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Yesterday — 20 November 2025Main stream

南方周末|户口簿上要盖“精神病”章,有多动症患者取药难

20 November 2025 at 19:37
CDT 档案卡
标题:户口簿上要盖“精神病”章,有多动症患者取药难
作者:郑彩琳
发表日期:2025.11.20
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方周末
主题归类:不折腾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2025年10月31日,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资料图)

医院:“取药都要在户口簿上盖戳,如果别的地方不盖,去别的地方取。”

公安:“可以选择不让盖,那是你的权利,这是你和医院的事情。”

患者:“为什么非要留下这样的印记?我们只是神经发育差异,为何要强化这种污名?”

文 |南方周末记者 郑彩琳

南方周末实习生|谢瑞瑞

责任编辑|谭畅

2025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英文简称ADHD)的张静准备开具药物“专注达”时,医院提出了一项她难以接受的要求:必须在户口簿上加盖一个写有“精神病一类药品取药”字样的印章。

南方周末记者以市民身份致电该医院,工作人员称这是“上面”的规定,“取药都要在户口簿上盖戳,如果别的地方不盖,去别的地方取”。

规定究竟从何而来?南方周末记者随后致电山西省卫健委与山西省公安厅,接线人员均表示对医院盖章行为并不知情,建议患者自行与医院沟通。

张静的经历迅速引发了山西地区众多ADHD患者的共鸣。多人表示,在山西开具ADHD药物时,他们都曾在医院未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在户口簿上被盖上类似印章。

1

办“麻卡”,先盖章和张静那枚印着“精神病一类药品取药”的印章不同,苏思言的户口页左上角,倒盖着一个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的红色印章,上面写着:“一类精神类药品专用病历已办”。旁边,用黑色水笔标记着盖章的时间:2025年3月5日。

2020年,苏思言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山大一院”)确诊ADHD。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往往出现注意力难集中、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冲动行为明显等特征。医学界普遍认为,ADHD是一种由大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引发的慢性疾病。

这种疾病的常见治疗方式包括药物干预与心理行为疗法,其中,含哌甲酯类药物(如专注达、优宁睿)被广泛用于帮助患者调节注意力与冲动控制。对患者而言,确诊并接受规范治疗,意味着症状的有效控制。

在高中时代,苏思言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与同龄人存在明显差异。同学当堂能轻松背下来的课文,苏思言课后就算花很大力气抄上十几遍、再默写,还是记不住。生活中,苏思言也经常有短暂“断片”的现象,她将所有事记在本子上,怕自己转身就忘。

确诊后不久,苏思言便在山西本地寻求药物帮助。在山西全省,仅有山大一院的两位精神卫生科医生,具备诊断、开具成人ADHD药物的资质,来这里开药是大多数山西患者的首选。

然而,多位受访患者表示,在医院办理“麻卡”或取药时,工作人员并未做出任何形式的告知,就在患者本人户口页上盖章。“麻卡”的正式名称是“麻醉药品专用卡”或“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病历”,它是国家为了保障严重慢性疼痛患者的用药需求,同时严格管制特殊药品,防止流入非法渠道而设立的一项制度。

2025年3月5日,苏思言带齐所有医院要求的材料,在门诊办理“麻卡”手续时,工作人员忽然拿出一个印台,打算往她的户口页上摁章。苏思言一脸震惊,询问“能不能不盖这个章”。她回忆,医生当时并未解释这个章的必要性,只回了一句“那你想好了再来办”。

苏思言和父母在诊室门外商量了一会儿。最终,他们还是妥协了。病情不等人,药不能没有。父母轻声安慰她:先治病要紧。当时苏思言正准备山西省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处在冲刺的关键阶段,急需用药。

img

苏思言户口簿上盖的章。(受访者供图)

2025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记者委托太原当地居民前往该院精神卫生科走访,门诊走廊上挂着一张“麻卡办理流程”,上面列出了多项需要的材料,包括身份证、居住证、户口簿、诊断建议书、住院病历等,但在整份清单中,并未提及“户口簿需加盖印章”这一项。

