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19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江苏科技大学博导学历造假 疑似只有高中学历

19 November 2025 at 22:00

有媒体爆出,江苏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郭伟涉嫌学历造假、学术造假,疑似只有高中学历。江苏科技大学回应称,郭伟已离职,当地警方介入调查。

综合《现代快报》、澎湃新闻等报道,在公开的新闻报道中,郭伟是江苏科技大学首席科学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2025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但经媒体查询,这份简历中的高考状元、研究成果、奖项、荣誉等多处明显与事实不符。有学生反映,郭伟实际只有高中学历,还涉嫌骗走大学600万元(116万新元)的经费。此事令不少网民感到诧异,“只有高中学历,居然能当博导”、“高校这么好骗的吗?”

江苏科技大学官方微博星期二(11月18日)通报称,在今年9月收到郭伟涉嫌学术不端的举报,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启动调查程序。经调查取证,认定郭伟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按规定解除了与郭伟的聘用协议,并对其团队师生进行了妥善安排。同时,学校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就叫熊太行也行|高中学历的郭伟教授: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19 November 2025 at 17:48

file

这事儿有特别浓烈的幽默感。

江苏科技大学的首席科学家郭伟教授。

根本就没有上过大学。

img

学历、学位、个人经历,全是假的。

江苏科技大学在镇江,本省二本就可以上(不在主校区,但是毕业证一样),外省有的按照第一批来录。

知道我们这儿的二本差,但是没想到这么差。

以前觉得理工科不好造假。

CDT 档案卡
标题:高中学历的郭伟教授: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作者:熊太行
发表日期:2025.11.19
来源: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
主题归类:学术造假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现在发现没毛病,只要胆子大,一样可以造假。

他们学校接到举报之后,报警了。

img

郭教授已经非常成功了。

他厉害在什么地方呢?

1.他真的敢吹;

西安、澳大利亚、日本,三个地方三个大学,但凡有一个校友,这事儿就要露馅。

2.迎合领导的想象力;

你看德国的洪堡学者,是非常高的地位,郭教授就不冒充洪堡学者,他说自己是洪堡青年学者——合理吧,有长江学者,就有青年长江学者,对国内二本大学的山炮领导来说,用我们这儿的规矩去推测外国有什么,非常合理。

3.人家不贪

郭教授人不贪,人没有说上来就奔着南京、复旦这样的学校去,直接扎根二本学校,这就对了,你的学历是假的、身份是假的,那就到更好蒙的地方去,然后再往上走。

郭教授已经成功了。

为什么呢?

因为他是省内高级科学家了,我们看这个报道:

img

江苏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首席科学家,这个身份是真的。

他已经用完全虚构的假身份,去拿到了一个真身份。

所以问题来了:

1.他搞的那些跟深潜相关的材料,还安全吗?

2.他教的博士生,是不是从头到尾都是错的?

2我觉得好一些,应该他就没上过课,忙着拿钱呢,大师兄教小师弟,损害没有那么大。

据说骗了一些安家费、薪酬和科研经费,牵扯进来有几百万。

img

科研经费无所谓啊,反正谁拿走都差不多。

你说这么聪明的人,骗点什么不好。

为什么非要来大学呢?

可能真的就是热爱学术,热爱深海潜水和材料事业,希望以自己为千金买马骨,让我们这尽快强大起来吧。

p.s

郭伟这个劲头,有点像2016年落马的卢恩光。

卢恩光是个很逗的人,山东阳谷县的,过去是个民办教师,做生意挣了钱,但是想要当官,就一路买官,砸钱当过报社社长,一些协会的负责人。

借助这条路曲线入编,真的当上公务员了,劳动保障部的巡视员、副主任、副局长。最后,调入司法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学历、家庭情况等全面造假,长期欺瞒组织;金钱开道,一路拉关系买官和谋取荣誉,从一名私营企业主一步步变身为副部级干部。”

卢恩光后来行贿、单位行贿罪(注意,是行贿)判了十二年,处罚金300万元。

他真的就是纯粹地热爱做官。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Deepcomposite|履历造假当选一本院校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18 November 2025 at 19:14

file

近期,复合材料学届爆出大瓜,据网友报道,某一本院校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纳米材料领域知名专家,涉嫌欺诈被带走调查……

为了探索事件真伪,本着学术求真,一丝不苟的原则,本期Deepcomposite将从学术论文,基金项目,Title等多方面证据链入手,揭秘所谓只有高中学历的“首席科学家”如何靠着伪造国外履历,拼凑成果,堆叠头衔,一步步包装成所谓的“国际顶尖专家”。以期引以为戒,做好背调,以示警醒,也希望相关单位妥善安排团队下面的学生,早日更换导师和课题,回归毕业主线。

img

1.这瓜保真吗?

