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聯大「兩國方案」峰會 約150國承認巴勒斯坦國

周昱君
2025-09-23T06:07:47.264Z
馬克宏今年積極推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兩國方案」,今年6月原訂與沙烏地阿拉伯共同主辦會議商討此事,但後來因以色列和伊朗爆發戰爭而延宕。

(德國之聲中文網)聯合國大會週一(9月22日)在紐約舉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方案」會議。與會的大多數國家都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對巴勒斯坦而言,全球外交立場的趨勢轉變,深具里程碑意義;不過,以色列和美國仍堅決反對承認其國家地位,以哈戰爭亦未停歇,加薩當地人民的處境短期內恐怕難以實質改善。

這場峰會由法國與沙烏地阿拉伯主導推動。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聯大演說中表示,法國承認巴勒斯坦為國家;他宣布的時候,會議現場響起掌聲。此前在7月底,他便預告會在9月的聯大會議正式宣布此事,是七國集團(G7)之中最早表態者。

馬克宏強調,各國必須盡一切力量,確保以巴和平共存的「兩國方案」得以實現。

「和平的時刻來臨了……是時候釋放哈馬斯扣住的48名人質,是時候停止加薩的戰爭與轟炸,停止屠殺與流離失所。」馬克宏補充道,等到哈馬斯釋放人質,法國才會考慮在巴勒斯坦國設立大使館。

比利時、盧森堡、馬爾他、摩納哥、安道爾等歐洲國家也在22日承認巴勒斯坦國;上週末,英國、加拿大、澳洲、葡萄牙已經這麼做。至此,全球193個國家之中,有超過150國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

巴勒斯坦人怎麼看?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領袖阿巴斯(Mahmoud Abbas)透過影片呼籲其他國家跟進,並承諾在戰爭停火之後一年內會展開改革、舉行選舉。阿巴斯未能親身到紐約參與這場峰會,因為他遭美國拒絕發放簽證。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外長阿加貝肯(Varsen Aghabekian)則說,雖然西方國家承認巴勒斯坦國無法立即改變當地人的狀況,但這樣的表態仍對以色列釋出明確的訊號:對巴勒斯坦的占領無法永久持續下去。

美聯社引述一名正逃離加薩城的民眾艾迪安(Fawzi Nour al-Deen):「對巴勒斯坦人來說,這是一個起點,或者是一線希望。我們是值得擁有自己國家的人民。」

阿巴斯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控制約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區,成員大多是哈馬斯的政敵;哈馬斯目前控制加薩走廊。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承認以色列,在安全事務上與對方合作,並致力於推動「兩國方案」。不過,以色列指控其煽動武裝行動,並稱要排除其在戰後參與加薩事務的可能性;也有許多巴勒斯坦人認為該機構領導階層腐敗且日益專制。

2011年,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曾申請加入聯合國,但遭安理會駁回,目前是聯合國觀察員身分,並無表決權。無論有多少聯合國成員國承認其國家地位,最終仍須經安理會批准,巴勒斯坦才能正式加入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其中,中國、俄羅斯、法國和英國皆承認巴勒斯坦國,但美國不支持。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兩國方案」一般指的是成立一個可跟以色列共存的獨立巴勒斯坦國,類似提議至少可追溯到1947年的聯合國大會,近年來各國則有不同的主張版本。

反對方的立場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22日說,承認巴勒斯坦的國家地位是正確的,「並不是獎賞」。此言顯然是回應以色列政府一貫的主張,即認為承認巴勒斯坦國是「獎勵恐怖主義」。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多次強調反對巴勒斯坦國;部分以色列極右翼官員還暗示,可能會採取行動回應國際的承認浪潮,例如併吞約旦河西岸部分區域。若以色列真的這麼做,巴勒斯坦建國的可行性也會大大降低。對此,古特雷斯在會議前向法新社表示,「不該因為遭報復的風險,而感到畏懼」。

納坦雅胡預計29日在華府會晤美國總統川普。對於是否承認巴勒斯坦國家地位,川普立場跟以色列一致,認為此舉是「給哈馬斯獎賞」。

川普將在23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白宮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指出,川普會談到「全球主義機構如何嚴重腐蝕世界秩序」,並闡述自己「對世界清楚、具建設性的願景」。川普還會與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埃及、約旦、印尼、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等穆斯林國家舉行會議。

除了美國,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也不支持承認巴勒斯坦國。德國外長瓦德富(Johann Wadephul)22日向DW表示,德國的立場是支持「兩國方案」,但反對現階段承認巴勒斯坦國。他曾說,承認巴勒斯坦國是最後一步,此前應先經由談判實現「兩國方案」,才有可能讓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安全、有尊嚴地共同生存。

納粹大屠殺之後,德國對以色列負有特殊的歷史責任,因此儘管現在的德國政府對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亦有疑慮及質疑,仍會避免直接批評以色列

義大利政府也主張,現在承認巴勒斯坦國,恐怕會造成反效果。另據《朝日新聞》17日的報導,考量到維持跟美國的盟友關係、避免跟以色列陷入關係緊張,日本也暫不打算承認巴勒斯坦國。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專訪:台灣距離廢除死刑越來越遠嗎?

null 叶家均
2025-09-23T04:17:40.866Z
英國人權專家雷紹爾稱,他對去年台灣釋憲的結果「感到失望」,今年初的槍決更證明台灣政府在死刑問題上缺乏有原則的領導。

(德國之聲中文網)死刑存廢在台灣一直是高度敏感的爭議議題。支持者普遍主張,死刑體現了應報正義、能有效嚇阻犯罪,並反應民意;反對者則強調,國家不應剝奪生命權、提醒冤案誤判的可能性,並指出嚇阻效果缺乏實證。

2024年台灣憲法法庭針對死刑釋憲,最終宣告「部分合憲」,同時大幅限縮死刑的適用範圍,也為判死設定了多重門檻。當時有聲音認為,這可能意味著台灣會朝「實質廢死」的方向前進。

但在釋憲數個月之後,台灣政府無預警於今年1月槍決最年輕的死囚黃麟凱。這是台灣相隔5年再次執行死刑,也是總統賴清德任內首次槍決,當時遭到歐盟對外事務部的強烈譴責。

英國人權組織「死刑專案」(The Death Penalty Project)的共同執行董事雷紹爾(Saul Lehrfreund)與挪威科技大學精神衛生系及挪威聖奧拉夫斯大學醫院安全、監獄及法醫精神科研究與教育中心資深研究員艾波頓(Catherine Appleton)日前訪台參與「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的學術論壇。他們在台北接受DW採訪,談論台灣廢死的近期發展。

廢死爭議背後的政治?

「如果5年都沒有任何(死刑)執行,幾乎是突然地槍決某人,對我而言這就是政治宣示:我們要讓大眾知道我們支持死刑。」挪威學者艾波頓向DW表示:「或許這次執行,跟想要展現強大國家的政治姿態有關。但強大是指什麼?(死刑)肯定不是民主價值。」

目前全球有超過140個國家在法律上已經廢死、或在實務上超過十年未執行死刑。台灣、美國、日本是少數仍有死刑的民主政體。

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法務部曾經提出「逐步廢除死刑」政策,但在反彈聲浪之下未能推動落實。根據統計,此後歷任總統的死刑執行情況,馬英九任內33件最多,陳水扁任內32件,蔡英文任內只有2件。

黃麟凱遭槍決後,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曾表示,法務部非常謹慎,「前陣子也因為整個法律完備,有執行了一人,證明台灣並不是一個廢死社會,法律上是在合憲的範圍中,只要完備法律,對於經過法院判決,政府會予以執行。」

艾波頓認為,對於像台灣這樣的民主國家而言,走向廢死是一條必然之路。從憲法原則看,國家不應奪取生命,「若是『以命償命』,那就不是在支持法治,而是在支持私刑式報復。」

艾波頓(Catherine Appleton)是研究「最高刑罰」的專家。今年9月,她初次訪台參與廢死議題的論壇活動。

英國人權專家雷紹爾也提出類似的看法。他向DW表示,該次死刑執行嚴重傷害了台灣的國際聲譽,也指出了一個根本問題——死刑究竟是法律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為什麼是那個人?為什麼是那個時間點?背後的理性思考是什麼?這看起來非常隨機與政治化。」

雷紹爾進一步表示,2024年台灣的死刑釋憲案,他曾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密切合作,向法庭提供詳細的法律論證與專家證據。「第一份專家意見清楚指出,台灣死刑的適用具有任意性、帶有隨機性,與法治原則不符。第二份證據則指出,死刑不具高於其他刑罰的嚇阻效果。這是由哥倫比亞大學世界級學者提交的報告,以台灣的犯罪與殺人統計、判死與執行數據分析,發現犯罪率與刑罰間毫無相關。因此就證據而言,死刑對犯罪的發生沒有產生影響。」

雷紹爾稱,他對去年釋憲的結果「感到失望」,今年初的槍決更證明台灣政府在死刑問題上缺乏有原則的領導。以「8成民眾支持死刑」作為擱置改革的理由,「不可接受」。他強調:「人權是用來保護少數、弱勢與不受歡迎者。若法律只是民意的投射,那就不是法治了。」

誰決定廢不廢死?

台灣多次民調顯示,約有8成民眾反對廢除死刑。每當社會出現重大刑案,或者影視作品觸碰有關議題,也可以普遍看見支持「死刑即正義」的社會言論。

雷紹爾認為,死刑並非單純「支持」或「反對」的黑白之爭,而是更複雜的「灰色」議題:「我們做過很多調查,如果今天我在台灣只問『你支持死刑嗎?』多數人會回答『支持』。但如果我追問『你有多強烈支持死刑?』我們知道(因為我們在台灣做過調查)大概只有30%的人會說『我強烈支持』。......再問第三題:『如果政府政策是廢除死刑,你是否可以接受?』你會發現,那70%~80%『不那麼強烈』支持的人,其實可以接受政府廢死。」

他指出,全球已經廢死或暫停執行死刑的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是因為民意支持而廢死,或民眾要求才廢死」。政府必須負起開啟公共對話的責任,但台灣兩大政黨似乎都沒有將對話往前推動。

「我們在台灣做調查時問過:『如果可能槍決到無辜者,你還會支持死刑嗎?』支持度降到只有6%。所以一開始說台灣有8成民意支持死刑,表面、抽象地看,或許是真的;但在現實、具體條件下,並非如此。因此,政府說『不能廢死,因為民眾支持死刑』其實並不正確;這不是好的領導,也不是好的治理。」他說。

被害者家屬的「正義」?

台灣「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2024年曾提出資料主張,根據該協會所做的問卷調查,超過96%的被害人家屬反對廢死,呼籲重視被害者家屬的心聲。

該協會的代表律師陳淑貞當時表示,歐盟經過了53年才在2003年廢死,期間經歷社會溝通,並有詳細的配套措施。台灣雖然有廢死聲音,但推動至今,不只反對比例仍高,也沒有配套措施,廢死就像「天邊彩虹」。

雷紹爾認為,被害者家屬的「正義」是重要議題,但創傷療癒並非來自於死刑。他指,許多主張保留死刑的國家,往往會以「我們需要用死刑來安撫被害者家屬」為理由,但他對這樣的論點感到困惑。

「全球85%的國家沒有在執行死刑。台灣或日本的立法者是在暗示,這85%的國家都錯了嗎?難道說那85%的國家並不尊重被害者家屬的觀點?」他強調,死刑沒辦法療癒,反而令共同受害者——也就是受害者家屬——再次受創。

根據「死刑專案」9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雷紹爾指出,該研究以美國的共同受害者為訪談對象,發現案發當下他們非常憤怒、情緒激動、渴望報復,多數人支持死刑;但到了進行訪談時,沒有任何一位仍然支持死刑,「一個都沒有,因為死刑只會讓他們感受到更深的傷害。」

他解釋,在保留死刑的國家,似乎官方給的唯一答案就是執行死刑與報復,但這並不是解方。他以台灣為例說明:「目前36名死囚在死牢的平均時間是13年,有人超過20年。這整段期間,因為刑罰並未執行,共同受害者也得不到『解脫』(closure),結果死刑讓他們不斷被重創——他們因為案件一次次回到法院,腦中、思緒、心理一直被這件事佔據:『這就是傷害他們至親的人嗎?』沒有結束,死刑也不允許結束,不允許療癒或以某種方式繼續人生的可能。它只會讓傷口一直存在。」

台灣、美國、日本是少數仍有死刑的民主政體。圖為2017年廢死倡議者在美國最高法院前的抗議。

無期徒刑是替代方案嗎?

艾波頓是專門研究「最高刑罰」的學者,她向DW表示,當台灣談論廢除死刑時,也必須同時談論配套措施。儘管不得假釋的無期徒刑(LWOP)經常被納入討論,但她認為這不啻是「另一種死刑」。

「我做過全球無期徒刑的調查,看看有哪些替代性的最高刑罰。你可能會自然而然地認為無期徒刑——包括不得假釋或可以假釋——就是替代選擇。但有些國家既沒有無期徒刑,也沒有死刑,而是固定期刑。例如葡萄牙,最高刑期是25年,之後就會釋放。他們的社會並沒有崩潰。」

艾波頓舉例2015年的高雄監獄狹持事件,並稱不得假釋的無期徒刑可能使囚犯失去希望,陷入「無所畏懼」的狀態。

2015年,高雄發生台灣獄政史上首次的獄政幹部被挾持事件。6名囚犯狹持典獄長等獄方人員作為人質,最終越獄失敗6人舉槍自盡,人質平安脫險。

艾波頓強調,可假釋的無期徒刑制度,並不代表囚犯一定會被釋放,只是作為憲法保障人性尊嚴的國家,必須能在某個時間點重新審視囚犯是否可以釋放、是否可以重返社會,或者需要繼續關押。

她並以美國和德國為例說明,全球80%、不得假釋無期徒刑的受刑人都在美國,結果美國監獄彷彿高齡療養院,獄政問題嚴重、經濟負擔沉重,許多受刑人寧可被判死刑;在德國,被判處無期徒刑的謀殺犯,在服刑滿15年之後,可以向法庭申請假釋,但可假釋的無期徒刑並沒有削弱德國的民主或讓德國變成一個「弱國」。

「若政治人物只是迎合他們以為的『民意』,那麼『民意』是誰?民眾掌握多少資訊?又是否諮詢過專家呢?」她說。

國際要求台灣廢死的壓力

台灣被譽為亞洲自由民主的燈塔,儘管並非聯合國成員,但仍於2009年馬英九執政時期,於立法院通過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其中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即呼籲廢死。

雷紹爾表示,台灣是年輕而蓬勃的民主政體,在許多面向都非常進步——例如同性婚姻、言論自由等,但在死刑議題卻站在對立面。

「(台灣)與中國的對比在很多面向都很鮮明,唯獨死刑這點卻相同。站在外部的角度,台灣若希望與周邊國家有所區別,廢除死刑將是非常有力的宣示:即便是犯過錯的人,我們仍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權。這將會向世界清楚表明,台灣在國際秩序中的定位。」

艾波頓也認同這樣的觀點。她稱:「如果台灣正站在十字路口,就需要正視自身作為民主政體的定位,並堅定追求民主道路。想跟中國做出區別?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應該擁抱民主價值,不能保留死刑制度。」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最新的全球死刑年度報告,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執行死刑最多的國家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争夺TikTok 特朗普只赢了“面子”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9-19T14:06:39.024Z
德语媒体:争夺TikTok 特朗普只赢了“面子”

(德国之声中文网)涉及TikTok的禁令被白宫多次推迟执行之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二宣布,美中即将达成协议,TikTok会继续在美运作,但该公司的美国资产则将从中国的字节跳动转给美国拥有者。 《南德意志报》评论写道,虽然特朗普形容这是一次重大胜利,但事实却是,美国在算法问题上做出了让步,TikTok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这篇题为《争夺 TikTok 的较量》的评论写道:

