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20 October 2025Main stream

Senior German General Says Europe Must Do All It Can to Help Ukraine

20 October 2025 at 17:48
European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are at risk, the general says, so Europe must give Ukraine whatever it can to pressure Moscow, even if Trump does not.

© Felix Schmit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 weapons factory in Munich in 2022. With the exception of Germany, the main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high debt and little space in their budgets for extra spending on Ukraine.

Senior German General Says Europe Must Do All It Can to Help Ukraine

20 October 2025 at 17:48
European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are at risk, the general says, so Europe must give Ukraine whatever it can to pressure Moscow, even if Trump does not.

© Felix Schmit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 weapons factory in Munich in 2022. With the exception of Germany, the main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high debt and little space in their budgets for extra spending on Ukrain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By: Steven
18 October 2025 at 18:40

这片上映时刚上大学,那会被各种事情填满,根本不会想要去看一部陈奕迅和容祖儿的电影,尤其这种名字电影。

没想到过了 20 年,竟然因为一条切片唤醒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今天在工作室里一边干活,一边穿插着把它看完了。没想到年近 40 居然被 一部这样神神经经的喜剧 给感动了。

二十年一眨眼就过了,好多事情都变了,物是人非,少年心气也被磨得所剩无几。

最近这个月状态好多了,我庆幸抑郁症强制让我停下来的这一年。停了足够长的时间,足够让我的灵气和勇气开始重新发芽。

这部片子里有两句话,让我忍不住截图。

他们走在街上碰到了疯疯癫癫的阿成,杰对男说:这个世道疯疯癫癫的比清醒要好。

在菲菲的房间里,成对她说:

重新开始。

奔跑确实会给人力量,无论在哪里奔跑,竭尽全力的奔跑,大汗的奔跑。无论会换来什么,你都可以确信一件事:

你是可以奔跑的。

A Photographer Captures Jewish Life Before and After the Holocaust

16 October 2025 at 09:51
Edward Serotta created an archive of 1,230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Holocaust survivors about how they lived, both before and after. “Every one of them comes with a story,” he said.

© Marylise Vigneau for The New York Times

Edward Serotta has dedicated decades to documenting Jewish lif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中午发生了一起车祸,但我还挺开心

By: Steven
10 October 2025 at 20:39

因为小电驴没什么电了,我就慢悠悠地从工作室楼下骑出来。这个路口经常停满了各种姿势的小轿车,视野很不好,所以我还是蛮小心的。

我车头刚出去半个轮子,就看见一辆银灰色的九号以百米冲刺的架势从左边飞驰过来!时间是中午一点半,好嘛,一名已经迟到的初中女生,在两辆车都捏住刹车的情况下把我和车都撞翻了。我是真的整个人从车上翻下来,左腿脚踝还蹭破点皮。

小孩吓坏了,赶忙下车看我有没有事,叽里呱啦不停地说。

我摆摆手,用很慢的节奏说:“唉,别开那么快嘛,快走吧。”

骑上车,想等她先开过去我再走,因为她的车挡了半边路。但我看她还是一副慌失失的样子,就推着车从她前面绕过对侧,给她把路面腾出来,她才赶紧摸出头盔戴起来,拧电门走了。

我也是大意了。今天是在工作室待久了,没注意时间,一点半才起身回家。平时都是十二点半到一点这个时间段,路上没什么人,但一点半这正好是下午上学的点,难怪会遇到这样的事。

但我觉得开心,是因为去年也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故。

那天晚上,我载着小叶和小柒从舞蹈室回来。经过一段没有灯的路时,侧方突然冲出来一辆小电驴。当时我们车速挺慢的,因为知道这段路有几个路口会有车突然冲出来。这车估计也吓了一跳,直接停在我们行进路线的正前方,咣一下撞一块了。幸好我们的车速很慢,都没什么事。但我当时整个人都被点燃了!