引子:事情的开端,是从几张在实验室小群里疯传的聊天截图开始的。然后蔓延到了贴吧,微博等各大平台。

img

img

img

首先,单纯的聊天记录当然不能信,但从官方的反应来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师资队伍中涉事教师的姓名不知去向,涉事教师的主页也无权限访问。

CDT 档案卡
标题:高中学历当选一本院校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作者:Deepcomposite
发表日期:2025.11.18
来源:微信公众号-Deepcomposite
主题归类:学术造假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但招生网较为滞后还能查到教师名称信息,以及互联网铺天盖地对其的各种报道;

img

img

img

这瓜八九不离十了。

2.这瓜保熟吗?

先看人设:

教育经历:

1994年18岁以685分陕西省高考理科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随后拜入周惠久院士门下;

—-暂无法查证

1998年公派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跟随导师朱迪·莱普(Judy Raper)院士(锂电池正负极材料);

—-暂无法查证

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山木准一教授(亚稳材料);

—-暂无法查证

2003年,进入日本九州大学国家工程中心,博士后(纳米晶钛合金界面强化机制);

—-暂无法查证

2006年,加入德国国家科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成为世界纳米材料权威赫伯特·格莱特Herbert Gleiter院士团队核心成员。课题:纳米孪晶结构金属基复合材料,通过引入界面能计算模型,提出“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理论,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被国际同行称为“郭氏模型”,至今引用超1300次。

—-可查证,为伪;

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记录了从1652年至今所有List of Members
https://www.leopoldina.org/en/members/members-since-1652

2006年无中国人

img

2007年仅此一位

img

所提及的发表于Nature Materials的“孪晶界密度与强度非线性关联”理论,包着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的原则,以nano twin为关键词,检索2006-2023年的论文,总共27篇,并无任何郭姓作者,更无所谓“郭氏模型”。

img

德国三一欧洲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主导研发的纳米晶不锈钢紧固件,成功应用于欧洲航天局的卫星天线系统,此后,他兼任美国布朗大学、德国凯撒斯劳腾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员,在纳米流体ics、纳米传感器等领域展开跨界研究;

—-暂无法查证

归国时间

:2023年全职回国,加入江苏科技大学,开启“科研报国”新篇章。

—-可查证,为真

二、主要荣誉与头衔(截至2025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2025年当选)—-可查证,为真,懂的都懂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创新人才
(国家级)—-暂无法查证

何梁何利奖有效被提名人
(2025年)—-提名并无含金量

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2024年,省部级)—-暂无法查证

以下海外Title为纯粹的杜撰

德国洪堡青年学者

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美国金属与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
NASA Nano50 Awards 获得者
国内Title作假难度大,而海外Title伪造难以查证(PS等技术);

其实可以理解,以归国顶尖科学家为帽子,以大学为平台背书,后续的项目评审,奖项申报审核环节会放松警惕;

三、各大媒体,疯狂报道,却终有纰漏

其成果被中国日报网、新华网、中华英才半月刊、中国网、科学中国人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阅读量超百万人次;

img

可以看出其十分擅长利用传播学,但成也新闻,败也新闻,不同报道前后矛盾的点太多了,懂行人一眼识破;

  1. SCI文章发表180+,却了无痕迹

无Google Scholar,无ResearchGate,无ORCID;

  1. 学术兼职为国际著名材料期刊Acta Materialia和Scripta Materialia编委

两本期刊Editorial board查无此人

img

  1. 不同报道,被引次数相差巨大

中国日报2025-02-26报道引用量为6000余次:

https://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rss/channel/cn/columns/snl9a7/stories/WS67bed21ca310510f19ee8c1c.html

中华英才2025年5月23日报道引用量为30000余次:微信公众平台 (qq.com)

img

3.研究方向

长期聚焦于先进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尤其在纳米尺度下金属材料的制备、表征、力学行为及工程应用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具体方向包括:

纳米孪晶结构金属材料
梯度纳米结构材料
亚稳态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
极端环境(超低温、高压、腐蚀)下高强韧特种合金设计
材料基因工程与AI驱动的集成计算材料设计
4.小结

回望过去二十年,我国学术界并非没有经历过类似的震荡:2003年震动全国的上海交大“汉芯事件”,以伪造芯片成果欺骗国家项目资金,最终在官方调查中坐实;而 2022年围绕北大某教授履历问题的舆论风波,则在互联网时代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公众讨论。无论事件性质有别、结论不同,它们共同传递出的信号却高度一致——一旦学术信用体系出现漏洞,虚假履历、包装式头衔、媒体神化叙事便有可能乘虚而入。

让履历回归真实,让头衔回归价值,让科研回归本质。

审核:Deepcompositer

人工智能与复合材料科学交汇处的专业平台。关注AI技术如何革新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及应用过程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和资讯,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解决行业挑战,为AI和复合材料从业人员搭建交流平台。欢迎关注,投稿联系:deepcomposite@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