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oday — 18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404文库】情况有点复杂|分析“通报”、“律师”和涉事⼯⼚的精妙⽤词

By: elijah
17 November 2025 at 23:39

“不断提⾼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和⽔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也是企业的主体责任!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的⼀种体现” ——涉事⼯⼚

“律师”传达通报(11⽉16⽇):

img

“福尔摩斯⽩”传达的信息要素⻬全:

权威主体: 绵阳市⽣态环境局检测站。

⾏动范围: “全覆盖的环境取样⼯作”,包括“⽔样、⼟样、⼤⽓样”,覆盖了“公司驻地区域”、“⽯红村群众反映区域”以及“⽅圆⼏公⾥范围” 。

最终结论: “⽬前相关部⻔已将检验结果通报给问题反映群众, 在全部环境监测过程中, 未发现有异常数据!” 。

这段陈述的⽬标⾮常明确:以覆盖范围之“全”、检测主体之“权威”,来⽀撑其结论之“不容置疑”。在公关策略中,这属于“硬着陆”式的危机应对,即通过权威机构的背书,试图⼀锤定⾳,终⽌公众的质疑和讨论。

1、【福尔摩斯⽩:真相只有⼀个】。这个特意改的名字本身就有表演性,它暗示⾃带⽆可辩驳的、逻辑严谨的“真相”。

2、“未发现有异常数据!”这句话并不等于“没有污染”,不等于“过去⼏个⽉没有污染”,也不等于“环境是安全的”。它回避了关键问题:排放是否是间歇性的?“异常”的标准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它与居⺠的感官体验是否⼀致?

那个刺眼的感叹号,更像是⼀种公关宣告,⽽⾮科学结论。

3、“已将检验结果通报给问题反映群众”

这是⼀个“程序闭环”的声明。潜台词是:我们已经⾛完了所有流程,此事实质上已经“办结”。

涉事⼯⼚和⽩“律师”的聊天(11⽉12⽇):

img

img

img

img

1、

“我们这边已经按照相关部⻔, 组织的省级相关⾏业专家…给出的专家意⻅进⾏了提升改造, ⽬前基本要完成了!”

“按照排污许可证管理的法律法规, 没有对过磷酸钙⾏业要求安装尾⽓在线监测的要求, 我们接受专家建议, 主动安装尾⽓在线监测设备!”

“增加了很⼤的成本压⼒…但是我们也愿意承担这种环保⽅⾯的投⼊, 拿实时数据说话”

A

⼯⼚代表⽤极⼤篇幅强调其“主动性”:“按照……法律法规, 没有……要求安装尾⽓在线监测的要求, 我们……主动安装尾⽓在线监测设备!” 。

“主动” 是这⾥的关键词。 然⽽,通报的另⼀处⼜提供了关键的上下⽂:“我们这边已经按照相关部⻔, 组织的省级相关⾏业专家到我们公司实地考察后, 给出的专家意⻅进⾏了提升改造”。

将这两段话并置分析,可以清晰地还原出⼀个“被动-主动”的逻辑重组:

CDT 档案卡
标题:情况有点复杂|分析“通报”、“律师”和涉事⼯⼚的精妙⽤词
作者:情况比较复杂
发表日期:2025.11.16
主题归类:环境保护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事实逻辑: 污染引发投诉 -> 监管介⼊(“相关部⻔组织的省级专家”) -> 专家给出“意⻅”-> ⼯⼚ 被迫 “提升改造”。

公关逻辑: ⼯⼚(省略投诉和监管介⼊)“接受专家建议” -> “主动”安装了超越法律要求的设备。

这种“将被动包装为主动”的策略,是企业在环保合规压⼒下最常⽤的“洗⽩”⼿段。它试图将⼀个由公众压⼒和监管⼲预驱动的结果,包装成⼀个由企业责任感驱动的起因。

B

“成本压⼒”= 巨⼤牺牲: 强调“很⼤的开销”,是在博取“同情分”,并暗示这种“牺牲”是巨⼤的,是“诚意”的体现。

⼯⼚的论述,故意混淆了“没有法律要求安装某⼀特定设备”(尾⽓在线监测)与“没有法律要求监测和处理尾⽓”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先,相关的⾏业技术标准明确规定了⼯⼚的末端治理义务。根据《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肥料制造业(含氮肥、磷肥、钾肥等)》的相关要求,“过磷酸钙酸解反应尾⽓应收集处理… 使其⼤⽓污染物排放符合相应排放标准的规定”。法律法规要求的不是“⾃愿”,⽽是“应”。⼯⼚必须收集和处理尾⽓,使其达标排放。

