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文库】情况有点复杂|分析“通报”、“律师”和涉事⼯⼚的精妙⽤词
“不断提⾼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和⽔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也是企业的主体责任!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种体现” ——涉事⼯⼚
“律师”传达通报(11⽉16⽇):
![]()
“福尔摩斯⽩”传达的信息要素⻬全:
权威主体: 绵阳市⽣态环境局检测站。
⾏动范围: “全覆盖的环境取样⼯作”,包括“⽔样、⼟样、⼤⽓样”,覆盖了“公司驻地区域”、“⽯红村群众反映区域”以及“⽅圆⼏公⾥范围” 。
最终结论: “⽬前相关部⻔已将检验结果通报给问题反映群众, 在全部环境监测过程中, 未发现有异常数据!” 。
这段陈述的⽬标⾮常明确:以覆盖范围之“全”、检测主体之“权威”,来⽀撑其结论之“不容置疑”。在公关策略中,这属于“硬着陆”式的危机应对,即通过权威机构的背书,试图⼀锤定⾳,终⽌公众的质疑和讨论。
1、【福尔摩斯⽩:真相只有⼀个】。这个特意改的名字本身就有表演性,它暗示⾃带⽆可辩驳的、逻辑严谨的“真相”。
2、“未发现有异常数据!”这句话并不等于“没有污染”,不等于“过去⼏个⽉没有污染”,也不等于“环境是安全的”。它回避了关键问题:排放是否是间歇性的?“异常”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它与居⺠的感官体验是否⼀致?
那个刺眼的感叹号,更像是⼀种公关宣告,⽽⾮科学结论。
3、“已将检验结果通报给问题反映群众”
这是⼀个“程序闭环”的声明。潜台词是:我们已经⾛完了所有流程,此事实质上已经“办结”。
涉事⼯⼚和⽩“律师”的聊天(11⽉12⽇):
![]()
![]()
![]()
![]()
1、
“我们这边已经按照相关部⻔, 组织的省级相关⾏业专家…给出的专家意⻅进⾏了提升改造, ⽬前基本要完成了!”
“按照排污许可证管理的法律法规, 没有对过磷酸钙⾏业要求安装尾⽓在线监测的要求, 我们接受专家建议, 主动安装尾⽓在线监测设备!”
“增加了很⼤的成本压⼒…但是我们也愿意承担这种环保⽅⾯的投⼊, 拿实时数据说话”
A
⼯⼚代表⽤极⼤篇幅强调其“主动性”:“按照……法律法规, 没有……要求安装尾⽓在线监测的要求, 我们……主动安装尾⽓在线监测设备!” 。
“主动” 是这⾥的关键词。 然⽽,通报的另⼀处⼜提供了关键的上下⽂:“我们这边已经按照相关部⻔, 组织的省级相关⾏业专家到我们公司实地考察后, 给出的专家意⻅进⾏了提升改造”。
将这两段话并置分析,可以清晰地还原出⼀个“被动-主动”的逻辑重组:
事实逻辑: 污染引发投诉 -> 监管介⼊(“相关部⻔组织的省级专家”) -> 专家给出“意⻅”-> ⼯⼚ 被迫 “提升改造”。
公关逻辑: ⼯⼚(省略投诉和监管介⼊)“接受专家建议” -> “主动”安装了超越法律要求的设备。
这种“将被动包装为主动”的策略,是企业在环保合规压⼒下最常⽤的“洗⽩”⼿段。它试图将⼀个由公众压⼒和监管⼲预驱动的结果,包装成⼀个由企业责任感驱动的起因。
B
“成本压⼒”= 巨⼤牺牲: 强调“很⼤的开销”,是在博取“同情分”,并暗示这种“牺牲”是巨⼤的,是“诚意”的体现。
⼯⼚的论述,故意混淆了“没有法律要求安装某⼀特定设备”(尾⽓在线监测)与“没有法律要求监测和处理尾⽓”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先,相关的⾏业技术标准明确规定了⼯⼚的末端治理义务。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肥料制造业(含氮肥、磷肥、钾肥等)》的相关要求,“过磷酸钙酸解反应尾⽓应收集处理… 使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相应排放标准的规定”。法律法规要求的不是“⾃愿”,⽽是“应”。⼯⼚必须收集和处理尾⽓,使其达标排放。
