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8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ELLEMEN睿士|网球热三年后,一个北京中产妈妈决定放弃

8 October 2025 at 15:52

![Uploading file…]()

北京东四环外一家网球馆里,十岁的轩轩拖着疲惫的步伐走进球场。

刚换的成人网球拍比自己胳膊还长,100英寸的拍面与单薄身形极不协调。

每次挥拍后,他都会下意识地抬头看向场外的母亲张岚。“儿子练网球的时候,我一般不看手机,就一直盯着他。”

两年前,体测报告显示儿子50米短跑不及格、协调性偏弱,张岚顿时紧张起来。她想培养儿子的体育特长,也想让孩子强壮一点,于是把目光投向了网球。

他们为孩子的“网球路”定下启动预算——年花费10至20万元,用于上课、练习和观赛、参加训练营。

原以为这是笔可控的投入,谁知很快就远远超出预期,这个家庭的“网球梦”,似乎越来越远。

CDT 档案卡
标题:网球热三年后,一个北京中产妈妈决定放弃
作者:ELLEMEN睿士
发表日期:2025.10.8
来源:微信公众号“ELLEMEN睿士”
主题归类:中国教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被卷进网球热的中产家庭

image

去年,中国网球选手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网球热”更是达到巅峰。

“朋友圈里都在晒孩子打球、晒夏令营合影。认识的几个妈妈都觉得,带孩子练不成下个郑钦文也没关系,选对赛道就像买对了基金,肯定值。”

网球场成了家长新的炫耀场。“让孩子练网球的都是对教育有期待的人,他在这个圈子里结交的朋友也不会差。”

丈夫是企业高管,张岚是互联网公司中层,每日与数据、KPI打交道,让她深感竞争的残酷:除了语数英,孩子还能靠什么为将来做准备?在她看来,运动似乎是一条尚未被完全“内卷”的路径。

最初设定的20万元预算看似充裕,但仅私教课(一小时700元、每周三次)、装备采购和俱乐部充值,就让这20万很快蒸发殆尽。

去年暑假,一家人远赴欧洲参加著名网校夏令营,两周花费约15万元。张岚还专门请假带孩子去墨尔本看澳网,一周行程又花了5万。各种球拍与废旧的网球包、装备一起,堆在卧室一角,几乎成了一座小山。

“三年下来,林林总总下来,估计花了80多万。”

image

“网球热”绝非个别现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统计与媒体报道,截至 2024 年 8 月底,中国网球人口已超过 2518 万人,比 2021 年增长约 28.03%。而网球场地数量也从 2021 年的约 49700 片增加至 53805 片,增长了 4038 片,增幅达 8.12%。此外,全国市场化网球培训机构数量达 5592 家,其中北京就有 743 家门店。

在产业规模上,2024年中国网球运动整体市场同比增长 14.4%,规模达到 367.5 亿元。其中,青少年网球培训作为行业重要细分市场,正处于“爆发期”。

高投入与未知的前途

美团去年发布的《体育运动消费报告》显示,一些网球体验课、网球培训季度课包在平台热销,网球运动相关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 172%。北京也是全国网球培训机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这种大环境下,可供中产家长选择的范围被放大——不加大支出,就很可能在网球青少年社群里掉队。

但是,支出的大幅增长不一定带来显著的效果。轩轩在俱乐部内比赛成绩一般,并未达到母亲的期待,“教练说如果想认真走这条路,得把时间投入、经费投入、身体投入、心理投入都翻倍”。

轩轩也开始出现放弃的念头,“练了一年多,换了三四个老师,今天正手比反手打的好,明天反手又有感觉了,一直在试错,他自己觉得太难了,打球的那种手感很难成为肌肉记忆”。

真正想按下暂停键,是去年年底。张岚因为陪孩子练球太多,积累的工作量没有完成,年终考核被上司警告,身体疲惫之余,心理上也越来越焦虑。丈夫更是火上浇油:“花了这么多钱,换来了什么?如果将来没能在体育上走得更远,这笔投入就算亏了。”

他们不是唯一一个内心动摇的家庭。我们采访到几位有相似经历的家长,都处于犹豫和摇摆阶段,这些声音在家长群体里越来越常见,从最初拼谁投入多打的好,到后来大家的心态都在发生微妙变化。

image

生活在大连的庞娜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庞娜的家庭和网球有着天然的缘分。“我母亲以前是个老体育人,她四五十岁的时候开始打网球,我大学里跟体育学院的老师也学过网球。所以算下来,我家三代人都接触过网球了。”

正因如此,她很自然地把网球当作一种体育启蒙运动。“刚开始学的时候,孩子也不太懂,是我们带着去打的。最初给他报的教练很凶,专业能力强,但孩子接受不了。后来换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男老师,一对一,反而更适合。”

不同于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高投入高强度训练,庞娜给孩子安排的频率是一周一次。“算下来一年的费用不到两万,跟那些一年动辄七八万、十几万的比,我们真的投入很少。”

image

她并非没考虑过加大投入。“最开始是计划全身心押在网球上,后来发现孩子进步挺慢的。孩子在各种比赛中有一些成绩,但没有很拔尖。人家付出的多,成绩确实更好。我们年收入也就四五十万,没法每年投十几二十万砸在一个项目上。”

选择从热潮中退出

在庞娜的家庭教育理念里,运动是多样性的。“儿子现在还在练足球。我们一家三口会一起滑雪、跑步,两岁就让他用平衡车,后来带他去游泳、长跑。运动其实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

她的孩子在足球上也展现出了不俗的天赋——在当地的赛区拿过第一,即便如此,她也只是希望儿子能坚持下去,享受这个项目。“将来能跟三五好友约场球,这就够了。”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长白山雪场滑雪。那一刻,我觉得特别值得——运动不是成绩,而是我们在一起的快乐。孩子因为常年运动,学什么都快,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对张岚来说,庞娜的选择像是另一种答案。

在今年夏天的一次课后,轩轩脱下球鞋对她说:“妈妈,下次我想去打篮球。”她愣了一下,没有拒绝,同时内心也有些释然,“那种感觉像是从一场看不见终点的比赛中退出”。

她心中明白,网球不仅花钱,也花心力。它需要高频训练、持续投入,更需要强大的心理韧性。中国首位获得大满贯冠军的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也曾说过,网球场上没有同伴,唯一的对手是自己。那种孤独的对抗、对节奏和情绪的掌控能力,是极少数孩子真正能承受下来的。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这份孤独,未免太沉重了。

张岚和丈夫最终决定停掉所有课程。今年夏天,他们在网球上的花费只有一张50元的中网欢享票,她带儿子去看了辛纳的练习赛。

那天走出球场,轩轩说打网球太无趣了,也太孤单了。还不如篮球,有人一起跑。

“也许他比我们更早明白,运动的意义不是赢,而是快乐吧”,张岚说道。

新媒体内容总监:TAN HAO

采访/撰文:Joey, Jonas

编辑:Sebasti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