“这项围绕TikTok 的协议一旦正式生效,将意味着2024年4月开始的这场拉锯战将被划上句号。当时,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强制 TikTok 出售其美国业务,否则将被禁用。美国议员们认为这款应用实在过于强大,特别是海量的短视频可能会对以年轻人为主的用户群产生影响。一些人警告称,中国可能借助算法,有针对性地推送对其有利的内容。尽管没有相关的证据,但也一直无法打消疑虑。如果现在有人以为美中达成协议后将彻底消除上述疑虑,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对美国来说,特朗普的 TikTok 协议只是赢了‘面子’。

尽管美国投资者未来将持有 TikTok 美国公司约 80% 的股份,并在董事会中占据多数,其中一个席位甚至是由美国政府直接委派的。但是,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Bytedance 仍是单一最大股东。更重要的是:最初引发禁止与否争议的导火索——算法,仍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南德意志报:有关TiKTok的博弈中,特朗普更看重的是金钱和作秀。

《南德意志报》评论指出,在有关TiKTok的博弈中,特朗普更看重的是金钱和作秀,而绝非美国利益。对此,北京心知肚明,因此也就没有戳破特朗普“胜利秀”的肥皂泡。

“事实上,中国完全有理由将有关TikTok共识视为里程碑式的胜利:不需要交出算法,这就是巨大的成功。北京很清楚,一旦TikTok遭禁,特朗普的民意也将受损。正是凭借这一筹码,加上对特朗普虚荣心的了解,中国在谈判中巧妙布局,把美国带入了一个不得放弃自己核心诉求的位置:算法仍由中国掌控。更令北京受益的是,美国未来甚至要从中国母公司字节跳动处正式申请使用该算法的许可。这相当于美国间接承认了自己无法独立开发这一复杂技术的窘境,也为中国提供了塑造高科技出口国形象的舞台。这也正是北京过去十多年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份协议,中国将继续掌控影响 1.7 亿美国用户每天在手机屏幕上看到什么的关键杠杆。对美国来说,这绝不仅仅是围绕一款应用软件的失败,同时还承认了技术上对中国的依赖。对中美两大经济体之间仍在延烧的贸易冲突而言,这份协议也极具启发意义:中国再次证明,对付特朗普,强硬才有效果;而华盛顿方面也再次证明,为总统搭建舞台要比捍卫国家利益重要的多。种种迹象显示,北京将会继续以强硬立场同美国开展长期的对抗。“

本周四,德国反垄断局正式批准了中国电商巨头京东收购德国电子产品连锁店Mediamarkt-Saturn的计划。《图片报》就此发表评论,作者Dirk General-Kuchel是《Computer Bild》的总编。他写道: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家连锁零售店被收购了吗?不必大惊小怪。’但这一收购案只是中国经济强烈扩张欲的表象之一。我经常就此话题参加讨论,而我的内心世界也很矛盾:作为科技迷,中国产品的创新力令我敬佩不已。来自中国的扫地、割草机器人、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产品、蓄电池以及电动车,早已不再是西方技术的简单复制品。恰恰相反,中国已经在为现代技术的各种可能制定标准。

然而,令我担忧的,却是中国国家层面上的政治影响力。搜集到的海量数据如此诱人,中国作为亚洲高科技巨头难道会不充分加以利用吗?没有人能够真正打消我的疑虑。

问题在于,我们还能逆转局势吗?我的回答是为时已晚。过去多年来,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我们犯了太多幼稚的错误,对太多的事情,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

我们当年曾嘲笑共产党国家的一些事情,恰恰是我们欧洲人,尤其是我们德国人现在最为缺乏的东西:其中就包括类似‘五年计划’这样的规划,制定清晰的愿景,让我们明确前进的方向。只要我们不能明确目标,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越来越像廉价网店的产品。”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时隔不到一周 迪士尼宣布吉米金摩脱口秀复播

德正
2025-09-18T10:29:28.493Z
脱口秀主持人吉米·金摩

(德国之声中文网)“吉米夜现场”(Jimmy Kimmel Live,又称吉米直播秀)主持人金摩(Jimmy Kimmel)因谈及保守派倡议人士柯克(Charlie Kirk)遇害,节目上周四遭ABC电视台停播,但时隔不到一周,ABC及其母公司迪士尼这周一(22日)又宣布复播该节目。外界预期,金摩本人会在23日的节目上回应这件事。

迪士尼公司表示,当时认定金摩在节目上的言论“时间点不好,因而显得不顾他人感受”,因此决定停播,以“避免在美国国内情绪激昂之际,进一步激发紧张局势”。

路透社引述不具名的知情者消息指,迪士尼公司执行长艾格(Bob Iger)和高层沃尔顿(Dana Walden)上周末曾与金摩谈话,最后达到共识,让金摩重返萤光幕前。这位知情人士称,此决定是出于公司的最佳利益,而不是其他外部压力。

不过,另一位迪士尼内部消息人士透露,公司的确有感受到社会舆论发起抵制迪士尼、取消订阅迪士尼串流服务的压力。从Google的搜寻趋势看来,“如何取消订阅迪士尼”在搜寻引擎上的热度飙升至一年来的新高。

此前宣布下架“吉米夜现场”的电视台运营集团辛克莱(Sinclair)22日表示,仍在跟ABC公司讨论,评估是否复播该节目,因此23日仍不播出。拥有ABC多个频道的媒体集团Nexstar尚未回应此事。

另一位知名脱口秀主持人柯尔伯特(Stephen Colbert)在自己的节目上展现出欣喜之情,“我们国家漫长的、深夜的恶梦结束了”。

柯克生前创立的组织“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发言人科维勒(Andrew Kolvet)则在X平台写道:“不意外,迪士尼和ABC屈服了,让金摩回来,但这是他们犯的错,Nexstar和辛克莱不必跟着他们犯错。”

吉米说了什么?

上周一(15日),金摩在节目中谈到柯克案时说:“周末我们经历了一些新的低谷,‘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帮派拼命地试图将这个谋杀柯克的孩子描绘成与他们不是一路人,并竭尽所能地利用这件事来获取政治利益。”

他接着批评了特朗普对柯克的悼念,并指着特朗普在白宫草坪上发言的视频说:“这就是一个4岁小孩悼念金鱼的方式。”

​​​​查理·柯克是美国右翼极具影响力的活动人士

柯克是特朗普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上周在犹他谷大学的一次户外活动中被枪杀。被控杀害柯克的男子已被捕。检察官已对他提出七项州级指控,包括加重谋杀罪,并表示将要求法庭将嫌疑人判处死刑。

柯克以支持拥枪权、反堕胎、反移民和宗教至上等右翼观点著称。由他共同创立的“美国转折点”,是美国最大的保守派青年组织,并且在2024年大选中,大力动员年轻人与有色人种选民支持特朗普。

“用政府权力压制合法言论”

在ABC宣布停播金摩的脱口秀之前,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卡尔(Brendan Carr)呼吁地方电视台停止播放“吉米直播秀”,并建议委员会展开调查。

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停播的决定“对美国来说是个好消息”。“ABC终于鼓起勇气去做了该做的事情,”特朗普真实社群平台上写道。曾与金摩有过节的特朗普还补充说,这位主持人“毫无才华”。

吉米·金摩2024年6月与拜登和奥巴马在民主党一次筹款活动中同台

民主党人对此事件表示愤怒,他们批评特朗普政府试图对任何被认为与其立场相悖的媒体观点加以审查。

联邦通信委员会唯一的民主党成员戈麦斯(Anna Gomez)表示,根据言论自由法,作为美国政府的独立机构,FCC无权规定广播电视可以播放哪些内容。她告诉CNN:“本届政府正越来越多地利用政府权力压制合法言论。”

作为直言不讳的特朗普批评者,加州州长纽森(Gavin Newsom)也抨击了政府最近针对媒体的举动。“购买和控制媒体平台、解雇评论员、取消节目、这些都不是巧合,这是有组织的,而且很危险,”他写道:“他们正在实时审查你。”

今年7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宣布因财务考虑取消其收视率最高的深夜秀节目“柯尔伯特深夜秀”(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Colbert)。柯尔伯特也是特朗普的一位批评者。

目前,多家美国媒体因针对特朗普的负面报道而遭到后者的谴责,甚至起诉。本周,特朗普对《纽约时报》和出版商企鹅兰登书屋提起了的诽谤诉讼,并索赔150亿美元。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是否承认巴勒斯坦国:德国进退维谷

Christoph Hasselbach
2025-09-22T13:51:01.906Z
德国政府已经表态, “短期内”不会承认巴勒斯坦国。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柏林面临的内外压力正在不断增加

(德国之声中文网)法国、比利时等西方国家希望在本周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葡萄牙已经于上周日迈出了这一步。这些国家的目标是向以色列施压,迫使其结束加沙地带的战争,开启新的和平进程。

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约有150个成员国已经承认巴勒斯坦国。伴随着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的跟进,七国集团中的三个重量级国家也加入这一行列。

对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来说,得到这些重量级国家的承认意味着声望提升;对以色列来说则是外交失败,尤其是在加沙冲突不断升级的情况下。

美国和以色列坚决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承认巴勒斯坦是对极端伊斯兰组织哈马斯“恐怖行为的奖励”。

批评人士:柏林给出的先决条件不切实际

对于德国政府来说, “短期内”不会迈出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步,柏林官方已经做出表态。“我们不会加入这项倡议,”德国总理梅尔茨(Friedrich Merz,又译“默茨”)8月在加拿大总理卡尼访问时表示。

梅尔茨当时这样解释道:“我们目前认为,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先决条件还根本未得到满足。”他说,承认必须是和平进程的最后一步,而和平进程最终将走向两国方案。

问题是:以巴两国方案遥遥无期。自2023年10月7日伊斯兰恐怖组织哈马斯在以色列发动血腥袭击、随后加沙地带持续不断的军事行动以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几乎降为零。因此,批评人士表示,德国政府提出这一不切实际的先决条件只是为了避免做出决定。

德国为何不承认巴勒斯坦国?

德国政府在以巴问题上面临特殊的困境:鉴于纳粹时期数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德国政府感到对以色列的安全负有特殊责任,表示这是德国的“国家理性”。

对于德国总理来说,这显然并非空谈。几天前,在慕尼黑一座被纳粹摧毁的犹太教堂重新开放的仪式上,梅尔茨发表讲话,他眼里含着泪水说道:“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我们一直在经历——你们也一直在经历——一波新的反犹主义浪潮——它以不同形式出现,或明目张胆或稍作伪装;既体现在言语中,也体现在行动上;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大学校园里以及公共空间中。”梅尔茨表示,这让他感到羞耻,他向德国一切形式的反犹主义宣战。

与此同时,这位德国总理将打击反犹主义,与他对以色列政策、尤其是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军事行动的评估区分开来。针对后者,梅尔茨在其他一些场合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因此停止了今年夏天所有可能用于加沙战争的德国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口。

在德国犹太人中央委员会成立75周年纪念仪式上,梅尔茨表示:“(德国)对以色列政府政策的批评必须是可能的,甚至也是必要的。在具体问题上持不同意见,并不意味着背叛我们的友谊。”

德国政府面临内外压力

尽管如此,德国政府面临的压力正不断增加。例如,来自欧盟的压力。欧盟外交事务高级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要求德国参与对以色列的制裁。再例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议,欧盟暂停对以色列的贸易优惠。

德国联邦议院基民盟/基社盟党团主席施潘(Jens Spahn)在谈起这一话题时联系到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那会是什么结果?‘别再买犹太人的东西了’?我们以前也经历过这种事,”他在德国电视二台(ZDF)上说道,他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纳粹呼吁抵制犹太企业。施潘警告说,针对以色列和加沙问上,在德国,“平衡很容易就会被打破,并陷入反犹太主义的泥潭”。

与此同时,来自德国国内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联合政府(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中的社民党人并不完全排斥制裁以色列。在野党绿党则走得更远,该党联合党主席布兰特纳(Franziska Brantner)告诉德新社,德国总理梅尔茨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现在必须做出决定:“他们是站在致力于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有民众实现和平的力量一边?还是袖手旁观,任由以色列政府——其中不乏极右翼分子——继续在加沙制造混乱,让和平与人质获释的前景日益渺茫?”

数十个民间社会组织组成的联盟也发起请愿,呼吁德国政府就其对以色列的批评采取后续行动。

民意调查:德国多数民众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

诚然,上述表态和承认巴勒斯坦国不能划等号。在是否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问题上,德国总理似乎立场坚定,即便这看起来并不能反映德国民意。在8月初的Forsa民意调查中,54%的受访者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31%的受访者反对。

此外,在联合国,反对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阵线正在缩小。德国的亲密盟友——例如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现在已经表达支持巴勒斯坦国,这让柏林进一步面临压力。

目前,明显站在德国一边的是美国,但考虑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本人目前也备受争议,这未必会让德国政府的外交处境更加轻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时隔5年RCEP将首度举行峰会 扩员或成为讨论议题

德才
2025-09-22T13:55:21.546Z
RCEP于2020年正式签署

(德国之声中文网)马来西亚计划举办东盟年度会议期间,举办RCEP峰会。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发起,由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与东盟有自由贸易协定的五方共同参加,共计15个缔约方所构成的高级自由贸易协定。

自2020年11月签署旨在降低关税、促进投资和允许区域内货物更自由流动的贸易协定以来,RCEP尚未举行正式的领导人会议。

更多内容:RCEP正式生效 中国与亚太多国调低关税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RCEP是应对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的潜在缓冲。10月的会议很可能与特朗普赴吉隆坡出席东盟峰会的访问同时进行。

马来西亚现任投资、贸易及工业部部长东姑·扎夫鲁·阿齐兹(Tengku Zafrul Aziz)表示,此次会议将允许成员国就RCEP协定提出改进建议,并考虑一些国家提出的加入请求。

更多阅读:澳、新批准RCEP 区域自贸协定明年生效

中国呼吁该地区各国接受RCEP等多边框架,以应对美国关税的影响。

阿齐兹表示,鉴于东盟和RCEP成员国都支持多边主义,他并不担心此次会议被中国“劫持”。

他说:“公平地说,马来西亚、东盟成员国,甚至其他RCEP成员国,都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的意思是,韩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都表达了他们对多边主义的看法。”

他说:“所以我不认为中国会劫持(会议)日程,因为我们对这一原则的信念并没有改变。”

特朗普的关税举措已对来自亚洲国家的商品征收10%至40%的关税,其中大多数东盟主要经济体的税率为19%。

预计美国关税也将成为本周东盟部长级会议讨论的重点,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也将出席此次会议。