破口大骂了对方不知道是五分钟还是十分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对方明知道是路口还开那么快之类的,声音非常洪亮,可能街头街尾都能听得见我的声音。那会还没确诊病情呢,就是觉得一瞬间火就烧起来了,整个人跟炸药桶似地疯狂输出。对方不知道是被我吼懵了,还是确实觉得理亏,听我骂完就捡起东西走了。其实现在回头想想,当时他估计也吓够呛,不仅被撞了,还被一个中气十足的男中音吼了几分钟,这换我也赶紧溜。

这就是我今天感到开心的原因。

我被撞了,受伤了,但没有生气,甚至没有「咯噔」一下。我确认自己和车都没事之后,看着这个比小柒也就大个四五六岁的小朋友惊慌失措,只是挥挥手,让她赶紧上学去。我意识到自己很平静以后,心里反而生出一股喜悦,于是开始哼着曲子往回走。

我觉得,我这不是躁狂期,这就是在好转。

刚发现鲁豫和文涛能把我生出来

By: Steven
10 October 2025 at 20:05

今天听完鲁豫和文涛的那一期节目以后,我查了一下他俩的年龄,才意识到:如果他们在刚上大学那个年纪就生小孩,是能生出一个我来的。

我之所以会那么联想,是因为前两年给我们学校大一新生做开学演讲的时候,我意识到,假如在我刚上大学那会就结婚生小孩,是能把他们生出来的。这么快就已经经历了三代人。想到这个时间跨度以后,我忽然理解了最近几年看我视频的那一批年轻观众,他们看我的视角可能就跟我小时候看窦文涛是相似的。

我快要好了

By: Steven
30 September 2025 at 11:49

最近的状态好得让我有点害怕,害怕自己从抑郁转变成双相。正好这个月的药吃完了,就预约了今天早上回医院复诊。我把最近半个月的精神状态、话多、心情好、积极麻利给医生描述完之后,她皱着眉头说:“这有点兴奋啊。”

随后给我把药的内容调整了一下,原本一天三顿总共 8 颗,改成了一天两顿共 4 颗,但种类从 2 种改成了 3 种。下去药房拿了药,本来要顺便去把驾照换本的体检做了,结果没带驾驶证,只好回去。回去送小叶到健身房的路上,我跟她说起早上医生改药的事情,她也觉得很担心,如果是双相就麻烦了。

我在工作室楼下吃了点早餐后,车头一转又回了趟医院。

网上能查到两种说法,一种说抑郁严重到后期会转成双相障碍,一种说抑郁和双相是两种不同的病,只是双相里包含了抑郁的症状,通常是抑郁发作时就诊,还没暴露出躁狂的问题,后面到了躁狂期才会判定是躁郁。我问医生,哪种说法是对的?

「第二种,它们是不同的疾病。」

我是很担忧的。医生说,你现在的状态还不构成双相。讨论了一会,我最后复述重新确认一遍:如果说,我目前的状态能持续保持,那这就是抑郁在好转康复的信号;如果后面出现了比现在更高涨、更兴奋的状态,才能说是双相。

「是的,目前才一两个星期,不用担心,先观察。」

嗯,我想我应该是快要好了。

不敢想,但忍不住想…

By: Steven
29 September 2025 at 14:11

最近的感觉太好了,好得我有点害怕…

明明前段时间还像一只发霉的蘑菇埋在墙角,最近这一个多星期天天两点睡七点醒还精神得不得了,天天哼着歌去工作室。想法一个接一个,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做,好久不打开的音乐和播客 APP 天天连着音箱在工作室里放,嘴里还总是甜甜的……

感觉好棒,但又害怕 😦

四十如何不惑:在下岗和抑郁中重塑自我_14.ylog

By: Steven
26 September 2025 at 21:20

四十岁,真的就一定会遇到中年危机吗?
这一期,我们三位中年人一起来聊聊,各自在临近四十的感受:

