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我们真正乐见的「卷」:联想卷轴屏笔电正式开售
放在今天,「折叠屏:怎么折,都有面」几乎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屏幕技术加持下,折叠并不是唯一的玩法了。
继 2020 年的折叠屏笔记本 ThinkPad X1 Fold 之后,联想又为我们整出了新活——今年年初的国际电子消费品展(CES)上,联想作为概念机展示的那台卷轴屏笔记本,正式上架开售了。
与标价 3899 美元的 X1 Fold 不同,这台卷轴屏笔记本被归属到了稍微中端一些的 ThinkBook 产品线里——更具体的说,是专门用来整活的 ThinkBook Plus 系列:
三年前的 ThinkBook Plus Gen 3|CNET
不过虽然 ThinkBook 看着是个中端系列,但 ThinkBook Plus Gen 6 Rollable 的功能可一点也不中端,从技术角度看,它甚至比 Think Pad X1 Fold 更吸引人一些。
图|HardwareZone
作为这一代的主要卖点,Gen 6 Rollable 在 14 寸笔记本的机身里面塞下了一块延展至键盘下方的 16.7 寸屏幕,通过两台电机控制升降,按下键盘上的开关后可以在 10 秒内实现形态切换:
图|YouTube @Engadget
除了古法按键控制之外,联想还给这块屏幕加上了隔空手势功能。只需要在摄像头前面举起手掌,然后向上抬一下,屏幕就会开始自动升降:
图|YouTube @Engadget
这块完全展开后面积达到 16.7 寸的屏幕,虽然在数字上看没有比普通的 16 寸笔记本大很多,但是它的长宽比为 8:9,实际屏幕面积比 16 寸 MacBook Pro 大了接近 150 平方厘米。
图|YouTube @Andrew Marc David
此时,你就得到了一块分辨率 2000 x 2350 的 120Hz 柔性 OLED 屏幕,最大亮度 400 尼特,可以上下并排放置两个完整的 16:9 窗口、或者一个巨大的短视频:
图|YouTube @CNET
除了 Windows 11 内置的分屏功能之外,联想还为 Gen 6 Rollable 制作了一个单独的 Workspace 应用,在常规分屏比例之外还支持创建虚拟显示器:
下方窗口上的工具栏就是联想 Workspace 的「下巴」|TheVerge
只不过根据 TheVerge 的体验,联想的 Worksapce 应用不算很好用,除了壁纸 bug 之外,还会导致类似曾经 HTC 上的「多层下巴」的问题。根据 TheVerge 的评测所述:
你可以选择展开屏幕时自动启动 Workspace,它甚至还有一个专用按键。但我发现 Workspace 带来的麻烦多于帮助,而且在将 Workspace 与多个虚拟桌面一起使用时遇到了一些错误,从壁纸故障到四指滑动切换桌面的手势失效。相反,我一直在使用 Windows 11 的原生窗口管理,它在这块变形屏幕上运行的丝滑程度让我感到很惊喜。
换句话说:各种五花八门的硬件形态,与 Windows 能否利用上这些新形态,将会是未来各种折叠或卷轴笔记本电脑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图|YouTube @Andrew Marc David
不过作为一个曾经的会计从业者,我不得不说——能够在笔记本上多显示 10~15 行 Excel 表格,这的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力。并且对于码农或者(特定内容的)修图剪辑也是适用的:
图|YouTube @CNET
既然说到写码和修图,ThinkBook Plus Gen 6 Rollable 的性能也没有拖后腿。作为目前唯一的 SKU,联想为 32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23700 元)的售价端出了这样一套配置:
- 4.8GHz 英特尔酷睿 Ultra 7 285V 处理器,搭配 Arc 140V 核显
- 32GB LPDDR5X 8533 内存
- 1TB M.2 PCIe Gen4 硬盘
- Wi-Fi 7 和蓝牙 5.4
- 66 瓦时电池
- 2 个 USB-C 接口,支持雷雳 4 、USB 40Gbps 以及 DP 输出
对于一台 14 寸的笔记本来讲,这是一套比较中规中矩的配置。根据 TheVerge 的上手实测,酷睿 Ultra 7 搭配 66 瓦时的电池,在屏幕展开的情况下办公续航可以达到 7~8 个小时,续航并没有受到这块大屏幕的影响。
图|TheVerge
然而续航没有受到影响,携带体验可就遭殃了。TheVerge 的编辑这样评论道:
(底部)额外的重量很可能是为了防止笔记本电脑在屏幕展开时向后翻倒。铰链也非常坚硬,需要两只手才能将合上的笔记本撬开,并且展开角度也非常有限,以防止笔记本翻倒。在展开模式下,开合角度受限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 14 寸模式就很难受。
不同于联想的另一款「高屏幕」概念机 ThinkBook Flip 在机身背后有个小支架,Gen 6 Rollable 的全部屏幕重量都要靠 CD 面机身平衡,因而造就了它全铝制机身和 1.69 千克的重量——都快赶上以重著称的 MacBook Pro 了。
图|TheVerge
除了重量要做出妥协之外,延展至键盘下方的屏幕也逼迫扬声器移到了掌托下方,开孔则是 D 面朝下发声的,虽然有哈曼卡顿的背书,但依然没能跳出「听个响」的范畴。
但充满妥协并不意味着 Gen 6 Rollable 是一个不好的产品,毕竟早期的折叠屏手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Z Fold 1 甚至都不能叫妥协,叫首发翻车|Facebook @SuperSaf
恰恰相反,从 X1 Fold 到 ThinkBook Flip 概念机,再到实现了产品化的 Gen 6 Rollable,笔记本的「折叠化」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仍然处在技术落地初期、产品形态百花齐放的阶段。
图|苹果官网
并且只要人们对于显示内容的追求不会停止,手机和电脑屏幕变大的趋势就不会停止。除了 Gen 6 Rollable 和 MateBook Fold,我们在未来一定会见到越来越多利用折叠特性的超大屏笔记本产品,直到它超越物理尺寸的限制——
图|New Atlas
如果你手里有 2 万 5 的电脑预算,你会选择买一台能够在星巴克抢走所有 MacBook 目光的卷轴屏 ThinkBook Plus Gen 6 Rollable 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Windows 视觉史 04(上)|Longhorn:从「美学巅峰」到微软的「开发地狱」
我的南疆旅拍地图:喀什——塔县小环线
苹果「脑控」iPad 首次公开演示:四肢瘫痪的他,用一个念头重新拥抱世界
他躺在床上,身体几乎无法动弹,四肢早已失去控制,连最简单的点一下屏幕对他而言都有心无力。可当他的眼神锁定了 iPad 的主界面——几秒后,屏幕亮起,图标被选中,他成功靠一个念头「点开」了设备。
Mark Jackson 是全球第一批能够用「意念」操控苹果设备的渐冻症(ALS)患者。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脑机接口公司 Synchron 开发的 Stentrode——一块植入他大脑血管内、捕捉神经信号的微型金属支架。
与之配套的,是苹果推出的一套全新人机交互协议:BCI HID(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标准)。这是苹果首次将「脑信号」纳入其操作系统的原生输入方式,和触控、键盘、语音并列。
简言之,大脑正在成为苹果设备上的下一个原生「输入法」。
脑点波+苹果系统:最强「赛博融合」
Jackson 所用到的 Stentrode 是一个细如发丝、形似支架的脑机接口设备。它通过血管植入到大脑运动皮层附近的静脉中,设备上的电极阵列捕捉神经信号,再借由算法识别出用户的意图,最终控制数字设备。
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实现了与苹果生态的原生集成。这项集成的关键,在于苹果今年 5 月推出的全新协议——BCI HID(Brain-Computer Interface Human Interface Device),即脑机接口人机交互标准。
它就像大脑与 iOS、iPadOS、visionOS 之间的「通用语言」,让脑电波正式成为和触控、键盘、语音并列的合法输入方式。通过接入 iOS 的切换控制(Switch Control)无障碍功能,Stentrode 用户现在可以用脑电信号代替按钮、点击或滑动操作。
Mark Jackson 是第一批接受 Stentrode 植入的患者。他患有 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无法站立,也无法离开自己位于匹兹堡郊区的住所,但这项技术为他带来了新的「行动自由」。
2023 年 8 月,他接受了手术。在 Stentrode 植入后,Jackson 开始训练如何用意念控制 Vision Pro。他「看到」自己站在阿尔卑斯山的悬崖边,「感受到」腿部的颤抖——尽管现实中他的身体已无法站立。
后来他逐渐学会了更复杂的操作:通过脑控启动应用、发送信息、打开邮件。「在我剩下的时间里,我希望能推动技术的进步,增进人们的理解。」Jackson 这样说道。
他的这番话也道出了 Synchron 团队的核心使命——让这项技术惠及更多人。
Synchron 神经科学与算法高级总监 Peter 表示:「我们的愿景是让脑机接口像键盘和鼠标一样普及。」他解释,BCI 的难点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缺乏标准化的「交互语言」。
于是,他们与苹果合作,基于 HID 标准开发出 BCI HID 协议。「它就像是计算机和键盘之间的通用语言。现在,我们也让大脑有了属于自己的输入协议。」
BCI HID 不仅传递用户的神经意图,还支持设备对用户进行视觉反馈。当 Mark 想选中某个按钮时,屏幕上会出现彩色高亮框。颜色越深,代表神经信号越强,系统就越确定他想点击那个按钮。Mark 可以通过脑控「填满」这个色块,实现精确选择。
「对于使用植入式 BCI 的用户来说,这种可视反馈太重要了。他们能实时看到自己的神经信号是否『足够强』,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Synchron 首席商务官 Kurt Haggstrom 解释道。而整个系统通过蓝牙连接,不需要额外设备或看护人员协助。只要 Mark 「想」,设备就能启动。
与传统辅助设备不同,BCI HID 是一个闭环交互系统。它不仅识别用户意图,还能实时提供上下文信息,提高解码精度与响应速度。
它还可以将意念动作直接绑定到系统快捷指令:想象点击手指等于回主屏幕,想象握拳等于打开消息,想象挥手等于启动视频通话。这不仅提升了操控自由度,也让系统交互真正进入「零干预」状态。
此外,BCI HID 具备极高的私密性——脑信号是用户「专属」的,无法被他人操控,也不会被其他设备「读取」。未来 Synchron 将推动 BCI HID 成为一个跨平台、跨厂商的神经交互标准,让所有 BCI 设备都能无缝接入数字世界。
而苹果的介入,被视为整件事的「临门一脚」。「Apple 能够认识到用户需求并做出回应,这体现了他们对用户无障碍体验的高度重视。」Kurt Haggstrom 如此评价。
不用开颅的脑机接口,或将打败马斯克
提起脑机接口,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马斯克的 Neuralink。无论是 Neuralink 之前的直播,还是在 X 上发推文,都引发了不少人对脑机接口的关注。
相比之下,Synchro 在业外可谓是名不见经传。
不过两家公司之间早有过交集,三年前的一个周末,正值 Synchron 在美国首次为患者植入脑机接口设备之际,马斯克向 Synchro 的创始人兼 CEO Tom Oxley 拨通了一则电话。
奥克斯利后来回忆道,电话里马斯克认为脑机接口的方案应该是移除大部分头骨,并用嵌入式钛合金壳替代。而他本人则坚信,无需触及头骨,也能达成目标。
▲Tom Oxley
并且,马斯克还主动提出,如果 Oxley 在这个追求目标的努力中资金不足,尤其是涉及脑机接口的方面,他希望能够提供帮助。但或许出于理念的分歧,这段「牵手」最终无疾而终。
实际上,过去二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人体上测试脑芯片植入物,但几乎所有这些设备都需要切开头骨并将电极刺入大脑,电线从头部悬挂出来。
简单来说,就是在头顶开一个洞,然后放入一块 Apple Watch 大小的装置。先不说手术过程的风险,即使手术成功了,人类大脑也会对装置产生排异反应,这是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技术难点之一。
而 Stentrode 则不存在这个痛点。
它的手术方式近似于植入心脏支架,产品会通过颈静脉植入进大脑的运动皮层(表达人类运动意图的区域)。大脑对 Stentrode 的排异方式是把它推入大脑组织内,所以 Stentrode 在几周内就会被组织覆盖并固定在该区域。
Stentrode 检测到的任何大脑信号通过一根电线发送,电线沿着静脉向下延伸,连接到缝在患者胸部的 iPod Shuffle 大小的接收器上。
类似于心脏起搏器中的电池,接收器电池续航时间长达 10 年之久。
该接收器通过蓝牙将指令传输到患者的计算机或 iPad,使他们能够访问短信并控制其他应用程序。一旦安装了 Stentrode,患者就会进行校准练习,Synchron 的工作人员会指导他们思考移动身体的不同部位。
在植入方式和理念上的分歧,自然也造就了技术性能上的差异。
举例来说,Neuralink 的设备 N1 拥有超过 1000 个电极,可以捕捉更多的神经数据;而 Stentrode 仅有 16 个电极。N1 的电极直接植入脑组织中,因此捕获的数据更丰富,可转化为更灵敏的鼠标点击和键盘输入。
在之前的报道中,Neuralink 用户同样能通过意念移动光标,而且速度甚至超过部分普通用户的鼠标操作。
尽管如此,为什么苹果最终选择与 Synchron 深入合作,而不是马斯克的 Neuralink?这背后,其实藏着苹果对脑机接口的另一种答案:安全。
正如上面所说,Neuralink N1 是高密度、侵入式植入,怎么理解侵入式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引发炎症或组织反应。而 Synchron Stentrode 采用的是低密度、非侵入式植入,手术风险低,恢复时间短,尤其适合不适合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
当然,Stentrode 的代价就是因为电极不直接接触神经元,信号质量和分辨率较低,数据带宽较低,仅适用于基础层级的神经信号解码。
一个念头,打出一条推文
技术参数只是宏大故事的一部分,Synchron 真正吸睛的,是它已经做到的那些事。
2024 年 3 月,Neuralink 患者在 X 平台发布了一则推文,然而将时间倒回三年前,62 岁的渐冻症患者 Phillip O’Keefe 已经用 Synchron 脑机接口在 X 平台上「打出」第一句话:
Hello world!
注意,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条通过脑电波「发出来」的推文,没有键盘、没有语音、甚至不是眼动追踪,全靠「想」出来的。虽然推文不长,但对他本人来说,可能胜过十万字长篇小说。
Synchron 的故事当然没止步于此。
当整个世界都被 ChatGPT 占领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想怎么用它写论文、写代码、写情书,而 Synchron 想的是如何用 AI 来改善脑机接口的技术。
64 岁的 Mark 就是第一批体验 AI 脑机融合的用户之一。尽管受渐冻症影响失去了大部分肢体与语言能力,他依然可以靠脑电波玩苹果纸牌游戏、看 Apple TV,甚至在 Vision Pro 上「仰望星空」。
具体来说,Synchron 让 ChatGPT 等大型语言模型以文本、音频和视觉的形式获取相关上下文,预测用户可能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操作菜单。
并且,在加入 GPT-4o 之后,Synchron 脑机接口迎来了 4 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 辅助通信:GPT 生成预先设定的回答选项,用户不需要逐字输入
- 智能预测:GPT 结合上下文预测可能需求,显著减少操作步骤;
- 多模态输入:GPT-4o 接收文本、音频和视频输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信息
- 适应性学习:系统逐渐学习用户偏好,实现高效个性定制。
更重要的是,这种 AI + 脑机接口的多模态信息输入模式,与大脑本身的行为模式有一些相似之处,Synchron 团队的解释是:
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多模态「4o」是不同的,因为它使用的是来自环境的输入,这些输入的行为就像是用户大脑的延伸。当用户开始与提示互动时,它将获得环境中发生的一切的实时信息流。
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Mark 表示最打动他的,正是 Vision Pro 中一款观察夜空星座的应用:
这太酷了,它真的栩栩如生。使用这种增强现实技术的效果非常显著,我可以想象,对于处于我这种境地的人或其他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的人来说,它也会如此。它可以把你带到你从未想过会再次看到或体验的地方,为我提供了另一种体验独立的方式。
这是 Mark 的新体验,也是很多人对于脑机接口的最终幻想。
而 Synchron,真的把这件事做成了。
在 2025 年英伟达 GTC 大会上,Synchron 推出全球首款认知 AI 大脑基础模型 Chiral,并带来了一段相当震撼的演示视频。
一位名叫 Rodney 的 ALS 患者,手部完全失能,但通过脑机接口和 Vision Pro,大脑变成了遥控器,能够用意念控制智能家居:调节灯光、播放音乐、控制室、启动家用电器。
当时,Oxley 更是信心满满地表示:
「我们正利用生成式预训练技术,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脑基础模型』。Chiral 直接从神经数据中学习,从人类认知的源头进行抽象,从而创造出能够切实改善用户生活的功能。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们能够大规模获取神经数据的基础之上,正如将 BCI 技术普及到如同支架植入手术般便捷。」
所以无论是 GPT-4o,还是脑电接口,它们的终极目标其实是一致的:找到适合每一个人,尤其是被技术忽视的那一部分人,和计算机对话的新方式。
对于像 Mark 这样的用户来说,他们终于不用再依赖别人,也能再次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看自己想看的星星,甚至打几把纸牌游戏。
如果这不是人类科技的终极浪漫,那什么才是?