相关图集:特朗普关税战2.0时间线梳理

2025年2月1日 |对墨、加、中加征关税: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大规模加征关税:自2月1日开始对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特朗普宣布对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指责两国未能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对来自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指责中国在芬太尼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2月10日 |加征钢铝关税 无例外豁免:特朗普2月10日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并取消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钢铝主要供应国的免税额度。
2025年3月26日|宣布对进口汽车全面征税:特朗普于3月26日宣布,自4月3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与轻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全球汽车供应链受冲击,日韩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受此消息影响,丰田、本田、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总市值蒸发约165亿美元。
2025年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让美国再次富有”(Make America Wealthy Again)记者会,宣布“对等关税”措施。美国对大多数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但针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税额。中国、欧盟和越南分别面临34%、20%和46%的关税; 日本、韩国、印度、柬埔寨和台湾,分别受到24%、25%、26%、49%和32%进口关税的打击。
2025年4月9日|暂缓关税90日 中国除外:特朗普4月9日在大规模“对等关税”上路不到24小时后出现政策大转弯,宣布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在此期间,税率将统一降至10%的基准关税。但中国被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不仅如此,还将对中国的关税加码至145%,其中包含了美国此前指控中国打击芬太尼不力而征收的20%关税。
2025年5月4日 | 对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特朗普5月4日以“国安威胁”为由,宣布将对非美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理由是要“拯救美国电影业”。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关税战90天“停火协议”:美中高层在瑞士进行谈判后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就90天的“暂停期”达成协议:美国对大多数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将在5月14日前下调至30%,30%关税里包括针对芬太尼问题额外施加的20%惩罚性关税;中国对美产品加征的125%关税则将降至10%。美中双边早前不断叠加的报复性关税,在这波协商中几乎都被取消。(图为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出席美中贸易会谈)
2025年5月13日|美大幅下调中国“小包裹”关税:白宫5月13发布行政命令,将从5月14日起将对中国低价值货物(不超过800美元)征收的“最低限度”关税从120%下调至54%,原计划的200美元固定费用征税方案被搁置,现行的100美元固定费用将继续执行。
5月23日 对阵欧盟:特朗普威胁自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50%的统一关税。他同时警告苹果公司,若其在美国销售的手机是在海外生产的,将面临25%的关税。两天后,特朗普收回了对欧盟加征50%关税的威胁,他表示,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后,同意将美国和欧盟的谈判期限延长至7月9日。
5月28日 美国法院裁定特朗普对等关税“越权”:美国联邦国际贸易法庭裁定,特朗普今年4月2日对多国征收的对等关税,以及早前向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的报复性关税都属于“非法”。判决认定,特朗普征收全球关税的行为超出了《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IEEPA)赋予总统的权限。美政府表示将对该裁决提出上诉。
5月29日 美国上诉法院暂准特朗普关税恢复执行: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一天后推翻该判决,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得以持续实施。上诉法院指出,为了审理特朗普政府的上诉,将先暂缓此前法院的裁决,并命令原告及特朗普政府分别在6月5日和6月9日前提交回应文件。
5月30日 特朗普全面上调钢铝关税: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全球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至50%。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铝供应国。他指责中国未按约降低关税,取消针对稀土等产品的贸易限制。他说:“中国完全违反了与我们达成的协议。不能再做好好先生了!”
6月10日 美中谈判双方宣布原则上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中国和美国官员在英国伦敦举行贸易谈判,经过两天的会议,6月10日,双方宣布原则上已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以落实5月在瑞士日内瓦的共识、还有两国领袖上周的通话内容。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表示,按照美中达成的新的贸易协议,美国将从中国获得稀土磁体。他还表示,将允许中国学生在协议达成后继续留在美国大学学习。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莫迪呼吁印度国民“抛弃洋货”用“国货”

德才
2025-09-22T12:52:53.515Z
莫迪呼吁印度民众购买国货使用国货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从印度进口的商品征收50%的关税以来,印度总理莫迪一直呼吁国民使用“Swadeshi”(印度制造)的商品。他的支持者发起了抵制美国品牌的运动,包括麦当劳、百事可乐和苹果手机,这些品牌本来在印度非常受欢迎。

本周一,印度开始广泛执行消费减税政策。在此之前,莫迪发表全国讲话时说:“我们每天使用的很多产品都是外国制造的,我们只是不知道……我们必须摆脱它们。我们应该购买印度制造的产品。”

莫迪在发表演讲时没有点到任何国家。

更多阅读:印度与美国:谁将在贸易争端中损失更大?

印度拥有14亿人口,是美国消费品的主要市场,这些商品通常通过美国在线零售商平台亚马逊购买。多年来,美国品牌的影响力已深入到印度的千家万户。

莫迪还要求商铺店主们专注于销售印度制造的产品,并认为这将促进印度的经济增长。

最近几周,印度许多公司加大了对本土产品的推广力度。

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高耶尔(Piyush Goyal)预计将很快访问华盛顿,进行新一轮贸易谈判。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铁迎来首位女性CEO 火车准点仍是大难题

德才
2025-09-22T11:58:00.066Z
德铁新主管帕拉

(德国之声中文网)现年52岁的帕拉是意大利人,来自主要讲德语的阿尔卑斯山区。她的前任理查德·卢茨(Richard Lutz)上个月被解职。

德铁长年受到诸多问题困扰,包括客运列车准点率低,列车和轨道网络等基础设施故障频出、急需投资更新等。尤其火车误点脱班是家常便饭,有关德铁的“国民笑话”层出不穷。

新的CEO面临严峻任务。帕拉曾是德铁主管地区短途运营的分公司(DB Regio)的负责人。此前,她还曾在奥地利铁路公司任高管。

德国火车司机工会 (GDL) 和乘客权益组织“Pro Bahn”对帕拉的任命表示欢迎。火车司机工会主席雷斯 (Mario Reiss) 称帕拉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并补充道:“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表明一个密切关注列车准点率和乘客数据的人正在承担起责任。”

不过,帕拉上任德铁CEO并非意味着准点率将立即提高。周一(9月22日),德铁与德国交通部宣布,原本设定的至2026年将长途客车准点率从60%提高到70%的目标,2029年才能实现。

相关图集:有关德铁:你不得不知的10个槽点

那位大妈在说啥?:你等车的时候站台的大喇叭会播放乘车信息,然并卵!你TM根本听不懂喇叭里的那位大妈在说些啥?每个车站的播音设备都糟糕到极点。与其着急的去听永远像是在水下录制的乘车信息播报,不如借机会学一个德语有关车站的俏皮话:“Ich verstehe nur Bahnhof”,直译是:我只听懂了车站两字。意思是,你毛都没听懂。
此火车非彼火车:这是连德国小学生都知道的事情:ICE(城际快车)是德国的“高铁”。每小时时速最高可达300公里(中国高铁:呵呵)。但同时,比它慢一点的IC(城际列车)也是白色和红色相间的,每小时车速最高可达200公里。如果你去小一点的地方,就必须要搭乘RB(地方铁路)。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地方的铁路公司列车和所谓城市快车(S-Bahn)。不仔细看好车号,分分钟上错车!
德铁准点只是神话:德国铁路准点的神话早已经和德国人的严谨、高效一样幻灭。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搭讪,吐槽德铁总是没错。许多人最经常的经历是:你急急忙忙吐血飞奔至站台,列车已经准时发车。你不慌不忙从容而至,列车晚点一个半小时。有关德铁晚点尺度最大的吐槽是:在德国,卧轨自杀的人都是饿死的。
越来越贵的票价:和德国的邮费一样,德国铁路的票价这几年总体上来说是越来越贵,而且越来越复杂。对于有车的你来说,一个人开车比坐火车贵不到哪里去。如果你是三个人一起出行的话,一般来说租车出行都比乘坐德国铁路要便宜,而且能够直接让你享受门对门的舒适。能看懂德国铁路车票定价种类和思维的人,一定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不能来了车就上:如果你按照列车信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站台看到一辆火车缓缓进站,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毫不犹豫地拔脚上车。经常晚点,更换站台的德铁,总是会给你各种各样的“惊喜”。这还不包括不少临时改变线路,或拆分车体的“大招”。如果你刚到德国,建议你不要在没有当地人的陪同下尝试德铁。
自行车能上火车:对于某些骑车族来说,部分德铁列车上允许搬自行车上车是一个福音。但不经常这么干的你千万不要忘了给你的自行车兄弟也买张车票。不然被检票员抓住了也算逃票,必须面对高额罚款。而在乘车高峰期间,你想搬个自行车上火车只有两种可能:忍受别人的白眼;或者根本上不了车。
有车票不代表就有座位:对于德国的快速铁路来说,车票和座位是分开出售的。当你气喘吁吁的终于跑到你的车厢,却发现这里并没有你的栖身之处。所有的座位上都有电子标示显示相应的座位是否被占。但有一种特别反人类的标示是:“ggf. reserviert”,意思是可能被预订了。这时你会问德国人的严谨到哪里去了?到底是订了还是没订?坐在上面的人是订座的人,还是和我一样没有订座的可怜虫?无论如何,等这个座位真正的主人驾到了,他会让你知道的。
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点?:清楚标记你现在的方位位于即将进站列车的第几节车厢,多么人性化的一个设计,终于值得中国高铁来学习一下。然后你会发现,还是“然并卵”。当你规规矩矩的等在01号车厢的位置时,你会发现进站的列车车厢安排并不是像信息牌上的那样安排的,而是完全相反,你现在在最后一节车厢。恭喜!你的德铁车厢内托行李两万五千里长征已经正式开启。
清静?在德铁里你就别想了:不得不说,这也是开车出行的另一大好处:不会有人在“休息区”(Ruhebereich)大声打电话或交谈。也没有哭喊的孩子以及和自己说疯人疯语的流浪汉。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些以为全世界都应该喜欢他的音乐,用各种手机和音响直接大声播放音乐的自私变态狂。
如果你运气好:当然,以上都是德铁的槽点,并不是你每次都会遇上的事情。如果你运气好,你会准点的乘上干净、整洁的列车。从容的找到靠窗户,带小桌子的座位坐下,享受桌子上的一杯香浓的咖啡,并和你同路人打开心扉,收获新的友谊。但关键词就是“运气”。如今这种“运气”对于德铁的乘客来说,已经越来越稀有了。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台湾外长林佳龙:现在是联合国承认台湾的时候了


2025-09-22T11:24:27.500Z
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周二(9月23日)即将开始之际,台湾外交部长林佳龙在美国保守派媒体《新闻头条》(Newsmax)撰文,以“现在是联合国承认台湾的时候了”为题,呼吁世界各国承认台湾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并重申联大2758号决议根本没有决定台湾地位。

林佳龙指出,台湾是印太地区重要的参与者和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致力于实现全球和平、稳定与繁荣。

但遗憾的是,尽管台湾在全球做出了贡献,但却未获得国际社会应有的承认,也无法参与联合国体系。而台湾之所以会被无理排除,源自于中国蓄意扭曲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错误与其所谓「一中原则」挂钩,持续将该决议做为阻挡台湾国际参与的武器,而联合国屈服于中国的政治压力,也以该决议为借口,将台湾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

林佳龙指出,随着国际对台湾的支持越来越强,许多国家的行政和立法部门也已经公开澄清,联大2758号决议不涉及台湾地位,也没有排除台湾参与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

他说,在联合国庆祝成80周年,距离联合国实现「2030永续发展目标」仅剩5年之际,是时候将台湾纳入其中,落实“不遗漏任何一方”与“携手共进”的愿景。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上合组织并非军事同盟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9-18T14:31:46.048Z
中印俄领导人在上合组织峰会上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上合组织确实是一个在地缘政治上不断增长的亚洲利益共同体,但说它会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反西方的“亚洲北约”,却并不现实。这篇题为《 并肩打造北约的对立阵营?》的评论写道:

“同北约成员国不同的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并未承担相互提供军事支持的义务。因此,上海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军事同盟。上合组织自2001年由所谓‘上海五国’创建以来,打造军事同盟从未被纳入设想。虽然其最初的合作内容确实是地区安全,但却主要聚焦于打击恐怖主义。也就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的所谓‘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

在实践中,打击‘三股势力’首先体现在新疆对维吾尔少数民族的镇压方面。相比之下,尽管成立七十年来,北约的角色一直受到质疑,但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军事同盟。而对上合组织来说,军事互助恐怕今后也很难被提上议事日程。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均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过去七十多年来,印巴两个核武国家一直势不两立冲突不断,未来关系出现缓解的前景也不乐观,更不用提同时加入一个军事同盟的可能性了。就在几个月前,印巴两国刚刚发生过军事冲突。中印两国也是在暂时搁置了边界争端之后,才得以促成上合峰会期间的双边首脑会晤。

尽管如此,这一发展仍对西方构成了新的挑战。因为习近平、普京和金正恩在北京的会晤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他们要肩并肩地对抗跨大西洋安全体系。习近平在其上合组织峰会的讲话中,称‘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并批评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矛盾显然直指华盛顿。此前,特朗普对印度实施的关税,曾导致印度一度靠拢中国。”

上合组织成员国利益迥异,无法形成军事同盟。

《新苏黎世报》客座评论的作者Michael Laha 是德国外交协会高级研究员,他认为,由于过度担忧北京打造反西方军事联盟的可能性,上合峰会宣言所透露的一些重要信息反而没有引起外界足够的认识。这其中就包括上合组织有关建立人工智能领域合作机制的倡议:

“上合组织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拓展从北京向亚洲大陆外部延伸的贸易通道。由此,中国的各种战略利益正在上合组织内生根发芽,而这也恰恰是因为中国的诉求在西方很难引起共鸣,甚至会遭到抵制。上合组织始于几十年前的反恐合作,到后来加入‘一带一路’内容,直到今天人工智能也成为合作议题。

因此,《天津宣言》只是一系列战略表白的最新环节,充分表明了上合组织的实质:一个由中国发起、并不断增添新的优先事项的合作平台。这一平台至少可以给人留下另类国际秩序的印象,不同因素在上合组织内的整合确实为此奠定了基础。至于在此基础上,上合组织是否真能发展成为现行世界秩序的对立阵营,现在还无法断言,毕竟,各成员国的利益有着根本的差异。从今天的角度而言,它还不是一个可以和北约相提并论的同盟。”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新闻记者和媒体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受攻击和打压的对象。《商报》就此发表评论,将中美新闻环境进行了一番比较。

“在中国,新闻自由本就无从谈起,而这些年来,随着对新闻的进一步严格管控,中国政府已经变成了一个神秘莫测的‘黑箱’。所有的重大决策均由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一个人说了算,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记者能够接触到他。外界几乎没有任何通往权力圈内部的渠道。

这就使得情况变得异常荒唐:外界几乎会定期地去猜测习近平是否还活着,或者他是否已经大权旁落。更有甚者,现代史上最危险、传播也最广泛的新冠疫情爆发六年之后,人们至今仍不知晓病毒的真正来源。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来自中国的经济数据已经不再被人信任。企业也只好听天由命。

特朗普在白宫接受记者提问

必须澄清的一点是:尽管近期美国在新闻自由方面出现了各种情况,但中美之间仍有天壤之别。美国总统特朗普仍在天天出席新闻发布会,也会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即便提出了批评性的问题,记者也不必担心会就此人间消失。

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对于欧洲和德国来说,美国要比中国重要得多。“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客座评论:特朗普明年初访华的可能性多大

邓聿文
2025-09-22T11:03:17.927Z
特朗普访华的需求大于习近平

(德国之声中文网)有关特朗普访华的信息是外界观察美中关系是否有进展的一个窗口。之前舆论认为最有可能的访华时间是在今年10月底韩国举行APEC前夕。但特朗普日前在和习近平通话后主动在其“真相社交”上披露,他将于明年初访问北京,并邀请习在明年适当时候访问华盛顿。

不过,考虑美中关系的复杂性,尤其是关税和贸易谈判迟迟未能达成一个协议,特朗普明年初访华的可能性存在变数。正如外界此前看到的,特朗普也曾向外放风,他会在某个时间段访问中国,但北京方面未有明确回应。

在特朗普访华一事上,表面看是其主动,一再制造访华议题,但从北京选择既不承认亦不否认的态度来看,中方实际是主动的一方。北京要给外界制造这样一种印象:好像欢迎特朗普访华,但不急着邀请,把他晾晾。比较一下上次通话,这点很明显。6月二人通话,中方通稿有“习近平欢迎特朗普访华”的表述,但这次完全没有,事后对此也不知可否,说明北京对待特朗普明年初访华,是很谨慎的,此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要理解这种不确定性,必须结合中美关系的现实格局来观察。与外界一些舆论渲染的“中方焦虑”不同,北京认为筹码更多在自己一边,因而对特朗普何时访华,可能并不着急。

对北京而言 中美贸易比重已降至一成以下

先从经贸角度看,中美贸易在中国整体外贸中的比重已从早年的近三成降至如今的不到一成。这一变化本身就是中国主动进行外贸多元化布局的结果。二十年前,中国对美出口几乎决定着它的外贸盈余,如今,东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即便美国今年对中国加征高关税,整体外贸仍保持增长,意味着中方的战略已经成功地降低了对美依赖度。特朗普要通过关税谈判为自己树立“压制中国”的形象,但中方并不迫切,因为它可以依靠和全球南方的合作、与东盟和“一带一路”伙伴的贸易增长,来平衡美国市场的萎缩。华盛顿如果想要在关税问题上推动协议,就必须考虑取消部分对华加征关税,否则北京不会为了象征性的成果而接待特朗普。对它来说,访华的价值必须体现在实质利益上,而不仅仅是一次外交场面的营造。

