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2025年暑假记事

今天是8月31日,这个暑假就这样结束了,本来打算和朋友一起去一趟新疆和西藏自驾游,因为其它的事情走不开,只好作罢。

基本上在家陪娃,还带孩子回了一趟老家一周,顺便带他们去了一趟井冈山游玩。这海拔1000米的井冈山夏天是真凉快,晚上甚至可以不开空调。从售票处不用排队的情况来看,至少来井冈山的游客不是很多,晚上逛镇中心的时候,也发现中老年人居多。

值得点赞的是,井冈山景区今年对广东游客实行半价,且允许游客在整个景区自驾,不用坐他们的大巴车,游玩的体验是好了很多,感受到了井冈山景区的诚意。未来年纪大了,考虑每年暑假到类似这种地方住它一两个月。

惊喜的是,在农村老家看到了漫天星空,以及浅浅的银河系。那天夜晚带孩子回村子的路上,看到漆黑的道路前方是灿烂的星空,我于是把车停下来熄火,大家观看夜空。回去后孩子拿起相机,找到一个没有灯光污染的地方拍起了星空,这种低海拔的地方能望到这样的星空,实属幸运。遥望星空,一切都显得渺小……

此外,阅读完了《爱因斯坦传》、《货币的非国家化》两本书,阅读完毕,敬佩前人的智慧,很多的问题,以前的人已经遇到过,我只是不知道罢了。还是要多读书,读好书。

新的学期,重新出发。

被时间拉长的人

丢了一批人物标签给 AI 写人物小传,让它模仿某位小说家的笔法,来给演员交代角色。

你觉得这像谁的手笔?

————

南方的空气里常常有潮湿的味道,像是雨下过以后残留的影子,久久不散。城市白天拥挤喧嚣,夜晚却显得空旷,好像光亮突然被抽走,留下无数未完的句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男人行走。他的脚步从不急躁,像对时间有着自己的节奏感,和别人不太一样。

年少的时候,他把自己交给了工业设计。形状、光影、比例,这些东西比人群更让他安心。六年在公司,十年在创业,那些日子像一张张被翻阅过的旧画册,色彩褪去了,但线条还在。产品的生与死,像车站里人群的来去。大多数人只看见成功或失败,他却更在意其中被忽略的细节。

别人眼中的他冷静得过分,总是习惯提前几步想好方向,就像棋局上的布局。但在那层冷静的外壳下,常常闪现一些不合逻辑的柔软时刻。比如一段旋律,随便一盏灯的影子,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足以让他停下手里的笔。理性和浪漫在心里不停打架,谁也没有赢过谁。

他知道自己带着黑暗生活。抑郁的日子像一条看不见的走廊,没有尽头。他学会了靠药物维持稳定,像有人随身带着一块怀表,偶尔瞥一眼,提醒自己仍然存在。那段经历让他对痛苦格外敏感,也让他在与人相处时多了一层隐秘的温柔。他不会轻易表现出来,但在内心深处,对别人的脆弱始终心知肚明。

夜晚经常独自坐在桌前,电脑屏幕的光照在脸上,桌上散落着草图和未完成的文字。那些想法有时像城市里的霓虹一样闪烁不定,无法全部抓住。他清楚其中大部分不会被记住,就像梦醒时遗落的片段。但仍旧一遍一遍画下去,像一种执念,也像是一种呼吸。

在喧闹的城市里,他习惯保持慢半拍的步伐。人群汹涌,他的节奏却像潜水时的心跳,缓慢、克制,不慌不忙。他看似与周围保持着距离,其实心里始终怀有一种模糊的渴望——不是要成为谁,也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想在梦与现实之间找到某种入口。梦与梦之间,总有裂缝。裂缝里偶尔透进光。

对很多人来说,他是个不好接近的人。但真正靠近以后会发现,那些冷漠与安静只是表层,像水面下覆盖着的冰。深处的水仍然温热,流动着。理性、浪漫、痛苦和温柔同时存在,没有谁能完全把它们分开。

这样的人物,像一个在现实里造梦的旅人。他的路从不喧哗,却留下清晰的痕迹。

(*正文及标题均由 AI 完成)

未来学大会

电影《未来学大会》里,罗宾·怀特(Robin Wright)饰演的女主角授权一个公司使用她的影像和声音来制作各种各样的广告和节目。电影里,为了让这个授权得以实现,女主角在一个特殊的拍摄场地里,被密密麻麻排列成球形的摄像机包围在中间,做出各种表情和动作,摄像机们从各个角度拍摄她的影像。如果是一两年前,这种幻想设定有合情合理的未来感。但是现实是,这几天谷歌发布的 nano banana 模型,几乎已经实现了,只用一张照片就模拟出一个人的各种表情和姿势。虽然目前肯定还达不到电影级别的逼真,不过,这依然让电影里这一部分的设定显得有些不够科幻了。科幻在预言技术剥削的核心与本质上是超前的,但在具体实现方式的隐蔽性、平庸性和普及速度上,每每落败于现实。

fin.

