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下午察:不想上班、不想种田,想入党?

20 October 2025 at 20:56
短视频平台抖音出过去几天现大量“不想上班、想入党”的段子。图为2021年新党员代表在北京中共历史展览馆举行入党宣誓活动。 (新华网)

短视频平台抖音过去几天出现大量“不想上班、想入党”的段子,许多人纷纷对着镜头半真半假地说:“我不想上班,也不想种田,我想入党,想为人民服务。”

在播放上亿次的“不想上班”“想入党”等话题下,这类短视频发布者以农民工、外卖员、工厂员工以及自媒体从业者为主。

平日以宣传牛羊专用中药益生菌的账号“王瑞”就说:“不想喂牛了,想入党,当个省长、部长,实在不行,就当个村长。当不当官无所谓,主要是想为人民服务。”这个账号只有1000多粉丝,但这条视频却获3.8万个点赞、700多条评论。

建设性意见|我坚决不考公务员的三个原因

By: unknown
18 October 2025 at 01:42
CDT 档案卡
标题:我坚决不考公务员的三个原因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5.10.14
来源:建设性意见
主题归类:词条名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这个话题前几年就想写来着,只是那时候过了35岁,本身不具备报考资格,写出来难免要被人嘲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好在我还没过38岁,现在又有报考资格了,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写一写我坚决不考公务员的理由。

第一,我这人对“铁饭碗”过敏

上大学期间,我曾认真考虑过要不要考公务员的问题,为了实际了解公务员的工作状态,我还在上海市某处室实习过一个学期,之后就明确了将来不考公务员的观念。

大多数人提到公务员铁饭碗的时候,都以为这铁饭碗是端在手上的,这没错,但并不完整。

公务员的确有端在手上的铁饭碗,只要不违法犯罪,不犯重大错误,这铁饭碗可以稳稳当当地端到咽气入土之后。是的,不仅能管退休,死后还能领取丧葬费和相当于40个月基本养老金的一次性抚恤金。

但作为代价,这个“铁饭碗”也是扣在公务员身上,隔绝其个性化发展的无边铁幕。要保住这个铁饭碗,就必须和数百万端同款铁饭碗的人在个性层面保持大体一致,要收敛起来,不能一枝独秀,也不能旁逸斜出。

不只是公务员,其他带有铁饭碗属性的事业单位、央国企、教师编等体制内岗位,都会有类似的代价。

当然,有人不觉得这是代价,反而甘之如饴,也有人明知有这个代价,但愿意以此交换一个稳定的预期,这都无可厚非,也无所谓高低。

只是我个人对铁饭碗过敏,那也是没有办法。

第二,公务员的收入和发展都是有上限的

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较来说,公务员岗位,哪怕是最基层的公务员岗位收入那都是相当不错的,要是再加上退休待遇与身后待遇,可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了。

但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个评估,每个人对人生财富创造量的期望也不一样。如果你认为凭自己的能力这辈子总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就很满足了,那做公务员的确是个稳妥且优质的选择。

只是刚好我的期望不是这样,我觉得自己应该还是可以比社会平均水平或中位数水平稍微多赚一些的,相应的,我也期望自己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要稍微多一些。

我知道有人会说灰色收入的问题,只是我这人既没有心思也没有胆量去做那些贪污受贿违法犯罪的事情,那考公后的合法收入也就完全可以估算出来一个有限数值。

再说发展,我家几代人都没有一个公务员,没有谁能在体制内给我一些指点或者提携,我估计就算是能考进去,发展空间也会相当有限。

相比一个收入和发展明确可预期但上限也很明显的职业方向,我还是更愿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虽然预期不明朗,但还是有机会合法地挣到更多钱。

所以从理性层面考虑,做公务员对我来说应该不是个划算的职业选项。

第三,我不喜欢职级分明被动听令的氛围

我这人虽然本事不大,但想法主见还挺多……

很自然地,我从小就没那么“听话”。倒也不是说非要闯祸捣蛋,我从小学到大学应该都算是“好学生”来着,只是更多时候喜欢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来达成好的结果,喜欢尝试用不同的新鲜的方式来达成固定的目标:

