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粤车南下」最早 11 月成行,但还是坐公交方便

大家喊了很久的「粤车南下」,也就是自驾去香港,终于可以在年内成行了。

依据广东省公安厅和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的消息,预计首阶段的「粤车南下」将于 11 月启动。

通过私家车去往香港主要有机场和市区两个目的地。

香港特区在港珠澳香港口岸附近修建了一个 5 层楼的全自动化「转机停车场」, 大湾区内的旅客可以直接自驾经港珠澳大桥来到此处,在泊车之后乘坐接驳巴士从口岸禁区直接前往机场禁区,进入禁区之后可以直接办理登机手续和行李托运,不需要进行任何出入境手续。

在初期这个「转机停车场」约有 1800 个车位,按照机场方面提供的数据,每辆车大约会停 3 至 4 天,即每日处理约 500 辆车。

在口岸附近,香港也正在修建新的「机场城市」——SKYTOPIA。

这个新的区域日后将汇集商业活动、流行文化、艺术交易和娱乐消费于一体,包括经常开演唱会的亚洲国际博览馆也在附近,预计在明年年初也将开放大湾区内游客直接自驾前往。

▲SKYTOPIA 概念图

去往香港市区则会来的更复杂一些。

由于粤港两地在道路、准驾、交规等方面都有诸多不同,「粤车南下」并不是一下子完全放开,而是一个四步走的渐进计划。

从今年 11 月开始,符合条件的内地车辆可以经由港珠澳大桥进入香港口岸人工岛活动,并从此处转乘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香港市区,每天配额为 100 辆车。在流程跑通之后,香港将逐步增加每日配额,并允许内地车辆进入大屿山等指定区域。

这两步相当于是对香港交通系统的压力测试,看看在市区本就狭窄、交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粤车南下」是否会影响到香港市民的正常出行,以及在停车加油等配套服务方面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并且两地在交规、准驾等方面都有不少差异,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

如果测试发现交通可控,将取消限制区域允许内地车辆进入香港市区,更长期的愿景则是希望「实现大湾区无缝跨境流动」。

在名额和区域限制之外,入境市区的粤车须按香港要求完成牌证申请程序并进行车辆检验,从而获取香港车辆通行许可证。司机也须申请相同车辆类型的香港正式驾驶执照,同时申请使用口岸停车场和入境市区的粤车也均须购买第三者保险。

驾照和保险这两点目前看来都比较容易解决,有效期内的内地驾照可以直接申领香港驾照,特区也在考虑推出针对「粤车南下」特别定制的短期保险。

真正的困难可能在于香港的道路和交规与内地有较大的差异。

众所周知,香港是右舵车,所以在香港行车需要靠左行驶,超车也需要从右侧超车,此外与内地驾驶习惯不同的交规还有:

香港有很多的单行道和小环岛,环岛内的车辆拥有先行权,准备进入环岛的车辆必须停车让行,支路的车辆必须给主要道路的车辆停车让行。

大部分的高速公路限速为 80 公里,某些新建的公路(如西九龙)为 110 公里。

香港的交通信号灯是分导向指示的,绿灯亮时只能左转或直行,禁止右转。

如果在香港出现任何交通事故都会按照香港交规进行处理,特区和内地都能够获取车辆和司机的资料,在香港违反交规的罚款一般是 200 港币起步。

另外在香港停车向来是个头疼又麻烦的事儿,除了停车位难找以外,停车费也在变得越来越贵。

目前香港市区的路边车位普遍为每 15 分钟 2 港币,较为偏僻的地方则为 30 分钟 2 港币,为了避免有人长时间占用这些车位,咪表停车位分为三种颜色,黄色咪表一次可付费停半小时,咖啡色咪表一小时,蓝色咪表两个小时,如果你想在黄色咪表车位停车 6 小时,必须每隔半小时跑回来付费一次,不然就会收到巡警的 320 港币罚款。

▲香港停车位咪表

写字楼或者住宅区的停车场收费则会更高,大型购物商场约为 20 至 30 港币每小时,热门地点和节假日则会上涨到 40 至 50 港币左右。

哪怕是香港本地人也对高昂的停车费用颇为头痛,香港的月租车位平均价格在 2000 港币到 7000 港币不等,电动两轮车停车位也需要 1000 港币左右。

简单计算一下,港珠澳大桥的单次通行费用为 150 元每次,加上停车费和单次保险费用,单次通行成本可能在 700 元左右,作为对比从广州南到西九龙的高铁票单程为 215 元。

2023 年 7 月 1 日开始实行的「港车北上」政策到现在已经吸引了约 10 万港车参加,今年 5 月港珠澳大桥的双向车流量达到了 45 万次,平均每日 1.5 万次。

相对于「港车北上」来说,「粤车南下」的复杂程度和给香港市区带来的压力显然更大,甚至有网友担忧,每日仅 100 辆的配额可能就会让香港的交通压力再上一层楼。

目前看来,新政策显著提高了去香港机场的便利度,再也不用因为忘带港币现金而和香港出租车司机面面相觑了,至于去市区,我还是乖乖选择公共交通。

资料来源:
1、香港特区运输及物流局公告——「粤车南下」会见传媒谈话内容
2、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粤车南下」有望今年11月启动
3、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如何破解出行难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看完 1289 个死掉的 AI 产品,我发现这些需求就不该用 AI 解决

AI 应用赛道最多的是什么?答案有点地狱:墓碑。

A16z 最近有过暴言:上线 48 小时内,如果你的 AI 产品没有火遍社交网络,那就等于死了——48 小时,那可不得尸横遍野。

AI 坟场在冒烟

AI 应用的高淘汰率,倒一直都居高不下。国外一个叫 Dang.ai 开了一个版面,就叫「AI 坟场」,整理了一套产品名录里。其中,有 1289 个产品是关闭,或者停止运营的状态,主要是国外的产品,光 2025 年,就新增了两百多个。

这份名录品类五花八门,工具类、生成类、聊天类都有。其中聊天机器人占比接近 40%,辅助代码类的也超过了 20%。

甚至不乏曾经的明星产品:比如 Neeva,曾经一度叫板 Google,要用 AI 重塑搜索体验,现在也埋了。

Neeva, The Ad-Free Search Engine, Announces Closure

成功的原因各有长处,但失败的原因都如出一辙:几乎都是套壳产品。这些套壳产品千奇百怪:有生成名人肖像的 MaskrAI,辅助决策的 Oinionate,都聚焦在非常具体而微小的场景上。

这是 AI 产品的一个大坑:以 AI 搭讪台词生成器「AI Pickup Lines」为例:它号称每天可免费生成 10 条搭讪句子,付费订阅则解锁无限生成,庞大的搭讪语料库。

在 2022 年末上线时它还很有话题性,但只坚持了短短的几个月,2023 年初关闭了。

AI 硬件也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赛道,但是代表玩家 Humane 的 Rabbit 胸针,既是先驱也是先烈,宣发铺天盖地,出货之后被喷的一无是处。

Humane AI Pin: A Disappointing Reality Despite the Hype | Fatherhood Channel

分析原因,不外乎功能娱乐性大于实际价值、应用场景单一难以应对复杂真实需求。

并不是说套壳没有价值,而是套壳面临着极其激烈的竞争,不仅是产品和产品之间的比拼,还要背负被大模型自身的功能更新所淘汰的压力。

那么大公司是不是就一定活得更好呢?

有自研模型,有充足的算力,大公司似乎在这个市场上有更多的优势。Neeva 作为当时最早引入大语言模型的产品,曾经被认为是可以和谷歌对打的新星,一度融资高达 7750 万美元。但是在 Google 和微软垄断阴影中做通用搜索,注定这是一场库库烧钱的游戏,创业公司是烧不过巨头的。

不过,巨头的优势,也得看赛道。

而国内的「AI 六小龙」中,Minimax 拥有谱系完整的自研模型,且不止一个做到 SOTA 级别。然而在产品上,踩过的坑也不少:早在 2023 年 3 月,MiniMax 公司的首款 AI 伴侣产品,也是早期最出圈产品之一 Glow ,因用户社区里「八成内容涉黄」曾被举报下架。

GLOW-AI情感陪伴聊天机器人社区- AIHub | AI导航

今年初字节跳动 AI 产品猫箱收严了内容标准;同年 5 月,另一热门产品 X Her 被央视点名批评低俗后直接停运整改,由阅文集团投资的「筑梦岛」,也同样因为擦边而被勒令下架整改。

筑梦岛app2025最新版本免费下载官方正版软件-应用宝官网

即便是大厂,即便模型强大,即便算力充足,在实际的产品运营中,依然有很多因素在左右成败。

情感陪伴:AI 创业的大逃杀

要说不说,情感陪伴这个赛道可谓是很神奇的存在,这个品类吸引着大大小小的团队前赴后继,但真正能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月之暗面出品过 Ohai,阶跃星辰出品过冒泡鸭,Minimax 在 Glow 受挫之后几乎无缝主推了星野——虽然各有各的战绩,但大家的动作统一,必然是有理由的。

「AI 伴侣」曾被认为是继通用对话问答之后最有希望跑出「killer app」的垂直场景,据 a16z 统计,2023 年全球流量 Top50 的 AI 应用里有 8 款属于 AI 陪伴类。

图片1.png

一定程度上,它的确代表着人们对于新技术的想象:十年前,电影《Her》所描述的人与 AI 坠入爱河的科幻桥段,还显得遥不可及;而十年后的今天,大批 AI「男友」「女友」已经大摇大摆走进现实。

另一方面,以聊天为主要形式的陪伴类产品,也非常能体现生成式 AI 的优势:它们通过学习人类对话来模仿情感,却比真人更体贴温柔,永不离席,无疑击中了现代人隐秘的孤独痛点。

好的聊天产品,体验起来令人上头,经常能看到社交媒体上有人感叹,「这辈子都离不开 AI 了」——这句话,引得无数创业团队竞折腰。

Spike Jonze's Her: Sci-fi as social criticism

但是这门生意显然不好做。就算不提对于色情类内容的监管,更棘手的是盈利模式:情感需求要怎么赚钱,大家一时间也没想出什么办法。

目前市场上的 AI 伴侣应用大多采用订阅制,收费并不算高,提供无限对话、解锁更多场景、更加定制化等等服务。

但这对于套壳产品来说,无法不顾及成本,因此只能增加收入。不少产品引入了游戏化的氪金玩法,例如抽卡解锁新的剧情和人设、排行榜竞技、培养亲密度等等。

这使得 AI 伴侣 App 看上去更像是二次元养成手游,而运营团队也需要不断刺激社群,产出新剧情和角色来供用户消费。对于套壳类应用来说,无论是调用成本,还是运营强度都居高不下。

当你的AI男友不再擦边,MiniMax就“赢”了-新零售-资讯-头部财经

Questmobile 的数据也显示,除了字节系的猫箱之外,国内主要 AI 伴侣应用在 2024 年底月活跃用户和使用时长均开始下滑,其中筑梦岛的月活在 2023 年 12 月骤降近 14%,人均使用时长腰斩近一半。

一些头部公司只能谋筹转型:有的弱化「情感陪伴」宣传,希望摆脱单纯做虚拟恋人的定位。还有创业者尝试差异化路线,例如开发「非恋爱型」AI 陪伴:提供游戏陪玩的 AI 伙伴,或者像月之暗面那样开发基于动漫角色的 AI 朋友,寄望满足一些更轻度、更健康的情感需求。

Ohai - 月之暗面旗下推出的AI角色扮演虚拟陪伴应用| AI工具集

显然这又回到了最早的问题:过于垂直和小众,盈利无以为继。

在全球市场上,美国的 Replika 和 Character.AI 是两大标杆产品:前者诞生最早并采取订阅收费模式,后者依托 Transformer 架构爆火、用户数一度遥遥领先。然而有趣的是,用户更多的 Character.AI 在变现上却不如用户更少的 Replika。

2024 年前八个月的数据显示,Replika 凭借 50%以上的付费用户比例,月收入稳定在 200 万美元左右,在 2024 年上半年雄踞全球 AI 伴侣应用营收榜首;反观 Character.AI 虽然拥有千万量级用户,却因为免费策略和付费意愿低迷,营收表现平平,最终卖身 Google。

Google collaboration with Character.ai, who excited UwU : r/CharacterAI

种种迹象都说明,虚拟伴侣并非一个容易规模化挣钱的生意:要么你抓住小众深度用户肯付费,但总盘子有限;要么你获取海量闲散用户图流量,但变现艰难。

AI 陪伴的意义,不在于替代人的陪伴,而在于填补某些现实中暂时无法满足的情感空白。然而,情感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共鸣与联结,这一点从未也永不会被硅与电所完全复刻。

对于用户来说,可能是一时新鲜。但对于绝大多数入局者来说,烧光投资人的钱只是时间问题,日子一到,只能成为 AI 墓地里的又一座墓碑。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流量劫匪:AI 正在切断互联网的生命线

写在前面:这不是一篇新闻,而是一些基于事件和数据所引发的想法,欢迎讨论。

5 月初,Google 在开发者大会 I/O上讲了很多东西,我们只说三个:AI Overviews、AI Mode,以及 Gemini。

你会发现,这三个产品/功能是并存的。并且,它们分别代表了 Google 作为 web 时代的搜索巨头,在 AI 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尝试的三种不同路线:

  • AI Overviews:传统 web 产品,向后兼容
  • AI Mode:web 搜索向 AI 过渡的中间态
  • Gemini:纯粹的 AI 产品

大公司还是大公司,一个 AI 搜索做了三种不同形态,且并驾齐驱。大厂「养蛊」还得看 Google。熟悉 Google 的朋友应该能够预想到,未来几年内会发生的事情:Gemini 将取代前两者,甚至取代 Google 搜索。

就算不取代,以 Gemini/ChatGPT/DeepSeek 为代表的生成式 AI 产品,也已经在杀死传统搜索了。

全球共有约 56 亿网民,Google 搜索市占率 90%+,约合用户量 50 亿左右;而 Google 自己透露目前全球有 15 亿人使用 AI Overviews——倒不一定这 15 亿人从此都不会访问搜索结果链接了,但至少他们当中会有相当大的比例不再点击链接。

人们直接使用 AI 产品的整理归纳能力来完成任务,需求完全在 AI 产品内部解决,不需要再访问第三方网站。

Cloudflare 公司 CEO 马修·普林斯最近接受美国政府质询时指出:在今天,75% 的搜索查询无需离开 Google 即可得到回答。

我们正在目睹 AI 爆发的副作用:AI 瓦解了传统互联网的核心商业模式,扼杀互联网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流量。

Google 它不断推进 Gemini、AI Mode 和 AI Overviews,一边将生成式 AI 产品提升至顶级入口,一边用(非主观的)流量补贴/惩罚策略来绑架内容平台:在 I/O 之后接受采访时,CEO 桑达尔·皮柴透露,如果内容平台同意让 AI Overviews 的爬虫抓取,将会得到更高的流量。

彭博社做了一些采访,发现很多网站的流量因为 AI 受到严重冲击,不得不调整内容发行策略,更有甚者只能关门大吉。

分析机构 SimilarWeb 数据显示,AI 产品严重降低了基于网页分发内容的平台所获得的流量,首当其冲的有时尚、旅游、手工、家居、美食、生活方式等领域。

一些内容平台已经感受到流量的大幅下滑,做出了不同的应对。

  • 实力雄厚的新闻机构已经提前布局,包括新闻集团、美联社、施普林格等在内的新闻巨头,已经和 OpenAI 达成授权合作;
  • 一些新闻机构则发起抵制,纽约时报集团起诉了 OpenAI 以及背后的微软,指责其非法使用时报内容开发产品并与自己竞争。

这些合作与诉讼的具体细节尚不为外人所道,但新闻巨头的动机很直截了当:内容提供商的流量正在越来越多被 AI 蚕食。没有流量就没有广告/会员收入,内容提供商也无力抵抗,所以 AI 产品公司必须给内容源头分成。

市场营销公司 Seer Interactive 做了一些关于 AI 汇总功能对网站点击率冲击的研究,发现 AI Overviews 对搜索结果页点击率的降低效果达到 70%,对网站主投放的付费广告的点击率则直接砍半。

硅谷知名投资机构 a16z 也做了一组报告,援引 SimilarWeb 数据,发现 LLM 产品对 YouTube、Quora、Reddit、媒体、电商、金融等网站的流量引导比例普遍低于 5%。

显然,AI 产品/AI 总结功能对传统互联网核心商业模式的打击是巨大的。

图像

究其根本:

  • 内容平台提供内容,搜索引擎获得数据;
  • 搜索引擎提供流量,内容平台获得收入;
  • 内容平台投放广告,搜索引擎获得收入

——这一互联网时代价值交换的体系,已经被 AI 彻底打破。

情况只会更加严重:市调机构 Gartner 认为,到 2026 年搜索引擎的流量将会暴跌 25%。

SimilarWeb 数据显示 2025 年 3-4 月各大主流网站和搜索引擎流量暴跌,只有ChatGPT.com 逆势增长。

SimilarWeb 数据显示 2025 年 3-4 月各大主流网站和搜索引擎流量暴跌,只有ChatGPT.com 逆势增长。

最近很火的 AI 浏览器项目 Dia,其创始人 Josh Miller 前不久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公司为什么从传统浏览器转型 AI 浏览器,顺便也讲述了他对互联网的几个观察。

其中之一:生成式 AI 将取代网页,成为新的交互界面。

传统浏览器的任务是加载网页。但现在,网页(包括 app、文章、文件等各种形式)正在越来越多变成 AI 聊天界面的「工具调用」(tool calls)。 AI 聊天产品已经很像浏览器了:它们能搜索、阅读、生成、做出反应。它们和 API、LLM、数据库交互。人们每天使用这些 AI 产品好几个小时。如果你还看不到这一点,给还在上学的亲戚打个电话就知道了。自然语言界面抽离了旧有的计算模式的乏味,将会成为新的标准。

Miller 的观察早已灵验:国内外有很多传统互联网企业,包括本地生活、导航、在线旅游、效率办公等领域,都已经主动拥抱变化,开发了 MCP 能力,让用户在使用 agent 的时候仍然可以调用它们的服务。企业可以在 AI 产品调用其 MCP/API 时收费,从而维持收入。

但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公开免费的,但很多人往往忽视了一点:这些内容之所以免费,是因为得到了广告或付费墙收入的补贴,这些收入只有直接链接访问才能够产生。

而 AI 产品抓取这些内容并生成用户需要的答案,整个过程就此为止。在今天,这些 AI 巨头和创业公司们往往一门心思发展自己,却没有为内容的来源网站主或创作者提供分成的计划——即便少数 AI 产品在交付物里提供了资料链接,大部分用户也不会点击访问。

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内容的生成将进入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现在大批 AI 公司已经在用大模型生成的内容进行再次训练了。长此以往,互联网公域将充斥着大量由 AI 生成的低质量、虚假、与现实不符甚至毫无关联的内容。

我在之前的一篇评论文章里就提到过这种情况将会出现。APPSO 之前关于 AI 生成音乐的报道,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 AI 生成内容充斥网络后的吊诡情境。

种种迹象似乎预示,AI 产品工具的大流行如果不加控制,如果 AI 新时代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尽快出现——传统互联网将会被杀死,届时没有人会成为赢家,即便是 AI 公司。

所以,AI 公司构建新利益分配机制的进展怎么样?

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很「初级」。前文提到的 OpenAI 和内容提供商签订协议(具体金额和计费机制细节未知),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新进展。

a16z 上个月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描绘一个新的图景:从 SEO(搜索引擎优化)转移到 GEO(生成引擎优化)。

顺应这个趋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公司,例如 Profound、Daydream 等。它们帮助客户和网站主分析特定关键词(例如品牌)在 AI 生成回复当中的表现——简而言之,就是「策略性」地帮助客户提高在 AI 生成总结答案中的曝光度。

但截至目前,业界在这方面的尝试仍然尚浅。核心痛点仍然存在:即便内容创作者面向 LLM 的逻辑优化自己的内容,在 AI 产品里获得了曝光,点击率仍然是个大问题。没有流量,所谓的「生成引擎优化」恐怕只是个美好的梦。

最后,这跟普通人有关系吗?乍一看似乎没有,毕竟大部分人都认为世界的变化从来不为普通人的意志驱动。

但实际上,这个情况和每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传统互联网从来不是完美的,但它仍然是迄今为止一切人类创造的精华宝库。互联网的黄金年代造就了如今最优秀的商业公司,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它也凝聚了无数人无偿/低偿向世界分享的知识:以博客、维基百科、YouTube、贴吧们为介质。每一个人都从这些公司的产品,以及这些互联网平台承载的信息中获益。

一切都是生意,互联网信息其实是一个市场。如果内容创作者无法获得价值,他们就不会创作原创内容。经济激励的缺位,势必导致在线内容平台的萎靡,导致互联网信息市场里公开免费有价值的内容出现短缺。这将会限制人们获取真实信息、新闻、观点的能力,威胁每一个人的知情权。

如果 AI 巨头杀死了传统互联网,成为了新的技术霸权,决定人们能否获得、获得怎样的信息,进而构建新的认知霸权——我们准备好迎接那样的世界,承担相应的后果了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地球在变暖,这群人却用冰做硬盘

 

信息的存储,人类科技追求的圣杯之一(除了 AGI 之外)。

从石板刻字到结绳记事,从打孔卡片到磁带硬盘,人类已经尝试过一切的存储介质,有成功,也有失败。

但现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学者又为这场竞赛增添了一个新选手——一个隐藏在我们眼皮底下数千年的存储介质。

冰。可以装进冰箱、放进饮料里的冰。就这么简单。

当然不是说在冰上刻字……而是一种更加精妙的方法:通过操控结冰时困住的微小气泡,来编码信息。

这技术听起来有点冷 (pun intended),但仔细一想:离线,冰凉,难以被入侵——这不正是字面意义上的「冷存储」吗?

大自然的硬盘,冰冷且古老

地球在变暖,有人居然想用冰当硬盘,脑洞真够大的。其实背后的原理却出人意料的优雅,早已被亿万年的轮回证明有效:

地球表面大约 10% 的面积被冰覆盖。大气循环进入水体,而水结冰时又困住了大气,以「受陷气泡」形式存在。世界各地的古老冰芯,就这样封存远古大气的秘密,成为天然的时间胶囊。它们是科学家的宝库,还原亿万年前的地球模样,为有关环境和进化的未解谜题提供新知。

换言之,如果地球是一台计算机,那么冰就是它的「硬盘」。无法逃逸的气泡,就是数不尽的数据点。

知道了这些东西,下次再去酒吧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调酒师追求完美的透明冰块,竟然在和大自然的法则对抗……

如何更精确控制冰里的受陷气泡,同样困扰着北理工大学教授、热力学专家宋孟杰。他告诉我,2018 年在东京大学担任特别研究员时,在微米级的受陷气泡上做了不少研究,摸索出了气泡的大致控制思路。

这些发现如种子般植根在他的脑海里,萌发出新的灵感:

既然大自然可以用冰做「硬盘」,我们为什么不能?

控制气泡的原理,说来很简单:水结冰会挤出溶解的气体,形成受陷气泡。降温过急,气泡呈椭圆状;慢一点,出现针状气泡;再慢一点,甚至完全没有气泡——资深调酒师早已掌握的技巧。

这些气泡的形貌,对应上 1 与 0、点或横、开和关,不就成了一段数据吗?

但光有这个发现还不够,如果只是 1 和 0 的简单映射,一块冰可能存不下一句完整的话。团队需要提高编码信息的效率和存储密度,才能让这个发现更具现实意义。

北理工团队搭建了一个装置,你可以想象一台专为冰块设计的「2D 打印机」:在透明塑料片之间夹一层水,下面有个冷板,精确控温,再通过精确的信号处理,为冷板设计出一条完美的温度曲线。

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这两个变量,团队能够稳定、高效地生成有序的气泡。这就是编码,但更像是在冰中创作一幅画。

解码过程同样简洁优雅,透着程序员能懂的美感:给冰拍张照,转换成灰阶图像,计算机视觉算法接手剩下的工作。软件读取气泡的粒径、形貌、数量、分布等信息,翻译成二进制或摩斯电码。

想象在《007》电影中,喝惯了干马天尼的邦德,拿到一杯带着巨大方形冰块的鸡尾酒。调酒师的眼神让他明白这里面的门道有多深,邦德用智能眼镜快速读取了冰块里的气泡,机密信息交接完成。

当然,从实验室到好莱坞大片,中间还有不少路要走。

回到现实中来,宋教授坦言,冰存储的密度虽不及传统硬盘,但也远超团队最初的预期:一块 10 x 10 厘米的冰片,「大约可以存储 3、4 页纸的信息。」

虽然追不上电脑里 SSD,但至少对于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冷存储」方案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存储密度的进步不靠研究团队,而要靠业界。这项研究更偏重基础科学,而非展示应用可能性。

当问到这项技术的复现难度时,宋教授表示,用市售的常规硬件,加上一定的动手和计算机能力就能还原个八九不离十,「一万块钱左右」即可复现。

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乐观的估计,并不是说任何人花一万块都能在家开始生产硬盘——而是说这篇论文背后的技术,复现难度其实并不高,普及化门槛低。

 

冷技术,热未来

冰绝对不是在所有场景下都好用的存储介质,不能完全取代存储密度和耐久性上优势巨大的固态硬盘。但这并不意味着探索冰作为一种存储介质是痴心妄想。事实上,基于电力的传统存储技术所遇到的挑战,正好可以被冰解决。

以极地为例,传统电子设备不仅面临低温挑战,更受到电力匮乏的限制,海量信息依靠卫星上传也昂贵且不稳定。而在白茫茫的世界里,一块看似普通的冰,可能就承载着整个科考队的重要发现。

抑或在战争阴霾下,电磁脉冲可以轻易切断电子设备生命线。而冰存储几乎不消耗任何能源,一块普通的冰块,或能承担一台服务器的重任,无法被热成像识别和电磁辐射追踪到,隐蔽又安全。

换个角度,冰存储更是一种字面意义上的「冷存储」方案。将需要留存备份,没有频繁读取需求的数据编码到冰里,可以零成本保存。

尤其是在电力、硬件失效,甚至是世界末日场景下,冰存储大有用武之地。试想一下,当极端气候引发滔天海啸,或者人类愚蠢地发起最后的世界大战并将自己推向灭亡……冰存储可以作为最后的「信息方舟」,留待地球生存环境恢复,社会再度萌芽之时。

今天的人类,从冰中提取 DNA 并成功克隆出北极狼。而当人类自己的存亡之际到来,何不求助于冰,来保存千年的知识与文化传承——自己曾经存在的证明?

当然,在主流视角下,这些事情都太远、太早、太不重要。所以不妨再换个角度:以互联网和 AI 为代表的第三、四次技术革命,也为地球带来了过量的电子垃圾。而用冰来存储数据正好是一种与之相对的环保哲学的体现:

科幻电影中近未来的电子垃圾山并不遥远,而在信息读取完毕,冰块不再被需要的时候,它可以完美「降解」为水,或者直接被投入其它用途,比如保鲜、物流、食用,甚至用于建筑。

说到建筑——其实信息存储并不是宋孟杰团队唯一的灵感。在东京时他就意识到,精确控制气泡的用途,不仅限于冰,还包括更多固体或多相形态的材质。

几天前,我们在北理工的办公室里畅谈这项技术用于材料工程科学方面的前景。

比如,无论因为气候变化不可逆,还是依靠宇航技术的爆发,有一天人类终将成为马斯克口中的「多行星物种」。但当人类去到月球、火星生活,会发现缺乏大兴土木的材料。而世界上有许多团队,都在探索将月尘通过高温高压等方式凝聚为固态材料,用于建筑的可能性。

存储的原理,在这里同样可用:通过温度、压力等物理量的控制,可以在各种固态材料内精准生成气泡(或异物包裹体)。而这些气泡的粒径、形貌、数量、分布,也会改变固体材料的物理特性。

假设修建一座建筑物,需要不同形状的砖块。在地球上,我们通过模具铸造、切割或材料打印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生产方式难以复用到地外星球。而通过气泡控制固体材料来打印「砖块」,用手一掰,或者锤子一敲,就能裂成需要的形状——这将极大提高人类在外太空的建筑效率和生存质量。

(这些可能性在论文里有所提及,但碍于学术领域期刊收稿的一些客观规则,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了信息存储上。)

在技术革命的宏大叙事中,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突破点——更快、更小、更强、更智能,等等。但有时候真正的创新需要「退一步」,重新审视和利用那些被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东西。

研究完这篇论文之后,我产生了一个暴论:最强大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复杂和全面的,而应该是简约、优雅,在特定场景下完美的。它不需要稀土元素,不产生电子垃圾,几乎不消耗电能,而是只需要水、冷空气,和一些人类的聪明才智。

最后,我其实希望在看文章的你,这辈子都不需要利用到冰存储这项技术。但如果人类终究还是难免终焉时刻,愿冰川能够守护复苏的希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19.58 万元起!小鹏 G7 正式上市,华为 HUD 不是最大亮点

小鹏 G7 上市前夕,何小鹏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买了一辆小米 YU7,并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我认为 YU7 成功的核心是产品竞争力强劲,因此也当晚下单了 YU7,静候雷总早点给我交付。

雷军随即在直播中感谢了何小鹏的支持,并强调:「行业里不应只有竞争,也应保有兄弟情义。」 他甚至还主动提及:「可以关注明天发布的小鹏 G7。」

事实上,在今晚这场发布会召开之前,我们对于 G7 这辆车已经很熟悉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小鹏已经通过好几场发布会,提前亮出了自己的两张王牌:与华为联手打造的「追光全景」HUD,以及号称「1+1+1=9」的自研图灵 AI 芯片。

今晚,何小鹏为这台承载着重要销量任务的新车,揭晓了它的最终售价:

  • 602 长续航 Max 19.58 万元;
  • 702 超长续航 Max 20.58 万元;
  • 702 超长续航 Ultra 22.58 万元。

一台「武装到牙齿」的 AI 汽车

20 万元左右的售价,锚定的是国内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区间。要在这个环境中获胜,小鹏 G7 所依赖的,是一套硬件规格极高、非常全面的技术方案,试图在智能化体验上,与所有对手形成明显的差异。

这套方案的核心,源于何小鹏的一个核心判断:「算力,是衡量 AI 汽车的第一标准。」

何小鹏称,G7 的推出,正式标志着小鹏汽车的智能辅助驾驶进入了全新的「Ultra 时代」。顶配的 G7 Ultra 配备了三颗自研的图灵 AI 芯片,有效算力超过 2200TOPS。

何小鹏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这套系统的进化:

过去的端到端智驾,好比是控制肢体运动的「小脑」,它知道如何安全地开车;而 Ultra 版新增的 VLA 大模型,则是真正的「大脑」,它开始理解世界,并思考如何「更聪明地」开车。

在「小脑」层面,G7 交付即可用的智驾系统已经颇为强大,在最新的 OTA 中,带来了「人机共驾」这样的创新功能,驾驶员可随时无感介入并引导车辆,系统也会不断学习用户的驾驶方式。

而「大脑」层面,则是 G7 为未来预留的巨大潜力。其庞大的算力,目的在于让 G7 的智能驾驶系统,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以处理拥堵路况下的博弈、或主动避让特种车辆等复杂的长尾场景,最终实现远超人类安全水平的 L3 级体验。

这场由 AI 驱动的变革,并不仅限于智能驾驶。G7 的智能座舱同样由一颗专属的图灵芯片驱动,其 AI 算力是行业其他旗舰车型的 26 倍。

这颗强大的「座舱大脑」,支撑的是以 VLM(视觉-语言大模型)为核心的新一代操作系统。它不再被动等待指令,而是能够主动感知、思考并提供服务。例如,它能实现无需联网的本地多语种对话,甚至能根据你的日程和习惯,主动推荐目的地。

不过,所有这些前瞻性的 AI 能力,并非交付即满配。小鹏给出了明确的 OTA 上车时间表:今年 9 月,VLA 智驾大模型将通过 OTA 推送;11 月,VLM 座舱大模型将上车;12 月,两者将实现全面融合。

用户能最直观感知到这套系统能力的窗口,便是那块与华为合作开发的 AR-HUD 系统。

它的硬件规格相当高:拥有等效 87 英寸的画幅、12000 尼特的峰值亮度,以及为解决视觉疲劳而设定的 10 米远成像距离。其背后,更有华为提供的 AR 构图引擎和多项核心算法作为支撑。

基于这套强大的软硬件,小鹏实现了多个实用的应用场景。例如,它的车道级导航功能,能将导航指引以光毯的形式,精准地投射在真实道路上,无论是复杂匝道还是环岛,都能提供直观的路径指示。

同时,它还能将辅助驾驶系统的变道、减速、刹停等意图,提前通过光毯的变化告知驾驶员,极大地缓解了人机共驾时的不确定性。小鹏甚至将这种光毯引导,延伸到了泊车场景中。

这套高算力与强模型的组合,也带来了更可靠的主动安全性能。在近期的测试中,小鹏 G7 创造了 130km/h 这一行业最高的 AEB 紧急刹停速度纪录。

小鹏将此定义为其追求安全标准统一化的理念体现。他们认为,由 AI 驱动的主动安全不应是高配车型的专属,因此,即便是在更入门的 Max 车型上,小鹏也为其配备了高算力的双 Orin-X 芯片。

而在这些硬核的 AI 技术之外,G7 也充分考虑了其作为一台家用 SUV 的实用性。其驾乘舒适性的提升,则主要来自一套名为「太极」的 AI 底盘系统。

这套底盘系统的核心,在于将底盘控制与智能驾驶的感知能力深度融合。它能通过传感器「预知」前方的减速带或颠簸,并提前调整智能可变阻尼减震器,从而实现非常平稳的行驶质感。官方数据显示,其通过减速带的车身晃动比 Model Y 少 31%。

在空间层面,G7 的表现也相当突出。整车有效容积比 Model Y 更大,后排膝部空间增加了 120%。后备箱容积从 819L 起步,放倒后排后更能扩展至 2277L。

小鹏的设计师还在车内布置了多达 39 处储物空间,其中不乏巧思:例如一个可水洗的 42L 前备箱、一个带电子密码锁的手套箱、磁吸纸巾盒,以及一个后排带磁吸功能的无极悬停小桌板。

而在座舱的舒适性配置上,小鹏也致力于为后排乘客提供与前排几乎同等的体验。Nappa 真皮、Microfibre 绒面顶棚和高品质的座椅都悉数配备。前后排均支持大面积的加热、真吸风式通风和指压按摩。后排乘客也拥有独立的 8 英寸娱乐屏和 50W 无线充电。

可以说,小鹏将自己对下一代 AI 汽车的理解,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了 G7 上。这套完整的技术配置,构成了它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基础。

G7 的销量任务,与小鹏的 AI 公司野心

以上这些,是小鹏 G7 在产品层面所展现出的核心实力。但在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和配置背后,更值得探究的,是 G7 项目的深层商业考量,以及它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曾被寄予厚望的小鹏 G6,在此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未一炮而红,月销量已逐渐落在 5000 辆级别。显然,这样的表现,恐怕难以支撑起何小鹏提出的「Q4 盈利」的财务目标。

因此,小鹏迫切需要一款新的、能够成为爆款的走量 SUV。G7,便是在这样一种期待中,被推上了最关键的前线阵地。它必须成功,承托起更高的销量规模。

G7 的核心产品策略,可以从两个主要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是一次「AI 公司」的身份宣言,它听起来很虚,但何小鹏有他自己的理解。

发布会的前一天,何小鹏在第一财经的节目中断言「这五年是中国汽车淘汰赛的最后五年」,而在 AI 时代,高算力芯片将是决定性的差异点。而这种顶层战略,无法只停留在技术发布会或是未来的飞行汽车上。它需要一个能被广大消费者触摸和感知的载体,才能真正转化为市场认知。

G7,就是这个最重要的载体。它的核心使命之一,便是要帮助小鹏完成一次关键的品牌身份重塑——从一个「会造车的聪明的公司」,转变为一家「用 AI 造车的科技公司」,开辟一个新的竞争维度。

第二层,是一种更务实、也更聪明的「朋友圈」策略。

G7 的技术构成,体现了小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成熟思路。在专业的光学硬件和抬头显示领域,它选择与最强的华为合作,直接拿到顶尖的 HUD 方案;而在被视为「灵魂」的 AI 芯片和算法上,则不惜一切代价自研。

何小鹏透露,大众汽车预计将成为图灵芯片的首个外部客户。显然,小鹏的野心不止于造车,更在于成为核心技术的供应商,将一度是成本中心的研发部门,转变为未来的利润中心。

这两层深意,共同构成了小鹏 G7 的战略蓝图,但蓝图能否落地,最终要看它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打赢硬仗。

归根结底,G7 是小鹏「技术优先」路线的体现。这条路在当下激烈的中国市场到底走不走得通?G7 的市场表现,将会给出答案。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花 11 万买比亚迪的新「瓦罐」,每年省下的油钱,够买一台 iPhone

7 月 4 日,比亚迪海洋网发布了品牌旗下的第一款旅行车——海豹 06 DM-i 旅行版。

对于年销数百万辆的比亚迪而言,选择进入旅行车这个相对小众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战略动向。海洋网总经理张卓在发布会上,道出了这款车的初心:

如果旅行车是一些人心中的梦想,那在新能源时代,就让我们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

而比亚迪用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正是其最新的第五代 DM-i 插电混动系统,以及一个极具诚意的最终售价——

今天,比亚迪公布了这款「旅行车爱好者的圆梦首选」的上市价格:10.98 万元起。

11 万,你能买到一台怎样的比亚迪?

