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专访 vivo TWS 5 Hi-Fi 版调音团队:给听众还原最真实的交响乐「现场」

By: 刘学文
24 October 2025 at 10:05

 

「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 1-2 年的变化,但低估了未来 10 年的变革」,比尔盖茨的这句话,有了一个更具象的版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市音乐声学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作曲家于阳评价 vivo TWS 5 Hi-Fi 版的时候说:

vivo 这个耳机,放在十年前,不知道该卖怎么高的价格。

当然,以 10 年前的技术水平,断然没有一家厂商敢说能造出这样一款兼具 60dB 降噪深度,以及全链路无损传输的 Hi-Fi 真无线蓝牙耳机。于阳教授的意思是,单以音质而言,这款售价 499 元的 vivo TWS 5 Hi-Fi 耳机不算贵,但是能让手机随身音乐的音质水平达到了 10 年前难以想象的高度,以及审美水平。

去还原最难还原的交响乐

对于一款耳机的调校来说,突出高亢嘹亮的高音,或者凸显锤击心脏的低音是更显性、更奏效的方法,即便再迟钝的人,也会在某几首耳熟能详的试音歌曲里感受直接的听感刺激。

但 vivo TWS 5 Hi-Fi 版选择了另一条路: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与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一起进行了音质调校,解构了交响乐中 32 种乐器的共鸣特性,联袂打造了「至臻大师」音效。

虽然文字去形容声音总是不够绘声绘色,也鲜有人能写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样的句子,但 vivo 还是尽力这样描述「至臻大师」音效的呈现听感:

让大提琴的木质腔体在耳畔呼吸,小号的金属摩擦化作金箔簌落。同时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声学密码编译进微型腔体,使勃拉姆斯与德彪西的笔触在方寸间纤毫毕现。不止于音符,更是乐器与空气最本真的对话。

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声学工程师告诉爱范儿:

交响乐非常考验耳机声学系统能力,流行人声音乐通常注重旋律和节奏,乐器通常是流行四件套的结构搭配。而交响乐要表现出复杂的节奏、旋律、音色跟和声,音乐本身配器复杂、动态大、音域广、声场宽且纵深大,这些特性要在 TWS 耳机上做好是很难的。

也就是说,相比于流行乐里人声加少量的乐器伴奏,交响乐的复杂度高出非常多,广音域和大声场对于小体积的 TWS 耳机的挑战相当大。

他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 TWS 耳机上还原交响乐为什么如此之难:

用概念去解释声音的听感,其实是很难的,也很空洞的,因为声音本质上是感受,同样是「临场感」大家内心的体验也是不同的。

 

我们的理解是,「空气感」对应「清澈和解析力」,如何将音乐现场的乐器带动空气的震动,通过扬声器真实的还原呢,就好比:音乐会现场乐器或人声仅通过空气振动直达我们的耳膜,琴弦起伏的细微变化都能清晰分辨出来,在耳机上就要求更高的清澈度和解析力。

 

「氛围感」对应「温暖和层次」,从听觉心理学的角度,温暖和有层次的声音才能更好烘托出氛围感,通常来说需要有厚实且清晰的中低频,高中低三频分布均衡且连接平顺。

 

如上描述,「乐器与空气最本真的对话」其实就是 Hi-Fi 的体现。

还原交响乐,其实就是对 Hi-Fi 的一次终极考试,能呈现「身临其境,宛在现场」的感觉便是高分,因为满分是「真在现场」。

与 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一起进行音质调校的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当中,除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于阳,也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导、人工智能音乐疗愈重点实验室主任、民族音乐系主任、作曲家、巴松管演奏家刘灏,还有音乐工程系教授、音乐设计与制作教研室主任秦诗乐,音乐工程系副教授、音乐科技与艺术教研室主任、一级音响调音员陈世哲,上海交响乐团录音师、一级录音师、一级音响调音员王鑫,这是一个从事交响乐从作曲到演奏,再到录音调音的全链路团队。在被问到他们首选什么方式听交响乐的时候,他们的答案完全一致:

去现场。

于是,「去还原最难还原的交响乐」这件事就变成了 vivo 声学团队与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需要各展己长又相互理解的任务。

这不仅需要在 TWS 耳机的小腔体内制作比以往更精密的声学结构,还要强化真无线Hi-Fi从信号传输到音频解码,再到声学单元呈现的全链路无线真Hi-Fi性能,更要配备对交响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更好的审美能力。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采用了第二代陶瓷钨原声振膜,这是声学系统里的核心部分,振膜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为物理振动,进而推动空气同步运动,并传导到耳膜,形成人耳听到的声音。而第二代陶瓷钨原声振膜因为采用了 4 重纳米镀层,具备高刚性和弹性特性,能够获得非常好的解析度、瞬态和动态响应,频响范围达到 16Hz-48kHz,所以能够更好地表现声音丰富的细节,提升声音的纯净度与动态表现力。

而 vivo TWS 5 Hi-Fi 版则是首款天玑平台支持无损音频传输的耳机,可以支持 1.4Mbps 无线音频传输速率。

这是一条线,因为 CD 音质(16bit/44.1kHz)的码率是 1.4Mbps。而vivoTWS 5 Hi-Fi 版支持LHDC 5.0超清传输协议,并首次在天玑平台支持LHDC Lossless无线无损音频传输,在传输速率高达1.4Mbps的同时,可以带来更高的48KHz/16bit无损音质体验。

在这个硬性的技术基础上,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进行发挥了他们的长处。

在细节调校的部分,弦乐作为交响乐的基础,其弦乐乐器又是个大家族,从小提琴到贝斯横跨了整个频域,且泛音丰富,这正是 vivo金耳朵 声学实验室和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最关注的部分,他们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把弦乐部分的细节调好。在此之上,才是攻坚特色乐器,尤其针对一些音色比较难调的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由于这些乐器音色难以精准捕捉,音质调校团队就需要像在油画调色盘上调色一样,反复测试最佳音色配方,确保每个音符的质感与层次都能精准还原。

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音乐审美,或者说是听音审美。

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于阳教授告诉爱范儿:

在这款耳机的音质调校中,我们主要是加强了听觉的审美调性,还有对声音品质的界定。

 

因为如果单纯依赖科技路径做出来的产品,往往都是数据化,客观的,有指标的,但未必好听。就比如说钢琴有几百条琴弦,88 个键,如果完全按照机器来调音,可以调得非常精准,分厘不差,但这样调出来的效果未必动听。我们这个团队,主要是把比较主观的,比较共性的声学审美标准,与这款耳机客观的硬件的部分结合起来,达到相适配的状态,让大家能感受到,什么是好的声音。

▲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于阳听音

什么是好的声音呢?

对于协作双方来说,得到一致的答案并不容易。因为对好声音的评判是主观的,千人千面的, 此次,vivo 声学团队和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讨论最激烈的议题是「对于市场上普遍的声学喜好,是去迎合,还是引领?」。

如果是迎合市场,那就故意把高频和低频做的过分一点,让听感刺激强一点。

如果是引领市场的声学审美,那么就应该以交响乐的平衡感去入手。

最终的结果当然早已通过双方的合作成果明示,他们最终都想在「什么是好的声音」这个关乎音乐本质的核心议题上,做更前沿的引领者的工作。

但讨论仍是常辩常新,主观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如何与客观的、技术的、量化的层面交融,达到可以相互解释,相互印证的境界,仍是协作双方值得继续讨论的长远议题。

技术的「光」与「热」

技术有时候会像篝火一样,在靠近的时候,会感觉到技术的辐射和热量,明显感到温暖。

降噪,就是让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技术力量。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的降噪深度最高达到了 60dB,降噪宽度也达到了 5500Hz。如前面谈音质那样,强悍的硬件,领先的参数,最终还是要为具体的场景服务。

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告诉爱范儿:

我们研究发现,用户使用耳机的核心场景主要是在家里、通勤还有走在路上等日常场景,尤其是通勤、差旅场景噪声比较大,用户的痛点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所以我们就针对这些大噪声场景做了专门的噪声采集、分析最终调试出我们最满意的降噪效果。

 

深度是代表降噪效果的其中一个指标,但并不代表在任何场景都需要达到这个深度,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特调降噪曲线作为这些场景的补充。

如同手机影像一样,多年以前拍照追求比较单纯,比如人像就要背景虚化强,磨皮磨成剥壳的鸡蛋,夜景就要亮如白昼,而现在手机影像的审美层次明显提升了,人像要有血气充盈的生命感,夜景也得明暗有致,要有夜的深邃感。

TWS 耳机降噪也不是仅仅是一杆子捅到底,直接降噪到最深就完事儿,不分场景的过度降噪并不会让人感到舒适。因而,vivo 在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对飞机、地铁和公交三个典型交通场景进行了针对性的调优,比如:飞机上最大声、最恼人的是引擎发出的低频噪声,那么在「飞机」降噪模式下,就针对低频频段进行了对应的、更完美的降噪压制与加强。

还有一些场景也值得多注意细节,比如:在早起工作的黄金时段,或者中午小憩的时候,可以开启「沉浸模式」,在降噪的同时来点白噪音,反而能更让人专注。

▲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支持自定义连接弹窗画面

vivo TWS 5 和 vivo TWS 5 Hi-Fi 版上这种用技术直接改变体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42ms 低延迟游戏模式,保证在 FPS 射击游戏里几乎音画同步;IP54 防尘防水可以应对下雨天和锻炼时候的雨水、汗水、灰尘的侵扰;与 vivo 手机上的「vivo 翻译」联动的「AI 翻译」在出国差旅场景里,也发挥巨大作用,诸如此类。

