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系统学习中国政治

亲爱的读者周一好~

这周更新一篇自学指南:系统学习中国政治。

这篇也可以作为《政治学入门指南》和《用英语阅读中国》两篇的扩展包。

系统自学

何谓系统自学

找到某间大学中国政治 (chinese politics) 专业课的课程大纲,按其所列的教学计划学习。

和政治学系本科生一样,和他们听一样的课,读一样的书,看一样的论文,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来写作 essays 和课程论文……围绕同一主题进行连续数月甚至数年的阅读,以此尽可能地模拟大学的就读体验和学术训练过程。

如何找到课程大纲?

Google 一下就能找到,试试搜索 site:edu "Chinese politics" course syllabus.

几分钟就能找到多间美国大学的中国政治课程大纲,不完全列举:

普林斯顿大学 2022 秋季学期 中国政治

UC Berkeley 2023 春季学期 当代中国的政治控制

佛罗里达大学 2022 春季学期 中国与世界

还有以前介绍过的格拉斯哥大学 Talis:

格拉斯哥大学 2024/25 中国政治

(感谢这些大学的无私分享,同样的搜索方法也可以用于寻找其它感兴趣的科目。感谢 Jiawei 留言提供搜索建议)

普林斯顿《中国政治》课

其中最方便的使用的普林斯顿中国政治课,因为互联网上有授课视频,授课视频+课程大纲,几乎接近大学就读体验(缺少的是小组讨论课带来的交流、作业/考试带来的学习动力)。

讲课视频在 YouTube,2018 版本,共 17 课,有几节课没有录像;

课程大纲 PDF 23 节课 2022 版本下载链接:普林斯顿《中国政治课》

YouTube 上的视频由 Rory Truex 教授自己上传, 2018 版本,因为当时课堂还能录像。2020 后为了保护中国学生隐私,普林斯顿课堂开始禁止录像。这也是时代变迁的一个小小注脚。

Rory Truex 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念本科,在耶鲁大学拿到政治学博士后回到普林斯顿。他专攻中国政治和威权政体,是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教授,目前已转正终身教职。

(小提示: 他本人也在写 Substack )

每周二、周四授课,总计 12 周 23 节课。

学生的课业负担大约是每周阅读 150-300 页的指定材料,每周阅读清单中前半部分是必读,后半部分仅供选读,如果把选读全算上,课业负担可以再高三倍。

为了保护选课学生的言论自由(尤其是中国学生),课堂不准录像,学生隐去姓名来提交作业。另外(中国)学生可以选择在课堂上不参加讨论敏感话题。

这门课指定购买以下五本书:

  • deLisle, Jacques, and Guobin Yang, eds. 2022. The Party Leads All: The Evolving Rol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 Fincher, Leta Hong. 2018. Betraying Big Brother: The Feminist Awakening in China. Verso Books.

  • Lieberthal, Kenneth. 2004. 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 Roberts, Margaret E. 2018. Censored: Distraction and Diversion Inside China’s Great Firewal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hambaugh, David. 2021. China’s Leaders: From Mao to Now. John Wiley & Sons.

只有第三本有中文版,李侃如的《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2004 年的老书。

第一课:大哉问

Rory Truex 在第一周为整门课程定下基调,聚焦学术界激烈辩论从未止息的大哉问:

会不会崩溃?会不会民主化?

他要求学生阅读的基础文献包括黎安友的经典论文“韧性威权”,沈大伟 2015 的大胆预测“大的要来了”,陈定定的反驳“大的不会来”,洪源远 2022 年 “究竟有多韧?”等论文。

第二课:理论框架

紧随第一节课,第二堂课概述威权政体和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展,为观察中国政治提供一个基础框架。

1959 年 祖师爷 Lipset 的名篇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现代化理论的奠基,经济发展和民主化的关系。

1999 年 Geddes 的 What Do We Know About Democratization After 20 Years? 其中提出了目前普遍使用的威权体制分类框架(个人、军政府、一党),也证明了经济发展和民主化之间有相关性,但谁是因谁是果并不明确。

2003 年 Carles and Stokes 两人合作的 Endogenous Democratization 是对现代化理论(经济发展导致民主化)的质疑。

2007 年Geddes 的论文 What Causes Democratization? 她认为一个政权究竟是何种体制,以及它的诞生背景和历史至关重要。军政府不稳定,很容易民主化;一党制高度稳定,寿命悠长。这一研究思路启发了其后大量新文献。

2013 年 Svolik 发表 The Politics of Authoritarian Rule,关注政权崩溃的内部原因。

因此这堂课名叫 Contestation from Within and Below,简单明了:要讨论的就是政权的生死存亡,它为何能生存,它使用哪些策略来应对体制内部和民众的潜在挑战?

第三课-第八课:政治史

这六节课系统回顾中国政治发展史:建政、大跃进和大饥荒、“文革”和“改开”,Rory 提供了一份十分精炼的文献清单。

但很遗憾,这是 2022 的课程,因此其中缺少了其后才出版的三本新著作:

  • 文安立和陈兼合著的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聚焦 1968-1984 “长 70 年代”从文革到改开的过程;

  • Julian Gewirtz 的 Never Turn Back,写 80 年代中国政治的最佳著作;

  • 苏阳的 Deadly Decisions in Beijing, 写 89 转折的最佳著作。

第九课-第十三课:Within

这五节课聚焦政权如何控制自己的体制内部人,预防来自内部的挑战 Contestation from Within. 党、派系政治和权力继承、腐败和反腐运动。

也许这一部分应该多留一些给 党-军队关系的讨论,这是政权运转的关键环节。

第十四到第十七课:From Below

四节课讲述政权的生存策略,如何应对来自民众的挑战 Contestation from Below, 政权如何娴熟地使用 Co-Optation, Repression 和 Manipulation 的混合策略。

