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野生稻的科研接力
19 October 2025 at 22:00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张茂 邱江华
责任编辑:郑洁 方迎忠
2023年12月12日,位于三亚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一只白鹭在资源保存区中漫步。这是整个资源圃的核心,承担着野生稻长期活态保存的任务,每一株野生稻都独立种在盆中,保持自身的特征(张茂/图)
你会留意路边的一株“野草”吗?深山密林中,无数寻常草木年复一年地枯荣,却少有人知晓,其中或许藏着关乎粮食安全的“密码”。2023年年底,在海南三亚的一个山区,农业专家就与这样一株“野草”不期而遇——似草非草,颇有野生稻的模样。后经鉴定,这竟是疣粒野生稻。作为水稻的近缘“祖先”,它极为珍贵。一场关于守护粮食安全的科研接力,就此展开。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深入三亚山区密林寻找疣粒野生稻。疣粒野生稻生长于阳光充足且有一定阴翳的位置,寻找极其困难(张茂/图)
这株来自山区的疣粒野生稻,很快被科研人员转移到位于三亚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以下简称“资源圃”)。目前,该资源圃已经保存了来自全球的1.3万份野生稻种质资源。这座全球规模最大的资源圃保存能力可达4万份,可满足未来30年的种质资源保存需求。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成员进山时随身携带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