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苹果斥资5亿 采购美国本土稀土磁体

德才
2025-07-17T14:41:33.045Z
中国几乎垄断了钕磁体材料的开采与加工。图为钕磁体和二氧化铷

(德国之声中文网)苹果公司本周发布公告表示,与美国MP Materials签署了价值5亿美元的长期协议。后者是美国唯一一家具备从采矿到加工稀土材料成品的企业。

根据公告,MP Materials公司将在德克萨斯州沃斯堡(Fort Worth)生产稀土磁体材料,稀土回收工厂则设在加利福尼亚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苹果公司CEO库克(Tim Cook)在公告中强调了稀土材料以及本土投资的重要性----与MP Materials公司的长期协议是苹果公司未来四年在美国本土投资5000亿美元计划的一部分。

这项协议也被业界人士视作针对特朗普政府的公关行动。后者二度入主白宫以来,已经多次对美国公司在中国、印度生产手机的做法表示不满,他在5月底甚至威胁苹果以及三星称,将来在美国销售并非在美国本土生产的手机都将面临25%的关税。

MP Materials计划为苹果扩建沃斯堡工厂的钕磁铁生产线,在美国生产的磁体材料将在美国国内和全球范围内销售,以满足全球需求。此次扩建预计将创造数十个制造和研发岗位。两家公司都致力于培训员工,打造人才库,并打造磁铁生产方面的专业技术。

中国目前几乎垄断稀土磁体材料的全球市场,此类材料对电动汽车等产品至关重要。因此,中国此前将稀土出口管制作为反制美国的贸易战手段引发了全球企业的担忧,欧洲一些汽车企业近期甚至因此面临停产威胁。不过,在6月的中美会谈中,北京方面已经许诺向美国出口稀土等材料。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方面近期在高性能芯片出口管制方面做出了让步,包括英伟达H20人工智能芯片在内的一些先进半导体产品都重新向中国出售。

(综合报道)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台北举行防空演习 模拟中国攻台

德正
2025-07-17T12:53:23.564Z
图为台湾“2025城镇韧性(防空)演习”,参与者模拟大规模伤亡疏散的场景

(德国之声中文网)当地时间下午1点30分,台北全城响起防空警报,这座拥有250万人口的城市像被按下暂停键。行驶的摩托车、汽车和公交车停了下来,人们被引导进入地下停车场、地铁站等避难场所。还有一些人躲进办公楼或便利店。

这是台北在进行年度民防演习,本周在台湾各个城市举行。据台湾国防部官网消息,名为“2025城镇韧性(防空)演习”旨在提升民众防空意识,采取“有预警、分区异时”的方式,结合汉光演习,于7月15日至7月18日,依台湾中部、南部、北部、东部及外、离岛地区的顺序实施。演习也模拟战时援助物资分发和大规模伤亡的情况。

图为2025年7月17日人们在台北参加防空演习,演习旨在提升民众防空意识,提高对战争的准备能力

“让民众熟悉撤离路线非常重要”

虽然1949年中共建政以来,中国从未统治过台湾,但北京坚称台湾是其领土一部分,并表示不排除武统的可能。台湾进行汉光军演以及民防演习,是在为应对中国可能发动的袭击做好准备。

自去年上任以来,台湾总统赖清德更是致力于提高公众对中国威胁的认识。

谈到这次演习,25岁的王先生对法新社说:“我认为这很有必要,因为目前两岸局势非常紧张”,“所以,让我们这些普通民众更熟悉撤离路线非常重要。”

演习包括道路和地铁系统防空洞演习,模拟公众在遇到袭击时如何躲避

向世界展示其提升国防实力的决心

台湾也渴望向世界,尤其是其主要安全盟友华盛顿,展示其对提升国防实力的认真态度。

为期10天的汉光演习将于周五(7月18日)结束,除了台湾常规军之外,台湾这次还动员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预备役军人,不仅演习了在海岸击退大陆的进攻,还演练了在城市街道上与入侵部队作战。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学者廖彦棻(Kitsch Liao)表示:“这既是训练,也是让台湾民众适应现代战争现实。”

在夜间演习中,全副武装的部队携带美国提供的“毒刺”防空导弹,涌入台北地铁系统。

来自美国的高科技机动导弹发射器也部署在台北等地,公众可以一览无余。

图为演习中,一名参与者使用反无人机武器

模拟各种场景

对于一些人而言,防空演习有些意外。在台北一家超市,一位70岁的老妇告诉法新社,“我不知道会有演习”。她说,“我的心跳得很快,而且不可避免地很紧张。我认为演习的目的是让你知道如果发生什么,应该躲在哪里。”

台湾国防官员表示,部队演习还模拟了各种场景,包括“灰色地带骚扰行动”以及“远程精确打击”。

演习期间,军车发生的几起轻微事故凸显了在台湾狭窄街道上行进的挑战。

台湾国防专家揭仲表示,此类事故在城市地区“难以避免”。“在台湾,许多道路和桥梁对装甲车辆的通行带来了很大限制,”台北的“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揭仲说。“因此,这对攻防双方来说都是问题和障碍。”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中国黑客疑将台湾半导体产业作为目标


2025-07-17T11:27:24.863Z
中国黑客试图窃取境外企业的信息并非新鲜事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份发布于7月16日的报告指出,此类黑客行动以前还从未被公开报道过。至少有3个和中国有关联的黑客行动在今年3到6月期间发生,其中一些行动可能仍在持续。Proofpoint专注于中国相关威胁的威胁研究员凯利(Mark Kelly)说:“我们发现过去从未成为攻击目标的机构实体被黑客盯上。”

不过,Proofpoint并未明确指出到底是哪些机构或企业遭到了黑客渗透,只是笼统表示这15到20个组织包括中小型企业、至少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银行的分析师、以及一些大型企业。

凯利还对路透社指出,这些黑客活动的类型十分丰富。有时黑客只是较有针对性地向特定人员发送一两封电子邮件,有时则会一下子发送80多封邮件试图窃取整个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一个黑客组织利用被盗用的台湾高校电子邮件账户冒充求职者,向半导体设计、制造企业或者其他供应链组织发送包含恶意程序的邮件。还有一个黑客组织则冒充一家捏造的投资公司,假意寻求和某些台湾半导体行业知名投资公司的金融分析师进行合作。

台湾网络安全公司TeamT5的一名发言人对路透社表示,他们还发现与一些黑客组织相关的针对半导体行业的电子邮件数量有所增加,“但这并不是一个广泛或普遍的现象”。该发言人强调,针对半导体及其周边供应链的攻击“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持续威胁”,与中国相关的高级黑客 “持续关注”这个行业。这些黑客往往以“外围供应商或相关行业”为目标,比如今年6月就有一家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化工企业遭到了网络钓鱼攻击。

台积电、联发科、联华电子、南亚科技、瑞昱半导体等台湾主要半导体企业均婉拒或没有回复路透社的置评请求。路透社也无法独立核实具体的黑客攻击目标,更无法确定这些攻击是否成功。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则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对路透社,网络攻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威胁”,中国“坚决反对和打击一切形式的网络攻击和网络犯罪——这一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

目前,华盛顿正在进一步限制美国设计的先进芯片向中国出口,这些芯片通常在台湾制造。中国半导体产业则一直在努力推进产业链自主,从而能够在美国“断供”时依然能够生产用于人工智能的先进芯片

(路透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我的奋斗》面世百年 极右思潮阴魂不散

Hans Pfeifer
2025-07-17T11:28:39.818Z
一百年前,希特勒发表了他的煽动性图书《我的奋斗》,而如今,人们在面对他那种蔑视人类的仇恨言论时,许多原本存在的禁忌正在被打破。

(德国之声中文网)网络上到处都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影子”:希特勒的照片、希特勒的迷因(meme)、纳粹标志、“希特勒万岁”的口号。反犹分子、种族主义者、阴谋论者、反民主分子和希特勒的追随者在德国、欧洲、美国、拉丁美洲、中东、印度等地四处散布他们的意识形态毒素。

希特勒这个独裁者已经死去八十年,但是利用这个大屠杀元凶的名字却仍能大赚特赚。世界各地的旧书店靠贩卖希特勒的宣传册《我的奋斗》(Mein Kampf)盈利。一份德文原版售价大约250欧元,西班牙文版《Mi Lucha》超过300欧元,而英文版《My Struggle》在一些特定网络平台上甚至标价高达600美元。在埃及市场和印度的网络平台上,这本书的价格则便宜得多。

如今,这本书被认为是希特勒阐述其狂热世界观、残酷反犹主义以及对民主和社会多样性的蔑视的宣言。这本书出版于1925年,是在希特勒上台的8年之前。他在《我的奋斗》中将德国人捧为“统治种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很久,他就已经梦想着“日耳曼化”东欧,并以暴力驱逐数百万民众。

“战斗的主题早已融入书名之中——它实际上涵盖了所有种族主义,”奥地利历史学家奥特玛尔·普勒金格(Othmar Plöckinger)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解释说:“也就是说,强者胜出,更强的种族占上风。但这也适用于个人层面,在职位和权力的争夺中,最终胜出的,是意志最坚定、最无底线的人,是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优越种族’或‘更高能力’的人。”

普勒金格是这一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他参与编撰了为数不多的、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我的奋斗》注释版。德国和奥地利历史学家对希特勒的思想和语言在2000页的著作中逐字逐句地进行了研究和分类。

1925年7月18日,《我的奋斗》首次出版时,并没有引起轰动。希特勒当时是一个失败落魄的政变者,因叛国罪刚刚服刑一年多。他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在德国和奥地利规模很小,几乎没有政治影响力,希特勒的政治生涯似乎已经走到尽头。

当时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民族主义的政治宣言和牢狱回忆录,希特勒的书也显得毫无新意——就连许多追随者也感到失望。普勒金格解释说:“有一段出自《德意志报》的著名评论,令希特勒大为恼火。评论写道:‘我们已经从事民族主义斗争四十年了,现在一个年轻的政变者(指希特勒)跑来说要教我们什么是政治思维!’”尽管如此,这本书最终还是成为畅销书,为希特勒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灾难的预告

希特勒的这本书之所以特殊,在于与其他独裁者不同,他在《我的奋斗》中公开宣示了自己的意图。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暴力幻想。在该书的注释版中,编辑们分析道:“他坚定地宣布战争即将到来: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生存之战,其中一切关于人道主义与美学的考量都必须化为乌有。” 因此,希特勒的暴政是一种有预告的统治。

而且他并非孤军奋战:在1933年的国会选举中,有17,277,180名德国人将选票投给了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NSDAP),为他铺平了通往权力之路。

接踵而来的是席卷欧洲的全面战争和大屠杀——对欧洲犹太人实施的工业化种族灭绝,这一罪行在人类历史上被认为是前所未有的。纳粹政权及其追随者以极端残忍的方式镇压他们宣称为“德国民族之敌”的所有人。

随着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以及八天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他的统治体系也随之崩塌。自那以后,德国人立下承诺:“绝不让历史重演!(Nie wieder)!”

“绝不让历史重演”这句话在今天仍然适用吗?

“尽管1945年后德国作出了‘不再重蹈覆辙’的承诺,但反犹主义如今又重新露出了它丑陋的面目。” 英国历史学家丽莎·派恩(Lisa Pine)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总结道。她在伦敦大学历史研究所任教。

“令人遗憾并羞愧的是,这种有毒语言让人想起一个世纪前希特勒的言论。” 派恩指出,不仅希特勒的反犹主义存续至今,他对民主的敌意也依然存在。因此,即使在今天,深入研究希特勒的书籍依然非常重要。

她说:“我的学生在分析《我的奋斗》的片段时,总是非常惊讶,甚至感到震惊。只有当他们亲眼看到那些黑纸白字的文字时,他们才真正开始理解希特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很有启发性,也很有教育意义。”

相关图集:《我的奋斗》世界上最危险的书?

亲笔签名版最受欢迎:希特勒的这部具有煽动性的著作《我的奋斗》的合订本曾作为结婚礼物送给新婚夫妇和政府官员。带有希特勒亲笔签名的版本尤其受到世界各地收藏爱好者的欢迎。为此,收藏者甚至花费数万欧元。
阿拉伯语版:阿拉伯语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可追溯到1950年。在该版本的底页出现多个纳粹标志。
法语版:1939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封面上写着:“每个法国人必读此书。”这句类似推荐或警句的话语出自路易·赫伯特·利奥泰(Marschall Hubert Lyautey)。他曾在一战中任法国陆军元帅,也是一名殖民军人。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赫伯特·利奥泰去世。图片右侧是《我的奋斗》的又一版本。
“引发讨论最多的作品之一”:希特勒一直企图征服大不列颠,但最终他的计划破产。英国人是如此憎恶这位德国独裁者,以至于战争结束后,在当地出版该书并没受到任何阻碍。图片上是《我的奋斗》一书的宣传广告,称这是当代世界引发讨论最多的作品之一,并推出精装版。
红色版本: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拥有众多战争纪念品收藏家。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在美国的需求量也很大。拍卖会的起拍价大部分在3.5万美元左右。
“希特勒在阿富汗”:在喀布尔街头,人们可以公开购买到合法销售的《我的奋斗》及相关海报。
塞尔维亚语译本:《我的奋斗》塞尔维亚语译本曾出现在2013年萨拉热窝(Sarajevo )举行的国际书展上——尽管该版本是评论版《我的奋斗》。
“希特勒的身影”:如果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Tirana)散步,人们便可以在街头的橱窗里看到“希特勒的身影”。在地拉那的一些书店里,《我的奋斗》一书被“堂而皇之”的摆在书架上。

“与极右翼之间的距离正在缩短”

柏林阿玛迪奥·安东尼奥基金会(Amadeu-Antonio-Stiftung)致力于反对极右极端主义和反犹主义,其成员尼古拉斯·勒勒(Nikolas Lelle)也观察到极右意识形态正在危险地卷土重来。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指出,这种“与(极右翼之间的)距离正在缩短”。这一趋势在纪念纳粹罪行的纪念地中尤为明显。

“我们从纪念馆了解到,现在来自农村地区的学校班级中,几乎每次都会有学生穿着极右翼标志的衣服,或穿着带有极右翼口号的T恤。”他说。涂鸦纳粹标志(如卐字)在德国也再次变得普遍。

更令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尤其是年轻的极右翼分子变得越来越具有暴力倾向。勒勒指出,暴力问题已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以至于像阿玛迪奥·安东尼奥基金会这样的组织不得不采取具体的保护措施。

“我们需要安装摄像头、防弹门,需要有人在关键时刻能用武力保护我们,”他说,“我们现在讲的是由警方,甚至是私人安保公司提供的人身保护。我们基金会在举办活动时,已经明显感受到社会氛围的粗暴化。如今,几乎不再在没有安保系统的情况下举办任何反对反犹太主义活动了。”

社交媒体成为温床

一百年前,希特勒发表了他的煽动性图书《我的奋斗》,而如今,人们在面对他那种蔑视人类的仇恨言论时,许多原本存在的禁忌正在被打破。英国提赛德大学(Teesside University)的历史学家马修·费尔德曼(Matthew Feldmann)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他在一篇论文中将极右翼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去禁忌化”描述为一场“戏剧性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很大程度上是社交媒体的作用。

社交媒体与极右翼的双重策略完美契合,正如希特勒及其法西斯运动当年所做的一样:一方面不断用激进言论打破社会禁忌,另一方面又在其他场合表现得温和理性、友善和解。

因此,阿玛迪奥·安东尼奥基金会的勒勒呼吁,社会必须更加深入地参与社交媒体平台。他强调,历史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右翼极端主义、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必须明确受到坚决抵制,必须划出明确的红线。这些内容必须被社会排斥,而传播这些内容的人,也必须切实体会到社会的排斥与制裁。”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墙外文摘:国安局长现身华府,台湾外交微妙突围?

