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是“金主”也是国安威胁:英国的对华关系困境

28 October 2025 at 09:46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是“金主”也是国安威胁:英国的对华关系困境

ADAM GOLDMAN
2月,抗议者反对将中国驻伦敦大使馆迁至皇家造币厂旧址的提案。
2月,抗议者反对将中国驻伦敦大使馆迁至皇家造币厂旧址的提案。 Henry Nicholls/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英国电子监视机构对中国投入的资源超过任何其他任务。该国的海外情报机构在全球部署秘密特工,以应对来自中国的威胁。本月,负责国内安全的英国军情五处负责人表示,中国间谍“每天”都在威胁英国的国家安全。
英国情报机构传递的信息始终如一:中国是一个明确的威胁。
英国政府其他部门传递的信息则没有那么明确。本月,检方撤销了对两名被指为中国进行间谍活动的英国男子的指控。由于政府不愿在法律上确认中国是敌国或国家安全威胁,该案最终流产。
保守党议员指责首相基尔·斯塔默领导的政府因担心审判会激怒中国并损害两国经济关系而放弃此案,但斯塔默否认了这一指控。
广告
与此同时,英国官员一直在讨论是否允许中国在伦敦塔附近建造一座规模庞大的新大使馆。安全官员担心这座建筑会成为间谍活动的窝点。政府推迟了原定于上周做出的是否批准建设的决定。
这两个问题凸显了英国及其盟友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面临的权衡困境。西方官员希望从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但同时必须平衡中国带来的安全风险。中国对英国及其盟友大肆进行间谍活动,不仅大规模窃取通信信息,还开展了更具破坏性的行动,例如渗入水坝和电力系统网络。
这种紧张关系在英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脱欧十年来,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削弱,正努力吸引投资并提振内需。
中国也有能力进行反制。政府可以阻止中国企业对英投资,告诉国有企业收缩在英业务。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表示,中国还可以通过关税来限制英国出口,其中包括汽车——这是英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此外,他指出,中国使用了大量英国银行的金融服务,也可以将这些业务转移到他国。
“英国目前的经济状况非常脆弱,”他说,并补充道:“中国被视为一个潜在的资助者,甚至可能是拯救者。”
包括路虎在内的汽车是英国对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包括路虎在内的汽车是英国对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Dan Kitwood/Getty Images
经济生命线
英中关系对英国而言利益与风险并存。根据政府数据,中国是英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每年接近1000亿英镑。其中,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比超过70%,主要包括电信设备和机械。
广告
近年来,英国领导人一直寻求借力中国的经济实力。2010年至2016年任首相的戴维·卡梅伦推动了他所称的与中国“黄金时代”的紧密经济关系。他的继任者特蕾莎·梅于2018年访问北京深化贸易协定。鲍里斯·约翰逊则曾宣称,他的政府将“亲华”。
由于英国对中国人权问题和持续不断的网络攻击感到担忧,两国关系逐渐降温。在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第一届特朗普政府的压力下,英国于2020年禁止在其高速无线网络中使用中国科技巨头华为的设备。此举激怒了中国官员,他们誓言英国将“承担后果”。
当时,英国官员就有先见之明地指出,华为事件只是未来几年他们将在对华关系中面临的众多复杂问题之一。
这一裂痕在2024年4月两名男子被捕后进一步扩大——他们被指控为中国从事间谍活动,并违反英国《官方保密法》。调查显示,两人涉嫌向一名中国情报人员传递信息,此人供职于一家与强大的中国国家安全部有关联的公司。
在案件审理期间,基尔·斯塔默当选首相,并试图修复对华关系。去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他呼吁建立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对华关系。他是六年来首位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的英国领导人。
随后,在本月早些时候,距离开庭仅几周时,案件撤销了,两名被告被宣判无罪。他们否认了所有指控,中国政府发言人也同样予以否认。
广告
斯塔默的批评者认为,这起失败的起诉案是政治干预的结果。他对此予以反驳,转而指责保守党执政时期未能及时修订相关法律以致案件难以推进。
为了平息外界对政府“为避免损害与北京的贸易关系而破坏案件”的指责,斯塔默公布了来自一名专家证人的法庭文件,试图证明他的政府在对华问题上态度强硬。
在这些文件中,证人——英国副国家安全顾问马修·柯林斯——阐明了中国带来的明显风险,称中国“对英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最大的国家层面威胁”。
然而,他在保守党执政期间也曾写道,政府致力于“寻求与中国建立积极的经济关系”。在斯塔默作为工党领袖上任大约一个月后,他再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强调新政府希望与北京保持“积极”的关系。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去年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去年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Pool photo by Stefan Rousseau
他的这些表态揭示了英国官员试图在其中取得平衡,而结果参差不齐的两难局面。
特蕾莎·梅在理查德·克尔巴吉所著的一本关于情报共享组织“五眼联盟”的书中表示:“我不确定我们当中是否有人真正找到两全之策——既能让全球经济从中国的地位等方面受益,同时又能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中国其他更令人担忧的行为。”
广告
英国军情五处总干事肯·麦卡勒姆在10月16日举行的年度通报会上向记者表示,他对本机构协助建立的案件被撤销感到失望。
“中国国家行为体是否对英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种威胁每天都在发生。我今天这样说,去年这样说,前年也这样说。如果一年后我仍在这个职位上,我肯定还会这么说。”
大使馆之争
关于中国新使馆建设的决策问题已酝酿数月,考验着北京的耐心。在等待伦敦新馆获批期间,中国政府已暂停审批英国重建其驻北京大使馆的计划。
中国的大使馆计划一直受到间谍活动相关质疑的困扰,人们担心中国可能利用该使馆窃听金融区下方的战略光纤电缆,并以此为基地开展间谍行动。如果政府批准这一占地223公亩的建筑群,它将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外交驻地。
中国于2018年购得伦敦塔附近的这块地,并在2022年向当地行政区提交建设申请,但被驳回。之后,中国官员重新提交了申请,而习近平去年也就此事与斯塔默进行了直接沟通。
广告
英国政府原本预计上周就此事作出裁决,但以申请手续复杂为由而将决定推迟至12月10日。
中国政府指责英国官员缺乏诚意,并发出隐晦的威胁,和该国对华为事件的回应如出一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英方应承担一切后果。”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中国国安部如何崛起为强大的网络间谍机构

