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在湘江西岸的热土上,一场关乎创新与生长的宏大叙事拉开帷幕——初创企业破茧、新兴产业成势、创新生态成熟、人才汇聚成流。工程机械的钢铁巨臂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洪流在此交相辉映,创业者的梦想与政府政策的温度彼此共振,这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气象,正是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2015年夏天的湘江西岸,机械之家创始人刘旭龙时时望着报表发愁。加州阳光小区1202室内,他刚创办的机械之家已经火速“烧光”200万元启动资金。财务告急,没办法的他只能靠刷信用卡给员工发工资。这位深耕工程机械13年的行业老兵,迎来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转机,来自一条新生的“柳枝”。
彼时,湘江新区刚刚获批成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别于传统高新区聚焦技术产业化、经开区侧重外向型经济,国家级新区(如浦东、滨海、雄安等)被赋予更综合的使命: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改革开放“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引领区”、现代化城市“新标杆”。湘江新区的获批,正是国家推动中部崛起、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关键落子。
在这样的使命下,湘江新区先天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基因。而“柳枝行动”,是湘江新区探索的创新举措。
初创企业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是活下来。直白地说,是钱、是人、是一个能扎根的办公场所。柳枝行动的逻辑清晰:筛选最具科技含量和发展前景的创业团队,提供关键的生存要素支持,助其破土。
一场路演,成为刘旭龙命运的转折点:机械之家成功获得了20万免费资助;随后又通过了湘江新区推出的“微软云暨移动互联网孵化平台”项目考核,获得中电产业园内200平米的免费办公场地和一年免租;一年后又获得柳枝行动配套的40万元股权投资。机械之家成功越过“死亡谷”。
不仅如此,湘江新区管委会领导亲自带队,带着一群草根创业者浩浩荡荡开赴北京,二十多家像机械之家这样的初创企业撬开了通往资本的大门。
十年光阴流转,回望湘江西岸,当年的“柳枝”早已亭亭如盖。截至2025年6月17日,“柳枝行动”累计接受申报项目7000余个,729个项目获得立项支持,120个项目累计获得34.5亿元的机构股权融资。
在准独角兽“湘军”孵化梯队形成的同时,湘江新区也完成了从“政策试验田”到“发展标杆”的蜕变:GDP是十年前的3倍;高新技术企业从89家增长到3721家,增长了41倍;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19个,居全国新区第二;出台人才政策十条,认定“湘江英才”2421人,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
产业跃迁:从无到有筑就新兴增长带
如果说,机械之家的故事浓缩了一个初创企业从0到1的生死突围,那么安牧泉与三诺生物的成长轨迹,则勾勒出一个区域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壮阔图景。
2017年,湖南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封装技术权威朱文辉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多地抛来的橄榄枝,他慎重思考后,决定将高端芯片封装项目“安牧泉”的种子,播撒在湘江西岸的新区土壤上。
家乡情怀是引线,但绝非全部。在朱文辉看来,湘江新区的政策条件、企业活力、政府服务效能,是综合评估后的最优解。而更深层的驱动,是他敏锐捕捉到了这片土地对培育“未来产业”的信心。
这一年,长沙的产业政策图谱正经历深刻重构。“打造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的号角吹响,“建链、补链、强链、延链”成为高频热词。与过往聚焦“供应链”配套不同,2017年的新思维更着眼于“价值链”——立足本土优势,精准卡位“风口”,抢占产业制高点。集成电路,正是这张蓝图上的关键一笔。
安牧泉专注于高端芯片倒装和系统级封装(FC-SiP),其CPU/GPU芯片产业化项目成功实现了大芯片封装量产,在实现国产化替代的同时,也填补了湖南省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空白。

安牧泉先进封装车间(受访者/图)
