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adians Mourn a Loss by Underdogs Who Brought a Nation Together

© Ian Willm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Ian Willm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前几天阿里曝光了一个「C 计划」,说是要做一个 AI 对话助手,很多人猜测「C」取自经典游戏「吃豆人(Pac-Man)」,其寓意不言而喻——目标直指豆包
刚刚,这个答案终于揭晓了,阿里下AI 旗舰应用夸克正式上线了对话助手,但他们没有选择再造一个「豆包」,而是反手把对话助手的能力,直接「塞」进了你已经用惯了的夸克里。
![]()
现在你可以在夸克随意切换两个模式,既可以通过AI搜索直达信息,也可以切换到助手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和问答。
APPSO 了解到,夸克对话助手采用 Qwen 最新闭源模型,是在云栖大会上亮相的 Qwen3-Max,在大模型评测榜已超越 GPT-5 和 Claude Opus 4,跻身全球前三。
![]()
▲ 在大模型竞技场上,GPT-5 和 Claude Opus 4 在 Qwen 3 之后
作为和豆包共同跻身 A16z 全球百大 AI 应用前 20 的夸克,在加入这个新能力后体验有什么不一样,APPSO 第一时间实测带你看看。
夸克新的对话助手,和之前深度搜索在对话框的同一个位置,点击后会进入新的对话界面。虽然体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我们实测发现,回答的质量一点没打折扣。
![]()
和深度搜索要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同,现在我们把生活上的小问题,随时拿起手机,直接发给夸克。
像是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我想到家里的筷子很久没换,希望知道用什么样的筷子最安全、最健康。
对话助手一开始还是会像深度搜索一样,先检索大约全网 200 条资料,然后以很快的速度决定,最终参考的优质内容,来生成回答。
![]()
看来木质筷子还是最好的。因为习惯了聊天的页面,这种对话式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反而让人更容易聚焦在当前的内容。此外,在对话里,它不仅有文字回答,还在最后附上了视频的解释。
最近全国都大降温,广州也冷得不行,我问它广州过冬大概需要几斤重的被子。它贴心的给出了按材质、按不同场景以及人数等,全面的回答。并在最后的总结里面提到,单人 6 斤、双人 8-10 斤的直观建议。
![]()
时事新闻方面的知识,对话助手同样能像深度搜索一样,不只是依赖自身语料库,而是全网搜索最新资讯。
国行 iPhone Air esim 到底能安装几张卡的问题,成了在双十一这段时间,想要选购手机的朋友,最头疼的问题,网上的回答众说纷纭。
当我们直接向夸克对话助手提问,它引用了多个科技媒体的文章,包括爱范儿,清晰直接地告诉我们数量上限、国内外差异、以及使用限制的情况。
![]()
还有这段时间,金价一会儿突破了 1000 块,一会儿又一夜跌 50,到底什么时候该入手,我买的制造业、数字经济基金到底怎么样。
我们直接问对话助手,这次发现它不仅仅是搜索相关的新鲜资讯,更能利用夸克自身夸克文档的数据资源,引用其中部分走势分析报告等文档。
![]()
对比深度搜索需要花更多时间来生成内容,对话助手解决的是,我们生活中突然闪现的各种小问题,给我们准确、AI 幻觉概率低的回答。
而除了做一个值得信赖的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对话助手虽然拿不到奥数金牌,但是各种学科知识上的难题也不在话下。
Google 在昨天宣布了量子计算的最新成果,并发表在《自然》上。我印象中的量子计算还停留在「一分钟看十万字」的量子阅读。于是我问夸克,什么是量子计算?