人文关怀,永远是科技的最终底色
可这些进展,最终是为了谁?
我们或许该把视线拉近一点,看看这项技术对某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Synchron CEO Tom Oxley 表示,目前脑机接口公司需要「欺骗」计算机,让其认为来自植入设备的信号是来自鼠标。但如果有专为这些设备设计的标准,技术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如今,据外媒报道,苹果正用类似方式推动脑机接口设备与苹果生态系统的集成,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这一新标准的软件接口,供第三方开发者使用,推动脑控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自 2019 年以来,Synchron 已在 10 名患者身上植入 Stentrode。
摩根士丹利估计,美国约有 15 万人因上肢严重功能障碍而成为脑机接口设备的潜在首批用户。根据 2021 年的数据,全球约有 1540 万人患有脊髓损伤,而脊髓损伤是导致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你在抱怨手机不好用时,有人连「用手机」这件事,都是奢望。
对于瘫痪、渐冻症患者来说,操作一台设备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甚至无法点击按钮、滑动屏幕、甚至无法抬手发出一个简单的指令。
人类社会对「操作」的定义,也一直都过于狭隘。
我们曾以为「操作」意味着点击、滑动、语音、手势,也一直在追求「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可这套定义,从一开始就没为他们预留位置。
脑机接口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当意念也能成为操作方式,也意味着不再是人去适应设备,而是让设备去理解人。哪怕这个人无法动弹,无法说话,只剩下一颗仍在清醒地思考的大脑,他依然能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真正的无障碍,是让世界适应每一种存在方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派早报:微软逐步开源 WinUI、Google 保留部分短链接等
早报|曝苹果大折叠无缘 2026 年量产/余承东:尊界 S800 大定破万/微信员工否认「调时间恢复过期文件」

苹果 18 寸大折叠或无缘 2026 年量产
微信员工否认「调时间恢复过期文件」
OpenAI 工程师:本周令人兴奋
鸿蒙智行最贵车型:大定破万台
小米开源声音理解大模型
Anthropic 新技术:控制模型的性格特征
阿里通义语音大牛被曝转投京东
Anthropic CEO:AI 问题现阶段已经无法回避
阿里通义发布全新文生图模型
高德地图 2025 发布:内置生活智能体
DJI Mini 5 Pro 曝光:搭载一英寸传感器

苹果 18 寸大折叠或无缘 2026 年量产
据 MacRumors 报道,苹果目前除了预计 2026 年底推出的折叠屏 iPhone,还在研发一款大尺寸的折叠屏设备(MacBook 和 iPad 混合型产品)。但据分析师 Jeff Pu 表示,苹果的大号折叠屏设备或会推迟。
Jeff Pu 指出,传闻已久的苹果 18.8 英寸大折叠产品将不在 2026 年第四季度开始大规模生产,而是可能推迟到 2027 年发布。而该消息也与 Jeff Pu 于今年 3 月预测的类似,大号折叠屏产品会在 2027 年推出。
而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此前消息,苹果正在研发一款 20 英寸显示的可折叠 iPad,并预计 2028 年推出,分析师 Ross Young 则预计苹果在 2026 年或 2027 年推出一款类似平板电脑的可折叠设备。
对于「似乎已经定版」2026 年推出的折叠屏 iPhone,Jeff Pu 则与大多数媒体保持一致:将于 2026 年推出。其还预测,苹果在即将推出的 iPhone 17 系列会展现出「有限的创新」,而折叠屏 iPhone 则是备受期待。

微信员工否认「调时间恢复过期文件」
日前,博主「望月湖别发疯」发文称,微信内因未及时接收、点击的文件,在超过七天过期后,可通过调整手机系统日期的方式,令文件恢复正常(正常点开)。
而在昨日凌晨,微信员工「客村小蒋」发文回应称「这说法假的有点离谱了」。
小蒋解释称,微信并不使用用户手机本地时间进行文件校验,其次从没点过接收的文件「过期就是过期了」。
小蒋还补充,「聊天里的图片、视频、文件的过期时间是 14 天,不是 7 天」,其认为,这可能是这个博主所谓的自己试过有用的原因。
最后小蒋强调,「望月湖别发疯」的说法从头到尾都是错的,并提醒:
随意修改手机时间,可能会让你新保存到手机的图片、文件的排序发生混乱,这个操作也非常不建议尝试。
OpenAI 工程师:本周令人兴奋
今天凌晨,OpenAI 工程师 Steven Heidel 发文称,「这将会是令人兴奋的一周」。而据此前 the Verge 以及近日消息来看,GPT-5 有望在 8 月初亮相。
据 The Verge 此前消息,OpenAI 预计将在本月推出 GPT-5。报道指出,GPT-5 依然会推出 mini 和 nano 两个版本,并且均通过 API 提供。
近期,OpenAI CEO Sam Altman 也不断放出预告信息:曾公开分享自己对 GPT-5 使用体验时表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无能为力」;在近日公开了 GPT-5 的对话界面,并表示「很快进入 SaaS 的快时尚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Altman 在前日发文表示,「接下来几个月我们将推出大量新内容——新模型、新产品、新功能等等。」
ChatGPT 还在凌晨的时候宣布更新:新增休息提醒,令用户拥有更健康、更有目标的使用方式;更好地改善情绪和精神困扰;为个人决策提供指导;提供来自医生、研究人员和心理健康顾问的专家意见。
另外,ChatGPT 负责人还在昨晚宣布,ChatGPT 有望在本周迎来 7 亿周活跃用户这一目标。而该目标相较于 3 月底的 5 亿增长了 40%。
鸿蒙智行最贵车型:大定破万台
昨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发文宣布,尊界 S800 上市 67 天大定突破 10000 台。另据鸿蒙智行 8 月 1 日消息,尊界 S800 上市 50 天大定突破 8000 台。
尊界 S800 于今年 5 月正式发布,以 70.8 万至 101.8 万元的售价成为鸿蒙智行目前最贵车型。
据了解,尊界 S800 配备了投射型迎宾大灯、「迎宾光毯」车门灯、车内「星空顶」、双后排零重力座椅、手势车控等豪华配置。
平台方面,尊界 S800 搭载了全新的「途灵龙行平台」,基于华为独创的全域融合架构打造,是业内首个自主智能数字底盘平台。华为还在尊界 S800 上首发了 800V 的「雪鸮」智能增程平台和超高密度的纯电平台。
尊界 S800 具备道路预瞄能力。安全性上采用「天使座主动安全防护」,拥有高达 4 颗激光雷达等总计 32 个传感器。
小米开源声音理解大模型
昨日,小米技术发文宣布,正式发布并全量开源其声音理解大模型 MiDashengLM-7B 模型。
官方介绍,MiDashengLM-7B 基于 Xiaomi Dasheng 作为音频编码器和 Qwen2.5-Omni-7B Thinker 作为自回归解码器,通过创新的通用音频描述训练策略,实现了对语音、环境声音和音乐的统一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MiDashengLM-7B 的声音理解性能在 22 个公开评测集上刷新多模态大模型最好成绩(SOTA),多个基准测试超越 Qwen2.5-Omni 7B 和 Kimi-Audio-Instruct 7B。
效率方面,MiDashengLM-7B 单样本推理的首 Token 延迟(TTFT)仅为业界先进模型的 1/4,同等显存下的数据吞吐效率是业界先进模型的 20 倍以上。官方表示,这种效率优势直接转化为实际部署效益,在同等硬件条件下可支持更多的并发请求量,降低计算成本。
另外,MiDashengLM 训练数据 100% 来自公开数据集,涵盖五大类 110 万小时资源,包括语音识别、环境声音、音乐理解、语音副语言和问答任务等多项领域。
小米表示,作为「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关键技术,MiDashengLM 通过统一理解语音、环境声与音乐的跨领域能力,不仅能听懂用户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还能分析发现这些事情的隐藏含义,提高用户场景理解的泛化性。
GitHub 主页:https://github.com/xiaomi-research/dasheng-lm
技术报告:https://github.com/xiaomi-research/dasheng-lm/tree/main/technical_report
模型参数(Hugging Face):https://huggingface.co/mispeech/midashenglm-7b
模型参数(魔搭社区):https://modelscope.cn/models/midasheng/midashenglm-7b
网页 Demo: https://xiaomi-research.github.io/dasheng-lm
交互 Demo:https://huggingface.co/spaces/mispeech/MiDashengLM
Anthropic 新技术:控制模型的性格特征
近年来,不少厂商的 AI 模型出现类似人类的「个性」和「情绪」,但这些特征常常变化不定,甚至突如其来。同时,这种「个性」波动的原因在于 AI 模型内部的行为模式尚未完全被理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Anthropic 团队日前提出了「persona vectors」(人格向量)的概念。
「人格向量」是神经网络中反映个性特征的激活模式,类似人类大脑在不同情绪下的反应。通过分析这些人格向量,开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 AI 模型的行为特征。
据悉,人格向量有几个重要应用:
- 可以帮助监控模型个性变化,避免模型朝着不良方向偏移;
- 在训练过程中,人格向量可用于防止模型从数据中学习不良行为,例如「邪恶」或「阿谀奉承」等特征;
- 人格向量还可用来识别训练数据中可能引发不良行为的部分。
据研究表明,人格向量能够有效调节 AI 模型的个性变化,确保模型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通过这些向量,AI 模型的个性可以得到更精确的控制,从而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
阿里通义语音大牛被曝转投京东
据公众号「申妈的朋友圈」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原阿里通义千问语音团队负责人,原腾讯 AI Lab 副主任鄢志杰已经加入京东探索研究院,担任语音实验室负责人,向京东集团副总裁、探索研究院院长何晓冬汇报。
报道称,今年 2 月,鄢志杰以阿里通义团队语音算法负责人(P10 职级)的身份离职,当时的报道并未透露他的去向,后经多方确认,确定他加入腾讯 AI Lab,担任副主任。但在工作约三个月后,鄢志杰离职。
据公开资料显示,鄢志杰于 2003 年升入中科大语音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语音领域专家王仁华教授(科大讯飞创始人之一)。2008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语音实验室获博士学位之后,至 2015 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语音组任主管研究员。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声纹、语音交互、手写及光学字符识别等。
值得一提的是,鄢志杰于 2015 年加入阿里巴巴后,曾担任阿里 IDST(报道称其为达摩院前身)智能语音交互团队总监。后在 2017 年 10 月,达摩院成立后,鄢志杰担任达摩院机器智能语音实验室负责人,成为十三位「扫地僧」之一(最初的核心成员)。
腾讯混元开源多款小尺寸模型
8 月 4 日,腾讯混元宣布开源四款小尺寸模型,参数分别为 0.5B、1.8B、4B、7B,消费级显卡即可运行,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智能座舱、智能家居等低功耗场景,且支持垂直领域低成本微调。
据介绍,新开源的 4 个模型属于融合推理模型,具备推理速度快、性价比高的特点,用户可根据使用场景灵活选择模型思考模式——快思考模式提供简洁、高效的输出;而慢思考涉及解决复杂问题,具备更全面的推理步骤。
性能表现上,4 个模型均实现了跟业界同尺寸模型的对标,特别是在语言理解、数学、推理等领域有出色表现,在多个公开测试集上得分达到了领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4 个模型亮点在于 Agent 和长文能力:
- 提升了模型在任务规划、工具调用和复杂决策以及反思等 agent 能力上的表现。
- 模型原生长上下文窗口达到了 256k。
目前,四个模型均在 Github 和 HuggingFace 等开源社区上线,Arm、高通、Intel、联发科技等多个消费级终端芯片平台也都宣布支持部署。
Anthropic CEO:AI 问题现阶段已经无法回避
日前,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 接受了《Big Technology》播客的访谈,在谈话中,他详细阐述了过去几个月里几个关键决策背后的思考。
Dario 指出,AI 模型的能力已经不再停留在「聪明的初中生」阶段,而是已经迈向了「能够解答博士级难题」的水平。这一进步并非偶然,而是规模法则推动的必然结果。
Dario 确信,随着技术的加速发展,AI 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这个变革不仅临近,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行业内的「收益递减」论调,Dario 表示,这一观点并不成立。他以自家 Claude 模型的表现为例,指出该模型在代码生成上的能力持续提升,且市场对其需求也在指数级增长。
他强调,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技术规模化,AI 能力的提升不会停止,反而会呈现出更加迅猛的趋势。「目前的进展完全符合我们对规模化的预期,技术增长没有减缓的迹象。」
谈到 AI 风险时,Dario 强烈认为,这不是未来才需要担忧的问题,而是现阶段已变得无法回避的现实。他明确指出,AI 的发展带来的挑战,不仅仅是技术的强大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其发展过程中确保安全性和可控性,避免其带来潜在的社会风险。
他认为,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和控制这些技术,防止它们在没有适当监督的情况下影响社会稳定。

Bose 推出 SoundLink Plus 蓝牙扬声器
8 月 4 日,Bose 宣布推出 Bose SoundLink Plus 蓝牙扬声器,扩展了其广受好评的 SoundLink 蓝牙扬声器系列。
据介绍,SoundLink Plus 新品将澎湃音质、坚固耐用、适配各种场景的设计融为一体,机身尺寸足以呈现震撼低音,同时兼具便携性,可轻松放入背包或沙滩包中。
SoundLink Plus 采用全新声学构造:配备 1 个低音单元、1 个高音单元及 4 个被动振膜。同时,新品兼具抗震与防锈特性,并通过 IP67 等级防尘防水认证。
另外,Bose 同时预告了其热门产品 Bose SoundLink Micro 蓝牙扬声器的二代机型。其凭借单体驱动单元与两片被动振膜配置,仍可实现超越体积的澎湃声量、清晰音质及饱满低频表现;并且同样通过 IP67 等级防护认证。
价格方面,Bose SoundLink Plus 提供经典黑、暮色蓝及限量版沁柠黄三款配色,售价 2499 元;SoundLink Micro 蓝牙扬声器 II 将推出经典黑与暮色蓝两款配色,售价 999 元,预计夏末上市。
阿里通义发布全新文生图模型
昨晚,阿里通义正式发布千问系列中首个图像生成基础模型 Qwen-Image,其在复杂文本渲染和精确图像编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官方介绍,Qwen-Image 的主要特性包括:
- 卓越的文本渲染能力: Qwen-Image 在复杂文本渲染方面表现出色,支持多行布局、段落级文本生成以及细粒度细节呈现。无论是英语还是中文,均能实现高保真输出。
- 一致性的图像编辑能力: 通过增强的多任务训练范式,Qwen-Image 在编辑过程中能出色地保持编辑的一致性。
- 强大的跨基准性能表现: 在多个公开基准测试中的评估表明,Qwen-Image 在各类生成与编辑任务中均获得 SOTA,是一个强大的图像生成基础模型。
目前,Qwen-Image 已上架 QwenChat 并已在魔搭社区与 Hugging Face 开源。
ModelScope:https://modelscope.cn/models/Qwen/Qwen-Image
Hugging Face:https://huggingface.co/Qwen/Qwen-Image
GitHub:https://github.com/QwenLM/Qwen-Image
Technical report:https://qianwen-res.oss-cn-beijing.aliyuncs.com/Qwen-Image/Qwen_Image.pdf
Demo: https://modelscope.cn/aigc/imageGeneration?tab=advanced
高德地图 2025 发布:内置生活智能体
昨日,高德地图正式发布其全面 AI 化新版「高德地图 2025」。
官方介绍,高德地图 2025 是全球首个基于地图的 AI Native(AI 原生)应用:
基于空间智能架构,融合超 20 年的物理世界数据生产和技术积累,孵化出具备自主推理能力的出行生活智能体「小高老师」,可实现「行前-行中-行后」全旅程 AI 服务。
具体来看,高德地图 2025 通过调用与通义共建的多元大模型簇,让高德智能体小高老师具备自主推理、计划、反思和行动能力,并通过调用出行服务、生活服务、空间服务等子智能体和工具链,因时因地为用户制定个性化的最优出行方案。
目前,用户可以打开升级后的 APP,点击搜索栏里的语音图标,或者点击首页下方的「对话」,即可与小高老师开启自然交流。
另外,高德地图 2025 出行服务智能体中的「AI 领航」,可实现「超视距感知」:不仅看到眼前路况,更能预判前方数公里的事故、拥堵、车道变化;高速上自动推荐最优车道,夜间弯道提前预警来车风险,变道决策更智能,行车盲区被逐一填补。
智己新一代 LS6 将提供超级增程版
8 月 4 日,智己汽车正式宣布,旗下新一代智己 LS6 将于 8 月 15 日进行全球首发,并且新车还将成为智己首款超级增程车型,定位「超级大五座智能 SUV」。
其他方面,新车将配备新一代灵蜥数字底盘,拥有更智能化的出行体验,并且配备号称「完美复刻阿联酋头等舱」的「超级右排」。
外观方面,新车采用了全新的外观设计,前脸采用 T 字型头灯,前保险杠配备了新的进气开口,尾部则依然采用小鸭尾+贯穿式尾灯(或继续支持智慧灯语)。
新一代 LS6 所搭载的「恒星」超级增程将配备最大 66kWh 的增程专属电池,纯电最长续航可达 450+km,综合续航可达 1500+km,最低油电综合能耗为 2.07L/100km(亏电油耗最低达 5.32L/100km),拥有 800V 超快充高压平台。
