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观察:上海人为什么关心起政治来了?
2025-11-21T16:10:48.306Z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条来自境外的蛆虫,毁了上海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好在一家招牌国有企业果断接盘,挽救了上海儿童的健康,挽救了人心,挽救了社会。
今年9月,上海静安区某小学食堂厨师发现,冷冻虾仁包装袋内不仅有虾仁,还有蛆虫。他们一边拍照上报所属餐饮公司,一边给孩子们烹制了带蛆虫味的虾仁炒蛋。
要么是这蛆虫太给力了,臭味过浓,要么是上海孩子太挑食了,根据随后成立的调查小组的描述,“上餐后学生未食用即撤回销毁,其间部分学生有挑拣、扇鼻、围观等动作”。
这家名叫绿捷的餐饮公司,通过竞标包揽了全上海500多所中小学的校园餐饮。至少有7所学校的学生用鼻子享用了他们烹制的蛆虫虾仁炒蛋。
孩子们并不知道臭味来自蛆虫,因为绿捷公司在撤回销毁食物的时候撒了谎,称“系虾肠外溢,有泥沙”,且要求相关人员删除信息、更换手机。
绿捷公司想必认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碰巧国内舆论正在热烈争论一家叫西贝的餐饮公司饭菜新鲜度问题,有网民呼吁“求求让西贝进校园吧!至少没虫子、没头发、没馊味!”于是,绿捷被推上舆论的峰尖浪口。

串通投标与境外蛆虫
几天前,上海市“绿捷食安事件”调查组发布了大快人心的消息:拟吊销绿捷公司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及营业执照。
这还没完,公司实际控制人/相关责任人张X华等8人已被执行逮捕。
孩子们只是闻了闻的蛆虫虾仁炒蛋,就能让公司关门、负责人遭刑事指控?上海可真是重视儿童权益和食品安全啊。
原来并不只是几条蛆虫的问题。就跟中国很多事情一样,一查就拔出萝卜带出泥,蛆虫背后是大面积的腐败。调查通报称,绿捷公司及相关人员以“围标”方式进行串通投标,情节特别严重,张X华等8人构成串通投标犯罪。
串通投标的意思,就是假装竞标,实际上由领导“内定”。有网民已经指出,绿捷公司自己肯定是“内定”不了,既然它的负责人都被逮捕了,实际上有权力“内定”的人,为什么反倒只是不点名地给了“党纪或政务处分”呢?
调查报告还说,“经昆虫专家、物证鉴定专家论证,虾仁中的虫体系丽蝇幼体”——它没说,丽蝇幼体俗称蛆虫——“判断上述丽蝇幼体应系前端境外生产加工环节混入”。
境外势力用心何其险恶,不肯放过一切机会毒害祖国的下一代!

延申阅读:长平观察:“吃进去有毒,说出来有罪”
“垃圾制造出来的,只有垃圾”
接下来,孩子们吃什么呢?调查通报称,上海市属国企光明食品集团已于9月23日起临时接管全市484所学校的校园餐供应,确保学生就餐不受影响。
怎么确保呢?因为光明是国有企业,道德水平就比民营企业绿捷更高吗?绿捷的罪行之一是“内定”,光明集团接管是不是“内定”呢?或者说临时“内定”,随后还会公开招标吗?如果公开招标,其他企业有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呢?
有网民已经在设想:假如光明集团出现蛆虫虾仁炒蛋,舆论还能喧嚣吗?呼吁“西贝进校园”还有用吗?
这样讨论下去是危险的,因为话题已经涉及到了政治。作为媒体人,早在二十年前,我和我的同侪就一再被告诫:上海人不喜欢讨论政治。
当时,我和一些同道从广州去到上海,希望给那个庞大都市带去真正的媒体——全面关心时事、社会、文化和娱乐的媒体。我们认为,上海市民值得拥有这样的媒体。其中一份报纸是《外滩画报》,我出任副总编辑。
无数懂行的人警告我们说,上海人就喜欢时尚和消费,不喜欢政治新闻。
有人会说,校园餐饮是民生,不是政治。非也,我们当时也没有能力去报道狭义的政治,着手进行的调查都是民生题材。
其中包括市民对光明牛奶的投诉。我们拒绝了光明集团的公关,但很快收到上海市委宣传部的电话:不要报道光明牛奶的问题。
在网上还能查到的文章中,我们以其他方式报道了中国奶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其中,时任广州市奶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的王丁棉说:“目前中国乳业行业标准是全球最差标准,其标准的制定被少数奶业巨头绑架了”,“这种标准是中国乳业的耻辱!”
