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法度Law|2024年,那些被查处的“法枭”①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2024年,那些被查处的“法枭”①
作者:京睿
发表日期:2025.1.3
来源:微信公众号“法度Law”
主题归类:司法体制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2024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惩戒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最高检机关举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应勇表示:

要优化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工作机制,推动检察官惩戒工作与纪检监察、干部管理等相贯通,与检察业务管理、案件管理、质量管理相衔接,增强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合力,切实维护司法公正。

要坚持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严格遵守惩戒工作纪律,正确处理好权与责、法与情、公与私的关系,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秉公审查不偏私,确保惩戒工作公平公正。

img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免去江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丁鑫发的职务。

“这样的决定,标志着被中纪委立案审查的中国第一个大检察官、省级检察院检察长丁鑫发,在法定意义上真正落马。”彼时,一名宪法学研究学者对此感慨道。

20年后,反腐一直在路上,落马于检察长职位上的贪官,仍然格外引人关注。

经“法度law”不完全统计,2024年“通报”落马的各级检察长共13人,在这些落马检察长的案件中,有的涉及严重违纪违法,有的涉及职务犯罪,还有的涉及枉法裁判和受贿等犯罪行为。

img

所有落马的人中,最常见的动因是非法取得经济利益——而“收受巨额财物”,几乎成为所有“双开”通报的“必选项”。

2024年10月,山东济宁市人民检察院原党组书记、检察长苏金森被查。通报提到:苏金森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规占用集体土地建设住宅;利欲熏心、执法犯法,将公权力当作攫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承揽、案件办理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2024年4月,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向斌被查。通报提到,向斌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金;知法犯法、执法犯法,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项目承揽、案件处理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另一方面,以违纪违法手段干预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靠案吃案并利用职权办人情案也是落马检察长的一个普遍特征。

从已经公开的案情看,13名落马检察长几乎都涉及利用检察职务便利,帮助案件当事人逃避罪责、干涉市场经济活动。

2024年3月,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原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陈江波被查。通报提到,陈江波靠案吃案,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案件处理、企业经营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财物;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司法机关公信力,败坏司法机关形象。

2024年1月,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原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黄黎明被查。通报提到,黄黎明践踏纪法底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及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在案件处理、企业经营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此外,一些检察人员在严重违法违纪后,由于未被发现,继续得到提拔任用,甚至得到多次提拔。

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更承担着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的责任。

因此,检察长作为查处贪官的“官”,如果蜕变为贪官,犹如“督战队在阵前先乱了方寸”,危害不言而喻。

一名从事反腐败研究的学者坦言: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日趋持久化、复杂化,检察长这一特殊岗位,已经成为一些自身存在腐败问题的官员窥视权力的重点目标。他们一旦被提拔到这个岗位上,不仅能够掩盖自己的问题,继续谋取非法经济利益,而且可以堂而皇之地以反腐败的名义,清除异己,壮大势力。

img

作者|京睿

来源|法度Law

img

推荐阅读:

涉案30亿,李建平被执行死刑 :20年来获“极刑”的贪官都有谁

纪委通报中曝光举报人全名,谁赋予的权力?

兼职代人信访一审被判寻衅滋事|律师:开发商危害更大

“纸面服刑”案后续:300余次报警反映情况仍被报复杀害 谁该担责?

被指寻衅滋事,辩护人:伤情鉴定复印件涉嫌造假,不能作为证据

退休七年被查,老检察长未被追刑责,更多细节待公开

最高法原法官评高丙芳律师涉嫌虚假诉讼案:不能让扶助弱小者蒙冤受屈

民事判决生效5年后突变刑事,河南新乡企业家骗贷案引发关注

法度Law

img

img

img

青年志Youthology|中国的“弱势一代”

img
img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中国的“弱势一代”
作者:wt
发表日期:2025.1.3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
主题归类:躺平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人们习惯用一个词概述一代人的面貌。

比如日本的“觉醒世代/宽松一代”。他们出生于泡沫经济破裂前后,深受经济下行、就业市场萎缩以及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对未来的职业和家庭持悲观态度,开始质疑传统的“拼搏精神”,选择逃避社会期待,追寻内心的宁静与个人自由。宅文化和二次元文化成为这一代人的标志,与前辈的“务实”不同,他们倾向于沉浸在动漫、视频游戏和网络虚拟世界中,“不开车、不买名牌、不运动、不喝酒、不旅行、对恋爱冷淡”。“觉醒”体现在他们对社会期待的拒绝。

如今韩国的“n抛世代”,也同样深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社会压力的影响,尤其是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后,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剧烈变动。这代年轻人放弃了传统社会期望中的结婚、生育、购房、人际关系等责任,这种转变体现在急剧下降的结婚率、生育率上,影响至今。“n抛世代”以追求自由、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为主,尤其是K-pop的崛起成为世代的象征。“抛”体现了他们在这个时代下为追求自我“置换”掉的东西。

而在中国,当下也是一个节点。经过1978年至2010年年均10%的超高速增长后,从2011年至今,除新冠疫情期间出现大幅波动外,中国GDP的增速正在逐年放缓。改革开放、房地产升值的红利已过,有人戏称现在年轻人面临的是“时代的黑利”。这代年轻人享受了教育民主化的成果,平均就业竞争力远超上一辈,但也感受到竞争激烈的无力感;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但薪资增长却相对滞后;他们在社交平台展示自我、寻找认同,价值观既开放又保守;他们在更丰富的资源下成长,看起来却比父母辈颓丧……

对这代年轻人已有不同的概述。比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曾针对00后的心理特征做过调研,他认为,这代年轻人是“双相情绪波动”的一代,他们有希望,但也感到焦虑,他们拥有丰富的信息但缺乏实际经验,面临更多选择,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和就业压力。再比如“在内卷和躺平之间,该卷卷该躺躺”的“45°青年”。

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个时期的群体,必然包含统计上的暴力,但概括世界、理解自我在当下成了一种“不确定大环境下”提供些许确定的慰藉。

本文是年度回顾的最后一篇。我们试图为当下(下行周期)笼统的“青年”找到一些共性的概括,在众多选择中,我们悲观地找到了一个词:弱势。他们有此前日韩年轻人相似的处境,比起父辈,他们在经济上、话语权、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显得更为弱势。

文|wt

编辑|oi

01 被浪费掉的人

近几年,年轻人的工作状态,笼罩在三片乌云下。

前两片乌云,是失业率和工作价值。如今,失业和裸辞同时高发。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大量公司降本增效,岗位减少,工作越来越难找;另一方面,工作的价值感骤降,工作可以提供的身份认同越来越稀薄,不论肉身离不离职,精神上游离在随时想走的边缘。

第三片乌云,是所谓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AI。当前各路AI厂家为了弱化年轻人“被替代”的焦虑,都在强调AI是人的工具,但AI工具释放的生产力,导向的职场变革方向,如即刻用户@托马斯骆说所,是从上一代互联网公司的“一小撮聪明勤奋的创造者+一大群综合素质比较高的辛勤工作者+源源不断流量和补贴资源”,到AI公司的“极少数超级强大的个体(智商/技能/行动力)+ 一小撮极其聪明的行动者 + 予取予求的燃料弹药(算力)。”以前人是主要成本,如今更多消耗在算力上。

衍生出来的问题是,那些不够聪明不够有执行力的大多数,去向是哪儿。

不只是权利和财富进一步聚集到资源雄厚的大公司里,工作的价值感也密集地收拢进这些号称在“改变所有人生活”的新科技大厂,对更广泛认为“除了月薪能作为正面激励外,无法从工作系统中获得任何的价值感和乐趣”的打工人来说,在职场的意义层面上沦为炮灰几乎是没法避免的,对多数劳动人来说,螺丝钉化不会减少只会加强。以往人在职场中被视为“人力资源”,如今人作为资源的价值正在减弱,未来的人出于稳定需求仍然需要职场,但职场不再那么需要人了以后,即便身处职场,大量的人,将被更多“浪费掉”。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被效率抛弃以后,庞精神需求和经济需求都旺盛的庞大打工人群体,该如何被社会系统托住。

弱势一代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他们越发依赖系统,但对系统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期待系统变好。

具体到当下处境上的弱势,则是一系列的被动:

1、被动竞争,被动降低期待

工作越来越难找了。2023年,中国16-24岁的年轻人中,一度有超五分之一失业。 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多,而经济却处于低水平增长阶段,大厂等高科技企业增长放缓。近年求职市场对年轻人尤为严苛,脉脉《2024职场生存洞察》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上半年,人才供需比从0.32到1.29到1.98、1.97,增长了六倍多,相当于四年间,从每个人都有三个岗位可选,变成每2个人中就有1个没有岗位可找。

求职门槛也水涨船高,有些岗位从前双非即可,现在人均985、海外硕士。体制内也许不再是铁饭碗,但依然需要年轻人削尖脑袋:从2014年到2025年,专科学历能报考的公务员岗位从9%缩减到0.13%。

同时,随着AI技术发展,年轻人面临“技能转型”的压力。未来变得越发不确定,努力学习无法保障高薪生活,“读书无用论”正在成为某种现实。一方面,准大学生对“选错专业”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越发严重;另一方面,很多人把希望放在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副业之上。同时,本科、研究生毕业送外卖、做保安的例子,舆论也早已见惯不怪了。

2、被动“悬浮”

工作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是“饭碗”,现在忍气吞声地工作,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工作、生活。也因此,待遇、福利是首要的,价值、意义并不是那么重要。南都民调中心面向年轻人的调查结果显示,61.4%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主要为了“赚钱谋生”,占比最高,“实现个人价值”为36.8%。年轻人对于企业类型的偏好中, 国企仍然是首选。

经济增长放缓,人们对工作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大环境不好,苟着再说”的求稳心态有增无减。2024年的调查显示,在中日韩美四国中,中国的青少年最怕找不到工作,对不工作的状态最难以接受:有近八成(78.0%)的中国高中生表示“即使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也应该先工作为好”,比例远高于美(61.1%)、韩(55.9%)、日(30.2%)三国高中生。工作已经变得糟糕,但年轻人对的工作的渴望依然高涨。

3、被动过劳

过劳已是普遍状态,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国际劳工组织(ILO)的数据,2023年,中国企业就业人员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近49小时,超出法定工作时间11%,创下近20年新高,同时达到全世界最高水平。

