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打分、差评、避雷

By: dimlau
5 October 2025 at 00:25

多年前,我和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去迪士尼玩。当时,两个小姑娘第一次见面,但是没用几分钟就聊到了一起,似乎小孩子的共同话题是自然而然的。之后,两个小姑娘慢慢长成了大姑娘,多年间其实也提过几次再一起出去玩,但是总被各种原因耽搁。如今,两人都已经上大学了。一个喜欢玩玩游戏看看动漫,一个喜欢自己逛商场旅游看音乐节……

是什么时间节点,什么事件,什么缘由,让人与人变得不同呢?其实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得出过什么像样的结论。不过能确定的是,玩游戏有玩游戏的可爱,逛商场有逛商场的可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都值得好好去爱。

不扯远了,国庆长假这几天,因为客流量明显增加,我的咖啡馆可都被顾客抱怨好几次了。有人说:这什么咖啡店啊这么多规矩,说话都不让大声说;有人说:咖啡挺不错,但是旁边客人说话声音太大了——为此打了个 2 星评价。我说这些倒不是要分个谁多谁错,诸位好友也不必为我鸣不平。事实上,网络评价并不会牵扯我太多情绪,我本身就很少去看,多半是朋友转发给我,如果说看了毫无波澜,也不够诚实,毕竟全身心投入,不被认可也是会感觉失落。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客人的感受是真实的。天生大嗓门的朋友到了这家店,聊个天还要被提醒,心情可想而知;想寻个清净所在的朋友呢,旁边始终有声响,也难免急躁。抱怨就抱怨几句吧。

就像两个小姑娘长成了完全不同的大人,到同一家店里喝咖啡的人,心性完全不一样又有什么难以理解呢。所以同一件事,我的店收到两种评价,事儿不奇,我也不怪。哦,如果要怪,我是觉得,目前的打分机制太差劲了,主事的平台,显然没有把与人为善的理念融入设计当中。说到这个,隐约想起导致道长的《八分半》下架的那期节目里,道长提到蔡澜先生不愿意给餐厅差评。虽记不清具体内容,但于我心有戚戚焉。我是经营者,但大部分时间也是消费者,砸别人饭碗的事,我自己是真的——和蔡澜先生一样——也不愿去做的。遇到值得称赞的店家,就给个好评,遇到不那么出众甚至有些令人失望的店,就什么都不说得了。肯定有朋友要说了,岂不让那些不良商家高兴?嗐,在吃喝这件事上,哪有傻子呢?就算只给好吃好喝的店家点赞,时间久了,优劣也自然而然会显现。

话说回来,5 分制真的适合大众消费者吗?3 分和 4 分之间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怎么保证所有打分者的依据都统一?前段时间我尝试给一批啤酒打分,也不是没喝过更好的酒,但是单独给当下喝的一瓶酒打分时,除非出奇的好喝或难喝,否则很容易就都徘徊在总得分的 85% ,而且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当时的感受也都忘记个大半。我当时也是受到目前流行的打分机制影响,事实上我需要的只是「这瓶酒值不值得回购」这个印象评价而已。用非必选的「赞」和「超赞」两个选项,已经足够了啊。

fin.

时代改变了什么

By: dimlau
18 September 2025 at 11:24

Sol 他不喜欢朋友在微信里给他发语音、发起音频或视频通话,等等。这应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现在我们手机不离手,社交通讯软件的普及,也让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说实话,这真是有利有弊。今天想聊聊关于这件事我讨厌什么,主要聊的是和朋友之间,不是那种陌生人,对,即使是好朋友,用社交软件找我,我也有几个讨厌的地方。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无意评判是非对错,但这恰让我想到,问题的关键或许并不在此;我不觉得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时代里,朋友容易做什么让我们不舒服的事。或许我们该思考,是不是因为活在这个时代,而多了许多不是朋友的「朋友」?我是说,当我们浏览自己的联系人列表,难道没有哪个人,即便她深夜来电,我们也只会更好奇她要说什么,而不是感到厌烦?为什么她要挤在那么多不相干的人里面?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旧时光景。我一直是很内向的人,但我无法想象在我年幼的时代里,会讨厌我的朋友不先写个纸条,就直接在我家楼下大声喊我出去玩,也无法想象家里的电话响了,我会厌恶而不是兴奋地去接听。

这个时代改变了什么呢?当然,它让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好在选择和谁紧密连结的权利还在,做好自己的取舍,每次通知响起就都是妳期待的声音。

fin.

這夜風正涼 𝄇 就用五首詩與本命年訣別吧!No.73

By: Steven
3 February 2024 at 21:35

我用這條影片回顧了 2023 年裡,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四件事:

上海三日、父親離世、我的手術、香港四日

但很多感受我沒辦法通過影像或者散文式的語言來表達,它們很複雜,也只有我自己最清楚它們意味著什麼。於是,我寫了五首詩。這些詩都是我的感受和處境。它們或許很難為外人所理解,但如今的我已經清晰地認識到,人和人之間難以真的互相理解,尤其是那些並未參與你人生的人們,因此,並非所有表達都需要被理解,能按照自己的內心,袒露出來,就可以了。對於詩歌而言,我並不追求共鳴。

🎥 播放地址:

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21r7xs/

YouTube https://youtu.be/9RnACKm4XhU

這張封面雖然用在了上一篇 blog 中,但其實它本來就是為了給這條視頻做封面,而特意構思出來,在 Midjourney 裡畫的。它所呈現的,是一個被凍在了湖面下的香蕉,一個青澀的香蕉。我站在湖面上,低頭看著湖面,看著它,就像看著自己的處境。

本影片中,亦採用 AI 繪圖工具 Midjourney 製作了 23 張圖像,用於詩和情緒的表達。

第一章:你在橋上看風景

從膠片到數碼,從卡片機到手機,給真實世界切片的權力來到了每一個人手裡。一些人、一些事在和你接觸的過程中,在你的心裡激起了一些漣漪,那一刻的化學反應促使你舉起手機,拍下一些照片和視頻,這存在過但不再存在的一刻,因你而活了下來。

第二章:離去的少年

人與人的關係,是相處出來的。愛、恨、執、怨,皆為充實;唯獨空白,無法驅除。

因緣果報,你無法言說;潺潺流言,你只得不響。

第三章:陌生的天花板

這是你三十六年來第一次住院,也是頭一回做手術。

一棵巨大的樹從天花板上破頂而出,它白色的樹根粗壯有力,厚實的樹根一根根張開,盤踞在一張鋪著綠色床單的、平整的金屬架子床上。你看過一些跟手術相關的畫面,也設計過一些醫療器械,但這個巨大、結實的純白結構直接展現在你的眼前時,你還是受到了一點震撼。醫生、護士、病患,在這個空間里,你只能感受到「問題」和「方案」。性別不是一種凝視關係下的身份,是執行方案過程的所面對的「客觀結構」。

第四章:機翼在反光

朋友們今年都陸續在做出一些轉變:有人結束了設計公司的業務,投身於產品和品牌;有人離開了自己的藝術教育行業,主動擁抱自己的內心;有人帶著相機,一頭扎進了藍色的大海裡。

每人都有一個時機,它到來時,上天會告訴你。

🎥 播放地址:

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B421r7xs/

YouTube https://youtu.be/9RnACKm4XhU

影片編號:Vlog No.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