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一半物理,一半中国
“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仅仅是杨先生的一半,另外一半是他的中国情怀,两者互为表里,关系密不可分。”
杨振宁的妻子翁帆在一篇题为《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的文章中写道,“杨先生做人做事总是客观秉承着对与不对的原则,个人的利益从来没有在他的思考范围内。我看到的杨先生不是很‘精’,而是非常地‘傻’。”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责任编辑:钱炜
杨振宁。(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图)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17天前,他刚过了103岁生日。他的朋友,曾担任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王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彼时,他已住进301医院。“一直到最后,他脑子都是清楚的。”王征说,杨振宁不同意插管治疗,夫人和儿子也非常尊重他的意见。
王征提到杨振宁有两个特质,一是精力旺盛,90多岁时在香港,还自己开车;快100岁的时候,还同歌手孙楠一块唱过卡拉OK,“唱到很晚,也没说我年龄大了要回去”。二是学识渊博,同他聊天时,“政治的、经济的,什么都懂”。
在王征看来,不论是事业、爱情还是寿命,杨振宁的一生都“近乎完美”。没有再拿一次诺贝尔奖,可能是他唯一的遗憾。王征曾问过杨振宁,诺贝尔奖有没有规定一个人不能得两次?杨振宁很快给出回答,“没有这个规定,只不过他们还没给我。”
邓稼先去世后,杨振宁给其夫人的电报中写道,“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在王征看来,这句评价同样适合杨振宁。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则这样评价杨振宁,“物理学的巨大成就仅仅是杨先生的一半,另外一半是他的中国情怀,两者互为表里,关系密不可分。”
是起点,也是终点
杨振宁喜欢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四个四重奏》,并亲自译成中文。其中的两句是:“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我们将不停地寻索,而我们寻索的终结,将会达到了我们的始点,从而第一次了解此地方。”
这两句诗亦是杨振宁人生的注脚。
他将自己晚年在清华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这里距离他在科学馆二楼的办公室,也就是他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步行不过十分钟。
1929年,杨武之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7岁的杨振宁也跟随父母住进了清华园。1938年,杨振宁念完高二,在两万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西南联大。
杨振宁在《读书教学四十年》一书中回忆,吴大猷和王竹溪是对他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在西南联大,吴大猷引领他走上对称原理的研究方向,王竹溪给了他统计力学方面的启蒙——这正是杨振宁后来在科学上获得顶尖地位的两个领域。
1956年10月,34岁的杨振宁与30岁的李政道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文章,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因此在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普通人来说,如何理解这项工作的价值?华裔物理学家、MIT数学系教授郑洪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提供了一个形象的说明:物理学界有一个通俗地说法,诺贝尔奖分为三等,第三等的贡献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贡献是第一等的1%,60年前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相作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