null 墙外文摘
2025-07-13T12:36:43.241Z
台湾国安局长蔡明彦高调加入台美经贸谈判团队,这一安排引起关注。台湾《新新闻》的评论认为,这展现了台湾外交思维的微妙变化

(德国之声中文网)正当美国总统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逐一开启关税“盲盒”之际,台湾业者尚未掌握底牌,总统赖清德却在6月7日深夜召开视讯会议,并让国安局长蔡明彦高调入列台美经贸谈判团队,这一安排迅速引起关注。台湾《新新闻》发表评论《蔡明彦现身华府,美国对北京亮剑?》,作者林庭瑶认为,这种安排,已远超战略学者所说的“违和感”,而是带有高度战略意图,不排除台美联手藉此对北京“亮剑”。

文章说,在国际惯例中,情报头子鲜少“直接”出席经贸谈判的例子。此次蔡明彦的现身,则是首度以台湾国安局长以公开身分踏入美国首都的核心地带。这不再是“灰色地带”的操作,而是象征台美双边关系的“战略升级”,也传递出台美经贸议题中,国安、情报和战略不再只是背景或配角,而是美中台棋局的主角与核心。

作者认为,蔡明彦此次公开参与台美经贸谈判,展现外交思维的微妙变化。台湾正在以“情报外交、经济谈判、战略合作”的三合一模式,突破传统边界。放眼未来,国安系统出现在外交前线的场景,这不仅是对抗地缘风险的抉择,更是一场“小国大战略”的新型态演练。

国安法五年对香港的破坏

台湾“上报”发表文章《香港国安法五周年:现状、教训、建议》,作者桑普指出,香港国安法实施5年,主权移交28年,昔日自由、法治、繁荣、幸福,今日专制、党治、萧条、迷惘。香港已无自治,红色恐怖横行,自我审查猖獗。三层恶法(国安法、旧恶法、23条),国安凌驾,蚕食鲸吞,共祸深化。

文章列举了香港遭受的重创,其中包括:一、公民社会被破坏,自由生活已无存。二、政治组织被清除,选举制度人大化。三、新闻自由被镇压,独立媒体奋力挽。四、司法制度被改造,国安法官敲红槌。五、红色恐惧日常化,洗脑教育续深化。六、经济萧条恒常化,港中融合续加速。七、人口换血白热化,专业人才多出走。八、文化语言被改造,身份认同被箝制。

作者说,上述八项现状,看来似是悲观。然而,信念和希望的种籽,已经深植在很多人的心坎里:在香港内,在香港外。作者呼吁:移居到台湾或世界各地的香港人,都应该积极融入、认同、效忠、贡献恩同再造的新国家。如果能够真正贯彻这种精神,到了关键时刻,不论早晚,香港未来终会有转机。

疫情三年的冤魂如何安息?

时事节目“不明白播客”发布《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观众的沉默与泪水》,在疫情后从中国移居德国的观众Louis说:看《一部未完成的电影》,我已经忘记了做核酸的感觉,但是当看到荧幕上出现防护服、口罩时,我还是不争气的流下了泪水,这种感受竟然和我三年前封在家里刷手机的感受一模一样,沉默着崩溃,就像是影片中武汉女孩在4月8日那一天走上了街头,阳光如此灿烂,但眼泪决堤而出。我想我永远无法与那三年和解。

疫情后从广州移居东京的观众小李说:作为一个在医疗体系里工作的人,疫情三年,可能会比非医疗体系的人,更感受到这三年的荒诞。疫情初期时,不好好控制起源,却控制舆论。疫情最后,不预先准备高危人群的防护措施,跳楼式放开,这一切迷惑操作,害死了无数生命,这些冤魂,会不会一直萦绕在华夏大地上,无法安息?

来自加拿大的观众Hanly说:疫情三年,我都在中国。白纸革命第二天,我就离开上海了。这种创伤已深植骨髓,嵌入血肉。对我而言,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刚刚过去的现实。我还未痊愈到能轻松讲述这段经历,也许这辈子都不会。

Hanly说,这部电影早已超越电影本身,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一个反抗的符号。它的存在就证明每一段记忆都有价值,强权或许能暂时封住我们的口,但永远无法烧尽向往自由和公义的心。它为你我被侮辱的过去而拍,也为心怀希望含泪前行的人而拍,此时此刻它在银幕上放映着,就等同于告诉所有人:就是现在,现在就可以坚守这场看似无望的战斗。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 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着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欧盟公布2万亿预算案 德国:“无法接受”

Matt Ford
2025-07-17T09:49:10.576Z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这是面向新时代的预算”,符合欧洲的雄心壮志

(德国之声中文网)欧盟委员会本周三(7月16日)正式提出,将2028-2034年期间的预算大幅增加至约2万亿欧元。这一数字比目前约1.2万亿欧元的预算增加了近8000亿欧元。

“这是面向新时代的预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社媒平台BlueSky上写道。“这符合欧洲的雄心壮志,应对欧洲面临的挑战,增强我们的独立性。”欧盟委员会将该提案描述为“迄今最雄心勃勃的欧盟预算:更具战略性、灵活性和透明度。”

大手笔预算将用于哪些领域?

欧盟预算的正式名称为多年期财政框架 (MFF),阐明欧盟未来几年的政策重点以及在不同领域的拨款数额。

欧盟预算专员塞拉芬(Piotr Serafin)周三向布鲁塞尔欧洲议会提交的草案中,最大一笔资金将拨给一个总额达8650亿欧元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基金。

另外,欧盟将拨出4510亿欧元用于清洁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国防、航天和食品领域的投资,约3000亿欧元将用于支持一直担心补贴可能削减的农民。

欧盟还计划专门拨出最高1000亿欧元资金给饱受战火蹂躏的乌克兰。“这是对乌克兰恢复和重建的长期承诺,”塞拉芬说。

谁来出这笔钱?

欧盟预算主要由成员国缴纳费用提供资金。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通常需缴纳接近四分之一的资金。

根据周三的草案,拟议的增资部分资金也可能来自新的收入来源,比如对年营业额较高的大公司征税等。例如,营业额在1亿欧元至2.49亿欧元之间的企业,额外缴纳10万欧元;营业额2.49亿欧元至4.99亿欧元的企业,缴纳25万欧元;营业额5亿欧元至7.49亿欧元的企业,缴纳50万欧元;营业额达到7.5亿欧元及以上的企业,缴纳75万欧元。

另外,欧盟委员会也有意从各国烟草税中分一杯羹,希望15%的烟草税收入能流向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当局还提议,对未收集回收的电子垃圾征税。

柏林已经表示拒绝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这一预算提案受到了多方批评,其中包括德国政府。

德国政府发言人科内柳斯(Stefan Kornelius)说,德国政府无法接受欧盟委员会的提案。他表示,“在所有欧盟成员国努力稳定各国预算之际,全面增加欧盟预算是无法令人接受的”。

此外,欧盟委员会对大型企业征收额外税款、以减轻成员国负担的提案,既没有得到柏林支持,同时也遭遇企业界的反对。

企业界批评可能面临的新负担

据德新社报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已经表示,德国和欧洲的企业正处于极其困难的经济境地,“因此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欧盟层面,任何增税、额外征税都应被禁止”,该协会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表示,认为这会削弱欧盟企业的竞争力。

在欧盟委员会的提案正式公布之前,德国工商会(DIHK)也已表示,这样的措施会发出“完全错误的信号”。德国工商会首席代表梅尔尼科夫(Helena Melnikov)表示,企业需要的是鼓励措施,而不是额外征税。

在环保领域,欧盟委员会的预算提案也遭遇抨击。德国环境与自然保护联合会(BUND)将欧委会的提案描述为“浪费自然保护的时间”。其主席班特(Olaf Bandt)表示,该提案缺乏具体的资金承诺,可能停滞不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则批评提案拟议削减气候和自然保护经费,称这将使欧洲人民面对日益恶化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危机无法做好准备。

该预算草案将成为欧盟委员会、欧盟议会和欧盟成员国之间谈判的基础,而谈判过程可能会旷日持久,充满争议。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美企在華新投資降至新低 仍難割捨對中國依賴

null 周子馨
2025-07-17T04:02:04.912Z
美國在華企業對中美貿易關係的擔憂上升,新投資計劃創新低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週三(7月16日)發布報告,顯示在中國的美國企業今年新投資計劃創下歷史新低。該報告是在今年3月至5月期間,在美中發生關稅及非關稅衝突後進行的調查,對象包含130家在中國投資的美國企業。

美中政府高層在日內瓦和倫敦舉行會談後,雙邊達成貿易協議框架,同意取消高關稅和部分出口限制,但由於尚未達成更持久的貿易協議,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會長譚森(Sean Stein)表示:「現在在中國的企業盈利能力比幾年前有所下降,但聲譽、監管和政治等風險卻持續增加。」

儘管有82%的美國企業在2024年盈利,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業表示對在中國投資的未來感到樂觀,反映出對關稅、通貨緊縮以及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商業諮詢部門主管沙利文(Kyle Sullivan)指出,超過一半接受調查的公司今年根本沒有在中國的新投資計畫,這是先前的調查中從未觀察到的新發展。

此外,27%的受訪企業有計畫將業務遷出中國,不僅比去年的19%更高,也創下有紀錄以來的新高。

不過,幾乎所有受訪的美國企業都表示,如果失去在中國的業務,該公司將無法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相关图集:特朗普关税战2.0时间线梳理

2025年2月1日 |对墨、加、中加征关税: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大规模加征关税:自2月1日开始对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特朗普宣布对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指责两国未能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对来自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指责中国在芬太尼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2月10日 |加征钢铝关税 无例外豁免:特朗普2月10日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并取消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钢铝主要供应国的免税额度。
2025年3月26日|宣布对进口汽车全面征税:特朗普于3月26日宣布,自4月3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与轻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全球汽车供应链受冲击,日韩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受此消息影响,丰田、本田、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总市值蒸发约165亿美元。
2025年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让美国再次富有”(Make America Wealthy Again)记者会,宣布“对等关税”措施。美国对大多数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但针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税额。中国、欧盟和越南分别面临34%、20%和46%的关税; 日本、韩国、印度、柬埔寨和台湾,分别受到24%、25%、26%、49%和32%进口关税的打击。
2025年4月9日|暂缓关税90日 中国除外:特朗普4月9日在大规模“对等关税”上路不到24小时后出现政策大转弯,宣布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在此期间,税率将统一降至10%的基准关税。但中国被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不仅如此,还将对中国的关税加码至145%,其中包含了美国此前指控中国打击芬太尼不力而征收的20%关税。
2025年5月4日 | 对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特朗普5月4日以“国安威胁”为由,宣布将对非美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理由是要“拯救美国电影业”。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关税战90天“停火协议”:美中高层在瑞士进行谈判后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就90天的“暂停期”达成协议:美国对大多数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将在5月14日前下调至30%,30%关税里包括针对芬太尼问题额外施加的20%惩罚性关税;中国对美产品加征的125%关税则将降至10%。美中双边早前不断叠加的报复性关税,在这波协商中几乎都被取消。(图为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出席美中贸易会谈)
2025年5月13日|美大幅下调中国“小包裹”关税:白宫5月13发布行政命令,将从5月14日起将对中国低价值货物(不超过800美元)征收的“最低限度”关税从120%下调至54%,原计划的200美元固定费用征税方案被搁置,现行的100美元固定费用将继续执行。
5月23日 对阵欧盟:特朗普威胁自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50%的统一关税。他同时警告苹果公司,若其在美国销售的手机是在海外生产的,将面临25%的关税。两天后,特朗普收回了对欧盟加征50%关税的威胁,他表示,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后,同意将美国和欧盟的谈判期限延长至7月9日。
5月28日 美国法院裁定特朗普对等关税“越权”:美国联邦国际贸易法庭裁定,特朗普今年4月2日对多国征收的对等关税,以及早前向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的报复性关税都属于“非法”。判决认定,特朗普征收全球关税的行为超出了《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IEEPA)赋予总统的权限。美政府表示将对该裁决提出上诉。
5月29日 美国上诉法院暂准特朗普关税恢复执行: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一天后推翻该判决,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得以持续实施。上诉法院指出,为了审理特朗普政府的上诉,将先暂缓此前法院的裁决,并命令原告及特朗普政府分别在6月5日和6月9日前提交回应文件。
5月30日 特朗普全面上调钢铝关税: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全球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至50%。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铝供应国。他指责中国未按约降低关税,取消针对稀土等产品的贸易限制。他说:“中国完全违反了与我们达成的协议。不能再做好好先生了!”
6月10日 美中谈判双方宣布原则上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中国和美国官员在英国伦敦举行贸易谈判,经过两天的会议,6月10日,双方宣布原则上已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以落实5月在瑞士日内瓦的共识、还有两国领袖上周的通话内容。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表示,按照美中达成的新的贸易协议,美国将从中国获得稀土磁体。他还表示,将允许中国学生在协议达成后继续留在美国大学学习。

對中國產能過剩擔憂提高

中國經濟疲軟也是美國企業面臨的挑戰。週三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國內需求疲軟、本土產業產能過剩,正在損害美國公司的獲利能力。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過去主要影響鋼鐵等工業部門,如今蔓延至更廣泛的經濟領域,包括醫療保健和消費品。

81%受訪企業表示,產能過剩危機導致其所在的產業價格下跌,利潤率也縮水。報告稱:「隨著投資與生產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產能過剩的擔憂也日益加劇。」

美國及歐盟過去多次批評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但中國否認透過政策及政府補貼等方式,讓低價商品充斥全球市場,衝擊西方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監管問題,包含智慧財產權被侵害、市場准入等,今年未入列美國企業的前五大擔心項目。譚森指出:「這不是因為中國的情況出現了戲劇性改善,而是來自美國的新挑戰現在同樣成為企業面對的重大挑戰。」

川普對華態度放軟?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說法報導,川普為了促成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高峰會,以及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近期逐漸放軟原先對中國的強硬態度。本週二,川普也說將以「非常友好的方式」與中國競爭。

報導稱,川普目前更傾向與北京達成貿易協議,並追求快速、可宣傳的勝利,而不是從根本解決貿易不平衡的結構性問題。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正準備延長原訂在8月12日到期的美中關稅休戰期,再往後3個月。此前,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受訪時也曾說,這個期限具有彈性。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北约秘书长警告中印巴三国:继续与俄贸易将受制裁

Farah Bahgat
2025-07-16T13:40:00.254Z
吕特在会见美国国会参议员时呼吁中印巴金砖三国向普京施压,令其停止对乌战争——否则将面临来自美国的次级制裁

(德国之声中文网)吕特呼吁中印巴三国:“请打电话给普京,告诉他必须认真参与和平谈判,否则(与俄合作的后果)将严重反噬巴西、印度和中国。”

吕特表示,如果这三个国家不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会对其实施严厉制裁

特朗普此前表示,如果在50天内未能达成结束乌克兰战争的协议,他将对俄罗斯实施“非常严厉的关税”。他还威胁称,将对购买俄罗斯出口产品的国家征收100%次级关税。

吕特:相信中印巴,尤其是中国对俄施压“会非常有帮助”

在会见美国国会参议员时,吕特表示,他相信上述三国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向俄罗斯施压方面“会非常有帮助”。

吕特对记者表示:“我对这三个国家的特别建议是:如果你现在在北京,或者在新德里,或者你是巴西总统,你最好认真看看这件事,因为它可能会对你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他补充说道:“所以请给普京打电话,告诉他必须认真对待和平谈判,否则这一切将在很大程度上反噬巴西、印度和中国。”

为什么对中印巴发出警告?