其次,⼯⼚⾃⼰提到了“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核⼼,恰恰就是企业的“⾃⾏监测”法定义务。根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及相关技术规范,排污单位必须“制定⾃⾏监测⽅案并开展⾃⾏监测”,并按时提交“执⾏报告”,“如实报告污染物排放⾏为、排放浓度、排放量等”。如果未按规定制定⽅案并开展⾃⾏监测,将⾯临“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因此,⼯⼚所谓的“主动安装”,前提是他们依法必须处理尾⽓,依法必须⾃⾏监测并报告数据。他们所谓的“主动”,是将法律的强制规定(或更可能是,在被举报后为弥补过往不合规
⾏为)粉饰为企业的“⾃愿牺牲”。他们“愿意承担”的“很⼤成本”,仅仅是他们本应承担的合法经营成本。

2、

“有⼼⼈”

⽩“律师”:“虽然, 这次的环保污染损害举报事件, 是有⼼⼈故意捏造或策划的事件, 甚⾄为了某种⽬的⽽炒作舆论。”

这个词,将所有提出问题的⼈,全部打⼊了⼀个“别有⽤⼼”的另册。这是典型的“转移焦点”和“归咎于外”话术。

这与常州外国语学校事件中的叙事如出⼀辙,当时校⽅“指责媒体夸⼤其词” 。这是⼀种经典的“受害者指责”,通过“推动虚假叙事” ,将受害者的呼救,定性为“恶意”的“捏造”。

“捏造”、“炒作” : 这两个词试图将问题的核⼼从“污染事实”转移到“投诉⾏为”。其潜台词是:污染或许存在,但其严重性是“捏造”的,其影响⼒是“炒作”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排污,⽽在于“有⼼⼈”的恶意。

3、

“作为企业经营者, 你们有这样的认识, 有这样的⾏动, 有这样的社会责任,”

“即便⾯对捏造夸⼤的虚假造谣, ⾯对来⾃各个⽅⾯的压⼒, 依然能够保持冷静理性, 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改良, 这种有则改之⽆则加勉的精神, 值得我们每⼀个⼈学习!”

律师的“总结陈词”堪称典范:

“有则改之,⽆则加勉”——这句公关的“万能句式”终于登场了。在相关的话语体系中,如新华⽹在“魏则⻄事件”后评论⺠营医院时,也曾使⽤此话。但其语境是劝诫整个⾏业要借此契机进⾏真正的“⾃查⾃纠”。

然⽽,在这场表演中,这句话,暗藏着⼀个精妙的“话术陷阱”。律师在说出这句话之前,已经⽤“捏造夸⼤的虚假造谣”作为了⼤前提。

这意味着,他已经替⼯⼚定义了这次事件属于“⽆则”(没有过错)的范畴。

因此,这句“有则改之,⽆则加勉”的真正含义是:“我们本来是’⽆则’的(是谣⾔),但我们依然表现出了‘有则’(有错)⼀般的积极态度去‘改进’。我们的精神是多么值得学习啊!”

4、

“我们这种⽼企业, 因为历史遗留原因, 地理原因, ⽆法媲美⼯业园区, 周边群众也多, 也得(顾及)周边群众的感受!

⼯⼚诉苦,扮演⼀个“⽆奈的⻆⾊”,并对社会进⾏情感勒索。

这套说辞试图将责任全部“外部化”:

“⽼企业” / “历史遗留原因”: 这是将当前的问题归咎于“原罪”。其潜台词是: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今天主观故意的。这是⼀种典型的“以历史为盾牌”稀释当前责任的话术。

“地理原因” / “⽆法媲美⼯业园区”: 这是将问题归咎于“客观条件”。其潜台词是:我们不在⼯业园区,被“群众”包围 ,升级改造“场地受限了” ,所以存在问题是“没办法”的。

“也是那么多的家庭”: 在提到“很多⼯⼈都是这么多年以来⼀直跟随着的”之后,⼯⼚代表补充道“也是那么多的家庭” 。这是最经典的“诉诸同情”和“就业绑架”话术。它试图在环保问题中强⾏植⼊“⺠⽣”和“稳定”议题,向投诉者施加道德压⼒:如果你们穷追猛打,导致⼯⼚倒闭,你们就要为“那么多的家庭”失业负责。

这是整份⽂件中最委婉的词之⼀:“历史遗留原因”。

在公关话术体系中,“历史遗留问题”是⼀个近乎⽆敌的词汇 。它如同⼀张“不可抗⼒”证明,瞬间将⼀个当下的、可解决的问题,转变为⼀个过去的、抽象的、⽆法追责的“历史状况”。

你⽆法起诉“历史”,也⽆法制裁“遗留原因”。

当⼯⼚抱怨“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时,它实际上是在承认⾃⼰是⼀个不应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情况有点复杂|涉事工厂到底给“舆情大师”支付了多少钱?

