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派早报:Alphabet 反垄断案新进展、Intel 发布多项新品等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68 期):不要这样管理软件团队
这里记录每周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周五发布。
本杂志开源,欢迎投稿。另有《谁在招人》服务,发布程序员招聘信息。合作请邮件联系(yifeng.ruan@gmail.com)。
封面图
去年11月,90岁高龄的英国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Jane Goodall)在北京的一次活动上,为了让后排观众能看到,站到椅子上发表了四十分钟的演讲。她在今年10月1日去世。(via)
不要这样管理软件团队
我读到一篇文章,讨论软件团队怎么管理,写得很好。
文章举了 IT 公司常见的六种管理,看得我心有戚戚焉,分享给大家。
作者说,下面这些做法都属于低级管理,是经理人级别(manager),最好提升到领导者级别(leader)的高级管理。
(1)发生事故时,严厉追责,惩罚员工
假如项目出现问题,客户怒不可遏,团队充满矛盾,这时低级管理的经理人立即开始追责,召开紧急会议,要"查明真相",还会发送一封口吻严厉、措辞简洁的电子邮件,阐明"员工责任和公司期望"。
真正的领导者则会召集团队,跟大家说:"现在很困难,但不是互相责怪的时候,而要同舟共济,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囤积信息
很多经理把信息当成机密情报,把关键细节藏得严严实实,以为这样就能赋予他们权力或控制权。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在管理一个秘密俱乐部,而你不在成员名单上。
真正的领导者恰恰相反,他们直接告诉大家,什么事我知道,什么事我不知道,什么事我在乎。因为他知道,信任建立在透明之上,而不是保密之上。
(3)政策武器化
低级管理的管理者会逐字逐句地引用手册,将政策作为挡箭牌,避免艰难的决策或令人不快的对话。
真正的领导者将政策视为保护人的护栏,而不是束缚人的手铐,一旦有必要,可以为人改变规则。如果团队成员遇到困难,他会当面询问:"我怎样才能帮到你,即使这意味着要打破规定?"
(4)快速解雇员工
低级管理的管理者喜欢"慢慢招人,快速解雇"。他可能会对你说:"你没有达到预期。今天是你最后一天了。"他的目的是杀鸡儆猴。
真正的领导者不会在员工离职时摧毁他们的信心,而是帮助他们搭建通往未来生活的桥梁。他会说:"我注意到你工作很艰难,我们来谈谈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如果这里不合适你,我们看看怎么帮助你在其他地方上岗。"
(5)回避艰难对话
一位经理注意到两位团队成员的关系紧张,但却什么也没说,心里希望事情能尽快过去。遇到困难的谈话,他会粉饰、回避或躲在电子邮件后面,以避免尴尬。
真正的领导者会积极应对,和双方一起坐下来,说:"你们发生了什么,我们谈谈吧。"他明白,回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艰难的谈话虽然会让人不舒服,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去做。
(6)奖励服从者
低级管理的管理者喜欢唯唯诺诺的人----那些点头称是、毫无异议地服从命令的人。他们表扬那些在会议上总是附和的人。
真正的领导者会积极寻找那些敢于挑战自己的人。他们想要那种能说"我觉得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并详细说明理由的人,因为这样才能进步。
(7)总结
管理团队的关键是领导力,这跟你的头衔和位置无关,只跟你每天的心态和选择有关系。
你将员工视为人而非消耗品,与他们建立信任而非命令他们服从,创造一个让别人能够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的环境,那么你就是领导者。
真正的领导者将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都看作一次引领团队的机会。问题不在于你是否有权威,而在于你是否有勇气,站出来引领团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科技动态
1、垂直太阳能板
平时看到的太阳能板,一般是斜对着太阳。
有些专家提出,可以推广垂直放置的太阳能板。
垂直放置后,太阳能板的正反两面,都可以安装光伏玻璃,从而做到两面采光。
由于不能垂直采光,它的发电功率不如斜放的太阳能板,但是有三个显著的好处:(1)发电时间更长,尤其是冬天;(2)安装简单,不用调整角度正对太阳;(3)不必经常清扫,上面不会堆积杂物和积雪。
2、上月,韩国的国家信息资源院(NIRS)发生火灾,政府的数据中心被烧毁。
这个数据中心托管着韩国政府的云盘。从2018年开始,韩国要求公务员将所有工作文件,保存在云上,而不是个人电脑上,每人有 30GB 的存储空间。
这里保存着韩国所有约75万名公务员个人上传的工作文件。如果硬盘的数据无法恢复,这些文件将永久丢失。
这件事震惊了韩国,政府的云盘居然没有异地备份,这可是云盘起码的要求。
它再次证明,政府维护的计算机系统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问题多多,还不如外包给互联网大厂或者外部采购。
3、ChatGPT 推出"收银台"功能(ChatGPT Checkout)。
它直接在 AI 聊天界面里面,接入了商户和 Stripe 结算平台。
用户不必离开聊天对话框,就能够浏览商品,并下单付款。
这表明,AI 网站已经不止是流量门户了,开始进军电商了。将来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事情,很可能都能在聊天界面里完成。
4、一个美国程序员想搞清楚,意大利面需要煮多久,吃起来口感最好?
他先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意大利面的厚度,凹陷处为1.32毫米,凸出处为1.74毫米。
然后,将这些面条放入水中煮,从9分钟开始,每15秒取出一片,直到14分30秒为止,并做好样本编号。
他和家人逐一品尝这些面条,为口感打分。最终得到结论:水煮时间在10分钟-12分钟之间的面条,口味最好。
为了避免主观臆断,他还对煮熟的面条进行碘酒染色,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如果染色后变成紫红色的部分越多,就说明直链淀粉转化成支链淀粉越多,越易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文章
1、Cloudflare 推出电子邮件发送服务(英文)
Cloudflare 宣布,支持使用 worker 功能发送电子邮件了,以前只支持接收。这意味着,可以自己编程实现个人邮箱了。
2、为什么 Python 开发者喜欢类型系统(英文)
Meta 公司有一个 Python 类型检查器 Pyrefly。本文是开发团队介绍为 Python 加上类型有何好处。
3、为什么 TypeScript 代码库充斥 var 语句(英文)
一般来说,JavaScript 代码不应使用 var 语句,而要用 let 和 const。但是,TypeScript 官方编译器大量使用 var 语句,这是为什么?
4、浏览器遇到撤销的 HTTPS 证书会怎样?(英文)
本文介绍浏览器怎么检查 HTTPS 证书是否被撤销。
5、当你有 1M 上下文窗口时,谁还需要 git?(英文)
作者意外发现,大模型会记忆代码,从而相当于有了代码备份。
6、我用 Raspberry Pi Zero 搭建了一个 VPN 网关(英文)
本文是一篇教程,作者用 Raspberry Pi Zero 架设了一个内网的 VPN 网关,让外网可以访问内网服务。
7、URL 设计(英文)
一篇很多年前的文章,介绍怎么设计 URL。作者的理念是,URL 不是写给机器的,而是写给人看的。
工具
一个开源的 Web 应用,对图片和 PDF 文件进行 OCR(文字识别)。
2、pdoc
一个 Python 工具,根据代码注释生成 API 的网页文档。
一个基于 Web 的图片编辑器,可以当作 PhotoShop 的简单替代品。
4、Cat TV
这个网站可以在画布上,添加动态生物和静态物体,然后播放给猫咪看。(@lyf22351-debug 投稿)
一键生成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应用商店标准截图的 Web 应用。(@wengqianshan 投稿)
基于网络书签应用 linkding 的中文加强版。(@WooHooDai 投稿)
专为 Electron 应用打造的高性能异步存储库。(@YougLin-dev 投稿)
开源的 VS Code 插件,通过 P2P 连接,实现多人实时协作开发。(@kermanx 投稿)
一个开源的 Web 应用,用于即时处理苹果回传的消费数据,帮助开发者防范欺诈退款。(@seth-shi 投稿)
10、Translator
开源的安卓应用,使用 Firefox 翻译模型提供本地翻译,支持图片翻译。
AI 相关
GitHub 发布 Copilot 的命令行版本。
很多 AI 模型有 VS Code 编辑器插件,这个工具可以让 VS Code 把这些模型暴露出来,提供 API 调用。
AI 统一调用工具 Ollama 开放了网络搜索 API,你可以自己编程,通过它进行 web 搜索。
免费 AI 对话网站,无需登录,直接使用,目前提供主要的一些免费模型。(@yvonuk 投稿)
5、AxonHub
开源的 AI 网关应用,为不同的 AI 模型提供统一的 API 兼容层,配备 Web 控制面板。(@looplj 投稿)
开源的浏览器插件,为浏览器接入 AI,可以替代 ChatGPT 插件,支持本地模型。(@xukecheng 投稿)
资源
这个网站可以输入女性的择偶条件,然后根据中国男性的统计数据,给出100万男性中有多少人符合条件。(@hongtaoh 投稿)
2、历史气温数据查询
查询全球各地历史气象数据的在线工具。(@pipi32167 投稿)
苹果设备(iPhone/iPad/mac)历年的系统自带壁纸。(@fenggit 投稿)
这个网站可以一键查询邮箱服务器配置。输入邮箱地址,就能获取 SMTP 、IMAP 、POP3 、EAS 等参数。(@Leaking 投稿)
5、全球儿歌乐园
这个网站收录全球各国儿歌,可以在线播放。(@yimiqidage 投稿)
图片
1、音乐教堂
秦皇岛海滨广场的中央有一座迷你音乐厅,叫做"音乐教堂"。
这个音乐厅很小,只有一个下沉式舞台,上面是两层座位,最多只能容纳48个听众。
这个建筑物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屋顶是升降的。
夏天晴朗的时候,屋顶就会升起,使得音乐厅有海边露天的感觉。
天气不好的时候,屋顶就会降下。
2、啄木鸟啄洞
这是2025年国际鸟类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啄木鸟在橡树上啄洞。可以看到,几十个洞里都放着它找来的橡子。
文摘
邮件列表(mailing list)作为一种古老的讨论工具,永远不会消失,原因有这样几个:
(1)它不需要特殊的软件,用户只要一个邮件客户端,就可以加入。
(2)它很方便,你可以在一个地方加入20个邮件列表。
(3)它没有安全风险,不会被入侵,也不会泄漏你的隐私。
(4)它是异步的,不要求实时互动。你 可以在有网的时候,下载邮件并阅读,不会错过任何东西,然后在离线时撰写回复。
(5)它不耗费资源(CPU、内存、磁盘、带宽等),很容易备份和迁移。
言论
1、
AI 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因为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无限的,我们总能找到新的事情让人们去做。
AI 的问题是,它会导致大规模愚蠢。人们会用它来替代思考,并在此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智能,结果就是愚蠢的人们依赖着智能的机器。
-- 一位美国软件公司 CEO
2、
大多数 AI 应用的创始人认为,他们正在构建 AI 产品。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在构建上下文选择系统。
3、
2010年的估计是,破解一个768位 RSA 密钥,所需的能量可以将两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的水,从 20°C 加热至沸腾。
4、
看到 TikTok 在美国流行后,Facebook 才意识到,将自己定位为社交网络实际上限制了发展。
互联网唯一的稀缺资源是用户的注意力,限制用户只能看到社交网络的内容,无异于束缚自己,陌生人的内容能更能抓住用户的目光。TikTok 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操作形式,还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社交网络。
5、
土豆被认为是健康食品,橄榄油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但是使用橄榄油炸出的土豆片,就被认为是垃圾食品。这是怎么回事?
-- Reddit 用户
往年回顾
傅盛回忆录(#321)
非线性的世界,线性的你(#271)
全世界最繁荣的行业(#221)
云服务流量有多贵?(#171)
(完)
文档信息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
- 发表日期: 2025年10月10日
早报|折叠屏iPhone中框材质曝光/阿维塔回应车辆起火,排除电池故障/Figure 发布「最像人类的机器人」

Sora 首周 iOS 下载量达 62.7 万,超越 ChatGPT 首发成绩
腾讯回应 VIP 设备超限「封号」争议:为防止黑灰产
🦾
分析师:折叠屏 iPhone 将采用钛合金与铝材,厚度仅 4.5mm
Mark Gurman 质疑「天线门」修复:真正解决在 iPhone 4s
阿维塔 06 福建起火致 8 车受损,官方回应排除电池故障
NBA 中国携手阿里云:AI 与云计算打造全新观赛体验
Qwen 将开发机器人,阿里通义最年轻 P10 林俊旸领衔组建具身智能团队
OpenAI 将「ChatGPT Go」订阅扩展至亚洲 16 国
三星重返英伟达供应链,高带宽存储器 HBM3E 获正式采用
GitHub 新增支持使用 Apple 登录:可绑定现有账户
台积电 Q3 营收突破 340 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
更快、更强、更省电,英特尔公布 Panther Lake 处理器架构细节
全球新能源车 8 月销量超 170 万辆:比亚迪领跑,小米崛起
戴尔 CEO:AI 数据中心未来或将「过剩」,电力成最大瓶颈
OPPO Find X9 系列官宣,定档 10 月 16 日
Figure 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03」:面向家庭与大规模应用

Sora 首周 iOS 下载量达 62.7 万,超越 ChatGPT 首发成绩
应用情报公司 Appfigures 最新数据显示,OpenAI 推出的新应用 Sora 在 iOS 平台上线首周共获得约 62.7 万次下载,超过了 ChatGPT 推出时的首周表现。
Sora 于 9 月 30 日正式发布,当日即录得 5.6 万次下载,并迅速跻身美国应用商店综合类下载榜前三。
到 10 月 3 日,其排名已升至榜首。相比之下,ChatGPT 在首周的 iOS 下载量为 60.6 万次,但当时仅在美国市场开放,而 Sora 同时覆盖了美国和加拿大市场。若仅计算美国地区,Sora 的首周下载量也达到 ChatGPT 的约 96%。
值得注意的是,Sora 目前仍采取邀请制,而 ChatGPT 在发布时则面向更广泛的公众开放。
这意味着,在更高门槛下,Sora 依然展现出强劲的用户吸引力。
Appfigures 数据还显示,Sora 在 10 月 1 日的日下载量达到峰值 10.78 万次,此后虽有波动,但整体保持稳定。
然而,在亮眼的表现背后,Sora 也暗藏争议。
据 CNBC 报道,美国电影协会(MPA)近日公开表示,OpenAI 新推出的视频生成模型 Sora 2 正被用于大量侵犯版权的内容创作,要求公司「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加以制止。
MPA 首席执行官 Charles Rivkin 在声明中指出:「自 Sora 2 发布以来,侵犯我们成员电影、剧集和角色的视频在 OpenAI 平台及社交媒体上大量出现。」
OpenAI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随后在博客中回应称,公司将为版权方提供「更细粒度的控制」,并将从此前的「默认允许、版权方需主动提出」机制,转变为「需版权方明确授权」的模式。
近年来,关于 AI 与版权的争议不断,这也成为 OpenAI 发展过程中一大绕不开的议题和挑战。
分析师:折叠屏 iPhone 将采用钛合金与铝材,厚度仅 4.5mm
据 MacRumors 报道,分析师最新报告显示,苹果计划在 2026 年推出的折叠屏 iPhone 将采用钛合金与铝材混合框架设计。
消息人士指出,钛金属将用于承受主要应力的部位,而铝材则可能用于减轻整体重量。
此前有传闻称,折叠屏 iPhone 的厚度在展开状态下仅约 4.5mm,比 iPhone Air 更薄,因此需要更坚固的结构来避免弯折问题。
苹果在 iPhone Air 上首次大规模使用钛合金,并在多项弯折测试中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
关于具体材质组合,分析师 Jeff Pu 表示苹果将采用「钛合金 + 铝材」方案,而另一位分析师郭明錤则预测苹果会在机身框架中使用钛合金与不锈钢,并在铰链部分引入「Liquidmetal」(液态金属)材质以提升耐用性。
据悉,这款折叠屏 iPhone 将归入 iPhone 18 系列,预计在 2026 年 9 月发布。爆料称其外屏尺寸约为 5.5 英寸,展开后可达到 7.8 英寸。

腾讯回应 VIP 设备超限「封号」争议:为防止黑灰产
近日,有用户反映腾讯视频 VIP 因设备登录超限被「封号」7 天,引发广泛讨论。
截图显示,该账号已在 4 台设备上使用,超过最多 3 台的上限,因此自 10 月 7 日起进入账号保护期,预计 10 月 14 日恢复。
根据腾讯视频规则:
- 普通 VIP 最多支持 3 台设备登录,仅允许 1 台同时播放;
- SVIP 可登录 8 台设备,支持 3 台同时播放;
- 家庭卡可登录 10 台设备,支持 4 台同时播放。
当账号进入保护期,用户可通过等待系统自动恢复、手机号验证、主设备移除多余设备,或升级至 SVIP/家庭卡等方式恢复。
但手动恢复仅有 2 次机会,耗尽后无法再次操作。
不少用户质疑此举「霸王条款」,认为会员服务具有时效性,被封停期间费用不予退还不够合理。
对此,腾讯方面回应称,措施旨在防止黑灰产,尤其是盗版与账号共享租赁等行为。
Mark Gurman 质疑「天线门」修复:真正解决在 iPhone 4s
2010 年,苹果发布 iPhone 4,但很快用户发现,当以常见姿势握持手机时,信号栏会骤降。
彼时,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甚至回应称「用户握持方式不对」。然而,最终苹果不得不为用户提供免费保护壳,并面对集体诉讼。
最近,该话题再度浮出水面,更多细节也被披露。
9to5Mac 的最新报道指出,「天线门」真正的关键并非硬件缺陷,而是信号显示算法存在问题:苹果当时的计算公式过于「乐观」,导致弱信号环境下依然显示 4 至 5 格信号。
而一旦握持导致衰减,信号栏会从「满格」瞬间跌至 2 格,形成「灾难性」落差。
报道中,软件工程师 Sam Henri Gold 对比固件后发现,苹果在 iOS 4.0.1 中仅修改了 CommCenter 框架中的一张查找表,总计 20 字节数据。
调整后,信号栏下降曲线更加平滑,用户更难看到「瞬间掉格」的情况。同时,苹果还悄然加高了信号栏的显示高度,让 1 格和 2 格信号看起来「不至于过于糟糕」。
不过,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在 X 上直言「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他认为该更新并未真正修复问题,只是「掩盖了信号栏的显示」,真正的解决方案是 iPhone 4s 上重新设计的天线系统。
阿维塔 06 福建起火致 8 车受损,官方回应排除电池故障