但有的时候,如篝火一样的技术,起作用的不止是「热」,还有「光」。

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陈世哲副教授正在探索音乐和 AI 方面的研究,他发现,他们团队用 AI 生成的国外音乐质量要远远高于国内音乐,这不是算法的原因,而是数据质量的原因,用于训练大模型的数据源不够好,最终生成的音乐质量也会差一些。

▲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音乐科技与艺术教研室主任陈世哲听音

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陈世哲副教授还告诉了爱范儿,上海音乐学院最终选择和 vivo 合作的一个底层逻辑:

我们的小朋友从小上的音乐课用的播放设备都不太好,要么是一个便宜的小音箱,要么是墙上挂的小喇叭,等于说是从小就被训练得对音质不太重视。

 

包括之前卡拉 OK 流行的时候,很多音乐作品都是为了适配卡拉 OK 扬声器录制的,也是设定了一个标准,一方面是促进了音频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很多人的音乐审美。

拼声儿大,拼感官刺激的播放设备,在过往生活中深刻地影响了大家的听音观,但更好更科学的音乐审美,需要建立在更均衡和准确的听觉曲线,以及更好的播放设备上。

而这,也是当下的消费者对耳机提出的最新要求。vivo 智能终端开发部总经理王友飞这样告诉爱范儿:

随着全社会音乐审美提升、无损音乐的普及和各厂商音频技术的迭代,消费者对耳机中听到的声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音质的要求从「听个响」逐步升级到「录音室级真实原声还原」,并希望在音乐体验中可以获得更加沉浸的感觉。

技术和产品的进步,音乐审美的提升,用户需求的升级,这三者本来就是三股交织的绳索,关系越来越紧密。

在 vivo 和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合作双方看来,vivo TWS 5 Hi-Fi 版希望成为一款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产品。

一方面,它以均衡和准确的曲线,以及 Hi-Fi 音质,重塑过往大众接受的强刺激性且低音质的音乐审美;另一方面,面向未来 AI 时代的音乐创作,音乐的 AI 语料库需要高音质、高审美的音乐作品。而能够精准呈现审美和音质双重价值的耳机设备,是撬动音乐创作的杠杆,更是决定 AI 时代我们音乐水平高低的核心基石。

最关键的是,如上海音乐学院调音大师团于阳教授所言,技术进步一面是体验向上,另一面是门槛降低,曾经我们说耳机是「万元以下听个响」,现在vivo则能做到「五百不到听 Hi-Fi」。

vivo 金耳朵声学实验室对音乐的理解,也在这一次合作中更丰富了,此前他们把对声音的追求凝练为「高解析度、清澈、温暖的声音」,如今通过此次合作深化了「空气感」和「氛围感」的体现,这是因为要突出交响乐的那种临场感和真实感,让听众不仅能听见音符的精准还原,更能感知到乐团演奏时的空间共鸣、乐器间微妙的音色过渡,以及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氛围,最终实现从「技术性还原」到「艺术性表达」的跨越。

就像我们总是听说「维也纳金色大厅」一样,对于多数人而言,这座音乐殿堂是个抽象的名词,在这里听一场新春音乐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都知道这里的音乐是美的,但始终与这层美隔纱相望。

vivo金耳朵声学实验室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想要把这种高概念,高模糊度的美,通过产品尽可能地具象化出来,进而完成一次美育工作。

这就是技术「光」的一面,轻柔,但可感。

虽然站在音乐审美教育,或者未来 AI 时代音乐水平的角度来看,很难说像 vivo TWS 5 Hi-Fi 版这样做为代表的产品能在短期内产生直接且直观的影响,但在漫长的时间里与悠长的链条中,这些地方需要被「光」照亮,我们才会逐渐意识到:哦,原来这才是我们应该往前走的方向。

这是以 10 年为单位计量的事业,也许 10 年之后,在更好的计算音频,空间音频乃至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真的可以在随身设备里,几乎 100% 还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交响乐的震撼听觉感受。不过不要忘了,我们当下走出的第一步,就决定了我们最终会到达哪里。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专访真我产品团队:设计趣味是手机行业的「濒危物种」,真我GT8 Pro 很不一样

By: 刘学文
23 October 2025 at 18:08

谢谢你,鳌拜。

真我GT8 Pro 的 ID 设计师游胜博在设计这款手机的准备工作里,第一个谢谢的人,是周星驰主演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大权臣鳌拜。

原因是他收到的真我GT8 Pro 设计需求只有八个字:既要性能,也要影像。

对于手机设计而言,方形以理性的形态暗喻性能,圆形以拟物镜头的方式呼应影像。虽然「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是几乎所有人工作里的常态,但需求是二者兼得,现实是只能二选一的纠结困扰游胜博许久,直到一个画面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脑中:

我全都要。

▲ 《九品芝麻官》剧照

逾规矩,也守规矩,终成方圆

一念心中起,顿觉天地宽。

首批拿到真我GT8 Pro 的用户,除了选择手机的配色之外,还有多种背部镜头Deco 形式可以手动选择,比如:

  • 经典圆形
  • 机能罗伯特形态 (机器人造型)
  • 金属舷窗 (方形)
  • 透明魔方 (方形)

通过行业首创的机械拼装设计,这款手机在设计上不仅全都要,还通过 Deco 可拆可拼可换给了更多,甚至可以给到无限多可能性。

真我产品线总裁王伟 Derek 告诉了爱范儿这款手机设计的最底层逻辑:

手机行业设计的确越来越同质化,很多时候,后盖上的相机 Deco 成了唯一能体现各家手机区别的地方。无论是方是圆,只要和谐都是好设计,但我们想在此之上,做出一些更有意思、更有趣的东西。

 

如今非方即圆设计定式下,如果整个行业都在追求一种「最安全」的选择,那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人的产品都长得一样。这本质是设计上的懒惰,更是对用户的一种傲慢。

 

手机设计不该成为面无表情的「大众脸」。

 

真我GT8 Pro 的机械拼装设计,本质不是单纯为了炫技或者博眼球。背后是我们的一种尝试:我们想和用户一起玩起来,认可并鼓励年轻人个性化的自我表达。

 

它不仅仅是终结方圆之争,更是为了将设计的主动权交还给用户,把手机变成不撞款的大玩具,像高达或者乐高这样可以动手拼装。

真我GT8 Pro 不再仅仅是个工具了。从工具到玩具的转变,让冰冷的科技产品变成一个能与人产生情感连接的载体,甚至成为不可替代的「伙伴」。

圆规,矩尺,是最基础的工具,设计上也有一个最优解,从古至今,规和矩的大差不差,因而规和矩,也成了一种规矩。

但玩具不一样,去掉「实用」的包袱之后,它的设计可以天马行空汪洋恣肆。

掌握产品最终命运的真我产品线总裁王伟 Derek 其实也面临着真我GT8 Pro 的 ID 设计师游胜博一样的纠结,那便是手机作为工具本身,同时也要兼具创新的时候,产品定义和产品设计该如何取舍的问题。

手机行业不是没有模块化拼装手机的尝试,也有不少惊世骇俗的纯玩物设计,但大多已经变成了史料。

一款使用年限在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手机,恰好介于快消品和耐用品之间,流星般闪耀不是手机产品定义和设计的目的,年轻的真我品牌也不是一个叛逆的品牌,它还是想做一个品学兼优但也潮流爱玩的学生。

王伟 Derek 说:

我们思考的原点不是「怎么设计最安全」,而是「在约束的框架内,怎么把选择的权利还给用户,怎么做出年轻人喜欢的设计」。

真我GT8 Pro 是一款「严肃活泼」的产品,这个严肃要置于活泼之前,王伟 Derek 给产品和设计团队一再强调的准则是「真我的设计,不是另类的设计,是在主流审美之上,去主动寻找年轻人更喜欢的元素」。

这款手机首先要是一款好看好用,并不怪异的手机,然后才是一款可拆卸拼装 Deco,用户能自己 DIY,具有玩具属性的手机。

那些更具模块和拼装属性的手机之所以没有多少出货就销声匿迹,最主要原因就是可拼装和模块化成为了第一卖点,但是由此牺牲了续航,性能和影像能力,付出了太多空间和重量给模块化这件事。

因此,除了设计上不能另类,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之外,王伟 Derek 还定下了另一个准则:

我们做机械拼装设计时,首要的衡量标准是不能给体验带来负担。

游胜博说:

如果用户不做拆卸的过程,真我GT8 Pro 本身是一个非常完整、一体化的设计,当用户拿起螺丝刀操作时,它才会有结构化和这些元素。

 

我们想在确保可靠性、一体感的前提下,尝试给用户找回逐渐消失在主流产品中的一种「人机互动感」。

这些可以更换的 Deco 装饰组件的创新方案,几乎没有对机身的厚度和重量造成影响,用户通过拼装更换解锁的好心情与成就感这些情绪价值,最终是以可以忽略的代价换来的。

这依然是一款厚度和重量在旗舰机范畴内表现优秀,同时仍然有 IP69 防尘防水等级的手机。

▲ 随手机赠送的螺丝刀也才采用了真我的品牌色

用游胜博的话来说,他们想做的是,宁愿被 3 亿人喜欢并感觉这很「独一无二」的设计,也不愿做 30 亿人评价为「还行」的复制品。

这大概与真我手机目前的市场形势有关,这个成立只有 7 年的品牌,一方面以「年轻」为品牌精神,需要在设计上更大胆活泼,来契合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如此激烈,任何想做「小而美,小而酷」的品牌,都面临从小到无的风险,兵行险招以小博大在这个行业并不成立。

真我GT8 Pro 是真我极具野心的产品,影像上选择了和当下大热的相机品牌理光 GR 联名,全链路深度定制的理光 GR 影像系统让真我影像有了极具风格化的竞争力。设计上的方圆俱全,「逾规矩,也守规矩」形成的可玩性也是收敛的,既增加了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也不会引起对性能与影像更关注群体的反感。