DJI Mini 5 Pro 曝光:搭载一英寸传感器
据网友「AnhKiet」日前消息,DJI Mini 5 Pro 的包装疑似曝光。
从「AnhKiet」透露的图片来看,DJI Mini 5 Pro 或将配备一英寸影像传感器,支持 4K/120fps 视频录制,提供 48mm 高品质中焦模式,并且云台还支持垂直拍摄和 225° 云台旋转。
另外,从曝光的图片可以看出,DJI Mini 5 Pro 支持单块电池最长 36 分钟的续航,提供 ActiveTrack 360°、航点、巡航控制、高级跟随、激光辅助探测与测距(LADAR)等功能。

喜茶海外最新成绩:门店一年暴增 6 倍
喜茶日前宣布,当地时间 8 月 1 日,其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Cupertino)Main Street 的门店正式营业。
目前,喜茶海外市场门店总数已超过 100 家。过去一年,喜茶海外门店数量增长超过 6 倍,在美国市场更是实现了从 2 家到 30 余家的快速增长,成为在美发展最快、门店最多的新茶饮品牌,喜茶海外业务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目前,喜茶已进入新加坡、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美国、韩国、日本共 8 个海外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覆盖 28 个海外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硅谷心脏地带,库比蒂诺不仅是全球科技与创新的象征,也是苹果等世界级科技公司总部所在地。此次库比蒂诺新店的开业,也使喜茶成为首个进驻苹果总部所在地的新茶饮品牌。
喜茶还推出了全新限定饮品「iYerba」,以「Think Awake」为灵感,将三种超级植物——马黛茶、羽衣甘蓝、奇亚籽注入一杯能量冰沙,传递来自南美的自然觉醒能量。
lululemon「夏日乐挑战」深圳站开赛
8 月 2 日,运动生活方式品牌 lululemon 2025 年「夏日乐挑战」区域进阶赛深圳站于福田星河 COCO Park 活力开赛。
据悉,本次活动从深圳门店赛优胜的 7 支精英队伍齐聚现场,经过 5 项兼具挑战与趣味的项目比拼,最终「童虎带队」队凭借出色表现和团队默契晋级全国总决赛。
作为 lululemon 品牌的标志性年度社区盛事,这场充满活力的「热汗运动会」再次登陆深圳。继 2021 年和 2023 年作为全国总决赛收官之战,lululemon 再度以创新的赛制和丰富的体验联动当地运动爱好者,点燃全民健身的热情,赋能城市运动活力。
恰逢十五运会即将到来,深圳的体育氛围持续升温。lululemon 将星河 COCO Park 露天广场打造为向公众开放的「热汗大道」,设有「大小乒乓赛」「网球大满贯」「挥杆大挑战」等数余个趣味互动。三位 lululemon 社区好友还带领市民尽情舞动,跟随音乐节奏挥洒热汗,将夏日的氛围推向高潮。
至今,2025 年「夏日乐挑战」已赛程过半,西安、厦门、上海、深圳、大连五大赛区相继收官。未来一周,南京、武汉、北京三座城市将展开区域冠军的角逐。最终,八支优胜队伍将会师成都,全力冲击全国总决赛。
宜家入驻京东,官方旗舰店将于 8 日开业
8 月 4 日,宜家中国与京东正式宣布,前者将入驻后者平台,宜家家居京东官方旗舰店将于 8 月 8 日开业。
宜家方面表示,此次上线标志着宜家中国全渠道生态系统布局的持续拓展与深化。作为宜家在中国市场的全新线上触点,宜家家居京东官方旗舰店将覆盖 168 个品类、6500 余种产品,支持物流配送与会员服务。
开业期间,宜家京东官方旗舰店将带来 BÄSTBOLL 贝斯博尔电竞椅和 MÅLOMRÅDE 摩罗姆罗电竞桌两款新品全渠道首发,以及限时体验及丰富的灵感搭配。
未来,宜家还将持续优化在京东平台的运营与服务体验,进一步拓展产品覆盖范围,共同为消费者打造更贴合实际需求的家居解决方案。

电影《爱的暂停键》定档 9 月
昨日,电影《爱的暂停键》宣布定档 9 月 5 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丈夫提出离婚后,不敢放手的玛丽亚强拉着丈夫进行婚姻谘商,试图修复彼此之间的裂痕,当过去相处点滴被放大检视,这个关于情感的练习题,却比她想像中还要难解的故事。
影片由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自编自导,赫尔加·古莲主演,此前于 2024 年 7 月 2 日在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首映。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于今年获得第 15 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凭借该片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编剧,赫尔加·古莲凭借该片获得最佳女主角。
《刺杀小说家 2》10 月上映
8 月 4 日,电影《刺杀小说家 2》官宣定档 10 月 1 日。
该片讲述了小说家路空文陷入低谷欲毁掉小说《弑神》,其小说中主角空文反抗命运,最终路空文找回信念,与书中人一起化解了双世界危机的故事。
影片由里则林编剧,路阳执导,邓超、董子健、雷佳音等主演。
曹保平执导,《脱缰者也》提档至 8 月 23 日
昨日,由曹保平执导的天津喜剧电影《脱缰者也》宣布提档至 8 月 23 日。
该片讲述了世纪之交,背井离乡的马飞重返天津,在种种不尽如意的遭遇下「拐走」外甥李嘉文,舅甥就此踏上一段「离经叛道」之旅。
影片由曹保平执导,郭麒麟、齐溪、孙安可、常远等主演。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 6 月,曹保平凭借该片获得第 27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奕派 008 推出 2026 款,17.36 万起配置升级,风神 L8 同场亮相
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卷到了一个新高度。
上半年上市的车型,放到下半年再来看,竟然已经显得有些落后和打不过对手了,各家车企于是开始以更高的频率进行改款。
2025 款的东风奕派 008 是在今年 3 月份上市的,5 个月之后 2026 款的奕派 008 就再次亮相,官方表示新款车型一共升级了 108 项核心配置。
新车有增程、纯电两种动力,共计 4 款配置,限时优惠售价为 17.36 万元至 19.06 万元。
其中增程版车型搭载了 1.5T 增程器和后置单电机,电机最大功率 200kW,峰值扭矩 340N·m,电池为一块 34.32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CLTC 工况下馈电油耗为 4.76L/百公里,纯电续航里程 202km。
纯电版本的电池容量为 82.3kWh,电机的功率与扭矩与增程版相同,均为 200kW 和 340N·m,CLTC 工况下续航里程为 610/620 km,30% 至 80% 直流快充时间为 28 分钟。
车辆的外观设计和老款车型保持了一致,车身长宽高依然为 5002/1972/1732mm,轴距达 3025mm,标配 21 英寸铝合金轮辋。 家族式的族式封闭前脸、贯穿式 LED 灯带、隐藏式门把手、悬浮车顶及贯穿式尾灯得到了保留,但是新增了「仙踪绿」与「苍穹灰」两种全新车色。
26 款奕派 008 最大的升级点在座舱内部。
新款车型的座舱芯片升级为高通骁龙 SA8295P 芯片,能够支持更更复杂的 AI 运算和多任务并行。车机 UI 界面也得到了更新,新增了个性化壁纸、智能卡片区和应用分屏功能。智能语音交互系统的响应速度提升至了 300ms 并支持普通话、粤语、四川话等多种语言,并实现 100% 车机界面语音控制。哨兵模式、红绿灯倒计时、乘员识别等之前车主呼声较高的功能也加入到了车机之中。
在乘坐舒适性上,新款奕派 008 也做了不少努力。
新车增加了一二排主驾、副驾单人床、主副驾双人床模式,第二排座椅向后行程拓展增加了 35mm。前排座椅支持 8 点式按摩,二排右侧零重力座椅支持 10 点式按摩,按摩力度和面积都有所提升,一二排座椅的加热和通风功能也升级到了更高效的版本。第三排座椅处则增加了儿童座椅接口(ISO FIX)并优化了靠背形面,让老人小孩能有更舒适的乘坐体验。
此外新车还升级了超大智能天幕遮阳帘、车窗遮阳帘以及后排 HE 后风挡隐私玻璃,后排屏幕提升到了 2K 分辨率,无线充电功率提升到了 50W,全车配备了 18 扬声器的音响系统以及 64 种颜色、10 级亮度调节的氛围灯,智能冷暖箱增加了二三排置物空间,可以实现语音控制、远程控制及下电保温功能。
辅助驾驶功能上,26 款奕派 008 搭载了天元智驾 T100 辅助驾驶系统,借助 32 个各类传感器支持高速 NOA 领航辅助驾驶,能够实现上下匝道辅助、车辆变道辅助等功能,同时还支持记忆泊车辅助 LAPA、盲区监测和 540°全景影像等功能。
除了奕派 008 之外,东风风神 L8 也在同一场发布会上迎来了全球首秀。
风神 L8 是一款面向家庭使用场景打造的中型新能源 SUV,在外观设计上兼顾了家里不同成员的审美需求。车辆整体造型简洁大方,前脸采用封闭式设计,配有贯穿式灯带和像素样式的大灯,尾部线条清晰,加入了贯穿式尾灯和小尺寸扰流板,显得有一定层次感。车身流线顺滑,腰线从前翼子板延伸至尾部,配合银色装饰条和双色轮辋,整体看上去比较协调。
车辆尺寸为 4762×1910×1677mm,轴距为 2825mm,在同级别中属于较大的尺寸。空间方面,风神 L8 采用五座布局,后排腿部和头部空间比较宽敞,适合家庭日常通勤和长途出行。材质上使用了大面积软质材料包覆,触感较好,视觉效果也更整洁。
舒适化配置方面风神 L8 将配备前排座椅通风加热、主驾按摩功能、后排娱乐屏等功能。车内还将搭配 64 色氛围灯、语音控制冷暖箱、无线快充等功能,提升了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风神 L8 的动力系统使用了「马赫电混」方案,包括一台 1.5T 发动机和 30.3kWh 的大电池。根据中汽中心测试,满电满油情况下可行驶超过 2000 公里,纯电续航可达 248 公里,适合城市通勤。整车综合油耗约为 2.4L/100km。
风神 L8 预计将在年内上市。
这两款新车是在东风奕派、风神、纳米三个品牌被统一整合于「东风奕派科技公司」的背景下发布的。
面对新的汽车市场竞争形势,东风集团试图通过奕派科技的「深度整合」来解决资源分散问题,通过用户直达和技术的开放共生来解决效率问题。
奕派科技在发布会上介绍到,奕派品牌定位「主流科技」,以纳米 01/06、eπ007/008 等为代表,面向年轻用户,其中与华为合作的首款高端智能全尺寸 SUV 将于 2026 年上市。风神品牌则专注于燃油、HEV和PHEV等节能车,在巩固目前市场的同时布局 L4 Robotaxi,预计 2028 年在售车型达到 10 款。
两个品牌到 2028 年的产品总数将达到 20 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理想汽车回应「小车撞大车」测试:无意对东风柳汽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评价
理想汽车和乘龙卡车的「舆论对撞」目前看来是要告一段落了。
理想汽车在 i8 的发布会上展示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的理想汽车在和一辆重卡发生相对速度为100公里/小时的正面对撞后,卡车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车头倒扣在 i8 前窗,而理想 i8 A/B/C柱无变形、气囊全开、电池无起火。
这个结果有点反常识,大家普遍认为测试过程中,卡车车头的锁止机构未能正常工作,从而导致了车头的前倾。
而且理想并非是第一个做对撞测试的厂家,极狐高管后来发布了一段去年类似的小车和卡车对撞视频,视频中卡车车头并未出现分离情况,锁止机构看起来起到了正常作用。
▲ 极狐高管发布的对撞视频
而且测试机构似乎忘记了给卡车打码,被眼尖的网友找到了乘龙卡车,随后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开始不断拱火。
▲ 乘龙汽车抖音视频评论区
随后东风柳汽连续做了两条声明,分别是回应理想汽车在碰撞视频中侵权,以及表示「相关测试场景及设备与实际交通情况存在极大差异」,并号召「各位卡友面对网络舆论保持冷静,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在乘龙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
但号召冷静归冷静,乘龙汽车也还是做了几张海报暗示了一下理想。
似乎是被这波舆论一时间冲击的有点不知所措,在发布会过去 5 天之后,理想终于发布了一条声明,核心意思是说他们做这次「小车对撞大车」的测试,初衷是为了让用户看到理想 i8 在提升车辆安全性上的努力和成果,并无意对东风柳汽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评价。
与此同时,测试的委托机构中国汽研也发表声明说,该测试项目仅验证理想i8 车辆安全性,不涉及其他品牌车辆的安全性能评价,乘龙卡车是其在市场端随机购买的二手车辆,测试前仅对车辆做了伪装并配重至了 8 吨。
中国汽研声明中提到此次测试是「非标准车对车碰撞试验」,董车会查询之后发现,非标准车对车碰撞测试是指,测试时未按照权威机构(如C-NCAP、E-NCAP、GB/T等)的正式标准、流程和设备进行的试验。其在测试时可以使用非权威指定的车辆,配重、假人摆放等参数也可以自行确定。
而标准车对车碰撞测试,则必须严格遵循国际或国内认可的第三方标准组织(比如C-NCAP、E-NCAP、IIHS等)制定的测试方案,所有试验用车、假人、场地、速度、角度、传感器记录甚至试验复测都有详细规定。
大家关心的理想 i8 与卡车对撞测试中乘龙卡车的锁止机构为何失效这个问题,各方还没有明确答复,但双方似乎就此息事宁人。
只不过对于乘龙汽车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意外到来的流量,他们也借此机会好好宣传了一波自己的产品,毕竟也不会有人真的相信小车能撞的过卡车。
但对于理想来说,这次事件必定将成为一个长期跟随品牌的「黑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派评 | 近期值得关注的 App
守护孩子的天马行空:美术专业就能做好幼儿美育启蒙吗?
iOS 26 不尽人意,但相机 App 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当 iOS 26 发布后,无论是全新的 Liquid Glass,还是炸裂的可读性、经常性掉帧的动画,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
这番景象,像极了 2013 年 iOS 7 发布时的光景。
不过与扁平化设计随后获得广泛采用的命运不同,Liquid Glass 的出现迅速获得了 Android 阵营的响应:
不跟进。
技术实现的复杂度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是,如今的 Android 厂商早已形成了各自的设计哲学,它们有足够的底气对苹果的新设计说不。
但有一个应用,其设计理念却意外地获得了超越阵营的审视价值,甚至可能成为争议漩涡中,少有的、值得所有厂商静下心来学习的范本——相机。
这个简单的相机,是苹果的知行合一
我们先来看看 iOS 26 改版后的相机到底长什么样。
新设计将屏幕的大部分区域真正还给了取景画面,视觉干扰被降到了最低。
底部的模式切换器也得到了大幅简化,默认状态下只留下最高频使用的照片与视频两个核心选项,让用户在最基础的拍摄模式切换上动作更直接、更不易出错。
至于人像、全景这样的摄影衍生模式或慢动作、电影效果等摄像衍生模式,则被巧妙地归置在照片与视频两个选项的两侧,只需要在切换器向侧方滑动就能唤出它们。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当你需要调整设置时,相关的控件不再像 iOS 18 及之前那样占据屏幕顶端和底部固定的黑色区域,而是以契合 Liquid Glass 整体风格的半透明玻璃浮窗形式叠加在画面之上。
同时,右上角的快捷控件也一改之前相机 app 的复杂逻辑,将重要的闪光灯、夜间模式等控件前置,将倒计时、画幅比例等调整频率较低的控件塞到了二级菜单中,一目了然。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个新的相机 app,就是「简单」,没有任何复杂的选项,没有任何重复的图标,除了最显眼的快门按键,其他一切都为取景器让路。
这种「简单」并非无迹可寻,也不是乱打乱撞,在苹果官网中,有份文档起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苹果公司人机交互指南(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HIG*)中,有两条准则,堪称基石性的原则:
- 清晰 (Clarity):相机界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力求不言自明。它使用用户早已熟悉的 SF Symbols 符号体系,确保图标(如变焦、闪光灯)的表意清晰、易于理解,无需学习成本,界面布局有明确的视觉层次,将最重要的信息和控件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 遵从 (Deference):设计本身不应分散用户的注意力,而是要支持用户的任务,这也是 iOS 26 相机设计的精髓。UI 元素被设计得中性而克制,主动退后,将视觉焦点完全让给取景器中的内容。这种理念旨在让科技变得隐形,让用户专注于拍摄主体,而非操作工具本身。
可以说,目前 iOS 26 相机的首界面,就是按照清晰与遵从两条准则,以极大力度简化了主要操作界面的信息复杂度,严格遵循了这份指引设计与交互的文档的结果。
而前面提到的那些额外的模式或使用频率较低的控件,则被苹果采用了「渐进式披露」的策略来处理,当需要时才出现,而不是随时用信息密度占据注意力。
这种设计哲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复杂性巧妙地隐藏起来,只在你真正需要时才呈现,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日常使用相机 app 的认知负荷,你不会被满屏的选项所包围和淹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的相机设计使用了 Liquid Glass,整个相机应用的图标也得到了相应的升级——WWDC25 上发布的 SF Symbols 7 图标库*,是撑起新相机 app 设计细节的另一位关键角色。
作为与苹果整个生态系统设计语言深度集成的核心资源,SF Symbols 7 的这次更新带来了革命性的动画功能、更丰富的视觉表现力以及一系列智能化的改进,为开发者和设计师们在 iOS 26、iPadOS 26、macOS Tahoe 26 等新一代操作系统中打造更生动、更直观的用户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其核心亮点集中在四大方面:绘制动画 (Draw Animations)、可变绘制 (Variable Draw)、渐变效果 (Gradients) 和增强的魔术替换 (Enhanced Magic Replace),此外,新版本还包含了数百个全新符号,并进一步扩展了本地化支持。
相机界面中使用的所有图标均来自这套统一的 SF Symbols 7 符号库,确保了极高的辨识度和系统一致性。
图标与设计结合,加上新的交互方式,iOS 26 的相机界面,是苹果 Liquid Glass 设计语言与 iOS 26 开发者预览版推出后,最「知行合一」的具象化表现。
在看完相机 app 的新设计与新交互后,让我们将话题转回开头,为什么我说这样一个「简单」的相机 app,值得所有厂家学习?
