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欧盟应对美国关税:“希望达成公平协议,但也做好反制准备”

德才
2025-07-14T15:16:21.406Z
上周六(7月12日),特朗普宣布欧盟将从8月1日起面临30%的关税。欧盟各国贸易部长本周一(7月14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磋商应对方案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一(7月14日),欧盟各国贸易部长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回应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欧盟商品征收30%关税的决定,以及是否应对华盛顿采取更强硬立场。尽管双方仍在就避免贸易升级进行谈判,特朗普依然决定推进这一关税措施。

特朗普近日已向多国领导人发出信函,通知他们自8月1日起拟对其商品加征新一轮高额关税。上周六,特朗普宣布美国主要贸易伙伴墨西哥和欧盟将从8月1日起面临30%的关税

特朗普表示,若欧盟在8月1日前无法与美方达成协议,美国将对欧盟27国实施大范围关税,此举令数月来的艰苦谈判陷入混乱。与此同时,特朗普对其4月2日首次宣布的“对等关税”措施90天缓冲期进行了延长。

“与美贸易逆差构成国家安全威胁”

在上周六发布的一封信中,特朗普将对欧盟征收30%新关税的理由归结为“美欧贸易不平衡”。而这次提出的欧盟关税税率,明显比特朗普此前在4月宣布、随后又暂停的20%关税要高得多。

美联社报道,特朗普在致欧盟的信中表示,美国的贸易逆差构成了国家安全威胁。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周日在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的节目中表示,特朗普对部分贸易协议草案并不满意。

“最关键的是,总统已经看过了一些由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贸易团队其他成员谈判出来的协议草稿,他认为这些协议还不够好。为了明确底线,他向相关方发出了这些信函。我们拭目以待最终结果如何。”哈塞特说道。

寻求谈判 欧盟延长反制暂停期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周日(7月13日)表示,欧盟将继续暂缓对美国钢铝关税的反制措施,以争取时间与美方达成协议,从而避免更大范围的30%关税

“美方已经致函我们,表示若无法通过谈判达成解决方案,这些措施将生效。因此,我们决定将暂停采取反制措施的决定延长至8月初。”冯德莱恩对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为反制措施做好准备,以确保万无一失。”她补充说。

冯德莱恩强调,欧盟一直明确主张“优先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我们将利用现在到8月1日这段时间,继续争取达成协议。”

冯德莱恩此举也带来一线希望,即特朗普最新关税威胁——其中也包括对墨西哥的关税威胁——尚未彻底摧毁布鲁塞尔与华盛顿迄今为止取得的谈判成果。

“希望达成公平协议,但也做好反制准备”

欧盟贸易部长将决定是否延长暂停此前对美方加征关税采取反制措施的期限,以便为谈判争取时间,直至8月1日的最后期限。

“我们不希望看到任何形式的贸易战,这对任何人都没好处。” 主持本次会议的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表示。

在特朗普作出关税宣布之际,欧盟方面原本认为与美方达成协议已近在咫尺

“我们希望达成一个公平的协议。当然,如果遭遇不公平关税,我们应该准备好采取反制措施。”拉斯穆森补充道。

欧盟此前为回应特朗普年初对钢铝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已准备好对价值约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税。原定的反制措施暂停期限将于周一午夜到期。

但欧盟在4月曾宣布,为给达成更广泛的贸易协议留出空间,决定暂缓这些措施。

“从一开始,我们就做好了应对准备,如有必要,欧盟将采取反制措施。”冯德莱恩表示。

欧洲各国领导人表态:团结应对,捍卫欧洲利益

德国总理梅尔茨(Merz又译“默茨”)周日对德国电视一台ARD表示,若这些威胁关税生效,将“抵消我们为复苏经济所作的大量努力”,并“对我们的出口企业造成重创”。

他表示认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立场。马克龙上周六表示,一旦8月1日前无法达成协议,欧盟必须“加紧制定可靠的应对措施,”并呼吁欧盟委员会“坚决捍卫欧洲利益”,强调欧盟必须做好准备。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周日也在声明中表示:“西方内部的贸易战只会削弱我们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实力。” “欧洲拥有足够的经济与财政实力,可以维护自身立场,并达成一个公平、理性的协议。”她补充道。

欧盟拓展谈判对象

在美欧贸易关系持续紧张之际,欧盟也在积极拓展与其他贸易伙伴的合作。拉斯穆森提到,与南美国家达成的贸易协议以及与印尼的谈判都是近期的进展成果。欧盟贸易部长会议也将讨论欧中商贸关系的未来走向。

据美联社报道,在特朗普威胁加征关税的背景下,欧盟正考虑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与印尼总统苏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共同出席活动时表示,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凸显了“多元化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在宣布欧盟与印尼将加强合作时,冯德莱恩强调,贸易伙伴关系应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保持“可预测性”。

印尼总统则表示:“我认为美国始终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领导者。”但他同时强调多边关系的必要性,并补充道:“我们希望看到一个非常强大的欧洲。”

特朗普关税战令全球市场承压

自今年1月重返白宫以来,特朗普针对盟友与竞争对手陆续实施或威胁实施新一轮关税,引发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对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

尽管特朗普政府承诺与多个贸易伙伴达成协议,但迄今为止,仅公布了对英国和越南完成的两项协议,以及暂时降低与中国的对等关税。

(德新社 美联社 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亲者痛仇者快”的特朗普亚洲政策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7-11T14:04:28.960Z
新苏黎世报:特朗普的亚洲政策损害美国利益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苏黎世报》发表评论称,如果说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内写给平壤当权者金正恩的信函含情脉脉,犹如一封“情书”的话,那么这位美国总统最近写给十个亚洲国家有关关税的信函,就很像是离婚律师的“分手信”了。这篇题为《特朗普自毁武功的亚洲政策》的评论写道:

事实上,相关国家中,有很多国家已经在此前做出过让步,但却依然无法逃脱厄运。今年四月特朗普发出关税威胁之后,日本就一直在同美方开展谈判,但到头来还是将面临被征收25%高额关税的威胁。印度尼西亚表示愿意购买数十亿美元的美国产品,换来的却是32%的关税。泰国一再承诺会削减贸易壁垒,得到的回报则是36%的关税。

日本和韩国受到的震动显然最大,毕竟他们是美国在亚洲地区最亲密的盟友。凭借自身特殊的战略地位,日韩两国原本以为他们会获得华盛顿的特殊礼遇。众所周知,在抗衡共产主义中国方面,日韩两国是美国不可或缺的盟友。也正因为如此,两国境内分别驻扎着八万多美军。日本和韩国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是掣肘北京的重要堡垒。但是,显然对特朗普来说,贸易差额才是唯一应当受关注的议题。

美国总统特朗普飘忽不定的贸易政策不断令股市经受考验。

无论是首尔,还是东京,都不会因此放弃同华盛顿的盟友关系,因为在安全政策领域,他们并没有备选方案。但随着对美贸易的门槛不断增高,他们在经济领域只能逐渐靠近中国。对于日韩两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们深知,以经济手段施压,恰恰是中国的惯用伎俩。2010年,中国因领土争端叫停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六年之后,因首尔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中国又开始抵制韩国企业。

长期以来,美国的亚洲政策中一直存在一个短板:与中国相比,美国已经越来越缺乏经济吸引力。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进一步加剧美国的这一劣势。当年奥巴马总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因此努力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试图打造抗衡中国的经济阵营,但特朗普上任一年后即宣布退出了相关条约。” 

《新苏黎世报》的评论指出,特朗普的“闭关锁国”政策将令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发展之路更加坎坷。而高关税一旦付诸实施,东南亚的经济增长更将面临放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最终将会带来巨大的战略影响力,中国可谓深谙此道,并已同一系列东南亚国家签署了双边或东盟框架内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除此之外,今年三月开始,时隔五年之后,中国又重新开启了同日韩两国的三边贸易谈判。

现在,很多亚洲国家对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已经噤若寒蝉,响应美国呼吁,共同抗衡中国的亚洲国家也变得越来越少。而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之下,华盛顿的亚洲利益将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12年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首次缺席金砖峰会。

裂缝渐深的金砖集团

《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12年来首次缺席金砖峰会,显示这一联盟的裂痕正在逐渐显现

“此次里约峰会表明,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强国们,在扩容问题上显然有些用力过猛了。峰会本身缺乏亮点,而长达126 条的闭会声明也只是各成员国此前各项要求的老调重弹。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裂痕浮出水面:早在里约峰会召开前,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就阻止了金砖集团为南非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席位的努力。

尽管有中国居中斡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就中东主导权的争夺仍愈演愈烈。除此之外,巴西、印度和南非等民主国家既不会放纵金砖成为反西方阵营,更不想激怒美国总统特朗普。毋庸置疑,没有了中国,金砖将寸步难行,毕竟中国的GDP 大致相当于其他所有成员国的总和。但对那些自信满满的成员国来说,盲从北京也绝不是一个选项。”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史上首例:特朗普将进行第二次英国国事访问

Louis Oelofse
2025-07-14T12:55:50.572Z
2018年7月13日,英国温莎城堡,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检阅仪仗队

(德国之声中文网)特朗普将于9月对英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第二次国事访问。

白金汉宫确认,查尔斯国王和卡米拉王后将于9月17日至19日接待这位美国总统。

白金汉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国王陛下将于温莎城堡接待特朗普总统及夫人。”

特朗普曾表示,能下榻温莎城堡“真是了不起的事情”。

查尔斯国王曾致信邀请特朗普访问,信件由英国首相斯塔默在2月访问华盛顿时亲自转交。

当时,特朗普称这次邀请是“极大的荣誉”。

查尔斯国王曾致信邀请特朗普访问,信件由英国首相斯塔默在2月访问华盛顿时亲自转交。

斯塔默努力维持与特朗普的关系

此前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被邀请两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外界普遍认为,这是英国政府有意维持与特朗普关系的一项战略安排

特朗普在2019年首次总统任期内曾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待。

与最近访问英国并在议会发表演讲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不同,特朗普此次访问期间不会在议会发表讲话,因为正值议会休会期。

虽然特朗普的访问将包括完整的王室礼仪,但预计也将引发抗议活动,正如2019年那样。

加拿大总理卡尼批评英国发出的这项邀请,称此举削弱了加方在应对特朗普关于吞并加拿大言论时维持团结阵线的努力。

查尔斯国王同时也是加拿大国家元首。他曾于今年5月访问加拿大,并为该国议会开幕。

当时正值特朗普发起对加贸易战并威胁吞并该国之际,外界认为这是英国对加拿大的支持。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中美关税“休战”推中国6月出口超预期增长

德才
2025-07-14T11:15:48.870Z
得益于出口强劲,中国经济预计第二季度将增长5%以上。“中美关税休战对出口额的回升有一定推动,” 经济学家指出。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一(7月14日)公布的海关数据显示,6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5.8%,超过彭博社(Bloomberg)调查中经济学家预期的5%,高于5月4.8%的增幅;进口则同比增长1.1%,也高于市场预测的0.3%,并创下今年首次正增长。

对美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虽仍同比下降16%,但跌幅远小于5月的34.5%。

法新社根据中国官方数据计算报道,中国6月对美出口相对于5月,环比增长了32.4%。与5月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

关税“休战”提振短期出口,长期压力仍存

法新社援引分析人士报道称,得益于出口强劲,中国经济预计第二季度将增长5%以上。中国政府将在周二(7月15日)公布该季度的经济数据。

中美关税休战对出口额的回升有一定推动,” 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中国问题专家黄子春(音,Zichun Huang)指出。

“但关税预计仍将长期维持在高位,中国制造商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掣肘,难以继续通过降价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因此,我们预期未来出口增速将逐渐放缓,进而对整体经济形成拖累。”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贸易谈判进展缓慢,政策不确定性加剧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征收高达245%的关税后,中国也以大幅加征关税作为回应,随后双方达成暂时休战协议,为谈判争取时间。在此背景下,原本因关税暂停进口鞋类、服装、玩具等商品的零售商和其他进口商开始恢复从中国进口。

不过,尽管初步谈判已经展开,但目前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政策的突发变化也让企业的前期规划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仍维持对华商品30%的高额关税,并设定8月12日为最后期限,以决定是否恢复华盛顿和北京目前推迟实施的更高关税。

据中国官媒CCTV报道,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希望“美方继续同中方相向而行”, 王称,日内瓦共识和伦敦框架“来之不易”,并表示“讹诈胁迫没有出路,对话合作才是正道。”

出口带动上半年贸易创新高,结构性挑战仍存在

分析人士警告称,特朗普推动的贸易战可能会导致下半年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北京的目标是今年整体经济增长率达到5%左右——与去年持平,但许多专家认为这一目标过于雄心勃勃。 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5.4%,超出预期,为全年经济走势开了一个好头。自新冠疫情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维持经济增长,但房地产领域的长期债务危机、持续低迷的消费以及高企的青年失业率带来了严峻挑战。

上周公布的数据表明,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小幅上涨,勉强结束了连续四个月的通缩局面,但工业品出厂价格却创近两年来最大跌幅。

不少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必须加快从传统依赖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更多依赖内需消费的路径。

为提振消费,北京自去年以来陆续推出多项刺激措施,包括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曾一度提振零售销售表现。

中国全球贸易额持续增长 汽车出口下滑

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尽管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中美贸易战加剧,中国的全球贸易额仍在持续增长。

包括出口和进口在内的中国上半年总贸易额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中国企业不断调整拓展海外生产和出口市场多元化。2025年上半年中国全球贸易顺差达到5860亿美元。

对东南亚的出口也表现强劲:1月至6月对泰国出口增长22%,对越南增长近20%,对印度增长超过18%。

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额同比增长6.6%。不过,在欧盟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中国汽车出口下滑严重,同比下跌近38%;汽车零部件出口也下降超过23%。

(美联社 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反共護台」能說服選民嗎?一文解析台灣「大罷免」浪潮

周昱君
2025-07-14T09:48:18.830Z
7月5日,「反共護台志工聯盟」在立法院外舉行罷免活動。

(德國之聲中文網)立法院外,7月初盛夏夜晚的濟南路聚集了數百人。台北市與新北市12個罷免團體白天剛舉辦騎車串聯活動,傍晚號召民眾重回立法院外,聲援「大罷免」。

一面面寫著「大罷免,大成宮(功)」的旗幟在群眾手中飄揚;現場除了有「台灣獨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等標語,也看得到中華民國旗。還有人舉著「罷免就是剿匪」的牌子,呼應這場以「反共護台」為名的晚會。

罷免團體志工上台發言時,不少人提及國民黨立委「親共」的指控;對這些志工來說,中國政府是意圖侵略的敵方,那些跟中國走得近的台灣立委也面臨「賣台」質疑。

「大罷免是台灣人民自己站出來,表達我們不想要親中國,我們跟中國不一樣,我們是要來捍衛我們台灣的主權。」一位罷團志工Sarah接受DW訪問時這麼表示。

Sarah說,她所在的新北市林口等選區,「反共」是罷團訴求「很大一部分的主題」:「我們會告訴大家,如果不反共的話,台灣人民可能會失去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

新北市中永和選區的罷團志工Mini受訪時也批評自己選區的立委「親共」。她認為這些人推動的法案有利中國統戰、不利台灣國防,可能讓國際社會質疑台灣在民主道路上的選擇。在她看來,「大環境的氛圍就是反共」,這不僅僅是政治認同上「台獨」與否的問題,更關乎台灣是否明確選擇民主世界、不與獨裁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為伍。

「我們必須要跟他們劃清界限。」Mini說。

聲援「大罷免」的民眾7月5日聚集在立法院外。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從這裡開始,去年春天興起的「青鳥行動」在這裡有了雛形,如今席捲全台灣的「大罷免」,也在這裡發芽。

中國因素如何成為「大罷免」核心?

「大罷免」指的是台灣民眾對在野黨政治人物發起的全面罷免浪潮。目前有26位國民黨立委和1位民眾黨籍市長的罷免案通過連署門檻成案。多數案件將在7月26日投票,若是罷免過關,空出來的席次將再補選,可能改變台灣國會的朝野格局。

這場規模史無前例的罷免運動,可追溯至2024年5月的「青鳥」行動。當時群眾反對在野黨立委挾人數優勢推動有爭議的「國會改革」法案;到了去年底,在野黨立委再修訂《選罷法》、《財劃法》和《憲訴法》,面臨掏空財政、破壞台灣民主憲政等批評

今年初政府預算審查之後,在野黨立委被批評凍結、刪減大量預算,其中也包含國防開支;部分民眾擔憂這會削弱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社群媒體上瀰漫的強烈危機感進一步加劇。

上述過程中,國民黨團總召、花蓮立委傅崐萁等在野黨立委除了被指為「多數暴力」,也遭質疑「親共賣台」。

去年4月,傅崐萁率領16位國民黨立委造訪北京,會晤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這批立委被指控在台灣推動多項爭議法案,替中國在台打開統戰破口,危害台灣國安。傅崐萁等在野黨立委因此成了部分公民團體眼中的「紅色代理人」,「反共」也發展為「青鳥」和「大罷免」的主軸。

專長為民意調查與政治心理學的美國「蘭德」智庫(RAND)政治學者王宏恩向DW分析,「大罷免」陣營之所以強調「反共」,可從內外因素來看。一方面,國防預算在國民黨、民眾黨主導下大砍,讓部分民眾心中形成「在野黨較不支持國防」的印象;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在台海的軍事活動越來越頻繁,「這是全台民眾都有感的」。

王宏恩指出,透過台灣人對中國的反感情緒,罷團可以把訴求「拉高到全國層次」,爭取更多不在原選區生活的外地選民關注、簽署連署書,願意特別為此返鄉投下罷免票。

公民團體積極倡議的同時,執政的民進黨以「罷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等宣傳口號,明確表態支持「大罷免」,稱這是「與公民同行」。此外,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以來也多次強調「中國威脅」,今年3月首度把中國定調為「境外敵對勢力」;6月起他發表「團結十講」,每一講皆談及中國對台「統戰滲透」,主張台灣應強化國安。

7月5日的晚會主題為「罷免是愛,反共護台」。罷團稱罷免的動機是對台灣的愛,而非因為仇恨個別立委,亦非出於民進黨動員。

「反共」能說服台灣選民嗎?