  • 苏志斌:从业十六年的工业设计师,前车联网公司联合创始人,是一位父亲,也是一名正在与抑郁症同行的人。
  • 筱烨:前服装设计师,靠健身、跳舞、学吉他自救走出抑郁。现负责头部家居主播的售后相关,亦是占星师和动物园园长。
  • 广鑫:曾在饭否、阿里、字节做产品经理,因抑郁症躯体化而离开职场后,陷入人生的迷茫,正在通过玄学、佛经寻找出口。

三个人都接近 40 岁,都离开了体制化的公司职场轨道,正在数字游民式的生活里重新建立自我。

在这一期里,他们聊到:

  • 为什么中年危机不只是「焦虑」,更像是一种「失重」?
  • 星盘和紫薇斗数,能不能比 MBTI 更深刻地揭示一个人的矛盾?
  • 当抑郁凶猛来临,是药物、玄学,还是伴侣关系在托住你?
  • 作为另一半,到底怎样才能真正陪伴一个抑郁的人?
  • 为什么有的人在 40 岁时会感到「下岗式绝望」,有的人却能乐观地把自己活成朋友身边的「小太阳」?

这不是一场教科书式的讨论,而是三个接近 40 岁的朋友的真心交谈
他们的痛苦、挣扎、甚至自救的方法,都未必是答案,但或许能带给你一种共鸣:

中年如坐禅,苦与乐都化作一声呼吸,见自己也见世界。

  • 归纳:Gemini + ChatGPT
  • 校对:苏志斌
  • 音乐:阿吉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中国、俄罗斯、伊朗利用柯克遇刺事件散播阴谋论

18 September 2025 at 09:41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中国、俄罗斯、伊朗利用柯克遇刺事件散播阴谋论

STEVEN LEE MYERS
为政治活动人士查理·柯克设立的临时悼念地点,他上周在奥勒姆市的犹他谷大学遭枪击身亡。
为政治活动人士查理·柯克设立的临时悼念地点,他上周在奥勒姆市的犹他谷大学遭枪击身亡。 Loren Elliott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查理·柯克遇刺后一周以来,俄罗斯、伊朗和中国围绕这位保守派活动人士的遭遇传播了数以千计的虚假或煽动性言论,试图加剧美国政治分裂,或将美国描绘成治理失效的国家。
根据追踪网络虚假信息的公司NewsGuard周三发布的分析报告,自9月10日至17日,这三个国家的官方媒体累计提及柯克6200次,将此次刺杀事件渲染为阴谋,尽管对于所涉阴谋的性质在表述上存在差异。
这一发现印证了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上周的说法。柯克于9月10日在该州犹他谷大学校园演讲时遇刺身亡。
“我们看到的是对手渴望暴力。来自俄罗斯、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网络机器人正在传播虚假信息并煽动暴力,”考克斯在枪击事件发生两天后指出。
广告
外国影响力行动已成为美国各类新闻事件的常见背景——从自然灾害选举再到政治危机莫不如此。
俄、中、伊三国尤其热衷利用美国国内事件推动自己的地缘政治议程。尽管它们的叙事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削弱美国民主及其全球声誉。
柯克遇刺后,美国国内立即涌现大量未经证实的阴谋论,至今仍未平息。而外国对手也趁机推波助澜,有时甚至放大同样的不实言论。
枪击事件次日,俄罗斯英文新闻频道RT重复传播“柯克身边有人通过手势向枪手发信号”的无端指控。但执法部门已明确表示,被控行凶的泰勒·罗宾逊系单独作案。
俄罗斯知名极端民族主义作家亚历山大·杜金在随后几天里错误地声称,“深层政府”和乔治·索罗斯的开放社会基金会因柯克的宗教信仰和爱国价值观策划了此次谋杀——这一论调在美国部分保守派群体中也得到呼应。
“在当今划分人类阵营的前线,查理·柯克站在我们这一方。美国内战并非遥不可及,”杜金写道。
广告
俄罗斯官方媒体还试图将刺杀事件与俄乌战争挂钩,部分官员和亲俄账号甚至暗示乌克兰与此有关。NewsGuard指出,在去年特朗普遇刺未遂事件后,俄罗斯曾炮制过相同指控,但事实证明,该事件与乌克兰或俄乌战争毫无关联。过去,俄罗斯以及其他敌对国家也曾利用伪装成美国人的机器人账号散播类似叙事。
伊朗则声称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实施了此次刺杀,目的是转移美国公众对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死亡事件的关注。中国将美国描绘成严重分裂的国家,这一点并未失实,但据NewsGuard监测,某个亲华账号在X上谎称枪手曾于2020年向特朗普竞选团队捐款224美元。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不存在」的「写真」