9 November 2025 at 01:00

事件回顾:10月14日,人民网留言板上,ID“23919543”给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左永祥留言:“绵阳市安州区秀水填x工厂污染,绵阳市安州区秀水填石红村农作物受污染和老百姓呼吸困难,希望上级领导重视。” 而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政府压制新闻传播的行为。

往期阅读:

【404文库】情况比较复杂|当污染曝光后,有关部门潜入一个13人的微信群来应对舆情

【404文库】情况有点复杂|“还是要看镇上的处理结果,不能被当枪使了”

【404文库】情况比较复杂|官员退群,博士进场

【404文库】情况比较复杂|神秘博士潜入“关注四川绵阳如何应对舆情”微信群,6天7夜,最终成功炸了一个群!

相信鼻子

有时候,“真相”好像不是唯一的,是复数。

第一种真相来自感官。2025年10月,四川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的村民们,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下了带着刺痛感的文字。他们写道,朝阳磷肥厂“烟雾刺鼻”,“老百姓呼吸困难” 。

第二种真相来自纸张。当地有关部门在7月、8月、9月和10月出具的“行政检查”报告,结论高度一致:“检查中未发现你单位(朝阳磷肥厂)存在违法行为”。   

正如2015年常州“毒地”事件中,一位家长所说的:“我们宁愿相信自己的鼻子”。绵阳的村民们也在行使“相信鼻子”的权利。他们相信自己肺部的灼痛感,胜过相信A4纸上“合格”的印章 。   

这种“合法污染”的灰色地带——一个企业完全可以在“达标排放”的同时,对居民造成真实的伤害——恰恰是“舆情大师”们得以生长的沃土。   

然而,在这场由“大师”们精心编排的迷雾中,一个“不打自招”的细节,成为了刺破谎言的第一个铁证。

CDT 档案卡
标题:情况有点复杂|涉事工厂到底给“舆情大师”支付了多少钱?
作者:情况有点复杂
发表日期:2025.11.8
来源:微信公众号“情况有点复杂”
主题归类:水污染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村民的投诉中,有一个关键日期:“2025年7月13号污染大面积的农作物”。而工厂在向白晓生辩解、试图否认另一项指控时,无意中说道:“我们7月15日就开始停产了,直到9月1日才恢复生产”。

一家自称“30年无污染”(但实际上在2019年这家“朝阳磷化工有限公司”赫然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在长江经济带开展的“三磷”专项排查整治名单中)、每月检查均“未发现违法行为”的企业,为何会在一次严重的污染投诉发生后仅仅两天,突然进入长达一个半月的停产状态?

更具讽刺性的是,在工厂停产期间的8月29日,一份检查报告依然在岗,尽职尽责地得出了“未发现你单位存在违法行为”的结论。这是一种“表演式合规”——在生产线关闭时进行检测,以确保报告的“干净”。

它证明了那些“干净的纸”,从一开始就是这场荒诞剧的一部分。

13人“狼人杀”:谢主席最终退群

在村民们的投诉发出后,第一篇揭露此事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它在仅仅激起680次点击后,页面便化为一行红字:“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传统的舆情应对,到此本应结束。但文章附带的一个微信群二维码——“关注四川绵阳朝阳磷肥厂污染”——却继续存在。

一个仅有13人的微信群。   

一场小范围的“现实版狼人杀”拉开序幕。   

群内迅速出现了几位身份可疑的“绵阳来客”。其中,一个名叫“谢军”的人尤为瞩目。他先是在文章评论区以官方口吻训诫作者:“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入群后,他试图在13人的微型空间里制造恐慌:“转发会不会被公安监控哦?” “之前好像有人转发就被行政拘留了”。   

这种弄巧成拙的威慑,反而激起了怀疑。很快,群主坚果兄弟在群里点破其身份,直呼“谢主席”。群友们发现,“谢军”正是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的人大主席,其分管职责中赫然包括“生态环境保护” 。   