这三个国家占据了俄罗斯能源贸易的绝大部分份额。加上南非,它们共同构成金砖国家(BRICS)联盟的核心成员。

特朗普曾誓言,如果金砖国家支持该组织挑战美国主导地位,将对其征收更高关税

本周早些时候,在特朗普宣布将实施次级关税制裁之前,美国国会议员一直在推动一项由两党共同支持的法案,以实施更严厉的制裁。

该立法提议,该法案将授权特朗普对任何仍购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铀等出口商品的国家征收最高达500%的关税。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西藏自治区前党委书记因受贿罪被判死缓

德闻
2025-07-16T11:54:49.380Z
吴英杰2021年10月进入全国人大,2023年3月起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直至被查

(德国之声中文网)据中国官媒中央电视台(CCTV)报道,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当地时间周三(7月16日)以受贿罪判处中国西藏自治区前党委书记吴英杰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报道称,吴英杰在2006年至2021年期间收受贿赂超过3.43亿元人民币。法院认为,其行为构成受贿罪,论罪应判处死刑。但鉴于其“检举他人涉嫌违法犯罪有重大立功表现,”且“主动交代监察机关尚未掌握的大部分受贿事实”,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藏二代”- 从知青到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另据此前《界面新闻》报道,吴英杰为汉族,生于1956年,山东昌邑人,198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前后在西藏生活60多年,工作近47年。与其妻子二人同为“藏二代”。

吴英杰自2003年1月任西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2006年起任常务副主席。2013年4月起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2016年升任党委书记。2021年10月进入全国人大。2023年3月起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直至被查。

“插手工程项目谋利”“落实中央治藏方略不力”

2024年12月1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吴英杰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双开通报”中列举吴英杰的违纪违法行为包括:“贯彻落实党中央新时代治藏方略不力,大肆插手工程项目,徇私谋利,严重影响西藏高质量发展”“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等,并称其“组织意识淡漠,在组织谈话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

《界面新闻》评论称,吴英杰被指“落实中央治藏方略不力、严重影响西藏高质量发展” - 类似评语在以往腐败官员处分通报中“比较罕见”。

(综合报道)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北京解除对德国前欧盟议员彼蒂科菲尔制裁


2025-07-16T11:10:43.719Z
长年担任欧洲议会议员的德国绿党政治家彼蒂科菲尔((Reinhard Bütikofer,包瑞翰)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1年,欧盟就新疆维吾尔人受压迫对北京实施制裁后,北京方面对包括欧洲议会议员、德国学者等在内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德国绿党政治家,长年担任欧洲议会议员的彼蒂科菲尔((Reinhard Bütikofer,包瑞翰)也在北京的制裁名单上。被制裁的个人及其家人无法前往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此外,与他们相关的企业和机构不允许与中国有业务往来。作为对这一惩罚措施的回应,欧盟冻结了欧中投资协定的审批程序

今年4月,作为缓解紧张关系的第一步,北京解除了对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和5名现任欧洲议会议员的制裁。不过,对现年72岁的彼蒂科菲尔的制裁当时并未解除,因他在担任欧洲议员约15年后于2024年卸任,而欧洲议会负责人与中方的谈判最初仅针对现任议员。

本周二(7月15日),彼蒂科菲尔向德新社证实,他与家人已不再受该惩罚措施的影响。与此同时,他对于比如位于柏林的墨卡托中国中心(Merics)仍继续受到制裁影响表示不能理解。“北京2021年任意实施的制裁是毫无方向的失误”,这位德国绿党前主席批评说。显然那里缺乏政治力量来终结这一“荒谬的尴尬”。

相关图集:聚焦遭中方制裁的欧盟实体与个人

MERICS:继续使命 不忘初心:有四家机构上了中方制裁名单,分别是欧盟理事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丹麦民主联盟基金会和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其中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作为一家智库,尤其受关注。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发文称,切断该机构与中国的联系,“意味着该研究中心的调研渠道难以为继,影响力将受沉重打击”。该德国智库发声明回应称,对中方决定感到非常遗憾,同时拒绝这些指控。“作为一家独立研究机构,我们致力于增进对于中国更好、更多元的了解。我们将继续通过提供基于事实的分析来追求这一使命,即使在困难时期也以创造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为目标”。
彼蒂科菲尔:中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遭到中方制裁的欧方人员还包括8名政界人士和2名学者。首当其冲的是来自德国绿党的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Reinhard Bütikofer)。他也是欧洲议会对华关系小组的负责人,曾多次在新疆、香港等问题上对北京提出严厉指控。在得知自己受中方制裁后,彼蒂科菲尔称中方的制裁“荒谬”,指中国如今试图在海外压制言论自由、恐吓批评者,“但这只会适得其反,用中国的谚语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盖勒:不会放弃倡导民主和人权:盖勒(Michael Gahler)是另一名受到中方制裁的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这位基民盟人士也是欧洲人民党议会党团安全政策发言人。在得知自己受到中方制裁后,盖勒发声明称,表示这会让欧盟与中国的对话变得更艰难,这令人非常遗憾。“无论如何,我不会放弃倡导人权与民主。此外,我也怀疑,我作为欧洲议会友台小组主席的身份,在北京的(制裁)决定中也起了一定作用“。
格鲁克斯曼:制裁是荣誉勋章:受到中方制裁的还有来自法国的社民党籍欧洲议会议员格鲁克斯曼(Raphaël Glucksmann),他也是欧洲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以及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的成员,而后者作为机构同样出现在这次的中方制裁名单上。在中方宣布制裁后,格鲁克斯曼在推特上说,这些制裁是他的“荣誉勋章”,他还会继续抗争!
欧洲议会:中方制裁“不可接受”:除了上述三人外,受到制裁的欧洲议会议员还包括来自匈牙利的库楚克(Ilhan Kyuchyuk)、斯洛伐克议员莱克斯曼(Miriam Lexmann)。另外,荷兰议会议员舍尔茨玛(Sjoerd Wiemer Sjoerdsma)、比利时议会议员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以及立陶宛议会议员萨卡利埃内(Dovile Sakaliene)也在制裁名单上。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图)和欧洲议会主席萨索利 (David Sassoli)已经表态支持这些议员,称中方此举“令人不可接受”。
危及欧中投资协议?:比利时绿党籍议员科格拉蒂(Samuel Cogolati)在得知自己受制裁后,发推特表示会继续捍卫民主和人权。他还转发了比利时外交部长强烈谴责中方制裁的声明,以及另外一位来自比利时的欧洲议会议员维霍夫斯塔(Guy Verhofstadt)的推特,其中称中方的制裁“终结了欧中投资协议”。欧洲议会原定于3月23日审议欧中投资协议,该计划因最新发展而被临时取消。
郑国恩:望德国也像法国一样强硬表态:中方制裁名单上除了五位欧洲议会议员、三位欧盟国家议员外,还包含两名学者,分别是德国研究新疆问题的学者郑国恩(Adrian Zenz)和瑞典学者叶必扬(Björn Jerdén)。对于中方制裁,郑国恩(图)在推特上表示,希望柏林也能够为受到制裁的德国政治家、学者和智库发声,强调法国政府发出了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中方所作所为。目前,法国和荷兰已经召见了驻该国的中国大使。
欧洲权威学者集体声援 :瑞典学者叶必扬(Björn Jerdén)是瑞典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中心的负责人。瑞典国际问题研究所3月23日对中国制裁其学者叶必扬的做法表示谴责。3月25日,该研究所刊登了欧洲30多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的联署声明,表达在目前“困难时期,将学术研究人员和民间机构拉入当前的紧张情势而深感遗憾”,“将站在我们同事的一边”,对这次被中方制裁的人员和机构进行声援。叶必扬本人在推特上转发了相关消息。他也表示现在研究中国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令人遗憾。

欧洲议会议长梅措拉(Roberta Metsola)办公室表示,希望通过对话和参与应对与中国关系中依然存在的挑战,特别是不公平贸易做法、对欧洲企业的限制以及人权问题。

尚不清楚,北京最新取消制裁的做法是否与下周四在北京举行的欧中峰会有关。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科斯塔将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中方担心,欧盟会尝试在重要经济领域更加独立于中国。原因包括,对于中国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以及不公平的补贴和贸易做法的指责。

来源:德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美印尼贸易协议出炉 特朗普推动关税大调整迎8月期限

德才
2025-07-16T10:20:45.025Z
特朗普表示,将很快向数十个较小国家发出关税税率的信函。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二(7月15日)表示,美国将在与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达成的一项新协议下,对来自印尼的商品征收19%的关税,并称更多协议即将达成,同时他还透露了即将对医药产品征税的更多细节。

印尼只是美国相对较小的贸易伙伴。特朗普宣布与印尼达成这项协议,并继续推动与贸易伙伴达成他所认为的“更好的条款”,并设法缩小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特朗普表示,将很快向数十个较小国家发出关税税率的信函。

与印尼的协议是特朗普政府在8月1日截止日期前达成的少数协议之一,赶在8月1日关税再次上调前完成。与此同时,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已准备好在与华盛顿的谈判失败后采取报复措施。

随着这一截止日期的临近,其他国家也在积极展开谈判,以避免在当前10%的基准关税之外被征收更多费用。

特朗普推出的政策往往混乱不堪,他的举措打破了几十年来全球逐步降低贸易壁垒的成果,扰乱了国际金融市场,并可能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截至周日的数据,在特朗普已宣布的关税政策下,美国的有效平均关税率将从原本的2%-3%上升至20.6%。消费结构变化可能会将该比率降至19.7%,但仍是自193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特朗普表示,与印尼的协议类似于最近与越南达成的初步协议:对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统一关税——大约是当前10%的两倍,同时对美国出口到印尼的商品不征收任何关税。协议还包括对通过印尼转运的中国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并包含印尼采购部分美国产品的承诺。

“他们将支付19%的关税,而我们一分钱也不付……我们将全面进入印尼市场,而且我们有好几个这样的协议即将公布。”特朗普在白宫对记者说。他随后在Truth Social平台发文称,印尼已同意购买150亿美元的美国产能源产品、45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以及50架波音飞机,但他未说明具体时间安排。

他还对记者表示,与越南的协议“基本上已经确定”,但表示没有必要公布细节。

8月1日前的窗口期

印尼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在2024年略低于400亿美元,在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中未进入前15名,但贸易额呈上升趋势。去年,美国对印尼出口增长了3.7%,而从印尼进口增长了4.8%,美国对印尼的货物贸易逆差接近180亿美元。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及国际贸易中心TradeMap工具的数据,美国从印尼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棕榈油、电子设备(如数据路由器和交换机)、鞋类、汽车轮胎、天然橡胶和冷冻虾。

印尼经济统筹部高级官员苏西维约诺·莫吉亚索(Susiwijono Moegiarso)通过短信告诉路透社:“我们正在准备一份美印联合声明,其中将解释对印尼征收互惠关税的规模,包括关税协议、非关税和商业安排。我们将尽快对外公布。”

特朗普曾在上周发给印尼总统的一封信中威胁,如果无法达成协议,从8月1日起将对印尼商品征收32%的关税。他本月还向包括加拿大、日本和巴西在内的约20多个贸易伙伴发出了类似信件,列出了20%至50%的关税,并宣布对铜征收50%的关税。

周二在匹兹堡发表讲话时,特朗普表示他倾向于直接征收统一关税,而不是进行复杂的谈判,但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商务部长拉特尼克(Howard Lutnick)则更倾向于达成更多贸易协议。

更多内容:特朗普:印度表示愿意对美零关税

回到华盛顿后,特朗普还表示,将在本月底前宣布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首先会采取低关税税率,以便企业有时间将生产转移到美国,然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征收“非常高的关税”。

8月1日的截止日期为相关国家提供了谈判窗口,以争取更低的关税率。一些经济学家也指出,特朗普有时会在最后一刻收回他的关税威胁。

自推行关税政策以来,特朗普仅达成了少数几个“框架协议”,远远未实现他曾承诺的“90天签90个协议”。

目前,美国与英国和越南已经达成了类似协议,并与中国达成了一项临时协议,以避免特朗普征收最高关税,双方谈判仍在继续。

更多阅读:全球贸易秩序“被颠覆”: 特朗普关税将对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欧盟准备采取报复行动

印尼协议达成之际,欧盟委员会正在准备一项计划,针对价值72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包括波音飞机、波本威士忌和汽车——征收关税,以应对与华盛顿有可能出现的谈判失败。

特朗普威胁称,将从8月1日起对来自欧盟的商品征收30%的关税,欧盟官员表示这一水平不可接受,可能会导致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正常贸易中断。

据路透社周二看到的一份发送给欧盟成员国的清单显示,反制清单包括化学品、医疗设备、电气及精密仪器,以及农业和食品产品——涵盖一系列水果、蔬菜、葡萄酒、啤酒和烈酒,总额达63.5亿欧元。这份应对方案的时间早于特朗普周末加大对欧盟27国施压的举措,主要是回应美国对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以及10%的基准关税。

(路透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美驻联合国大使提名人:封堵与应对中国影响力

德正
2025-07-16T10:03:05.574Z
特朗普提名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人选沃尔茨(右)表示,“如果我获得确认,我将与国务卿卢比奥合作,共同挑战中国的影响。”

(德国之声中文网)特朗普提名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人选迈克·沃尔茨(Mike Waltz)周二(7月15日)表示,联合国需要改革,美国必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以对抗中国的影响力。他补充说,他“有信心让联合国再次伟大”。

沃尔茨是一位退役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被广泛地称为“绿色贝雷帽”)成员,曾任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联邦众议员。他是尚待美国参议院确认的该职位最后几位重要提名人之一。周二,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面前出席了确认听证会。

沃尔茨在听证会上说:“世界上应该有一个地方让所有人可以对话,中国、俄罗斯、欧洲和发展中国家可以聚在一起解决冲突。但经过80年,联合国已经偏离了其最初的和平使命。我们必须回到《联合国宪章》和最初的原则。”

他的言论与特朗普此前对联合国的看法基本一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今年3月宣布,他正在寻求提高效率、削减开支的方法。联合国今年迎来成立80周年,正面临财政危机。

特朗普提名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人选沃尔茨表示,联合国已经偏离了其最初的和平使命。资料图片

沃尔茨说:“联合国已膨胀到超过80个机构,任务重叠、资源浪费。如果我获得确认,我将推动透明度改革,比如秘书长在‘联合国80改革计划’中提出的裁员20%的建议。”

他还表示,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样需要改革。

美国是联合国的最大出资国,中国排名第二。美国承担了联合国常规预算的22%和维和预算的27%。联合国表示,美国目前共欠款28亿美元,其中15亿美元属于常规预算。这些付款并非自愿性质。

此外,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援助捐赠国之一。但特朗普政府削减了数十亿美元的对外援助,包括对联合国机构的资助。

“封堵与应对中国的影响力”

沃尔茨曾是特朗普的国家安全顾问,直到今年5月1日被解职。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总编辑戈德堡(Jeffrey Goldberg)3月24日发布一篇长文报道,称他3月15日被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加入一个名为“胡塞PC小组”(Houthi PC small group)的Signal聊天群组,里面主要谈论有关美国对也门胡塞武装组织发起的一系列打击行动。

沃尔茨周二表示:“使用Signal软件不仅获得授权,而且至今仍然强烈推荐。”他随后澄清说,该软件并未被授权用于分享机密信息,而3月的聊天中也没有涉及机密内容。

沃尔茨重申了美国长期以来对联合国的批评,包括美国在联合国承担的经费过高、联合国对以色列持偏见,以及中国在联合国扩大影响力

沃尔茨表示,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改革。 资料图片

他说:“我们必须封堵并应对中国的影响力。美国必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如果我的职位获得确认,我将与国务卿卢比奥合作,共同挑战中国的影响。”

