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从全球流量排名看中文信息茧房

By: Anonymous
17 April 2025 at 23:25

DUN.IM BLOG

DUN.IM BLOG

我们还年轻,可不想看到这个世界处在毫无自由、隐私的边缘。

截止 2025 年 3 月 1 日,根据 Similarweb 网站排名, 当全球网民在 Google 检索知识、在 YouTube 观看视频、在 Facebook 分享生活时,中国互联网用户正困守在一个由百度(第 15 位)、淘宝(跌出前 100 位)和微信构筑的数字孤岛。

Alexa 数据显示,全球前 15 大流量平台中,仅百度(第 15 位)、俄罗斯 Yandex(第 12 位)和部分受限的雅虎(第 10 位)能在境内正常访问。

这种物理层面网络隔绝,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吊诡的景观:14 亿人口的市场与全球 60%的英语信息之间,横亘着无形的数字柏林墙。

搜索引擎的对比尤为刺眼:Google853 亿月访问量统治着全球信息分发,而百度虽在中国市场独占鳌头,其国际影响力却仅限于中文世界。

更令人深思的是,即便在被封锁的状态下,Google 仍以断层优势稳居榜首,这种”缺席的统治力”印证了开放生态的顽强生命力。

正如三星退出中国仍保持全球销量第一,谷歌被屏蔽 13 年依然傲视群雄,这些现象都在叩问:我们引以为傲的”市场规模”,是否只是温水煮青蛙的幻象?

当英语世界创造着占全球 60%的互联网内容,中文信息仅贡献 1.3%的微小份额,这种悬殊对比揭开了残酷真相:每个中文网民本质上都生活在经过三重过滤的”楚门世界”。

在抖音推送的娱乐至死中,在微博热搜的议程设置里,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茧房内,人们接触的所谓”海量信息”,不过是浩瀚知识海洋中的涓滴之水。

这种认知局限在学术领域尤为致命。

维基百科(第 8 位)作为全球最大的知识共享平台,其英文词条数量是中文版的 15 倍。

当中国学生还在百度百科检索被阉割的知识时,国际学术界早已在 arXiv、PubMed 等开放平台实现知识共享。

更可怕的是,那些呼吁”取消英语教育”的喧嚣,正在将阶层固化推向深渊——精英阶层通过匿名服务突破封锁获取全球 60%的信息,而普通民众却被永久禁锢在 1.3%的围城之中。

中国互联网企业看似辉煌的流量数据,实则暴露出结构性危机。

淘宝虽在国内电商市场称雄,其全球排名却已跌出前 100;腾讯视频坐拥庞大用户群,但内容创新力远逊于 Netflix(第 18 位);即便是引以为傲的短视频平台 TikTok(第 14 位),也因地缘政治风险在多个市场遭遇封杀。

这种”内卷式繁荣”折射出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致命伤:过度依赖封闭市场,缺乏真正的全球竞争力。

反观亚马逊(第 13 位)的全球化布局,其日本、德国、印度站点同步跻身全球百强,这种”多点开花”的生态正是中国企业欠缺的。

当我们的电商平台还在为”二选一”垄断沾沾自喜时,Booking.com 已通过全球化运营实现月访问量飙升。这种对比残酷地揭示:在温室里培育的巨头,终究难敌旷野中生长的猛兽。

打破困局需要三重觉醒:

首先,必须承认中文信息生态的先天不足,1.3%的占比不仅是数量劣势,更是质量危机——当百度百科充斥着商业软文,当知网沦为空壳论文的仓库,我们拿什么参与全球知识生产?