10.98 万元的起售价,与其说让海豹 06 DM-i 旅行版进入了某个市场区间,不如说,它用一个极具颠覆性的价格,凭空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十万级新能源旅行车。

而比亚迪为其准备的,是一套在技术、空间和配置上都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

这套组合拳的技术核心,是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 DM 插电式混动系统。

它由一台 1.5L 高效发动机与电机组成,NEDC 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 3.15 升,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里程则超过 2000 公里,号称「彻底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

「大家一箱油就能轻松完成江浙沪、粤港澳或者京津冀七日的漫游美景和美食,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张卓说。

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新车提供了 80 公里和 150 公里两个纯电续航版本。其中,150 公里版本还支持直流快充,电量从 30% 充至 80% 需要 25 分钟。

底盘方面,售价 12.98 万元的顶配车型搭载了云辇-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

这套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预判路况,实时自动调节悬架的软硬,试图在保证滤震舒适性的同时,赋予这台旅行车更佳的操控支撑。

当然,这套技术,被置入了一副全新的、更具实用性的车身形态之中。

作为比亚迪的第一款旅行车,海豹 06 DM-i 旅行版采用了最新的海洋风格设计,车身长度 4850 毫米,轴距达到了 2790 毫米,保证了其作为一台家用车的空间基础。

比亚迪在发布会上强调,其车身比例经过精心调校,以在优雅的体态和空间利用率之间取得平衡。

它最大的魅力,来自于旅行车独特的空间优势。其后备箱标准容积达到了 670 升,官方宣称可以轻松装载 6 个 20 寸行李箱。将后排座椅纯平放倒后,容积更能扩展至 1535 升。

比亚迪的设计师还在细节上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后备箱内设置了多达 9 处挂钩,方便用网兜固定物品;盖板也支持上下两档调节。

更值得一提的是,后备箱的门槛离地高度仅为 686 毫米,张卓表示,这是根据人体工学测算出的、最省力的装卸高度。

作为旅行车,海豹 06 DM-i 旅行版也考虑到了场景拓展性,全系标配的车顶行李架,可以装载自行车或滑雪板;而 6kW 的 V2L 对外放电功能,足以在户外同时支持多个大功率电器,一升油大概可以转化为三度电。

▲官方商场有很多露营装备可供购买

进入车内,新车的座舱采用了最新的家族化设计,换装了电子怀挡,并配备了一块固定的横向中控屏,仪表台和门板等处使用了大面积的皮质软包材料。

在配置层面,比亚迪则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可以说是「入门即高配」。

发布会上,海洋网总经理张卓表示,为了让用户出行更惬意,海豹 06 DM-i 旅行版全系标配了车载冷暖冰箱,制冷范围可从 -6°C 到 50°C,且与整车共用压缩机,避免了额外的噪音和震动。

▲标配大天窗和遮阳帘

智能化方面,天神之眼 C 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同样是标配,支持高快领航、全场景智能泊车辅助。

智能座舱 DiLink 100 系统基于 6 纳米芯片和 12G 大内存打造,AI 语音助手还接入了 DeepSeek 大模型;手机 NFC 车钥匙,更是打通了苹果、安卓、鸿蒙三大操作系统。

从核心的混动技术,到旅行车的实用空间,再到「入门即高配」的丰富配置,不得不承认,比亚迪为这辆 10 万元出头的海豹 06 DM-i 旅行版,构建了足够高产品力门槛。

海豹 06 旅行版的全球野心

比亚迪将这样的产品力,置入一款在中国市场相对小众的旅行车中,这背后必然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这自然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最懂中国市场的销量冠军,比亚迪为何要执意打造一款「瓦罐」?

发布会上,比亚迪海洋网总经理张卓给出了官方叙事的一部分:他们看到了国内「个性化消费趋势」的抬头,并希望用极致的性价比,让旅行车这种生活方式,能被更多年轻家庭所接受。

但,这或许只是故事的一面。

另一面,一个更宏大的答案,可能藏在全球市场的版图中。海豹 06 DM-i 旅行版的目光,从一开始就未曾局限于中国。它的诞生,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必然一步,其真正的目标市场,包含着对旅行车情有独钟的欧洲。

这款车的产品定义,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浓厚的全球化色彩,尤其是在车身形态、核心技术和安全标准这三个最关键的维度上,几乎是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

旅行车(Wagon)这一形态,本身就是进入欧洲主流家庭用车市场最直接的「通行证」。在当地,它代表着实用主义与生活格调的结合,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用户基础。

而它所搭载的第五代 DM-i 技术,更是精准地切中了欧洲市场的核心痛点。在油价高昂、注重环保法规的背景下,这套以极致燃油经济性为核心的插电混动系统,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低成本出行方案。

为这一切提供保障的,则是其对标全球的安全标准。

张卓在发布会上强调,海豹 06 DM-i 旅行版按照全球化车型标准开发,车身高强度钢占比高达 74%,其设计之初,便以满足严苛的 Euro NCAP 五星安全评级为目标。

比亚迪敢于发起这场「全球战役」的底气,源于其近年在海外市场强劲的增长势头。

就在今年 4 月,比亚迪在欧洲的纯电车销量,历史性地首次超越了特斯拉,被市场分析机构定义为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分水岭事件。其新能源车在欧洲的销量,也实现了数倍的同比增长。

如此迅速的市场扩张,再加上比亚迪在匈牙利设立欧洲总部和工厂的举动,都证明了比亚迪的出海战略,已从单纯的「产品出口」,进化到了「品牌全球化」的深耕阶段。

▲比亚迪欧洲总部

至此,我们再回过头看海豹 06 DM-i 旅行版,它的战略意图便已清晰无比。

它绝非比亚迪对中国小众市场的一次简单试水,而是比亚迪的一款战略武器,用自己最擅长的 DM 技术,去打造一个由欧洲品牌长期定义的传统汽车品类,并直接在对手的腹地展开竞争。

它的成败,将成为比亚迪能否真正在全球市场立足的重要风向标。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罗马仕停工停产,公司道歉/蔚来李斌:电池越大对马路破坏越大/费大厨回应服务员需本科以上

cover

📣

罗马仕正式发布停工停产通知

🙅‍♂️

小米否认「与徕卡暂停合作」

🤬

OpenAI 招聘主管批评 Meta:令人绝望

🔨

蔚来李斌:电池越大对马路破坏越大

📱

索尼手机偶发故障,多地停售

💬

DeepSeek AI「道歉声明」引发公众关注

💡

李飞飞:AI 的未来在于空间智能

🚗

比亚迪发布海豹 06 旅行版

💻

苹果开源全新代码生成模型

🌶

费大厨回应「服务员要求本科以上」

🎬

《赛博朋克:边缘行者 2》先导预告片发布

重磅

罗马仕正式发布停工停产通知

界面新闻消息,7 月 6 日凌晨 1 点多,罗马仕正式发布停工停产放假通知。

通知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公司业务的发展需要,经公司股东会研究决定,近段时间公司停工停产。停工时间为自 2025 年 7 月 7 日起持续 6 个月。除召回相关员工外,其余员工停工停产。

这期间,员工停工停产首月公司将按照约定的标准正常支付员工工资,次月起将依据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支付劳动者生活费,公司将依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进行缴纳。

此前,「罗马仕 倒闭」一度登上了热搜榜单,而罗马仕官方微博曾回应称「没有倒闭,感谢关心。定将努力解决所有朋友、用户及合作伙伴的一切问题」。

7 月 5 日,多位罗马仕员工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他们想去深圳办公室拿取私人物品时,发现自己的门禁权限已被取消。

据央视新闻消息,截至 7 月 3 日,罗马仕确认符合召回条件的产品 330807 件,已收到退货或无害化处理产品 79891 件;而一同公布召回隐患充电宝声明的安克创新已有超 20 万用户完成了召回申请,企业向用户寄出了超 10 万个防火安全袋用于快递召回的充电宝。

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负责人表示:「对这次事件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表示深刻的歉意,我们所有有问题的产品,我们尽量开通所有的召回渠道,去帮助消费者顺利地去把这些产品召回回来」。

另据了解,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是罗马仕充电宝的锂电池供货商之一。目前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拥有的 74 张 3C 证书,均被认证机构暂停或撤销。无锡市市场监管局已依规对该企业生产的锂电池产品全部封存。

大公司

小米否认「与徕卡暂停合作」

日前,有媒体称小米将结束与徕卡的合作关系,随后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回应了相关传闻:

这还是胡说。

王化表示,此前已有媒体曾在 2023 年 6 月称「小米 14 是小米与徕卡合作最后一代机型」,随后王化自己转发了相关内容并表示「这就是胡说」。

据悉,小米与徕卡于 2022 年 7 月发布联合研发的首个影像旗舰手机系列——小米 12S 系列。此后小米的数字系列、MIX Fold/Flip 系列、CIVI 系列都相继获得了「徕卡联合研发」。

OpenAI 招聘主管批评 Meta:令人绝望

近期 Meta 与 OpenAI 之间的纠葛不断,源于 Meta 的挖人计划,后续 OpenAI CEO Sam Altman 亲自下场回应称「令人反感」,同时公司多位高管也在内部信中表示「会努力留住每个人」。

而在近日,OpenAI 的招聘负责人 Joaquin Quiñonero Candela 也发文回应了 Meta 近期的「挖墙脚」事件,称 Meta 过于激进。

Joaquin 在文中透露,Meta 向 OpenAI 的员工开出高薪岗位,但 offer 有效期仅为短短几小时,员工几乎没有时间与自己的主管进行沟通。Joaquin 批评称,「这种行为不道德,甚至是令人绝望的」。

后续,Joaquin 还在回复中表示,拿 offer 截止日期当「武器」,强迫他人在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思考来做决定,这并不道德。

蔚来李斌:电池越大对马路破坏越大

据 IT 之家消息,日前蔚来 CEO 李斌在直播中谈到续航问题,表示「电池大对续航有收益,但车越重对安全的挑战越大,也对马路破坏越大。

直播中,李斌认为汽车与手机类似:

手机要想做到好几天续航很容易,把电池做大就行,但手机会很重。很多人没有注意车的重量,现在行业推大电池,续航方面肯定有收益。

但李斌强调,「越重的车,安全挑战越大,对马路的破坏也越大,所以很多国家的税是根据车的重量来的。」

李斌谈到,不仅要关注短期的局部的成本,也要关注全程的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电池越来越大,其实说服不了自己,明明有更好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曾在去年对自家的 150kWh 电池包进行实测。

据测试显示,搭载 150 度电池包的 2024 款 ET7 在三条不同的高速公路线路上进行了测试,均轻松突破了 1000 公里的续航里程。但李斌当时也表示,150 度电池包在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索尼手机偶发故障,多地停售

7 月 4 日,索尼日本官网发出公告,确认旗下智能手机 Xperia 1 VII 在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自动关机、自动重启或者无法开机等问题。因此,索尼已经暂时停止受影响产品的发货以及在索尼门店的销售。

索尼日本表示,目前正在调查具体原因。目前索尼只确认了部分特定日本运营商版本的手机受到影响。暂时未有确切的消息指出日本意外地区有 Xperia 1 VII 发生问题的情况。

但事实上,索尼香港和索尼台湾随后都在其官网宣布,将暂时停止 Xperia 1 VII 的销售。

另一方面,根据 GSM Arena 在 6 月份的报道,索尼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取消了欧洲市场的大量 Xperia 1 VII 预定订单。部分用户在 Reddit 上表示,索尼在没有提前告知的情况下直接取消了他们的订单,而索尼客服后面告诉他们只能重新下单,而且首销活动赠送的 WH-1000XM5 耳机也可能因此无法领取。而此时此刻,索尼英国官网显示,Xperia 1 VII 处于缺货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Xperia 1 VII 并未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而且索尼中国官网显示,暂时没有 Xperia 智能手机继续销售。

附上「偶发性无故自动关机、重启或无法开机」尝试自救方式:

索尼官方建议用户可以先尝试进行「强制重启」(同时按住电源键和增加音量键大约 20 秒,在手机震动前持续按住);并且确认手机已安装最新的软件版本。

DeepSeek AI「道歉声明」引发公众关注

最近网上掀起了一场关于「DeepSeek 道歉声明」的热议:

一则题为《演员王一博案,判了》的报道文章称 DeepSeek 因误传艺人王一博涉及某腐败案,已发布道歉声明,并引用了所谓「刑事判决书」作为佐证。文章迅速登上热搜,「DeepSeek 向王一博道歉」成为讨论焦点。

经过多轮事实核查,这份道歉声明完全是网友诱导 AI 自动生成的内容,但由于措辞专业、结构完整、语气严肃,部分媒体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将其误当成真实公告进行传播,造成了广泛误解。

事件在社交平台进一步发酵,被网友称为 AI「垃圾进、垃圾出」的典型案例——由于虚假文本的广泛传播,这些内容反过来被其他 AI 系统「学习」并纳入语料,形成事实污染。

一些不明真相的用户甚至开始引用该声明作为信息来源,使得误导信息呈现出滚雪球式的扩散趋势。虽然 DeepSeek 给王一博道歉是假的,但要警惕 AI 谎言泛滥却是真的。

AI 幻觉是其固有的局限之一,当 AI 模型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时,它会根据用户输入的数据生成不准确的内容,甚至被用来捏造信息。

早期搜索引擎也曾因「自动联想功能」被滥用而遭遇尴尬,许多系统在面对用户非正常输入时,容易输出荒谬的内容。随着 AI 的普及,类似的「AI 幻觉」事件可能会越来越多,只有当公众意识到这一点时,AI 的影响力才会回归理性。

💡 李飞飞:AI 的未来在于空间智能,三维世界理解是 AGI 的关键

近日,Y Combinator 更新了李飞飞在旧金山 AI 创业学校的访谈视频。李飞飞回顾了自己从创办 ImageNet 到推动深度学习和物体识别发展的一路历程,并重点提到她如今正攻克 AI 领域最具挑战性的前沿技术——空间智能。

她在访谈中明确表示,空间智能将是下一个人工智能革命的关键领域,只有让 AI 理解三维世界,它才能真正迈向通用人工智能(AGI)。

李飞飞解释道,与语言模型的构建相比,空间智能的挑战更为复杂,因为人类对三维世界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然而她坚信,通过软硬件的融合与创新,这一难题是可以解决的。

李飞飞将 ImageNet 的诞生视为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领域的范式转变,而她现在的目标是通过攻克空间智能,继续引领人工智能的变革。她表示,AI 必须超越生成模型,进入三维世界的理解,才能真正实现 AGI。

至于 World Labs 的具体细节,李飞飞透露,目前不便公开过多,但她强调,空间智能的应用将与当前的大语言模型(LLMs)有显著区别,尤其是在推动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实现过程中,3D 世界的感知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产品

比亚迪发布海豹 06 旅行版,10.98 万元起

7 月 4 日,比亚迪海洋网发布了品牌旗下的第一款旅行车——海豹 06 DM-i 旅行版,价格方面:

10.98 万元 – 12.98 万元,提供 80KM 和 150KM 两个版本(150KM 版本支持直流快充)。

新车采用比亚迪最新的第五代 DM 插电式混动系统——由一台 1.5L 高效发动机与电机组成,NEDC 百公里亏电油耗低至 3.15 升,满油满电的综合续航里程则超过 2000 公里。

底盘方面,售价 12.98 万元的顶配车型搭载了云辇-C 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

外观信息上,海豹 06 DM-i 旅行版采用了最新的海洋风格设计,车身长度 4850 毫米,轴距达到了 2790 毫米。另外,新车后备箱标准容积达到了 670 升。

智能化方面,新车配备天神之眼 C(支持高快领航、全场景智能泊车辅助);提供智能座舱 DiLink 100 系统(基于 6 纳米芯片和 12G 大内存打造)。

苹果开源全新代码生成模型

近日,苹果公司在 HuggingFace 平台悄然上线其最新大模型成果——DiffuCoder-7B-cpGRPO。

这一版本在原有 DiffuCoder-Instruct 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 Coupled-GRPO 强化学习算法进行微调,显著提升了在代码生成任务上的表现。根据官方说明,该模型在 EvalPlus 基准测试中性能提升 4.4%,并有效减轻了解码过程中对自回归偏差的依赖。

DiffuCoder-7B-cpGRPO 属于苹果打造的扩散式大语言模型系列,具备 76.2 亿参数,采用 bfloat16 精度训练,支持基于提示词的代码生成。其训练流程基于 DiffuCoder-7B-Instruct 初始化,并在 2.1 万条代码数据上进行一个 epoch 的后训练。

开发者可通过 HuggingFace 上的模型卡及 GitHub 页面(https://github.com/apple/ml-diffucoder)查看详细文档与使用方法。示例代码展示了该模型如何通过扩散过程生成代码,包括提示词构建、模型加载与生成参数配置等内容,便于开发者快速上手集成。

值得注意的是,DiffuCoder 的架构和生成工具部分借鉴了开源项目 Dream,用于支持 HuggingFace 平台的部署发布。

🔗 HuggingFace:https://huggingface.co/apple/DiffuCoder-7B-cpGRPO

Grok 4 跑分曝光

近期,X 博主 @legit_api 曝光了马斯克旗下 xAI 即将发布的新一代模型 Grok-4 及其编程版本 Grok-4 Code 的一组基准测试成绩,引发关注。

在被称为「人类最后的考试」(HLE)的评估中,Grok-4 取得了 35% 的基础得分,开启推理功能后进一步提升至 45%,显著领先于 OpenAI 的 o3 以及 Google Gemini 系列在该测试中的表现。

除了 HLE,Grok-4 在其他基准测试中也表现出色。在 GPQA 测试中,该模型得分达到了 87%-88%;而面向代码能力的 SWE Bench 评测中,Grok-4 Code 的得分则在 72%-75% 之间。

不过,部分网友对其成绩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该分数「过于理想」,不排除存在测试策略优化甚至「刷榜」的可能。尽管如此,从目前流出的功能配置来看,Grok-4 系列相较前代已实现大幅升级。

根据此前的爆料信息,新版本模型将支持多模态输入(文字+图像)、130k token 上下文、结构化输出、数学推理和函数调用等功能。其中,Grok 4 Code 将深度集成在 Cursor 编辑器中,具备智能补全、调试和执行功能,力图打造「主动编程」的 AI 助手。

新消费

小红书更新「长文内容发布」

据蓝鲸新闻消息,小红书官方近期开放内测长文功能,定向邀请部分创作者申请开通。

据悉,小红书长文标题依然限 20 字内,而正文可以输入千字以上,支持插入图片或表情包,并配有一键排版功能。点击「一键排版」后,长文会自动切分,以图片形式呈现。

另外,「一键排版」还支持 AI 自动生成封面配图和文章摘要,后台会提供 6 个排版模板,创作者可自选风格,并进一步调整主题配色、封面配图(选择 AI 换配图或从相册上传)、标题和摘要,系统可实时预览效果。

长文发布后,用户依旧通过右划图片方式阅读,与当前图文阅览方式一致。

费大厨回应「服务员要求本科以上」

近期,有网友爆料称,费大厨辣椒炒肉一门店招聘服务员,月薪 5000-6000 元,明确标注「本科学历以下人员勿扰」,工作内容主要为餐厅桌椅卫生清洁及热情接待顾客,该消息引发社会关注。

据经视直播消息,深圳市费大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回复表示,知晓此事,并透露各地门店招聘服务员原则上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对于上述情况,经视直播咨询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获悉,对方解释称:

法律并未禁止企业设定学历要求,但规定不得在民族、性别等方面进行歧视。企业有权根据岗位需求选择学历,此次事件不存在学历歧视问题,企业可依据自身要求设定招聘学历门槛。

春秋航空回应「飞机漏油致航班延误」

7 月 5 日,有网友称自己乘坐春秋航空 9C6425 次航班,因飞机漏油导致航班延误。对于该情况,《封面新闻》通过春秋航空工作人员处获悉:

7 月 5 日,9C6425 航班在过站加油过程中发生临时机械故障导致溢油,溢油状态可控,机场按照程序协同处置,消除安全隐患。

该工作人员表示,经过机务人员对飞机检修,完成排故确认飞机状态安全适航后,安排执行航班飞行任务。受此影响,该航班延误 2 小时,已于当天 20:13 安全抵达目的地。由于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的不便,航司方面深表歉意。

据悉,上述航班原计划于 7 月 5 日 16:20 分从呼和浩特起飞,于当天 18:35 分抵达哈尔滨,因航班延误,飞机于当天 18:30 分起飞,于当天 20:13 分抵达。

据某航空业内人士称,由于溢油发生在起飞前,应该是加油过程中出现的溢油情况。从网友分享的图片上来看,漏油的位置貌似是右大翼的外油箱过压保护器处或者通气油箱的 NACA 口处漏油,也就是溢油。

好看的

《超人》发布新预告

日前,DC 新片《超人》发布新预告,影片将于 7 月 11 日中国内地、北美等地上映。

据悉,该片是新 DC 宇宙开篇之作,故事将会拉到超人早年岁月之中,聚焦英雄的成长烦恼,展现超人在力量与责任之间的艰难抉择。

影片由 DC 影业出品,詹姆斯·古恩编剧并执导,大卫·科伦斯韦、蕾切尔·布罗斯纳罕、尼古拉斯·霍尔特、艾迪·盖瑟吉、安东尼·卡里根等主演。

《赛博朋克:边缘行者 2》先导预告片发布

日前,CD PROJEKT RED 正式宣布,《赛博朋克:边缘行者 2》正式开启制作,将由 CD PROJEKT RED 与动画工作室 TRIGGER 联合制作,目前正在开发中,计划未来登陆 Netflix 平台。

另外,CD PROJEKT RED 还公布了《赛博朋克:边缘行者 2》先导预告片。

据介绍,《赛博朋克:边缘行者 2》将带来一个全新的独立 10 集故事,延续《赛博朋克 2077》的世界观:一段关于救赎与复仇的残酷传奇。在这座因暴力而闪耀的城市里,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当世界被浮华蒙蔽双眼,你究竟要付出何等代价,才能让自己的故事被人铭记?

本季由导演五十岚海(《赛博朋克:边缘行者》)打造,以大胆的影视化风格呈现;主角设计由菅野一期(《普罗米亚》《赛博朋克:边缘行者》)操刀。剧本团队包括回归的大冢雅彦与雨果奖得主 Bartosz Sztybor。

《迷你厨师秀》团队:正逐步恢复节目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美国有线电视的儿童频道 Nickelodeon 取消了讲一个小小厨师教孩子们做菜的定格动画喜剧节目《迷你厨师秀》。

据悉,《迷你厨师秀》告诉网友取消节目的视频却意外走红。不少网友表示此前没听说过这档节目,但看到这个令人伤心的视频都被深深感染。

近期,《迷你厨师秀》团队发文称,已经准备好再次打开迷你相机,来拍摄小厨师的树墩之家了。「因为你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所为,拯救了迷你厨师!!」,团队还表示收到了大家的留言支持、同人创作和捐款,「打心眼里感谢你们。」

但节目团队也表示,迷你厨师依然是「无业」状态,节目依然在为前途努力,只是在社媒上暂时存活,没有完全「被救」,并称「我们是一步一步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不断挑战、敢于不同,领克 10 EM-P 亮相,全系标配四驱及激光雷达


领克是目前少有的在燃油、纯电、插混三个领域都可圈可点的国产品牌。

极氪集团上半年售出的 24.4 万辆车里面,有 15.4 万台都来自领克。

这个数据如果单拎出来看,可以排在新势力销量榜单中的第 4 位,也是各家传统车企高端化品牌里面表现最好的。

领克的 CEO 林杰曾经在一次沟通会上分享过自己对于高端品牌的思考:

第一要有销量。领克的发展之路要打造高端品牌,肯定是要有销量,没有销量的高端,很难支撑,很难活下去,可能是自娱自乐。

第二要有价值。领克品牌发布8年,产品上市7年,有一点要分享的是「坚持」。领克不同能源形式的产品,依然领克,领克已经变成了形容词。我们不断挑战,敢于不同,领克的文化是要挑战惯例。

周五亮相的领克 10 EM-P 就是又一款「挑战惯例」的产品。

领克 10 EM-P 的整体造型延续了领克 Z10 的设计语言,前脸和日行灯的部分都使用了 The Next Day 概念车的样式,无边框车门和无水切的设计也保留了下来,流光雕刻的腰线和贯穿式尾灯也很有熟悉的感觉。

最不同寻常的部分则是车身侧面的 C 柱部分使用了 12° 的上扬倾角设计,结合车辆整体的低趴造型,超跑的姿态和运动感营造的十分充分。

不过领克在 10 EM-P 上使用了全新的运动套件,增加了提升车辆动感的前唇、侧裙和小尾翼,后扩散器的设计有所变化,尾部则给了小鸭舌和电动尾翼两种选择。

此外领克还为新车带来了天云米、鎏光金和璃光紫 3 款全新的颜色,结合之前就有的极夜黑、流体灰和拂晓白一共有 6 种颜色可选。

发布会上领克说鎏光金、天云米这两款颜色采用了默克专利的 Xirallic 珠光和水晶珠光双珠光材料,色彩饱和度提升 30% 以上,综合成本增加了 2 倍,就是为了给用户带来百万级的豪车质感。

车身尺寸上, 领克 10 EM-P 的长宽高分别为 5050×1966×1487mm,轴距为 3005mm ,而领克 Z10 则是 5028x1966x1468mm,轴距同为 3005mm,轮毂有 19 英寸星辉轮毂和 21 英寸锋曜轮毂两种不同的选择。

领克 10 EM-P 的内饰也在 Z10 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升级。

新车内饰共有曜金黑、月影黑、赤霞橘、日光米三种颜色,以长条形仪表盘、大横屏和 HUD 作为核心来营造科技感,在材料上则大面积的使用了软性材质,车门饰板、中控台以及座椅部分都使用了真皮材料。主推的曜金黑内饰则装载了运动型座椅,整体使用了翻毛皮材质和黄色安全带以及缝线设计,赛道属性极强。

作为一台 20 万级别的轿车,前后排座椅通风、加热、按摩,哈曼卡顿 23 扬声器,5.7升冷热一体车载冰箱等舒适性配置自然也没有拉下,同时新车也在后排配备了小桌板,带触屏按键的超大扶手以及 28 处储物空间供车主使用。

前面的部分都是领克作为一台车的内容,但领克之所以成为领克,更多的还是传承于赛道的性能与操控。

领克 10 EM-P 整体基于 CMA Evo 原生新能源架构打造,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全系标配了液压可变阻尼系统,在不同路况都能提供不错的舒适性、操控性和安全性。

新车的动力系统使用了行业最高热效率达 47.26% 的 1.5T 全新电混引擎 + DHT Evo 混动电驱,由 P1 电机 + P3 电机+ 3 挡变速箱组成,与后桥 P4 电机协同工作,最大功率 390kW,最大扭矩 755N·m。这套动力组合让领克 10 EM-P 的百公里加速来到 5.1 秒的同时,馈电油耗降至了4.2L/100km,在性能和经济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同时领克 10 EM-P 的异步电机系统可以无感做到「实时四驱」,在纯电/智能电混模式下,车辆会根据根据动力需求分配扭矩,在低附着力路面遇到前后轮产生速差或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工作时则会进入四驱状态来保证车辆安全。

领克 10 EM-P 有两种电池容量可选,一种是来自宁德时代的 18.4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 120km,另一种是来自衢州极电的 38.2kWh 磷酸铁锂金砖电池,CLTC 续航 240km。

领克也为车主提供了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 700TOPS 算力英伟达 Thor 芯片的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 H7 系统。这套方案采用的是一段式端到端+ MLM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 数字先觉网络 + 安全底线模型,共支持了满血版车位到车位领航、G-AES 通用障碍物连续自动避让、泊车辅助功能和人车伴行等 30 多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整合后的极氪集团今年的销量目标为 71 万辆,领克在其中承担了 39 万辆的目标,半年过去达成了 42.7%,虽然在一共车企里面算不上差,但是在后半年新品扎堆以及竞争对手的围攻下压力也算不上小。

而作为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混动产品,领克 10 EM-P 也被寄予了厚望,现在个性、设计、操控、动力都有了,就差一个「感动人心」的价格。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小米YU7车载纸巾盒卖 169 元引发热议/罗马仕员工:未裁员但精疲力尽/微信备份功能大更新

cover

👽

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

💰

小米 YU7 纸巾盒卖 169 元登上热搜,雷军回应

🏭

又一家造车新企入局:2027 年投产首款车型

📢

罗马仕员工:未裁员但精疲力尽

💡

OpenAI 播客:记忆是超级 AI 助理的必须要素

🐂

野生「DeepSeek R1」亮相,速度超越原版

🚗

特斯拉神秘新车曝光,小过 Model Y

📱

微信重磅升级备份功能

😅

瑞幸宣布与多邻国联名

🎬

《坏蛋联盟 2》内地定档 8 月上映

📰 周末也值得一看的新闻

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一个看似小行星的不明物体近来引起多国天文学家注意。而据欧洲航天局 7 月 2 日表示,这个不明物体可能来自外星系,为目前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个「星际访客」。

具体来看,据《纽约时报》报道,该系外物体代号 A11pI3Z,目前位于小行星带和木星之间,距离地球数亿公里。即使在去年 10 月距离太阳最近时,它也在火星轨道之外,且所在位置与地球分别位于太阳两侧,因此大家不用担心它会撞上地球。

报道指出,研究人员目前无法确定这个「星际访客」究竟是一颗岩石类小行星,还是由岩石、冰和尘埃构成的彗星。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目前也一无所知。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已知第三个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此前已知太阳系的首个「星际访客」是发现于 2017 年 10 月的雪茄型长条天体「奥陌陌」,最长处约 400 米。而后于 2019 年发现的天体 21/Borisov 是目前已知光临太阳系的第二个「星际访客」,据分析是一颗彗星。

小米 YU7 纸巾盒卖 169 元登上热搜,雷军回应

日前,随着小米 YU7 一同发布的一款价值 169 元的小米 Life 车载磁吸纸巾盒,因定价争议而引发网友关注,「小米 YU7 磁吸纸巾盒 169 元」相关话题更是登上热搜。

对于上述纸巾盒,不少网友认为定价过高,同时也有网友表示「价位可以接受,有的品牌定价更高」。

而小米创办人雷军日前也在直播中回应了「纸巾盒定价」问题。其表示,定价高是因为在设计的时候,材质和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雷军称,这款车载磁吸纸巾盒达到了「车规级别」:「刚开始过不了车规的测试,所以后来又改材质,又改这个胶,弄得成本居高无比。」

雷军解释称,纸巾盒的设计考虑到了极端的车内温度变化。为了保证产品在这些环境下的稳定性,选用了耐高温和低温的材料,确保产品在极端条件下不易变形或退磁。他承认 169 元的售价是比较高,并表示正在努力降低成本。

另据小米汽车在《答网友问(第 169 集)》中表示, 小米车载磁吸纸巾盒不仅热老化测试等测试表现良好,其在外观要求、磁吸力要求也十分高:为了与仪表台协调,选用了成本更高的半硬质材料;选用了成本更高、能耐受 95℃ 高温的磁铁。

腾讯元器接入微信支付 MCP

7 月 3 日,腾讯元器宣布正式接入微信支付 MCP,支持开发者在智能体上直接增加下单、赞赏、查询订单等功能,号称「打通智能体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据悉,微信支付 MCP 是微信支付团队为AI智能体生态打造的支付解决方案,具有安全、便捷、可靠等多重特点。

基于腾讯元器平台的智能体开发能力,开发者仅通过简单的提示词调用或工作流编排,即可快速接入微信支付 MCP,让智能体拥有支付的能力。

对于用户来说,也可以在与智能体互动过程中,对喜爱的内容和角色进行赞赏,目前,元器平台已经面向开发者开放接入微信支付 MCP 的体验版本,正式版本在资质审核通过后开放。

近期,腾讯元器也加强了对 MCP 的支持,已经上线了十余款智能体 MCP,包含官方提供的位置服务、商品识别、图像识别等多类应用,以及与快递 100、值得买科技等生态伙伴合作的 MCP 应用。

又一家造车新企入局:2027 年投产首款车型

据雷峰网消息,新造车公司「星空计划」,预计 2026 年第一季度工厂竣工,2027 年投产首款车型。

据悉,「星空计划」首款车型将定位高端新能源 SUV,截至今年一季度仍处于造型设计 Demo 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星空计划成立于 2025 年 1 月,全称为「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其最终受益人为华东某知名硬件公司创始人,间接持股比例 80%。

另外,上海临港新片区于今年 3 月发布了《04FX-0002 单元 G01、G03、G04 街坊控规调整》公示,其中显示,一则名为「星空项目」文件显示,星空项目用地规模合计 41.44 万平方米,所属工厂临近特斯拉储能、宁德时代工厂。

据了解,星空项目实际是星空计划的汽车工厂,今年下半年,其团队成员将从苏州转移至上海办公。知情人士透露,星空计划或将借用上汽的生产资质。类似情况还有极石汽车,后者利用北汽的生产资质与工厂造车。

值得一提的是,星空计划首款车型优先面向海外市场,随后转向国内市场销售。

罗马仕员工:未裁员但精疲力尽

近期,有消息称罗马仕内部已经陆续通知员工全面停工停产,随后「罗马仕倒闭」相关话题登上热搜。7 月 3 日晚,罗马仕官方否认倒闭。

据新浪科技实地探访罗马仕深圳总部,7 月 4 日,罗马仕办公区域仍正常开放,也有员工在办公。

而据罗马仕员工强调,公司不存在跑路风险。他表示,公司并未裁员,「裁员还要赔钱」「你下周来我们还在这里」。还有员工表示,目前薪酬仍正常发放。

同时,据现场员工透露,此前罗马仕曾安排全员临时担任客服,以处理大量召回咨询。目前客服工作已转交外地的团队,「交给了更专业的人,他们比较快,我们太慢了,已经精疲力尽了。」

另外,关于充电宝召回问题,现场员工透露,用户需提交订单号、批次等信息,审核通过后需等待约 15 天。若符合召回标准,退款将在 15-30 天内完成。目前召回主要针对特定批次产品,未收到通知的用户可能暂不符合条件。

员工还谈到,充电宝召回是长期的,只有处理完召回的事情,相关部门才会重新审核公司的 3C 认证,之后才给重新销售充电宝。

💡 OpenAI 播客:记忆是超级 AI 助理的必须要素

近期,OpenAI 推出第二期官方播客,公司两位核心人物——首席研究官 Mark Chen 与 ChatGPT 负责人 Nick Turley 做客本期节目。

相信不少人都好奇「ChatGPT」这个名字是如何诞生的。据 Nick 透露,团队最初构想是「Chat with GPT-3.5」。但因名字过于拗口,直到发布前一天深夜(甚至可能就是发布当天),名字才被团队简化为如今的「ChatGPT」。