自今年1月开始第二任期以来,特朗普延续了他在2017至2021年第一任期中对多边主义持怀疑态度的立场。

到目前为止,特朗普已终止美国参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继续停止对巴勒斯坦救济机构UNRWA的资助,并下令审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还宣布计划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

当被问及沃尔茨的确认听证会时,联合国发言人杜加里克(Stephane Dujarric)周二表示:“我们对所有会员国的讯息是:如果你对本组织的现状不满意,就请在本组织内与其他会员国一道积极参与。”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特朗普澄清:乌克兰不应将莫斯科作为打击目标

德正
2025-07-16T09:29:18.201Z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并劝告泽连斯基不要攻击莫斯科或俄其他地区。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不打算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这不是我们的意图。”在被问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否应将莫斯科或俄罗斯境内更深处其他目标作为攻击对象时,特朗普回答说:“不,他不应将莫斯科做为目标。”

此前《金融时报》报道称特朗普曾鼓励乌克兰打击俄罗斯本土纵深目标。该报援引两位知情人士消息称,特朗普在与泽连斯基的一次通话中曾询问,如果美国提供远程武器,基辅是否能够打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或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

拓展阅读——客座評論:川普對俄下最後通牒 戳破習近平和普丁的同床異夢

特朗普确认对乌武器援助

特朗普确认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但排除了派遣地面部队的可能性,也不会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他补充说,自周一宣布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以来,他尚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他还指责普京未能兑现其和平承诺。

北约秘书长吕特呼吁中国、印度和巴西向俄罗斯施压

北约秘书长吕特(Mark Rutte)警告称,如果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继续与俄罗斯进行经济往来,可能会遭到严厉的次级制裁。 

吕特呼吁这些国家政府:“请打电话给普京,告诉他必须认真参与和平谈判,否则(与俄合作的后果)将严重反噬巴西、印度和中国。”

此前,特朗普曾警告称,如果在50天内无法达成乌克兰和平协议,将对购买俄罗斯出口商品的国家征收高额次级关税。

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已决定将对乌克兰难民的临时保护措施延长至2027年。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日本防衛白皮書再示警中國挑戰 菲律賓加強與台灣合作

null 周子馨
2025-07-16T06:10:27.760Z
日本在防衛白皮書中示警中國威脅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週二(7月15日)在內閣會議發布防衛白皮書,內文一開頭便提到中國,指中國軍費快速增加、軍事力量「廣泛而快速增強」,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及東海和太平洋各地區的活動日益頻繁。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這是日本連續第三年將中國稱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

此外,防衛白皮書中也指出,中國在台灣週邊的軍事活動日益加劇、頻繁舉行軍事演習,「中國透過在台灣週邊的一系列活動,試圖讓中國軍隊的常態化活動成為既成事實,同時也試圖提高實戰能力」,並指台海兩岸之間的軍事平衡正在朝著「有利於中國的方向快速發展」。

日本官方評估認為,北京欲藉由「灰色地帶」行動,展開軍事活動來實現統一台灣,引起高度警惕。「一般認為,軍事威懾、封鎖等手段是中國目前針對台灣的主要選項。中國要封鎖台灣時,可能會讓海警打頭陣,在灰色地帶進行封鎖。」

日本多次對可能捲入兩岸衝突表示憂慮。此前,日方宣布將在距離台灣約110公里的與那國島建造防空洞。

隨著北京近年來持續在東亞地區投射軍力,中日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持續加劇。週二的報告指出,日本週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去年8月中國軍機侵犯日本領空,「可能嚴重影響日本安全」。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週二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日本對中國抱持錯誤認知,「無理干涉中國內政,炒作所謂『中國威脅』」林劍也重申北京一。貫說法,稱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

除了兩岸潛在衝突外,日本防衛白皮書中也提及北韓核武和飛彈發展、俄羅斯在印太的軍事動向,以及中俄戰略合作對東京造成的威脅。

面對當前的國際局勢,該份報告指出,截至今年4月為止,日本已撥款9.9兆日圓,相當於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8%用於國防開支;2022年,日本宣布了一項五年計劃,欲在2027年將防衛支出提高到2%。

自今年初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美方不斷呼籲盟友提高國防支出。美國防長赫格塞斯(Peter Hegseth)今年5月就曾要求亞洲盟友效仿西方國家,將國防開支目標定為GDP的5%。

相关图集:美国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

美军可进入更多菲律宾军事基地:美国防长奥斯汀宣布与菲律宾达成协议,使美国能够进入菲律宾的另外四个军事基地。如此一来,美国军队便能紧盯两个关键地点: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的争议地区。据官员称,每天都有大约500名美军士兵在菲律宾执勤,该国允许美军在指定的菲律宾军营中停留。
美防长:加强联盟以应对中国非法主张:在与菲律宾防长加尔维兹(Carlito Galvez Jr.,图右)于马尼拉一同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防长奥斯汀表示,加强联盟的努力「在中国继续推进其在西菲律宾海的非法主张时尤为重要」。作为回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指责美国通过新的军事安排追求「其自私的议程」,称这是「加剧该地区紧张局势并危及地区和平与稳定的行为」。
增加朝鲜半岛部署的军事设备:美国防长奥斯汀也在首尔宣布,将增加在朝鲜半岛部署的先进军事设备,包括战斗机和航空母舰,以促进联合训练和规划。他和韩国国防部长李钟燮就扩大美韩联合军事演习达成协议,还讨论了2月份模拟演习的准备工作。朝鲜在2022年试射了几十枚导弹,包括可能具有核能力的导弹,旨在打击韩国和美国本土的目标。美国因此在去年恢复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以加强对平壤的威慑。朝鲜官方对此表示,它准备以「最具压倒性的核力量」来反击美国的军事行动。
调整美军在冲绳岛驻军:2023年1月,美国和日本同意调整美国在冲绳岛的驻军,部分原因是为了加强反舰能力,为中国入侵台湾或在中国南海或东海发生其他敌对行为时做准备。日本是美国在本土之外驻军最多的地方,包括大约1.8万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其中大多数人都驻扎在冲绳岛的主要基地。尽管日本和台湾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它们有着密切的非正式关系,并且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军事活动有着共同的担忧。
重开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美国今年初重新恢复了自1993年以来关闭的美国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美国务卿布林肯称这是对印太地区伙伴关系的承诺。去年4月索罗门群岛与中国签署的秘密安全协议引发了西方大国的担忧,即索罗门群岛可能为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提供一个立足点。美国国务院表示,重开那里的大使馆是对抗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的优先事项。
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与台湾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却是台湾的主要军事支持者。几十年来,华盛顿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向台湾出售「防御性」武器。去年8月前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后,中国解放军在台湾周边海域展开数十年来规模最大的实弹军演。接着在9月,拜登政府宣布了价值11.6亿美元的第6度对台军售案。美参院更在去年底通过《国防授权法案》,该法计画未来派遣美国政府官员长驻台湾,以强化美台双边合作。

印太國家專注北京軍擴

鑒於解放軍持續在東海、台海及南海等水域擴大行動,中國與週邊國家的關係也更加緊張,尤其與菲律賓在過去幾年以來,多次因南海爭議水域發生衝突。

《華盛頓郵報》14日報導稱,菲律賓近年來悄悄與台灣合作對抗中國,強化與台灣官方及非官方的互動。

一名不具名的菲律賓政府人士透露,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推出減少台菲交流限制的新政策,雙邊的安全合作比公開披露的還「更進一步」。

報導稱,此舉顯示菲方在台灣議題上的態度正發生重大轉變,一旦台海真的爆發衝突,菲律賓作為美國的盟友,可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菲律賓防長特奧多羅(Gilbert Teodoro)接受《華郵》採訪時指出:「如果說台灣的安全不會影響到我們,無疑是掩耳盜鈴。」

此外,澳洲與美國自上週日開始也在昆士蘭展開大規模聯合軍演「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共有來自日本、韓國、印度、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等19個國家、近4萬名士兵參加。

澳洲防長康羅伊(Pat Conroy)受訪時表示,「這19個希望在區域內共同行動的國家、盟友與夥伴會給中國傳達怎樣的訊息,我留給中國自行解讀」,但他強調參與軍演的國家追求的共同願景是「和平、穩定、開放、自由的印太地區」。

與此同時,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週二(15日)在北京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晤。據彭博社報導,阿爾巴尼斯提及台灣問題時,重申澳洲支持維持現狀,並反對台灣獨立,承認一個中國政策。

阿爾巴尼斯的說法也凸顯了康羅伊此前的表態。《金融時報》上週六(12日)報導稱,美國國防部要求日本和澳洲應針對「中美若因台灣發生戰爭」,兩國將扮演什麼角色表態。當時康羅伊回應稱,「國家主權是澳洲的優先選項」,因此不會事先決定在衝突發生時是否出兵,而是會交由衝突發生時的澳洲政府來決定。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客座評論:川普對俄下最後通牒 戳破習近平和普丁的同床異夢

null 黃錦鐘
2025-07-16T02:36:01.014Z
自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至今,中國從未譴責俄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將中國界定為未來數十年「最重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且是唯一有意重塑國際秩序,也有能力做到的國家」,因此不斷拉高對中遏制力道。普丁2022年2月下令侵犯烏克蘭,無疑帶給中國一場及時雨,除了有利北京轉移美國緊盯目光、紓緩遭圍堵的戰略壓力外,更提供中俄抱團結盟,共抗美國的戰略合作空間。

於是針對烏克蘭問題,中國一方面強調「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得到尊重」,並聲稱採取「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對俄烏雙方「勸和促談」。但另一方面卻加強對普丁政權的政治外交支持,一再重申中俄兩國「患難與共」和「上不封頂」的友好合作關係,並持續向莫斯科提供必要的軍民兩用、科技產品及原物料等援助,同時加大購買俄國原油,以免俄國戰時經濟因遭西方制裁而瀕臨崩潰。

烏國總統澤倫斯基指控中國直接提供武器給俄羅斯,烏國情報單位更聲稱掌握資訊,控訴中國向20家俄羅斯國防製造產業工廠供應物資,並強調俄國無人機80%的關鍵電子元件來自中國,在在顯示北京「表面超然中立、實則援俄抗烏」的表裡不一做法。

相关图集:俄乌战争三周年

威胁加剧:2021年底的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军队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罗斯小镇叶利尼亚(Yelnya)附近集结,该镇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21年11月11日,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要入侵乌克兰。但此举未能阻止普京。2022年2月24日普京下令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向乌克兰境内发动火箭弹袭击:2022年2月24日的军事行动中,多枚火箭袭击了乌克兰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辅、敖德萨(Odesa)和哈尔科夫(Kharkiv)。基辅一座军事大楼被击中后着火。尽管莫斯科方面坚持称之“特别军事行动”,但事实上一场全面战争已经爆发。
布查大屠杀:数周之内,乌克兰军队成功将俄军赶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军撤离后,战争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区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杀的影像传遍了全球。当局报告称,布查地区共有超过 1100名平民被杀。调查人员表示,此次大屠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暴行。
生活被摧毁:根据莫斯科方面的说法,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原本只打算持续三天时间。然而三年过去了,战争仍在继续。根据智库“战争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报告,目前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约20%的领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5月的顿涅茨克(Donetsk)。
“公然违反国际法”——俄罗斯在吞并地区举行“公投”:2022年9月,俄罗斯单方面吞并了乌克兰四个地区——卢甘斯克(Luhansk)、顿涅茨克(Donetsk)、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赫尔松(Kherson),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一年后,这四个地区被纳入俄罗斯地区选举。在一次被称为“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投票中,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在四个地区均以超过 70%的得票率获胜。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乌克兰战争导致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欧洲爆发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据联合国统计,乌克兰境内有370万人因战争流离失所,超过600万人向西逃往欧洲,主要前往波兰和德国。
马里乌波尔——乌克兰抵抗的象征: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围攻长达82天。该市遭到猛烈轰炸,最后乌克兰守军被围困在钢铁厂内。俄罗斯轰炸一家医院后,一张孕妇被紧急撤离的照片震惊世界。这张照片由乌克兰记者拍摄,后来凭借纪录片《马里乌波尔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获得奥斯卡奖。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克里米亚大桥(Crimea Bridge)全长19公里,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连接俄罗斯南部与克里米亚半岛。2022年10月,乌克兰发动爆炸袭击,导致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货运列车上7个油罐被点燃,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坍塌。2023年7月,克里米亚大桥再次因乌克兰军队袭击而受损。
环境灾难: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坝(Kakhovka Dam)发生爆炸,导致水库中的水涌入第聂伯河(Dnipro River)。乌克兰和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行为,但事发时该大坝是由俄罗斯控制。这场洪水引发了一场环境灾难,摧毁了数千座房屋,可能还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事后有记者发现,俄罗斯方面故意少报了死亡人数。
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了系统性打击。研究人员指出,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一年后,乌克兰76%的热力电厂被摧毁。至2024年9月,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乌克兰电网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范围停电,尤其在冬季,大规模停电也令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袭击俄罗斯领土:2024年8月,乌克兰武装部队首次对俄罗斯境内发动攻势,在边境,乌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并一度控制了库尔斯克地区(Kursk)约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后,三分之二占领区域重被俄军夺回。
无人机之战: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监视和定点攻击。专家表示,目前乌克兰战场上至少有100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大小从玩具到小型飞机不等。2024年3月,乌克兰宣布,年产无人机可达400万架。
战争造成巨大破坏:三年战争给乌克兰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许多城镇因遭到俄军炮火袭击如今已成“鬼城”。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博戈罗季奇内镇(Bohorodychne)于 2022年6月遭受俄军猛烈攻击,现在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生活仍在继续:并非整个乌克兰都处于战争前线。在远离战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继续。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照常营业,人们通过安装发电机来应对停电。
美国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存疑: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战争。然而,他至今未能实现这一承诺。无论是特朗普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他近期施压乌克兰让其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还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战(特朗普称其为“未经选举的独裁者”),都引发了乌克兰及其盟友对美国是否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担忧。

俄烏戰事久拖 對北京最有利

根據《南華早報》引據知情人士報導,王毅近日在歐中高階戰略對話直白表示,不希望見到俄羅斯戰敗,擔心屆時美國會重新將注意力轉向中國。王毅此番言論相當率真,罕見與歐方「坦誠溝通」,不過王毅這話只說了前半段,最關鍵的部分卻語帶保留。

對中國來說,確保俄羅斯不戰敗還不是最佳情境,要讓俄國「輸不得但也贏不了」,俄烏戰事就一直拖著、懸而未決,才最有利。

一來有助於分散及干擾美國戰略資源分配、外交政策布局和全球軍力部署,以免美方集中火力、全力抗中;二來可促使俄國繼續有求於中方,在雙邊關係互動占據上風,並藉此不斷削弱俄國力量,趁機擴大經營中亞、中東等莫斯科傳統勢力範圍,進而爭取更多友中國家支持,共同抗美。

中俄彼此猜忌 加大提防戒備

普丁自然不是省油的燈,深諳中國持續援俄的真實用意,因此也強挖中國牆腳進行反制。俄國近年不僅大力協助北韓強化軍事實力,還締結相互提供軍事支援的同盟關係,希望提高北韓在東北亞持續製造事端的誘因和能力,企圖破壞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穩定,同時也達成弱化中國對北韓影響力的謀略目標。

《紐約時報》也披露俄羅斯情報部門的內部文件,將中國形容為「敵人」,直指中國不斷加大對莫斯科的諜報滲透活動,意圖獲取敏感軍事技術,並密切監視俄國在烏克蘭軍事行動,以求更加掌握西方國家的武器性能及作戰方式。與此同時,俄方也對中國持續加強布局北極地區,以及中國民族主義人士對遠東地區的領土野心感到憂慮。