我承诺把这事做好,我也有把握做好,但你别规定我用什么方法和路径来做。

后来毕业了做记者,报社里的氛围也一直都比较宽松自由,不管是选题方向还是出差安排,都可以和部门领导、报社领导商量,甚至理论,报社也鼓励记者有自己的风格。

职业生涯前几年做记者,我极少有被强制命令的时候,绝大部分工作都是自己安排,发挥自身创造性,可能也是因此被“惯坏了,养刁了”。

如果进入公务员序列,就我这“不爱听命令”的坏习惯只怕真的活不过两集……

所以总的来说,我决定不考公务员完全是基于对自身客观条件与主观理念的了解,认为这个职业方向不适合我。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适合做公务员,而且很想要那样的生活状态,我也会衷心祝福你得偿所愿。

并且作为纳税人努力监督你。

【404文库】大何日拱一卒|我国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多少人算合理,多少人算多呢?

15 October 2025 at 19:49

作者:大何

file

我们总听人说“财政负担重”,一个县城要养多少“吃财政饭”的人。

但有没有想过,这个“财政供养人员”的队伍,到底有多庞大?

多少人算合理,多少人算多呢?

过去不少研究都觉得,咱们的公共部门人有点儿多,精简机构这事的空间还很大。

之前有学者发现,公共部门的规模和经济增长之间,就像一个倒过来的“U”形:一开始,人多点能促进发展,但人再多下去,就成了拖累,甚至会抢了社会上其他工作的饭碗。

简单说,咱们庞大的人员规模,不仅让财政压力山大,而且似乎也没让整个国家的运转效率跟着提上去。

当然,也有人不这么看。

他们觉得,问题不在于人“绝对”多,而是“不该多的地方人挤人,该有人的地方没人干”,是结构出了问题。

可惜的是,想搞清楚具体数字太难了,因为2009年之后,官方就不再公布详细数据了。

这让后面的研究,总有点“盲人摸象”的意思,靠着零星的调查,很难拼出一幅完整的画像。

好在,最近复旦大学的三位学者(张军、马欣榕、刘志阔)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他们从各种官方统计的犄角旮旯里搜集数据,估算出了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真实规模和结构,总算填补了这些年的数据空白。

image

CDT 档案卡
标题:我国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多少人算合理,多少人算多呢?
作者:大何崛起
发表日期:2025.10.16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何日拱一卒”
主题归类:公务员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今天,我就借着他们研究里的干货,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开始讨论之前,首先要知道财政供养人员包含了哪些,不要简单的将其等价于公务员。

财政供养人员,通俗来说就是由国家财政(也就是老百姓交的税)直接发工资或承担福利的人。

他们的工作单位属于政府部门或公立机构,相当于 “吃公家饭” 的群体。

不过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范围,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最核心的 “铁饭碗”——公务员和在编事业单位人员

这部分人是财政供养的 “主力”,特点是有正式编制、工资福利全由财政兜底。

首先是我们常说的公务员,比如政府里的科员、公安局的警察、法院的法官等,他们的工资、奖金、社保都来自财政预算。

关于全国公务员总数的问题,人社部仅对外公布了两次统计数据,即2015年和2016年。

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公务员719万人。

此后,人社部就没有继续再对外公布相关数据,显然这不是由于数据缺失或统计能力不足导致。

其次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像公立学校的老师、公立医院的医生、图书馆的管理员等。

不过事业单位也分三种情况:

第一类是全额拨款的,工资全部由财政发。

比如县城的小学老师,不管学校学生多少,每月工资准时到账。

第二类的是差额拨款的,财政出一部分,单位自己挣一部分。

比如三甲医院的医生,基本工资由财政保障,但绩效奖金要看医院的诊疗收入,效益好时能拿高薪,差时可能打折。

第三类的是自收自支,财政不管,单位自己挣钱发工资,这类正在逐步转企,比如部分招待所,宾馆,设计院,报社等单位。

然后,是范围更广的“泛体制内”人员——离退休人员和编外人员。

这部分人虽然没有编制,但福利或工资仍由财政承担。

离退休人员不用多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干部、职工,他们的养老金由财政统筹支付。