第十八到第二十课:边缘

三节课聚焦帝国和边缘地带。

Rory 对国际关系关注非常少。虽然这是中国政治制度课,而非国际关系课,但也许也应该适度提及中美、日、俄、欧洲的关系,至少讲一下威权阵营和民主阵营在后冷战时代的关系变迁。因为政治体制稳固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邓所谓“国际大气候”。

课程收尾:向前看

收尾两节课,一节聚焦当时正在进行的大瘟疫和大清零运动,一节讨论是否存在所谓“中国模式”。

以上就是普林斯顿的中国政治课,授课对象是普通本科生,选课不需要任何前置知识。课程合计阅读量 3000-6000 页,一学期念下来约等于围绕中国政治这一主题深度阅读 10 本书,另有 Precept 分组讨论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获得博士生及时指导。顺利修完课程并提交作业可得 4 学分。而这样的课,本科生每学期一般要上 4 门。

课程设计紧凑,适合新生入门,因此也很适合自学。如果学完普林斯顿《中国政治》想继续深入,Jane Duckett 教授在 Glasgow 大学开设的中国政治课更细腻周全,文献列表更详尽。

自学的前提是你拥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如果英语不太好,请参考本专栏旧文章:

写在最后

秦晖教授 2008 年起不断提醒年轻一代:“主义”可以拿来,“问题”须土产。

系统学习一下外部世界如何观测中国政治体制,是为了解答我们自己内生的困惑:我们究竟身处何种时代?可能会走向何方?我们如何过自己的人生?

别人的研究框架终究是别人的,真正的答案只能源我们自己的内生思考:系统的、独立的和自由的思考。

共勉。

今天就写到这里,如果喜欢《不如读书》,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五本新书:从文革到改开

亲爱的读者新年好!

欢迎来到《不如读书》的新栏目:新书讯。每月更新一次,介绍五本新书~

新书定义:最近一两年出版的中文或英文书籍,并非指当月即将出版的预告书讯。比如这期介绍的五本书全部是 2024 年已出版图书,而非 2025 年即将出版的图书。

选书范围:历史学和政治学相关书籍,完全基于我的三个兴趣领域——现代欧洲、冷战、当代中国。

栏目特性:新书讯只对图书做几句话极简介绍。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特别喜欢,我会单独再写更详细的书评。

个人力量有限,欢迎大家留言推荐自己所关注的新书,如果兴趣重叠,我会放进下一期。

本期五本新书都涉及中国从文革到改开的旅程。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Westad, Odd Arne, and Chen Jia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China's Road from Revolution to Refor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4.

“改革开放”何时开始,于何时结束?

1978 - 2018 ?

从 2008 到 2018 的十年里,改开不是突然死亡,而是逐渐失去生机。

另外,有足够理由认为改开还没死透,它仍在挣扎。中国依然受惠于雅尔塔体系提供的和平和 WTO 体系提供的市场。

打击私营企业的愿望在经济萧条的前景面前戛然而止,依赖出口获得美元的政权也无法彻底关上国门,因此五代并未退回五十年代。亮马河畔褪色的标语牌还在寒风中颤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

但要相信“改革开放”仍在进行,你需要无视以下令人不安的信号:中国政治的日渐封闭、中西交流的不断枯萎和渐强的战争鼓点。

如同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的逐渐落幕,它的启动同样长于整个 70 年代:

从中苏交恶到中美接近,从林彪坠机到怀仁堂;从周恩来的“四个现代化”到邓小平的“四项基本原则”;其间经历突变、意外和斗争。没有谁是它的总设计师,它也不是突然开始于 1978。

至上而下的政治外交史之外,改革开放的启动也是自下而上的人民史:

百万市民走上街头以悼念周恩来的名义反对毛式文革;天南地北的知青读着手抄本听着美国之音走上觉醒之路;小岗村之前已有无数小岗村;南部边境成群结队的百姓用脚投票大逃港……

“长 70 年代”——中国从文革走向改开的漫长道路,是新书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的主题,由两位杰出的冷战史学家联手完成。

挪威人文安立曾于改开早年赴华留学,陈兼是被改开改变命运的中国知青一代,他们写这个题材再适合不过。

“白头知青在,

闲坐说改开。”

《制度基因》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平裝版)

許成鋼,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4。

Xu, Chenggang. Institutional Genes: Origins of China's Institutions and Totalitaria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5.

1968 年,18 岁的许成钢在北大荒上山下乡做知青。

1986 年,36 岁的许成钢在哈佛大学听科尔奈讲道。

从北大荒到哈佛,离不开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到改革开放这个历史进程。许成钢师从科尔奈研究共产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学:为什么会有经济改革,为什么改革是有限的?制度如何变迁?

74 岁的许成钢经历改开每一步,晚年却认定政权本质从未更改,还是那个“极权主义”。

因此这本书注定面临争议,它强调中国的“极权主义”属性,大幅偏离了当前政治学将中国视为“威权”/个人化的一党制 (personalized one-party system, Geddes 分类) 之分析框架。

但许的研究扎根于政治经济学的苏联与东欧经验,受益于比较共产主义研究范式(Comparative Communism)。中国改开僵死,越看越像晚期苏联,所以科尔奈一系的思想今天又能重焕青春。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彭真》

鍾延麟,彭真:毛澤東的「親密戰友」(1941-1966),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2024。

高华身后最杰出的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在台湾。

2006 年,國立政治大學的鍾延麟师从陳永發开始做博士论文,题目是邓小平 1956-1966,2013 年专书在香港出版《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这本书清晰地阐明了邓小平在大跃进开始后的“副帅”和储备接班人身份,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文革起源中的接班人斗争问题的关窍。

“毛泽东的接班人从来不是(刘少奇)一个人,他有一个接班的梯队,有一个候补”