眼下围绕着“工作”的困境之一在于:看似工作赋予人尊严,没有工作就没有尊严,但恰恰又是工作剥夺了最多尊严。年轻职场人的自嘲,每年都在降级,从字面意义上还算中性的“打工人”,到越发卑贱的“社畜”,再到彻底沦为“牛马”,职场人的“含畜量”逐步提升,身份认同感持续贬值。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一代自愿“内卷”的水平依然很高。

2024年一项跨国调查显示,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中,中国高中生对未来的职业感到最迷茫,但最愿意投入大量精力,超过六成的中国高中生愿意为工作投入60%以上精力,比例超过韩国(53.3%),几乎是美国、日本高中生的两倍(32.4%和31.6%)。

img

《下一个素熙》剧照

4、被动零工

非正规雇佣比例上升,2008-2017年,中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经历了两位数的增长,占GDP比例超过五分之一,非正规就业人数达到1.59亿人。2021年,超过六成的企业使用灵活用工,超过一半的企业正稳定或扩大灵活用工规模,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

近几年,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数量大增。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总数已经超过1亿,每天有超过2万名新司机注册,同时,外卖员每天的新注册人数也超过2万。僧多粥少,平均收入降低,众包轻松月入过万的神话已经破灭。

发表在《人民论坛》的一则调查发现,这些游离在职场系统外,被称为“原子性群体”人,幸福感也最低。他们感受到的社会公平感相对较低,更多人认为社会收入差距过大,是整个社会中相对剥夺感最强的群体。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包括: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工作条件差、职业发展受限、心理压力大、社会地位较低以及缺乏法律保护等。

5、被外包的生活

 当代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不断被迫“外包”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经济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的双重夹击下。想要回归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往往成了一种奢望。在这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中,预制菜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活外包”产品。即便人们知道速食并非最健康的选择,却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毕竟许多人很难拿出时间去做每天三顿全程自制的健康餐。

“脑腐(brain rot)”是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即便把它列入年度词,用来警醒自己,也没法消除“那能怎么办呢”的回应。把时间交给没有什么“信息营养”的流量,对许多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上班人来说,从手机屏幕外获得快乐的生活,成本并不低,不论是钱还是精力。

6、被动“清醒”

年轻人在面对高度程式化和同质化的社会结构时,逐渐意识到自己就像游戏中的NPC(非玩家角色)一样,从上学到上班,再到结婚、买房、生育、还贷、养老、住院,这一系列的人生步骤被简化为一个固定模式。年轻人被期待遵循各种既定的路径,无论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还是买房结婚,这些都被视为“上岸”的标志。

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依然单一,在高度同质化的竞争轨道里,只能比较谁赚得多、谁的房子更大、谁更早实现财务自由。

一些试图摆脱轨道进入旷野的人,不少也经历了“自由的诅咒”,自由附带的责任和不安,让离职博主们纷纷又回去上班。

7、被动接受出身

社会流动机会不均衡,造福神话也逐渐式微。

从2000年到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提升至60.2%。教育民主化了,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极速膨胀的受教育人口,“寒门出贵子”又变回了神话。

2024年王元超、朱斌发表于《社会学评论》的一篇研究发现,最近十年,“阶层天花板”效应与“阶层地板”效应越来越明显。在2006-2010年,不同家庭出身者的收入没有显著差异。但从2012年起,工人、农民出身者的收入开始显著低于精英阶层出身者,并且差距逐年扩大。

工农阶层出身者即使成为精英,收入还是明显低于精英家庭出身者;而精英出身者即使跌落到工人阶层,也更容易翻盘。而反直觉的是,家庭出身的“长影效应”,在看似更追求理性和效率最大化逻辑的体制外单位,反而更加明显。 

8、被迫失去健康

用一个词来形容当代青年的健康状况,就是“脆皮”。中国学生的体育成绩逐年下滑。皮肤问题、情绪困扰和睡眠障碍也普遍困扰着大学生,脱发问题更是提前出现。南都民调中心的调查显示,83.5%的Z世代非常在意自己的脱发问题,73.4%介意别人谈论自己的发量,尤其是95后受访者对此尤为敏感。

身体状况是一种释放情绪压力的信号,颈椎病、超重、脂肪肝、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高血压、高尿酸都是年轻人体检时的常见问题,而这大多与高压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9、被动抛弃婚恋

恋爱、结婚可能意味着阶层下滑,与韩国“三抛”“五抛”“全抛”相似,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抛弃”婚恋、“抛弃”生育。

事业、爱情二选一的抉择面前,越来越多年轻人或许会优先保事业。根据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机构在2023年发布的《大学生婚育观念调查报告》,无论男女,大学生的共同追求都是“先立业后成家”。即使是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对恋爱的兴趣就并不浓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时,有42%大学生单身且不想脱单,想要脱单的只有25%。

目前的婚姻现实是:农村男性结婚越来越困难,城市人群越来越不想结——无论是“被动单身”还是“主动单身”,很大程度都出于现实压力。放弃生育的原因大都可以归于性价比不高:相比无限的育儿责任,没钱、没时间、没精力、没盼头,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悲观。子女变成消费资料而非生产资料,悲观但现实的玩笑话是,费尽钱财、精力和时间培养一个985大学生,还是要送他996,还要买房、带孩子。而在婚育高度捆绑的中国,降低的生育意愿也一并拉低了结婚的意愿。

10、被动啃老

在成长过程中,许多年轻人逐渐发现父母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靠,这种认识导致了如今史无前例对原生家庭的反思、批判。除了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断亲潮,也有很多人很难切断对于父母的经济、生活依赖,出现了不得不啃老的现象。虽然喊着个人独立的口号,但想要买房、结婚甚至找工作都得靠父母。

这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这让他们认为自己理应比父母生活得更好,但很多人成年后却发现落差:既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无法回报父母。阎云翔说,80、90后的年轻人在物质关爱与高期望值中成长,父母从小要求他们未来有出息、要回报父母,他们天然背负着人情债长大,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大后他们渴望成功以回馈父母,真诚地希望尽孝,但在现实的压力下往往难以实现。

从现实考虑,选择做“全职儿女”离不开性价比的计算——在父母身边,能保证小康生活、三餐无忧,而自己出去基本就得合租,在十几平米的单间里吃预制菜——这种阶层的降级,可能是难以忍受的。而和父母同住,也像是一种婚前的预备状态,尽管这可能会降低结婚的概率,就像日本,许多人在进入中年后依然单身,与父母住在一起。

img

《0.5的男人》剧照

02 害怕往前走的人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平成大萧条”,也就是所谓“失去的二十年”期间,那个时期的年轻人,有浓重的虚无感,状态也从社会生活退回到私人生活。日本文化评论人宇野常宽总结了当时日本年轻人的两个处境:

1. 原本被当做经济崩溃开端的“平成经济萧条”,变成一种长期状态,意味着支撑战后日本的经济增长神话已经崩溃,原本努力就能富足的世界,逐渐转变为努力也不会富足的世界。

2.持续的不确定性带来持续的不安,年轻人无法承受自由却冰冷(难解)的社会,奥姆真理教实施的沙林事件(一场在日本地铁站里的无差别毒杀),恰恰反映了当时在日本社会中蔓延的生存之痛:社会无法给予人们意义和价值。原本努力就可以找到意义的世界,转变成了努力也无法找到意义的世界。

这两种处境,当下不少国内的年轻人,也已经开始在自己身上看到。当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和个人主义的努力增长叙事都失效后,人们开始同时持有2种悖论性的态度:

  1. 寻求“全方位肯定”的认同

  2. 不断把否定性的词往自已身上贴

一方面,对社会性自我实现的信任大幅降低,导致身份认同并不取决于行动(“我在做什么”“我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状态(“我是什么”“我不是什么”)。人们不再追求自我实现式的成功,转而追求自我形象/人设获得认可。面对问题,人们不再“通过行为改变状况”,而是通过“思考使自己被接受的理由”来谋求解决方案。

于是,付航的一句passion,喊中了时代情绪,即便你毕业于大专,当过保安,也会有一个像他妻子一样的人对他说“勇敢做自己,就一定会有人爱你”。把大量利润发给员工“不是因为你做得好,而是因为想要你好”的胖东来成了年度现象。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给你全方面肯定的乙女游戏大爆发,预制了“认同—理解—关心”模式AI情感陪伴APP也紧随其后,填补“主动行动不得”而需要的被动认可。

另一方面,即便年轻人内心仍想“成事”,但逐渐把自己定位为普通人、路人甲乙丙、NPC,是世界的背景板、毫不重要,通过把自我评价降到最低,来把否定自己的权利留在手里,为了减少跌落的恐惧,先用跌落来自居,用否定来肯定自己,以此勉强维持情绪的平衡,让自己不至于倒下。

这种心态上的弱势,也更普遍地贯穿在这代年轻人中:

1、忧虑提早

与前世代相比,就业、生存的压力更早压迫年轻人,他们承担了早熟的压力:比较标准、竞争对象前所未有地被拔高,信息扁平化之下,幸存者偏差被放大,富人、同龄人的成功学叙事加重了普通人的失落感。同时,从小使用社交媒体的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也更早接触成人世界的生存焦虑。

在2022年《第一财经》杂志对00后的调研发现,当时尚未进入职场的00后,已经比95后更认为“房价过高”阻碍了自己的目标,他们也更担心未来因为经济不好而失业、担心未来工作会被AI取代。

2、童年推迟

童年和成年之间的界限似乎变得模糊了。或许,对“啃老”的批判几乎消失,对“巨婴”的批判与经济上依赖父母脱钩,而更多是指心理上不成熟的行为。年轻人反而希望自己的父母更有钱,他们会反向“鸡父母”,激励父母挣钱。成年人难以实现独立,传统的“成年”里程碑(如结婚、生子、买房)或推迟,或取消。

在心理上,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也“退行”回童年。在现今的互联网上,看到生活条件优渥的中年父母,评论区发一句“接爹”“接妈”“您还缺孩子吗”,尽管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阶层集体情绪的具象化,但年轻人对暴富的期许,以及被呵护的希望却是真实的。