据红星新闻报道,10 月 5 日,福建宁德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一辆阿维塔 06 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导致周围 7 辆汽车被引燃,最终 8 车不同程度受损。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昨天,阿维塔方面发布情况说明称,火灾发生在副驾驶座椅位置,事发时电池包电压、温度、气压均正常,已排除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高压电控故障等原因。
官方表示,可能导致起火的其他因素仍在进一步查验中。阿维塔强调,已第一时间派出团队协助用户处理,并向相关部门提供完整车辆数据,配合消防展开火调工作。
据疑似车主透露,该车于 8 月 28 日购入,仅使用一个半月,累计行驶 1066 公里。
其在抖音平台上传的视频显示,起火前副驾驶位置冒烟,车机 APP 显示车内温度一度达到 76.4℃。目前该视频已被删除,车主称厂方已联系并承诺妥善处理。
霞浦县消防救援大队通报称,接警后共调派 3 辆消防车赶赴现场,火势于当日 15 时 35 分被扑灭。事故原因及损失情况仍在调查统计中。
资料显示,阿维塔自 2024 年推出 06 与 07 两款增程式车型后,销量快速增长。2025 年 1 至 8 月累计销量达 7.97 万辆,同比增长 119.18%。不过,公司近三年仍处于持续亏损状态。阿维塔方面表示,将继续全力协助车主处理善后,尽最大努力减少财产损失。
NBA 中国携手阿里云:AI 与云计算打造全新观赛体验
据新华社报道,昨天,NBA 中国与阿里云宣布达成多年合作,阿里云将成为 NBA 中国官方云计算与人工智能合作伙伴。双方将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和云计算基础设施,为中国球迷带来全新的观赛与互动体验。
据介绍,NBA 中国将利用阿里云的 AI 与云计算服务,推出一系列数字球迷互动计划。双方将开发专属 AI 模型,结合 NBA 丰富的数字资产,为 NBA App 用户提供实时比赛集锦、篮球历史数据、球员深度分析以及热点话题互动讨论。
此外,NBA 中国的数字平台,包括 NBA App、官网及小程序,也将全面采用阿里云的基础设施。通过智能分析工具,平台能够生成更深入的数据洞察,进一步提升球迷互动体验。
据悉,本届中国赛将由布鲁克林篮网队对阵菲尼克斯太阳队,两场比赛分别于 10 月 10 日晚 8 时和 10 月 12 日晚 7 时在澳门威尼斯人综艺馆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 NBA 中国赛将首次展示阿里云引入的多项前沿 AI 技术,其中包括 360 度实时回放系统。
该系统利用 AI 算法捕捉球员动作,并生成环绕视角的高质量回放画面,让关键比赛瞬间更加突出。
此外,球迷还可通过线上渠道和线下展会,体验由通义千问大模型支持的多种互动玩法。
Qwen 将开发机器人,阿里通义最年轻 P10 林俊旸领衔组建具身智能团队
近日,阿里通义千问大语言模型负责人林俊旸在 X 上发文透露,他已在团队内部组建了一个专注于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小组。
据介绍,多模态基础模型正在从「基础模型」演进为能够调用工具与记忆的「基础智能体」,并借助强化学习实现长时序推理。
林俊旸表示,这些智能体「应该从虚拟世界迈向物理世界」。
资料显示,林俊旸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达摩院参与 M6、OFA、CogView 等多模态项目,后带队打造 Qwen3-Max、QwQ-32B 等旗舰模型。通义千问的多模态理解与推理能力,几乎都出自其团队之手。
OpenAI 将「ChatGPT Go」订阅扩展至亚洲 16 国
据 TechCrunch 报道,OpenAI 宣布,其低价订阅计划「ChatGPT Go」已扩展至亚洲 16 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阿富汗、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该计划定价低于 5 美元,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等市场支持本地货币支付,其余国家则需以美元结算,最终价格会因当地税费有所差异。
据介绍,「ChatGPT Go」相比免费版提供更高的每日消息额度、图片生成和文件上传次数,并配备双倍记忆容量,以生成更个性化的回复。
OpenAI 表示,自 8 月在印度首发以来,该计划已推动东南亚地区的周活跃用户数增长至原来的 4 倍。
三星重返英伟达供应链,高带宽存储器 HBM3E 获正式采用
据韩媒 News1 报道,英伟达已正式确认将在最新 AI 加速器 GB300 中采用三星电子第五代高带宽内存 HBM3E。
这一决定意味着三星在经历多年波折后,终于重新进入英伟达的供应链,预计将对全球 HBM(高带宽内存)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在 2024 年 3 月的 GTC 大会上,黄仁勋曾在三星 HBM3E 模组上亲笔签下「Jensen Approved」(老黄认可),引发外界对合作的猜测。
然而,三星屡次未能拿下订单,甚至在 2025 年 CES 上遭遇黄仁勋「HBM 需要重新设计」的公开评价。此后,李在镕推动团队在今年上半年交付了重新设计的样品,才最终获得英伟达认可。
此外,报道还提到,李在镕在与黄仁勋的信件往来中表达了采购 5 万颗英伟达 GPU 的意向。
外界推测,这批 GPU 或将用于三星的 AI 转型战略,包括与 OpenAI 合作建设的浦项 AI 数据中心。三星方面此前已公开表示,计划到 2030 年将 AI 应用覆盖 90% 的业务运营。
GitHub 新增支持使用 Apple 登录:可绑定现有账户
据 9to5Mac 报道,近日,GitHub 宣布正式支持「使用 Apple 登录」,用户可通过 Apple 账号快速注册新账户,或将现有账户与 Apple 账号绑定。
「使用 Apple 登录」自 2019 年推出以来,一直以隐私保护为核心卖点。用户在登录第三方服务时,可以选择隐藏真实邮箱地址,并通过双重认证提升安全性。
Apple 表示,该功能仅要求网站或应用获取姓名和邮箱等必要信息,不会进行跨平台跟踪。
GitHub 此次更新为用户提供了除 Google 登录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官方介绍称,用户可直接使用 Apple 或 Google 凭证创建新账户,或将现有 GitHub 账户与 Apple 账号绑定,从而减少额外密码管理的负担。
GitHub 同时建议用户启用双重认证,并为账户添加密码或通行密钥,以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台积电 Q3 营收突破 340 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
近日,台积电公布 2025 年第三季度营收数据,合并营收达新台币 9899 亿元(约合 341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3%,创下历史新高。
该成绩超出公司此前给出的指引区间新台币 9222 亿元至 9570 亿元(约合 318 亿至 330 亿美元)。
其中,9 月单月营收为新台币 3309.8 亿元,同比增长 31.4%,环比下降 1.4%。累计 1 至 9 月营收达新台币 2.76 兆元,同比增长 36.4%,已领先全年 30% 的增长目标。
更快、更强、更省电,英特尔公布 Panther Lake 处理器架构细节
据英特尔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行的 Tech Tour 活动上,英特尔首次公开了下一代酷睿 Ultra 处理器「Panther Lake」的架构细节。
据介绍,这是首批基于 Intel 18A 制程的量产产品,采用全新的 P 核、E 核与 LPE 核三层混合设计,目标是在性能与能效之间实现平衡。
- 核心配置:旗舰型号 Panther Lake-H 将配备 4 个 Cougar Cove 架构性能核心、8 个 Darkmont 架构能效核心,以及 4 个低功耗高效核心(LPE-core);
- 制程工艺:CPU 核心模组基于 Intel 18A 制程打造,图形单元采用台积电 N3E 工艺,平台控制芯片则使用台积电 N6 工艺;
- 图形与 AI:集成代号「Celestial」的 Xe3 GPU,最多 12 个执行单元;同时搭载新一代 NPU 5,AI 算力显著增强;
- 性能展望:IPC 相较前代预计提升 5% 至 13%,高规格型号最大热设计功耗可达 45W,为性能释放提供更大空间;
- 工艺突破:Intel 18A 引入 RibbonFET 全环绕晶体管与 PowerVia 背部供电,能效提升最高 15%,同等性能下功耗降低最多 25%,晶体管密度提升 30%。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解禁仅限于架构与工艺层面,具体产品型号与性能评测预计要等到 2026 年初的 CES 展会后才会公布。
相关阅读:英特尔想造一种很新的 AIPC
全球新能源车 8 月销量超 170 万辆:比亚迪领跑,小米崛起
CleanTechnica 近日发布了 8 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报告。
报告显示,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继续扩张,单月注册量超过 170 万辆,同比增长 14%。其中,纯电动车(BEV)销量突破 110 万辆,占全球汽车市场 18%。
品牌方面,比亚迪依旧稳居全球第一,尽管插混销量连续下滑,但凭借庞大的产品矩阵和稳定的纯电交付量,仍保持领先优势。
特斯拉位列第二,吉利则凭借同比 173% 的增长首次突破六位数,排名第三。
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汽车凭借 SU7 和 YU7 两款车型的火爆,8 月销量达到 3.6 万辆,首次进入全球前二十,并在品牌榜单中跻身上半区。
这意味着小米已成为继比亚迪、吉利、零跑、蔚来之后,又一家快速崛起的中国新势力。
整体来看,2025 年 8 月全球新能源车(含 BEV 与 PHEV)市场份额达到 27%,若加上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全球已有 36% 的新车具备电气化属性。
调研:96% 门店称补贴退坡影响购车意愿,新款车型吸走大部分流量
车 Fans 发布的国庆假期一线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超过 72% 的门店反馈进店量上涨,其中新能源门店表现略优于燃油车。
据悉,本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 205 份,其中新能源门店 156 家,占比 76%,燃油车门店 49 家,占比 24%。门店类型包括城市展厅 77 家、4S 店 117 家、二级经销商 11 家。
报告指出,政策退坡与新款车型发布成为拉动消费的关键因素,消费者「赶末班车」的购车需求明显增强。
调研显示,96% 的门店认为置换补贴退坡对购车意愿产生影响,其中 64% 反馈「明显影响」。
与此同时,「新款发布」对进店的吸引力(70%)已超过「降价增配」(49%),显示出产品迭代效应正在取代单纯价格战。
在品牌营销方面,32% 的门店认为请「品牌代言人」并非必要,不同品牌在代言人选择上呈现分化趋势:以中年男性为主的品牌更倾向老牌明星,而面向 Z 世代的新势力则偏好新生代偶像。
部分销售人员则希望企业家本身成为品牌代言人,以增强信任感。
Discord 确认约 7 万用户身份证照片遭泄露
据 The Verge 报道,近日,Discord 发言人 Nu Wexler 表示,约有 7 万名用户的政府身份证照片可能在一起涉及第三方客户服务提供商的数据泄露事件中遭到曝光。
该事件最初于上周披露,攻击者声称掌握「1.5TB 年龄验证相关照片,共计 2,185,151 张」,并试图以此勒索 Discord。
Discord 强调,此次事件并非平台本身遭入侵,而是其使用的第三方服务出现安全漏洞。公司指出,外界流传的部分数据规模说法并不准确,属于勒索方的虚假信息。
在全球受影响的账户中,我们已识别出约 7 万名可能政府身份证照片遭曝光的用户,这些照片由供应商用于审核与年龄相关的申诉。我们不会对责任方的违法行为作出任何妥协。
目前,Discord 已联系所有受影响用户,并与执法部门、数据保护机构及外部安全专家合作,确保系统安全。
同时,该公司称已终止与受影响供应商的合作。除身份证照片外,姓名、用户名、电子邮件、信用卡后四位及 IP 地址等信息也可能在此次事件中受到影响。
Discord 是一款专为社群设计的免费网络实时通话软件与数字发行平台,主要针对游戏玩家、教育人士、朋友及商业人士。
戴尔 CEO:AI 数据中心未来或将「过剩」,电力成最大瓶颈
据 CNBC 报道,戴尔科技 CEO 迈克尔・戴尔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极其强劲」,但未来数据中心的建设数量可能会出现「过多」的情况。
迈克尔・戴尔指出,随着大语言模型逐步演进为多模态、多智能体系统,市场对 AI 处理能力的需求持续攀升。戴尔科技的服务器网络业务去年增长 58%,上季度更是同比大涨 69%。
目前,该公司 AI 服务器搭载英伟达 Blackwell Ultra 芯片,客户包括 CoreWeave 以及埃隆・马斯克旗下的 xAI。
不过,迈克尔・戴尔也强调,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 AI 数据中心扩张的关键因素。「许多客户会告诉我们,不要提前交付服务器,因为他们的机房还没有足够的电力支持。」
他提到,OpenAI 与英伟达在 9 月宣布合作建设至少 10 吉瓦的数据中心,相当于约 800 万户美国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目前,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均已宣布数十亿美元的 AI 数据中心投资计划。
美国能源信息署预计,2025 年美国电网将新增 63 吉瓦电力容量,而 OpenAI 与英伟达的项目 alone 就占据近 16%。
迈克尔・戴尔总结称:「如果要生成数十万亿个 token,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依赖庞大的算力与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 CEO 黄仁勋此前也在一次与 CNBC 的访谈中谈到该问题。
他认为,AI 数据中心应建设配套的离网发电能力,以「更迅捷地满足 AI 算力对电力的需求,且不会对一般居民的用电造成影响」。

OPPO Find X9 系列官宣,定档 10 月 16 日
昨天,OPPO 携手乒乓球世界冠军孙颖莎,正式官宣 Find X9 系列。
官方表示,此次特别配色正式命名为「追光红」,寓意「因光而来,追光而行」。
据介绍,Find X9 系列搭载全新丹霞色彩还原镜头、4K 超清实况照片、哈苏 2 亿超清镜头、全焦段 8K 超清照片等功能,主打「够清晰、够还原、够哈苏」的拍摄体验。
- 外观方面,「追光红」采用全新绒砂工艺,玻璃与金属质感交织,呈现「绒光交织」的梦幻效果,并配合超精密冷雕工艺,使镜头模组与机身浑然一体;
- 性能方面,该系列将首批搭载天玑 9500 旗舰芯片,并配备全新一代「潮汐引擎」;
- 续航方面,据此前报道,Find X9 标准版电池容量为 7025mAh,Pro 版达 7500mAh。
OPPO Find X9 系列将于 10 月 16 日 19:00 全球首发,主打强劲影像实力与精致外观设计,定位「美学旗舰」。
此外,OPPO 也于昨天官宣 ColorOS 16 正式开启内测招募,首批覆盖机型数量达到 30 款,包括一加 13 系列、Ace 5 系列,以及 OPPO Find X8、Find N5 等多款旗舰与平板产品。
Figure 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03」:面向家庭与大规模应用
今日凌晨,机器人公司 Figure 正式发布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 03」,定位为通用型平台,目标是进入家庭场景并支持大规模商用。
官方介绍称,Figure 03 在硬件与软件上进行了全面重构,主要亮点包括:
- HelixAI支持:配备全新视觉-语言-动作感知系统,采用重新设计的传感器与手部结构,可实现更高频率的视觉运动控制。
- 家庭场景优化:机身覆盖软质织物,减少夹点风险;体积较 Figure 02 缩小 9%,更易在家庭环境中移动;支持 2 kW 无线充电与无线数据传输。
- 手部与触觉升级:新一代指尖传感器可感知低至 3 克压力,提升对易碎或不规则物体的抓取稳定性。
- 量产能力:Figure 03 采用压铸、注塑等工艺,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并在自建工厂 BotQ 投产,首期年产能可达 1.2 万台,未来四年目标累计 10 万台。
- 商用拓展:改进的执行器与感知系统支持更快的搬运与精细操作,适用于物流、制造等场景,并可定制外观与制服。
Figure 表示,Figure 03 的推出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性原型向可规模部署产品的转变,未来将逐步进入家庭与商业市场。
百灵发布万亿参数旗舰模型,高效推理与跨模态能力全面升级
昨天,百灵大模型团队正式推出 Ling 2.0 系列的首款旗舰非思考模型 —— Ling-1T。
据介绍,该模型基于 Ling 2.0 架构打造,总参数规模达到 1T,每个 token 激活约 50B 参数,并在超过 20T token 的高质量语料上完成预训练,支持最高 128K 上下文窗口。
官方介绍称,在代码生成、软件开发、竞赛数学、逻辑推理等多项高难度基准测试中,Ling-1T 均展现出领先优势,与多款开源及闭源旗舰模型相比不落下风。
此外,Ling-1T 在智能体工具调用任务中展现出较强的迁移与泛化能力,即便未引入大量操作轨迹,仅通过少量指令微调即可达到约 70% 的调用准确率。团队表示,这些能力构成了通用智能体的关键基础。
Ling-1T 目前已在 HuggingFace、ModelScope、GitHub 等平台开源,国内外开发者均可下载体验。
HuggingFace:https://huggingface.co/inclusionAI/Ling-1T
ModelScope:https://modelscope.cn/models/inclusionAI/Ling-1T
GitHub:https://github.com/inclusionAI/Ling-V2
专为 AI 笔记本打造,英睿达 LPCAMM2 内存速度升级至 8,533 MT/s
昨天,Micron 美光宣布其 Crucial 英睿达 LPCAMM2 内存再度升级,速度最高可达 8,533 MT/s,容量最高 64 GB,定位新一代 AI 笔记本电脑。
官方称,该产品在性能和能效方面均优于传统 DDR5 SODIMM,传输速率提升可达 1.52 倍。
LPCAMM2 基于 LPDDR5X 技术,体积不到标准 SODIMM 的一半,支持用户自行升级和维修,有助于延长设备寿命并减少电子废弃物。
美光表示,该模块在多任务处理、AI 工作负载以及数据密集型应用中表现突出,适合开发者、创作者和移动办公人群。
目前,Crucial 英睿达 LPCAMM2 已兼容联想和戴尔的下一代 AI 移动工作站,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厂商采用。
告别邀请制:AI 浏览器 Dia 正式推出
日前,The Browser Company 宣布旗下全新 AI 浏览器 Dia 正式面向所有用户开放,结束自 2024 年 6 月以来的邀请制测试阶段。
在定位上,Dia 被视为 Arc 浏览器的继任者,主打深度整合人工智能功能。
官方表示,Dia 兼容苹果 M1 及以上芯片,要求 macOS 14 或更高版本系统。
在版本方面,Dia 提供免费版与 Pro 版:
- 免费版支持在任意标签页直接发起 AI 对话、创建个性化「自定义技能」、在查询时引用标签页内容并添加附件,以及通过「记忆」功能学习用户偏好;
- Pro 版定价为每月 20 美元(约合人民币 142.6 元),提供 14 天免费试用,并承诺在遵守服务条款的前提下,开放无限制的 AI 聊天额度。
相关阅读:我的宝藏 AI 浏览器被 43 亿「贱卖」了,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

国庆中秋 8 天假期国内出游 8.88 亿人次,花费超 8090 亿元