![]()
和之前的回答一样,它会引用相关的视频、以及图文来进一步阐释这些定义,视频的来源只看质量,不看平台。在我的体验中,发现有哔哩哔哩、抖音、西瓜视频等,都可以直接点击播放。
从高搜索智商的深度搜索,到现在采用 Qwen 最强闭源模型,把搜索和对话融为一体,推出对话助手。夸克这一系列变化,让我想到了 OpenAI。
最近我们看到 OpenAI 的产品策略有了明显变化,从推出 Sora app 、AI 浏览器,以及在开发者大会抛出的重磅更新——ChatGPT 可以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都在表明 OpenAI 想让 ChatGPT 成为 AI 时代的操作系统。
![]()
现在夸克颇有点殊途同归的味道,但走了一条更贴近中国用户的现实路径。
OpenAI 的野心是什么?就是用一个对话框,吞掉你手机上所有的 APP,成为一个超级操作系统,它甚至想成为数字世界用户的唯一入口。
![]()
夸克在做的事情,本质上是同一件事,但更务实:不是让你去适应一个全新的 AI,而是让你手里已经用惯了的 APP,突然变聪明了。
举个例子,你是个高三学生,晚上 11 点还在刷题。遇到一道物理难题,拍照上传到夸克,它不仅给你答案,还能用对话的方式一步步讲解思路。讲完了你还想拓展一下这个知识点?不用切 APP,直接在对话框里继续问。甚至你还能让它帮你整理成笔记,存到夸克网盘里。从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程不出这个 APP。
这就是夸克想做的:过去是你在用工具,现在是工具主动帮你把事办了。
![]()
阿里没有选择再做一个独立的「豆包」,而是把对话能力直接「塞」进了夸克。这意味着什么?
当你已经习惯在夸克里搜索、看文档、存资料时,突然发现它还能像豆包一样陪你聊天、写东西,用的还是不比 GPT-5 差的模型,你似乎也不需要再为用去下载一个新 APP?
其实回顾今年夸克的一系列更新,就是逐步往这个方向在靠拢。
![]()
从升级为「AI超级框」,整合AI对话、深度思考、深度搜索、深度研究,到最近的 AI 创作平台「造点」。
夸克的更新方向已经非常清晰:AI 会更聪明(推理更强、能看图说话)、场景会更垂直(专攻高考、医疗、办公这些刚需)、生态会更打通(所有功能无缝协作)。
夸克表面上看是「塞入」了一个对话助手,实际上是在悄悄重塑用户使用 AI 的体验。它不只可以是你偶尔有需求用完即走的工具,更试图成为你手机里那个最懂你、最能帮你解决问题的超级入口。
文|李超凡、张子豪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用 Mac 打游戏」一直是网络上一个长久不衰的梗。
![]()
但是伴随着近几年苹果深耕 macOS 软件生态、开始主动加大和游戏厂商的合作力度之后,我们得以在 Mac 上见到越来越多经典 IP,「用 Mac 打游戏」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离谱了。
而这背后的一切,除了苹果难得的主动合作态度之外,更要归功于 Apple Silicon 自身在性能和功耗方面的提升。
这不,苹果又在前两天发布了使用 M5 处理器的三款新品:iPad Pro、MacBook Pro 以及 Vision Pro。
![]()
爱范儿收到的这台 14 寸 MacBook Pro 是 10+10 核心的 M5 标准版,内存规格为 M5 所支持的最大容量 32GB,以及 1TB 的硬盘,和一块纳米纹理玻璃的抗眩光屏幕:
![]()
和今年有抗眩光涂层的 iPhone 17 Pro 相比,MacBook Pro 上纳米纹理玻璃 + 抗反射涂层的组合,无论是在泛光的室外还是充满点光源的室内,消除反光的效果都相当出色。