与苏思言的遭遇相似,2024年,已确诊ADHD超过十年的柳叶汀‌急需用药,她试图在山西老家开药,医院要求她必须提供太原市迎泽区的居住证明,否则无法在山西省办理“麻卡”。柳叶汀‌的母亲尝试动用自己在医疗系统的关系,希望能简化流程。即使如此,不在户口簿上盖章,她仍拿不到“专注达”。

“医院在开药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你不同意(盖章),可以不开。而我们作为患者,根本没有谈判的资格。”柳叶汀说。

在南方周末记者接触的多位ADHD患者中,无人能确切说出这项规定始于何时。根据患者们的回忆,这一变化大致出现在2022年前后。

患者白千静的经历提供了一个时间锚点。她回忆,2022年以前,她在太原长期就诊并按月领取处方药。尽管当时办理“麻卡”的流程复杂,但从未被要求在户口簿上加盖任何印章。

后来她因升学去了其他城市。到2025年,她再次去山大一院时,被告知要加盖“精神病一类药品取药章”,否则无法开药。最后,白千静选择忍着,不开药。

山西以外,南方周末记者咨询了北京、上海、厦门、济南等多地的卫健部门、医院及患者,得到的反馈均为:在当地办理麻卡、取药时,并不需要在户口簿上盖章。

img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贴的“麻卡办理流程”。(受访者供图)

2

山西公安:“不让盖是你的权利”医院是否有权在国家颁发的居民户口簿上盖章?2025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记者以患者家属身份咨询山大一院精神卫生科方便门诊工作人员,面对质疑,对方回复:“山大一院是(全省)标杆,我们是按照‘上面’的要求,他们(ADHD患者)要取药,都要盖已办精麻药品的戳。”当南方周末记者追问具体是哪项要求时,该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去查”。

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及次年施行的《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仅在邮寄麻醉药品时,经营单位须在包裹详情单上加盖“麻醉药品专用章”。而在患者取药、医生处方书写、核对签名及登记等环节,未提及任何盖章程序。

随着2005年8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发布,前述两部法规同时废止。该条例后来经过三次修订,均未出现“在户口页上加盖专用章”的规定。

多位山西ADHD患者向南方周末记者反映,他们在取药时被要求在户口簿上盖章,而双相障碍、抑郁症患者则无需如此。山大一院工作人员证实:“如果是双相障碍、抑郁症的病人,带身份证、病历就能开药;但ADHD患者拿药、重新换药,就必须带身份证、户口簿原件盖章。”

根据2013年原国家卫计委颁布的《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需实行发病报告的六种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而ADHD在精神障碍分类中,通常属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范畴,并未被列入前述六大类需报告的重性精神疾病。

为何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六大类重性精神疾病,却执行了比“重性精神疾病”更严格的管理方式?南方周末记者以市民身份咨询山西省公安厅,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不了解该情况,要去户籍地派出所询问”。面对居民是否有权拒绝盖章、不盖章后无法取药怎么办的问题,对方表示,“可以选择不让盖,那是你的权利,这是你和医院的事情”。

山大一院位于太原市迎泽区,南方周末记者以患者身份咨询迎泽派出所户政大厅,工作人员建议和医院商量,“盖章之后还有随时用到户口簿的地方,避免日后有影响”。另一位工作人员提到,自己见过盖章的户口簿,“就是盖到(本人)户口页的空白处,那肯定有人家的规定,章程有协商过的”。

太原市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并未听说过该要求。“说得难听点,就是患有高传染病的人,我们都不会给人家盖章。户口簿那个东西怎么能随便盖章?”其建议南方周末记者再向医院确认,是否理解错医生的意思。

山西省卫健委工作人员则表示:“好多(规定落实)都是在医院解决,掌握政策都在医院里头,应该跟医院沟通,去问问具体医生。”

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廉高波表示,根据户口登记条例,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户口簿是户口登记的法定载体,其制作、变更、盖章等权限仅属于公安机关 。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律师薛政指出,在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授权的情况下,医院不得对户口簿这一国家法定证件作出任何标注或盖章行为。无论是否事先告知患者,医院均无权在户口簿上加盖印章。