昨天,据人民日报报道,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 8 天假期,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到 8.88 亿,较 2024 年国庆 7 天假期增加 1.23 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为 8090.06 亿元,同比增加 1081.89 亿元。
有网友调侃称「明年如果假期延长至 10 天,或许国内出游人次将突破 10 亿」。也有旅客表示「在机场看到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感受到国内旅游市场的国际化氛围」。
滴滴:双节假期异地打车需求上涨 89%,站点巴士累计运送旅客超 100 万人次
滴滴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出行需求强劲,多个板块同比增长超 100%。
- 预约与长线出行:预约用车需求上涨 58%,桂林涨幅最高达 331%;长线出行中 00 后与 95 后贡献近半;
- 大巴与快送:滴滴站点巴士累计运送超 100 万人次,完座规模增长 86%;快送订单同比增长 202%,鲜花、蛋糕、行李、宠物配送需求突出;
- 文旅融合:景德镇「鸡排哥」摊位周边打车需求同比上涨 616%,多地景区与展演活动带动用车需求成倍增长;
- 租车与新能源:租车订单量同比激增 212%,创历史新高;假期充电需求同比增长 44%;
- 入境与海外出行:入境用户打车订单同比上涨 139%,上海、深圳、广州最受欢迎;海外出行需求较暑期翻倍,首尔、新加坡、曼谷等地热度突出。
ZARA 携手 50 位创意先锋推出周年特别系列
ZARA 迎来品牌成立 50 周年之际,继此前携手 50 位国际超模推出纪念影像大片后,再次邀请来自全球的 50 位创意先锋,共同打造周年特别系列。
此次合作横跨时尚、音乐、摄影、电影与设计等多个领域,参与者包括设计师 Pierpaolo Piccioli、Anna Sui 与 Philip Treacy,彩妆大师 Pat McGrath,艺术家龙家升,导演 Pedro Almodóvar 与 Luca Guadagnino,以及摄影师 Annie Leibovitz、Steven Meisel 与 David Sims 等。
每位创作者仅设计一件作品,从夹克、包袋、睡袋到椅子、宠物配件,形式多样,展现他们对日常物件的独特诠释。
据悉,该系列的收益将捐赠给环保组织「Women’s Earth Alliance」,并向艺术家们选定的 50 家慈善机构捐赠 20,000 欧元。
泡泡玛特 Hirono「时间后头」艺术展落地嵊山岛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泡泡玛特携手携程旅行,将 Hirono「时间后头」公共艺术展览带到浙江舟山嵊山岛后头湾绿野仙踪。
据介绍,本次展览以「当人类计时停摆,自然接管一切」为主题,结合艺术装置与主题展览,探索时间流逝与生态重塑的哲学意境。
展览现场选用了 Hirono 小野庇护所系列中的鸟人装置,与岛上斑驳石墙、废弃民居和蜿蜒石板路相互呼应,整体呈现出做旧质感。
不同于其他 IP 装置常见于人流密集的热门景点,Hirono 小野延续了「走野路子」的艺术路线,继去年在阿那亚打造 8 米高雕塑装置后,此次落地嵊山岛,将艺术与在地文化深度融合,使装置成为情绪的外延,并在户外空间中获得最大释放。

《阿凡达:火与烬》定档 12 月 19 日,中美同步上映
据 20 世纪影业官微,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宣布,《阿凡达:火与烬》(阿凡达 3)已确认引进中国内地,将于 12 月 19 日上映,并与北美市场同步。
影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剧本由里克・杰法和阿曼达・银色共同撰写,主演阵容包括山姆・沃辛顿、佐伊・索尔达娜、西格妮・韦弗、斯蒂芬・朗、凯特・温丝莱特等。
作为《阿凡达》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本片将继续探索潘多拉星球的纳美人文化。
除《阿凡达 2》中登场的美卡伊纳族外,还将引入两支新族群:其一是「灰烬族」,他们因火山爆发而失去家园,代表纳美人的黑暗面;另一支是「天空族」,乘坐巨型生物在云端迁徙,以贸易为生。
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再登 IMAX 大银幕:219 家影院同步直播
昨天,IMAX China 宣布,2025 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将再次登陆 IMAX 大银幕。
包括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冠亚军决赛在内的关键场次,将于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9 日在全国多达 219 家 IMAX 影院进行实况直播,规模创下新纪录。
据悉,今年的赛事直播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除万达影城、CGV 影城、英皇电影城、万象影城等核心院线外,天津、珠海、昆明等城市也将迎来 IMAX 电竞直播首秀。观众可在超大银幕与沉浸音效中体验临场感与集体观赛氛围。
IMAX China 首席执行官 Daniel Manwaring 表示:「去年我们通过电竞全球直播首秀,将电竞受众转化为 IMAX 的新观众。今年他们以『老朋友』身份回归,验证了多元内容策略的成功。」
近年来,IMAX 已将 NBA 总决赛、巴黎奥运会开幕式、F1 西班牙大奖赛等多项国际盛事搬上大银幕。去年英雄联盟总决赛直播覆盖 88 座城市、158 家影院,平均上座率高达 90%。
本次赛事的 IMAX 直播影票将于 10 月 11 日起开售,10 月 11 日至 21 日为早鸟票阶段,10 月 22 日至 11 月 9 日为常规售票期。观众可通过「影竞联盟」小程序及各影城渠道购票。
动作犯罪片《偷天盗日》定档 10 月 24 日
由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犯罪动作片《偷天盗日》宣布将于 10 月 24 日全国上映。影片今日发布全新角色海报,以拼贴画风格营造强烈视觉冲击。
奥斯汀·巴特勒在片中饰演因一只猫而卷入全城追杀的「倒霉蛋」汉克,角色在黑帮围堵下徘徊于逃避与反击之间。马特·史密斯则以朋克造型亮相,佐伊·克罗维兹等演员同样突破以往银幕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小猫演员奎宁也将登场,为紧张氛围增添轻快色彩。
影片由奥斯汀·巴特勒、佐伊·克罗维兹、马特·史密斯等主演,将于 10 月 24 日登陆全国院线。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设计比宝马还激进?奥迪 A4 E-tron 预计 28 年量产,或有增程版本
奥迪正筹备一款彻底焕新的电动 A4(暂称 A4 E-tron),计划于 2028 年左右上市。
尽管外界早有传闻,但奥迪高层此前从未正式确认 A4 E-tron 的开发计划。但近日,奥迪集团首席执行官 Gernot Döllner(格诺特·多尔纳)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确认了电动 A4 项目的存在。
▲ 奥迪 CEO Gernot Döllner
奥迪设计哲学的彻底重构
奥迪 A4 E-tron 将是一款中型行政轿车,其将基于大众集团新一代的 SSP 平台打造,而非目前 A6/Q6 E-tron 等车型使用的 PPE 平台,新平台的定位和价格也将更贴近于电动版宝马 3 系和奔驰 C 级这两位对手。
新一代宝马 3 系与 C 级电动版续航可达 700 公里以上、充电功率超过 300kW,高性能四驱版本功率在 400 马力级别,因此业界普遍推测,奥迪 A4 E-tron 的核心指标也将与竞品看齐。
但抛开参数,最值得期待的或许是,A4 E-tron 将率先落实奥迪此前提出的「Radical Next」语言,在内外设计上迎来一次重大更新。
A4 E-tron 将成为奥迪首款全面体现 「Radical Next」 设计理念的量产车。这一理念由四个关键词构成——简约、科技、智能、感性。
如果这些理念真正落地,那么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延续燃油时代线条的奥迪,而是一款彻底「重生」的电动 A4。
▲ A4 燃油版
外观方面,A4 E-tron 或将采用全新的纵向矩形格栅设计,四环标志与前灯组融为一体,细长的 LED 灯带贯穿车头,车身线条极度简化,以空气动力学为导向,打造一体化、极简的轮廓。
▲ 由 AutoCar 制作的奥迪 A4 E-tron 渲染图
虽然目前并未有实车流出,但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奥迪 Concept C 概念车来预览一些变化。
在 Concept C 概念车上,奥迪大幅度的简化了车身线条,只留下了一条肩线贯穿车身,并且取消了新车的后窗,让溜背式车顶直接延续到了车辆尾部,整体车身轮廓相当迷人。
▲奥迪 Concept C 概念车
概念车的前脸造型则稍稍值得商榷,Concept C 不再拥有奥迪在燃油时代标志性的蜂窝状格栅前脸,四环标所在的中央区域被一大块黑色的面板所取代,两侧的进气口四周做了隐藏式的熏黑处理,形状和前灯一样变为了横平竖直的细条。
▲奥迪 Concept C 概念车
在车内,奥迪希望通过 A4 E-tron 重新定义「智能」与「情感」的平衡。
奥迪这样描述到:
车内的虚拟按钮更少,触觉元素更多。这也使我们能够将材质感带回车内——那种真实的金属感,「奥迪的咔哒声」,也就是情感。
Concept C 已经为此提供了一些预览:整个座舱内的线条以及门把手、空调出风口等组件都遵循了和车身线条一样的横平竖直设计。
▲ 奥迪 Concept C 概念车内饰
奥迪放弃了他们通常采用的运动型平底方向盘,选择了一个对称的圆形方向盘,上面所有的功能都有圆柱形的实体按键控制。
同时,奥迪在新概念车上提供了可隐藏的10.4 英寸显示屏,如果需要专注于驾驶,这块屏幕可以被完全收起。
▲奥迪 Concept C 概念车内饰
总而言之,或许具体设计仍然值得商榷,但奥迪确实在设计上做出了突破,带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可能性。
新平台、新定位
设计言语之外, A4 E-tron 也被奥迪视为迈向「软件定义汽车」并重塑产品线的关键一步,而这还要从大众命途多舛的 SSP 平台说起。
按照大众集团的规划,SSP 平台于 2021 开始开发,本该于 2026 年上市并推出首款车型以应对电动化时代的竞争,但由于大众软件部门 CARIAD 接连出现问题,该平台将延期至 2027 年搭载于大众 ID.1 车型并于 2028 年投入量产。
大众为 SSP 平台设定了一个相当宏大的战略,他们期望该平台能够汇总不同品牌的车型,从而最大化效率和可扩展性,大众预计 SSP 平台将覆盖 2027 年到 2032 年的约 3000 万辆汽车,实现跨品牌、跨级别的技术共享和成本节约。
除了 ID 系列车型外,奥迪 A4 E-tron、斯柯达明锐以及基于 Cupra Tindaya 概念车的新旗舰 SUV 等车型都将基于这一平台量产。
▲ 大众 ID.POLO
在 SSP 平台的具体技术细节上,目前可以确定的信息有:
支持纯电和增程式两种形式的动力驱动。
支持 800V 或以上的高压电池,能够实现快充和支持高功率电驱动。
支持高阶辅助驾驶。
在芯片供应链和电子电气架构上,大众则在不同地区引入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进行本土化。
在北美,大众汽车正与美国制造商 Rivian 合作开发名为 SDV 的电子电气及软件架构。
在中国,大众以 SSP 为基础,采用其和小鹏合作自主研发的 CEA 架构进行本地化调整,推出了中国可扩展平台 CSP。并且从 2026 年起,大众将尝试在部分纯电车型上使用小鹏的 XNGP 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小鹏自主研发的图灵 AI ADAS 芯片,也将集成至部分大众车型上。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奥迪发起了一波产品攻势,接连推出了上汽奥迪 A5L Sportback、一汽奥迪 A5L 两款燃油车,一汽奥迪 Q6L e-tron、上汽奥迪 AUDI 品牌 E5 Sportback 两款纯电车型来表示自己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以及在智能化、电动化转型中的成果。
但在奔驰宝马纷纷进入所谓「新世代」的当下,奥迪也急需一款能够代表未来、引领方向的车型,A4 E-tron 承担的正是这份重任。
正如奥迪 CEO 所言:
新车的推出将是「公司历史上最大变革」的一部分:奥迪将重构产品阵容、设计语言与组织架构,以应对更严苛的市场环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Model Y 越来越便宜,特斯拉越来越像丰田
一款本应提振市场的平价新车,却让特斯拉的股价经历了一次震荡。
就在特斯拉北美官网上线标准版 Model Y 和 Model 3 的当天,其股价应声下跌 4.45%,市值蒸发约 65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630 亿元)。尽管特斯拉股价后续有所反弹,但近 5 天内仍跌超 6%。
这有些反常。
大家关注的是,这款被命名为 Model Y 「标准版」 的起售价(3.999 万美元,约合人民币 26.4 万元),确实比之前的版本低了 5000 美元。但作为交换,它的续航里程有所缩水,内外饰及舒适性配置也进行了调整,例如方向盘和外后视镜都需要手动调节。
特斯拉甚至把刀挥向了辅助驾驶。新车的 Autopilot 并不支持自主转向,驾驶员在激活该功能后,仍然需要操纵方向盘,将车辆稳在车道里。除非,你愿意花 8000 美元开通 FSD。
这自然也遭到了美国网友的吐槽:
这么高的定价,应该送我 FSD 才对。
「减配」之后,还剩下什么?
面对这台标准版 Model Y,我们首先需要关注一个问题:为了换取一个更低的售价,用户具体放弃了什么?
答案首先指向那些触手可及的舒适与便利性配置。
标准版车型的座椅,不仅用织物替代了皮革材质,前排乘客还会发现座椅通风消失了,方向盘和外后视镜的折叠,也从屏幕里的电动控制,变回了更传统的手动方式。甚至连座椅调节的按钮都被砍掉了,想调个靠背角度都得在中控屏里调。
后排乘客会感受到更明显的变化。那块可以独立控制空调和娱乐功能的后排触摸屏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空调出风口;音响系统的扬声器数量从 16 个减到了 7 个,车窗也从双层隔音玻璃换回了老款 Model Y 的单层。
▲后排中央扶手直接是一整块扒下来,通向后备厢,图片来自:YouTube@Gjeebs
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驾乘体感的调整。
一个不易察觉、但对高频用户影响颇深的改变,发生在后备箱。
在价格更高的焕新 Model Y 上,用户可以通过后备箱内侧的按钮,一键放倒后排座椅,这个功能在装载大件物品时非常方便。如今,这个按钮被取消了。用户需要打开后车门,才能手动放倒座椅。这一点,同样和老款 Model Y 一样。
除此之外,一些看不见的配置也被移除了。例如,曾作为特斯拉一大卖点的 HEPA 高效空气过滤器及其「生化武器防御模式」,在这款车上同样缺席。
▲ 前备箱也变得更加简陋,大图片来自:YouTube@EverydayChris
特斯拉最大胆的调整发生在驾驶辅助系统上。标准版车型所搭载的 Autopilot,其核心的自动辅助转向功能遭到移除。
这意味着,标准版 Model Y 的车主在开启驾驶辅助时,车辆只会进行纵向的速度控制(ACC),而不会提供横向的转向辅助。在高速和环路场景下,驾驶员需要全程自己保持车道。对于早已习惯了 L2 级驾驶辅助的用户来说,这是一次体验上的显著降级。
那么,在放弃了如此多显性配置之后,特斯拉为这台标准版 Model Y 留下了什么?
驾驶本身没有妥协。虽然零百加速时间延长到了 6.8 秒,但新车的底盘响应、转向手感以及作为电动车最根本的动力输出特性,依然维持了特斯拉一贯的水准。高效可靠的三电系统,包括精准的续航预估和成熟的电池管理,这些作为车辆「工具属性」的根基,并没有太多妥协。
这种核心体验的完整性,也延伸到了用车全周期的补能上。
标准版车型的车主,依然可以无差别地使用特斯拉遍布全国的超级充电网络。这个网络的规模、可靠性和「即插即充」的便利性,至今仍是特斯拉最深厚的护城河之一。
连接这一切的软件生态底层,同样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尽管后排屏幕消失了,但前排那块核心大屏的流畅度、UI 设计和核心功能——包括导航、娱乐、哨兵模式、爱犬模式以及 OTA 升级,都与高配车型完全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这类在冬天能极大提升基础舒适度的功能,也被留了下来。
这种取舍的结果,是用户得到了一台在核心驾驶与生态体验上没有太多妥协的特斯拉。
然而,不同于内外饰因成本而移除物理硬件,Autopilot 的降级并非出于成本原因。这台车上所有的摄像头和传感器,都完全具备实现车道居中保持的能力——用户可以付费选装 FSD 来重新获得该功能,恰好证实了这一点。
▲标准版上的摄像头一个没少
特斯拉把一项过去被视为品牌基础体验的功能,从产品中剥离,并将其打包进更昂贵的软件服务中…… 小算盘打得很响,大概率是为了激励用户为 FSD 付费,从而推进他们「软硬一体」的商业模式。
虽然可以理解,但这让用户的购买决策变得不再纯粹,它们必须在接受一个功能不完整的基础产品,和支付一笔高昂费用来解锁本应具备的功能之间进行权衡。
如果把这步棋放在中国市场,风险不小。
在中国,特斯拉越来越像丰田
就在标准版 Model Y 揭示其硬件「减法」的同时,特斯拉的软件能力,正经历一次重要的「加法」迭代。
特斯拉几乎在同一时间,向北美市场推送了 FSD(Full Self-Driving)的 V14 版本。根据官方说明和首批用户反馈,这次更新整合了其 Robotaxi 项目的技术成果,是一次关键的升级。
FSD V14 所展示的能力,让车辆的自主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用马斯克的话来说,是它「有了自己的意识」
最核心的变化是,它不仅能在公开道路上进行导航辅助驾驶,还能自主驶入停车场寻找车位,甚至可以在没有地图先验信息的私人车库或庭院中完成泊车, 处理城市之外的、更刁钻的「车位到车位」完整行程。比如,它能够开进山林里的杂乱车库,然后把车停好。
在一些复杂的动态场景中,它的表现也更接近人类驾驶员。例如,系统可以识别并主动为鸣笛的紧急车辆(如救护车、消防车)靠边让行。
总之,FSD V14 所描绘的,是一个「AI 司机」不断进化的未来。
但马斯克这套美好的蓝图,在中国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阻力。
FSD 在中国要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阻力,来自法规与数据层面。FSD 的训练和运行,依赖海量真实世界数据的反馈。但在中国,出于数据安全和测绘法规的严格要求,这些数据的采集、存储和跨境传输都受到严格监管。
即便抛开这些复杂的合规流程不谈,FSD 高达 6.4 万元的售价,也为其在中国的普及设立了极高的门槛。当竞争对手们普遍将城市导航辅助驾驶作为车型的核心标配功能,甚至是免费提供时,FSD 的高价策略,使其难以成为一个大众化的选择。
这笔高昂的费用,在中国本土品牌的衬托下,显得愈发不菲。
目前,中国的消费者已经能以更低的成本,甚至无需额外付费,在小鹏、鸿蒙智行等品牌的车型上,体验到功能已经相当完善的城市辅助驾驶。面对这些「唾手可得」的智驾体验,FSD 这种带有「期货」性质、且落地前景尚不明朗的产品,很难在当下说服主流用户为其支付高昂的溢价。
正是因为其最核心的软件王牌 FSD,短期内无法在中国市场成为主流卖点,特斯拉的产品价值支撑点,就只能回归到更基础、更稳固的维度,也就是特斯拉的几个基本面上:品牌、驾控、三电效率和补能网络。
它品质可靠、性能出色、使用高效,但它不再是那个能提供最前沿科技体验的「新物种」。
这是一个务实,但略显被动的现实选择。这种身份的转变,以及其背后所体现的品牌定位模糊化,市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跑点资本顾问公司首席投资官迈克尔・阿什利・舒尔曼(Michael Ashley Schulman)的一段评论或许最为贴切:
对市场来说,这就像是特斯拉放弃了史蒂夫・乔布斯的高领毛衣,转而穿上了沃尔玛的连帽衫。它不再是创新边缘那个酷炫的叛逆者 —— 而是试图同时扮演特斯拉和丰田两个角色的机构。
当一台车试图同时成为「特斯拉」和「丰田」时,它便将一个更直接的选择题抛给了消费者:你所购买的,究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科技产品,还是一个可靠高效的出行工具?