高华

此后十年,鍾延麟将功夫花在了另一位中共党史关键人物彭真身上,多篇阶段性论文发表在《中國大陸研究》期刊上。等不及拿到新书的朋友可以先读一下论文。

彭真政治生涯很漫长,文革后主管人大和政法,1987 年才退休(三老半退,四老全退);元老排序中地位仅次于邓小平、陈云、李先念。鍾延麟亦有论文涉及彭真在改开初年的角色,写得极好。

(点击链接: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開放取用平台 可免费阅读很多台版期刊)

《中國大陸研究》是个很有趣的刊物,它前身是创刊于 1958 年的《匪情月报》。1985 年更名为 《中國大陸研究》,1996 年改隶于政治大學,自此转型为纯学术期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國立政治大學有着漫长的中共党史研究传统,而鍾延麟是这一学脉的新一代传人。

Zhou Enlai

Zhou Enlai

Chen Jian. Zhou Enlai: A Lif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视频:第 46 分钟 陈兼论断周是“好人”,语境是把周和毛做对比。

《晚年周恩来》之后一本最新的《周恩来传》。

你可以不必认同陈兼对周恩来是 “好人” 这样的论断,也可以读这本书。

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会尽力搞清一些事实(基于档案和采访,基于交叉对比证据,这是极耗时间和心力的苦功夫),并把它们有条理的呈现出来。他可能因为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人生经历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基于相同的史料,读者可以、也有权利去拥有和作者不同的价值判断。而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不妨碍我们阅读他所提供的史料综述。

浅浅读下来,我觉得这本书是“好书”。

The Conscience of the Party

The Conscience of the Party

Suettinger, Robert L. The Conscience of the Party: Hu Yaobang, China's Communist Reform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苏葆立新著《胡耀邦传》,从标题“党的良心”你就能知道他对胡耀邦的评价。

他不只是学者,曾任美国国安会亚太事务主任的苏葆立亲历 80/90 年代的美国对华外交,写作带有政治内部人视角。

“当我更深入研究(胡耀邦)在位期间的作为,我越发意识到胡耀邦比邓小平还像是真正的改革者。”

感谢阅读

关于中国当代史,为什么我们应该读中国书,也应该读外国书?请参考旧文章:

如果喜欢这个专栏,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感谢您的阅读。

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安康,自由幸福~下期见!

新年不立字据

亲爱的读者圣诞快乐!好久不见。

这一期聊一下 2025 专栏更新计划~

失约的

去年立的字据里说:2024 年更新德国简史,要从马丁·路德一路写到阿登纳……

我自不量力地立志:想改变以普鲁士为中心的中文德国史旧叙事,呈现多元化的“德意志”群体形象,聚焦德语族群的分合聚散和国族认同的变迁。

相比传统叙事中偏重东北部“新教德国”普鲁士,我打算重点讲述西南部“天主教德国”的历史,说清楚西南诸邦如何参与塑造现代德国。

为此恶补了莱茵兰、黑森、巴登、符腾堡和巴伐利亚的地方史,尤其是 1848 年革命以及 1946 以“州权”为中心的宪政重建。

我认为:二战后以莱茵兰小城波恩为首都的联邦德国——西德,是一个更西方,天主教占多数,更立宪,更自由,州权 Länder 先于国权 Bund 的新造德国(而普鲁士大部已变成共产主义的东德和波兰)。

以天主教徒阿登纳为首的基督教民主党 ,带着巴伐利亚姊妹政党基督教社会党,牢牢控制这个新国家的前进方向,坚定地将其融入西方;相比保证西德的安全和自由,统一德国的优先级更低。

从这个角度看,1990 年并非东西两个德国合并。而是东德国家失败,碎裂崩解,以五个新州的方式“加入”西德体系。

西南德国全面胜利,而德意志自由重光。东德一党极权和中央计划体制的破产,也为“国家高于一切”的北德意志帝国百年旧梦彻底画上了句号。

基于以上视角,我们可以重新审视 1871 年的帝国缔造,1918 年的共和尝试,1933 年的纳粹登场。当然还有 1945,它是战败,更是解放。

可惜,现在的我既没有充足的时间又没有足够的学力来进行这个庞大工程。想要写得好,需要阅读的档案和参考书目太多了。而我自然不愿意凑合一下随便写写。

心有余力不足。

如果去年我还耿耿于怀,今年就已学会彻底放弃。感谢您的耐心等待和一路陪伴……

东德部分我攒了一些材料,2025 年会陆续更新一些东德历史。比如默克尔一家在东德的生活轨迹、普京所经历的东德崩溃、斯塔西在 1989、昂纳克政权的最后十天等等~

如果失望敬请退订,依然感谢您既往的阅读和支持。

(简史大概只适合退休之后的日子来写……且等我退休吧)

2025 新栏目

以后这个专栏回到《不如读书》的初心,继续分享书讯、书评和学习指南。

对了,《不如读书》的初心好久没重复过了:读书无禁区,写作无上限,为 2000 位有耐心有慈心的中文读者写作。

2025 新开一个栏目:新书讯。每月更新一次,简评当月我所留意到的正體中文、简体中文和英文新书。

以前我遇到有趣的新书会随手发到 Twitter. 但现在已经不用推特,所以新书资讯只在这里发。大家若遇到好玩的政史类新书,请留言告诉我,谢谢~

书评和学习指南则不定期更新。衷心希望中文读者能从指南里发现一些于己有用的部分。这篇信息量最多,如果你还没看过:

8000 Subscribers

感谢 Jeff 在《政治学入门指南》一文下方留言,我才有机会知道 Glasgow Talis.