时任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在一个论坛上指出:“我们的生奶标准,几乎是全世界最差的。垃圾制造出来的,只有垃圾。”
国产蛆也会臭吗?
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奶业和整个餐饮行业都应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更加“进步”的是媒体管制和舆论风向。今天,代表“民族品牌”的国企自曝其丑或相互揭丑,可能“爱国网民”们都难以接受吧?
回到网民的问题:即便放在当年还很“落后”的舆论管制环境中,可以肯定的是,倘若光明集团给孩子们温馨烹制了蛆虫虾仁炒蛋,宣传部和网管办不会坐视不管,而会立即打压舆论炒作,秒删别有用心的言论。
毕竟,国产蛆也不会那么臭嘛!
长平是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他目前是德国之声专栏作家、中国数字时代执行主编以及六四记忆 · 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卢城华埠: 乍一看,会误以为这是中国某个小城市的一角。其实,这是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中国市场(JCS Food Market)。在这里,人们可以购买蔬菜、水果、海鲜甚至手机等小电器,也可以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中国菜肴。
买菜吃饭:来这个市场买菜、吃饭的,大多是中国面孔——主要是中国大企业派驻卢萨卡的员工。卖菜、帮工和打扫卫生的,则大多是赞比亚人。
川味后厨:这是市场上一家川味馆子的后厨。中国厨师掌勺,几名赞比亚人打下手。在中午时间点菜的人很多,大厨一直在忙着炒菜。
“向中国人学习”:在中国市场卖菜的的这两位姑娘表示,自己才来这里不久,生意一般般。右边的姑娘说,中国人不错,“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如何做生意”。不过她们俩均表示,从没有过中国朋友。
“喜欢抱团”:另一位卖菜姑娘则有一位常来找她买菜的中国友人——图中的这位中工国际的外派业务员,他在赞比亚生活了13年。这位先生告诉德国之声,他非常喜欢卢萨卡,很习惯这边的生活。“我融入的不错,但好像是一个个例。不过大多数(中国)人恐怕做不到。……中国人一般比较喜欢抱团。”
满意的雇员:在市场一家海鲜摊工作的这位赞比亚姑娘(左)笑着说,她的中国老板(右)付的薪水“挺高的”。短短数分钟,就有数名中国顾客前来选购海鲜,看起来生意不错。
保洁姑娘:这个市场提供各种不同的中国风味,既能吃到北京烤鸭,也能吃到麻辣小龙虾。不过残羹冷炙需要打扫。这位赞比亚姑娘负责市场清洁工作。看到有人拍照,正在扫地的她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熊猫迎客:市场外赫然矗立着这只“大熊猫”,仿佛在迎接往来的宾客。在卢萨卡以及整个赞比亚,完全看不到麦当劳——“山姆大叔”没有进入这个国家,来这里的是“四川饭店”、“亚洲超市”,还有这些被看作中国国宝的“大熊猫”。




阿拉斯加作舞台:特朗普、普京直接谈判:本周五,特朗普与普京在阿拉斯加的美军基地会晤。特朗普称这是试探性接触,乌克兰和欧盟则警告必须维护其根本安全利益。过去十年来,和平努力曾屡告失败。
在克里姆林宫和谈:默克尔、奥朗德赴会普京:2015年2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克里姆林宫会晤,就终结乌克兰东部战事磋商。2014年3月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2014年4月起,乌克兰军队与俄罗斯支持下的分裂分子在顿巴斯战斗。
五国元首在明斯克:希望缓解局势:新明斯克协议(或称明斯克协议II)签署。2015年2月12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普京、默克尔、奥朗德以及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白俄罗斯首都合影。新明斯克协议旨在缓和乌克兰东部战事。明斯克协议I约定的停火仅维持很短时间。
“诺曼底模式”:泽连斯基初访巴黎:明斯克协议未能终结冲突。另一项外交努力同时进行:自2014年7月,德国、法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就所谓“诺曼底模式”谈判。这是在诺曼底登陆70周年之际发起的。2019年12月在爱丽舍宫的会晤中,新任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首次与会。
日内瓦峰会:拜登、普京针锋相对:美国、北约、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继续展开紧锣密鼓的谈判回合。2021年6月16日,拜登自上任后首次当面会晤普京。拜登强调乌克兰的领土完整与主权。普京则否认对乌克兰东部紧张局势负有任何责任。