这款车最终的市场表现,将深刻地反映出,在智能汽车的现阶段,什么才是决定中国消费者选择的根本因素。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泰勒·斯威夫特再次陷入 AI 风波,但这次粉丝「倒戈」了
屡遭 AI 伤害的泰勒·斯威夫特,最近却因 AI 被粉丝「围攻」了。
起因是一场全球营销活动。
为了宣传她的第十二张专辑《The Life of a Showgirl》,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昵称霉霉)在上周末联手 Google 策划了一次寻宝游戏,在 Google 上搜索这位歌手的名字,就会看到一条神秘提示:「12 个城市、12 道门、1 个待解锁的视频。」
接着,粉丝需要根据线索去世界各地找这 12 扇「门」,扫描门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 12 个视频,每个视频里都有解谜的线索。当粉丝们集体解出正确答案并在 Google 输入那句话时,会出现一扇橙色的虚拟门。大家得一起疯狂点击这扇门 1200 万次,才能「敲开」它。
最终,门被「打开」,专辑曲目《The Fate of Ophelia》的歌词版 MV 将正式上线。
这本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粉丝狂欢,直到有人开始逐帧拆解视频。
联手 Google 搞营销,却被粉丝扒出 AI 的「马脚」
一些忠实的粉丝注意到,宣传的视频里出现了许多诡异的画面:
- 长着两个头的旋转木马,酒保的手凭空穿过一张纸巾
- 一个小型摩天轮的辐条在转动时出现了模糊和不自然的形态变化。
- 挂在衣架上的两件外套的衣架似乎融合在了一起
- …
除此之外,粉丝们还指出了视频中普遍存在的其他视觉瑕疵和伪影,整体画面透着一股廉价 CG 的塑料感。而这些,都是 AI 视频生成的典型穿帮。
据连线杂志引用 AI 检测公司 Reality Defender 的结论:部分片段「极有可能是生成式 AI 制作」。
截至发稿前,Google 与霉霉团队都没有回应,但外界普遍猜测这些视频可能采用了 Google 刚发布的 Veo 3 AI 视频生成技术。
Veo 3 是 Google DeepMind 旗舰级 AI 视频生成模型,它能根据文本或图像提示,自动生成高清短片,风格从电影预告到 MV 都能自适应。
有网友猜测,Google 与霉霉的合作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巨头们急需为其 AI 工具寻找「杀手级应用」场景, 而娱乐营销正是最佳试验场。
传统制作一支宣传片可能需要高昂的费用和数周时间, 而 AI 可以不断压缩时间和金钱成本。对于需要持续产出内容的艺人团队而言, AI 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伴随着相关报道的不断涌现,X 和 TikTok 等海外平台上掀起了话题 #SwiftiesAgainstAI,粉丝们不仅针对 AI 技术本身, 更指向一种对偶像的背叛感。
你被刺伤之后,怎么能反手拿起那把刀?
粉丝的愤怒,源于霉霉一贯的立场。
2024 年 1 月,大量由 AI 生成的、带有露骨色情内容的霉霉图片在 X 等平台病毒式传播 。其中一张图片在被删除前,浏览量就已超过 4700 万次 。她也因此成了 AI 滥用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
面对这场恶意的网络攻击,霉霉的粉丝群体迅速组织起来。
她们发起了 #ProtectTaylorSwift(保护霉霉)等话题标签,用积极正面的内容冲刷和覆盖恶意图片的传播,并大规模地举报发布这些滥用内容的账户 。
除了色情滥用,霉霉的形象还被用于制造政治虚假信息——比如伪造她给特朗普「背书」的视频 。在回应这一事件时,霉霉发表了她对该技术最直接、最公开的谴责。
「这真的唤起了我对 AI 的恐惧,以及它在传播虚假信息方面的危险。」
如今,这句话被不少粉丝反复引用,成了「打脸」她的铁证。
许多粉丝认为,一个曾公开表达对 AI「恐惧」并亲身经历其危害的人,更不应该在自己的商业活动中采用这项技术。
更重要的是,霉霉从出道起就把「真实」和「创作主导权」当作事业的底线。比如她为了夺回自己前六张专辑的母带版权,不惜重新录制所有歌曲,那场「Taylor’s Version」圣战让粉丝们坚信:
她是站在创作者这一边的。
然而,生成式 AI 技术的一个核心争议点,恰恰在于它抓取学习其他艺术家海量作品时,往往未经许可、不付报酬。因此,在粉丝看来,当她(或者她的团队)用 AI 来生成视觉内容时,她其实是站到了创作者的对立面。
需要补充一个细节,多年来,泰勒·斯威夫特和她的团队刻意塑造了一种「亲力亲为」的创作形象。这种设定让粉丝更死心塌地,却也让她在争议面前失去了甩锅的余地。
当危机爆发时,「那是团队的决定」这类说辞就会彻底失效,因为粉丝不会相信一个全程操盘的大艺术家,会对宣传片的制作方式毫不知情。
于是,质疑的声音像潮水一样涌来。
拥有 50 万粉丝的博主 Ellie Schnitt 写道:
「你比任何人都清楚 AI 带来的伤害,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You know better, so do better)。」
Reddit 上的评论也一条比一条扎心:
「她是全球最成功的艺术家, 不缺钱不缺人, 为什么要用 AI?」
「她一直呼吁艺术家获得公正报酬, 这次却无视了创作劳动。」
「她不需要靠这种方式,这完全是多余的。」
作为霉霉的忠实粉丝,巴西设计师 Marcela Lobo 说出了最致命的一句评价: 「2017 年她还没这么红, 都愿意雇人做精致视觉。如今预算充足, 反而用了 AI。」
言外之意是,当一个艺术家成功到不再为预算发愁时,却反而更可能为了效率而放弃对细节的坚守。
这几乎是一种成功的诅咒:规模越大,越依赖工业化流程;越工业化,越容易为 AI 打开缺口。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艺术家,也会不知不觉地从被 AI「威胁」的受害者,滑向了主动使用 AI 的争议方。
我们还没准备好,生活在一个由 AI 主导的世界
AI 与音乐影视行业的纠葛,早已进入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地带」。
近期知名影星 Will Smith 就卷入了类似的争议。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一段演唱会宣传视频中,观众席里出现了扭曲模糊的脸孔和奇怪动作,被网友指责疑似责合成观众(即用 AI 生成粉丝的画面)。
有网友表示难以理解「这么有钱有名的人还要用 AI 合成观众……」面对质疑,Smith 后续在社交平台上又发布了一个以 AI 喵星人为主题的视频,戏谑批评者。
而在更深层的领域,AI 甚至开始取代真人演员。
英国公司推出「AI 女演员」 Tilly Norwood——精致五官、流畅口音、完整履历、活跃社交账号。她不存在, 却签了经纪约, 抢走了真人演员的工作。有人也在社交媒体讽刺:「谢谢你让我丢了饭碗。」
这些事件都在传递一个信号:AI 已经能够渗透到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演员、观众,到声音、画面、编剧、剪辑。
人类艺术创作的地盘,正在被生成式 AI 一寸寸蚕食。
与此同时,AI 版权的边界,也正在法庭和商业实践中被重新定义。OpenAI、Google、Anthropic 等公司都在法庭上,为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模型是否构成合理使用大为辩论。
OpenAI CEO Sam Altman 最近在接受采访时则大胆预测,社会最终会认定,用于模型训练的数据属于「合理使用(fair use)」。
但他认为,直接用 AI 生成受版权保护的内容,则会出现新的规则和商业模式。
他甚至观察到一个新趋势:许多版权方已经从担忧「AI 用了我的角色」转变为担忧「AI 用我的角色用得不够多」。如今,诸如迪士尼、华纳、Netflix 等公司正在测试基于 AI 的 IP 授权方案,允许角色形象、声音与粉丝进行 24 小时对话互动。
那么问题来了,艺术家能不能用 AI?
答案不是「不能」,而是不能「造假」。如果 AI 参与了创作,就该被如实承认。
比如最近,博主 @章鱼养殖基地有话就说版 发帖称,知名美术约稿平台「米画师」在发布约稿请求时,所提供的参考示例图疑似为 AI 生成的作品。对此,该博主更是直接质疑:「米画师官方带头用 AI?」
▲图片出自博主@章鱼养殖基地有话就说版
其实争议的核心并非 AI 技术本身的存在,而是艺术创作者们能否坚守立场,为人类创作的独特价值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AI 生成内容的根本问题是,它不劳作、不感受、不挣扎——它只是重组过去的作品,伪装成新的创作。它是零劳动的产出。而艺术的本质,恰恰在于不可替代的人性——在失败、偏执、笨拙、意外、反复修改中生长的那种温度。
正因如此,当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高举 #SwiftiesAgainstAI 的旗帜, 也是在用他们的方式告诉世界: 艺术的价值, 源于创作者灵魂的在场,而人类还没准备好生活在一个 AI 主导的世界里。
至少现在还没有。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英特尔想造一种很新的 AIPC
这两年提起英特尔,总是坏消息多,好消息少。但最近一个月,事情起了变化——
先是英伟达宣布投资英特尔 50 亿美元,并计划推出集成 RTX GPU 的 X86 SoC 产品,这让英特尔总算能缓口气,股价也来到了近一年的新高。
而更实质性的好消息是,英特尔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处理器——首个 Intel 18A(约为 1.8nm 制程工艺)的计算平台 Panther Lake 终于展露真容。
在刚刚结束的英特尔 Tech Tour (ITT 2025) 活动上,爱范儿也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英特尔晶圆工厂,看到了首批搭载 Panther Lake 的工程机。
英特尔这次没有让人失望。
Panther Lake 来了:更快、更强、更省电
英特尔作为半导体工业 IDM 模式(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的代表,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销售等环节于一体,因此保持先进的制程对英特尔来说就尤为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 Intel 18A 制程工艺的 Panther Lake 被寄予厚望——因为英特尔亟需证明自己的产品是先进的,而自己的工厂也具备先进制程的制造能力。
▲ Panther Lake 主板开发板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Panther Lake 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兼具 Lunar Lake 在低功耗方面的出色表现,和 Arrow Lake 的强劲性能:
相同功耗下,CPU 单线程性能提升 10% 以上(对比 Lunar Lake)
- 相同功耗下,CPU 多线程性能提升超过50%(对比 Lunar Lake & Arrow Lake)
- 待机功耗降低 30% (对比 Arrow Lake)
- GPU 整体性能提升超过50% (对比 Lunar Lake & Arrow Lake)
- 相同算力面积下,NPU 性能提升 40% (对比 Lunar Lake)
- 支持最高 96GB 的 LPDDR5 内存和 128GB 的 DDR5 内存
- 配备更好的图像处理单元 IPU 7.5
- 有着更先进的连接性(支持 Wi-Fi 7 R2、蓝牙 6 以及雷雳 4、雷雳 5)
- 支持更智能的电源管理系统
具体来讲,Panther Lake 将会有三个规格的产品推出,分别对应:
8 核 + 4 Xe³-core,面向主流价位的轻薄本
16 核 + 4 Xe³-core,面向搭载独显的游戏本
16 核 + 12 Xe³-core,面向旗舰级的高性能轻薄本
▲ 三种不同规格的 Panther Lake 芯片

这次 Panther Lake 的 E 核采用了 DarkMont 的新架构,尤其大幅强化了 LPE 核的性能,使其能够参与到日常负载当中,配合 8MB L3 缓存和 Memory-Side Cache 架构,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性能。
而新的 Xe³ GPU 和 XeSS 多帧合成技术,则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强的英特尔核显,最多搭载 12 核 Xe³ GPU 的 Panther Lake 处理器,算力高达 120 TOPS,配合 XeSS 的帧生成技术,可以有媲美中端独立显卡的游戏表现——用轻薄本跑 120 帧的《三角洲行动》,不再是痴人说梦。
▲ Panther Lake 核显高帧数运行 3A FPS 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Panther Lake 也为 AI 的应用场景做足了准备。
新的 NPU 5 单位面积的性能提升超过 40%,总算力达到 50 TOPS,并且支持 FP8 的精度——这意味着,在保持精度的前提下,推理性能可以大幅提升,而功耗显著降低,配合更大的带宽升级,本地大模型也能有相当不错的可用性。
可以说,Panther Lake 满足了我们对于一个「先进」 X86 平台的所有想象——能打游戏,也能跑 AI,功耗能低得下去,性能也提得上来。
▲ Panther Lake 开发机,可以看到不同的尺寸规格差异
英特尔想造一种很新的 AIPC
在 2025 年之前,几乎所有 PC 厂商谈到 AI 时,都是在既有架构上塞进一个 NPU,然后再把微软 Copilot 的落地体验包装为「AI PC」。
但如今的英特尔不想这么干。
与上一代平台相比,Panther Lake 算是真正贯彻了 XPU 的理念—— CPU、GPU、NPU、IPU 是相互协调、资源共享的,因此,Panther Lake 总算力达到了 180 TOPS,而且可以将最多 86% 的内存调给显存,这意味着在 AI 能力方面,Panther Lake 较之前有长足的进步,作为 AIPC 能做的事情也变多了,英特尔称之为 Agentic AI。
所谓「Agentic AI」,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音助手或者问答机器人。它背后的逻辑是:AI 从最初的感知世界(识别、检测、语音理解),再到增强(去噪、分割、画质提升),接着生成(文本、图像、代码输出),如今,已经走到了能够推理、规划和执行的阶段。
在现场的 demo 中,我们看到搭载 Panther Lake 的 PC 可以跑一个 30B 的Qwen 大模型,与此同时还能腾挪出足够多的内存,来容纳较长的上下文,从而实现一系列的复杂操作:
当用户输入一句话——比如「帮我为英特尔生成一份紫色主题的 AIPC 市场分析 PPT」——PC 内部的智能体会分析任务,自动调用专门的 SlidesMaker Agent(现场演示的是来自中国珠海的 ChatPPT),通过 ChatPPT 工具在云端生成文档后,在浏览器里打开预览。整个过程中,用户并不需要逐步操作,而是让 PC 像一个真正的代理人一样完成任务。
这就对上下文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 Panther Lake 重点攻克的一项能力。
我们在现场还见到一个关于 AI 编程的演示:「生成一个飞船射击小球的游戏」——
在默认情况下,PC 只能调用有限的显存来写代码,这样写出来的代码质量自然也就一般,虽然能把游戏的框架搭出来,但飞船只能执行直线射击的动作,而小球都是同一个尺寸一动不动的。
但由于 Panther Lake 能够轻易地将内存转换为显存,因此当为大模型分配足够多的显存时,同一套提示词写出来的代码质量也大有不同——这次,飞船能够遵循一定的规律移动并射击,而小球也有了大小不一的尺寸,且具备一定的行动逻辑,整个游戏马上就活灵活现了起来。
显然,英特尔也注意到,光有强劲的算力能够跑一个大尺寸模型,但缺乏足够多的内存容纳充足的上下文时,AIPC 并不能带来很好的体验。
只有两两结合,找到一个算力与内存的平衡点,才能相得益彰。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让 Panther Lake 在交通、医疗甚至具身智能方面,相比无法更换内存、空有 NPU 算力的 Lunar Lake,能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 由 Panther Lake 驱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爱范儿看来,英特尔实际上是在造一种「很新的 AIPC」,这不只是又一次性能迭代,而是一种角色转变。
在 XPU 的加持下,AIPC 具备更好的泛用性能,很多情况下不再只是用户驱动的工具,而是逐渐具备了主动解决问题、协作执行任务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这是继图形加速、联网化之后,PC 平台的又一次身份升级。
未来,当用户面对设备时,输入的可能不再是操作指令,而是一种意图;而 PC 响应的,也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整套被执行过的流程。
对英特尔而言,这正是它想象中的 AIPC 时代。
要有先进制程,也要能先进制造
作为 Panther Lake 的实机首秀,展现出来的结果还是令人期待的,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英特尔先进制程制造能力。
在过去几年里,英特尔一直在吃制程落后的亏,由于自家的晶圆厂没法满足工艺需求,部分芯片还需要友商代工——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现象。
好在,在 2nm 制程的关键节点,英特尔追上来了。
▲ Intel 18A 晶圆
在 ITT 2025 上,英特尔再次强调,亚利桑那州的 Fab 52 工厂将在 2025 年进入 Intel 18A 制程的高产阶段(High-Volume Manufacturing,HVM),而俄勒冈的工厂也将于 2026 年投入大规模量产——这是全球首个在量产阶段同时采用 RibbonFET 晶体管和 PowerVia 背面供电两项技术的制程节点。
RibbonFET 解决了晶体管继续缩小时面临的漏电流问题;PowerVia 则改变了 60 年来电源线和信号线混在芯片正面的设计。相比 Intel 3 制程,Intel 18A 的能耗比上最高提升 15%,密度提升 30%。
伴随 18A 制程进入 HVM 而来的,是首批基于这一先进制程的产品:面向 PC 市场的 Panther Lake,以及面向数据中心的 Clearwater Forest。它们计划在 2025 年末量产,Panther Lake 预计 2026 年初进入市场,Clearwater Forest 则计划在 2026 年推出。
在封装方面,英特尔则展现出世界级的领先—— Panther Lake 采用 Foveros 技术(已量产 6 年,出货约 1 亿颗),而 Clearwater Forest 采用更先进的方案:EMIB(约 45 微米 pitch)+ Foveros Direct(约 9 微米铜对铜混合键合,相当于把两个比发丝还要细几十倍的元器件对齐)。Clearwater Forest 将是首批采用 Foveros Direct 技术的产品之一。
为了保证良率,英特尔也在 18A 制程上用上了 Known Good Die(已知良品)测试流程—— Panther Lake 和 Clearwater Forest 都采用了这项技术。
在 chiplet 和异构集成大行其道的今天,在 die 级别完成测试,筛选出良品后再封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和并提升良率。
对 Intel Foundry 代工业务来说,Intel 18A 不光是扳回产品口碑的豪赌,也是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展示。从逻辑工艺到先进封装,英特尔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
▲ 英特尔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厂
根据英特尔透露的信息,当前 18A 的良率水平与上一代重大工艺转变时的 Meteor Lake 相当,可以说是对产能爬坡相当有信心了。
Intel 18A 倘若能顺利落成,英特尔赖以为生的 IDM 模式,也就能再转起来了。
▲ Intel 18A 的生产设备
尽管英特尔背靠着 AIPC 的大旗,仍不容有失——实际上,以芯片设计见长的 AMD、苹果、高通、英伟达,都会在 2026 年推出自己的芯片,而台积电、三星等晶圆厂的 2nm 制程产品也蓄势待发。
AI 席卷的算力狂潮仍在继续,并摧枯拉朽般地改变一切。
对于英特尔来说,最大的好消息是,先进制程已然准备就绪,先进制造的能力也已经就位。在 AI 浪潮的新一轮起跑线上,我开始期待英特尔能跑出个好成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新玩意 222|少数派的编辑们入手 Apple 新品之后还买了啥配件?