感谢 Jiawei 一次次高质量的评论,帮助我们拓展阅读视野,期待她复更专栏。(不更新也可以,没关系,慢慢来)

感谢 Even 分享的故事;感谢每一位亲爱的读者点赞和留言支持,是你们的善意和包容给了我写作的动力。

我们脚下这颗蓝色星球默默转动,一年又是一年;星河闪耀的宇宙里,你我都是一粒尘埃。是我们自己赋予我们短暂的生命以意义,也是善意互助我们健全自己的灵魂。

最初写这个专栏,期待能有 2000 位中文读者。短视频时代里读书人日渐稀少,又有高墙阻挡。

没想到能有 8000. 肯定不是因为我写得好,只是墙外简体中文内容很少,认真的、真诚的、不自我审查的文字更少。我会继续认真地写下去,一年又一年。

今天先聊到这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安康,自由幸福~

图片:今年飞越北极,偶遇格陵兰海破碎的冰原

留学德国简明指南

此前在推特上闲聊过几句德国留学,有很多年轻人真的感兴趣,今天更新一篇专栏,做稍详细的说明。

谨为有梦想的你提供一个可能的选项。

祝福每个人都能发展自我,走向更自由的人生。

德国大学概况

德国有两类大学:学术研究大学 Universitäten 和应用科技大学 Fachhochschulen。Uni 更学术导向,有博士授予资格;FH 提供本科和硕士文凭,一般没有博士授予资格。

德国大学普遍免收学费,提供相对高质量的本科和硕士教育。

当然你需要承担自己的生活费用,生活成本低到 10 万/年(小城市),高到 20 万/年(慕尼黑)。

有三个例外:

1,巴登-符腾堡州的大学收费,非欧盟来源的国际学生每学期 1500 欧元学费

2,慕尼黑工业大学 TUM 收费;但同城的慕尼黑大学 LMU 免费

3,私立大学收费

参考链接:DAAD 写给中国父母的德国大学指南

谁可以申请德国大学?

1,高考总分的 70% 或 80% 以上 + 德语成绩,直申本科:APS 高考程序

2,在中国大学就读的学生,直申同类专业的本科:一般国内申请人程序

3,本科毕业的学生,申请相关专业的硕士:一般国内申请人程序

4,德国不承认中国的大专学历;大专生需要先读一年预科,预科结业后才能申请德国大学。

基本原则:

高中毕业生申请本科,文科生可选人文社科专业,理科生选择理工科;需要德语成绩。

本科在读生可以申请本科,仅限相关专业;需要德语成绩 。

本科毕业生申请相关专业硕士,不可以换专业,需要德语成绩;部分大学有全英语授课的硕士,需要英语成绩,一般雅思 6.5 .

(本科毕业后也可以到德国再重新读本科,可自由选择专业;需要德语成绩)

德语成绩一般要求德福 4x4 分或其他德语考试的同等级水平(部分专业要求 5x4 满分)。

除了直接在中国考出德语成绩外,也可以申请先到德国念语言班,或申请语言班+留学签证。相关流程和要求参见 APS 官网。

如何申请德国大学

APS 留德审核

由于 1990 年代留学德国材料造假泛滥,2001 起设立留学德国审核处,以笔试、面试或材料审核的方式对中国留学申请人进行预筛选;因此 APS 审核就成了留学德国的第一关。

APS 难不难?

APS 考官考察学生是否适合留学德国,主要关注语言能力和既往学习能力。考官面试过大量考生,你是否合适去德国留学,他们自有判断。APS 只是一道最基础的筛选程序。

申请

申请由各大学单独处理,部分大学使用 uni-assist 平台作为统一申请入口。

需要的文件较为繁琐,各大学间有区别,详情见各大学官网。

Hochschulkompass 是一个综合搜索网站,可通过关键词查找全德大学的项目。

链接:Hochschulkompass

NC 专业学习位置有限,如医学、法学 、神学等竞争激烈,需要较好成绩才能申请,可能需要等待一个甚至数个学期才能入读。

普通非 NC 专业容易申请,但名校可能同时收到过多申请,因此会择优录取。

并不歧视非 985/211 大学学生,但 211 类大学毕业生(可能)有排位优势。

申请硕士最重要的是匹配度和成绩,德国硕士是同专业本科的直接进阶,因此要求申请人在本科阶段修到了该专业足够多的学分。

在满足基本条件下,究竟能申请哪所大学是一门玄学,请多找同专业的例子参考。

申请大学的基本原则是勇于尝试。

从毕业到求职

德国本科学制 6 个学期,3 年。

德国硕士学制 4 个学期,2 年。

外国留学生,甚至德国本国学生,普遍不能按照学制要求准时毕业,延毕一个学期或一年是常态。

(医学、法学和神学等是国家考试制度,需经历两个国考,与上述情况不同)

从德国高校毕业后,可以在德国求职(专业相关领域)。

找到工作后换工卡,工作一定年限后可申请永久居留或加入德国国籍,没有类似美国 H1B 这样的抽签卡人的制度。德国正在修订相关法规,缩短入籍年限。

主要信息源

德国留学是一个非常透明的流程,信息均可通过各大学官网、APS 和 DAAD 官网了解。

请勿偏听偏信中介忽悠和个人经验,一切以官方信息为准。

DAAD中国

DAAD 英文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 DAAD 是德国政府成立的负责德国国内与世界各国开展学术、科研、教育交流的非营利组织,它提供大量基础信息和留学德国简明介绍

APS

留德审核处官网是每位申请人必须面对的第一关和最后一关(递交签证也是通过它)

Hochschulkompass

一个德国大学本硕项目的搜索引擎,选校好助手。

ABCDV

一个较老的中文论坛,信息陈旧,部分内容已完全过时。但一些同专业申请案例仍值得参考,毕竟留学德国的主要程序过去 20 年几乎没变。

51 Deguo

一个较新的申请德国留学的中文论坛,可以看最近一些年的申请案例。逛论坛请提高警惕,谨防中介和各类骗子。

各大学官网

德国各大学官网提供本校所有项目的信息和申请流程介绍,也有招生办的联系方式。

请注意德国大学官僚主义严重,不回邮件或者迟回邮件的情况极为普遍,请训练自己在它们落后的官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到德国留学你很需要这个能力。

undefined

维基百科:1900年的柏林大学

常见问题

留学德国需要多少钱?

