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8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前日相村山富市逝世 中国外交部: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

18 October 2025 at 08:01

中国外交部星期五(10月17日)说,中国对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形容村山富市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国对村山富市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家属致以诚挚慰问,并形容村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作为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政治家,村山富市先生为促进中日友好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林剑也说,“村山谈话”是日本政府就过去那段侵略殖民历史向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表态和承诺,应当予以恪守。“希望日方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

代表日本开明派的村山富市星期五在故乡大分县与世长辞,享年101岁。

村山主张日本对二战反省,坚决走和平道路。1995年,他发表的二战谈话《村山谈话》,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也因此有了“和平首相”的称号。

村山主张以内阁决议形式发表的“村山谈话”, 明确指出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害和痛苦”。

他是冲破日本保守派的反对,开先河发表了村山谈话。《每日新闻》称,这是日本首相首次明确将战争称为“侵略”, 为日本在亚洲犯下的暴行做出“深切反省”的声明。在从政期间,他也设立了亚洲妇女基金,为被迫成为“慰安妇”的受害者提供赔偿。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日本东京都议员组团访华 据报中国提议参观小米电动车厂

15 October 2025 at 15:21

日本东京都议员组团访华五天,在北京参观了中国科技巨头小米的电动汽车工厂。消息人士称,这次工厂考察由中国方面提议。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为促进城市间交流,东京都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协议会的议员团星期一(10月13日)访问中国,展开为期五天的行程。访问团由约20人组成。

报道称,访问团星期二(10月14日)在北京对小米的电动汽车工厂进行了考察。随行消息人士透露,此次工厂考察由中方提议。

在上野动物园两只大熊猫将于明年2月迎来租借期限的背景下,访问团星期四(10月16日)还将访问四川省成都市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目前日本国内的大熊猫仅剩上野动物园的两只。今年6月,和歌山县白滨町娱乐设施“冒险世界”的四只大熊猫已归还中国。

东京都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东村邦浩说,日中关系中的城市间交流非常重要。他希望能在交流中超越政治,在经济、城市规划及文化领域开展交流。

黑噪音|日本能够“每年获得一个诺贝尔奖”的四大原因

11 October 2025 at 10:24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日本能够“每年获得一个诺贝尔奖”的四大原因
作者:倪刃
发表日期:2025.10.10
来源:微信公众号“黑噪音”
主题归类:诺贝尔奖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每年进入“诺奖时间”,全世界都会屏息以待:今年谁又能登上科学的圣殿?

不过,现实却总是让人百感交集。

就在北京时间10月8日傍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尘埃落定,日本再次收获硕果: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摘得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赢得化学奖。

算一算,自21世纪以来,仅仅25年,日本已经诞生了2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其中3位是美籍日本人),算下来“平均每年产生一个”。

在这个狭小的东方岛国,诺奖已经不再是稀罕之物,而是一种稳定的产出,确实让人感到吃惊。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是日本?这个国土面积不大、资源有限的国家,凭什么能在诺奖舞台上成为大赢家?答案远不是“砸钱”二字那么简单。

日本的诺奖奇迹,背后至少有四个原因。

img

一、教育:把科研的火种撒进普通人的心里

诺奖不是“大力出奇迹”培养出来的“单个天才”,而是从全民教育的土壤里长出来的“自然之花”。

在日本,基础教育的严谨与普及,为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实早在二战后,废墟中重建的日本就已经确立了“教育立国”的国策。

从小学到高中,日本的基础教育覆盖面广、标准高,几乎没有明显的“精英教育”与“普通教育”分野。这就让日本孩子能够在一种普遍均衡的教育环境里成长,整个社会都成为人才的沃土。

比如在数学和理科教育方面,日本的教材非常注重逻辑训练,而不仅仅是题海战术。

日本借鉴西方的“质疑权威”模式,学生被鼓励提问,哪怕问题显得稚拙也不会被打压。

日本的课堂并不追求“正确答案”的唯一性,而是重视探索过程本身。许多后来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回忆起学生时代,几乎都提到过类似的课堂体验:他们是被允许“犯错”的,这让他们养成了自由思考的习惯。

与此对应的,是日本极高的读书率。

图书馆遍布社区,平均每个日本人每年阅读十几本书。在这种环境里,孩子们接触的不只是课本知识,还有跨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其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潜移默化地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第一重原因:日本教育把科研的火种,撒进了普通人的心里。当一个社会拥有足够多“带着好奇心长大的人”,就意味着科学创新不会止步于少数天才,而是变成一种群体性的可能。