即使抱持「反共」立場,卻不一定等於願意投下同意罷免票。《美麗島電子報》6月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有69.8%反感中國共產黨,但這些人之中只有47.4%認為投同意罷免「台灣才會更有力量反抗中國共產黨」。

觀察全台整體趨勢,全面性的「大罷免」也不是民意主流。從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年3月至6月的四次全台民調看來,贊成全面罷免者比例徘徊在3成左右,不支持者則一直超過5成。7月14日公布的調查則顯示,全台有41.7%贊成,47.9%反對。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向DW表示,罷免陣營所稱「在野黨在立法院配合中共」的論調,在事實根據上較為薄弱,因此「反共」訴求的效果有限。在他看來,全面罷免的做法難以說服多數民眾:「如果你把傅崐萁去大陸當作是親共,把跟傅崐萁去大陸表示是追隨傅崐萁路線,那也不應該是全部罷免,更何況那只是一次訪問的行動。」

蘭德智庫政治學者王宏恩對「反共」策略能否打動在地選民,亦持保留態度。他指出,不滿意、不理解國會整體狀況的選民,「假如他覺得自己的選區議員夠好的話,他還是會願意支持自己選區選出來的代表」。

地方罷免團體則因應不同選區的選民特性,以不同策略爭取在地人對「反共」的關注。

新北市雙和被視為「鐵板深藍」區,當地罷團志工Mini表示,很多當地民眾其實不太在乎「反共」:「大部分人沒有這麼意識到中國跟台灣壁壘分明的關係……會認為大家都說中文 ,為什麼要分得這麼清楚?」

傅崐萁所在的花蓮選區,罷團志工小康則說,多數人更在意民生,但這不代表他們不關心國防議題:「花蓮也是台灣很重要的空軍基地,大家頭上每天都有戰機演練飛過……而且花蓮有很多軍公教的群體,所以這也不會是他們不關注的事情。」

小康向DW指出,花蓮許多國民黨選民並不支持傅崐萁路線,「他們的藍是正藍軍的那種藍,反共護台的那種藍,他們守護的是中華民國,而不是現在的國民黨,一直在親共、跟共產黨非常友好的那種國民黨」。

「心中有國旗,罷免傅崐萁」因而成為花蓮罷團的標語,當地的志工更請宣傳車大街小巷播放中華民國〈國旗歌〉,批評傅崐萁「背棄」國民黨在蔣經國時代原有的「反共」傳統。

今年4月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曾有一場聲援罷免的遊行,現場亦曾同時出現持「台獨旗」和持「中華民國旗」的民眾。社會學者吳介民接受台媒《太報》訪問曾指,這樣的場面在過去「幾乎難以想像」,顯示這場以「反共護台」為訴求的罷免行動,逐漸打破「台派」與「泛藍反共派」之間的界線。

「大罷免」陣營以「反共護台」為訴求,支持者的政治認同廣泛,包含傾向台獨者,也有中華民國派。

「綠共獨裁」、「選輸翻桌」:在野黨怎麼反擊?

為抗衡「大罷免」,國民黨曾對民進黨立委發起「以罷制罷」,但最終無一通過連署成案。國民黨主導的罷免案還出現上千件偽造簽名和死亡連署書,多名黨工涉偽造文書罪嫌,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也遭羈押禁見。

過去三個多月來,國民黨曾以「反綠共,戰獨裁」為主題號召支持者上街,把民進黨政府比擬為有如中國共產黨的獨裁政權,稱「大罷免」是民進黨以公民運動為名發起的「清算鬥爭」;近期集中火力批評「大罷免」是「大惡罷」,稱在野黨立委盡到了問政與監督之責,不該面臨無差別的罷免。

國民黨青年團還組成「湛藍衝鋒:護民主戰隊」,在全台各地展開反罷免行動。成立記者會上,許多青年代表發言時皆稱感受到「獵巫」的社會風氣,「只要在街上拍照錄影,就可能被說是中共間諜」。他們把這種情況歸咎於「青鳥」和「大罷免」。

7月5日,罷團在立法院外舉行「反共護台」晚會的同一天下午,國民黨在台北市政府外也有一場「反惡罷」大會。跟罷團活動相比,這場大會的群眾有更多人穿戴中華民國旗的衣服或配件。現場主持人不斷高喊「票投不同意,監督更有力」等口號,主張「大罷免」不利於民主政治的監督制衡。

7月5日下午,國民黨在台北市政府外舉行「反惡罷」大會。

「反惡罷」大會一位參與民眾李小姐告訴DW,她感到「忍無可忍」,認為賴清德「越來越獨裁」。另一位陳先生說:「我們不是一個民主國家嗎?就是應該有制衡執政的力量,不可以執政黨掌權之後,就要把所有制衡的力量全部罷免掉……我覺得最大亂源不是中共,其實是民進黨。」

與會的國民黨政治人物多把焦點放在攻擊民進黨。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民進黨去年立委選舉失利,如今「選輸就翻桌」、要藉罷免來「用人民納稅錢陪民進黨重選」。

針對罷免陣營提出的「親共」質疑,國民黨在這場活動著墨較少。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藍營政治人物重申了「守護中華民國」的立場。罷免成案的其中一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說:「我們不是紅色,我們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我們擁護的是中華民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罷免」發展至今,罷團強調「反共護台」,但國民黨的回擊更側重於民主的「監督制衡」。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臉書上發文,認為這兩種主張是決定罷免投票勝負的關鍵因素。他指出,「罷免親中派立委」的論點對罷免陣營更有利;「透過罷免的手段推翻去年選舉結果是錯誤」的論點,則利於反對罷免方。

小笠原稱,罷免的最後階段可關注國民黨選民的投票意願是否顯著提升。從民調看來,雖然不支持罷免的人整體而言更多,但支持罷免者一般來說更願意出門投票;此外,民進黨選民一直充滿「罷免可能失敗」的危機感,不過對在野黨支持者而言,就算罷免過關,仍有機會靠補選保住席次,這都讓兩邊的投票熱情產生差異。

目前台北市有五位國民黨立委罷免成案,包含王鴻薇、李彥秀、羅智強、徐巧芯、賴士葆。

中國政府如何看待台灣「大罷免」?

6月底,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被問及台灣罷免潮的「反共護台」主張,說這是民進黨政府的「政治操弄」,台灣人對此應「充分認清、堅決反對」。她的部分說法類似國民黨的論調,稱罷免潮會強化台灣社會的「綠色恐怖」、「綠色獨裁」氛圍。

不過有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對台灣「大罷免」的關注度並不高。蘭德智庫的王宏恩表示,北京現在更關心自身的經濟與高科技政策,對台灣的罷免潮處於「按兵不動」的狀態。

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則說,中國政府更在意的是去觀察台灣社會是否因此更加對立,「對於中共來說,這是很有用的機會……可以找到缺口來遂行、推動他想要對台灣做的事情」。

左正東認為,罷免成功與否,會對中共黨內帶來非常不同的訊號:「從鷹派的角度來說,他不害怕大罷免;從鴿派的角度來說,他期望大罷免能夠失敗,在野黨能夠把大罷免阻擋下來……那他就可以用台灣的民意來說明……台灣的政治體制仍然存在分權制衡的能力,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遂行其意,所以這些鷹派就不用著急。」

面對「大罷免」分裂社會、不利民主的說法,罷免志工小康認為:「所謂的撕裂跟對立,本來就是民主的特質之一,因為民主有修復這些裂痕的能力。所以我們覺得有不同的聲音,或者是甚至有吵架、有爭吵,在民主的體制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另一位志工Sarah則希望國際社會看見台灣人民的自主團結。「大罷免如果過的話,或許我們就可以教育下一代,民主自由從來都不是嘴巴上講一講就好,而是我們真的用實際的行動去做出來的。」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47人案上訴案開審 人權組織籲「糾正錯誤」

null 周子馨
2025-07-14T08:07:59.926Z
香港西九龍法院週一開始審理「47人案」的上訴案件(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西九龍裁判法院週一(7月14日)開始審理「民主派47人初選案」(又稱「47人案」)的多起上訴案件,提出申請的12名被告包括:鄒家成、吳政亨、楊雪盈、林卓廷、梁國雄、何桂藍、余慧明、何啟明、鄭達鴻、陳志全、黃碧雲及黃子悅。

其中僅有黃子悅認罪,並針對其4年5個月的刑期提出上訴,其餘人士則是針對被裁定「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成的定罪結果及刑罰提出上訴。另一名被告彭卓棋週一撤回上訴申請。

此外,香港律政司也針對律師劉偉聰早前被裁定罪名「不成立」的判決提出上訴。預計上訴案將耗時10天作出判決。

「47人案」中僅有2名被告獲判無罪,45人「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成,被處以監禁4年2個月至10年不等。其中香港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譚文豪、郭家麒及范國威在今年4月已刑滿出獄

週一,大批香港警察在西九龍法院周圍巡邏,現場戒備森嚴。法庭外從週日晚間開始就出現提前到現場排隊等待旁聽的民眾。

據路透社及港媒《獨立媒體》報導,有一位現年百歲的「大黃伯」是約100名排隊等候旁聽的市民之一,他受訪時表示:「見一次多一次,好久不見就來見一下那些人……他們不是罪犯。」

另一名何姓女市民說,她從週一早上6點就到現場排隊,並表示若47人犯法,那麼「我們投票的是不是也犯法」。

超過6個國家的外交官出席週一的上訴庭。此前,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國家譴責港府打壓「47人案」具有政治動機,並呼籲立即釋放那些這些民主派人士。

國際特赦組織中國事務主任布魯克斯(Sarah Brooks)指出,週一的上訴聽證是香港法院糾正這場錯誤的機會。「只有推翻這些定罪,香港法院才能開始恢復這座城市的全球地位,成為一個尊重權利、允許人們和平表達觀點而不必擔心被捕的地方。」

布魯克斯表示,該組織今年7月初發布的報告顯示,香港《國安法》被定罪的絕大多數案件都是針對合法言論,「令人震驚的是,香港法院竟然縱容這種打壓行為,導致超過80%的被告被冤枉入獄」。

然而,香港和中國政府為司法機構的獨立性辯護,強調沒有人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並稱民主派人士獲得了公平審訊。

隨著香港《國安法》持續壓縮政治團體、媒體和公民團體的運作空間,香港最後兩個的民主派政黨—民主黨社會民主連線分別在今年4月及6月宣布解散,並指出是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早前表示,做出解散決定是基於香港當前的政治局勢和社會氛圍,另有資深黨員接受美聯社訪問時指出,部分黨員被警告,若不解散就會面臨嚴重後果。

香港社會民主連線主席陳寶瑩上個月在記者會也稱,解散是「面對強大政治壓力下的艱難決定」,並與成員高喊「寧化飛灰,不作浮塵」。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中俄外長議俄烏衝突 川普宣布援烏「愛國者」系統

null 周子馨
2025-07-14T04:41:50.789Z
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上海會晤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交部週日(7月13日)發布聲明稱,王毅及拉夫羅夫在會晤期間就朝鮮半島、烏克蘭危機、伊朗核問題等議題交換意見,並稱中俄是當前世界上「最穩定、最成熟、最富有戰略價值的大國關係」。

聲明稱,中俄當前的重點是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促進各自發展振興,共同應對動盪變革世界帶來的挑戰。

拉夫羅夫此次訪中是為了出席15日在天津舉辦的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外長會,本屆由中國輪值主席國。

俄羅斯外交部指出,王毅及拉夫羅夫強調將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G20)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國際領域加強中俄緊密協調,雙方討論了與美國的關係以及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前景。

相关图集:上海合作组织组织的前世今生

在上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创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2001年6月15日,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2年6月7日,上合组织第二次首脑会晤在圣彼得堡举行。图为2002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会见参加上合组织部长理事会的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
中俄主导:上合组织是首次以中国城市命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据该组织的官方信息,其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和俄罗斯一直是该组织的主导力量。图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2007年8月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的上合组织峰会上。
反恐演习: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不久成立的上合组织,其关注的重点议题是区域安全问题和打击恐怖主义。2003年8月,上海合作组织首次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境内举行多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之后每两年举行一次名为“和平使命”的联合军演。2018年8月,演习在俄罗斯举行(图)。
首度扩容:2017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上,完成了该组织的首度扩容,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加入,成员国数量增加到8个。图为印度总理莫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峰会上。
上海-塔什干:上海合作组织有两个常设机构,分别是设于中国首都北京的“上合组织秘书处”,以及设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图)的“地区反恐怖机构执行委员会”。
向中东扩展:2021年7月,上合组织峰会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举行(图)。当年稍后,启动接收伊朗为成员的程序,并吸收沙特阿拉伯、埃及、卡塔尔为新的对话伙伴。除这三国外,上合组织已有6个“对话伙伴”(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柬埔寨、尼泊尔、斯里兰卡、土耳其),以及3个观察员国(阿富汗、白俄罗斯和蒙古)。
普京不可多得的舞台:2022年二月,俄罗斯发动了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上合组织成员中国和印度始终拒绝加入西方制裁俄罗斯的行列,并且增加了俄罗斯石油及天然气的购买量,帮助莫斯科缓解西方制裁的影响。出席9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成为普京在国际舞台亮相不可多得的机会,并显示其并不孤立。图为普京与习近平、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在峰会上。
印度做东 线上峰会:今年的上合组织峰会的主办国是印度,会议于7月4日以线上方式举行。印度外交部官员透露,伊朗和白俄罗斯预计将在新德里峰会上加入上合组织。这是该组织成员国元首第二次线上峰会。第一次是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响,原定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峰会改为线上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王毅在會議上提及,中國今年將舉辦「二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中俄雙方要「維護二戰正確歷史敘事」。

此前,日本共同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北京打算邀請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9月造訪北京,參加天安門閱兵;俄羅斯外交部今年2月也證實,中俄雙方在籌備互訪,有消息稱,習近平當時也邀請了普丁參加該場紀念活動。

川普預告將宣布涉俄「重大消息」

與此同時,川普週日在安德魯聯合基地(Joint Base Andrews)向媒體宣布,美國將提供烏克蘭「愛國者」防空系統,以協助其對抗俄羅斯的入侵,但並未公布確切數量。愛國者是全球最先進的防空系統之一,能夠攔截戰機、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

隨著川普對於無法推進烏克蘭和平進程日漸失去耐心,對於普丁不滿情緒也持續升高。川普預計週一在華府會晤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討論烏克蘭等議題。

川普說:「我們會送他們(烏克蘭)愛國者系統,他們非常需要,因為普丁真的讓很多人感到意外。他講話很和氣,但晚上就開始轟炸所有人……我不喜歡這樣。」

川普表示,北約和歐盟將負擔美方提供愛國者系統的費用。他說:「我們基本上會送出各種高端的軍事裝備。他們會百分之百支付費用,這正是我們希望的方式……我們不會為此支付任何費用……這對我們來說是筆生意。」