电纸书也玩窄边框?新款 Kindle Scribe 发布,带来首款「全面屏」Kindle
随着折叠屏手机在便携性和显示效果上的进步,以及内容消费方式的转变,我们似乎越来越少听人提起「专门用于阅读」的电子设备了。
然而作为电纸书产品的开创者,亚马逊显然不是这么想的。9 月 30 日,亚马逊宣布更新了旗下的 Kindle Scribe 产品线,一共推出了三款改进型号。
根据亚马逊的介绍,今年的「新一代 Kindle Scribe」分别包含 Kindle Scribe 标准版、Kindle Scribe 无背光版,以及支持彩色墨水屏显示的 Kindle Scribe Colorsoft:
图|Amazon
今年的三款 Scribe 屏幕尺寸相比 2024 款稍微增长,从 10.2 寸提升到了 11 寸,同时机身重量从 433g 缩减到了 400g,厚度更是从 5.7mm 压缩到了 5.4mm。
图|Amazon
2025 款 Scribe 的全系主要升级点在于屏幕技术。根据亚马逊官方的描述:「最新的 Oxide 显示技术让书写和翻页速度提升了 40%」,搭配一贯优秀的残影控制,阅读体验无疑距离纸质书更近了一步。
此外,2025 款 Scribe 依然会附赠亚马逊官方的 Premium Pen 手写笔,并且新 Scribe 优化了屏幕的堆叠工艺、进一步缩小了显示层和表面的纹理玻璃,让墨迹和笔尖几乎实现了 0 视差,书写仿真同样大升级。
图|Amazon
而今年的彩屏款 Scribe Colorsoft,是自去年的 Scribe Colorsoft 签名版之后,亚马逊时隔一年就推出的第二款彩色墨水屏电纸书产品。它采用了一套亚马逊定制的显示技术,借助彩色滤光片以及氮化物 LED 光导方案,实现了在增强色彩的同时不至于影响显示细节。
根据官网和商品页面的介绍,Scribe Colorsoft 2025 款的通用书写工具支持 10 种笔颜色和 5 种荧光笔颜色,以及一个专门的着色(shader)工具,可以实现顺滑的 4096 色渐变,用 Kindle 随手涂鸦的效果可以更上一层楼了。
图|Amazon
只不过用过墨水屏设备的朋友都知道,目前彩色墨水屏技术由于需要安装更多颜色的微型墨囊,会造成分辨率的损失。
这也是为什么三款新的 Scribe 在黑白模式下都支持 300ppi 的分辨率,但 Scribe Colorsoft 打开彩色显示之后,分辨率会骤降到 150ppi ——换句话说,用它来书写要比阅读更舒服一些。
图|Amazon
此外,亚马逊也为三款新的 Scribe 更新了不少软件功能,其中自然少不了 AI 的影子。
根据官网描述,2025 款 Scribe 在内置的笔记本工具种增加了 AI 搜索的功能,让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搜索笔记,或者用来生成 AI 摘要,甚至是进行深度研究和对话。
这个功能很方便那些更常用 Kindle 压泡面的用户——当你时隔半年重新捡起一本书的时候,可以用 AI 摘要功能来帮你回忆之前看过的篇幅到底讲了些什么。
图|Amazon
亚马逊甚至还学起苹果,花了个 AI 大饼:用户就可以把 Scribe 上面的笔记和文档上传给 Alexa+ 服务,作为文本资料进行对话和讨论——但这个功能要到明年才能实装。
如果你现在就想用这个 AI 功能,则可以利用 Scribe 的 Google Drive 和微软 OneDrive 云盘接入能力。这两个第三方云端文档同样支持上传给 Alexa+ 分析。到时候看看 Alexa+、Gemini 和 Copilot 针对同一篇文档能分析出什么东西,想来也是很好玩的。
不过仅凭上面的这些功能,2025 款 Kindle Scribe 其实并没有什么非常特殊的地方,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一次常规升级而已。
然而如果把 2024 款的 Kindle Scribe 拿出来放到一边,我们立马就会发现:今年 Scribe 最大的技术突破,其实就藏在光天化日之下——
2025 款(左)与 2024 款 Scribe(右)|Amazon
在此之前,由于墨水屏的显示底层由一个个装着染料分子的微型墨囊构成,无法像 OLED 那样弯折,因此墨水屏始终没能很好解决外侧排线占空间的问题,最多只能做到三面窄边框。
然而今年的三款 Scribe 都做到了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四等边的窄边框墨水屏——从商品图旁边的 Premium Pen 宽度比较,2025 款 Scribe 的边框宽度仅为 0.4 英寸(大约 1 厘米)左右。
这对于电纸书产品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无论是爱范儿此前介绍过的 reMarkable Paper Pro Move,还是今年的 Kindle Paperwhite,无论机身怎样减薄,始终都很难实现窄边框:
图|reMarkable
更重要的是,今年 Scribe 的屏幕边框大进步,实际上要归功于亚马逊的墨水屏供应商——元太科技工业(E Ink Holdings Incorporated)。这家位于台湾省新竹市的上市公司,实际上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墨水屏制造商:
图|元太科技官网
尽管亚马逊 Kindle 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但元太科技仍然是全球墨水屏供应商的最大参与者。目前国内市场活跃的电子阅读器品牌如掌阅、文石等等,仍然有很多屏幕来自元太。
而元太这一次在墨水屏边框厚度上的技术突破,极有可能在未来一两年里出现在国内的电子阅读器/电纸书产品上。换句话说,一场墨水屏的「全面屏」革命其实就在我们面前了。
亚马逊设备与服务高级副总裁 Panos Panay 展示 Kindle Scribe Colorsoft|Amazon
只不过和小米独占骁龙 8 Elite Gen5 首发一样,亚马逊大概率也会独占元太的窄边框墨水屏一段时间,尤其是 10-11 寸这个黄金尺寸区间。
因此如果你等不及国产品牌跟进,或者仍然在使用亚马逊的 Kindle 生态,那么直接海淘今年的 Kindle Scribe 系列仍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无背光版 Kindle Scribe|Amazon
标准版 Kindle Scribe 与彩屏版 Kindle Scribe Colorsoft 将在今年内于美国上市,售价分别为 499.99 美元和 62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3560 和 4500 元),无背光的基础款 Scribe 则将在 2026 年初上市,价格 429.99 美元(约合人民币 3060 元)。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为什么你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在 iPhone 17 系列发布的节点上,另一台值得说道说道的手机也悄然登场了——Xperia 10 VII。
作为索尼大法的最新力作,这台手机的配置没啥惊喜,但却有些惊吓——在它的包装盒里,你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一根 USB-C 数据线。
没错,不只是充电头,现在连线也要自己买了。
为什么我们的手机配件,越来越少了?
这是手机行业去掉充电头的第五年,手机里的配件越来越少,盒子越来越轻,这背后藏着一套逻辑自洽的商业叙事,一出将「环保」与「生意」完美捆绑的剧本。
只是回过头看,为这个剧本买单的,好像一直只有消费者。
环保和成本,一场「双赢」的生意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 2020 年,苹果在 iPhone 12 系列上首次取消了标配的充电器,以及 USB-C 接口的 EarPods。
当时给出的理由,非常直接:为了环保。
苹果的原话是,全球已经有超过 20 亿个苹果电源适配器,以及数十亿个第三方充电器,继续附赠新的,只会造成巨大的电子浪费和碳排放。
而仅去掉充电器和 EarPods,每年就能减少超过 200 万吨的碳排放,相当于马路上少了 50 万辆汽车。
50 万辆汽车,这个数字确实惊人——这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密歇根州(以底特律为代表)汽车年产量的四分之一。
▲ 1960 年的底特律,当之无愧的汽车之城
而「环保」的故事,也依然讲得动听:每一台手机,都为地球做出了一点贡献。
类似的描述,反复出现在苹果每年都会发布,且极为重视的《环境进展报告》(Environmental Progress Report)中。
在苹果巨大的销量和保有量面前,这个逻辑无懈可击,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球,少个充电头似乎是值得的。
但对于厂商来说,不光嘴上全是主义,心里也没少了生意。
减少充电器,直接带来的是每一台 iPhone 的物料成本下降,但这只能算蝇头小利——更为省钱的,其实是 iPhone 包装盒的体积肉眼可见地缩小了。
在 iPhone 12 系列发布会上,苹果的环境、政策与社会事务副总裁 Lisa Jackson 曾透露一个细节:包装盒变小后,每个运输托盘可以多装 70% 的 iPhone,这意味着单次物流的运输效率暴增,运输成本巨幅下降。
(只是,节约的成本有多少让利给终端消费者,往往就不提了。)
▲ 左:iPhone 11 系列 / 右:iPhone 12 系列
企业节约了配件的物料成本、包装成本、运输成本,还顺手给自己贴上了「绿色环保」的标签,提升了品牌形象,其他厂商看到苹果这么操作,里子面子都赚了,自然是有样学样。
于是,一股「环保」风潮席卷了整个手机行业。
但俗话说得好,钱不是靠省出来的,这个举措真正的魅力,是让厂商找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点。
环保再生,生出了新市场
我们还是拿苹果举例子。
iPhone 7 砍掉 3.5mm 耳机孔的时候,理由是「为了给内部堆叠腾出更多空间」,到了 iPhone 12 系列,EarPods 更是被直接砍掉,不再随机附送。
而与这条时间线并行生长的,是一台传奇设备——AirPods。
当 3.5mm 耳机孔消失,EarPods 被挤到和充电器抢位置,再到彻底消失,苹果顺理成章地把用户的视线引向了 AirPods。
一个原本属于用户的标配权利,被悄无声息地转化为一个全新的消费需求。
这个需求,被并入了可穿戴设备类别中,从 2024 财年数据来看,这一板块全年营收高达 398 亿美元,超过了 Nike,也超过了可口可乐。
而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最新预测,AirPods 将在 2026 年,也就是它的十周年,达成累计营收 1000 亿美元的大关。
省下一根耳机线,既减少了碳排放,满足了环保,又创造了新需求,赚到了一整个产业,这可比省成本来得快多了。
到了 iPhone 12 取消充电头,故事的剧本更加纯熟,苹果说「你们都有充电头」,但它没说的是,大部分用户手里的,还是那个用了快十年的 5W 「五伏一安」,而 iPhone 12 系列已经支持 20W 的快充。
想体验更快的充电速度?可以,请额外购买我们的官方快充头,或者选择第三方品牌。
最新的 iPhone 17 系列也没有摆脱这种荒谬的矛盾——随着最新的这代 iPhone 一起出现的,是一个支持 AVS 动态功率调节技术的充电器,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充电体验。
但没有任何意外,这款在未来可以更好保护电池健康度的充电器,没有出现在你的 iPhone 17 系列包装盒里,而是以 329 元的价格,在官网配件区静静地等着你。
你看,这样一来,又满足了环保,又直接催生了一大批配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真环保,但体验真不好
实话说,以上的举措,的的确确为环保做了不少贡献,同时也涌现了相当亮眼的创新,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典范。
但它依旧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厂商做的这些事儿,不仅没太让利给消费者,更是对消费者使用体验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破坏。
就拿已经减配掉的充电器来说,如果你手上没有充电头,或是换机跨度较大,手上只有 A 口充电头,抑或是给家里的老人买 iPhone,可能就要遭罪了——
要是没有提前准备充电头,那么你在拿到手机的第一时间,甚至没办法给 iPhone 充电。
别惊讶,在社交媒体上随手一搜,从 iPhone 12 系列一直到 iPhone 17 系列都有人踩过这类坑。这并不是强词夺理,而是相当大一部分老手机钉子户,在换机时真实存在的痛点。
耳机也是同理,在你准备好支持 USB-C 接口的耳机或是无线耳机前,你的手机只能外放,没有任何音频上的私人空间可言。
而回看 iPhone 2G,苹果巴不得将所有配件都塞进去,只为了你能拿到 iPhone,就顺顺利利使用。
这种体验上的滑坡,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但今天确实已经被很多用户「自适应」了。
如今的局面,其实已经有些畸形——
我们花钱买到新手机,一部分必需的配件却不在包装盒里,甚至连基础配件都正在逐渐被去掉。
初衷不错的「环保」,对于消费者来说,慢慢变成了体验杀手。
这合理吗?
当环保的大旗,最终成全的是厂商的名利,而用户只得到了更昂贵的换机成本,和更差的用机体验,何尝不是一种慷他人之慨呢?
在缕清手机减配的历程,以及背后的生意后,让我们聊回到开头索尼的做法。
五年的温水煮青蛙,让取消充电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但这并不代表索尼可以肆无忌惮地更进一步,将现在包装盒里的「独苗」也给去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照此下去,恐怕我们以后拿到的新手机,不仅需要自己提前买好充电头、耳机,甚至还要连充电线也准备齐全,才能获得正常体验。
虽然这个担心颇有滑坡谬论的嫌疑,但在商业市场,底线就是在不断地试探中被突破的,这并不是一个好趋势。
作为消费者,我支持环保——我愿意为更可持续的技术、更绿色的生产方式买单。
但我反对以环保之名,行成本转移之实——如果所谓的环保,最终只是让那些本应在手机盒里配齐、到手就能用的东西,变成要付两次、甚至三次钱的商业游戏。
那就不是环保,而是算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App+1 | 用 ExposurePlot 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拍照焦段
伊犁寻草记:恰西的彩虹与库尔德宁的云杉
早报|雷军:小米 17 系列销量远超预期/取消天幕,简配版 Model Y 发布/微信灰测「批量撤回消息」

简配版 Model Y/3 正式发布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
大疆宣布降价,已购消费者退货维权登上热搜
雷军:小米 17 系列首销成绩远超预期
OpenAI 多个重磅炸弹公布:ChatGPT 里直接装 App
中国科研团队突破全固态电池实用瓶颈
马斯克晒擎天柱机器人练功夫
清华物理天才姚顺宇官宣跳槽 DeepMind
Cursor 创始人:AI 编程处于漫长复杂的「中间阶段」
消息称 M5 iPad Pro 或即将推出
华为工程人员回应「鸿蒙 5 App 不适配」:有些群体别升级
霉霉新专电影票房破 4600 万美元

简配版 Model Y/3 正式发布
昨天,特斯拉正式在北美市场发布了旗下 Model Y/3 全新车型 ——「Standard」(标准版),先看售价:
- Model Y Standard 价格为 3999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8.4 万元)
- Model 3 Standard 价格为 3699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6.3 万元)
随着标准版的出现,特斯拉对车辆的命名体系也做了调整,在入门标准版之上是 Premium (臻享) 版本,即原来的 Long Range(长续航版),再往上则是 Performance(性能版)。
外观方面,Model 3 标准版并未进行大幅度调整;Model Y 标准版则取消了标志的贯穿式灯带。标准版车型提供 18/19 寸轮毂,车身颜色则仅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可选。另外,后视镜变为手动折叠。
内饰方面,标准版车型座椅材质更换为了织物材质,保留前排座椅加热,取消通风;方向盘调节更换为手动;后排触摸控制屏取消,变为手动空调出风口;扬声器均为 7 个(取消低音炮);移除 HEPA 过滤器和生物武器防御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Model Y 标准版取消掉了玻璃天幕以及电动后排座椅折叠;而 Model 3 标准版则保留了原来的天幕设计。
性能方面,标准版车型均为后驱电机,零百加速分别为 6.8 秒(Model Y)和 5.8 秒(Model 3);标准版电池采用 69.5kWh,续航里程为 516 公里,充电峰值功率被控制在 225kW。
相较原版本,两款新车分别降价约 5000 美元和 5500 美元。若按比例推算,其在中国市场的起售价可能分别下探至 23 万元与 20 万元左右。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
10 月 8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 Susumu Kitagawa、Richard Robson 和 Omar M. Yaghi,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简称 MOF)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三位获奖者将平分 1100 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 836 万元)奖金。
据了解,三名获奖者创造的金属有机框架(MOF)内部拥有巨大的空腔,分子可以自由进出。研究人员利用它从沙漠空气中提取水分,从水中去除污染物,捕获二氧化碳并储存氢气。
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各地的实验室研发出无数类似的结构。有的被设计用于捕捉二氧化碳,有的用于从水中分离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还有的能在体内精准递送药物,或安全处理极度有毒的气体。有的 MOF 甚至可以吸附水果释放的乙烯气体,让它们更慢成熟;也有的能包裹分解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酶。
简单来说,金属有机框架的用途极其广泛。Susumu Kitagawa、Richard Robson 和 Omar Yaghi 之所以荣获 2025 年诺贝尔化学奖,是因为他们首次创造出 MOF,并展示了其巨大的潜力。
正是由于三位获奖者的工作,化学家们才能设计出成千上万种不同的 MOF,推动了化学领域一个又一个奇迹的诞生。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 Heiner Linke 表示:「金属有机框架具有巨大潜力,它为定制化功能材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另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 10 月 7 日宣布,将 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 和 John M. Martinis 三名量子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贡献。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当天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为开发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等下一代量子技术提供了可能。
10 月 6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 202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 Mary E. Brunkow、Fred Ramsdell 和日本科学家 Shimon Sakaguchi,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
雷军:小米 17 系列首销成绩远超预期
日前,小米创办人雷军发文表示,小米 17 系列首销成绩远超预期。
据央视新闻报道,小米 17 系列凭借独特的「妙享背屏」创新、影像能力等,成为消费者新宠,开售仅 5 天销量破 100 万台。
另据博主数码闲聊站消息,小米 17 系列实际销售的激活量已破 70 万,同比强于前几代,全系线下销量是线上的 2-3 倍。
小米 17 系列于 9 月 25 日正式发布,共有小米 17、17 Pro 以及 17 Pro Max 三款机型,其中两款 Pro 机型拥有后置背屏设计;全系配备大容量电池、全新的徕卡影像系统;起售价分别为 4499 元、4999 元以及 5999 元。