而编外辅助人员,比如辅警、环卫工人、社区网格员等。他们没有编制,但工资实际由财政负担。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很多人搞混的国企员工,像中石油、国家电网的职工,他们的钱是企业自己挣的,不算吃财政饭。

还有些政府部门通过第三方公司雇的临时工,比如食堂大厨,那也不算。


所以,那到底有多少财政供养人员呢?

这篇研究基于多个来源的官方统计数据,给出了三个统计口径。

image

最大口径的是包含了离退休人员和编外辅助人员的广义范畴,测算值为7606万人。

中间口径是编内外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之和,加一起大概有6846万人。

最小口径就只统计了编内在职人员和离退休的,测算值为6385万人。

image

不过这个数据也只能统计到2020年,再往后的数据也因为不全,没办法统计了。

不过还是可以从这份研究报告中看到一些趋势。


第一个趋势:人越来越多,而且结构越来越“怪”。

虽然嘴上说着编制“只减不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但实际上,这股增长的势头并没被真正刹住。

从2004年到2020年,财政供养人员(中间口径)从5212万增加到6846万,平均每年多出100多万人。

到2020年,每100个中国人里,差不多就有5个人是靠财政养着的。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涌向了机关事业单位。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是退休的人多了,另一方面,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先看退休的。

2020年,吃财政饭的人里,有近四成已经不在岗了。

image

离退休人员从2004年的1468万,暴增到2687万。而且,2022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退休金接近6000块,是企业退休人员的两倍。

随着老龄化加剧,这块开销只会越来越重。

再看“对策”。

长期以来,改革的重点都是严控“编制”,可结果呢?

编制的“正门”是关小了,但编外的“后门”却越开越大。

2004年全国编外人员才215万,到2018年就飙升到442万,翻了一倍还多。这些人不占编制,但工资照样得财政出。

image

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把问题从左口袋换到了右口袋。


第二个趋势:人都在基层,形成一个巨大的“金字塔”。

这么多人,都在哪儿呢?

答案是——绝大部分都在基层。

研究显示,省、市、县三级供养人员的分布,越来越像个金字塔。

以财政和税务系统为例,超过70%的人员都挤在最底层的县级单位。

这说明,这些年机构改革“上紧下松”,越到基层,人越多。

这背后其实也暴露出几个问题。

首先是,越是穷的地方,吃财政饭的人越多。

很多人口小县,财政状况已经严重失衡。

去年《半月谈》报道的乌蒙山A县,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一年税收才4.14个亿,但光给体制内人员发工资,就要花掉26个亿,是税收的6倍多!

image

钱从哪来?靠中央“输血”。

2023年,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首次突破了10万亿大关。

全国31个省,有22个一半以上的收入都靠中央补贴,西藏、青海这些省份甚至超过70%。

这又揭示了两个残酷的现实:

一方面是相当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自己的财力,基本靠中央的输血来维持运转。

另外一方面,虽然大头还是在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但问题是,转移支付并不是说下面的缺口有多少,上面就给多少,也不是专门用来给基层体制内发薪的,中间的缺口还是需要由县城自己来填补。

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当下,地方填补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上面维持现有转移支付规模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又可以和前段时间国家审计署调查发现,66县个出现了挪用学生餐补的事情,很多地区正在琢磨着如何获得更多的收入,各种由地方财政“创收”引发的奇葩事情,也层出不穷。

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个例,而是普遍情况的缩影。


写到这里,好像不知道再说些什么了,

那就再给大家在科普一个基本常识:

那就是政府不会创造财富,财富都是老百姓自己创造的。

公务员其实不生产财富,他们的职责是分配财富,是维持机器的运转,打个比方就是他们可以是汽车的冷却剂、机油、刹车、变速箱,但唯独不是汽车的发动机和汽油。

对汽车来说当然这些部件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汽车要跑起来的话,还是要靠发动机和汽油。

image

默起千行|为什么体制内越来越忙,压力也很大?