手机影像,尽可能不做选择题
相机,作为摄影从出现至今,横跨近两百年历史的主要载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竞争。
进入数码时代后,各个相机厂商都推出了多样化的机型,以应对不同使用群体的不同专业需求。
▲ 以索尼为例,就有较为均衡的 M、高像素的 R 以及视频为主的 S 系列
而与之对应的手机摄影,相比之下历史就短了很多,但它的普及面是史无前例的广——手机每个人都用,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摄影。
摄影权力和群体的普及,让手机摄影的专业属性大大降低,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远大于专业群体的日常用户。
这些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台宽容度、分辨率、色深等参数强到极致,可以去非洲大草原的星空下拍 8K120p 狮子的相机,而是一台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集中的注意力,记录下想记录的画面的手机。
速度、效率、集中注意力,诸如此类听起来颇为现代的目的,却与摄影大师 Henri·Cartier·Bresson 在七十多年以前提出的决定性瞬间不谋而合,他将其定义为:
在一刹那间,对一个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表达这一意义的精准的几何构图的同时认知。
这个概念,放在数码时代的今天,也能完美地概括手机摄影的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不断流逝、不可重现的瞬间,俗话说,就是那些你想抬手就记录下来的瞬间。
▲ 你想记录的瞬间,和这些享誉世界的名作一样珍贵
但当我转头举起手机,拍照、人像、夜景、高像素、专业模式、慢门……
茫茫多的模式,正摆在我的面前,虽然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选择,只要不用长曝光拍人像就不影响成片,但这片刻的停顿就像是鞋里进了一颗小石子儿,不妨碍走路,却总是硌脚。
随着手机功能的越来越多,这种矛盾愈发凸显:
想记录家人,举起手机,我需要想想要不要调整到人像模式;面对车水马龙,我需要思考用慢门还是专门的长曝光——而大多数时候,我甚至很难分清自动弹出的夜景模式和单独分隔出来的夜景模式有什么区别。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充斥着菜单、滑块和选项的复杂界面,可以说是这种珍贵瞬间的天敌,它强迫你在按下快门前思考工具本身,从而打断了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情感连接和直觉反应。
当然,在移动影像的竞争中,厂家费尽心思为手机配备了更强大的硬件、更聪明的算法,功能也随之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用户也要做更多的事、做更多的判断与选择,这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最好的手机影像,就是尽可能的不要做选择题。
*参考或关联网站:
-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
- SF Symbols7:https://developer.apple.com/sf-symbols/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实测豆包一键修图,拍照小白有救了|附修图指令
照片后期,向来是横亘在普通人与「大片」之间的一道坎。
专业人士为此耗费心力,将拍摄后的数小时投入到电脑屏幕前,与各种曲线和图层搏斗;普通爱好者更是 常常因为摸不透 Photoshop 和 Lightroom 里那些天书般的工具而望而却步。
我们似乎都默认,一张出彩的照片,必然需要高超的后期技术。
不过,前两天登上热搜的「豆包修图」让我眼前一亮。
在 AI 大行其道的当下,修图这件事或许真的可以变得无比轻松:你只需要用一句话交代你的想法,AI 就能帮你 P 出一张心仪的大片。
对 AI 来说,题材不再是难事儿
摄影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早已分化出人像、风光、美食等诸多门派。
过去,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秘不外传的后期心法,而现在,AI 就像一位打通了所有门派经脉的武林高手,用一套大力出奇迹的算法,通吃各种题材。
风光摄影师常常为了等待一个完美的天气和光线而起早贪黑。
可如果运气不好,拍到一张天空惨白的照片,后期处理起来就相当麻烦——需要创建复杂的蒙版,把天空和地面分开,单独进行调整。
但有了AI,这一切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我将一张照片分别用 Photoshop 和豆包进行处理,照片拍摄于入夜前,但厚重的云层挡住了壮观的落日,同时也大幅度压低了画面的亮度,观感暗沉。
修图的目的是替换掉原本不够漂亮的天空,你能一眼分辨出哪张是 AI 修的,哪张是我手动修的吗?
揭晓答案——左边是我在不到五分钟内用 Photoshop 手动处理的结果,右边则是豆包在几十秒内生成的版本。
乍一看两者效果相近,但作为亲手操作过两个版本的我来说,这其中的差别一目了然。
按照传统的修图流程,我需要手动精细抠出天空,保留地面树枝的细节;接着再寻找合适的晚霞素材替换原本厚重的云层,并统一天空与地面的色调与亮度,以保证整张图的色彩和谐。
而在豆包中,我只需要一句话提示,就能直接生成这样一张几乎完成度极高的图片。
▲ 原本复杂的操作,对 AI 一句话的事儿
放大查看细节后,尽管在极限放大下,AI 图像的画质略逊于手动处理版本,但豆包依然保留了树林与天空交界处的细节,地面亮度与色温也同步优化,整体画面协调自然,展现出相当成熟的修图逻辑。
▲ 豆包处理的天地交界,比我两分钟处理出来的更精细
日常风景照片的另一个难题,则是茫茫多的路人。
按照传统方法,你需要先将照片导入 Photoshop,用污点修复画笔或仿制图章工具,放大到 300% 进行精细处理。
在涂抹路人的同时,还得纠结到底是用内容识别还是近视匹配,若是遇到复杂纹理,还得手动创造纹理,繁琐至极。
▲ 掌握这些工具,是传统后期的第一步
但对于 AI 来说,这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
在不到一分钟的等待后,我收到了处理完成的照片:不仅保留了原图的色调与画质,还精准去除了所有路人。
尤其令人称赞的是,AI 在清除人物的同时,还细致地保留了右侧江岸岩石的阴影细节,没有出现常见的粗糙涂抹痕迹,整体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 使用 ChatGPT 去除路人
光影重塑是风光摄影进阶的修图技巧,指的是摄影师在后期处理中,根据照片的不同表现,运用蒙版、画笔等工具,精细调整局部画面。通过顺应直觉和逻辑的方式,重构整体光线效果,营造明暗对比,从而突出主体,渲染氛围,提升照片的视觉冲击力。
停!
我知道,这么一大串讲完,你已经迷糊了,简而言之,光影重塑就是根据个人审美与技术,调整出更具冲击力和逻辑感的照片。
过去,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熟练掌握 Photoshop 的各种工具,还需要对光线有一定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以及出色的审美,才能做出既不夸张又恰到好处的光影效果。
▲相信我,你不会想学这套流程的
而现在,交给 AI 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在简单交流后,AI 为这张照片按照风光摄影的修图思路进行处理,给画面添加了遮盖无用细节的平流雾,让其覆盖较低的楼房,营造出朦胧氛围;
同时进行光影重塑,从画面原本的光影逻辑出发,加强了阳光在建筑面上的反射效果,使画面光影合理、有层次感,突出了东方明珠的主体性。
▲ 使用 ChatGPT 光影重塑
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挪用到相册中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大种类上——宠物和人像。
这里指的不是磨皮、面部重塑等因人而异的主观调整,而是 AI 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帮你润色画面的光影,营造特别的氛围,以达到手机无法直出的质感。
除了光线调整,在这类照片中,用 AI 添加道具,营造特殊的氛围,也是另一种玩法。
就像前面的一句换天一样,你可以用一句指令让 AI 为画面中添加一些符合环境的元素,比如漫天飘散而下的黄叶,或是从窗台倾泻而入的阳光。
再将脑洞打开一些,如果遇上不满意的天气,你可以让 AI 换一下天空,顺带注意处理好人物的光线,得到一张毫不违和的照片。
▲ 雪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风景和人物宠物解决了,还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能忘记——美食。
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摄影师需要精确校准白平衡,防止任何偏色都会让食物看起来不新鲜。
进入后期,还要小心地提高清晰度,但又不能过头,否则食物会显得干瘪,毫无食欲;接着还要利用色调曲线和 HSL(色相、饱和度、明度)滑块,精确地调整每一种颜色的表现,让色泽更诱人。
在这方面,AI 也可以帮上大忙。
润色后的照片层次更为分明——冷吃兔与鸡肉裹满红亮油润的酱汁,表面铺满鲜红辣椒段,点缀其间的金黄花生米酥脆诱人,视觉与味觉的冲击感扑面而来,瞬间唤起食欲。
可以说,在 AI 的帮助下,你已经跨过了曾经逾越在普通人与大片之间的那道高墙,拥有了「言出法随」般的修图能力。
但魔法并非总能随心所欲,想要精准地实现心中所想,「咒语」是关键。
对 AI 讲话,有些诀窍要注意
用 AI 修图看起来很新鲜,但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文生图的进阶应用。
顾名思义,AI 从我们这里获取一段描述,并从中理解我们的意图,最后生成出符合它理解的图片。
这里的难点在于,什么样的话是 AI 容易理解的呢?
我准备了一张想要处理的照片,以豆包为例,尝试不同提示词的效果。
第一次,如果我简单描述:
将这张照片 P 好看。
此时,AI 对照片进行了一定的基础处理,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画面对比变得更强了,颜色也更加浓郁,但我对这样的处理并不算满意——
这张照片拍摄于傍晚,最大的问题在于画面不够通透,层次也不够丰富,相比提升对比度和饱和度,我其实更希望从整体风格上进行调整。
回头看我的提示词,只有一句模糊的「好看」,但「好看」本是一个极其主观的感受,AI 无法隔着屏幕感知使用者的审美偏好,只能依靠预设的主流美学风格帮忙处理图片,最后就得到了一张「饱和度战士」。
但如果将描述改为:
将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改为蓝调。
有了更明确、客观的描述,AI 生成的图像也明显更符合需求,在观感自然的基础上,蓝调更突出了,画面的冷暖对比也更为强烈,但这样还不够——
单一维度描述的咒语还不够精准,AI 可能会出错,同时由于日落与城市开灯之间有时差,所以拍摄时城市还没有亮起灯光,照片本身并没有体现出城市的繁华,这比较遗憾。
想要这张照片更好看,我们可以为 AI 准备一个更全面的建议。
所以,我们进一步将描述扩充为:
将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改为蓝调,为画面中的建筑物添加一些符合逻辑的灯光,远处高大的建筑可以添加示廓灯,为画面打造内透效果,注意灯光的合理性。
从更多角度描述我们意图的提示词,得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AI 在凸显蓝调的同时,顺利为图片中的建筑物添加符合逻辑的灯光,打造出一张富有层次感的城市夜景照片。
到了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方法论,来为 AI 提供精准的描述,以尽量准确的方式传达我们的意图——
「主体 + 时间/环境 + 光线/色调 + 风格/情绪 + 特殊效果 + 细节约束」
公式由六个部分组成,六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一张照片的各个维度:
- 主体:你希望 AI 处理的核心对象,如:这张人像照片、这张城市夜景
- 时间/环境:希望照片呈现的时间或自然条件,如:傍晚、蓝调、清晨、下雪天
- 光线/色调:想要强化或改变的视觉氛围,如:暖色调、冷光、日落光影、通透感
- 风格/情绪:照片整体想传达的感觉或调性,如:繁华都市、静谧夜景
- 特殊效果:希望额外添加或修饰的视觉元素,如:添加建筑灯光、水面倒影、天空星星
- 细节约束:对 AI 输出的合理性、真实性的补充要求,如:灯光符合建筑逻辑、注意真实透视、避免过度磨皮
按照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掌控照片中的各个元素,越全面,AI 能理解就越精准。
依旧是这张照片,我们用这条公式的方法来撰写提示词,试试 AI 能不能给我们提供另一种风格的照片:
这张照片(主体)改为雨天拍摄,此时正值入夜前的傍晚(时间),为画面添加一定的雾气,雨水与雾气被建筑灯光打亮,在空中连成丝线,雾气可以盖住部份建筑(特殊效果),同时按照逻辑重塑光影(光线),注意不要改动删减照片中已有的建筑和元素(细节约束)。
雾气自然、影调和谐,积雨的屋顶还有符合逻辑的光线反射,这张照片的确出乎意料——
以往需要繁杂后期才能实现的效果,现在不到 30 秒就能轻松获得。
需要一提的是,在我试过的几十张照片中,修图效果最强的是豆包,其次是 ChatGPT,文中总结出的提示词公式,在这两个 AI 上都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而 Gemini、Qwen 等 AI 工具则更倾向于重绘,照片改动痕迹较重,相较之下更推荐前两者进行精修润色。
玩到这里,我一边感叹 AI 的确强大——不需要任何修图基础,只需要提供完整的想法,就可以得到一张处理得八九不离十的照片;
但另一方面,一个有些老生常谈,但的确没办法忽视的矛盾,开始拷打我的内心。
照片的「真实」,到底在哪里?