这位本应保护环境的人民代表,在被发现身份后,选择了“彻底的沉默”,并于次日悄然退群。   

谢主席的登场和退场,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比污染事件更具戏剧性的故事。

他没有平息舆情,他成为了舆情。

200余人数字剧场:从“污染”到“舆情大师”

记录谢主席“首秀”被曝光的文章迅速传播。200余名网友怀着“围观大戏”的心态,涌入了新的群聊。   

有趣的转折发生了。

新群的名字是:“关注四川绵阳如何应对舆情”。   

观众的目光,不只关注一个物理问题(污染),还看到了一个媒体问题(舆情)。

在这个200余人的“数字剧场”中,有毒的不再只是村民投诉的磷肥厂废气,还有精心包装的话术。

在“理性”大师“无心惹尘”(要求村民“拿出证据”)和“眼见”大师“雨后彩虹”(到现场“表演式透明”,回避气味和受害村民)的铺垫之后,“舆情大师”白晓生(博士研究生/律师陈永福)登场了 。他不是来“搅浑水”的,他是来“控场”和“清场”的。

img

他代表了微信群舆情应对的一种全新形态。   

舆情大师的“全套工具箱”

白晓生的服务,是一套“全包”的解决方案。

服务一:虚构“剧本”

白晓生的核心策略是进攻。他不再被动否认污染,而是主动出击,重新定义整起事件。

他抛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剧本”:这根本不是污染事件,而是一场“敲诈勒索”。   

他在微信群里公开发问:“到底是一起公共污染事件…还是一起人为故意设套…趁机敲诈勒索的违法乃至犯罪行为?”。他甚至为此“发明”了一个关键角色,一个名叫“操小平”(或操小萍)的“江湖人士”,并声称此人试图向工厂敲诈 。   

服务二:兜售“服务”

证据来自白晓生与工厂的私聊记录。这些记录显示,“敲诈勒索”的指控并非工厂的原始报案,而是白晓生主动兜售给工厂的一套“法律策略”或“构陷剧本”。   

这场“交易”的过程清晰可见:   

1.主动投靠

(11月2日):白晓生主动联系工厂:“您好,请问您是绵阳市安州区朝阳磷化工有限公司的吗?”

  1. 植入“剧本”

    在确认身份后,他立刻给出了“专业分析”:“根据我的观察与分析,您公司的投诉污染事件,背后应该是有人在故意策划…煽动…趁机实施敲诈勒索。”

  2. 工厂“上钩”

    工厂代表立刻表示:“我们也怀疑这个事情”。

  3. 锁定“罪犯”

    白晓生随即熟练地列出了他锁定的“犯罪团伙”名单:“群主[#汪仁政]()(坚果兄弟)、[#田曦]()、[#郑宏彬]()、村民曹小平…”

这段对话是整起事件的核心之一。它显示了“舆情大师”的真正价值:他不是在代理一个“敲诈勒索”案,他是在唆使和制造一个“敲诈勒索”案。他将一场村民投诉的污染,在法律和叙事上,扭曲为一场针对环保行动者和受害村民的“刑事指控”。   

服务三:大师的“价格”与“菜单”

这项“服务”收费多少?当群友“丢三落四E”追问他是否与工厂签了委托协议时,他炫耀道:“如果我再告诉你,委托人支付了多少律师费,我怕你这辈子都再也无心搬砖”。   

img

他的“业务范围”并不仅限于话术。

他还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封群,封号,删帖,公告,发布调查报告,抓人,都是应对舆情的方式。”。   

img

为了实现终极威慑,他熟练地祭出了两项武器:

1.政治“扣帽”

暗示坚果兄弟“在外网散布以获得相关国际组织机构支持!” ,更在公共群聊中,将此作为正式“证据”抛出“第四组证据:6张外网散布信息网页截图…炒作外网舆论。”。   

  1. 人身“威慑”

    他将坚果兄弟过往被拘留的经历,包装成“第三组证据…证明群主…劣迹斑斑啊” 。然后,他对活跃群友“后续吃瓜群众”发出了赤裸的威胁:“我会让你去体验一下群主曾经多次体验过的生活。”。   

服务四:大师的“脏弹”