特朗普必须松动科技打压

科技方面,美国的限制在某些领域确实延缓了中国的步伐,尤其是高端芯片与相关制造设备。但总体来看,中国的科技产业并没有被摧毁,反而在新能源、量子通信、空间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等多个领域迅速追赶甚至局部超越美国。华盛顿从2019年起不断扩大的“实体清单”,限制中国企业获得关键技术,但中国在电动车、电池储能、无人机等领域,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甚至已经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美国的围堵一方面让中国在半导体等特定领域暂时承压,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中国在自主研发上的投入热情。这意味着,中国并不处于绝对的被动地位。若特朗普希望访华能有成果,他必须在科技打压方面做出某种松动。即使不能全面放松,也要释放出象征性的积极信号,否则北京不会配合他的外交秀。因为在科技竞争上,中方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耐力与潜力,可以继续在追赶中维持战略定力,而不是急于求和。

稀土作为反制手段

关税与科技之外,稀土反制是中方的一张有力牌。在这一轮对等关税博弈中,北京利用自身在稀土与关键矿产上的优势进行反制,让美国的供应链受到明显冲击。这种策略迫使华盛顿在原本的关税加码上不得不一再延迟,避免本国企业承受过大压力。稀土作为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产业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国的主导地位为其提供了真正可以施压的手段。换句话说,中美关税战已经进入互相制约的格局,而不再是美国单方面的主导。北京完全可以在需要时加大这种反制手段,从而让华盛顿陷入进退维谷。既然手中握有这样的杠杆,北京当然不急于在没有成果的情况下迎接特朗普来访

中国不急的另一个原因: 有效的战略威慑

军事层面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九三阅兵所展示的一系列新式装备,标志着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反舰弹道导弹、无人作战系统等领域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虽然在整体军力,尤其是全球远洋作战和全球投送能力上,美国依然保持优势,但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的局部优势已经足以形成有效的战略威慑。在某些尖端武器上甚至已经超过美国,这意味着华盛顿必须认真权衡军事冒险的成本。这也是中方“不急”的另一原因:它有了足够的军事实力来支撑自身的战略安全,而不必通过象征性的外交安排来换取安全感。军事差距的这种缩小,中国在本土和周边海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防御与反制能力,美国想要在军事上压制中国的可能性显著下降。

美国的形象因巴以冲突立场全球受损

最后,在国际关系层面,中方同样处于一种“不急”的状态。华盛顿的盟友虽然在安全上仍然依赖美国,但对其不满也在扩大。关税战让这些盟友觉得自身利益被牺牲,而美国在以巴冲突中的立场更是损害了它在全球的形象,全球特别是盟友对美国的信任快速下降。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南方的影响力不断上升。通过“一带一路”、金砖扩容以及与非洲、拉美、中东的合作,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相比之下,美国在全球南方的形象因其单边主义和偏袒以色列而持续受损。正因如此,北京在国际舆论与合作空间上也不必急于依赖与特朗普的会晤来证明自己的地位。

特朗普对访华的需求大于习近平

上述分析表明,北京在多个层面建立起了支撑自己“不急着”邀请特朗普访华的战略底气。这并非是说,北京不希望特朗普访华,而是希望特朗普的访华要达成对双方都有利的实质性具体成果,尤其考虑到特朗普的多变性,更是如此。如果双方未形成成果共识,北京是不会出于形式上的外交需要而邀请特朗普来中国的,在北京看来,这只会有利于美方而不利中方。

现在特朗普隔段时间向外释出访华信息,既是向中方施压,但也说明他急于访华;换言之,特朗普对访华的需求大于习近平,他要制造对华“外交突破”的印象,从而为他的施政加分,因而,习近平没有必要在双方没有谈好实质成果的情况下为特朗普的政治需要提供舞台,帮助他完成这场外交政治秀,这不会给中方带来实际利益,习对此可以保持不急不躁的态度,甚至可以拿访华吊吊特朗普的胃口。

必须在关税、科技、台湾三大核心问题中满足两项

那么,北京要和华盛顿达成什么样的实质成果?从目前的形势和北京的核心关切来看,其设定的明确成果要求,至少是在关税、科技、台湾三大核心问题中满足两项,才可正式发出邀请,即关税必须要有实质松动,科技打压要有象征性缓和,而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至少要承诺不比拜登政府的“不支持台独”立场更退后。如果这些条件满足,中方能拿到实际利益,再安排访华也不迟;反之,特朗普访华的必要性就大大下降,可以往后再拖延。

距明年初大概只有不到五个月,要在这三方面取得突破不能说没有困难,因而,特朗普明年初访华存在一定的难度,不排除来不了。但如果特朗普访华的意愿确实强烈,以他目前在共和党一定乾坤的权力,是可以做到和中方达成实质成果协议的,这样明年初访华的可能性就很大。由此来看,中美关系的走向,取决于双方尤其是特朗普是否愿意在实质性问题上做出妥协。

 

邓聿文为政治评论员,独立学者,中国战略分析智库研究员兼中国战略分析杂志共同主编。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哪些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

Monir Ghaedi
2025-09-22T10:37:51.224Z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德国之声中文网)如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然而,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巴勒斯坦仍然不具备联合国成员国资格。

9月9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方案的决议:142个国家投了赞成票,10个国家投了反对票,12个国家投了弃权票。

此次投票是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永远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后不到24小时进行的。

9月21日,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葡萄牙宣布承认巴勒斯坦为一个国家。

法国、卢森堡和马耳他也已经宣布计划于本月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为一个国家。比利时则表示,将在某些条件下承认巴勒斯坦。

最近这些发展表明西方国家对巴勒斯坦国态度的转变。这让以色列方面不满。内塔尼亚胡及其政府成员一直批评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举动,并经常表示此举会助长恐怖主义。

此外,尽管世界多数国家已经承认巴勒斯坦地区的国家地位,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大国的反对声音仍然响亮。

巴勒斯坦目前在联合国拥有非会员观察员的地位,但其正式联合国成员资格只能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

2024年4月,在安理会拥有否决权的美国阻止了一项建议给予巴勒斯坦正式成员资格的决议草案。

巴勒斯坦国获承认的历程

目前已经有超过150个国家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其中近一半的国家是在1988年11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宣布巴勒斯坦为独立国家后承认的。

当时,苏联、中国等共产主义国家,以及南斯拉夫、印度等不结盟国家都表示支持。更多国家后来也加入了该行列。20世纪最后十年,许多中亚国家以及南非、菲律宾和卢旺达与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21世纪初,阿根廷、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2011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但遭到安理会驳回。

尽管如此,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外交努力,加上民众对巴以和平进程停滞的普遍不满,促使包括智利、乌拉圭、秘鲁在内的十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

2011年巴勒斯坦被接纳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成员,这是巴勒斯坦的一次外交胜利。

同年,冰岛成为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西欧国家,开创了先例。瑞典于2014年也承认巴勒斯坦国。

对于一些国家来说,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平衡中东外交关系的象征性举动,表明致力于两国解决方案

近期进展

2024年,巴哈马、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牙买加以及巴巴多斯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2023年6月,墨西哥宣布支持巴勒斯坦国。此后不久,墨西哥政府开始在巴勒斯坦设立大使馆,享有所有外交使团享有的特权和豁免。

2018年,哥伦比亚在总统桑托斯(Juan Manuel Santos)任期结束前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自2023年10月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攻势以来,哥伦比亚减少​​了与以色列的政治和经济联系。2024年5月,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Gustavo Petro)宣布以色列断交,并下令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区内开设大使馆。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立场是什么?

美国、韩国以及德国等西欧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支持建立一个与以色列共存的独立巴勒斯坦国的理念,以此作为解决中东长期冲突的方案。不过这些国家此前大多表示,只有在全面和平协议的框架内,他们才会承认巴勒斯坦地区为独立国家。

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领导的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攻势持续不断,这一立场开始发生变化。

爱尔兰、挪威和西班牙于2024年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理由是以色列在冲突中的行为。

2025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宣布有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七国集团国家。此后,加拿大、马耳他、澳大利亚和葡萄牙也跟进。

据《朝日新闻》9月17日报道,日本已表示,暂时不会承认巴勒斯坦国,此举旨在维护与美国的关系,同时避免与以色列的关系进一步紧张。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中东问题专家洛瓦特(Hugh Lovatt)在2025年7月对DW表示,作为欧盟中最坚定的以色列支持者之一,在是否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问题上,德国不太可能改变其立场。洛瓦特:“当然话不能说得太绝对,但我认为德国人已经非常明确地表示,他们将是最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应对中美压力 欧盟即将与印尼签署贸易协定

德才
2025-09-22T10:42:11.569Z
今年7月,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前往布鲁塞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宣布,历经19轮谈判,双方对于达成最终的贸易协定达成“政治认同”。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6年以来印尼一直在与欧盟进行贸易谈判,但最初进展甚微。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员弗里亚万 (Deni Friawan) 表示,棕榈油和森林砍伐等问题对双方的贸易谈判构成了障碍,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全面关税政策形成加快达成协议的“紧迫性”。

德国深度报道媒体Table.Media报道指出,欧盟若想摆脱北京的控制,就需要能够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确保战略原材料供应的合作伙伴。印尼就是这样一个合作伙伴。

今年7月,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前往布鲁塞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宣布,历经19轮谈判,双方对于达成最终的贸易协定达成“政治认同”。

印尼经济统筹部长艾尔朗加表示,大国之间“关税战和保护主义”造成的不确定性,促使(印尼和欧盟)双方“通过签署一项稳定的双边协议寻求确定性”。

艾尔朗加在一份声明中告诉法新社,该协议预计将“缓解全球关税战带来的风险”。

下调关税

今年6月艾尔朗加曾表示,该协议生效后,印尼对欧盟约80%的出口将免征收关税。

他补充说,预计该协议将惠及印尼对欧盟的主要出口产品,包括棕榈油、鞋类、纺织品和渔业。

冯德莱恩今年7月表示,该协议将开辟新的市场,并“有助于加强我们在清洁能源和数字化转型领域所需的关键原材料供应链”。

“我们不仅希望获得安全的供应,还希望获得负责任的供应,”她补充说,“这意味着尊重环境,尊重当地社区,并明确关注优质就业和创造本地价值。”

优势

欧盟是印尼第五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达301亿美元。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弗里亚万说,该协议将进一步向欧盟开放拥有约2.8亿人口的印尼市场。他强调,随着经济合作伙伴协定(CEPA)的签署,欧盟将更容易进入印尼市场。弗里亚万强调,印尼市场规模庞大且经济不断增长。

印尼经济统筹部长艾尔朗加表示,该协议将确保印尼和欧盟企业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东南亚分析师亨特 (Thomas Hundt) 表示,印尼不​​仅仅想成为原材料供应国,还在不断努力打造自己的产业。其目标是发展自己的下游产业:镍将不再以矿石形式出口,而是作为电池前体出口。棕榈油将在印尼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运往欧洲。他指出,因此欧洲公司可以直接在印尼建立生产能力,确保原材料供应,并在新的供应链中站稳脚跟。

绿色政策造成的争议

此前,欧盟拟议禁止进口与森林砍伐相关的产品,这令棕榈油出口国印尼大为不满。

根据欧盟的森林砍伐法规,不得进口在2020年12月后被砍伐的土地上种植生产的包括大豆、木材、棕榈油、牲畜、印刷纸和橡胶在内的商品。

印尼经济统筹部长艾尔朗加表示,欧盟贸易事务专员的塞夫科维奇承诺,将对与欧盟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在森林砍伐法规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环保人士担心,由于对印尼棕榈油的需求增加,该协议将导致更多的森林遭到砍伐。

绿色和平印尼分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不久之后剩余的天然林可能也都被砍伐,并被改造成棕榈种植林。”

据报道,布鲁塞尔方面力促在协议中加入有关森林砍伐的条款,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布。

印尼和欧盟签署双边贸易协议后,还需经欧盟成员国、欧洲议会和印尼议会批准。

预计该协议将于2027年开始实施。

(法新社、Table.Media)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始祖鳥聯手蔡國強 西藏「炸山」煙火秀惹議

周昱君
2025-09-22T04:54:40.193Z
始祖鳥公司與蔡國強合作的煙火秀引發網友質疑。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加拿大創立、後被中國企業安踏收購的戶外用品公司始祖鳥(Arc'teryx)與中國藝術家蔡國強合作,9月19日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熱龍鄉,以「升龍」為題舉行了一場大型煙火秀,用連環爆破的方式,於海拔5500公尺高的喜馬拉雅山區點燃彩色的煙火。宣傳發布後引發許多民眾抨擊,這場煙火秀既缺乏藝術美感,又破壞生態環境。

有網友以「自以為是」、「無知傲慢」形容蔡國強,批評他身為藝術家,卻毫無社會責任的自覺。中國官媒新華社也發布文章和影片,關注重點放在「炸山」對自然的傷害,稱「放錯了地的煙花秀,再美也是破壞」,又說:「致敬自然,無需煙花證明。」

據蔡國強原先的立意,這場演出希望「在粗糲與神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在喜馬拉雅深處大自然的原初氣息之中,展開一場關於人、自然、宇宙,與靈魂的對話」。始祖鳥則主張煙火秀符合環保標準,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且演出前已轉移了當地牧民、牲畜和鼠兔等小型動物,並將安排環境修復措施。

儘管如此,煙火秀對當地生態的衝擊程度及後續影響狀況仍然未知,官方的說詞也引發環境影響評估是否確實執行、政府官員是否存在疏失等質疑。

中國媒體《新京報》引述日喀則市生態環境局人員稱,當地生態「暫未受到破壞」。據該局說法,此煙火秀先前已有備案,手續也合規;因為煙火使用環保材料,故不需環境影響評估,只需鄉、村、縣三級政府同意。

日喀則市21日發布通報,已成立調查組到現場核查,接下來會依核查結果依法依規處理。

除了破壞自然的疑慮之外,藝文界人士點出蔡國強在文化與倫理上的爭議。

西藏詩人唯色在X平台寫道:「一個毫不尊重當地文化和自然的外來藝術家用一次短暫的表演來『重新命名』西藏的山,完全是赤裸裸的文化殖民的行為。而他所謂『彩龍是西藏文化的延伸』,純屬胡扯……這是當代藝術嗎?我們看見的是,一個文化帝國主義者以西藏山河為道具而進行的狂妄自大的炫技。」

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在X平台表示:「聲討對環境的影響,卻看不到漢文化對藏人的長期霸凌侵擾、傲慢無禮,文化吞噬滲透,對宗教信仰的漠視走到了盡頭。聖山、聖水不復在。」

主辦方道歉

不滿聲浪延燒多日,品牌方已下架相關的宣傳影像,並於21日發布道歉聲明,但民眾的憤怒仍未消弭。至週一(22日)上午,「始祖鳥」相關的詞條仍高踞微博和百度熱搜。

始祖鳥公司在微博上以簡體中文發文,稱「衷心感謝」各界關心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大家的守護,我們認同與尊重。在此,向各位表達最真摯的歉意。」聲明稱,此藝術計劃原意是「提升對高山在地文化的關注」,然而這樣的「初心」呈現出來時卻「出現偏差甚至偏離」。

「大家的肺腑之言讓我們警醒:對藝術表達邊界的評估需要更加專業,對自然的敬畏需要更加謙卑。」始祖鳥表示,接下來將與政府、藝術家團隊和第三方環保機構一起展開生態影響的複核與評估工作,並承諾做有效的補救行動,也會加快推動藏地環保計劃和促進當地文化發展的公益項目。

在臉書上,始祖鳥公司以英語發文,但聲明內容有別於中文版,措辭更為直接明確,直指這場煙火秀跟始祖鳥的品牌價值和定位「完全相反」。「發生這樣的事,我們深感沮喪並對此道歉……我們現在正跟參與此案的當地藝術家、跟我們在中國的團隊直接溝通,以後也會改變工作方式,確保這樣的事情不會再發生。」

現年67歲的中國藝術家蔡國強以煙火秀聞名,曾多次引發環保爭議。

蔡國強微信公眾號則發文坦承,確實有「很多考慮不周之處」,對此深表歉意,將「懷著敬畏之心,虛心接受大家對於在雪域高原實施藝術創作的所有批評」,並配合相關調查、採取補救措施。