主要开支是房租、餐饮、保险和交通费用。

小城市约 10 万人民币/年(2024 物价水平),生活节约可以更低。

大城市房租成本更高,其中慕尼黑最贵,请预期 20 万/年。

留学德国可以打工吗?

可以。

打零工或做助教,12-15 欧元/小时。

请不要指望(完全依靠)打工来支撑生活,你的学业更需要你的时间。

德国留学毕业难吗?

难。

Schwer, aber machbar.

中国学生的综合毕业率超过 80%,不到 20% 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毕业率更低。

延迟毕业是正常现象。本科学制 3 年,4 年毕业很常见;硕士学制 2 年,3 年毕业很常见。

在德国读书的三年将是你未来人生五年中最难忘的七年?

这是一句玩笑话而非实情,不符合统计数据。

延毕半年或一年是普遍现象,迟迟不能完成学业请从自身找原因(有认真学习吗?

德国有私立大学吗?

有。

但既然要缴高昂的学费,为什么不去英美澳新?

德语难学吗?

难。

从零到 TestDaF 德福四分,需要一年到两年的全职学习时间。取决于学习方法、个人毅力和语言天赋。

请参考本专栏另一篇文章:外语学习简明指南

留学德国需要学德语吗?

读本科需要。仅有极少大学的极少本科项目英语授课。

读硕士有全英文选项,部分大学提供英语授课硕士,主要集中于理工科,仅需要英语成绩即可申请。

大城市可以全英语生活,但会一些德语可以让生活更便利,也有助于毕业后找工作。

留学德国要找中介吗?

不需要。

DIY 的过程会培养你搜集和分析信息、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和德国机构打交道的能力,这些能力全都是你以后留学所必须的素质。

一句常见忠告:“如果你连留学申请都无法独立完成,你也很难独自完成在德国的学业。”

留学德国有捷径吗?

有。

在中国先读中德合作的本科专业是个较好选择,因为本科可以到德国念 1-2 年,有利于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学习德语,也有利于评估自己是否适合在德国念书,有些项目还可以拿到德国大学的本科文凭(但请谨慎挑选这类项目,因为合作院校可能较差)。

在中国读本科期间申请到德国大学交换一个学期也有相似功效。

就读提供德语教育的高中(DSD)也是一条捷径。

高考毕业后可以直接去德国吗?

请参考 APS 高考程序。

请注意 525 分和德语成绩是基本前提。

德国大学排名?

德国没有世界 TOP 大学。

(请各位留德学子和我的德国母校原谅我的冒犯)

最好的德国大学离“牛剑哈耶普斯麻”仍有差距,尤其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主要问题出在德国公立大学畸形的师生比:教授太少,学生太多;教育过程重视筛选多过培养。

有一些学校可称为“世界一流大学”:百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科研水平,积累了可观的学术声望。如果有志于学术,这些大学值得选择。

德国大学整体教育质量平均。同时也存在学校综合实力一般,但个别专业非常突出的情况。比如萨尔大学的计算机、耶拿大学的光学、美因茨大学的翻译学、曼海姆大学的经济学等。

排名请参考 Times, QS 两个主要大学排名。相比大学综合排名,细分专业排名同样值得关注。德国经济周刊WirtschaftsWoche 所做出的经济相关专业排名非常值得参考。

德国企业招聘不在乎大学名气?

在乎,但可能没有你那么在乎。

比起大学的名气,本科或硕士的成绩更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实力。同一个专业,帕德博恩大学 1.0 全优绩点毕业的学生,可能比慕尼黑工业大学 3.0 普通绩点毕业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申请到名校不要自满,落地到普通大学不需气馁,你的能力比母校的名气更重要。

毕业后好找工作吗?

分专业。

理工科,尤其计算机容易。人文学科更难,此乃全球现象。

德国留学值得吗?

因人而异。

能走通这条路的人不问这个问题,一直纠结这个问题的人很难走通这条路。

德国留学适合谁?

1,出身小康家庭。你的家庭最好愿意在你的教育上投资 20-30 万

2,聪明或勤奋。至少占一个,否则很难完成在德国的学业

3,强自我驱动。只有这样你才能应对孤独的生活和艰苦的学业

以上三条缺一,请谨慎考虑留学德国。

其中最重要的是 3,强大的驱动力 the will to do things 可以补足其它缺点,家里没钱可以挣,不够聪明可以更勤奋,语言天赋差每天多学两个小时……不服输总会找得到出路。

德国留学不适合谁?

唧唧歪歪,抱怨多的人;爱空想,不做事的人;

希望找到人生万能灵药,坐等天上掉馅饼的人。

免责声明:

本文只讨论到德国大学进行普通专业留学,不涉及音乐生、艺术生留学,不涉及中德合作办学、双元制职业教育、博士生研究、到德国直接求职、劳务派遣以及和德国人结婚等其他赴德渠道。

本文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错漏、误导,请以德国大学官网信息为准。作出留学决定前,请充分考虑个体生理、心理和学力状况,请和家人认真评估家庭经济状况。

慕尼黑大学广告:什么是知识?

写在最后

德国留学最适合心智坚韧,誓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的普通人。

人生的上坡路走起来总是要艰难一些。攀爬到山顶,祝你能见到更美的风景。

感谢阅读,在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即可订阅:

系统自学指南

亲爱的读者周一好,好久不见~

今天分享我目前所搜集到的最强自学宝藏: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 Talis Reading Lists.

点击链接 Reading Lists @ University of Glasgow

免费读大学?