手机行业还不够重视「情绪价值」的价值,这是真我的机会

在这场讨论真我GT8 Pro 的设计采访中,我与王伟 Derek 和游胜博就「无用之用」这个话题讨论了许久。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也有一个通俗的版本: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经说过,如果他们的玩偶内置了一个 U 盘的话,那肯定卖不了这么多,因为消费者只需要一个 U 盘,不会再去买第二个。正是泡泡玛特的盲盒玩偶没有实用价值,才能让消费者不断复购。

手机的特殊性在于它本身就是工具,必须「有用」,「无用之用」是否能为「大用」,是个待确定的命题。

但真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可能是所有智能手机品牌里最像泡泡玛特的,更敢于在设计上去探索、创新。

「真奇喵」是真我推出的潮玩 IP,由皮克斯电影的动画指导和角色开发师 Mark A. Walsh 设计,真我也为这个潮玩形象推出过不少实体潮玩周边,可以说是手机圈里的 labubu。

于公司业绩,或者手机功能来说,「真奇喵」能够提供的实用价值极为有限,做一个手机支架已经是它实用性的极限了,但真我在它身上却倾注了不少精力。

王伟 Derek 说:

如果我们不做手机,那我们肯定会去潮玩和潮流文化。

 

我们品牌基因的内核就是「潮玩」,就是「敢」,就是和全球年轻人在情绪上同频,我们不仅仅是卖产品,也在构建属于年轻人的文化社群。与《火影》、《画江湖之不良人》这些 IP 的跨界合作,打造自家 IP 「真奇喵」,或者和理光 GR 携手推进街拍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理念。

王伟 Derek 和游胜博把这些非工具意义的「情绪价值」提炼成为「有趣,有意思」,并且,从一开始,他们就认为这些情绪价值不是「无用之用」,而是「天生有用」:

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使用时间最长的物品,它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功能价值,但当它同时成为一台「有趣」的设备时,它也许还可以给你提供情绪价值。

 

特别是如今,设计趣味已经成为手机行业的濒危物种。旗舰市场竞争中,「好看」已经成为基准线,「有趣」成为一种奢侈品。有趣的设计,必然是好看的,因为它充满了创意和故事;但好看的设计,未必有趣。

 

真我GT8 Pro 希望成为那部既好用又有趣的手机。

更具体来讲,机械拼装设计带来的「选择的权利」和「表达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用处。他说:

设计可以没有「用途」,但是不能没有「用意」。现在大家追求了太多的效率和有用,但是真我还是愿意为难得的「有趣」投入成本。

 

因为,让人会心一笑的情绪价值,是这个同质化时代里最奢侈的体验。

游胜博自己是资深的潮玩、手办和拼装模型的玩家,所以更能理解这些产品带来的情绪价值,他认为这里的「有趣,有意思」用英语的 Interesting 和 Fascinating 表述更贴切,而不是简单的 Funny:

这遵循一个类似马斯洛需求的层次:首先要满足有用和好用的基本需求,其次是好看的心理需求,在此之上,我们才进一步探索有趣,去实现用户的自我认同和情绪价值。

▲ 真我GT8 Pro 概念设计图

简单讲,就是一家「如果不做手机就去做潮玩」的手机品牌,把自己的产品目标受众定在了「年轻爱玩,敢想有趣」的群体,赋予旗下产品更多的「情绪价值」,来打造品牌,以及获得市场的故事。

▲ realme X 「白蒜」和「洋葱」大师版

过去,真我有大量类似的产品,真我进入国内市场的第一款产品 realme X 选择了和设计大师深泽直人合作,推出了「白蒜」和「洋葱」大师版,在一众渐变色手机里呈现了经得起时间考量的独特意味。

后面的「点」和「线」,「水泥」和「红砖」等等大师版机型也足够独特,并且回过头看依然觉得饶有趣味。

与我个人而言,真我GT 大师探索版最为经典,它以行李箱为设计灵感,大胆地在手机背部采用了立体素皮造型,还原旅行箱起伏的流线格栅,暗合了当时人们对「诗和远方」向往的情绪。

与引领行业走向扁平化和冷峻未来主义的苹果不一样,真我一定程度上钟爱「实感」,白蒜和洋葱的植物纹理,「水泥」和「红砖」的奇妙触感,以及真我GT大师探索版对行李箱的立体还原,都可以用游胜博的一句话来解释:

真我不想设计一个剥离了一切情感的极简工具。

在真我GT8 Pro 上,如果把所有的装饰 Deco 去掉,相机模组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机器人,这也是一个暗喻时代的设计巧合。

王伟 Derek 认为,机器人造型与当下 AI 时代的机器人未来感相映成趣。

▲ 取掉 Deco 之后,相机部分就变成了「机能罗伯特形态」

游胜博则解释这里面的巧合:

这个形态我们命名为「机能罗伯特形态」,但是这个造型并非刻意为之,只是「形式追随了功能」,因为内部空间和元器件堆叠的约束下,摄像头这么排布是最高效的,闪光灯和色温传感器的位置,又被内部巨大潜望式摄像头挤到了两边,恰好形成了这个造型。

可以说这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也可以说是方与圆之外的一个意外,但不管如何,真我的产品总是希望用户能够获得这样的一种感受,联想起一种事物,获得一种情绪。

在 ID 设计师看来,这也可以呼应建筑里面的工业风,当工业风装修风格刚开始出现时,很多人认为水泥、管线外露的风格是未完成的毛坯房,但现在工业风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设计美学。原始的「机能罗伯特形态」献给追求硬核、坦诚、原始机械美学的用户。

这是一种「敢」,也是一种竞争策略。

王伟 Derek 认为,以真我目前的规模,如果只靠实用性和价格,很难去和 Top5 手机品牌竞争,但恰恰是行业不够重视的「情绪价值」给真我提供了核心价值:

呼应年轻人情感需求的独特情感共鸣和情绪价值,是无法用参数去衡量的,但它恰恰构成了用户对品牌热爱的基石,而不是停留在使用的层面。

这种在情绪价值上的投入不是没有回报,王伟 Derek 说,当时的真我GT 大师探索版,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用户在用,甚至是收藏。是因为用户看到了特别设计背后提供的情绪价值。

真我GT8 Pro 是一个开始,「有意思」的设计未来会有更多

一个可以称得上有意思的地方是,真我GT8 Pro 有一个透明方形塑料装饰件「透明魔方」,塑料材质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旗舰手机的 CMF 选项里了。

也是一个「敢」字。

王伟 Derek 说:

真我GT8 Pro 的设计里,有意思,好看和符合可靠性标准是第一位的,材质在评判体系里排第二,材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透明塑料,还可以是 3D 打印材料。

 

好的设计不一定要花大钱,材质也不分贵贱,工艺决定价值。即便是这个「透明魔方」,我们也采用了顶级的处理工艺,质感就像打磨过的玻璃一样温润亲肤。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材料去溢价,而是想用设计和工艺来提供价值。

透明设计也是真我惯常使用的一个标志性元素,今年真我Neo7 Turbo 透明新生设计市场反馈也不错,作为 ID 设计师,游胜博的思考方向并没有禁锢在旗舰机的定式里,他说:

如果永远都用旗舰机应该用什么去思考材料,那手机只会出现铝合金、不锈钢、陶瓷等所谓高端材料了。

 

透明塑料材质的「透明魔方」是给用户一个不一样的选择,苹果也是透明材料的拥护者,早期的 Mac G4 外面就用了透明元素,大家也觉得也很酷啊。

 

其实透明元素挖掘一下,是很有意思的,现在 Geek 玩家喜欢的透明台式主机,二次元玩家喜欢的透明「痛包」,都是用透明来彰显个性。

在旗舰机上使用可换 Deco 设计,本身也是打破定式的想法,所以在金属件之外,再提供一个透明的选择也合乎情理,这更像是真我官方展示的一种「可能性」,就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这个透明 Deco 很受欢迎。

这便是前面说的:通过机械拼装设计,这款手机在设计上不仅方和圆全都要,还给了更多,甚至可以给到无限多可能性。

游胜博给爱范儿展示了满满当当一袋子测试用的可换 Deco 部件,有除了常见的金属和透明或者半透明塑料材质,还有原木,锻造碳,琥珀材质,夜光塑料材质,潮玩毛绒材质等等等。

甚至还有更抽象的在螺丝位置装饰香插,可以插线香(当然,这只是还未量产的设计师脑洞作品)……

其中有的很可行,有的只能自己 DIY 但没法作为工业批量产品,有的真我正在攻克工艺难题,力求后续上市。

比如,潮玩属性最大的毛绒 Deco 因为需要处理多个孔洞收边的问题,真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镭雕等技术让它既好看又不粗糙,力争后续推出市场。

游胜博也尝试了用锻造碳、原木等材料来制作Deco,发现多数木材的密度与纹理结构非常影响强度而不具备可靠性。

这其实意味着,虽然真我GT8 Pro 的本体研发已经完成,并正式发布上市,但它的设计仍是进行时,可以说永远都在 OTA,永远都有新东西可以尝试。

不光是在真我的办公室里,这项工作仍在继续,用户自己也可以参与其中。

真我不仅开源了这个可拼装 Deco 的 3D 打印资料,也正在和 3D 打印公司拓竹科技合作举办 Deco 设计大赛,这意味着用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设计创造,也可以参与到这场共创之中。

这种进行时的状态会持续很久,因为此前模块化手机总是昙花一现,没有后续,但王伟 Derek 告诉爱范儿:

