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度认为,诺奖不再关注思想型的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就是寻找创新的过程,一个社会如果宽容失败、鼓励冒险,创新就会涌现。”
“创造性破坏”本身就是最好的“反垄断”力量。

从左至右,依次为乔尔・莫克尔、彼得・豪伊特、菲利普・阿吉翁。图片来源:诺贝尔奖官网。制图:农健
2025年10月13日下午,三位学者因在“阐释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领域的突破性贡献成为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是乔尔・莫克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
莫克尔独得一半奖金,阿吉翁和豪伊特分享另一半奖金。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总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25万元。
三人分别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法国巴黎法兰西公学院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以及美国布朗大学教授。
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称,三位诺奖得主,通过不同方法,阐释了持续性的经济发展何以成为可能,以及实现持续增长需要哪些必要条件。瑞典皇家科学院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审和颁奖机构。
其中,莫克尔从经济史视角聚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的联系,阿吉翁和豪伊特则通过数学模型,揭示了企业创新竞争的迭代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获奖者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我们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背后的运行机制,才能避免重新陷入停滞。”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翰・哈斯勒(John Hassler)表示。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线是科技创新,契合全球关注经济增长的大背景。”开奖前,谢丹夏对经济学领域的诺奖得主做过预测,莫克尔和阿吉翁都是他心中的热门人选。
谢丹夏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芝加哥大学读博时,曾专门前往西北大学拜访莫克尔,旁听他的课程,两人深入交流。“在许多问题的解释上,莫克尔更像是个思想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永钦连续多年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三位都是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思想或方法上作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他们的研究距今已三十多年,引起后续的研究,形成一个蔚为大观的研究领域,研究者的引用率水涨船高,“这类学者容易获奖”。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黄少卿则对莫克尔的获奖感到意外。原因是,近几年获奖学者几乎都是以形式化数理模型或计量分析见长,而莫克尔是以思想见长的经济史学家,他一度认为,诺奖评奖委员会不再关注思想型的经济学家。
黄少卿表示,这意味着从经济学科的发展来看,思想依然重要,特别是提供强大原创型思想的学者值得我们去重视,否则容易陷入纯粹技术形式,过度强调数理推导,“这也是对中国经济学家的提醒”。
思想家的胜利
“在工业革命之前,经济增长表现平平,不仅慢于今天经济学家认为的‘正常’经济增长,而且存在着质的区别。”这是莫克尔在《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中文版序言中的一段话。该书中文版于2020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过去,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是断裂式、跳跃式的,具有随机性。技术突破后,人们生活得到改善,人口一增长,又开始挣扎于温饱线。当经济增长无法超越人口增长,人均GDP无法增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尔萨斯陷阱。”黄少卿自2008年开始系统阅读莫克尔相关的研究著作。
黄少卿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在文明发展初期,中西方的技术进步方式没有区别,都以经验为主。无数能工巧匠在生产生活中持续积累解决问题的办法、手段及工具,这些称之为经验。这类技术知识至关重要,每次的突破都能带来效率提升。
人口越多的国家,工匠数量越多,积累的经验也越多。中国古代技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