能从对象落在「边界」的左侧还是右侧,得知它到底有没有真的达到这个数值。

因此,这把尺子叫做「真正的尺子」

紫红色线为实际「刻度」
传统的「刻度」占用了一定宽度
不同的印刷方式,导致读数产生误差

虽然,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早就有了各种原理简单却高精度的量具。哪怕是最基本的游标卡尺,还有纯机械版本和电子版本的区别。电子数显还更易读。

但是,每一个生态位,都有属于这个场合下的精度。精度永远是和场景相关的。如果你会用到,就能立刻理解这个小小的思维转换,以及它会带来什么好处。但没必要纠结于什么「为什么不用卡尺」「那0.2的偏差很重要吗」这种牛角尖,这本来就不是直尺的工作范围。

它当然不是完美的,这只是一把普通直尺而已。

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把「真正的尺子」的优秀。

因为这个设计不仅仅提高了一把普通尺子的测量和读数精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最普通的直尺,它可以通过这样巧妙的设计达到这样的高精度。这是对精度的追求,也是追求最本质的思考方式下,实践「无形的设计」的极佳案例。

这是我非常赞赏和推崇的一种设计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