在 AI 技术的加持下,我们的创作和表达变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丰富。
修图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地通过 AI 实现照片的修饰与再创作。
不过,当我们沉浸在用 AI 把自家猫咪 P 成宇航员的乐趣中时,一个纠葛已久的矛盾,也随着而来:
在一些人眼里,AI 修图让照片背离了现实,变得虚假;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这只是自娱自乐,何必用如此严格的要求去度量一张照片。
在技术交替的时期,类似这样的理念之争并不稀奇,甚至已经有了愈演愈烈之势。
德国摄影师 Boris Eldagsen 在用一张 AI 生成的图片赢得索尼世界摄影奖后,主动拒绝领奖,并公开了图片的 AI 身份。
在世界级的专业摄影比赛上整这种活儿,并不是一个玩笑——他想以此引发人们的讨论,并强调我们必须区分用光写作(摄影)和用提示词写作(AI 生成),以保护照片的公信力。
▲ 赢得索尼世界摄影奖的 AI 作品《假记忆:电工》,由 DALL-E 2 生成
不过,这场关于真实的辩论,或许从一开始就混淆了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语境:一种是「公共领域的真实」,另一种是「个人表达的真实」。
对于法庭上的证据,或是《纽约时报》的头版照片,客观、可验证的真实性是其生命线,一张照片的来源——由谁、在何时、何地、为何拍摄——是判断其价值的根本标准。
在这种语境下,任何未经声明的修改都可能构成欺骗。
▲ 能将特朗普 AI 成猫猫吗?恐怕改不得
但对于你的朋友圈来说,真实的含义则完全不同。
在数字世界的私人领地里,我们追求的往往是一种情绪的真实、一个笑话的真实或一种审美的真实。
是的,当看到一张猫猫正在帮忙做饭的图片时,我们不会感觉自己被欺骗了,只会被逗乐。
▲ 我给爸妈说猫猫给我养老,我爸妈也不会和我急眼
这里的真实无关乎事实,而关乎表达。
这或许才是普通人拥抱 AI 修图的真正原因——在个人表达的领域里,意图是事实更重要的准绳。
一位新闻记者的意图是见证,他有责任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事件;而一个普通人的意图是表达,他有权利通过各种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去吧,大胆地让赤道下雪,让猫咪登月。
在这个 AI 的时代,在你的私人世界里,想象力是唯一的边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iPhone 要出「大师模式」?我举双手赞成
关于 iPhone 17 Pro 的影像部门,最近又传出两个新消息。
其一,是前两天爱范儿报道的 iPhone 17 Pro 系列上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变焦。
在国产手机卷生卷死,拍月亮都已不再是极限的同时,苹果最似乎终于回过味来了,开始追赶「拍得远」的潮流了。
但市场与用户经过多年的实践,早已明白焦段不是越长越好,iPhone 的长焦从 3× 到 5×,现在又要直接上 8×,大家还买不买账,真不好说。
不过,比起这个有点争议的长焦,另一条消息我倒是举双手赞成:
苹果要亲自下场,开发一个专业级的相机 app,很有可能随 iPhone 17 系列和 iOS 26 一起问世。
只不过,我对「专业级」的形容,可能另有想法。
手机上的专业相机 App ,可以不那么专业
在聊这个新的相机 app 之前,我们先回头看看 iPhone 目前的原生相机。
它的槽点,其实积攒已久。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点——太繁杂,太自动。
繁杂不难理解,如果你使用的是 iOS 18 系统,可以打开相机看看,从 iOS 7 沿用至今的界面,如今已经被各种新功能塞得满满当当,底部模式栏多达七八种,还有隐藏在二级菜单里的各类功能,想要完整摸清,非重度用户几乎做不到。
而太自动,则更让人无从下手——在 Android 阵营手机已经遍地专业模式、RAW 支持、AI 参数自定义的今天,iPhone 的相机却依然像是个「你只负责按快门,其它我来决定」的保姆。
这种不给用户选项的设计哲学,一直被不少人吐槽过于傲慢。
于是,在 iOS 26 上,苹果终于动手了。
借着全新的液态玻璃视觉语言,原生相机迎来一次罕见的大改版——
过去复杂堆砌的功能被有序拆分,照片与视频两个主模式作为「主轴」,其余的慢动作、延时摄影、全景等被收纳到子菜单,只有在滑动切换时才会展开;而原本埋在角落的二级菜单,也获得了更清晰的层级与结构。
可以说,在 iOS 26 之后,iPhone 的相机终于看起来没那么吓人了。
但问题也随之显露得更清楚了:自动依旧自动,参数依旧不给调。
一部价值万元、拥有强大 ISP 与影像系统的设备,在原生相机手里,却只能拍「苹果希望你拍的样子」。
这就引出一个疑问:
这样的相机,真能释放 iPhone 的全部影像潜力吗?
的确,虽说大道至简,但代价是压抑创作空间,那恐怕就不是「设计减法」,而是创作自由的减法了。
沿着这个逻辑,一个「专业级」的,兼顾视频与照片的相机 app 出现,变得顺理成章了起来。
不过,就像开篇的结尾说的那样,这个所谓的「专业级」,我要打个问号。
虽然目前还没有更详细的爆料,但从苹果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也许可以管中窥豹——
苹果也许不会像 Blackmagic Cam 那样,走完全复刻相机和电影机设置的路线,而是更可能选择开放一部分关键参数控制权,打造一个半专业的 app。
这并不是胡说八道,从 Apple Log 的推出开始,苹果就在悄悄尝试一套更「苹果味儿」的专业路径——Final Cut Camera。
作为苹果亲自操刀的原生视频 App,Final Cut Camera 没有塞满快门、ISO、白平衡这些硬核参数,而是只保留了几个关键控件:视频规格、焦段选择、音量监看。
设定好帧率之后,用户基本就可以一键开拍,不用再纠结曝光三要素。
当然,目前 Final Cut Camera 更重要的任务,是服务于多机位联拍——它支持多台 iPhone 和 iPad 之间的远程同步录制,所有素材自动打上时间码,精确同步,拍完即导入 Final Cut Pro,原生无缝衔接,堪称苹果生态下最「顺滑」的拍摄前端工具。
而在 Final Cut Camera 之后,苹果在去年 App Store Awards 上的一次选择,也从侧面印证了这条「半专业路线」的可行性:
苹果把「年度 iPhone 应用」这个最高奖项,颁给了一款名叫 Kino 的 app。
这是一款专门为 Apple Log 设计的视频拍摄工具,内置了几十种针对 Apple Log 的专业 LUT,哪怕你完全不懂调色,也能快速搞出风格化大片。
不过,Kino 能拿下年度 App,不止因为它有 Log LUT,更在于它将专业与易用间的平衡,拿捏得非常到位。
打开 Kino 的主界面,你会发现它非常克制:
- LUT 列表
- 对焦
- 焦段选择
- 视频规格
- 音量监看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专业参数需要你去控制,连白平衡都放进了二级菜单中。
这种设计方案带来的是使用上的简单——
你不需要知道 24fps 对应多少快门速度,不需要会看直方图判断灰片曝光对不对,甚至连 ISO 都不用调。
你只需要确认好帧率,然后举起手机,就能拍大片。
这种将关键参数「保留」,将技术细节「隐藏」的思路,本质上是把用户从复杂的参数设置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画面本身。
可以说,Kino 就是在专业和易用的两极之间,找到了精准的中间地带,砌筑了普通用户用好专业功能的桥梁。
在 Final Cut Camera 和 Kino 之后,苹果如果真要做一个自己的「专业相机 App」,大概率也会延续这条路线。
「大师模式」:给大师加码,为大众铺路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刚刚举出的例子,似乎都是视频,可这个苹果的新相机 app,可是打算照片视频通吃的啊。
那拍照这块,还有没有想象空间?
别急,还真有——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国产阵营。
在今年的 Find X8 Ultra 上,OPPO 全新升级的大师模式,就给出了一个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解法:
它融合了哈苏的经典影调和 OPPO 的计算摄影技术,同时又赋予用户极高的创作自由度,打造出一个既不是「自动模式」,也不是传统「专业模式」的全新界面。
什么意思呢?
一方面,它不像专业模式那样需要用户理解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参数,不需要每一项都手动调整;
但另一方面,它又不是传统自动模式那种一键出片、风格固定的流水线,而是保留了足够多的调性控制权,让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去定义一张照片的影调、质感和色彩。
你不需要变成摄影师,也能拥有掌控画面的自由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介于易用与专业之间的「中间地带」设计。
而在 iPhone 上,另一个 app 也从功能性上为苹果做了个好榜样——
前段时间,Google 相机之父跳转到 Adobe 以后推出的计算摄影软件 Indigo,不仅通过算法为 2×、10× 等非原生焦段带来媲美光学变焦的画质,还几乎没有 DeepFusion 的别扭锐化感,甚至将放大后的底噪也解决得很漂亮。
▲ Shot on Project Indigo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要求你拍 RAW,也不用会调 LUT,开拍即用,所见即所得。
这为易用和专业间的中间地带找了个精准的边界:专业不一定意味着复杂,精准的体验设计与算法支持,也能为摄影创造另一种美学路径。
当然,目前的相机 app 还没有太多的爆料,上面提到的内容,更像是一场基于苹果过去动作和已有事实的结果归因。
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说,我非常支持苹果做一款新的相机 App?
只要我们回头看看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就会发现:
处理器你追我赶,屏幕你亮我亮,电池快充早卷成了标配,系统交互也逐渐同质化……
影像,成了手机厂商为数不多还能讲故事的主战场。
无论你愿不愿意,在没有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之前,手机拍照好不好,录视频怎么样,依然会是本阶段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只是苹果,所有头部厂商都会愈发向专业化靠拢。
我相信你肯定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个趋势:
杜比视界、HDR、RAW、Log、LUT……
这些曾经只属于专业摄影圈的术语,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手机发布会上,被一个个当作卖点塞进 PPT 里。
厂商说得热血沸腾,用户听得一脸懵懂——这些功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换句话说,当我们花了旗舰的价格,获得了旗舰的配置,怎么才能真正把它们用起来,而不是买完就搁置呢?
硬件尽了力,希望在软件。
如果苹果真的要做一款新相机 app,我希望它在兼顾发烧友的同时,用简单体验打包专业能力,也做给每一个被复杂参数劝退过的普通用户。
给少数人加码,为多数人铺路,两件事儿可以不冲突。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兔子蹦床」播放超 5 亿!这条全网最火 AI 视频,是人类爱被「骗」的结果
一段看起来像是夜视监控拍到的「兔子蹦床」视频,在 TikTok 上爆火,全网收获了有 5 亿次播放。
视频看上去像是某户人家的安防摄像头拍到的,灯光昏黄、画面模糊,但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几只兔子轮番起跳,活像在开夜间演出。
视频的标题写着:「刚查看了家庭监控,我想我们家后院来了几位特邀嘉宾!@Ring」 。
监控的模糊画质、几只看似在狂欢的兔子,这可爱又略带一丝真实感的画面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
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坐拥百万粉丝的名人 @Greg 也评论说,「我从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一群蹦床兔子,直到今天」。
然而,这份可爱是虚假的。视频中的兔子并非真实存在,有人发现,它是AI生成的。
第 5 到第 6 秒之间,左上角的兔子忽然「消失」。回头再看,细节确实有点怪。
但和大多数「AI 穿帮」视频不同,这次几乎没人第一时间认出来。哪怕是刷视频经验老到的年轻人,也直呼「完了,我居然被骗了」。
但这不是一场骗局,更像是一种小型社交媒体的灾难:不是「我们被骗了」,而是「我们居然愿意被骗」。
看似糊得刚刚好,其实「骗」得刚刚好
这段 AI 视频之所以能成功「欺骗」大众,很大程度上并非因为 AI 视频生成技术已经完美,而在于它「骗得刚刚好」。
它精准地利用了我们对监控视频的固有印象,也踩中了最能让我们放下戒备的那些流量密码。
模糊的夜视画质和静态背景,刚好遮住 AI 的弱点
我们习惯于认为夜晚监控录像就是模糊、黑暗且充满噪点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完美掩护了 AI 视频的技术硬伤,例如在动作连贯性、阴影细节和背景动态上容易穿帮等问题。
所以当它以「夜晚监控录像」的方式出现时,画质本身的低清模糊反倒成了障眼法,帮它遮住了真实感缺口。
▲ 视频画质符合夜间监控特点,且背景是完全静止。
此外,尽管一些 AI 视频生成模型在处理前景主体方面已经相当出色,但背景的渲染往往会显得非常超现实。
而这段视频的背景是静止的,这又为 AI 规避了一个技术难题。
带「@Ring」的文案增强了来源可信度
视频发布者在标题中聪明地标记了家庭安防摄像头品牌「Ring」,一下子就让这视频的来源显得有理有据,让人感觉更真了。
▲ Ring 是家庭摄像头品牌
这个小细节营造出「这视频是别人家门铃拍到的」错觉,让人自动归类为「生活记录」而非「创作内容」。
「动物夜间搞事情」是互联网用户默认接受的 meme
无数次病毒式传播的视频,已经训练我们相信这个场景是真实的。猫晚上偷吃泡面、浣熊夜闯泳池、郊狼在蹦床玩耍,动物们总爱在人类不在时「犯规」一下。兔子蹦床这种事,怎么看都合理。
▲ 熊闯入游泳池
最重要的:它太可爱了!谁会去质疑这么温柔的一幕呢?当一段内容足够甜、足够轻,它就很容易让我们「选择相信」。
尽管视频中间,左上角的兔子突然消失,暴露了 AI 生成的本质。但对于绝大多数刷短视频,快速滑动的观众来说,这一瞬间的破绽极易被忽略。
就在兔子视频引发热议的同时,马斯克也分享了 AI 视频技术的惊人进展。
10 天前,一段 6 秒的视频渲染需要 60 秒,之后降至 45 秒,再到 30 秒,现在已缩短至 15 秒。
本周我们或许能将时间控制在 12 秒以内。
他同时表示,实时视频渲染技术有望在 3 到 6 个月内实现。
▲ 马斯克推特截图
这意味着,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兔子消失」这类穿帮镜头,在几个月后可能就几乎很难发现里面的 bug。
当 AI 视频在技术上无懈可击时,再去讨论「如何分辨真假」就失去了意义。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从技术本身,转移到更核心的问题上。
让我们被骗和狂欢的,其实不是 AI
视频的真相揭晓后,许多用户表达了一种「信仰崩塌」的感觉。
一位 TikTok 用户说,「这是第一个我相信是真的 AI 视频,等我老了肯定完蛋了」。另一位用户则表示,「现在我觉得我以后就会是那种被骗的老年人」。
这种从自信到恐慌的情绪转变,成了一个新的网络热点。
然而,将问题仅仅归咎于「AI 发展得太快」或「我们太容易被骗」,可能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事件的核心,或许不在于 AI 技术本身,其实在于社交媒体平台本身的那一套玩法。
通过翻看视频的评论记录,我们发现人们在评论区的反应,呈现出来的几乎是同样的一个心理剧本。
首先是「天啊,这也太可爱了」;
然后,「等等,好像不太对劲?」;
第三步,「我被骗了?完了,我要变成会被骗的老年人了吗」;
最后还是回到了,「但……我不怪它」
我们正在和 AI 视频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逻辑」。
我们不是完全相信它,而是默认它可能是假的,但我们依然愿意停下来看看、点个赞、转发给朋友猜一猜,就像一个游戏。
▲ 短视频平台推荐系统
而平台的算法,也深知这种心理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AI 视频是真是假」不再是重点,它更像一种参与门槛:你看懂了没?你能分辨出来吗?你被骗了吗?