此外,许多人需要用大量时间治愈童年形成的创伤,满足自己小时候被忽视的需求,比如给自己买玩具、去主题乐园。

3、养老危机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经历连续第七年下滑,从2022年的956万再降到902万。到2050年,出生于生育高峰的80、90后迎来退休潮时,每个老人将只有1.5个劳动力供养,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是5个。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公共养老金将在未来十年里耗尽。2022年《第一财经》杂志对00后的调研发现,00后比95后更焦虑未来的养老问题,有近六成的00后希望提前规划养老,养老的重要性远排在落户、结婚、生子之前。

image

《0.5毫米》剧照

4、让渡自主权

父母对年轻子女的婚恋决定权有扩大的趋势。相亲、征婚通常由父母发起。在一些地区,彩礼和嫁妆仍然是重要的婚姻习俗,父母可能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对子女的婚恋选择提出具体要求。许多年轻人认为尊重父母的意见是孝顺的表现,再加上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因此在婚恋选择上会更多考虑父母的意见。

5、挥之不去的东亚价值观

许多人处于既现代又不现代的夹缝里:既想躺平,但骨子里还普遍怀有对世俗成功的渴望,比如衣锦还乡、使父母荣耀。社交媒体上倡导着价值多元,大声疾呼每个人要做自己,但社会价值认同的是另一套模版,大部分人依然认为一个人应该念重点小学,升入重点中学,被重点大学录取,毕业后进入大城市的体制内或大企业,获得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再买下大城市市中心的三房两厅,结婚生子,几年后把孩子送入重点小学,周而复始。

在评价标准高度一致性的环境中,人们更多地是在互相竞争,而不是合作。每个人都在努力超越他人。甚至在家庭中,父母千方百计希望子女过得比自己更好,年轻人也会拿自己和父母比较,达不到父母的水平就被认为是没出息,给父母丢面子。

从小耳濡目染这种价值观并深深内化的个人,难以心安理得地随意选择生活方式——自我认同为普通人,但“做个普通人”依然不是大部分人的人生理想,充其量是一种“认命”。即使不为了光宗耀祖,至少得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家庭积累一定财富,在同龄人中混个中上水平,才是体面——或者说有面子的。

但在社会向上流动变得困难的现实下,“寒门难出贵子”,即使是考入重点大学、已经出人头地的“小镇做题家”,也很容易在理想人生的进程上止步于高学历,无法获得高收入,从而为无法获得应试教育12年以来所许诺的成功而感到幻灭,成为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甚至985废物。

年轻人依赖父母,同时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很多人也下不了决心实践“课题分离”,无法和父母保持彼此独立,互不干涉。

6、防御性保守

相比95前一代人在“北京欢迎你”“同住地球村”和“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的氛围中成长,充满理想主义和蓬勃向上的精神,新一代年轻人则在“战狼”、短视频和饭圈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理想主义逐渐退潮,现实冲击加剧,年轻人的反叛精神或许比不上父辈。阎云翔认为,在意识形态上,年轻一代与父母差异不大,甚至可能更保守。

一部分开放、冒险、叛逆的精神,被各种防御性的行为取代了:互联网上为了自保,人们提前预判他人并进行自我审查,避免冲突和误解,人性的复杂被简单化的“三观正”所掩盖。人们习惯迅速归类和标签化一切,容易形成对立阵营,建设性的交流变得困难。每个人都退缩回自己的舒适区,刷着算法推荐的信息流,躲在自愿精心构筑的信息茧房中避免受伤。 

社交退缩现象明显,亲情/友情/爱情缺位,不少人过着没有陪伴的“单数”生活,在二次元/虚拟世界里重新做自己。在人与人价值观难以弥合的情况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护自己,如淡学、momo、免责声明、狗头保护等。两性之间的沟通减少,感情里一旦感到不舒服就逃、分、撤。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保护自己,年轻人变得更加保守:谈恋爱以结婚为目的,重视门当户对,避免感情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更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倾向于选择体制内的工作,创业者越来越少;做决定时更多考虑父母的意见,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安全感;财务上,多存钱、少买基金股票,追求财务安全,避免高风险投资。

人们更容易通过互联网意识到阶级固化、经济下行等问题,也因此更可能“清醒”地选择“正确”的、低风险的生活方式,甚至进入一种零失败的模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躺下”。

7、主观降级

悲观情绪正在社会中蔓延,成为时代慢性病,而一种主要病症就是失去信心。

哈佛大学教授Martin Whyte和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中心教授Scott Rozelle对中国的长期民调反映了过去20年间社会情绪的变迁:过去,大多数人认为家庭经济在五年间正在变好,对未来五年也很乐观,这样看的人持续增长,在2014年达到了七成以上。但到了2023年,只有38.8%的人觉得生活在变好,对未来的改善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也跌到不足一半。与此同时,对未来感到悲观的人变多了,比例从2004年的2.3%上升到2023年的16%。

在这个社会中,努力就有回报依然是普遍看法,但年轻人不像中老年人那么相信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60前、60后、70后的奋斗信念最强,超过60%有很强的奋斗感,80后稍弱一些,但在90后及更年轻的人群中,这一比例降到了47.32%。在对奋斗的信仰方面,这代人确实是“最差的一届”。

普遍的自我降级、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弱势地位和自卑感,或许也能说明年轻人看起来不如老年人强势的现象。《人民论坛》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仅仅从2013到2017年,无论是从事哪种工作、具有何种发声影响力的年轻群体,都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降低了。年轻人对于社会收入的差距的接受度也普遍降低了,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社会收入差距太大。

8、主动回到自己的生活,但程度有限

年轻人的心态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拿不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他们逐渐将意义感从工作中转移到生活中,流行语也从不切实际的“躺平”,转变为更实际的“gap”和“松弛感”。

近年来流行的不少职场热词,都是年轻人试图从工作中夺回一些掌控感,例如有些人换上看起来不聪明的“笨蛋头像”,试图减少领导的沟通欲望,这样的行为替更多不敢轻举妄动的打工人发泄了厌班和想要放弃上进的情绪。

也有人面对强势的工作压力,开始实行“人生切割术”,把上班的自己开除“人籍”,比如在办公室里乱穿衣(“恶心穿搭”),不为工作精心打扮、买名牌包或者聚餐,甚至不为缓解工作情绪花钱,总之不为工作倒贴一分钱、一分精力,以自我委屈的方式找回一点掌控感。

各种各样的短逃离、城市户外穿搭等方式,也同样是在进行一定限度的放松和反抗。年轻人可以“逃避”,却很少有人真正“退出”游戏,大部分时间,他们只能在无力感中继续维护自己并不认同的规则。正如想过的生活只有在“gap day”才能实现,而这短暂的休息也像是为了调整工作状态而喘息的插曲。

9、社会脱序

人类学家项飙提过一个说法,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这一时期普惠式的改革让大多数人的利益都得到了提升。90年代,尤其00年代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转为分化式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增大。

因此,老一代人宏大的社会理想是与他们自己息息相关的,而很多年轻一代缺乏这种参与感,他们无法在宏大的叙事中找到位置,又因为没有在身边具体的人、事(“附近”)中建立参与感,导致他们只能通过口号式的象征性说法,用抽象的概念和理念来表达对想象中“大”事物的归属感。

10、情绪病弥漫

年轻人抑郁、焦虑比重不断上升,年轻人是所有年龄段中情绪最差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18-34岁的青年的焦虑水平最高;同时,相比十年前,人们感到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

年轻人的情绪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教育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如同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中描述的:“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激烈竞争让学生个性被磨灭,疲惫成为他们的精神底色。家长和中学老师却往往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看“工厂化教育”将个体变成标准化构件。”

也因此,情绪问题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纵向比较发现,从2015年到2020年,中小学生的希望感下降了11.8个百分点。

参考资料:

宇野常宽: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从御宅族透析消费社会

脉脉:2024职场生存洞察

南都民调中心:Z世代职场态度与行为调查报告(202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调研

地理研究:中国非正规经济发展格局及与城镇化的关系——基于多指标多原因(MIMIC)模型的研究

人民论坛: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思想谱系

社会学评论:“阶层天花板”与“阶层地板”:收入分配中的家庭“长影效应”

南都民调中心:Z世代生活态度与消费方式调查年度报告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青年网络、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婚育观念调查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人类学与民族学之夏:专访阎云翔: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年轻人都变得越来越保守了

第一财经:新世代,新主张——2022年第一财经00后“大调查”

BBC:中国经济: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民众20年来的态度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心态蓝皮书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人民论坛: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img

【404文库】老干体v|仓促放人,他们丢尽了「远洋捕捞」的脸!

img

货殖新传

全国上门采访写作家传、企业创业史。家传编辑部热线18657107601

CDT 档案卡
标题:仓促放人,他们丢尽了「远洋捕捞」的脸!
作者:家传研究院
发表日期:2025.1.3
来源:老干体v
主题归类:远洋捕捞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要钱还是要官 他们选择了保官 说明还没饿急

1912年,清末朝廷已与革命党妥协,达成优待条件主动「共和」,岂料陕西巡抚多罗特升允却未得到通知,依然在战场上激战,险些扭转了历史方向。

根据小说《白鹿原》记载,好在「朱先生」,也就是现实中的关学大儒牛兆濂,孤身进入清军大营,劝说放弃进攻西安,免了一场生灵涂炭。

这两天,江湖上在传另一则类似故事,被誉为「远洋捕捞未遂第一案」:那个名叫「去水(明显是反向化名)」的地方,竟然在最后时刻没收一分钱放了人!

一位大姐的儿子,在宁波做会员制旅游的,被去水捕捞到去水,要1000万放人。

大姐坚决不给,于是去水官方每天打电话讨价还价。

10天时间里,不同的人,报不同的赎金价格,但基调是每天下调:1000万-800万-500万-200万-100万……

直到前天,也就是第9天,一个小年轻打电话:「大姐你这么做,让我们领导很为难啊,给2万行不行?」

大姐还是拒绝,不出钱、不接人,要求去水从哪里捉的放到哪里去,还扬言上面有人,要层层举报。

去水算背时,碰到了硬茬。

第10天,去水打电话说,不要钱了,要家属来接人走。

大姐回答:「你们如何把他搞来的就如何送回去,要么就直接拘留。」

第11天,去水买机票把大姐儿子送上飞机。

就这样,苏武牧羊归来了?

微信群里大家都很诧异:

  • 这跟古代时候的绑票有啥区别?