现代社会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是大学,几乎每个学科在大学里都有对应的专业。

在这些专业科系里,新生们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地接受系统培训,以此掌握学科知识,锤炼思维方式。

这是人类目前最成熟的专业教育模式,它接引一代代年轻人进入自然、工程、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大门。

前几篇学习指南我一直提倡:自学不是胡乱学习,自学者应该模仿大学里的教育,对自己进行系统训练。

比如我们学政治学,就要像哈佛大学政治学系本科新生一样,去和他们听一样的课,读一样的书,看一样的论文,思考一样的命题……以此尽可能地模拟大学的就读体验和学习过程,真正敲开学问的大门。

可惜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些名校公开课,也可以检索到一些课程使用的教科书,然而我们毕竟没有真的在大学就读,不可能知道每门课程究竟是怎么安排的:

哪位老师上课?老师会安排学生每周阅读什么?每一节课堂会讨论什么主题?

除非我们有机会拿到他们详细的教学计划 Syllabus

这当然是各大学的核心商业机密。疫情推动了很多大学的教学线上化,但学校所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 Moodle 或者 Talis 仅供本校学生登陆,里面的教学计划甚至设有密码,仅供选修了这堂课的学生访问,校外人士根本无法窥视。

这里偏偏有个“例外”,不知有心还是无意,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 Talis 居然对外公开!

格拉斯哥大学是一所古老又杰出的苏格兰大学,它提供的课程覆盖人类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领域。

你可以自由查看大学里很多专业每门课、每学期、具体到每星期的教学计划 syllabus。

这星期应该读什么书,课堂上将会讨论什么话题?对于该校学生来说这只是日常任务,但对于自学者来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免费馅饼:

这就是最强大、最系统的自学指南。

(在这里向 University of Glasgow 送上诚挚的尊敬和祝福,感谢你们为在线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希望贵校如此开放的教学态度能保持下去,希望能有更多大学效仿)

undefined

格拉斯哥大学夜景,图片来自 Wikipedia

使用方法

Reading Lists Glasgow

1,点击 Browser Hierarchy,进入选择页面。

2,点击想去就读的学院 College,比如社会科学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3,再进入院系 School,比如 政治和社会学系 School of Social & Political Sciences

4,该院系课程都在你面前了!

5,请点击你要选修的课程,比如CEES 1B: Communism and its Collapse

于是你就来到了这样的页面:

CEES 1B: Communism and its Collapse

这是中东欧研究专业的高阶 Seminar 课程,由 Vladimir Unkovski-Korica 博士主讲。

这份学期大纲共计 11 个学期,覆盖了苏联共产主义崩溃的方方面面,最后还提供了这一领域最核心的图书列表。最关键的它很新,这是学校为 2025 年度课程指定的教学计划,包括最新的著作。

如果你对苏联崩溃感兴趣,这个列表很可能是全网最详细的文献/图书清单。

(如何读到列表中的图书和论文?请自行购买、本城图书馆借阅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任何大学图书馆都不可能向非本校学生开放图书/论文数据库,因为这一授权非常昂贵。)

宝库漫游

在这样的宝库里漫游,我找到了至少 30 个感兴趣的课程。比如

Jane Duckett 主讲的中国政治

Christopher Carman 主讲的 美国政治

Rachael McLellan 主讲的 威权政体

Ty Solomon 主讲的美国外交

相信在这样庞大的课程列表里,你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获得课程大纲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按照它所提供的书目进行系统学习。

就读大学的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图书馆或论文库里找到列表中的图书和论文;社会上的朋友也可以选择合法和不合法的图书/论文获取方式……在此不做分享。

最后我们会面临真正的阻碍:我们自己的惰性。

提供有监督的学习环境,提供师生同学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提供文凭、荣誉和校友关系网络……这些才是大学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作为自学者,我们已无法苛求这些,互联网已经帮我们推平了很多求知的门槛:无论身在海德堡还是瓦房店,互联网向我们每个人公平地敞开学习的大门,剩下的困难要靠我们自己去一一克服。

一切只取决于:求知的渴望能推动你走多远?

祝学习愉快,祝学问精进~

感谢阅读 不如读书! 下方输入邮箱地址点击 Subscribe 即可订阅:

长久的伤痕

亲爱的读者周末好,今天要讲的故事有些悲伤:政治暴力所留下的长久伤痕。

Parents who witnessed violence usually tell stories to their children, so even people born long after the violence can still be affected.

Yuhua Wang

饥饿

我的童年教育之一,就是听母亲讲大饥荒往事。

母亲带我在田野间散步,常常不由自主地讲起哪些野菜好吃,哪些不能吃,59 年就是靠这些野菜活下来的。

可为什么不吃粮食?

粮食都上交了,哪有多少粮食吃?风调雨顺,田地里的野菜长得好极了,但人不能只吃野菜,还是要吃粮,只吃草不吃粮,人的腿会浮肿起来,一旦浮肿就快要死了……

于是外公外婆就这样饿死了,留下三个孩子:我的舅舅、我的姨母和我的母亲。

大饥荒中曾有易子而食的事情发生,但更常见的却是人类舐犊情深的爱,父母选择把保命的食物留给子女。

饥荒过境,带走父母,留下孤儿。

孤儿挣扎求生,长大成人,组建家庭,再把故事讲给孩子听,嘱托他不要忘记。

伤痕伴随记忆传递下来。

长大后我读到《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当我父母于 1979 年购买了一台冰柜后,没过多久,里面就摞满了用塑料冰激凌桶装着的豌豆、蚕豆、芦笋和浆果,每个桶上都贴着标签,标明日期,并定时循环。 就连小茴香和欧芹都用塑料纸卷成小捆贮藏备用,这样在一年中的无论什么季节,都不会再有匮乏之虞。

每当我对这些储备物资大加嘲笑,说它们足够供养一支军队时,她就会冲我摆摆手指说: “这是为了以防你的托尼·本成为执政者。”