這不是蔡國強的藝術作品第一次引發爭議。2014年,他曾在上海黃浦江做過「白天焰火」演出,原意是要促使觀眾思考環境議題,但煙火的大量粉塵讓外界質疑是否導致上海空氣品質更差、影響當地民眾生活;蔡國強也曾操刀2011年台北101的雙十煙火秀,當時的呈現效果亦不如預想,在台灣引發批評。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德正
2025-09-21T14:33:27.595Z
英国首相斯塔默周日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德国之声中文网)英国首相斯塔默周日宣布,英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此举紧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之后,显示英联邦国家之间的协调行动。

这一决定打破了英国长期以来的政策。历届政府均主张,应将承认巴勒斯坦纳入和平进程的一部分。斯塔默今年七月曾向以色列下最后通牒,称若以色列不采取“实质行动终结加萨地区的恶劣局势”,英国将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认巴勒斯坦。至此,英国已加入联合国逾140个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成员行列。

澳大利亚、加拿大亦宣布承认巴勒斯坦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同日宣布,该国正式承认“独立与主权的巴勒斯坦国”。他表示,此项决定“与加拿大及英国共同采取行动,是国际社会协调努力的一部分,旨在为两国解决方案注入新动力”。

他并强调:“今天的承认行动体现了澳大利亚对两国方案的长期承诺,这始终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民实现持久和平与安全的唯一途径。”

加拿大总理卡尼亦于周日宣布,加拿大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他在社交平台X发文表示,加拿大“愿与巴勒斯坦国和以色列携手合作,共同构建和平未来的承诺”。

挪威、西班牙、爱尔兰宣布将承认巴勒斯坦国

与此同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周日誓言将抵制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倡议。预计下周将有多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地位。

内塔尼亚胡在内阁会议上表示:“我们还需在联合国及其他所有场合奋斗,对抗针对我国的虚假宣传,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呼声,因为这将危及我国生存,并成为对恐怖主义荒谬的奖赏。”

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城的军事行动升级,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转变立场,向以色列施加压力。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欧洲多个机场遭网络攻击 航班延误或取消

德才
2025-09-21T12:29:34.757Z
布鲁塞尔机场报道系统瘫痪,旅客大排长龙

(德国之声中文网) 欧洲数个机场的旅客周日持续面临航班延误,起因是登机系统服务供应商遭受网络攻击。欧洲空中航行安全组织(Eurocontrol) 表示,柏林、布鲁塞尔、都柏林与伦敦等地的机场周六(9月20日)均因资讯技术问题导致旅客处理作业遭遇困难。

这起黑客事件冲击了隶属雷神技术公司(RTX)的报到与登机系统供应商柯林斯航空航天公司,周六造成伦敦希斯洛机场、柏林机场及布鲁塞尔机场运作受阻,旅客面临漫长排队、数十班航班取消及延误。

柯林斯航空系统公司对德新社证实,已「察觉其MUSE软件在部分机场出现与网络相关的中断」,并表示其供应多家航空公司的MUSE软件受到影响。

柏林机场周日发布声明提醒旅客,应继续预期更长的等候时间与可能的延误。「我们呼吁所有乘客尽可能做好准备。柏林机场正与航空公司及地勤人员共同努力,将干扰降至最低。」

柏林机场表示,航厦运作大致顺畅,建议旅客优先选择在线报到或使用自助报到机。

周六,柏林机场共有四个降落与八个起飞航班被取消

全球黑客连环攻击的最新案例

周六,柏林机场共有四个降落与八个起飞航班被取消,许多其他航班延误。地勤人员甚至不得不使用纸笔替代电脑,手动进行报到作业。布鲁塞尔机场至少10班航班被取消,另有17班延误超过一小时,报到大厅则出现长队。

根据机场官员与数据显示,截至周日清晨,虽然仍有部分延误,但状况已大幅改善。区域监管机构表示正调查此次黑客事件的来源。

此次事件是全球黑客连环攻击的最新案例,受害者包过涵盖医疗保健、汽车产业等领域。此前,汽车制造商捷豹路虎因一次资安漏洞而停产,另一起攻击则导致马莎百货损失数亿英镑。

布鲁塞尔机场受严重冲击

柏林勃兰登堡机场表示,周日仍有问题持续,但正与公司合作解决。机场已采取手动应急方案,目前并无重大延误或取消。

布鲁塞尔机场则在周日向旅客更新称,此次网攻对航班时刻表造成「重大影响」,导致延误与取消。

希思罗机场周日清晨表示,仍在努力修复报到系统瘫痪问题,但「绝大多数航班仍正常运作」。

根据航空数据公司Cirium分析,伦敦希思罗机场的延误属于「轻微」,柏林机场为「中度」,布鲁塞尔则为「严重」,但整体延误情况正逐步减少。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时隔六年:美众议员代表团访华 呼吁重启军事对话

德正
2025-09-21T12:13:24.410Z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总理李强周日(9月21日)在北京与一个由民主党众议员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率领的美国国会跨党派议员代表团会面。

美联社报道称,这是自中美关系恶化以来,美国国会议员罕见的对中国的访问。上一次参议员代表团访问北京是在2023年,而本周则是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代表团首次访问中国。

李强称此次访问是破冰之旅。他表示,中美是这个世界上两大最重要的经济体,同时是两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我们加强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也对世界有很大影响,”他说,中国愿意同美方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合作共贏。

史密斯表示:“我们双方都承认,中美两国都需要努力加强两国关系,而美国众议院议员的访问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七六年才一次,”史密斯对李克强说,“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交流。“

民主党议员、代表团领队史密斯(资料图):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交流

身为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的史密斯表示,双方就此次访问的总体目标达成了一致。“当然,贸易和经济是首要目标……(但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两军之间的对话。”他在会谈前的发言中说道:“作为军事委员会的成员,我对我们两军之间缺乏沟通深感担忧。”

中美時隔一年恢復軍事對話 專家:關係仍冰冷

代表团成员还包括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议员迈克尔·鲍姆加特纳(Michael Baumgartner),以及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民主党议员罗·卡纳(Ro Khanna)和克丽西·胡拉汉(Chrissy Houlahan)。代表团将在中国停留至周四。

特朗普总统第一个任期以来,美中关系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并受到贸易紧张局势台湾地位问题、北京对俄罗斯的支持以及中国在南海的主权主张等因素的困扰。

史密斯说:“中美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我们找到和平共处之道至关重要。我非常欢迎你关于希望建立和加强这种关系的说法。”

特朗普表示,他将于10月底在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面,并将于“明年年初”访问中国。此前,两人于周五进行了长时间的通话。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效法中国产业政策,是学错了重点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9-17T12:43:18.399Z
中国的电动车行业是得到政府扶持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德国之声中文网)《明镜在线》发表评论指出,美国和欧盟想效仿中国的产业政策,通过贸易壁垒、补贴和入股等政府干预调控措施,力图在关键领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作者认为,这种学法是不得要领。文章写道:

“显然,大西洋两岸的战略不约而同:想要打败中国的产业政策,就必须搞自己的产业政策。

然而,有迹象表明,这种‘跟中国学样’的原则,把中国经济的成功之道看得太简单了。普遍的逻辑认为,在一党体制下,国家具有巨大影响力,因此欧洲和美国也应该加大干预经济,所谓以火攻火。

然而,如果仔细推敲一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就会得出一个不同的结论:正是北京政府通过干预,造成了近期的房地产崩盘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的工业活力主要归功于企业及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工业崛起并非由国家主导,相反,它是国家退出的结果。

相关图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至今,赢了吗?

"中国芯":“中国芯”的提法在2000年代初就已开始传播。背景是中国在芯片方面长期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状况,令领导层对半导体领域的科技依赖性感到担忧,计划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和装备材料产业链能级。在新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出现了一批集成电路研发创新机构。
浮夸造假:2006年的“汉芯”造假丑闻,给这场轰轰烈烈的科技创新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被查出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这一事件所凸显的急功近利的浮夸现象,始终伴随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大基金”投入巨资:2014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扶持芯片产业的“大基金”。 第一期募资1387亿元,2019年二期募资2041.5亿元,2023年推出的第三期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受资助的公司包括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但一些分析人士指该基金主要在幕后运作,投资标准不够透明;此外技术创新的进展可能被夸大,许多投资未能取得成果。
为了不被“卡脖子”:2020年以来,美国逐步扩大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并联手日本、荷兰等国,更大范围封锁半导体制造设备输入中国,例如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中国欲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意愿更加迫切。在响应习近平号召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造芯”运动中,一再出现资金使用不当和烂尾项目。2022年的芯片产业反腐风暴中,多名芯片大企业高管被调查。
华为、中芯实现突破?:2023年8月,被美国“断供”芯片的华为推出新款手机Mate 60 Pro (图)。专业机构拆解分析判断该手机使用的是华为海思设计、中芯国际(SMIC)制造的“麒麟9000s”7纳米芯片。虽然在去年就有报道称中芯“制造”出了7纳米芯片,但业界人士分析,这次仍是通过14纳米制程重复曝光生产出7纳米芯片,而这种工艺决定了其产量和良品率不高,但成本高,尚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要求。
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2023年9月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家计划构建一个由粒子加速器驱动的巨型芯片工厂。这项新技术如果成功,将有可能使中国在半导体芯片行业中超越美国的制裁,走上芯片自产的道路。报道称,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突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并预示着半导体行业可能出现的巨大转变。但中国整体经济面临的巨大下行压力,也将给芯片科研进行融资的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道阻且长: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先进的芯片产业链需要巨大投入,但又非仅靠资金就能实现。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曾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芯片行业仅仅跟随性发展,就涉及巨大的投资。若要站在世界领先水平,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研发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且充满风险。这需要给企业家以长远而稳定的预期;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透明、公开的科研体系,远非一蹴而就之事。”

过去15年来,私营部门在中国经济产出中的占比稳步增长。2010年,国有企业贡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约一半,但这一比例最近已降至仅三分之一。华为和腾讯等民营企业已成长为全球运作的跨国公司。

与此同时,软件、医疗技术、机械工程和机器人等领域涌现出数以万计高度专业化的中型企业。根据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一项研究,这些企业的范本并非新加坡或法国式的干预主义,而是德国‘隐形冠军’的私营模式。”

作者指出,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因素是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而政府的产业政策往往伴随巨大的副作用:

“政府干预制造的新问题往往比要解决的问题还多。例如,北京人为压低利率的政策不仅加剧了近期的债务和房地产危机,还加剧了工业产能过剩,导致出口畸形增长,全国物价下跌。

相关图集:不能输给中国:美国采取了哪些限制措施?

10年内禁止在华投资半导体: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该法案包括对芯片行业527亿美元的补贴、对半导体和设备制造25%的投资税收抵免等扶持政策。其最受瞩目的条款之一是,禁止获得联邦资金的公司在中国生产先进制程芯片,期限为10年,违反禁令的公司,需要全额退还联邦补助款。换言之,拿了美国政府补贴的资金,10年内不能在中国投资半导体产业。
禁止对华出口尖端芯片: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公布《出口管制条例》(EAR),一年后再度收紧,尤其针对向中国出口高性能芯片和半导体制造相关事宜。重点管控的目标是被用于数据中心的尖端芯片以及用于训练AI的大模型芯片。美国商务部将逐案调查酌情发放出口许可证。这一背景下,2023年10月美国禁止了英伟达(Nvidia)向中国输出先进芯片。
要求盟国配合限制出口芯片制造设备:2022年10月美国宣布对芯片制造设备的对华出口实施新的限制。此后荷兰的阿斯麦(ASML)和日本的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跟进宣布配合美国的限制政策。这些国家如果不严格控制对华出口,华府会动用《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全面阻止相关产品的销售。此前的2022年8月,所有美国设备制造商都收到了商务部的信函,通知他们不要向中国供应用于14纳米或以下芯片制造的设备。
钢铝关税25%:2024年5月14日,拜登总统宣布,对战略性行业加征关税,这些行业包括钢铁和铝。华府启动《贸易法》第301条款,从2024年开始对钢铁和铝产品的关税从目前的0% - 7.5%提高至25%。
半导体关税50%、电动车100%:白宫划定的战略性行业也包括半导体、电动车以及太阳能产品。半导体产品的关税将于2025年从25%提高至50%。电动汽车的关税将于2024年从25%提高至100%。锂电池以及电池部件的关税从2024年其从7.5%提高至25%。太阳能电池板的关税将在2024年从25%提高到50%。
起重机、医用口罩手套加征至25%关税:此外,港口起重机的关税从今年起从0%提高至25%;注射器和针头的关税将从0%提高至50%。一些医疗用品如呼吸器和口罩,其关税将从0%-7.5%提高至25%。橡胶医用和外科手套的关税将在2026年从7.5%提高至25%。
哪些法案还在路上?:美国国会夏季休假结束后,众议院将率先讨论并通过一系列涉华法案,其中包括降低对中国生物技术的依赖、禁止中国电动汽车和无人机、限制中国公民购买农田以及恢复一个旨在消除剽窃美国知识产权的项目。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不能输给对手中国”的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众议院投票过后,还要按程序再经参议院表决通过。

甚至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最近都在抱怨‘无序低价竞争’,其实没有人比他更助长了这种竞争。正是他做出决定,新工厂、道路和机场的建设要优先于拉动民众的消费。也正是他,确保了出口行业的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近年来中国经济模式的根本失衡。私营企业带来了经济活力,但党和国家领导层却指出了错误的方向。

现在欧洲人和美国人显然决心效仿北京误导性的经济政策,就更加值得怀疑了,毕竟之前的尝试就成效有限。”

仅是光鲜外表?

《新苏黎世报》再次关注了两周前在北京举行的阅兵式及其展示的众多新式武器。这些先进装备令全球观众和专业人士印象深刻。“然而,外国军事专家对中国新武器系统的真正能力感到疑惑。这些新型无人机和导弹只是看上去好看,还是真的有效?”

“北京阅兵后,观察人士猜测这些新型无人机是否能够以高超音速(五倍于音速)飞行。尽管中国政府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尚未披露有关这些作战无人机的细节,但大多数军事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在过去几年中无疑投入了巨资用于无人作战系统的现代化升级。

‘中国从乌克兰战争中无人机系统的对抗中学习了经验,并正在相应地调整其军事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专家、顾问宋忠平告诉《南华早报》,并补充道:‘中国军方意识到无人机系统带来的威胁,并正在采取应对措施。’海军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目前正在测试其第三艘航空母舰。几天前,福建号航母穿越了台湾海峡。一旦该舰服役,北京将拥有世界第二大航空母舰舰队。

在目前正在北京举行的香山论坛上,来自国外的国防专家正试图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技术现状。来自100个国家的约1800名代表将出席这一地区安全论坛。“我们可以肯定,今年香山论坛的外国代表将努力从中国同行那里获取有关一些新型武器系统的技术信息,”新加坡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的安全专家詹姆斯·查尔告诉路透社。”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张展再被判刑四年:以“虚假信息损害国家形象”

德正(法新社、路透社)
2025-09-21T08:59:34.891Z
2025年3月在伦敦举行的呼吁释放张展的抗议集会

(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无疆界组织发布的织消息称,张展于星期五(9月19日)因“寻衅滋事”罪名,被上海浦东法院判处四年有期徒刑。

现年42岁的张展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曾到武汉采访,并在社交媒体上传多段在当地医院、社区等地拍摄的视频。她批评官方防疫措施不当,没有顾及底层人民的权利,掩盖了疫情的严重性。

张展当年5月被捕,遭以“寻衅滋事罪”起诉并被判刑4年。去年5月刑满获释后,张展继续维权活动,于8月赴甘肃援助维权人士张盼成后,再度被拘。至今被关押超过一年。

周五(9月19日)张展被控“寻衅滋事”一案在上海浦东法院开庭。据法新社报道,西方外交官和记者未能获准进入法院旁听。记者在现场看到,有7名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外交官申请旁听但被拒绝,理由是他们提交的文件不齐全。

检察院对张展的指控包括,在境外社交媒体“大量散布辱骂他人的信息和严重损害国家形象的虚假信息,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

狱中曾绝食抗议

张展的前辩护律师任全牛在开庭前在X网站上发帖称,“她的罪状都是来自于她在“外网”的言论,这次量刑建议是4--5年!张展无罪!”