小米 17 系列开售后,小米宣布新机全系开售 5 分钟,刷新 2025 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销额纪录。
据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透露,三款新机中,小米 17 Pro Max 卖得最好,在全系中销量占比超过 50%。卢伟冰表示,「这说明小米靠持续创新上探超高端,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据界面新闻报道,在发布会后的年度演讲及媒体采访中,小米创办人雷军表示,小米 17 系列全面对标 iPhone 17 系列,产品力在电池、屏幕、散热等方面已实现跨代升级。
他强调:「这是我们敢改名小米 17,敢正面对垒的底气和勇气。」
OpenAI 多个重磅炸弹公布:ChatGPT 里直接装 App
日前,OpenAI 在 DevDay 上公布了多项重点项目:
- ChatGPT 变超级 App:对话中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AI 主动推荐工具,支持应用内交易变现。
- AgentKit 工具包上线:可视化拖拽搭建多 Agent 工作流,几分钟完成从开发到部署的全流程。
- Codex 全面开放:自然语言实时写代码,支持语音控制和 Slack 集成,自动审核 PR 提升团队效率 70%。
- 模型 API 大升级:最强 GPT-5 Pro 开放 API、语音成本降 70%、Sora 2 支持产品内视频生成和精细控制。
其中,ChatGPT 支持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后,用户只需一句话,Spotify、Canva 等应用就能在对话中自动唤起,还能提供可直接操作的交互界面。如果已经订阅了某个外部服务,还能在 ChatGPT 里直接登录账户,无缝衔接。
据悉,支撑上述技术的背后,是 OpenAI 全新发布的 Apps SDK(应用开发套件)。开发者现在可以使用 Apps SDK 预览版开始构建自己的 ChatGPT 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Apps SDK 构建在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之上——这是个开放协议,允许开发者把外部数据源连接到 AI 系统,同时也意味着用这个标准构建的应用能在任何兼容平台上跑。
另据金融时报报道,OpenAI 今年签署了达 1 万亿美元的算力合作协议,并用于运行其人工智能模型。
目前,已与 OpenAI 达成算力合作的已有英伟达、AMD、甲骨文、CoreWeave。
而这些合作将会为 OpenAI 在未来十年内,提供超过 20 吉瓦的计算算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算力所需的电力将约等于 20 个核反应堆所产。
而路透社最新报道显示,OpenAI 目前估值已经达到 5000 亿美元。据《The Information》此前报道,OpenAI 在 2025 年上半年创造了约 43 亿美元的收入,比去年全年增长了约 16%。
中国科研团队突破全固态电池实用瓶颈
据科技日报报道,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界面接触研究日前迎来重要进展。
报道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黄学杰研究员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张恒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姚霞银研究员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能够在电极和电解质之间形成一层全新的界面。
具体来看,本次研究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一个棘手难题:固态电解质和金属锂电极之间必须保持紧密接触,传统做法要靠笨重的外部设备持续施压,导致电池又大又重,难以投入实际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技术:他们在硫化物电解质中引入了碘离子。这层界面能够主动吸引锂离子,像「自我修复」一样自动填充进所有的缝隙和孔洞,从而让电极和电解质始终保持紧密贴合。
更重要的是,基于该技术制备出的原型电池,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循环充放电数百次后,性能依然稳定优异,远远超过现有同类电池的水平。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新设计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不仅制造更简单、用料更省,还能让电池更耐用。他们特别强调,采用这项技术未来可以做出能量密度超过 500 瓦时/千克 的电池,这样一来,电子设备的续航时间有望提升两倍以上。
相关研究成果 10 月 7 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以及《先进材料》杂志。
马斯克晒擎天柱机器人练功夫
近期,马斯克晒出一段特斯拉 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模仿人类动作打功夫的视频。
视频中展示的为 Optimus 二代机器人,其几乎一比一还原了演示人员的动作姿态,并且全程延迟较低,动作较为连贯流畅。
值得一提的是,马斯克在评论区表示,这并非遥控操作,而是通过 AI 学习完成了本次「练功夫」。
另外,英伟达 CEO 黄仁勋日前在接受 CNBC 报道时透露,自己对马斯克旗下的 xAI 融资机会感到十分兴奋,甚至抱有遗憾 —— 没给 xAI 投入更多钱。
黄仁勋表示,基本上每一件马斯克参与的事情,自己都想切身加入进去。其还表示,这并不是一次供应商融资。
据彭博社报道,英伟达将在 xAI 的股权部分投资高达 20 亿美元。报道还表示,包括股权和债务的融资将与 xAI 计划在其数据中心 Colossus 2 中使用的英伟达图形处理单元挂钩。
据悉,xAI 本轮融资将提高至 200 亿美元。
清华物理天才姚顺宇官宣跳槽 DeepMind
昨日,姚顺宇(Yao Shunyu)在个人博客官宣从 Anthropic 跳槽到了 Google DeepMind。
需要说明的是,如今在大模型领域,叫 Yao Shunyu 的大名鼎鼎研究者其实有两位。本次主角 —— 姚顺宇本科毕业于清华,研究兴趣横跨理论凝聚态、量子混沌与高能物理。
至于另一位 Yao Shunyu(姚顺雨)的故事,可以翻看我们此前的报道:腾讯辟谣 OpenAI 姚顺雨 1 亿薪资入职,27 岁清华姚班天才已开启下半场。
2024 年 10 月,姚顺宇正式加入 Anthropic Claude 团队,开始搞大模型研究。结果干了不到一年,就官宣跳槽了。而截至 2025 年,其论文总引用次数达到 5020 次(其中 2020 年后积累了 4678 次),h 指数为 14。
虽然姚顺宇认为 Anthropic 是物理学家进入 AI 研究的最佳起点之一,但他还是在 9 月 19 日从 Anthropic 正式离职,9 月 29 日加入 Google DeepMind。他在博客里给出了两个原因:
在昨日公开的博客信里,姚顺宇还坦诚地阐述了转向 AI 的初衷。理论物理虽然思想深邃,需要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物理的广博知识,但这个领域多年来几乎没有新的实验突破。一个缺乏实验的学科,很难客观判断研究的重要性,也很难通过系统化实验来化解分歧。
所以他最终在 AI 和量子计算之间选了前者。虽然量子计算未来会很重要,但目前瓶颈主要在实验平台上。相比之下,AI 更吸引他,因为和物理研究有某种相似之处。
大疆宣布降价,已购消费者退货维权登上热搜
日前,大疆宣布将在 10 月 9 日正式开启双十一狂欢,多款热门产品降价:
- 手持云台相机 Pocket 3 最高直降 900 元,标准版售价来到 2799 元;
- 运动相机 Action 4 最高直降 949.8 元,标准套装价格来到 1248.65 元;
- 无人机 DJI Mini 3 直降 500 元,起售价来到 2088 元;DJI Mini 4K 直降 700 元,售价来到 1499 元;
- 稳定器 DJI Osmo Mobile 系列最高直降 200 元,其中 SE 机型只需 299 元。
而在昨日,「大疆预告降价已购买消费者退货维权」冲上微博热搜,不少刚刚购买了大疆即将降价产品的消费者开始在购物平台、社交媒体上维权,争取退差价。
据第一财经、红星新闻报道,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检索「大疆」,可发现许多刚刚购买了大疆的消费者正在进行维权,线上、线下沟通退差价或者退货退款。许多成功退货的消费者还在笔记中分享了自己的维权经验。
据红星新闻称,多次致电大疆官方客服,均被告知「很抱歉,当前咨询客服比较多。」
而后,记者以消费者身份与大疆线上客服咨询「线下购买如何价保」时,在线客服回复称:「因不同渠道的销售模式不同,我们无法直接为您处理价保需求,需要您联系对应门店的销售人员,这样可以更快捷地为您提供相应方案。」
Cursor 创始人:AI 编程处于漫长复杂的「中间阶段」
9 月,AI 编程平台 Cursor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Michael Truell 接受了 Y Combinator 的一次深度访谈,其在节目中分享了 Cursor 的部分发展之路以及个人对行业的见解。
在正式创立 Cursor 之前,Truell 的团队经历了数次代价高昂的失败,如耗时六个月,为机械工程师打造 CAD 领域的「Copilot」,以及端到端加密通信系统,但最终都因缺乏领域热情、用户反馈寥寥而宣告失败。
「那种『无奈感』反而帮助我们明晰了自己真正关心和追求的方向,」Truell 坦言。正是这些失败,让团队意识到他们内心真正的热情在于「编码的未来」。
当时的他们坚信,「在未来五年里,整个编码领域都有可能发生改变,所有软件开发都可能通过模型来完成」,而现有玩家并未全力朝这个方向迈进。
对于 AI 将如何重塑编程,Truell 认为行业正处在一个漫长而复杂的「中间阶段」。「AI 会越来越像你的同事,或者一个非常高级的编译器,但你仍然需要阅读逻辑、进行审查和编辑。」
对话中,Truell 还向年轻一代的开发者和创业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去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和那些你既喜欢相处又非常尊重的人一起去做,而且要非常认真地对待。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去「打勾」,应专注于能够长期积累、真正构建你感兴趣的东西。

消息称 M5 iPad Pro 或即将推出
日前,记者 Mark Gurman 发文称,iPad Pro M4 在苹果零售店及线上渠道的供应数量有限,部分配置甚至出现延迟,而这也是苹果一个即将推出 M5 iPad Pro 的明确迹象。
Gurman 还称,入门级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也出现上了上述情况,而搭载 M4 Pro/Max 的机型(14/16 英寸 MacBook Pro)则未出现库存紧张的情况。
据此前消息曝光,M5 iPad Pro 计划作为 M5 的首发机型登场;除了处理器提升,苹果还可能会在正面加入一枚用于自拍的镜头(类似以前放在屏幕短边侧的前置摄像头)。
10 月 2 日,Gurman 还发文透露,苹果暂停了对 Vision Pro 的全面升级计划,同时将资源分配到了智能眼镜项目上,以此对抗 Meta 的 AI 眼镜强势的冲击。
具体来看,原计划更轻便、更便宜、2027 年发布的「N100」头显项目已被苹果喊停,而该项目的人员已转移至智能眼镜的研发。
报道称,苹果目前正在准备两款智能眼镜产品:一款代号为「N50」的无屏智能眼镜,计划明年推出;而对标 Meta Ray-Ban Display 的带屏眼镜,原计划 2028 年发布,苹果则正在寻求加快开发进度。
另据 MacRumors 报道,iPad mini 8 也已经在来的路上。
新款 iPad mini 屏幕尺寸将加大,从原先的 8.3 英寸增大至 8.7 英寸,并且采用 OLED 显示技术;处理器方面则采用 iPhone Air 同款 A19 Pro。
真我 GT8 Pro 将与理光合作
刚刚,真我正式宣布,将与理光映像达成影像战略合作,而即将发布的真我 GT8 Pro 也有望成为双方合作的首款产品。
据悉,真我 GT8 Pro 将采用拼装式后置镜头模组设计。从透露的信息来看,新机将采用后置三摄系统,拥有潜望式长焦。
据数码闲聊站与徐起透露,真我 GT8 Pro 将采用 50MP 1/1.56 英寸大底主摄以及 2 亿长焦,同时超广角也会升级。
其他方面,真我 GT8 Pro 将采用 2K 直屏,支持全亮度类 DC 调光 + 圆偏振光护眼;搭载骁龙 8 Elite Gen 5 和苍穹信号芯片 S1,支持 21 个 5G 频段(含 n79);配备两枚 1115E 扬声器,支持无线充电。
新机预计 10 月发布。
索尼 α7 V 被曝或 11 月发布
日前,Sony Alpha Rumors 发文透露,索尼有望在今年 11 月公布旗下最新全画幅无反相机 α7 V(ILCE-7M5),并且或会在明年 1、2 月正式发货。
据透露,α7 V 将配备一块 3300 万像素的全幅传感器,暂未确定是否为 α7 IV(ILCE-7M4)的升级版传感器。值得一提的是,新机将搭载类似 α1 II 上的 AI 芯片。
机身方面,新机将采用 α7rV(ILCE-7RM5)相同的机身设计,拥有四向翻转屏以及一致的操控按钮布局。
价格方面,α7 V 售价或为 300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1358 元。

微信灰测「批量撤回消息」功能
据快科技报道,近期有网友发文称微信推出批量撤回消息功能。
据了解,当用户在微信聊天框中长按两分钟内发送的消息并点击「撤回」时,会出现两个选项:「撤回该条消息」和「撤回本次发送的全部消息」。
选择「撤回本次发送的全部消息」即可一次性撤回本次发送的所有消息(包括文字、图片、语音等),无需逐条操作,再也不怕发错消息时手忙脚乱却撤不完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该功能还在灰度测试阶段,只有部分用户可以使用。
据悉,微信常规消息可在 2 分钟内撤回,如文字、语音、表情包、图片等。其中,文字消息撤回后 5 分钟内可重新编辑,无需重新输入;文件内容则支持 3 小时撤回,如 Word、Excel、PPT 等。
所有消息撤回之后,对方都会看到相关提醒,提示对方撤回一条消息。
对于为何撤回之后要提醒对方,腾讯曾表示,如果在一些商务谈判或借贷等特定场合,撤回信息无文字提示,可能会导致一方出现利益受损的情况。
2025「国庆中秋」假期数据报告公布
昨日,微信派公布了《2025 微信国庆中秋数据报告》。
报告显示,新一线城市与县域市场潜力大:消费总额对比五一假期增幅达到了 10%。其中重庆消费金额成为消费金额、笔数双「全国第一」(除北上广深)。
而热门消费行业中,运动健身消费笔数同比增长 16%;美容美发金额和数码产品消费金额均同比增长 11%。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5 年 10 月 1 日—8 日,累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 24.32 亿人次,日均 3.04 亿人次,同比(2024 年国庆假期 7 天日均,下同)增长 6.2%。其中:
- 累计铁路客运量预计 1.53 亿人次,日均 1924 万人次,同比增长 2.6%;
- 累计公路人员流动量预计(包括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公路营业性客运量)22.47 亿人次,日均 2.80 亿人次,同比增长 6.5%。
- 其中,累计公路营业性客运量预计 3.06 亿人次,日均 3833 万人次,同比增长 2.9%;累计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预计 19.40 亿人次,日均 2.42 亿人次,同比增长 7.1%。
- 累计水路客运量预计 1167 万人次,日均 146 万人次,同比增长 4.2%。
- 累计民航客运量预计 1917 万人次,日均 240 万人次,同比增长 3.4%。
华为工程人员回应「鸿蒙 5 App 不适配」:有些群体别升级
据新浪财经报道,近日,有自称华为老粉的博主王晓东在社交媒体吐槽华为鸿蒙 5.1 系统,称自己从鸿蒙 4.3 升级至鸿蒙 5.1 后遭遇微信、抖音等主流应用无法「完全兼容适配」,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其还表示,在亲自跑到华为售后门店「刷机」回退此前版本后,却也浪费了大量时间,且遭遇「部分数据丢失」。相关内容被大量转发并引发消费者共鸣,大量用户自称被鸿蒙 5 系统「逼疯了」「坑死了」。
对此,华为消费者热线工程人员回应并透露,由于鸿蒙 5 操作系统全面自研,不再基于安卓系统开发,这导致其上的各类应用均需进行重新设计开发。
工程人员表示,虽然,目前大部分软件「已上线 80% 的功能」,但仍有部分功能还在开发适配中,视频创作者等群体「暂不建议升级至鸿蒙 5.1」。
今年 7 月,鸿蒙 5 终端数突破 1000 万。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国庆前夕透露,目前鸿蒙 5 终端设备已突破 2000 万。快速的设备数攀升,意味着鸿蒙 5 已经进入加速成长的新阶段。
8 月中旬,余承东在谈及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展时,曾将移动操作系统和生态的建设,视为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思辨。
在他看来,操作系统刚发布,很多应用还没有做出来,用户能不能承受得了是一个问题。但如果等系统成熟了再发布,没有用户基础,大家也不愿意开发应用。
《三角洲行动》发文回应「撤离点人数限制」争议
日前,《三角洲行动》发布烽火地带平衡性更新,宣布部分撤离点增加超载机制,深蓝再次削弱。而此次调整在网上引起玩家热议。
昨日,《三角洲行动》官方发布致歉公告,承认近期更新引发大规模玩家不满,并宣布优化及补偿措施。官方表示,团队看到了许多意见与批评,也深刻意识到处理方式的突兀与不妥。
回应中,《三角洲行动》官方解释了相关调整争议:
- 针对「共享监狱」现象做出紧急调整:官方发现潮汐监狱开始出现三盾或双盾组合,跨队伍联合对抗其他队伍,影响了对局体验,并快速演变成全图拉闸直接撤离的现象。随着「共享监狱」快速扩散,随后而来的可能将是快速「刷物资」导致装备物价持续飞涨、大红大金变成「白菜价」,进而影响其他地图和更大盘的游戏体验
- 撤离点人数限制:当前的方案是官方发现数据异常并逐步影响全盘后,紧急做出的决策。针对为什么限制,官方表示「尽可能不影响混闸撤离的前提下,减少上述情况发生。」
目前,游戏团队也正在评估更优方案来改善「共享监狱」现象,以保障大盘经济及对局的稳定性,并将持续灰度测试及优化。10 月 9 日起,航天基地、巴克什两张地图的撤离 5 人限制将逐步解除。
另外,游戏官方还针对「长鳄奔月」相关内容进行说明:
7 月时,我们脑洞了一个「长鳄奔月」的中秋谐音梗,并准备了中秋活动和趣味视频。但由于当前事件,我们暂停了视频发布。游戏内活动的文案是在 9 月 17 日版本更新前就合入游戏的内容,并非临时加入,不存在、也绝对不敢有任何影射和内涵的行为,十分抱歉让大家误会了。

2025 国庆档总票房破 18 亿
据灯塔专业版消息,截至 10 月 8 日 15 时 44 分,2025 年国庆档(10 月 1 日—10 月 8 日)档期总票房突破 18 亿,具体来看:
- 《志愿军:浴血和平》以 4.42 亿的档期票房获得 24.6% 的占比;《731》则以 3.4 亿的档期票房获 18.9% 占比;
- 《刺杀小说家 2》以 2.9 亿的档期票房排名第三,占比 16.1%;
- 《浪浪人生》《震耳欲聋》《三国的星空第一部》《风林火山》《毕正明的证明》《猪猪侠·一只猪的逆袭》进入排行榜前九。
霉霉新专电影票房破 4600 万美元
据新浪电影报道,巨星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新专辑电影项目《The Official Release Party of a Showgirl》北美上映首周/三天票房粗报 3300 万美元,夺下这个星期的北美周榜冠军。
影片的全球首周票房方面获 4600 万美元,CinemaScore 观众评分为少见的 A+。
该影片为一部「非传统电影」,89 分钟内容包括新专辑《The Life of a Showgirl》中的新歌 MV、专辑制作幕后画面等。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仅在 10 月 3 日至 5 日上映。
电影《不东》宣布杀青
据新浪电影消息,跑步题材电影《不东》日前在甘肃瓜州戈壁圆满杀青。
电影讲述一群跑者以脚步丈量生命,为梦想「跑」出黎明的故事,致敬每一个在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却未曾停下的人。
该片由吴飞跃、秦晓宇执导,邓家佳领衔主演,谷嘉诚、汤加文、鞠帛展、刘贾玺、Hamza、蔡少天、康轩、吕晓霖、刘禹泽主演,张国强特邀出演。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派早报:亚马逊发布 2025 秋季新品、特斯拉推出「标准款」车型等
AI 学习模式:让 ChatGPT 当导师,究竟是「邪修」破局还是暗藏陷阱?