但 M5 MacBook Pro 的外围硬件和前代其实没有区别,真正让它脱颖而出的,还得是机身里的这块 M5 处理器。
![]()
今年的 M5,是继 M3 和 M4 以来,苹果连续第三年推出 3nm 处理器了。M5 的制造工艺换成了 A19 Pro 同款的第三代台积电 3 纳米工艺(N3P)。
换句话说,和 A19 Pro 师出同门的新架构,让 M5 的能效比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让 MacBook 原本就很强的离电续航更上一层楼,哪怕是 14 寸机型也能做到「电脑续航比人长」。
![]()
更重要的是,今年 M5 处理器的升级大部分集中在 GPU 上。N3P 工艺优秀的能效比,让这一次 MacBook Pro 的性能释放更加大胆。
就拿 macOS 平台上最主流的 3A 大作《赛博朋克 2077》来说,M5 的 MacBook Pro 使用游戏默认的「for this mac」配置时,能够在大部分画质选项为中或高的前提下实现离电 30 帧的表现。
而打开 FSR 和帧生成后,2077 则可以以接近游戏默认的「中画质」配置里跑到稳定 50-60 帧左右,同时维持你在星巴克的座位不变,不用接电源。
![]()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 App Store 上的《控制:终极合辑》,以及爱范儿编辑部最近都在玩的《逃离鸭科夫》中。只需要一点点画质微调,M5 MacBook Pro 都可以稳在 60 帧以上:
![]()
换个角度看,这个体验其实已经接近了当年 GTX 1660 的表现。App Store 和 Steam 上越来越丰富的游戏库,满足了 Mac 用户在出差高铁上也能玩玩搜打撤的愿望。
另一方面,M5 最大的升级点还在于它为每颗 GPU 核心都内置了「新一代神经网络加速器」,相当于让 M5 有了个 10 核的 NPU。
这样一来,M5 的 AI 性能——尤其是本地 AI 性能,就有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
以苹果在官方视频中演示过的 Msty Studio 为例,作为一款功能类似 Ollama 但模型库更丰富的「开源模型本地化部署工具」,Msty Studio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让你的 Mac 在断网情况下跑语言模型。
![]()
我们以最体现性能的「首词元响应速度」表现为标准可以看到,纯本地运行的 DeepSeek-R1:8b 在 10 核心 GPU 的 M5 上运行时,对于相同的一段生成指令,它的速度追平了 24 核 GPU 的 M1 Max:
![]()
相当于 M5 用不到一半的核心数量,就可以获得与两三年前 Pro 甚至 Max 规格的 Apple Silicon 相当,同时发热量和功耗还控制在一个相当优秀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类似的表现也可以在其他本地化的 AI 场景中复现。
比如在纯本地运行的 AI 视频画质增强工具 VidHex 中,在进行视频细节增强时,10 核的 M5 同样出现了追平甚至反超 24 核 M1 Max 的现象。
![]()
但在测试过这么多本地 AI 工具之后,我们也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惑:
开源的本地 AI 模型虽然免费,但部署起来比较麻烦,其中很多也没有非常直观的图形界面、必须在终端里面用 CLI(命令行界面)去微调——
![]()
而那些收费的本地 AI 工具,实际上就是在卖一个打包好的 GUI(图形界面)。现在云端模型不仅性能更强,价格也逐渐亲民,你觉得「本地化部署和运行 AI 模型」能够对你的电脑购买决策产生影响吗?