张展之前在狱中曾多次绝食抗议,被狱方强制灌食。

无疆界记者组织亚太区的亚历山德拉·比耶拉科夫斯卡 (Aleksandra Bielakowska) 在一份声明中呼吁,“张展所遭受的折磨和迫害必须结束。国际外交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向北京施压,要求立即释放她。”该组织指出张展再次被判刑是“中国新闻自由状况恶化的最新证据。”

张展2020年4月防疫封城期间在武汉

“这是张展第二次因毫无根据的指控接受审判,这些指控无异于公然她的新闻工作,”纽约保护记者委员会亚太区主任马丽仪(Beh Lih Yi)表示,“中国当局必须停止对张展的任意拘留,撤销所有指控,并立即释放她。”

记者无疆界组织称,中国是世界上关押记者数量最多的国家,至少有124名媒体工作者被拘押。在2025年该组织发布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中,中国在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78位。

在张展被判刑前一周,中国最高立法机构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允许民众报告突发事件,从而绕过政府惯常的层级结构,加快公共卫生应急响应。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白宫透露TikTok协议细节:董事会与算法由美国控制

德正
2025-09-21T08:37:22.600Z
白宫发言人透露美中就TikTok达成的协议细节,并称有望在未来几日签署协议

(德国之声中文网)白宫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周六在接受美国福克斯电视台采访时表示, 有关TikTok在美国未来发展的细节“已达成共识”,“现在只需要签署协议,而我预计这将在未来几天内发生”。

TikTok母公司字节跳动数月来面临其在美业务的不确定性。该应用在美国约有1.7亿用户。美国官员担心,中国政府可能获取海量个人数据,并利用该平台施加政治影响。TikTok和字节跳动均对此予以否认。

莱维特表示,根据协议,TikTok将“在美国由美国人控股。管理美国业务的董事会共设七席,其中六席由美国人担任”。

莱维特补充说:“数据与隐私保护将由美国顶尖科技公司甲骨文负责主导,算法也将由美国掌控。”

根据去年通过的一项法律,TikTok的美国业务原本应在1月19日之前由字节跳动出售或下架。特朗普在1月上任后多次推迟执行这项法律,目前延后执行至12月中旬。

特朗普周五表示,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次通话中就TikTok协议取得进展,并将在六周后举行面对面会晤。但北京方面的声明并未明确说明进展程度。

路透社则引述一名白宫高级官员称,特朗普将把对2024年法律的最新暂停执行再延长120天,这意味着协议最终敲定的下一期限可能在明年4月。

该名官员表示:“TikTok的内容推荐算法将从零开始重新训练——在美国监督下进行审查和分析,使用的美国数据不会向境外分享。”

在美国,字节跳动及其旗下的TikTok被视为中国公司。字节跳动则反驳称,公司60%的股份由国际投资者持有,且注册于开曼群岛。

然而,字节跳动在北京设有大型总部,因此受到许多中国法规的约束。尽管创始人仅持有20%的股份,据报他们通过具拥有更高表决权的股份维持控制权。

《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称,由特朗普支持者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控制的甲骨文,以及银湖资本和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等美国投资公司,预计将持有TikTok新成立的美国子公司80%股权,其余20%由中国股东持有。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DW事实核查:如何识破假账号、机器人和喷子?

Tetyana Klug
2025-09-21T06:39:45.444Z
假账号、机器人和网络喷子会搅浑舆论场,严重干扰公众正常的讨论。

(德国之声中文网)2014年,《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离大谱:普京账号的第一条推文竟是祝贺奥巴马?》的报道;四年后,《商业内幕》刊文,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推特上只关注了19个人,其中一位竟然已经去世五年。然而,事实证明,这两家媒体都被一个冒充普京的英文推特(X前身)账号给骗了!而且,他们并不是唯一上当的知名媒体。 这个假账号创建于2012年11月,靠着一本正经地扮演普京,一路吸粉到将近一百万。直到2018年11月,当时的推特才出手封号。更让人迷惑的是,这个假账号和普京官方认证的英文账号的粉丝数量不相上下。

这个后来被封掉的假账号主要转发克里姆林宫的官方声明,而不是散播虚假消息,因此它才能潜伏这么久而不被发现。

如今,这类假账号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信息战的武器来使用。幸运的是,现在大多数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威胁。

什么算是假账号?

X平台在今年4月版的“虚假行为政策”中指出,禁止创建、运营或大规模注册任何非真实、非透明、带有欺骗性的账号。这包括:一、在未遵守X开发者政策的情况下使用自动化程序或脚本运营账号;二、使用虚构身份从事干扰性或欺骗性活动,典型表现包括:使用库存照片、盗用或AI生成的头像、复制或盗用他人的个人简介、提供误导性的个人信息,意图欺骗他人;三、假冒真实个人或机构。 Facebook 和Instagram隶属的Meta则明确表示,禁止用户树立虚假形象,使用虚假账户,虚抬内容热度,或参与到意图实施社群守则下其他违规行为的活动。Meta如此定义虚假行为:由同一个人或多个人控制的虚假资产网络实施的各种复杂形式的诈骗,目的是欺骗Meta或社群成员,或规避社群守则下的强制措施。

此蓝标非彼蓝标

在Twitter时期,蓝标(账号右上角的蓝勾)是一种官方认证,表示这个账号经过平台核实,确实属于某位公众人物、机构或品牌。然而,自亿万富豪马斯克接手该平台并将其改名为X后,蓝标认证机制也彻底改变: 任何用户只要付费订阅X Premium,就可以获得蓝标。 平台不再对身份进行严格审核, 这意味着普通人、假账号甚至机器人账号也能轻易买到蓝标。

X用户名后的金标则表示该账号是通过认证的官方机构账号,通常包括:企业或品牌、官方媒体、国际组织或NGO以及其他经过审核的机构。 同时,获得金标的账号头像会显示为方形,以便和普通个人账号区分。此外,X用户名后的灰标表示该账号代表政府机构、国家元首或高级政府官员以及多边国际组织,例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欧盟等。

2023 年,Meta推出了Meta Verified付费订阅服务,蓝标不再是纯粹的官方认证,而是订阅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付费蓝标用户的内容可能获得更高的推荐和曝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放大特定观点或商业宣传。虽然假账号难以通过Meta审核, 但用户仍需查看内容本身是否可靠,不要因为有蓝标就盲目信任。

如何识别假账号? 

识别假账号需要留意以下几点:

骗子经常在注册账号后,偷偷修改用户名,伪装成官方账号。 在X上,原始用户名(通常在@符号后)往往能暴露问题端倪。 而在Facebook上,如果账号的个人主页网址(URL) 和用户名对不上,也要提高警惕。

举个例子: 有一个 Facebook 账号自称是 Elon Musk(见下图), 但它的用户名拼成了 “Muskk”,个人主页网址是 facebook.com/elonreeve.musk.338。 从这两点就能看出,这个账号几乎不可能是真的马斯克。

一个小小的拼写错误就足以让破绽显现。

此外,真正的公众人物或机构通常会在官网或其他权威渠道明确标注自己的真实社交媒体账号,如果找不到这样的链接,十有八九是假的。

如果你想验证一个非公众人物账号的真实性,可以使用搜索引擎查看此人是否在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相同的名字。 检查这些账号的头像是否相似,个人简介、联系方式和所在地信息是否相互吻合,并留意这些账号发布的内容是否类似。 如果在不同平台上都能看到大量一致的内容,那么这个账号很可能是真实的个人。毕竟,几乎不可能有冒充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同时运营用户名完全相同、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的假账号。

不过要记住:这些方法只能提供线索,作为判断账号真伪的参考,而非确凿证据。

如果账号有头像,头像本身就是重要线索。 使用反向图片搜索工具(例如 Google、Bing 或 Yandex等搜索引擎),看看该头像是否属于他人,或是否在其他网站出现过。 低分辨率的头像也是一个危险信号,因为公众人物几乎不可能在自己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使用模糊不清的照片。

如果你在不同平台上看到同一个人账号的粉丝数、好友数或订阅量差距离谱,就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这很可能是个假账号。想更深入分析不同社交平台的粉丝数据,也可以使用Followerwonk这种辅助工具。

另一种验证账号真实性的方法是观察是否有已认证账号与其互动。 例如,如果这是某位知名运动员的账号,那同队队友的认证账号会不会在他发的照片下留言?其他知名人士或官方账号,是否会转发他的内容? 如果没有这些互动,那么账号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留意账号的创建时间。如果一个社交媒体账号注册多年且一直活跃,它大概率是真的。 但别掉以轻心,这并非绝对标准—— 前面提到的那个假冒普京账号,可是活跃了整整六年才被发现! 

同时,仔细观察账号发布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否与账号声称的身份相匹配,还是显得不合常理?如果一个人频繁更换所在地/定位,那就要留个心眼。除非此人从事的是旅行博主、战地记者等需要频繁更换地点的工作。 还要警惕那些发布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内容的人: 一个德国学生整天发“阿富汗战区”的照片?一位俄罗斯退休奶奶天天晒“巴黎反疫苗抗议”的现场照?听起来就不太靠谱,很可能是假账号,或者至少是在散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这种可疑的行为往往也是机器人账号(Bots)的特征。

什么是机器人账号?

Bots 是 robots(机器人) 的缩写,指的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没日没夜自动运作的账号。它们会疯狂地刷留言、转发内容,甚至刻意制造话题热度,把一些原本冷门或容易被忽视的话题炒起来。顾名思义,它们的行为就像一群全自动机器人。

不过,要注意区分“好机器人”和“坏机器人”。好机器人会自动发布新闻、天气预报、地震预警、卫星图片等有用的公共信息。而坏机器人则被设计成模仿真人的行为,用来推动某种特定议程或目的。根据不同的算法,这些程序可以:自动生成并发布帖子或留言、自动关注他人账号、甚至主动发送好友请求。 坏机器人会通过不断刷帖、转发,刻意放大某些政治观点,让社交平台上的舆论看起来热火朝天。它们还会反复传播虚假信息或谣言,制造出一种虚假的关注度和共识,从而扭曲公众对现实的认知,并破坏正常、理性的网络讨论氛围。

如何识别机器人账号?

X目前正在测试的一项功能是,引入 “automated”(自动化)标签。该标签位于用户名和账号名下方, 说明这个账号发布的内容是自动生成的, 而不是由真人手动发布的。

机器人账号和假账号类似,只要留意以下几点,就能提高识别率:

如果用户名是杂乱无章的字母、数字或单词拼凑, 很可能就是机器人账号。 

账号没有头像,或是只有模糊、低像素的人像, 都应该引起警惕。 

简介空空如也、注册时间非常短、 甚至显示的位置与自称身份明显不符, 这些都是危险信号。

同一个账号在不同平台上同时发布完全一样的内容; 或在短时间内疯狂转发或刷屏式回复; 甚至在同一条帖子下,连续发布大量重复、粗糙的评论。如果有这些行为特征,几乎可以确定它是机器人。 

机器人账号通常关注了大量其他账号, 但自己的粉丝却寥寥无几,甚至为零。 想进一步验证,可以使用Followerwonk等工具。

喷子账号比假账号更难识别,因为背后操纵的是真人,而不是程序。

什么是网络喷子? 

网络喷子(Trolls)是真人, 但他们在网络上表现得极其活跃、极具破坏力,行为模式和机器人很像。他们常常受雇于某些势力,专门去骚扰特定的公众人物或媒体机构。Facebook将这种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攻击行为定义为 “由外国或政府行为体操控的合谋造假行为”。 这种行动甚至可以规模化、产业化,被称为“喷子工厂”。

最知名的喷子工厂之一是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网络研究所(Internet Research Agency, 简称IRA)。 欧盟对外行动署的反虚假信息项目EUvsDisinfo发现: 该机构曾在多种语言中散播虚假信息和亲克里姆林宫的宣传内容, 目标包括欧洲和美国的大选,以及多国公投前的舆论操控。 

这家机构于2017 年1月被全球广泛关注, 当时美国情报部门发布了一份报告, 详细分析了 IRA如何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前操纵美国舆论。自那以后,Facebook一直在清理与该机构相关联的账号。 

除了俄罗斯, 外界普遍认为在印度、中国、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国也存在类似的喷子工厂或所谓的“喷子大军”。 2020年,《华盛顿邮报》披露, 一些支持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青少年,竟然是被人雇来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虚假信息的。在中国还有类似的“网络水军”和“五毛”,前者一般受雇于商业公司或个人雇主,后者通常被官方或半官方机构长期雇佣。

如何识别网络喷子? 

喷子账号比彻头彻尾的假账号更难识别, 因为它们通常是真人在背后操控。如果这些账号长期活跃、持续经营多年,甚至成为大型喷子网络的一部分,想要识破就更加困难了。这意味着,你不能像识别假账号那样,只通过奇怪的用户名、最近注册的时间或可疑的粉丝数量就一眼看穿。不过,这些迹象依然可以作为初步线索。 

其次,需要仔细观察账号发布的内容: 这些帖子是否包含已知传播虚假信息的网站链接? 注意账号除了转发别人内容,是否也发布一些私人动态或原创内容?如果一个账号只转发第三方内容、从不发个人动态, 很可能就是一个喷子账号。如果转发的内容本身就含有虚假信息或误导性内容, 那就更需要提高警惕。 

还可以看看你和这个可疑账号是否有共同好友或关注者。 如果有,可以问问这个共同好友,是否认识这个账号背后的人,以此来判断账号的真实性。

此外,可以留意一个可疑账号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这个账号是否每天花好几个小时不停地评论?是否在不同的帖子下不断复制粘贴同一条消息?是否以极高频率发帖或转发内容?如果是这样,很可能说明这个账号的社交媒体行为不是兴趣爱好,而是他的工作——也就是说,这个人可能就是一名“职业喷子”。

最明显的喷子特征之一是:这个人在讨论中从不提供任何有建设性的内容,而是专注于操纵他人情绪、激起负面情绪。一旦发现这样的情况,不要再继续争论,直接举报账号,让平台进行进一步核查和处理。

这篇文章属于德国之声“事实核查”之提升数字素养专题。点击这里,了解更多网络防骗招数!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中国车殇:又一场房地产泡沫式悲剧?