不只如此,微信群里,他甚至祭出他的“脏弹”——一种具有高度策略性的、系统的性骚扰。   

他的目标是群友“颜颜”,一位ID带有彩虹符号、LGBTQ群体的用户。白晓生立即放弃了对污染问题的讨论,转而对这位群友发起了长达数小时、刷屏式的公开性骚扰。   

他反复追问:“阿彦,你对我有没有感觉?”。   

当群友“海”指责他“小心人家告你性骚扰啊”,他祭出了最无耻的“战术马甲”——声称自己也是群体一员 (“我是LGBTQ里的B”),以此将骚扰“合法化”。   

这种看似“发疯”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高明的舆论干扰战术。通过强行将一场严肃的公共污染讨论“性化”、“桃色化”,他实现了议程设置,并使严肃的公共讨论变得“恶臭”(群友语),迫使正直的围观者退群,从而实现“清场” 。  

服务五:大师的“炸群”

第二个群,6天7夜之后,白晓生意识到他已经无法通过“话语权”控制这个群聊。他选择了摧毁整个信息场。

10月30日深夜,在被群友持续质疑后,白晓生采取了极端行动。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邀请了66个新账号进入群聊,并多次分享自己的实时位置。   

这种异常行为,精准地触发了微信平台的反营销和反骚扰算法。系统自动判定该群存在异常聚集活动,并将其封禁。   

这是一种经过计算的“焦土策略”。白晓生事后在第二个群里得意地承认,这是故意的:“我就是试试封不封群” 。   

但舆情大师,各种折腾到现在,还没有搞定舆情………

【404文库】情况比较复杂|神秘博士潜入“关注四川绵阳如何应对舆情”微信群,6天7夜,最终成功炸了一个群!

8 November 2025 at 09:04

img

img

img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神秘博士潜入“关注四川绵阳如何应对舆情”微信群,6天7夜,最终成功炸了一个群!
作者:情况比较复杂
发表日期:2025.11.7
来源:微信公众号“情况比较复杂”
主题归类:舆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0月24日建群,10月30日被炸群

6天7夜,200多人,微信群里上万条信息涌动

真假难辨,严肃与解构,刀光与剑影,杀机四伏

戏中大戏,被网友誉为2025年度“现实版狼人杀”

详情请点击:《神秘博士潜入“关注四川绵阳如何应对舆情”微信群,6天7夜,最终成功炸了一个群!》

情况有点复杂|“还是要看镇上的处理结果,不能被当枪使了”

29 October 2025 at 04:00

img

在人民网留言:

关于绵阳秀水镇朝阳磷肥厂污染事件,请有关部门早日官宣处理结果。

事情节点梳理:

CDT 档案卡
标题:情况有点复杂|“还是要看镇上的处理结果,不能被当枪使了”
作者:情况有点复杂
发表日期:2025.10.28
来源:微信公众号“情况有点复杂”
主题归类:人民网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10月14日,人民网留言板上,ID“23919543”给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左永祥留言:“绵阳市安州区秀水填*工厂污染,绵阳市安州区秀水填石红村农作物受污染和老百姓呼吸困难,希望上级领导重视。”

2、10月15日,ID“23927852”给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留言:“朝*磷肥厂污染我们的农作物和我们老百姓的身体,几个月了越来越严重,到现在还没给老百姓一个处理方案,他们又在开始生产了 2025年8月13号,农作物大面积受伤害,直到10月9号早上老百姓呼吸磷肥化工厂的气体,又一次出现烟雾刺鼻,10月10号早上竹林树木叶子全落,希望领导重视。”

3、10月20日下午,一篇名为《四川绵阳:两份投诉浮现一场被忽视的致命污染》的文章出现在互联网上。它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本应激起层层涟漪,却在水面留下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痕迹后,便迅速沉底,消失无踪。

4、10月23日下午,当人们再次访问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时,那两条引发了这一切的原始投诉,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官方记录被悄然抹去,仿佛那些关于“呼吸困难”和“竹叶落尽”的呼救从未存在过。这种结局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被称为“先删帖再办事”的潜规则。地方部门可能会联系发帖人,以解决问题为交换条件,要求他们主动删除投诉,从而消除负面舆情。有时,甚至可能演变成“只删帖不办事”。

5、10月25日,《当污染曝光后,有关部门潜入一个13人的微信群来应对舆情》被删。

6、秀水镇分管环境的人大主席谢军在“关注四川绵阳朝阳磷肥厂污染”的微信群里表示,“等待官宣”。

7、请您督促当地有关部门尽职调查,尽早给出官方处理结果。

img

img

下面是朝阳磷肥厂所在村庄的村民反馈

img

img

这些对话传递了一些核心信息:

一、政府已经介入且反应迅速;

二、工厂已经停产;

三、政府还未公布处理结果……

  以及两个公众关注群:

img

i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