29 September 2025 at 04:20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中国国安部如何崛起为强大的网络间谍机构

储百亮, ADAM GOLDMAN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监控摄像头,摄于去年。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监控摄像头,摄于去年。 Ng Han Guan/Associated Press
2023年,美国官员震惊地发现中国政府控制的黑客在美国关键基础设施中植入恶意代码,可能破坏电网、通信系统和供水系统。威胁的严重性促使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伯恩斯秘密前往北京,与中方对口官员正面交涉。
他警告中国的国家安全部长,若北京启用该恶意软件,将面临“严重后果”。这次会晤的细节此前从未披露。会谈气氛是专业的,信息似乎已被有效传达。”
但据两位前美国官员描述,自那次会晤后,中国的侵入行为反而加剧了。(由于未获授权公开讨论这一敏感会晤,这两位前官员要求匿名。)
美国和欧洲官员表示,中国的国家安全部——一个民事情报机构,常简称为MSS——尤其成为中国这场最复杂的网络行动的主要推手。
广告
近期披露显示,官员们揭露了被称为“盐台风”的黑客团体实施的另一场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入侵,可能已窃取了几乎每个美国人的信息,并锁定了数十个其他国家。一些受“盐台风”攻击的国家在罕见声明中警告,窃取的数据可能使中国情报机构具备“识别和跟踪目标对象全球通信及行动”的能力。
专家指出,这次攻击凸显出国家安全部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网络间谍机构,能够实施大胆行动且多年不被察觉。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使用雇佣的黑客入侵计算机网络和系统。这些黑客有时会将间谍活动和商业数据盗窃混杂在一起,有时因操作不慎暴露行踪。然而,在近期“盐台风”的行动中与国家安全部有关联的入侵者通过挖掘系统弱点潜入网络,窃取数据,在被攻破的系统间跳转,并清除活动痕迹。
2020年在东莞,某中国黑客组织的成员在自己的电脑上监测全球网络攻击。
2020年在东莞,某中国黑客组织的成员在自己的电脑上监测全球网络攻击。 Nicolas Asfouri/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著有一本有关该部著作的亚历克斯·约斯克表示:“‘盐台风’显示了国家安全部网络行动的高技能和战略性,此前人们更关注低质量的雇工黑客而忽略了这一点。”
对华盛顿而言,中国日益增强的能力意味着:在未来冲突中,中国可能威胁美国的通信、电力和基础设施。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网络安全与中国问题高级顾问奈杰尔·因克斯特表示,中国的最大黑客行动是旨在威慑和遏制对手的“战略行动”。
广告
“若能持续潜伏于这些网络而不被发现,他们在危机爆发时将获得显著优势,”曾任英国秘密情报机构MI6行动与情报主任的因克斯特说,“即使他们的存在被发现——正如现在的情况——仍具有强大的威慑效果,相当于在说,‘你看,我们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国家安全部的崛起
中国在网络领域的进步反映了数十年来的持续努力,目标是追赶并最终抗衡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英国政府通信总部(简称GCHQ)。
中国领导人于1983年组建国家安全部,主要用于跟踪异见人士和共产主义统治的潜在敌人。该部门从事网络间谍活动,但相比开展大规模网络间谍行动的中国军方,国安部很长时间里在该领域并不突出。
2012年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后,迅速重塑国家安全部。他似乎因美国监控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感到不安,并在2013年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前美国情报承包商爱德华·斯诺登的揭露。