而对于 ChatGPT 的病毒式传播,最后引爆全球,两位核心人物则表示「完全没有预料到」,甚至据 Nick 称,他自己最初还不愿相信数据飙升,更相信这是看板出故障了。

分享了几个关于 ChatGPT 的有趣历史后,播客也从 ChatGPT 聊到了 Agent 相关话题。Nick 表示,现在越来越多人都将 ChatGPT 视为「思想伙伴」来使用,而日益紧密的人机关系,也自然而然地催生了用户对模型「记忆」功能的强烈需求。

基于这种记忆需求,Nick 指出 ChatGPT 中的「记忆」功能就是为以后的「超级助理」定下早期雏形,他认为,能够开始解决「记忆」这个问题,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同时他也指出,如果快进一两年,ChatGPT 或类似的产品将成为用户「迄今为止最有价值的个人账户」。

另外,通过 Agent 在编程领域的实践,Chen 明确区分了 ChatGPT 与 Agent 的区别:前者是一种实时响应模型;后者则是能够解决复杂问题、需要时间思考的「助理」。Chen 认为,未来会更趋向于一种异步的工作模式:

你会交给模型非常困难、非常艰巨的任务,让模型去思考、去推理,然后带着它能给出的最佳版本的结果回来。

🔗 播客链接:https://x.com/OpenAI/status/1940063220456464880

蔚来推出冠军纪念版车型,31.6 万元起

7 月 4 日,为纪念品牌 Formula E 夺冠十周年,蔚来正式发布冠军纪念版系列车型,包含新 ET5、新 ET5T 和新 EC6 三款车型。

价格方面,新 ET5、新 ET5T 冠军纪念版整车起售价为 31.6 万元(BaaS 电池租用方式购买起售价为 24.6 万元);新 EC6 冠军纪念版整车起售价 37 万元(Baas 电池租用方式购买起售价为 30 万元)。

蔚来冠军纪念版系列车型外观上标配了专属化的轮毂与竞速绿刹车卡钳,开放车型所有可选车身颜色搭配;标配专属的运动风格内饰,采用灰色系搭配竞速绿撞色,并大量使用了 Alcantara 麂皮质感材质与 Microfiber 超纤绒材质;座椅靠背、门槛饰条以及车尾拥有专属「Champion Editon」徽标。

另外,新 ET5 与新 ET5T 冠军纪念版车型更升级了底盘硬件(前防倾杆直径增加至 33mm,壁厚增加 0.2mm;后防倾杆直径升级至 22mm,壁厚增加 0.25mm),搭配专属的软件调教,让驾驶乐趣变得更加细腻丰富。

野生「DeepSeek R1」亮相,速度超越原版

日前,一个名为「DeepSeek R1T2」的模型走红,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个「野生模型」速度比原版 R1 还快。

据悉,「DeepSeek R1T2」由德国 AI 咨询公司「TNG」推出,全名为「DeepSeek-TNG R1T2 Chimera」,基于 DeepSeek R1-0528、R1 以及 V3-0324 模型构建的 AoE(专家组合)Chimera 模型;模型尺寸为 685B,采用 DeepSeek-MoE Transformer 架构。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DeepSeek R1T2」比 DeepSeek R1(0528) 版本快两倍,比 R1 快 20%。不仅在速度上有优势,其在 GPQA Diamond(专家级推理能力问答基准)和 AIME 24(数学推理基准)上的表现均优于 R1,比较遗憾的是未达到 R1(0528) 的水平。

目前,「DeepSeek R1T2」已在 HuggingFace 上架。

🔗 HuggingFace:https://huggingface.co/tngtech/DeepSeek-TNG-R1T2-Chimera

特斯拉神秘新车曝光,小过 Model Y

据「Tesla Archive」消息,日前特斯拉神秘新车再次曝光。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新车尺寸比 Model Y 小一圈。由于车头车尾均被大面积遮挡,因此外观无法知晓,但从轮廓来看,新车与 Model Y 保持了类似的车身造型。「Tesla Archive」指出,曝光车型有望是传闻中的特斯拉廉价紧凑型车型,但无法知晓是传闻已久的平价版 Model Y 还是更小尺寸的 Model 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4 月,据多家媒体报道,特斯拉推迟了平价版 Model Y 在美生产计划。甚至 CEO 马斯因将特斯拉的赌注押在了 AI 产品上,从而推翻了万众期待的廉价紧凑车型「Model 2」。

据悉,特斯拉曾承诺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推出廉价版车型,从而提振销量下滑。消息人士称,上述所提到的平价版 Model Y 内部代号为 E41,该车型全球生产的计划将会从美国开始。但目前平价版 Model Y 在美生产的时间将会比特斯拉公布的计划晚几个月,可能推迟至今年第三季度或明年初,并且暂未得知推迟的具体原因。

另外,特斯拉的目标是到 2026 年在美生产 25 万辆平价版 Model Y。据路透社此前报道,该款车型还会计划在中国和欧洲生产。据 36 氪汽车此前报道,这款新车相较现售 Model Y,新车电池、动力与底盘等部分基本没有太大改动。此外,知情人士还透露,特斯拉也在计划推出 Model 3 的精简版。

微信重磅升级备份功能

昨日,微信官方正式宣布,手机微信能将聊天记录备份到 U 盘、移动硬盘等外部存储设备。

不仅支持了外界存储备份,本次备份更新还支持了「自动备份」以及「灵活备份」

  • 自动备份:当系统识别到手机已连接到开启「自动备份」时选择的电脑/外部设备时,将会进行自动备份。
  • 灵活备份:可灵活按需选择备份「全部聊天」「除了折叠的群的全部聊天」,也可根据标签或手动选择指定聊天进行备份;还可根据指定时间进行备份。

另外,新旧手机数据迁移也有了新的改变:无需在旧手机登录微信,新手机扫扫码就能一键导出聊天记录到新机。支持直接从另一台手机或其他设备导入,也可导出到电脑、另一台手机或平板。

智能电冰箱国家标准修订发布

据央视新闻消息,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修订发布《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 电冰箱的特殊要求》国家标准,将于 2025 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

据悉,标准规定了智能电冰箱的数据管理规范、智能化功能要求及配套测试方法,提出了智能指数计算与星级评价体系:

  • 在数据管理方面,要求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工况、环境参数、用户操作记录及食品存储信息等,帮助用户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
  • 在智能化功能方面,着重强化控温精准度、节能效率优化、除菌保鲜、智能制冰等核心功能,同时强化食品存贮周期管理,依托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健康饮食建议,并实现食品保质期预警与自动补货提醒,深度契合高品质生活需求。
  • 在智能程度评价方面,构建科学量化的智能指数模型与星级评定体系,将智能电冰箱划分为一星至五星五个等级,为产品性能评估与消费者选购提供重要依据。

报道指出,新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智能电冰箱产品的智能化功能建立了统一的技术规范、测试准则与评价标准,更将有力驱动行业技术创新迭代,促进智能电冰箱行业技术升级与质量提升,为智能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瑞幸宣布与多邻国联名

瑞幸咖啡

昨日,瑞幸咖啡宣布与多邻国联名,并发布「抽象联名结婚」官宣视频。

本次联名将带来绿沙沙拿铁,并且将上线联名主题杯/纸袋/杯套、联名主题贴纸、学吧套装、屁屁杯等多款周边产品。

其中,绿沙沙拿铁将于 7 月 6 日上线,部分周边产品于 7 月 14 日上线。

《坏蛋联盟 2》内地定档 8 月上映

淘票票

日前,梦工场热门动画电影续集《坏蛋联盟 2》发中国内地定档预告,正式定于 8 月 16 日上映。

影片讲述大坏狼、贪心蛇、美肚鲨、食人鱼、骇客蛛努力适应改邪归正后的新生活,寻求信任和接受,而此时,它们被一个全女性阵容的犯罪团体 Bad Girls 强迫做最后一单生意,不得不脱离退休,重操旧业。

该片由皮埃尔·佩里菲尔执导,山姆·洛克威尔、奥卡菲娜、马克·马龙、克雷格·罗宾逊、安东尼·拉莫斯、艾利克斯·布诺斯汀、莎姬·贝茨配音,将于今年 8 月 1 日北美上映。

✨ 是周末啊!

One Fun Thing|小米 Are U OK 钥匙扣

日前,小米的「Are You OK」产品家族又添一位新成员:Are you OK 手型变色版钥匙扣。

最神奇的是这款钥匙扣并非单纯一个钥匙扣功能,而是具备三合一:顶部小手是原来的 Are You OK 气门芯帽;中部增加了小米汽车 IP 台专属摆件转换口;完整体回归最本质的钥匙扣属性。

另外,钥匙扣的顶部小手这次还加入了「感光变色」,太阳底下能够迅速变黑,失去光照后可恢复闪电黄色。

目前,Are you OK 手型变色版钥匙扣官方售价 19.9 元/套,拥有两枚气门芯帽和一枚连接件装饰帽。

周末看什么|《铁臂阿童木》

《铁臂阿童木》又名《原子小金刚》,是日本漫画界一代宗师手冢治虫的首部连载作品,目前豆瓣评分高达 9.1 分(1980 版)。

《铁臂阿童木》讲述天马博士的儿子飞雄因为一次意外事故,丧失掉生命。悲痛不已的博士按照飞雄的模样制造出了一个外表与飞雄无异的机器人,但这一机器人被博士了赋予 10 万匹马力的火力和 7 种武器。机缘巧合,机器人被茶水博士捡到,被取名「阿童木」。阿童木在日后的生活里,展开了和邪恶势力的斗争。

买书不读指南|《创意行为:存在即答案》

一本讲述灵感与创造力从何而来的心理学自助指南,也是一本讲述「为人之道」的哲学之书。(摘自起点网)

作者里克·鲁宾是世界知名的美国音乐制作人,由他制作的唱片曾数次登上美国畅销榜榜首。多年来,里克·鲁宾一直在深入思考:创造力究竟缘何而来,又如何消散?

他发现,成为艺术家,关键并非是一个人的具体产出,而在于个体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认知。在本书中,鲁宾通过 78 篇思考,分享了在他眼中「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智慧,为突破创造力瓶颈提供有用的思考框架。

游戏推荐|《鸣潮》

《鸣潮》为一款开放世界动作游戏,主打高自由度的动作战斗玩法与丰富多样的开放世界探索。

游戏中,玩家扮演一位在这个世界苏醒的漂泊者,将在找回记忆、寻找自我身份的同时结识无数的共鸣者同伴,并和伙伴一起踏上跨越悲鸣的旅途。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鸣潮》宣布推出 Vision Pro 版本。目前,该游戏还支持 PC、iOS、Android、PS5、Mac。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把墨水屏带到AIPC上很酷,但这可能不是个好主意

自从墨水屏被发明出来,和阅读器就是一对天作之合。

但这显然是一个增长正在放缓的市场,而世界上最大的墨水屏制造商 E Ink 心急如焚,他们想把墨水屏卖到更多的地方——比如学习机,或者盒马超市里的价格标签。

而 E Ink 最新看上的地方,是 AIPC——准确来说,是 AIPC 上的触控板。

7 月 1 日,E Ink 元太科技宣布,要把墨水屏做成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这个方案将彩色电子纸与传统触控板结合,声称要为 AIPC带来「全新交互体验」。

但 AIPC真的需要一块墨水屏吗?

▲ E Ink 墨水屏触控板. 图片来自:E Ink

墨水屏触控板确实省电,但这可能不是重点

E Ink 的这个墨水屏触控板方案整合了 Intel Smart Base 技术、Intel Innovation Platform Framework 和 Intel AI Assistant Builder 技术,将彩色电子纸与传统笔电触控板结合——从技术角度看,这套方案确实不是在胡说八道。

最明显的优势是省电。

墨水屏只在内容更新时消耗电力,静态显示时几乎不耗电——这对笔记本续航来说确实是好事。而且墨水屏不发光、无闪烁,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眼疲劳。

▲ 墨水屏. 图片来自:E Ink

功能方面听起来也挺丰富:触控板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触控操作,还能显示各种 AI 生成的内容。系统可以在上面显示常用快捷键、系统提醒,甚至是 AI 生成的文字摘要、图像内容,或者游戏攻略。用户还能查看天气、便条备忘录、会议记录,笔记本关机时甚至能显示个性化壁纸。

听起来很美好,但问题来了:

有多少人真的需要在触控板上和 AI 对话?看天气预报?

这些功能在手机上、在电脑桌面上不是都能更方便地实现吗?把它们塞进一个几英寸大的触控板里,到底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制造问题?

▲ 墨水电子屏. 图片来自:E Ink

笔记本电脑做副屏,很酷但没用

说到笔记本副屏,苹果已经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2016 年,苹果在 MacBook Pro 上推出 Touch Bar——用一条 OLED 触摸屏取代传统功能键。苹果声称这是笔记本的「最大变革」,能提供动态快捷键和应用专属功能。

五年后,苹果在 2021 年取消了 Touch Bar,乖乖回到传统功能键——究其原因,还是因为 Touch Bar 实在太难用了,不仅难以盲操,还徒增成本。传统F键闭着眼睛都能按对,Touch Bar 却要低头去看,效率反而下降了。更要命的是,它让笔记本成本增加了不少,却没带来相应的价值——最终,Touch Bar 的软件生态也没有养成,MacBook Pro 轰轰烈烈的副屏革命就这样惨淡收场。

▲ Touch Bar. 图片来自:Apple

不止苹果,许多 Wintel 阵营的厂商也试过水。华硕曾在 ZenBook Pro 系列上推出过 ScreenPad,把标准触控板和高分辨率 LCD 触摸屏合二为一,可以显示数字键盘、应用图标等,看起来很酷,但实际用起来,大部分时间就是个摆设,还影响手感。

其他厂商也有过类似的尝试,但结果都基本都是叫好不叫座。背后的原因确实也不复杂——

这些副屏破坏了笔记本交互的简洁性。用户本来就要处理主屏的信息,现在还得分心去看触控板上的内容。而且这些副屏通常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必须配合主屏使用——对于笔记本电脑这样的生产力工具而言,这种设计从根本上就是多余的。

▲ 墨水屏的应用. 图片来自:E Ink

当然,E Ink 做墨水屏触控板的动机倒是能理解。毕竟电子书市场在萎缩,商业公司得找到新的出路。从商业角度看,这种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和 AI 硬件结合也确实是个方向。

但问题是, 和 AIPC 的结合或许真不是个好主意。我们在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要的是更好的性能、更长的续航、更合理的价格,而不是一个可能永远用不上的「触控板墨水屏」。

与其在副屏这条死路上继续撞南墙,E Ink 不如把精力放在电子纸已经验证过的场景上——阅读器、价格标签、户外显示,这些才是墨水屏真正发光发热的地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更优雅的补能,宝马华为想让充电「自动」发生

最近相当沉迷在《死亡搁浅 2》里面开卡车送快递。

游戏里面的运货卡车不仅拥有极高的通过性,翻山下海无所不能以外,其补能方式也很意思,充电桩长的有点像是《红色警戒》里面的磁暴线圈,只要把车辆停在特定范围之内,电力就可以隔空传送过来。在搭建好的公路上,车辆甚至可以依靠路面供电,再也不用担心续航不足。

▲死亡搁浅里面的充电方式

不用冒着大雨或者烈阳去拖那个死沉死沉的充电枪,也不用心心翼翼以免手指被蹭掉一层皮,简直就是补能方式的最终极形态。

▲小红书上对充电枪太重的吐槽

现实中,厂商们也探索过各种为汽车补能的方式。

沃尔沃、奥迪以及国家电网等企业就都曾测试过安装在停车位上的无线充电装置,其原理和手机无线充电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地面发射线圈和车辆接收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来传递电能。

根据公开报道,奥迪早在 2015 年左右就曾研发过一款可升降式的线圈装置来为适配不同底盘高度的车辆,通过让供电线圈更靠近接收线圈的方式来提升电力的传输效率。

但是这种方案比较受限,只能运用在室内的固定车位上,能量传输的效率也仅有 20%-30% ,后来宝马、丰田等车企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升级和改进,在传递效率和传输距离上都有所提升,但跟有线充电形式相比速度还是非常缓慢,也存在电磁辐射等安全问题,所以大都停留在了探索阶段。

沃尔沃则探索过在车辆行驶中依靠公路下方铺设的电缆来为汽车供应电力。2013 年他们在瑞典的 Hällered 测试中心建立了一条 1/4 英里长的轨道,用了一辆卡车来进行测试,车辆搭载了一块集电器来与公路上的电缆连接,车辆不必完全行驶在电缆的中央,但是时速需要大于 60 公里。

这种看着像无轨电车的形式在现阶段看来对公路以及电网的改造要求很高,补能效率也不甚理想,但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补能范围和效率都能有所突破,这种可充电式的道路相比固定在某处的充电设施,它不需要占用地面空间,维护成本也不高,更重要的是汽车不需要停下来充电,汽车可以在补能的同时行驶,能够有效的解决电车的续航焦虑。

上面的两种技术都还在概念和预研阶段,在当下更有实用价值的方案可能是充电机器人的形式。

国内已经有不少新建的停车场实装了这种补能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从「车找桩」变成了「桩找车」,依靠在停车场上方建设的可移动轨道,移动充电机器人可以移动到需要充电的车辆上空,然后释放充电枪。

这种方案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新能源车位占地面积过大,甚至「挤占」燃油车车位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充电桩的空置,目前市面上的方案大都是一台机器人可以覆盖 6-12 个车位,在设备、场地方面的投资也比传统的充电站方式大大减少。

但这种方案还是需要车主自己动手拔插充电枪,多少显得不够「优雅」,宝马最近发布的自动充电机器人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宝马介绍说,当车辆停泊在自动充电车位之后,机器人可以通过 AI 视觉识别来自动精准定位充电口然后进行插枪充电,充电结束之后也可以自动拔枪复位,从机器人启动到完成插枪动作,用时约几十秒。

同时配合宝马的主机以及手机 APP,也可以实现预约充电、自动落锁、插拔枪和用户结算等诸多过程,避免了车主遇到充电枪重、脏等不够「优雅」的体验。

宝马同时预告了,未来将与自动充电功能和代客泊车功能相结合,车辆能够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让车辆自行实现智能泊车和充电的全流程。

根据宝马的规划,到 2026 年,宝马和合作伙伴将在全国建设 1000 个充电站约 7000 个充电桩,并在核心商圈以及大型商场建设 100 个目的地充电站。

无独有偶,鸿蒙智行在之前的 ADS 4.0 发布会上也将「代客充电」功能作为了重点进行宣传。

华为当时介绍说这个功能主要是为了解决车主「寻找空闲充电桩、排队等待、手动插拔充电枪、耗时守候」等繁琐的流程,这也是华为辅助驾驶「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自动驾驶的关键一环。

待法规允许后,华为代客泊车可以实现车辆自主驶入充电车位,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满电后自动驶离并返回用户召唤点等功能。依托 ADS 4.0 升级版泊车代驾,车辆可以自主识别多层停车场结构,精准导航至指定充电桩,突破传统单层停车场的限制。

这种车辆自主代客充电的功能还会有很多商业场景上的延伸,比如让车辆定时在谷电期间出发充电,或者充满自动开走避免无效占用,能够让车主减少在补能这件事上的时间投入。

华为在发布会上宣布从 2025 年 6 月开始会逐步在全国 10 万个停车场支持代客充电,深圳机场等枢纽会先进行试点。

从有新能源汽车开始,人类对于「无感补能」的追求从未停止,宝马和华为所推广的自动充电机器人也都在努力让充电想呼吸一样自然,让车主的时间能够回归生活本身。

更何况现在已经实现的「兆瓦闪充」「跨层泊车」等技术,在 10 年前看来也几乎与幻想无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能像游戏里一样,在现实世界的公路上,体验那份无需驻留、自由驰骋的畅快补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自研 M 芯片五周年,苹果站在时代的交界点,和 Intel 挥手道别

当我们谈论 macOS Tahoe 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大部分讨论都集中在这个全新的液态玻璃设计,或者消失的启动台,还有那个变来变去的访达图标。

但或许没那么为人所知的是,macOS Tahoe 将会是最后一代支持 Intel 处理器 Mac 的版本,不过苹果承诺,还会为升级 Tahoe 的老 Mac 提供三年的安全更新。

苹果也同时宣布,后年的 macOS 28 将不再包含完整的 Rosetta 2,只包含部分组件,运行那些不会再更新的老应用和游戏。

也就是说,macOS Tahoe 既可以说是苹果全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押注 Intel 不如押注自己

现在看来,Mac 从ARM 到 Intel 的过渡走得相当平稳,甚至比当年从 PowerPC 上转移到 Intel 还要更丝滑,并且为苹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在当时,外界并没有那么看好 Mac 自研芯片。

主要原因是两个:从 x86 转变为 ARM,意味着苹果将抛弃 15 年来的应用生态积累;也有不少偏见,认为「ARM」芯片是手机专属,无法处理「桌面级」的繁重任务,x86 芯片依旧是干重活的首选。

并且隔壁家的微软在 Windows ARM 这个概念上可以说屡败屡战,即使联手了移动芯片巨头高通,Surface Pro X 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但事实证明,不是 ARM 不行,是同行们真的太拉垮。

现在回看,2018-2019 年那个节点,确实是苹果朝 ARM 过渡的最好时机:彼时的 Intel 裹足不前,一直潜心捣鼓14nm,而同期代工苹果 iPhone 和 iPad 处理器的台积电工艺已经来到 7nm,性能也逐渐接近,甚至超越 Intel 处理器。

▲ Intel 和 苹果 A 芯片性能历年对比图,图源:ANANDTECH

不过,M1 诞生的根本原因,不是苹果已经厌烦了关于 Intel Mac 太热性能太差的批评,而是苹果坚持自研芯片的水到渠成,《时代》杂志在 WWDC 后给出这样的评价:

苹果押注自己,可能是自押注 Intel 以来做过最佳的决定。

GPU、CPU 和内存同一封装,以及拉满的自研核心配置,M1 比起传统的电脑处理器,更像是一块超强的 iPhone 处理器,并且兼顾了低功耗和高性能,让全新的 M1 Mac 产品,比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老版本都要更好。

M1 过硬的素质,意味着 Mac 的转型之路通向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为这条道路扫清障碍的,则是让 ARM 处理器也能运行 x86 应用的 Rosetta 2。

这个转移层的优越之处在于,在 x86 安装后就把大部分 x86 一次性翻译成 ARM 代码,运行时再针对部分代码进行优化。M1 的强大的单核性能以及大缓存也能很好支持 Rosetta 2,并且片本身也为转译设计了硬件加速机制。

▲ 图源:Lo Zarantonello

所以即使是那些第一时间入手了 M1 Mac 的用户,也会发现这台电脑能够正常运行自己老 Mac 上的大部分应用,甚至会更快,整个转移的过程几乎无感无痛。

这可以说是 Apple Silicon 的一个缩影:硬件和软件都抓在自己手里,意味着彼此之间量体裁衣,提供最佳的体验,而行业里几乎只有苹果在手机、电脑上都做到了这点。

但 Rosetta 2 只是一种过渡的措施,无法完美支持一些体量庞大的专业级应用,因此还是需要开发者基于 ARM 原生开发,而苹果再一次展现了对开发者强大的号召力:连微软 Office 都在 M1 Mac 发售当天正式推出了 ARM 版本,也有不少在 Windows on ARM 完全没影的应用,在苹果开完发布会之后就火速官宣在开发 Mac 的 ARM 版本。

一年后的 M1 Pro、M1 Max 以及 M1 Ultra,则在 M1 的基础上,将统一内存、自研核心这些优势发挥到极致,证明 Apple Silicon 不仅有桌面性能,更有专业级性能,苹果也成功在 M2 时代将 Mac Mini 到 Mac Pro 的所有电脑产品线去 Intel 化。

虽然 M1 诞生时,苹果未必能预见到 2 年后的生成式 AI 井喷,但强力 GPU 核心和超大内存统一封装的模式,确实押中了未来行业对芯片的一种全新需要,而苹果也能顺着 M1 确立好的技术路线直接往上迭代,快人一步推出了能本地运行满血 DeepSeek R1 的 M4 Max。

搅动行业的鲶鱼

作为一个发展 50 年之久的品类,个人消费电脑市场,似乎已经步入一个长期稳定的迭代期,Apple Silicon 入局,真的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这潭死水。

当然了,自研芯片不会威胁 Windows 几十年的统治地位,但它展示的前景和技术路线,确实正在影响着整个行业,最终让消费者受益。

M1 Mac 产品上市后,比苹果还更早打造 ARM PC 芯片的高通表示:

苹果 M1 的发布,证明我们进入 ARM 架构 PC 市场的决定是可行的。

参与了 M1 的前苹果前工程师 Gerard Williams,以及其独立的芯片初创公司 NUVIA,在 2021 年被高通收购,随后就推出了骁龙 X Elite 处理器,性能大幅领先之前的骁龙 PC 芯片,联手微软让 Windows on ARM 真正走向了「可用」。

即使是 x86 阵营,也从 Apple Silicon 这种高集成的模式中获益匪浅。

被苹果抛弃的 Intel,在 2023 年推出了主打「AI+低功耗」的酷睿 Ultra 系列,第二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Lunar Lake」,采用了和 Apple Silicon 一样的内存统一封装,实现了堪比 ARM 平台的高能耗比。

而 AMD 今年年初亮相的性能猛兽处理器 Ryzen AI Max,同样集成了多个 GPU 核心和大内存。虽然 AMD 表示自己立项早于苹果,但 Apple Silicon 的成功为他们证明了这种路线的可行性,项目得以落地。

Apple Silicon 的影响不只于单独几款产品,而是推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朝高集成、高能耗比的方向加速迈进,更带动了诸如迷你主机、PC 掌机这些小众品类的增长。

回到苹果自身,M 系列处理器不仅仅推了 Mac 一把,也在多个领域遍地开花,Vision Pro 和苹果自己的 AI 服务器中心中也有身影。

在这个算力竞争疯狂加码的时代,有自己的 AI 芯片,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

当然,这也意味着苹果除了每年的 A 芯片的大迭代,还需要负责有四款子系列的 M 芯片设计,并且后来者逐渐赶上,能耗比上的差距逐渐缩小,性能突破幅度也会不断放缓,这些都是选择自研芯片之后的挑战。

并且,ARM 的舒适区在低功耗的移动场景,一旦来到台式机这种功耗墙更高的领域,x86 的潜力能够完全释放出来,Mac Studio、Mac Pro 这些产品就显得不太够看了。

▲ Mac Pro 已经 3 年未更新,M2 Ultra 版口碑一般

毫不夸张地说,Mac 向 ARM 的转型,其实在他们发布 M1 那一刻已经基本可以宣告完成,而剩下的四年时间,更多只是让用户和开发者逐步和 Intel Mac 告别。

五年过去,即使是在 2020 年入手 Intel Mac 的用户也来到了换机周期,而我们 Mac 上大部分应用也都已经是专门为 Apple Silicon 开发或者是通用应用,因此终于到了彻底说再见的时候。

我还记得去年终于将 MacBook Air 从最后一代 Intel 换到 M1 的那种感觉,明明是同年发布,外观也别无二致,但使用体验明显属于两个时代,后者没有噪音,很难发热,很少卡顿,而它已经四岁了。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回看 2020 年那场 WWDC,会发现库克在预告 M1 即将问世之后,还透露苹果内部正在酝酿一些基于 Intel 芯片的全新 mac。

而五年过去,这些神秘的新 Intel Mac 终究没能问世,但这次没有人批评苹果画饼跳票,因为我们真正期待的 Mac,已经都在苹果官网上了,它们配备的是 Apple Silicon。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荣耀 Magic V5 评测:堆料能解决问题,但堆料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如果不算华为,荣耀就是 Android 阵营中,上个季度国内市场折叠屏出货量最高的品牌。

说实话,比起每年的直板机旗舰,我更期待荣耀的大折叠新品,能做多轻薄,能塞下多少配置。

荣耀似乎也很懂这种心态,最新发布的荣耀 Magic V5,就是今年大折叠目前为止少见的「水桶机」:不仅创下最轻最薄的纪录,还配备了目前折叠手机唯一一颗满血骁龙 8 Elite。

可以说,能在折叠手机上塞的配置,Magic V5 都给你加上了。

直板机手感,小平板屏幕

荣耀 Magic V5 的手感,给了我还不错的第一印象。

折叠态 9 毫米厚度,总共 222 克的重量,当然还是比我手上的 iPhone 16 Pro 要更厚重一点,但也已经相当接近。

▲ 左:iPhone 16 Pro,右:荣耀 Magic V5

牺牲这点手感换取一个便携大屏,对于我而言已经完全可以接受。

不过 Magic V5 有两个仁者见仁的设计:一是外屏并非对称设计,左右 R 角并不一致;二是内屏的挖孔在右半边屏幕的居中位置而不是角落,竖屏时会处在一个相对怪异的位置。

而展开之后,就来到了荣耀 Magic V5 的统治区:将近 8 英寸的大屏,拿在手里却只有 222 克重量,加上这个只有 4 毫米出头的「薄」度,手感根本不像一台有大量零部件和电池的电子产品,这是我此前使用其他大折叠手机所没有的体验。

更不用提折叠手机的「平替」对手:以 iPad mini 为首的迷你平板,6.1 毫米的厚度和 293 克的重量都远远超越荣耀 Magic V5。

至于折叠屏手机躲不开的折痕,正常角度看 Magic V5 的内屏,折痕其实完全无法感知,但手指划过还是会有比较明显的触感,也是今年各家折叠屏的正常水准。

但荣耀 Magic V5 的机身有一点我不太满意:异常突出的镜头模组,厚度不止超越一众直板机,甚至能看齐影像旗舰 vivo X200 Ultra。

这带来了一个使用上的问题:我习惯将 Magic V5 展开放在桌面,同时看电脑屏幕和手机大屏,而这个硕大的模组不仅无法平放,还会在我划动手机屏幕时,导致整台手机发生旋转。

▲ 很好的镜头,使我的手机旋转

顶级硬件,但软件可以更好

实际上,今年的国产大折叠旗舰,基本上都已经做到了和 Magic V5 同等级的轻薄,零点几毫米和几克之差,对体验的影响微乎其微。

荣耀 Magic V5 的真正竞争力,是这一圈没有明显短板,甚至还是最顶配的配置。

荣耀 Magic V5 搭载的是一颗「满血版」的八核高通骁龙 8 Elite 处理器,截止目前也是唯一一台搭载这个处理器的大折叠手机。

实测《王者荣耀》压力不大,能稳定 120 帧,我们直接上《原神》。游戏模式下,30 分钟平均帧率能来到 59.8 帧,极少会出现波动,机身发热情况也比较理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用内屏玩《原神》,极高画质实际渲染像素点数相当于常规直板机的 720P。

荣耀 Magic V5 的发热情况和前代一样,主要集中在有摄像头模组和 USB-C 接口的那一面,因此横屏玩游戏时,可以握住外屏的一面,手指就不会感受到太多温度。

就性能方面,荣耀 Magic V5 绝对算得上今年目前的大折叠中的第一梯队。只是有点可惜的是,「唯一一台满血骁龙大折叠」这个地位只有一周的保质期,下周三星也将发布满血骁龙芯的大折叠旗舰。

不止性能表现,这颗硕大无比的镜头模组,也带来了大折叠中堪称优秀的影像素质。

70mm 的潜望长焦,配置相比上一代 90mm 略有缩水,但却是我最爱用的一颗镜头,在各种场景下都能稳定发挥,夜景表现也很优秀。

23mm 的主摄表现也让人满意,色彩还原相对真实,我也很推荐使用自带的「鲜明」和「质感」两种摄影风格,让成片颇具胶片质感,随手按下快门都能有不错的效果。

开启夜间模式后,荣耀 Magic V5 也能比较好地处理复杂的高光环境,但暗部的细节相对来说会差一些。

虽然影像能力不错,但代价就是这个非常不优雅的镜头模组,个人也感觉并没有比其他折叠屏手机的影像素质拉开明显差距。

硬件只是下限,软件有时候更能影响时间体验。先看看大折叠手机必备的多任务能力,Magic V5 这次主打「三分屏」,能够打开三个 20:9 的应用窗口,并能同时显示其中两个。

对比起 vivo 的「原子工作台」和 OPPO 的「全景虚拟屏」,荣耀的大折叠多任务方案还是稍显落后,并且使用过程中还出现过异常的卡顿,需要后续进一步优化。

但如果说到 AI 能力,那荣耀就是妥妥的第一梯队级别,内置的「YOYO 助手」已经具有一些 AI 智能体的能力。

其中比较惊艳我的流程是「打车」,只要跟 YOYO 确定好目的地,就能将手机放在一旁,等 YOYO 自己输入好地址信息然后叫车,用户也能手动接管选车型。

并且,在展开内屏之后,Magic V5 支持分屏显示 AI 助手和手头上的事情,比如看微信公众号时,就能同时看原文和 YOYO 的总结,是非常舒适的 AI 助手体验。

另一个我喜欢的功能是「YOYO 记忆」,能够将看到的内容进行转存,并通过 AI 生成摘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跨所有平台的系统级 AI 收藏夹。

和其他家主要依靠截图再进行 AI 分析不同,YOYO 能够转存一整篇图文,方便日后离线翻看,就是排版不够美观,易读性还有提升空间,并且最新版本还出现了打开笔记闪退的问题,希望早日修复。

YOYO 记忆还能和第三方平台的「收藏」按钮联动,自动对用户进行收藏的内容进行 AI 记忆,就是目前支持的平台还比较少,我常用的图文平台和社交媒体只有小红书支持。

荣耀底层的智能场景化预判能力,也已经到了一种有点让我「毛骨悚然」地步:

当我快到地铁站时,YOYO 建议会自动提示快速微信地铁乘车码的快捷方式;我靠近家里的丰巢快递柜时,YOYO 也会及时送上相关的取件码信息。

除了 AI,「加入苹果生态」也是今年 Android 手机的一个主旋律,荣耀当然也不例外,不过目前主要只支持 iPhone 互传照片和文件,而  vivo 已经能连 Apple Watch。

只是苹替很多,但「鸿替」目前只有荣耀 Magic V5。只要打开荣耀分享和华为分享,荣耀 Magic V5 就能和 HarmonyOS 5 设备进行系统级互传,不需要提前装好额外的应用。

总体而言,我很愿意给 Magic OS 9 一个好评,但和这么顶级的硬件对比,又显得稍弱了。

堆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三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 Galaxy Fold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折叠屏手机颇具未来感的「明日产品」,逐渐成为一种形态更成熟的大众消费品。

关于折叠屏手机,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展开后的大屏,其实只占消费者使用时间的 20%,但却要承受 50% 的溢价,并且还要牺牲手感、性能、影像这些属性。

不管是荣耀,还是 vivo 和 OPPO,今年发布的三款大折叠旗舰,机身也是相当极致的轻薄,几乎已经贴近到达 Type-C 接口,就是为了让折叠态的体验能够看齐直板手机。

当然,各家可以继续往零点几毫米压缩,继续攻克屏幕的平整度,抚平折痕,但很显然,这样迭代带来的收益,已经在逐渐递减,毕竟再薄,也得容下一个 USB-C 接口。

所以有的品牌选择在这个赛道上掉头,宁愿全面减配,但把价格打得更低,换取更多对折叠屏这种形态心痒痒的用户。

而荣耀 Magic V5 选择做「六边形战士」,进一步提升产品力,所有参数基本都给到最满,也薄到接近临界值,完全能称得上走到了折叠屏手机这个阶段下的终点。

只是有一个问题:售价 8999 元,并且来自荣耀。

本质上说,折叠屏手机是一种高品牌、高溢价、高技术的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华为折叠屏手机的配置和形态不总是最顶尖的,但它依然是卖得最好的,而且要远远好于对手。

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即将推出的折叠 iPhone 很有可能爆,并且还能拉起整个折叠屏品类的出货量,即使第一台折叠 iPhone 大概率落后行业两三代,并且还卖五位数。