  • 古代绑票价格弹性有没有这个大,可以撕票啵?

  • 做老妈的不怕撕票咯?我对大姐佩服得一滚!

我查了一下,没有具体的消息,但大体相信为真。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宁波哪家公司,但确实有家比较知名的做会员制旅游的公司;而远洋捕捞队,则明显指出是「去水」,这种传言的造假风险太高,因此为虚假的可能性极低。

至于最后竟然以放人结案,估计是最近风声太紧,当地领导也怕了,选择了扯呼。

毕竟,杭州、义乌等地已经响应上面的号召,严防「远洋捕捞」,从源头上堵塞执法漏洞。

再兼长三角东南互保《被抓的「远洋捕捞」队果然是这个地方的!东南正在「互联」拒捕!》,估计各地的「远洋捕捞队」也有点观望,万一不小心落在浙江手里,拿钱的是领导,倒霉的却是自己,是个人都得掂量一下轻重。

尤其是上面三令五申要严审,甚至《定了!明年审查核实「远洋捕捞」案!》,这对那些捕捞队来说,可说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换句话说,宁波大姐口中的「上面有人,层层举报」以前是个笑话,现在则是现实的威胁。


关学大儒牛兆濂曾有诗曰:「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2021年,曾有报道引用「砥柱人间是此峰」一语,作为《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的标题。

真没想到,这位宁波大姐,无意间成了孤闯大营的「朱先生」。

但愿天下无捞!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发现许多成功者,其祖辈要么是读书人、绅士,要么是企业家地主。

当然,也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过读书等方式逆天改命,从而实现阶层跃升。

举凡发达国家,学生入学先讲家传,次学国史,为的是真正认识自己。

人是意义的动物,讲述关于我们的世界、关系和自我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浙商群体是个奇迹,我们参与采写的下面这部书里,就有浙商创一代、二代的传承故事,民企确实有借鉴之处:

◆  推荐阅读

汇市活跃货币的强与弱:美元恒强?日元续跌?|2025年投资市场展望②

美联储或会放缓降息步伐甚至暂停降息进程。与此同时,市场已形成特朗普关税政策即将落地实施的普遍预期。上述因素极有可能推动美元在2025年继续保持升值态势。

针对美元兑人民币和美元兑日元在2025年的走势预判,33 家被调研机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分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廖浩伦 实习生 林伊洁

责任编辑:丰雨

2024年,汇率市场呈现“一币独强”格局。

2024年12月31日,美元指数收盘微涨。这一年,美元指数涨幅为7.07%,兑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则分别涨6.29%、11.58%和2.35%。但开局与终局的趋势并非一致。2024年10月之前,正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2024年初所预测,美元指数较年初有所下行。但市场对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预期升温后,美元快速走强,欧元、日元和人民币汇率相应进入贬值通道。

作为全球主要活跃货币,2025年美元是否恒强?日元是否依旧疲弱?欧元和人民币又将如何走向?

为深度分析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四大活跃货币的未来走势及影响因素,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研究了33家中外知名投资机构或研究中心的2025年展望报告。研究发现,上述机构主流观点倾向认为,2025年,美联储或会放缓降息步伐甚至暂停降息进程。与此同时,市场已形成特朗普关税政策即将落地实施的普遍预期。上述因素极有可能推动美元在 2025年继续保持升值态势。

与之相对应,欧元兑美元汇率交易区间或将下探至1附近波动。但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美元兑人民币和美元兑日元在2025年的走势预判,33家机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分歧。

美元走势超预期

回溯2024年全球宏观经济事件,机构此前针对欧洲央行降息时机、美联储降息节点、日本央行取消收益率曲线控制(YCC)政策和日本央行停止加息举措所做出的各项预测,均精准地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相关预测详见《四大活跃货币将如何此升彼降?丨2024年投资市场展望③》,实际情况详见下图)。

尽管机构对全球宏观政策的预期较为精准,但主要活跃货币11月和12月的走势与机构年初的预期出现了较大偏差。究其原因,在2024年11月6日美国大选结果揭晓之后,市场对于美元持续走强形成了一致性判断。美元走强,欧元、日元和人民币随即进入贬值通道(详见下图)。与此同时,美国二三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终值分别为2.8%和3.1%,超过市场普遍预期的2%和2.8%。

关税对汇率影响或降低

为何特朗普当选如此影响主要活跃货币的走势?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为此统计研究33家机构的报告,这些机构包含18家全球知名投行、10家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和1家基金公司及前述机构旗下全资子公司或研究中心。

上述机构发布的2025年宏观经济展望中均提及特朗普政府或即将落地的关税政策。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比研究上述机构研报和其它权威数据发现,关税政策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极大。以2018年至2019年美国对中国实施的三轮关税措施与汇率走势为例。自2018年3月23日,美国宣布对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后,人民币随即进入贬值的通道(详见下图)。2019年,美元兑人民币甚至一度“破7”。

基于此,海外知名投行和研究中心普遍认为,在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即将实施的背景下,人民币将在2025年继续贬值。其中,18家海外机构对2025年底美元兑人民币的预测均值为7.55。

较之海外机构,中资机构普遍认为本轮关税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或将小于2018年。中金公司在2025年的展望报告中表示,由于2025年的宏观与政策环境和2018年有较大不同,2025年人民币汇率受关税扰动后的贬值压力或小于2018年。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则在2024年12月29日的报告中称,特朗普2.0只是部分兑现其关税威胁的概率不低,这将有助于缓解人民币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如果2025年中国外贸出口实绩好于预期的话,人民币有望获得支撑。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对15家中资机构的研报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机构预测美元兑人民币在2025年内或将保持在7.1到7.35之间波动。

美元或持续走强

除了特朗普政府即将实施的新关税政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亦是各机构2025年展望报告中重点关注的因素。

基于对美国经济韧性的判断,大部分机构预测美联储将在2025年放缓降息步伐。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Jan Hatzius领导的团队在报告中指出,美联储在降息25个基点后,未来可能会在行动上更加谨慎。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研究还发现,大部分美联储官员和全球期货市场投资者均给出了放缓降息步伐甚至停止降息的预判。

对比2024年12月和2024年9月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经济预测点阵图(由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发布的显示美联储官员对未来特定时间点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图表)可以发现,在美联储12月18日宣布降息时,美联储官员对于货币政策的预期从“预计2025年降息4次,一次下调25个基点”降至“预计2025年降息2次,一次下调25个基点”(详细分析可见下图)。

与此同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的“美联储观察(FedWatch)”工具(通过对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交易的30天联邦基金期货价格计算美联储降息概率的工具)显示,随着2024年12月18日美联储降息落地,市场对2025年1月和3月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的预期概率分别从12月降息落地前的81.57%和40.02%上升至12月降息落地后的92.75%和57.5%。

基于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和美联储降息步伐即将放缓的预期,至少20家机构明确预判,2025年,美元汇率中枢将进一步抬升。其中,中金公司认为,2025年,特朗普的政策可能意味着更高的美元汇率中枢;高盛集团预计,美国关税政策将使美元高估值持续更长时间;巴克莱外汇策略师Skylar Montgomery Koning 亦称:随着经济数据强劲,美联储对利率预期的展望正变得更加强硬,从而支撑了美元。2025年,特朗普时代的政策预期将提升通胀,同时投资者和美联储预计降息步伐将放缓,美元有望继续走强。

欧元或将震荡下行

在全市场预期美联储放缓降息步伐的背景下,欧元将如何波动?

在研报中提及欧元趋势的机构基本都给出了一致性的欧元持续震荡或贬值预判。多数被调研机构预判,2025年底,欧元兑美元的汇率预期区间为1至1.08。而2024年12月31日,欧元兑美元汇率为1.04正处在该区间内。

高盛集团在展望报告中指出,市场对欧美政策利率路径的重新定价已对欧元产生影响,预计欧洲央行将从限制性政策转向宽松政策,而美联储政策调整幅度相对较小。这将对欧元兑美元汇率产生下行压力。

中金公司则在展望报告中表示,在市场对欧央行货币政策宽松的预期(降息的节奏和总量)略大于美联储的情形已经充分计价的基础上,2025年早期存在政策预期相对收敛的风险,即市场减少欧央行宽松定价,并增加对美联储宽松预期的定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朗普政府的关税等政策或开始扰动经济预期和风险偏好。基于此,他们判断欧元2025年大概率或走出前高后低的行情。

日元预期走势存分歧

与欧元走势较为一致的预期不同,33家机构对日元汇率存有较大分歧。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发现,至少5家以上的亚洲投资机构在研报中明确提及日元将在2025年升值,而非欧美投资机构基本认为日元将在该年贬值。不同区域机构之所以呈现两个极端走势的预判,是因为他们对日美利差的走势判断差异。有意思的是,在美联储降息后,部分日本投资机构却改变了当初研报中对日元2025年升值的预判。

以日本瑞穗金融集团(下称“瑞穗”)为例。该机构此前认为,由于2025年美日之间的政策息差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差收窄,日元汇率将达到自2023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在美联储发布最新货币政策预期后,瑞穗立即改变了对美元兑日元的预测。瑞穗策略师Masafumi Yamamoto和Masayoshi Mihara称,目前,在美国经济相对强劲和利率水平较高的背景下,美元可能会保持强势。因此,我们上调了对美元的预测。三井住友保险市场策略师Tsukasa Sugiura亦称,由于美联储的极端鹰派和日本央行的极端鸽派,我们改变了对前景的看法。现在看来,日本央行1月份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了。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Hacker stole unreleased Coldplay and Rexha tracks

PA Media  Coldplay's Chris Martin performing on stage at Wembley Stadium, north London, in 2022. He has short brown hair and stubble and is holding the microphone up to his mouth with his left hand. His right hand is outstretched. He is wearing a reddish t-shirtPA Media
Coldplay were the headline act at Radio 1's Big Weekend, which was held in Luton in the summer

A cyber hacker has pleaded guilty to stealing unreleased music from artists including British rock band Coldplay and US singer-songwriters Upsahl and Melanie Martinez.

Skylar Dalziel made about £42,000 by selling the tracks online, according to City of London Police.

Prosecutor Richard Partridge said she "selfishly used their music to make money for herself by selling it on the dark web".