紧急视频会议:拜登警告普京不要侵略:鉴于乌克兰紧张局势加剧,拜登与普京于2021年12月7日举行视频会议。拜登警告莫斯科如果入侵乌克兰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后果”。不过,拜登同时强调美国不会派出军队。
战前最后一次外事访问:肖尔茨在克里姆林宫:德国尝试缓解局势。2022年2月15日,德国总理肖尔茨前往克里姆林宫会晤普京。仅五天后,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攻势。普京在电视讲话中仅称之为“特别军事行动”。这次会晤是战前最后一次直接外交接触。
土耳其斡旋:促成粮食协议:2022年3月,在土耳其斡旋下,乌克兰与俄罗斯代表团多次在伊斯坦布尔直接和谈。尽管未能达成停火,但土耳其促成一项粮食协议的签署,保障乌克兰通过黑海的出口。之后双方交换战俘。
北约维尔纽斯峰会:一致支持乌克兰:2023年7月,北约在维尔纽斯举行峰会,美国总统拜登、北约秘书长斯托滕贝格问候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此次会晤旨在强调北约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
白宫口角: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发生争执:2025年1月特朗普再任美国总统。为确保其支持,泽连斯基访问华盛顿。然而,2025年2月28日在白宫的会晤却发生争执,并且是在镜头前。特朗普指责泽连斯基不感激。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出现疑问。
冯德莱恩在基辅:欧盟强调支持乌克兰:2024年9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她强调欧盟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
吉达的和谈:沙特提出新动议 :2023年8月,4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吉达举行会晤。俄罗斯未受邀请。2025年3月,沙特王储萨尔曼会晤泽连斯基,讨论沙特的调停角色以及人道、经济合作。
出人意料的会谈:泽连斯基、特朗普在圣彼得大教堂:2025年4月26日,教宗方济各葬礼之际,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出人意料地在圣彼得大教堂举行会晤。二人事后表示,15分钟的单独对话“很有成效”。
通往基辅的政治快车:彰显团结:2025年5月9日,一辆特别专列驶向基辅,专列上是英国首相斯塔默、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刚就任三天的德国总理默茨。波兰总理图斯克也前往乌克兰。其共同声明中表示,此次访问是“支持乌克兰反对俄罗斯野蛮非法的全面侵略的明确信号”。
加拿大G7峰会:特朗普提前离开:2025年6月,加拿大G7峰会,特朗普提前离开,西方盟友未能彰显出团结一致。会后也没有共同声明。泽连斯基未能按计划与特朗普会晤。
特朗普特使:维特科夫的调停:2024年11月,特朗普任命房地产大亨维特科夫(Steve Witkoff)为总统特使。维特科夫多次前往莫斯科会晤普京,最近的一次是2025年8月6日。维特科夫被视为特朗普多年的亲信,但他的任命也引发质疑。
阿拉斯加峰会前:默茨邀请泽连斯基:周四,默茨在柏林与泽连斯基会晤。目标是,发出明确信号,反对以乌克兰领土做交易。泽连斯基警告普京不可信。默茨强调,领土问题不能绕过乌克兰决定。


































301调查:此轮中美“贸易战”早在去年就初露端倪: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宣布对中国进行301调查。《1974年贸易法案》第301条被称为美国单边贸易保护政策的核武器。
为摩擦降温:两会前夕,习近平智囊刘鹤访美,与美国财长姆努钦、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和特朗普经济顾问考恩会晤,同美方讨论“中美关系和两国经贸领域合作”。有分析认为,刘鹤此行或是为中美贸易摩擦降温。
钢铝关税:3月8日,美国总特朗普签署公告,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征税。后来,欧盟获得一个月的豁免期并延长一次,但此后未能再次延长。
500亿清单:3月22日,特朗普宣布,根据301调查,对6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后发布清单为500亿美元)。4月,特朗普再次表示,考虑对从中国进口的额外的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美国大豆: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先是宣布对美国约30亿美元产品中止减税,随后在美国公布清单后,宣布将对美国大豆等加征25%关税,涉及金额约500亿美元。