我母亲了解意识形态,她也了解饥饿。在她二十一岁时,斯大林发现可以把饥荒当作政治武器来对付乌克兰富农。

她知道——此种知识在她在英国生活的五十年里从未被忘记,而且又从她身上渗透到了她孩子的心中——

她确定无疑地知道,在乐购超市和消费合作社堆得高高的货架和存得满满的柜台后,饥饿依然在游荡徘徊,它撑着骷髅的身躯,睁着空洞的眼睛,伺机而动,一旦你放松警惕,就将你摄入囊中。它会伺机抓住你,把你推上火车或大卡车,或是推进四处奔逃的人群中,将你送上另一次旅途,那旅途的终点通常总是死亡。”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母亲有先见之明。

21 世纪 20 年代,饥饿依然在游荡徘徊。人依然可能被推上大巴车,送上死亡的旅途。

暴力

王裕华教授曾研究“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影响,他发现:如果一个地区在文革期间发生过残酷的暴力,这些记忆会被一代代保留下来,长久影响当地人对中国政府的态度。

这种影响在 21 世纪的民调中依然很显眼,文革暴力频发地区的人对中国体制持有更强的批评态度,更倾向于谴责中国缺乏民主和言论自由。

政治暴力留下的伤痕为何如此长久?

一个原因是目击了暴力的家庭成员会给新一代讲故事。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新生代,通过聆听父母的谈话受到影响。

目击过国家暴力的父母,会不由自主地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相信政府。

伤痕的记忆并不导向公开的政治反抗,恰恰相反,对铁拳的记忆让人更不敢(unwilling) 反抗强大的国家机器。

亲身体验过镇压或者家庭长辈有这类体验的人,更容易表现出(pretented)对政权的忠顺态度。

被铁拳过的人心有怨言,但外在比普通人更安静,暴力制造出“沉默的异议者”(silent dissidents)。

这种沉默是一种无声的民怨,是一种面对强大政权的无可奈何。但只要记忆传承仍未磨灭,他们就无法真正全身心地去“信任”政府。

而一旦国家镇压能力降低,低合法性政府流露出脆弱性(vulnerability),长久的民怨就会喷发而出。

东欧 1989 革命的突然性就与此相关。

人们前一刻还表现得无比忠顺,下一刻突然涌上街头。革命爆发得如此出乎意料,超过当权者、西方观察家、本国异议分子和民众自己的预期。

此前漫长的共产主义统治期里,频发的政治暴力制造了足够多的“沉默的异议者”。那一年东欧民众终于看到了摆脱专制的希望,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从沉默到行动的革命动员。

惊雷于无声处酝酿。

进一步阅读

这只是一篇小散文,并不严谨。

我可能误读、曲解或过度阐释相关学者的研究。建议聪明的读者进一步阅读,以获得自己的见解:

Yuhua Wang: How has Tiananmen changed China?

Yuhua Wang: The Political Legacy of Violence during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Balcells L. The consequences of victimization on political identities: Evidence from Spain[J]. Politics & Society, 2012, 40(3): 311-347.

Rozenas A, Zhukov Y M. Mass repression and political loyalty: Evidence from Stalin’s ‘terror by hunger’[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9, 113(2): 569-583.

Kuran T. Now out of never: The element of surprise in the East European revolution of 1989[J]. World politics, 1991, 44(1): 7-48.

玛琳娜·柳薇卡:《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不如读书》专栏,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走了些弯路

亲爱的读者周五好,上周闲话了中国历史学家:

弦外有余音:闲话中国历史学家

公平起见,这周闲话西方历史学家。

落到了坏人手里

在被渐冻症折磨的人生最后岁月里,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如此回忆 1980 年代的西方历史学界:

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在牛津大学教政治。有工作保障,有职业责任,还有个环境良好的家庭。婚姻美满自是不敢想的,不过我已习惯了不美满。

问题是学术上我不再投入了。

那段时间的法国史落到了不知所谓的坏人手里:社会史提出所谓“向文化转向”,出现了动辄“后”某某主义的潮流。新创设的“亚学科”迫使我没完没了地读些面向所谓学术精英的艰深冗长的文本,且这些学科信徒势力越来越大。

我感到了厌倦。

托尼·朱特《记忆小屋》中年危机篇

朱特这里指的是战后史学的一次重大转向:The Cultural Turn.

历史学家的兴趣飞速离开政治、社会-经济,转向文化;随兴趣转移的还有研究方法,文本和话语分析成为时髦的新工具;随工具迭代的还有史学观念,史学不再被视为追求真实,而是被解构为对抗的叙事。

学术兴趣的迭代有自身的动力:老一代历史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和社会,新一代想拓宽研究视野;世俗点说,至少能多发新论文。

学术兴趣的变化也可以放到社会背景中去观察:1968 年西方街头运动的左翼年轻人长大了,他们开始填满大学里的人文科系。新老师们高举文化批判的武器,以此反抗自己所生活的战后资本主义社会。

老一代学者相信战后民主重建的成就,西方民主 VS 东方专制。

新一代则重建一套新的压迫者—受压迫者叙事。在新故事里:教授们自己所生活的美国、法国和西德等资本主义国家才是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的破坏者,而真正的英雄是来自全球南方的反抗者们。

丛林里的游击队员、远方国家的共产党领袖甚至解殖浪潮后的恐怖分子都披上了一层革命的浪漫外衣。

当头一记闷棍

1985 年,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余茂春赴美求学,他深知中国史学届缺乏研究自由的弊病,向往到自由的学术环境中追求真理。然而:

在我雄心勃勃,满怀浪漫主义情调踏上美国求学的 1985 年,迎接我的不是历史研究领域的潺潺流水之声,而是当头一记闷棒,砸得我头昏眼花,一时不知所措。

……

美国历史学界逐渐冷落甚至放弃了兰克(“如实直书”)的主张。在不少重要的研究领域里,“历史的客观性”早已成为带有讥讽意义的贬义词。

以美国历史为例,传统的史学强调美国立国的自由民主精神,认为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如阶级和族裔,一到美国,就被美国的自由和平等淡化,因此,美国历史上没有严重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