其次,要正视语言壁垒带来的认知断层,英语不应是特权的通行证,而应成为公民的基础素养。

最后,需要重建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精神,正如 B 站通过引进国际优质内容实现破圈,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闭关锁国。

那些叫嚣”取消英语”的愚昧,那些沉醉”市场规模”的虚妄,那些迷信”信息管控”的短视,终将被证明是文明进程中的逆流。

当俄罗斯 Yandex 都在努力突破语言边界时,我们是否该反思:困守 1.3%的信息孤岛,真的能孕育出引领人类文明的力量吗?答案,早已写在谷歌 853 亿月访问量的星辰大海里。

疲惫困境与一八定律

By: Steven
25 January 2024 at 19:05

近一年来,我非常低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成功的经历。

小时候大家受到的教育都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这是错误的,或者说,这句话的成立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和约束范围的。成功之前可以有很多次失败的体验,但这个失败的体验必须是完整的。你得经历完整的周期,这样你失败的时候才有机会好好复盘,看看什么地方可以改进。每次周期结束后,都能获得一些经验。这样才能谈得上进步。

但如果你的失败是浅尝辄止,是一次次的试探,那么不会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你没有触及到失败的原因。

失败不会是成功之母,原因在于,一次次的失败不仅仅会击溃你的信心,也会一次次重创你的认知体系。最近《繁花》热映,大家都说「王家卫受害者联盟」壮大了。从所有控诉王家卫工作过程的演员嘴里说出来的,都是一次次的尝试和自我怀疑,是导演方法对演员自我信念的挤压。在我看来,王家卫就是拿着大量斯坦尼派的优秀演员,却用布莱希特的方法来达成自己目标的创作者。你给我五十种表演状态,我来剪辑成我想要的表达。这对创作者而言是开心的,因为手里拿着大量优秀素材,我想怎么搞都可以,我可以历遍无数种可能成功的体验;但对于经历其中的演员,就是既不知道什么可以,也不知道什么不可以,他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失败和成功,他甚至不知道导演最终会剪出什么东西来,他是迷茫和无助的。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我很清楚知道我可以,但在此刻这里,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

回到失败这件事上来说,我这几年来的工作距离设计是越来越远,但我依旧可以从一些产品和项目的工作上获得少许的成就感;可是最近一年来,对接了那么多的人和事,都是非常飘渺的互相试探和观望。一次次的无疾而终和信息不对称性,让我一次次地触达不了失败的核心。我在这些事情上的体验,是不完整的,是稀碎的。

这让我感到非常心累。

我一直对前沿的技术趋势、市场、人性保持着观察,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但这些东西在我目前的工作内容中都使不上力。或者说,这个体系和架构中,无力于实现那些尝试。

破碎感因此愈加清脆。

这些事情拖着我,以至于我连完整的视频都几乎没有产出过。此前,我还能通过做视频来给自己制造完整的创作流程和体验,从话题、逐字稿、拍摄、剪辑到封面设计和发布,整个过程既满足了我表达欲的抒发,也提供了「成功」的体验。这个「成功」指的不是视频成为爆款那种,而是在这件事情上的完整经历和反馈。这曾经是我的一个出口。然而,今年以来我因为各种事情而停滞了,视频创作所带了的成功体验也停滞了。

持续缺少正向的反馈,让我感到很疲惫。

最近在 Netflix 上看《贝克汉姆传》,正看到他当年因被罚红牌出场,导致英格兰队输给阿根廷后,举国上下对他持续的精神暴力。在那无数的负面反馈中,支持他走出来的,是父母和维多利亚,是曼联的兄弟们,是曼彻斯特的民众,对他的保护和鼓励。我不自觉地会联想到此时此刻的自己,除了筱烨和小柒,我感到孤立无援。这一年来,我能获得正反馈的渠道非常狭小。哪怕就是三月份去了一趟上海,跟熊小默、苏兆阳、小泽、akira 他们待在一起的两三天,都足以安抚我一整年。

失败是失败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人一定需要从一些事情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正反馈,才能脱身。因此,我正在制作的年度回顾视频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人要直面自己的困境,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它的可怕就消解了一半,直面它、盯着它、分析它,会再消解一半,开始动手,无论是多小的一步,一旦真正动起来,会再消解一半。此时,当你想要打破它,只需要做八分之一的功,这叫做「一八定律」。