除此之外,川普重返白宮後亟欲自烏克蘭戰場抽身,積極居中斡旋俄烏談判,且有意改善美俄關係,避免俄國持續向中國靠攏。但普丁堅信「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得不到」,利用川普施壓烏國先釋出善意,以及調停雙方衝突的空窗期,不斷加大對烏國攻勢,企圖攫取更大戰果。

不過,川普採取務實態度與普丁交涉,的確給了俄國一個擺脫中國掣肘、分散傾中風險的戰略機遇,普丁當然也不願意一直當習近平的小老弟,處處受制於人,於是「制衡中國」成為當前美俄最重要的利益交集。

由此可見,中俄雖名為「上不封頂」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但事實上雙方互不信任、彼此猜忌,只是缺乏理念、相互利用的「投機」結盟,一旦利益出現重大矛盾或嚴重分歧,即可能棄對方而不顧甚至背叛。

普丁在背後捅刀 是習近平最大隱憂

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最近接受《紐時》專訪表示,如果中國攻打台灣,習近平必定會致電普丁,要求俄國攻擊北約國家,開闢第二戰線。

呂特刻意將台海情勢和歐陸安全做連結,主要目的在凝聚「歐亞安全不可分割」的憂患意識,示警戰爭可能迫在眉睫,必須做好準備,藉此激發北約國家的危機感,催促成員國積極落實6月下旬的峰會共識,儘速將國防支出提高至占GDP的5%,提升自我防衛力量。

不過呂特實在不需妄自菲薄,當前北約整體軍事力量相當可觀,英、法合計擁有超過500枚核彈頭,加上美國在大西洋彼端提供的強大核保護傘,應可對莫斯科構成具可信度的軍事嚇阻。而從普丁極力反對北約東擴,甚至不惜代價發動侵略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力求拓展地緣戰略的緩衝區,更凸顯出俄國對北約軍事力量的高度忌憚。

更重要的是,收復台灣可視為中國的核心利益,但是貿然進犯北約卻不是俄國的核心利益,說白了,普丁不會為了習近平的核心利益,或者是滿足其個人的政治野心,而配合中方行動攻擊北約,自取滅亡。就如同中國沒有出兵烏克蘭,反而加大利用俄國牽制美國一樣,「隔岸觀火、趁機牟利、不惜背叛」,確保自身利益最大化,才是對中俄「上不封頂」友好關係的最貼切形容。

設想未來中國武力犯台,普丁拒絕出兵北約甚至坐壁上觀都不足為奇。對中國來說,該憂心的是俄國非但不幫忙,反而背棄盟約,轉向美國靠攏,或是趁亂擴張在東北亞勢力,導致中國腹背受敵,恐怕是習近平的最大夢魘。

川普對普丁下達通牒 逼迫中俄攤牌

由於川普對普丁「說一套、做一套」的虛與委蛇做法感到不耐,宣布透過北約向烏克蘭提供包括愛國者飛彈系統在內的先進武器,並且要求俄國於50天內達成協議,否則將對購買俄國石油的國家祭出「次級制裁」。

川普立場雖轉趨強硬,但還是給予俄國50天的談判期,顯示仍無意對普丁趕盡殺絕,以免全面堵死美俄關係改善空間;畢竟儘速促使俄烏停火,防止中國持續利用俄烏戰事久拖牟利,才是川普的優先要務,而確保美俄關係及歐陸安全穩定,美國也才能集中心力對付中國。

中國近年趁便宜擴大進口俄國石油,以降低煉油成本,同時強化戰略儲備。根據中國國企中石化統計,2024年中國約19.6%石油進口來自俄國,俄國也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中國原油的最大進口國。因此,川普揚言對購買俄國石油的國家施加「次級制裁」,中國當然首當其衝。

中國前陣子好不容易才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框架,川普威脅再實施「次級制裁」,明顯是在迫使中國加強施壓俄國展開和談,如此勢將進一步削弱中俄互信;不斷擴大中俄矛盾、製造嫌隙,無疑是川普最希望達成的目的。

更要緊的是,一旦俄烏戰爭落幕或是至少先全面停火,中國恐怕無法再利用俄烏戰爭,將美國繼續拖進歐陸衝突泥淖,況且北約國家允諾將國防支出提高至占GDP的5%,並且承擔更多自我防衛責任,也大大降低美國遭歐陸戰爭牽連的風險。一個心無旁騖的美國,絕對是中國最懼怕的競爭對手,這才是川普最大的戰略盤算。

過去冷戰時期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俄同盟從來就不是鐵板一塊,雙方關係充滿算計、唯利是圖。川普對普丁下達50天與烏國和談的最後通牒,並威脅實施「次級制裁」,將是對號稱「上不封頂」的中俄關係一次重大試煉。

黃錦鐘為台灣國際事務與地緣政治分析師,曾於華盛頓知名智庫CSIS擔任訪問學者,專注於亞太區域政經情勢和美中台關係研究。他也是Facebook專頁「國際有關係 Global Insights NOW」的內容創作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俄冷淡应对特朗普“最后通牒” 消息人士:普京将继续打

德正
2025-07-15T16:12:08.278Z
美国总统特朗普警告,若俄罗斯在50天内未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美国会实施高额次级制裁。

(德国之声中文网)周二(7月15日),克里姆林宫对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乌克兰问题向俄罗斯总统普京发出的警告作出冷淡回应,称美国总统及北约近期的决定将被乌克兰方面视为继续战争的信号。

周一(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宫会晤北约秘书长吕特(Mark Rutte)时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在内的新一轮武器支援。特朗普还威胁称,如果50天内没有达成和平协议,将对所有俄罗斯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并对所有购买俄罗斯出口商品的国家征收“严厉”的次级关税。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对记者表示:“美国总统的声明非常严肃,其中一些是直接针对普京总统的。我们当然需要时间来分析华盛顿所说的一切。” 佩斯科夫指出,很明显的是,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所做的决定“在乌克兰方面不会被视为和平信号,而是继续战争的信号”。

“不可接受、毫无意义”

另两位俄罗斯高级官员则毫不客气地做出了回应。

俄罗斯前总统、现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表示,莫斯科根本不在意特朗普“戏剧性的最后通牒”。而俄罗斯外交副部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Sergei Ryabkov)则表示,向莫斯科发出最后通牒是“不可接受且毫无意义的”。

消息人士:普京不会为制裁所动

路透社引述三位接近克里姆林宫的消息人士透露,俄罗斯总统普京计划继续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直到西方接受他提出的和平条件。他对特朗普威胁实施更严厉制裁并不在意。并且随着俄军推进,普京对领土要求可能进一步扩大。

三位熟悉克里姆林宫高层思路的消息人士表示,普京认为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足以承受西方任何进一步的施压,普京并不会在西方压力下停止战争。他认为,俄罗斯已挺过西方迄今为止最严厉的制裁,因此即便面对美国威胁对俄罗斯石油购买国征收惩罚关税,也有能力承受新的经济压力。

普京:国家战略目标远比经济损失重要

“一直以来,普京认为,没有任何一方,包括美国,真正认真地就乌克兰和平的具体内容与他进行接触,所以他会继续打下去,直到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一位消息人士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因信息敏感要求匿名。

“普京重视与特朗普的关系,与美国特使威特科夫也有良好交流,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消息人士补充说。

一位熟悉克里姆林宫思路的消息人士指出,普京认为莫斯科的战略目标远比可能面临的经济损失重要,因此他并不担心美国威胁要制裁中国和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

另两位消息人士表示,俄罗斯目前在战场上占据主动,其战争导向型经济在关键军备产能(如炮弹)方面已超过美国主导的北约。

尽管面临严厉制裁与高昂的战争成本,俄罗斯总值2万亿美元的经济表现远好于西方及俄国内的普遍预期。俄罗斯经济部预测,2025年经济增长将放缓至2.5%,低于去年的4.3%。

“越吃胃口越大”- 普京或寻求更多领土

一位消息人士向路透社表示“胃口是吃出来的”(Appetite comes with eating),这意味着如果战争不停止,普京可能会寻求更多领土。其他两位消息人士也分别证实了这一判断。 

目前,俄军控制着乌克兰近五分之一的国土。包括2014年吞并的克里米亚、整个卢甘斯克地区、超过70%的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地区,以及哈尔科夫、苏梅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部分地区。

普京公开立场是:克里米亚和乌东四个地区已经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基辅必须从这些地区撤军,和平谈判才有可能开始。

消息人士称,普京可能会继续战斗,直到乌克兰防线崩溃,进而扩大其领土野心。“俄罗斯将依据乌克兰的弱点行事,”消息人士补充说如果俄军遭遇强烈抵抗,可能会在占领乌东四个地区后暂停攻势,“但如果乌军防线崩溃,那么俄罗斯将进一步夺取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苏梅和哈尔科夫。”

泽连斯基曾表示,俄罗斯的夏季攻势并未像莫斯科预期那样顺利。乌军高层承认俄军在兵力上占优,但表示乌克兰军队仍坚守阵地,并迫使俄军为其战国付出高昂代价。

特朗普:对普京“非常不满”

俄罗斯支持的亲俄分裂势力与乌克兰军队在乌克兰东部激战八年后,普京于2022年2月下令俄军进入乌克兰。美国称,这场战争已导致约120万人伤亡。是二战以来欧洲最致命的冲突。俄乌双方都未公布完整伤亡数据,莫斯科则将西方统计称为“宣传”。

特朗普表示曾表示希望被视为“和平缔造者”,他希望看到这场战争结束,并与普京至少进行了六次电话通话。特朗普称美国已为这场战争中花费了3500亿美元,他对普京感到“非常失望”

特朗普谈到普京时说:“我不想说他是个杀手(assassin),但他是个狠角色。”指的是前总统拜登在2021年的一次采访中称普京为“杀手”(killer)。

特朗普特别表达了对普京的不满,称其每次“谈论和平”后往往伴随着俄罗斯对乌克兰主要城市的新一轮空袭。他还暗示华盛顿将通过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武器来迫使莫斯科结束战争。

据《金融时报》报道,特朗普曾在私下鼓励乌克兰加强对俄本土纵深打击,甚至询问泽连斯基,如果美国提供远程武器,乌克兰是否有能力打击莫斯科。

特朗普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他“跟普京尚未了结”(not done with Putin),并认为乌克兰的和平协议“有望达成”。

“特朗普对普京几乎没有影响力”

与前任民主党总统拜登的立场截然不同,特朗普政府将这场战争定性为“美俄之间的代理人冲突”,并撤回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支持,同时提出可能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吞并。

普京则将这场战争描绘为莫斯科与西方关系的“分水岭”,他指责西方在苏联1991年解体后,通过北约扩张并插手包括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在内的俄罗斯势力范围,羞辱了俄罗斯。

一位消息人士认为,特朗普对普京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即使美国对俄原油买家加征次级关税,俄罗斯仍会找到其他方式将原油销售到全球市场。

“普京知道特朗普是个不可预测的人,可能会做出一些令人不悦的事情,但他正在努力规避惹怒特朗普。”该消息人士说。

另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未来几个月局势很可能进一步升级,并强调全球两个最大核国家之间紧张局势的危险。他预测,这场战争将继续进行。

次级制裁警告

俄罗斯《生意人报》(Kommersant)在头版引用莎士比亚《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中的经典台词“你也一样,特朗普?”暗指背叛:“乌克兰冲突的主要和平缔造者也加入了战争阵营。”

华盛顿一位白宫官员表示,如果50天内无法达成和平协议,特朗普打算对俄实施“100%关税”,并对那些俄罗斯购买石油的国家实施次级制裁。

 “我们可以采取次级制裁措施。” 特朗普表示,“可能是100%的关税或类似水平。我们可以不经参众两院通过就实施这些关税,但目前他们在制定的法案很可能也非常好。”

美国参议院100位议员中85人已联署支持一项法案,该法案将授权特朗普对任何帮助俄罗斯的国家征收最高达500%的关税。

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目前是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而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国。

中国回应次级制裁警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7月15日的记者会上回应称“中方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并称“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希望各方多做有益于劝和促谈的事。”

中国官媒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同日在北京会见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将落实其“同普京总统达成的重要共识”,“深入推进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

(综合报道)

 

欧洲在中美之间的平衡术

null 当远
2025-07-15T12:12:38.767Z
美国国务卿卢比奥(前排左二)于 2025 年7月11日在吉隆坡举行的第58届东盟外长会议及期间会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右二)

(德国之声中文网)上周,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峰会期间,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会见了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这场会面不同寻常,甚至本来就不该以这种方式举行——五年来,中国政府对卢比奥实施了严厉制裁:禁止入境、冻结资产、暂停一切与其及其盟友的经济活动。

但卢比奥对这些措施毫不在意。在加入特朗普政府内阁前,他是佛罗里达州共和党参议员,同时也是美国国会中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合组成的“美国国会-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CECC)成员。该委员会的法定职责是监督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法治发展,并会在每年向美国总统提交一份报告。

作为该委员会成员,卢比奥曾严厉批评中国政府香港镇压民主运动,以及在主要由穆斯林人口组成的新疆地区大幅压制公民权利。北京方面视这些言论为对“内政的干涉”,在美国对中国官员实施制裁后,中国将卢比奥列入制裁名单。

美中对抗加剧

上周五(7月11日),中美两国外长首次以闭门形式举行私下会晤。会后双方几乎没有对任何具体议题进行披露。中国官媒事后报道称会谈“积极、务实且富有建设性”。在次日(7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王毅用四个关键词总结了他眼中此次会谈的重要成果:“加强接触、防止误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但他并未透露卢比奥是否仍在中国制裁名单上。

卢比奥在会后证实,华盛顿和北京都有“强烈意愿”促成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两国外长的会面通常被视为国家元首访问的先兆,不过目前尚未确定具体日期。

美国政府呼吁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2025年4月草案)

太平洋世纪的到来

20世纪的大国政治以大西洋区域为中心,而到2025年可以清晰预见,重心将转向太平洋地区。因此,政治学家称本世纪为“太平洋世纪”。

尽管美国仍是超级大国,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目标是,到204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普华永道(PwC)在2025年初发布的一项研究中预测,中国将在未来30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种争夺对世界主导地位的竞争正在重塑当今世界格局。华盛顿与北京相互视对方为对手,其后果便是贸易战、全球军备竞赛以及不断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中国护卫舰于2025年2月在澳大利亚沿海进行军事演习

欧盟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美国正借用“强者的权利”,迫使经济实力较弱国家屈服于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上周六(7月12日),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商品征30%关税。据德新社报道,虽然钢铁和铝产品不在本轮加税之列,但这些产品本身早已面临高额关税——美国对来自欧盟的汽车及零部件征收25%关税,对钢铁与铝征收的关税高达50%。

对此,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将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保护欧盟利益,包括采取反制措施。同时,她也愿意推动达成“协议”。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Maros Sefcovic)计划于周一(7月14日)与美方谈判代表进行会谈。

德国工商联合会(BDI)执委会成员沃尔夫冈·尼德马克(Wolfgang Niedermark)发出警告,威胁称加征关税将“损害经济复苏和创新能力”,也会破坏对国际合作的信心。作为出口导向型国家,德国与中国一样依赖自由贸易。

美国:伙伴、竞争对手、还是劲敌?

如今的问题是:欧洲到底该信任谁?是这个过去的老盟友,现在却在全球化道路上设置障碍的美国?还是正在崛起、尽管意识形态上有差异但却寻求与欧洲更加密切合作的中国?