2024年,在长沙市政府与湘江新区管委会合力推动下,借安牧泉先进封装基地启用之机,一场全国性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生态发展大会在新区召开。行业顶尖专家、上下游巨头汇聚一堂,在共议产业未来的同时,也成为新区向全国递出的闪亮“芯”名片。
“对于安牧泉来说,相关领导的支持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朱博士也发挥自己的行业影响力,邀请学界和业界的大咖出席。这其实是企业与政府联手,将新区‘集成电路’的品牌影响力打出去的一个平台。”长沙安牧泉董事会秘书李湘锋说道。
如果说芯片是工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那么生物医药则是一轮“永不衰落的朝阳”。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虽起步于世纪之交,但真正的集群式爆发,也是发生在最近十年。
时间拨回2012年。51岁的美籍华人科学家蔡晓华应三诺生物创始人李少波之邀来到长沙考察,眼前的景象让他印象深刻:一片荒芜。“老板就站在我们如今办公室的位置,指着那片空地说,那边规划建小学。”蔡晓华回忆道。
然而,这片荒凉的土地并没有浇灭蔡晓华的热情。因为他相信自身的技术,相信新区发展生物医药的雄心,相信湖南“重创新、聚人才”的理念,相信中国庞大的血糖监测市场的前景。
五年后,长沙产业链战略掀起产业升级浪潮,生物医药上下游在新区加速集聚,跨企联合研发日益紧密。同时,市级、新区专项产业规划相继出台,湘江新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链办公室挂牌成立,政策东风持续加码,产业发展驶入系统化、深水区。
截至2024年8月,湖南湘江新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900亿元,汇聚企业2093家,综合实力跃居国家级新区第四位。
回望来路,从朱文辉带着“芯”梦想扎根,到蔡晓华在荒地上描摹生物医药蓝图;从单个企业的艰难破冰,到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枝繁叶茂——湘江西岸的崛起,既是政策远见、科研力量与产业链韧性深度聚合的结晶,也印证了中西部新兴产业从“零散突围”到“系统破局”的转型路径。
转型生态:创新力与服务力同频共振
从0到1的生死考验,核心是解决“活下来”的基本要素难题;而迈向1-10乃至100的征途,则是一场关于“活得好”的深刻转型。
这场转型,锚定两个关键坐标:对内,锻造转型升级的“创新力”,提升技术硬核与产品价值;对外,呼唤精准高效的“服务力”,让个性需求得到敏捷响应。前者关乎企业内功,后者考验政府作为。
在湘江西岸,这两股力量正激荡出澎湃的合鸣。
作为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湘江新区坐拥令人艳羡的创新家底: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顶尖科研重器巍然矗立;3所“双一流”高校与22所高等院校星罗棋布。2024年,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达9.5%,全年新增各类研发机构328家,占全市新增量近半壁江山。
资源丰沛是优势,但绝非终点。如何让实验室的智慧火花点燃生产线的创新引擎?关键在于打通供需堵点,构建良性循环的生态。新区的解法是:一面破除藩篱,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让能者脱颖而出;一面架桥铺路,搭建专项对接平台,为产学研“扫盲”配对。
生物医药巨头三诺生物的实践,便是生动注脚。2022年,它携手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企业联合基金”。引导全省高校、院所围绕产业痛点和前沿技术展开联合攻关。科研的“源头活水”,经由企业需求的“引水渠”,源源不断汇入产业发展的“万亩良田”。

三诺生物血糖监测系统产品线(湘江新区宣传部/图)
如果说在宏观创新生态构建中,政府的角色偏向“搭台者”和“催化剂”,那么面对企业千差万别的个性需求,政府则必须亲上战场,化身“主治医师”——精准把脉,对症下药。
安牧泉的“水危机”,是检验政府服务的试金石。2024年盛夏,一场突如其来的停水,让这家高端芯片封装企业陷入慌乱。精密工艺对生产过程中恒温恒湿的严苛要求,瞬间成为卡住生产的命门。当晚,新区政府、应急管理、供水单位联动出击,消防水车星夜驰援,解了燃眉之急。但这只是治标。为根除隐患,新区协调资源,园区支持土地,安牧泉将附近的一处停车场改造为专用储水基地,构建“双回路”供水保障网。
“新区的做法,不是撒胡椒面式地给政策,而是跟着企业最紧迫的需求走。”李湘锋感慨,“这种‘按需定制’,让创业者感受到被重视的温度。”
然而,如何高效捕捉散落在千百家企业中的个性需求?又如何确保每个诉求得到最快速的响应?这指向更深层的制度创新命题。
长沙高新区信息产业片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昶的办公桌上,曾堆满企业通过联点干部反映的问题清单。过去,这些诉求需通过政务服务热线层层派单,常陷入“派不准、转不动、办得慢”的怪圈。
