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大何崛起|公职人员的“退路”是送外卖,那外卖员的退路,又在哪里?

3 September 2025 at 07:27

img

上个月我就吐槽过一件事,当时有媒体宣传公职人员送外卖,说得好像又快乐又赚钱。

img

我当时的评价就两个字:离谱

简直是“翻车现场”级别的宣传。

结果呢?这才几天,又刷到一篇同款文章,还是写公职人员送外卖。

不得不说,这次宣传的角度“进步”多了。

img

说送外卖不但能赚钱,还能得到工作上难得的及时反馈,也暂时放下了焦虑和迷茫,还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

img

我特意瞅了眼岗位,好家伙,三位主角不是干行政就是搞宣传的。那没事了,这俩岗位是挺容易没获得感和方向感的。

说实话,看到写材料的“笔杆子”居然有时间准时下班去送外卖,我第一反应是震惊的(毕竟我在体制内也混过几年)。

就说平时吧,领导白天基本是不在的,不是开会就是出去调研,经常是非得等到快下班了,才扫一眼稿子,轻飘飘一句“不行,思路不对”,你就得留下加班。

至于怎么不对,自己琢磨去吧。

很多时候临时起意明天开个会那也得加班写,请示,报告,参阅材料,征求意见,总有一款会让你崩溃。

而能在上班时间开写材料就已经是万幸了,大多数情况是上班时间得在工位上坐着无所事事地收集资料等上级消息,到了下班再根据意见开改。

就这么一套流程下来,人基本就废了,还谈什么成就感?不给你一连串的负反馈就不错了。

要知道,在体制内,“写稿子”已经算是技术含量高、相对核心的工作了,连这都如此,那些更机械、更重复的活儿,能带给你什么,可想而知。

CDT 档案卡
标题:大何崛起|公职人员的“退路”是送外卖,那外卖员的退路,又在哪里?
作者:大何崛起
发表日期:2025.9.2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何日拱一卒”
主题归类:外卖员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但送外卖不一样。

就像文章里说的,你跟着手机App的路线跑就行,付出了体力,立马就有钱进口袋。这就是最直接、最上瘾的正向反馈。

能从所做的事情上获得正反馈,多巴胺的刺激,从本来虚无的工作中转为实际的,让人踏实的,有获得感的工作确实是不错的“暂时”选择。


但是,我想说的是,媒体接二连三地拿这种事大做文章,到底想干嘛?

往浅了说,这是想塑造一种亲民形象:

你看,公务员也能深入群众,体验基层劳动,这对本职工作多有帮助啊。

顺便也告诉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送外卖不丢人。

再往深了想,这其实是在给所有公职人员打了一剂预防针:

准备好,苦日子要来了。

现在各地财政吃紧,过去靠各种补贴撑起来的高收入正在缩水。

大部分基层岗位的“铁饭碗”,未来很难再比社会平均水平高出多少了。

一个月就那么三五千块,大学毕业生们,你们还挤破头地往里冲吗?

正是在这种预期下,我们才看到官方开始松口,允许公职人员合规兼职,甚至出台了“副业白名单”。

这次宣传的案例包括上个月的那一篇,不就是政策出台后,官方找来的“模版案例”吗?

这其实也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预期管理。

然而,在我看来,这背后还藏着更深的一层算计。

还记得之前对大学生们说的“脱不下的长衫”吗?

这套路其实如出一辙。

它巧妙地将大家对收入下降的不满,转化为一种“个人选择”的问题。

潜台词就是:

你看,人家公务员都能放下身段去送外卖,还干得像打游戏一样快乐,你有什么理由不行?

别动不动就喊躺平了。

img


问题是,现在公众对于这种「诱导教育」的新闻题材,已经越来越不买账了,所以我想这个报道也不例外。

说实话,公职人员去送外卖,有政策依据,也合情合理。

谁说公务员就一定生活优渥?几年前不还有副镇长下班跑滴滴的新闻吗?

可是,拜托能不能别再把“送外卖”这件事娱乐化、游戏化了?

别再用那种调侃、猎奇的视角去看待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里的人。

大家最反感的,就是把底层人的苦难,包装成一碗励志鸡汤。

不光是公职人员,最近什么大厂精英、富二代,一个个都“下凡”体验送外卖。

媒体也乐此不疲地把这描绘成一种轻松、解压、还能顺便减肥的潮流生活方式。

img

搞得好像送外卖是救赎所有人的诺亚方舟,而且过程轻松得像玩儿一样,顺便还能把钱挣了。

说这些话的人,你们自己送过外卖吗?你们的至亲好友里,有外卖员吗?

干过的人都知道,这份职业不说能累死人,至少要褪层皮吧,风里来雨里去,被平台的算法追着跑,被无理的投诉压得喘不过气。

送外卖不是打游戏,就算是兼职送外卖,也不是打游戏,这是劳动者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是柴米油盐的来源。

所以,能不能不要高高在上的俯视,也不要信口开河的说教,不仅外卖员们不想听,我们普通大众劳动者也不想听。

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说的,

这就好比一个天天吃鲍鱼龙虾的人,偶尔尝了一口穷人家的窝窝头,然后咂咂嘴对穷人说:“哎呀,这个好啊,健康,我们平时都吃不到呢!”

他不是不知道你天天吃这个有多苦,他只是想用自己的“体验”,来定义你的“生活”,甚至堵住你抱怨的嘴,反过来指责你“心态不好”。

不过,我觉得这些文章还算是有点基本生活常识的,幸好只说一个月赚760块,没编出“公职人员下班兼职摆地摊月入过万”的童话来。


但我们必须思考一个更残酷的问题。

连“铁饭碗”都得靠送外卖来补贴家用了,那那些本就“灵活就业”的朋友们呢?他们是不是得打三份工才能勉强度日?