降价 3.5 万元!最便宜特斯拉 Model Y 标准版来了
在过去一年屡次被传的「特斯拉廉价版」终于尘埃落定。
今日,特斯拉在北美市场正式推出 Model Y 标准版 和 Model 3 标准版两款新车型。
其中 Model Y 标准版价格为 3999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8.4 万元),Model 3 标准版价格为 36990 美元(约合人民币 26.3 万元)。
相较原版本,两款新车分别降价约 5000 美元和 5500 美元。若按比例推算,其在中国市场的起售价可能分别下探至 23 万元与 20 万元左右。
随着标准版的出现,特斯拉对车辆的命名体系也做了调整,在入门标准版之上是 Premium (臻享) 版本,即原来的 Long Range(长续航版),再往上则是 Performance(性能版)。
Model Y 标准版
特斯拉对 Model Y 标准版的外观做了一些调整,标准版车型移除了两侧大灯之前的贯穿式灯条,所有的照明系统被融合进了两侧的细长小灯中,前保险杠的形状也有所调整。
标准版车型标配了 18 寸轮毂,19 寸轮毂成为了选配项;车身颜色则仅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可选,其中灰色是唯一免费的颜色,选配白色需要增加 1000 美元,黑色增加 1500 美元。
座舱内部的变动来的则更多一些,诸如:
座椅材质更换为了织物材质,取消前排座椅通风和加热,后排座椅变为手动折叠;
方向盘调节更换为手动,转向灯拨杆得到了保留;
中控台变成了 Cybertruck 同款的带有巨大开放式储物槽的风格;
后排触摸控制屏取消,变为手动空调出风口;
扬声器由 16 个缩减为 7 个,取消低音炮;
移除车内收音机;
移除 HEPA 过滤器和生物武器防御模式,仅剩微粒和气味过滤器;
移除自适应远光灯功能;
后视镜变为手动折叠;
悬架系统降级为被动减震器;
仅含带车流感知的巡航控制功能,Autopilot 中的自动转向功能被移除。
此外还有一个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可能算是升级的变动——Model Y 标准版在此前巨大的全景天窗下面增加了内衬和隔音材料。特斯拉声称这样比直接更换为金属车顶更具「成本效益」。
在车辆续航上,Model Y 标准版的续航里程由 571 公里下降到了 516 公里,这是由于其电池容量下降了约 10%,为 69.5kWh,超充功率也比其他车型的 250kW 稍慢一点,为 225kW。
Model Y 标准版在后轴上配备了单台电动机,输出功率为 300 马力,低于长续航后轮驱动车型的水平,因此零百加速由 5.4 秒降低至了 6.8 秒。
Model 3 标准版
Model 3 标准版的变化相比之下会更小一些,至少从外观上没有明显区别。
特斯拉在 Model 3 标准版上面增加了一个前置摄像头,但它会同样出现在其他车型上面。
与 Model Y 标准版一样,18 英寸轮毂也是 Model 3 标准版的默认配置,19 英寸轮毂为可选项。车漆颜色同样有限,灰色免费,白色和黑色需要额外支付费用。
座舱内部的变化也基本类似,但是 Model 3 标准版保留了可以被直接触摸到的玻璃车顶。
在续航和动力上,Model 3 标准版同样采用 69.5kWh,续航里程为 516 公里,超充功率被限制在 225kW,零百加速则为 5.8 秒。
经过多轮调整后,特斯拉显然希望通过「标准版」重新点燃市场热情。对于潜在用户而言,这是一张更低门槛的「入场券」,可以用更低成本进入特斯拉的生态体系。
但是,「廉价版」特斯拉的推出能否真正缓解特斯拉的销量焦虑或许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从目前美国消费者的反应来看,在去除了大量的舒适性配置之后,Model 3/Y 标准版的价格似乎有点高于此前的预期。
Model 3 标准版售价未能降低至 3.5 万美元的门槛让一些支持者们大失所望,这个价格在 2016 年 Model 3 刚刚发布时让特斯拉名声大噪,但其仅通过非公开订购渠道维持了数月。
尽管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了 49.7 万辆电动车,同比增长 7.4%,其中 Model 3/Y 占 48.1 万辆(同比增长 9.4%),并在中国市场创下季度新高(16.92 万辆,环比增长 31%),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一增长更多源于政策红利的提前释放。
在美国,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已于上月到期;在中国今年是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最后一年,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电动车销量的增长。
在政策效应消退后,特斯拉略显「老旧」的产品整容将迎来激烈的竞争。
中国市场在 20 万元左右市场的激烈竞争自不必提,而在北美市场,福特拟于 2027 年推出低成本电动汽车平台,通用将复产雪佛兰 Bolt,Rivian、Lucid 以及 Slate Auto 等新势力都正竞相在未来几年推出对标 Model 3/Y 标准版价格带的车型。
外界普遍期待特斯拉能在「S3XY」体系之外推出全新车型,以带来更多惊喜。但马斯克的关注点似乎已转移,在他看来特斯拉的未来不在硬件,而在于 FSD(完全自动驾驶)、Robotaxi(无人出租车) 以及 Optimus(人形机器人)。
或许,这款「廉价版」特斯拉并非终点,只是让更多人提前进入马斯克「自动驾驶时代」的入口。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用 AI 帮我改善口吃:一段关于自我和解的旅程
刚刚,OpenAI 宣布打造 「ChatGPT 操作系统」,8 亿用户将迎来全新体验
2023 年,OpenAI 只有 200 万周活开发者、1 亿周活用户。
两年后,在 OpenAI 刚刚召开的 Dev Day 上,CEO Sam Altman 在会上透露:如今已有 400 万名开发者在使用 OpenAI 构建产品,超 8 亿人每周用 ChatGPT,API 每分钟处理 60 亿 tokens。
多亏了大家,AI 已经从人们拿来玩的东西,变成了人们每天都在用来创造的工具。
就冲这增长速度,可以说是赢麻了。
而且就在上周,OpenAI 通过一笔 66 亿美元的股权交易,公司估值直接冲到了 5000 亿美元,超过了马斯克的 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创企业。
DevDay 划重点:
- ChatGPT 变超级 App:对话中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AI 主动推荐工具,支持应用内交易变现。
- AgentKit 工具包上线:可视化拖拽搭建多 Agent 工作流,几分钟完成从开发到部署的全流程。
- Codex 全面开放:自然语言实时写代码,支持语音控制和 Slack 集成,自动审核 PR 提升团队效率 70%。
- 模型 API 大升级:最强 GPT-5 Pro 开放 API、语音成本降 70%、Sora 2 支持产品内视频生成和精细控制。
ChatGPT 里直接装 App 了
今天,OpenAI 扔出个重磅炸弹——ChatGPT 现在可以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了。
X过去你可能得专门下载 App;现在只需一句话,Spotify、Canva 等应用就能在对话中自动唤起,还能提供可直接操作的交互界面。
如果你已经订阅了某个外部服务,还能在 ChatGPT 里直接登录账户,无缝衔接。
从今天起,除了欧盟地区,所有登录用户都能用,覆盖 Free、Go、Plus 和 Pro 计划。首批试点合作伙伴阵容相当豪华:Booking.com、Canva、Coursera、Figma、Expedia、Spotify、Zillow 等一众大厂。
现场演示环节更是精彩。
OpenAI 员工打开 ChatGPT,直接让 Canva 给一家遛狗服务公司设计宣传海报。几秒钟后,Canva 就给出了好几种设计方案。
然后这哥们又请求基于海报内容生成一份商业展示 PPT——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丝滑得不行。
接着,他又通过 ChatGPT 调用了 Zillow,让它展示匹兹堡地区的待售房屋。Zillow 瞬间生成了一张可交互地图,用户还能进一步提问了解更多细节。
更智能的是,当 ChatGPT 觉得某个应用能帮到你时,它还会主动推荐。
比如你说「帮我做个派对播放列表」,它可能直接唤起 Spotify 来协助——这波操作,属实有点东西。
这一切的背后,是全新发布的 Apps SDK(应用开发套件)。开发者现在可以使用 Apps SDK 预览版开始构建自己的 ChatGPT 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Apps SDK 构建在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之上——这是个开放标准,允许开发者把外部数据源连接到 AI 系统,同时也意味着用这个标准构建的应用能在任何兼容平台上跑。
正如 iOS 提供操作系统,App Store 负责分发变现,最后组成移动互联网生态。现在 ChatGPT 就是操作系统,Apps SDK 是开发工具,8 亿用户是生态基础。说白了,就是 ChatGPT 要变成超级 App 了。
此外,今年晚些时候,OpenAI 还将开启应用提交流程,推出专属应用目录,并公布变现机制——包括支持全新的 Agentic Commerce Protocol,能在 ChatGPT 内实现即时结账与交易。
AgentKit 登场,造 Agent 从此不愁
今天 OpenAI 正式推出 AgentKit——一整套专为开发者和企业打造的完整工具。
在此之前,构建 Agent 简直是个噩梦:复杂的流程编排、自定义连接器、手动评估、上线前还要花好几周开发前端。现在有了 AgentKit,包括三大核心组件:
- Agent Builder:用于创建和管理多 Agent 工作流版本的可视化画布
- Connector Registry:管理员集中管理数据与工具互通的中心
- ChatKit:能将可定制的聊天式 Agent 体验嵌入产品的工具包
具体来说,Agent Builder 提供可视化画布,支持通过拖拽节点来编排逻辑、连接工具,并配置自定义安全规则。支持预览运行、内嵌评估设置以及完整版本控制。
发布会上,Altman 也将这个功能比作「用于构建智能 Agent 的 Canva」。
OpenAI 还推出 Connector Registry(连接器注册中心),让开发者能够通过 管理员控制面板 安全地将 Agent 连接至
内部工具或第三方系统,同时确保数据安全与访问控制。
ChatKit 则让开发者轻松将基于聊天的智能 Agent 嵌入自己的产品中,无论是应用还是网站,都能根据品牌主题深度定制。合作示例包括 Canva、LegalOn、HubSpot。
去年 OpenAI 推出了 Evals,帮开发者测试提示词并衡量模型行,今年则新增了四项强大能力:数据集、追踪评分、自动提示词优化、第三方模型支持。
此外,强化微调(RFT)让开发者能定制 OpenAI 的推理模型。目前 RFT 已在 GPT-5-mini 上全面开放,并在 GPT-5 上以私测形式提供,还引入了自定义工具调用和自定义评分器两项新功能。
仅用时 7 分 11 秒,OpenAI 员工就为 Dev Day 网站从零搭建了 AI 助手。通过可视化方式添加分类 Agent 、路由节点、Sessions Agent 处理会议日程、Dev Day Agent 处理通用查询,还加了 PII 防护。
搭建完成后,当用户在 Agent Builder 中提出了「应该参加什么会议来了解构建 Agent?」这个问题。系统自动执行完整流程:检查 guardrail、分类意图、从文档提取信息、使用 Widget 展示,最终推荐合适的相关会议。
确认工作流正常后,她将其命名为「Ask Frog」并发布获得 Workflow ID。
然后在 Dev Day 网站代码中使用 Chat Kit React 组件集成了这个代理,配置了 Frog 主题的颜色、占位符和启动提示,添加了底部滑出式聊天界面,并在网站顶部放置」Ask Frog”链接,且所有参会者立即可用。
这一波流程下来,丝滑得不能再丝滑。
OpenAI 正式开放 Codex,动动嘴就能让 AI 写代码
自 8 月初以来,Codex 的日活跃使用量增长了 10 倍以上,GPT-5-Codex 在发布后三周内已处理超过 40 万亿 tokens。
发布会上提到,在 OpenAI 内部,如今几乎所有工程师都在用 Codex。团队每周合并的 Pull Request 数量增加了 70%,而 Codex 几乎会自动审查所有 PR。
今天,OpenAI 正式宣布 Codex 全面开放使用,同时带来三项全新功能:
- 全新 Slack 集成:在团队频道或线程中直接向 Codex 委派任务或提问
- Codex SDK:将驱动 Codex CLI 的同款智能 Agent 嵌入自己的工作流
- 全新管理员工具:更直观查看和管理 Codex 的大规模使用情况
借助 Codex SDK,你只需几行代码,就能将同款 Agent 引入自己的工程工作流或应用中。目前 SDK 已支持 TypeScript,未来将支持更多语言。
从今天起,Slack 集成和 Codex SDK 对 ChatGPT Plus、Pro、Business、Edu、Enterprise 计划用户开放。
OpenAI 员工在舞台上现场构建完整的摄像头控制系统,包括构建 Node 服务器、编写所有 UDP 数据包处理逻辑,甚至成功实现用 Xbox 手柄控制了摄像头的任务,以及还能通过与 AI 对话控制摄像机和会场灯光。
最后,演示者还不忘展示 Codex SDK 的实时编程能力,用语音请求 AI 调用 Codex 实时修改 React 应用代码,展示电影式的滚动字幕效果。而整个演示过程没有手写一行代码,仅靠自然语言完成。
模型和 API 全面更新,这波真香
GPT-5 Pro 正式向所有开发者开放 API 访问。
这是 OpenAI 迄今发布过的最智能模型,特别适合处理需要高准确性和深度推理的困难任务,应用领域涵盖金融、法律、医疗等专业领域。
语音方面,OpenAI 还发布了 gpt-realtime-mini,价格降低了 70%,但保持相同的语音质量和表现力。
Sam Altman 特别强调,语音将成为人们与 AI 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Sora 2 的 API 预览版已经正式发布,开发者现在可以直接在自己的产品内生成高质量视频。
Sora 2 的 API 使用非常灵活,开发者可以控制视频长度、宽高比、分辨率,轻松混剪视频,并且所有视频都配有完整的逼真同步音效。
在发布会的尾声,Sam Altman 在总结时强调,软件开发已经从过去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漫长周期缩短到现在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
开发者不再需要庞大团队,只需要一个好想法就能快速将其变为现实。
整场发布会展示的从 Apps SDK 到 AgentKit 再到 Codex 的完整工具链,都建立在这些强大的模型 API 基础之上。
不得不说,这场 Dev Day 信息量是真的大。
OpenAI 这波更新几乎覆盖了开发者关心的所有领域——从应用生态到 Agent 工具,从代码助手到视频生成,一个不落。
高端的产品发布会,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最后,你觉得哪个功能最实用,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2600 万人围观的 AI 吊坠翻车了,买家:图片仅供参考
一条被 2600 万人刷到过的 AI 网红吊坠——Friend,终于发货了。
等待了近一年的用户们满怀期待地拆开包装,对比着当初渲染图里的精致质感,再看看手里这个塑料感十足的挂坠,那句电商老话再次应验:图片仅供参考,请以实物为准。
Friend 是一款佩戴在胸前的 AI 伴侣吊坠。产品创始人 Avi Schiffmann 表示它并非工作助理,而是一种「情感玩具」——能倾听、能回应的朋友,灵感则是来自模拟养成游戏 Webkinz、The Sims 和 Tamagotchi。
过去两年,各种 AI 硬件一波接一波登场,Friend 没有号称取代 iPhone,而是瞄准陪伴这卖点。Schiffmann 更是兴奋地表示,Friend 是「对抗孤独流行病」的产品。
可惜,Friend 依旧没有逃脱翻车的宿命。
一个价值 99 美元的 AI「朋友」是如何翻车的
Friend 的外观类似扁圆形挂坠,直径约 5 厘米, 内置麦克风、LED 灯和蓝牙用于连接手机, 由云端的 Gemini 模型驱动, 通过挂绳佩戴在脖子上。去年 7 月发布时,Friend 的预售价为 99 美元(如今价格上调为 129 美元),一次付费终身使用,不需要订阅。
除了外观,AI 才是 Friend 最大的卖点。
Friend 的正面有一个可轻触按钮和 LED 灯,用户需要点击按钮才能与 AI 对话。但它的内置麦克风持续开启,用于获取环境上下文并记录用户对话,并在适当的时刻发出评论。
听起来很美好,直到人们真的拿到货。
在首批外媒的评测结果中,部分用户认为这种主动发送小贴士或安慰消息的互动方式类似养成宠物, 能为生活增添乐趣并提供情绪价值。
奇葩之处在于,由于 Friend 没有扬声器,所以它的回应只能通过蓝牙连接手机后,在 App 里以文本的形式显示,换句话说,这款产品所谓的「随时交流」,其实得掏出手机看。
与此同时,它也重蹈了第一波网红 AI 硬件的覆辙——硬件扯了软件的后腿。据 goodhousekeeping 报道,虽然 Friend 号称电池续航 15 小时,但实际续航只有约 4 小时,并需频繁充电。更糟糕的是,它甚至无法胜任基本的日常任务,如查看天气、地图或拨打紧急电话。
隐私则是更大的雷区。
由于 Friend 随时收集周围声音且无法关闭麦克风,这就导致存在隐私被监控和被滥用的风险,其隐私政策甚至允许公司在法律需要时使用数据,这也导致 Wired 记者佩戴后遭到朋友误认为携带窃听设备。
▲ 最好的关闭措施:物理隔绝
本是最大卖点的 AI 也成了最大槽点。Friend 经常无法听清对话,有时会产生长达 7–10 秒的延迟,连接中断频发。甚至在实际使用中,Wired 记者与该 AI 多次发生「争执」:有一次他想让系统更好地识别能力边界,AI 却以「你太戏剧化」为由反驳。
颜色、心情灯带之类的设计元素会随 AI 「情绪」变化显现红、暗红等色彩。最终,记者因为被 AI 的嘲讽、社交尴尬以及隐私压力折腾累了,最终放弃继续使用。
说白了,Friend 还是一个被包装成硬件的应用,不谈参数,不讲性能,直击「陪伴」「理解」「倾听」等情感痛点。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 更多是出于好玩或好奇的尝试心态, 真正长期依赖的用户寥寥无几。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来说, 这些网红 AI 硬件就像情感层面的保健品, 承诺的疗效远大于实际功效, 但在焦虑的市场中依然能找到愿意为希望买单的消费者。
AI 陪伴生意的两副面孔
社交媒体创造了一种吊诡的局面:我们有着史上最多的「联系人」, 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心理学家 Sherry Turkle 将其称为「一起孤独」(Alone Together)——我们不断刷新动态, 却很少进行真正的深度对话;我们拥有数百个「好友」, 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在深夜倾诉的人。
这种集体性的孤独,被科技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
伴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进步,以及面对这种现实环境,科技公司已经熟练掌握这种讲法——不谈性能,不讲体验,只谈人。那句被乔布斯反复引用的名言——「真正认真对待软件的人,就应该自己做硬件」,在 2007 年的 iPhone 发布会上被奉为圭臬。
但今天,这句话的含义变了。
硬件市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从售卖性能,到售卖慰藉。智能手机销量跌跌不休,手表、耳机、平板都陷入性能过剩的泥潭。当参数竞争走到尽头,厂商只剩两条路:要么在红海里拼供应链,要么讲一个新故事。
「陪伴」就是这个新故事。而且是个好故事——因为情绪价值没有客观标准,无法被量化,也就无法被比较。
一个联网的录音笔值十美元,但如果它能「理解你的情绪」,就能卖到一百美元。Friend 的创始人 Avi Schiffmann 深谙此道,他说:「我们不是做工具,我们在做朋友。」为了这个故事,他花 180 万美元买下域名 friend.com。
▲Avi Schiffmann
上个月,Friend 更是在纽约地铁砸下超过 100 万美元投放广告。11000 张车厢广告、1000 张站台海报、130 个城市广告牌,广告语写着「我永远不会放你鸽子」「我不会忘记洗碗」。
很快,这些广告被路过的群众用涂鸦覆盖。诸如「停止利用孤独赚钱」「AI 不是你的朋友」「去交真正的朋友」等手写的抗议,比任何市场调研都诚实。
▲ 你也可以线上涂鸦,附地址:https://www.vandalizefriend.com/
涂鸦者是清醒的,从生成原理来看,GenAI 是概率模型,不是有情众生。Friend 的 AI 会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它没有感受。
它提供的是零风险的陪伴:永远不批评、永远不离开、永远顺从。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则回避了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些让人不舒服的真话、那些可能的失望和离开、那些需要相互妥协的时刻。
如果把目光拉远一点,这并不是第一次人类用技术去安抚焦虑,当工业城市的污染和拥挤导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于是个人防护设备应运而生——口罩、护目镜、净化器。这些产品确实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但也在客观上延缓了对工业污染进行系统性治理的进程。
今天的 AI 陪伴,或许正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当人们戴上 Friend,获得了一种「被陪伴」的感觉,对真实关系的渴望就被暂时平息了。但这种平息是危险的——它让人误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从而失去了去建立真实连接的动力。
当满大街都是戴着 Friend 的人,自言自语地跟 AI 分享日常,我们可能会迎来一个诡异的场景:每个人都在被倾听,但没有人在倾听彼此。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Beats Fit Pro 新升级,更完善的小改款:Powerbeats Fit 体验
模拟 DJ 的自动过渡功能,会带来歌单的未来形态吗?
Apple Vision Pro 可以看自己拍的沉浸式视频了,看起来效果怎么样?
鸿蒙 1024|鸿蒙,我的独家记忆
首位 AI 女演员签约出道,好莱坞炸锅,同行阴阳:谢谢你抢走我的饭碗
「下一个娜塔莉·波特曼!」
「好莱坞冉冉升起的新星!」
「斯嘉丽·约翰逊要小心了。」
「下一代大明星。」
这位快被夸上天、被好莱坞星探们追逐的新人演员,叫 Tilly Norwood,最近刚刚出道。
在吸引大量关注的同时,也收获了同行们不怀好意的目光。不是因为她太优秀,而是因为她不是个人——字面意义上的,因为这是个 AI。
Tilly Norwood 有一张干净的脸孔,能演超英大片里的配角,也能出现在 BBC2 的喜剧小品里。但唯一的问题是:她不存在。
她是英国公司 Particle6 Productions 用 AI 生成的「女演员」。从脸到声线、从履历到社交账号,全部都是虚拟构建。在 Instagram 上,她像所有的女明星那样发帖,路透自己试镜和出演现有电影(例如《神奇女侠》)的照片,还发布日常生活的瞬间。她还主演了一部喜剧小品。
她的背后,是一家荷兰科技公司 Particle6 Productions Ltd.,创始人本身也曾经是演员出身,专门制作高科技创新内容。他们的目标,是让 Tilly 成为「下一个 Scarlett Johansson 或 Natalie Portman」。
短短数月间,原本不屑一顾的经纪公司,如今已经纷纷抛来橄榄枝。但同时,现实中的演员群体却在社交媒体上冷嘲热讽:「谢谢你让我丢了饭碗。」
站在风口的 AI 演员
有一说一,虚拟人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至少,在中日韩都已经颇为流行,也就是好莱坞还死守着防线。不过,对 Tilly Norwood 的出道,又恰逢 Sora 2 的发布——两个撞一块了。
Sora APP 昨天的发布,已经让人看到了短视频生成的可控性、高清、高品质。背后正是 Sora 2,这个 OpenAI 最新的模型生成力作所提供的支持。这款视频生成模型已经能稳定输出高质量的视频,画面逻辑和一致性大幅提升。
这些都是网友随手跑出来的案例,如果不是移动来去的水印,非常容易以为是从电影里面截图出来的片段——很难不让人畅想它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尤其是,它可以真正做到生成可用的镜头,且不只是空镜,而是带有人物表演的。
这都已经有希区柯克那味儿了。
这是所有视频生成工具共同的方向:让视频创作,像写作一样轻便。未来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创作者出一个主意,AI 帮忙打磨,形成一个完整的剧本,图片生成工具帮忙落实美术风格,视频生成分镜脚本,再一键生成 AI 演员——齐活儿了。
其实在 Sora APP 上就已经能看到,Sora 2 对人物动作和情态的把握非常惊人,语音的生成它也包圆了。那么,当 AI 可以一键生成环境置景,人物以及台词,那一个「演员」还需要存在吗?不如一起生成算了。
Tilly Norwood 正好踩在这个临界点上:她不是替代某一个角色,而是替代整个职业。
如此,好莱坞演员们才警铃大作。英国演员艾米丽·布朗特在参与一档播客期间得知 Tilly Norwood,惊呼:我们完蛋了。
你演戏?那我呢?