The 22-year-old, of Winchester Gardens in Luton, admitted 11 copyright offences at Luton Crown Court and was sentenced to 21 months imprisonment, suspended for 24 months.

Getty Images UPSAHL performing July 31, 2024 in Miami Beach, Florida. Shehas pulled back reddish hair and is wearing a grey and blue jacket, possibly leather. She is seated and playing a guitar, looking slightly over to her right, with a microphone on a stand in front of herGetty Images
The thefts came to light when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discovered that a cloud account owned by Upsahl had been compromised

Det Con Daryl Fryatt, from the force's Poli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rime Unit, said: "Stealing copyrighted material for your own financial gain is illegal.

"It jeopardises the work of artists and the livelihoods of the people who work with them to create and release their music."

The thefts came to light when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discovered a cloud account owned by Upsahl had been compromised and reported it to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 (IFPI) in June 2021.

Forty unreleased tracks had been extracted and were being sold online, police said.

The IFPI and th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identified an account on an online forum selling unreleased music from various artists and that account was linked to Dalziel.

Getty Images Melanie Martinez perform in 2024 in Milan, Italy. She has her arms outstretched with her microphone held in her right hand and is looking up and smiling. She is wearing a pink dress, with short white puffed sleevesGetty Images
Melanie Martinez was among the artists whose work was also hacked

Officers said they arrested Dalziel on 9 January 2023 and seized three drives which contained 291,941 music tracks.

They also found a spreadsheet which showed she had sold tracks to customers and her PayPal and bank accounts revealed she had received £42,049 from April 2021 to January 2023.

Some of this money was transferred to bank accounts in the US and City of London Police said it was working with Homeland Security Investigations to identify the people linked to the accounts.

Dalziel pleaded guilty to 11 counts of making for sale an article without licence of the copyright's owner, one count of transferring criminal property and three counts of acquiring/using/possessing criminal property.

She was also sentenced to 180 hours of unpaid work.

Det Con Fryatt said the sentencing "sends a clear message that we have the ability and tools to locate cyber criminals and hold them to account for their actions".

Follow Beds, Herts and Bucks news on BBC Sounds, Facebook, Instagram and X.

Related internet links

One-punch-killer thought victim had made fun of partner at pub karaoke

South Wales Police Christopher Cooper mugshot. He has grey short hair. South Wales Police
Christopher Cooper had been boasting about the attack taking a single punch, the court heard

A "cowardly" attacker who murdered a 64-year-old man with a single punch outside a pub has been jailed for life with a minimum term of 16 years.

Christopher Cooper, 39, from the Maritime Quarter in Swansea, punched Kelvin Evans, from Gorseinon, Swansea, once to the head.

The judge at Swansea Crown Court told Cooper Mr Evans's life was "senselessly and cruelly extinguished", and he had shown no remorse about the attack from behind outside The Station Hotel in Gorseinon, even boasting about the attack only taking one punch.

Mr Evans's 92-year-old mother Maureen said she looked at her son's picture every morning and night, and in tears told the court of her sadness.

Family Photo Kelvin Evans, pictured smiling and wearing a beige brimmed hat. He has a checked jacket on. Family Photo
Kelvin Evans's family say he was a "wonderful, loving, funny son, brother, uncle and friend"

Cooper and his partner Catherine Francis were at the pub - known locally as "The Gyp" - as were Mr Evans and his partner.

The judge said a perceived slight seemed to have been the trigger for the attack. Cooper had waited for Mr Evans to leave before hitting him.

After the attack in May the victim was immediately knocked unconscious and was taken to hospital, but his condition deteriorated, and he died a month later.

The judge told Cooper it was "a cowardly punch... totally unexpected" and it "would result in real serious injury" when the head would hit a hard surface.

Mr Evans was described by family as a kind man who would help anyone. He loved trips in his camper van Bella, often taking loved ones for days out.

CPS Mugshot of Catherine Francis, who has long dark hair and is wearing a grey top CPS
The 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 said after the hearing that Catherine Francis was aware of the assault but did not call police

Nephew Mark Jones said: "To lose him to such a cowardly attack has been nothing short of devastating.'"

He said Cooper and Francis' lies were "disrespectful and disturbing".

Cooper had previously admitted manslaughter but denied murder.

Judge Walters said Francis had lied throughout her evidence and shown no remorse.

She was previously convicted of assisting an offender and was sentenced to two years.

The 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 said after the hearing that Francis was aware of the assault but did not call police.

Analysis of her phone showed she searched for hotels after the attack, and they were both arrested the next day at a service station.

Apple's AI notification falsely claims Littler has already won world darts final

Getty Images Luke Littler pumping his fist in celebration during the semi-finalGetty Images
Luke Littler does not play in the PDC World Championship final until Friday evening

A news summary from Apple has falsely claimed darts player Luke Littler won the PDC World Championship - before he has even played in the final.

On Friday morning, an iPhone notification based on a news story of Littler winning the semi-final of the PDC World Championship falsely made it appear that the BBC was reporting he had won the whole event.

The BBC previously complained to Apple when the feature generated a false headline about a high-profile alleged murder in the US.

Apple has been contacted for comment.

"It is essential that Apple fixes this problem urgently - as this has happened multiple times," said a BBC spokesperson.

"As the most trusted news media organisation in the world, it is crucial that audiences can trust any information or journalism published in our name and that includes notifications."

Littler, 18, has generated huge excitement in the darts world on his way to the final, which takes place on Friday evening.

Screenshot of iPhone notification, which reads: "Luke Littler won PDC World Championship; South Korean investigators call off arrest attempt; flu cases rising."

Even though the notification appears to be directly from the BBC, it is in fact Apple Intelligence summarising three much longer headlines.

The other two stories in the summary, about the South Korean president and flu cases, were accurately summarised.

Apple Intelligence, which launched in the UK in December 2024, is intended to give users a simple round-up of all the alerts they have missed.

But the firm has run into some trouble since the feature launched, with inaccurate summaries of news stories and other notifications.

It prompted the journalist body 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 (also known as RSF) to call on Apple to axe its AI-powered summaries of news stories.

"The automated production of false information attributed to a media outlet is a blow to the outlet's credibility," said Vincent Berthier, the head of RSF's technology and journalism desk, in December.

He added it was "a danger to the public's right to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current affairs."

A screenshot of the three original notifications from the BBC News app, with the original headlines for each news story visible.

The latest notification glitch on Littler's semi-final win was received by a BBC News employee.

It is likely that most people's AI-generated summaries would be unique as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otifications are summarised depending on the device being used and the alerts coming through.

Apple Intelligence is only available on certain iPhones - those using the iOS 18.1 system version or later on recent devices (all iPhone 16 phones, the 15 Pro, and the 15 Pro Max). It is also available on some iPads and Macs.

The grouped notifications are marked with a specific icon, and users can report any concerns they have on a notification summary.

Apple has not outlined how many reports it has received.

Biden blocks Japan's Nippon Steel from buying US Steel

Getty Images U.S. Steel's Clairton Coke Works rests along the Monongahela River in ClairtonGetty Images

US President Joe Biden has formally blocked the takeover of US Steel by a bigger Japanese company, saying foreign ownership could pose risks for national security.

The controversial decision comes a year after Nippon Steel first announced the $14.9bn (£12bn) deal, describing it as a lifeline for its smaller Pennsylvania-based rival.

But the transaction soon ran into political trouble, after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eelworkers union loudly opposed the deal, bringing political pressure to bear in a key state during the 2024 presidential election.

Biden decided to scrap the deal despite concerns by some advisors that it could damage Washington's relations with Tokyo, a key ally.

BBC News has contacted Nippon Steel and US Steel for comment.

Nippon Steel has previously denied that it planned to reduce production or cut jobs, while US Steel had warned that it might have to close plants without the investment that would come with a new owner.

Those concerns had been echoed by some workers and local politicians.

Other business groups said they feared rejecting the transaction would chill the climate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US.

But Biden has voiced longstanding opposition to the deal. The transaction has also been criticised by President-elect Donald Trump and the incoming vice-president, JD Vance.

A US government panel charged with reviewing the deal for national security risks failed to reach a consensus by late December, leaving the decision to Biden, who was required to act within a 15-day deadline.

In his announcement on Friday he said maintaining US ownership was important to keeping the US steel industry and it supply chains strong.

"As I have said many times, steel production - and the steel workers who produce it - are the backbone of our nation," he said.

"That is because steel powers our country: our infrastructure, our auto industry, and our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Without domestic steel production and domestic steel workers, our nation is less strong and less secure."

Nippon Steel and US Steel have previously suggested they may pursue legal action against the government if the deal did not happen.

Prof Stephen Nagy, of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the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in Tokyo, said this was a "political" decision, noting that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from its start promised 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middle class".

"This was a direct response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Trump MAGA agenda of Making America Great Again," he said.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couldn't appear weak on foreign businesses, whether it's an ally or adversary."

Does Ally Pally immortality await Luke Littler in World Darts Championship final?

Teenager Littler aims for Ally Pally immortality

Luke Littler walks through crowdsImage source,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Littler has become darts' biggest draw since making his PDC World Championship debut last year

In one home video clip, the boy throwing the darts is wearing a nappy.

In another, a highchair leans against the wall as he slams them home.

In a third, at an age where most children can barely conceive of double digits, the toddler wanders to the camera and gleefully shouts "one hundred and eighty".

The height of the board changes, the oche edges back, magnet tips switch to tungsten, but the easy action of Luke Littler, which will grace tonight's World Championship final, is a constant.

In football, 'Project Mbappe' has been used to describe the perfect storm conditions that propelled football star Kylian Mbappe from the Paris suburbs to the brink of greatness while he was still a teenager.

Littler is the first prodigy whose total arrows immersion has been documented in real time. His steps have followed a pre-plotted route to the Alexandra Palace stage since he first started walking.

This video can not be played

To play this video 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in your browser.

Media caption,

Watch: Luke Littler plays darts as a toddler in home video footage

Last year, aged just 16, he arrived.

He came into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as a 66-1 debutant, carved his way through the draw, accumulating followers, raising decibels and spilling out into the mainstream.

It took the world number one - Luke Humphries – to halt the hype train, beating Littler in the final at the cavernous north London venue.

But it was Littler on the chat show sofas alongside Hollywood stars, Littler on the front of kids' darts sets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Littler streaking through the earth's upper atmosphere as part of a gaming console advert.