来自西班牙智库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Elcano Royal Institute)的中国问题专家保拉·奥利弗·洛伦特(Paula Oliver Llorente)与米格尔·奥特罗-伊格莱西亚斯(Miguel Otero-Iglesias)大胆抛出了这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如今的美国对欧盟而言是否同时是“伙伴、竞争者与对手”?这个表述原本是欧盟对中国关系的定义,并被德国政府于2023年纳入其对华战略中。

两位专家指出:“欧盟目前难以将这种概念性的定义转化为具体一致的政策行动。”在美中对抗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不确定性已成为欧盟战略定位的主导因素”。

他们认为,欧盟与美国在对中国的威胁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美国将中国视为“霸权竞争者”和“生存性威胁”,而欧盟则寻求与中国建立“平衡的全球伙伴关系”。因此,欧洲必须制定差异化的风险缓解战略,以减少对中国在关键领域的依赖。

德国面临“历史性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国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的中国问题专家克劳迪娅·韦斯林(Claudia Wessling)与伯恩哈德·巴尔奇(Bernhard Bartsch)指出,特朗普政策与美中冲突已对德国构成“历史性挑战”。长期以来对与美国之间可信赖合作的坚定信念,已经开始动摇,“一切照旧”已不再适用。

问题在于:若德国与中国走得太近,势必激怒华盛顿。美国目前在欧洲战后安全体系中仍不可或缺。特别是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变得更加关键。德国联邦政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在一个受地缘政治主导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应对国内社会的日益两极分化。

尽管德中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但两国关系已开始降温。上周,德国外交部已召见中国驻德国大使邓洪波,原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艘护卫舰在红海对欧盟监控任务中的一架德国军机使用了敌意激光照射。德国提出抗议,中国则否认指控,称这艘护卫舰当时位于亚丁湾,而非红海。

德国政府于2023年出台的中国战略以“去风险”为核心,倡导降低依赖性。许多企业随后不仅在中国,也在美国投资。但韦斯林与巴尔奇两位专家指出,德国企业现在意识到,这种“双线战略”可能与德国经济利益背道而驰,并可能引发危机,如出口下降与就业流失。因此,“正确地去风险”可能对德国政府而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布鲁塞尔与北京关系重启?

7月底,欧中峰会将在北京召开。北京寄希望于通过此次会议重启与欧洲的关系。尽管美国尚未公布对华新关税的具体税率,但从其亚洲主要盟友——日本和韩国——从8月1日起将面临25%的进口税已经可以预见,对华的关税税率恐怕只高不低。

如果美中爆发贸易战,欧盟市场很可能将被动吸收中国的过剩产能。美国甚至可能将由中国直接投资、在欧盟生产的产品也视为中国商品,从而对其征收高额关税。

对此,洛伦特与奥特罗-伊格莱西亚斯呼吁: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团结一致,减少对中依赖。然而,不同国家与美中之间的关系各异,它们对全球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的依存度也不同。这种“固有的异质性”使其在外交政策上也趋于分化。

“欧盟离不开伙伴关系,包括与中国的合作,”这两位西班牙专家总结道,中国必须向欧洲企业开放市场,“这不仅需要承诺,更需要具体行动。”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黄仁勋带来“非常非常好的消息”: H20芯片解禁

德才
2025-07-15T10:45:06.794Z
针对H20解禁,黄仁勋说,“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这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消息”。图为黄仁勋6月在巴黎的VivaTech 2025大会现场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周二(7月15日)接受央视、凤凰卫视等中国媒体采访时,英伟达联合创始人、CEO黄仁勋宣布了H20芯片解禁的消息,表示华盛顿已经批准了其出口许可,英伟达将开始向中国市场出货。

“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这真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消息”,黄仁勋说。

此外,黄仁勋也透露英伟达将发布一款名为RTX Pro的新GPU显卡。他说,这款显卡“非常重要,它是专为数字孪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图形处理设计的”。

专供中国的H20

总部位于加州的英伟达(Nvidia,又译作“辉达”)是芯片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生产世界当前最先进芯片。华盛顿因担心北京可能利用尖端芯片增强其军事实力,对英伟达向中国出口进行限制。

早在拜登总统任期内,美国就已经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市场出口最先进的AI芯片。为规避美国政府的出口限制,英伟达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了H20芯片。这款“特供中国”的芯片诞生于2023年底,其性能略逊于当前最先进的芯片。

据路透社今年2月底报道,随着许多中国企业开始部署开源的DeepSeek模型,英伟达H20芯片的市场需求暴增。

然而随着特朗普政府今年4月出口许可进一步收紧,H20被禁止销往中国。

相关图集:不能输给中国:美国采取了哪些限制措施?

10年内禁止在华投资半导体: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年芯片和科技法案》。该法案包括对芯片行业527亿美元的补贴、对半导体和设备制造25%的投资税收抵免等扶持政策。其最受瞩目的条款之一是,禁止获得联邦资金的公司在中国生产先进制程芯片,期限为10年,违反禁令的公司,需要全额退还联邦补助款。换言之,拿了美国政府补贴的资金,10年内不能在中国投资半导体产业。
禁止对华出口尖端芯片: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公布《出口管制条例》(EAR),一年后再度收紧,尤其针对向中国出口高性能芯片和半导体制造相关事宜。重点管控的目标是被用于数据中心的尖端芯片以及用于训练AI的大模型芯片。美国商务部将逐案调查酌情发放出口许可证。这一背景下,2023年10月美国禁止了英伟达(Nvidia)向中国输出先进芯片。
要求盟国配合限制出口芯片制造设备:2022年10月美国宣布对芯片制造设备的对华出口实施新的限制。此后荷兰的阿斯麦(ASML)和日本的东京电子(Tokyo Electron)跟进宣布配合美国的限制政策。这些国家如果不严格控制对华出口,华府会动用《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全面阻止相关产品的销售。此前的2022年8月,所有美国设备制造商都收到了商务部的信函,通知他们不要向中国供应用于14纳米或以下芯片制造的设备。
钢铝关税25%:2024年5月14日,拜登总统宣布,对战略性行业加征关税,这些行业包括钢铁和铝。华府启动《贸易法》第301条款,从2024年开始对钢铁和铝产品的关税从目前的0% - 7.5%提高至25%。
半导体关税50%、电动车100%:白宫划定的战略性行业也包括半导体、电动车以及太阳能产品。半导体产品的关税将于2025年从25%提高至50%。电动汽车的关税将于2024年从25%提高至100%。锂电池以及电池部件的关税从2024年其从7.5%提高至25%。太阳能电池板的关税将在2024年从25%提高到50%。
起重机、医用口罩手套加征至25%关税:此外,港口起重机的关税从今年起从0%提高至25%;注射器和针头的关税将从0%提高至50%。一些医疗用品如呼吸器和口罩,其关税将从0%-7.5%提高至25%。橡胶医用和外科手套的关税将在2026年从7.5%提高至25%。
哪些法案还在路上?:美国国会夏季休假结束后,众议院将率先讨论并通过一系列涉华法案,其中包括降低对中国生物技术的依赖、禁止中国电动汽车和无人机、限制中国公民购买农田以及恢复一个旨在消除剽窃美国知识产权的项目。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不能输给对手中国”的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众议院投票过后,还要按程序再经参议院表决通过。

据法新社报道,英伟达本周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提交再次销售英伟达H20 GPU的申请”,“美国政府已经向英伟达保证将授予许可,英伟达希望尽快开始交付。”

今年5月在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上,黄仁勋赞扬美国总统特朗普取消部分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管制的决定,并称先前拜登政府的管制规则是失败的。

在此次中国之行前,黄仁勋也先与特朗普会面。据美媒CNBC、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两人7月10日在白宫会面。不过迄今没有两人这次会晤的具体内容传出。

今年以来第三次访华

黄仁勋在上周末开启了他本次中国行。据《金融时报》等媒体报道,黄仁勋此行会与中国高层会面,并计划出席7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

中国媒体也报道了黄仁勋周三参加链博会的消息,并注意到黄仁勋周一(7月14日)在北京35度高温下穿着标志性皮衣与雷军微笑合影的社媒照片。在报道中,中国官媒特别强调这是黄仁勋今年以来第三次访华,此前两次分别在今年1月和4月。

黄仁勋今年4月17日突然到访北京,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任鸿斌举行会谈。据中国官媒报道,黄仁勋在会谈中表示,中国是英伟达非常重要的市场,希望继续与中国合作。

另外,黄仁勋也在今年1月现身中国多个城市,同样表达了继续和中国合作的愿望。

中国是英伟达至关重要的市场,但近年来,美国的出口限制让英伟达在中国市场面临来自华为等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

在黄仁勋开启本次中国之行前,来自美国共和党以及民主党的美国参议员向其发出警告,敦促黄仁勋在中国期间避免与那些同中国军方、中国情报机构关系密切的企业代表接触,还要求黄仁勋避开那些受到美国芯片出口管制的中国公司,以防破坏美国芯片出口管制。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至今,赢了吗?

"中国芯":“中国芯”的提法在2000年代初就已开始传播。背景是中国在芯片方面长期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状况,令领导层对半导体领域的科技依赖性感到担忧,计划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和装备材料产业链能级。在新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出现了一批集成电路研发创新机构。
浮夸造假:2006年的“汉芯”造假丑闻,给这场轰轰烈烈的科技创新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被查出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这一事件所凸显的急功近利的浮夸现象,始终伴随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大基金”投入巨资:2014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扶持芯片产业的“大基金”。 第一期募资1387亿元,2019年二期募资2041.5亿元,2023年推出的第三期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受资助的公司包括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但一些分析人士指该基金主要在幕后运作,投资标准不够透明;此外技术创新的进展可能被夸大,许多投资未能取得成果。
为了不被“卡脖子”:2020年以来,美国逐步扩大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并联手日本、荷兰等国,更大范围封锁半导体制造设备输入中国,例如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中国欲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意愿更加迫切。在响应习近平号召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造芯”运动中,一再出现资金使用不当和烂尾项目。2022年的芯片产业反腐风暴中,多名芯片大企业高管被调查。
华为、中芯实现突破?:2023年8月,被美国“断供”芯片的华为推出新款手机Mate 60 Pro (图)。专业机构拆解分析判断该手机使用的是华为海思设计、中芯国际(SMIC)制造的“麒麟9000s”7纳米芯片。虽然在去年就有报道称中芯“制造”出了7纳米芯片,但业界人士分析,这次仍是通过14纳米制程重复曝光生产出7纳米芯片,而这种工艺决定了其产量和良品率不高,但成本高,尚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要求。
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2023年9月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家计划构建一个由粒子加速器驱动的巨型芯片工厂。这项新技术如果成功,将有可能使中国在半导体芯片行业中超越美国的制裁,走上芯片自产的道路。报道称,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突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并预示着半导体行业可能出现的巨大转变。但中国整体经济面临的巨大下行压力,也将给芯片科研进行融资的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道阻且长: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先进的芯片产业链需要巨大投入,但又非仅靠资金就能实现。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曾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芯片行业仅仅跟随性发展,就涉及巨大的投资。若要站在世界领先水平,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研发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且充满风险。这需要给企业家以长远而稳定的预期;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透明、公开的科研体系,远非一蹴而就之事。”

中国经济上半年增长5.3% 下半年面临更大挑战

德才
2025-07-15T09:51:33.385Z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表示,强劲的外贸数据可能提前释放了需求,使得下半年面临更大挑战。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二(7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2%,略低于第一季度的5.4%

德新社指出,这一表现使得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达到5.3%,有望实现政府设定的“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

经济学家们表示,尽管中美之间持续存在贸易紧张局势,但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5月中旬,中美代表达成休战协议,暂停了互征关税的升级,为进一步谈判创造条件。

分析人士指出,出口商在当前的谈判窗口期内加快发货节奏,而消费则受到政府刺激政策的提振。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这种增长可能难以持续,强劲的外贸数据可能提前释放了需求,使得下半年面临更大挑战。

欧亚集团中国区总监王丹说,“房地产危机仍是地方政府财政的一个中期主要拖累因素”。通缩风险和疲软的消费者信心继续对国内需求构成压力。

中国政府也对电动车、太阳能和电池等行业日益激烈的价格战表示担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6月底的一次高层会议上呼吁遏制“无序竞争”。

分析人士指出,国家补贴和产量目标推动了产能过剩,供给超过需求,企业利润被严重挤压。

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承认,中国仍将面临外部不确定性和国内压力,但他表示,上半年的强劲表现为全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欧洲应用经济研究中心(Prognos research institute)的数据,尽管全球局势紧张,中国企业目前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约为德国企业的两倍。中国出口占全球总量的16%,而德国为8%。

专家预测,随着美国不断加强贸易壁垒,中德之间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德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賴清德傳將訪巴拉圭、過境美國 北京:反對「竄訪」

null 周子馨
2025-07-15T08:55:21.121Z
消息人士稱,台灣總統賴清德即將在今年8月出訪中南美洲友邦,期間將過境美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路透社報導,巴拉圭總統貝尼亞(Santiago Pena)週一(7月14日)在該國首都亞松森的一場雙邊投資會議上表示:「我們懷著期待與滿滿的熱情,準備在30天後迎接賴總統的到來。」

貝尼亞補充說:「這是為了向世界展示,小國也有能力成為全球的重要參與者。」據悉,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也出席了這場會議。巴拉圭是台灣僅有的12個邦交國之一,也是台灣在南美洲唯一一個邦交國。

台灣媒體「聯合新聞網」週二引述消息人士報導,賴清德將在下個月出訪台灣的中南美洲邦交國,分別為巴拉圭、瓜地馬拉與貝里斯,期間將過境美國紐約及德州達拉斯。

台灣總統府未證實相關報導,稱目前「沒有相關說明」,如果有確定安排會適時對外公布;台灣外交部稱,目前沒有元首出訪的相關資訊;美國國務院亦未回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週二在例行記者會中回應,美方必須嚴肅考慮台灣問題對於中美關係的敏感性,應謹慎處理,並說「中國一貫反對台灣領導人以任何形式、任何藉口『竄訪』美國的行為」。

自今年初美國總統川普就任以來,賴清德尚未過境或正式訪問美國。不過他在去年底前往太平洋地區時,曾經過境夏威夷關島

相关图集:台湾正副总统的过境外交

往返巴拉圭途中「低调」过境:2023年8月,台湾副总统赖清德前往巴拉圭参与新任总统就任典礼,去程过境美国纽约,回程则短暂停留旧金山。赖清德身为民进党党主席,也是下届总统选举的热门候选人,他此行保持「低调」、未安排与美国国会议员见面,但仍引发中国官方强烈不满。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谴责赖清德「窜美」,称其「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是彻头彻尾的『麻烦制造者』」。台湾外交部则回应称中国无权干涉民主国家正常交往,没有理由过度反应。
过境美国 会晤麦卡锡:台湾总统蔡英文2023年3月底至4月初访问拉美邦交国,途中顺道停留美国纽约和洛杉矶,并且与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在洛杉矶见面,这也是几十年来在美国领土会见台湾领导人的最高层级美国政治人物。当时中国外交部对此批评道:「针对美台勾连的严重错误行径,中方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据华府智库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统计,虽然台湾总统自1994年就有过境美国纪录,但在蔡英文任内,停留美国的时间明显更长,且她每次访问都会过夜,参与的活动也更丰富。
路途遥远 必然经停:蔡英文总统并非首次利用过境美国的机遇与美国高层开展互动。台湾为数不多的邦交国中,许多都位于拉美,离东亚地区路途遥远,航程往往比经乃至突破普通民航飞机的极限。因此,台湾领导人出访拉美,通常都会经停美国。图为2017年蔡英文过境夏威夷珍珠港。
三角关系风向标:台湾领导人在过境美国期间受到什么样的待遇、与谁会晤,自然也成为了台美、中美、两岸关系的风向标。图为2018年3月,蔡英文在加州里根总统图书馆与美国新墨西哥州长马丁内兹会面。
足迹遍布全美 独缺首都:自2016年上任总统以来,蔡英文过境的美国城市包括纽约、迈阿密、休斯顿、丹佛、旧金山、洛杉矶等。不过,台湾领导人从来没有在任内到过美国首都华盛顿。图为2019年7月,蔡英文抵达纽约时与前来机场的台湾侨民合影。
美国专门修法:台湾的过境外交始于1994年。时任总统李登辉借访问拉美之机,经停夏威夷,但是美国为了避免激怒中国,只允许机上人员上厕所、加油,但是不予“过境签证”。后来,美国专门为此修改法律,并且在1995年允许李登辉过境。图为李登辉总统1995年6月在纽约州雪城汉考克国际机场发表演讲,多名国会参议员出席。
私人行程 官方礼遇:李登辉的这次过境,是以“私人访问”的名义,受邀前往其母校康奈尔大学进行演讲。不过美方全程予以礼遇,这也触怒了北京,间接引发了之后的台海飞弹危机。
“麻烦制造者”不受欢迎:陈水扁总统的美国过境待遇则相对较低。当时,在反恐等多个议题上需要中方协助的小布什政府,视独立色彩鲜明的陈水扁为“麻烦制造者”,其过境地点也时常被迫选择在阿拉斯加等偏远地区。甚至还发生过专机起飞后美方通知不予过境的事件。
马英九外交休兵:马英九2008年上台后,两岸关系、台美关系均明显好转,同时期的中美关系也相对较好,因此美方给予马英九的过境待遇同前任陈水扁相比也显著提高。北京与台北在马英九任内达成了“外交休兵”的默契,因此马英九在过境时相对低调,北京也对此鲜有抗议。不过当时在野的民进党则抨击马英九低调过境美国为“自我矮化”。

影響川普與習近平會晤?