站在用户视角上打造的设计不该是昙花一现,我们也希望将其打造为真我GT 系列乃至真我品牌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而站在 ID 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这一次真我GT8 Pro 的机械拼装 Deco,也是一个开始,本质上它是一种形式来表现「有意思」设计,是提供「情绪价值」的载体,而非为了可替换而可替换的举动,游胜博说:

我们追求的核心价值是「有意思」,可换 Deco 是这个概念下的一种实现形式。未来我们会持续追求有意思的东西,可换 Deco 是其中一条会继续探索的路。它可能会以简化、转化的不同形式延续下去,比如磁吸、旋转、卡扣等任何符合「有约束、好看、且能给用户惊喜」原则的方式,在以后的产品中呈现。

 

我们也希望用户或者第三方可以去做一些有趣的配件,这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设计关乎权衡,要久处不厌又时时觉新,持续迭代的消费电子产品更要考量承续与创新,在此之上,真我还要考量「情绪价值」的命题……

采访中有一个问题与 Deco 部分无关,但精神又是一脉相承的,问题是「别家和专业影像联名的时候,都会把影像品牌突出显示,为什么真我GT8 Pro 上的 RICOH GR 标识却如此低调?」,王伟 Derek 说:

我们和理光 GR 有很多的互动和商议,最终呈现的方案,是我们双方都认可的、在美学上更优的呈现方式。

 

理光 GR 街拍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不打扰」,我们也希望这个 RICOH GR 的丝印「不打扰」机身整体设计。

 

而且,理光 GR 相机的 GR 标识在镜头的右下角,我们也把 RICOH GR 放在了相同位置,这也是一种复刻。

克制,比放肆更难,但也会走得更远。

在「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里,最难的,反而是知道「不要什么」。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专访 Apple eSIM 团队:有更多空间,就有更多创新|明日后视镜

By: 肖钦鹏
22 October 2025 at 14:41

消费电子产品由硅驱动,却也遵循碳基世界里的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鼠标已年过花甲,形态上却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计算机 70 年历史,从一间房蜕变成家用电器甚至演化成每个人的囊中之物。而像 BP 机、GPS 导航仪、iPod 更多的产品,还没来得及演化,就被其他产品吞噬而中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爱范儿《明日后视镜》栏目,我们将持续审视那些持续演化中的明日产品:它们从何种想法中孕育?又如何在变化中存续?它们如何塑造新生活方式,又如何被用户所改变?

 

iPhone Air 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懂的产品。

5.1 毫米的厚度,161 克的重量——这些数字本身并不特别,但当你真正握在手里,才会意识到这种轻薄背后,是一种近乎极致的空间利用哲学。

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一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技术决策:用eSIM,取代物理 SIM 卡。

事实上,苹果在 2022 年推出 iPhone 14 系列时,就在美国市场试水了搭载纯 eSIM 版本的 iPhone。三年后,第一台取消实体 SIM 卡的手机在中国发售。

国行 iPhone Air 的到来,无疑是个标志性事件。

在 iPhone Air 发售前夕,苹果的无线软件技术与生态系统副总裁 Arun Mathias 及其团队成员 Anjali Jotwani 接受了爱范儿的专访。

▲苹果无线软件技术与生态系统副总裁 Arun Mathias

▲苹果无线软件技术与生态系统副总裁 Arun Mathias

我们聊到了 eSIM 的技术演进、激活体验,以及中国市场的特殊挑战——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Mathias 用一个并不宏大的句子,描述了 eSIM 这项技术的本质:

取消实体 SIM 卡只是开始,有了更多空间,我们就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新。

这不是某种营销话术,也不涉及颠覆性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关于「空间」的长期命题——当你从手机里,拿走一个存在了三十多年的物理组件,会发生什么?

SIM 卡的代价

有关 eSIM 的准确定义,苹果的工程师是这么回答的:

eSIM 是一种符合行业标准的数字化方式,用于将 SIM 卡功能分配到手机上。

这个定义准确但抽象。要理解 eSIM 的意义,得先回到它要替代的东西——那张从 1991 年就存在的物理 SIM 卡。

SIM 卡全称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即用户身份模块,是用于存储用户身份识别资料、短信数据和电话号码的智能卡片。可以说,这就是构成手机主板的一部分。

物理 SIM 卡的作用很简单:在你的手机连接运营商网络时,需要证明「你就是你」。但它的问题也同样简单:太占地方了。

最早版本的 SIM 卡尺寸和信用卡相同,是一张标准尺寸的 IC 卡,后来随着手机的小型化、一体化发展,SIM 卡逐渐发展出 mini SIM 卡、micro SIM 卡以及我们现在常用的 nano SIM 卡等更小尺寸的版本。

Mathias 在采访中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

第一代 iPhone 使用的 mini SIM 卡,体积是现在 nano SIM 卡的 4 倍以上。但即便是最小的 nano SIM,除了卡片本身,还需要在手机里塞进:连接器、SIM 卡托盘、结构件、密封件等……这些组件不仅占用二维面积,更占用宝贵的三维空间。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在 iPhone 这样的空间受限设备里,每一立方毫米都是设计团队反复争夺的战场——电池、摄像头、散热系统、天线模组……所有人都在争抢这个有限的空间。

而 SIM 卡托盘,就像一个拒绝拆迁的钉子户,占据着黄金地段。

取消它,意味着什么?

iPhone 17 Pro 就是一个具体案例——eSIM-only 的 iPhone 17 Pro,由于空间释放,可以放入更大的电池,多这几百毫安时,手机的视频播放时长可以增加 2 小时。

两个小时的续航,换算成工程语言,就是大约 5% 的电池容量提升。而在 iPhone 这样寸土寸金的设备里,5% 的空间增量,足以改变整个产品的形态。

妥协的胜利

但 eSIM 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

事实上,自 iPhone 上市以来,苹果一直致力于摆脱物理 SIM 卡的桎梏——

2007 年,初代 iPhone 引入 SIM 卡托设计,手机更换 SIM 卡时不必关机扣电池,而是通过卡针取出 SIM 卡,这让手机和电池的一体化的设计得以成立,使手机换卡摆脱了电池的桎梏。

2010 年,iPhone 4 是第一款采用 micro SIM 卡的手机,两年后,iPhone 5 则是首款采用 nano SIM 卡的设备。

到了 2014 年,苹果则首次在 iPad Air 2 上引入 Apple SIM 卡——这是一张可擦写的通用型 SIM 卡,允许用户直接通过设备界面切换运营商服务,而无需物理更换实体 SIM 卡——Jotwani 告诉爱范儿,自 2014 年的 iPad 开始,苹果就已经在研究 eSIM 技术。

▲ Apple SIM

▲ Apple SIM

随后在 2017 年,苹果首次在蜂窝版 Apple Watch 中引入 eSIM 技术;一年后的 iPad Pro 和 iPhone XS,终于实装了 eSIM 技术。

2022 年,苹果在美国市场推出取消 SIM 卡托,仅支持 eSIM 的 iPhone 14 系列,三年后,第一台面向全球市场发行的纯 eSIM 手机 iPhone 诞生。

从 2007 年到 2025 年,iPhone 花了十八年的时间,终于「干掉」了物理 SIM 卡。

iPhone Air,正是这场空间博弈的最新成果。

这是一条从边缘到核心、从实验到标准的路径——

Apple Watch 作为「试验田」,论证 eSIM 在极小空间里的可行性;iPad 作为「缓冲带」,考验了用户对无物理卡的接受度;而 iPhone,则是这场变革的最终战场。

但在这条时间线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如何让全球数百个运营商、几十个国家的监管体系,都能接受这个标准?

Mathias 坦言,这是 eSIM 推广中最大的挑战: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监管要求,每个运营商也有各自的技术体系。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不同市场的需求,创建能够满足全球推出的解决方案。

这当然是技术的胜利,也当然是妥协的胜利。

截至 2025 年,全球已有超过 500 家运营商支持 iPhone eSIM,eSIM 使用量在过去两年增长了 3 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次的标准对齐、测试验证和流程优化。

而中国市场,则是这场全球布局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

在中国,eSIM 用户必须前往运营商营业厅,进行身份证核验和现场 eSIM 激活,保证「人机证合一」。

这是一个与其他市场截然不同的流程。

在美国、欧洲,用户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输入激活码,甚至直接在线完成 eSIM 的安装。但在中国,监管要求用户必须「到场」——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则彻底改变了 eSIM 的激活逻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开发了一套专门的解决方案:eSIM 运营商激活功能(eSIM Carrier Activation)

它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1. 用户在营业厅完成身份验证
  2. 营业厅工作人员通过 NFC 读取器,安全地获取设备信息
  3. 运营商后台预配置 eSIM
  4. 用户拿到手机后,系统自动检测等待下载的 eSIM
  5. 确认下载,激活完成

整个过程无需手动输入任何信息,从用户视角看,这是一种「神奇的体验」——你不需要拆卡换卡,只是把手机放在了一个读取器上,之后打开手机,网就已经连上了。

而且,eSIM 比实体 SIM 卡更安全,因为当 iPhone 丢失或被盗时,eSIM 无法被取出,也就减少了实体 SIM 卡被冒用的风险。

但这种「神奇」的背后,是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控制。

Mathias 特别强调了读取器的设计:

为了让激活更快速流畅,我们设计了专用的 NFC 读取器。用户只需将 iPhone 轻触营业厅的读取器,就能安全地共享设备信息,运营商可以快速完成 eSIM 分配。

Mathias 还透露,未来将会在中国大陆推出 eSIM 快速转换功能(eSIM Quick Transfer),用户在设备端激活 eSIM 后,后续切换设备可以通过该功能把 eSIM 换到新设备上,无需再跑一趟营业厅。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贯穿了 eSIM 在中国落地的每一个环节。