习近平清洗了国安部被控腐败和不忠的高级官员,收紧了中国军方的黑客角色,将国家安全部提升为主要的网络间谍机构。他通过立法并设立一个新委员会将国家安全置于议程核心。
在2013年于北京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掌权后,习近平迅速采取行动,重塑国家安全部。
在2013年于北京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掌权后,习近平迅速采取行动,重塑国家安全部。 Ng Han Guan/Associated Press
“与此同时,对安全机构的情报需求成倍增加,因为习近平希望在国内外做更多事情,”BluePath Labs高级分析师、与他人合著了一本讲述中国情报机构历史书的马修·巴西表示。
专家们称,从2015年前后开始,国家安全部将各省分支机构置于更严格的中央控制之下。现任部长陈一新要求地方国安部门毫不迟疑地执行北京的命令。他在近期视察东北地区时表示,国安干部必须“又红又专”——对党绝对忠诚,同时精通技术。
广告
牛津大学研究中国国家安全的研究员爱德华·施瓦茨表示:“这本质上意味着国家安全部现在掌控着一个系统,可以在棋盘上随意移动棋子。”他正在撰写关于中国国家安全的论文。
2023年5月伯恩斯访华面见的官员就是陈一新。前官员透露,面对美方摆出的网络行动细节,他不露声色,仅表示会向其上级转告美国的关切。
中国网络力量的设计者
国家安全部大多在暗中运作,其官员鲜少公开露面或被指名道姓地提及。吴世忠是一个例外,他曾是第十三局——安全部“技术侦查”部门——的高级官员。
吴世忠是一个反常的高调人物,以他的另一个身份——中国信息安全评测中心主任——参加会议和研讨会。该中心表面上为中国使用的数字软硬件审查安全漏洞,但外国官员和专家表示,该中心受国家安全部控制,为其提供漏洞和黑客人才的直接信息渠道。
吴世忠从未公开承认在国家安全部任职,但2005年中国一所大学网站在会议通知中称他在国家安全部任局长,Crowd Strike等网络安全公司的调查也描述了他的角色。
广告
约斯克表示:“吴世忠被广泛认为是国家安全部网络能力创建的领军人物。”
2013年,吴世忠指出中国应吸取两点经验:斯诺登揭露的美国监控和美国用病毒破坏伊朗核设施的行动。“网络攻防能力的核心是技术实力,”他说,强调需控制技术并利用其弱点,建议中国打造“国家网络攻防体系”。
随后几年,中国商业科技行业蓬勃发展,多位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国家安全官员已经学会利用国内公司和承包商为其工作,发现并利用计算机系统的漏洞和弱点。美国国家安全局也囤积软件漏洞知识供己用,但中国有额外优势:可利用本国科技公司为国家提供信息。
今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今年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国家安全部成功改善了人才输送渠道,积累了大量可供其调遣的进攻性黑客,”SentinelOne研究员达科塔·卡里表示。“这成了他们获取进攻手段的重要渠道。”
中国政府还规定,新发现的软件漏洞需首先报告给一个数据库——分析人士称该数据库由国家安全部运营——让安全官员优先获取。还有一些政策奖励科技公司发现漏洞并提交到安全部控制的数据库,每月达到一定额度可获报酬。
“这是一件光荣的事,有利于公司的声誉,”Natto Thoughts联合创始人梅·达诺夫斯基谈到这一安排时表示,该公司为客户提供网络威胁咨询服务。“这些商人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觉得自己是在为国家出力。”

Julian E. Barnes自华盛顿、Amy Chang Chien自台湾台北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首席中国记者,自台北报道中国和台湾问题,重点关注政治、社会变革以及安全和军事问题。

Adam Goldman是时报驻伦敦记者,主要撰写全球安全报道。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中国黑客或已窃取几乎所有美国人的信息