折叠屏手机是一个工程能力先于产品定义的形态,是市场需求先于用户需求的产品。

堆料能解决问题,但堆料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荣耀做出了尝试,我也很期待市场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用完这个 Google 相机的精神续作,我觉得手机影像本该是这样

六年前,当我抱着索尼相机,乘坐一架 IndiGo(靛蓝航空)的空客 320 前往印度,开启了我的摄影师之旅。

六年后的今天,手机摄影正在以非同寻常的速度覆盖传统影像的领域,相机市场的产品线逐渐收束为专业领域的趁手工具,或是时尚穿搭单品。

此时,又一个「Indigo」引起了我的注意力——Adobe 的 Project Indigo,一个完全迥异的影像 app。

它将 Google 相机那备受赞誉的计算摄影体验,原汁原味地注入了 iPhone,并由此让我得以一窥,计算摄影的极致上限,究竟有多强。

面向未来的相机 App,但是预览版

如果你一眼看过去,可能很难意识到这是一个影像 app——

Project Indigo 的应用图标完全没有任何影像元素,而是遵循 Adobe 一贯的设计方案,将名称中两个单词的首字母放在图标上,底图则是以蓝色线条框出 16 宫格。

进入 Project Indigo(后文简称为 Indigo),首先是熟悉的权限请求界面,这个影像 app 总共需要三个权限:

  • 相机控制权限
  • 相册访问权限
  • 位置信息权限

没有麦克风访问权限,说明 Project Indigo 是一个完全服务于静态影像的 app,更贴合互联网潮流的视频拍摄,并不是它的重心。

在权限申请完成后,Indigo 会为你展示这款影像 app 的主要 UI 和功能,我们快速略过,直接进入到应用的主界面。

Project Indigo 的拍摄主界面没有遵从 iOS 26 的设计,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控件,让操作者能最大程度地掌控自己的照片效果。

从顶部开始看,这里分为图片格式、直方图与曝光参数、拍摄模式三个部分,图片格式允许你选择拍摄 JPEG 格式的照片或是 DNG+JPEG 格式。

JPEG 格式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格式,适合拍摄后直接在互联网或社交媒体上发表,而后者则是一种记录了画面详细信息的 RAW 格式照片,可以提供庞大的后期空间,不适合直接传播。

顶部中间部分的直方图与曝光参数一目了然地展示了目前取景器中的曝光情况以及快门速度和感光度的组合,这个部分还可以通过滑动进入二级菜单,在这个菜单中,你可以控制一些辅助取景和拍摄的控件,比如倒计时拍摄、取景器九宫格、水平仪或是高光过曝指示器,也可以从这里进入整个 Indigo 的应用设置。

而右边则是目前的拍摄模式,Indigo 的模式设置并不复杂,只分为照片与夜景两个模式。

视线转向屏幕的下半部分,在取景框的底部,是我们熟悉的焦段选择栏,以我的 iPhone 16 Pro 为例子,Indigo 分别提供了 0.5×、1×、2×、5×、10× 这五个选项。

很显眼的是,在 2× 与 10× 这两个焦段上,标着 SR 的字样,从官方的说明书我们可以得知,SR 的全称是 Multi-frame super-resolution(多帧超分辨率技术),基于 1× 主摄的 2× 与基于 5× 的 10× 将会在这个技术的支持下获得可以媲美光学焦段的清晰度。

顾名思义,多帧超分辨率技术背后的技术原理,就是在你按下快门后,手机瞬时拍摄相当多的照片张数,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将数十张照片融合,生成充满丰富细节和低噪点的照片。

▲ 这就很尴尬了,图片来自小红书 @KERICH诚

在实际测试中,我发现从 2× 开始,一直到 4.9×,多帧超分辨率技术都在发挥作用,而 10× 与 10× 以上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在 Project Indigo 中,各焦段的成像任务得到了进一步的划分:

  • 0.5×-1×:基于原生超广角镜头的数码裁切;
  • 1×-1.9×:基于原生主摄的数码裁切;
  • 2×-4.9×:基于多帧超分辨率技术的类光学裁切;
  • 5×-9.9×:基于原生 5× 长焦镜头的数码裁切;
  • 10× 与 10× 以上:基于多帧超分辨率技术的类光学裁切。

看完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焦段布局,我们接着将视线转向更下方,照片与夜景模式横置在焦段布局与快门键之间,在这里你可以快速切换两个模式,以应对不同的拍摄场景,不过这里与顶部右侧的模式切换出现了重复,稍微显得有些浪费 UI 位置。

再往下,就是最重要的快门,快门的左侧是相册,拍摄的照片将会归置在相册中进行后期的融合,你可以在这里看到还有几张照片正在后台融合,也可以从这里跳转到 Lightroom 中进行进一步的照片编辑;

而右侧则是进入更为专业的手动模式,在这里你可以自定义色温、对焦距离、快门速度与感光度等直接影响成片的参数。

看完了页面布局,我很好奇 Project Indigo 的实拍表现如何,看看这个着力于图像领域的老牌公司,对移动影像有着怎么样的不同理解。

先说结论,Project Indigo 主要有两方面体验完全不同于 iPhone 原生相机,在相同的硬件基础上,Project Indigo 的成像效果更为耐看,明暗过渡更符合肉眼所见,没有 iPhone 那样傻亮的感觉;

从直方图来看,Project Indigo 的像素比较集中于左半部分,成像更偏向暗调,更符合人眼的舒适区域,更激发人类的情绪共鸣,也更契合深层的艺术表达习惯。


另一个,则是 Project Indigo 的成像少了很多锐化的割裂感,但凭借相当多张数的多帧合成,锐度并没有过于衰减,放大后,画面中的物体与文字边缘依旧维持一个较为清晰的状态,保持着一定的可读性。


在光影过度自然、傻锐现象解决的同时,Project Indigo 还有一个不容易被注意到的优化——iPhone 原相机的成像在放大后很容易看见细微且密集的噪点,而 Project Indigo 则将这些底噪处理得很好,放大来看,画面依旧可以保持纯净。

综合来看,Project Indigo 在画面细节、锐度、噪点抑制和颜色表现上都非常优秀,展现出更为自然、和谐的美学倾向,也更还原肉眼所见。

可以说,Project Indigo 的首秀,就将 iPhone 目前饱受诟病的过度锐化、不自然的亮度曲线、画面细节充满底噪等问题统统解决了,甚至还拓展了 iPhone 焦段的可用边界,但我并不推荐你立马尝鲜。

原因无它,这个 app 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照片偶尔会在底部出现黑边、拍摄后的照片一经相册编辑就会泛紫红色,同时整个拍摄过程中的发热量和耗电量也明显高于系统原生相机。

根据 Project Indigo 的研发人员在社交媒体上的反馈,黑边与偏色问题主要源于系统适配尚未完善,属于典型的 beta 阶段 bug;

而发热和能耗则有更深层的原因——Indigo 使用了与 iPhone 完全不同的影像处理管线,所以无法调用苹果原生的 ISP,所有的多帧计算与图像融合任务,几乎都直接压在了处理器本身上,自然也就带来了更高的硬件负载。

其实这一切,Adobe 早在打开软件前就提示你了——还记得那个白色为底,排布着蓝色线框的图标吗?

这种酷似工程蓝图的设计已经直接表明 Project Indigo 尚处于专注于底层计算摄影算法和框架,以技术为第一驱动属性的试验品,而不是一个功能完善、适用于分发的完成品。

同时,Project Indigo 的出身也决定了它的使用体验肯定还不够好——这是由 Nextcam 团队在 Adobe Labs 框架下推出的一个项目,这里是 Adobe 面向未来技术的试验田与孵化器,专注于提出问题、验证思路,而不是交付终点。

▲ 这里的大多数应用,都是从 Adobe Labs 孵化的

计算摄影源流与未来

Project Indigo 的推出,虽然归功于 Adobe 这个长期耕耘在图像领域的公司,但推出 Indigo 的团队 Nextcam 中,有个名字值得留意——Marc Levoy。

如果你经历过那个国产 Android 影像尚未开卷,Google 相机大行其道的年代,那么对 Marc Levoy 这个名字可能不会陌生——早期的 Pixel 与以算法著称的 Google 相机,都是他主导下的杰作。

▲ Marc Levoy

Levoy 的理念根植于他的学术背景,一个与传统光学摄影截然不同的世界:计算机图形学。

早在博士期间,他开创的体渲染技术,就奠定了其日后工作的核心逻辑:通过计算,将一系列 2D 数据切片(如 CT 扫描)重构为一个三维整体,这与他他日后在移动摄影中实践多帧合成、重建图像核心逻辑的雏形。

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Levoy 进一步为计算摄影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与同事共同发表的《光场渲染》论文,主张相机不仅应记录光的强度,还应记录其方向,从而允许在拍摄后实现重新对焦等革命性操作。

是不是很熟悉?已经成为过去式的 Lytro 相机就是这条路径的忠实践行者。

2004 年,Levoy 在斯坦福的一门课程上重新定义并普及了「计算摄影」这个术语,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个词更广阔的内涵:

计算摄影技术旨在增强或扩展数码摄影的能力,其产出的是一张普通照片,但它却是传统相机无法拍摄出来的。

十年后,Levoy 正式加入 Google,带领团队主攻手机摄影,他早期的思想终于在这里得到了具象实现:通过高速连拍获取一组曝光极短的图像帧,再利用算法将其对齐、合并、降噪,最终计算出一张远超任何单帧质量的、纯净且动态范围宽广的照片。

一个计算量巨大、有些过于理想的理论,经过归纳、提炼,以普通设备可承受的算力实现,最终落在亿万用户手中,十年前的呐喊,终于传来阵阵回音。

▲ 手持 Pixel 3 的 Marc Levoy

此后的主角,就是我们熟悉的 Pixel,以及那些声名显赫的功能——首先是 HDR+,它彻底改变了手机在复杂光线下的成像表现,通过多帧合成技术,在保留高光细节的同时,也清晰呈现了暗部层次;

紧接着是人像模式,它利用算法在单颗摄像头上实现了可媲美单反相机的背景虚化效果,这正是其降维实现理念的完美体现;而夜景模式更是将这一思想推向极致,它能将多达 15 帧、每帧长达 16 秒的曝光合成为一张明亮、清晰的夜景照片,其效果在当时的移动影像领域堪称一骑绝尘。

这些立足于多帧合成技术的功能,不仅让单摄的 Pixel 力压 iPhone、三星等双摄手机,赢得了年度最佳拍照手机等无数赞誉,也让计算摄影一词,成为移动影像的制胜法宝。

多年后,当已经加入 Adobe 的 Levoy 被问及计算摄影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时,他的理念清晰且坚决:

不存在所谓「直接的摄影」,现实世界的光线动态范围远超任何传感器所能记录的极限,人眼本身也是一个自适应的感光引擎,人们看到的景象已经过大脑的主观处理,所以任何数字成像系统都必须对记录的色彩和色调进行调整,且这些调整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理念落到产品上,Levoy 也毫不讳言,甚至坦诚得令人惊讶,明言在好几年的时间里,Pixel 的影像也按照他理念和美学在打造 :

我喜欢卡拉瓦乔的画作,所以 Pixel 2 到 Pixel 4 的成像风格都偏向黑暗、高对比度。

▲ 卡拉瓦乔的作品《在 Emmaus 吃晚饭》

这种理念延伸到 Levoy 的整个职业生涯,一直到他离开 Google,转身进入 Adobe,我们依旧可以在 Project Indigo 上看到这种偏向暗调的风格,与 iPhone 原相机本身着重中间调与亮部的成像策略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一方面是审美上的偏好,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算法的要求——Project Indigo 的现有方案是通过拍摄多张微微欠曝的照片,用于保留高光细节和色彩,然后再通过多帧合成降低暗部噪点,按照这个逻辑合成的照片,本身就偏向暗调一些。

讲到这里,有心人已经可以发现一个非常长期主义的彩蛋:无论从审美上,还是从技术上,Project Indigo 都可以视作 Pixel 的精神延续,更有意思的是,这令人惊艳的 app 目前只提供 iOS 版本。

这何尝不算一种 Google 正统在苹果呢?

别让算法站在照片上邀功

变化是唯一的不变,顺境从不永恒。

计算摄影,这个曾在早期代表科技与先进的词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谓是高开低走。

在 Pixel 推出以后,Google 相机成为了 Pixel 的原生相机,并在之后的时间里逐渐不再作为单独的 app 存在,适配难度直线上升;再加上国产手机「青出于蓝」地持续进步,逐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并得到认可,也分散了人们对 Google 相机的关注。

▲ 从经典的「镭射眼」Pixel 8 系列开始,Pixel Camera 开始系统集成

另一边,占据手机生态半壁江山的苹果则在 iPhone 11 系列中全面引入了 Deep Fusion 技术,同样使用多帧堆叠的技术,却毁誉参半。

至于没有 Deep Fusion 的 iPhone,虽然效果自然,但的确在画质上又吃了亏,最终在后续处理器更迭中被逐渐淘汰。

▲ 大家熟悉的 Deep Fusion 来了

自那之后,计算摄影这个词开始承受越来越多负面联想——照片涂抹感严重、锐化过度、画面割裂感强,这些令人不适的观感形容词,逐渐成为它的刻板标签。

事情的转变出现在今年,在 OPPO Find X8 Ultra 上,有一个号称为摄影师准备的「大师模式」,其成像风格相比主流计算摄影更加克制与柔和:有效压低了数码锐化所带来的割裂感,同时拥有较为自然的亮度曲线。

但有点遗憾的是,在追求观感和柔和的同时,大师模式的锐度没有保持住,物体边缘清晰度下降,画质稍微欠缺些扎实。

而 Project Indigo 的路线则更为激进,它一边追求压榨性能到极致、一口气合成数十张照片的算法,一边在成片上完全去掉计算的负面影响,让计算只留在过程,最终呈现出的是一张观感自然、亮度线性、锐度在线的照片。

可以说,这是目前我见过的,将算法与成片分隔得最好的影像 app。

归根到底,我们对计算摄影的质疑,其实来自于对照片中那种明显的「被加工痕迹」的厌恶。

没错,算法的确很重要,算法也的确很努力,但人们想得到的,仅仅只是 Marc Levoy 口中那张不需要任何专业器材辅助,只需要经过计算,就能效果出乎意料的,普通的好照片。

而不是一张算法跃然纸上的邀功状。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专访 Nothing 设计总监 Adam Bates:手机行业有一些共识,但我们并不在乎

Nothing 手机并不在中国大陆地区进行销售,但它在这里仍然有不少的拥趸。大概是因为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做工精湛、工艺良善的手机,也有很多性能强劲、影像出色的手机,但说到「酷」,Nothing 手机是行业里的独一份。

当手机正面都几乎一致,背面设计被「方」和「圆」两种元素统治的时候,Nothing 手机不光是能让人在机海里一眼认出,更能让人眼前一亮。

这里的「亮」是个双关,除了设计出色且出位之外,灯光效果亦是 Nothing 手机的设计重点。

▲ Nothing 设计总监 Adam Bates

Glyph 2.0 不是屏幕,是 Nothing 关于「创造力」的自留地

与 Nothing 设计总监 Adam Bates 沟通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显得不太友好,对于多数看到 Nothing Phone (3) 的人来说,自然会注意到手机背部的那一块圆形的「屏幕」,但在我的印象里,前后双屏手机的销量都不算好,同时,双屏设计也没有延续下去的例子,诸如魅族 Pro 7 系列,vivo NEX 双屏版,以及小米 11 Ultra 等等。

为什么 Nothing 明知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还要采用这样的设计呢?

Adam Bates 说:

我对你说的这些产品没有获得积极的市场反响一点儿也不惊讶,我们觉得这些手机没什么意思。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的是,我们不把自己和这些手机归为一类,我们不认为那是个屏幕,准确来说,那是一个 LED 灯光阵列。

 

这是 Glyph 2.0,之前的 Glyph 光效界面是以几个灯带形式,分散在 Nothing 手机背部,这次我们把灯效集中到了手机的一个区域,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做了一个屏幕。

 

我们创造了一个灯效界面,并且它会随着 Nothing Phone (3) 面世而获得发展,因为 Nothing 社区的用户会基于这个 Glyph 2.0 界面来开发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玩具」,有用户的参与,这个事情就会变得更有趣。

辩论这块圆形的 LED 灯光阵列是不是「屏幕」意义并不大,我们关心的事情其实和 Adam Bates 一样,就是这个东西是否有趣。

▲从左至右分别是 Phone (1)、Phone (2)、Phone (3) 的 Glyph 灯光效果, 图片来自:Design Milk

Glyph 1.0 时代,灯效跟随手机背部的灯带,以及用户设置而变化,用户可以根据灯效判断是否有重要来电,重要通知等信息。

Nothing 对于这个 Glyph 的定义是,「酷」且有用,并且不必要让人时时刻刻盯着屏幕。

Glyph 2.0 更酷更好玩,也更有用,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屏幕,当然前提是你不把它当作屏幕。

酷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于像素精细的 OLED 或者 LCD 材质屏幕而言,LED 灯珠构成的点阵更具有前智能时代的「数码感」,它像电子宠物机,或者俄罗斯方块,经历时代跃迁,这种怀旧的感觉反而衍生出了新鲜感。

Adam Bates 给我们介绍了 Glyph 2.0 的更多玩法:

LED 灯光阵列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去做更图形化的事情,比如这里可以是个指南针,如果你想要个时钟,那这儿也可以有个时钟。我们还可以用它玩「转瓶子」的小游戏,来决定谁去买点饮料,或者做点什么事儿。

 

这里还有电量显示,秒表,以及很多很多这样有趣的小玩意儿,比如显示太阳此刻在天空的位置,以及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等等。

 

Glyph 2.0 的灯效阵列想让各种灯光效果看起来统一且系统,但仍是 Glyph 一直以来的感觉。

在这个 Glyph 2.0 的基础上,Nothing 开发了一个 AIGC 技术:根据通讯录里的姓名,生成独一无二的专属的 Glyph 铃声与灯效。 Adam Bates 认为,在不需要翻转手机的情况下,用户就能根据铃声和灯效获取基本信息,从而避免过度的手机信息干扰。

Nothing 和 Android 系统的关系相当密切,Google 投资了他们,他们还收购了智能手机初创公司 Essential,不过 Nothing Phone (3) 上的 Glyph 2.0 界面更像是 Nothing 的一块自留地,它在形态和气质上区隔于 Android 系统,然后开源给 Nothing 社区的用户,让用户为 Glyph 2.0 开发更多的第三方玩法。

Adam Bates 说:

Nothing 的用户社区能让 Glyph 2.0 朝我们无法预测的方向生长。

除了灯效阵列带来的视觉,Glyph 铃声带来的听觉之外,Nothing Phone (3) 背部还有一小块按钮具有压力敏感属性,能够为 Glyph2.0 界面提供带有触感的交互。

综合起来,这就构成了 Adam Bates 和 Nothing 的真正想法:尝试创建一个新的界面和一种与技术互动的新方式,让用户自己去定义,甚至是去开发。

一切都关乎「创造力」,在智能手机行业里体量并不大的 Nothing 筛选出了有创造力和好奇心的用户群体,反过来,Nothing 也提供了这个小小舞台给这群用户来自由发挥。

手机行业有一些共识,但 Nothing 并不在乎

智能手机出现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几年前 Nothing 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看好的人并不多,因为一个正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并非创业者的好选择。

当我们以商业的视角去看那些在智能手机行业激烈竞争中活下来的企业时,总会分析出一些行业共识出来,然后得出他们是尊重了行业共识所以成功的结论。

比如手机设计的趋同化就是一个行业共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手机要么像 iPhone,要么像华为 Mate 系列就是最具卖相的,实在不行也可以像三星 Galaxy S 系列。

Nothing Phone 自始至终都不像任何一家品牌的任何一款手机。

比如说 Nothing Phone (3) 的背部摄像头分布完全不规则,不守规矩,也不成方圆,为什么会这样?

Adam Bates 告诉爱范儿:

我当然明白大家设计越来越像的原因,不过我们是从工程的角度去思考设计问题的。作为工程师,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安排这些组件,从而获得最好的性能。

 

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试图去复制苹果三星或者华为,所以最终我们做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这几家公司有自己严格的设计准则去排布摄像头,这产生了他们产品的辨识度和消费者认知,但我们不会跟随他们,我们只是想要创造我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

 

所以,我们完全不害怕偏离那些巨头品牌的做法。

「工程(engineering)」对于 Nothing 以及 Adam Bates 来说有些特别的意义。

Adam Bates 之前在戴森工作,许多知名的产品出自他的手笔,比如戴森 Supersonic 吹风机和无线吸尘器等等,戴森在业界便是以工程能力和设计水平相得益彰而出名。而 Teenager Engineering 则是以一家公司的身份,成为了 Nothing 的联合创始人,并且主导了 Nothing 第一款手机的设计,还奠定了 Nothing 产品的整体的设计风格。

以上,或许就是 Nothing 可以免于流俗,无视行业共识的底气所在。

比如行业还有个共识,就是塑料材质属于中低端手机才会用的材质,高端手机必须用玻璃和金属,所以哪一款平价手机要是用了金属边框玻璃背板,那便是发布会上值得说一嘴的存在。

Adam Bates 并不认为材质应该分高下:

我们对待材质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在特定场景用最合适的材质。

 

比如说我们 Ear(a)耳机的设计,它的充电盒像一个透明泡泡,这个时候,使用透明塑料就非常好,这个时候塑料轻便又耐用,也不需要任何涂层,还方便塑形。

 

在 Nothing Phone (3) 的中框上,我们就用了铝合金,因为铝合金兼具了轻巧和兼顾。

 

我们很注意这样让材质出现在最适合的地方,并且,我们非常确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么做,那么就不会担心产品看起来高端或者不高端,因为只要你用好了材质,产品质感就不言自明。

Adam Bates 还介绍了 Ear (a)上一个塑料可能胜于玻璃的小细节:在它的充电盒上盖内侧,有两个圆形凸起用来固定耳机,想要在玻璃上打磨出这样的凸起极为困难,但在塑料身上却是轻而易举。

当然,Adam Bates 这段话只说了 Nothing 材质哲学的一半:前一半是不同场景用不同材质,后一半是不同材质需要有不同的生产制造工艺。

比如透明设计是 Nothing 的招牌设计语言,但为了为了塑料具有更高的透光度,更好的耐磨性,以及更不易老化变黄,Nothing 也付出了更高的工艺成本。

我和 Adam Bates 关于反行业共识的共鸣在于如何看待手机这样的产品。

现在多数手机和 app 在产品定义的时候,出发点仿佛是「制造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想要尽可能地让用户在手机上多花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优雅一点儿地说,就是提高「用户黏性」。

前面在讨论 Glyph 2.0 的时候,Adam Bates 就已经提及了设计这个界面的一个初衷:用户不必翻转手机,也能从 Glyph 2.0 界面上获得信息。

Nothing 并不想这样提高用户的黏性,Glyph 2.0 增加的 LED 灯效阵列,以及压力触感交互,实际上导向了一个产品哲思:手机和用户之间,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当我们一天盯着手机屏幕超过 8 小时,在短视频应用上不断上滑,沉醉于无尽的信息流之中,看似我们是交互的主体,但实际上很多操作并非主动,而是被设计和引导好的。

Adam Bates 希望用户在使用 Nothing 手机,尤其是和 Glyph 2.0 界面交互的时候,获得简单且愉快的体验:

我们设计 Glyph 的初衷就是想用更简洁的信息呈现事物。如果你能在手机背面看到来电,或者看到一些像通知这样的基本信息,也许你就不需要陷入手机、邮件、TikTok 等等所有这些应用的世界了。

 

我认为面对科技产品时,用户应该更有主动权和愉悦感,这就是 Nothing 试图做的事情,即在人与技术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

「我们做了一个头戴式耳机,因为我们自己也需要它」

单纯把 Nothing 称为手机厂商或许有点偏颇,因为在他们在音频产品线上的丰富程度,不仅不输自家手机,也不输其他任何一家手机厂商的耳机线。

这次和 Nothing Phone (3) 一起发布的产品,还有一款 Nothing Headphone (1),一款旗舰头戴式耳机。

以手机厂商对于市占率和 ROI 的追求来看,做头戴式耳机不是一个好选择,因为 TWS 耳机才是市场主流,曾经尝试过头戴式耳机的华米 OV 如今并不再更新,主流手机品牌里,只有苹果的 AirPods Max 头戴式耳机仍在售。

为什么 Nothing 要做一个头戴式耳机呢?

Adam Bates 给了作为设计师角度的答案:

我们一直对音频内容感兴趣,我们的员工喜欢听音乐、播客、书籍和广播,当然看视频也需要耳机。

 

作为一个很有想法的科技公司,踏入到音频领域,做一款头戴式耳机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一步,并且,我们真的认为我们可以给头戴式耳机领域带来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东西。

 

并且,我们做到了。

按照很惯性的思维,Adam Bates 提到的「有趣的东西」,应该也是给耳机装上 LED 灯效阵列,让耳机能发光能显示,再带一些交互。

但事实就是,Nothing 在 Nothing Headphone (1)上延续了透明、工程化的设计风格,不过没有任何灯光效果。

还有个问题就是,Adam Bates 说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 Nothing Headphone (1) 是这个样子的?它用到了耳机设计里并不常见的圆角矩形形状,以及两个平面构成的阶梯状结构,而市面上主流的耳机线条和形状都是柔和的圆形或者椭圆形。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来说,工业设计不仅仅关乎机器外观,更关乎人机交互。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 Nothing Headphone (1) 的所有疑问。

Adam Bates 解释了 Nothing Headphone (1) 为什么会长这样,以及为什么没有灯光效果:

我们研究过很多友商的耳机,做成椭圆形主要是为了从侧面看起来小巧,我们则认为,从正面看上去「薄」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决定把所有元器件分散处理排布,而不是垂直堆叠在水平方向,这样就可以塑造出正面看上去最薄的轮廓。

 

至于为什么没有灯效,因为对于我们来说,Glyph 不是一种表面装饰元素,它是手机上的新的交互界面和方式,你用手机的时候可以看到它,但你戴耳机的时候,你看不到耳机,所以耳机上的灯效元素没法给任何的信息反馈。

 

耳机的交互方式是实体的,关于触觉和听觉的。

负责 Nothing Headphone (1) 的设计师 Frank Lin 进一步解释了耳机外观设计和交互方式之间的关系:

采用矩形和平面的元素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耳机上添加具有差异化的控制按钮。我们设计这款耳机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让用户可以方便地用实体按键和旋钮完全掌控音频内容。

 

矩形和平面的形状意味着按钮更容易被布置,定位,触及和操控。因为当你戴着耳机的时候,你的视觉不起作用,抬手就能轻松分辨每个东西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

Nothing Headphone (1) 有 3 个主要按钮:一个滚轮用来控制音量,一个拨片用来切歌,还有按键用来切换音频源(比如从 Spotify 听歌切到 Audible 上听书,无需拿出手机操作)。

这就为什么说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处理产品外观,更要处理人机交互,很明显,滚轮操控音量,拨片切歌是一种符合直觉的交互方式,用户触碰到按钮就知道该怎么操作,无需做「确认」的多余动作。

不少耳机采用全按键设计,比如用其中两个按键来控制音量,用户需要先确认按键的上下关系才能进一步操作增减音量。

当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尤其是手机行业,甚至是汽车行业都朝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有需要,做个软件」的方向奔去的时候,「实体」的概念有些式微了,屏幕和图标带着触控与语音交互席卷一切。

当我问 Adam Bates 为什么在苹果和华为都浅尝压力敏感交互方式(3D Touch)又放弃之后仍然在 Nothing 背后的一小块区域做触感尝试时,他的回答或许是整个采访中最提纲挈领的:

We don’t set out to make things easy. We set out to make the best things we can.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事情变简单,而是创造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产品。

稳中向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李飞飞万字访谈:空间智能是 AI 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在 AI 的世界里,大语言模型已经让人们感到惊艳。李飞飞却说,真正的突破还在后头。她认为,AI 如果不能理解三维世界,那它就不算完整。这是她的下一个疯狂目标。

两天前,Y Combinator 在其 YouTube 频道更新了李飞飞在旧金山的 AI 创业学校进行的访谈视频。在这次的谈话内容中,李飞飞回顾了 ImageNet 项目的创建,从物体识别到如今生成模型这一路,深度学习的飞速发展,重点提到了她目前正攻克人工智能最困难的一项前沿领域:空间智能。

李飞飞目前是空间智能公司 World Labs 的创始人兼 CEO,该公司致力于构建大型世界模型,以感知、生成和与 3D世界交互。她在这次的对谈交流中也提到了关于 3D 世界建模对通用人工智能(AGI)重要性的原因,以及为什么空间智能可能比语言更难实现等系列问题。

省流速看版:

这是机器学习领域一次范式的转变

ImageNet 的诞生不仅是李飞飞的个人梦想,更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的一次范式转变。她分享自己那时只是对「让机器看见」充满执念,这种执着和努力,创造了数据、GPU 和神经网络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时刻。而现在,她有了新的执着,打算继续引领一场新的 AI 革命。

我们要让空间智能成为 AI 的新战场

从物体识别到场景理解,AI 逐步开始有能力理解复杂的视觉信息。而新一轮的转变来到了当前 AGI 的时代,她相信,世界不是纯粹生成性的,只有让 AI 理解三维世界,才能真正迈向 AGI。大语言模型的数据获取是简单的,空间智能模型才是她下一需要攻克的难题。

World Labs 的具体细节 我无法透露太多

当被问到 World Labs 畅想的应用场景,以及与当前 LLMs 的架构有何区别时;李飞飞说软硬件的融合,以及实现元宇宙,都会需要他们的空间智能。而与实现 LLMs 不同,她提到人类对 3D 世界感知不强,难度很大,但相信自己的团队,有着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和他们一起可以在 2D 世界解决这个问题。

在 AI 领域,永远不要害怕失败

访谈最后,李飞飞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无论是从一开始移民美国求学,到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副总裁,以及现在开始创业,她说自己始终是从零开始的心态,埋头苦干。她也鼓励年轻人追随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勇敢地面对挑战,去解决那些不可能的难题。

原视频:https://youtu.be/_PioN-CpOP0

以下是访谈实录,编译略作调整

机器学习领域需要一次范式的转变

主持人:我非常激动能够请到李飞飞博士,她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非常长的职业生涯。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她。你也被誉为「人工智能的教母」,你创立的第一个项目之一就是 2009 年的 Imagenet,距今已经 16 年了。这个项目已经被引用超过 80000 次,它实际上为人工智能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石——数据问题。能谈谈这个项目是如何诞生的吗?那时的工作真的是开创性的。

李飞飞:是的,首先感谢 Diana、Gary 以及在场的每一个人邀请我来到这里。我非常激动能够在这里,因为我感觉自己和大家一样。我现在也是一名企业家,刚刚创办了一家公司,所以非常兴奋能够在这里。

是的,你说得对,实际上我们几乎是在 18 年前构思了这个项目,时间真的是飞快。那时我还是第一年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当助理教授。那时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世界和现在完全不同。那时数据非常少,至少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算法根本无法工作。那时没有产业,公众也几乎不知道「人工智能」这个词。但仍然有一群人从人工智能的奠基人开始,比如 John McCarthy,然后是像 Jeff Hinton 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都有一个人工智能的梦想,我们真的非常希望让机器具备思考和工作能力。而我的个人梦想就是让机器具备视觉能力,因为视觉是智能的基石,视觉智能不仅仅是感知,更是理解世界并在世界中做事情。

所以我当时非常执着于「让机器看见」这个问题。在我痴迷地开发机器学习算法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尝试过神经网络,但并没有成功。我们转向了支持向量机等其他方法,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泛化问题。如果你从事机器学习工作,你必须理解,泛化是机器学习的核心数学基础和目标。为了让这些算法能够泛化,数据是至关重要的,但当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几乎没有数据。而我正好是第一代开始接触数据的研究生,因为我是第一代见证了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的研究生。

时间来到大约 2007 年,我和我的学生决定必须做出一个大胆的尝试。我们赌机器学习领域需要一次范式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必须由数据驱动的方法引领。但当时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所以我们想,既然没有数据,那我们就去互联网下载数十亿张图片,这是我们能在互联网上找到的最大数量,然后我们就构建一个全球的视觉分类体系,利用这个体系来训练和评估机器学习算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ImageNet 项目应运而生且真正付诸实践。

数据和开源迎来了深度学习的春天

主持人:确实,直到出现一些有前景的算法,才开始有所突破。直到 2012 年 AlexNet 的问世,这才是通向人工智能的第二个关键因素,获得足够的计算能力并投入足够的资源。而算法则揭示了一个关键时刻,那就是当你用数据为人工智能播下种子时,社区开始逐渐找出更多的解决方案,这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对吧?

李飞飞:在 2009 年,我们发布了一篇小论文,仅作为 CVPR Poster。

从 2009 年到 2012 年,直到 AlexNet 的问世,那三年里我们真的相信数据会驱动人工智能,但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明确的信号表明这个方法有效。

所以我们做了几件事情,首先,我们决定开源。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必须将其开源,供整个研究社区使用,大家一起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我们创建了一个挑战赛,因为我们希望全世界最聪明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都来参与这个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ImageNet 挑战赛。每年我们都会发布一个测试数据集,整个平台的 ImageNet 数据用于训练,但我们会发布单独的测试数据集,并邀请大家公开参与。

最初的几年实际上是在设定基准。当时的性能错误率大约在 30% 左右,虽然不是零错误,也不是完全随机,但表现并不出色。但到了第三年,2012 年,我也有在我出版的书里写过这段经历。

▲ ImageNet 挑战赛第一名是 SuperVision

我仍然记得,那是夏末,我们正在将所有 ImageNet 挑战赛的结果在我们的服务器上运行。某天深夜,我收到了我研究生发来的消息,告诉我有一个结果非常突出,应该去看看。我们仔细查看后,发现这是一个卷积神经网络。那时它还不是 AlexNet,而是 Geoffrey Hinton 团队的一项工作,叫做「SuperVision」。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词汇玩弄,结合了「super」和「supervised learning」(监督学习)。我们看了 SuperVision 做的工作,这其实是一个老算法,卷积神经网络早在 1980 年代就已经发布,只是算法上做了一些调整,但最初看到它时,我们真的很惊讶,居然会有如此巨大的突破。

当然,接下来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在当年的 ICCV(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佛罗伦萨的 ImageNet 挑战赛工作坊上展示了这个成果,Alex Krizhevsky 和他的团队也来了,很多人也都来了。如今,大家都把这一刻称为 ImageNet 挑战赛的 「AlexNet 时刻」。

我还想补充一点,不仅仅是卷积神经网络的成功,这也是第一次由 Alex 和他的团队将两台 GPU 结合起来,用于深度学习的计算。这真的是数据、GPU 和神经网络结合的第一次重要时刻。

我的职业生涯不仅仅是讲述场景

主持人:沿着计算机视觉智能发展的趋势,ImageNet 确实为解决物体识别的问题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人工智能达到了可以解决场景理解的问题。因为你和你的学生们,像是 Andre Karpathy 等人,开始能够描述场景。能否谈谈从物体识别到场景理解的转变?

