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爱因斯坦传》:一个也有局限性的真实天才

21 September 2025 at 00:00

爱因斯坦

断断续续,终于把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爱因斯坦传》读完了。全书内容详实,作者综合史料的能力超强,并恰到好处地对一些事实进行了分析。以下是我自己读后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和想法。

早年挫折与“傲慢”

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并不顺利,尤其是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事实上,在从他所在的系里毕业的所有联邦工学院学生当中,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傲慢!爱因斯坦的傲慢使他成为班里不受欢迎的人。他习惯于挑战权威,不服管制,对公认的观点缺乏尊重。他的老师韦伯甚至对他说:“但你有一个大毛病:你从不听别人说什么。”也许他的情商并不高,已经判断不遵循常规,更不尊重权威,这是他碰壁的重要的原因,但这也正是他后来成功的重要因素。

他父亲也帮他找工作,写信给莱比锡大学的化学教授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因对稀释理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倘若您能为他谋求一个助教职位,我将感激不尽。再次恳求您原谅我冒昧地给您写这样的信,我的儿子对于我这种异乎寻常的做法一无所知。”

贵人相助与“萝卜坑岗位”

爱因斯坦还是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在他的朋友格罗斯曼父亲的要求下,专利局局长弗里德里希·哈勒尔显然已经将岗位招聘规定做了调整,使这个岗位非爱因斯坦莫属。候选者并不需要有博士学位,但必须受过力学训练,还要懂物理学。“哈勒尔是专为我量身定做的。”爱因斯坦对他的女朋友米列娃说。这不就是今天人们讲的萝卜坑工作岗位吗?

社会理想与责任感

他的社会责任感中,他不认同国家主义,他一直希望建立一个国际政府,世界政府来自于各个主权国家,虽然有点天真不切实际,但确实是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这些世界大国怎么被控制被约束,到今天依然是一个问题。

读完全书,我估算爱因斯坦一生大概有一半的时间投入到了政治活动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与我脑海中纯粹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截然不同。也许这是他的社会理想与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吧。他的一生,出生在德国,后来去了瑞士,中晚年又逃去了美国,各个国家现实的不如意,使他颠沛流离。

教育理念:自由与想象力

关于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自由,更重要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想象力和思考方式。他说:“学生们的批评意见应当友好地加以斟酌。资料的积累不应扼杀学生的独立性。”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学校将乘法表和周期表讲得有多么好,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理念,到今天依然没有很好地实现。

感情与生活:不完美的天才

爱因斯坦的个人感情生活也算不上典范,毕竟他有六七个情人,这也难怪,对这么一个有魅力的男人,多少女人会主动扑上来?也许他这种情况,已经算是很克制了——我们也不是说名人就有什么特权,他自己承认一夫一妻制并不符合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要知道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观点。

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其实是要求很简朴的,他的少留己用、多与他人的哲学理念,追求简朴简洁,哪怕他是当时世界第二伟大的人物时(当时美国大学生认为第一伟大的人物是希特勒!),依然如此。也许他知道人的欲望之无穷和现实物质条件之有限,这本身就是相对的。

科学发现与“固执”

非常奇特的是,爱因斯坦几乎是凭直觉做出了他的重要科学发现,比如相对论的成果——他连实验都是借助思想实验。

但是,爱因斯坦最大的不足,在我看来,是他的固执。在取得相对论的成就后,直觉引领着他一直沿着统一场的方向前进。显然后来他在这条道路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尤其是在面对量子力学的时候,他不承认这种随机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他认为上帝不掷骰子。一直不遵循常规的爱因斯坦自己变成了常规,正如他自己曾说:“为了惩罚我对权威的不敬,命运使我自己成了一个权威。”

显然,爱因斯坦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固执,相反,他有自己的解释理由。他说他年纪够大了,功成名就了,做这些事情无所畏惧,哪怕没有结果,但年轻人不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包括在为社会问题发声上,他也认为他应该站出来,他没有什么可丢失和害怕的。

历史经常押韵,爱因斯坦认为1930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太发达从而减少了人们的工作机会。今天,有些人一样认为科技太发达导致失业,是不是如出一辙呢?我相信未来会有定论。

对生死的态度

面对死亡的时候,爱因斯坦说人为的延长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大概意思是,该死的时候就去死吧。他知道自己是个名人,死了之后应立马去火化掉,免得不得安宁。可惜他没想到,他的大脑还是被他的医生朋友窃取保留了——后来还牵扯出一系列故事,这真的验证了他的之前的预判,做一个名人也许死后都不得安宁。

人际与政治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爱因斯坦喜欢专注自己的世界,尤其是他的物理世界。他并不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哪怕是他的亲人,当他搞不定人际关系的时候,他就远离亲人,包括他的配偶。

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一样,爱因斯坦知道自己不适合当政客和政治家,以至于以色列建国时想邀请他当(名誉)总统时,在邀请信来临之前,他就已经写好了拒绝信。

