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9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泰勒·斯威夫特再次陷入 AI 风波,但这次粉丝「倒戈」了

By: 莫崇宇
9 October 2025 at 21:24

屡遭 AI 伤害的泰勒·斯威夫特,最近却因 AI 被粉丝「围攻」了。

起因是一场全球营销活动。

为了宣传她的第十二张专辑《The Life of a Showgirl》,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昵称霉霉)在上周末联手 Google 策划了一次寻宝游戏,在 Google 上搜索这位歌手的名字,就会看到一条神秘提示:「12 个城市、12 道门、1 个待解锁的视频。」

接着,粉丝需要根据线索去世界各地找这 12 扇「门」,扫描门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 12 个视频,每个视频里都有解谜的线索。当粉丝们集体解出正确答案并在 Google 输入那句话时,会出现一扇橙色的虚拟门。大家得一起疯狂点击这扇门 1200 万次,才能「敲开」它。

最终,门被「打开」,专辑曲目《The Fate of Ophelia》的歌词版 MV 将正式上线。

这本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粉丝狂欢,直到有人开始逐帧拆解视频。

联手 Google 搞营销,却被粉丝扒出 AI 的「马脚」

一些忠实的粉丝注意到,宣传的视频里出现了许多诡异的画面:

  • 长着两个头的旋转木马,酒保的手凭空穿过一张纸巾
  • 一个小型摩天轮的辐条在转动时出现了模糊和不自然的形态变化。
  • 挂在衣架上的两件外套的衣架似乎融合在了一起
  •  …

除此之外,粉丝们还指出了视频中普遍存在的其他视觉瑕疵和伪影,整体画面透着一股廉价 CG 的塑料感。而这些,都是 AI 视频生成的典型穿帮。

据连线杂志引用 AI 检测公司 Reality Defender 的结论:部分片段「极有可能是生成式 AI 制作」。

截至发稿前,Google 与霉霉团队都没有回应,但外界普遍猜测这些视频可能采用了 Google 刚发布的 Veo 3 AI 视频生成技术。

Veo 3 是 Google DeepMind 旗舰级 AI 视频生成模型,它能根据文本或图像提示,自动生成高清短片,风格从电影预告到 MV 都能自适应。

有网友猜测,Google 与霉霉的合作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巨头们急需为其 AI 工具寻找「杀手级应用」场景, 而娱乐营销正是最佳试验场。

传统制作一支宣传片可能需要高昂的费用和数周时间, 而 AI 可以不断压缩时间和金钱成本。对于需要持续产出内容的艺人团队而言, AI 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伴随着相关报道的不断涌现,X 和 TikTok 等海外平台上掀起了话题 #SwiftiesAgainstAI,粉丝们不仅针对 AI 技术本身, 更指向一种对偶像的背叛感。

你被刺伤之后,怎么能反手拿起那把刀?

粉丝的愤怒,源于霉霉一贯的立场。

2024 年 1 月,大量由 AI 生成的、带有露骨色情内容的霉霉图片在 X 等平台病毒式传播 。其中一张图片在被删除前,浏览量就已超过 4700 万次 。她也因此成了 AI 滥用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

面对这场恶意的网络攻击,霉霉的粉丝群体迅速组织起来。

她们发起了 #ProtectTaylorSwift(保护霉霉)等话题标签,用积极正面的内容冲刷和覆盖恶意图片的传播,并大规模地举报发布这些滥用内容的账户 。

除了色情滥用,霉霉的形象还被用于制造政治虚假信息——比如伪造她给特朗普「背书」的视频 。在回应这一事件时,霉霉发表了她对该技术最直接、最公开的谴责。

「这真的唤起了我对 AI 的恐惧,以及它在传播虚假信息方面的危险。」

如今,这句话被不少粉丝反复引用,成了「打脸」她的铁证。

许多粉丝认为,一个曾公开表达对 AI「恐惧」并亲身经历其危害的人,更不应该在自己的商业活动中采用这项技术。

更重要的是,霉霉从出道起就把「真实」和「创作主导权」当作事业的底线。比如她为了夺回自己前六张专辑的母带版权,不惜重新录制所有歌曲,那场「Taylor’s Version」圣战让粉丝们坚信:

她是站在创作者这一边的。

然而,生成式 AI 技术的一个核心争议点,恰恰在于它抓取学习其他艺术家海量作品时,往往未经许可、不付报酬。因此,在粉丝看来,当她(或者她的团队)用 AI 来生成视觉内容时,她其实是站到了创作者的对立面。