相关图集:俄乌战争三周年

威胁加剧:2021年底的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军队和重型武器正在俄罗斯小镇叶利尼亚(Yelnya)附近集结,该镇靠近白俄罗斯边境。2021年11月11日,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警告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要入侵乌克兰。但此举未能阻止普京。2022年2月24日普京下令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向乌克兰境内发动火箭弹袭击:2022年2月24日的军事行动中,多枚火箭袭击了乌克兰多座城市,包括首都基辅、敖德萨(Odesa)和哈尔科夫(Kharkiv)。基辅一座军事大楼被击中后着火。尽管莫斯科方面坚持称之“特别军事行动”,但事实上一场全面战争已经爆发。
布查大屠杀:数周之内,乌克兰军队成功将俄军赶出了北部城市。然而俄军撤离后,战争罪行浮出水面。布查(Bucha)地区的平民遭受折磨和屠杀的影像传遍了全球。当局报告称,布查地区共有超过 1100名平民被杀。调查人员表示,此次大屠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暴行。
生活被摧毁:根据莫斯科方面的说法,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原本只打算持续三天时间。然而三年过去了,战争仍在继续。根据智库“战争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的最新报告,目前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约20%的领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张照片拍摄于2023年5月的顿涅茨克(Donetsk)。
“公然违反国际法”——俄罗斯在吞并地区举行“公投”:2022年9月,俄罗斯单方面吞并了乌克兰四个地区——卢甘斯克(Luhansk)、顿涅茨克(Donetsk)、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赫尔松(Kherson),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一年后,这四个地区被纳入俄罗斯地区选举。在一次被称为“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投票中,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在四个地区均以超过 70%的得票率获胜。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乌克兰战争导致数百万人逃离家园,欧洲爆发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据联合国统计,乌克兰境内有370万人因战争流离失所,超过600万人向西逃往欧洲,主要前往波兰和德国。
马里乌波尔——乌克兰抵抗的象征:2022年,俄罗斯对乌克兰南部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围攻长达82天。该市遭到猛烈轰炸,最后乌克兰守军被围困在钢铁厂内。俄罗斯轰炸一家医院后,一张孕妇被紧急撤离的照片震惊世界。这张照片由乌克兰记者拍摄,后来凭借纪录片《马里乌波尔的20天》(20 Days in Mariupol)获得奥斯卡奖。
克里米亚大桥被炸:克里米亚大桥(Crimea Bridge)全长19公里,是欧洲最长的大桥,连接俄罗斯南部与克里米亚半岛。2022年10月,乌克兰发动爆炸袭击,导致与公路桥并行的铁路桥上一货运列车上7个油罐被点燃,公路桥部分路段受损坍塌。2023年7月,克里米亚大桥再次因乌克兰军队袭击而受损。
环境灾难:2023年6月6日,卡霍夫卡大坝(Kakhovka Dam)发生爆炸,导致水库中的水涌入第聂伯河(Dnipro River)。乌克兰和俄罗斯互相指责对方实施了破坏行为,但事发时该大坝是由俄罗斯控制。这场洪水引发了一场环境灾难,摧毁了数千座房屋,可能还造成了数百人死亡。事后有记者发现,俄罗斯方面故意少报了死亡人数。
能源基础设施成为攻击目标:俄罗斯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了系统性打击。研究人员指出,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一年后,乌克兰76%的热力电厂被摧毁。至2024年9月,这一比例上升至95%。此外,乌克兰电网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大范围停电,尤其在冬季,大规模停电也令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加剧。
乌克兰袭击俄罗斯领土:2024年8月,乌克兰武装部队首次对俄罗斯境内发动攻势,在边境,乌军几乎没有遭遇抵抗,并一度控制了库尔斯克地区(Kursk)约1400平方公里土地。但之后,三分之二占领区域重被俄军夺回。
无人机之战: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使用无人机进行侦察、监视和定点攻击。专家表示,目前乌克兰战场上至少有100种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大小从玩具到小型飞机不等。2024年3月,乌克兰宣布,年产无人机可达400万架。
战争造成巨大破坏:三年战争给乌克兰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许多城镇因遭到俄军炮火袭击如今已成“鬼城”。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博戈罗季奇内镇(Bohorodychne)于 2022年6月遭受俄军猛烈攻击,现在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生活仍在继续:并非整个乌克兰都处于战争前线。在远离战火的地方,生活仍在继续。商店、咖啡馆和餐馆照常营业,人们通过安装发电机来应对停电。
美国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存疑: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他希望在“24小时内”结束乌克兰战争。然而,他至今未能实现这一承诺。无论是特朗普与俄罗斯的“亲密关系”、他近期施压乌克兰让其与美国签署矿产协议,还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的口水战(特朗普称其为“未经选举的独裁者”),都引发了乌克兰及其盟友对美国是否会继续支持乌克兰的担忧。

上週在羅馬舉行的一場以烏克蘭重建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上,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又譯默茨)表示,德國已準備好為基輔購買愛國者飛彈系統。

此外,川普上週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採訪時暗示,將於週一對俄羅斯發表「重大聲明」,但未透露更多細節。

不過,美國國會近日正準備表決一項由兩黨共同提出的制裁俄羅斯法案,希望藉此施壓俄羅斯與烏克蘭進行和平談判。華盛頓及基輔的烏克蘭支持者也引頸等待川普的表態,希望他能公開為該法案背書。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专家谈特朗普对欧盟的新关税:“对所有参与谈判的人来说都是一记耳光”

德才
2025-07-13T13:40:45.055Z
自今年1月开启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特朗普在全球范围内举起关税大棒,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并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

(德国之声中文网)美国总统特朗普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挥舞关税大棒。他最新宣布,将向欧盟和墨西哥的进口商品征收30%的关税。此前数日,这位美国总统已经对20多个国家发出信函,宣布要征收新的关税。

经济专家:可能只是特朗普的谈判策略

全球金融机构荷商银行(ING)高级经济学家费希纳(Inga Fechner)对德国之声表示,过去几周以来,欧盟谈判代表一直强调同美国的相关谈判进展顺利,因此特朗普突然发布8月1日起征关税的声明着实令人意外。不过费希纳也对德国之声表示:“好消息是起征日期已经从7月9日延长至8月1日”。费希纳甚至认为,这可能只是特朗普的一个“谈判策略”而已。

同时,费希纳也坦承,特朗普发出的关税威胁对“所有参与谈判、并为缓和美方情绪而付出不懈努力的人来说,都毫无疑问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位经济学家强调:“但毕竟我们仍然还有三周时间,这是一段蛮长的时间,在8月1日之前,让我们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过,费希纳也表示,由于欧盟各成员国的立场不一,布鲁塞尔就关税问题形成统一应对方案的难度极大。“在后续谈判中我们会看到,有些国家真的在推动对等措施,而有些国家则希望选择息事宁人的做法。”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仍对谈判解决争端抱持期望。

欧盟推迟启动反制措施

为了避免激化矛盾,并争取通过谈判解决同美国的关税争议,欧盟委员会决定将启动反制措施的时间点推迟到八月初。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周日(7月13日)宣布,推迟反制措施的启动日期是为了观望美方是否仍有可能与欧盟达成协议。冯德莱恩表示:“我们仍然对达成协议抱持希望。”

特朗普周六宣布对欧盟的关税将自8月1日起生效;冯德莱恩表示,将力争在月底前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案,因此欧盟委员会做出暂缓反制措施的决定是合情合理的。

由于美国方面此前就已对一系列欧盟产品启动了关税措施,因此按照原定计划,欧盟针对美国价值210亿欧元的反制措施本应于周一(7月14日)开始生效。但路透社从谈判团队获悉的消息显示,德国政府及其他一些成员国在欧盟周末举行的表决中,主张暂缓执行反制措施,希望以此来降低未来同华盛顿谈判的难度。

特朗普抱怨美欧贸易存在“长期、大规模且持续”的贸易逆差

周六,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媒平台Truth Social 上发布了他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一封信,信中抱怨美欧贸易存在“长期、大规模且持续”的贸易逆差,指责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实行不公平的贸易政策和设置贸易壁垒。特朗普宣布将自8月1日起对欧盟进口商品征收30%关税。

特朗普在信中写道,如果“欧盟或欧盟内部的国家决定在美国境内投资建设或生产”,美国则会撤销这些高额关税。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特朗普关税战2.0时间线梳理

2025年2月1日 |对墨、加、中加征关税: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大规模加征关税:自2月1日开始对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特朗普宣布对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指责两国未能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对来自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指责中国在芬太尼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2月10日 |加征钢铝关税 无例外豁免:特朗普2月10日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并取消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钢铝主要供应国的免税额度。
2025年3月26日|宣布对进口汽车全面征税:特朗普于3月26日宣布,自4月3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与轻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全球汽车供应链受冲击,日韩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受此消息影响,丰田、本田、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总市值蒸发约165亿美元。
2025年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让美国再次富有”(Make America Wealthy Again)记者会,宣布“对等关税”措施。美国对大多数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但针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税额。中国、欧盟和越南分别面临34%、20%和46%的关税; 日本、韩国、印度、柬埔寨和台湾,分别受到24%、25%、26%、49%和32%进口关税的打击。
2025年4月9日|暂缓关税90日 中国除外:特朗普4月9日在大规模“对等关税”上路不到24小时后出现政策大转弯,宣布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在此期间,税率将统一降至10%的基准关税。但中国被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不仅如此,还将对中国的关税加码至145%,其中包含了美国此前指控中国打击芬太尼不力而征收的20%关税。
2025年5月4日 | 对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特朗普5月4日以“国安威胁”为由,宣布将对非美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理由是要“拯救美国电影业”。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关税战90天“停火协议”:美中高层在瑞士进行谈判后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就90天的“暂停期”达成协议:美国对大多数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将在5月14日前下调至30%,30%关税里包括针对芬太尼问题额外施加的20%惩罚性关税;中国对美产品加征的125%关税则将降至10%。美中双边早前不断叠加的报复性关税,在这波协商中几乎都被取消。(图为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出席美中贸易会谈)
2025年5月13日|美大幅下调中国“小包裹”关税:白宫5月13发布行政命令,将从5月14日起将对中国低价值货物(不超过800美元)征收的“最低限度”关税从120%下调至54%,原计划的200美元固定费用征税方案被搁置,现行的100美元固定费用将继续执行。
5月23日 对阵欧盟:特朗普威胁自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50%的统一关税。他同时警告苹果公司,若其在美国销售的手机是在海外生产的,将面临25%的关税。两天后,特朗普收回了对欧盟加征50%关税的威胁,他表示,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后,同意将美国和欧盟的谈判期限延长至7月9日。
5月28日 美国法院裁定特朗普对等关税“越权”:美国联邦国际贸易法庭裁定,特朗普今年4月2日对多国征收的对等关税,以及早前向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的报复性关税都属于“非法”。判决认定,特朗普征收全球关税的行为超出了《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IEEPA)赋予总统的权限。美政府表示将对该裁决提出上诉。
5月29日 美国上诉法院暂准特朗普关税恢复执行: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一天后推翻该判决,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得以持续实施。上诉法院指出,为了审理特朗普政府的上诉,将先暂缓此前法院的裁决,并命令原告及特朗普政府分别在6月5日和6月9日前提交回应文件。
5月30日 特朗普全面上调钢铝关税: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全球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至50%。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铝供应国。他指责中国未按约降低关税,取消针对稀土等产品的贸易限制。他说:“中国完全违反了与我们达成的协议。不能再做好好先生了!”
6月10日 美中谈判双方宣布原则上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中国和美国官员在英国伦敦举行贸易谈判,经过两天的会议,6月10日,双方宣布原则上已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以落实5月在瑞士日内瓦的共识、还有两国领袖上周的通话内容。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表示,按照美中达成的新的贸易协议,美国将从中国获得稀土磁体。他还表示,将允许中国学生在协议达成后继续留在美国大学学习。

德语媒体:单凭提升军力 台湾还不足以自保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7-10T13:58:20.814Z
日报:单凭提升军力 台湾还无法自保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统威胁日益加剧之际,台湾周二开始了过去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军演。《日报》发表评论称,加大军演规模实属必要,因为台湾往年的军演更像是公关秀,根本没有起到军事威慑的作用。这篇题为《军事手段并不足够》的评论写道:

“通过这次规模创纪录的军演,台北传达出了多重信号。首先是面对中国的信号:自治且民主的台湾不会屈服于北京的威胁。 其次是对本土民众发出的信号:自由派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国防能力,积极为最坏情况进行准备,并在努力提高台湾民众的危机意识。第三是对美国发出的信号:华盛顿已签署条约承诺协防台湾。至于美国届时会向台湾提供武器、抑或直接派兵参战,美国故意不做出明确表态,目的就是要让北京不明就里,捉摸不定,同时也是为了不助长台湾独派进行冒险。拜登曾明确表示若有需要会以武力护台,而特朗普目前则对此含糊其辞,并敦促台湾加强自身防务。

面对中国日益扩张的军备以及对台湾构成的严重威胁,除了继续巩固其在高端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所构成的所谓‘硅盾’之外,强化自身防御能力已经成了台湾的不二选择。但仅凭‘硅盾’和提升军力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毕竟台湾无法在同中国的军备竞赛中胜出;另一方面,北京更可能会对台湾实施海上封锁,而不是发动正面进攻。只要九成以上能源和七成食品继续依赖进口,台湾就极易受到中国的渗透、破坏和封锁。长期以来,北京一直在通过不断的挑衅来试探台湾和美国的反应,而迄今为止,台美双方也一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应对方案。”

金砖集团 - 世界新秩序的序幕?

《柏林日报》以《世界新秩序的序幕》为题,就金砖集团的快速崛起发表评论。

“金砖国家要求对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应进行民主化改革,以反映 21 世纪的力量对比。2000 年以来,金砖国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从 20% 翻倍至 40%。为此,IMF 的配额制度应当进行改革,以便让投票权分配与贷款决策变得更加合理,使金砖国家在融资与管理层面拥有更强的影响力。

金砖峰会的联合公报中写道,‘多边贸易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转折点’。关税与贸易保护主义威胁着全球贸易和供应链,进而加剧了世界的不平衡发展。美国的制裁机制更加促进了金砖各国的团结。

柏林日报:金砖集团 - 世界新秩序的序幕?

联合公报称:‘我们谴责任何违反国际法的单边强制措施,并重申包括单边经济制裁和次级制裁在内的此类措施会对人权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评论指出,金砖国家的主张引起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烈不满。他发出威胁称,任何同反美主义金砖集团结盟的国家,都将被课以10%的惩罚性关税。

“华盛顿的反应暴露了问题的实质。七国集团与金砖阵营之间的分歧与矛盾正在日益加剧。如果西方不放弃对现行世界秩序的单边主张,制度性脱钩的到来可能会快过多数人的预想。到那时,欧洲国家将不得不在两种世界秩序间做出选择,甚至会沦为两大阵营的博弈棋子。

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议题上,金砖国家都表现出了不容置疑的结盟姿态。他们对‘美以两国对伊朗的攻击、加沙的种族灭绝以及乌克兰对俄罗斯基础设施的轰炸’进行明确谴责。他们虽反对俄乌战争,但却拒绝承认俄罗斯为侵略战争的唯一责任者。俄乌战争正在欧洲大陆进行,因此欧洲也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巴西和中国已就乌克兰和平发布了路线图,而布鲁塞尔和柏林则尚未做出回应。世界力量格局的转移,往往就是这样发生的。”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国医院呼吁加强立法 严惩“医闹”

德才
2025-07-13T11:09:30.395Z
医院协会呼吁加强立法严惩“医闹”肇事者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医院和诊所不得不采取各类防护措施,以防范医护人员遭到暴力侵害。德国医院协会DKG主席加斯(Gerald Gaß)呼吁加重处罚,并为受害者建立更完善的报备系统。

德国医院协会与联邦医师协会共同呼吁,对医院和诊所工作人员的侵害应当加重处罚。DKG主席加斯在接受德国编辑网络(RND)采访时表示:“国家必须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无论急诊室等待时间多么长、医院的流程多么复杂,暴力都是绝对不可接受,也决不能够容忍的。”。

加斯指出,在对医护人员的攻击案件中,量刑时应当与对消防员、急救人员及其他救援人员的袭击同等对待。联邦医师协会主席莱因哈特(Klaus Reinhardt)也呼吁提高惩罚力度。此外,莱因哈特还呼吁建立全国范围内简单高效的报备系统,对暴力事件进行登记。“只有如此,才能让这类暴力案件的真实规模浮出水面,并采取有效对策。

医护人员须”学习防身术”

德国医院协会主席加斯表示,为了保护医护人员不受日益增多的言语和肢体暴力,医院和诊所正在不断加强安全措施,“其中包括聘请安保人员、开展化解冲突与防身培训,有时甚至会对医院建筑进行相应改造。”

加斯说,有些医院甚至采取了这样的安保方案:在急诊室的等候区,患者及其家属只能同训练有所的安保人员进行接触。

医院协会主席加斯:一些医院开始对医护人员进行化解冲突与防身技巧的培训。

对于那些所谓“高风险”班次,则尽量安排体格强壮的护理人员来值班。莱因哈特表示,各地医师协会正通过继续教育和冲突化解培训,帮助医生学会在不同场合下应对攻击性行为。

“医闹”暴力不断蔓延

有报道称,一些医师协会还专门设立了举报渠道,供受害者报告暴力侵害事件。加斯表示,对于医院加强安保措施的努力,政府应给予财政支持。他批评道:“截至目前,医院加强安保所产生费用都是自行承担的。”

德国医院研究所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3%的受访医院表示其工作人员遭受暴力侵害的事件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约半数医院指出急诊室遭受暴力侵害的事件尤为突出,而侵害对象主要是护理人员。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伊朗:愿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有条件的合作”

德正
2025-07-13T10:00:09.991Z
伊朗外长:伊朗愿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有条件的合作“。