演员们对这位新「AI 同行」的敌意,可以说是毫不掩饰。一方面,这是生存威胁:AI 演员没有工会、没有加班费、也不会罢工。另一方面,它触及了演员行业的核心价值:表演是否可替代?
好莱坞编剧与演员工会去年曾因 AI 版权和替代问题大罢工。如今 Tilly 的走红,更像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她的脸和我长得太像了,却能被用在任何剧本里。那我怎么办?」
是啊,那演员们怎么办?经纪公司看中成本与效率。一个 AI 演员可以无休止拍戏,不存在日程冲突,也没有绯闻困扰。同时,品牌方也会乐见其成:虚拟形象更容易被控制,不容易「塌房」。
但问题在于:观众愿意买单吗?影视作品的魅力,来自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情感联结。一个人工智能生成的演员,能否传递那种表演中细腻的分寸与把握?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技术已经很先进了,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早就已经很模糊.从视频生成到现在,演员也可以生成,AI 的力量正把娱乐工业的底层逻辑掀开。问题早就不再是「AI 能不能演」,而是观众愿不愿意看。
那些经典作品之所以动人,不仅仅是因为镜头精准,更因为演员在细节里传递出的表演。这是他们的「创作」,用肢体、表情和语言,建构一个角色,展示角色的命运。
那 AI 演员呢?如果往回翻,Tilly Norwood 的「前辈」可能是虚拟偶像——稳坐顶流多年的初音未来,洛天依甚至登上过春节联欢晚会。但这些案例都发生在二次元或舞台表演的语境里,更重要的是,观众心里很清楚:它们是虚拟角色。
Tilly Norwood 的处境更复杂。她不是卡通歌姬,而是被设定为一名「演员」,一个和真人站在同一条跑道上的虚拟人。观众能否相信她的眼神、相信她说台词时的情绪?在意识到她并不真正有血有肉时,又会不会出现「恐怖谷效应」——当一个虚拟形象过于逼真,却又无法完全像真人时,人们会感到怪异和排斥。AI 演员正处在这个边缘地带,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立足之地」。
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 AI 能不能演,而在于观众愿不愿意看。也许未来会出现一种「分工」:观众乐于在短视频、广告甚至低成本剧集中接受 AI 演员,但在需要深度共情的电影、舞台剧里,真人演员依然不可替代。换句话说,决定 Tilly Norwood 能走多远的,不是经纪公司,而是票房、上座率,这些真正用脚投票出来的观众缘。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玩了半天 Sora APP,我发现了这些比抖音「上头」的新玩法
国庆前一天,模型厂商们纷纷更新。国庆第一天,真正能「玩」的 AI 产品来了——这才对嘛,谁要搞编程,放假不就是为了玩!
APPSO 连夜搞到邀请码,先替大家来这个「只有 AI」的世界体验和实测了一下。有点意外:Sora 2 并不是一个 AI 视频平台。
Sora 2 给我整哪儿来了?怎么全是奥特曼
首先,目前由于是邀请制状态,且只有 iOS 版,导致用户暂时不太多,再加上一些版权限制,发挥非常受限制——以至于广场上全是 Sam Altman。
Sam 做机器人。
Sam 在做发廊模特。
Sam 在派邀请码。
Sam 在公园陪老大爷下棋。
Sam 在滑雪(有一说一,这个人体运动的生成效果真是蛮好,完全看不出来是生成,你说只是换脸我也信。)
Sam 累了。
好好好,对这种行为,我只能说——带上我。
用 Sam Altman 跑视频实在是太简单了:选择 @Sam Altman 官方账号当「主角」,接着描述你想生成的视频内容就行。
Altman 曾在 X 平台吐槽过,由于算力不够,「OpenAI GPU 快融化」了。于是我们让他跑到英伟达公司门口高喊:「我的 GPU 快融化了!」
(视频)
视频里一致性保持得非常不错。当然了,要是仔仔细细看,也不是没有缺点。比如虽然音画同步做得不错,但细看就会发现,喘气的声音和口型并没有完全对上,离真正的「无破绽」还有不少距离。不过,已经足够说 Sora 2 的视频生成能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显然是在模型层面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语音能力也整合进来了,我们在测试中发现,Sora 2 的中文能力表现得「不违和」,这在以往大多数视频生成工具中是比较少见的。无论是发音本身的质量、音色,还是整个说话的语速和语调,它都能够非常精准地符合 Prompt 中所提出的要求。
(视频)
在介绍长城的视频里,它的情绪和语调是符合介绍和解说这个场景的。而在其他一些吐槽或整活的视频中,它也能准确拿捏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说话的语气状态。这种对中文情感和语境的精确把握,让生成视频的细节品质和沉浸感有了质的飞跃。
AI 视频,没有基本法了
比较令人震惊的一点是:没有抽卡。
这可能是 Sora 2 最重要的亮点,真-不再需要「抽卡」。在生成视频时,用户只需输入几行简洁的 Prompt,即可得到成片。
这个话我们当然也说得很多,尤其是在测评各种视频生成工具时。但是,过去视频生成工具的「简单」是相对于传统剪辑流程的「简化」。
而 Sora 2 的「简单」,是基于它的社交形态的,重点在于极高的可控性和确定性,就像是你在朋友圈、小红书上发布照片的操作。
不抽卡在今天,多少有点违逆 AI 世界的基本法,关键是质量竟然都很好。明摆着是 OpenAI 的究极自信:不需要抽一堆选个好的,我给你的,就是好的。
另外还得强调一下,Sora 2 的底层逻辑不是视频生成,而是社交媒体。它在这个层面做了很多不错的小设计——更重要的是,灵感来自于社交媒体,但又不止于社交媒体。
首先上下滑动切换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但跟抖音不同的地方是,它有一个特殊的横滑设计。
这个 Rick & Morty 的视频里有好几个不同的二创,台词,人物,画幅都有所改变。来自不同的用户,但是统一到了一个横向里。
相比之下,抖音横向滑动是切进不同的栏目、商城,或者用户的主页。这种意义下的横滑,是强调内容消费。
但 Sora 2 的横滑,更像是为了让不同用户基于同一套模版,能更方便去做自己的二创。用户看到喜欢的模板或效果时,可以立即获取对应的 prompt 或模型进行再创造,形成一个持续的灵感循环,有效延长用户停留和尝试时间——这种意义下,是鼓励创作。
放心,未来不会是一个只有 AI 的世界
Sora 2 在整个产品哲学上,也展现了「半人半 AI」的想法。
强调或标榜「纯 AI」不是一件新鲜事儿,之前有很多应用都做过这样的尝试。要么是全都是 chatbot 跑出来的推特,或者全都是数字人的 Instagram。
Sora 2 并不是要走这个路线,而是要稳住人的存在感。
比如,上传图片、输入 prompt,然后——重点来了——at 一个用户,来生成视频。
这表明 AI 生成的内容只是一个「桥梁」或「催化剂」。生成的视频是「击鼓传花」里面的「花」,而用户这个「人」才是那个真正的「敲鼓者」。
这种「真人优先」的倾向,在平台的一些关键功能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 Cameo,它会拒绝非真人用户的生成请求。
这里,我们尝试了用小八试图越狱,是无法通过的。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平台不希望内容完全虚拟化,至少账号本身不能是虚拟的,它希望真人参与进来,将现实的社交身份和数字创作紧密融合。
总体来说,Sora 2 的企图,并不是为了在技术上比较谁生成的视频「最像电影」或者「质量最好」。 它的核心追求是「大家来玩」,而且「很多人来玩」,并能够「跟朋友们一起玩」。
通过高确定性的生成体验,以及鼓励接力和真人参与的社交设计,Sora 2 将 AI 视频生成从一个高冷的「技术工具」,变成了一个大众娱乐和社交表达的新阵地。
这种设计理念预示着,未来生成式内容平台的价值重心,将从单纯的 AI 炫技转向激发人类创造力和构建社群连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如何让 Kimi 的新 Agent 给我做国庆攻略,跟着 AI 旅游会踩雷吗?
国庆长假,AI 大模型献礼的方式是一波接一波的更新。
OpenAI 突然发布 Sora2,DeepSeek 更新了 V3.2,智谱更新了 GLM-4.6,Kimi 则是更新了 App,然后默默在自己的版本记录里面,写下了这句话。
Kimi 当然也有「献礼」,上周四,他们开启了Agent 模式的测试,推出了一项名为「OK Computer」的智能体。
和之前我们分享过的深度研究不同,OK Computer 能做的不止是一份可视化报告,而是直接给了我们一台电脑。我们用电脑能完成的事情,OK Computer 智能体都可以做到。
但能做,和做得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和之前一样,我们用实测带你来看看,Kimi 全新的 OK Computer 到底在 Agent 品类里面,表现如何。
AI 帮你策划一份国庆游玩攻略
首先是看看它的网站部署能力,速度比深度研究快上不少,但这个效果,我觉得还是比较「大众化 Agent」的水平,尤其是,部分页面的背景颜色,依然渐变紫。
▲ 提示词:我想做一个多页面的国庆旅游网站。要求: 1. 首页介绍「国庆去哪里玩」,推荐 3 个适合 3-5 天出行的国内目的地,内容要有趣味性。 2. 第二页是行程规划:每天安排吃、玩、住,输出表格。 3. 第三页是预算计算:帮我把费用拆解成交通、住宿、餐饮、门票四类,给一个大概价格范围,并能让我修改人数后自动更新预算。 4. 风格要 mobile first,适合手机浏览,页面清爽,最好有 emoji 装饰。
https://dpcbcrcmrjbym.ok.kimi.link/
内容上,布局和图片的选择很合理;但是推荐的地点,北京、杭州,而且还是西湖,国庆节去西湖,应该只能看到人吧,所以这个「国庆旅游网站」的开发,我认为是不能算出色。
而如果是让 OK Computer 直接帮我生成一份旅游路线,告诉他要扮演一个顶级的旅行定制师,设计两条彻底避开国庆黄金周的旅游路线。OK Computer 这次交付的成果,看起来很不错。
▲提示词:马上就是国庆黄金周了,我和 3 个朋友(共 4 人)想来一次为期 7 天的自驾游,我们的核心要求是「人少、景美、有深度」,彻底告别排队和人山人海。请你扮演一位顶级的旅行定制师,为我们设计两条风格迥异的「反向旅游」路线,并为每一条路线制作一份精美的、详细的幻灯片,方便我们内部投票决定。
https://3hhjy4acccol4.ok.kimi.link/
审美相当在线,这个字体、背景图片,颜色,都选的非常好,奈何我还是觉得内容稍显空洞,真正能帮到我旅行的内容,不算多。
大多数时候,我可能只是知道了有这些地方,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以及怎么去。而且,总是对这些内容,有一些不信任感,可能把一个 AI 推荐的景点和一张小红书滤镜的景点,同时摆在我眼前,我还是会选择小红书用户发布的帖子。
OK Computer 完成这两个项目都非常快,我们也用 Kimi 的深度研究尝试了一波,结果是,它花了快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最后生产了一份超过 50 页的预览报告。
▲ 受限于篇幅限制,全部内容可访问链接。https://www.kimi.com/preview/19984f16-9a42-89a6-8000-05d52a6374b9
由于深度研究和 OK Computer 不同,深度研究只有一个预览报告,且不能对报告再进行修改。
最近千问也更新了一大波新的模型,在他们的官方博客,我看到一个「旅行规划师」的智能助手,同样的需求丢给它,结果会比 Kimi 的 OK Computer 要更好吗?
▲10 页的 PDF,把时间段、活动类型、可能要消耗的油费都清楚地列举出来。https://chat.qwen.ai/s/15769740-974a-4fbb-b0bf-dd835ea999ec
答案是真的更好。Qwen 这个旅行规划师,完全利用了阿里的庞大生态系统,它不是简单的给几个景点,然后连成一条路线,而是会实际地调用高德地图,用明确的经纬度来确定合适的行程。这一点很像前段时间的飞猪 AI 旅行规划,毕竟也是一家公司。
其他 agent 产品的效果,和 Kimi 的 OK Computer 其实差不太多,ChatGPT agent 生成了一个 10 页的 PPT,一如从前的精简;而 Manus 也是一样,好看,但实用价值不多。
▲ ChatGPT agent 生成的内容,基于同样的提示词
不过 Kimi 的好处是,能产出类似结果的同时,不需要额外的网络设置。
此外,他们最近上线了付费会员方案,还可以将之前的打赏金额,全部抵扣为会员费,免费用户也能获得有限次数的 OK Computer 试用机会。
iPhone 和小米的 17 Pro Max 对比
同样基于 Kimi K2 的 Agentic 能力,OK Computer 会自动的浏览网页,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生成图片,来完成网页的设计。
这次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准确,OK Computer 在搜索网页内容的时候,我看到基本上都是采用 the Verge 等国际科技媒体的信源,而在使用 Kimi 深度研究的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源大部分是简体中文的网页。
▲ 提示词:帮我生成一个动态响应式布局的网站,适合手机和电脑浏览。内容是「iPhone 17 Pro Max 和 Xiaomi 17 Pro Max 对比」。要求: 联网获取这两款手机的最新资料,要有核心卖点对比,做好看的表格,突出相机、芯片、电池、价格等方方面面。 要有这两个产品的横向比较,也要有纵向比较,例如是iPhone 17promax和 16 promax,还有小米 17promax 和 15 promax对比。还要给结论:哪个更加值得买?用简洁的 bullet point,总结优缺点。 每一页都要简洁,不要太多字,但是信息要足够,多用合适的配图。
https://rwsh4gkhckrxy.ok.kimi.link/
此外,OK Computer 也有图片音频生成的功能,像这张手机摄像头的拆解图,我第一眼看到觉得非常惊艳。
Agent 的交付:一个很惊艳的 Demo,但难落地
经过这些测试,倒不是说 Kimi K2 的 Agentic 能力不行,只是觉得 Agent 这类产品,大多数都还停留在「我可以做出来一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一定有用」的阶段。
做 PPT、商业分析报告、旅游路线规划、网页开发和部署等等,几乎所有的 Agent 都宣传自己能做这些;但是最后的成果,真正可以放心使用的,我想目前是很难找到。
▲ GPDval 是一项新的评估方法,用于衡量模型在上图 44 个职业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现实任务上的表现
前几天 OpenAI 新发布了一项基准测试,GDPval。它被称为是 AI Agent 举办的一场「职业技能大赛」。考题不再是学术问答,而是直接选取了,来自对美国 GDP 贡献最大的 9 个行业中的 44 个真实职业。
这些任务由平均拥有 14 年经验的资深专家(如律师、工程师、护士)设计,交付的内容也并不是纯文本,而是包含了幻灯片、电子表格、CAD 设计文件等在内的复杂格式,就像现在 Agent 交付的成品一样。
GDPval 的出现,其实就是要开始去解决,从「我能做」到「我能做好」这个阶段的问题。
▲ 专业评估员将对应模型的交付成果,与人类专家进行了比较。Claude Opus 4.1 在接近一半的任务(47.6%)中生成了被评为与人类同样好或更好的输出。
虽然是 OpenAI 的研究,但第一名还是 Claude Opus 4.1,我想这也是为什么 Claude 模型在编程领域能够广受好评,Claude 能写代码,但是也可以写出好代码。
关于 Agent 不能做好的原因,之前 OpenAI 前高管 Mira Murati 联合创立的 Thinking Machines Lab ,发布了一篇博客文章。在里面提到,大语言模型目前出现的不确定性问题,不是由于 GPU 随机性的计算,而是处理训练数据时,缺少批次不变性。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可用训练数据的不足。和训练一个 AI 生成一张图片、一个视频、一段文本不同,Agent 要交付的内容复杂,现实世界中的任务繁多,无法归类到某个单一的媒体类型。
▲ 和人类学习完成一项任务不同,大模型需要可以模拟的强化学习环境
目前我们经常看到的 Agent 任务,也大多数是集中在做一个 PPT、做一个网页、预订餐厅、代替我们刷社交媒体、自动购物等等,这仅仅只是现实世界里非常小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这些任务,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
知名科技媒体 TechCrunch 最近报道,整个硅谷正在豪掷千金,为 Agent 构建名为「强化学习环境」(RL Environments)的模拟训练场。这些「环境」被一些 AI 公司创始人形容是非常无聊的电子游戏,一个模拟的浏览器、一个模拟的购物网站、一个模拟的代码编辑器。
▲ 为了验证 Agent 任务完成情况,需要将整体任务分解成更小的步骤,并创建一个评分标准,来检查 AI 模型是否正确执行了每一个步骤。图片来源: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anthropic-openai-developing-ai-co-workers
AI Agent 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像一个新手玩家,通过一次次尝试、失败、获得奖励,来学习如何独立完成购买商品、修复代码等一系列,多步骤的复杂任务 。
当年李飞飞靠着海量标注的数据集 ImageNet,让计算机视觉往前迈了一大步,她也被大家称为「AI 教母」。
现在 Agent 的发展,看起来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大量标注的「强化学习环境」任务,Agent 很难成为,像人脸识别这样可靠的深度学习技术;尤其是在「炼丹」这个本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
▲OK Computer 专辑封面,这是英国摇滚乐团电台司令 Radiohead,1997 年发行的第三张录音室专辑,距离现在已经快三十年的时间了,曾获得百大专辑等多个奖项
尽管弥漫着恐惧忧郁的情绪,《OK Computer》仍保有希望,传达了社会前进之路未必会让我们失去善良的信念。
如果你对因科技而加快的生活节奏,感到难以招架的话,其实解法很简单,正如 Yorke 在结尾曲〈The Tourist〉最后所唱的:「傻瓜,放慢脚步吧」(Idiot, slow down)。
今天 Kimi 推出的 OK Computer,似乎也是表达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习惯、加快我们的生活节奏。但很显然,目前市场上的 Agent 产品,很难真正做到让我们难以招架。
无论是 Kimi 还是 ChatGPT,还有更多的同类 Agent 产品,他们在发布的时候,往往都会说,我们的 Agent 有这些功能,能做什么,却很少说,我们的 Agent 能做成什么。
不用放慢脚步,真正的 OK Computer 还在用力追上我们。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