需要补充一个细节,多年来,泰勒·斯威夫特和她的团队刻意塑造了一种「亲力亲为」的创作形象。这种设定让粉丝更死心塌地,却也让她在争议面前失去了甩锅的余地。

当危机爆发时,「那是团队的决定」这类说辞就会彻底失效,因为粉丝不会相信一个全程操盘的大艺术家,会对宣传片的制作方式毫不知情。

于是,质疑的声音像潮水一样涌来。

拥有 50 万粉丝的博主 Ellie Schnitt 写道:

「你比任何人都清楚 AI 带来的伤害,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You know better, so do better)。」

Reddit 上的评论也一条比一条扎心:

「她是全球最成功的艺术家, 不缺钱不缺人, 为什么要用 AI?」

「她一直呼吁艺术家获得公正报酬, 这次却无视了创作劳动。」

「她不需要靠这种方式,这完全是多余的。」

作为霉霉的忠实粉丝,巴西设计师 Marcela Lobo 说出了最致命的一句评价: 「2017 年她还没这么红, 都愿意雇人做精致视觉。如今预算充足, 反而用了 AI。」

言外之意是,当一个艺术家成功到不再为预算发愁时,却反而更可能为了效率而放弃对细节的坚守。

这几乎是一种成功的诅咒:规模越大,越依赖工业化流程;越工业化,越容易为 AI 打开缺口。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艺术家,也会不知不觉地从被 AI「威胁」的受害者,滑向了主动使用 AI 的争议方。

我们还没准备好,生活在一个由 AI 主导的世界

AI 与音乐影视行业的纠葛,早已进入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

近期知名影星 Will Smith 就卷入了类似的争议。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一段演唱会宣传视频中,观众席里出现了扭曲模糊的脸孔和奇怪动作,被网友指责疑似责合成观众(即用 AI 生成粉丝的画面)。

有网友表示难以理解「这么有钱有名的人还要用 AI 合成观众……」面对质疑,Smith 后续在社交平台上又发布了一个以 AI 喵星人为主题的视频,戏谑批评者。

而在更深层的领域,AI 甚至开始取代真人演员。

英国公司推出「AI 女演员」 Tilly Norwood——精致五官、流畅口音、完整履历、活跃社交账号。她不存在, 却签了经纪约, 抢走了真人演员的工作。有人也在社交媒体讽刺:「谢谢你让我丢了饭碗。」

这些事件都在传递一个信号:AI 已经能够渗透到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演员、观众,到声音、画面、编剧、剪辑。

人类艺术创作的地盘,正在被生成式 AI 一寸寸蚕食。

与此同时,AI 版权的边界,也正在法庭和商业实践中被重新定义。OpenAI、Google、Anthropic 等公司都在法庭上,为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模型是否构成合理使用大为辩论。

OpenAI CEO Sam Altman 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则大胆预测,社会最终会认定,用于模型训练的数据属于「合理使用(fair use)」。

但他认为,直接用 AI 生成受版权保护的内容,则会出现新的规则和商业模式。

他甚至观察到一个新趋势:许多版权方已经从担忧「AI 用了我的角色」转变为担忧「AI 用我的角色用得不够多」。如今,诸如迪士尼、华纳、Netflix 等公司正在测试基于 AI 的 IP 授权方案,允许角色形象、声音与粉丝进行 24 小时对话互动。

那么问题来了,艺术家能不能用 AI?

答案不是「不能」,而是不能「造假」。如果 AI 参与了创作,就该被如实承认。

比如最近,博主 @章鱼养殖基地有话就说版 发帖称,知名美术约稿平台「米画师」在发布约稿请求时,所提供的参考示例图疑似为 AI 生成的作品。对此,该博主更是直接质疑:「米画师官方带头用 AI?」

▲图片出自博主@章鱼养殖基地有话就说版

其实争议的核心并非 AI 技术本身的存在,而是艺术创作者们能否坚守立场,为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AI 生成内容的根本问题是,它不劳作、不感受、不挣扎——它只是重组过去的作品,伪装成新的创作。它是零劳动的产出。而艺术的本质,恰恰在于不可替代的人性——在失败、偏执、笨拙、意外、反复修改中生长的那种温度。

正因如此,当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高举 #SwiftiesAgainstAI 的旗帜, 也是在用他们的方式告诉世界: 艺术的价值, 源于创作者灵魂的在场,而人类还没准备好生活在一个 AI 主导的世界里。

至少现在还没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