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昱君
2025-07-14T09:48:18.830Z

7月5日,「反共護台志工聯盟」在立法院外舉行罷免活動。
(德國之聲中文網)立法院外,7月初盛夏夜晚的濟南路聚集了數百人。台北市與新北市12個罷免團體白天剛舉辦騎車串聯活動,傍晚號召民眾重回立法院外,聲援「大罷免」。
一面面寫著「大罷免,大成宮(功)」的旗幟在群眾手中飄揚;現場除了有「台灣獨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等標語,也看得到中華民國旗。還有人舉著「罷免就是剿匪」的牌子,呼應這場以「反共護台」為名的晚會。
罷免團體志工上台發言時,不少人提及國民黨立委「親共」的指控;對這些志工來說,中國政府是意圖侵略的敵方,那些跟中國走得近的台灣立委也面臨「賣台」質疑。
「大罷免是台灣人民自己站出來,表達我們不想要親中國,我們跟中國不一樣,我們是要來捍衛我們台灣的主權。」一位罷團志工Sarah接受DW訪問時這麼表示。
Sarah說,她所在的新北市林口等選區,「反共」是罷團訴求「很大一部分的主題」:「我們會告訴大家,如果不反共的話,台灣人民可能會失去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
新北市中永和選區的罷團志工Mini受訪時也批評自己選區的立委「親共」。她認為這些人推動的法案有利中國統戰、不利台灣國防,可能讓國際社會質疑台灣在民主道路上的選擇。在她看來,「大環境的氛圍就是反共」,這不僅僅是政治認同上「台獨」與否的問題,更關乎台灣是否明確選擇民主世界、不與獨裁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為伍。
「我們必須要跟他們劃清界限。」Mini說。

聲援「大罷免」的民眾7月5日聚集在立法院外。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從這裡開始,去年春天興起的「青鳥行動」在這裡有了雛形,如今席捲全台灣的「大罷免」,也在這裡發芽。
中國因素如何成為「大罷免」核心?
「大罷免」指的是台灣民眾對在野黨政治人物發起的全面罷免浪潮。目前有26位國民黨立委和1位民眾黨籍市長的罷免案通過連署門檻成案。多數案件將在7月26日投票,若是罷免過關,空出來的席次將再補選,可能改變台灣國會的朝野格局。
這場規模史無前例的罷免運動,可追溯至2024年5月的「青鳥」行動。當時群眾反對在野黨立委挾人數優勢推動有爭議的「國會改革」法案;到了去年底,在野黨立委再修訂《選罷法》、《財劃法》和《憲訴法》,面臨掏空財政、破壞台灣民主憲政等批評。
今年初政府預算審查之後,在野黨立委被批評凍結、刪減大量預算,其中也包含國防開支;部分民眾擔憂這會削弱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社群媒體上瀰漫的強烈危機感進一步加劇。
上述過程中,國民黨團總召、花蓮立委傅崐萁等在野黨立委除了被指為「多數暴力」,也遭質疑「親共賣台」。
去年4月,傅崐萁率領16位國民黨立委造訪北京,會晤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這批立委被指控在台灣推動多項爭議法案,替中國在台打開統戰破口,危害台灣國安。傅崐萁等在野黨立委因此成了部分公民團體眼中的「紅色代理人」,「反共」也發展為「青鳥」和「大罷免」的主軸。
專長為民意調查與政治心理學的美國「蘭德」智庫(RAND)政治學者王宏恩向DW分析,「大罷免」陣營之所以強調「反共」,可從內外因素來看。一方面,國防預算在國民黨、民眾黨主導下大砍,讓部分民眾心中形成「在野黨較不支持國防」的印象;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在台海的軍事活動越來越頻繁,「這是全台民眾都有感的」。
王宏恩指出,透過台灣人對中國的反感情緒,罷團可以把訴求「拉高到全國層次」,爭取更多不在原選區生活的外地選民關注、簽署連署書,願意特別為此返鄉投下罷免票。
公民團體積極倡議的同時,執政的民進黨以「罷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等宣傳口號,明確表態支持「大罷免」,稱這是「與公民同行」。此外,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以來也多次強調「中國威脅」,今年3月首度把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6月起他發表「團結十講」,每一講皆談及中國對台「統戰滲透」,主張台灣應強化國安。