大学开学了

今天女儿去大学报道,要开始人生的新阶段啦!可惜,是我替她高兴,她自己却有点……不管我多么详细描写,恐怕说不尽她此时的复杂心情吧,但是我猜妳们大概是能体会的:人生第一次,离开家人庇护,独自求学生活,诸如此类的举足无措、孤单寂寞。所以就不多说了。

因为学校就在省内不远的城市,一大早,唤醒朦胧睡眼,驱车前往。路上车辆稀疏,直到学校门口 500 米,堵得水泄不通。原来是别人都起得比我们早。特地听她指挥,我们只做随从,去迎新生的摊位领各种用品,然后回宿舍。很标准的上床下桌四人间,还有一个小小的阳台,我站在阳台上环顾四周,心想,这就是上大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吧:学会与人相处。这小小的阳台,该放什么物品,如何有序地安排每个人晾衣服的时间……哈,不忍心想下去,因为这令我感觉充满未知和希望的人生新旅程的起点,在此刻的女儿脸上只留下痛苦的表情。

三位新舍友真的各有特色,隔空对望的那张床,住的是个虎虎生威的小姑娘,一来到就跑去充了电卡,方便大家打扫卫生时能有空调吹。隔壁床是来自遥远边陲省份的同学,小小个子,健康的肤色,说话口音很可爱但这么远的路程却是一个人来,虽然我主张孩子们就该早早独立,但此时还是感觉佩服。剩下那位就更了不得,见我安慰情绪几乎要失控的女儿,她搭话说自己刚刚也很不知所措,过两天大家熟悉了,有了朋友就好了。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成长中是有这样一道分水岭,迈过它,妳才能跳出自己所处的情境来俯视全局,用这种新的视角来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叫上太太早早离开,当然一方面为了天黑前开车更安全,另一方面,时间留给孩子们,希望女儿擦干眼泪,结交不同的新朋友,拥抱大学生活吧。

fin.

换个配色,换种心情

试图用一种轻松的配色,来让自己不要那么焦虑。

前两天陪小柒和小叶去运动康复的医生那里做治疗,医生听筱烨说我有抑郁症的时候,问我有没有呕吐的躯体化反应。我当时想了想,好像没有,就跟他说没有。但昨天晚上躺在床上,想起这个问题时,我忽然想起来,去年的上半年好像有那么几个月经常会觉得喉头发紧,时不时会反酸、恶心。当时没想过是抑郁症就没在意。现在想起来,还确实是。

2025.08.21 11:17

十几年前,我决定离开影视行业,开始经营咖啡馆。强迫自己变得外向起来的同时,似乎也从这种外向化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飞速成长。我感觉自己看清了很多别人没看清的道理,时常把别人说到词穷就是证明。时间充裕,我也开始读书,本是为了给自己的言谈积攒更多「弹药」,却没想到,书读得越多,想说的话反而越少。世界在书中如此广阔,我所知甚少微不足道,很自然地,我又安静了下来。但是马上,我又沉浸在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里,直到前几天,一位年轻的客人在吧台前滔滔不绝地分享他的心得。我耐心倾听着,忽然一个闪念。我到底有多愚笨!竟然用了这么久才明白,这些年间有那么多次,客人在说我在听,为什么我就一直没意识到呢?正在倾听的我;当年倾听我的人。我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开始学会,看见他人。

fin.

可能自己的生活没那么糟糕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医药行业就逐渐进入漫长的冬季,每个医药人都在叫苦说行业不景气,业务不好导致大家的收入急剧下降。同时,各个医药厂家和中间的批发企业似乎有默契一般,对从业人员尤其是外勤业务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薪和降低奖金比例,又进一步减少了大家的收入。就在上周,媳妇所在的某全国连锁的服装企业重庆公司也进行了一轮调整,撤销了两个大区,导致岗位减少、人员冗余,部分岗位需要重新竞聘上岗,要么就自己走人。媳妇所在的岗位也受到了波及,降岗降薪。我还在安慰她说,至少事情少了,不用每周写PPT做汇报,也不用放假时随时背着电脑处理数据了。

即便如此,跳槽或者换行业的人还是很少,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去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情况。未来几年整体大环境不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趋势,没有人愿意随意变动。年初公司开年会的时候,老板说了一句:”去年从下半年开始,公司就一直很艰难,还好上半年的数据可以拉平下半年的指标。但是今年是很艰巨的一年,我们在座的各位同事要感到庆幸,庆幸我们还在岗。”刚开始听到这个话的时候,还觉得老板是想给我们制造一种危机感,感觉离开了公司就活不下去一样。但随着今年日子一天天过去,渐渐地才发现”庆幸自己还在岗”这句话的含金量不断上升,怪不得别人能当老板呢。

最近在和妻子讨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越来越低的问题。现在存款存量是越来越多,活期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大家都不敢往外花钱了,都想攒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在这样的情况下,收益能好到哪里去?除了工资不涨,其他什么都在涨,导致了生活成本增加、消费降级、就业不稳定、阶层差距越来越大,似乎处于一种既通胀又通缩的尴尬局面,完全复刻了日本过去的路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倒霉的就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即便相对去年家庭收入可能减少了1/3,但为什么我还是会觉得没那么糟糕呢?这就是我最近一两年慢慢养成的阿Q心态了。即便收入骤减,在重庆这个所谓的”新一线”城市里也还是超过半数的人。毕竟2024年中心城区私营企业年平均工资也才6万出头(市统计局数据),这是平均薪资,中位数肯定会更低,而且数据有没有注水还未可知。