Online, he was searched for more than the King or the Prime Minister.

On television, last year's PDC final was the most-watched sports event, outside football, in Sky Sports' 34-year history., external

Humphries, who won it, has joked about people discovering mid-conversation with him that they are talking to the "wrong Luke".

For Littler things have kept going right.

A boy born to the board, he has been relentless and ruthless, somehow finding the calm at the centre of the storm around him.

His game continued down those familiar childhood grooves, undisturbed by the commotion and celebrity.

The backdrop may be a fancy-dress cast of thousands, but Littler kept chucking as easy as the kid back in his Warrington living room.

A fortnight after his final defeat, he claimed his first televised nine-dart finish. He took revenge on Humphries in the Premier League Darts final in May. In total, he won 10 titles in 2024, rising to fourth in the world.

However, this visit to Ally Pally has been different.

Perhaps it is the circularity of it.

Twelve months ago, he was an unknown. This time, the attention is immediate, and the pressure is inescapable. Now, the upsets are his to suffer, rather than to inflict.

He is approaching the ceiling, bumping up against the biggest names, battling for the biggest prize, as an equal rather than a newcomer.

So soon into his career, he is entering a new era. And the air is different up here.

"I have never felt anything like that," he said after winning the opening match of his campaign against Ryan Meikle.

Admitting to nerves during the match, he said: "It is probably the biggest time it's hit me. Coming into it I was fine, but as soon as [referee] George Noble said 'game on', I couldn't throw them.

"It has been a lot to deal with."

It was, Littler said, "the worst game I have played". That he clocked a tournament record three-dart average of 140.91 in an electrifying, 31-dart, three-leg, fourth set during it shows his sky-high standards.

Still, Littler, choking up, had to cut short his on-stage interview, seeking out his family for a hug.

Luke Littler hugs his familyImage source, 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

Littler sought out his family in the crowd after a misfiring performance in his world championship opener against Ryan Meikle

'The Nuke' wasn't in meltdown, but neither was he at his best.

His check-out accuracy was off. Doubles were elusive. He wobbled in the last 16, edging past unseeded Ryan Joyce 4-3.

But, when it has mattered, Littler plucked precision from the quiver.

Worryingly for the opposition, he has started to find his happy place too.

"I'll be honest, no nerves," he said after his quarter-final victory, a 5-2 walloping of Nathan Aspinall.

"I'm playing with absolute confidence, with freedom."

Stephen Bunting was barely a semi-final speedbump for Littler's steamrolling momentum. He averaged 105.48, his highest of this year's competition, in a 6-1 thrashing of the world number five.

Now, Michael van Gerwen stands between Littler and dart's biggest prize, complete with a £500,000 pay day.

The Dutchman is the youngest PDC world champion to date, having won the title as a 24-year-old in 2014.

That period was defined by the Van Gerwen's titanic, torch-passing tussles with Phil Taylor, a rivalry that super-charged darts' rise and saw him claim three world titles.

Littler is the beneficiary, but has added another story to the edifice.

He is already, by some distance, the best-known darts player in the world. Will he now be the best player?

Related topics

西藏水电工程引争议 印度敦促中国保障下游利益

印度外交部本周五表示,新德里已向北京表达了对中国计划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上游修建水电站的关切。雅鲁藏布江在流入印度后还流向孟加拉国,尽管中国官方宣称该水电项目不会对环境或下游水资源造成危害,但位处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等国仍对此感到担忧。

综合国际媒体报道,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兰迪尔·贾伊斯瓦尔(Randhir Jaiswal)1月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印度已敦促中方确保其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活动不损害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后的称谓)下游国家的利益。印方将继续密切监测局势,并在必要时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利益。他强调,相关项目的建设应保持透明,并与下游国家进行充分磋商。

法新社披露,西藏上述水电站项目在上个月获得中国政府批准,该项目与北京的碳中和目标以及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高度关联。一旦建成后,该项目预计年发电量将达3000亿千瓦,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此类工程。虽然中国官方声称该项目能开发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不会对下游造成负面影响,但除了下游国家对该项目高度关切外,环保人士在过去也曾警告,此类大型工程可能对生态敏感的青藏高原造成不可逆转的冲击。

据路透社报道,贾伊斯瓦尔同时还在记者会上提到,印度近期针对中国设立两个新县的举措向北京提出了“严正抗议”,其中一个县涵盖了印度声称拥有主权的争议地区。贾伊斯瓦尔强调,中方此举既不会改变印度对该地区主权的长期立场,也不会为中国对该地的非法主张提供任何合法性。

中印两国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边境问题上长期存在紧张关系。不过,双方于去年10月就对峙点撤军达成共识,缓解了冲突。上个月,两国官员在过去5年来首次举行正式会谈,并同意采取小幅措施以改善双边关系。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 法新社图片

在西藏修建的一座水电站

回应中国黑客攻击 美国制裁北京一网络安全公司

1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布新闻稿宣布,将对位于北京的网络安全公司永信至诚科技集团实施制裁。原因是该公司与中国国家安全部存在关联,并多次参与针对美国的黑客攻击活动。

美国国务院指出,永信至诚雇佣的黑客组织被外界称为“亚麻台风”(Flax Typhoon)。该组织在中国政府的指挥下,针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关键基础设施发动网络攻击,其目标包括外国企业、大学、政府机构、电信供应商以及媒体机构等。去年9月,美国司法部经法院授权采取行动,成功摧毁了由永信至诚渗透并控制的一个由全球超过20万台设备组成的僵尸网络。

新闻稿强调,美国将继续致力于防御来自中国的网络威胁,并采取一切可用手段,以保护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和人民免受不负责任的网络攻击侵害。

责编:何平;网编:伍檫愙

© 路透社

永信至诚雇佣的黑客组织被外界称为“亚麻台风”(Flax Typhoon)

US top doctor calls for cancer warnings on alcohol

Getty Images Two glasses of red wineGetty Images

America's top doctor has called for risk warnings on alcoholic beverages, similar to the labels on cigarettes, following new research that links the drinks to seven types of cancer.

The advisory from US Surgeon General Vivek Murthy says the "majority of Americans are unaware of this risk" that leads to about 100,000 cases of cancer and 20,000 deaths annually in the US.

It would require an act of Congress to change the existing warning labels, which have not been updated since 1988.

Mr Murthy has also called for reassessing recommended limits for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boosting education efforts regarding alcoholic drinks and cancer.

The Surgeon General, who is the leading spokesperson on matters of public health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said that alcohol was the third most common preventable cause of cancer after tobacco and obesity.

"The direct link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ancer risk is well-established for at least seven types of cancer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alcohol (e.g., beer, wine, and spirits) that is consumed," Mr Murthy said in a statement.

This includes increased risk of throat, liver, throat, oesophageal, mouth, larynx and colon cancers.

The new report recommends health care providers should encourage alcohol screening and treatment referrals as needed, and efforts to increase general awareness should be expanded.

The warning labels are currently required to state that women who are pregnant should not drink alcohol due to birth defect risks. It also must state that "consumption of alcoholic beverages impairs your ability to drive a car or operate machinery, and may cause health problems".

Share prices of US-listed alcoholic beverage companies - including Diageo, the world's biggest spirits manufacturer - fell by up to 4% following the announcement.

Biden blocks Japan's Nippon Steel from buying US Steel

Getty Images U.S. Steel's Clairton Coke Works rests along the Monongahela River in ClairtonGetty Images

US President Joe Biden has formally blocked the takeover of US Steel by a bigger Japanese company, saying foreign ownership could pose risks for national security.

The controversial decision comes a year after Nippon Steel first announced the $14.9bn (£12bn) deal, describing it as a lifeline for its smaller Pennsylvania-based rival.

But the transaction soon ran into political trouble, after leaders of the United Steelworkers union loudly opposed the deal, bringing political pressure to bear in a key state during the 2024 presidential election.

Biden decided to scrap the deal despite concerns by some advisors that it could damage Washington's relations with Tokyo, a key ally.

BBC News has contacted Nippon Steel and US Steel for comment.

Nippon Steel has previously denied that it planned to reduce production or cut jobs, while US Steel had warned that it might have to close plants without the investment that would come with a new owner.

Those concerns had been echoed by some workers and local politicians.

Other business groups said they feared rejecting the transaction would chill the climate fo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US.

But Biden has voiced longstanding opposition to the deal. The transaction has also been criticised by President-elect Donald Trump and the incoming vice-president, JD Vance.

A US government panel charged with reviewing the deal for national security risks failed to reach a consensus by late December, leaving the decision to Biden, who was required to act within a 15-day deadline.

In his announcement on Friday he said maintaining US ownership was important to keeping the US steel industry and it supply chains strong.

"As I have said many times, steel production - and the steel workers who produce it - are the backbone of our nation," he said.

"That is because steel powers our country: our infrastructure, our auto industry, and our defense industrial base. Without domestic steel production and domestic steel workers, our nation is less strong and less secure."

Nippon Steel and US Steel have previously suggested they may pursue legal action against the government if the deal did not happen.

Prof Stephen Nagy, of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the International Christian University in Tokyo, said this was a "political" decision, noting that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from its start promised a "foreign policy for the middle class".

"This was a direct response and continuation of the Trump MAGA agenda of Making America Great Again," he said.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couldn't appear weak on foreign businesses, whether it's an ally or adversary."