也正是出于对合规和安全的考量,目前国行的 iPhone Air 最多只能使用 2 个 eSIM——在欧美市场,有些国家或地区的 iPhone Air 可以存储 8 个甚至更多的 eSIM,并且用户可以按需随时切换。

这跟海内外的国情密切相关——

在海外,iPhone 占有率超过 60%且大多数是合约机,而营业厅的人力成本高居不下,让用户在家就能激活和切换的 eSIM 技术,能够大大减少运营商的人力和铺面成本,充分竞争的运营商们也乐于推进这样的技术。

但在移动互联网更为发达的中国市场,运营商属于国有企业,除了提供通讯服务也承担着安全监管的职能,在 eSIM 技术的安全性跟合规性在得到充分验证前,也只能基于现有的「双卡双待」政策来提供服务。

这个限制带来了一个实际问题:出国旅行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只使用 1 个国内 eSIM 的用户,出国时可以直接添加国际 eSIM,问题不大。但如果你已经用满了 2 个国内 eSIM(比如一个工作号,一个生活号),出国时就必须做出选择:

先删除 1 个国内 eSIM,释放空间给国际 eSIM;回国后,再去营业厅重新激活被删除的 eSIM。

或者,干脆使用国内运营商提供的国际漫游服务。

这是 eSIM 在中国落地的真实写照——技术已经准备好了,但监管、流程、生态的适配,仍需要时间——我还记得十多年前换 iPhone 4、iPhone 6 的时候,偶尔会遇到把卡剪坏,不得不去营业厅换卡的尴尬,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我想这只是时间问题。

Jotwani 也在采访中坦诚,这不是最理想的体验:

我们正在与监管部门密切合作,争取提高单台 iPhone Air 的 eSIM 数量限制。

但她也强调,即便在当前限制下,eSIM 依然比物理 SIM 卡更方便——譬如去多个国家旅行时,你不用再揣着一堆不同国家的 SIM 卡,然后从手机里抠出一张卡,插入另一张卡,再用橡皮筋把旧卡绑在钱包里,还生怕弄丢。

目前,全球有超过 200 家在地运营商和服务商提供预付费的国际数据套餐,你可以在飞机落地前,就在手机上完成 eSIM 的购买和激活——不用找便利店,不用排长队,也不用担心语言不通。

苹果还在 iOS 26 当中更新了「旅行 eSIM 功能」,就算仅使用国际 eSIM,仍可以用国内号码收发 iMessage 和 FaceTime。

即便你在国外只用国际 eSIM 上网,家人朋友给你发 iMessage,看到的依然是你熟悉的国内号码——而且完全免费。

当然,你也可以用微信。

无卡化的未来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了一个所有人都好奇的问题:

无卡化设计是否是 Apple 设备的未来?

苹果副总裁 Mathias 的回答出乎意料地直接:

取消物理 SIM 卡释放的空间,让 iPhone Air 的超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预期,我们将持续创新,将 eSIM-only 产品推广到更多产品线,覆盖更多市场。

爱范儿曾多次报道,苹果将于明年推出折叠屏的 iPhone,并于 2027 年发布一款全玻璃四曲面的 iPhone——这些产品显然都将采用类似 iPhone Air的「高原设计」,将主板空间压缩到极致,进而塞进更大的电池、配备更多的元件,打造更薄的机身。

这当然是一种「减法」,但同时也是在做「加法」——通过拿走一个组件,释放出更多的设计自由度。

当一个存在了三十年、「理所当然」的东西被拿走时,会发生什么?

答案可能是更长的续航,可能是更薄的机身,也可能是更强的性能。但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一种过去从未被探索过的可能,正如 Mathias 所说:

这只是开始,有了更多空间,我们就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新。

 

 

关于苹果国行 eSIM 的 Q&A:

Q:国行 iPhone Air 是否存在硬件限制,使用了和国际版不同的 eSIM 芯片?也就是芯片上只有 2 个卡位而非 8 个,出国要删除卡是硬件限制?

A:不是,这并非硬件限制。根据当地法规,中国大陆购买的 iPhone Air 最多可在同一设备上激活并存储两张 eSIM。这一监管要求是通过软件管理实现的。

 

Q:出国之后添加的国外 eSIM 卡支持全球漫游,在回国之后外卡还可以继续使用吗?也就是回国后,国行 Air 上使用一张国内卡一张国外卡(漫游)

A:可以。中国大陆用户可以在 iPhone Air 上同时使用一张国内 eSIM 和一张国外 eSIM。国外 eSIM 需要在离开中国大陆时激活。eSIM 的漫游功能与实体 SIM 的漫游相同。

 

Q:苹果官方推出的 eSIM 迁移功能是苹果提供的还是和国内三大运营商合作的?后续有可能出现运营商政策变化,导致 iOS 的国行迁移功能失效吗?还是说,这是一个设备端的能力,和运营商关系不大

A:Apple 设计了 eSIM 快速转移功能,让用户无需前往营业厅或联系运营商,只需几步即可将电话号码从一台 iPhone 转移到另一台。我们会与运营商合作,使该功能在他们的网络上可用。目前,根据当地法规,中国大陆所有 eSIM 激活都必须在营业厅内完成,并需进行身份验证和现场激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独家专访 AirPods 团队:一只小小的耳机,如何学会追踪 50 种运动?

By: 何宗丞
15 October 2025 at 23:32

带心率监测的耳机,并非苹果首创。

过去十年,Jabra、Sennheiser、Beats 都在这条赛道上尝试,但这些锦上添花的功能都让没能打动 Nick Harris-Fry,作为资深跑者、Tom’s Guide 的健身编辑,他几乎试遍了所有品牌的心率耳机,结论却始终一致:没有一副耳机能与胸带的精度相提并论。

胸带,那条勒在胸口略显不便的装置,至今仍是普通消费者能买到的最可靠的心率监测设备。

直到 AirPods Pro 3 的出现。

Nick Harris-Fry 以 Garmin HRM600 胸带(电信号级精度)作为对照,结果发现 AirPods Pro 3 的心率曲线几乎与胸带重合,尤其在稳态跑与间歇跑这种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下,两条曲线如同镜像般贴合。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能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感知你的心跳频率、判断步伐节奏,并实时识别超过 50 种运动类型。

AirPods Pro 3 是如何实现的?

为了找到答案,爱范儿专访了苹果感知与连接副总裁 Ron Huang 与健康感知总监 Steve Waydo,在这场对话中,我们试图理解的不仅是一项新技术的工作原理,更是苹果如何思考「身体」这个终极界面。

耳道,也许比手腕更懂你

从生理结构上看,耳道是一块天然的传感「黄金地带」。它靠近颞浅动脉,血流灌注稳定,又被外耳包裹,几乎没有外界光线干扰。

这些特性,让耳道成为比手腕更理想的生理信号采集点。

美国一篇论文《可穿戴光电容积脉搏波分析原理及其在生理监测中的应用》明确指出:

耳道 PPG(光电容积描记)信号在血管分布、抗运动干扰和环境光抑制方面,优于腕部与指端。

相比之下,手腕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测量场域。肌肉频繁运动,摆臂幅度剧烈,汗液、毛发乃至肤色都会干扰光信号的传播。

苹果健康感知总监 Steve Waydo 在实验中反复验证了这一点:在力量训练、划船等需要握紧器械的场景下,腕部设备往往难以稳定测心率,而耳机测到的血流信号更加连贯。

在耳道这个暗箱式环境中,AirPods Pro 3 采用了红外光 PPG(IR PPG) 方案————有别于市面上大多数设备使用的绿色 LED 光源。

Steve Waydo 解释说,红外光的能耗更低,也避免了「耳朵冒绿光」的尴尬。

更重要的考量是,红外波长更深,穿透力更强,能够深入血管密集的耳道组织,捕捉到更干净、更稳定的脉冲信号。

AirPods Pro 3 的传感器每秒脉冲约 250–256 次红外光,同时结合 IMU(加速度计与陀螺仪) 数据,用来消除运动伪影——比如跑步时脚步触地带来的节奏性震动,或者转头时产生的加速度变化。

这种光学信号与动态数据融合的算法,是 AirPods Pro 3 能在运动中保持心率精度的关键。它不是单一传感器的胜利,而是多模态数据协同的结果。

苹果感知与连接副总裁 Ron Huang 补充说:

当用户同时佩戴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Pro 3 时,系统会在最近 5 分钟的信号里滚动比较,并自动选择更可靠的来源。

例如在力量训练中,手部抓握动作较多,腕部设备的数据会受到干扰,系统就会更多优先选择来自耳道的心率信号。

从这个角度看,Apple Watch 和 AirPods Pro 并不是为了相互取代,而是为了在不同场景下互为补充,共同在为同一个身体建立更完整更真实的数字镜像。

十年算法的缩小成果

Waydo 的团队从 Apple Watch 诞生之初就开始积累算法。那套神经网络原本是为手腕设计的,针对的是腕部血管的光学特性、手臂摆动的运动模式、皮肤组织的光散射规律。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十年的积累并未因平台切换而作废——它们成为了 AirPods 心率传感器开发的基

由于耳机的空间极为有限,AirPods Pro 3 使用的是 Apple Watch 心率算法的「小型化版本」。

他们从原型耳机中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一步微调模型,使其在极端条件下也能准确追踪心率。测试包括不同肤色、耳型、温湿度和运动强度,甚至在寒冷气候中仍保持稳定。

「贴合度」是在采访中被反复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它不仅关乎声学体验——主动降噪的效果、空间音频的沉浸感,更直接决定了生理数据的准确性。

当耳塞贴合良好时,双耳协同的心率读数非常精准。

Steve Waydo 说。

这也是苹果在 AirPods Pro 3 上重新设计入耳结构、优化硅胶耳塞形状、升级自适应调音算法的隐性原因——那些看似为了声音的改进,同时也在为生理监测铺路。

像大语言模型那样:如何让耳机理解 50 种动作?