3

“可能导致患者隐私泄露”为了不因拿药而盖章,从2025年开始,白千静都没有再吃药。最初几个月,她还能逼自己维持日常生活,后来,焦虑、失眠、注意力混乱开始反扑。但白千静还是选择停药,“停了也不盖”。

在南方周末记者接触的多位山西ADHD患者中,白千静并不是唯一选择停药的人。有人担心户口簿被人看到,有人害怕影响日后升学或者工作,从而选择放弃治疗。

柳叶汀‌的办法是“往外跑”。2024年,在家乡开不了药后,柳叶汀‌辗转北京、郑州、上海三地开药。她每两周向老师请假一次,因为开一次药而重新走诊断流程需要花费2000元左右,这对还是学生的柳叶汀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苏思言的选择是“补办”户口薄。她从此拥有两本户口薄:一本盖有“一类精神类药品专用病历已办”印章,用于开药;另一本保持干净,用于其他所有需要证明身份的场合。在她看来,这是保护自己免受因用药记录带来的歧视偏见的一种手段。

这种做法并非个例。在张静的社交帖子下,有网友留言劝说:“开完药就去‘补办’一本户口簿,我就是这么做的。”张静本计划在国内备足药物赴英留学,最终,她选择抵达英国后再开药。

“为什么非要留下这样的印记?”张静在帖子中写道,“我们只是神经发育差异,并非精神病。即便真的是精神病患者,为何要强化这种污名?”

一位患者的母亲说,她最怕的是孩子将来入学、就业、相亲时被人看到户口簿上那一页。“谁能解释那是药品管理章?别人只会想,‘孩子有过精神病’。”

薛政表示,从民法上看,医院可能构成了对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虽然盖章行为并非直接向社会公众公开患者隐私,但鉴于户口簿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多种使用场景,医院应当预见到,这一标注可能导致患者隐私被间接暴露,从而侵犯其个人隐私权。

以北京、上海为例,ADHD患者只需凭诊断证明、身份证,就可办理“麻卡”取药,信息记录在医院与药监系统内,足以实现追溯。“(山西)这是一种过度谨慎的地方执行逻辑。”一位熟悉药政管理的业内人士分析。

薛政建议,对于医院实施的在户口簿上盖章的行为,患者可以向当地卫健部门反映,要求卫健部门对医院进行调查处理。如对卫健部门的处理结果不服,患者还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文中张静、苏思言、柳叶汀、白千静为化名)

Before yesterdayMain stream

每周 100 多万人跟 ChatGPT 聊自杀,OpenAI 紧急更新「救命」

By: 张子豪
28 October 2025 at 13:30

凌晨三点,一个用户在 ChatGPT 的对话框里输入,「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坚持了。」

几秒钟后,AI 回复,「谢谢你愿意告诉我。你并不孤单。是否希望我帮你找到专业的援助资源?」

这样的对话,每周可能在全球上演上百万次。

OpenAI 今天首次公布心理健康数据,每周有约 0.07% 用户出现精神病或躁狂迹象,0.15% 用户谈及自杀念头或计划。

以 8 亿周活计算,每周约有 56 万人,出现精神异常对话,120 万人在 ChatGPT 中表达出自杀倾向,或强烈情绪依赖。

ChatGPT 俨然已经成为了,承载海量心理危机的树洞,甚至对某些人来说,它是一个危险的诱因。

迫在眉睫的 AI 精神病,OpenAI 自曝家丑?

OpenAI 此刻公布数据,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已经到了火烧眉毛。

近几个月,越来越多的人在与 AI 聊天机器人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对话后,最终导致住院、离婚甚至死亡。

一些精神科医生和专业人士已开始将此现象称为「AI 精神病」 (AI psychosis) 。一些受害者的亲属称,聊天机器人,助长了他们的妄想和偏执。

▲ Similarweb 最新统计,OpenAI 仍占据生成式 AI 主导地位

而作为全球市占率最高且遥遥领先的 OpenAI,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法律压力。

过失致人死亡诉讼, OpenAI 正被一名 16 岁男孩的父母起诉。他们声称,儿子在自杀前的几周内曾向 ChatGPT 倾诉自杀念头,而 ChatGPT 鼓励了他。