By: Steven
7 September 2025 at 21:50

这组照片我发给太太看,问她「像不像我?」
她问「是你自己拍的吗?」

没有,没有一张是实拍的。
全部都是 AI 生成的。

我提供了五张照片给它,然后描述了一些简单的要求,他给我「拍摄」了这些照片。当然,抽卡还是要抽的。但是,主要集中在审美层面的选择上,或者是,有点儿不太像。最后选的这几张,儿子也觉得像,唯一的例外是觉得侧身背影的气质不像我。但哪里不像,他也说不清楚。

语言是关于思维的。写真是把真用光线记录下来,但这些图片都没有真实存在过,还算写真吗?照片是把影像照射在感光底片上的画面,印在纸片上,可没有存在过的光线和场景还算照片吗?这是文字游戏,也是思想实验。

眼见不为实的时代里,什么才是真实?

鼓钥匙:小樱魔杖

By: Steven
5 September 2025 at 18:19

之前给朋友做过一款赛尔达大师之剑的鼓钥匙,发出来以后陆续收到不少私信问能不能定制其他款式。

说实话,鼓钥匙这个形态它还是限制比较多的。因为要跟架子鼓本身的结构配合,所以很多造型没有办法做。

这一把小樱的钥匙,磨磨蹭蹭也做了将近三个月。当然,并不是说做这把钥匙需要花那么长时间,只是因为我是用身体状态正常的间隙时间,抽空一点一点弄的。当中也测试验证了很多轮不同的结构、拆件和打印方式,最终才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回头我再整理一下过程,发出来给大家看看。

我有 AMS 也不是说不能一体打印,但一体打印的话,由于打印本身的工艺限制,在 Z 轴的方向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在拧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拧断。因此在设计结构的时候也尝试了蛮多种思路,最后这一版算是把结构强度跟外观质感平衡得还算满意的了。

这次尝试用 nano banana 做了两张效果图,就是粉红沙滩那两张。其实很简单,就是先拍摄实物的定妆照,再放进去修改背景和光线。效果确实相当好,省了不少事!

着眼于事情

By: Steven
2 September 2025 at 12:21

前些天在一条小红书笔记下的留言,莫名被狂点赞。那么就备份一下吧:

38,经历了完整的十年公司生与死,目前自营工作室,不谈建议,只是一点心得分享:

分清楚他者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明确自己长远的愿景是什么,一切过程和方法都是可以变化的,不要执著于一时半刻的得失,别人的建议和批评都不重要,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然后分解步骤去做,遇到困难就想办法绕过去,不要浪费时间精力消耗自己,只要不停下来,就不用怕。祝好!

设计不是行业,是能力。着眼于事情,不要管什么行业不行业的。

被时间拉长的人

By: Steven
31 August 2025 at 18:05

丢了一批人物标签给 AI 写人物小传,让它模仿某位小说家的笔法,来给演员交代角色。

你觉得这像谁的手笔?