总之,对于 M5 的端侧 AI 性能,爱范儿认为:苹果官网上宣传的「相比 M1 有四到六倍的提升」是比较贴切的,不仅是可以稳定的「10 核打 24 核」,同时还有更优秀的发热和功耗控制。
![]()
M5 这样一来,就很难不让人期待明年 M5 Pro 和 M5 Max 的表现了,或许可以催生另一批多台 Mac Studio 组网做超算的潮流。
不过就在前两个月,M4 家族的 MacBook Pro 刚刚经历过一轮国补,新的 M5 基础款并不能和 M4 Pro/Max 形成替代关系。
因此今年值得升级 M5 基础版 MacBook Pro 的,更多还是那些仍在坚守 M1 或 M2 系列的老用户,就比如爱范儿编辑部那位还在用 M1 Max 的编辑。
![]()
至于爆料中那个模具更新、去除刘海的新 MacBook,则至少要到明年的 M6 机型才有希望了。如果你是 M4 家族的用户,那么小挤一管牙膏的 M5 并不是具有说服力的换机理由。
总之,爱范儿今年对于 M5 MacBook Pro 的结论,依然与前两代相同:
Mac 依然是一个「你必须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才值得入手的优秀工具——如果你不确定自己需不需要一台 Mac,那么就是不需要。
![]()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说起来惭愧,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读过一本书了,年初悄悄的给自己定了一个一年读完 12 本书的小目标,结果到年底一看一本书都没有读完,买书倒是买了不少,绝大多数买来的书都是放在那里塑封都还没有拆开。
短视频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明知道绝大多数短视频没有任何的营养,甚至有些看一眼就能猜到结局的那种都还是会看到最后。没有读书的后果就是到现在博客也荒废了,读书时可以带来启发的,有了启发之后就会想要要写点什么来记录一下自己的感触。而短视频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今年经济就不好,虽然总体上相较去年收入上增加了,但都是上半年带来的增长,下半年一方面因为市场行情的原因销售本来就没有去年同期好,再加上公司从下半年开始增加了指标同时下调了奖金比例,所以下半年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少了一半多。
好在前两年各方面相对还行,还掉了家里不知道的 20 来个的外债又提前还掉了剩下的 20 来个的房贷,期间还换了 4 辆摩托车,虽然现在兜里个子儿没有,但还是挺开心的,有一种无债一身轻的感觉。
为什么这一部分要单拎出来说就是因为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了,保持了好几年的 55kg 左右的体重几年虽然没上去过,但也没有往下面掉过,但是今年始终在 52kg 左右徘徊。虽然看似 3kg 的数量不大,但是对于一个体重基数本来就小的人来说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个人感觉还是跟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关系,还是处于一种时而焦虑狂躁时而悲伤抑郁的状态,医学上说这种叫双相情感障碍(BD),西酞普兰米氮平这样的药吃了三四年几乎没有间断过。
心理健康问题就导致了既失眠又嗜睡,整个人都是昏昏沉沉的,几乎对所有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以前我对于折腾 NAS 、VPS 、博客程序这样的事情时十分有兴趣的。现在的情况时 NAS 上很多文件相册都需要整理,博客后台程序早就该升级了,一直在待办事项里躺了几年了都没有处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博客后台的 PHP 版本还是 2020 年换主机的时候安装的,一直提醒我处理都没有行动。
要改变这个问题更多的是要自己调整心态,多运动,先把生理健康搞起来,先治标再治本吧。
5 月中旬把骑了刚满两年的雅马哈巧格 i 置换了,换了个国产“老头乐”豪爵 UHR。
9月下旬把刚满四个月的豪爵 UHR 挂网上,换了个雅马哈 XMAX 300,提车当天就把 UHR 卖给了车商。
11月双十一在闲鱼上花了两千元子在本地车商处买了个 18 年出厂 19 年上牌的最后一批化油器版的林海福喜 100。
12月双十二之后原价在闲鱼上又卖掉了这台福喜 100,一个月仅仅骑了 100 公里,这次换车几乎没亏钱,就亏了几十块钱换机油空滤齿轮油的钱。
换车过程都是冲动消费,折腾一圈之后除了中间换豪爵亏了点钱之外,其它的都还好。朋友说我是真舍得买,这个车的价格都能买个国产小车了,结果我却买个送外卖的踏板子。买了之后我是怎么安慰自己的呢,买的早就算完成自己的一个念想,及时行乐取悦自己,谁知道明天早上还起不起得来呢。
就像我一个朋友很喜欢 NMAX 155,上半年医药行业还可以挣了些钱,一直在犹豫接近 3 万的落地价,准备下半年考虑考虑下手,结果从下半年开始销售行情不好了,现在更纠结更是舍不得了。
而且经济这么不好的情况下,明年只会更难,到时候更是舍不得/买不起了。就像短视频上所说的,人不能又忙又穷又累又苦,而且人生短短三万天,过那么苦干什么。
以上,是为 2024 总结,希望 2025快乐起来。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