准确的心率监测只是起点。

苹果的目标是:让 AirPods Prio 具备与 Apple Watch 相当的运动体验——不仅要知道你的心跳快慢,还要理解你正在做什么运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跑了多远的距离。

这意味着,苹果必须榨干「所能利用的每一个传感器。」

AirPods Pro 3 在感知系统上其实是像个「小生态系统」。在耳机侧,它部署了加速度计、陀螺仪和心率传感器,在 iPhone 侧,则贡献了 GPS 与气压计。这些传感器产生的数据流,需要被实时整合、解析、转化为有意义的运动指标。

Ron Huang 提到,Apple Watch 上已积累了大量动作信号的经验,比如跑步时手臂的摆动、划船机训练的动作模式等。把这套能力迁移到 AirPods 后,需要把原来针对手腕的动作观测「翻译」为对头部运动的观测。

为此,团队借鉴了大语言模型(LLM)的训练思路——通过海量数据学习通用的「动作语法」,而非为每种运动硬编码规则。

他们基于 Apple Heart and Movement Study(心脏与运动研究)中约 5000 万小时的真实运动数据,训练了一个全新的动作基础模型(Motion Foundation Model)。

那是一项苹果几年前面向公众发起的开放研究,参与者自愿捐献来自 Apple Watch 与 iPhone 的运动数据。

它本质上是一个回归模型,能理解你在做哪些活动、是否在对抗阻力、动用大肌群还是小肌群、运动平面与身体姿态等。

为了确保算法能覆盖普拉提、HIIT、椭圆机等不同类型的锻炼,苹果邀请了不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参与者进行测试与校准。

在实验室中:在他们采用了被认为是「黄金标准」的方式——佩戴氧气面罩,用代谢面罩(Metabolic Cart)观测真实氧气交换率,以验证卡路里模型的准确性。

在步数与距离的追踪上,团队开发了全新的行人运动神经网络。他们邀请数百人进入生物力学实验室,使用标定跑步机记录距离,在鞋底放置压力传感器标记落脚与离地时刻,并用摄像机捕捉完整步态。

最终,他们得以在 AirPods 上「一次性推出超过 50 种运动类型」的追踪能力,而这在 Apple Watch 时代花了几年才达成。

从声学到身体:技术的终极归宿

作为一种时刻贴近身体的设备,AirPods 天然地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它既面向外部世界,放大声音、过滤噪音、重构空间,又面向内在自我,感知呼吸、追踪脉搏。

当一个声学器件开始理解心跳的起伏、步伐的韵律、身体的语言,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输出设备,而是一个双向的感知界面。

从「听世界的声音」到「听身体的声音」,这条路径延续了苹果一贯的产品哲学——技术最终要回归人的感知。

耳机曾经只是音乐的出口,内容的播放器。而现在,它正成为身体的入口,自我认知的传感器。当技术学会倾听身体,它才真正学会了倾听人。

从技术的旁观者与记录者,成为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对话 vivo OS 产品副总裁:AI 不会产生新的需求,通往远方是马车还是蒸汽机是产品形式问题

By: 何宗丞
11 October 2025 at 10:48

如果说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上半场,是把功能装进一个个按钮、一个个 app,那么在今年 vivo 开发者大会亮相的 OriginOS 6 则再一次印证,AI 和 OS 不可逆转的融合趋势。

除了 PPT 上多模态、推理能力、长文本处理这些热词,AI 已经不甘于成为手机系统的「功能清单」。

vivo 提出要做 UI Agent,试图让 AI 真正理解用户意图,用一次自然的请求,完成跨 App 的整场协作。

巧合的是,几天前的 OpenAI DevDay 也在谈同一件事:宣布把 ChatGPT 变成一种「操作系统」。一句话,Spotify、Canva 在对话里自动唤起;一个面板,交互就地完成。对话即应用,应用即接口。

当 OS 学会理解人,当模型学会调度应用,AI 与 OS 的边界开始变得多余,是殊途同归,还是将分岔出全新的生态?

在开发者大会演讲后,爱范儿与媒体专访了 vivo OS 产品副总裁、AI 全球研究院院长 周围,以及 vivo AI 产品总经理 关岩冰 和 AI OS 产品总监黄梓勋。

AI 与操作系统:趋势与分歧

Q:今年各家厂商都在谈「AI 手机」,但概念众多——AI 原生、智能体、AI 操作系统。你怎么看当前行业在 AI 手机方向上的探索阶段?

周围: 其实 AI 和手机一直是三个问题要解决的。

第一,一定要有大模型的能力,而且我们比行业大模型还要多一个,就是一定能够端侧化,如果不能端侧化就跟行业里用云服务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你用云能力或者是端侧化能力一定要个人化,如果不能个人化就跟通用能力没什么区别。恰恰个性化和个人化还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希望这个手机在身边能不能做做助理,管管日程。所以你会发现一定要建模型相关的能力,这是第一层,vivo 在这方面做得很扎实。

第二,AI 和手机的结合,我以「理工男」的角度是做两件事情:1. 手机系统能力的 AI 化,去年我们也做了 Writing to Ask、Image 这些公共的能力(系统的能力),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能力才能给上面做应用。2. 除了这个能力外,我们厂商能做很多部分,手机用户能够感受到的也有 100 多个模块,这些能力肯定要自己先做,我们把它做一个「通控设施组」(通知中心、控制中心)我们自己有一个口诀。但是用户用手机,手机厂商只占了 15% 的时长,还有 85% 的时长是由开发者给我们的服务和能力提供的,特别是头部的互联网厂商又在这 85% 中占了 80% 或者是 70%,他们的参与度还是非常重的。

所以,第三个问题是对于上层的服务中还有 85%,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做?我们在这里面要分两件事情来做:第一是愿意跟我们握手,一起的就坐下来商量来做。第二是 AI 时代到来了,是不是需要有一个全新的江湖地位和影响力,这个就留给时间晚一点来回答也可以。

我们觉得 AI 和手机的融合,我大概把它分成这三层:下面的是大模型和能力,中间的系统基础能力建设,基础能力建设。真正到上层的应用,我们做厂商的和三方的就分成两块来做,像阿里愿意做的就坐下来做,还有一些不愿意做的就留给时间。这些是 AI 和手机融合以及 Agent 相关的问题是这样来对待和处理的。

Q:前几天 OpenAI 宣布要做操作系统,一个很大的变化叫作「对话即应用」,我们可以直接在 ChatGPT 上调用 figma、spotify 这种应用的功能。我们知道手机是是互联网时代很重要的入口,现在大家就觉得未来会不会直接在巨大的 AI 对话中就成了一个关键入口,作为手机厂商 vivo 怎么看这个趋势?

黄梓勋: 我们作为手机厂商确实跟 ChatGPT 这样的公司有不同的角度,一方面我们有蓝心小 V 这样的 AI 助手,它确实是对话式的调用应用和能力,这方面要持续建设的。

另一方面是用户使用手机的时候,比如说该打电话的时候会打开电话应用,打车的时候会打开打车应用,这方面不会刻意的一定要用对话去解决,比如说整个系统的意图框架能够更快满足用户对于应用的调用,甚至是对于三方 Agent 的调用,这是我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

比如说大家现在看到通过原子岛推荐出来的可能是一个服务的接口、服务的入口,但是也可能逐渐推荐出来是三方的 Agent,你要用对话去推进 Agent 吗?也不一定,因为现在对 OS 的使用上,用户比较依赖 GUI 的界面手势交互会比较多。所以在 OS 的角度上还是考虑用户在不同场景下怎么样更快、更便捷的获得服务,无论这个服务是接口式的服务直达还是 Agent 的服务推送。

确实我们在蓝心小 v 方面也会加强以对话式的方式,甚至是结合界面的主动交互的方式能够更快让用户获得。

关岩冰: 我认为国内外生态有一定的差异,ChatGPT 支持 COS、Spotify,包括还有 figma 这些作图软件,在海外有生态的基础,在国内确确实实有一点不一样。

第二,我认为它不是非此即彼的绝对的 0 或者是 1 的问题。举个例子,类似于蓝心小 v 这样的 AI 助手,早上发布会也讲,它善于解决的是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在传统的 APP 或者是互联网生态,比如说传统 APP 一个界面就是手机尺寸的大小,一个界面能放 10 个按钮或者是 15 个按钮,但总有大量的用户的需求不是这 10 个按钮或者是 15 个按钮,他找不到这些需求,其实这些需求是很长尾的很个性化的,这些需求适合用 AI 助手来解决。

今天上午有一个 demo 的例子是「你把这张图片转化成皮克斯风格,并且设置为壁纸」,这种长尾性的需求在传统的 APP 是不会做的,但是非常适合 AI 助手,因为非常个人化和非常个性化。

未来我们觉得这个生态可能有一个阶段,它不是说要不就是 APP 生态,要不就是流量入口,这不绝对。还是要回到用户需求,有一部分用户需求在这个阶段更适合用 AI 助手和 Chatbot 的方式来解决,对用户需求会更好。

周围: 其实用大模型做应用现在百花齐放,我们更关注的还是既要做能力的建设,同时也要很克制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避免的是在做用户习惯和服务的分发,接下来的策略可能是第一建好能力,第二是需要合作伙伴跟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情,对于有疑虑的服务的提供商可能还是希望大家观望一下,克制一下。

端侧模型与能力建设

Q:现在每个厂商都要做端侧大模型,也基本上每个厂商都说要做个人助理。vivo 提出的「UI Agent」概念,与其他厂商的 AI 助手有什么不同?

