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文库】“她惦记着家里还没收割的29亩玉米地,但雨大得她不敢出门”(外二篇)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管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也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数字时代在“404文库”栏目中长期收录这些被当局审查机制删除的声音。如果您也不希望这些声音就这样消失,请随手将它们转发给您可以转发的任何人。
在本期的【404文库】栏目中,我们将选读过去一周中引起舆论关注的三篇404文章。
一、中国新闻周刊|“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黄淮秋收调查
9月以来,河南多地出现持续降雨天气。长期阴雨天导致农田受损严重。
一些当地农民发布的视频显示,本处于丰收季的玉米、花生等作物已在庄稼地里发霉。
对此,《中国新闻周刊》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黄淮秋收调查》,该文在微信平台遭到删除。
文中写道: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周口是河南第一产粮大市。张先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承包了约90亩地,其中三十多亩种了芝麻,五十多亩是玉米,“20多天前就熟了,但雨一直下,有的穗上发霉了,有的籽粒长出了新芽”。
类似的秋收困境在黄淮地区多地重演。陕西的华西秋雨从9月2日开始,至10月11日,已持续38天。10月1日至12日,山东出现连阴雨天气。截至10月13日,山东省农田过湿面积7650万亩。多地农户普遍反映玉米减产两三成,湿粮、霉粮收购价不足每斤五毛。
没有机器,小农户能人工抢收。但连阴雨下,晾晒、烘干、防霉成了难以跨过的坎。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公布了烘干机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不过,多地农户向中国新闻周刊反映,“烘干站大多也是收粮点,只低价收湿粮,不帮烘干,不想低价卖就只能砸在自己手里,湿粮问题还是没解决”。
从9月下旬起,张先生每天盯着天气预报,雨一场接一场,“洼地水深有30公分,机器进不了地,再心慌心疼也只能干看”。所幸芝麻卖价稍高,为减少被泡坏的损失,他狠下心雇了十余名工人,日薪80元,连干两三天,“一点点从烂泥里拽出来”。
张先生给中国新闻周刊算了一笔账:承包费每亩1200元,一年两收,分摊后约600元。夏季大旱时玉米地浇了六遍水,电费、柴油和人工近万元;加上种子、化肥、农药,秋玉米成本每亩约1300元。
然而,玉米产量和价格都在下滑。张先生说,往年玉米亩产1000至1300斤,收购价约1.1元,今年部分玉米霉变减产三四成,亩产预计800斤,“霉玉米每斤5毛多,潮粮也不过6毛”。他粗算了一下,每亩亏损至少五六百元。
[…]不仅是包地户在泥里发愁,小农户也在苦撑。河南商丘永城市有农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收割机进不去地,父母花了五天时间,从天亮忙到夜里11点,终于在10月5日徒手掰完了7亩玉米,“全是用盆在水里划着运出来的”。
在河南许昌,家里有四亩地的林利(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地有人抢收时因霉菌中毒,被送至诊所急救。自家的玉米也发霉,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最后卖了四毛一斤。而花生雇人成本高,有农户干脆放弃,“发视频让别人去水里捞,发芽的就炒菜吃”。
安徽、山东部分县市亦是如此。亳州有农户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家中玉米减产近一半,发霉后每斤只卖三毛钱,“不卖又怕全烂在手里”。
二、三联生活周刊|河南60年一遇“烂秋雨”:农户夏天抗旱救活的庄稼,泡烂在地里
《三联生活周刊》同样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报道河南作物被淹发霉之事。但该文同样遭到删除。
文章写道:
雨还在下。10月17日,河南南阳市社旗县郝寨镇的村民张秀从家里望出去,一片“沟满河平”。从前一天夜里开始,大雨不住地往下泼,田间道道深沟涨起水,漫溢出来,“下得满满的,都分不清哪个是路哪个是沟了”。张秀看得心焦,她惦记着家里还没收割的29亩玉米地,但雨大得她不敢出门。