一个真实的天才

爱因斯坦是一个时代的名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名跨界的社会活动家,但是在他刚开始出生的时候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异样,甚至他从瑞士专利局工作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会有这么伟大的贡献,这也许是天才的偶然性吧。

但在我看来,他也是一个凡人,一个常人,他有他作为人的局限性,正因如此,我更觉得他是一个可爱的天才,一个真实的天才,他不是一个神——我们也不应该神化任何人。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22 June 2025 at 00:00

zen

以前读过一部分《明朝那些事儿》,我觉得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方式向我们这些对历史研究不深的人有趣地描绘了明朝的历史。这展现了作者幽默的写作手法以及深邃的思想境界,比如他在书中所说:

按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当年明月”的真名叫石悦,曾是一名广东顺德的海关公务员。据说凭借这部小说,他的版税连续7届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远超千万元,年纪轻轻就实现了人生财富自由

后来听说他得到了提拔去了上海,仍旧从事公务员工作,因为赏识他的一位“大佬”调任到了那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何况当年明月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当年明月后续没有再创作出更多的作品,这也正常,毕竟担当重任去了。

但最近一两年,我陆续听到一些关于他的传言。据说他被送入某家精神病院,原因是对女性下属有不当行为。具体事情真假不得而知,但他进了精神病院这一事实,似乎八九不离十。作为这样一位对历史看得通透的人,最终竟以精神病院为归宿,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这里可能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他真的患上了精神疾病。在体制的旋转盘上,即使他再聪明、再通透,也难以独善其身,最终真患上了“精神病”;第二个可能是,像他对历史那样的熟悉和敏感,察觉到了某种危险,于是主动“装疯”,进了精神病院,这反而对他是一种保护。不论何种可能,虽然他如此了解历史,最终似乎也成了历史的牺牲品。

另一个人物是对岸的柯文哲。我很多年前关注过他,对他非常敬佩,他在《生死的智慧》里讲到关于生死的话题和人生意义,认为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用了一个a的n次方的比喻,当一个人为社会做一点点正贡献,a大于1,a的n次方就变得很大,相反,这个值则就变得很小。

我曾说柯文哲是一个敢言的人,他能超越党派之争、利用新媒体宣传、选举过程中透明公布竞选经费,这些新的变化让我曾经很期待柯文哲在台北市长职位上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就是这么一位特立独行的台大医学教授,对生活和人生也看得非常通透,也绝非享乐主义者。后来他竞选台北市市长从政多年,过程中我没有关注,但最近我得知,他因涉入政治献金案与京华城案遭检察官依法侦办与羁押,最终落得入狱的结局。看到他满头苍白的头发,想起曾经的名医教授,我不禁感到唏嘘。

两位优秀、有才华、有专业技能,甚至怀有抱负的人,前者出生于1979年,后者出生于1959年,刚好相差一代,却只因进入政坛,结局并不美好,纵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政坛。他们到底是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还是被人设计陷害,不得而知。但从当年明月到柯文哲,我想这些聪明有智慧的人,也许并没有真正看透命运;即便他们看透了,却不相信自己大概率会落得历史人物的悲惨结局。

他们可能不相信一旦进入体制,融入政治这台庞大而冷酷的机器,便难以保持自我。无论他们多么聪明、多么有智慧,也难逃例外。甚至恰恰相反,他们的聪明、智慧与才能,反而成了推向他们滑入深渊的力量。

我们常说“激流勇退”,但真正能落到每个人身上,又有多少人能拒绝诱惑、做到激流勇退?想到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书末曾说过: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要是他再想起自己曾经的感悟,不知会有什么新的感悟?

《褚时健传》:他做错了什么?

21 June 2025 at 00:00

褚时健

我不吸烟,对烟草行业不知情,读完《褚时健传》这本书后,我对这个行业才算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传记比较完整记录了褚时健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历程。这本书有五百多页,对于一位活到90多岁的名人来说,用这么些篇幅来记录他的生平,并不算多。

我刚开始甚至不认识他的姓氏:褚。读完后我有一个整体感悟:一个人的一生,命运与时代有很大的联系,命运脱离不开时代这个大背景。褚时健无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即使如此,也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牵绊。

他在新中国成立前生于云南边境华宁县的一个小村庄矣则村,他的事业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云南。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农村少年,小时候和其他小孩子没什么两样,家里孩子多,作为老大的他,平时上学、抓鱼,干农活。家境贫寒、父亲去世,他不得不早早承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

一个人的优秀,从小事中就能看出来。比如说他在家里酿酒时,就比别人更动脑筋。他发现温度决定酿酒酵母的生长,于是他通过控制温度的方法,提高了酒的产量,小小年纪,酿酒产量就是比村里的人高。从这里便能看出他一生大概率会有所成就。这让我体会到,做事情要动脑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就代表着有多少先进的生产力。