(德国之声中文网)七月初,伊朗通过立法叫停了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切合作。现如今,德黑兰的立场显然已经有所松动。

伊朗外长阿拉格奇(Abbas Araghtschi)宣布,该国仍愿意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开展合作,但必须通过伊朗国家安全委员会。他表示,今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所有请求都将由国家安全委员会逐一审议并处理。对伊朗核设施的任何核查也必须事先获得该委员会批准。阿拉格奇以安全因素作为理由,指出核设施内部存在放射性物质或弹药残留的风险,因此必须保证核查人员的安全。 

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人员已离开伊朗

本月初,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Massud Peseschkian)签署了议会此前通过的一项法律,就此为伊朗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画上了句号。而此前大约一周,国际原子能机构工作人员已经悉数离开伊朗。

伊朗当时的解释是,在能够为本国核设施提供安全保障之前,将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任何访问请求。此外,伊朗议会还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承认伊朗有权发展核计划,并谴责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袭击。

伊朗仍希望开展“有条件的外交斡旋”

对于未来关于伊朗核计划的谈判,阿拉格奇重申了其政府的条件:在与美国重启核谈判之前,必须获得不会再次发动袭击的保证;政府也不会同意任何禁止本国铀浓缩的协议。他表示,谈判须仅限于核计划,不得涉及防务问题,例如伊朗的导弹项目。

六月21日,美国出动B2战略轰炸机对伊朗核设施进行了轰炸。

以色列于6月13日对伊朗发动战争,袭击了伊朗境内包括核设施在内的多处目标。大约十天后,美国也参与了袭击行动,攻击了福尔多(Fordo)、纳坦兹(Natanz)以及伊斯法罕(Isfahan)等地的核设施和浓缩设施。目前尚不清楚这些袭击造成的损害有多严重。美国称这些设施已被“彻底摧毁”,而伊朗则否认上述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以色列和美国称,他们之所以发动袭击,是因为伊朗已经“危险地接近”自主研发核武器的目标。伊朗领导层则一再强调,伊朗的核计划仅用于民用目的。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大步前进

德才
2025-07-13T08:49:39.245Z
德国电动车制造商受益于本国和欧洲市场的成长

(德国之声中文网)咨询公司安永(EY)周三(7月9日)公布的数据表明,在德国市场上,本土品牌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从56%上升至64%。就销量而言,各大德国厂商的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56%。大众汽车的表现尤其出色,尽管它在重要的中国市场遭遇了挫折。

据安永统计,大众旗下各品牌的电动汽车上半年在德国的销量几乎翻了一番,市场份额从31.7%增至46.4%。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德国几乎每两辆新注册的电动汽车中就有一辆来自大众,上半年最畅销的六款电动汽车也都来自大众品牌。

排名第二的是宝马,其旗下的Mini和劳斯莱斯占据了11%的市场份额。第三名是韩国现代,市占率8%。特斯拉一年前排名第二,市场份额略低于12%,而今年则暴跌至3.6%,排名第八。德系车电动转型不佳 特斯拉与比亚迪继续领跑全球

欧洲市场可期

根据大众集团公布的全球交付量数据,上半年,大众整体交付量(含燃油车)同比增长1.3%,达到441万辆。售出的纯电动汽车46.55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大部分在欧洲销售,大众目前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份额上升到28%。

这与欧洲的电动车走向普及有关,大众集团负责销售的高管马可·舒伯特 (Marco Schubert)表示,目前在西欧新注册的汽车中,电动车已占到2成。他说:“南美和欧洲的销量增长足以抵消中国和北美预料之中的销量下滑。”

大众汽车还算是一家德国企业吗?

特朗普于3月底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并于4月进一步对贸易伙伴加征进口附加税。大众集团称,第二季度北美市场销量下滑尤为剧烈。尽管如此,电动汽车交付量(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交付量)在上半年仍保持了24%的大幅增长。

电动车“热潮”尚未来临

中国市场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大众汽车长期以来在与本土制造商抢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败退。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下降了2%。然而,电动汽车出口却暴跌了34%以上。

纵观各大品牌在德国的业绩,大众(VW)品牌的销量大幅增长80%,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宝马位居第二,销量增幅达23%。这家总部位于慕尼黑的汽车制造商的品牌取代了特斯拉的第二名位置。特斯拉则下滑至第八位。第三名则由大众旗下的斯柯达占据,其销量增幅高达132%。

但安永并不认为德国在经历一场电动车“热潮”。 安永专家康斯坦丁·加尔(Constantin Gall)解释,一方面,目前电动汽车销售仍以公司用车为主,而私人客户通常仍然更青睐燃油车。另一方面,由于2023年底德国取消了电动汽车补贴,导致销量下降。“就2025年全年而言,电动汽车的销量甚至可能低于2023年的水平。”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澳大利亚:不会预先承诺参与任何冲突

德正
2025-07-13T08:46:43.271Z
美澳联合军演“护身军刀”周日开始。

(德国之声中文网)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康罗伊(Pat Conroy)周日表示,澳大利亚不会事先承诺派兵参与任何冲突。此前有报道称,美国要求澳大利亚明确表态,一旦中美在台海发生战争,澳大利亚将会扮演何种角色

康罗伊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澳大利亚的优先选项是国家主权,“因此我们不会讨论假设性的议题。”“澳大利亚是否出兵,将会由冲突发生时的澳大利亚政府来决定,而不是事先决定。”

康罗伊表示,澳大利亚对中国核军备及常规军备的快速扩张感到忧虑,澳大利亚期望印太地区能够保持平衡、无人称霸。他指出,中国正在寻求在太平洋地区建立军事基地,这不符合澳大利亚利益。 

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康罗伊:不会预先承诺参与任何冲突。

《金融时报》周六报道称,负责政策事务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Elbridge Colby)一直在向日本和澳大利亚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就台海发生冲突时的行动计划做出明确表态,尽管华盛顿也未对保卫台湾作出明确的安全承诺。

科尔比此前在X平台上发文指出,美国国防部正在落实特朗普总统的“美国优先”议程,其中包括“敦促盟友加大国防开支及其他涉及集体防御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称对台湾拥有主权,并从未排除武力攻台的选项。台湾总统赖清德则拒绝承认北京的主权索求,表示只有台湾人民才有权决定台湾的未来。

阿尔巴尼斯继续访华行程

正在访华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周日会晤了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这也为阿尔巴尼斯在华期间一系列高层会谈拉开了序幕。后续预计他还将会晤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理李强以及中国人大常委会主席赵乐际。

2023年11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首次访华,会晤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资料图)

这是澳大利亚工党2022年执政以来,阿尔巴尼斯第二次访华。此前阿尔巴尼斯成功说服北京取消了一系列针对澳大利亚的制裁措施。由于澳大利亚保守派政府呼吁展开新冠病毒溯源调查,极大地激怒了北京,中澳关系曾一度陷入冰点。

周日,中国官方的新华社发表社评称,中澳关系正在“持续改善”并迎来了“新的动能”。社评指出:“中澳之间不存在根本性利益冲突,通过相互尊重处理分歧,以共同利益为着力点,双方可以实现共同繁荣与互利。”

美澳联合军演:“目标是不发生战争”

澳大利亚与美国最大的联合军演“护身军刀”(Talisman Sabre)周日在悉尼港拉开序幕。共有来自日本、韩国、印度、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19个国家的四万人参加。

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康罗伊表示,中国海军可能会像以往一样,监控演习并收集情报。康罗伊表示:“至于这19个希望在该地区共同行动的国家、盟友与伙伴会给中国传达怎样的信息,我留给中国自行解读。但对我而言,这些国家追求的共同愿景是和平、稳定、开放、自由的印太地区。”

美国陆军太平洋副司令沃威尔(Joel Vowell)中将表示,“护身军刀”军演将提高各军种协同应对能力,并且“具备威慑机制,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发生战争”。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又是好朋友了?跌宕起伏的中澳关系

关系回暖:中国将终止对澳大利亚的进口葡萄酒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商务部周四(3月28日)宣布了这一举措。在一份公告中该部门表示,鉴于中国相关葡萄酒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已无必要。
高额关税:关税最高可达218.4%,该规定从2021年3月实施,为期五年,中国还对澳大利亚商品实施了一系列其他的贸易壁垒手段,当时澳中关系已经因一系列事件一步步恶化。
外长出访:不久之前,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堪培拉会见中国外长王毅。王毅称,澳中两国关系已重回正轨。这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外长首次出访澳洲,标志两国外交关系回暖。王毅此行也是为今年晚些时候中国总理李强的正式访问做准备。
棘手议题:不过中澳关系依然面临挑战,比如澳籍华人杨恒均今年2月被中国司法机关以间谍罪判处死缓。在与王毅会晤后,澳洲外长黄英贤对外界表示,澳方对杨恒均案的判决感到震惊,“澳大利亚政府将继续为杨恒均案努力。”
关税的影响:随着葡萄酒关税的取消,澳大利亚希望中国能对其他食品的进口也降低管制门槛,比如龙虾和牛肉。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声明,在 2023 年上半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进口葡萄酒的占比仅为 0.14%。而在征收关税前的 2020 年,这一比例为 27.46%。中国和澳大利亚原本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
紧密的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中澳自贸协定》,同年12月开始生效,两国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澳大利亚的乳制品、牛肉、海鲜、酒水等产品,以及煤、铜、镍等矿产资源可以部分零关税的低价格销售到中国。图为2016年9月时任澳总理特恩布尔(Malcom Turnbull)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握手。彼时的双边关系即使称不上亲密,至少也是友好合作。
工党议员被指“通华”:2017年的一起事件形成了中澳关系走向猜忌和对峙的转折点:工党参议员邓森(Sam Dastyari)迫于压力辞职。他被指控与一些中国商人过从甚密,其中包括据称与中共有联系的商人黄向墨。此后澳媒体开始曝光中国试图影响堪培拉政界的行为。当年内,特恩布尔总理就推出了一部旨在遏制外国干预的法律,对北京的防范之意十分明显。
带头禁用华为:2018年,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做出了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的决定。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巨头华为早已成为西方国家顾虑的对象,但澳大利亚则是美国的西方盟友中率先正式宣布禁用华为的国家。
新冠疫情源头调查:尽管政治领域的气氛日益紧张,但是中澳之间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是一场从中国武汉席卷全球的疫情带来了根本的转变。堪培拉政府2020年4月发出对新冠病毒源头进行独立调查的呼吁,彻底惹怒了北京。
“反华急先锋”?:在新冠疫情方面的争议,再加上澳政界和智库机构对新疆“再教育营”情况的调查披露,以及对香港民主法治遭到限制的批评,都使得堪培拉在北京眼中成为了“反华急先锋”。据一名中国官员透露,中国驻澳大使馆甚至有一份文件还列举了14项澳政府引起中国不满的行为。
澳驻华记者出于安全考虑紧急离境:2020年9月,中国外交部证实,前央视主持人、澳籍华裔女记者成蕾已经因为“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而接受调查。随后两名澳大利亚驻华记者——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驻华记者比尔·伯特斯(Bill Birtles)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记者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在北京被中国国安人员约谈。据称,约谈内容与成蕾案件有关。两人于9月7日紧急撤离中国。
“战狼”:赵立坚推文惹风波:2020年1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其推特账户上发布了一张由中国艺术家付昱(网名为“乌合麒麟”)创作的讽刺画而陷入外交争端。画中描绘了一名澳大利亚士兵用刀子抵住一个阿富汗儿童的脖子。赵立坚以此来讽刺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杀害平民的事件。推文发布后,澳大利亚时任总理莫里森立刻发表讲话,要求赵立坚撤下图片,并要求中国政府道歉。北京方面并未道歉,反而还讽刺堪培拉政府更应该为其士兵在阿富汗犯下战争罪行而“感到耻辱”。
北京下关税“狠手” 澳告到WTO:就在赵立坚推文风波发生之前,中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开征反倾销税,税率最高达212%。此外,澳洲煤炭、大麦、红酒和龙虾等产品也成为北京惩罚性关税的受害者。由于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澳洲出口产品原本有大约三分之一销往中国。堪培拉政府表示要把关税案告到WTO,但是这些制裁对相关产业构成沉重的打击,已经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工党胜选后澳中关系改善 :2022年5月,澳大利亚工党在大选中获胜,结束了自由党—国家党联盟连续九年的执政。工党党魁阿尔巴尼斯就任总理。同年11月15日,阿尔巴尼斯(前排右)在印尼举行的G20峰会上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场边会晤。这是2016年以来,中澳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标志着两国在经历多年的不信任后,在稳定经济和外交关系方面迈出了步伐。
恢复煤炭进口 取消部分关税:2023年1月,中国政府允许四家国资企业恢复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标志着2020年北京对澳州煤炭实施的非正式禁运出现松动。2023年,中国从澳进口煤炭5247万吨,远高于2022年的286万吨。2023年8月,中国取消对澳大利亚大麦征收80.5%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中国释放澳籍华裔女记者成蕾:在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前夕,2023年10月11日,被指犯有“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而遭中国当局关押三年的澳大利亚籍华裔记者成蕾获释。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Penny Wong,右)在机场迎接她返回澳洲。尽管中方称成蕾是在服刑期满后被执行驱逐出境,但成蕾获释的消息仍普遍被视为中澳关系升温的重要标志。
中国复审对澳葡萄酒惩罚性关税:2023年10月22日,中国同意复审从2021年3月开始执行的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征收218%反倾销关税的措施。澳大利亚暂停向世贸组织提出的相关申诉。在实施关税之前,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市场。征收关税之后,2021年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葡萄酒销售额暴跌了97%。澳大利亚政府2023年12月表示,相信2024年初中国会取消对澳洲葡萄酒的反倾销关税。
阿尔巴尼斯破冰访华:2023年11月6日-7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前工党籍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访华50周年之际展开破冰之旅,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阿尔巴尼斯时表示,中澳两国恢复各领域交流,走上了改善发展关系的正确道路。阿尔巴尼斯也称澳中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对话合作才是正确选择。
澳潜水员被声纳攻击受伤:2023年11月,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称,在日本附近海域的一次相遇中,一艘中国战舰对一艘澳大利亚护卫舰采取了使用声呐脉冲的“不安全而不专业”的行动,导致一名澳方潜水员受伤。阿尔巴尼斯总理称该事件损害了两国关系。2024年1月,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称解放军海军对此事故“没有责任”并试图将该事件归咎于日本。对此,澳方予以了反驳。

人人喜欢巧克力 各地偏爱却不同

Katharina Abel
2025-07-13T07:38:49.844Z
看到这些你馋吗?

(德国之声中文网)巧克力爱好者都知道:这种甜食的口味因品牌而异,甚至在不同国家都有差异。各地消费者的喜好也大不相同。

美国巧克力:甜腻、厚重,偏好夹心款

17 世纪时,来自拉丁美洲的可可作为饮品进入北美殖民地。但直到 19 世纪下半叶,瑞士的巧克力制造商才将如今常见的固态甜巧克力带到新大陆。尽管拥有相同的起源,瑞士与美国的巧克力口味却大异其趣。

在美国,最受欢迎的品牌往往追求更长的保存期限,以及许多欧洲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的口味。这部分来自所使用的丁酸成分,让美式巧克力带有一点酸味。此外,高糖含量与如玉米糖浆或植物脂肪等添加剂也是典型的美国巧克力口味特征。德国巧克力品鉴师尤莉亚・莫泽(Julia Moser)说:「夹心、厚实而且大块的巧克力在美国非常受欢迎,」。

Hershey's巧克力在美国特别受到青睐

欧洲巧克力:重视传统与质量

在西欧,尤其是瑞士、比利时、法国与德国,讲求的是精致享受与高质量。欧盟对巧克力配方的规定比美国更为严格:牛奶巧克力至少需含有 25% 的可可固形物,且必须使用可可脂作为主要脂肪来源。制造商采用传统的精炼技术,例如研磨,赋予巧克力细致顺滑的口感。

「我们对优质巧克力的重视一直提升,不过最多人食用的依然是牛奶巧克力,因为我们从小就是习惯那样的味道,」莫泽表示。「消费者往往到成年后才开始欣赏苦巧克力。」

德国巧克力品鉴师尤莉亚・莫泽

印度与非洲市场不断成长——各有各的偏好

在印度及亚洲其他地区,巧克力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奢侈品,直到 20 世纪中期才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如今,这一市场正快速成长,尤其在年轻族群中,传统甜点正在被巧克力取代。「印度巧克力目前被视为内行人的口袋名单,」莫泽说,「当地的可可豆具有一种独特果香,并带有坚果风味。」

非洲,尤其是西非,是全球最大的可可生产地。然而,截至 2018 年,当地的巧克力消费仅占全球市场的约 4%。莫泽解释,这也与当地炎热气候不利于巧克力保存有关:「当地人通常食用的是新鲜的可可果肉,或将烘焙后的可可豆研磨成糊,用来制作热饮。」然而,在加纳这类仅次于科特迪瓦的可可生产国,人们对本地产巧克力的兴趣日益浓厚。

日本巧克力口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从西方观点来看,口味最奇特的巧克力应该是来自日本:抹茶、酱油甚至芥末口味的奇巧巧克力(KitKat)多年来已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文化象征。

成熟的可可果,它是制作巧克力的原材料

巧克力制造的黑暗面

然而,当我们沉浸在品尝各式各样美味独特的巧克力之余,也不应忘记它背后的黑暗面:可可从拉丁美洲传播至世界各地的过程,与殖民剥削密不可分。正是欧洲殖民强权有计划地将可可种植引入热带殖民地,以满足欧洲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种植与收成多半仰赖当地人民,条件往往极不人道。

即使到了今天,许多可可农民仍受全球市场操控,尽管辛勤劳动,却因贸易商收购价格过低,难以维持基本生计,长期处于极度贫困中。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研究:德国一半家庭净资产超过10万欧元

德才
2025-07-13T07:41:04.067Z
2023年,德国所有家庭的资产中位数为10.31万欧元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经济研究所(IW)的一项分析表明,2023年,德国所有家庭的资产中位数为10.31万欧元。这意味着一半家庭的资产高于这一水平,另一半低于这一水平。德国最富有的10%家庭拥有超过77.72万欧元的净资产。

该研究基于德意志银行对3985个家庭2023年的净资产状况进行的“私人家庭及其财务状况”调查。家庭净资产即总资产减去负债。总资产包括房地产、金融资产、贵重物品、车辆和商业资产(净值)。负债包括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

延伸阅读:研究:德国私人财富欧洲排名第一 

“谁拥有多少资产与年龄密切相关,”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写道。与所有家庭10.31万欧元的资产中位数相比,35岁以下人群的家庭净资产中位数明显较低,为1.73万欧元。55至64岁人群的家庭净资产中位数最高,为24.11万欧元。德国经济研究所指出,“一个关键原因是:积累财富需要很长时间,通常需要整个职业生涯,”只有在退休后,资产才会再次逐渐减少:75岁及以上人群的平均资产仍为17.25万欧元。

延伸阅读:在德国,什么叫富人?