进入9月以来,河南的这场秋雨已经下了四十多天。本刊采访的多位农户都没有想到,这场雨会下这么久。其实对于起初的几阵雨,农户们是有些高兴的,觉得能缓解持续整个夏季的旱情。但到了9月中旬,玉米成熟该收割了,雨却还在下,眼看着玉米杆子泡在水里,叶片变得枯黄,剥开外皮露出的玉米棒子已经发霉长毛,张秀开始着急,她等不到放晴,冒着雨和老公婆婆掰完了一亩多地的玉米。阴雨天还在持续,张秀家还没来得及收剩下的29亩玉米,紧接着,花生也在9月下旬成熟了。为了不让花生全部沤烂在地里,她们只好先去收更值钱的花生。
土壤过湿,轮式收割机的轮胎会陷进地里,惯常的机械化作业此时不太行得通,很多农户只能自己徒手收割。张秀穿着胶鞋踩进花生地里,半条腿深的泥巴一下子灌进鞋里,感觉一只脚有四五斤重,走不了路,只好脱掉鞋子光脚下地。也没法蹲坐,张秀只能弯着腰一株一株费力把裹着泥块的花生薅出,指甲都被磨断。一天下来,她的腰比肌肉拉伤还疼,晚上睡觉要固定一个姿势,动都不敢动。
收割手成为秋收期间最忙碌的角色之一。河南驻马店市的陈丽和丈夫拥有一台能下湿地的履带式收割机,这一个多月来四处奔波,每天都睡在车上,“不是通宵也是加班”,一天能收割五六十亩地。地太湿,收割起来负荷大,履带等配件损耗翻了三四倍。在河南省内,陈丽夫妻帮收割的基本是玉米,很多都霉烂发芽了,想起她就忍不住叹气,“今年真的不容易啊,玉米收出来跟羊屎蛋子一样。”
三、情况有点复杂|四川绵阳:两份投诉浮现一场被忽视的致命污染
留言对象: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
“朝*磷肥厂污染我们的农作物和我们老百姓的身体,几个月了越来越严重,到现在还没给老百姓一个处理方案,他们又在开始生产了 2025年8月13号,农作物大面积受伤害,直到10月9号早上老百姓呼吸磷肥化工厂的气体,又一次出现烟雾刺鼻,10月10号早上竹林树木叶子全落,希望领导重视。
留言对象: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左永祥
“绵阳市安州区秀水填*工厂污染,绵阳市安州区秀水填石红村农作物受污染和老百姓呼吸困难,希望上级领导重视。”
以上两则投诉留言来自四川政府网站。近日,微信公众号“情况有点复杂”发布文章从这两则投诉讲起四川省污染问题。但该文遭到删除。

朝阳磷肥厂卫星图
文中写道:
投诉显示,污染对农作物和居民身体的损害已持续“几个月了,越来越严重” 。这表明工厂的污染物处理系统或日常操作可能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导致污染物以较低浓度持续泄漏,引发了居民和农作物的慢性中毒症状 。
至关重要的是,投诉明确指出,在农作物已“大面积受伤害”的情况下,工厂于 2025 年 8 月 13 日“又在开始生产了” 。这一重启生产的决策,发生在明显的生态损害信号之后,构成了直接导致后续急性危机的管理疏忽。
2025 年 10 月 9 日清晨,居民报告呼吸到“烟雾刺鼻”的气体,并出现“呼吸困难” 。这种急性症状与接触高浓度刺激性酸性烟雾(如正磷酸雾或氟化氢气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损伤一致 。
次日,环境损害爆发至最高级别:“竹林树木叶子全落” 。这种现象标志着排污控制设施(如关键的洗涤塔)发生灾难性失效,导致高浓度剧毒气体瞬时排放。
“竹林树木叶子全落”:远高于二氧化硫毒性的释放
朝阳厂作为磷肥制造企业,其生产工艺决定了其排放的特征污染物。磷矿石在酸解或高温处理过程中,会释放出具有强腐蚀性和高毒性的氟化氢(HF)气体 。
科学研究表明,氟化物对植物的毒性远高于二氧化硫等常见工业污染物,最高可达 20 至 300 倍 。因此,10 月 9 日的“刺鼻烟雾”被高度判定为高浓度 HF 泄露,这是造成随后大面积生态破坏的唯一合理解释。
“竹林树木叶子全落”是环境毒理学中对遭受急性高剂量氟化物中毒的典型、灾难性反应。氟化氢气体在植物体内积累,会造成细胞膜结构严重破坏。同时,它会异常激活植物体内与叶片脱落相关的纤维素酶 ,导致植物被迫在非季节性启动叶片与枝条的分离,以抛弃积累毒素的叶片。 石红村地处农业区,这种完全脱叶现象,意味着污染物浓度达到了植被的急性致死剂量,导致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光合能力瞬间丧失,造成彻底的、不可逆转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害的修复成本极高,并且周期漫长。
以上是本期选读的三篇404文章。文章全文见中国数字时代网站。这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
中国数字时代 CDT 致力于记录和传播中文互联网上被审查的信息,以及人们与审查对抗的努力。欢迎大家通过电报(Telegram)平台 向我们投稿,为记录和对抗中国网络审查作出你的贡献!

了解更多投稿信息,请阅读中国数字时代征稿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