————

南方的空气里常常有潮湿的味道,像是雨下过以后残留的影子,久久不散。城市白天拥挤喧嚣,夜晚却显得空旷,好像光亮突然被抽走,留下无数未完的句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男人行走。他的脚步从不急躁,像对时间有着自己的节奏感,和别人不太一样。

年少的时候,他把自己交给了工业设计。形状、光影、比例,这些东西比人群更让他安心。六年在公司,十年在创业,那些日子像一张张被翻阅过的旧画册,色彩褪去了,但线条还在。产品的生与死,像车站里人群的来去。大多数人只看见成功或失败,他却更在意其中被忽略的细节。

别人眼中的他冷静得过分,总是习惯提前几步想好方向,就像棋局上的布局。但在那层冷静的外壳下,常常闪现一些不合逻辑的柔软时刻。比如一段旋律,随便一盏灯的影子,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足以让他停下手里的笔。理性和浪漫在心里不停打架,谁也没有赢过谁。

他知道自己带着黑暗生活。抑郁的日子像一条看不见的走廊,没有尽头。他学会了靠药物维持稳定,像有人随身带着一块怀表,偶尔瞥一眼,提醒自己仍然存在。那段经历让他对痛苦格外敏感,也让他在与人相处时多了一层隐秘的温柔。他不会轻易表现出来,但在内心深处,对别人的脆弱始终心知肚明。

夜晚经常独自坐在桌前,电脑屏幕的光照在脸上,桌上散落着草图和未完成的文字。那些想法有时像城市里的霓虹一样闪烁不定,无法全部抓住。他清楚其中大部分不会被记住,就像梦醒时遗落的片段。但仍旧一遍一遍画下去,像一种执念,也像是一种呼吸。

在喧闹的城市里,他习惯保持慢半拍的步伐。人群汹涌,他的节奏却像潜水时的心跳,缓慢、克制,不慌不忙。他看似与周围保持着距离,其实心里始终怀有一种模糊的渴望——不是要成为谁,也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想在梦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入口。梦与梦之间,总有裂缝。裂缝里偶尔透进光。

对很多人来说,他是个不好接近的人。但真正靠近以后会发现,那些冷漠与安静只是表层,像水面下覆盖着的冰。深处的水仍然温热,流动着。理性、浪漫、痛苦和温柔同时存在,没有谁能完全把它们分开。

这样的人物,像一个在现实里造梦的旅人。他的路从不喧哗,却留下清晰的痕迹。

(*正文及标题均由 AI 完成)

换个配色,换种心情

By: Steven
24 August 2025 at 18:08

试图用一种轻松的配色,来让自己不要那么焦虑。

前两天陪小柒和小叶去运动康复的医生那里做治疗,医生听筱烨说我有抑郁症的时候,问我有没有呕吐的躯体化反应。我当时想了想,好像没有,就跟他说没有。但昨天晚上躺在床上,想起这个问题时,我忽然想起来,去年的上半年好像有那么几个月经常会觉得喉头发紧,时不时会反酸、恶心。当时没想过是抑郁症就没在意。现在想起来,还确实是。

当下年轻人蛮可怜的

By: Steven
16 August 2025 at 12:05

​最近常常觉得当下的年轻人其实挺可怜的,还没有走出去看过什么,就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轰炸得瞎了。与其说是信息茧房,倒不如说他们生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真实存在发生的,但这个真实又是被刻意营造出来的,缺少实际触感的。原子化社会最令人难受的一点在于,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到物理层面的世界,自然也就远离了人文、技术真正的交汇处。无论是那些内容,还是那些评论,都让我感到很惋惜。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众生皆苦吧?