该研究所强调:“拥有住房在财富积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5岁以下的人群中,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而55至64岁的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拥有自己的住房。德国经济学院分配问题专家,报告撰写人之一的马克西米利安·斯托克豪森(Maximilian Stockhausen)表示,“如果政府希望促进私人财富积累,可以减轻劳动收入的负担,”他说, 如果劳动者能够从总收入中保留更多的净收入,将为其财富积累开辟更大的空间。

相关图集:普通德国家庭 到底多有钱?

存款是家庭资产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德国每个家庭平均拥有资产性财产5.84万欧元,扣除消费贷款、教育贷款后,每个家庭的资产性净财产为5.54万欧元。其中,大部分都是银行储蓄或是人寿保险,证券投资的金额仅为每户1.69万欧元。
净资产显著增长:如果算上房地产等非资产性财产,扣除负债后,德国家庭的平均净财产为16.26万欧元。这个数字较10年前(11.76万欧元)有了显著的增长。
东西德贫富差距依然巨大:柏林墙倒塌已经有近30年,但是,德国东部与西部间的差异非常显著。东部家庭的平均资产性净财产仅为4.03万欧元,平均净财产为8.8万欧元;而西部家庭的平均资产性净财产达6.31万欧元,平均净财产为18.2万欧元。
房地产增幅迅猛:2018年,全德国每个家庭的房地产财产平均为13.6万欧元(按交易金额计算),不过只有47.5%的家庭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地产,这个数字与2008年、2013年基本持平。如果只统计拥有自己房地产的家庭,则每户平均房地产财产额为29.54万欧元,这个数字比2013年猛增了21.1%,体现出了近年来德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上涨行情。
独栋住房:拥有房产的家庭中,过半家庭的房产交易价值都在25万欧元以下。不过,超过半数的有房家庭,拥有的是独门独栋的住房。
税前税后差异大:在收入方面,2017年,德国每个家庭的平均税前月收入为4474欧元,其中,劳动报酬收入为2864欧元,资产性收入(利息、股票分红等)为437欧元,公共社会福利收入为980欧元。扣除各类税收、社保缴费后,每个家庭的净收入以及可支配收入,平均为3400欧元左右。
消费支出也不少:2017年,德国家庭的平均私人消费支出为每月2517欧元,其中最大一部分是住房、能源支出,达897欧元(35.6%)。其次是饮食,占348欧元(13.8%)。交通开支也同样为平均348欧元。其它大项开支包括休闲娱乐(259欧元),外出餐饮住宿(146欧元),家具用品及电器(140欧元),服装(110欧元)等。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特朗普移民新政如何影响在美国的华人

刘文
2025-07-13T07:08:17.646Z
很多移民政策变化和执行都在一些小细节上

(德国之声中文网)七月的前两周,因为美国有关出生公民权的行政令再生变化,王小姐除了睡觉以外几乎没离开过她的手机,她是尔湾一家有十多年从业历史的高端月子中心的前台客服人员,主要负责与来自中国的客人对接。她的客户都是想要通过旅游签证来美国生孩子,以便孩子一出生就能获得美国国籍的中国妈妈,也有女性想要来美国做试管婴儿,因为在中国做试管婴儿程序相对复杂,需要提供结婚证以及身份证等。

特朗普行政令让出生公民权蒙上阴影

特朗普于2025年1月20日签署行政命令,规定凡父母非法居留或仅持临时签证在美国境内者,其于美国出生的子女将不再自动获得公民身份。

此举措将会影响在美国依靠学生签证,工作签证,访问学者签证等合法居住与生活的中国人的孩子成为美国公民,亦会打击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早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的赴美旅游生子。在此之前,怀孕的外国人在赴美旅行期间生孩子并不违法,孩子也将立刻获得美国公民身份,并享受美国公民的一切权利与福利。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生育旅游市场,中国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大陆赴美生子人数仅有600人左右;到了2016年,人数保守估计已然超过8万。观察者网预估,2018年赴美生子的人数已超过10万,但因为该产业链缺乏透明性,难以找到准确的数据。

王小姐说:“一月份的行政令一下,我的电话都响不停,很多即将生产的宝妈都担心孩子拿不到美国公民身份,也有不少人干脆直接退订 ,我们这边都很理解,所以也并没有收取他们费用。”

赴美旅游产子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王小姐供职的月子中心配备有营养师,医生,律师等,提供从怀孕的女士在中国申请旅游签证到孩子出生后在美国申请护照,孩子满21岁后为父母申请美国绿卡的一条龙服务,价格在二十到三十万人民币,其中怀孕的后两个月和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母亲会在月子中心的独栋别墅中度过。

该行政命令一颁布,许多团体和个人在美国多地诉诸法律来挑战该禁令,多位联邦法官在全国范围内叫停了这个行政令。王小姐也说,虽然一月份的生意受损,但二月开始,宝妈的担心渐渐平复,生意又恢复如常。

6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以6比3裁决,限制全国性禁令的适用,但允许以集体诉讼形式对政策发起挑战。22个州的司法部长立刻对政府提起了诉讼,包括王小姐供职的月子中心所在的加州,但在未提起诉讼的28个州,特朗普签署的废除“出生公民权”行政令将在30天内生效。

王小姐说:“这几个月,行政令已经有好几次裁决了,妈妈们从一开始很担心,到现在慢慢已经习惯了,就还好。但是因为这个裁决在国内也有很多媒体报道,所以我要一一和她们解释清楚,也很麻烦。”

但对于在美国生活很久但还没有拿到绿卡的中国移民来说,这一裁决就远远不是退订月子中心这么容易了。16岁就来到美国读高中,但在这里生活了十年都还没拿到绿卡的金先生向记者表达了心中的担忧:“去年我的女朋友没有抽到H1B,她也正好有一个项目在国内,所以就暂时先回到了国内,我们也在考虑就是比较长远的未来,如果留在美国生活的话,我现在住的得州马上就没有出生公民权了,那我们如果结婚生子的话,我们的孩子是什么身份?如果要生孩子,我是不是要放弃在得州的工作和房子然后搬到加州去?”他表示过去十年来一直很喜欢美国,也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但最近出生公民权的事情让他感到焦虑,特别是因为政策变换太快,他咨询了律师朋友,但也没有得到确定的答复。

从细节处收紧移民政策

现在得州供职于NGO的张家成告诉记者,特朗普政府对于移民的不方便之处很多时候藏在细节里,也会让移民的日常生活更加麻烦。

他说:“USCIS很多政策变化和执行都在一些小细节上,我今年工卡丢了申请新的工卡还吃了一个RFE(Request for Evidence), 要解释我我上一个工卡是怎么丢的,我身边朋友之前丢过工卡都是直接补办就可以了,一个纽约的朋友,工卡丢了,在一月初特朗普上台前申请的,还打电话申请了加急,没有吃RFE,一月底就拿到了工卡 。我一月底申请的时候再打电话要求加急的时候已经不允许加急了。”

特朗普取消哈佛招收国际学生资格 引发中国学生恐慌

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威尔逊·陈(Wilson Chen)目前在中国从事留学咨询服务,他近几个月也花了大量的时间追踪特朗普政府关于留学签证的政策。

但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表示正在考虑要求所有申请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接受社交媒体审查,并命令美国大使馆和领事部门暂停为此类学生签证申请人安排新的面试。今年六月,学生签证预约恢复,但据路透社查阅的一份美国国务院内部电报显示,特朗普政府要求美国领事官员对所有学生和交流访问申请者进行“全面彻底的审查”,以识别那些“对我们的公民、文化、政府、机构或建国原则抱有敌意态度”的人。

陈先生在采访中解释道,不少学生家长感觉到了美国对于留学生的敌意,已经开始查看去英国或者澳洲留学的办法,但也有不少人已经得到了美国大学的入学许可,放弃太可惜。他试着为这些学生检查社交平台:“他们去大使馆签证和坐飞机入境美国的时候,我都会让他们在手机上把社交媒体的app删掉,特别是X,Facebook, Instagram这些美国人常用的。有些人有时候会在手机里存一些搞笑的图片,比如有PS万斯的图片,我都让他们删掉,而且也绝对不要在私人聊天或者网络论坛里发一些骂特朗普的话。”

他有些感慨地表示,在中国习惯了自我审查在网上发的帖,没想到现在去美国也要自我审查。

全面启动归化公民清查

根据美国司法部6月11日发布的备忘录,特朗普政府正式推动将部分归化公民撤籍政策制度化,要求联邦律师优先办理涉及特定犯罪的归化公民撤籍案件。

备忘录指出,凡是“非法获得公民身份”或在入籍过程中存在“隐瞒重大事实或故意虚假陈述”的个体,司法部将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依法撤销其美国国籍。

目前,共有10类情况将会优先推进“撤籍程序,其中包括针对联邦救助项目的欺诈者:如通过欺诈获得 PPP 贷款、医疗保险(Medicaid/Medicare)的人,或者通过贿赂或虚假陈述获得入籍者。

赋予持有者永久居留权的绿卡、甚至美国国籍都不再能保护你?

在美国从事移民咨询二十多年的中介安德鲁·何(Andrew He)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联邦政府通过民事诉讼撤销已经归化入籍的美国公民的国籍,但在民事诉讼中,政府在举证方面的要求较低,而这十条则写得非常简短以及模糊,让人担心是否会造成“冤假错案”。

他表示确实有中国移民来了美国之后隐瞒在中国的收入和资产,申请医疗白卡,食物券等福利的,但也有很多移民不知道自己能申请什么福利。他说:“比如医疗保险的福利,你家庭收入不一样,能申请到的减免也不一样,有些人他可能真的搞不清,不是故意的,那他们被发现了就要撤销国籍吗?”

特朗普政府开始执行「史上最大规模驱逐行动」

他还提到确实有一些移民中介会在写资料和陈述信的时候夸大其词,比如编造政治庇护的故事,或者夸大移民的履历来获得杰出人才绿卡,但有时候移民也不知道自己聘请的律师是否合格。

美国联邦调查局也处理过华人律师替许多华人编造在中国遭受迫害的故事来用作政治庇护申请的一系列违反移民法的案件。2012年在纽约的调查中,有三十余名律师和翻译涉案,而涉及到编造政治迫害故事的移民(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国人)超过13500人。近十年来,有不少提供虚假材料帮助中国客户或者庇护绿卡,投资移民绿卡等合法身份的律师被调查后落网。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国无家可归者人数增多 安置房无法满足需求

德才
2025-07-13T07:09:36.304Z
无家可归者人数增多 安置房无法满足需求

(德国之声中文网)联邦统计局周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月,全德共有474700名无家可归者获得了政府提供的住房。这一数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天主教慈善机构Caritas以及新教救济会Diakonie则表示,无家可归者人数激增,是一个令人警觉的信号

联邦统计局表示,被安置人数的增加可能是得益于四年前开启相关统计后,数据申报工作的改善。没有登记住所的街头流浪者以及隐形无家可归者,则没有被收录相关统计。

被安置的无家可归者当中,来自乌克兰的寻求庇护者占比最高,达29%。但同过去几年相比,增幅已经开始回落。截至2025年1月31日,登记在册的获安置乌克兰难民共有137000人,2024年则为136900人。登记在册的外籍无家可归者共有40万9000人,而2024年这一数字则为37万7900人。被政府安置住处的人当中,外籍人士的占比同去年一样,仍为86%。而其中德籍人口的占比则继续保持在大约14%的水平。

登记在册的无家可归者当中,年龄低于25岁的,占比为41%,2024年则为40%。而年龄超过65岁的,则仍保持在大约5%左右。截至2025年1月31日,被收容者的平均年龄为31岁,其中大约56%为男性。

新教救济会表示,无家可归已经成为德国当前最紧迫的社会政治问题之一

失去住房的风险现在已经蔓延至中产阶层

无家可归者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其中有子女家庭的人数最多,共有16万4千人,占比34%。单身人数则为15万9千人,占比也为34%。来自单亲家庭的人数则为79000人,占比大约为17%。大约7%的人来自多人口家庭,而4%的人则来自无子女家庭,人数分别是33400人和17300人。

按联邦州划分,人口最多的北威州安置人数最多,为 117,900 人;其次是巴符州的 94,600 人和柏林的 53,600 人。安置人数最少的为图林根州,仅为3000 人,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为1,200 人,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为700 人。 

德国天主教慈善机构与天主教无家可归者援助工作组发出呼吁,要求联邦、各州以及市镇应加快推动廉租房的建设。上述机构表示,政府部门应同社会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确保人们尽量不失去住房,一旦失去住所也能迅速获得替代性住所。

失去住房的风险现在已经蔓延至中产阶层。伴侣离世、失业、收入骤减、疾病或其他人生危机,往往是导致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原因。 新教救济会Diakonie表示,无家可归已经成为德国当前最紧迫的社会政治问题之一。救济会德国联邦社会政策执行董事罗纳贝格(Elke Ronneberger)说:“我们的国家中竟有如此多的人,其中包括很多拖儿带女的家庭,没有自己的住房,这是绝不可以接受的。拥有自己的住所对安全和自主生活至关重要。有鉴于此,联邦和各州必须确保无家可归者重新获得自己的住房,而不仅仅是住进紧急收容所。” 

(天主教福音通讯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边境检查意味着申根自由行的终结?

Tessa Clara Walther
2025-07-13T07:10:08.113Z
申根区内畅通无阻时代结束了吗?

(德国之声中文网)本周,波兰在与德国和立陶宛的边境恢复了边境检查。这不是申根国家重启边检的第一例。对这一措施的解释通常是,这是为了遏制非法移民、打击人口贩卖或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但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表明,被视为欧洲一体化和身份认同象征的欧盟内部自由行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波兰总理图斯克表示,这些管控是暂时的,旨在阻止人口贩卖和非正规移民。就在几周前,德国总理梅尔茨(又译默茨)领导的新保守党政府加强了已有的对包括波兰在内的所有陆地边界的检查。在布鲁塞尔的许多观察家看来,欧洲国家的团结协作已让渡给了突出本国利益。

何为申根区?