我观照到了自己的问题,就得去解决它。

恢复体能训练、多做一些短的视频表达、多完成一些品牌合作、多做一些 AI 创作和表达的尝试,从一件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上获得「成功体验」,把自己从中拉出来。这是我接下来半年,对自己的责任。Flag 就不立了,立了不吉利;但从这篇日志开始,从目标在二月前一定要发布的年度回顾视频开始,我得拉自己一把。

Terrace House: Aloha State(无剧透)

By: AUTUMN
2 February 2018 at 18:11


这个是Netflix原创剧集,日本本土的真人秀,主打特点就是无剧本,讲述3男3女6人在16年末所度过的36周生活。引用官方介绍:

在这部无剧本的真人秀系列中,全新登场的六位陌生人齐聚美丽的欧胡岛,住进同一个屋檐下,并产生了重重矛盾。

之前也是听别人安利的,就目前来讲,我推荐的这部是Terrace House系列的第二部,讲的是发生在夏威夷的故事。这部剧我好早之前(约一年前)就看过它的介绍了(这部剧当时是上了Netflix首页推荐的),当时看了几分钟觉得无聊就没看了,
到最近我才真正开始看,因为感觉特别有趣,所以花了2-3天的时间就看完了。

Terrace House 系列

第一部是:Terrace House: Boys & Girls in the City (Netflix官方介绍链接

幸运的是第三部(Terrace House: Opening New Doors)在今年1.30号也开播了,不过目前只在Netflix日区才播放,中文字幕怕也是没有的。

简单规则 & 介绍

一共六人(3男3女)入住这间公寓,入住期间你可以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嗯事情,比如我临时有事去日本也是没问题的,在入住期间也可以去上班什么的。当你在36周内想提前离开的话,节目组称之为毕业,你也可以提前离开,但是会有新人加入补齐3男3女6人的这个配置。一般都是会提前离开的,有的在这里办完了事就离开,有的为了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一般都是带着目的来的。

每集35分钟左右,一集代表他们一周的生活。

Netflix 介绍页面(1MB)

看点 & 个人看法

最大的看点当然是无剧本,也就是观察他们六人的真实生活。但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就一直思考他们六人是如何做到在摄像机前面保持他们平常生活的状态,又或者说剧组有什么高超的偷拍技巧?不过只要是你接受了这种设定,看起来就很有意思了,慢慢看着你了解了每个人的个性,毕业时或许也会像里面的6人一样恋恋不舍呢。

有时候第一部的人也会来客串,或者这一部刚毕业的人还会回来看望之类的,也算是十分的温情。

一集35分钟左右,里面会插入几段吐槽,非常有趣。

对我自己来说,我个人对于人际交往关系不太了解,看完以后是颇多收获的,对于为人处世也算是小有收获。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就是这部剧特别贴近生活,好像就像自己在里面一样,比如剧中他们去看电影,看的是《神奇动物在哪里》,都是离我们很近的东西,如果在刚开播的时候就看,就会有种仿佛自己身处其中的感觉。另外要说的是,你甚至可以在twitter上看到里面6人的后续动态之类的,基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twitter。

如果你真的要去看的话,我建议最好代入里面的角色,以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因为是日语,不是中文,对于我的话我有时候会很难理解里面有的人的所做所为,但是只要你试着将日语转换为自己的语言并且站在他们角度再去看的话,或许就会容易理解多一点了。

我去哪里看

目前第一第二部在Netflix可以观看,常理只要Netflix支持的区都有。

第三部在Netflix日区可看,还在放送中,目前只放了第一PART。

另外没有Netflix的朋友可以去B站@人力字幕zu观看,里面有第二部和第三部以及第二部幕后的采访。

最后,看完这部剧对特林德爾·玲奈立马转粉咯!

补充:这里的第一部指的是从Netflix原创剧集开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