5 September 2025 at 10:29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中国黑客或已窃取几乎所有美国人的信息

ADAM GOLDMAN
特朗普总统上周表示,去年竞选期间他的手机曾是大规模网络攻击的目标之一。
特朗普总统上周表示,去年竞选期间他的手机曾是大规模网络攻击的目标之一。 Anna Rose Layd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入侵美国的电网和企业,窃取敏感文件和芯片设计等知识产权,以期获得对美国的优势。
但专家和官员在调查一年之后得出结论,一个名为“盐台风”的组织发起的大规模网络攻击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具野心的行动。官员们称,它的目标是80多个国家,可能从近乎所有美国人那里窃取了信息。他们认为,这证明中国的能力可以同美国及其盟友匹敌。
调查人员上周在一份极不寻常的联合声明中表示,“盐台风”袭击是一场持续了数年的协同攻击,渗透到了主要电信公司和其他公司。此次攻击的范围远远超出最初的认知,安全官员警告称,被盗数据可能会让中国情报机构利用全球通信网络追踪包括政界人士、间谍和活动人士在内的目标。
声明称,由中国政府资助的黑客“正以全球网络为目标,包括但不限于电信、政府、交通、住宿和军事基础设施网络”。
广告
英国和美国官员称之为“肆无忌惮”和“无差别”的攻击。加拿大、芬兰、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西班牙也签署了这份声明,这是针对中国政府的点名谴责行动的一部分。
“考虑到这次行动的范围之广,我无法想象有任何美国人能够幸免,”前联邦调查局网络部门高级官员辛西娅·凯泽说,她曾负责对此次黑客事件的调查。
辛西娅·凯泽在联邦调查局负责对“盐台风”黑客事件的调查工作。
辛西娅·凯泽在联邦调查局负责对“盐台风”黑客事件的调查工作。 Christina A. Cassidy/Associated Press
“盐台风”黑客攻击是在蓄意存储普通人的数据,还是这些数据在攻击中意外被窃取,目前尚不清楚。凯泽表示,但这次的攻击范围比以前更广,此前中国主要针对从事安全工作或涉及敏感政府事务的西方人士实施精准攻击。
安全专家称,“盐台风”的黑客攻击可能标志着中国网络能力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将考验包括美国在内的战略对手。这凸显了中国追求全球影响力的野心——周三在北京举行的盛大阅兵式上,战斗机、坦克和数以千计的士兵在天安门广场列队行进,也展现了这种野心。
“在很多方面,‘盐台风’标志着一个新篇章,”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主要负责数字创新的詹妮弗·埃班克说。她指出,十年前,西方盟国担心中国窃取商业机密、个人信息和政府数据,当时中国使用的是相对初级的技术。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耐心的、由政府支持的行动,深入80多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其特点是技术水平精良、很有耐心、坚持不懈,”她说。
中国驻伦敦大使馆没有回应寻求置评的消息。
中国驻伦敦大使馆。
中国驻伦敦大使馆。 Neil Hall/EPA, via Shutterstock
这份西方盟国的声明对联邦调查局所称的中国“网络间谍活动”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描述。
调查人员将“盐台风”攻击与至少三家中国科技公司联系起来,这些公司至少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运营,但其行动直到去年才被发现。联合声明称,这些公司为中国负责开展海外行动的军事和民间情报机构工作。
广告
声明称,黑客的目的是让中国官员“有能力识别和追踪目标在世界各地的通信和活动”。窃听目标包括特朗普总统和副总统万斯等知名政界人士在去年竞选期间使用的电话。民主党人也遭到攻击。
攻击者从电信和互联网服务公司窃取数据,仅美国就有六家以上的电信公司受到攻击。英国当局表示,黑客利用了网络中的旧漏洞。他们还入侵了住宿和运输公司等目标。
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民主党领袖、弗吉尼亚州参议员马克·华纳表示,黑客能够窃听电话交谈,阅读未加密的短信。
隶属于英国军方的分析机构皇家联合服务研究所的网络安全高级研究员杰米·麦科尔说,这次攻击建立在中国早期黑客攻击的基础之上。麦科尔表示,多年来,中国收集了大量数据集,打算有朝一日利用这些信息。
“如果你是一个网络强国,那么你自然会想去破坏全球通信网络,”他说。
这些中国运营者此前针对的是万豪国际等美国公司、医疗保险公司和美国人事管理办公室。2021年,拜登政府指责中国政府入侵了广泛使用的微软电子邮件系统
广告
俄罗斯政府支持的黑客也曾成功实施过入侵。美国和英国政府及其最亲密的盟友也拥有强大的间谍能力。目前尚不清楚西方国家如何应对“盐台风”。
拜登政府的网络安全官员安妮·纽伯格最近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指出,这次行动“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情报胜利”。
“它反映了令人不安的更深层现实,”她写道,并称,“中国正谋求在数字战场占据主导地位。”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