李飞飞:是的,ImageNet 解决的是当你看到一张图片时,如何识别出其中的物体,比如「这是只猫,这是张椅子」,这属于视觉识别中的基本问题。但自从我作为研究生进入人工智能领域时,我就有一个梦想。我觉得这个梦想可能需要一百年才能实现,那就是讲述世界的故事。想象一下,当人类睁开眼睛,你刚刚睁开眼睛,看到的不是「人、椅子、桌子」,你实际上看到的是一个会议室,看到屏幕、舞台、观众、摄像机等。你可以描述整个场景,这是一种人类的能力,是视觉智能的基础,它对我们日常生活至关重要。因此,我一直认为这个问题会占据我一生的时间。当我作为研究生毕业时,我告诉自己,如果我能创造出一个能够讲述场景故事的算法,那我就算成功了。这是我当时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想。

然而,随着深度学习的崛起,那个时刻真的来临了。后来,Andre 和 Justin Johnson 加入了我的实验室,我们开始看到自然语言与视觉的碰撞信号。

Andre 和我提出了一个图像描述或讲故事的问题。简而言之,到了 2015 年左右,Andre 和我发布了一系列论文,其中包括一些与我们同期发表的论文,它们实际上是让计算机能够生成图像说明的最早工作之一。我几乎感觉到,我该怎么继续我的人生了?这本来就是我的一生的梦想啊。那一刻对我们俩来说,真的是无比震撼。

去年,我做了一个 TED 演讲,我还用了 Andre 几年前发的一个推文,那时他刚完成图像描述的工作。那几乎就是他的博士论文。我开玩笑对他说:「嘿,Andre,为什么我们不做个反向的呢?用一句话生成一张图像」。当然,他知道我是在开玩笑,他回答说「哈哈,我先走了」。当时的世界显然还没有准备好。但现在,快进到今天,我们都知道生成式人工智能现在可以通过一句话生成美丽的图片。所以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人工智能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从个人角度来说,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因为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从人工智能冬天的结束、人工智能崛起的开始就起步了,我的很多工作和职业生涯都与这一变革息息相关,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这场变革。所以,我感到非常幸运、感恩,并且以某种方式感到骄傲。

主持人:我认为最疯狂的事情是,即使你已经实现了描述场景,甚至通过扩散模型生成场景的梦想,你依然在做更大的梦想。因为计算机视觉的整个发展轨迹已经从物体识别到场景理解,再到现在的「世界」概念。而你决定从学术界,从教授职位转到创业,成为了 World Labs 的创始人兼 CEO 。能谈谈「世界」究竟是什么吗?它是不是比场景和物体更具挑战性?

李飞飞:是的,这确实很疯狂。当然,大家都知道过去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过去五六年的进展真的是很难总结。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进步的文明时刻。作为一名计算机视觉科学家,我们见证了从图像到图像描述,再到利用扩散技术生成图像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尽管这些进展让人兴奋,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个极为激动人心的领域,那就是语言领域,尤其是 LLMs(大语言模型)。比如 2022 年 11 月,ChatGPT 的出现,真正开启了生成模型的大门,基本上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等等。所以,即使像我这样年纪较大的人,也感到非常激动,开始大胆地思考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

作为一名计算机视觉科学家,我有一个习惯,我的灵感往往来自于进化和大脑科学。我的职业生涯中,很多时候我都在寻找下一个「北极星」问题来解决。我会问自己,进化或者大脑的发展做了什么?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和欣赏的是:人类语言的进化发展大约花费了 300 到 500 百万年,即便我们非常宽容地算,也仅仅是少于一百万年的时间。人类是唯一拥有复杂语言的物种。我们可以讨论动物语言,但从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推理、抽象的功能而言,只有人类拥有这种能力。这一进化历程花费了不到 50 万年。

但如果你想一想视觉,思考一下理解三维世界的能力,弄清楚如何在这个三维世界中行动,如何在三维世界中导航、互动、理解、与之交流,这一切的进化历程却花费了 5.4 亿年。

大约 5.4 亿年前,第一个三叶虫开始在水下发展视觉感知。从那时起,视觉成为了推动演化军备竞赛的关键。视觉出现之前,动物的生命形态相对简单,近 5 亿年间几乎没有复杂的变化。但在接下来的 5.4 亿年中,正是因为拥有了理解世界的能力,演化的军备竞赛开始了,动物的智能也不断提升。

▲ iWorld Labs 创始人团队,李飞飞(右一),Justin Johnson,Christoph Lassner,Ben Mildenhall

所以对我来说,解决空间智能的问题,理解三维世界,生成三维世界,推理三维世界,在三维世界中做事情,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对我而言,AGI 如果没有空间智能,是不完整的。我想解决这个问题。这涉及到创造「世界模型」,超越平面像素,超越语言,真正捕捉三维结构和空间智能的世界模型。幸运的是,无论我多大年纪,我总是能和最出色的年轻人一起工作。所以,现在我和三位了不起的年轻但世界级的技术专家,Justin Johnson、Ben Mildenhall 和 Christoph Lassner,一起创办了这家公司。我们将尝试解决,我认为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中最难的问题。

获取空间智能的数据要比语言数据难得多

主持人:确实,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Chris 是 Pulsar 的创始人,Pulsar 是一种可微分渲染技术,现在是用于 PyTorch3D 的基于球体的渲染后端。而 Justin Johnson,作为你曾经的学生,他真的有着极强的系统工程思维,曾实现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实时风格迁移。然后是 Ben,他是 NeRF(Neural Radiance Fields 神经辐射场)论文的作者。所以这真的是一支超级精英团队。你需要这样一支精英团队,因为我们之前聊到过,视觉实际上比语言更难。也许这么说有点争议,因为LLMs 本质上是一维的,对吧,但你所谈论的是理解大量的 3D 结构。那么,为什么这如此困难?它为什么是比现在的大语言强大呢?

李飞飞:是的,你能理解我们问题的困难。语言本质上是一维的,语法是按顺序出现的,这就是为什么序列到序列(sequence-to-sequence)建模如此经典的原因。还有一点,语言是纯粹的生成性信号,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然界中是没有语言的,你不能触摸语言,也看不见语言,语言完全是从每个人的脑袋里生成出来的。语言是一个纯粹的生成信号。当然,当你把它写在纸上时,它就在那里,但语言的生成、构建和实用性本质上是非常生成性的,而世界远比这复杂得多。

首先,现实世界是三维的,如果再加上时间,那就是四维的,但我们暂且只考虑空间。现实世界本质上是三维的,这本身就是一个更具组合性挑战的问题。

第二,视觉世界的感知是一个投影过程,无论是你的眼睛、视网膜还是相机,它总是将三维信息压缩到二维,你必须理解这一点是多么困难。从数学上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因此人类和动物才会拥有多重感官,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世界并不是纯粹的生成性。是的,我们可以生成虚拟的三维世界,但它仍然必须遵循物理规律,而且现实世界也存在于我们之外。你现在实际上是在生成和重建之间流畅地切换。用户行为、实用性和应用场景完全不同。如果你全程关注生成性,我们可以讨论游戏、元宇宙之类的内容;如果你全程关注现实世界,那我们就谈论机器人技术等。但这一切都在世界建模和空间智能的连续性中。

当然,当前的巨大难题是,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语言数据,而空间智能的数据,虽然它全部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但不像语言数据那样容易获取。所以这些都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困难的原因。但坦率地说,这正是让我兴奋的地方,因为如果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意味着别人已经解决了。而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追求那些极其困难、几乎可以说是痴心妄想的问题。我认为这就是那个痴心妄想的问题。感谢你们对这个问题的支持。

我们的 World Labs 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主持人:是的,甚至从最基本的原理来看,人脑的视觉皮层处理视觉数据的神经元数量远远超过处理语言的神经元。这种差异是如何在模型中体现的呢?包括,你们正在研究的这些东西与 LLM 相比,架构上的差异也会非常大,对吧?

李飞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 LLMs 的方式,很多我们在LLMs 中看到的写作、写作扩展规律,几乎可以通过自监督学习来直接推进,直到实现一个「幸福的结局」。你几乎可以通过蛮力地推进自监督,直到达到目标。

另一种则是构建世界模型,这可能更加细致和有层次,因为世界是有结构的,我们可能需要一些信号来引导它。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先验知识,也可以称之为数据中的监督信号,反正就是某种方式来引导学习。

我认为这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些开放性问题,但你说得对。如果你考虑到人类的感知,首先,我们甚至没有完全解决人类视觉的所有问题,对吧?3D 如何在人的视觉中发挥作用?这仍然不是一个解决了的问题。我们知道从机械角度,双眼需要通过三角测量来获取信息,但即便如此,我们缺乏一个完善的数学模型,而实际上,人类在 3D 感知方面并不是特别优秀。我们并不是非常擅长理解和操作三维世界,所以有很多问题等待着解答。

▲ World Labs 部分成员截图

所以,我们现在确实处于「World Labs」的阶段。我唯一能依赖的就是,我相信我们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才,能在「像素世界」里解决这个问题。

硬件和软件的融合终将到来

主持人:可以说,World Labs 正在构建的这些基础模型,最终的输出是 3D 世界吗?你们正在设想哪些应用场景呢?我看到你提到了从感知到生成的各种可能性。生成模型和判别模型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张力,那么这些 3D 世界的作用是什么呢?

李飞飞:是的,关于 World Labs 的具体细节我可能无法透露太多,但在空间智能方面,确实是让我非常兴奋的地方。就像语言一样,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从创作开始,设计师、建筑师、工业设计师,甚至是艺术家、3D 艺术家、游戏开发者,都可以用到它。接着,机器人学和机器人学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空间智能模型或世界模型的用途非常广泛。此外,很多相关行业,比如营销、娱乐,甚至元宇宙,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元宇宙,我真的非常兴奋。虽然目前还没完全实现,我知道它现在还不是很成熟,但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更为兴奋。我认为硬件和软件的融合终将到来,未来的潜力非常巨大。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应用方向。

主持人:我个人非常激动你们在解决元宇宙的问题,我之前在我的公司也尝试过这个方向,所以看到你们现在在做这件事真的非常兴奋。

李飞飞:是的,我觉得现在有更多的信号表明元宇宙正在逐步实现。我认为硬件确实是其中一个障碍,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内容创作,而元宇宙的内容创作需要世界模型。

从零开始,这是我的舒适区

主持人:让我们换个话题。对于一些观众来说,你从学术界转型到现在做创始人兼 CEO 可能显得有些突然。但实际上,你的整个人生经历都非常非凡,这也不是你第一次从 0 到 1。你曾跟我讲过,你是如何移民到美国的,刚开始完全不会说英语,还和团队一起经营过洗衣店,做了好几年。能不能聊聊这些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的?

李飞飞:对吧?我知道你们肯定在这里想听我分享如何开洗衣店的故事。哈哈。

当时我19岁,完全出于无奈。我没有办法支持我的家人,我的父母需要我上大学,而我想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专业学生。所以我开了一家干洗店。在硅谷的术语中,我就是一个筹款人,创始人兼 CEO,同时也是收银员和做所有杂事的人,最后我成功「退出」了,经营了七年。

回到 Diana 的观点,特别是对于你们所有人,我看着你们,真的很激动,因为你们比我年轻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你们那么有才华,真的去做吧,不要害怕。

我整个职业生涯都这样,当然,包括做洗衣店,甚至作为教授时,我也做过几次选择,我曾经选择去一些没有计算机视觉教授的部门,成为第一个,这和很多建议相悖。作为年轻教授,大家都会建议你去有社区和资深导师的地方,当然,我也希望有资深导师,但如果没有,我还是要自己走自己的路。所以我一点也不害怕这些。后来我去 Google 学到了很多关于商业的知识,关于 Google Cloud 和 B2B 的东西,然后我在斯坦福创办了一个创业公司,因为到了 2018 年,AI 已经不仅仅是行业问题,它变成了人类的问题。

人类总是会推动科技进步,但我们不能失去人性。我非常关注如何在 AI 的进步中创建一束光,设想 AI 如何能够以人为本,如何让 AI 帮助人类。所以,我回到斯坦福,创办了一个人类中心的 AI 研究所,并且把它当作创业公司运营了五年。可能有些人不太高兴我在大学里把它当作创业公司运营了这么久,但我对此非常自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觉得自己就是喜欢做创业者。我喜欢那种从零开始的感觉,就像站在零点,忘记过去做过的事,忘记别人怎么看你,埋头去做。这是我的舒适区,我真的非常热爱这种感觉。

我寻找的是「智识上的无畏」

主持人:你真的很酷,除了做了所有这些了不起的事之外,你还指导了很多传奇般的研究者,比如 Andrej Karpathy、Jim Fan(现在在 Nvidia)、Jia Deng(ImageNet 项目上的合作)。他们后来都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当他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是什么让你看出来他们将来会成就非凡呢?你有什么建议可以分享,告诉我们如何辨识出这些会改变 AI 领域的人?

李飞飞:首先,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不要觉得我对学生的贡献比他们多。他们真的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更好的教师和研究员。和这么多像你说的传奇般的学生共事,真的是我一生中的荣幸。每个学生都很不同,有些纯粹是科学家,专注于解决科学问题;有些则是工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有一些是 AI 知识的伟大传播者。但我觉得有一件事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我也鼓励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对于那些创业者,尤其是在招聘时,我的标准也是看重这个。我寻找的是「智识上的无畏」。

我认为这不仅仅和你来自哪里、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无关,最重要的是那份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全身心投入并尽力去解决。这种无畏精神真的是成功者的核心特质。我从这些学生身上学到了这一点,作为我们实验室的 CEO,在我的招聘过程中,我也非常看重这一点。

主持人:你们也在为「World Labs」招聘很多人,所以你们也是在寻找相同的职位吧?

李飞飞:是的,我们确实在大规模招聘。我们正在招聘工程类人才、产品类人才、3D 人才,以及生成模型方面的人才。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所畏惧,并且对解决智能问题充满热情,欢迎联系我或者来我们的网站看看。

观众问答

提问者 1:你好,飞飞,谢谢你的演讲。我是你的超级粉丝!我的问题是,二十多年前你曾从事过视觉识别方面的工作。我现在想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我应该研究什么方向,才能像你一样成为传奇人物呢?

李飞飞:我想给你一个深思熟虑的回答,因为我总是可以说做任何让你兴奋的事情。

首先,我认为 AI 研究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如果你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你就处于学术界。如今,学术界并不再拥有大多数 AI 资源,这与我当时的情况非常不同。现在的计算能力和数据资源在学术界非常有限,而产业界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研究。因此,作为一名博士生,我建议你去寻找那些不与产业界能够利用更强大计算能力、更丰富数据和团队合作优势解决的问题发生冲突的方向。仍然有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学术界可以继续探讨,哪怕你有再多的芯片,也能取得很大进展。

首先,跨学科的人工智能对我来说是学术界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发现方面。有太多学科可以与 AI 交叉。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深入发展的领域。另一方面,在理论方面,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是,AI 的能力已经完全超越了理论,我们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缺乏可解释性,也不知道如何揭示因果关系。我们对模型的理解还有很多未知之处,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这里还有非常多的方向。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另外,小数据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领域,充满了可能性。

提问者 2:谢谢李飞飞教授,再次恭喜您获得耶鲁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我很荣幸一个月前能亲自见证这一时刻。我的问题是,从您的角度来看,AGI 更有可能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一的模型出现,还是作为一个「模型-智能体」系统出现呢?

李飞飞:你问的这个问题已经提出了两种定义。一种定义更偏向理论层面,把 AGI 定义为通过某种类似 IQ 测试的标准来衡量的智能,另一部分问题则更偏向实用主义,聚焦于智能体能执行哪些任务。坦白说,我对于 AGI 的定义感到有些困惑。

这是因为,1956 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们,包括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和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他们当时想要解决的是能「思考」的机器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图灵(Alan Turing)在他们之前提出来的。因此,这个命题并不是狭义的人工智能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智能的广义命题。所以,我并不清楚如何将这个人工智能的奠基问题与「AGI」这个新词区分开来。

对我而言,AGI 和 AI 是同一个问题,但我理解现在的行业里更倾向于把 AGI 看作超越 AI 的概念。我对这种理解有些挣扎,因为我不清楚到底什么是 AGI,它和 AI 到底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说今天的「类 AGI」系统在某些任务上比上世纪 70、80、90 年代的狭义 AI 系统表现得更好,我认为这是对的,这只是该领域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但从根本上讲,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创造能够像人类一样,甚至比人类更聪明地思考和做事的机器。所以,我并不清楚如何定义 AGI,既然无法定义它,我也就无法判断它是否是一个单一的体系。

如果从大脑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整体,可以称之为单一系统,但它的功能是多样的,甚至大脑中还有像布罗卡区(Broca’s area)负责语言,视觉皮层负责视觉,运动皮层负责运动等等。因此,我也不太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提问者 3:你好,我叫Yasna。首先,我想说谢谢你。看到一位女性在这个领域中扮演领导角色,真的很令人鼓舞。作为一名研究员、教育者和企业家,我想请教一下,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您认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去攻读研究生学位?

李飞飞: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甚至连家长们也曾问过我。研究生阶段是你拥有强烈好奇心的四到五年。

你是由好奇心驱动的,而这种好奇心非常强烈,以至于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来追求它。这与创业公司不同,因为在创业公司中,不能仅仅靠好奇心来推动。你必须小心,创业公司不仅仅是由好奇心驱动的,投资者会对你感到不满。它更侧重于实现商业目标,虽然其中也有好奇心的成分,但它并不完全是好奇心驱动的。而对于研究生来说,解决问题的好奇心或提问的能力是如此重要,我认为那些带着这种强烈好奇心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人,会真的享受这四五年,即使外部世界飞速发展,你仍然会因为追随自己的好奇心而感到满足。

提问者 4:首先,我想感谢您抽出时间,谢谢您来和我们分享您的观点。您提到,开源在图像智能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现在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发布和发展,我们看到不同的组织在开源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些组织完全闭源,一些组织则完全开源其整个研究框架,还有一些组织采取折中的方式,开源模型权重或采用有限制的许可证等等。所以我想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开源方式?您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作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开源应该如何运作?

李飞飞:我认为当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的开源方式时,整个环境是健康的。我并不固执于必须开源或必须闭源,这取决于公司的商业战略。例如,像Meta(前Facebook)为什么选择开源是非常明确的,他们目前的商业模式并不是通过销售模型来盈利,而是通过利用这些模型来发展生态系统,吸引更多人使用他们的平台。所以开源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对于其他一些真正通过这些技术盈利的公司,你可以考虑开源和闭源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地运作。因此,我对这些方式持开放态度。

▲ Meta 的 llama 开源模型在 Hugging Face 开源大语言模型排行榜上

从更高层次来看,我认为开源应该受到保护,无论是在公共部门(如学术界)还是私人部门,如果有开源的努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创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也对公共部门非常重要。我认为这些努力应该得到保护,而不应该被忽视。

提问者 5:你好,我叫 Carl,来自爱沙尼亚,我有一个关于数据的问题。你提到了机器学习从数据驱动方法转向的变化,特别是在 ImageNet 上取得的进展,而现在你们正在研究世界模型,并且你提到我们缺乏空间数据,互联网中并不存在这些数据,只有在我们的大脑中才有。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你们是在从现实世界收集数据,还是生成合成数据?你们相信合成数据吗?还是更相信传统的先验知识?谢谢。

李飞飞:你应该加入我的「World Labs」,我会告诉你。作为一家公司,我不能分享太多,但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承认我们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方法。拥有大量数据确实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拥有高质量的数据。归根结底,如果你不注意数据的质量,最终结果还是垃圾进垃圾出。

提问者 6:你好,李飞飞博士,我叫 Annie,非常感谢您与我们交流。在您的书《The World》中,我看到您谈到了作为一名移民女孩和女性在 STEM 领域面临的挑战。我很想知道,您是否有过在职场中感受到自己是少数群体的时刻?如果有,您是如何克服这一困境或说服他人的?

李飞飞:谢谢你的问题。我在回答时会小心和深思,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背景都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非常独特。你知道的,这几乎不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感觉自己是少数群体或是房间里唯一一个人的时刻。所以,当然,我也曾有过这种感觉。

有时候这与我是谁有关,有时候与我的想法有关,有时候也许只是因为我穿的衣服颜色,反正总会有各种原因。但在这方面,我确实想鼓励大家。也许是因为我从小来到这个国家,我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已经接受了这一点:我就是一名移民女性。我几乎发展出了一个能力,就是不会过度在意这些。我在这里,就像你们每个人一样。我在这里学习、做事、创造东西。

我真的想对你们每一个人说,你们正要开始做一些事情,或者已经在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你们会有脆弱或困惑的时刻,我每天都会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在创业生活中。有时候我会想,天啊,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别担心,专注于去做。像梯度下降一样,一步步朝着最优解前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三星三折叠,苹果拼轻薄:2025 下半年旗舰机前瞻

2025 年无疑是个手机大年。比起上半年扎堆发布的 Ultra 旗舰,下半年的手机市场关键词突出一个「稳」,小米 16、vivo X300 和 OPPO Find X9 等下一代中杯大杯机型将会陆续在三四季度面世。

与之相对的是,2025 下半年的国际手机市场却会比以往热闹许多。

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大厂三巨头」谷歌、三星和苹果将会分别在七八九月召开手机发布会,由于前两年的平淡,三大家都积攒了不少牙膏打算在这个夏天爆发出来,仅从前期爆料的规模上就可见一斑。

因此,在本次的前瞻中,我们为你尽量汇总了所有关于 iPhone 17 系列、Google Pixel 10 系列和三星 Galaxy Z Fold/Flip 7 的靠谱爆料,其中有一些信息可谓相当带劲。

Galaxy Z 系列:三年牙膏之后,终于要正式迎战了

现在距离 2025 年的三星 Unpacked 发布会,还有大概 140 个小时。

在整整三年不温不火的更新之后,三星这个曾经的折叠屏领头羊,终于要为大家端上来一些重磅的消息了。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今年的 Galaxy Z Fold7 与 Z Flip7,更有在年初拉斯维加斯 2025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25)初露端倪的三星三折叠产品。

图|Android Authority

根据目前网络上口径较为统一的爆料来看,Galaxy Z Fold7 将会是一次非常大的硬件更新。

或许是通过 Z Fold6 SE(即国内版的心系天下 W25)的试水验证了市场反响,Z Fold7 将正式放弃三星一直以来的遥控器比例,外屏长宽比从 Z Fold6 的 22.1:9 进一步缩减为 21:9,基本与国内主流大折叠看齐:

W25 与 Z Fold6 的外屏对比|NotebookCheck

这对于长久以来抱怨三星外屏不好用的观望用户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比这更好的消息是,结合部分泄露的模型图和供应链数据,Z Fold7 的厚度极有可能实现大跃进,一举站上全球折叠屏市场厚度前三名的位置。

根据微博 @刹那数码 爆出的消息,Z Fold7 折叠态的厚度为 8.9mm,展开的厚度仅为 4.2mm,整机重量更是压缩到了惊人的 215 克。

图|微博 @刹那数码

这个三围有多夸张呢?刚刚发布、号称折叠屏世界纪录的荣耀 Magic V5,除了最轻薄的暖白色破纪录之外,其余颜色的几款折叠厚度实际上是 9mm、展开 4.2mm、重量 222 克。

图|荣耀官网

而像三星这种老实人,如果本次爆料的数据属实的话,基本可以认为是 Z Fold7 全系无论配色均为折叠 8.9mm、展开 4.2mm 的厚度,相比前代 Z Fold6 折叠 12.1mm、展开 5.6mm 来说可以说是火箭极提升。

图|X @Jukanlosreve

此外,根据目前流出的宣传图和门店广告板来看,从 Z Fold3 开始被沿用了四代的屏下摄像头(UDC)在 Z Fold7 上被移除了,可能与此前京东方在美国提起诉讼、指控三星侵犯有关屏下摄像头专利的案件有关。

Z Fold6 的屏下摄像头区域,可以看到像素尺寸的显著差距

不过实话说,三星的屏下摄像头隐藏效果一直没有做到很优,哪怕在隐藏后摄像头区域也有非常明显的彩色斑点,直接改成普通挖孔摄像头后面积会比屏下摄像头更小,拍照效果也会更好。

图|微博 @刹那数码

至于周边参数方面,有报道称 Z Fold7 会使用与 S25 Edge 上相同的 2 亿像素 HP2 传感器作为主摄,与 Z Fold6 同款的 3 倍直立长焦。另外如果以 W25 作为参考的话,今年的 Z Fold7 很有可能完全不支持 S-Pen 了。

更重要的是,相机上终于没有乱七八糟的装饰环了|X @Jukanlosreve

与 Z Fold7 相比,今年的 Z Flip7 亮点相对就没有那么多了,最主要的升级都集中在外屏方面。根据供应链消息和宣传物料,Z Flip7 从前代的「文件夹外屏」升级到了类似 moto razr 和小米 MIX Flip 的环绕摄像头方案:

图|Android Headlines

与 Z Flip7 本体相比,反而是它的小兄弟更让人惊喜一些。7 月初,手机配件品牌 Spigen 不小心在官网上架了 Z Flip7 与 Z Flip7 FE 的手机壳。网站显示 Z Flip 7 FE 机型分别为 SM-F761B 和 SM-F761U,按照三星的型号规律,应该分别为国际版(B)和美版(U)。

图|Android Central

结合其他渲染图和周边信息,Z Flip7 FE 的硬件配置与去年的 Z Flip6 基本相同,处理器有可能采用骁龙 8s 系列(韩版有可能沿用 Exynos 处理器),仅提供 128 和 256 两种配置,售价预计在 5000 元档。

图|X @Onleaks

然而这却不是今年三星活动的结束,2025 年的 Unpacked 活动可谓是 packed 到了极致,因为除了大折叠 Z Fold7、小折叠 Z Flip7 与 Z Flip7 FE 之外,我们还将迎来三星端出的杀手锏:三星 Galaxy G Fold 三折叠。

图|smartprix

根据外媒 Android Authority 的独家报道,他们在 One UI 8 的系统动画文件中首次发现了有关三星三折叠手机的演示动画:

图|Android Authority

这是一台在外观上与华为 Mate XT 非常不一样的机器,从动画中演示的折叠方式看,三星选择了年初曾在 CES 2025 上展示过的「Flex G」模式,即双侧内折的「G」型折叠方案,与 Mate XT 的「Z」型折叠方向完全不同:

图|Android Authority

换句话说,三星 G Fold 的「外屏」实际上处于内屏的正对面,并且内屏无法只使用单侧。因此 G Fold 要么只使用外屏,要么将内屏完全展开,无法提供类似 Mate XT 上面「半开」的使用方式:

图|华为官网

除此之外,我们也能看到在演示动画中左右两侧的铰链尺寸是不同的,进一步说明了 G Fold 的合拢方式为先折左边、再折(带相机模组的)右边,并且有相关的动画展示:

图|Android Authority

而从模型上看,G Fold 的生物识别方案似乎仍然为侧面指纹,边框设计相比 Z Fold7 没有非常大的变化。此外,在 One UI 8 的代码里,三星其实并没有指明这台设备的名字,而是称之为「Multifold 7」,因此最终会以什么名字上市需要等待下周发布会的公布了。

CES 2025 上三星展示的内折叠方案|NotebookCheck

如果以去年的 S25 Edge 为参考,三星的三折叠机型可能会采取一个相似的发售节奏,在 7 月 9 日的 Unpacked 发布会上以「One more thing」的形式公布,门店在 10 月左右展示样机,上市和开售时间则可能在 2026 年初。

今年的三星 Unpacked 发布会正式开始时间为 7 月 9 日晚 10 点,爱范儿将在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发布会资讯,并且在后续的国行发布会上为大家带来现场消息,敬请期待。

Pixel 10 系列:三星罪大恶极,Tensor 终于换用台积电

现在距离 2025 年的 Made by Google 硬件发布会,还有大概 50 天。

比起三星三折叠的万众瞩目,谷歌 Pixel 这边的声量就小了许多。根据外媒 Android Headlines 收到的内部消息,谷歌今年的手机发布会 Made by Google 2025 将会在 8 月 20 号召开,届时将会发布最新的 Pixel 10 系列手机。

图|9to5Google

根据目前已有的爆料信息,Pixel 10 系列与 Pixel 9 系列相比几乎没有外观上的变化,同样分为 Pixel 10、Pixel 10 Pro、Pixel 10 Pro XL 和 Pixel 10 Pro Fold 四款:

从左到右:Pixel 9 Pro Fold, Pixel 9 Pro XL, Pixel 9 Pro, Pixel 9|WhatHiFi

得益于谷歌宛如军情六处一样的保密能力,我们早在五月末就见到了 Pixel 10 系列的真机。五月末,加拿大摄影师 Mark Teasdale 在推特上发帖,表示在温哥华见到了正在拍摄中的 Pixel 10 的广告现场:

Mark Teasdale 的原贴已删除|Android Authority

而从拍摄现场的分镜板上可以看到,这支正在拍摄的广告名为《Ask more of your phone》,宣传的似乎是 Pixel 相机与谷歌相册的 AI 相关功能。有趣的是,这支 Pixel 10 的广告,英雄镜头展示的却是一台三摄的机型:

图|Android Authority

这与此前更早的一批爆料信息便呼应上了,根据早期爆料,今年的基础款 Pixel 10 将放弃从 Pixel 6 沿用至今的双摄方案,加入一颗长焦镜头,实现与 Pro 机型一样的主长广三摄组合。

比广告拍摄现场曝光更加让人难崩的则是,六月初,另一台 Pixel 10 Pro 的设计验证机(Design Validation Test,俗称 DVT 机)被一位酷安用户曝光,随后被迅速转载到了外网:

图|9to5Google

从泄露的信息上看,Tensor G5 处理器使用的是 1+5+2 的八核架构,采用一颗 Cortex X4 超大核、两颗高频三颗低频 A725 中核和两颗 A520 小核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DevCheck 显示其制程工艺为 5nm,但根据供应链消息,Tensor G5 实际上使用的应为台积电 3nm 的 N3P 或 N3E InFO-POP 工艺,全面放弃三星代工。这对于 Pixel 用户来说是无可争辩的好消息,从架构角度看,Tensor G5 处理器的理论性能或许可以追平骁龙 8 Gen3 。

而在影像方面,知名手机数据网站 Gsmarena 同样公布了 Pixel 10 系列的相机规格:50MP 主摄、48MP 超广角、48MP 长焦。

图|Gsmarena

而在周边参数方面,有报道称 Pixel 10 系列将支持完整的 Qi2 无线充电协议,并且推出配套的官方磁吸充电配件,有可能会命名为 Pixel Snap 系统。

几年前在 Pixel 4 上出现过的环境光色温调节功能 Ambient EQ 据说有希望回归,屏幕 PWM 调光频率也有望从 240Hz 提升到 480Hz 。此外,Pixel 10 Pro 系列终于有了大容量的选项,最高可以选购 16+1TB 的配置了。

图|Google Blog

整体来说,Pixel 10 系列在今年的策略属于稳扎稳打,纯硬件带来的惊喜不多,外观更是几乎毫无变化。

最可喜可贺的就是 Tensor G5 处理器终于摆脱了三星工艺,改用台积电 3nm 制程后有望迎来功耗比的飞跃,让 Pixel 手机终于迈上「实用」的台阶,为久久固化的海外手机市场带来一些新风。

iPhone 17 家族:更轻,更大,更凉快

现在距离 2025 年的「科技春晚」,还有大概 65 天。

有关于 iPhone 17 系列的爆料早在 2024 年 iPhone 16 发布会之前便已经开始,爆料中围绕的细节虽然修修改改,但内核始终是保持一致的:

继 mini 路线失败后,iPhone 将会再度迎来产品线调整,原本的 Plus 机型将会被主打轻薄的 Air 取代。并且今年 17 系列全系都会采用高刷新率屏幕,但 ProMotion 可变刷新率依然只有 Pro 系列独享。

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带上了新名字的 iPhone 17 Air 了。参考 MacBook Air 与 iPad Air 的产品定位,我们可以比较明确的认定,这将是一款在数字版之上、Pro 版之下的 iPhone,复活三年的 Plus 机型将再度休眠。

图|Front Page Tech

有些令人惋惜的是:考虑到国际大厂的开发步调,iPhone 17 Air 极有可能是与 S25 Edge 前后脚立项的,而「Air」这个对于苹果有特殊意义的名字,如今却只能被用来对先发布的 S25 Edge 致敬了。

目前网络上关于 iPhone 17 系列的爆料信息很多,在大家最关心的外观方面,经过网民几轮脑内显卡迭代和代工厂流出之后,比较确定的说法是:除了数字款 iPhone 17 之外,Pro 与 Air 都将使用新的摄像头模组设计。

图|X @theapplehub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本次 Pro 机型上的全新双拼设计。实际上,这是根据爆料推主 Majin Bu 在今年二月份披露的一批 CAD 图纸重建的,在图纸中 iPhone 17 Pro 与 Pro Max 的机身中下部被加上了明显的区隔:

图|X @MajinBuOfficial

目前关于为何采用这种设计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苹果会给 iPhone 17 Pro 系列加上反向无线功能,使用特殊的玻璃或表面处理可能与 MagSafe 或机身整体的散热考量有关。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Majin Bu 随后还爆料了一张据称是小米 16 的 CAD 设计图纸,上面也采用了相同的分片设计:

图|X @MajinBuOfficial

至于 iPhone 17 Air,目前无论是泄露的 CAD 图纸、流出的外壳还是镜头保护膜设计,几乎都可以互相印证:iPhone 17 Air 将会是一款单摄机型,机身厚度将会比 S25 Edge 的 5.8mm 更薄:

图|Front Page Tech

此外,在六月末,同样是由 Majin Bu 爆料出来的信息显示,iPhone 17 Pro 和 Pro Max 所使用的 MagSafe 磁铁模具会有所微调,或许是为了适应新加入的反向无线充电功能,从而连带导致了后方的苹果 logo 位置发生变化:

图|X @MajinBuOfficial

这样的位置变动也有可能是促使 iPhone 17 Pro 系列使用双拼背板的原因之一,因为位置下调后的苹果 logo 刚好可以落在下部圆角矩形的中心,将整机的视觉平衡区域分成两部分。

iPhone 17 系列的性能方面,根据微博 @数码闲聊站 爆出的信息,A19 Pro 处理器在 GeekBench 6 中的理论性能约为单核 > 4000 分,多核 > 10000 分,相比目前 A18 Pro 单核 3500 多核 9000 左右的分数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此外,还有预测指出 A19 与 A19 Pro 仍然会延续苹果追求高能效的取向,在单核性能接近 Mac 上的 M4 处理器同时,两者的纯 GPU 性能会弱于骁龙 8 Elite Gen2、多核跑分弱于天玑 9500,但整体效能仍然处于第一梯队领军。

另一方面,苹果似乎的确准备好迎接比肩 M4 的单核性能了。同样是来自爆料大神 Majin Bu 的独家披露,苹果今年将会继续「违背祖宗章程」,为两款 Pro 机型加入 VC 均热板:

图|X @MajinBuOfficial

Majin Bu 指出,从目前流出的 VC 均热板零件推断,苹果有可能将均热板延伸到了 iPhone 17 Pro 系列上那个巨大的相机模组下方,借用相机模组处的铝合金内框作为被动散热器。

关于 iPhone 17 系列其他的周边信息则并不算多,有信源指出苹果会继续小幅提升充电功率,从 iPhone 16 系列的峰值 30W 提高到 35W,但 iPhone 17 Air 的电池可能只有不到 3000 mAh 。另外还有一种猜测指出,苹果也会继续在环保上做文章,iPhone 17 系列有可能成为首个不附赠充电线的 iPhone。

一台轻薄、无感、高刷,但是单摄、续航差的 iPhone 17 Air,你会有兴趣下单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给 FaceTime 加入了裸露检测,这是苹果在隐私和道德之间的选择


你肯定也看过苹果和岳云鹏合作的广告,其中最核心的主张就是:

力保隐私安全,这很 iPhone。

苹果是这么说的,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只是,当「隐私」和「道德」 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即便是苹果,也会面临进退维谷的难题。

▲ 苹果和岳云鹏合作广告海报. 图片来自:Apple

据 9to5mac 报道,苹果在 iOS 26 的开发者预览版中,推出了 FaceTime 的裸露检测功能,意在检测视频通话中的不当裸露内容。

据悉,苹果将通过设备端侧的 AI 算法来实时识别通话中的裸露内容,当系统识别出可能的裸露画面时,它会立即暂停视频通话并显示警告。

苹果表示,该功能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儿童账户上应用,给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数字社交环境。

▲ FaceTime 冻结界面. 图片来自:9to5Mac

该功能源自于苹果在几年前推行的 CSAM(儿童性虐待材料)扫描计划。但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这项功能在 iOS 26 开发者版本中被扩大到覆盖所有年龄的用户。也就是说,成人用户也被「保护」起来了。

尽管苹果强调所有识别工作都在设备本地处理,数据不会上传至云端,但年龄覆盖扩大的情况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争议。一位名为 krazygreekguy 的用户在 9to5mac 上评论道:

我理解背后的想法,但他们无权对成年人实施这种控制。没有任何组织有权侵犯人们的隐私。

▲ 苹果宣传图. 图片来自:Apple

换言之,人们担心这种年龄覆盖的扩大是一种苹果独有权力的扩张,以至于到了过度干预私人生活的境地,甚至可能扩大到和色情意图完全无关的场景。
试想一下,你正在和家里的小孩视频通话,只是因为光着膀子或者调整衣物,就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不当裸露,而导致视频被拦截:

难道我的 iPhone 认为我是个变态?