我不知道,也许我就是瞎说的,但我还是希望无知少一点,希望多一点吧。

雅尔塔会议幽灵回响,“特普会”将如何决定他国命运

14 August 2025 at 02:26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雅尔塔会议幽灵回响,“特普会”将如何决定他国命运

STEVEN ERLANGER
从左至右: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摄于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那次会议上,这三位领导人重新绘制了欧洲地图,雅尔塔会议也成为大国如何决定其他国家命运的象征。
从左至右: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摄于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那次会议上,这三位领导人重新绘制了欧洲地图,雅尔塔会议也成为大国如何决定其他国家命运的象征。 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1945年,几个超级大国在黑海港口城市雅尔塔举行会晤,商讨在纳粹德国战败后如何瓜分欧洲。他们在地图上划下的分界线撕裂了各国版图,将东欧实际交给了苏联占领,并肢解了波兰。而这些国家既没有代表出席会议,也没有获得发言权。
随着特朗普总统准备于周五在阿拉斯加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人和欧洲人正更多地谈起第二次“雅尔塔会议”,焦虑也日益加剧。他们未获参会邀请,而特朗普曾表示他计划与普京就乌克兰领土问题进行“土地置换”谈判。
“雅尔塔象征着我们所恐惧的一切,”德国小说家彼得·施耐德说道,他的《跳墙者》(The Wall Jumper)一书讲述了对柏林的分割。他表示,在雅尔塔会议上,世界被瓜分,“许多国家被拱手让给斯大林。如今,普京欲复刻雅尔塔会议瓜分世界。对他来说,乌克兰只是起点,绝非终点。"
雅尔塔本身就位于俄罗斯吞并的克里米亚,它已成为超级大国如何决定其他民族和人民命运的象征。“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欧洲被一分为二,东欧人的命运在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情况下被锁定,”位于维也纳的研究机构——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塞尔维亚政治学家伊万·维沃达说。
广告
“当今世界固然不同,但事关他国存亡的决策正被越俎代庖,”维沃达说。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爱沙尼亚籍俄罗斯问题专家卡德里·利克表示,这种由大国擅自决定不在场的第三国命运的可能性是“包括爱沙尼亚在内多数东欧国家的民族创伤”。“这种恐惧始终如影随形,害怕有人会出卖我们,或出卖乌克兰,而那是一个更大进程的开始。”
雅尔塔会议期间的斯大林和罗斯福。会议召开时,法国和比利时已解放,德国的战败已成定局。
雅尔塔会议期间的斯大林和罗斯福。会议召开时,法国和比利时已解放,德国的战败已成定局。 Corbis, via Getty Images
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举办地利瓦迪亚宫。
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举办地利瓦迪亚宫。 Corbis, via Getty Images
普京的公开目标不止于乌克兰。作为一名想要颠覆现有秩序的修正主义者,他已明确要求北约停止东扩、从1997年后加入国撤军(这其中包括所有曾受苏联占领并在1999年后加入的国家),同时重新谈判欧洲的“安全架构”,以承认苏联曾经的势力范围。若可能,他还希望将美国与欧洲分裂开来,从而削弱甚至摧毁“二战”后建立的跨大西洋关系。
1945年2月,英苏美“三巨头”在雅尔塔举行会议。此时法国和比利时已解放,德国败局已定。同年7月,德国波茨坦会议重申了将欧洲划分为西方和苏联势力范围的安排。
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当时都疾病缠身、精疲力竭。许多东欧人开始相信,这两人被约瑟夫·斯大林的承诺所蒙蔽——他承诺苏联红军占领的国家会举行自由选举。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著有《雅尔塔:和平的代价》(Yalta: The Price of Peace)等书的谢尔盖·普洛基指出,“雅尔塔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印记,但在东欧,尤其是在波兰,它成了一个肮脏的词,”因为这次会议的一个核心议题便是重划波兰边界。
特朗普总统表示,他计划就乌克兰领土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土地置换”的谈判。
特朗普总统表示,他计划就乌克兰领土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土地置换”的谈判。 Haiyun Jiang/The New York Times
普京定于周五在阿拉斯加与特朗普举行会晤。
普京定于周五在阿拉斯加与特朗普举行会晤。 Nanna Heitman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普洛基强调,戴高乐当年亦未获邀参会。“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的戴高乐与今天的欧洲大国,以及当时的波兰和如今的乌克兰,在遭遇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欧洲主要大国也被排除在阿拉斯加峰会之外,按照计划,它们将在周三与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举行视频会议。
但普洛基说,前后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斯大林虽然是个麻烦,却是击败纳粹的关键盟友。罗斯福与丘吉尔当时也竭尽所能地“改善红军占领区的处境”。
广告
他说,他们并没有放弃盟军占领的领土,亦未如斯大林所愿就法国政府的组成举行谈判。“所以在苏联未控领土上没有做出真正的让步。”华盛顿和伦敦都不想扩大战争来驱逐苏联人,尽管丘吉尔曾下令制定驱逐苏军的应急计划。
专攻乌克兰与冷战史的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认为,阿拉斯加峰会在“道义正当性上远逊于”雅尔塔会议,因为普京并非斯大林那样的盟友。“尽管斯大林统治着一个可怕的体制,并在解放的同时也在实施压迫,但苏联刚在欧洲战场上承受了大量伤亡,因此在战争结束时与他们讨论战后安排是不可避免的。”
但对在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与公共政策学院担任教授的斯奈德来说,阿拉斯加峰会与雅尔塔会议存在一个关键的区别。现在是俄罗斯,而不是纳粹德国,正在“发动一场无端战争并犯下诸多暴行”。它“并非终结战争的亦敌亦友的伙伴,而是战争的发起者”。
由于俄罗斯是参战方,特朗普与普京的接触和谈判——拜登政府曾回避此举——倒也不无道理。但批评者强调乌克兰同为参战方,泽连斯基总统理应与会——纵使普京宣称其不具合法性,并认为乌克兰是一个人为拼凑出来的国家。
2024年7月,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遭受空袭后的景象。在阿拉斯加峰会召开前,乌克兰人和欧洲人一直担心这次会晤可能会演变成又一个雅尔塔会议。
2024年7月,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遭受空袭后的景象。在阿拉斯加峰会召开前,乌克兰人和欧洲人一直担心这次会晤可能会演变成又一个雅尔塔会议。 David Guttenfelder/The New York Times
普洛基表示,普京如今要求乌克兰交出尚未被俄罗斯占领的领土。这令人想起历史上另一个有争议的时刻,即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当时张伯伦为希特勒达成协议,同意肢解未参会的捷克斯洛伐克,妄想以此来维系和平,实则是注定失败的徒劳之举。
“我们知道丘吉尔和罗斯福因雅尔塔会议而受到诟病,但论臭名昭著还得是张伯伦,”普洛基说道。
广告
斯奈德指出,普京对尚未被攻占的乌克兰领土的要求同样类似希特勒在1938年对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的要求。“如果乌克兰被迫放弃顿巴斯的其他地区,将丧失关键防线和防御工事,这就是当年捷克的处境,”他说。
“希特勒的目标是摧毁捷克斯洛伐克,”斯奈德说,“而普京的最终目标是摧毁乌克兰。”