29 September 2025 at 19:16

img

以下是知乎网友“默起千行”对于提问“为什么体制内越来越忙,压力也很大?”的回复:(原回复无标题)

CDT 档案卡
标题:为什么体制内越来越忙,压力也很大?
作者:默起千行
发表日期:2025.9.29
来源:知乎
主题归类:体制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如果你还抱着,体制内还是那个喝茶看报、安稳一生的“铁饭碗”。这种念头,那只能说明,你对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对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危机,一无所知。

眼下体制内的忙和累,根子上不是哪个人的问题,更不是什么“奉献精神”的回归。其本质,是一场深刻且不可逆的系统性危机,在末端的集中兑现。

所有问题的根源,其实就一个字:钱。

过去几十年,地方靠什么运转?土地财政。链条很简单:卖地,开发商拿钱盖楼,银行放贷,老百姓掏空祖孙三代的钱包,背上三十年房贷。这个轮子一转,地方有钱了,基建搞起来了,城市一片繁荣。但规律就是规律,任何由债务吹起来的泡沫,都有破裂的一天。现在,房地产这个巨大的发动机,眼看就要熄火了。以前开发商总说 “房价跌银行先死”,现在怎么不喊了?因为他们自己先挺不住了。

发动机熄火,但开销的口子一分没少。经济下行,企业自己都难,税收指望不上。几百万亿的地方债,每天光是利息就是个天文数字。这笔账,谁来还?

于是,一个极其拧巴的现象出现了:上面的任务越来越多,调子越来越高,张口就是“既要…又要…还要…”,但给的钱却越来越少,甚至干脆不给。事儿你得办,钱却没有,怎么办?只能层层向下压榨。压力就是这么传导的,最后压到每一个基层办事员头上,就成了“无解”的忙碌。这不是你能力不行,是系统性的资金枯竭,谁来都一样。

钱袋子瘪了,麻烦的口子却在越撕越大。这就引出了问题的第二个本质:当经济增长的潮水退去,“促发展”的口号,必然要让位给“保稳定”这块更沉重的盾牌。

这不是进步,这是退无可退的选择。经济好的时候,人人有钱赚,社会矛盾被高速增长掩盖了。

现在呢?失业、债务、烂尾楼……各种地雷集中到了随时会引爆的阶段。“保稳定”这三个字,意味着责任的无限放大。邻里口角、医患纠纷,甚至网上的一句抱怨,都可能成为必须马上解决、 零差错搞定的任务。

更要命的是,现在人人部手机。你一句话说错,一件事办得有瑕疵,马上就有人给你录下来发到网上。这种舆情的代价,谁也付不起。那为了不出事、为了免责,唯一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把所有流程都走到极致。工作的核心,从“解决问题”悄然变成了“证明我尽力了”。

当外部没肉吃了,所有的眼睛,自然都盯上了锅里仅剩的这点米。于是,第三个问题,“内卷”, 成了无法逃避的宿命。

经济繁荣时,有本事的人可以下海,可以去外企,天高任鸟飞。现在呢?民企批量倒闭,外企悄悄撤离,市场上一片萧条。体制,成了唯一的避风港。几百万人挤破头要上岸,图的就是那一点点确定性。

人多了,资源却没变多,怎么办?只能往死里卷。为了筛选,为了管理,各种名目繁多的考核、评比、打分系统。这些考核,很多时候不关心你到底干了多少实事,只关心你的文件格式对不对,PPT做得精不精美。你熬夜写的材料,汇报的PPT,可能根本没人关心里面是什么,它唯一的价值,就是在某个时刻,能证明“你没闲着”。这种表演式的忙碌,才是对人最大的消耗, 因为它一边榨干你的时间,一边凌迟你的价值感。

file
fi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