破局之策,源于一场“数字化手术”。园区打造的“e麓通”信息化平台,在传统的“报单—派单—接单—评单”流程之外,大胆引入市场化“抢单”机制——企业或联点干部在线发布需求,符合条件的干部可主动“抢单”认领,解决后由企业评分,绩效直接挂钩收入。这如同在行政体系内植入了“滴滴”基因,服务响应从“被动等派”转向“主动抢单”,干部凭专业能力“抢活干”的热情由此被激发。
经济学家吴晓波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曾指出:中国40年重大变革的驱动力,一是制度的创新与勇气,二是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
湘江新区这十年,正是这两股力量交织激荡的生动写照。政府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企业持续攀登创新的高峰。创新力与服务力在湘江西岸同频共振,携手于高质量发展的深水区,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湘江实验室(湘江新区宣传部/图)
人才磁场:多元追梦者的共栖之地
2023年秋,南方周末历时两周深入调研,描摹出长沙城市转型的双重轨迹:制造中心加速与研发中心融合转型,生产中心加速与生活中心融合转型。
而在湘江新区这片科创密度最高、人才最密集的热土上,这一转型特征尤为明显。因此也吸引了不同代际、不同背景的追梦者,跨越山海,在此汇聚。
年过花甲的蔡晓华,回归长沙的核心动力是拓展中国血糖仪器事业版图的雄心。然而,湘江新区给予这位国际顶尖人才的,远不止此。从湖南省高端人才的审定和资助,到公共服务的细致周到和人文关怀,都让他感慨湘江新区的人才友好。
安牧泉的核心团队也是为职业梦想而来。这支由封装技术权威朱文辉领衔的队伍,骨干成员多是自一线城市“回流”的“少壮派”。他们大多四十岁上下,正值职业黄金期。告别成熟大企业中的“齿轮”角色,他们渴望在这里成为驱动创新的“火车头”。实现个人抱负、主导技术方向、兼顾工作与生活,这些深层次的渴望,构成了这群顶尖人才“孔雀湘西飞”的共同注脚。
蔡晓华归国的同一年,年轻的张帝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学成归来,她的第一选择并非爸妈一手创立的湖南力得尔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是“想去北上广深闯闯”。通过短短的一线经历,让她感受到公司作为智能化数字化智能装备提供商的风口机会,这位海归学子毅然调转船头。
经过几番家庭会议后,2022年,张帝正式加入力得尔。金融专业的她,起初对父母深耕的智能科技领域颇为陌生。她选择从最基础的采购环节入手,摸清每一个零配件的门道;再凭借专业所长,在投融资、品牌建设等环节慢慢上手。“既然做了选择,就要用实力证明自己。”这位初掌舵的“企二代”,眼神中透着坚定。

力得尔有色金属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管理(湘江新区宣传部/图)
湖南湘江新区,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的所在:它提供着可负担的舒适生活,却绝不鼓励“躺平”。相反,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一团不熄的火——海归精英渴望在此开启事业的“第二春”,研发技术人才期盼于此一展宏图,“企二代”奋力挣脱标签实现自我价值,大学毕业生则在此寻找梦想启航与生活安顿的平衡点。
从“长沙人才政策22条”到迭代升级的“45条”,再到精准聚焦的“研发人才政策十条”,一套日趋完善的全方位扶持体系,持续擦亮着“岳麓山下好创业”这块金字招牌。这些政策,连同不断优化的创业生态,将“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鲜明标签,深深烙印在每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心中。
6月9日,湘江新区出台“柳枝行动”升级管理办法,2.0版本将扶持金额从20万升级到最高50万,并以5年2.5亿元的资金池,为广大创业者提供“创业补贴+股权投资”的组合支持。
回到刘旭龙的故事——钱有了,场地有了,下一个关键命题是:人才何在?更准确的问题是:作为工程机械+互联网的跨界公司,前者在长沙储备丰富,但互联网人才从何而来?
答案,在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中激荡。
首届互联网岳麓峰会的余音尚未散去,长沙建设“移动互联网第五城”的号角已然响彻湘江两岸。自2014年启幕后,该会便如同一个强大的“人才磁场”。一场互联网人才的“归巢”浪潮,正悄然涌动。
在湘江西岸,无论是花甲之年的归国科学家、不惑之年的技术骨干、锐意进取的95后新生代企业家,还是初入社会的00后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能托付最炽热的梦想,亦能安放最踏实的生活——这,便是湘江新区向所有奋斗者发出的时代邀约,一方在红土地上生长出的“应许之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