台湾议员具中国籍遭解职 五名里长惹争议

台湾公职人员同时拥有中国国籍的问题,近日引发台湾社会高度关注。一名中国大陆配偶当选台湾议员后,因未放弃中国籍而遭到解职,而另有5名台湾里长也被发现拥有中国籍。

嫁到台湾的中国大陆籍配偶史雪燕2021年当选并递补为南投县议员,2022年九合一选举连任失利。去年12月,她被台湾的内政部指控违反《国籍法》,被解除议员公职资格。

史雪燕日前在国民党籍立委陪同下召开记者会,抨击民进党政府“政治操作”、操弄“两国论”议题。史雪燕自称她当选议员后,并未接到任何要求补交放弃国籍证明的通知,对接获解职处分感到错愕,已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捍卫权益,希望以此也为全台陆配争取参政权。

台湾内政部表示,史雪燕在当选后,依规定应于一年内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但查出她未在期限内完成程序,失去民选公职资格。内政部已函文南投县议会,要求追讨她在任期间相关费用,包括薪资与研究费。

史雪燕自称,曾在2007年提供放弃中国户籍的公证书。但内政部指出,“户籍”与“国籍”是不同的法律概念,仅注销中国户籍并不等于放弃国籍。此事涉及《国籍法》、《户籍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陆配在享受台湾福利的同时,必须遵守国籍规范。

此外,台湾的内政部长刘世芳日前指出,另有5名里长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内政部已去函各相关区公所,应按照《国籍法》或《户籍法》规定办理,若未能完成,此5人也将面临解职处分。

刘世芳另提到,网红八炯、陈柏源《中国统战手法》纪录片中,有关自称代办中国身份证的林金城和出示拥有中国身份证的苏士恩,内政部已要求此两名台湾人在10天内提出说明,否则将废止其台湾身份证。

台湾人申领中国身份证 陆委会:过去10年注销679人

台湾主管两岸事务的大陆委员会发言人梁文杰指出,《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九条之一规定,台湾人不得在中国设户籍或领中国护照,违反可取消台湾户籍、身份证、护照等。台湾方面统计,过去10年已注销679人。

国民党立法院团质疑政府剥夺30万陆配参政权,是违宪硬干“新两国论”。国民党籍立委翁晓玲声称,所有“大陆地区人民”就是“中华民国”的国民。梁文杰驳斥说,解除公职无关“两国论”。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吴思瑶表示,放弃户籍不等于放弃国籍,国民党团不要带头偷换概念,勿借机偷渡双证、偷渡一中的概念。

责编:陈美华、何平 网编:洪伟

© 路透社图片

棋子与中国国旗及台湾旗帜

人权律师余文生被控“煽颠”案二审即将宣判

据维权网1月3日发布的消息,中国知名人权律师余文生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案件二审,将在1月6日上午9点30分于苏州市中级法院宣判。

本台此前报道,余文生与他的妻子许艳在2023年4月受邀会见欧盟访华代表团,却在前往欧盟驻北京代表处途中被警方拦截。俩人后被警方以“寻衅滋事”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等罪名拘捕。2024年10月,余文生被法院判刑3年,许艳被判刑1年9个月。而在庭审期间,德国、美国等10多名西方驻华使馆外交官到场要求旁听都被拒绝。针对这一判决结果,余文生提出了上诉,而许艳则预计将于今年1月12日刑满获释。

余文生是中国知名的人权律师,曾代理多起法轮功学员及“709大抓捕”中被捕的维权律师案件。他因积极倡导宪法改革而受到当局打压,曾于2018年1月被捕,后被判刑4年,直至2022年3月刑满释放。

责编:何平;网编:伍檫愙

© 路透社

余文生与他的妻子许艳在前往欧盟驻北京代表处途中被警方拦截。

民进党: 台湾人办中国身份证恐遭长臂管辖

台湾网红八炯、陈柏源近日揭露逾10万台湾人可能申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后,台湾的总统赖清德元旦讲话示警“免钱的最贵”。本周五,台湾执政的民进党召开记者会,提醒台湾民众一旦拥有中国身份证恐遭长臂管辖,甚至成为中国攻台的借口。

民进党1月3日召开“免钱的最贵,小心‘中国陷阱卡’”记者会。民进党中国部主任吴峻鋕指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有关“两岸一家亲”政策,自2018年以来就推出所谓给予台湾同胞同等待遇、对台31条政策,核发卡式台胞证、台湾居民居住证、中国居民身份证等“三证”。有专家认为,中国可能仿效俄乌战争模式,把许多台湾人变成中国人之后,作为攻台借口。

民进党中国部主任吴峻鋕
民进党中国部主任吴峻鋕
(记者夏小华摄)

吴峻鋕指出,卡式“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俗称台胞证)、“台湾居民居住证”都有芯片,一刷就被全球定位,有个资(个人基本资料)外泄、国安疑虑。中方利用实名制、公民身份证资料库,监控在中国的台湾人。去年海峡论坛期间,中方力推申办“台湾居民身份证”卡,向国民党籍县市长招手。

吴峻鋕说:“办居住证需要照片、按指纹,个资、生物资料都让中国掌握,跟中国身份证相似度很高,把台湾‘内国化’,具有被中国纳入人脸辨识系统‘天眼’监控风险。”

【民进党示警申办中国居住证身分证】
【恐遭中共长臂管辖 甚至成为中国攻台借口】
台湾网红八炯、陈柏源近日揭露逾10万台湾人可能已申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身分证,台湾的总统赖清德元旦讲话示警“免钱的最贵”。执政的民进党召开记者会提醒台湾人一旦拥有中国身分证,恐遭长臂管辖,甚至成为中国攻台借口。 pic.twitter.com/48yShwPFar

— 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January 3, 2025

吴峻鋕提到,今年马祖连江县政府居然帮福建宣传“福马同城通”交通卡,去年中国举办陆军官校活动,台湾的陆官校友们落地中国马上被带去办银行卡、电话卡、驾驶卡、敬老卡等,还须填写家庭资料、紧急联络人等,看似提供消费优惠,却陷入个资外泄危机。

民进党籍立法委员王义川在会中指出,从八炯、陈柏源拍摄的中国统战纪录片可见,现在台湾人不用去中国就可申办各种中国证件,例如台胞证、居住证、中国身份证都可以代办,本人只需在领卡时出现就可以了。

王义川提到,台湾很多里长、理事长、宫庙组团邀民众到中国游览,使用的话术就是办卡不用钱,办一张没什么差别,而且在中国坐高铁须有卡、有证件,取票方便。台湾的宪法保障人民有移动、迁徙自由,在中国随时被掌控。

民进党3日召开“免钱的最贵,小心‘中国陷阱卡’”记者会。
民进党3日召开“免钱的最贵,小心‘中国陷阱卡’”记者会。
(记者夏小华摄)

绿委忧中共恐片面宣布领证台湾人具中国身份

吴峻鋕强调,依照台湾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当事人不得有双重户籍,一旦取得中国身份证就丧失台湾人身份。

王义川示警:“会不会有一天办了居住证,中国政府直接宣布等同身份证,你就变中国人,就有双重国籍?丧失台湾的身份和所有权利?会不会有一天,中国政府以保护中国人民的名义,要求你在台湾做什么?你有中国人身份无法拒绝。”

王义川反问,为何台湾里长带人去中国玩,鼓吹台湾里民都去办卡?是不是有业绩考量?中国接头的是不是也有业绩压力?你去旅游办卡,回台湾在社群媒体批评中国政府、骂习近平,未来去香港、澳门,或跟中国有签引渡条约的国家,会否被抓?他提醒台湾人千万要小心,到中国不要随便乱办卡。

绿委呼吁台湾政府要求民意代表自清未领中国身份证

王义川表示,他向台湾政府建言,应彻查台湾民意代表哪些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这些人起码须自清。

王义川说:“民意代表至少要签结:我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证和台湾居民居住证。我一提此建议,立法院很多立委讲话开始眼睛飘移、吞吞吐吐,声称这不值得回应,开始闪躲。试问:中华民国的民意代表可以拥有敌国、中国的身份证、台湾居民居住证,这通吗?”

民进党发言人吴峥表示,舆论关注中国籍配偶在台参政是否违反“双重国籍”?是否对国家有忠诚度?有无国安疑虑?台湾政府很难清查多少台湾人在中国办了居住证、身份证,个资进入中国当局手中如同掉进黑洞,中国单方面认定就能借司法进行政治清算。

吴峥提到,中国跨境镇压长臂管辖案例层出不穷,日媒最近才披露有日本人因在日本国内的言行,竟遭中国判间谍罪。

责编:陈美华、何平 网编:洪伟

© 记者夏小华摄

民进党3日召开“免钱的最贵,小心‘中国陷阱卡’”记者会。中国事务部主任吴峻鋕(左)、民进党籍立委王义川(中)、民进四发言人吴峥(右)。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 分析:中国试图争夺国际主导权

1月2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北京为新成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王毅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想。有分析认为,中国意图在世界领域争夺主导权,以取代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新华社报道,王毅在揭牌时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他宣称,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一道,建设起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相关内容还多次写入联大决议和多边文件。

“中国以为现在第二大经济体,能跟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所以要在国际上争夺跟美国的话语权,因此提出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它是想兜售中国模式。”时事评论人士、本台特约评论员陈破空就此表示。

中国提议共建“命运共同体” 多国不买单

陈破空进一步指出,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一党专政,就是所谓的集体主义或举国体制、威权统治,但这些内容在国际社会被接受的程度有限。他以东盟国家为例,中国想向越南兜售这概念,提出共建“中越命运共同体”,但是越南的表述是“越中未来共享共同体”,未来是不确定的,最后沦为各自表述;最后,只有老挝、柬埔寨这些接受中国经济援助的国家与中国签订相关文件。陈破空表示,中国不管在东盟、金砖峰会、一带一路峰会兜售这一概念都失败了,更遑论美国、欧洲、西方国家不能接受。

“这就是习近平的自说自话、指手画脚,以为他会为世界发展指明方向,其实是一厢情愿,”陈破空说。

2023年12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在河内观看越南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展示的签署协议。中越双方宣布,将携手构建
2023年12月1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在河内观看越南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展示的签署协议。中越双方宣布,将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
(美联社图片)

巩固习近平个人崇拜地位

在美国纽约的海外政论刊物《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接受本台访问时指出,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已不再重复其传统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全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等口号,而是转向“与各国和平友好”的空洞话语,但这些缺乏实质内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曾以为自身为文明中心,视世界其他国家为野蛮之地,直到李鸿章提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的天下观才彻底改变。胡平表示,近代中国一些学者帮中共谋划“王道”取代“霸道”的国际观,主张天下一家、人类民族共同体,强调中国与西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不同,提出“天下一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胡平说,习近平已被塑造成“伟大领袖”,成立形形色色以习近平思想为首的研究中心,包括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等,都是在进一步巩固其个人崇拜地位:“中国外交思想又搞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神化习近平的表现,等于是给这个人再修个庙,至于庙里有何内涵不重要。”

人类共同体抗衡西方自由民主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2013年3月,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提出的。近年来,中国不断在国际推销“三大全球倡议”,鼓吹要建构“一个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的倡议不禁令人联想,中国是否有意重新建构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共产国际”,对抗西方世界?