AI 爆发的这两年,我们总是感叹 AI 视频图片已经能以假乱真,因此感到恐慌,担心自己未来会更容易被虚假信息蒙蔽。
然而,这个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并非完全源于 AI 技术的「欺骗性」,而是源于人类观众内心深处对「被欺骗」的需求。
这些网友不都是被动地被骗,而有不少是主动地、心照不宣地参与了一场名为「假装相信」的集体游戏。
这场狂欢的主角不是 AI,而是我们自己。
正是视频中那「一闪而过」的兔子消失 bug,才让整个事件升级为一场全网参与的「找茬游戏」。如果视频完美的天衣无缝,它可能只会然后迅速被下一个视频淹没。
▲ 电影「致命魔术」
这就像观众明知道魔术师在「欺骗」他们,但他们享受的恰恰是那种「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看不出破绽」的认知挑战。
AI 兔子的「穿帮」,就是这个魔术被揭穿的时刻,它让所有人加入讨论,从而引爆了传播。
缺陷创造了争议,争议驱动了参与。视频的真假不再重要,它所引发的混乱和讨论本身,就是流量的保证。
这种「我竟然也被骗了」的自嘲,迅速拉近了陌生网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了一种「我们都是容易被骗的笨蛋」的社群认同感。由「共同被骗」而产生的连接,其社交价值远大于视频内容本身的真实性。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学会有意识地享受这种「虚假内容」带来的乐趣,同时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但这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潜在的危险不只在于 AI 的逼真程度,而在于当这种「集体欺骗」被用于恶意时,比如制造谣言或骗局。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对信息「意图」的识别,而非仅仅对「真伪」的判断。
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这个内容想让我产生什么感觉?它最终想让我做什么?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一日一技 | 让 Notion 树状结构数据库的筛选功能更实用
派早报:新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回应竞业等热点问题
在有限空间内装进更多可能:我的桌搭思路 & 好物分享
笔记系统实战:以奖学金之名,我如何用 Obsidian 备考数学
本周看什么 | 最近值得一看的 8 部作品
为什么我劝你不要练习正念冥想
我的信息角落——晒出安静里的 Quote/0 摘录
离职 10 年后,我又回到少数派了
派早报:大疆发布首款全景相机 Osmo 360、乐道 L90 发布等
本月玩什么 | 咚奇刚 蕉力全开、改善:工厂物语、Wheel World
对话 Hypershell:人人都能成为「钢铁侠」,是可以触及的未来!丨多样性公司
编者按:
当我们想喝可乐的时候,在极长的时间都只有两个选择: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当我们选择手机的时候,有 90%的概率在苹果和华米 OV 等品牌里辗转。当我们买运动服饰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率是 Nike、Adidas。
但世界之所以缤纷多彩,是因为在这些巨头之外,有一些不遵从传统,力求创造不同,注重设计和功能,着眼于明日的公司存在。
它们有着非主流的商业模式,设计与产品能提供独特的用户价值,和足够的社交谈资。重点是,它们没有大公司的包袱,敢于不顾一切的进步。它们,是「多样性公司」。
多样性,是开放世界的关键。爱范儿相信,只有真正关注和理解多样性公司才能比更多人更早地看见未来。在同名栏目中,爱范儿将以专访的形式,与你一同见证这些多样性公司,如何重塑未来,定义新常态。
本文为「多样性公司」栏目的第 6 篇,我们和 Hypershell 的创始人 Kelvin Sun 和联合创始人 Penn Yu 进行了对谈。
Hypershell【极壳(qiao)】是世界上第一家把机械外骨骼产品从医疗和工业领域带到消费者领域的创业公司,现在每个人都有机会去体验机械外骨骼产品给人类躯体带来的力量和体能提升。这有点像钢铁侠在山洞里造出了 Mark I 装甲一样,人类对于「自身」的想象力可以进一步扩展,更重要的是,这种科幻想象,真的有机会变成未来的现实。
Hypershell 目前一共有 3 款产品在售,分别是基础款 Hypershell Go X,功率更高的 Hypershell Pro X,更轻更耐久,采用了碳纤维和钛合金材质的 Hypershell Carbon X,这些产品可以在登山爬楼,徒步骑行等 10 多个场景提供腿部助力。理论上,拥有 1 马力功率的 Hypershell Pro X 可以提升 40% 的腿部力量,抵消 30 公斤的负重,节省 30% 的体能。
极壳首款产品年初在海外正式上市后,已在全球范围拥有超过 1 万名用户,在快速增长的成绩加持下陆续获得了来自 IDG、红杉等资本的青睐,已累计获得数千万美元融资。
Hypershell 也在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八月将在国内前沿潮品渠道 DrivePro 开启体验与销售。
▲ Hypershell 团队
「我的生命没有一分钟被浪费,都在为 Hypershell 做准备」
Q: 为什么给公司取名叫 Hypershell?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A:很大程度上是受一些文化作品的影响,对我们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攻壳机动队》,Ghost in Shell,在这个动漫里 Shell 其实有蛮特殊的含义,指的是灵魂的容器,就是人除了自己的自由意志之外都是 Shell。
这个就跟我们做的事情强相关,我们想要最新的机器人技术和 AI 技术赋能人本身,增强人的自由意志。所以 Hypershell 其实也是指更好的 Shell,更好的人类自由意志的容器。
第二层意思来说,我们做的事情跟户外也是强相关,可以说我们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的户外装备,过去户外装备有软壳 Soft Shell,硬壳 Hard Shell,Hypershell 也会是一种新的户外装备形态。
我们觉得 Hypershell 很能代表外骨骼这个品类,我们和用户测试了很多名字,比如 Exoskeleton,比如 Power Suit,最后大家普遍觉得 Hypershell 很有代表性,就像吉普车就是吉普车,不用叫四轮越野车一样。
Q: Hypershell 创始人 Kelvin Sun 之前创业的领域是在开发板领域,还有一些机器人项目,为什么这次创业选择了机械外骨骼赛道,毕竟这是一个非常新兴且未被验证的赛道。科技领域创业,你认为是应该更多基于趋势判断,还是源于某种使命感或个人直觉?
A:之前我做开发板其实也是一种机器人的控制器,做的一些机器人产品也是各种机械臂,然后还有 3D 打印以及机器人移动底盘的创业项目,它们都是非常典型的跨学科机电产品。
要说为什么选择外骨骼这个赛道,最真实的答案一定是基于我自己的愿景,我想要实现的东西,和当下趋势之间的双向奔赴,只有这样,事情才有机会做成。
每一代人创业的方向一定是很大程度上受他们小时候的各种因素和看过的文化作品的影响,我非常理解马斯克想让人类上火星,是因为他小时候看的都是《银河系漫游指南》之类的。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看的都是高达,EVA,当时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非常酷,但因为太科幻而很难成为现实。现在我会觉得这些东西极尽自己所能,能一点点地拉进现实世界里,这就是非常有意义的方向。
我初中做的第一个 DIY 项目,是一个肌电传感器,现在看,做外骨骼最难的地方在于人,怎么去理解人的运动意图,肌电信号恰好是个有效途径。
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我会发现过往所有的精力其实都是在为此刻而存在。
外骨骼是一个包含机器人,人工智能,还有人机工程学的复杂领域,我觉得过去做的大量的各个方向的工作,都是在为这样一个目标做筹备。
回过头看,我的时间没有一分钟被浪费,这是一种很活得很真实的感觉。
▲ Hypershell 早期设计草图
Q: Hypershell 众筹的成绩非常不错,首月 2638 名支持者,123 万美元众筹金额,对于你们来说,众筹的作用是不是验证这款产品在消费级市场的潜力?
A:拿到第一笔融资过了半年,23 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第一版全功能的原型机出来了,等于是我们已经验证了这个产品的可行性,从脑子里的虚拟物件变成了实际的产品,还能给很多人去体验,大家都觉得功能上超出了预期。
当然我觉得原型机距离真正能够量产的产品差距还非常大,缺了很多工程细化和可靠性的优化,以及各种 corner case(边角案例)的推敲。
我们定义了消费级的外骨骼能够有最大 1 马力的功率,在很多场景够用了,然后续航还很长,接近 20 公里,同时它真实地融入 AI 能力,能够自适应多种多样的地形。
更重要的是,我们把这些能力打包起来,还有一个很亲民的价格,几百美元,相比于传统工业级外骨骼价格有数量级的降低。
当时对内来说是验证了概念的可行性,但我觉得一定要去验证这个品类的需求。很多做这种创新类消费硬件的公司,往往死在了闭门造车,拿着锤子找钉子,我们过去的创业经历也犯了大量这种错误。
众筹对我们的价值其实是进一步的 PMF(Product Market Fit)验证,是产品和市场需求之间匹配度的验证。
Q: 对于 Hypershell 这样在新兴领域的初创公司,目前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外骨骼是一个很需要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赛道,这个品类的迭代一定不是依靠内卷和高压去实现的,而是要尊重时间,需要团队花时间沉下心,去思考,去理解,去不断摸索。
这种时间和过程的不可压缩性,和我自己的紧迫感是有矛盾的。
做外骨骼肯定是个长期的事情,需要未来几十年去努力和迭代,但整个硬件行业的竞争又非常激烈,节奏非常快。
甚至我们还没法依靠堆人力来解决问题,因为行业里不存在现成的外骨骼方向人才,我们筛选到合适的人也需要很长的培养周期,才会对外骨骼有系统性的理解。
另外我们也是在跟物理规则做对抗,相比于软件开发,Hypershell 的产品跟人有强相关和接触性,既要极致轻量化,又要极致高强度,这里面需要权衡和选择很多东西,外骨骼不仅前沿,链条又很长,需要从实验室环境牵引到产品化,中间还要在链路上的关键技术点做突破。
我们研发团队的构成,一半偏学术型,一半偏产品化,我们跑在靠前位置就是需要做大量实验室阶段的工作。
Q: 目前做机械外骨骼产品的初创企业有好几家,产品形态看上去也比较接近,Hypershell 的差异性和竞争力在哪里?
A:Hypershell 第一代产品上线之后,算是证明了这个品类的潜力,还有用户的需求。所以确实也能看到最近一年不断有类似形态的产品出来,不过我觉得做一个长得像的产品并不难,因为这个东西的复杂度看上去好像也没那么高,无非就是两个电机,中间几个杆子连起来,加一些布带子绑起来。
无人机在物理形态上也贼简单,4 根树枝绑 4 个电机也能飞,但是看着接近和真实好用的产品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外骨骼需要在人体工程学,可穿戴设计,机器人,到动力系统和 AI 算法上都研究得很深入,还要抠得很细,最终体验上才比较好。
我们的优势就是除了做了很多前沿性的探索之外,在做外骨骼这件事上足够认真,以及抠得足够细。
竞品确实很容易抄一个形态,但是对于这个形态的底层逻辑很难有具象化的概念,当他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差一点的时候,最终叠加出来的整体体验肯定是比较糟糕的。
比方说,十几年前花 1000 块就能买一个扫地机器人了,但是当时扫地机器人的策略是随机乱撞,回家还要找机器人随机到家里哪里去了,这种产品在我妈的印象里就很傻很垃圾,这个观念在她脑袋里存在了十几年。最近换了自动上下水,带激光雷达和 AI 规划算法的扫地机器人,她才觉得扫地机器人现在很聪明很方便了。
所以对于外骨骼这个品类来说,一定不能让一代人因为一两款垃圾产品就觉得这个品类不行。
实际上我们众筹真实交付的产品也不是众筹展示的那个版本,我们把众筹那一代砍掉了,重新做了第二代发货,因为我们觉得第一代的构型存在很多瑕疵。我们甚至觉得如果这一代产品发给用户,那消费级外骨骼行业就凉了,这代人可能都对这个品类有不好的印象。
「AI 是 Hypershell 产品最核心的两个能力之一」
Q: 一些外骨骼公司从工业或康复市场切入,更偏 B 端,而你们选择了面向日常用户,聚焦户外助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决策?
A: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很难的决策。
就是如果你真的选择一个出发点是基于愿景和使命感的创业项目,这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决策,最终都是 people mission fit (人和愿景匹配)的问题。
你让我去做医疗或者工业领域的外骨骼,我觉得我也做不好。
我自己就是一个户外爱好者,我喜欢徒步,生态游,自驾,我很能理解这些场景下用户需求和用户痛点是什么,我也很想去打造极致的产品,让我自己也很享受使用这个产品的过程。
这就是我做这个品类的基础,我能同理心用户。
Q: 对于目前的机械外骨骼市场来说,绕不过的就是体积重量和功率之间的矛盾,为什么 Hypershell 的初代几款产品,选择了 2KG 左右,32 N·m 扭矩,800W 峰值功率,1 马力的尺寸?为什么不做得更重更强?或者说 Hypershell 内部是把 1 马力作为目标,然后尽可能极限地做小做轻?
A:其实这个 1 马力是反向虚标,它真实的功率其实是 1.1 马力左右,800 多瓦。
因为我们我觉得用户很难具象化理解多少瓦是什么概念,但是马力很好理解,就是一匹马的力量,人显然没有马的劲儿大,我们调研发现 1 马力用户很好理解。
选择这个性能很大程度是在这在这种构型下,800 多瓦的功能不单能应对日常出行场景,同时还能在一些跑步冲刺,还有极限登山场景也能有很好的助力,是一个非常够用的性能指标。
800 瓦就是我们算出来合理够用的功率范围,1 马力是更好的用户沟通选择。
然后 800 瓦会决定大概的扭矩是多少,扭矩会决定产品结构的刚性和可靠性,然后再去决定用什么材料,要不要上碳纤维或者钛合金,怎么去设计产品的疲劳寿命。
其实就是这样的推导过程,确实就是先把目标定好再来想办法实现,但这个目标也是来自于我们的理论推导,对场景的理解还有实际的测试。
Q: 作为一款「助力」设备,Hypershell 的机械外骨骼产品,AI 对于人类动作意图的理解和预判,是否和本身的机械能力一样重要?
A:Hypershell 产品里一个「小脑」叫 MotionEngine ,融合很多种不同的传感器,还有不错的算力。
为什么有这个东西呢,是因为我理解阻挡外骨骼产品走向更泛化更多样的场景的,不光是硬件性能,或者价格很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AI 能力不够。
从实验室角度来看,两个人身材接近,但脚的码数不同,走路步态也会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助力方式是有效的?结果其实是千人千面,这个策略对我有效,但是对你就完全没有效果。
另外不同的场景和运动形式,走路,上小坡,爬楼梯,走碎石路,登雪山,或者力量训练,或者骑自行车,用户需要的助力方式也完全不一样。
在用户千人千面,场景纷繁复杂的情况,让 Hypershell 的产品能够无缝地去自适应切换,其实是 MotionEngine 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机器上只有一个按键,就是开关机,我们的理念是你除了开关机之外,整个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不需要任何的按键操作,而是通过 MotionEngine 帮你做了识别,然后帮你做预测、调整和适应。
这是让外骨骼走向现实生活,应对复杂的非结构性场景的必由之路。
行业里最主要的一个难点就是对于人的意图识别,就像我刚才说的,刚好我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做肌电传感器了。
所以我的理解是,MotionEngine 背后的 AI 能力,是 Hypershell 产品核心的两个能力之一。
Q:机械外骨骼这个名字形容 Hypershell 的产品恰当吗?你们希望用户把 Hypershell 看作一款什么样的产品?是运动辅助器?是下一代可穿戴?还是未来的人体增强工具?
A:这个问题我们最近也在不断地去探讨和思考,就今天来看,Hypershell 的产品在不同场景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自行车场景下能让所有自行车变成 E-Bike,徒步场景呢,又是 E-Hike,工作场景里,比如要爬好多楼梯的巡逻巡检也会更轻松。
坦白讲,我们对 Hypershell 产品定义的认知仍然在一个迭代的过程中,我们认知它是一个比较 multipurpose 多用途的东西,我们不希望它这个场景或者用户群被限缩,还是希望去保持它的这种延展性和多样性。
不过更抽象地讲,我会说 Hypershell 的产品是一种物理层面的增强现实。
这是我前段时间才有的理解,它是人和物理世界中间连接的一层「介质」,它可输出、可编程、可数字化,可以去提升人的能力,对吧?
也可以去模拟一些体验,让你感觉好像在月球走路,或者让你在感觉在更重的环境走路,比如泳池里面,然或者让你模拟碰到了什么墙,踢到了什么东西。
我觉得人的很多能力和体验其实都可以在这层介质的基础上去重新思考。
Q: 目前 Hypershell 产品主要还是腿部助力,未来会不会有手部助力产品的规划,应对搬运等场景?
A:我觉一家公司的产品拓展方向必须具备两个维度的考量,第一是你的底层的技术能力模块是否能够很好的重叠和复用,第二是用户群是不是同一波用户群。
最完美的拓展方式应该是两个都符合,就是同一种技术路径,然后同一种人群可能存在着不同需求,那这是一个很好的品类拓展路径。
对我们来说,搬运这些场景,我们觉得是一个很刚需很现实的需求,但和我们当下用户人群的重合度很低,加上上肢的外骨骼其实更难做,上肢的动作维度更多更高,很难被标准化,属于很难做一个产品匹配不同场景的领域,这里更适合做高度定制化的产品。
Q:从目前的产品情况来看,是否可以接入一些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根据当前的心率水平,血氧含量等身体数据动态调整 Hypershell 产品的输出功率?
A:这是一个非常好的 idea,Hypershell 产品其实具备基础的这种能力,根据你的动作,还有当下的能耗水平,实时地去调整助力的策略和功率。
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实现单键操作,用户只需要开关机就行。
刚才你说的这个方向,我们也在做一些准备,最近的探索就是 Apple Watch 端的 app 很快就会上架,和可穿戴设备结合确实是我们关注的方向,通过 Apple Watch 检测身体状态之外,手表也是一个更适合我们产品的人机交互界面,比如户外场景下,抬手就能看到自己和设备的状态。
「成为钢铁侠,是可以想象可以触及的未来」
Q: 已经有马拉松选手穿戴你们的产品参加了马拉松赛事,提升了他的最好成绩,马拉松属于重在参与的运动,不过事实也是 Hypershell 因为便携性轻量化加上助力特性,一定程度上能提升运动表现,你如何看待外骨骼技术在提高个体能力的同时,可能带来的效率悬殊以及公平性的问题?尤其在劳动或竞技场景中。
A:首先我觉得这是一种 trick,一定算是作弊。
当然那个用户的成绩属于可讨论的范畴,他没有影响奖金和名次,更多是提升自我成绩。
对于我们来说,他也是通过这种参加马拉松的方式去测试 Hypershell 产品的有效性,一个运动员在剧烈的,竞争态势的竞赛环境里长时间跑步,能够看到这款产品真实的有效性如何。也不光是为了省力,也能帮助运动员挑战自己的极限。
从运动本身长期来看,外骨骼产品肯定会被禁掉,今天它还处于大家没留意的地步。但是外骨骼产品也可能会催生新的比赛种类,就像之前北京举办的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一样,说不定未来也有外骨骼铁人三项,大家在竞技场里公平竞争,反而也会引导行业,还有人类去突破极限,就像现在的 F1 比赛一样。
Q:人与机器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们好像正处在一个人机融合得微妙临界点,你怎么看待「赛博格」这个概念逐渐成为现实,尤其在人机协作与身体延展的语境下?