▲ FaceTime. 图片来自:Apple

事实上,FaceTime 已经问世 14 年,作为苹果生态的「元老级」功能,这也不是它首次引起争议。2019 年,FaceTime 就曾因为技术漏洞,让用户在未接通的情况下听到对方通话的声音。虽然苹果迅速修复了漏洞,这也让很多人对苹果的隐私宣传话术之下的真实保护能力,产生了疑虑。

▲ 苹果宣传图. 图片来自:Apple

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苹果对用户隐私保护方面一直很重视。

长期关注苹果的人,可能会对 2015 年苹果硬刚 FBI 的事件记忆犹新——当年,在加州圣贝纳迪诺枪击案后,FBI 为了获取恐怖活动信息,要求解锁涉案凶手使用的 iPhone,但遭到苹果拒绝。当时,苹果 CEO 蒂姆·库克表示:后门一旦开了,就关不上了,将会危及所有用户的安全与隐私。

▲ FaceTime 界面. 图片来自:Apple

但即便如此,苹果也曾因隐私问题引发不小一些争议。比如前面提到的 CSAM 扫描计划,在推出时同样备受批评。

从 2021 年的 iOS 15 开始,苹果通过本地设备上的 NeuralHash 技术,将用户上传到 iCloud 的照片与美国权威机构维护的 CSAM 数据库进行哈希值比对,当超过预设阈值的情况发生,苹果就会解密相关数据并进行人工审核,确认后将禁用账户,并向美国国家失踪和受虐儿童中心(NCMEC)举报。

苹果声称这一功能的用意是发现和揪出儿童性犯罪者,在技术上最大限度保护用户隐私,避免误判和滥用。

但各路隐私保护组织和安全专家质疑苹果是否会背离其一贯的隐私保护承诺,毕竟 CSAM 扫描究其根本还是识别了用户上传的隐私信息。面对压力,苹果宣布推迟该功能的发布,转而推出其他儿童保护措施,如信息通信安全和 Siri 搜索干预功能。

对于苹果来说,「道德」与「隐私」也会出现不可兼得的情况。

回到刚开始说的 FaceTime 裸露检测:从苹果的初衷来看,这是一个为了更好保护青少年而推出的安全特性,它有助于防止青少年在视频通话中接触到不适当的裸露内容——类似的手机视频通话性骚扰和欺诈案例,全球范围内不胜枚举。坐拥十几亿用户,苹果确实也该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

但另一方面,这种 「自动干预」 的边界在哪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当公共道德和个人隐私被摆在天平的两端时,如何权衡利弊,并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或许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困扰着苹果。

本文作者:周芊彤、肖钦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罗马仕回应停工停产:没倒闭/三星首款三折叠曝光/苹果 FaceTime 新增「裸露行为检测」

cover

👩‍⚖️

国内首个「人机共驾」事故责任判定解决方案落地

🏭

小米汽车二汽工厂紧急招工,应对 YU7 供求紧张

📷

苹果 FaceTime 通话新增「裸露行为检测」

🙅‍♂️

罗马仕回应「停工停产」:没倒闭

🐂

微软再次裁员:人数超 9000 名,Xbox 部门重创

6⃣

印度程序员被曝「靠一份假简历拿五份工资」

💡

AI.Talk 创始人:AI IP 的核心永远是信任

🚗

19.58 万元起,小鹏 G7 正式上市

📱

三星三折叠曝光,或采用对开门式折叠

🎮

《星露谷》成为 Steam 最受欢迎游戏

🤣

腾讯:未成年暑假限玩游戏不超过 72 小时

重磅

国内首个「人机共驾」事故责任判定解决方案落地

据中国金融新闻网消息,日前,平安产险联合中汽中心与问界推出组合辅助驾驶事故责任判定一体化解决方案,标志着「人机共驾」时代事故责任判定解决方案的诞生。

据悉,上述三方构建了「数据存证—智能判责—司法鉴定」标准化判定流程,该流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消除责任认定不清的障碍,显著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

数据显示,今年前 4 个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 L2 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 77.8%,16 万元以下市场智驾装车率也持续攀升。报道指出,随着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普及,人机交互模式下事故责任界定模糊成为保险行业与消费者共同面临的难题,影响了保险理赔效率与公平性。

另据人保财险总裁于泽透露,人保财险正在开发 L3 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专属车险产品;在理赔方面,配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汽研、中国银保信共同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为未来事故定责提供行业标准。

大公司

小米汽车二汽工厂紧急招工,应对 YU7 供求紧张

小米 YU7 于上月发布,该车型在开售后创下多个亮眼成绩:开售后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台;开售 1 小时后,大定突破 28.9 万台。随后更是创造了「开售 18 小时,锁单量突破 24 万台」的成绩。

而据《次世代车研所》报道,产能和交付成为了小米 YU7 最大的考验:新车多个版本的交车等待时间超过 9 个月;并且小米汽车仅有北京亦庄一期工厂,无法解决双车大量订单。

据报道从小米人力资源供应商处获悉,近期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正在大规模招聘,准备量产。该供应商透露,要求员工们两班倒,日工作时长为 11 个小时,日结工资 230 元/天。

具体来看,小米目前仅有的北京亦庄一期工厂,起初设计的年产能为 15 万辆,2024 年 6 月起实施双班倒模式,产能进一步提升。小米官方的数据是,每 76 秒就有一辆车下线。

但目前来看,不光是小米 YU7 拥有大量订单待生产,去年发布的小米 SU7 仍有大批量车主等待新车交付。

报道称,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进入收官阶段,于 6 月正式竣工,预计 7 月投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二期工厂,小米也正在为三期工厂做准备。

苹果 FaceTime 通话新增「裸露行为检测」

据 9to5Mac 报道,苹果设备内置的 FaceTime 视频通话软件在 iOS 26 中,新增了「脱衣裸露行为检测」功能。

报道称,FaceTime 若识别到当前参与视频通话的成员出现裸露行为,会暂停视频通话并发出提示警告。据悉,该功能此前主要面向未成年,而在最新版本的 FaceTime 中,成年用户也被包含在检测范围内。(9to5Mac 指出,或许为 Bug)

报道还提到,除了 FaceTime 具备上述检测,在「照片」App 中的共享相册中,若出现裸露内容,也会被做模糊处理。

对于该检测功能,苹果方面承诺,相关检测所使用到的技术均为端侧技术,通过机器本地分析、学习照片和视频内容。并表示苹果方面是无法查询到相关的照片、视频内容。

罗马仕回应「停工停产」:没倒闭

近期,罗马仕旗下多款型号的移动电源(充电宝),因存在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而进行召回,数量高达 50 万台。

据界面新闻报道,多名罗马仕员工证实,自 7 月 1 号开始,罗马仕内部已经陆续通知员工全面停工停产,正式公告还没出,员工工资只发到 6 月份。

昨晚,罗马仕方面发文回应称「没有倒闭,感谢关心。」其还表示,定将努力解决所有朋友、用户及合作伙伴的一切问题。 

据悉,7 月 2 日,罗马仕公司发生工商变更,雷社杏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由雷杏容接任,此次变更不足三个月。

针对法定代表人变更等事宜,罗马仕方面曾回应媒体称,目前公司正在安排整改,先梳理内部,公司全部精力都聚焦产业链自检,为新品做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网友发文反馈称,自己的罗马仕订单退款流程已经卡顿数十天,而且罗马仕客服并未继续回应。而淘宝客服介入之后回复:「卖家钱款不足,暂无法退款,淘宝正在催缴保证金。」

微软再次裁员:人数超 9000 名,Xbox 部门重创

据路透社报道,微软于当地周三(7 月 2 日)表示将进行裁员 4%。报道称,本次裁员因微软需要控制成本,并且其还在AI 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巨额投入。

据悉,截止 2024 年 6 月,微软在全球共有约 22.8 万名员工,而本次的 4% 裁员,涉及人数将达到约 9120 人。值得一提的是,微软还在今年 5 月宣布了一轮影响约 6000 人的裁员计划,而在上月继续裁减了数千人。

微软方面表示,本次裁员计划减少组织层级和管理人员,并精简公司旗下的产品、工作流程以及角色定位。

微软方面还证实,旗下游戏部门受到裁员影响。而据彭博社、Windows Central 等多家外媒获悉,Xbox 游戏部门受到重创,多款游戏项目、多个游戏工作室遭到影响。

据悉,微软将关闭成立七年的 The Initiative 工作室。该工作室原本正协助 Crystal Dynamics 开发经典 IP《完美黑暗(Perfect Dark)》的重启版,随着工作室关停,本作也将一同取消。微软表示,将协助上述受影响的开发人员申请公司内其他岗位。

另外,ZeniMax Online(《上古卷轴 OL》开发商)的一款未公开大型 MMORPG 项目也遭到取消;而《极限竞速》开发商 Turn 10 的人员规模也被削减近一半。

而本次微软对 Xbox 进行「大砍」也引发了员工的不满。据 Wccftech 报道,一位匿名员工对微软游戏 CEO Phil Spencer 的内部邮件表达自己不满,其表示,Phil 一边宣称今年是 Xbox 盈利最强的一年,另一边却开始裁员行动。

Ilya 宣布自任 SSI CEO:联合创始人被挖

今日凌晨,OpenAI 前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发文宣布,由其创立的 Safe Superintelligence(SSI)管理层发生变动:
Ilya Sutskever 本人亲自出任公司 CEO;而联合创始人之一  Daniel Gross 已在 6 月 29 日正式退出了 SSI,十分感谢其对 SSI 早期的贡献。
另外,Sutskever 也在文中坐实了 Meta 想要收购 SSI 的传闻,其表示,近期网上出现了部分公司有意收购 SSI 的声音,对此感到十分荣幸。
上月,Meta 曾被爆出计划「吞下」SSI。而CNBC 报道,Meta 原计划在 4 月收购 SSI,但 Sutskever 拒绝了本次交易。后续 Meta CEO 扎克伯格收购不成还计划把 Sutskever 「挖」到 Meta,但后者同样拒绝了这一操作。
据报道,在收购 SSI 跟「挖」CEO 计划都失败后,扎克伯格开始把目光转向 SSI 的联合创始人 Daniel Gross 和 Daniel 的好友、GitHub 前 CEO Nat Friedman。报道指出,Daniel Gross 和 Nat Friedman 两人共同运营着风险投资公司「NFDG」,而两人在加入 Meta 后,Meta 将获得 NFDG 的股份。
据悉,SSI 成立于去年 6 月,Sutskever 因其在生成式 AI 的突破性进展中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被视为传奇人物,这些成就为 SSI 吸引了大量融资。今年 4 月,SSI 在新一轮融资中估值已经达到了 320 亿美元。

零一万物与百望股份达成合作,共研金融数据大模型

近日,数据智能领军企业百望股份与 AI 2.0 大模型独角兽零一万物在香港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宣布将深度融合百望股份的产业场景、海量数据与零一万物的大模型部署与落地能力,共研全场景大模型解决方案,破解「如何让 AI 在企业中可用、有用、好用」的新时代核心命题,为中国企业的数智化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零一万物创始人、CEO 李开复在今年初预测「2025 是 AI-First 应用爆发元年」。他认为,随着大模型推理成本降至「白菜价」,且模型性能突破工业红线,大模型竞争已从参数竞赛转向「中台到应用的能力」。

另外,本次合作将重点关注金融行业。通过百望股份自研的金融风控智能体,与零一万物合作后,双方可继续深化共研金融数据行业大模型,打造风控与营销「双引擎」,共同助力金融机构实现「千人千面」服务。

印度程序员被曝「靠一份假简历拿五份工资」

近期,Playground AI 的创始人 Sohail Doshi 发文爆料,称一位名为 Soham Parekh 的印度工程师靠着一份几乎 90% 造假的简历,同时在 3-5 家初创公司上班。

Sohail Doshi 表示,入职第一周就发现对方不对劲,于是立马开除,临走前还苦口婆心地劝对方别再骗人了,没想到这位印度工程师非但没收手,还越战越勇,继续多线作战。

后续,风投机构 YC 总裁 Garry Tan 也亲自下场发文表示,「如果没有 YC 社区,这个人可能还在继续操作,甚至永远不会被发现。」

据 Garry Tan 的说法,这位印度工程师专挑 YC 支持的创业公司下手,同时在至少三家由 YC 支持的创业公司打卡上班,最多甚至五家,并且每家公司都以为他是全职。

据悉,Soham Parekh 虽然在简历和面试这两方面堪称完美,但在正式工作(或者工作试用期)真正开始的时候, 他会找一个又一个的借口,解释为什么缺席会议,或者为什么工作被推迟,亦或者他每天都会找个借口请假半天,比如说要见律师。后面,这些借口越来越荒谬,直到所有人开始意识到他明显在撒谎。

有趣的是,Soham 的闹剧被识破后,有嗅到商机的网友迅速上线了一个以 Soham 命名的 AI 面试教程网站,手把手教你拿 offer。课程页写得明明白白,API 月费仅 10 美元,支持「无限借口 • 全天候创意 • 被解雇可退款」。

🔗 附上 Soham 地址:https://www.thesohamparekh.com/

腾讯元宝新增搜索图片、视频号能力

昨日,腾讯元宝宣布「一句话搜索」功能更新。

据介绍,本次「一句话搜索」更新后,元宝除了能搜天气、查股票、找地点,现在还能智能匹配图片、视频号,信息更丰富,回答也更加直观。

目前,用户只需要打开元宝的「联网搜索」并提问,后续元宝会在回答中添加图片、视频号等内容信息,并且任意模型都可使用,无需依赖深度思考。

💡 AI.Talk 创始人:AI IP 的核心永远是信任

日前,AI 频道 AI.Talk 创始人「赵汗青」接受「数字生命卡兹克」采访,并分享了自己打造 AI.Talk 这一 AI IP 形象的心路历程。

赵汗青在采访中透露了自己对 AI 虚拟形象的解构:文本层(用于形成形象的思想和语言)、音频层(形象的声线和歌声)、影像层(形象的外观),以及互动层。

互动层在赵汗青看来「最重要」,并且也是最能体现 AI 时代 IP 特质的一层。对于 AI.Talk 来讲,视频只是最基础的单向交互,团队还在探索更多互动方式,而赵汗青也表示:

我自己的判断是,AI 生成式内容的格式应该会迎来新的变化,不仅仅是目前短视频的方式,至少从历史上看,媒介技术的变革往往会伴随媒介格式的迁移。

采访中,赵汗青与「数字生命卡兹克」共同表示:「万物皆可 AI 生成」的时代背景下,AI IP 的核心永远是信任。赵汗青表示,在真人 IP 充斥着互联网的如今,一个「非人」形象反而成了关注的理由。采访指出,AI IP 形象规避了传统偶像人设崩塌的风险,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没有压力的情感寄托。

另外,赵汗青与「数字生命卡兹克」还共同表示,在满是 AI 生成的未来中,人们将会从筛选信息变成筛选信息源,「信息本身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你难辨真假,你只能相信你愿意相信的那几个人,那几个 IP。」

新产品

19.58 万元起,小鹏 G7 正式上市

昨晚,小鹏 G7 正式上市,先看价格:

共推出三个版本:602 Max、702 Max、702 Ultra,售价分别为 19.58 万元、20.58 万元、22.58 万元。

小鹏 G7 全系标配「追光全景」抬头显示、702km 超长续航、全域 800V 高压 SiC 碳化硅平台、5C 超充 AI 电池与 DCC 智能可变阻尼减振器。

算力性能上,小鹏 G7 在 Ultra 版本搭载了 3 颗图灵 AI 芯片,有效算力超 2200TOPS,因而成为全球首个达到 L3 级算力的 AI 汽车。

软件层面上,小鹏 G7 首发智驾大脑+小脑 VLA-OL 模型,首次给智能辅助驾驶增加「运动型大脑」决策判断。另外,新车同时首发 VLM 视觉大模型,未来能实现本地聊天、主动服务、多语言等功能。

其他方面,小鹏 G7 在后视镜、车尾处加入辅助驾驶小蓝灯;前后排配置静音电吸门;搭配全新一代云感舒适座椅,拥有加热、吸风、按摩、记忆、电动调节等多种功能。

小鹏 G7 开售后,小鹏汽车宣布,新车 9 分钟大定突破 10000 台。

三星三折叠曝光,或采用对开门式折叠

据 AndroidAuthority 爆料,日前其在挖掘三星 OneUI8 系统动画时,发现了三星首款三折叠手机的外观信息。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三星三折叠采用「G」字形折叠,拥有两个内向折叠的铰链设计,与华为三折叠 Mate XT 的「S」形折叠方式有所不同。

另外可以看到,三星依然独立配备了一块正常尺寸的屏幕,展开状态下与后置摄像头(即手机背部)同侧,并且该屏幕同样具有前置摄像头开孔。手机展开后,内屏右侧依然进行了前置摄像头开孔,暂未知晓是否会搭载此前 Galaxy Z Fold 系列的屏下摄像头技术。

设计方面,新机的摄像头 Deco 设计与目前三星在售的 Galaxy Z Fold 系列类似,采用三独立镜头排布。

据了解,三星将在下周发布折叠屏 Galaxy Z 系列新品,届时将带来 Galaxy Z Fold 7 和 Galaxy Z Flip 7 两款新机。而据报道透露,本次发布会或将发布上述三折叠产品,并且命名为「Galaxy G Fold」。

「星流」设计 Agent 正式推出

7 月 3 日,LiblibAI 发布「面向中文用户」的一站式创意设计 Agent「星流 Agent」。

官方介绍,星流 Agent 不仅延续了 Lovart(LiblibAI 在海外推出的设计 Agent)的全栈式智能设计能力,还全面适配中文语义、东方美学、本地场景,真正把「用户说一句话,它搞定一套创意设计」落到实处。

目前,星流支持文生图,并且能够理解用户需求,自动匹配风格、选模型、出整套物料。另外,星流还通过接入的十多个顶尖大模型(F.1、Kling、Qwen、hailuo02 等),支持视频、声音、3D 等内容生成。

目前,星流已上架 PC 端(https://www.xingliu.art/)和移动端。

新消费

《星露谷》成为 Steam 最受欢迎游戏

据第三方数据统计平台《Steam Top 250》显示,牧场类的 RPG 游戏《星露谷物语》超越《泰拉瑞亚》和《传送门 2》,登顶 Steam 最受欢迎游戏榜。

具体来看,《星露谷》通过 8.87 的超高分数登上《Steam Top 250》第一。

《星露谷》的游戏内容简单容易上手,既可以发展各种职业探索,也可以选择在湖边钓鱼度日。复古的像素画风以及温性的颜色搭配,在冬日里玩也能得到治愈。游戏还支持多人联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与好友一同在星露谷小镇获得快乐。

《星露谷》于 2016 年 2 月发行,Steam 定价 48 元(发稿时正处 5 折优惠期),已上线 PC、PlayStation、Xbox、Switch、iOS 以及 Android 等各大平台。

腾讯:未成年暑假限玩游戏不超过 27 小时

昨日,腾讯正式公布「2025 年腾讯游戏暑期未成年人限玩日历」和「暑期未成年保护专项行动」。

从「游戏暑期未成年人限玩日历」来看,从 7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每周五、六、日 20 时至 21 时之间未成年人可登录游戏,其余时间均为禁玩时段。(即今年暑期未成年限玩游戏不超过 27 小时)

另外,腾讯本次还给家长推出了全套游戏账号管理工具,专治「不停玩、偷偷玩」。其中,家长可以「偷偷」通过人脸券强制弹出人脸识别验证

家长使用「人脸券」后,当孩子在非未成年游戏时间段冒用家长账号登录游戏时,游戏就会自动弹出人脸识别验证提示。

铁路公安:脱线列车砸窗通风乘客并未被拘留

7 月 20 日晚,据上铁金华车务段消息,金温铁路公司一列货物列车在沪昆线东孝站停车不及,致一客车机车脱线(无人员伤亡)。

后据多家媒体报道,有乘坐该趟列车(K1373)的乘客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显示,列车在义乌至金华中途故障,停车约 3 小时。期间车内空调关闭,导致车厢空气不流通,有乘客为通风而拿安全锤砸碎车窗。随后,砸窗乘客在金华站被民警带走。

对于上述情况,有不少网友关心「砸窗乘客是否需要赔偿或被拘留」。据纵览新闻报道,管辖 K1373 次列车的广州铁路公安局怀化公安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并没有对砸窗的男乘客进行拘留,仅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

好看的

诺兰新片《奥德赛》有望明年内地上映

昨日,由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新片《奥德赛》公布了中文海报,并预告有望 2026 年内地上映。

据悉,该影片改编自荷马史诗故事,讲述特洛伊战争后,奥德修斯回乡的漫长旅程。此外,《奥德赛》将是一部使用全新 IMAX 电影技术,并在全球拍摄的神话动作史诗。

本片将由罗伯特·帕丁森、马特·达蒙、汤姆·霍兰德、 安妮·海瑟薇、查理兹·塞隆、 赞达亚 、露皮塔·尼永奥等共同出演。《奥德赛》将于明年 7 月 17 日北美上映。

《淘金记》修复版定档 7 月 25 日

猫眼电影

7 月 3 日,卓别林经典喜剧《淘金记》4K 修复版宣布 7 月 25 日内地上映。

《淘金记》讲述的是一个流浪汉从淘金到成为富翁并收获爱情的故事,片长 96 分钟。值得一提的是,1992 年该片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该片由查理·卓别林执导、编剧,并由卓别林本人、佐治雅·凯尔、马科姆·威特、亨利·伯格曼、麦克·斯维恩等主演,于 1925 年 6 月 26 日上映。

《大白鲨》发布周年纪念海报

日前,经典惊悚电影《大白鲨》发布 50 周年纪念海报,并将于 8 月 29 日北美重映该片修复版。

影片根据彼得·本奇利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一个偏僻的海滨小镇,夏季人们都来到这里的浴场度假消闲。突然有一天一对青年男女去晨游,然而女的却被谋杀了。刚刚到任的警察局长马丁认为这是鲨鱼的杰作,随着第二名游客也被鲨鱼所害,市长召集了年轻的海洋学家和捕鲨专家,同警长一起踏上了捕鲨之旅的故事。

《大白鲨》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罗伊·施奈德、理查德·德莱弗斯、罗伯特·肖、莫瑞·汉密尔顿等主演,于 1975 年 6 月 20 日美国上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55 期):两本《芯片战争》

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周五发布。

本杂志开源,欢迎投稿。另有《谁在招人》服务,发布程序员招聘信息。合作请邮件联系(yifeng.ruan@gmail.com)。

封面图

重庆某消防站,改造成赛博朋克风格,霓虹灯都是一些防火标语。网上走红以后,该装饰现已被拆。(via

两本《芯片战争》

前些日子,我想找芯片知识的书籍,想起有一本很有名的畅销书,叫做《芯片战争》。

搜索发现,《芯片战争》居然不止一本,而有两本书都叫这个名字。

《芯片战争》,余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

《芯片战争》,[美]克里斯·米勒(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

一本是中国人写的,另一本是美国人写的。我都读了,下面就是简单的读后感。

为了便于区分,我把中国人写的那本称为"国人版",美国人那本称为"老美版"。

这两本书的内容,都是芯片行业的发展史。读完以后,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们可以帮你了解芯片历史,但是帮不了你了解芯片知识

因为它们不是科普图书,更不是技术图书,而是经管图书。

我有点后悔,没查一下作者背景。读了才发现,这两个作者,都不是芯片行业人士,甚至不是科技从业者。

国人版的作者是会计系毕业,后来在食品公司工作,他的上一本书写的是粮油贸易。

老美版的作者是政治系毕业,现在是大学教授,专门研究地缘政治,上一本书写的是俄罗斯历史。

可想而知,这样的作者写芯片行业,不会有深入浅出的技术分析,只会关注商业经营层面。

事实上,国人版的内容,不客气地说,全部都是从新闻报道搜集整理而来,编辑成一个个故事,完全是商战书籍。

老美版相对好一些,作者采访了一些当事人,有第一手资料,内容条理比较清楚,更像一本商业历史书。

虽然我对缺乏技术讲解挺失望的,但是我认为,这两本书还是能带给读者收获

很多内容我以前就知道,比如晶体管是怎么来的、集成电路的发明人之争,但还有不少事情是这次读了才知道。

国人版有一个专门的部分,介绍中国芯片发展史,收集了很多相关材料,我还没在其他地方见过,比如江上舟的故事、张汝京的故事、汉芯造假事件、从武汉新芯到长江存储等等,内容详细,带给人很多冲击。

老美版的优点,前面说了,有第一手材料,站得比较高,按照编年史顺序,以人物故事的形式,理清了行业的发展脉络。虽然作者的专业是政治学,但总体上没有加入政治观点,写得比较中性客观。

另外,老美版偶尔会有一些技术概念的通俗讲解,写得挺好。我摘录了一段芯片的种类介绍,放在后面的文摘部分,大家可以看看。

我的结论就是,如果你单纯想了解芯片行业的基本历史,可以读老美版;如果还想了解国内芯片行业的历史,可以读国人版。

科技动态

1、苹果的"液态玻璃"设计,曾经将 macOS 文件浏览器 Finder 的图标左右反转。

网友质疑后,苹果在下一个测试版又改回来了。

上图左边是原来的图标,中间是第一个测试版,右边是第二个测试版。

最新图标依然采用玻璃材质,看起来感觉还不错。

2、一个比利时工程师写了一个程序,让 AR 眼镜实时识别路边广告

一旦发现广告区域,就在其上覆盖一个红色遮盖层,相当于视觉屏蔽广告。

这是我看到的最有创意的 AR 用法。

3、媒体报道,一个41岁的深圳程序员不租房,在车里住了3年。

他老家在300公里外的广东阳江,周末开车回去看妻子孩子,平时睡在车里。

他说,以前在出租屋住,一个月要2500元,很小的单间,环境非常差。现在,"车上开着空调,很舒服的"。

停车一晚是6元,平时洗漱在公园卫生间(上图)。他每天都去健身房,洗完澡开车回公园睡觉。至于脏衣服,周末带回老家去洗。

4、特斯拉上周采用无人驾驶,向客户交付了一辆汽车。

汽车从工厂下线后,自己开到客户家里,全程30分钟,中间还走了一段高速公路。

5、美国本周启用"鳄鱼恶魔岛"监狱,用来拘留非法移民。

这个监狱位于热带的佛罗里达州,建在废弃飞机场的跑道上。

它根本没有墙,因为周围都是大型沼泽地(上图),里面生活着大量鳄鱼,囚禁者没法越狱。想到在这个地方建设监狱的人,真是有想象力。

6、微软正式规定,评估员工绩效时,要考核 AI 使用量,强制要求员工必须使用 AI。

文章

1、Meta 的 AI 人才名单(英文)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Meta 公司搞了一个50人的名单,包括了世界最顶尖的 AI 人才,准备把他们都挖过来,甚至传言开出了1亿美元的天价薪水。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AI 人才的身价有多高,争夺有多么激烈。

2、ECMAScript 2025 的新增语法(英文)

JS 语法标准发布了2025版,本文罗列了今年的7个新增语法。

3、2010年江西高考理科数学压轴题(中文)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高考数学最后一题可以有多难?公认史上最难高考数学题就是2008年江西高考理科数学压轴题,2010年的题目也很难。(@longluo 投稿)

4、通过超声波发送数据(英文)

本文介绍如何让手机浏览器发送超声波,并把数据编码在里面,从而就可以在用户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跟其他设备通信。

5、我的程序员人生(英文)

作者的一篇回忆文章,总结了自己的人生,写得很鼓舞人。

他在高中想学舞蹈,但是被 3D 动画片吸引,去读了计算机本科,毕业后成了 Python 程序员,后来靠着自学和努力,现在是分布式系统研究员。

6、如何用 JS 写一个浏览器的语音朗读器(英文)

本文是一篇 JS 教程,教你用浏览器的 API,通过内置的 TTS 语音引擎,写一个句子朗读器。

7、Cloudflare 和 Vercel 的沙盒功能(英文)

最近,CloudflareVercel 这两家公司,不约而同推出了沙盒功能,运行不受信任的 JS 代码,主要用例是执行大模型生成的代码。

工具

1、code-server

VS Code 的一个服务器版本,让用户通过浏览器使用这个代码编辑器,不需要本地安装,参考介绍文章

2、OpenFLOW

绘制网络基础设施图的开源工具。

3、Sniffnet

一个开源的跨平台桌面应用,用来监控本机的网络通信。

4、WR.DO

一个自搭建的域名服务平台,可以基于域名创建子域名、短链接、邮件地址,并提供 API 接口。(@oiov 投稿)

5、Pip-Helper

开源的浏览器插件,为主流视频网站提供画中画播放功能。关闭浏览器,画中画窗口依然打开。(@yaolifeng0629 投稿)

6、Gwitter

自搭建的个人微博平台,数据存储在 GitHub issues。(@SimonAKing 投稿)

7、Melody Auth

自搭建的身份认证服务,支持社交平台、邮箱、短信等认证方式,可以作为 Auth0 的替代品。(@byn9826 投稿)

8、SVG to 3D

这个网站将平面的 SVG 文件,免费转成 3D。(@wujieli0207 投稿)

9、CodeBox

一个在线的二维码生成平台,可以定制各种属性。(@gdfsdjj145 投稿)

10、Technitium

一个自搭建的家用 DNS 服务器,带有 Web 界面,参见介绍文章

AI 相关

1、GitHub Copilot

微软开源了 VS Code 的 GitHub Copilot Chat 插件,用来跟 AI 对话。据说,GitHub Copilot 本体(主要完成代码补全和生成)很快也会开源。

2、CAPTCHA-automatic-recognition

一个油猴脚本,通过 AI 自动识别填充网页验证码。(@ezyshu 投稿)

资源

1、Rust 新手快速教程

一个针对新手的 Rust 快速教程,从零开始写一个管理 Todos 的命令行程序。(@InkSha 投稿)

2、B 树互动教程(英文)

这篇教程通过很多互动示例,讲解数据库常用的 B 树数据结构。

3、River Runner Global

全球任意地点的一滴雨,会流到哪里?这个网站给出雨水的流动路径,点击下雨的地点,它会可视化雨水的地面路径。

4、Traffic.cv

免费的网站流量信息查询工具。(@typewe 投稿)

图片

1、xAI 办公室

推特上面,有人贴出了马斯克 xAI 的办公室照片。

你要知道,那里员工的身价都是百万美元、千万美元级别的。

2、美国邮政(USPS)250周年

美国邮政局(USPS)成立于独立战争期间,具体日期是1775年6月26日,上周是250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它发行了一组20枚连在一起的套票。

邮票上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镇,街道上唯一的车辆是递送信件和包裹的邮车。大家可以数一下,一共有几辆。

邮票共分4行,每行5枚,从上到下描绘了四个季节。

文摘

1、芯片的种类

摘自《芯片战争》,[美]克里斯·米勒(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

21世纪初,半导体已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逻辑芯片,就是以逻辑运算为主要功能的芯片,智能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的处理器都属于这一类。

它的性能强弱主要跟制造工艺有关,内部集成的晶体管越小,性能越强。摩尔定律讲的就是这一类芯片。

第二类是存储芯片,就是存储数据的芯片,分为 DRAM(内存芯片,短期存储数据)和 NAND(记忆卡芯片,长期存储数据)。

DRAM 过去有几十家生产商,但现在主要是三大巨头:美光、三星和 SK 海力士。后两家都是韩国厂商,美光虽然是美国公司,但它的工厂大多收购而来,所以主要也是在亚洲生产。

NAND 的生产商之中,三星最大,占据了35%的市场份额,其余有韩国的 SK 海力士、日本的铠侠、美国的美光和西数。

第三类是其他芯片,包括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模拟芯片、与手机网络进行通信的射频芯片,以及管理设备如何使用电力的电源芯片。

这一类芯片的功能与制造工艺基本无关,而与设计有关,所以摩尔定律对它们不生效,大约四分之三的此类芯片还在用180纳米或以上的工艺生产。

由于不需要使用更小的晶体管,也不需要经常升级,它们的制造成本要低得多。如今,最大的模拟芯片制造商是德州仪器(TI)。

言论

1、

2022年11月30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就像第一颗原子弹爆炸,OpenAI 公司推出了 ChatGPT,从此人类再也没有了未被 AI 污染的新数据。

-- theregister.com

2、

HTTP 原本用于学术论文。现在它运行着文明。

-- 《MCP:一个意外的 AI 插件系统》

3、

孤独是一个建筑问题。

现在的很多建筑物,不利于人们聚集。我们需要的建筑物,应该是方便步行,并且免费,不属于任何人。以前的城市,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 《如何走出家门》

4、

20世纪90年代,一些工程师意识到:显卡本质就是一个并行处理设备。

在屏幕上进行图像渲染,这是一个可以并行处理的计算任务----每个像素点的色彩可以独立计算,不需要考虑其他像素点。

-- 余盛《芯片战争》

5、

我感觉,如果美国取消芯片出口管制,中国政府就会实施芯片的进口管制,以保护国内芯片产业,打造一个真正能与英伟达/台积电/苹果/谷歌抗衡的芯片制造商。

-- Hacker News 读者

往年回顾

工作找不到,博士能读吗?(#308)

卡马克的猫(#258)

晋升制度的问题(#208)

内容渠道的贬值(#158)

(完)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发表日期: 2025年7月 4日

限时售价 6.98 万元起,东风启辰大 V 改款升级,性价比再提升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发展和供应链技术的不断成熟,除了新能源车以外,国产燃油车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刚刚上市不久的东风启辰大 V 就在售价降低至 6.98 万元的情况下,还拥有了不错的空间以及智能化配置。

2026 款的启辰大 V 一共有 5 款车型,限时权益价为 6.98万-9.68万元。

启辰大 V 定位是一辆紧凑型的家用 SUV,主要面向年轻用户群体,车身长宽高分别为4562 / 1917 / 1625 (1617)mm,轴距为 2700mm,二排座椅放倒后,其后备厢容积可从 605L 拓展至 1520L。

外观上,启辰大 V 采用的是动感风格,前脸采用了大尺寸熏黑格栅搭配两侧星钻矩阵式 LED 大灯的设计,车身侧面较多的使用了各种线条和撞色设计来避免单调,尾部采用了中部突出的 V 字造型来提升辨识度。

2026 款启辰大 V 在智能化部分做了不少升级,新车采用了双联形式的仪表屏与中控屏,内置 V-Link星云智联系统,支持实时路况导航、智能语音交互、手机 APP 远程控车等功能,并且全系加入了前后驻车雷达,顶配版本还增加了行车记录仪。同时车辆还配备了 540° 立体环视影像搭配四个 100 万像素广角摄像头,来提供 360° 鸟瞰视图以及透明底盘功能,满足用户在不同方位的观察需求。

启辰大 V 专门针对车内防晒做了优化,配有 1.7㎡ 的超广角光感天幕,拥有 1.16㎡ 的透光面积,能够在在保证透光率的基础上吸收热量,同时有效隔绝99.9%的紫外线。

动力方面,2026 款启辰大 V 搭载了一台 1.5T 发动机,最大马力 190Ps,最大功率 140kW,峰值扭矩 260N・m,WLTC 工况下百公里油耗仅 7.1L。此外,2026 款启辰大 V 还拥有 5 连杆独立后悬挂,底盘调教也经过了专业团队打磨,能够在过弯时有效抑制车身侧倾,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和舒适性都更有保障。

启辰是东风日产旗下的入门级品牌,从 2021 年 9 月成立至今一共有 6 款产品,售价全部都在 15 万元以内,主要面向的竞争对手是长城哈弗、吉利博越等燃油车品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5 成价格拥有 8 成体验,「半价理想」零跑 C11 迎来改款,预售 15.88 万元起


仅仅半年时间,零跑就完成了对理想和小鹏的追赶、超越、拉开三部曲。

一季度销量发布的时候,零跑汽车的总交付量为 8.76 万辆,还落后于理想的 9.29 万辆和小鹏的 9.4 万辆。

而在前两天的半年度销量中,零跑却已经以 22.1 万辆的成绩甩开了 20.3 万辆的理想和 19.7 万辆的小鹏半个身位。预计到 7 月份销量发布时,零跑就将成为第一个月销超过 5 万辆的新势力车企。

▲零跑汽车上半年交付情况

在 7 月,零跑有三款新车,其中 C16 已经上市,B01 开启了预售,C11 也迎来了自己的改款预售,并将在 10 号正式上市。

C11 是零跑发布的首款 SUV 车型,初上市时不声不响,没有太多关注度。但 3 年后 C11 增程版的发布,却让这辆车「一炮而红」,全年销量超过了 8 万辆,是当年新能源中型 SUV 市场的第一名。即使到了车款生命末期的今年 5 月份,C11 依然以 8225 辆的成绩位居中型 SUV 销量版第四位,处在 Model Y、宋 L DM-i、和自家 C10 之后。

先来看看 26 款零跑 C11 的预售价格:

纯电车型两个配置分别是 16.58 万元和 17.58 万元,增程车型两个配置则是 15.88 万元和 16.88 万元。

正式上市时的价格应该还会再降一降,增程标准版的起售价很有可能落在 15 万元以内。

26 款 C11 在外观方面的整体变化不大,主要是对一些设计细节做了调整。

新车的尺寸为 4780 / 1905 / 1658mm,轴距 2930mm,车身高度相比现款低了 17mm,前脸也从老款的蜂窝状格栅更换成了新的封闭式格栅,整体的气质和姿势都变得耐看了不少。车身侧面和车尾部分的变化就没那么明显了,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全新样式的轮毂以及有矩阵元素点缀的贯穿式尾灯。

26 款 C11 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内饰部分,新车放弃了原来的三联屏,采用了液晶仪表盘 + 17.3 英寸中控大屏,并搭载了 60 英寸的 AR-HUD 抬头显,车机搭载了高通 8295P 芯片和零跑最新的 4.0 版本的车机,智驾方面也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和高通 8650 芯片,支持高快领航。

新车的内饰材质也得到了更新,整车大面积使用了软质包裹和 Nappa 真皮,在中央扶手和车门饰板处使用了木质纹理的材料,配合氛围灯和隐藏式出风口,整个座舱质感提升了很多。

其他舒适性配置上,新款零跑 C11 的主副驾座椅均配备了吸入式通风、加热、按摩功能以及记忆功能。副驾驶的电动腿托支持 4 向调节,后排座椅同样配备吸入式通风和加热功能,座椅后背也支持手动调节。此外零跑也在新款车型上提供了 21 个扬声器的豪华音响系统和智能香氛系统。

新款零跑 C11 继续提供了纯电和增程两个动力版本,纯电车型的最大功率为 220 千瓦,相较于2024款的单电机版本,电机功率增加了 20 千瓦,电池容量也升级到了 81.9 度,续航里程为 640 公里。增程版车型搭载的是 1.5T 增程器,最大功率 70千瓦,电机最大功率 200 千瓦,搭载了一块 41.7 度的电池组,纯电续航里程为 300 公里。新车两个版本都支持快充,SOC 30%-80% 充电时间约为 18 min。

零跑对新车的底盘也做了调整,新 C11 采用了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结构,全系标配了 FSD 减震和 LMC 防爆胎稳定控制。

零跑 C11 的定位是家用入门级 SUV,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体是预算有限的年轻用户。

15 万元左右的价格,能得到在水准线以上的空间、配置、舒适度以及车机和底盘,虽然可能体验不如理想,但毕竟价格差了 10 多万,自然卖爆也就顺理成章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Nothing 首款「旗舰手机」:售价近六千,设计值四千

Nothing Phone (3),再一次成为了今年最有意思的手机。

作为 Nothing 这个主流名不见经传,小众圈子捧为邪门经典的品牌,在 2025 年推出的旗舰手机,Phone (3) 外观设计继续不走寻常路,不仅在整个手机市场鹤立鸡群,即使跟前代对比也显得颇为怪异,让人说不出究竟是好看还是好丑。

而围绕这台手机的讨论也很有趣:有人觉得这台手机的新设计「略显保守」,但也有觉得「充满乐趣」、「大胆」。

和这台「Nothing 首台旗舰手机」一同发布的,还有 Nothing 首副头戴式耳机 HeadPhone (1)。它或许也是今年外观最特殊的耳机产品。

Nothing 最贵手机发布,值吗?