真正该被推上热搜的问题,难道不应该是:

为什么送外卖、跑滴滴这种低门槛、弱保障的零工,会成为这么多人赖以生存的“救命稻草”?

这难道不是恰恰说明,那些稳定、有保障、有前景的好岗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吗?

我们再往下想一层。

像新闻里的公职人员、大厂精英,他们原本站在社会的较高层级。

当他们“跌落”时,接住他们的是外卖、是滴滴。

那么,那些原本就靠送外卖为生的人,如果他们再失业了,会跌到哪里去?

下面还有什么能接住他们吗?

我想起了08年金融危机,一夜之间几千万农民工返乡,当时的农村是接住他们的蓄水池。

但现在的情况,和那时已经完全不同了。

08那一代的农民工,我们称之为“漂一代”,他们在农村长大,会种地。

城市没活儿干了,他们可以回家,重操旧业,至少能养活自己。

但现在这批人,很多是“漂二代”。

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本不会干农活。

他们要么在城市出生,要么成年后就一直在城市打拼,在工厂流水线上,在建筑工地上。

所以,当他们失业,回到那个所谓的“故乡”时,面对的是无尽的陌生感。

别说地了,可能老家的房子都塌了。

那个故乡,早已回不去了。

城市是他们唯一熟悉的地方,但当他们失业时,城市会把他们当成家人吗?

我想不会。

你看之前那些警情通报,总会写着“外地来务工人员”。

“外地”两个字,冰冷地划清了界限:你只有在犯罪时才归我管。

那家乡的社保体系呢?更不会管,因为你压根没在本地缴过社保。

你看,他们就这样被悬在了半空中。

城市不认他们是归人,乡村看他们是过客。

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精准地绕开了这个庞大的群体。

当这个群体被生活挤压,掉落到社会最底层时,又该怎么办?

我真心希望,我们的媒体,能把镜头多分一些给这些“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的故事,远比精英体验生活更值得被看见。

img

句号未满月|便民的门开着,办事的人在哪儿

31 August 2025 at 08:48

img

八月十八日,辰时三刻的太阳已晒得人后背发暖。湖南永州宁远县的盘君,打棉花坪瑶族乡便民服务中心门口过。

那地方是给百姓解琐事的,玻璃窗擦得锃亮,窗内的办事牌摆得齐整,可往里一瞅——空的。


1.

他多了句嘴,问路过的工作人员,得到的答复含含糊糊。伸手翻了翻桌上的签到簿,纸页被手指磨得发毛,二十七个名字列得清清楚楚,只五个旁侧打了勾。

盘君没多言,掏出手机拍了段视频,发在网上,配文就一句:“便民的门开着,办事的人在哪儿?”

CDT 档案卡
标题:句号未满月|便民的门开着,办事的人在哪儿
作者:句号未满月
发表日期:2025.8.30
来源:微信公众号“句号未满月”
主题归类:公务员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没承想,这视频发出去才两天,夜里七点多,他老家的门就被叩响了。来的是四个穿制服的民警,彼时盘君没在家,屋里只有年过六旬的老父老母。

老两口听见敲门声,还以为是邻居送东西,开了门见这阵仗,话都噎在了喉咙里。民警说,盘君在朋友圈转了“宁远县公安局的内部讯息”,要他删了才好。

老人家一辈子没跟民警打过这样的交道,攥着门框的手都在抖,直到盘君赶回来打了电话,这事才算暂了。


2.

之后,联合调查组出了通报。说民警上门是为那“内部讯息”,过程平和,有执法记录,待了二十八分钟就走;也说乡政府缺岗的事查了,属实,会按规矩处置。

只是大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通报里没沾边:为啥要选在夜里上门?那“内部讯息”到底是啥,值得这般上门?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乡里起初的态度。

有人去问缺岗的事,先答“我们是巳时上班,不算迟”;等拿出县政府辰时上班的规定,又改了口:“有些人家住得远,路上费时间。”

到最后,也不过是罚了迟到的人二百块钱——要知道,那日空着的岗,足足二十二个。


3.

这就怪了。二十二个人不在岗,百姓办事得等,乡政府隔了一天才去查;一条朋友圈的讯息,倒能让民警连夜跑一趟。

这“急”与“缓”,到底看的是什么?难不成,那“内部讯息”,比百姓能不能办成事还重要?

按公安系统的规矩,涉密、敏感的内部讯息,不能随便转,转前得经保密审查。

可要是盘君转的,本就是那便民中心缺岗的事呢?这事关着百姓办事的便利,该摆在太阳底下让人看、让人说,怎么就成了“不能外传的”?

这般事,先前也有过。今年七月,重庆云阳县的政府部门被曝巳时还没人上班,纪委监委很快就介入了,查了也说了要改;河南商水县更直接,把“吃空饷不干事”的人撤了职、追了责。

比一比就清楚了,宁远这边的做法,实在有些拧巴。乡里先对着缺岗的事敷衍,接着民警又深夜去敲人家的门,眼里没顾着“办事难”的根本,倒先去管了“说问题的人”。


4.

众人拿手机拍一拍、说句公职人员没尽到本分,这不是添乱,是在行使该有的监督权。

可公权力面对这样的监督,该怎么回应?是该先把空着的岗填上,让百姓第二天能顺顺当当地办事,还是先去提醒那转发讯息的人?

监督该是敞亮的事。如今,民警夜里的脚步声,敲在盘家老两口心上,也敲在旁人眼里。

我们总在说“监督权”,可这权利,到底要怎么才能不打折扣?要怎么才能让百姓说话时不用琢磨“会不会惹麻烦”?要怎么才能让“为民服务”不只是挂在墙上的字?这些问题,不是只问宁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