关岩冰: 今天上午讲到我们的选择是个人化智能,并不是所有的厂商都是个人化智能。我们觉得个人化智能就有几个特性:

第一,它像你身边的朋友或者是一个伙伴,所以我们有一个很核心的能力就是端侧,因为只有端侧才能无时无刻在分析你的数据、洞察你的需求、感知手机上的屏幕等等。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具备端侧的能力,就像刚才周围总讲的我们在端侧的能力上还是比较出色的。

第二,真正多模态的自然交互,它包括语音上的交互,包括 UI Agent 所带来的我们对屏幕、图像感知上的交互,这也是一种交互,包括我们在文本上的交互。因为有多模态的交互所以才能保持交互会更自然,就像一个人一样跟你交互。这是我们两个核心的差异化的点或者是优势,相对于其他的厂商而言。这两个优势才能保证我们做的东西无时无刻在手机上,而且无时无刻给你提供符合你个人的个性化的服务。

Q:理想的 AI 智能体需要哪些条件?哪些已经具备?

周围: 以前手机是 APP 应用分发的渠道,其实整个行业对于软件商店的分发的权限在哪里,边界在哪里我们是很敏感的。其实智能体时代的分发也是同样敏感的问题,vivo 的企业文化是希望共赢共建的,所以对未来 AI 智能体的分发我们作为一个手机渠道,我们还是希望克制和共建。

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呢?第一,我们希望智能体对于手机本机的功能和系统能够做到的我们都做了。第二,同样这些智能体的 Agent 商店、包括个人化智能要搭载的框架,这是平台厂商要做的,所以这些工作都就绪了。

但是在跨 Agent,Agent 之间通信的时候是整个行业共建的事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是「开发者」,主要是互联网的厂商。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希望是一起商量着来建的,所以还有哪些做不到的就希望在互联网应用 Agent 的分发上,我们是希望「商量」着来、是共建的。不是说我们做不到,而是这件事情是行业共建利益的事情,vivo 还是有自己的本分需要坚守的。

Q:现在智能手机所谓 AI Agent 的能力,其实离广泛意义上定义的能力有点远,因为可能每个 app 的信息孤岛不会把底层数据给到手机厂商,有些厂商会通过无障碍功能识屏的方式曲线救国。这是主要障碍吗?

周围: 今天你的感受跟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当智能体特别是手机的自动智能体要做任务的时候,我们只能做厂商自己的功能、自己的应用,比如说秀一下是否流畅、调一下亮度、连接一下 Wi-Fi 都没有问题,但是你想跨应用,对方目前是抓住安全授权的标准在和终端厂商有一个讨论的过程。

我们觉得作为一个终端厂商,第一是要积极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第二是 AI 技术从现在到成熟还有几年的过程。今年我们也在大方宣布基于手机界面 UI 的自动识别和操作,这些能力会每年越来越成熟。而对于互联网行业他们哪天需要厂商一起服务用户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一拍即合。

我相信互联网行业里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他们是很大方在做这样的事情,他们都在和我们做这样的事情。也有很多担心未来的界限在哪里搞不清楚的,有很多这样的公司,我们就觉得留给时间来回答。

Q:vivo 与国内大厂在 Agent 上的合作现状?

关岩冰: vivo 现在是以比较开放的心态跟很多大的厂商合作,包括高德、百度,包括蚂蚁的支付宝,我们今天已经有很多合作了,未来 OS6 在很多 Agent 在未来一个月内会逐步上线,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我们认为不是非黑即白,不是说 Agent 做了之后传统业务就没法做了。

Q:去年 vivo 还在谈 175B 超大模型,如今重点转向 3B 的端侧 AI,为什么?

周围: 可以这么说,去年我们做了 13B 和 7B 的端侧模型的实现,最后发现其实只有 7B 堪堪能上线,但是 7B 的模型在手机上跑得不是太理想,它占的内存比较大。直到今年发现 3B 上得比较好。

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因为我们没有打开这个盒子,我们要知道端侧模型在手机上要做哪些事情,先要把手机上做的事情识别出来。

第一,它一直在识别人在手机上做的各种操作,举个例子只有 vivo 手机能够做到的,如果你查一个图标,或者是滑动选择一行文字,或者在页面上做一个全选,你发现 vivo 的原子岛有一个东西下来接你,这就是意图识别,这是在端侧上能够做到的。而且只有我们在端侧上能够做到,因为我们有一个端侧模型实时分析你要做的事情,比如说这个地址存在便笺里是要做导航,还是做日程的添加呢?我们有端侧模型在实时识别你的意图。这意味着手机里有非常多的识别意图、拆解任务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做。我们这个功能 2024 年对行业发布,我们希望有些事情是需要蹚过之后才有心得,才能做正确的选择。

今年我们旗帜鲜明做选择的时候,并不意味着 3B 是唯一做的,其实很多 1B 的模型其实也是一直在做的。刚才您的问题是不是 1750 的模型就不做了,1000 亿的模型就不做了,70B 的模型就不做了?NO,是因为当下今年的大模型比去年的大模型功能更强,去年的大模型比前年的大模型的功能也更强。我们发现云端的功能相对容易做,真正难的恰恰是端侧的能力比较难。

今年 70B(700 亿)参数的大模型比去年 175B(1750 亿)的参数还要强了,我们 3B 的模型比过去 10B 的模型还要强,已经比 2023 年 1000 多亿参数的模型还要强,已经能够满足今天端侧任务和复杂任务的拆解,不是因为我们放弃云端,而是分成了两个阶段,云端是云端,端侧是端侧,云端的能力已相对比较容易建立。

现在大模型有两个话题,一是满足日常推理和复杂任务的拆解;二是通用人工智能,现在媒体上吵的是通用人工智能时代还没有到来,其实复杂任务的拆解、知识的获取和提炼已经能够满足我们使用的。

作为手机厂商对于 AI 的探索和需求需要更前置一点点,就是需要在 1B、3B 对用户的意图和日常任务的拆解,中台、感知、执行都是用端侧模型在做。只是感觉今天外面的媒体在探讨大模型的时候很少触及这种归类,毕竟我们是制造终端厂商,很难在媒体上发起这样的探讨。

Q:3B 模型有哪些关键突破?

周围: 原来 7B 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需要 3.5G 的内存,8G 的手机是中高端机型的主要配置,包括旗舰机都有 8G 配置的,一个大模型端侧就占了 4 个 G,剩下也只有 4 个 G 的内存,4G 的配置是目前低端机的标准配置,它这样一下就把高端机变成了低端机。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要解决的是 7B 模型只能做简单的任务拆解,不能做复杂的推理。比如说「帮我看一下今天下午 4 点北京到深圳的机票哪一个最便宜?」就这一句话你可能要下载 3-4 个卖机票的服务,还要去比价。

你会发现里面还有分析哪一个应用,查哪个 APP 的价格,还要看我坐哪个航司的习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去年的 7B 就做不到。而今年的 3B 远超去年的 7B,而且所有的榜单里还有做 8B 的,8B 比 7B 强,我们几乎把全球能找到 8B 的推理模型做了评测,我们的 3B 要远超他的,从推理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复杂任务拆解能力都比它要强。

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3B 端侧模型内存只占 2G,其实不影响高端机的性能,我们解决这个第一号难题。第二,大幅度增强了推理能力,几乎可以把它放在手机做意图中控和任务拆解的中台,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其实还有别的问题,比如说这次也非常在乎功能,今年做到 200 tokens,去年是做 80 几,今年直接做到 200 tokens,200 tokens 已经很厉害了,平时我们看一个屏幕吐词,基本上 26 左右你就觉得还行,我们直接干到 200 tokens,说明端侧的出词效能直接起飞的,这方面没有障碍了。

还有一个功能可能大家没有关注到的,其实是我们真正颠覆性的。在 DeepSeek 之前有一个月之暗面大模型,他最大的特点是长 tokens,我们这次也做到了。这个是巨大的突破,而且我们这一点也是做得极其优秀的,只是因为刚做出来,从做出来让用户感知到明显的利益可能还需要大半年来沉淀。所以您刚才的问题也问出了我们这一年做的一些东西,长 tokens 我们在端侧上做到了。内存直接把原来的 4G 做到现在的 2GB,出词速度做到 200 tokens,包括本身的推理能力也做得好,而且把它全部做到了手机上。所以 2025 年的原系统 6 给我们 3-6 个月的时间在功能体验上也许还有预期之外的意外的惊喜。

Q:DeepSeek 的开源对你们有影响吗?

周围: 对我们有影响。我们是 2024 年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当时我们做 1750 亿的模型,做出来之后往下卷,其实卷的是矩阵模式。但是我们马上就发现万卡集群都不够用了,我们要做两万卡以上的集群,两万卡和一万卡光设备就要加 20 几亿,而且这还远远不够。这样下去卷通用人工智能我觉得不太现实。

中国做大模型的行业,大家也知道很多创业公司也卷不动。因为募资几百亿,做个 4000 亿的参数,可能要花 50 亿买算力,而且这 50 亿里还要三分之一,差不多是 15 亿是电费,往后每年烧电还要烧这么多钱,所以就烧不起。

当 DeepSeek 出来之后,对于千亿大模型一下就把大家拉齐了,因为 DeepSeek 做了很了不起的事情是完全开源的,而且可以让我们满血部署。vivo 的蓝心小 v 中有深度思考的模式,其实它是一个满血版的 DeepSeek。这就让我们觉得可以一下拿到很好的大模型。

对于我们这种自己做模型的公司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辅助我们的 7B 和 3B 蒸馏学习。我觉得 DeepSeek 对于我们这种又要做模型训练训练又要做优化的公司来说是极其巨大的帮助和提升。

Q:为什么还要做 1B?它在端侧体系中的角色是什么?