感觉自己过得很紧巴,可能是因为自己选择性地去和那些认为自己过得好的人比较。事实上,比自己过得惨的人一抓一大把。上班的时候,看到不止一个暑假带着和自己女儿一样大的孩子出来送外卖的;前台同事说,她甚至见到过带着自己老年痴呆的老母亲出来送餐的(同事根据老人行为猜测)。这时候想想,自己有个能糊口的工作,孩子有父母在照看,已经算是很幸福了。

所以,可能我的生活或许没有自己想象那么糟糕。

P.S. 以上经过 AI 校对标点符号,修正逻辑语法衔接,规范表述。

日版iPhone购买经验

日版iPhone购买途径: 亲自去日本或找代购; 寄送到香港避税; 选择自提或转运到大陆; 代购和转运公司存在一定风险; 日版iPhone适用于eSIM功能; 相机依然静音。

2023年回顾

以前从来没有写年终总结的习惯和意识,但是在2023年末的几个月,“总结”这件两个字一直在脑海里漂浮,当我开始准备用总结的视角去回顾这一年的时候,脑袋里面充斥的内容竟然几乎全部是工作上的内容!我尽力排斥这些内容,却想不出还有什么内容可以记录了。于是我尝试不从时间的方向来思考这件事,就有了现在的这些内容,大体...种方式。

Matplotlib使用中文绘图

使用matplotlib进行制图时,中文字符会被替换成方块。这一问题的原因是matplotlib默认只支持ASCII字符的字体。可以通过设置支持中文的字体来解决这个问题,以确保中文字符能够正常显示。在生产上以Docker镜像的方式部署服务并进行中文绘图时,可以选择在构建镜像时下载安装开源的中文字体。文泉驿...图问题。

Pay使用信用卡充值公交卡

使用Apple Pay充值公交卡只能使用添加到Apple Pay的储蓄卡进行付款。 我习惯将所有消费的出口都统一,这样方便自己记账和对账。 还有一点就是信用卡消费会有权益奖励(比如信用卡积分或者返现)既然消费是必须的,不如在消费的同时额外获得一些收益。

从Ghost到Quail

当发现Quail之后,我决定将内容创作从ghost.org转移到quail.link。相比Ghost,Quail更吸引我的特性有以下几点:1. 简单;2. 费用;3. 加密货币友好。Quail允许内容创作者用加密货币作为收入。世界玩家是我在Quail创建的第一个系列,意味着这场游戏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区域性的...追求的。

道与术

我总感觉曾经写过类似的内容,但遍寻不获。许是这个想法一直盘桓心中,却自觉无力清晰表达。不过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再梳理一番了。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人正被抑郁的情绪困扰,或是徘徊在抑郁边缘。倾听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可能的共性:人们过于执着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术」,却很少去思考安身立命的「道」。

所谓「术」,是一种割裂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我有位客人坦言,就连去做心理咨询,主要也是针对当下遇到的具体问题去寻求排解之术。这在我看来,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拿我熟悉的手冲咖啡举例吧:任何一支咖啡豆都有其合适的冲煮方案,若不去探究内在规律,而是每次遇到新豆子都漫无目的地乱冲,必然会觉得困难重重。人生这课题,变数更多,遭遇更繁,要是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轴,怎能不觉无助?更进一步说,只讲「术」,行为往往就缺乏逻辑,甚至自相矛盾;不自洽,正是迷茫的根源。

「道」是什么?我无法给出个定义。但它源于向内的探索:叩问内心,搞清良善、成就、安宁……到底什么对妳最重要。想清楚这些,便有了「道」的雏形。用这尚还模糊的原则引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实践、修正,妳的「道」就逐渐清晰。

或许有人会说,所处人生阶段不同,可以先求「术」傍身,再慢慢悟「道」定心。但我越来越觉得,「术」与「道」的顺序,恰是关键。纯粹求「术」,是为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或许一次失败就足以令人焦躁不安;而心中有「道」,则是先立其本,于是便能不执着于眼前得失,让内心笃定、安稳。然后,妳会自然而然地像庄子说的那样「游刃有余」,像孔子说的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fin.

当下年轻人蛮可怜的

​最近常常觉得当下的年轻人其实挺可怜的,还没有走出去看过什么,就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信息轰炸得瞎了。与其说是信息茧房,倒不如说他们生活在一个楚门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真实存在发生的,但这个真实又是被刻意营造出来的,缺少实际触感的。原子化社会最令人难受的一点在于,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到物理层面的世界,自然也就远离了人文、技术真正的交汇处。无论是那些内容,还是那些评论,都让我感到很惋惜。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众生皆苦吧?

我不知道,也许我就是瞎说的,但我还是希望无知少一点,希望多一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