陈破空直指,中共一直有此企图,“共产国际”最早是由苏联主导,中共是受第三国际领导的所谓远东支部。后来在毛泽东时代,中共与苏联翻脸,与苏共争夺话语权,中共提出毛泽东思想、红太阳万丈光芒照遍全世界、解放全人类等,但毛泽东晚期承认宣传失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乃至到胡温时代在国际间已少提出大而空的想法。

陈破空说:“到习近平时代又开始个人野心膨胀,所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说法。他以为提出后可以跟世界争夺话语权。从他2013年提出至今已经11个年头,事实证明是失败的。”

胡平表示,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已经吃不开,传统的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难以被接受,改以“孔子学院”为名推动海外“办学”,但共产党本质上并未真正尊崇孔子思想。中共明白共产党传统话语已经破产,招牌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共产革命”已不再提及,因为只会招致反感。

“中共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图拉拢其他国家,与自由民主国家对抗,以争夺国际关系的主导权。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与普世价值对立的极权专制统治,试图建立以专制政权为核心的国际新秩序,取代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他说。

胡平总结说,中共试图以新的中国方式塑造其国际形象,但内核仍是与现有普世价值和国际秩序的针锋相对,试图构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全球格局。

责编:陈美华、何平 网编:洪伟

© 中国外交部官网截图

2025年1月2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北京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

习近平的新年谈话透露什么信息? | 亚洲很想聊

#习近平 在2025年的新年谈话中说中国“经济回暖向好”,坦承“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 #新情况”,他认为有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挑战,有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但这些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本期 #亚洲很想聊 解读习近平的新年谈话。
自媒体人 #五岳散人说,中共官员素质不差,只是习近平学不会,习近平的经济学是“胎教肄业”。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资深研究员 #宋国诚 说这种应景的节庆谈话可喻为中共的广告时间,习近平谈话表现出“自我感动的低调、了无新意的沉闷感、软弱无力的底气、欲振乏力的信心”。

习近平的新年谈话透露什么信息?

© 自由亚洲电台制图

习近平的新年谈话透露什么信息?(戴忠仁/上官乱/五岳散人/宋国诚)

Will Matt Gaetz Participate in the House Speaker Vote?

The Florida Republican, who resigned his House seat during his short-lived bid for attorney general, has publicly flirted with the idea of showing up in Congress on Friday.

© Anna Watt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Former Representative Matt Gaetz resigned from the House in December after President-elect Donald J. Trump picked him for attorney general. He was later dropped from consideration.

美国考虑对中国无人机实施新限制 北京抨击


2025-01-03T15:17:27.857Z
中国江西一家出口无人机的工厂(2024年11月)

(德国之声中文网)周四(1月2日),美国商务部表示,正在考虑制定新规则,以应对使用中国和俄罗斯等外国对手技术制造的无人机带来的风险。

这意味着,美国或对主导全球市场的中国无人机进行限制或禁止。

周五,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指责美国“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干涉和限制正常经贸交流,破坏全球生产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她说道。

美国商务部正在就这一可能的新规则征求公众反馈,截止日期为3月4日。这意味着决定权将落在即将上任的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政府手中。

商务部警告,中国设计的技术可能使其“能够远程访问和操纵”无人机,这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造成过度或不可接受的风险”。

2022年,华盛顿将中国无人机制造商大疆认定为 “中国军工公司”。去年10月,这家全球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表示,该公司将起诉美国国防部

“大疆不属于或受制于中国军方……是一家私营公司,不应被错误地归类为军工公司”,该公司当时表示。

近年来,大疆引起了华盛顿的注意,包括其涉嫌在中国监控少数民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9月,华盛顿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禁止销售采用中国和俄罗斯技术的联网汽车。

法新社)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俄罗斯大使:德日两国永远不能“入常”

德正
2025-01-03T15:22:58.119Z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德日两国永远无法“入常”。(资料图)

(德国之声中文网)长期以来,德国一直在努力推动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并希望能够在扩编后的安理会中拥有常任理事国席位,但莫斯科对此却持明确的反对立场。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Wassilij Nebensja)日前接受俄罗斯官方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无论有些国家如何努力,都永远不可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我们已经明确表示,他们永远不会获得这个席位。尤其是德国和日本。” 

 多年以来,联合国内部一直在就改革安理会问题进行讨论。期望在安理会中获得常任席位的国家包括日本、印度和一些非洲国家,而多年以来,德国联邦政府也一直在为“入常”进行着努力。曾几何时,俄罗斯曾被视作是德国入常的可能支持者,然而,俄罗斯总统下令对乌克兰发动侵略战争之后,过去几年来,俄罗斯同西方的紧张关系一直在不断加剧

多年来,德国、日本、印度以及非洲国家一直在努力推动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

有鉴于此,德国的“入常”希望已经变得非常渺茫。安理会拥有五个常任理事国,分别为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和美国,而上述五国中的任何一国都有权对安理会扩编改革行使否决权。 

(德新社)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

反击美国 中国公布对数十家美企出口管制


2025-01-03T15:33:10.103Z
中方将多家涉及国防工业的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 禁止對其出口「两用物项」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商务部周四(1月2日)表示,为了 「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中方决定将28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该份公告指出,即日起禁止向名单上的美国实体出口「两用物项」,正在开展的相关出口活动应当立即停止。若特殊情况下确需出口,则出口经营者应当向商务部提出申请。

根据中国政府去年10月颁布的《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两用物项指的是兼具民事与军事用途,或者有助于提升军事潜力的货物、技术和服务,包括相关的技术资料等数据。

名单上的美国企业多涉及国防工业,包括通用动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波音防务(Boeing Defense, Space & Security)、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和雷神导弹与防务公司(Raytheon Missiles & Defense)等。

涉台军售企业被列入「不可靠清单」

此外,洛克希德·马丁、雷神导弹以及通用动力信息技术等10家美国企业还在同一天被中国商务部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商务部公告称,这些公司涉及「参与对台湾地区军售」。被点名的企业禁止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且禁止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其高级管理人员禁止入境中国;取消或不批准上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许可、停留或者居留资格。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这些新规定被视为对美国制裁中国企业的反击。近几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和企业利益为由,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措施,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芯片与制造技术、设备等。自俄乌战争以来,也以涉俄、涉及中国军方为由将多家中国公司列入贸易限制名单

相关图集:那些年,台湾从美国采购的先进武器

一周之内两度军售:10月26日,华盛顿方面公布2020年内第四波对台军售案,表示美国国务院已核准将100枚鱼叉反舰飞弹出售给台湾。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这笔军售交易总额高达23.7亿美元。鱼叉海岸防御系统(HCDS)射程在200到300公里之间,可对沿岸、港湾以及陆上目标实施打击,符合台湾近年机动、不对称战力的诉求。这是也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的第九个对台军售案。
40余年,上百次对台军售案: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源于1979年美国与台北断交,转而与北京建交之后,制定的《台湾关系法》。在撤离驻台美军之后,美国开始依照该法律为台湾提供防御性军武。根据1982年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建立的备忘录,美国对台提供武器之性能与数量“视中共所构成之威胁而定”。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F16战机:在数十年的历次对台军售案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先进武器之一莫过于美国的F16战斗机。这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轻型战斗机,在战机世代上归类于第四代战斗机,同时也是第四代战机中产量最高的机种。台北方面从70年代就开始要求向美国采购这种先进战机,但是直到90年代才得以达成交易。1997年,台湾采购的首批F16战机进行交付。之后该系列战机又经历了多次升级和换装,美方提供的飞行训练和技术支援也都包括在军售交易之内。
基隆级驱逐舰:纪德级驱逐舰(Kidd class)是美国海军已除役的飞弹驱逐舰,2005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海军陆续将该系列一共四艘驱逐舰交接给台湾海军,并改称为基隆级驱逐舰。图为台湾总统蔡英文2018年视察该舰。
爱国者导弹:爱国者导弹(Patriot)是美国雷神公司制造的中程地对空导弹系统,该系统曾在海湾战争中成功拦截了伊拉克军队发射的飞毛腿导弹,从而声名大噪。这款具有代表性的美军武器在之后经多次升级,从90年代起台湾多次向美国采购爱国者导弹。2020年7月达成的美国对台军售案中还包括爱国者三型导弹的零组件相关更换、维修、测试与后勤支援等内容。
将台湾打造成一个“堡垒”:近年来,随着中国军事装备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美中关系的日益紧张,美国出售给台湾的武器种类也发生了变化。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员葛莱斯曼 (Derek Grossman)10月中旬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美国过去卖给台湾许多不同类型的武器,有时是能提升台湾不对称防御战力的武器,有时是像F-16战机这种标志性的武器。不过现在美国的对台军援政策似乎做了一个明显的调整。”他认为,为了要阻止中国透过两栖登陆的方式入侵台湾,美国要协助台湾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
北京如何应对?:历来的美国对台军售案都会引起北京方面的反对,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仅限于口头抗议。10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将对参与上周对台军售案的洛克希德·马丁丶波音防务丶雷神等美国企业与个人实施制裁。其实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鲜少与中国做生意,多年来一直向台湾提供武器和国防设备。然而,如果中国对波音(Boeing)实施制裁,这可能对其造成沉重打击,因为该公司也向中国出售民航飞机。

或收紧电池和关键矿产技术出口

而根据中国商务部关于《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该部建议对一些用于制造电池组件和处理关键矿产「锂」和「镓」的技术实施出口限制

征求意见反馈至2月1日截止,目前暂无该建议的明确生效日期,但如果实施,将影响到关键矿产以及其加工技术的获取,而中国在这些领域处于全球主导地位。

英国电池原材料咨询公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分析师Adam Webb表示,这能让中国拥有对全球70%锂金属的控制权。他指出,此举可以确保中国国内电池供应链的锂加工品供应,并且「根据所施加的出口限制程度,可能会对希望使用中国技术生产锂化学品的西方制造商构成挑战。」

不过路透社也提到,若中国届时真的收紧电池和关键矿产技术出口,也可能导致中国电池制造商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的海外扩张计划受到影响

这些措施宣布的时间,正值特朗普二度就任美国总统之际。外界预料他在任内会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征收高额关税及采取多种贸易限制措施。

#中美关系

(路透社)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