申根区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允许29个欧洲国家公民免护照旅行,涵盖欧盟大部分地区以及挪威和瑞士等几个非欧盟成员国。它促进了超过4.5亿人的自由流动,并通过取消货物、服务和人员的内部边境检查,巩固了欧洲单一市场。对于企业、通勤者和旅客而言,申根区是欧盟最实在的成就之一。

申根区成就了欧洲人自由通行的梦想

2025年1月1日起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全面加入申根区

布鲁塞尔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的移民研究员科隆比(Davide Colombi)认为,近期波兰与德国之间的边检争端符合欧洲范围内一个更广泛的趋势。

自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以来,法国就开始进行边境检查。2015年9月,奥地利于难民危机最严重之际首次对其与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的边境实施管控,此后每六个月延长一次,理由是移民压力和内部安全问题。

克罗地亚2023年加入申根区不到一年,邻国斯洛文尼亚就开始在与克罗地亚边境实施检查,理由是移民数量增加以及对有组织犯罪的担忧。长期以来一直拒绝严控内部边境的德国,去年秋天开始扩大边境管控,欧盟委员会迄今尚未对此提出正式质疑。根据欧盟法律,此类检查仅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并且只能是临时性的。

无视欧盟最高法院裁定 申根诸国延长边检期限

象征性大于实际作用

“这些边境管控纯粹是象征性的政治操作,并没有真正起到遏制移民的作用,”卢森堡大学客座教授尼纳贝尔(Birte Nienaber)对德国之声表示。她强调,随着欧洲极右翼势力的崛起,民粹主义叙事在各党派中日益盛行。中间派领导人面临着在移民问题上展现“强硬”态度的压力——而边境管控是一项受公众欢迎的、肉眼可见的措施。

但边检究竟有多有效?官方统计数据对申根区内边境检查的针对性提出了质疑。德国警方表示,今年春季加强边境检查的第一个月,仅有160名寻求庇护者被拒之国门外。波兰媒体报道称,5月至6月中旬,德国将约1000名移民遣返波兰,这一数字与往年并无显著差异。

“人口贩子或那些试图非法入境的人非常清楚如何避开官方检查站,”移民专家尼纳贝尔说道。“这些管控措施并不能阻止他们,只会制造出一种尽在控制中的假象。”

研究员哥伦比也认为,此类政策更多是表象,而非实际效果。他强调,欧盟成员国迄今为止未能证明这些管控措施在遏制移民或防止恐怖袭击等方面的必要性。

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边境地区,尤其是卢森堡、奥地利和波兰等地的边境城镇,已经感受到了负面影响:通关等待时间更长、供应链中断以及跨境本地企业面临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

欧洲议会的一项详细研究估计,恢复内部边境检查会导致大量时间损失:汽车每次损失10-20分钟,重型车辆损失30-60分钟,并给运输部门造成约 3.2 亿欧元的损失——这还只是延误,而不是更广泛的经济影响。

专家警告称,恢复边境检查将减缓货物流通,扰乱即时供应链,并增加运输成本,尤其是在农业、零售和制造业等物流密集型行业。跨境工作者将面临更长的通勤时间,而边境地区的小企业可能会失去重要的客户。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边境排队时间更长、商店物价更高,以及获得跨境服务和就业的机会减少。

没有申根,欧洲会怎样?

哥伦比表示,与这些实际的负面影响相比,象征性的损失可能同样深远:“申根区是欧洲人身份认同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一项有目共睹的成就。” 一旦申根区解体,民众感知欧盟作为超越国界愿景的最切实途径将不复存在。

欧盟领导人意识到这一风险。如果内部边境检查成为永久性措施,申根体系可能会彻底崩溃。这不仅会扰乱人员、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还可能破坏欧盟条约的法律完整性,动摇公众对欧盟的信心。

欧盟委员会目前正在更新《申根边境法规》,并推出两项数字化边境管理工具,旨在更好地追踪进入申根区的非欧盟公民,并减少对内部检查的需求。

但哥伦比认为,申根协议要想继续存在,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调整以及数字化工具。“我们需要的是政治勇气,成员国之间重建互信,以及欧盟委员会的执行力。”最重要的是,移民问题应该去政治化,将公众辩论的焦点从边境管制等无效措施上转移开来。

两位专家都认为,欧盟及其成员国必须重新回到申根协议的最初核心理念:欧洲人应该能够在这片共同属于他们的大陆上自由行动。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长平观察:“双重标准恰恰是必须的”

长平
2025-07-12T14:23:47.879Z
中国的稀土开采约占全球总量的60%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政府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把一些话题渲染成超敏感的“红线”和“底线”,让人们无法展开讨论。然后,在这种不可讨论的语境中,进行一些“理所当然”的强化灌输,听起来好像真的是无可争议。例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荒谬绝伦,但是很多中国人认为是铁板钉钉的真理。今天要讨论的一个话题,更是中国政府经常“理直气壮”地反驳西方的说法:不要对中国搞双重标准。

这个说法最新出现在欧盟与中国政府的稀土管制争议我vi中。本周四,欧洲议会以523票赞成、75票反对、14票弃权通过一项动议,指出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没有正当理由,具有胁迫意图,并表示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准垄断地位”使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周五,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发布声明称,中方对欧洲议会相关决议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敦促欧洲议会停止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停止在出口管制问题上搞双重标准。

一个对企业和市场进行无所不在的严密控制的政府,一个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活生生地搞成“国际金融中心遗址”的政府,要求国际社会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和泛安全化,其自身的“双重标准”已经令人瞠目结舌。那么,它是怎样做到谴责西方社会搞“双重标准”的呢?这恰恰是因为西方社会没有对它实施应该实施的“双重标准”。

为什么要搞双重标准?

这并不是我独创的观点。至少保罗·科利尔(Jean Paul Gustave Ricœur)也认为这样。他是前世界银行发展研究组主任,非洲经济问题的专家。他在《最底层的10亿人》、《战争、枪炮与选票》等著作中明确表示,对于那些不遵守国际规则的专制国家,“双重标准恰恰是必须的”。

需要说明的是,科利尔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设置为非洲穷国。但是,按照他的国际主义视野,以及“最底层的10亿人”的界定(2009年人均年收入2700美元左右,并且缺乏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权力制衡机制),至少在公平和公正的逻辑上,大多数中国人显然都不应该被排除在外。

科利尔的论证并不复杂,只是很多人不愿意说穿而已——可能正如他本人也不愿意对中国的事情说穿一样——既然最底层10亿人的主权国家之间合作很难,合并国家这种激进的方案又不可行,剩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在比地区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国际合作来提供缺失的公共品。

他说,必须要在不讲规则的国家建立问责制。他跟中国网民一样清楚,政府问责制不可能在一个专制国家内部建成。他说,“问责制的提供方必须由本身已经建立有效问责制的国家组成”。哪些国际算是已经建立了有效问责制呢?他认为,“通向权力的合法途径,是自由而公正的选举”。说到底,科利尔认为,应该由民主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来为专制国家提供权力制衡机制这种公共产品。

面对这个假设,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专制政权会振振有词地说:这不是侵犯国家主权吗?科利尔对此不以为然。他说,在这些没有公正选举的国家中,人民并不拥有什么国家主权,他们面对的只有国家政权。

在跟这些国家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国际社会通常会被要求“不要实行双重标准”。科利尔说,对这些国家提出更严格的标准是合理的,“双重标准恰恰是必须的”。为此,他还详细设计了执行“双重标准”的路线图,包括如何支持在这些国家发生的军事政变。

只有民主才能维护永久和平

回到稀土争议这个话题,欧盟认为中国政府应该放宽甚至放弃稀土管制。中国政府辩解说,稀土等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中方依法对军民两用物项实施必要管制,既是行使自身主权,也是应尽国际义务。也就是说,跟西方民主国家一样,中国对军事物项进行管制,“符合国际惯例,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仅仅说到这个层面,中国政府似乎的辩解似乎不无道理。吊诡的是,全球安全的现实,恰恰是中国政府对军事物项进行管制,让中国军队更加顺利地发展壮大,并公然支持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无所顾忌地骚扰台湾,为世界和平带来了威胁。这就要回到世界和平的根本议题:只有民主才能维护永久和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针对民主和专制国家有所区别,“双重标准恰恰是必须的”。

 

长平是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他目前是德国之声专栏作家、中国数字时代执行主编以及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特朗普发出新威胁:对墨西哥和欧盟商品征收30%关税

德才
2025-07-12T14:28:44.014Z
欧盟在周六(7月12日)收到了美国的关税通知。此前,已经有多国收到类似信函

(德国之声中文网)特朗普在其社媒Truth Social(“真相社交”)上发布的两封信中说,针对墨西哥和欧盟的关税将于8月1日生效,理由分别是墨西哥在非法毒品流入美国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欧盟的贸易失衡。

特朗普宣布对墨西哥征收的新关税,高于他今年早些时候宣布对墨西哥商品征收的25%的关税。欧盟面对的新关税也明显高于特朗普4月份公布的20%的关税。

据法新社报道,加拿大此前也收到了类似的信函,宣布对加拿大商品征收35%的关税。

自本周初以来,特朗普已向20多个国家发出信函,更新了对每个国家征收的关税。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周六严厉批评了特朗普威胁征收的新关税,但表示欧盟仍希望与华盛顿达成贸易协议。她在一份声明中说:“对欧盟出口产品征收30%的关税将扰乱重要的跨大西洋供应链,损害大西洋两岸的企业、消费者和病患的利益。”

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也补充道:“我们仍然准备继续努力,争取在8月1日前达成协议。同时,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欧盟的利益,包括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回应措施。”

自今年1月开启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特朗普在全球范围内举起关税大棒,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并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

相关图集:特朗普关税战2.0时间线梳理

2025年2月1日 |对墨、加、中加征关税:特朗普上任后首次大规模加征关税:自2月1日开始对美国三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加征关税。特朗普宣布对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指责两国未能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对来自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指责中国在芬太尼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2月10日 |加征钢铝关税 无例外豁免:特朗普2月10日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制品加征25%关税,并取消加拿大、墨西哥和巴西等钢铝主要供应国的免税额度。
2025年3月26日|宣布对进口汽车全面征税:特朗普于3月26日宣布,自4月3日起,对所有进口汽车与轻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全球汽车供应链受冲击,日韩汽车产业首当其冲。受此消息影响,丰田、本田、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股价大幅下跌,总市值蒸发约165亿美元。
2025年4月2日|宣布“对等关税”:特朗普4月2日在白宫玫瑰花园举行“让美国再次富有”(Make America Wealthy Again)记者会,宣布“对等关税”措施。美国对大多数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但针对特定国家征收更高税额。中国、欧盟和越南分别面临34%、20%和46%的关税; 日本、韩国、印度、柬埔寨和台湾,分别受到24%、25%、26%、49%和32%进口关税的打击。
2025年4月9日|暂缓关税90日 中国除外:特朗普4月9日在大规模“对等关税”上路不到24小时后出现政策大转弯,宣布暂缓征收“对等关税”90天,在此期间,税率将统一降至10%的基准关税。但中国被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不仅如此,还将对中国的关税加码至145%,其中包含了美国此前指控中国打击芬太尼不力而征收的20%关税。
2025年5月4日 | 对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特朗普5月4日以“国安威胁”为由,宣布将对非美国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理由是要“拯救美国电影业”。
2025年5月12日|中美关税战90天“停火协议”:美中高层在瑞士进行谈判后于5月12日发布联合声明,就90天的“暂停期”达成协议:美国对大多数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的关税将在5月14日前下调至30%,30%关税里包括针对芬太尼问题额外施加的20%惩罚性关税;中国对美产品加征的125%关税则将降至10%。美中双边早前不断叠加的报复性关税,在这波协商中几乎都被取消。(图为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谈判代表格里尔出席美中贸易会谈)
2025年5月13日|美大幅下调中国“小包裹”关税:白宫5月13发布行政命令,将从5月14日起将对中国低价值货物(不超过800美元)征收的“最低限度”关税从120%下调至54%,原计划的200美元固定费用征税方案被搁置,现行的100美元固定费用将继续执行。
5月23日 对阵欧盟:特朗普威胁自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50%的统一关税。他同时警告苹果公司,若其在美国销售的手机是在海外生产的,将面临25%的关税。两天后,特朗普收回了对欧盟加征50%关税的威胁,他表示,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后,同意将美国和欧盟的谈判期限延长至7月9日。
5月28日 美国法院裁定特朗普对等关税“越权”:美国联邦国际贸易法庭裁定,特朗普今年4月2日对多国征收的对等关税,以及早前向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的报复性关税都属于“非法”。判决认定,特朗普征收全球关税的行为超出了《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IEEPA)赋予总统的权限。美政府表示将对该裁决提出上诉。
5月29日 美国上诉法院暂准特朗普关税恢复执行: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一天后推翻该判决,让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得以持续实施。上诉法院指出,为了审理特朗普政府的上诉,将先暂缓此前法院的裁决,并命令原告及特朗普政府分别在6月5日和6月9日前提交回应文件。
5月30日 特朗普全面上调钢铝关税: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对全球钢铁和铝产品的进口关税提高至50%。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铝供应国。他指责中国未按约降低关税,取消针对稀土等产品的贸易限制。他说:“中国完全违反了与我们达成的协议。不能再做好好先生了!”
6月10日 美中谈判双方宣布原则上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中国和美国官员在英国伦敦举行贸易谈判,经过两天的会议,6月10日,双方宣布原则上已达成贸易框架协议,以落实5月在瑞士日内瓦的共识、还有两国领袖上周的通话内容。特朗普在社交媒体Truth Social上表示,按照美中达成的新的贸易协议,美国将从中国获得稀土磁体。他还表示,将允许中国学生在协议达成后继续留在美国大学学习。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俄外长访朝与金正恩会面,称朝“坚定支持”侵乌战争

德正
2025-07-12T14:39:17.679Z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11日抵达元山机场对朝鲜进行访问

(德国之声中文网)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于周六(7月12日)访问朝鲜,与该国领导人金正恩举行会面。俄罗斯外交部在社交平台Telegram上表示,拉夫罗夫受到了金正恩的“接见”,并发布了一段两人握手拥抱的视频。

就在拉夫罗夫在朝鲜与金正恩会晤之际,俄罗斯加大空袭力度,向乌克兰发射了600余架无人机和导弹,造成至少两名平民死亡。

拉夫罗夫在访问期间对两国军事同盟关系表示赞赏。

俄罗斯官媒塔斯社(TASS)援引拉夫罗夫的话称:“我们就乌克兰危机的相关形势交换了意见……我们的朝鲜朋友确认,他们坚定支持特别军事行动的所有目标,以及俄罗斯领导层和武装部队的行动。”他使用的是克里姆林宫对俄乌战争的官方措辞“特别军事行动”。

朝鲜派兵赴俄前线作战

据媒体报道,朝鲜一直通过向莫斯科提供武器和士兵的方式,支持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

法新社报道称据乌克兰情报机构估算,约有1.4万名朝鲜士兵被部署至俄罗斯西部的库尔斯克(Kursk)地区,以支援俄军夺回被乌克兰部队占领的部分地区。

尽管有关朝鲜士兵被派往前线参战的消息长期以来未被公开确认,但就在6月底,朝鲜官方电视台KCTV播出了一段金正恩将朝鲜国旗置于棺材上的画面——据信是在悼念在乌克兰战场上牺牲的朝鲜士兵。

拉夫罗夫在访问平壤时,对朝鲜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并宣布将在库尔斯克地区为阵亡的朝鲜士兵建造纪念碑。

朝俄外长会晤

拉夫罗夫在参加东盟外长会议后,于周五离开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当天抵达朝鲜港口城市元山(Wonsan)。该地既是一个新开放的海滨度假区,也以导弹及海军设施而知名。

塔斯社报道称,拉夫罗夫周六(7月12日)与朝鲜外务相崔善姬(Choe Son Hui)在元山会晤,平壤方面重申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期间有媒体报道称,朝鲜可能计划向俄罗斯再次派遣士兵

拉夫罗夫此次访问是两国之间最新的高层会晤,标志着双方正将战略合作升级为包含相互防御条款的伙伴关系。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与与朝鲜外务相崔善姬(Choe Son Hui)于7月12日在朝鲜元山出席签署仪式

或向俄增派部队和建筑工人

韩国情报机构表示,继已向俄方派遣逾一万名士兵参战之后,朝鲜可能计划在7月或8月部署更多部队。

此外,朝鲜已同意向俄罗斯库尔斯克地区派遣6千名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工人,以参与该地区的重建工作。约一年前,乌克兰部队曾对库尔斯克地区发动大规模跨境突袭。

俄罗斯多家通讯社也报道了拉夫罗夫的行程,并称其在访问朝鲜后,将前往中国参加定于周一和周二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

塔斯社指出,元山新建的海滨度假区可能成为吸引俄罗斯游客前往朝鲜的新契机,尤其是在莫斯科至平壤之间的直通列车恢复运行,以及连接朝中俄边界的图们江大桥建设项目推进的背景下。

塔斯社还援引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Andrei Rudenko)的话称,今年稍晚将有更多高级代表团访问朝鲜。

鲁登科表示,俄朝签署的战略伙伴协议“完全符合近几十年来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将朝俄两国之间传统的友好睦邻关系提升至一个盟友层面的全新高度”。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德语媒体:不要高兴过早

null 媒体看中国
2025-07-09T13:24:31.169Z
7月3日,中德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谈。

(德国之声中文网)《商报》发表评论称,在就关键原材料展开的全球博弈中,中国不断将资源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施压手段。因此,中国当前“放宽”稀土出口管制的承诺,并不能根本改变德国企业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这篇题为《不应高兴过早》的评论写道:

“事实上,中国领导层动用‘资源杠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此各方早已心知肚明。与中国共产党打交道的一个规律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揣测出中方的意图。过去几个月里,中国颁布了多项法律,目的都是要对关键原材料的出口加强管控。北京是要借此表明:我们要动真格了。