相比起几乎完全套娃的 Phone (1) 和 Phone (2),Phone (3) 在 Nothing 品牌最会整活的手机背面,这次进行了大胆的重新设计。

▲ 图源:Trusted Review

标志性的「Glyph」灯带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上角一个硬币大小的圆形副屏「Glyph Matrix」,以 LED 点阵显示,依旧是 Nothing 那味儿。

▲ 手机录音时的 Glyph Matrix

这可能是个好的改动:以往 Nothing 手机的灯带,主要是靠几种的闪烁频率组合,提示不同的通知,十分抽象,也不好记。

而通过副屏,Phone (3) 就能用更具象的形式,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通知提示,还能显示秒表、打车信息等等活动通知。你就当它是一个「小屏灵动岛」——只是在背面。

平时没通知时,这个副屏可以显示一些可爱的小动画,还能玩一些小游戏:转瓶子、石头剪刀布等等。为了副屏互动,Nothing 甚至专门在机身背面加了个圆形按钮。

不过总体来说,这个「灯矩阵」属于那种有点意思,但其实也仅限于此的功能。

▲ 图源:Mrwhosetheboss

虽然副屏在当下的智能手机上比较稀有,但 Glyph Matrix 的整个概念和形式都不算太新鲜,并且也没能和灯带一样,很好融入在手机背面的透明设计之中。

如果说副屏设计还能在一些其他厂商的机型上找到相似性,那么 Phone (3) 这个略显「混乱邪恶」的非对称三镜头排列设计,就真的迥异于整个手机市场了。

▲ 图源:The Verge

当然,审美的事情见仁见智。不过最上方那颗过于贴近手机边框、并且没有和下方摄像头对准的潜望式镜头,怎么看都觉得有点不太舒服,破坏了下方两颗镜头网格居中的规矩感。回头倒要看看 Nothing 的设计师怎么解释这种怪诞的视觉观感。

不过有一个小巧思很好玩:摄像头下方的那个红色正方形,会在录制视频时亮起,模仿老式录影机。这倒是很 Nothing。

▲ 图源:The Verge

从最开始的预热活动,到现在最终发布,Nothing 都着重强调,Phone (3) 是他们「首款真正旗舰手机」,这首先体现在定价上:7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725 元。

但处理器的型号似乎不太对得起这个价格:高通骁龙 8s Gen 4,而不是其他品牌旗舰手机标配的 8 Elite。内存和存储则有 12GB+256GB 以及 16GB+512GB 可选,后者要加 100 美元。

Phone (3) 也是 Nothing Phone 数字系列第一台三摄手机,三颗全部都是 5000 万像素,具体配置如下:

  • 主摄:F/1.68 光圈、1/1.3 寸传感器
  • 潜望式长焦:F/2.68 光圈,1/2.75 寸传感器
  • 超广角:F/2.2 光圈,1/2.76 寸传感器

屏幕方面,Phone (3) 采用了一块 6.67 英寸的 LTPS AMOLED 屏幕,支持 30-120Hz 刷新率,而不是大部分旗舰手机标配的 LTPO 屏幕,峰值亮度纸面数据有 4500 尼特。

拿到了手机的评测媒体普遍给这块屏幕的显示效果打出好评,但对其亮度表现保留意见,甚至认为可能并不如峰值亮度 2000 的 iPhone 16,需要进行户外测试。

真正让海外评测机构眼前一亮的,或许是 Phone (3) 上的硅碳电池,容量来到 5150mAh。海外市场比较少见这种技术,国内则见怪不怪,甚至觉得容量有点小了。

Nothing 今年发布的所有手机,包括子品牌 CMF Phone,都搭载了一个名为「Essential Key」的 AI 按键,以及配套的 Essential Space 功能,Phone (3) 自然也不例外。按下就能截图存储或录音,并通过 AI 分析,生成摘要或提醒用户相关事项激活的功能,类似老前辈锤子科技的「闪念胶囊」。

▲ Essential Space 功能录音中,图源:CNET

初印象来看,Phone (3) 最符合「旗舰」的,还是这个 799 美元的售价,并且对标的更多是 iPhone 16、三星 Galaxy S25 这些「标准版」。

它或许是 Nothing 这家公司的「旗舰」,但离我心中的旗舰级手机,还有距离。

当然,作为一家成军仅 4 年的公司,Nothing 想要在供应链用合适的价格,拿到真正顶级的配置,有着不小挑战,Phone (3) 很可能已经是他们能做到最好的结果。

设计比体验更好的 Nothing Headphone (1)

Nothing 手机没有国行,但同期推出的 Headphone (1) 降噪耳机,还是有望能在国内官方旗舰网店买到的。

Headphone (1) 的外观自然也是 Nothing 一脉相承:透明设计,工业风,耳机外方内圆的设计达成了一种怪异的协调,而耳机外部的磁带视觉元素,又增添了一丝复古风格,不过只有黑白双色,没有 Nothing Ear (2a) 好评多多的黄色。

▲ 黑色版本要更低调,图源:What Hi-Fi?

总而言之,Headphone (1) 就是一副在大街上为你赚回头率的潮流单品。只是无法折叠的设计,稍微没有那么优雅。

一款耳机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得回到声音上。Headphone (1) 与著名音响大牌 KEF 合作,媒体对其音质普遍给出了中上的好评。

MKBHD 认为它声音清晰、均衡,高中低音表现都不错,高音没有失真,不过声场不是特别宽,听起来像在「孤立的小房间里」,或许有些人群会非常喜欢。

The Verge 觉得 Headphone (1) 的声音表现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也不如 AirPods Max,也给出了「好音质」的总体评价。

▲ 图源:The Verge

Headphone (1) 具有四种主动降噪模式:低、中、高和自适应,降噪效果获得一致好评,地铁和城市噪音可以轻松隔绝,只是距离「降噪天花板」的索尼 WH-1000XM6 还是有差距的。

MKBHD 给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比较:戴着 Headphone (1) 还是听到飞机引擎声,而索尼 XM6 能做到完全隔绝。

▲ 图源:MKBHD

Nothing 官方表示 ,Headphone (1) 有四个内置麦克风,并通过 AI 技术进行噪音消除。但 The Verge 编辑尝试在纽约一个火车站与同事通话,发现有一半的对话对方无法听清,属于相对糟糕的水平。

不过这有可能只是产品品控上的问题,CNET 在繁忙的大街上测试,表示通话降噪效果很理想,除了偶尔会漏出部分路人的交谈声。

头戴式耳机很重要的一点,是舒适的佩戴体验。Headphone (1) 重量 329 克,虽然比 385 克的 AirPods Max 要轻,但明显重于 254 克的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和 254 克的索尼 XM6,CNET 也认为后两者的佩戴体验要更舒适。

Headphone (1) 的交互也很有「复古感」:足足有五种实体按钮,而不是抽象的触控和滑动。除了常规的配对按钮和开关,还有以下三种有点意思的按钮:

耳机背面有一个类似鼠标上面的滚轮按钮,左滑右滑可以调整音量,长按切换降噪和通透模式。

滚轮下方是一个长条状的拨片型按钮,按压可以暂停、切歌,往左右拨动可以在支持的应用,比如 Spotify 中,快进或快退。直觉上,这个按钮可能会有耐久问题。

右耳表面,则有一个自定义按钮,默认按下是语音助手,也可以在 Nothing X 程序中自定义功能。

至于续航,CNET 测试,开启降噪后最长能听 35 小时,关闭能听 80 小时,The Verge 更是给出「日常使用一周不用充电」的好评。

但 Headphone (1) 有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缺点:耳机必须保持开机,才能通过 USB-C 线连接设备当做有线耳机使用,也就是说不管有线无线,都需要消耗耳机电池。

几家媒体都给 Headphone (1) 一个类似的评价:音质和佩戴体验都不算很出挑,2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142 元)的价格有一定竞争力,而最核心的优势,当然就是这个外观设计。

与其说是一家科技公司, Nothing 更像是一家「设计公司」。卖的所有产品,都主打与众不同的外观,还有一些类似灯带、副屏、配件的「花架子」,把产品当「青年潮品」卖。

虽然 Nothing 成立以来一直不做中国市场,但你会在 IT 集团旗下的 EXI.T 等买手店看到它的展陈——这或许说明了品牌想要贴近接近于街头潮流,对手机的定位更像是潮流单品。

当然,在那些透明的外观设计,以及充满噱头的灯带之下,Nothing 过去的产品一直就有着不错的硬件配置和软件体验,海外同价位中都相当具有产品力。

并且中端机的价格,也让人很想收一台把玩,充当备用机。

Phone (3) 并没有延续这条路线,而是强调「首台旗舰」的定位,想要冲击高端市场,但芯片、屏幕等配置,至少在纸面上已经不够「旗舰」了。

来到 799 美元的价格,Phone (3) 将要面对 iPhone、Pixel、Samsung 这些对手的旗舰机型,性能、影像、系统、品牌都没有优势,难道真的全靠这个圆形副屏当卖点?

对于手机这个品类,好的设计能够脱颖而出,但只有好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站得住脚。而在 Phone (3) 上, 我们似乎看到 Nothing 不想让你觉得它是一台纯粹的手机。这个逻辑能不能站得住脚,有待时间和时尚人类的检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吉利上调目标、鸿蒙智行首次登顶、蔚来转暖,上半年车企成绩单来了

最近几天,各家车企都陆续公布了 6 月份和整个上半年的销售数据。

比亚迪以整个上半年 214.5 万辆的绝对优势占据榜首,吉利新能源则卖出了 72.5 万辆车,排在第二。

新势力中,零跑、理想、小鹏分别以 22 万辆、20 万辆和 19 万辆占据了上半年销量榜前三,小米和问界分别以 15 万辆和 14.6 万辆的成绩分列第 4 第 5。

下面是几家关注度较高车企的具体情况。

比亚迪

「迪王」在 6 月卖出了 382585 辆车,虽然较上月基本持平,但仍然是新能源市场断档式领先的存在。具体到品牌上,比亚迪品牌 34.2 万辆,方程豹 1.89 万辆,腾势 1.57 万辆,仰望 205 辆。

比亚迪整个上半年卖出了 214.5 万辆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33%,海外销量则超过了 47万辆,超过了去年全年,王传福在年初透露的比亚迪的销量目标是 550 万辆,目前大约完成了 39% 左右。

按照目前市场流传出来的消息,比亚迪将在 25 年下半年启动爆款战略来提振销量,秦、宋、元、唐、汉等不同价格段的车型,将由独立团队进行管理,不再归属于王朝和海洋事业部,并且 SKU 上也有计划精简至 3 种左右配置来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和备货压力。

目前已知的比亚迪旗下将会在下半年发布的新车主要有方程豹钛 7、腾势 N8L、海豹 06DM-i 旅行版和比亚迪仰望 U8L。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大型混动 SUV 腾势 N8L,这款车基于易三方平台打造,拥有 5200mm 车长和 3075mm 轴距,动力上将搭载 560kW 的三电机 + 2.0T 发动机,纯电续航约 160km。

▲腾势 N8L

吉利

吉利新能源 6 月份销量为 122367 辆,占整个吉利集团的 52%。新能源上半年累计销量为 725151 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126%,吉利同时上调了 25 年的新能源销量目标至 300 万辆。

吉利新能源销量增长的最大来源是吉利银河,上半年银河销量为 54.84 万辆,已经完成了年销百万目标的一半以上,其车型也已经涵盖了轿车、SUV、MPV、硬派越野等多种新能源车型。

极氪和领克合并之后的上半年销量为 24.49 万辆,离全年 71 万台的销量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其中领克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上半年的销量增长约 22%,极氪的表现则相对一般,仅增长了 3%。

吉利系在下半年也有多款重磅新车上市,分别是已经开启预售的 10 万元级轿车银河 A7、豪华 SUV 银河 M9、方盒子迎合牛仔、旗舰 SUV 极氪 9X 和领克 10 EM-P。

▲领克 10 EM-P

极氪今天宣布将在 9 日晚举行极氪 9X 的技术发布会,这款车之前已经预热了很久,是极氪今年的重点产品,官方称其拥有「八大全球之最,一项中国首发的技术」,分别是:

– 全球首款全栈 900V 高压架构
– 全球能耗最低
– 全球 SUV 首搭闭式双腔空悬+双阀 CCD 电磁减震系统
-全球纯电续航里程最长/加速最快/充电速度最快/极速最高的电混 SUV
-全球首发 5 激光雷达、双 Thor 芯片&算力 1400 TOPS
– 中国豪华 SUV 首搭 48V 主动稳定杆,高速过弯时接近零度侧倾、抓地力强,不打滑

预计极氪 9X 普通版的售价将在 50-60 万元左右,光辉版则可能处在 70-90 万元的区间。

▲极氪 9X

鸿蒙智行

鸿蒙智行「四界」6 月的销量为 5.3 万辆,刷新了单月和单日销量的记录,如果按品牌来算也超越了零跑来到了新势力品牌月度销量榜的首位。其销量担当依旧是问界车型,6 月共交付 44685 辆车,享界 S9 6 月交付 4154 辆,智界 2459 辆。

综合整个上半年来看,鸿蒙智行总交付 20.4 万辆,同比增长 5%,离 100 万辆的年度目标还差 80 万辆。

上半年鸿蒙智行发布了问界 M8、改款 M9 和 M5、享界 S9 增程版、新智界 S7 和新 R7 以及尊界 S800,下半年除了尊界 S800 将开始交付外,改款问界 M7 也将上市,饱受关注的尚界也将在第三季度发布首款车型。

小鹏

小鹏是新势力中唯一一家目标完成率超过 50% 的车企,其在 25 年上半年共卖出了 19.7 万辆车,超过了 2024 年全年的交付量。

其主力车型中,MONA 系列上市至今已经连续 10 个月交付超过万台,是小鹏目前销量的绝对主力,近期上市的 MONA M03 MAX 车型的销量也在稳步提升,订单占比稳定在了 80% 以上。

其他车型中,小鹏 X9 在二季度共交付了 7451 台车,相较一季度增长了 112%,上市至今已经连续两个月蝉联了纯电 MPV 销量冠军;小鹏 P7+ 则累计交付超过了 6.2 万辆,连续 7 个月成为 15-20 万级中大型纯电轿车销冠;前不久发布的小鹏 G6 则在 6 月交付了 8700 辆。

在下半年,小鹏最重要的车型就是即将在本周发布的小鹏 G7,新车已经在 6 月亮相并开启了预售,起步价为 23.58 万元,小鹏 G7 首次搭载了 3 颗图灵 AI 芯片,有效算力超过了 2000 TOPS,并标配了「追光全景」抬头显示、702km 超长续航、全域 800V 高压 SiC 碳化硅平台、5C 超充 AI 电池与DCC 智能可变阻尼减振器等,在开启预售 46 分钟后,小订突破了 10000 台。

蔚来

2025 年 6 月,蔚来一共交付了 24925 台新车,其中蔚来品牌 14593 辆,乐道 6400 辆,firefly 萤火虫 3932 辆。整个上半年,蔚来累计交付了 114150 台车,完成了 全年 44 万辆目标中的 25%。

蔚来在第二季度的销量状况改善了不少,72056 的交付数量相比第一季度上涨了 71.2%,是蔚小理三家中数据最亮眼的。

在去年年底跌入谷底之后,蔚来在今年上半年做了诸多调整。高管大换血之外,蔚来也开始从二季度全面落地 CBU(基本经营单元)机制,要求每个部门都要注重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同时蔚来的销售模式也从订单交付转向现车库存模式,来缩短交付周期。

在上半年的新「5566」以及萤火虫发布后,下半年的蔚来还将迎来乐道 L90、L80 以及全新 ES8 等诸多产品,囊括了中高端以及豪华市场。

其中广受关注的乐道 L90 也在今天发布了内饰官图,质感用料都比乐道 L60 提升了不少。李斌在多个不同的场合都曾提到对乐道 L90 的产品力和销量很有信心,加上将在四季度上市交付的大五座 L80,乐道今年的目标是实现 2.5 万台的月销量目标。

在换电体系建设上,蔚来即将建成高速公路第 1000 座换电站,支持萤火虫的五代站最快也将在年内落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微软再裁 9000 人,白领「大屠杀」来袭:不用 AI 要被裁,用了 AI 也被裁

AI 裁员潮已经有了苗头。

今天微软被曝确认了年内新一轮裁员计划,预计将影响约 9000 个工作岗位,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 4%。这是微软今年宣布的第二次大规模裁员,也是其在 18 个月内的第四次大规模人员调整。

与此同时,微软正在要求部分管理者根据员工在内部使用 AI 工具的情况来评估其工作表现,并考虑在下一财年的绩效考核中,正式加入与 AI 使用相关的考核指标。

一边裁员,一边强制留任员工提升 AI 使用效率,正在成为硅谷科技巨头的标准动作。

18 个月内的第 4 次裁员

微软发言人表示,此次裁员涉及不同部门、地区以及各个经验层级的员工,其中微软的 Xbox 部门(微软游戏部门)受到的影响较大 。

这并非微软今年首次大规模裁员。早在今年 5 月,微软就已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 6000 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 3% 。根据微软向华盛顿州就业官员提交的通知,6 月微软还在华盛顿州雷德蒙德总部裁员 300 人,5 月在普吉特海湾地区裁员近 2000 人 。

更详细的数据显示,2024 年 1 月,微软裁减了 1900 名 Activision Blizzard 和 Xbox 员工,随后在 5 月关闭了多个游戏工作室并进行了裁员,6 月又有 1000 名 HoloLens 和 Azure 云团队的员工被裁 。作为收购 Activision Blizzard 后重组的一部分,微软在 9 月再次裁员 650 名 Xbox 员工

彭博社报道,现为微软旗下的 King 部门——《糖果传奇》的开发团队,正在裁员约 10%, 200 人左右 。微软还在其 Forza Motorsport 工作室 Turn 10 裁员 70 余人,并取消了《完美黑暗》和《永野》两款游戏。负责《完美黑暗》的工作室 The Initiative 也将作为此次裁员的一部分关闭 。

Xbox 负责人 Phil Spencer 在给团队的内部备忘录中表示:

为了确保游戏业务的长期成功,并专注于战略性增长领域,我们将结束或缩减部分业务,同时借鉴微软的做法,精简管理层级以提升灵活性和工作效率。

 

我意识到这些变化发生在我们拥有比以往更多的玩家、游戏和游戏时长的时候。我们的平台、硬件和游戏路线图从未如此强大。我们目前看到的成功是基于我们过去做出的艰难决定。

当 AI 成为硅谷大厂的考核指标

在裁员的同时,微软对留任员工的考核标准也在悄然改变。

Business Insider 获悉,微软正在要求部分经理根据员工在内部使用人工智能的情况进行评估,考虑在绩效评审中加入相关的考核指标。

▲微软开发者部门总裁 Julia Liuson

这一变化的核心推动者是微软开发者部门总裁 Julia Liuson,她负责包括 AI 编码服务 GitHub Copilot 在内的开发者工具。Liuson 最近发出邮件,要求各位经理根据员工使用内部 AI 工具的情况来评估他们的工作表现。

在这封邮件中,Liuson 用了一个极为明确的表述:「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必需品,不能再选择不使用」。她进一步阐述道:「人工智能如今已成为我们工作方式的基础组成部分。正如协作、数据驱动的思维和有效沟通一样,使用人工智能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每个岗位和每个层级的核心要素」。

Liuson 明确告诉各位经理,人工智能「应当纳入你们对员工绩效和影响的全面评估中」。这意味着员工的 AI 使用情况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绩效评分和职业发展。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微软的绩效标准因团队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些团队正考虑在下一财年的绩效考核中正式纳入使用内部人工智能工具的相关指标。

据另外两位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变动旨在解决微软内部对其 Copilot AI 服务采用率偏低的问题 。公司不仅希望大幅提升使用率,也希望负责开发这些产品的员工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工具 。

这一策略的紧迫性还来自于竞争压力。在 Liuson 的团队里,GitHub Copilot 正受到包括 Cursor 在内的多款 AI 编码服务的激烈竞争 。

亚马逊 CEO :「更少的人」与「更多的 AI」

微软的战略调整并非个例。亚马逊 CEO Andy Jassy 在近期发给全体员工的一封内部信中,用前所未有的坦诚态度,详细阐述了生成式 AI 将如何重塑公司结构。

▲ 亚马逊 CEO Andy Jassy

Jassy 在信中写道:

目前,我们已有超过 1000 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和应用正在开发或已完成,但以我们的规模来看,这只是未来将打造的冰山一角。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会加大投入,简化代理的构建流程,并在各业务部门及行政管理领域推出(或合作开发)多个新代理。

 

随着我们推广更多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智能代理,工作方式将发生改变。一些现有岗位所需的人数会减少,而其他类型的岗位则需要更多人。虽然具体影响难以预测,但未来几年内,随着公司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提升效率,我们预计整体员工规模将有所缩减。

 

▲ X 截图,亚马逊  CEO 公开信消息

他这封公开信几乎是另一种形式的「警告」,要员工主动适应这一变化:「那些拥抱变革、熟悉人工智能的人,将有机会产生深远影响,助力我们重塑公司」。

在这场正在发生的「白领大屠杀」,硅谷高管们手中的「屠刀」,就是正在冉冉升起的 AI 公司。

▲Anthropic 公司 CEO Dario Amodei

Anthropic 公司 CEO Dario Amodei 在接受 Axios 采访时预测,AI 可能在未来 5 年内淘汰一半的入门级白领职位,失业率将上升到 10% 至 20% 。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技术、金融、法律、咨询等白领行业,尤其是初级岗位,将面临大规模裁员。

Amodei 认为,企业对 AI 的使用正在从「增强」人类工作,快速转向「自动化」并直接承担工作本身 。他指出,包括 OpenAI、Google 和 Anthropic 在内的大型 AI 公司,都在竞相开发能够以极低成本完成人类工作的「智能代理」。

更令人担忧的是,Amodei 表示,这种集体性的威胁正被普遍忽视。公众「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即将发生」,「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人们根本不相信」。

AI 裁员潮中的白领

实际上类似的事今年已经屡见不鲜。

沃尔玛正在裁减 1500 个企业职位,为即将到来的重大转变简化运营;网络安全公司 CrowdStrike 削减了 500 个职位或 5% 的员工,理由是「市场和技术拐点,AI 正在重塑每个行业」。

▲ 自2020年2月1日起,Indeed 上的职位发布数量变化,Indeed 为全球知名求职网站。

扎克伯格曾公开表示,中级程序员很快将变得不必要,可能在今年内实现 。他指出,到 2025 年,Meta 及其他公司将拥有能有效扮演「公司中级工程师」角色的 AI,从而减少对人类程序员的需求。此后,Meta 便宣布裁员 5%。

AGI 的宏大叙事还是蓝图,但 AI 带来的变化已经落在了具体的个体身上。

也许没有哪个行业比科技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互联网论坛上充满了员工们分享自己已经被裁员,或者在担心什么时候会被裁员的消息 。

21 年经验的工程师:从 AI 提效到被 AI 替代

软件工程师 Shawn K 有着 21 年的行业经验,年薪 15 万美元 。2024 年 3 月,42 岁的他在 FrameVR.io 担任全栈工程师,公司鼓励员工使用 ChatGPT,团队生产力也因此大幅提升 。

一个月后,他被裁员了 。

他在 Substack 上分享了自己因人工智能接管公司而被裁员的经历,这篇帖子现已广泛传播,标题为:「大规模岗位替代已经开始」。

我们一直在将公司转型为人工智能方向,在整个软件中加入人工智能功能,努力为客户利用人工智能创造价值。就在完成这次重组和战略调整后不久……我被裁员了

失业后的生活异常艰难。他有两笔房贷需要偿还,于是开始在纽约中部家附近通过 Door Dash 做送餐工作,勉强维持生活 8。在投出近 800 份求职申请、坚持了一年多后,他终于在本月初拿到了一份合同工作 。

「我尝试了很多方法,能想到的都试过了。在过去一年里,我降低了申请职位的标准,也降低了考虑工作的门槛」,他说。「到了某个时候,情况变成了你需要立即拿到现金来维持基本的吃饭和付账单」。

尽管如此,K 依然对 AI 保持着复杂的态度:「人工智能比我更擅长编程,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价值。我觉得这反而让我能做的事情增加了 100 倍,还能解决以前根本不会尝试的更复杂的问题」。

但他对未来的判断却十分悲观:「我真的相信,凡是整天在电脑上完成工作的职位都将消失,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HR:从晋升轨道到被自动化替代

另一位化名为「简」的人力资源专员,则亲眼见证了自己被替代的全过程。人工智能对工作的威胁常被提及,但当她的人力资源岗位被自动化取代并于一月被裁员时,这一威胁才真正变得令人震惊和切实。

她在公司负责福利管理已有两年,正处于晋升的轨道上。她注意到老板在搭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但并不认为自己年薪约 7 万美元的职位会受到影响。

「我以为自己投入了大量时间,在高层次的工作中表现出色,老板会看重我」,这位 45 岁的湾区居民在接受《独立报》采访时谈到她的前雇主 。「结果,一旦他找到自动化替代的方法,就立刻用了,然后就把我辞退了」。

更糟糕的是,当前的经济形势让找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二月份,她的一次电话面试是由一套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的 。「这感觉就像是在和自动语音信箱面试」,她说「机器人」问了她一些关于自己的问题,但回答都很泛泛,让她觉得这项技术无法帮助她进入下一轮 。

Dario Amodei 所预言的「白领大屠杀」似乎在按照既定路径展开,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正在浮现:以 AI 提升效率,以效率为名精简人员,这正在成为硅谷新一轮技术变革下无法回避的现实。

「简」现在已经找到新工作,她依然表示:「现在的情况是白领职位大幅减少,我觉得很多工作正在消失」。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1999 元起,小米 AI 眼镜和 Meta 眼镜怎么选?

我们拿到上周发布的小米 AI 眼镜,和市面上公认最好的 RayBan Meta 眼镜对比,看一下它们的区别,谁更好看,谁更好用,谁更值得买。

雷朋更时尚,小米很多变

我们先来看一下 RayBan Meta,它使用了雷朋经典的 Headliner 眼镜的造型,外形更加时尚百搭一些。

而小米很像个普通的 3D 眼镜造型,眼镜框更粗,眼镜腿因为有个 USB-C 口也很粗,相比于雷朋就显得有点呆。

不过小米还可以选电致变色的版本,能调节 4 挡墨镜深度,最浅的时候也带颜色,哪怕平时不戴眼镜也能作为穿搭单品。

充电和续航,决定能否日常使用

RayBan Meta 通过鼻梁上的触点和眼镜盒连接充电,充电的时候必须摘下眼镜放进盒子里,眼镜盒能为眼镜充满 8 次。而小米则是通过镜腿尾端的 C 口有线充电,眼镜盒是不带充电功能的,但好处是可以边充边用,很适合拍视频。

但匪夷所思的是,小米的眼镜盒虽然不带充电功能,但是它反而会比带电池的 RayBan Meta 眼镜盒要更重一些。

说到这,小米 AI 眼镜最强的就是续航能力,不仅电池大,而且有独立的低功耗芯片,听歌半小时或者录像三分钟,都只消耗 6% 的电量,而 RayBan Meta 要消耗 10%左右。

POV 拍摄才是最实用功能

摄像方面,两款的摄像头都是 1200 万像素,RayBan Meta 可以拍摄 1080P 分辨率的竖屏视频,而小米能够拍摄 2K 的横屏视频。小米最长能连续录 10 分钟,清晰度比 Meta 好,但防抖效果不如 Meta,而且运动中的拖影也很严重。

还有个细节,RayBan Meta 在录制中可以通过语音停止录像,而小米不能,只能通过镜腿上的按键停止。

小米独特的优势是和小米手机进行相机协同,支持常用软件的视频通话以及直播,比如,在微信通话的时候,就可以调用眼镜上的摄像头,直接让对方看到你正在看的画面。还可以将手机和眼镜两个摄像头进行分屏组合,轻松实现多机位。

Meta 很强,但没法用

AI 功能方面,RayBan Meta 内置了端侧 AI 模型,反应速度可以说是飞快,但 Meta 限制了中国大陆IP,在内地无法使用,这也就导致了它除了能语音拍照录像、调音量、查电量和时间之外,做不了其他任何事情,而且只支持英语输入。

小米的小爱同学虽然功能完整,但眼镜没有内置端侧模型,必须保持手机连接,并将小米眼镜 APP 常驻于手机后台,反应速度比较慢。小米眼镜有几个比较好用的功能,比如用眼镜录音之后可以在手机转文字和 AI 总结;同声传译能够英译中播放,就是延迟有点大;以及视觉识别功能,实时搜索看到的人和物。

选眼镜还是选 AI ?