对褚时健来说,他一生中很重大的一个转折,是他的堂哥从省城昆明回来劝他要继续读书。他最终得到母亲的支持,离开家乡去省城读书,这使他终于走出了出生地,像我这种普通人家,如果不是求学,基本上是走不出自己的出生地的。他的堂哥可以说是他的贵人,当然他的堂哥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当年就算是地级市的状元了,万里挑一都不为过。

到了省城以后,在学校表现优异的褚时健,在建国前成为一名游击队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选择的队伍在后来看是非常正确的,他跟对了党和政府。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他,他没有牺牲在战场,而他的家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战火中死了好几位亲人。

作为一位根正苗红的老革命,解放后他自然算是革命功臣。在早期革命工作中,不论是征粮还是其他事务,他都兢兢业业,干得风生水起。但风暴终究会来打破平静。或许在工作中有过失,留下了被人抓住的“辫子”。在反右时期,他还是被划为右派。

被划为右派后,褚时健跌入了人生谷底。在红光农场改造时,他甚至看不到人生希望。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命运就是这样,到了谷底或许就有转机出现。他调到了糖厂当副厂长。当时虽说大家都在搞意识形态的革命,并不真在乎生产。但世界总需要一些实干的人。褚时健从原料到技术,不断进行改造,在有限的资源下,活生生把糖厂的生产水平提升上来了,这一系列过程,锻炼了他对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对团队的管理能力。

我个人认为他有一点做得非常好:实事求是。比如在糖厂,他着力改善职工福利,职工群众得到了实惠,自然也就打心底拥护他的领导,无论哪种意识形态,谁不愿意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呢?他甚至开动脑筋,把糖厂的甘蔗渣拿来造纸,实实在在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和成果。

褚时健人生真正的巅峰,是他离开糖厂后进入玉溪卷烟厂。烟草行业本身就是垄断行业,更是暴利行业,我认为,相对而言,理论上比糖厂就更容易干出事业,就像赚钱就要离钱最近的行业才能相对容易赚到钱。

虽然对于烟草行业很陌生,但万法不离其宗。褚时健改革了玉溪卷烟厂的生产水平,提升了该厂的烟草质量和品牌。他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提高了农民的烟叶种植水平,串换到了难得的辅料,提升了职工薪水和福利,总之把整个玉溪卷烟厂推进到全国前列,甚至走向了世界。从烟叶质量、生产制度、生产设备、成本控制和烟草专卖等各方面,都做得极好。

我回想起90年代看电视时那句久久不能忘记的广告:山高人为峰,红塔集团!它就是玉溪卷烟厂基础上形成的红塔集团,我才想起当年在广东销售但不知来源的阿诗玛香烟原来也是由它生产出来和。红塔集团后来还探索了海外发展,投资能源、交通,甚至涉及金融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战绩。

正如《易经》所言:亢龙有悔。人生到了巅峰,也就意味着可能即将到来的下坡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激流勇退?

盛久必衰。褚时健的人生亦不例外。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很难说他到底错在何处。作为一个大型国企的领导、改革先锋,他贪了多少钱,我个人觉得很难用对错来评判,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但正如国家所言,“功不抵过、过不掩功”,他最终还是受到了法律制裁,他自己也承认了贪污事实,且放弃上诉。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的打击也极为沉重:妻子被抓,女儿死于狱中,自己被监视居住失去人身自由,再到最后定罪入狱。

60多岁的褚时健再次跌入人生谷底。但人们并没有抛弃他,在狱中甚至不少人给他零花钱,出狱时据说累计上百万元——那是2000年左右,但他只是扔在狱中的图书馆里。有关部门也算对他法外开恩:服刑时可以在监狱三公里范围内随意活动,他被安排在监狱图书馆做管理员。服刑两年后,他便因病保外就医,从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释放了。

从监狱出来后,总想找点事情做的褚时健,不能也无心再从事烟草行业的工作,曾经的一代烟王回到老家山上种水果——从湖南引进的“冰糖橙”,利用云南的气候种植出更好的品质。对于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白手起家种橙子,利用业已成气候的互联网,把自己种植的橙子做成了知名品牌“褚橙”,一度成为一种励志的精神文化品牌,这确实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有志者事竟成。

直到去世前,他都坚持在他的果园亲力亲为。从生产技术、公司制度,再到销售和危机处理,他采用年轻时取得的智慧从容应对。这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都一一克服了,也给他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农业基本盘。

和很多创业者一样,褚时健的成功有赖于他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是固执。比如在他生命的最后一两年,他自己控制自己的饮食,固执地不摄入蛋白质,导致免疫力极度下降,可能因此而没能活到百岁。如果他当时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合理摄取营养,也许真的可以活到百岁。只是那样活到一百岁的他可能就不是褚时健了。

纵观褚时健的整个一生,他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多起多伏,做出了那么多超出常人的事业,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我始终认为,往往是时势造英雄,很少英雄造时势。褚时健出生于改革开放前,经历过跌宕起伏的90多年人生,与他取得的成就相比,他所承受的苦难与折磨,我在书中难以切身体会。想到这里,我脑海里就回想起长者的那句金玉良言: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