周围: 感谢 DeepSeek 这两年给行业的推理能力带来极大的提升,去年我们还做了一个 13B,是因为 7B 做不到很多复杂的推理,当时我们希望是 13B 上线。结果发现今年 3B 已经超过了原来我们对 13B 的定义,3B 能够实现很多过去对于稍大尺寸的端侧模型的预测。我们就想说拿 3B 努努力就够了。今天我也讲过文本的摘要、生成,3B 已经跟云端大概是 97%-98% 的能力,已经很难察觉到有太大的差别,这已经够用了。

为什么要用 1B 呢?我们发现手机里有很多是要常设的,端侧大模型对手机的应用远比我们想象要广得多,手机里永远有一个大模型一直在运行。

我前阵子去了国内几个知名的人形机器人的实验室,我们也做机器人,在具身智能方面有一个大模型永远在运行的,我上午也说 3B 的模型在运行时要 750 毫安(功耗),这其实是受不了的,用上这个之后还是耗电的。这怎么办呢?我们是脉冲式的,你一会儿用一会儿没用,用的时候把它唤醒,大部分时候是没有用,综合下来一天可能就个把小时完全能够耗得起,比打游戏和拍照要完全省得多。

但是还有一个 24 小时都在线的,比如说地址围栏、你的行为、系统的参数是永远都在线的,这就要 1B。这 1B 不是在于复杂的推理能力,而是对本机的实时监测和记忆,这是交给 1B 模型在做的。所以在 1B 我们做得也是比较激进的,只是这个东西只是为手机服务,很少「丢」出来或者是对外沟通。

体验与哲学

Q:X300 上云端的 AI 功能已经有一些开始收费的倾向了,云端 AI 收费会如何把握边界?

周围: 我们有一个原则现在 vivo 有大量的端侧化,图像识别、声音识别,包括未来的同传、方言识别全部都端侧化,端侧化肯定是免费的。但是端侧化有一个问题,就是平台的算力要够,内存配置要够,至少是 8G 以上的配置。马上就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如果只有 4G 的低端机器,如果用户也要用的话,这时候可能用的是云端的功能,云端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是要消耗大量的成本的,这时候就考虑可能在成本上要分担一下。我觉得大概有一个趋势。

Q:现在手机厂商做 AI 容易陷入成做 AI 功能清单,用户普遍反映 AI 功能太多、太复杂。vivo 如何判断一个功能是否真正有价值?

黄梓勋: 我们内部对于 AI 体验这件事情有一个名词叫「无感化」。因为现在 AI 看似很强大,但是现在 AI 在使用渗透上还不算特别全面,一定程度上比较考虑用户对于如何使用这个功能的认知有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一定要尽量弱化一定要通过一个按钮才能激活 AI 的功能或者是使用到 AI,而是通过无感化的设计,比如说保存文件的时候,我开启了一个录音,这个录音暂停或者是掐断就能自动获取 AI 的能力生成一个命名,在我们的理解里就定义成「无感化 AI」。

它确实是调用了刚才周围总一直介绍的端侧 3B 的模型,我们也做了很多优化,让底层的性能调度也好,包括在工作过程中对功耗的调度也做了很好的调优。我们在设计上弱化了用户一定要通过必要性的交互才能获得这些能力,而是在原有的使用功能和任务操作流中自然而来到这个节点,用 AI 能力来替换它的它传统需要手动调用这个功能或者是手动编辑的过程。

去年提出了重构系统体验,我们重构系统体验并没有刻意改变业务逻辑,或者是重新教会用户怎么使用 AI OS 或者是 AI 手机,而是在用户原有的任务流中,到了某一个节点我们认为 AI 预判到用户到这个场景,需要用到这样的功能时,可以很自然而然完成这个结果,这是我们做 OS 设计时一直想要追求的是「无感化」AI。

因为我们也做过一些测试过,当有一个按钮上面显示了 AI 的功能,对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会陷入一个短暂性的猜想,到底这个功能是什么,它会不会抓我数据,会不会带来一些无预期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避免的是创造新功能,或者是打造新场景,做 AI 和 OS 融合的过程中尽量回归到用户原有的习惯,用户原有的任务流不变,用最自然的方式,无感化帮客户完成。这是我们在 OS 体验过程中坚持的「无感化」的基本原则。

Q:如何平衡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 AI 的快速迭代性?

周 围: 大家都知道我们 AI 团队这么多年下来自然也会遇到公司内部管理层,包括交付的时候是有很大的压力的,沈炜总有一个对 AI 团队的指示我觉得做得非常对,他说:AI 它不会创造新的需求,像我们做手机的,就应该把用户怎么用手机通过 AI 把它做得更好用。如果回到这个初心去看,我们工作可能是比较好开展的。

回到团队,因为我们软件有两三千号人,AI 又有一千多号人,几千号人包括做认知和做规划的人,很多时候就认为进入到 AI 时代,在这个划时代的到来是不是要颠覆性搞一个全新的东西出来,我身边有很多朋友给我们的感觉就是 AI 要到来肯定是划时代的,跟蒸汽机和马车一样是划时代的。

我觉得系统的稳定性和 AI 的颠覆性,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真正要回到坐马车到远方是一个交通工具,至于你用蒸汽机还是马车才是产品形式。

现在我们非常平常心是用 AI 和手机的结合,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不变的是 AI 和 OS 融合有一句话叫作「系统功能的 AI 化」,大量的打电话做电话秘书,我们看相册也好,做便签也好,原来的这些功能都会做 AI 化,这些是传统功能的增强。哪些是变的呢?我觉得也是原来要实现的需求的变更。

比如说查一段字、一个应用,为什么要去猜我们的意图,这个意图只会出现在原子岛,高德地图或者是便笺,是不是要传给我存,或者是存给拼多多或者是淘宝搜东西。你会发现原来用户的需求其实没有变化,我们只是通过 AI 做意图判断,做你行为的预测。假如你真的丢掉某个应用中,我们可能帮你直接跑了。我们只是通过 AI 让用户更便捷、更易用、更好用了。不变的还是原来的手机,没有新增任何的功能,变的是把原来的功能重新思考,做得更好用了。

这样思考之后,我觉得这两年我们的行为、思考和认知及产品规划都自洽了,2023 年我自洽,感觉全新的时代到来,我们要做一个划时代的颠覆性的东西,那时候极不自洽,无论是对外沟通还是对内沟通都是极不自洽的,我们迷糊了一年多,但从这一年以来我们是非常自洽的,非常清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Q:你们整体的 AI 时代的战略怎么走,刚才您说战略重心往端侧转移,那么原有的云端这块的训力怎么拆解?

周围: 因为我们是做智能终端的,不是做一个通用人工智能的企业,我们的战略其实还是在做我们这个企业该做的事,AI 上的战略是符合我们企业的,还是要做个人智能。去年有一个品牌有一个完整的描述叫「蓝心智能」,蓝心智能就是个人智能,个人智能可能还是很迷糊和笼统,你可以想象成希望为用户做一个「VIP 的个人助理」。

要做助理的话,生活中可能有一个帮你管日程的助理,但是可能做不到法务助理、报税助理和炒股助理,这些人是谁在做?这其实是行业里的金融公司在做、法务公司在做。比如说专门写专利的助理,这些是「专属助理」。我们的定位是一定为大家把手机变成各位的专属助理,这个专属助理可能手机公司会帮你管跟你个人强相关的东西,但是一些「专属」的就要搭台子了。今天上午我也说希望给专属服务和用户之间做一个桥梁,把专属助理也和用户拉到身边,我们做通用助理那一部分。这是我们完整的战略。

Q:vivo 也在做 AR、VR 眼镜,MR/AR 与手机的 Agent 会不会打通?

周围: 说到 Agent 其实在行业内以前就有很多服务,不是今天才有的,为什么大模型来了之后突然把它叫成智能体了呢?是因为它能够感知到我们身边的变化、能够洞察我们的意图、能帮我们做决策,才能把服务自动连接起来,就是因为这个变化才把它叫作智能体。

原来的服务天然还在,是因为我们加了这 4 个环节的建设所以变成了智能体。但是这个智能体在整个行业目前已经很通俗化、很广泛应用了。为什么手机公司还要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手机公司是真正懂用户个人习惯的,把用户的这些个人化特征在用户的授权下给到三方的服务商,他们的智能体一下就会变得很强了。

所以手机厂商在这一点上是产生了价值的,我们在为行业做平台的建设和支撑框架的建设,只是手机厂商多了一个身份,既给行业提供服务,可能手机上面还有一些电话、日程、短信这样的功能,所以同时我们做这两件事情。

Q:所以咱们还会跟 MR 设备做一些跨设备打通的考虑吗?

周围: 其实 MR 设备和手机最大的区别就是你得用摄像头看真实的物理世界,还要把物理世界识别出来之后再和数字世界关联,这个应用其实跟现在推的 AR 眼镜是很类似的。看到什么要识别出来,这时候是要请求服务还是做介绍都有一个应对关系,因为也是 OS 团队做这些事情,我们把它统一归总起来做的。

Q:今年 AI 硬件这块很火,手机厂商在 AI 硬件上有非常强大的优势,vivo 未来有没有往这个方面布局的规划?

周围: 我们公司其实成立了人工智能终端事业部,他们也有新品的发布计划,但是时间不应该由我来公布,我们的确像 vision 这样的产品,眼镜,包括公司也正式对外公布家庭机器人,这些是在做的。我们准备的东西肯定比对外官宣的东西要多。

今天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蓝河操作系统,其实我们蓝河操作系统已经适配了很多的芯片,包 ARM 的芯片,有 5-6 个芯片的适配。我们自己私下也接到了电力行业的中国企业,包括做 AI 眼镜的企业也找到我们沟通。

从技术的旁观者与记录者,成为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实践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