二、社会环境:贫富差距小,科研机会人人有

科学突破往往需要“耐心的孤独”。但如果一个社会贫富悬殊,科研人员必须为生计奔波,那他们自然很难安心沉浸在长达数十年的实验中。

日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少数几个在发达国家内部依然保持极低收入差距的社会之一。这种环境下,科研机会更多地与个人努力挂钩,而不是家庭背景。

这种情况不仅在于科学界。我看到过一个日本足球运动员的采访,他说自己敢于走向足球道路,是因为即便不成功,去做普通的工作生活也会很幸福。

一个日本年轻人如果立志从事科研,他大概率不用担心“读不起博士”。学费和奖学金制度能为他兜底,大学研究室愿意收留,企业研发部门也常常敞开大门。

更关键的是,日本社会对科研人员的尊重,远远超过对明星、对资本大鳄的追捧。科研在日本并不是“清贫的象征”,而是一种体面而受人敬仰的职业。

日本很多诺奖得主,其研究方向看似冷门甚至无人问津,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下去,最终却迎来“水到渠成”的发现。

因此,第二重原因在于:日本的社会结构相对均衡,科研人员能获得相对公平的机会,不必被过早裹挟进“生存焦虑”的漩涡。

img

三、文化与态度:谦逊、耐心,科研是“修行”

日本文化里有一个独特的气质:谦逊与耐心。这种气质,同样深深渗透进科研。

在外人眼里,诺奖得主是站在科学巅峰的“巨人”。但在日本,许多获奖者却常常说:“我只是很幸运。”比如南部阳一郎、山中伸弥等科学家,都曾用“偶然”来形容自己的成果。

这不是虚伪,而是日本人真实的文化心态。

这种态度非常有利于科学研究:失败再多次,也不轻易放弃;成果再显赫,也不自我神化。

日本科研人员习惯于长期积累,很少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正因如此,他们常常能在几十年的坚持后,守得云开见月明。

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值得称道:日本社会高度重视团队协作,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这也是日本足球崛起的原因。

日本许多诺奖级的成果,往往出自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正因为没有过强的“个人主义冲突”,科学家们能够在合作中保持耐心,慢慢把成果打磨出来。

这就是第三重原因:日本文化中的谦逊与耐心,让科研成为一种长跑,而非一场短跑冲刺。

四、企业与社会的支持:科研不是象牙塔,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与外界印象不同,日本的诺奖得主,并非都来自顶尖大学或国家科研机构,相当一部分人,最初的研究背景竟然是企业的研发部门。

比如曾获得诺奖的白川英树,他的“导电塑料”研究就是在工厂环境下完成的。

许多企业像东芝、日立、松下,都在上世纪投入巨额资金,设立自己的实验室,不以短期利润为唯一考量,而是愿意培养科学家自由探索。

这在日本社会中并不奇怪。企业与科研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两条线,而是紧密交织的共同体——科研人员可以在大学研究室与企业实验室之间流动,而不必担心“身份不纯正”。

社会对“科学+产业”的认同感极强,这让科研成果更容易被应用和转化。

所以,第四重原因在于:科研不是孤立于象牙塔,而是与企业、社会紧密相连,科学家的成果能得到真正的支持与认同。

最后:日本的诺奖,是整个社会结出的“自然之花”

日本的诺奖奇迹,本质上是社会结构、教育制度、文化心态、产业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育让他们拥有探索的勇气,社会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文化塑造了他们的耐心与谦逊,企业和公众则给予他们支持与尊重。

这,才是一个国家能否持续产出顶尖科学家的真正根基。

·END·

欢迎加入我的讨论社群,现在已经有1000位读者在里面与我进行一对一问答(我会认真回答所有话题的提问)、独家专栏文章分享、政治经济时事探讨、好书推荐、往期被禁文章分享、投资知识交流,等等。

这不是微信群,是“知识星球”app旗下的付费社群,费用88/年。欢迎扫码加入:

img

防失联,可以加号主个人微信:

img

防失联,还可以关注我另外的公众号:

img

日本初体验

By: jamesxu
9 October 2025 at 10:23
jamesxu:

日本初体验

国庆和老婆去京都和大阪游玩了 7 天,除去来回飞机,实际大概玩了 6 天。其中京都 2.5 天,大津 1 天,大阪 2.5 天。

一、交通

  • 日本的导航体验没有国内几个地图理想:
    • Google Maps 经常规划出来的不是最理想路线,特别是比较短的路径时,比如我从车站到酒店只需穿过马路,它却带我下到地下通道绕了好几圈;
    • Google Maps 的地铁到站时刻、中间经过的站点等信息有时候有误,比如实际有 5 个站,它只显示 1 个;
    • Japan Travel 等 APP 并不好用,有时候搜不出来,广告也多。
  • 地铁换乘没有国内方便,不管是站内换乘还是站外换乘,要熟悉一段时间,容易搞错。站内几乎都有厕所,便利程度很高。地铁车厢非常安静、干净,座椅是软包,比较舒服;
  • 交通一般用 iPhone 的钱包注册 suica ,很方便,很多便利店也能刷;
  • 京都公交车乘坐体验还算比较舒服,大阪没坐过,路面红绿灯会播放类似鸟叫的声音;
  • 马路上几乎闻不到汽油味,空气很干净,几乎所有的车都很干净,包括泥头车,跟新买的一样。