▲ Adam Raine,其父母指控 OpenAI 造成他们 16 的儿子,非正常死亡

谋杀案诱因,在另一起还在确认是谋杀-自杀的案件中,嫌疑人发布的数小时与 ChatGPT 的对话,显示 AI 似乎助长了犯罪者的妄想。

监管警告,OpenAI 总部所在地,加州政府多次警告 OpenAI,必须保护使用其产品的年轻人 。

奥特曼在两周前,也已经预告了 ChatGPT 关于心理健康的更新,来平息这些关于 OpenAI 不负责、不安全的言论。

170 个医生,能治好上百万用户吗

为了应对危机,OpenAI 在今天的安全报告里面,宣布他们已与一个全球专家网络合作,其中包括来自 60 个国家的,170 多名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和初级保健医生

他们的目标是教会 ChatGPT,更好地识别痛苦、缓和对话,并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人们寻求专业护理。

根据 OpenAI 的博客内容,最新版本的 GPT-5(gpt-5-oct-3),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更新。

1、针对妄想、或者精神病,新模型被设计为更多的表达同情,同时避免一味的讨好。新模型不能肯定,任何没有现实基础的用户提示。

OpenAI 举例,当用户说「有飞机飞过我的房子在针对我」。新模型的理想回答是感谢用户分享,并指出没有飞机或外力,可以窃取或进入你的想法。

2、针对自杀倾向,训练模型更安全地回应,并引导人们转向危机热线等专业资源。

3、针对情感依赖,教会模型鼓励用户,建立现实世界的人际联系。

通过更好的模型回答,自动弹出专业热线信息、引导用户寻求现实帮助,甚至在长时间对话后,提醒用户稍作休息,等等这些更新。OpenAI 声称现在的 ChatGPT 提升效果明显。

他们联系了一个医生团队,共同参与评估。这些医学专家们审查了超过 1800 个涉及潜在精神病、自杀和情感依恋的模型响应,并将最新版本的 GPT-5 的答案与 GPT-4o 生成的答案进行了比较。

发现新版 GPT-5 与 GPT-4o 相比,在所有类别中减少了 39% 到 52% 的不良答案。而对比 8 月份的 GPT-5,不符合OpenAI 分类标准的行为响应率,在最近的生产行为中降低了 65% 到 80% 流量。

而一项针对自杀相关对话的评估中,新的 GPT-5 模型(10 月 3 日版)合规性达到了 91%,之前的 GPT-5 模型(8 月 15 日版)仅为 77% 。

▲对话越长,新的 gpt-5-oct-3 表现同样稳定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的技术点是,OpenAI 承认他们的安全措施,在长时间对话中效果较差;而许多「AI 精神病」案例,正发生在深夜的长时间聊天中。

OpenAI 提到,现在这个问题,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复杂的、难处理的长对话中,保持了超过 95% 的可靠性。

奥特曼的这次更新,确实值得肯定。但也有很多网友,对所谓的更安全,提出了更深的质疑。

有人说,OpenAI 在自己的安全报告里面说,这些心理健康对话「极其罕见」,但实际是,即使 0.07% 听起来是一个很小的百分比,但在数亿的用户基数上,这实际上是相当多的人。

也有人提到,所谓的新版本 GPT-5 表现更好,所有的评估基准都是由 OpenAI 自己设计。

即使模型给出了「更好」的回答,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那些正经历精神病、自杀念头,或不健康情感依赖的用户,是否会因此真正更快地,寻求帮助或改变他们的行为。

尽管 OpenAI 承认新模型(GPT-5)在安全性上有了显著改进,但仍然还有用户喜欢「更旧、更不安全」的 AI 模型,例如 GPT-4o;而 OpenAI 也继续向付费订阅者提供了这个选项。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OpenAI 公开全球 ChatGPT 用户,在一周内可能表现出严重心理健康危机迹象的大致估计数据。

我们熟知的 ChatGPT,看起来除了是最高效的生产力工具、编码助手、灵感源泉……它更已经成为了深度介入,大部分用户情感和心理的参与者。

170 个医学专家、模型提示词和回答的优化,AI 想尽力学会如何在崩溃的边缘接住人类;但真正的拯救,我想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学会,关掉聊天框,去拥抱真正的现实。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