7月5日的晚會主題為「罷免是愛,反共護台」。罷團稱罷免的動機是對台灣的愛,而非因為仇恨個別立委,亦非出於民進黨動員。
「反共」能說服台灣選民嗎?
即使抱持「反共」立場,卻不一定等於願意投下同意罷免票。《美麗島電子報》6月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有69.8%反感中國共產黨,但這些人之中只有47.4%認為投同意罷免「台灣才會更有力量反抗中國共產黨」。
觀察全台整體趨勢,全面性的「大罷免」也不是民意主流。從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年3月至6月的四次全台民調看來,贊成全面罷免者比例徘徊在3成左右,不支持者則一直超過5成。7月14日公布的調查則顯示,全台有41.7%贊成,47.9%反對。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向DW表示,罷免陣營所稱「在野黨在立法院配合中共」的論調,在事實根據上較為薄弱,因此「反共」訴求的效果有限。在他看來,全面罷免的做法難以說服多數民眾:「如果你把傅崐萁去大陸當作是親共,把跟傅崐萁去大陸表示是追隨傅崐萁路線,那也不應該是全部罷免,更何況那只是一次訪問的行動。」
蘭德智庫政治學者王宏恩對「反共」策略能否打動在地選民,亦持保留態度。他指出,不滿意、不理解國會整體狀況的選民,「假如他覺得自己的選區議員夠好的話,他還是會願意支持自己選區選出來的代表」。
地方罷免團體則因應不同選區的選民特性,以不同策略爭取在地人對「反共」的關注。
新北市雙和被視為「鐵板深藍」區,當地罷團志工Mini表示,很多當地民眾其實不太在乎「反共」:「大部分人沒有這麼意識到中國跟台灣壁壘分明的關係……會認為大家都說中文 ,為什麼要分得這麼清楚?」
傅崐萁所在的花蓮選區,罷團志工小康則說,多數人更在意民生,但這不代表他們不關心國防議題:「花蓮也是台灣很重要的空軍基地,大家頭上每天都有戰機演練飛過……而且花蓮有很多軍公教的群體,所以這也不會是他們不關注的事情。」
小康向DW指出,花蓮許多國民黨選民並不支持傅崐萁路線,「他們的藍是正藍軍的那種藍,反共護台的那種藍,他們守護的是中華民國,而不是現在的國民黨,一直在親共、跟共產黨非常友好的那種國民黨」。
「心中有國旗,罷免傅崐萁」因而成為花蓮罷團的標語,當地的志工更請宣傳車大街小巷播放中華民國〈國旗歌〉,批評傅崐萁「背棄」國民黨在蔣經國時代原有的「反共」傳統。
今年4月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曾有一場聲援罷免的遊行,現場亦曾同時出現持「台獨旗」和持「中華民國旗」的民眾。社會學者吳介民接受台媒《太報》訪問曾指,這樣的場面在過去「幾乎難以想像」,顯示這場以「反共護台」為訴求的罷免行動,逐漸打破「台派」與「泛藍反共派」之間的界線。

「大罷免」陣營以「反共護台」為訴求,支持者的政治認同廣泛,包含傾向台獨者,也有中華民國派。
「綠共獨裁」、「選輸翻桌」:在野黨怎麼反擊?
為抗衡「大罷免」,國民黨曾對民進黨立委發起「以罷制罷」,但最終無一通過連署成案。國民黨主導的罷免案還出現上千件偽造簽名和死亡連署書,多名黨工涉偽造文書罪嫌,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也遭羈押禁見。
過去三個多月來,國民黨曾以「反綠共,戰獨裁」為主題號召支持者上街,把民進黨政府比擬為有如中國共產黨的獨裁政權,稱「大罷免」是民進黨以公民運動為名發起的「清算鬥爭」;近期集中火力批評「大罷免」是「大惡罷」,稱在野黨立委盡到了問政與監督之責,不該面臨無差別的罷免。
國民黨青年團還組成「湛藍衝鋒:護民主戰隊」,在全台各地展開反罷免行動。成立記者會上,許多青年代表發言時皆稱感受到「獵巫」的社會風氣,「只要在街上拍照錄影,就可能被說是中共間諜」。他們把這種情況歸咎於「青鳥」和「大罷免」。
7月5日,罷團在立法院外舉行「反共護台」晚會的同一天下午,國民黨在台北市政府外也有一場「反惡罷」大會。跟罷團活動相比,這場大會的群眾有更多人穿戴中華民國旗的衣服或配件。現場主持人不斷高喊「票投不同意,監督更有力」等口號,主張「大罷免」不利於民主政治的監督制衡。