Steven Erlanger是时报欧洲首席外交记者,常驻柏林。他此前曾在布鲁塞尔、伦敦、巴黎、耶路撒冷、柏林、布拉格、贝尔格莱格、华盛顿、莫斯科和曼谷等地进行报道。

翻译:杜然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连接的方式

By: Steven
30 July 2025 at 19:10

思维是神经细胞的连接产生的;

程序是传感器和硬件连接运行的;

人,是在和其他人连接的过程中诞生的。

构成「系统」的不是原子或者物质,而是原子和物质之间的连接方式,是连接的「方式」决定了涌现出来的东西是什么。

记忆是连接;

业务是连接;

灵魂,也是连接。

病,就是某些连接断了;死,就是所有连接断了;

生,就是新连接产生了;长,就是不断有新连接在产生。

成住坏空,就是「感知—连接—断连—消失」的过程。

因此,无常才是恒常。

自我,也不是什么固定的东西。

佛性 vs 神性

By: Steven
25 July 2025 at 12:31

测试了一下木质材料的打印效果。难怪一直说「佛靠金装」,确实光泽感对神性的刻画非常关键。

但,神性和佛性是两条不同的路,前者是方便法门,无论于造像还是做产品做设计,都是性价比很完美的方案,而后者是一条终极孤独的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