现在这个阶段,AI 对于智能眼镜来说还只能说是个噱头,RayBan Meta 是一副好眼镜,外形好看、充电方便、录像好用。小米 AI 眼镜则很适合想要尝鲜的消费者,有更本土更实用的 AI 功能,但做工和外观的品质感不如 Meta。

小米的确是个很强的主机厂,但在眼镜这个更偏时尚的领域,「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这句话是走不通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早报|雷军:行业不应只有竞争/华强北禁售无 3C 认证充电宝/腾讯回应微信新功能「开盒」用户信息

cover

📣

雷军回应「大定数据有水分」

👾

OpenAI CEO 抨击 Meta 挖人行为

💬

腾讯回应微信 AI 搜索「个人隐私被开盒」

🤖

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

📄

多家高校被曝论文暗藏指令,诱导 AI 打高分

💡

Google DeepMind 研究员:上下文对推理和 Agent 都很重要

📱

消息称折叠屏 iPhone 进入试生产阶段

🧠

Grok 4 或拥有编程版本

😯

8999 元起,荣耀 Magic V5 折叠屏发布

🔋

华强北禁售无 3C 认证充电宝

🛵

全国首辆 AI 外卖配送车亮相

🎬

《繁花》韩版定档 7 月

重磅

雷军回应「大定数据有水分」

昨晚,小米创办人雷军开启返场直播,分享了 YU7 发布和上市背后的故事,也回答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 更多内容可以跳转:雷军直播答网友问:等不及 YU7 可以选小鹏 G7 理想 i8,小米汽车后年出海

据悉,小米 YU7 在开售后 3 分钟,大定突破 20 万台;开售 1 小时后,大定突破 28.9 万台,随后更是创造了「开售 18 小时,锁单量突破 24 万台」的成绩。

对于这一成绩,不少网友表示「大定数据是否有水分?」雷军也在直播中正面回应:

我们跟整个汽车行业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但后来呢,还是有很多人质疑。(发布后)18个小时,我们公布了锁单数字,就是不可撤销的锁单达到了 24 万单,太夸张了。

雷军表示,大定可退是行业惯例,别的公司叫犹豫期,一般是 3 天;而小米首销期定 7 天,主要是担心店面数量不够,试驾安排不过来。

同时雷军也表示,「到了 24 小时,(大家)就问大定数字,锁单数字,我说就不公布了,省得各种讨论质疑,没必要。你们爱相信多少,(就)相信多少。」

此外,雷军也透露了「SU7 转 YU7」的订单数:

SU7 和 SU7 ultra 转单数不足 YU7 的总订单数的 15%,就大概占10%(左右),这个数比我们想象中要少不少,也让我对YU7的产品力和口碑有了更强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雷军也在直播中回应了部分与友商相关的问题。

对于与小米 YU7 同价位竞争的特斯拉 Model Y,雷军认为「Model Y 确实做得非常出色,很了不起。越是深入研究,越觉得他们真的很厉害。」同时他坦言,小米希望以特斯拉为标杆,在各个维度上逐步接近甚至超越。

而对近期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提车小米 YU7 Pro,雷军则表示自己与何小鹏有近 20 年的友谊,并且大家现在身处同一个行业,他认为「行业里不应只有竞争,也应保有兄弟情义。」并且雷军还在直播中力挺小鹏 G7。

大公司

OpenAI CEO 抨击 Meta 挖人行为

据《Wired》报道,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当地时间周一晚的一封内部信中,对扎克伯格旗下的 Meta 的挖人行动进行了抨击,认为该行为会导致 Meta 的企业文化受到严重影响。

Altman 在信中表示,Meta 的挖人行为令人反感,「未来还将会更加疯狂」。同时,Altman 还表示,Meta 确实招揽了一批优秀人才,但很难能让人认为他们能招揽到核心人才,其还称「Meta 不得不从排名列表相对靠后的位置进行选择」。

Altman 表示,「我为整个行业的使命感感到骄傲,当然总会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人。」

针对待遇问题,Altman 则认为 OpenAI 的股票比 Meta 的有更多、更大的上涨空间。他强调,巨大的上涨空间还必须建立在巨大的成功之上。Altman 还不忘提一嘴:「Meta 目前在做的事将会导致企业文化出现深刻影响的问题。」

Altman 还在信中提到,OpenAI 真的在乎如何以正确的方式构建 AGI,其他公司更把它当作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而这对我们来说始终是最重要的事,也将永远如此。」

对于 Meta,Altman 还不忘来一句「等到 Meta 转向下一个流行项目,或忙于守护他们的社交护城河时,我们仍会在这里,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努力比任何人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其他许多项目将起起落落。」

近期,Meta 对 OpenAI 在内的多家 AI 公司发起了「挖墙脚」行动,并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旨在成为 Meta 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

腾讯回应微信 AI 搜索「个人隐私被开盒」

日前,有网友发文称,个人信息遭微信的 AI 搜索功能强行「开盒」(指非法获取并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该名网友指出,微信公众号推文中若出现个人真名,名字则会被标记成蓝色超链接,点击链接后会出现由微信 AI 搜索生成的「个人简介」,甚至会附上所有涉及该名字的相关推文。

对于上述情况,腾讯方面通过《九派财经》回应称,为了丰富用户搜索体验,微信搜索此前通过接入 DeepSeek 和混元等大模型推出 AI 搜索。

腾讯方面强调,AI 搜索仅整合公众号及互联网其他公开信息,不会使用用户隐私信息。根据用户近期的相关反馈,微信搜索将进一步优化 AI 搜索的使用体验。

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

据《晚点 Auto》援引中国供应链的信息显示,特斯拉正在集中调整人形机器人 Optimus 软硬件技术细节,并于半个月前开始暂停采购 Optimus 的零部件。

据两位供应商人士说,特斯拉并未明确表示会减少机器人零件订单,但要等到 Optimus 设计调整完后才会确定新的量产计划并重启采购,调整可能需要 2 个月。

此次调整始于 6 月初特斯拉 Optimus 项目原负责人 Milan Kovac 离职。据供应商人士称,特斯拉 AI 软件副总裁 Ashok Elluswamy 接手 Optimus 项目,希望改善完设计方案后再推动量产计划。Ashok 此前领导特斯拉 FSD 的软件开发工作,已在特斯拉工作 11 年。

据特斯拉对供应商的反馈,硬件上 Optimus 还面临部分关节电机容易过热、灵巧手负载能力低、传动装置寿命短、续航短等问题。目前特斯拉仍在寻找多个灵巧手供应商送样,尝试至少 3 种不同的技术路线。软件层面,特斯拉可能会使用更多合成数据训练机器人模型,提升 Optimus 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完成复杂动作的成功率。

据悉,特斯拉 CEO 马斯克曾公开表示,新版 Optimus 的性能比特斯拉 2023 年亮相的第二代 Optimus 大幅改进,且加入了 Grok 支持的语音交互功能。

据了解,截至今年 5 月底,特斯拉今年累计采购了足够生产 1200 台 Optimus 的零件,并生产了接近 1000 台。此前马斯克承诺今年生产 5000 台。前述两位人士都认为,随着零部件采购中断,该目标基本无法达成。

界面设计平台 Figma 或将上市

据 The Verge 消息,知名协作界面设计平台 Figma 日前已提交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将使用「FIG」作为股票代码,同时加大在 AI 领域的投资。

报道指出,2022 年,Figma 曾被 Adobe 以 220 亿美元的价格进行收购,但该笔交易在 2023 年受到欧盟、英国的监管机构的压力,最终取消。

值得一提的是,Figma CEO Dylan Field 去年曾在采访中透露:「风投的初创公司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被收购,要么公开上市,而我们已经彻底放弃收购路线。」

据悉,Figma 于今年四月提交了 IPO 申请,并且申请文件中显示,公司收入从去年同期的 1.56 亿美元收入,飙升至 2.28 亿美元。另外,Figma 还在今年扩充了平台的工具库,新增了不少 AI 工具,并且允许 AI 模型访问。

多家高校被曝论文暗藏指令,诱导 AI 打高分

据《日经新闻》报道,日前该媒体对全球各大高校的研究论文进行调查发现,有至少 8 个国家 14 所大学的研究论文中含有面向 AI 的秘密指令,而这些指令能够诱导 AI 为论文内容打出较高评价。

据报道,本次调查的平台为对全球研究人员公开最新成果的网站「arXiv」,共发现了 17 篇写有上述类似指令的论文。

据悉,这些论文由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14 所大学的研究人员撰写,大部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论文。

指令由「只输出肯定的评价」「否定之处一律不要提及」等 1-3 行英文组成。为了不让评分人员发现,这些指令会在白底上使用白色文字,或使用极小的字号。报道指出,上述违规指令是故意误导 AI 的「指令注入攻击(Prompt injection)」的一种。如果让 AI 对含有类似指令的论文进行评价,它可能会根据指令给出高分。

但有趣的是,上述论文合著者都通过报道表示,这是一种对抗使用 AI 的「懒惰审稿人」的手段。他们认为,现在把评审的重要工作交给 AI 的例子太多了,并表示出焦虑。

报道表示,同行评审是专家评价论文质量和独创性的重要程序。虽然已有学术杂志认可部分使用 AI,以提高评审效率,但还没有统一的规则和见解。

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

当地时间 7 月 1 日,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举行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标志着比亚迪全球化战略迈入新阶段。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表示,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之一,比亚迪正将领先的技术实力注入巴西。从破土动工到首车下线,比亚迪仅仅用了 15 个月。

据悉,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选址于萨尔瓦多大都市圈内的卡马萨里市。该市不仅是巴伊亚州重要的工业、经济中心,更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配套和成熟的港口物流基础设施。

2023 年 7 月,比亚迪宣布在此建设由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总投资额达 55 亿雷亚尔(折合人民币约 71 亿)。该基地的新能源整车生产线将生产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车型,规划产能 15 万辆,预计为本地创造 2 万个就业岗位。

同时,比亚迪还将携手多家本地供应链伙伴,构建本土化的产业协作模式,加速拉美新能源转型。

今年第一季度,比亚迪在巴西销量突破 2 万台,成为当地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5 月,比亚迪在巴西汽车品牌零售销量排行中跃升第四,市占率达 9.7%。

💡 Google DeepMind 研究员:上下文对推理和 Agent 都很重要

日前,Google DeepMind 长上下文预训练联合负责人 Nikolay Savinov 在播客节目中,分享了自己对「长上下文与模型」的未来发展。

首先,Nikolay 开头解释了上下文对 AI 模型的重要性:相较于互联网所学到的「预训练记忆」,上下文内记忆更容易修改和更新。因此,拥有上下文记忆后,模型能够更贴合用户所需,让用户能够获得一个量身定制的回答。

另外,Nikolay 提到,为了能让模型减少幻觉(捏造答案),用户可以插入一些罕见的事实去进行纠正。而长上下文模型,能够吸取到更多有效的事实信息,也能够更高程度地召回和覆盖相关知识,从而减少「预训练记忆」带来的幻觉几率。

对于第三种引入上下文的方式「RAG」(能够用于检索数十亿 token 信息库),Nikolay 则认为,在实际应用中,RAG 不会迅速被淘汰(即整合进模型中),而是会与长上下文来协同工作。Nikolay 指出,真正的限制因素在于应用程序的延迟要求:长短上下文都有各自优点,但需要结合实际考虑使用。

Nikolay 还指出,理论上讲,具备强大长上下文能力的模型,也应该在推理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上下文对推理也十分重要:上下文所带来的「输出反馈回输入」,能够让模型获得相当于拥有了可供写入的「记忆」,从而能够处理比单纯依赖网络深度时更复杂的任务。

在 Agent(智能体)方面,Nikolay 同样认为上下文与其紧密联系:Agent 既能作为长上下文的使用者,也能充当长上下文的提供者。「让 Agent 既能记住此前的交互信息,又能让 Agent 主动向模型提供资料」,从而减少人类的干扰,让人类在使用 Agent 时能够更加轻松。

新产品

消息称折叠屏 iPhone 进入试生产阶段

据《电子时报》(DigiTimes) 从供应链获取信息,苹果已经于 6 月启动了折叠 iPhone 的初步原型 1(Prototype 1/P1)阶段。

若按照苹果的传统产品开发时间表,这台折叠屏手机预计将在 2025 年底完成主要的原型测试阶段,随后进入工程验证测试 (EVT) 阶段。发布目标预期最早可能在 2026 下半年。

供应链人士告诉《电子时报》,苹果的 P1 阶段将持续约两个月,随后将依次进入 P2 和 P3 阶段。苹果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将进行小规模试产,随后富士康、和硕这两家主要 iPhone 代工厂将会接手 (EVT) ,验证生产良率和可制造性。

据悉,P1 到 P3 会在大规模生产 (MP) 之前约一年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折叠屏产品线上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原报道指出,苹果已经搁置了原本计划与折叠屏 iPhone 同期推出的折叠屏 iPad 项目。

搁置的理由包括制造困难、柔性显示技术带来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对大屏折叠设备的需求不足。

Grok 4 或拥有编程版本

日前,据博主「AiBattle」爆料,其在 xAI 控制台的源代码中发现了 2 个 Grok 4 模型的相关信息。据悉,本次 Grok 4 将拥有标准版和面向编程的 Code 版

  • Grok 4:xAI 最出色、最新的旗舰模型,在自然语言、数学和推理方面表现优秀。
  • Grok 4 Code:专为编程而生,能够咨询代码相关问题,或者将 Grok 4 Code 嵌入代码编辑器中。

另据爆料,Grok 4 的权限已经部分开通,可通过 API 访问。目前,Grok 4 支持文本模态以及视觉、图像生成等功能,其他功能也即将推出。

此前,据马斯克爆料,Grok 4 计划在今年 7 月 4 日之后发布;并且新模型将尝试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推理,也就是将物理学的方法应用到思维过程中。

8999 元起,荣耀 Magic V5 折叠屏发布

7 月 2 日,荣耀正式发布旗下轻薄折叠旗舰新品「荣耀 Magic V5」,先看价格:

新机起售价为 8999 元起,配置为 12GB+256GB 起,提供曙光金、丝路敦煌、暖白色、绒黑色四款配色。

折叠表现上,荣耀 Magic V5 的铰链通过荣耀鲁班大模型,用 12.5 万次并行计算完成零件匹配,将最小的分类精度提升至 0.003mm。另外,荣耀 Magic V5 厚度为 8.8mm 全球最薄、217 克全球最轻。

硬件方面,荣耀 Magic V5 搭载行业首款量产 25% 高硅电池——6100mAh 青海湖刀片电池,其电池单叠片厚度仅 0.18mm;后盖采用宇航服牵引绳同款特种纤维,实现抗冲击性提升 40 倍的超强防护性能。

影像方面,荣耀 Magic V5 配备全焦段三摄影像,其中长焦采用 1/2 英寸 6400 万像素传感器,配备 f/2.5 超大光圈;同时还搭载了 AI 超级长焦、AI 超清人像、AI 胶片模拟人像、AI 荣耀鹰眼超级连拍等功能。

软件上,荣耀 Magic V5 搭载新版荣耀 YOYO 智能体,用户可以轻松实现「一语 PPT、一语编程等」8 大一语 AI 应用;另外,新机支持全生态设备互通互联技术,Android、苹果、Windows,荣耀 Magic V5 均可无缝连接。

乐道 L90 内饰公布

昨日,蔚来旗下乐道品牌正式公布了其六座 SUV 车型「L90」的内饰信息。

从官图来看,L90 延续了乐道家族「全舱环抱式」的设计理念,中控的设计较为简洁,配备了大尺寸悬浮中控屏以及手机无线充电,后排也搭载了液晶控制屏以及吸顶娱乐屏。

官图也展示了 L90 后排右侧配备了零重力座椅,并且前排座椅可以完全放平,后排右座前方也设置了折叠桌板供乘员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乐道 L90 在用料方面相较 L60 有了较大提升:大面积真皮以及金属材料使用,并在中控台杯架周围则使用了木质材料。另外,氛围灯也环绕整个座舱,配合「全舱环抱式」的设计理念。

新车将于 7 月 10 日开启预售,并且同步开启线下门店展示。

智谱开源新一代通用视觉语言模型

昨日,智谱正式推出并开源了新一代通用视觉语言模型 GLM-4.1V-Thinking,号称「GLM 系列视觉模型实现从感知走向认知的关键跃迁」。

具体来看,GLM-4.1V-Thinking 是一款支持图像、视频、文档等多模态输入的通用推理型大模型,专为复杂认知任务设计。其在 GLM-4V 架构基础上引入「思维链推理机制(CoT Reasoning)」,采用「课程采样强化学习策略(RLCS)」,系统性提升模型跨模态因果推理能力与稳定性。

轻量版 GLM-4.1V-9B-Thinking 模型参数控制在 10B 级别,其在 MMStar、MMMU-Pro等 28 项权威评测中,有 23 项达成 10B 级模型的最佳成绩,其中 18 项更是持平或超越参数量高达 72B 的 Qwen-2.5-VL。

官方表示,GLM-4.1V-9B-Thinking 在图文理解、数学与科学推理、视频理解、GUI 与网页智能体任务、视觉锚定与实体定位等五大方面表现卓越,展示出高度的通用性与稳健性。

目前,GLM-4.1V-9B-Thinking 已在 GitHub、HuggingFace、魔搭社区开源,并公布了技术论文、API 接口文档,本次上线 GLM-4.1V-9B-Base 基座模型和 GLM-4.1V-9B-Thinking 两款模型。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507.01006

GitHub:https://github.com/THUDM/GLM-4.1V-Thinking

HuggingFace:https://huggingface.co/collections/THUDM/glm-41v-thinking-6862bbfc44593a8601c2578d

魔搭社区:https://modelscope.cn/collections/GLM-41V-35d24b6def9f49

API 接口文档:https://www.bigmodel.cn/dev/api/visual-reasoning-model/glm-4.1v-thinking

另外,智谱还推出了全新生态平台「Agent 应用空间」

据悉,「Agent 应用空间」是一个面向企业客户和开发者的 AI Agent 能力聚合平台,平台汇聚丰富的 Agent 应用与模型插件(MCP),提供开箱即用、灵活编排的组件服务和 Agents 应用,帮助企业无需自建大模型团队。

另外,在 7 月 2 日的智谱开放平台产业生态大会上,还公布了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对智谱总额 10 亿元的战略投资,并于近期完成首笔交割

极氪 9X 技术发布会定档 7 月 9 日

7 月 2 日,极氪宣布旗下「极氪 9X」车型将在 7 月 9 日举行「技术发布会」,届时将公布多项新车的技术内容。

据悉,极氪 9X 将首发搭载极氪超级电混技术,并同步推出极氪 9X 光辉车型(预计售价 100 万起),与极氪 009 光辉组成「光辉家族」。

外观方面,极氪 9X 将采用与极氪 009 类似的「光之泉」设计语言,「光之痕」行车灯改为横向,整车轮廓线条硬朗。

车尾部分,极氪 9X 配备了环贯穿尾灯,官方说整个尾灯组由 43343 个钻石切割型面组成,尾灯组命名为「侧翼星钻矩阵尾灯」,与车头造型相呼应,新车还将配备天地门和揽景座椅。

极氪 9X 已于今年 4 月的上海车展正式亮相,第三季度正式上市。

新消费

华强北禁售无 3C 认证充电宝

6 月 28 日起,民航局发布的「充电宝新规」正式生效:禁止旅客携带没有 3C 标识、3C 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据蓝鲸新闻消息,深圳最大电子交易市场华强北中的多位商家日前透露,日前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向华强北市场部下发通知,不带 3C 认证的充电宝严禁在华强北市场销售。

还有商家透露,目前华强北已有违规售卖无 3C 认证充电宝的商家,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罚款。当前不少商家正积极清理库存,将无 3C 认证的充电宝下架,确保所售产品均符合规定。

针对新规设定,多个国内机场提供「充电宝寄存服务」,但广州白云机场因一天收费 20 元而被质疑「太贵」。对于上述情况,据澎湃新闻从广州白云机场行李寄存服务工作人员处获悉,6 月 28 日当天寄存充电宝是免费的,若 7 天内未自取,会被视为「自弃」。自 6 月 29 日零点开始,寄存充电宝开始收费,一天收 20 元。

工作人员还表示,所有的行李寄存,其收费标准都是早已规定好的,有明确的依据,主要根据寄存物品的尺寸、件数、时间等收费,像 0-30 厘米的物品寄存,一天都是收 20 元。

全国首辆 AI 外卖配送车亮相

财联社

据财联社援引《湖北日报》消息,全国首辆搭载「AI 大脑」的外卖配送车「智音车」,日前在武汉市汉阳区首发,全国首个即配专用号牌管理系统同步发布。

据介绍,智音车加装了北斗双频芯片,实现人车绑定智能管理,具有身份识别、自动降速、优化路线、全程可溯等多个功能,从而破解外卖小哥「进门难」这一难题。

从报道显示,原来骑手需要 10 分钟的配送时间,在智音车的加持下缩短至 6 分钟。据骑手唐小松透露,拥有智音车后,他一天可多送约 20 单,平均一单赚 4 元,他一天可多赚约 80 元。

另外,智音车还拥有自动识别交通信号灯并语音提醒「不要闯红灯」功能。据悉,智音车由北斗联手雅迪历时 3 年打造。

淘宝闪购宣布补贴 500 亿

7 月 2 日,淘宝发文宣布,当日起,淘宝闪购将在 12 个月内直补消费者及商家共 500 亿。

官方表示,本次 500 亿补贴将通过发放大额红包、免单卡、官方补贴一口价商品等方式给消费者带来优惠、便捷的服务和体验。同时上线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免佣减佣等措施,促进商家生意增长。

据悉,淘宝闪购以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高效协同的大消费平台,上线两月日订单突破 6000 万,并以巨大流量反哺线下。

《财联社》指出,淘宝闪购的此次 500 亿补贴是「平台直补」,平台自身用真金白银投入,不要求商家「以价换量」。分析人士表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保障商家的利润空间,同时提振商家经营活力,是打破「无序内卷」的创新之举。

好看的

《繁花》韩版定档 7 月

据新浪电影消息,国产剧集《繁花》「번화」将于 7 月 7 日在韩国 SBS 电视台播出。

该剧改编自作家金宇澄「五个一工程」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同名小说,故事设定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上海,主要讲述了以阿宝为代表的小人物利用时代机遇和个人才华,在充满挑战的社会浪潮中勇敢迎难而上,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决心,逐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实现个人成长的故事。

《繁花》是由王家卫执导、监制,胡歌、马伊琍、唐嫣、辛芷蕾领衔主演,郑恺、吴越、陈国庆、papi 酱、黄觉等特邀主演,于 2023 年 12 月 27 日首播。

《繁花》获得第 29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第 29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剧集奖和第 32 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目前,豆瓣评分 8.7 分。

《异形:地球》发布新剧照

日前,「异形」剧集《异形:地球》发布新版剧照,剧集将于 8 月 12 日 Hulu 上线。

该剧讲述一艘神秘的宇航飞行器坠毁在地球,一名年轻女子与一个杂牌军人团队因此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将直接面临这个星球最可怕的威胁。

据悉,《异形:地球》是「异形」的剧集,诺亚·霍利担任主创,西德尼·钱德勒、蒂莫西·奥利芬特、埃里克斯·劳瑟等出演,时间背景上比 1979 年《异形》的事件早 30 年(即是 2092 年左右),地点则设定在地球上。

《熊家餐馆》续订第五季

据守望好莱坞消息,热门喜剧《熊家餐馆》宣布续订第五季,并将于明年开播。

该系列电视剧讲述一位年轻名厨被迫回到芝加哥接管亡兄遗下的餐馆而面对各种难关的故事;第一季于 2022 年 6 月 23 日于 Hulu 首播,第二季于 2023 年 6 月 22 日首播。

近期,《熊家餐馆》第四季已于 6 月 25 日开播。该季由克里斯托弗·斯托勒编剧并执导,杰瑞米·艾伦·怀特、阿尤·艾德维利、艾邦·摩斯-巴克拉赫等主演。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 CarPlay Ultra 初体验:它很好,但却被车企「集体抵制」

关于苹果 CarPlay Ultra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几乎在同一时间展开。

一方面,是来自 The Verge、Top Gear 等媒体的首批评测。在体验过阿斯顿·马丁 DBX707 后,各家媒体几乎都对 CarPlay Ultra 的实际表现给出了正面评价,认为其体验无缝、功能强大,是苹果车载系统的一次重要飞跃。

另一方面,则是《金融时报》所揭示的、冷峻的商业现实。报道指出,梅赛德斯-奔驰、奥迪、沃尔沃等一众曾被视为 CarPlay Ultra 合作伙伴的汽车巨头,公开表达了对苹果这场仪表盘革命的抗拒。

▲图片来自:The Verge

一个在产品体验上备受赞誉的理想座舱,却在商业世界上遭遇了如此强大的逆风。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到原点,深入看看 CarPlay Ultra 在真实世界里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样子。

来自苹果的一次车机革命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刚投入巨资自研了新系统的阿斯顿·马丁,第一个拥抱 CarPlay Ultra?

这并非技术上的妥协,而是商业上的清醒。

阿斯顿·马丁的说法是,这是对核心用户需求的直接回应——客户点名要。该品牌表示,对于拥有多辆豪车的车主,CarPlay 提供了一种跨品牌的「熟悉感」,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在不同车辆间切换时的学习成本,开哪辆都顺手。

在实际体验中,这种「无感」的整合贯穿始终。

▲ 图片来自:Motor1

车辆启动后,系统会即时唤醒,屏幕上会浮现出类似于设置新 iPhone 时的「Hello」欢迎语,几乎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加载过程,仿佛它就是这台车与生俱来的原生界面。

The Verge 提到,当需要调整原车独有的高级音响设置时,并不需要退出 CarPlay,原生的设置菜单会以「弹窗」的形式,无缝地出现在 CarPlay 环境中,用完即走,最大化地保证体验的连续性。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这种双向的深度整合,还体现在物理按键的交互上。Motor1 指出,当驾驶员按下中控台上的辅助驾驶关闭按钮时,CarPlay 界面内会同步弹出通知,确认该功能已停用,这证明了车辆与系统间的信息是实时互通的。

▲ 图片来自:Motor1

仪表盘的革新,是此次升级的重头戏。它提供了类似 Apple Watch 表盘的切换逻辑,用户可以通过方向盘上的按键,在阿斯顿·马丁标志性的「双圆盘」经典主题、苹果风格的极简线条,或是全屏地图导航等多种模式间自由切换。

▲ 图片来自:The Verge

▲ 图片来自:The Verge

苹果的细节也体现在细微之处。Top Gear 发现,当他们连接上自己英区的 iPhone 时,系统会自动将温标从华氏度切换为摄氏度,甚至连「收藏夹」的单词拼写,都从美式的「favorites」变成了英式的「favourites」。

▲ 图片来自:The Verge

当然,这套刚刚问世的系统也并非完美,目前体验到的都还是 beta 版本。Motor1 在测试时就发现,CarPlay Ultra 能够在较新的 iPhone 15 上运行流畅,但在仍受支持的 iPhone 13 Pro Max 上,却出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卡顿」。

而在合作模式上,苹果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据报道,车企整合 CarPlay Ultra 并不需要向苹果支付授权费,只需承担自身的整合开发成本。苹果提供的,更像是一个「工具箱」或「空白模板」,由车企的工程师团队,根据自身品牌调性和车辆功能,来填充和定制最终的呈现效果。

▲图片来自:The Verge

从技术原理上看,CarPlay Ultra 也并非许多人想象中的「入侵车辆数据」,它更像一个能力极强的插件,融合了手机镜像、车辆本地信息(如车速)的苹果化呈现,以及允许原生功能(如倒车影像)穿透到 CarPlay 界面的三种技术。

一个关键事实是:CarPlay Ultra 并不访问车辆核心的 CAN 总线网络。它只是被动地接收车辆「喂」给它的信息,而非主动深入系统内部。在数据上,车企与苹果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安全界限。

阿斯顿·马丁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合作,更像是一次「共同学习」。苹果得以深入了解复杂的汽车安全法规,而车企则能近距离学习苹果顶级的交互设计理念。

最终,所有这些体验和合作模式,都指向了 CarPlay Ultra 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价值——「Futureproofing」,即让车辆的数字体验永不过时。

对车主而言,这是一个常见的痛点。新车买来时流畅如飞的车机,往往在三四年后就开始显露疲态,亦或是停止更新。即便厂商继续维持 OTA,也常常因为要顾及老旧的硬件算力而缩手缩脚,最终导致新功能带不动,旧功能也不再流畅。

但 CarPlay Ultra 不同,它将随着每一代 iOS 的升级而进化。这意味着,只要你的 iPhone 在更新,你的车机体验,就永远能保持在最新的状态。

▲ 图片来自:Motor1

这对于一辆价值不菲、计划长期拥有的汽车来说,无疑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价值「保鲜」方案。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你也可以用回阿斯顿·马丁的车机系统。

一场关于「灵魂」的战争

有意见的可能不只是用户,在一些车企看来,CarPlay Ultra 可能会是一个颠覆其核心商业模式的潜在风险。

当一款产品的体验足够出色,它对行业的影响便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关乎企业长期战略的商业决策。这正是 CarPlay Ultra 发布后,全球汽车产业所面临的现实处境。

上周,一场由主流车企主导的、明确的抵制姿态,在《金融时报》的报道下被公之于众。

以梅赛德斯-奔驰、奥迪、沃尔沃为代表的欧洲豪华品牌,已明确表示暂无计划集成 CarPlay Ultra。雷诺的一位高管更是直接向苹果表态:「不要试图入侵我们的系统。」

这背后,是车企对未来主导权的两大考量。

首先,是对品牌独特性的维护。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仪表盘与中控屏是品牌与用户建立连接、体现差异化的核心渠道。车企正投入数十亿资金,力图打造独特的数字化体验,因此无法接受这一关键的用户交互界面被苹果的统一风格所取代。

其次,是对未来核心业务的保护——车企们正努力从硬件销售,转向提供软件订阅、功能升级等服务来创造持续性收入。

麦肯锡合伙人西蒙·米德尔顿指出:「西方的车企正试图弄清楚,如何在一个汽车销量达到或接近峰值的世界中实现增长。在高度竞争的溢价领域,你也在努力实现差异化。」而软件和服务,正是他们规划中最重要的业务增长来源。

在这两大商业模式的考量之下,还潜藏着更底层的担忧:数据。尽管阿斯顿·马丁的合作模式划清了数据界限,解决了隐私问题,但对许多大厂而言,它们更担心的是失去对用户数据的分析、运营和商业化价值。

车企因此陷入了一个巨大的两难困境。

麦肯锡在 2023 年的一项调查,清晰地量化了这种困境:近半数的美国消费者,会因为一辆车不支持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 而放弃购买;不仅如此,在已经拥有 CarPlay 的用户中,高达 85% 的人更偏爱使用它,而非汽车的原生系统。

这种来自消费市场的巨大压力,与车企自身的战略意图,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汽车产业清晰的阵营分化。

以阿斯顿·马丁、保时捷等超豪华品牌的核心策略是满足客户的生态需求,现代集团也认为全面拥抱 CarPlay 能帮助他们吸引更多消费者。

「传统派」则以决心打造自家 MB.OS、MMI 等车机系统的德系豪华品牌和北美通用汽车为代表。他们体量庞大,其战略压力不仅来自苹果,也来自东方——在面临中国竞争对手日益先进的技术产品时,他们必须构建自己的软件技术壁垒,以避免在智能化赛道上被超越。

至此,CarPlay Ultra 的前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好坏问题。

它的出现,变成了一场关乎控制权、品牌、数据和金钱的复杂博弈。这也不仅仅是苹果一家公司面临的问题,Google 在推广其 Android Automotive 系统时,同样遭遇着类似的阻力。

这本质上,是科技行业与传统汽车制造业,围绕用户「第三空间」主导权的一次竞争。而 CarPlay Ultra 的出现,则成为了激化这一行业矛盾的关键。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 YU7 成为全球网红,海外网友集体破防

小米这回是让外国人开了眼了。

YU7 亮相后,在海外的舆论场中,最值得玩味的可能不是那些对其设计或性能的溢美之词,也不是那些关于「抄袭」的激烈争论。

而是一句看似平淡,却引起不少共鸣的感慨:

As an American, watching this makes me feel sad.

 

身为美国人,看到这辆车,不禁心生悲戚。

这句来自 Reddit 的评论,意外捕捉到了海外市场看待小米 YU7 时,那种混杂着欣赏、羡慕、焦虑乃至失落的复杂情绪。

这场关于新产品的讨论,也因此从单纯的消费电子视角,瞬间被拉升到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小米 YU7 的窗口。

「我们知道它像谁,但我们不在乎」

在海外舆论场关于小米 YU7 的讨论中,最先被点燃的,也是最具争议的话题,无疑是它的外观设计。

自 YU7 的官图流出以来,在 X、Reddit 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其「血统」的争论便从未停歇。

TYPICAL CHINESE…… Ripped Off the Ferrari Purosangue design!

 

典型的中国货……抄袭了法拉利 Purosangue 的设计!

这是一部分网友最直接、也最不留情面的指责。他们认为,YU7 的车身姿态、侧面轮廓,特别是那独特的、介于 SUV 和运动 GT 之间的跨界风格,与法拉利的首款 SUV——Purosangue 有着较高相似度。

同时,也有眼尖的网友指出,其水滴状的大灯设计,又与另一家英国超跑制造商迈凯伦的风格颇有神似之处。

然而,有趣的是,在这场关于「原创」与「借鉴」的激烈辩论中,另一种声音似乎正逐渐成为主流。

与少数坚持「血统论」的批评者不同,更多的海外网友和媒体在看待 YU7 的设计时,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豁达。他们承认这种相似性,但似乎并不介意。

海外媒体 Electrek 的主编,Fred Lambert,就在他的深度试驾评测中,非常坦诚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他先是承认 YU7 与法拉利 Purosangue 的相似性「不可否认(undeniable)」,但紧接着,他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反问:

Wouldn’t it be nice if this were all-electric, with Xiaomi tech, and more affordable so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could experience it?

 

如果这款「Purosangue」是纯电动的,采用小米的技术,价格更亲民,让成千上万的人都能体验到,那不是很棒吗?

这段话,精准地捕捉到了大多数持积极态度的海外用户的心声。在 Reddit 和 YouTube 的评论区,我们能看到大量类似的观点。

有网友在承认其设计元素「混搭」后直言:

The rear looks like an Aston Martin. Honestly I don’t care, I want this car.

 

车尾像阿斯顿马丁。老实说,我不在乎,我想要这辆车。

这种「我不在乎,我想要」的直白表达,正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态度。这背后,或许反映出一个更直接的逻辑:

当一款产品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时,一些所谓的「争议」便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海外用户之所以对 YU7 的设计表现出极大的宽容,恰恰是因为小米在这款车上提供了远超其 3.5 万美元起售价的、堪称不讲道理的产品价值。

首先,是不输传统豪华品牌的做工与体验。

Fred Lambert 在评测中指出,YU7 的做工和用料已经「与西方豪华品牌相当,甚至更好」。车内无处不在的 Nappa 真皮、双零重力座椅、多点按摩功能、以及那块被他评价为「真正被很好地实现出来的有趣功能」的小米天际屏,都在营造一种越级的豪华与舒适体验。

其次,是刷新认知的性能与补能。Max 版本 3.23 秒的零百加速,已经踏入了顶级性能 SUV 的门槛。而其全系 800V 平台和最高 5.2C 的超充能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海外用户对电动车,特别是大尺寸电动 SUV 的补能焦虑。

最关键的,是全面的、甚至有些「过度」的智能化配置。

Carscoops 编辑 Michael Gauthier 在文章中罗列完 YU7 全系标配的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高算力芯片等硬件后,也对其慷慨程度表示惊讶。对于习惯了在 BBA、保时捷甚至特斯拉上为高阶智驾功能支付高昂选装费用的海外用户来说,小米的这种「入门即高配」策略,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一款车在设计、性能、豪华、智能、补能等几乎所有维度,都提供了超越其价格区间的价值时,关于其设计「借鉴」了谁的讨论,自然就退居其次了。

当小米 YU7 成为一面「焦虑」的镜子

福特汽车的 CEO 吉姆·法利,或许是小米汽车在海外最知名的一位粉丝。

去年 10 月,这位传统汽车巨头的掌门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对小米 SU7 的喜爱,甚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小米太棒了!」法利激动地说,「作为一个消费品牌,小米比很多车企都要强大。」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已经不想再开他之前的福特汽车了。

不知道在 YU7 上市后,法利先生会不会考虑换一辆新车。

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人人都像法利这样,能轻松地体验到小米的最新产品。在 YU7 的全球舆论场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海外普通用户们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我们能买到它吗?」

▲吉姆·法利,图片来自:Carscoops

这种真实的消费欲望,恰恰证明了无论关于设计的争议有多大,小米 YU7 凭借其强大的产品力,已经成功地激发了全球消费者的兴趣。

在这其中,心情最为复杂的也许是特斯拉车主。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对比了 YU7 和自己手边的特斯拉后,都坦诚地承认,小米在内饰的豪华感、座舱的科技体验,以及「入门即高配」的慷慨程度上,相比同价位的特斯拉,确实拥有着肉眼可见的优势。

▲ Fred Lambert

Electrek 主编 Fred Lambert 本人就是一位特斯拉车主,他在深度试驾 YU7 后直言不讳:

Honestly, I would trade my Model 3 performance in a heartbeat for a YU7.

 

老实说,我会毫不犹豫地用我的 Model 3 Performance 换一辆 YU7。

而所有这些对产品力的惊叹、羡慕与对比,最终都不可避免地导向了我们开篇提到的那种更深层次的情绪——失落。

这样的情绪,根源在于一种对自己国家汽车工业「为何做不到」的深刻反思。

当海外网友看到,一家被他们认知为「做手机」的中国公司,其第二款车就能达到如此高的完成度,并率先量产了类似宝马「全景视域桥」这样的前沿技术时,他们自然会反观自己国家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们。

这是一种曾经作为全球汽车工业引领者的自豪感,在面对一个强有力的、来自东方的「新物种」时,所产生的复杂心理。这已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一种文化和科技自信心的此消彼长。

最终,小米 YU7 就像一面棱镜,清晰地照出了海外市场在面对中国汽车崛起时的复杂心态——

既有对其技术与价值的羡慕,也有对其品牌历史和可靠性的疑虑,更有对自己国家产业现状的焦虑和失落。

可以说,YU7 的出现,让海外市场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卷程度——即可以用一个主流的价格,买到几乎是「不计成本」的、在某些方面领先全球的配置和体验。

回到我们开篇的那句评论。或许,那句「makes me feel sad」,正是对中国汽车工业过去十年埋头苦干、努力追赶的最高赞美。

我们已经有能力造出让曾经的老师傅们,开始感到羡慕、焦虑和真正尊重的产品了。

带轮子的都关注,欢迎交流。 邮箱:tanjiewen@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