由於從台灣前往中南美洲的距離遙遠,過去台灣總統出訪中南美洲友邦時,通常會在美國領土「過境停留」。北京的一貫立場是譴責台灣總統過境美國的行為,並表示堅決反對台灣與美國之間的任何互動。賴清德可能在8月出訪巴拉圭期間過境美國的消息,也被預期會激怒北京。

《南華早報》15日引述不具名人士說法指,美國有可能擔心這影響到川普與習近平的雙邊峰會,因此拒絕賴清德的過境計劃。該報導稱,有消息指美中領導人可能今年10月底或11月初在韓國舉行的APEC峰會期間,在韓國慶州或北京會晤。

美國前國安委員會成員、中國問題分析師穆恩(Jeffrey Moon)表示,賴清德的行程必須要非常謹慎處理,避免對中美峰會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穆恩指出,若賴清德維持過往台灣領導人過境美國的標準做法、不參加政治會議或發表政治言論,那可能就不會干擾到中美雙邊關係,「中方會密切關注他的言行」。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川普下最後通牒 揚言對俄施加次級制裁

null 周子馨
2025-07-15T04:58:07.851Z
川普週一警告,俄羅斯若不在50天內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就將對俄羅斯實施新制裁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川普週一(7月14日)表示,若俄羅斯在50天內無法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他將對莫斯科實施100%「非常嚴厲」的「次級關稅」。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駐北約大使惠特克(Matt Whitaker)解釋,川普指的是「次級制裁」,也就是針對購買俄國能源的第三國徵收關稅,藉此在國際上進一步孤立莫斯科,也標誌著川普政府對俄羅斯政策的重大轉變。

川普也再次對俄國總統普丁表示不滿:「我跟他的對話都很愉快,但到了晚上飛彈又開始發射……這場戰爭就是一直持續、沒完沒了。」

川普過去長期以來不諱言對外展現他與普丁的好關係,並多次宣稱俄羅斯比烏克蘭更願意達成和平協議。他還曾指控澤倫斯基拖延戰爭,甚至稱他為「沒有選舉的獨裁者」。

然而,俄羅斯繼續對烏克蘭平民區發動空襲,川普推動俄烏停火的耐心也明顯耗盡。今年4月,川普曾呼籲普丁停止攻擊基輔地區,隨後又在社群平台上批評普丁:「根本是瘋了!」

川普週一在白宮會晤北約秘書長呂特

儘管川普過去曾批評援助烏克蘭是在浪費美國納稅人的錢,但川普的親密盟友、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13日在CBS「面對全國」節目中表示,「你會看到武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送往烏克蘭」,稱這場衝突正接近一個轉捩點。

格雷厄姆還說:「普丁最大的誤判之一,就是試圖操控川普。你等著看吧,未來幾天和幾週,將會出現大規模的外交努力,逼普丁上談判桌。」

俄羅斯議員科薩切夫(Konstantin Kosachev)則稱川普的制裁威脅,目前為止都「只是空談」;針對美國和北約軍援烏克蘭的計畫,他則稱「唯一的受益者就是美國的軍工複合體」。

曾在今年2月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與美方官員舉行會談的俄國國際投資特使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也在Telegram上表示,相較於「注定失敗的壓力手段」,美俄之間更應該展開建設性對話。

經濟施壓與關稅計畫

川普宣布次級制裁方案的同時,美國兩黨議員也正在推動一項法案,授權川普政府對俄羅斯實施類似措施。

這項草案將提高對俄制裁,並授權川普政府對從購買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出口商品的國家,加徵500%的關稅,但川普尚未明確表態支持。他週一表示:「我不確定我們是否需要這項法案。它可能很有用,但我們得觀察看看。」

長達3年多的俄烏戰爭期間,西方國家切斷了與莫斯科對外的大部分金融管道,但未能限制俄羅斯向其他地區出售石油,讓莫斯科仍能繼續向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出口,賺取數千億美元的利潤。

維也納國際經濟研究所(WIIW)俄羅斯專家阿斯特羅夫(Vasily Astrov)向DW指出,跨黨派議員提出的制裁法案主要應是針對中國和印度。

阿斯特羅夫表示,「中國現在是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24年約占其進口的40%和出口的30%,且軍工產業的關鍵進口產品都經中國和香港進行。

印度在支撐俄羅斯經濟方面也具關鍵作用,因為印度和中國共同吸收了「俄羅斯一半以上的石油出口」。

根據芬蘭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數據,自2022年12月5日歐盟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以來,中國購買了47%的俄羅斯原油出口,印度占38%。

相关图集:俄乌战争三周年

威胁加剧:2021年底的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军队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罗斯小镇叶利尼亚(Yelnya)附近集结,该镇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21年11月11日,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要入侵乌克兰。但此举未能阻止普京。2022年2月24日普京下令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向乌克兰境内发动火箭弹袭击:2022年2月24日的军事行动中,多枚火箭袭击了乌克兰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辅、敖德萨(Odesa)和哈尔科夫(Kharkiv)。基辅一座军事大楼被击中后着火。尽管莫斯科方面坚持称之“特别军事行动”,但事实上一场全面战争已经爆发。
布查大屠杀:数周之内,乌克兰军队成功将俄军赶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军撤离后,战争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区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杀的影像传遍了全球。当局报告称,布查地区共有超过 1100名平民被杀。调查人员表示,此次大屠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暴行。
生活被摧毁:根据莫斯科方面的说法,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原本只打算持续三天时间。然而三年过去了,战争仍在继续。根据智库“战争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报告,目前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约20%的领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5月的顿涅茨克(Donetsk)。
“公然违反国际法”——俄罗斯在吞并地区举行“公投”:2022年9月,俄罗斯单方面吞并了乌克兰四个地区——卢甘斯克(Luhansk)、顿涅茨克(Donetsk)、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赫尔松(Kherson),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一年后,这四个地区被纳入俄罗斯地区选举。在一次被称为“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投票中,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在四个地区均以超过 70%的得票率获胜。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乌克兰战争导致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欧洲爆发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据联合国统计,乌克兰境内有370万人因战争流离失所,超过600万人向西逃往欧洲,主要前往波兰和德国。
马里乌波尔——乌克兰抵抗的象征: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围攻长达82天。该市遭到猛烈轰炸,最后乌克兰守军被围困在钢铁厂内。俄罗斯轰炸一家医院后,一张孕妇被紧急撤离的照片震惊世界。这张照片由乌克兰记者拍摄,后来凭借纪录片《马里乌波尔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获得奥斯卡奖。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克里米亚大桥(Crimea Bridge)全长19公里,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连接俄罗斯南部与克里米亚半岛。2022年10月,乌克兰发动爆炸袭击,导致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货运列车上7个油罐被点燃,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坍塌。2023年7月,克里米亚大桥再次因乌克兰军队袭击而受损。
环境灾难: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坝(Kakhovka Dam)发生爆炸,导致水库中的水涌入第聂伯河(Dnipro River)。乌克兰和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行为,但事发时该大坝是由俄罗斯控制。这场洪水引发了一场环境灾难,摧毁了数千座房屋,可能还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事后有记者发现,俄罗斯方面故意少报了死亡人数。
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了系统性打击。研究人员指出,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一年后,乌克兰76%的热力电厂被摧毁。至2024年9月,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乌克兰电网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范围停电,尤其在冬季,大规模停电也令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袭击俄罗斯领土:2024年8月,乌克兰武装部队首次对俄罗斯境内发动攻势,在边境,乌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并一度控制了库尔斯克地区(Kursk)约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后,三分之二占领区域重被俄军夺回。
无人机之战: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监视和定点攻击。专家表示,目前乌克兰战场上至少有100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大小从玩具到小型飞机不等。2024年3月,乌克兰宣布,年产无人机可达400万架。
战争造成巨大破坏:三年战争给乌克兰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许多城镇因遭到俄军炮火袭击如今已成“鬼城”。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博戈罗季奇内镇(Bohorodychne)于 2022年6月遭受俄军猛烈攻击,现在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生活仍在继续:并非整个乌克兰都处于战争前线。在远离战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继续。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照常营业,人们通过安装发电机来应对停电。
美国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存疑: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战争。然而,他至今未能实现这一承诺。无论是特朗普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他近期施压乌克兰让其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还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战(特朗普称其为“未经选举的独裁者”),都引发了乌克兰及其盟友对美国是否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担忧。

歐洲盟友將為援烏武器買單

週一,川普在白宮會晤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時透露,歐洲盟國將為烏克蘭購買「數十億美元」的美國軍事裝備,其中包含川普此前宣布的「愛國者」防空系統。這對烏克蘭抵禦俄羅斯無人機與飛彈攻擊至關重要。

此前,美國五角大廈曾以國內庫存短缺為由,一度暫緩對烏軍援。

呂特表示,德國、芬蘭、加拿大、挪威、瑞典、英國和丹麥將參與購買並供應烏克蘭武器,部分武器將會先送達烏克蘭,之後再由這些國家向美國補購。

德國政府發言人科內利烏斯(Stefan Kornelius)回應,德國已提議出資為烏克蘭提供2套「愛國者」防空系統。此前,德國已從國內庫存向烏克蘭援助3套「愛國者」系統。

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Boris Pistorius)週一也啟程前往華盛頓,準備與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會晤。出發前,皮斯托里烏斯對媒體表示:「我們決心承擔歐洲在威懾與防衛上的更多責任,同時也認識到,美國的貢獻對我們的集體安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週一晚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社群媒體上表示他已與川普通話,兩人討論了「必要的手段與解決方案,以更好地保護人民免於俄羅斯攻擊,並強化我們的防線」。他也補充說,川普「同意更頻繁通話」,並協調雙方未來的行動。

澤倫斯基在Telegram上說:「我們希望美國發揮領導作用,因為很明顯,莫斯科不會自己停手,除非它的野心被武力制止。」

DW記者Thomas Kohlmann對此文有貢獻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印度外長時隔5年訪中:解決邊境摩擦是互信基礎

德闻
2025-07-15T03:55:53.262Z
印度外長蘇杰生這次出訪中國將參與上海合作組織的天津會議。

(德國之聲中文網)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週一在北京先後會見了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和外長王毅。這是他5年來第一次造訪中國;蘇杰生表示,解決中印邊境的摩擦並維持和平,是兩國互信的基礎。

路透社報導,蘇杰生說中印兩國過去9個月內在實現關係正常化上取得「良好進展」,重要的是兩國繼續推動邊境爭端緩解、撤軍,並且應避免具限制性的貿易措施和壁壘。

據《印度快報》等印媒引述,蘇杰生表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國際局勢非常複雜,印度和中國身為鄰國和主要的經濟體,公開交換意見和觀點非常重要。」

蘇杰生也在X平台發文稱注意到兩國關係有改善,「相信此次出訪也會繼續保持這樣的正面發展」。

王毅則提到兩國領袖去年在俄羅斯喀山的會晤。根據中國外交部聲明,王毅稱雙方當時達成了重要共識,「為中印關係改善和發展指明方向……中印關係保持改善發展勢頭,來之不易,值得珍惜」。

王毅還表示,中國將加強跟印度的溝通協調,「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全球產供鏈穩定和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

中印關係在2020年急轉直下,當時雙方軍隊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了40多年來最血腥的武裝衝突,此後兩國軍事對峙達4年。直到去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印度總理莫迪出席喀山金磚峰會時,在場邊舉行5年首次正式會談,兩國關係逐漸解凍。

相关图集:中印边境冲突的渊源

中印2000公里边境, 12万平方公里纠纷:中印边界总长近2000公里,另外还有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存在领土纠纷。有领土纠纷的边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东段(650公里)3个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锡金北部发生冲突(中段);6月16日,中印在拉达克的巴勒万河谷(西段)发生士兵肢体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至少印方称有20名士兵死亡。
麦克马洪线:马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东段线)是一条英国探险家测量印度时画下的一条英属印度同西藏之间的边界。1914年,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会议,由于中华民国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麦克马洪线、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议的独立转而也放弃承认麦克马红线,结果中藏均没有签署《西姆拉条约》。印度和缅甸则认为麦克马洪线是历史疆界。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把它看作是实际控制线。1962年中印之战中,中国军队虽然一度占领了该地重镇达旺,但后来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
藏南(印度:阿鲁纳恰尔邦): 藏南在印度被称为“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东段线),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它的西面是不丹,东面是缅甸,向南是印度,北边是中国的西藏。中国称该地为藏南,属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不过,按照“麦克马洪线”的划分,该地属于印度,印度也实际控制该地,只是藏方以及中华民国当年均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这一路线。1948年,刚刚独立的印度开始派兵进入这个地区,1960年,印度完全占领了麦线以南部分,中国控制麦线以北。1972年,印度在该地成立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该区改为“阿鲁纳恰尔邦”。
锡金问题:英国于1887年强占锡金国,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独立之后的印度称为锡金的保护国,1975年正式将其纳为“锡金邦”。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后,北京承认新德里对锡金的主权,同时印度亦承认中国对西藏主权。2005年之后中国出版的地图上已不再将锡金标注成主权国家。
1962年中印之战: 印度总理尼赫鲁大败:1960年4月,中印两国政府为寻求解决领土争端,由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会谈,但未取得共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当年10月20日从边境的东西两处同时发起进攻时,兵力是印度军队的5至10倍。中国军队当时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鲁纳恰尔邦省和喜马拉雅地区。整个战争延续了一个月,总共造成2000人丧生。1962年11月20日,中国单方宣布停火,并撤至麦克马洪线后20公里处。战争之后中印关系因边界冲突走入低谷。
中印关系改善,甘地总理开启总理互访: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与邓小平会晤。这是34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被看作是中印关系经过多年的紧张期之后开始转暖的标志。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 Narasimha Rao)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次访问标志着中印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印双方共签署了5个有关和平解决边境冲突的协定。
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习莫频繁会晤:自2003年中印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以来,双方已举行22轮特代会晤。印方的特别代表是国家安全顾问,中方最高代表则多为外交部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之间的互动相当频繁。
2017年中印洞朗地区对峙: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国和不丹之间存有争议的地区,印度也从未对该地宣示过主权。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权”为由,派兵越过中印边界,阻止中国在那里修筑公路,形成同中国军队长达71天的对峙。不丹是中国14个邻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其国家的外交权和防务权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总理身份第一个访问的国家便是不丹。
2020年中印冲突又起:5月5日,在位于拉达克地区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错湖(Pangong Tso lake,西段),中国和印度军方人员相互投掷石块、木棒、铁棍等,双方都有人员受伤。5月9日,印度锡金邦那图拉山口(中段),中印军人相互投石并发生肢体冲突,有数十人受伤。 6月16日,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西段)的中印士兵冲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与解放军的冲突中死亡。当天稍晚时,印度军方宣布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数提升至20人。