其实,很早以前就已有种种迹象表明,一旦机会成熟,中方就会大打‘资源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一直在为应对大规模国际冲突进行准备。而中国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别国的经济依赖,当作达成政治目的的施压手段。”

在稀土领域,中国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图为位于内蒙古包头的稀土矿。

《商报》评论指出,为了在稀土领域获取全球主导地位,北京已经布局多年。现在已经大功告成,开始加强稀土出口的管控。

”即使此举会恶化同德国的关系,北京也在所不惜。同中国外长王毅举行会谈后,德国基民盟籍外长瓦德普尔以罕见地坦率措辞称‘信任已经丧失’。

在这次会谈中,虽然中国外长承诺,将为德国和欧洲在稀土供应方面提供便利,企业只需提出申请,就可进入‘快速通道’。但‘快速通道’如何运作,则语焉不详。可以明确的是:德国经济界不应高兴得太早。即便这一次短期内找到了解决方案,姑且不论为这一方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但中国迟早还会再次将‘资源’作为施压武器:或者针对整个国家,或者针对特定企业。

除中国之外,美国也早已开始强势介入资源市场。为了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德国和欧洲企业是时候要重新布局了。不仅要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应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个欧洲原材料共同体。对于那些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大小企业来说,共同投资原材料替代性渠道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军舰在红海用激光锁定德国侦察机,引发了德中之间一场严重的外交纠纷。《法兰克福汇报》发表评论称,中国的举动不仅极不明智,同时还发出了错误的信号:

“德国并不是第一个被中国军舰用激光锁定军机的国家,此前,美国和澳大利亚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这也说明,此次发生在红海上空的事件,绝非一次意外,更不是军舰乘员的擅自行为。中国军方显然是有意识地采取了这种激进措施,并对对方机组人员和设备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中方此举可能是为了阻止对中国军舰的侦察行为,也是为了展示中国的军事实力。在事发地点更靠东的海域,中国正在极力强调其主权索求。

法兰克福汇报:捍卫航海自由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虽然这次事件并不是一次公开的战争行为,但与战争行为已经相差不远,毕竟现在是和平时期,而事发地点又同中国海岸线相隔万里。德国外交部为此召见了中国大使,这是完全正当的回应。就政治角度而言,北京的这类举动发出了两个极不明智的信号:尽管基于同伊朗的盟友关系,中国船只遭受胡塞武装袭击的风险微乎其微,但保障航海自由也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而这也正是欧盟执行红海使命的初衷。更何况,这种挑衅行为对中国改善对欧关系以反制特朗普的尝试也有害无利。“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媒体:五角大楼要求盟友就“中美战争”明确立场

德正
2025-07-12T13:46:37.076Z
尽管美国与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美国是台湾最重要的武器供应国

(德国之声中文网)《金融时报》周六(7月12日)报道称,五角大楼正敦促其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亚明确表态,如果中美因为台湾发生战争,两国将扮演什么角色。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美国国防部政策副部长科尔比(Elbridge Colby)在近期与两国国防官员的会谈中,持续推动这一议题。

这一消息目前没有得到官方证实。美国国防部没有对路透社的置评请求作出回应。

科尔比在特朗普总统首个任期内担任美国国防部战略与兵力发展副助理部长。他主张美国军力应优先应对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他还认为美国应将重心从中东和欧洲转向印太地区。

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方面的这一要求让东京和堪培拉感到意外和不满,因为美国本身也未对保卫台湾作出无条件的安全承诺。

美国在1978年底与台北断交、1979年1月1日正式与北京建交。尽管华盛顿在外交上承认北京,但也一直与台北保持紧密关系,并且是台湾最重要的武器供应国。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多年来一直维持“战略模糊”,即不表明假设北京攻台华盛顿会采取怎样的立场。不过近年来,“战略模糊”在美国不断受到挑战,政界与国会均有要求改为采用“战略清晰”(即美国明确表示中国对台动武时的回应政策)的声音。

据《金融时报》报道,针对五角大楼要求明确表态仪式,日本防卫省表示,“很难回答‘台湾告急’这个假设性问题”,并称任何应对措施都将“根据宪法、国际法和国内法律法规,根据具体情况逐一实施”。

尽管与台湾没有正式外交关系,但美国是台湾最重要的武器供应国。与此同时,近年来,两岸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对台湾的军事压力日益加剧,中国军机不断出现在台湾防空识别区,在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台北都面对来自北京的巨大压力。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澳总理开启二度访华之旅 经贸升温难掩安全分歧

德正
2025-07-12T12:30:22.475Z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于2023年11月6日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

(德国之声中文网)据路透社报道,阿尔巴尼斯将在周一(7月14日)访问上海,与企业界人士交流,之后前往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并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举行年度领导人对话并出席企业圆桌会,最后抵达西南城市成都。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对华出口涵盖农业和能源,但主要以铁矿石为主。阿尔巴尼斯携力拓集团(Rio Tinto)、必和必拓(BHP)、福特斯克金属集团 (Fortescue)等矿业巨头高管同行,将在六日内到访三个城市,在北京参加CEO圆桌会议后,还将在经济重镇上海和文化名城成都探讨旅游与体育等议题。

阿尔巴尼斯周五(7月11日)对媒体表示:“与中国的关系意味着澳大利亚的就业机会,就这么简单。”

贸易关系逐步回暖

过去十年中,北京与堪培拉之间的关系经历了颠簸起伏,期间多次围绕国家安全以及在广袤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竞争发生摩擦。

2020年中国对价值200亿澳元的澳洲出口实施非正式禁令,此后两国关系开始趋于稳定。

两国关系于去年12月迎来改善转机,中国取消了对澳大利亚龙虾的进口禁令,消除了自2017年关系急剧恶化以来两国间贸易战的最后一道障碍。

去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3120亿澳元,占澳大利亚总贸易的四分之一。

阿尔巴尼斯在出发前表示:“贸易如今已畅通无阻,这对两国,以及两国的人民和企业来说都是好事。”

中国外交部本周早些时候表示,两国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称:“中方愿同澳方一道,以此访为契机,加强沟通,增进互信,拓展务实合作。”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左)于2003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开幕式上欢迎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

“微妙的平衡之旅”

然而阿尔巴尼斯此次访华之行正值中国在南中国海等区域推动其广泛领土主张,引发地区广泛担忧之时。

阿尔巴尼斯表示,他将在与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内的中国领导人会谈中“把所有议题摆上台面”。这使得此次访问成为一场微妙的平衡之旅——需在经济合作与安全考量之间权衡取舍。他对记者表示:“我们在可以合作的地方合作,在必须表达不同意见的地方也敢于说出分歧,并就这些问题进行坦诚的对话。”

阿尔巴尼斯表示,两国“有不同的政治体制”以及“价值观”,“但我们必须能够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亚洲协会非常驻研究员、澳大利亚前情报部门主管理查德·莫德(Richard Maude)指出,阿尔巴尼斯需要拓展对华经济关系,但同时也必须向澳大利亚公众及其盟友明确表示,澳方正就中国某些行为坦率地表达关切。

今年2月,中国海军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之间的塔斯曼海进行了实弹演习,事先未发布任何通知。同时,南中国海争议海域也曾发生过紧张交锋。

莫德曾是澳大利亚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书的起草人之一,他表示,尽管北京希望推动关系向前发展,但其提出的人工智能领域合作等提议均遭澳方冷淡回应。

澳大利亚财政部长吉姆·查默斯(Jim Chalmers)表示,对华经贸关系是澳大利亚的优先事项,但也“极为复杂”。

多位企业高管告诉路透社,中国可能会在本次访问中提及澳方对其在关键矿产、可再生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审查加强的问题。但查默斯本周二表示,澳方不会放松审查。

莫德指出:“政府很清楚,让中国进一步控制关键矿产供应链不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

堪培拉此前加强了对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投资的审查。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挥舞关税大棒,引发全球经济不安。

由于特朗普在G7峰会期间提前离场,原定的双边会谈被取消,阿尔巴尼斯尚未与其会面。美国是澳大利亚的主要安全盟友,目前正重新评估AUKUS核潜艇合作伙伴关系,因担忧向澳大利亚出售潜艇会削弱美国对中国的威慑力。

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Penny Wong)周四(7月10日)在马来西亚发表演讲时警告称,中国正在地区范围内投射军事力量,试图改变地区力量平衡。她指出,中国的核力量与常规军力的扩张“令人担忧”。并表示,AUKUS计划有助于“本地区的集体威慑”。

特朗普一系列全球关税措施也使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华盛顿传统盟友对与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关系感到困惑,促使澳方进一步寻求贸易多元化。

“这次访问不会轻松顺利,尤其澳大利亚还必须小心处理与特朗普领导下美国的同盟关系,以及不断浮现的贸易分歧。”国际危机组织亚洲区副主任黄黎如(Huong Le Thu)表示,阿尔巴尼斯此行的重点是“寻找平衡”。“归根结底,阿尔巴尼斯与习近平必须直面两国之间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袁劲东(Jingdong Yuan)表示,“中国或许想借助特朗普对待盟友和敌人的强硬手段,来促使澳大利亚在对美关系上保持一定距离。” 

科技、国家安全等领域双方猜疑与警惕未消除

尽管在贸易关系方面有所缓和,但双方的猜忌仍未消除,澳方仍对中国技术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保持警惕。 

今年2月,澳大利亚宣布禁止在所有政府设备上使用中国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DeepSeek,理由是其存在隐私和恶意软件风险。北京批评此举是“将经贸与科技问题政治化”。

此外,自去年中澳贸易战结束以来,地区安全紧张局势仍未减退。今年2月,中澳军机在南中国海发生紧张对峙,引发了双方强烈谴责。

另一个争议焦点是达尔文港问题——其管理者为中资控股公司,而阿尔巴尼斯政府可能迫使其出售给本地买家

袁劲东对法新社表示:“整体而言,中国希望对外展示出一种印象:中澳关系已经恢复正常,甚至趋于友好,”他还表示“北京很可能希望‘达尔文港’这个问题就此翻篇。” 

澳大利亚前驻华大使芮捷锐(Geoff Raby)表示,中国很可能会在此次访问期间重申其希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意愿,而澳大利亚目前是该协定的轮值主席国。”

芮捷锐指出:“最有害的情况是出台某些政策,迫使中国变得更加封闭,或者激励中国国内主张内向型政策的势力。”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又是好朋友了?跌宕起伏的中澳关系

关系回暖:中国将终止对澳大利亚的进口葡萄酒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商务部周四(3月28日)宣布了这一举措。在一份公告中该部门表示,鉴于中国相关葡萄酒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相关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已无必要。
高额关税:关税最高可达218.4%,该规定从2021年3月实施,为期五年,中国还对澳大利亚商品实施了一系列其他的贸易壁垒手段,当时澳中关系已经因一系列事件一步步恶化。
外长出访:不久之前,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堪培拉会见中国外长王毅。王毅称,澳中两国关系已重回正轨。这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外长首次出访澳洲,标志两国外交关系回暖。王毅此行也是为今年晚些时候中国总理李强的正式访问做准备。
棘手议题:不过中澳关系依然面临挑战,比如澳籍华人杨恒均今年2月被中国司法机关以间谍罪判处死缓。在与王毅会晤后,澳洲外长黄英贤对外界表示,澳方对杨恒均案的判决感到震惊,“澳大利亚政府将继续为杨恒均案努力。”
关税的影响:随着葡萄酒关税的取消,澳大利亚希望中国能对其他食品的进口也降低管制门槛,比如龙虾和牛肉。根据中国商务部的声明,在 2023 年上半年,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进口葡萄酒的占比仅为 0.14%。而在征收关税前的 2020 年,这一比例为 27.46%。中国和澳大利亚原本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
紧密的贸易伙伴:2015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签署《中澳自贸协定》,同年12月开始生效,两国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澳大利亚的乳制品、牛肉、海鲜、酒水等产品,以及煤、铜、镍等矿产资源可以部分零关税的低价格销售到中国。图为2016年9月时任澳总理特恩布尔(Malcom Turnbull)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握手。彼时的双边关系即使称不上亲密,至少也是友好合作。
工党议员被指“通华”:2017年的一起事件形成了中澳关系走向猜忌和对峙的转折点:工党参议员邓森(Sam Dastyari)迫于压力辞职。他被指控与一些中国商人过从甚密,其中包括据称与中共有联系的商人黄向墨。此后澳媒体开始曝光中国试图影响堪培拉政界的行为。当年内,特恩布尔总理就推出了一部旨在遏制外国干预的法律,对北京的防范之意十分明显。
带头禁用华为:2018年,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做出了禁止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的决定。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发起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科技巨头华为早已成为西方国家顾虑的对象,但澳大利亚则是美国的西方盟友中率先正式宣布禁用华为的国家。
新冠疫情源头调查:尽管政治领域的气氛日益紧张,但是中澳之间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中国对于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是一场从中国武汉席卷全球的疫情带来了根本的转变。堪培拉政府2020年4月发出对新冠病毒源头进行独立调查的呼吁,彻底惹怒了北京。
“反华急先锋”?:在新冠疫情方面的争议,再加上澳政界和智库机构对新疆“再教育营”情况的调查披露,以及对香港民主法治遭到限制的批评,都使得堪培拉在北京眼中成为了“反华急先锋”。据一名中国官员透露,中国驻澳大使馆甚至有一份文件还列举了14项澳政府引起中国不满的行为。
澳驻华记者出于安全考虑紧急离境:2020年9月,中国外交部证实,前央视主持人、澳籍华裔女记者成蕾已经因为“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而接受调查。随后两名澳大利亚驻华记者——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的驻华记者比尔·伯特斯(Bill Birtles)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记者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Smith)——在北京被中国国安人员约谈。据称,约谈内容与成蕾案件有关。两人于9月7日紧急撤离中国。
“战狼”:赵立坚推文惹风波:2020年11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其推特账户上发布了一张由中国艺术家付昱(网名为“乌合麒麟”)创作的讽刺画而陷入外交争端。画中描绘了一名澳大利亚士兵用刀子抵住一个阿富汗儿童的脖子。赵立坚以此来讽刺澳大利亚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杀害平民的事件。推文发布后,澳大利亚时任总理莫里森立刻发表讲话,要求赵立坚撤下图片,并要求中国政府道歉。北京方面并未道歉,反而还讽刺堪培拉政府更应该为其士兵在阿富汗犯下战争罪行而“感到耻辱”。
北京下关税“狠手” 澳告到WTO:就在赵立坚推文风波发生之前,中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开征反倾销税,税率最高达212%。此外,澳洲煤炭、大麦、红酒和龙虾等产品也成为北京惩罚性关税的受害者。由于中国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澳洲出口产品原本有大约三分之一销往中国。堪培拉政府表示要把关税案告到WTO,但是这些制裁对相关产业构成沉重的打击,已经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工党胜选后澳中关系改善 :2022年5月,澳大利亚工党在大选中获胜,结束了自由党—国家党联盟连续九年的执政。工党党魁阿尔巴尼斯就任总理。同年11月15日,阿尔巴尼斯(前排右)在印尼举行的G20峰会上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场边会晤。这是2016年以来,中澳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标志着两国在经历多年的不信任后,在稳定经济和外交关系方面迈出了步伐。
恢复煤炭进口 取消部分关税:2023年1月,中国政府允许四家国资企业恢复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标志着2020年北京对澳州煤炭实施的非正式禁运出现松动。2023年,中国从澳进口煤炭5247万吨,远高于2022年的286万吨。2023年8月,中国取消对澳大利亚大麦征收80.5%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中国释放澳籍华裔女记者成蕾:在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前夕,2023年10月11日,被指犯有“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而遭中国当局关押三年的澳大利亚籍华裔记者成蕾获释。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Penny Wong,右)在机场迎接她返回澳洲。尽管中方称成蕾是在服刑期满后被执行驱逐出境,但成蕾获释的消息仍普遍被视为中澳关系升温的重要标志。
中国复审对澳葡萄酒惩罚性关税:2023年10月22日,中国同意复审从2021年3月开始执行的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征收218%反倾销关税的措施。澳大利亚暂停向世贸组织提出的相关申诉。在实施关税之前,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葡萄酒出口市场。征收关税之后,2021年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葡萄酒销售额暴跌了97%。澳大利亚政府2023年12月表示,相信2024年初中国会取消对澳洲葡萄酒的反倾销关税。
阿尔巴尼斯破冰访华:2023年11月6日-7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前工党籍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访华50周年之际展开破冰之旅,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阿尔巴尼斯时表示,中澳两国恢复各领域交流,走上了改善发展关系的正确道路。阿尔巴尼斯也称澳中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对话合作才是正确选择。
澳潜水员被声纳攻击受伤:2023年11月,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称,在日本附近海域的一次相遇中,一艘中国战舰对一艘澳大利亚护卫舰采取了使用声呐脉冲的“不安全而不专业”的行动,导致一名澳方潜水员受伤。阿尔巴尼斯总理称该事件损害了两国关系。2024年1月,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称解放军海军对此事故“没有责任”并试图将该事件归咎于日本。对此,澳方予以了反驳。