7月5日下午,國民黨在台北市政府外舉行「反惡罷」大會。
「反惡罷」大會一位參與民眾李小姐告訴DW,她感到「忍無可忍」,認為賴清德「越來越獨裁」。另一位陳先生說:「我們不是一個民主國家嗎?就是應該有制衡執政的力量,不可以執政黨掌權之後,就要把所有制衡的力量全部罷免掉……我覺得最大亂源不是中共,其實是民進黨。」
與會的國民黨政治人物多把焦點放在攻擊民進黨。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民進黨去年立委選舉失利,如今「選輸就翻桌」、要藉罷免來「用人民納稅錢陪民進黨重選」。
針對罷免陣營提出的「親共」質疑,國民黨在這場活動著墨較少。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藍營政治人物重申了「守護中華民國」的立場。罷免成案的其中一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說:「我們不是紅色,我們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我們擁護的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罷免」發展至今,罷團強調「反共護台」,但國民黨的回擊更側重於民主的「監督制衡」。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臉書上發文,認為這兩種主張是決定罷免投票勝負的關鍵因素。他指出,「罷免親中派立委」的論點對罷免陣營更有利;「透過罷免的手段推翻去年選舉結果是錯誤」的論點,則利於反對罷免方。
小笠原稱,罷免的最後階段可關注國民黨選民的投票意願是否顯著提升。從民調看來,雖然不支持罷免的人整體而言更多,但支持罷免者一般來說更願意出門投票;此外,民進黨選民一直充滿「罷免可能失敗」的危機感,不過對在野黨支持者而言,就算罷免過關,仍有機會靠補選保住席次,這都讓兩邊的投票熱情產生差異。

目前台北市有五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成案,包含王鴻薇、李彥秀、羅智強、徐巧芯、賴士葆。
中國政府如何看待台灣「大罷免」?
6月底,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被問及台灣罷免潮的「反共護台」主張,說這是民進黨政府的「政治操弄」,台灣人對此應「充分認清、堅決反對」。她的部分說法類似國民黨的論調,稱罷免潮會強化台灣社會的「綠色恐怖」、「綠色獨裁」氛圍。
不過有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對台灣「大罷免」的關注度並不高。蘭德智庫的王宏恩表示,北京現在更關心自身的經濟與高科技政策,對台灣的罷免潮處於「按兵不動」的狀態。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則說,中國政府更在意的是去觀察台灣社會是否因此更加對立,「對於中共來說,這是很有用的機會……可以找到缺口來遂行、推動他想要對台灣做的事情」。
左正東認為,罷免成功與否,會對中共黨內帶來非常不同的訊號:「從鷹派的角度來說,他不害怕大罷免;從鴿派的角度來說,他期望大罷免能夠失敗,在野黨能夠把大罷免阻擋下來……那他就可以用台灣的民意來說明……台灣的政治體制仍然存在分權制衡的能力,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遂行其意,所以這些鷹派就不用著急。」
面對「大罷免」分裂社會、不利民主的說法,罷免志工小康認為:「所謂的撕裂跟對立,本來就是民主的特質之一,因為民主有修復這些裂痕的能力。所以我們覺得有不同的聲音,或者是甚至有吵架、有爭吵,在民主的體制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另一位志工Sarah則希望國際社會看見台灣人民的自主團結。「大罷免如果過的話,或許我們就可以教育下一代,民主自由從來都不是嘴巴上講一講就好,而是我們真的用實際的行動去做出來的。」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