博鳌论坛:4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论坛宣布,将降低汽车关税、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等,被外界视为间接回应了美国的要求。次日,特朗普发推特感谢“习近平主席的友善言辞”。12日,中国商务部否认是“让步”,称相关举措与中美经贸摩擦没有关系。
中兴,中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因中兴违反美国政府制裁禁令向伊朗等国出口,将禁止该公司从美国市场购买元器件,期限7年。5月,中兴发布公告,公司主要经营活动无以为继。5月13日,峰回路转,特朗普发推特表示,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合作让中兴恢复运营。特朗普的这一表态引起国会两党一些议员的批评。6月7日,美国商务部表示,中兴通讯已同意支付10亿美元的罚款,外加交由第三方保管的4亿美元。
刘鹤再度赴美:5月17日,任中国副总理的刘鹤再度赴美谈判。5月18日,中国外交部否认向美方“让步2000亿”,即让美国削减贸易赤字2000亿美元的说法。
暂停互相加征关税:谈判后,5月20日,美国财长姆努钦表示,双方已同意暂停加征关税。姆努钦称,美中谈判持续期间,美国已暂停向150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计划。
500亿+投资限制:5月29日,白宫宣布,将在6月15日前公布对约500亿美元中国产品征收25%关税的清单。此外,在6月底以前,还将公布投资限制规定,加强对与“工业重要技术收购”相关的中国个人及实体的出口管控。中国外交部斥之为“变脸”,并重申“中方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贸易战”。
700亿换暂停关税?:6月6日,纽约时报引述消息人士称,此前一周美国商务部长罗斯与中国经济顾问刘鹤在北京会晤时,中国提出在协议开始执行的第一年里,向美国购买近700亿美元的能源、农业和制造业产品,前提是特朗普政府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
500亿,“中国制造2025”:6月15日,美国公布对500亿美元中国产品征收关税的清单。据路透社报道,加征关税将分为两步,第一步是今年4月公布的加税产品清单中的818个产品,价值约340亿美元,从7月6日开始实行。第二步是新提出的284个中国产品,价值约160亿美元。这部分产品被认为受益于包括“中国制造2025”在内的中国工业补贴计划。这部分产品将在发布公告征求意见后生效。
中国宣布对等措施:6月16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将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汽车、水产品等加征关税,税率为25%,涉及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金额约340亿美元,将从2018年7月6日起生效。同时,中方拟对自美进口的化工品、医疗设备、能源产品等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涉及金额约160亿美元,最终措施及生效时间另行公告。
威胁2000亿:6月18日,特朗普称政府正在预备对另外20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他在声明中称,中国显然没有意图改变有关获取美国知识产权和技术的不公平做法。“如果中国不改变这些做法,并且坚持实行它所宣布的加征关税措施,那么,(美国)这些关税就将落实。”6月19日,中国商务部回应,称之为“极限施压和讹诈”,“如果美方失去理性、出台清单,中方将不得不采取数量型和质量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做出强有力反制”。
改变限制投资计划;7月6日在即:6月27日,特朗普政府收回了一项对中国在美投资实行更严格限制的计划,取而代之的是,支持国会扩大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权力。该机构负责审查外国投资是否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5月底,特朗普政府曾承诺将在6月底以前公布限制投资的规定。与此同时,7月6日将是一个关键的日子。这一天是美国和中国宣布将实施各自500亿美元加征关税措施的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