其次,⼯⼚⾃⼰提到了“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核⼼,恰恰就是企业的“⾃⾏监测”法定义务。根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及相关技术规范,排污单位必须“制定⾃⾏监测⽅案并开展⾃⾏监测”,并按时提交“执⾏报告”,“如实报告污染物排放⾏为、排放浓度、排放量等”。如果未按规定制定⽅案并开展⾃⾏监测,将⾯临“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因此,⼯⼚所谓的“主动安装”,前提是他们依法必须处理尾⽓,依法必须⾃⾏监测并报告数据。他们所谓的“主动”,是将法律的强制规定(或更可能是,在被举报后为弥补过往不合规
⾏为)粉饰为企业的“⾃愿牺牲”。他们“愿意承担”的“很⼤成本”,仅仅是他们本应承担的合法经营成本。
2、
“有⼼⼈”。
⽩“律师”:“虽然, 这次的环保污染损害举报事件, 是有⼼⼈故意捏造或策划的事件, 甚⾄为了某种⽬的⽽炒作舆论。”
这个词,将所有提出问题的⼈,全部打⼊了⼀个“别有⽤⼼”的另册。这是典型的“转移焦点”和“归咎于外”话术。
这与常州外国语学校事件中的叙事如出⼀辙,当时校⽅“指责媒体夸⼤其词” 。这是⼀种经典的“受害者指责”,通过“推动虚假叙事” ,将受害者的呼救,定性为“恶意”的“捏造”。
“捏造”、“炒作” : 这两个词试图将问题的核⼼从“污染事实”转移到“投诉⾏为”。其潜台词是:污染或许存在,但其严重性是“捏造”的,其影响⼒是“炒作”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排污,⽽在于“有⼼⼈”的恶意。
3、
“作为企业经营者, 你们有这样的认识, 有这样的⾏动, 有这样的社会责任,”
“即便⾯对捏造夸⼤的虚假造谣, ⾯对来⾃各个⽅⾯的压⼒, 依然能够保持冷静理性, 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改良, 这种有则改之⽆则加勉的精神, 值得我们每⼀个⼈学习!”
律师的“总结陈词”堪称典范:
“有则改之,⽆则加勉”——这句公关的“万能句式”终于登场了。在相关的话语体系中,如新华⽹在“魏则⻄事件”后评论⺠营医院时,也曾使⽤此话。但其语境是劝诫整个⾏业要借此契机进⾏真正的“⾃查⾃纠”。
然⽽,在这场表演中,这句话,暗藏着⼀个精妙的“话术陷阱”。律师在说出这句话之前,已经⽤“捏造夸⼤的虚假造谣”作为了⼤前提。
这意味着,他已经替⼯⼚定义了这次事件属于“⽆则”(没有过错)的范畴。
因此,这句“有则改之,⽆则加勉”的真正含义是:“我们本来是’⽆则’的(是谣⾔),但我们依然表现出了‘有则’(有错)⼀般的积极态度去‘改进’。我们的精神是多么值得学习啊!”
4、
“我们这种⽼企业, 因为历史遗留原因, 地理原因, ⽆法媲美⼯业园区, 周边群众也多, 也得(顾及)周边群众的感受!
⼯⼚诉苦,扮演⼀个“⽆奈的⻆⾊”,并对社会进⾏情感勒索。
这套说辞试图将责任全部“外部化”:
“⽼企业” / “历史遗留原因”: 这是将当前的问题归咎于“原罪”。其潜台词是: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今天主观故意的。这是⼀种典型的“以历史为盾牌”稀释当前责任的话术。
“地理原因” / “⽆法媲美⼯业园区”: 这是将问题归咎于“客观条件”。其潜台词是:我们不在⼯业园区,被“群众”包围 ,升级改造“场地受限了” ,所以存在问题是“没办法”的。
“也是那么多的家庭”: 在提到“很多⼯⼈都是这么多年以来⼀直跟随着的”之后,⼯⼚代表补充道“也是那么多的家庭” 。这是最经典的“诉诸同情”和“就业绑架”话术。它试图在环保问题中强⾏植⼊“⺠⽣”和“稳定”议题,向投诉者施加道德压⼒:如果你们穷追猛打,导致⼯⼚倒闭,你们就要为“那么多的家庭”失业负责。
这是整份⽂件中最委婉的词之⼀:“历史遗留原因”。
在公关话术体系中,“历史遗留问题”是⼀个近乎⽆敌的词汇 。它如同⼀张“不可抗⼒”证明,瞬间将⼀个当下的、可解决的问题,转变为⼀个过去的、抽象的、⽆法追责的“历史状况”。
你⽆法起诉“历史”,也⽆法制裁“遗留原因”。
当⼯⼚抱怨“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时,它实际上是在承认⾃⼰是⼀个不应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