A:大家似乎看到了一些影子,比如说这两年马斯克的脑机接口 Neuralink 项目有些进展,还有我们 Hypershell 这样的产品能做人类物理层面的增强,大家似乎看到了人和机器融合的可能性,但是我觉得真要说「临界点」,还需要大量的基础突破才有可能。
比如说智能义肢的研发,就比外骨骼更难,我和一些研究团队沟通过,他们的研发状态就是开发了很多智能义肢,但整体和人的适配度非常低,很多案例里只有一两个人穿戴的时候有不错效果。
我觉得这是一个缩影,真正可用的连接神经的人机接口我觉得还得 20 年往上,今天来看还是体外的工具型设备更现实,更普适,门槛更低,比如说电机的能量密度,已经是人类肌肉的 100 倍。
Q:手机、耳机、智能手表,包括智能眼镜都在变成日常随身设备,还有新兴的潮流是 360°全景相机,乃至一些 AI 记录设备都具有随身性,机械外骨骼产品有这样的潜力吗?就是人们把它变成一种很酷的电子产品日常使用。
A:今天看当然还差很远。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也需要很多的底层技术创新,对场景不断的拓展。
之前外骨骼产品仅限于行业级场景,到今天不少人在爬山徒步骑行等等日常场景里用,我觉得已经是行业里挺大的进步了。
可能努力个十几年二十年,一代一代的迭代更新,产品爬坡,场景破圈,最终会在某个节点下形成质变。
质变的节点可能是这样的,它一定是在更泛化的场景里面,并且正面作用越来越大,负面作用越来越小,就像 Vision Pro 一样,现在看它观感非常震撼,但实在太笨重了,如果未来负面作用很小,它不压头,同时卖 1 万块以下,我觉得它就质变了。
外骨骼也是类似,今天它对人的耐力提升只有百分之几十,随着技术不断迭代,质变到能提升 100%,甚至 200% 的体能,然后穿戴起来又很无感,平时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关键时刻才有感知,同时成本也不断降低,价格更便宜的时候,我就觉得行业的机会点到了。
Q:我之前采访了一些不同行业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从新能源汽车,到无人机和扫地机器人行业,他们无一例外都把企业的长期愿景放在了「具身智能」上,即强 AI 绑定高自由度的机器人,实现更多场景的无人化。对于 Hypershell 来说,在有人的场景里,人类又该如何适应这样的未来?人类的机械化,是不是一个必然选项?
A:用不同的技术去增强人类本身,一定是人类文明的下一个演进阶段,这趋势我觉得是正确的,只是技术类型有很多,AI 也是一种对人的增强,只是它增强的是人的脑力,人的信息获取能力还有逻辑推导能力。
人类增强这件事是未来 10 年,20 年非常重要的技术方向,我们在做的其实只是其中一个细小的分支。就像我说的,外骨骼其实就是人和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介质,可输入,可编程,可数字化,它要实现的就是我们在物理世界的增强现实,来实现人的自由意志。
人的自由意志可以被各种技术综合起来去呈现,去放大,这也是我们公司的长期愿景。
如果更具象一点的话,像钢铁侠那样的装甲和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可以想象,也可以触及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早报|曝 iPhone 17 Pro 国行电池缩水/理想回应对撞争议:无心之举/特斯拉辅助驾驶车祸或赔 3.29 亿美元

苹果版 Chat GPT 曝光
乘龙卡车多日发声,理想深夜回应对撞测试
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车祸宣判:总计判赔 3.29 亿美元
阿里通义 Qwen3 模型拿下全球第三
GPT-5 难产内幕曝光,性能还远低预期
库克超越乔布斯,成为苹果任期最长 CEO
马斯克:将推出 AI 视频生成器 Grok Imagine
法拉第未来回应「抄袭长城」
Anthropic 切断 OpenAI 访问 Claude 的权限
OpenAI 回应 ChatGPT 越用越傻:学生应将 ChatGPT 视为工具而非「答题机器」
iPhone 17 Pro 国行电池或缩水
电影《731》定档 9 月

苹果版 Chat GPT 曝光
据彭博社最新消息,苹果在今年早些时候成立了一个名为「答案、知识和信息」的团队,简称「AKI」(Answers、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目标就是打造一种类似 ChatGPT 的全新搜索体验。
报道称,该团队正在构建一种「答案引擎」,能够爬取网络数据来回答常识性问题,目前还处于研发的早期阶段。「答案引擎」不仅会有一个独立的 app,还会作为基础技术,为未来的 Siri、Spotlight 聚焦搜索以及 Safari 浏览器提供搜索的功能。
据悉,这个团队由「AI Siri」的前负责人高级总监 Robby Walker 领导,向 AI 主管 John Giannandrea 汇报工作。
而苹果也已经开始了针对该团队的招聘活动,提到了搜索算法和搜索引擎方面的经验需求,信息中还提到了 Siri、Spotlight、Safari 产品。
随着 Google 反垄断案的持续进行,苹果很可能将被迫终止与 Google 搜索的多年合作,这会导致其失去 200 亿一年的授权费。而苹果自己的 Apple 智能进度缓慢,AI Siri 持续跳票,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更有吸引力的 AI 功能。
虽然此前苹果内部对聊天机器人之类的 AI 应用持有保留态度,但在今年已经发生了 180 度转弯。苹果服务高管 Eddy Cue 甚至公开表示,基于人工智能的搜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证实了苹果正在探索和 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等团队的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的财报电话会议上,CEO 库克曾强调了苹果对 AI 技术的重视,也明确表达了收购 AI 公司的开放态度。此前有不少消息称,苹果内部已经讨论过收购 Perplexity 的合理性,也约见过其领导团队。

乘龙卡车多日发声,理想深夜回应对撞测试
近期,理想 i8 新车与乘龙卡车对撞测试的争议在网络引发了巨大讨论,而当事双方也纷纷下场回应事件。
8 月 1 日,东风柳汽(乘龙卡车所属企业)研发院车身开发部张部长通过封面新闻回应「理想高管提议的直播复测」。其明确表态:「东风柳汽既产乘龙卡车也产风行乘用车,我们不挑事但不怕事。」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东风柳汽首次以「商乘双生产者」身份回应。张部长透露,乘龙对此次测试全程不知情,相关车辆由理想与测试机构对接,「过往测试均按法规进行,从未参与跨品牌碰撞测试,但在卡车接力赛等剧烈赛事中多次夺冠。」
8 月 2 日,乘龙卡车官方则发布海报,写着「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并在海报中放出了两个拳头对撞的图案,以及乘龙卡车旗下车型和风行乘用车。
而在昨日晚,理想汽车发布了《关于理想 i8 安全性碰撞测试的说明》。针对「为什么做这次测试」,理想方面表示:
为了确保新设计的安全可靠性,我们决定通过主动模拟现实生活中对用户安全极为关键的对撞场景,科学验证并持续提升理想 i8 的被动安全性能。
其表示,本次测试特别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高强度碰撞测试,并通过视频形式,透明、真实地向用户展示测试过程和结果,其初衷就是让用户看到理想 i8 在提升车辆安全性上的努力与成果。
针对舆论消息,理想方面强调,「本次测试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和提升理想 i8 的被动安全性能,并非针对其他任何品牌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测试结果也不应被解读为对其他品牌产品质量的论断。」理想还解释:
测试所用东风柳汽乘龙品牌二手卡车仅作为移动式壁障物,我们无意、也没有对其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性评价。对于测试过程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被意外卷入舆情争议,我们实属无心之举。
理想方面还澄清,理想汽车与东风柳汽乘龙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我们专注于家庭乘用车,而对方是中国卡车领域的杰出代表、拥有数十年历史的央企行业标杆,我们一直秉持敬重之心。」
特斯拉自动辅助驾驶车祸宣判:总计判赔 3.29 亿美元
据 CNBC 报道,佛罗里达州一个陪审团日前裁定,特斯拉应对 2019 年的一起 Autopilot 驾驶辅助系统致命车祸事故承担部分责任。
根据裁决,特斯拉在该案的总赔偿金高达 3.29 亿美元,预计其需承担其中约 1.29 亿美元的补偿性赔偿,以及全部 2 亿美元的惩罚性赔偿。
针对上述裁定,特斯拉方面回应 CNBC 表示,「裁决是错误的,这只会阻碍汽车安全发展,并危及特斯拉以及整个行业开发和应用救生技术的努力。」其还表示,将会计划上诉。
2019 年,车主 George McGee 驾驶着一辆配备「Enhanced Autopilot」(增强版 Autopilot)的 Model S,途中 George 在捡起掉落的手机时,车辆以超过 60 英里的时速,并且在未减速的情况下撞上一辆路边停放的空车。而这起事故造成空车一方的 Naibel Benavides 当场死亡,而她男友也身受重伤。
值得一提的是,庭审中,McGee 承认自己在驾驶时因手机掉落而分心去捡。但他表示,自己当时相信自动驾驶系统会在前方有障碍物时自动刹车。
对于上述情况,原告方律师 Brett Schreiber 则认为,特斯拉设计的 Autopilot 仅适用于受控的高速公路,却故意不限制驾驶员在其他地方使用它,同时,CEO 马斯克还告诉全世界 Autopilot 比人类驾驶得更好。其强调,
特斯拉的谎言将我们的道路变成了其有根本缺陷的技术的试验场。
阿里通义 Qwen3 模型拿下全球第三
据阿里通义消息,国际知名大模型评测 Chatbot Arena 日前公布最新榜单,Qwen3-235B-A22B-Instruct-2507 斩获 1433分,超越顶尖闭源模型 Grok4、Claude4、GPT4.1,Qwen3 位列总榜「全球第三」。
据悉,Chatbot Arena 采用盲测评价机制,是 AI 大模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榜单之一。
此次 Qwen3 的 1433 分,是全球开源大模型和中国大模型的历史最高分。同时,Qwen3 还在 5 个关键能力子项中摘得「全球第一」,包括数学(math)、代码(coding)、复杂提示(hard prompts)、长文本检索(longer query)和指令遵循(instruction following)。
除 Qwen3 Instruct 模型外,Qwen3 家族多款模型也取得优秀成绩:
- 推理模型 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 也闯进榜单前十,数学能力并列全球第一;
- 在 Chatbot Arena 专门评估编程能力的 WebDev Arena 子榜单中,编程模型 Qwen3-Coder 性能与 Gemini2.5 Pro、DeepSeek-R1、Claude4 并列第一。
GPT-5 难产内幕曝光,性能还远低预期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被 OpenAI 视为迈向 AGI 关键一步的 GPT-5 经历了严重的技术挫折,陷入「难产」危机。
去年 12 月,OpenAI 发布的模型原本在获得更多时间和计算能力时表现出色,但当研究人员将其转化为名为 o3 的聊天版本以响应 ChatGPT 用户指令时,此前公布的性能提升几乎完全消失。
这一失败可追溯到 2024 年下半年,当时 OpenAI 正在开发内部代号为 Orion 的模型,原计划将其作为 GPT-5 发布,预期能大幅超越当年发布的 GPT-4o。但 Orion 项目最终未能产出更优秀的模型,后不得不将其降级为 GPT-4.5 发布。
失败的原因包括高质量数据供应减少,以及模型调整在小规模时有效但扩大后失效的问题。直到今年 6 月,OpenAI 正在开发的所有模型都没有一个达到 GPT-5 的命名标准。
尽管进展缓慢,GPT-5 在编程、数学任务和AI代理驱动等方面仍有所改进,能以更少计算资源生成高质量内容。但内部人士坦言,这些改进远不及从 GPT-3 到 GPT-4 的飞跃式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OpenAI CEO Sam Altman 昨日发文表示:
接下来几个月我们将推出大量新内容——新模型、新产品、新功能等等。请在可能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和容量紧张时多多包涵。虽然过程可能有些波折,但我们相信你会非常喜欢我们为你打造的东西。
今日凌晨,Altman 全网首次公开了 GPT-5 的对话界面,揭示这款尚未发布的大模型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的表现。
截图显示,Altman 向 GPT-5 提问:「什么是最发人深省的 AI 题材电视剧」GPT-5 随即给出了一份详细推荐清单,内容不仅涵盖剧集名称、播出平台和评分,还深入介绍了每部剧集的核心议题与哲学内核。
有趣的是,网友的高赞评论却是吐槽 ChatGPT 的标点使用习惯:「请永久删除 ChatGPT 中的破折号。」后续,Altman 还发布了一条帖子表示:「很快进入 SaaS 的快时尚时代」,疑似暗示 GPT-5 不仅是一次模型升级,更可能重塑传统 SaaS 产品的形态与节奏。
库克超越乔布斯,成为苹果任期最长 CEO
截止 2025 年 8 月 1 日,库克担任苹果 CEO 时长达到 5091 天,超越了史蒂夫・乔布斯的 5090 天,同时也成为该公司历史上任期最长的 CEO。
在硬件方面,乔布斯作为 CEO,在 1997 年至 2011 年期间,负责了 iMac、iPod、MacBook Air/Pro、Apple TV、iPhone 和 iPad 等经典产品;而库克则负责了 Apple Watch、AirPods、HomePod、Apple Silicon(芯片)、Vision Pro 等产品。
软件上,乔布斯主要推出了 iTunes、Mac OS X、Safari 浏览器、iOS、FaceTime、iCloud 等产品;库克则是负责了 Swift、Apple Pay、Apple Intelligence 的推出,以及 Apple 服务的各类扩展(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Arcade 等)。
商业表现上,乔布斯成功盘活了曾经的苹果,获得了微软 1.5 亿美元的投资,进入了零售行业,制定了建造 Apple Park 的计划,以及 Apple 成为最有价值的美国科技公司;而库克带领苹果在 2022 年的时候,估值突破 3 万亿美元,让苹果成为最具价值的上市公司,并且完成了部分重要的收购(如 Beats)。
马斯克:将推出 AI 视频生成器 Grok Imagine
昨日,马斯克在社交平台 X 上宣布,Grok 将推出 AI 视频生成工具 Grok Imagine。
Grok Imagine 目前处于测试阶段,允许用户通过输入文字描述他们想要看到的图像或场景,随即 AI 将其转化为带有声音的动画视频片段。这项功能正在逐步向每月支付 30 美元的 SuperGrok 高级订阅用户开放,其他 X 平台用户也可以注册加入候补名单。
马斯克将这项新功能称为「AI 版的 Vine」。Vine 是一个允许用户创建和上传 6 秒视频的短视频服务平台,2012 年创立后不久即被当时的 Twitter 收购,直至 2017 年关闭。
在 TikTok 出现之前,Vine 是许多早期病毒视频的发源地,并催生了无数「史上最佳 Vine 视频」合集,在互联网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在同一条帖子还表示:「顺便说一句,我们最近找到了 Vine 视频档案(原以为已经被删除),正在努力恢复用户访问权限,这样你们如果想的话就可以发布它们。」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恢复 Vine 档案的具体形式——是允许用户重新访问他们的旧账户,还是仅作为临时措施让用户能够获取该服务的旧文件。马斯克尚未对此作出进一步说明。
法拉第未来回应「抄袭长城」
昨日,法拉第未来 FF 全球总裁王佳伟发视频回应「新车抄袭长城」争议。
视频中,王佳伟表示,「我们一直在说我们是和中国的产业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去做的这款车,不存在任何抄袭的情况,用我们的话说,四轻四快五聚焦五赋能带来了独特的价值,独特的优势。」
其称,「以产品的开发为例,做美国合规碰撞测试,开发出符合美国当地人使用习惯的操作系统,这个是 FF 通过 10 年的经验、能力、资源的积累去换来的我们的显著的核心能力之一。」
王佳伟还表示,法拉第把与产品开发相关的核心能力与合作伙伴去结合,各司其职,但各取所长,「一起把中国好的产品带入到美国去落地,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了不起的事情。」
近期,法拉第旗下第二品牌 FX 的首款车型 Super One 在刚发布时经历了一次「抄袭风波」:有网友在其详细介绍页里观察发现,内容中出现了「高山 9 全系标配智能电四驱系统」等内容。
而据亿欧汽车获悉,贾跃亭旗下 FF(法拉第未来)第二品牌 FX 的首款车型 FX Super One,系获得魏牌高山合作授权的车型。有趣的是,FX Super One 的付费预订量超过 1 万,达到 10034 台。
Anthropic 切断 OpenAI 访问 Claude 的权限
据《连线》杂志报道,Anthropic 已经切断了 OpenAI 对 Claude 的 API 访问权限,理由是 OpenAI 违反了其服务条款。Anthropic 发言人 Christopher Nulty 在声明中表示:
Claude Code 已成为全球程序员的首选工具,因此得知 OpenAI 自己的技术人员也在 GPT-5 发布前使用我们的编码工具,这并不令人惊讶。不幸的是,这直接违反了我们的服务条款。