二、住宿

  • 日本的酒店普遍偏小,我们在京都住的酒店房间只有 19 平米,两个行李箱都很难摊开。后面在大阪住 airbnb 的民宿,面积就比较大,体验好很多;
  • 隔音还不错,晚上安静,即使靠近京都站也听不到街上噪音;
  • 酒店设施精致但紧凑,非常讲究空间利用,卫生间都比较小;
  • 智能马桶很好用,但马桶左右空间小,对胖子不友好。

三、环境与城市印象

京都:

  • 寺庙/神社密度极高,日本有 7 万多个寺庙,我们逛了天授庵、南禅寺、永观堂、清水寺,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寺庙保存的都算比较好,都有好几百年历史;
  • 公共垃圾桶极少,需要自己随身带垃圾回酒店或便利店丢弃;
  • 街道、厕所都非常干净,几乎看不到垃圾,也没有异味;
  • 京都整体给人一种安静、整洁、节奏慢的感觉;

大津:

  • 跟京都感觉差不多,感觉更郊区一些,不过我们只住了一晚,主要是为了体验温泉;
  • 带私汤的温泉体验很不错,我们住在琵琶湖附近的传统日式酒店,睡觉是榻榻米。

大阪:

  • 怎么说呢,跟京都差别有点大,跟国内城市差不多,相对“臭脏乱”;
  • 行人闯红灯、抽烟很常见,有些垃圾几天都没人清理;
  • 更热闹、嘈杂、人多、街头气味重,夜生活更丰富;
  • 购物天堂,难波/心斋桥几条街全是商场,几天都逛不完。

四、语言与沟通

  • 不懂日语也能玩得很好,简单英语加上手势就足够交流;
  • 日本人普遍非常客气、礼貌、安静,地铁里几乎没人说话;
  • 没有碰到新闻里的撞人族,没有碰到态度恶劣或者仇视中国人的情况;没去奈良,不清楚那边的情况;
  • 快餐店如果忙不过来,即使还有空位也会暂时拒绝客人入店,以保证服务质量;
  • 去日本的游客中国人能占 1/3 甚至 1/2 吧,随随便便都会碰到国人。

五、购物与消费

  • 餐饮总体上与北上广深差不多,稍贵一些,我们吃的还算比较好,人均 100-200RMB 左右;多次去的店包括和幸猪扒,还有个吃和牛的日料店,牛肉非常嫩,很好吃,拉面倒是吃的少,一般也就 50-100RMB 左右;如果是一个人,要求不高的话,每餐 50 左右也是可以搞定;
  • 交通刷卡一般起步 10RMB 多,比国内贵;
  • 住宿我们提前两个月在 booking.com 和 airbnb 订的,京都站附近的大概 800RMB 一晚(包早餐),大津的温泉酒店贵点,2800RMB(包早餐和晚餐)一晚,大阪民宿也是 800RMB 左右;京都和大阪我们都是住在车站/地铁站附近 500 米以内,如果远点应该更便宜;
  • 药妆店很好逛,东西很多,我们大部分东西都在这里买的;
  • 难波/心斋桥那边有很多中古店可以逛,不过我老婆没买到喜欢的包;
  • 很多店都支持微信/支付宝/suica ,只有在京都的一些寺庙和一些吃饭的小店需要用现金;我们兑换了 5 万日元,没有花完,还剩 1 万左右。很多店里支持混合支付,suica/现金没用完的话可以跟微信/支付宝一起结算;
  • 机场商店价格与市区几乎一样,溢价通常不超过 15%,不像国内的可能会翻倍;
  • 明治生牛乳非常好喝,我天天早上喝这个,日本大概 13 块一瓶,回来的时候看了京东,要三四十一瓶。

六、总结

本次旅游机票人均 3600 左右,酒店人均 3600 左右,其他吃吃喝喝人均 3000 左右,总的来说大概人均 1 万。购物的不算,不过我们也没买啥东西,就帮朋友在药妆店代购了一些药品,还买了些巧克力。

总体而言,去日本旅游的体验不错,后续可能考虑再抽空去东京或其他地方逛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