今年6月,印度防長辛格(Rajnath Singh)在青島參加上海合作組織(SCO)會議時,曾與中國防長董軍會面。會後印方發聲明表示,針對邊境爭端應尋求永久的解決方案。

蘇杰生此行將出席上合組織在天津舉辦的外長會。上合組織包含10個成員國,中國將之定位為與西方聯盟抗衡的力量,持續推動成員國在安全、貿易和科學等領域加深合作。不過,印度同時也加入了西方主導的同盟,包含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包含印度、美國、日本和澳洲。

除了邊境爭端,中印之間也存在其他分歧。流亡印度的第14世達賴喇嘛本月初在達蘭薩拉度過90歲生日,宣布將延續轉世制度,按照歷史傳統尋訪、認證,「任誰皆不具備認證轉世的正當性,這一原則永遠不會改變!」

印度議會與少數民族事務部長李繼竹(Kiren Rijiju)也表態支持達賴喇嘛的傳統轉世制度:「沒人有權干涉或決定達賴喇嘛尊者的繼任者是誰,只有他本人或他的機構有權做此決定。」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7日要求印度「認清十四世達賴的反華分裂本質」,並避免為此破壞中印關係。

13日,中國駐印度使館發言人Yu Jing在X平台發文,批評有些戰略與學界人士針對達賴喇嘛轉世發表了「不當言論」、跟印度政府的官方立場背道而馳。該貼文以拼音Xizang來稱呼西藏,而非國際上一般使用的Tibet一詞,並把西藏議題形容為「中印關係之中的一根刺......打西藏牌,必會自討苦吃。」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欧盟应对美国关税:“希望达成公平协议,但也做好反制准备”

德才
2025-07-14T15:16:21.406Z
上周六(7月12日),特朗普宣布欧盟将从8月1日起面临30%的关税。欧盟各国贸易部长本周一(7月14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磋商应对方案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一(7月14日),欧盟各国贸易部长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欧盟商品征收30%关税的决定,以及是否应对华盛顿采取更强硬立场。尽管双方仍在就避免贸易升级进行谈判,特朗普依然决定推进这一关税措施。

特朗普近日已向多国领导人发出信函,通知他们自8月1日起拟对其商品加征新一轮高额关税。上周六,特朗普宣布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墨西哥和欧盟将从8月1日起面临30%的关税

特朗普表示,若欧盟在8月1日前无法与美方达成协议,美国将对欧盟27国实施大范围关税,此举令数月来的艰苦谈判陷入混乱。与此同时,特朗普对其4月2日首次宣布的“对等关税”措施90天缓冲期进行了延长。

“与美贸易逆差构成国家安全威胁”

在上周六发布的一封信中,特朗普将对欧盟征收30%新关税的理由归结为“美欧贸易不平衡”。而这次提出的欧盟关税税率,明显比特朗普此前在4月宣布、随后又暂停的20%关税要高得多。

美联社报道,特朗普在致欧盟的信中表示,美国的贸易逆差构成了国家安全威胁。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周日在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的节目中表示,特朗普对部分贸易协议草案并不满意。

“最关键的是,总统已经看过了一些由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贸易团队其他成员谈判出来的协议草稿,他认为这些协议还不够好。为了明确底线,他向相关方发出了这些信函。我们拭目以待最终结果如何。”哈塞特说道。

寻求谈判 欧盟延长反制暂停期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周日(7月13日)表示,欧盟将继续暂缓对美国钢铝关税的反制措施,以争取时间与美方达成协议,从而避免更大范围的30%关税

“美方已经致函我们,表示若无法通过谈判达成解决方案,这些措施将生效。因此,我们决定将暂停采取反制措施的决定延长至8月初。”冯德莱恩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为反制措施做好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她补充说。

冯德莱恩强调,欧盟一直明确主张“优先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我们将利用现在到8月1日这段时间,继续争取达成协议。”

冯德莱恩此举也带来一线希望,即特朗普最新关税威胁——其中也包括对墨西哥的关税威胁——尚未彻底摧毁布鲁塞尔与华盛顿迄今为止取得的谈判成果。

“希望达成公平协议,但也做好反制准备”

欧盟贸易部长将决定是否延长暂停此前对美方加征关税采取反制措施的期限,以便为谈判争取时间,直至8月1日的最后期限。

“我们不希望看到任何形式的贸易战,这对任何人都没好处。” 主持本次会议的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表示。

在特朗普作出关税宣布之际,欧盟方面原本认为与美方达成协议已近在咫尺

“我们希望达成一个公平的协议。当然,如果遭遇不公平关税,我们应该准备好采取反制措施。”拉斯穆森补充道。

欧盟此前为回应特朗普年初对钢铝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已准备好对价值约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税。原定的反制措施暂停期限将于周一午夜到期。

但欧盟在4月曾宣布,为给达成更广泛的贸易协议留出空间,决定暂缓这些措施。

“从一开始,我们就做好了应对准备,如有必要,欧盟将采取反制措施。”冯德莱恩表示。

欧洲各国领导人表态:团结应对,捍卫欧洲利益

德国总理梅尔茨(Merz又译“默茨”)周日对德国电视一台ARD表示,若这些威胁关税生效,将“抵消我们为复苏经济所作的大量努力”,并“对我们的出口企业造成重创”。

他表示认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立场。马克龙上周六表示,一旦8月1日前无法达成协议,欧盟必须“加紧制定可靠的应对措施,”并呼吁欧盟委员会“坚决捍卫欧洲利益”,强调欧盟必须做好准备。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周日也在声明中表示:“西方内部的贸易战只会削弱我们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实力。” “欧洲拥有足够的经济与财政实力,可以维护自身立场,并达成一个公平、理性的协议。”她补充道。

欧盟拓展谈判对象

在美欧贸易关系持续紧张之际,欧盟也在积极拓展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合作。拉斯穆森提到,与南美国家达成的贸易协议以及与印尼的谈判都是近期的进展成果。欧盟贸易部长会议也将讨论欧中商贸关系的未来走向。

据美联社报道,在特朗普威胁加征关税的背景下,欧盟正考虑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与印尼总统苏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共同出席活动时表示,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凸显了“多元化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在宣布欧盟与印尼将加强合作时,冯德莱恩强调,贸易伙伴关系应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保持“可预测性”。

印尼总统则表示:“我认为美国始终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领导者。”但他同时强调多边关系的必要性,并补充道:“我们希望看到一个非常强大的欧洲。”

特朗普关税战令全球市场承压

自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针对盟友与竞争对手陆续实施或威胁实施新一轮关税,引发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

尽管特朗普政府承诺与多个贸易伙伴达成协议,但迄今为止,仅公布了对英国和越南完成的两项协议,以及暂时降低与中国的对等关税。

(德新社 美联社 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亲者痛仇者快”的特朗普亚洲政策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7-11T14:04:28.960Z
新苏黎世报:特朗普的亚洲政策损害美国利益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如果说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内写给平壤当权者金正恩的信函含情脉脉,犹如一封“情书”的话,那么这位美国总统最近写给十个亚洲国家有关关税的信函,就很像是离婚律师的“分手信”了。这篇题为《特朗普自毁武功的亚洲政策》的评论写道:

事实上,相关国家中,有很多国家已经在此前做出过让步,但却依然无法逃脱厄运。今年四月特朗普发出关税威胁之后,日本就一直在同美方开展谈判,但到头来还是将面临被征收25%高额关税的威胁。印度尼西亚表示愿意购买数十亿美元的美国产品,换来的却是32%的关税。泰国一再承诺会削减贸易壁垒,得到的回报则是36%的关税。

日本和韩国受到的震动显然最大,毕竟他们是美国在亚洲地区最亲密的盟友。凭借自身特殊的战略地位,日韩两国原本以为他们会获得华盛顿的特殊礼遇。众所周知,在抗衡共产主义中国方面,日韩两国是美国不可或缺的盟友。也正因为如此,两国境内分别驻扎着八万多美军。日本和韩国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掣肘北京的重要堡垒。但是,显然对特朗普来说,贸易差额才是唯一应当受关注的议题。

美国总统特朗普飘忽不定的贸易政策不断令股市经受考验。

无论是首尔,还是东京,都不会因此放弃同华盛顿的盟友关系,因为在安全政策领域,他们并没有备选方案。但随着对美贸易的门槛不断增高,他们在经济领域只能逐渐靠近中国。对于日韩两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们深知,以经济手段施压,恰恰是中国的惯用伎俩。2010年,中国因领土争端叫停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六年之后,因首尔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中国又开始抵制韩国企业。

长期以来,美国的亚洲政策中一直存在一个短板:与中国相比,美国已经越来越缺乏经济吸引力。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进一步加剧美国的这一劣势。当年奥巴马总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因此努力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打造抗衡中国的经济阵营,但特朗普上任一年后即宣布退出了相关条约。” 

《新苏黎世报》的评论指出,特朗普的“闭关锁国”政策将令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发展之路更加坎坷。而高关税一旦付诸实施,东南亚的经济增长更将面临放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最终将会带来巨大的战略影响力,中国可谓深谙此道,并已同一系列东南亚国家签署了双边或东盟框架内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除此之外,今年三月开始,时隔五年之后,中国又重新开启了同日韩两国的三边贸易谈判。

现在,很多亚洲国家对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已经噤若寒蝉,响应美国呼吁,共同抗衡中国的亚洲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少。而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之下,华盛顿的亚洲利益将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12年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首次缺席金砖峰会。

裂缝渐深的金砖集团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12年来首次缺席金砖峰会,显示这一联盟的裂痕正在逐渐显现

“此次里约峰会表明,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强国们,在扩容问题上显然有些用力过猛了。峰会本身缺乏亮点,而长达126 条的闭会声明也只是各成员国此前各项要求的老调重弹。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裂痕浮出水面:早在里约峰会召开前,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就阻止了金砖集团为南非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席位的努力。

尽管有中国居中斡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就中东主导权的争夺仍愈演愈烈。除此之外,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民主国家既不会放纵金砖成为反西方阵营,更不想激怒美国总统特朗普。毋庸置疑,没有了中国,金砖将寸步难行,毕竟中国的GDP 大致相当于其他所有成员国的总和。但对那些自信满满的成员国来说,盲从北京也绝不是一个选项。”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史上首例:特朗普将进行第二次英国国事访问

Louis Oelofse
2025-07-14T12:55:50.572Z
2018年7月13日,英国温莎城堡,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检阅仪仗队

(德国之声中文网)特朗普将于9月对英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第二次国事访问。

白金汉宫确认,查尔斯国王和卡米拉王后将于9月17日至19日接待这位美国总统。

白金汉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国王陛下将于温莎城堡接待特朗普总统及夫人。”

特朗普曾表示,能下榻温莎城堡“真是了不起的事情”。

查尔斯国王曾致信邀请特朗普访问,信件由英国首相斯塔默在2月访问华盛顿时亲自转交。

当时,特朗普称这次邀请是“极大的荣誉”。

查尔斯国王曾致信邀请特朗普访问,信件由英国首相斯塔默在2月访问华盛顿时亲自转交。

斯塔默努力维持与特朗普的关系

此前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被邀请两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外界普遍认为,这是英国政府有意维持与特朗普关系的一项战略安排

特朗普在2019年首次总统任期内曾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待。

与最近访问英国并在议会发表演讲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不同,特朗普此次访问期间不会在议会发表讲话,因为正值议会休会期。

虽然特朗普的访问将包括完整的王室礼仪,但预计也将引发抗议活动,正如2019年那样。

加拿大总理卡尼批评英国发出的这项邀请,称此举削弱了加方在应对特朗普关于吞并加拿大言论时维持团结阵线的努力。

查尔斯国王同时也是加拿大国家元首。他曾于今年5月访问加拿大,并为该国议会开幕。

当时正值特朗普发起对加贸易战并威胁吞并该国之际,外界认为这是英国对加拿大的支持。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中美关税“休战”推中国6月出口超预期增长

德才
2025-07-14T11:15:48.870Z
得益于出口强劲,中国经济预计第二季度将增长5%以上。“中美关税休战对出口额的回升有一定推动,” 经济学家指出。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一(7月14日)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6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5.8%,超过彭博社(Bloomberg)调查中经济学家预期的5%,高于5月4.8%的增幅;进口则同比增长1.1%,也高于市场预测的0.3%,并创下今年首次正增长。

对美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虽仍同比下降16%,但跌幅远小于5月的34.5%。

法新社根据中国官方数据计算报道,中国6月对美出口相对于5月,环比增长了32.4%。与5月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

关税“休战”提振短期出口,长期压力仍存

法新社援引分析人士报道称,得益于出口强劲,中国经济预计第二季度将增长5%以上。中国政府将在周二(7月15日)公布该季度的经济数据。

中美关税休战对出口额的回升有一定推动,” 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中国问题专家黄子春(音,Zichun Huang)指出。

“但关税预计仍将长期维持在高位,中国制造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掣肘,难以继续通过降价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因此,我们预期未来出口增速将逐渐放缓,进而对整体经济形成拖累。”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贸易谈判进展缓慢,政策不确定性加剧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达245%的关税后,中国也以大幅加征关税作为回应,随后双方达成暂时休战协议,为谈判争取时间。在此背景下,原本因关税暂停进口鞋类、服装、玩具等商品的零售商和其他进口商开始恢复从中国进口。

不过,尽管初步谈判已经展开,但目前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政策的突发变化也让企业的前期规划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仍维持对华商品30%的高额关税,并设定8月12日为最后期限,以决定是否恢复华盛顿和北京目前推迟实施的更高关税。

据中国官媒CCTV报道,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希望“美方继续同中方相向而行”, 王称,日内瓦共识和伦敦框架“来之不易”,并表示“讹诈胁迫没有出路,对话合作才是正道。”

出口带动上半年贸易创新高,结构性挑战仍存在

分析人士警告称,特朗普推动的贸易战可能会导致下半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北京的目标是今年整体经济增长率达到5%左右——与去年持平,但许多专家认为这一目标过于雄心勃勃。 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5.4%,超出预期,为全年经济走势开了一个好头。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维持经济增长,但房地产领域的长期债务危机、持续低迷的消费以及高企的青年失业率带来了严峻挑战。

上周公布的数据表明,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小幅上涨,勉强结束了连续四个月的通缩局面,但工业品出厂价格却创近两年来最大跌幅。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必须加快从传统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更多依赖内需消费的路径。

为提振消费,北京自去年以来陆续推出多项刺激措施,包括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曾一度提振零售销售表现。

中国全球贸易额持续增长 汽车出口下滑

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尽管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中美贸易战加剧,中国的全球贸易额仍在持续增长。

包括出口和进口在内的中国上半年总贸易额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中国企业不断调整拓展海外生产和出口市场多元化。2025年上半年中国全球贸易顺差达到5860亿美元。

对东南亚的出口也表现强劲:1月至6月对泰国出口增长22%,对越南增长近20%,对印度增长超过18%。

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额同比增长6.6%。不过,在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中国汽车出口下滑严重,同比下跌近38%;汽车零部件出口也下降超过23%。

(美联社 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