根据 Anthropic 的商业服务条款,客户被明确禁止使用该服务构建竞争产品或服务,包括训练竞争的 AI 模型或「逆向工程或复制」该服务。
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OpenAI 通过特殊的开发者 API 接口将 Claude 接入其内部工具,而非使用常规的聊天界面,以便帮助 OpenAI 在类似条件下比较自家模型的表现并进行相应调整。
对此,OpenAI 首席传播官 Hannah Wong 回应称:「评估其他 AI 系统以基准进展和提升安全性是行业标准。虽然我们尊重 Anthropic 切断我们 API 访问的决定,但考虑到我们的 API 仍然对他们开放,这令人失望。」
Anthropic 方面则表示,公司将继续确保 OpenAI 拥有 API 访问权限,以便进行基准测试和安全评估,这也是行业的标准做法。但该公司未就当前对 OpenAI 的限制将如何影响这项工作作出进一步说明。
OpenAI 回应 ChatGPT 越用越傻:学生应将 ChatGPT 视为工具而非「答题机器」
上周,OpenAI 教育副总裁 Leah Belsky 在最新的播客节目中表示,在 AI 驱动的时代,反对技术进步的人将没有立足之地,学生必须尽早学习如何正确使用 AI 技术。
然而,当前教育界对 AI 的态度仍以防范为主。大多数学校都在寻求阻止学生使用 AI 的方法,而非鼓励或教授相关技能。这主要源于两个担忧:一是 AI 使用被视为作弊行为,二是担心过度依赖 AI 会导致「脑力退化」。
对此,Belsky 将 AI 比作计算器,认为 AI 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在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这项工具。如果学生把 AI 当作答案机器来使用,他们是学不到东西的。
「因此,我们的部分工作是帮助学生和教育者以能够扩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方式使用 AI。」
Belsky 特别强调,编程应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她指出,随着「vibe coding」(通过自然语言提示 AI 编写代码)等新技术的出现,编码变得更加容易。她认为每个学生不仅应该学习如何一般性地使用 AI,还应该学习如何使用AI来创建图像、开发应用程序和编写代码。

iPhone 17 Pro 国行电池或缩水
日前,博主 Majinbu 公布了 iPhone 17 Pro 电池的相关信息及图片。
据其爆料,iPhone 17 Pro 今年依然采用钢制外壳电池,并且采用 L 型设计。值得一提的是,Majinbu 透露,本次 iPhone 17 Pro 或在中国、美国两地采用不同型号的电池。
从 Majinbu 公布的图片来看,国行版电池异形侧,相较于美版电池要更加短,因此电池容量方面,国行版或会小于美版。Majinbu 也解释称,国行版减少的电池位置是为了放下 SIM 卡槽。
另外,此前 Y.M.Cinema Magazine 曾爆料称,苹果拥有一项名为「具有高动态范围和低噪声的堆叠像素图像传感器」的专利,旨在计划开发搭载 LOFIC 技术的相机传感器,并且该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可与现有专业电影摄像机相媲美,实现高达 20 档的范围。
对此,媒体 wccftech 援引并表示,尽管 iPhone 17 系列不会搭载拥有 LOFIC 技术的传感器,但在 iPhone 18 系列上有望能见到技术落地,甚至相关技术还有可能运用到未来的新款 Vision Pro。
零跑首款 MPV 曝光
据博主「SugarDesign」消息,日前零跑旗下首款 MPV 车型遭到曝光,并发出了该车型的相关谍照图。
从曝光的图片来看,整车尺寸较大,造型圆润,车头较短,并且采用类似 B 系列车型的前脸设计,拥有贯穿式行车灯以及分体式大灯。
细节方面,新车或配备激光雷达(车顶拥有疑似激光雷达的模组)。侧面来看,新车后门将采用滑门设计,滑轨位于后窗下方。
据悉,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此前在 3 月的用户分享会上透露,零跑计划在 2026 年二季度推出 D 平台旗舰 MPV 产品。
朱江明表示,全尺寸旗舰 D 系列将会推出两款车型,一款 SUV、一款 MPV,两款车型都将在 2026 年推出,2025 年的产品重心则放在 B 系列上。
全新小鹏 P7 多色公布,本周亮相
近期,小鹏汽车公布了旗下全新 P7 车型的多款外观配色、细节等内容。
目前,小鹏已公布了全新 P7 的「微星灰」「新月银」「星芒蓝」「星暮紫」「星瀚绿」。尺寸方面,新车长度达到 5017mm,车宽 1970mm,拥有 1407mm 的极致车高。
细节方面,全新 P7 将拥有行业首个一体式纯平发光 LOGO,配备悬浮牌照架、主动进气格栅、10 档自定义可调节的主动式升降电动尾翼。另外,新车将提供四驱版本,并且在车身侧面提供专属「Q」标识(意为:Quantum)。
全新 P7 将于 8 月 6 日进行首秀。

喜茶 CHIIKAWA 联名产品公布
昨日,喜茶正式公布了与热门 IP CHIIKAWA 联名的相关产品。
烤布蕾波波冰系列将作为联名活动饮品登场,拥有「烤布蕾油切乌龙冰」「烤布蕾抹茶冰」以及夏日返场的「抹茶波波冰」。
联名周边方面,将拥有三小只联名包装、贴纸包、亚克力立牌,另外还有三小只联名金属徽章、mini 陶瓷杯。
联名产品将于 8 月 6 日上架。
特斯拉餐厅开业数天惹来一身「麻烦」
据 electrek 和 404 报道,7 月 21 日正式开业的「特斯拉餐厅」,在营业数日后,却引来了不少「麻烦」。
报道称,特斯拉餐厅附近的一栋公寓楼的住户出现了巨大不满。用户指出,特斯拉餐厅多年的建设、每天 14 小时的营业时长和会排放出污染尾气的嘈杂发电机都影响到了他们生活。有部分住户还表示,特斯拉餐厅中那一面 12 米高的电影屏幕挡住了自家窗户,并且还伴随着屏幕散热所带来的风扇噪音。
报道指出,上述问题可能会在特斯拉餐厅的热潮过去后得到缓解。
而看似很灵活、很会给人打爆米花的「网红」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也被爆出是由人类远程操控的。据特斯拉餐厅员工证实,Optimus 打爆米花为人类远程操作,尽管该任务较为简单且重复。
另据 TMZ 报道,特斯拉餐厅的基础设施也似乎不太牢固:用户在餐厅露台用餐时,却遭遇户外遮阳伞松动后,砸中头部,并出现短暂失去意识。
央视揭秘航校「30 小时拿证开飞机」内幕
8 月 3 日,据央视新闻报道,空中游览作为搭乘多人以观光取酬为目的的高频次飞行活动,对飞行员的要求全面而且严格,而网上有多家航校推出了几万元学飞行执照的业务。
报道通过联系某评分较高的航校,工作人员介绍,只需学满 30 个小时,自己独立完成一次起降就能拿证,拿了证,所有运动类飞机都能开,并表示「因为民航局发的执照,全国都统一承认的。」
而据《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合格审定规则》要求,取得运动驾驶员执照,需要5小时初级飞机上的单飞时间,包括3次起飞,3 次全停着陆。运动类飞机多种多样,运动驾驶员执照并非一照通飞。
报道还指出,要想取酬,学满 30 小时取得初级执照后,还需要有 35 小时的飞行经历时间。也就是说,总共飞够 65 小时,才能利用飞行取酬。但航校工作人员介绍,只要跟老板关系好,飞行时间达不到要求也不耽误挣钱。
据了解,这类 30 小时拿到的只是初级运动驾驶员执照,属于只能自我体验飞行乐趣的私照。根据民航规章,担任空中游览业务的驾驶员,不仅要取得商业驾驶员执照,还要具有至少 500 小时驾驶员飞行经历时间,其中还有转场和夜间飞行的时间要求。

电影《731》定档 9 月
日前,电影《731》正式定档,将于 9 月 18 日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在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为了扭转战局在我国东北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屠戮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故事。
《731》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长春电影集团等联合出品,赵林山执导,赵林山、刘恒编剧,姜武、王志文、李乃文领衔主演。
《蜘蛛侠 4》宣传预告公布
日前,电影《蜘蛛侠 4》公布宣传预告,片中汤姆·霍兰德身着新制服走来:「你准备好了吗?」
据苏格兰《格拉斯哥时报》近期报道,漫威、索尼超级英雄新片《蜘蛛侠 4》日前正式开拍。报道指出,该片于 8 月 1 日在城市中心道路(已被假扮成纽约街头)开始拍摄,也正是今年「蜘蛛侠日」。
据悉,《蜘蛛侠 4》副标题为「全新的一天」(Brand New Day),将于明年 7 月 31 日北美上映。汤姆·霍兰德继续饰演蜘蛛侠彼得·帕克,赞达亚和雅各布·巴特朗也回归,萨迪·辛克新出演,角色未知,「惩罚者」乔·伯恩瑟将客串。
《星球大战:新希望》将于 2027 年重映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星球大战:新希望》将于 2027 年 4 月 30 日重映,纪念该片推出 50 周年。
《星球大战:新希望》于 1977 年 5 月 25 日美国上映,由乔治·卢卡斯编剧并执导,马克·哈米尔、凯丽·费雪、哈里森·福特、大卫·鲍罗斯、亚利克·基尼斯、彼得·库欣等主演。
该片是《星球大战》正传的第一集,也是「星战」电影总系列的第四部,讲述了银河帝国统治时期,各大星系揭竿而起,建立义军同盟反抗帝国的残暴统治,生活在塔图因的卢克·天行者加入义军,摧毁帝国的终极武器死星,走上绝地武士之路的故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库克罕见「打鸡血」:AI 革命属于苹果!
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报道,在刚刚发布亮眼财报后,苹果 CEO 蒂姆·库克罕见地召集了全体大会,而且是在飞船总部的史蒂夫·乔布斯剧院。
——苹果的内部会议极少在这个纪念公司创始人、主要用来开发布会的场地举行。
这场长达一小时的内部动员会上,库克给员工们狠狠打了鸡血,描绘公司在 AI 领域的雄心壮志,并坦承公司面临的挑战。
迟到但不缺席:苹果的 AI 追赶战
库克在苹果总部的乔布斯剧院里开门见山地告诉员工们,AI 革命的影响力「与互联网、智能手机、云计算和应用程序一样大,甚至更大」。
他语气坚定地说:
苹果必须做这件事。苹果会做这件事。机会只要我们去抓,就一定能抓住,。我们会为此投资。
(Apple must do this. Apple will do this. This is sort of ours to grab. We will make the investment to do it.)
确实,苹果在 AI 领域起步较晚。当 OpenAI 的 ChatGPT、谷歌、微软等公司的 AI 产品已经铺天盖地时,苹果才推出了 Apple Intelligence。更令人尴尬的是,这些 AI 工具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但库克显得不为此焦虑。他提醒员工,苹果从来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关键在于,苹果发明了这些产品类别的「现代版本」。
「我认为在 AI 上我们也会这样,」库克说道。
收拾 Siri 残局:从混合架构到一体化
会议上,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详细解释了 Siri 助手的重大改进计划。
最开始,苹果最初试图将两套不同的系统合并:一套用于过去的使用场景(比如设置闹钟之类的),另一套则基于大语言模型。
「我们最初想要做混合架构,但我们意识到这种方法无法达到苹果的质量标准,」Federighi 坦言。
现在,苹果正在开发一个全新架构的 Siri 版本,预计最早在明年春季发布。Federighi 表示,目前的改造工作进展顺利,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效果。
他明确表示,目前在公司里,「没有项目比这个 (Siri) 更受重视。」
今年早些时候,苹果让 Vision Pro 的创造者 Mike Rockwell 直接接手 Siri 团队的管理。Federighi 表示,Rockwell 和他的团队已经「超级增强」了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工作。
不裁员,还要多招人;进军服务器芯片
库克透露了苹果在 AI 领域的「大手笔」投资。过去一年,公司新招聘了 12000 名员工,其中 40% 加入了研发部门。这个数字足以说明苹果对 AI 的重视程度。
在芯片开发方面,苹果正在研发更强大的云计算服务器芯片,代号为「Baltra」,专门用于支持 AI 功能。
同时,公司还在休斯顿建设新的 AI 服务器制造工厂。库克强调,由 Johny Srouji 领导的芯片开发工作是苹果 AI 战略的关键。
全球扩张与未来产品:库克「我太兴奋了!」
谈到零售战略,库克表示苹果将重点在新兴市场开设新店,并加大对在线商店的投资。
今年,苹果将在中国、印度、阿联酋等国开设新店。
「我们需要进入更多国家,你们会看到我们特别会进入更多新兴市场,」库克说道。
库克还「预告」了一下即将推出的产品:「我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受到如此兴奋和充满能量!」
虽然他没有透露具体细节,但产品管线显然让他信心满满:
那么这些到底是什么产品呢?
很有可能是明年计划推出首款折叠屏 iPhone、智能眼镜或更轻量级的 Vision 头显产品,以及智能家居产品等等。
明年将会是 iPhone 20 周年,非常值得期待。
「员工都要用 AI」
当然,苹果还是面临不少挑战。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将在本季度带来 11 亿美元的阻力,全球监管部门对大科技公司的审查也在加强。
库克对此表态:
说归说,关税产生的恐慌购买,反而对上季度财报带来了明显的提振。
销售额在第二季度增长了近 10%,远超华尔街预期,也缓解了分析师对 iPhone 需求和中国市场放缓的担忧。App Store 收入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库克最后敦促员工们加快将 AI 融入工作和未来产品的步伐:
「我们所有人都已经在大量使用 AI,作为一家公司我们也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会被抛在后面,我们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看来,虽然苹果在 AI 赛道上起步较晚,但这家科技巨头正在全力追赶,而且野心不小。
正如库克所说,苹果要做的不是第一个,而是最好的那一个。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深蓝 S05 新版型上市:12.99 万起配宁德电池,续航 620km
深蓝汽车在 8 月 1 日推出了 S05 的增配车型,共有 620Plus 纯电版、620Max 纯电版与 620Ultra 纯电版三款车型,官方指导价为 12.99-14.99 万元。
作为增配车型,新车最大的升级点是换装了采用宁德时代电芯的 68.82 度电池,从而使车辆续航里程由原来的 510 公里 CLTC 续航提升至了 620 公里,拓展了车辆的使用半径,新车全系标配了 3C 超充技术,从 30% 电量充至 80% 约需 15 分钟。
这块电池同时也满足了《新国标》的要求并搭载了全时感温报警技术和醇冷高效散热系统,做到了电池循环寿命超 5000 次,按每年行驶 2 万公里计算的话,用户在 60 万公里内几乎感知不到衰减。
针对北方用户普遍存在的冬季续航衰减的问题,深蓝 S05 新版本搭载了一项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它可以使车辆电池在极寒环境下快速升温,从而让车辆的动力性能提升 50% 左右,充电效率也能提高 15%。
动力配置上,超长续航版 S05 沿用了现款车型的成熟配置,采用后置单电机驱动,最大输出功率达到 175 千瓦,峰值扭矩为 320 牛·米,百公里加速仅需 7.3 秒,最高车速可达 180 公里/小时。
此外新款车型在安全方面也进行了升级,整车车体使用了 78% 的高强度钢铝混合材质,车身扭转刚度到了 35000N·m/deg,主动安全系统升级了包括 AEB 自动紧急制动和 540° 全景影像在内的 17 项主动安全功能。
作为一款紧凑型 SUV,深蓝 S05 在 4620mm 的车身长度和 2880mm 的轴距下,尽可能把空间留给了成员仓和后备箱,其二排的腿部空间长达 864mm,车辆也提供了一个 154L 的前备箱和 492L 的后备箱,后排座椅支持纯平放倒成大床模式。
在舒适性配置上,深蓝 S05 搭载了同级唯一的副驾零重力座椅,并且提供了 8 点式按摩,前排座椅支持通风加热功能。全车均采用了 5mm 静音玻璃,以百公里速度行驶时,主驾侧的噪音仅 62dB,安静程度大致与图书馆相同。
S05 车型的另一个亮点在智能化方面,新车标配了「DEEPAL 百万像素智趣光影大灯」,拥有 130 万像素,可以投出 120 英寸的画幅,不仅能在窄路会车时投射车身宽度提示线来避免剐蹭,也能在晚上露营时投射电影画面或者用光影在墙上画画。
S05 车内则提供了一块可以左右旋转 15°的 15.4 英寸 2.5K 向日葵屏,主副驾都能轻松操作,搭载了高通骁龙 8155 芯片和 HUAWEI HiCar 手机互联功能,智能语音助手支持连续对话和四音区识别。
辅助驾驶方面,深蓝 S05 搭载了 5 个高清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的硬件组合,能实现高速领航辅助、智能换道、自动泊车等功能。在高速上能根据车流自动调速、智能换道,泊车辅助也支持窄车位泊车等功能。
深蓝 S05 是深蓝目前销量最高的车型,过去近 4 个月的销量均在 8000 左右,但是在 10-15 万元 SUV 这个最大也最卷的市场中,深蓝之前较短的续航确实成为了其最大的一块短板。在升级了续航和安全性能之后,深蓝 S05 的产品力也提升到了能和零跑 B10、宋 PLUS、海狮 06 等一众车型同台竞技的水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