德才
2025-09-21T06:34:55.377Z
2024年,比亚迪3000辆新车抵达德国不来梅港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5年夏日的成都,在这座拥有2100万人口的城市郊区的一家购物中心,巨大的展厅正在提供超低价的新车优惠。

如果你想买一辆新车,在这里至少有5000辆供你选择。本地生产的奥迪打五折。中国一汽生产的七座SUV售价约2.23万美元,比标价低六成以上。

这些优惠由一家名为Zcar竹子买车的公司提供。该公司称自己从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处大批量购入车辆。如何做到如此低价?原因只有一个:中国的汽车太多了。

新车伪装二手车

多年来,政府补贴和相关政策一直努力把中国打造成全球汽车强国和电动车领导者。中国的本土车企实现了这些目标,收获比计划还多——但多出来的都是问题。

路透社的调查发现,中国的本土品牌生产的汽车数量,远超这个已经是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吸收能力。

因为车企努力追赶政府制定的生产目标,而不是消费者需求。

这使得几乎所有车企都难以盈利。中国的电动车售价不到1万美元,而在美国,售价低于3.5万美元的车型屈指可数。

那么卖车的人赚了吧?不,上月公布的一项行业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经销商也难以盈利。车场被库存挤满。经销商只能通过大幅降价来应对。

一些零售商甚至批量为未售出的汽车上牌和投保。这样一来,车企可以把这些车算作已售出产品,经销商也能获得厂家返利和奖金。

多余的车辆流入像Zcar竹子买车这样的特殊市场。还有一些出现在类似抖音的社交平台上,低价甩卖。

甚至有些还被包装为“二手车”出口海外,尽管里程表仍显示“零公里”。

不用说,还有一些始乱终弃,被扔进杂草丛生的汽车坟场

在党面前挣表现

许多业内人士和分析师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可能重演房地产和光伏产业的剧烈动荡。

成也政策,败也政策。政策优先考虑就业和经济增长目标下的销量和市场份额,而非利润和可持续竞争。地方政府为了产能和税收,向车企提供廉价的土地和补贴,导致全国各地产能过剩。

曾在中国一家电动车初创公司工作过的澳大利亚宏观经济评论员鲁珀特·米切尔(Rupert Mitchell)说:“当北京发出这是一个战略产业的信号时,每一个省长都想要汽车工厂。他们要在党面前挣表现,结果就是车企加大投资。”

路透社表示,其调查基于成千上万条汽车销售信息、数百份政府文件、官方媒体报道、法院档案和消费者投诉。记者还采访了约20位业内人士,包括经销商、买家、分析师和车企高管。

路透社报道称,中国品牌在推出新车型方面已远远领先外国竞争对手。但推动汽车行业爆炸性增长和创新的政府政策,如今却在整个国内销售链条上制造“双输”的交易。

中国的工信部和商务部没有回应有关行业困境、整合前景以及政府政策在加剧产能过剩中的角色的提问。国家发改委和负责中央政府媒体事务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未作回应。

唯一出路是大量倒闭

这场潜在危机对中国经济有巨大影响。汽车行业及相关服务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此前,中国决策者否认美欧官员关于产能过剩的指责。欧美担心廉价进口冲击本国工业。但近几个月,中国官员承诺将遏制包括电动车和光伏在内行业的价格战。

咨询公司盖世汽车研究院(Gasgoo)称,中国车企的工厂产能可生产去年实际产量两倍的汽车,即5500万辆。问题在燃油车领域尤为突出,因北京推动电动车,燃油车需求近年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电动车工厂数量激增。

另一家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预测,到2030年,中国129个电动车和混动车品牌中,只有15家能在财务上维持下去。

中国的价格战已进入第三年。一些分析师称,唯一的出路是让许多车企倒闭。但许多官员抗拒这种“硬手段”,因为可能导致大规模裁员和消费下滑。

受影响者不仅是中国车企。外国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62%,降至今年前七个月的31%。欧洲各国政府担心廉价中国车涌入,冲击本国工业。美国几乎全面禁止中国车,理由是国家安全和不公平竞争。

房地产角色继任者

中国汽车市场的混乱,北京的政策制定者早已埋下伏笔。上世纪90年代起,党就希望中国在汽车产业最大的变革之一——电动车崛起中占据主导地位。

2009年,北京启动了一项计划,鼓励车企生产电动车,并推动消费者购买,背后有数十亿美元的补贴支持。

到2017年,电动车仍未普及。当年,中国政府官员起草了一份汽车产业政策蓝图。这份长达1.3万字的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年产汽车3500万辆,几乎是美国年度销量纪录的两倍。

彼时,中国当局正在处理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并开始抑制过度投资。汽车产业蓝图因此成为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和房地产税收后的一个替代性经济支柱。

2017年的规划引发地方政府疯狂争抢电动车企业。到去年,中国接近这一目标,全年生产超过3100万辆汽车。

长丰和亦庄的故事

全国各地形成了一套模式:地方政府向车企提供优惠条件,作为交换,车企承诺完成生产和税收指标。车企往往更关注完成这些指标,而不是盈利。

押对车企可能带来巨大回报。2021年,安徽长丰县政府用廉价土地吸引比亚迪。这个原本以烙饼产业为主的县城,迎来了一座比亚迪超级工厂。

五年间,这家电动车制造商在长丰购买了8.3平方公里土地,平均价格比其他买家低40%,路透社从政府公布的土地交易文件中确认了这一点。比亚迪没有就此进行回应。长丰县宣传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通过电话表示部分内容不准确,但拒绝进一步解释。

2022年,比亚迪在长丰投产。次年,该县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去年仍高出5.6个百分点。

今年3月,《人民日报》赞扬长丰的显著发展,称比亚迪是主要因素。

两位与比亚迪项目相关的长丰县官员,2024年被提拔至更高职位。中共安徽省委在公告中公布了此事,但未回应路透社置评请求。

2022年,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在北京亦庄开始购地建设电动车工厂。到2024年,它已购买超过相当于206个足球场面积的土地。土地出让文件显示,其平均价格比其他工业用地买家低22%。北京市要求该工厂在全面投产后每年最低营收达470亿元人民币(约合66亿美元)。

小米对路透社表示,土地通过公开竞标获得,没有折扣或优惠。招标信息显示小米是唯一投标者。北京市官方未就此进行回应。

习近平批评“内卷”

政府发糖不嫌手软,政策补贴还在继续。

今年6月,广州市政府发布政策文件,表示希望培育多达三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每家年产能达到50万辆。作为回报,广州承诺每家企业在三年内新建生产线并生产10万辆车时,每年可获得最高5亿元人民币(约7000万美元)的奖励。广州未回应置评请求。

政策文件显示,从2023年至2025年,至少还有六个地方政府公布类似政策,鼓励车企扩大产能。

业内人士近来用“内卷”来形容这种自我消耗的竞争,以及由此带来的非正常经营手段。

今年5月,中国当局开始对汽车价格战发出警告,强调竞争不可持续。

7月14日,中国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是10年来首次。会后,中共党媒《人民日报》罕见发表了习近平以直白措辞批评地方政府“一窝蜂”上马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项目的报道。他向与会者提问:“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

车企无法停止踩踏板

产能过剩导致过于激进的销售目标,这并非中国独有。二十年前,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都因工厂过多、产量过剩,被迫关闭十多家美国工厂。

但分析师和前高管表示,在中国,完成销量目标和争夺市场份额的压力更大。三一重卡董事长梁林河表示,中国车企被迫不断卖车和生产,哪怕在巨额亏损下,因为现金流对生存至关重要。他说:“这就像骑自行车:只要你不停地踩踏板,虽然很累,但自行车还能站立不倒。”

随着越来越多车企在亏损中加快“踩踏”,业内越来越多声音呼吁行业洗牌。近几个月,电动车品牌哪吒汽车在母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停止运营。去年,百度和吉利的合资品牌极越汽车裁员并宣布重组,理由是竞争激烈。

不过,三位业内人士和两名分析师告诉路透社,不会出现突然的剧烈冲击:行业整合可能需要多年,当地政府很可能会继续支持濒临失败的车企,温水煮青蛙,从而控制负面影响。

研究机构卡内基中国的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表示:“中国的产能过剩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政府赶车的皮鞭

中国电动车初创公司小鹏汽车CEO兼联合创始人何小鹏在2023年预测,到2030年,一家车企要想生存,年销量必须达到300万辆,而最终只有八家企业能做到。小鹏汽车去年仅仅卖出19万辆。该公司没有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

少数大玩家已接近或达到这一规模,并有望在行业洗牌中受益。今年1月,吉利宣布计划到2027年年销量达500万辆,超过去年的220万辆。比亚迪也设定了2025年的宏大目标,但扩张速度在放缓。今年8月,它三年多来首次出现季度利润下滑。路透社本月报道称,比亚迪已把原定的550万辆销售目标下调至460万辆。

大多数企业销量仅是这些数字的一小部分,但仍在继续扩大产能——至少三起案例中,扩张是受政府官员要求。

去年,当国有车企如长安、东风和一汽在电动车竞争中落后于民企时,国资监管机构宣布,希望国企扩大市场份额和产量,而不是关注盈利。车企和国资委均未回应路透社相关问题。

今年7月,长安宣布到2030年将新能源汽车销量提高四倍。董事长朱华荣在7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努力奋进成为全球汽车品牌TOP10。”

逼迫假造销量

江苏退休经销商陈可云(Chen Keyun,音译)说,汽车大量涌入市场,让经销商更难盈利。他的说法得到路透社采访的四位匿名经销商的支持。

陈可云称,经销商亏本卖新车,把车转卖给贸易商,再由他们包装成零公里“二手车”,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中国的“以产定销”工业模式。车企无视真实需求,不断扩产并提高销量目标,迫使经销商增加库存。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仅30%的经销商盈利。

今年6月,河南、四川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经销商团体公开表达不满。

陈可云说,大型经销商往往为完成车企的销量目标和获取厂家返利而超额采购库存。

江苏一位经销商说:“如果你本月目标是卖20辆车,已经卖了16辆,最后一天会怎么办?即使赔本甩卖那4辆,也能获得约8万元人民币(1.12万美元)的奖金,基本接近收支平衡。”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承认,经销商亏本销售幅度高达两成。她在6月24日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这是“史无前例的”。

路透社7月报道称,电动车品牌哪吒和极氪在过去几年虚增销量,其中哪吒涉及超过6万辆。车企为未售出的车提前投保,使其计入月度销量。

哪吒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已进入破产管理,未回应置评。极氪7月表示,这些车是为了展出安全而投保交强险,售出时仍是合法新车。

分析师和经销商称,哪吒和极氪只是行业普遍虚报销量的缩影,很多都涉及“零公里二手车”。这些车由经销商和贸易商出口为二手车,或在灰色市场内转卖,往往得到地方政府默许。

今年6月,四个地区的经销商团体称,车企的激励措施是“变相逼迫经销商假造销量”,但未点名具体企业。

相关图集:盛极而哀 中国房产业风雨飘摇

房企接连爆雷:中国房地产商碧桂园2024年2月28日表示,27日遭债权人提出了清盘呈请。消息一出,碧桂园28日在香港股价下跌约12%。在中国政府欲重建各界对房地产业的信心之际,此事也对经济前景蒙上阴影。此前碧桂园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出现资金问题的中国大型开发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亏损达到了67亿美元。9月中,碧桂园获得债权人的批准,将六只境内债券的偿还期限延长三年。
恒大资不抵债:中国房产巨头恒大集团才刚于今年1月底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资不抵债,勒令清盘。碧桂园债务估计约1.36万亿人民币(约1900亿美元),接近其1.43万亿人民币的资产;恒大集团负债则达到3000亿美元。恒大2023年9月22日提交给证券监管机构的公告中称,由于房地产销售不如预期,该公司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35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的方案。9月底,恒大证实其创始人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2021年恒大陷入资不抵债,导致了一系列开发商违约,引发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崩解。
金融信托巨头陷入财务危机:2023年8月,有报道称中国最大私人信托公司中融信托出现财务危机,无法完成信托产品的兑付,影响范围可能达到人民币3500亿元。其母公司中植集团也承认有流动性困难,计划债务重组。8月16日,约二十名抗议者在北京中融信托大楼前抗议要求还钱,他们购买了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却无法得到兑付。信托业历来是房地产商重要的资金来源,房地产业的爆雷也使信托业陷入危机。
放松限购刺激房市效果不彰:中国央行2023年8月宣布降低首次购房者现有抵押贷款利率,以及部分城市的购房首付款比例。从8月末到9月初,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相继官宣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名下无房人群的购房门槛比之前降低,不少购房人将由二套房资格变为首套房资格,首付比例大幅下调。此后有报导指北京的房产交易出现小幅反弹。但更多的专家指出,这些措施可能会使房地产交易中产生短期反弹,但不足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空置房屋“14亿人住不完”:据中新社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贺铿9月23日在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上称,“现在房地产供应过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个专家估出来的数字相差很大,但是14亿人可能住不完。”他认为“房地产企业必须转型,早转型早主动”。
数百万套房屋未售出:资产管理集团思睿投资(Grow Investment)首席经济学家洪灏表示,调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可能需要多年甚至长达十年的时间。“原因是,我们为中国人建造了太多的住房。”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未售出房屋的总建筑面积为6.48亿平方米。根据路透社的计算,以平均房屋面积90平方米来算,中国未售出房屋的总建筑面积当于720万套房屋。这还不包括因现金流问题已售出但尚未竣工的大量住宅项目。

直播带货清库存

在成都一家商场的屋顶停车场,王力宏骑着电动车,一手拿着自拍杆拍摄视频。他是Zcar竹子买车的直播带货主持人,专门销售经销商卖不掉的新车。

很多王力宏这样的主持人,会在抖音等平台上直播带货。他告诉125万粉丝,Zcar竹子买车是四川省最大的零公里“二手车”卖家。这类车通常在3月、6月、9月和12月上市,因为那时经销商急着完成季度或年度销售目标以获得返利。

王力宏在7月的一场直播中说:“没有卖不掉的车,只有不合适的价格。”

Zcar竹子买车市场总监周岩(Zhou Yan,音译)告诉路透社,公司能大幅打折出售,因为部分车是直接从车企批量购入。

路透社6月走访成都时,直播带货的车型包括通用汽车的雪佛兰迈锐宝。周岩称,Zcar竹子买车从上汽通用购入了3000多辆迈锐宝,售价不到1.4万美元,标价则是2.4万美元。

通用汽车对路透社表示,“授权经销商是唯一官方销售渠道”,“Zcar竹子买车与上汽通用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未作进一步解释。

Zcar竹子买车随后告诉路透社,其子公司购入了3428辆迈锐宝,但未说明具体购入来源。

Zcar竹子买车补充说,公司经常以亏本的方式销售“热门、吸睛车型”,以吸引顾客进店。

路透社走访时,一些奥迪车型打五折出售。奥迪未对Zcar竹子买车的做法发表评论,但表示不支持灰色市场交易,因为这会损害品牌长期价值。

车满坟场,无处话凄凉

部分卖不掉的新车最终进入“汽车坟场”。

地方政府努力清理这些被遗弃的车场,因为它们占用土地并带来环境风险。

其他新车长期滞留在拍卖平台上,包括阿里巴巴旗下的拍卖网站。多数无人问津。路透社核查阿里巴巴的拍卖信息发现,今年有5100多条全新比亚迪拍卖公告,而2024年仅61条。阿里巴巴和比亚迪未作回应。

法院也在拍卖未售出的新车。例如,2024年4月,阿里巴巴平台刊登了一批94辆东风本田汽车的拍卖公告。照片显示车辆停在室内。一辆白色车身布满灰尘,前排座椅仍包着塑料。东风未回应置评请求,本田称无法评论经销商的行为。

深圳法院曾下令清理因合同纠纷滞留的近2000辆2018年生产的腾势汽车(现由比亚迪控股)。这些车辆停放在成都、广州及比亚迪深圳工厂,直到2023年才被法院拍卖。评估人员发现,它们几乎未被使用,内饰崭新。有些甚至停在村民晾晒衣物的杂货店旁边。

很快,这些车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主播们以低至9000美元的价格出售,只有原价的四分之一。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犯罪率是否在上升?德国安全吗?

Peter Hille
2025-09-21T06:39:25.002Z
南非裔德国旅行博主库尔特·卡兹(Kurt Caz)在一段视频中这样将法兰克福火车站附近街区描绘为德国新常态。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的德国是一种耻辱,一个笑话。”南非裔德国旅行博主库尔特·卡兹(Kurt Caz)在一段视频中这样将法兰克福火车站附近街区描绘为德国新常态。他称那里已“完全落入犯罪、非法移民和毒品之手”。

视频中,吸毒者躺在街边,一名疑似毒贩威胁拍摄者,一名女子向他扔酒瓶子。这段视频在YouTube上获得超过600万次观看,评论区涌来大量排外言论;视频在TikTok上更是突破1000万次播放。类似聚焦德国犯罪的视频比比皆是,看起来击中了公众的某根神经。但它们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情况?