美制“海马斯”系统亮相台湾“汉光”演习

德正
2025-07-12T11:40:10.943Z
今年5月,台军实测美售海马斯系统,称其射程可覆盖中国福建沿海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湾军方周六(7月12日)开始部署其最新型精准打击武器之一。这是台湾一年一度“汉光”演习的一部分,旨在展示台湾抵抗中国可能入侵的决心。

在为期十天的“汉光”演习的第四天,两辆搭载“海马斯”(HIMARS,高机动多管火箭系统)的装甲卡车在台中市附近参与演练。台中位于台湾中部沿海地区。

预计下周将进行模拟实弹射击以及部分实弹演练,届时会有更多空军与海军部队参与。

台湾军方发言人表示,在战时情况下,必须将“海马斯”隐藏起来,避免被敌方空中侦察、卫星定位“甚至潜伏在我方阵地后的敌方特工”发现,直至接到开火命令。

中国将台湾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并在过去五年里不断加大对台湾的军事压力,包括一系列高强度的军事演习以及每日派遣海军和空军力量在台湾周边巡航。

台湾拒绝中国的这一主权主张。总统赖清德表示,台湾的未来只能由台湾人民决定。

中国国防部本周称“汉光”演习“不过是虚张声势”。中国外交部则表示,反对美台军事联系的立场“一贯且坚定”。

相关图集:那些年,台湾从美国采购的先进武器

一周之内两度军售:10月26日,华盛顿方面公布2020年内第四波对台军售案,表示美国国务院已核准将100枚鱼叉反舰飞弹出售给台湾。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这笔军售交易总额高达23.7亿美元。鱼叉海岸防御系统(HCDS)射程在200到300公里之间,可对沿岸、港湾以及陆上目标实施打击,符合台湾近年机动、不对称战力的诉求。这是也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的第九个对台军售案。
40余年,上百次对台军售案: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源于1979年美国与台北断交,转而与北京建交之后,制定的《台湾关系法》。在撤离驻台美军之后,美国开始依照该法律为台湾提供防御性军武。根据1982年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建立的备忘录,美国对台提供武器之性能与数量“视中共所构成之威胁而定”。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F16战机:在数十年的历次对台军售案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先进武器之一莫过于美国的F16战斗机。这是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的轻型战斗机,在战机世代上归类于第四代战斗机,同时也是第四代战机中产量最高的机种。台北方面从70年代就开始要求向美国采购这种先进战机,但是直到90年代才得以达成交易。1997年,台湾采购的首批F16战机进行交付。之后该系列战机又经历了多次升级和换装,美方提供的飞行训练和技术支援也都包括在军售交易之内。
基隆级驱逐舰:纪德级驱逐舰(Kidd class)是美国海军已除役的飞弹驱逐舰,2005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海军陆续将该系列一共四艘驱逐舰交接给台湾海军,并改称为基隆级驱逐舰。图为台湾总统蔡英文2018年视察该舰。
爱国者导弹:爱国者导弹(Patriot)是美国雷神公司制造的中程地对空导弹系统,该系统曾在海湾战争中成功拦截了伊拉克军队发射的飞毛腿导弹,从而声名大噪。这款具有代表性的美军武器在之后经多次升级,从90年代起台湾多次向美国采购爱国者导弹。2020年7月达成的美国对台军售案中还包括爱国者三型导弹的零组件相关更换、维修、测试与后勤支援等内容。
将台湾打造成一个“堡垒”:近年来,随着中国军事装备力量的不断壮大,以及美中关系的日益紧张,美国出售给台湾的武器种类也发生了变化。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员葛莱斯曼 (Derek Grossman)10月中旬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美国过去卖给台湾许多不同类型的武器,有时是能提升台湾不对称防御战力的武器,有时是像F-16战机这种标志性的武器。不过现在美国的对台军援政策似乎做了一个明显的调整。”他认为,为了要阻止中国透过两栖登陆的方式入侵台湾,美国要协助台湾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
北京如何应对?:历来的美国对台军售案都会引起北京方面的反对,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仅限于口头抗议。10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将对参与上周对台军售案的洛克希德·马丁丶波音防务丶雷神等美国企业与个人实施制裁。其实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鲜少与中国做生意,多年来一直向台湾提供武器和国防设备。然而,如果中国对波音(Boeing)实施制裁,这可能对其造成沉重打击,因为该公司也向中国出售民航飞机。

模拟战争环境部署“海马斯”将备受关注

一些驻扎在地区的军事外交官指出,在模拟战争环境下部署“海马斯”将备受关注。乌克兰曾大量使用该系统打击俄军。澳大利亚也已采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制造的该系统。

据路透社报道,台湾已购买了29套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高机动性多管火箭系统(HIMARS,海马斯),首批11套于去年交付,其余预计将在明年到货。今年5月首次进行测试。

这种武器的射程大约为300公里,可打击台湾海峡对岸中国福建省的沿海目标

台湾军事分析人士表示,该武器将与台湾自产“雷霆2000”火箭发射系统联合使用,以便在解放军舰艇出港或试图在台湾沿岸登陆时实施打击。在“海马斯”部署地点附近的一座公园,也可以看到“雷霆2000”的身影。

台湾军方高层官员指出,“汉光”演习并非照剧本演出,而是设计为完全模拟实战环境。演习从敌方攻击通信与指挥系统的情景开始,最终演变为抵御全面入侵。这些演习旨在向中国和国际社会——包括台湾的主要武器供应国美国,展示台湾自我防卫以免受任何来自中国攻击的决心。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这些年,台湾自制的那些军事装备

台湾首艘潜舰国造「海鲲军舰」:台湾首艘潜舰国造「海鲲军舰」2023年9月28日举行下水典礼。台湾总统蔡英文在致词时说,“我们做到了”,“历史将会永远记得这一天”。海鲲号造价逾493亿新台币,长约70米,宽约8米,高度18米,配备6具鱼雷发射管、MK48重型鱼雷、UGM-84鱼叉反舰飞弹。蔡英文表示,海鲲号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届时台湾将会有三艘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潜舰。但一些防务分析人士认为,海鲲号入列服役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台湾目前有两艘剑龙级潜舰,是上世纪80年代向荷兰购入。
云豹装甲车:云豹装甲车(CM-32/33/34)是中华民国陆军兵工整备发展中心研发的八轮传动装甲车,于2002年完成首辆原型车。图为CM-32指挥车型。而CM-33为榴弹机枪装步战斗车,CM-34为30公厘机炮装步战斗车。据中央社援引台湾國防部資料,雲豹八輪甲車共可乘坐9人,巡航里程達800公里,轉向半徑11公尺,采用八輪全時傳動模式,具高度機動、越野與涉水能力。台媒报道称,CM-34最高速每小時100公里,車身防護可抗12.7公厘機槍射擊,武器系統有效射程3000公尺。
「玉山舰」下水:「玉山舰」是新型两栖运输舰,该舰于2021年4月13日在高雄港区下水。中央社援引台湾海军报道称,此军舰将担负两栖作战、外离岛物资支援、人道救援等任务。此运输舰以台湾最高峰为典故,命名「玉山舰」,预计2022年交舰。
「国舰国造」的里程碑:台湾总统蔡英文和国防部长邱国正等人出席了「玉山舰」的下水典礼。蔡英文表示,玉山舰除了是台湾海军首艘万吨级两栖运输舰外,「更是依据国防战训需求而设计建造,是国舰国造的另一里程碑,相信有了这艘运输舰加入,能强化海军执行任务能力,让国防力量更加坚实」。
沱江级巡逻舰:根据中华民国海军网站,台湾「國艦國造」计划对于沱江軍艦建造、磐石軍艦建造和光華六號後續艇建造给出详细说明。其中沱江軍艦係(图)為迅海計畫建置的多功能三級艦;具有雷达隐身功能和“強大的打擊火力以及高存活性設計”。第一艘原型舰2012年11月动工建造,2014年3月举行下水仪式,同年12月交付。
磐石軍艦——台湾海军吨位最大的船舰:磐石舰的全名“磐石号快速战斗支援舰”,属于油弹补给舰。其名称典故来于台湾百岳之磐石山,在2015年1月交舰,是台湾排水量最大的船舰。据报道,磐石舰担负油弹补给与人道救援任务,舰上有野战医院,甲板与机库可以各停放一架33吨直升机。
光华六号后续艇:光华六号后续艇是台湾国际造船(CSBC)为中华民国海军制造的导弹快艇,属于近岸作战打击兵力。这是依据中华民国海军“光华六号”计划案建造的导弹快艇,中华民国海军网站表示,“因应台海战备需求,海军需筹建性能较优、耐波性较佳之大型飞弹快艇”。“光华六号”计划共建造30艘导弹快艇,全案已于2011年12月2日完成。
正在制造的防御潜舰:除了「國艦國造」外,也有「潜舰国造」,也就是自制防御潜舰。中华民国海军自行研究并设计建造的柴电潜舰在2014年时开始规划,并于2016年首度正项编列预算启动。该自制防御潜舰由台湾国家中山科学研究院负责规划并与美国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共同研制,排水量大约2500吨到3000吨之间,由台湾国际造船公司负责建造。预计首艘原型潜舰最快2024年下水、 2025年正式成军。
雄风系列反舰飞弹:除了舰艇外,台湾在反舰飞弹和制海武器领域也进行自主研发,最有名的当属“雄风”系列。该类型的反舰飞弹普遍装备于大中小型作战舰艇上,其研制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分I/II/III三个型号,其中图为III型(简称“雄三”)超音速反舰飞弹。台湾军方没有正式公布“雄三”的有效射程。
经国号战斗机:经国号战斗机又称F-CK-1战斗机,这是台湾在美国技术协助下设计、开发的一种轻型超音速多用途喷气战斗机。在中华民国空军的规划下,此战斗机与台湾从法国采购的幻影2000-5战斗机以及从美国采购的F-16战斗机,一同构成台湾空军防卫的主力。这是1980年代在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指示下展开的“自制防御战机”,命名为“经国号”以纪念蒋经国。
“经国”配“天剑”:台湾自主制造战机的发展专案分四个部分,分别为“鹰扬”、“云汉”、“天雷”和“天剑”。其中“鹰扬”发展机身,“云汉”发展引擎及其相关系 统,“天雷”发展航电系统,“天剑”发展空对空导弹。图为天剑二型空对空导弹,此中程导弹是由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在美国协助下为经国号战机所研发生产的装备。
自制的高教机“勇鹰”:蔡英文上台后力推 “国机国造”计划,图为被视为台湾本土制造代表之一的新式军用高级教练机 “勇鹰”,该原型机在2019年9月亮相。据媒体报道,勇鹰(T-5 Brave Eagle)属于第五代高级喷气教练机,也能在“平战转换”的需求下转换为攻击机的角色,执行防卫作战的任务。
锐鸢无人机:锐鸢无人机,原名 “中翔二号”无人机,是台湾中科院研发的战术型无人飞机系统。据报道, 此系统具有快速部署、长时滞空巡侦、目标监侦定位、电子反干扰与即时影像传输等功能,目前在台湾岛地面部署,进行战场侦察、不对称作战与提供天然灾害救灾资讯等任务。
“天弓三型”地對空武器系統:除了“国机国造”计划外,台湾也在反战术弹道导弹方面推出 “层系计划”,由中华民国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天弓防空系列。其中,天弓三型(简称“弓三”)被专门编列为 “强弓专案”。据研发者介绍,弓三武器系統除了飛彈及箱之外,其射控系統包含相列雷達、戰術中心、電源車、通信中繼及發射架,可同時接戰高性能戰機、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及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等多目標威脅。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统: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统是高度整合的射击指挥系统,是台湾参考各国现代化设计后自力研制的多管火箭炮。该系统1997年正式公开,2012年9月1日移交台湾陆军。据报道,整套系统以射击指挥车、炮车、AT8X8弹药车和三种规格的炮兵火箭组成。这一射击指挥系统具有可自行判断弹种、自动依弹种计算射击诸元、自动调整发射器高低角度与射界等特点。

“南海仲裁案裁决”九周年 北京:别再拿这张废纸说事

德闻
2025-07-12T10:54:39.272Z
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的紧张关系持续。不久前的5月,菲律宾方面称其科研船在执行任务时遭中国海警“冲撞”以及“水炮攻击”

(德国之声中文网)7月12日是“南海仲裁案裁决”九周年。据菲律宾通讯社报道,菲律宾外交部长拉萨罗(Ma. Theresa Lazaro)于11日在一场纪念活动中表示:“九年过去了,这项裁决的合法性仍在受到考验、挑战与破坏,这不仅危及菲律宾的海洋权益,也威胁到我们为区域稳定与繁荣所共同努力的成果。”

拉萨罗补充道:“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持续拒绝这一具有约束力的仲裁裁决,……持续进行非法、胁迫性和咄咄逼人的行动。”

同时,菲律宾外交部发表书面声明重申:“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一道,仲裁裁决将继续作为菲律宾海洋政策的基石,也是该国坚定倡导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的重要依据。”

北京:“一张非法、无效且没有约束力的废纸”

对此,中国外交部于12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回应称:“中方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且明确的。有关‘裁决’是一张非法、无效且没有约束力的废纸。中国不接受、不承认所谓‘裁决’,也不接受任何基于该‘裁决’的主张和行动。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该‘裁决’影响。”中方认为,“南海仲裁案”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原则,违背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无视南海的基本事实。

中国外交部最后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与南海其他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议,并与东盟国家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推动尽早达成‘南海行为准则’,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我们奉劝有关国家不要再拿非法‘裁决’这张废纸说事,更不要企图以此为借口进行侵权挑衅,否则只会得不偿失,自食其果。”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交仲裁申请。尽管中方提出异议,国际仲裁庭仍于2015年10月29日宣布启动仲裁程序,并于2016年7月12日作出裁决,认定中方依据“九段线”提出的主权主张“没有法律依据”,并裁定中国在南海海域不享有“历史性权利”。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相关图集:难做好邻居的中国与菲律宾

麻烦不断的邻居:中国目前是菲律宾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两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巨大争议,也被菲律宾视为一大威胁。2023年,中菲两国海警船多次在争议岛礁水域发生冲突、碰撞,北京和马尼拉相互指责对方危险挑衅、违反国际法。
南海仲裁:2016年7月,设在荷兰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PCA,内景图)宣布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裁决,全面否定了中国长期坚持的“九段线”内对南海海域和岛礁拥有的历史权利,也几乎全面认同了菲律宾方面提出的一应诉求。裁决招致中国方面严词反驳。中国称仲裁结果是“非法、无效”的,并表示“不接受”、“不承认”。
杜特尔特:一纸空文:2016年上任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认为,北京从未参与这一菲前任政府提请的仲裁,因此这是一份对中国没有约束力的文件,并说「其实根本没有仲裁」。杜特尔特在执政期间搁置了菲中在南海问题上的主权争议,以此换取中国的投资和贸易。
亲中疏美:普遍评价认为,杜特尔特上任后采取接近中国、疏远美国的路线。菲律宾减少了同美国的联合演习等军事合作,同时寻求中国的投资,包括用于发展该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过《纽约时报》引用的数据显示,在杜特尔特任总统期间,中国只兑现了其承诺在菲律宾投资240亿美元中的3%。
外交转向:2022年5月当选菲律宾总统的小马科斯改变了前任的对外政策,重新加强与美国的联盟和防务合作,包括重启美菲在南中国海的联合巡航,并重提维护南海仲裁和菲律宾的主权,坚称“不会允许我们的海洋权利受到一毫米的践踏”。 菲律宾开始高调谴责北京入侵马尼拉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驱赶菲律宾渔民。
两国关系“并非只有南海”:2023年元旦过后,小马科斯访问北京,受到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隆重接待。双方强调了中菲睦邻友好关系,以及以友好协商方式处理“海上问题”的愿望。之前在2022年7月,小马科斯对到访的中国外长王毅表示,对马尼拉和北京之间的“交流”持开放态度,“西菲律宾海并不是我们的关系中唯一的一个方面。”
增加美军进驻基地:2023年2月,美国防长奥斯汀宣布与菲律宾达成协议,美国军队获准进入菲律宾另外四个军事基地。这意味着美军将扩大在菲律宾的部署,尤其是针对中国在南海和台海的军事存在。此举激怒了北京。中国外交部指责美国是在加剧地区局势紧张,危害地区和平稳定,并称“地区国家应当对此保持警惕,避免被美裹挟利用”。
“马德雷山”号:菲律宾称为阿云津礁、中国称仁爱礁的一处环礁成为中菲领海争端的聚焦点。1999年,菲律宾将一艘旧军舰“马德雷山”号搁浅在该处,并派人驻守。中方一直要求菲律宾将船拖走,并一再阻挠运送补给的船只。
水炮、激光——危险动作频频:2023年下半年,菲律宾多次指责中国海警船阻拦菲补给船接近环礁。10月和12月发生两次船只碰撞事件,菲律宾方面指责中国海警用水炮攻击菲船只。2023年2月,中国海警还向一艘菲律宾船只使用“军用级别的激光”,导致菲律宾船员短暂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