卡斯泰特(Susanne Karstedt)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法兰克福车站区长期以来与卖淫活动挂钩,“这不可避免带来了暴力和毒品犯罪”。

城市比乡村更危险

来自汉堡、现在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犯罪学家苏珊娜·卡斯泰特(Susanne Karstedt)在接受德国之声视频采访时指出,法兰克福车站区长期以来与卖淫活动挂钩,“这不可避免带来了暴力和毒品犯罪”。在德国,确实存在一些犯罪率极高的区域。但与许多国家一样,城市的犯罪率普遍高于乡村

例如,在不来梅、柏林和法兰克福等城市,警方记录在案的案件数量尤为突出。多项研究将此归因于城市地区的社会不平等程度普遍高于农村。然而,卡斯泰特强调,总体而言,德国仍可被视为一个“非常安全的国家”。“与其他西欧国家一样,这里的犯罪率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有所下降。”

这一趋势的推动因素之一是技术进步。例如,如今的汽车比过去更不容易被盗了。

国际比较:看谋杀率

若要比较国际犯罪水平,谋杀率是最佳观察指标。卡斯泰特解释:“我的一些同事称谋杀率是国际比较的黄金标准。因为联合国等机构保存了长期、可靠的数据,它也是衡量严重暴力犯罪的良好指标。”

2024 年,德国故意杀人案数量为每10万居民0.91起,在全球排名第147位。相比之下,南非和厄瓜多尔的谋杀率超过每十万人口40起,美国为每十万人口5.76起。

20年前,德国的谋杀率为 2.5/10 万,明显高于今日。尽管谋杀率长期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部分犯罪类型有所上升,尤其是暴力犯罪。

年轻男性与移民因素

卡斯泰特指出,暴力犯罪的主体大多是年轻男性,因此移民也成为因素之一。“在许多西欧国家,近年来出现了大量年轻男性移民,他们往往独自抵达接收国,没有家庭,也缺乏社会监督。许多人还因战争经历而深受创伤的折磨。”她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挑战——成功的社会融入能降低犯罪率。因为导致犯罪的,不是特定的出身国家,而是失业、缺乏前途等社会因素。“从整体看,移民群体的犯罪率甚至低于本地人口。”

城市环境与“隐性犯罪”

慕尼黑经济研究机构Ifo研究所研究表明,除性别和年龄外,居住地也具关键作用。来自科隆警察学院的犯罪学家吉娜·罗莎·沃林格(Gina Rosa Wollinger)解释说,移民更倾向于居住在城市,而城市与犯罪的关联更强。因此,并非“移民”这一特征本身,而是城市环境更能解释犯罪率差异。

有关对未进入官方统计的“隐性犯罪”的研究也体现了这一点。此类研究基于问卷调查,而非警方数据。沃林格说:“青少年犯罪领域对此已有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德国青少年和非德国青少年的暴力成因完全相同。但移民青少年的风险因素更高。”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教育水平较低、家庭暴力经历,或对‘暴力正当化的男子气概’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德国的官方数据主要来自联邦刑事警察局(BKA)发布的年度《警方犯罪统计》。但其中仅涵盖警方掌握的案件。未进入官方统计的“隐性犯罪”往往被忽视,例如家庭暴力或性暴力,这类案件通常报案率偏低。而被视为“外来者”的群体则可能更容易遭举报,从而造成偏差。

暴力常常发生在身边

卡斯泰特指出,尤其在性暴力方面,“陌生人施暴的情况并不多见,更多发生在熟人关系中,例如叔叔、继父、老师或教练。”她补充,虽然2015年科隆跨年夜曾发生过陌生人集体攻击女性的事件,但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总体而言德国依旧安全

卡斯泰特于25年前离开德国,起初在英国生活,如今居住在澳大利亚。她表示,每次回到家乡汉堡,都觉得很安全——即便在地铁里也是如此。“总体而言,德国是一个安全、友善的国家,”之后她补充道,但“或许没有澳大利亚那么友好”。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俄军飞机入侵爱沙尼亚领空 北约担忧

德正
2025-09-20T14:26:47.369Z
爱沙尼亚称,三架俄罗斯米格-31战机未经许可进入该国领空,逗留了12分钟。 资料图片

(德国之声中文网)爱沙尼亚政府表示,三架俄罗斯军机周五(9月19日)闯入该国领空12分钟,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衅”。这一事件是俄罗斯近期一系列军事行动之一,令北约感到不安。

俄罗斯国防部否认其战机侵犯爱沙尼亚领空,称飞机飞行在波罗的海的中立水域。

这次入侵发生在20余架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领空一周多之后。当时,北约战机击落了其中一些无人机。西方官员称,俄罗斯是在测试北约的反应与决心。

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在三天前刚刚结束“西方-2025”联合军演,演习中包括俄罗斯核武器发射的演练。

爱沙尼亚:前所未有的挑衅

爱沙尼亚称,三架米格-31战机未经许可进入该国领空,逗留了12分钟。高速飞机在此期间可能已经飞越该国大片领空。

爱沙尼亚外长察赫克纳(Margus Tsahkna)说:“俄罗斯今年已经四次侵犯爱沙尼亚领空,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而今天三架战机同时进入,是前所未有的挑衅。”

俄罗斯战机经常飞越波罗的海,从俄罗斯本土前往加里宁格勒飞地。

俄罗斯国防部周六早些时候发表声明称,相关战机是从俄罗斯西北部飞往加里宁格勒,途经波罗的海中立水域。发布在社交媒体Telegram上的声明写道:“飞行严格遵守国际空域规则,没有侵犯他国边界,这是独立调查所确认的。”

声明强调,这三架米格-31战机在飞行中没有偏离既定航线,也没有侵犯爱沙尼亚领空。

另据波兰方面称,周五还有两架俄罗斯战机进入了波罗的海一处钻井平台的安全区。

俄罗斯海军“乌斯季诺夫元帅”号导弹巡洋舰参加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

特朗普政府会积极应对吗?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周五下午表示,他尚未得到这一事件的简报,但预计会在稍后得到信息。

他告诉记者:“我不喜欢这种事。我不喜欢它发生。这可能会带来大麻烦。我会在稍后告诉你们。”

外界密切关注特朗普政府的反应。华盛顿此前对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的事件反应不够积极,也未直接参与应对。这引发了北约盟友的焦虑,他们质疑特朗普在盟友遭遇俄罗斯攻击时是否会坚定捍卫北约。

北约称俄罗斯的行为鲁莽。一位北约发言人在社交平台X上说:“今天早些时候,俄罗斯战机侵犯了爱沙尼亚领空。北约立即作出回应并拦截了这些飞机。这再次显示了俄罗斯的鲁莽行为,以及北约的应对能力。”

爱沙尼亚请求北约紧急磋商

欧洲各方迅速对周五的入侵事件作出反应。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表示:“这绝非意外。”她说,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挑衅”,“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的紧张局势”。

她说:“我们必须毫不示弱,因为一旦示弱,就会诱使俄罗斯采取更多行动。他们变得越来越危险——不仅对乌克兰,对俄罗斯周边所有国家都是如此。”

爱沙尼亚与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邻国波兰一样,都是乌克兰的坚定支持者。

爱沙尼亚称,已召见俄方最高级别外交官,递交了抗议信。

爱沙尼亚总理米哈尔(Kristen Michal)说,爱沙尼亚已决定请求北约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4条召开磋商会议。他表示,俄罗斯战机飞入北约领空约5海里,随后被意大利F-35战机驱离。这些战机目前驻扎在爱沙尼亚基地。

北约通过“波罗的海哨兵”任务,负责保卫爱沙尼亚及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的领空。

察赫克纳表示,爱沙尼亚可能会要求盟友提供更多防空力量。他说:“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挑衅。这绝对是有意为之。这也是我们要求启动第4条政治磋商的原因。”

第4条规定,如果任何成员认为自身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威胁,各方将共同磋商。

乌克兰称,这一入侵是俄罗斯“不可接受的新型破坏稳定的举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Telegram上写道:“我们支持爱沙尼亚。必须采取有力行动,无论是集体的还是各国单独的。”

立陶宛国防部长萨卡利埃涅(Dovile Sakaliene)则表示,北约必须尽快将防空力量部署到前线国家。她告诉路透社:“我们正在接受考验,我们的公民几乎每天都在受到威胁。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把盟友的兵力集结在边境,因为那就是北约的边境。”

无飞行计划,应答机关闭

爱沙尼亚称,这次入侵发生在周五早晨,地点位于距离首都塔林约100公里的瓦因德洛岛附近。

这些飞机没有通报飞行计划,应答机关闭,也没有与空管保持联系。

爱沙尼亚说,俄罗斯战机在瓦因德洛岛一带的活动并不少见,但通常不会持续这么久。一位匿名的美国官员表示:“很难认为这不是故意的。”

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俄罗斯安全政策研究教授戈齐米尔斯基(Jakub M. Godzimirski)说,这次事件可能是一次测试,也可能是巧合。

他说:“不过,这一事件发生在特定背景下。就在几天前,俄罗斯无人机进入了波兰。”

作为乌克兰的坚定支持者,爱沙尼亚今年5月曾表示,俄罗斯曾短暂派遣战机进入波罗的海的北约空域。当时爱沙尼亚正试图阻止一艘被认为属于“影子船队”、违反西方对俄制裁的油轮。

(路透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黑客让德国经济损失惨重 中国难辞其咎?

德正
2025-09-20T14:02:58.151Z
在受影响企业中,46%的企业都能确认至少一次来自中国的袭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则在其官方网站上刊登声明,对Bitkom调研报告对中国的指控予以“坚决驳斥”。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德国信息产业、电信和新媒体协会(Bitkom)的调研,87%的受访企业都表示在2024年遭到过间谍行为、破坏行为、数据盗窃的影响。据此估算对德国经济造成了2892亿欧元的损失,比2023年上涨了8%。这些损失中,既包括置换损坏设备的费用,也包括法律诉讼费用以及营业额损失。

Bitkom的此次调研涉及了全德国1002家年营业额超过100万欧元、员工人数不少于10人的企业。报告还指出,在这些受影响企业中,46%的企业都能确认至少一次来自俄罗斯的袭击能够确认中国网络袭击的企业比例同样也是46%。排名第三的则是非欧盟东欧国家(31%),紧随其后的还有美国(24%)。

28%的受影响企业能够将至少一次袭击归咎于外国情报机关。同时,也有68%的企业将袭击归咎于有组织的犯罪团伙。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则在其官方网站上刊登声明,对Bitkom调研报告对中国的指控予以“坚决驳斥”。声明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网络攻击,并依法予以打击。中国不鼓励、不支持、更不容忍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活动。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中国确实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者之一。”中国大使馆认为Bitkom的调研报告“毫无根据,缺乏专业性”,并“强烈敦促德方停止利用网络安全问题进行反华政治操弄和宣传。”

德国宪法保卫局加强与企业合作

根据调研报告,在总共2892亿欧元的经济损失中,大约2020亿能直接归咎于网络袭击。大约60%的受访企业表示,网络袭击已经对公司存亡造成了威胁。34%的企业称曾经遭到过勒索软件攻击----黑客锁死重要的企业数据,称在获取赎金方才解锁。

在9月18日的调研报告发布会上,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候任局长塞伦(Sinan Selen)指出,人工智能也在这些袭击案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塞伦对媒体表示,宪法保卫局将加大人力、技术、运营方面的投入来帮助德国企业抵御这种攻击。

Bitkom还指出,目前大约有35%的企业从安全机关获得了袭击者的线索,这也体现了安全机关与企业加强合作的成果。与此同时,德国企业自身也在加大对安全防护措施的投入。根据调研报告,2022年,德国企业的IT安防投资仅占IT预算的不到10%,但是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就上升到了18%。不过,根据Bitkom以及德国联邦信息安全署(BSI)的建议,企业IT安防的投入应当至少占IT预算的20%。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赖清德:若台湾遭军事侵略 投降皆为假讯息

德闻
2025-09-20T12:47:09.023Z
赖清德9月20日表示,和平不能寄希望于侵略者的善意,要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只能通过持续的整备,强化防卫实力与社会韧性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总统赖清德周六(9月20日)参加了“全社会防卫韧性国际论坛—韧性台湾 民主永续”,提到了台湾政府周二发布的新版民防手册。该手册旨在帮助台湾民众应对中国可能发动的攻击。

赖清德还称,他身为中华民国三军统帅,要告诉台湾人与国际社会台湾的立场,“倘若台湾遭受军事侵略,任何有关国家战败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讯息,都是假讯息。”

他表示,“我们决心捍卫自由民主、永续台湾。”

截至发稿,中国国台办尚未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针对台湾,中国从未放弃武统选项,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台湾的军事压力。中国视台湾为自己的领土,台湾政府则否认这些说法,表示只有台湾人民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

路透社报道指出,台湾本周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防展,吸引了众多国际公司前来参展,希望从台湾快速增长的国防开支中分一杯羹。台湾也在积极争取全球国防公司,以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美国国防科技公司Shield AI本月与台湾政府国防承包商汉翔(AIDC)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其总裁Brandon Tseng周六在台北分公司开业仪式上表示,未来三到五年,该公司在台湾的员工人数可能会达到数百人。他表示,台湾是该公司正在大力投资并致力于发展的地区。该公司在展会上展示了已在乌克兰进行实战测试的V-BAT无人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东升西降”不仅是说说而已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9-16T12:43:32.457Z
“东升西降”是习近平对世界局势的判断

(德国之声中文网)《莱茵邮报》发表题为“攫取世界霸权”的客座评论,指出中国正在系统性地构建其全球主导地位,不惜对西方耀武扬威,并甘当俄罗斯和伊朗的保护伞。文章写道: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早在2021年就用‘东升西降’指明了中国的战略方向。这句初看似意识形态口号的表述,在2025年已成为中国对外和安全政策的指导方针。中国日益自信地展现其超级大国地位:经济上占据主导,外交上积极主动,安全政策上咄咄逼人。北京正在系统地构建一个战略联盟网络——从中东到西太平洋。除了台湾南中国海,北京的重点还包括对俄罗斯提供隐蔽的支持,以及与伊朗等国的军事合作。”

作者——德国波恩大学的亚洲问题学者André Sarin在文中指出,尽管官方的立场是保持中立,但中国仍在充当并扩大其作为克里姆林宫后盾的角色,向俄罗斯提供半导体、机械、无人机技术等可用于军用的物资。与此同时,中国加大与伊朗的安全合作。中国目前购买了伊朗约90%的出口石油。2021年两国签署了一项为期25年的伙伴关系协议,涵盖超过4000亿美元的投资,以及能源、基础设施和安全领域的合作。

此外在南中国海,北京正在系统性地推进人工岛屿的军事化建设,与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邻国屡屡发生摩擦。海上民兵组织拦截渔船、围攻岛屿并监视外国海岸,发展出一种掩盖其军事存在的混合手段。

而台湾仍然是中国的主要目标。中国人民解放军定期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模拟入侵或海上封锁的情景。北京将军事压力与网络攻击、经济胁迫等手段相结合,并进一步限制台湾的国际空间。文章最后写道:

“中国还采取隐蔽的手段。欧盟安全机构报告了中国的网络攻击活动,包括针对政府部委、国防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间谍活动。德国也多次成为目标:2025年春季,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服务器遭到定向攻击,据推测,涉及供应链战略的信息可能被窃取。

中国不再是一个可预测的经济伙伴,而是一个具有战略野心和全球实力的大国。对德国而言,这意味着需要打造抗压能力、多样化渠道和诚实的安全政策。”

中国经济后劲不足

《新苏黎世报》关注了中国政府发布了最新经济数据,并指出在上半年保持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幅度后,中国经济今年最后几个月面临失速的危险。文章写道:

“仅有为数不多的专家仍然相信,中国能够实现今年5%的增长目标。牛津经济研究院的分析师预计,2025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仅为4.8%。瑞银香港的专家也持类似观点。

这一悲观预测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的大幅下降。1月至8月,投资同比仅增长0.5%。上一次投资如此疲软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年。仅8月份,投资就同比下降了7.1%。尤其制药和机械工程等关键行业的企业正在缩减业务规模。”

中国能否实现今年5%的增长目标成为变数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工业生产增速放缓至过去12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零售销售额则降至九个月来的低点。作者展望写道:

“七八月份景气发展出现转折点。上半年经济运行依然良好,1-6月经济增长5.3%,超过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但从现在开始,中国经济可能将面临更多挑战。如果7月和8月的疲软表现在未来几个月持续下去,中国可能在最后一个季度面临严重的增长下行。一些分析师预计,10月至12月的GDP增长率将低于2%。”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