这种传统的史学观当然会受到挑战,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本上被彻底推翻。现在,美国历史系中如果有谁还把“大熔炉”当作美国历史的主流,恐怕是拿不到终身教授头衔的。

但是,“翻案史学”在很多方面走过了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由于过分强调冲突和矛盾,美国历史被弄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翻案史学”中几个重要分支如移民史、黑人史、妇女史、印第安人史等等,互相之间隔行如隔山,老死不相往来。

《在美国发现历史》余茂春章节:西方历史研究的困境与我在美国的学术生涯

最终余茂春选择“躲”到美国的军校里教书育人,文化批评在这里还不是主流;至少在美国海军军校,历史学教授依然可以称赞开国之父们的成就,不必过度强调他们作为“奴隶主”的压迫者属性。

大多数欧洲人毫不在意

挪威人文安立生于 1960 年,这位左翼青年在 70 年代末作为首批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冷战史学家。

他在新作《冷战》中甚至对自己年轻时的狂热做了一番自嘲:

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毛泽东的文革狂热被叛逆的学生和其他人视为挑战自己国家权威的方式。中国的斯大林式的清洗因此有时候莫名其妙地与他国六零年代青年时代的反叛结合在一起。

其中一个最为奇怪的扭曲现象在西欧,有些知识分子组织了毛主义团体。他们认为可以同时崇拜毛却又反权威。例如,在富裕的挪威,学生组织了一个叫做工人的共产主义党(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论是中国本身或在国际上都前所未有地强大……(挪威)从未对中国的兴趣与情谊如此普遍高涨。”

但是即使有些知识分子欢庆中国的悲剧,大多数欧洲人却毫不在意,在选举中没有任何毛主义政党获得过超过 1% 的选票。

文安立《冷战》第九章中国的灾祸

就像文安立指出的那样,后 1968 时代狂热的左翼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只是社会中的喧嚣少数,他们在大学象牙塔里的人文科系中抱团取暖,一旦走向社会面对公众常识和选票箱子的检验,立刻就现出了奇怪扭曲的面目。

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

文化史转向是从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和史观三个层面同时发生的复杂转型。

认同应该进行文化史研究的学者,未必认同以文化批判为主要方法;使用文化批判方法的人,未必认同激进左翼的全部理念。

同时西方学术界是多元的论坛,各种流派和研究方法碰撞。

文安立个人的学术历程是个范例,一个真诚的左翼青年走上历史研究的道路,学习中文,最终走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反面:成为一位具有广博国际视野的史学家,他亲手揭掉了对东方共产主义的浪漫想象。

为何发生这种转变? 因为他不再远远坐在西欧都市里看电视、读书、与同好抱团,而是真的来研究中国究竟发生过什么。

理性前进的地方,幻象迅速消散。

托尼·朱特如何走出的职业危机?

朱特转身背对 1968 的巴黎时尚,选择拥抱 1968 的布拉格精神。他开始学习捷克语,研究中东欧。

我开始教授东欧历史,并——诚惶诚恐地——书写它。

换言之,学习捷克语使我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学者、不一样的历史学家以及一个不一样的人。

倘若不是迷上了捷克语,我便不会于 1989 年 11 月置身布拉格的城市广场,从阳台上亲眼看到哈维尔荣登总统之席。

最重要的是,倘若不是迷上了捷克语,我也不可能把自己从 1945 年以降目睹的欧洲史写成《战后欧洲史》一书。

我这个中年危机,大约是所有中年危机里最好的一种。它根治了我身上后现代学院派方法论至上的毛病。

不管怎样,它也在客观上使我成为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公共知识分子。天地之大,比西方哲学所能梦想到的还要大出很多,而我窥见了其中的一部分,虽然这一刻姗姗来迟。

托尼·朱特 《记忆小屋》

进一步阅读

这篇只是闲话,没有对任何历史学家和历史学流派不敬的意图;并不是要否定整个文化史研究,仅仅闲聊一下文化转向中的泥沙俱下。

文中所引用的批评,托尼·朱特是一位左翼的社会民主人士,余茂春是美国右翼保守派,他们站在不同的视角,却各自独立产生了对激进文化左翼的共同批评。

这篇聊的是 1980 年代的西方历史学界,无意影射当前欧美大学的人文学科教育。目前情况是更好还是更糟了,有待亲爱的读者们自行判断。

我有读文化史的书,听文化史教授的课,学习文化史的研究方法,并从中受益良多,未来期待能阅读更多杰出的著作。

同样一篇小小的闲话也不可能讲明白战后史学史,如果感兴趣,可读入门书 何兆武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文中提及到的图书:

托尼·朱特 《记忆小屋

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

文安立《冷战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弦外有余音

亲爱的读者周五好,今天闲聊点历史学家八卦。

上周我在推上提及两本外国历史学家的著作(《战火中国》和《脱轨的革命》),结果收到一条高赞评论如下:

“关于 49 国变之前历史,我一般读杨奎松先生的著作,49 国变之后就读沈志华教授的作品,由于他们有一手的档案加上客观的立场,所以基本上都通读过。

对于那段历史的研究,我觉得还是国内学者,有资料掌握的便利性,所以更有优势。而所谓的国外学者观点,最近读了潘佐夫的蒋公传记,则非常失望!”

此类观点,似乎深得中国读者赞同。

因此我想提醒一句:也许有些事情,比如研究中国历史,搞不好外国人也有他们独特的优势呢?

黄仁宇的故事

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回忆录《黄河青山》中讲过一个小故事。

在讨论 19 世纪时的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和赫德(Robert Hart)被指派任职中国总税务司时,我指着坐在前排的学生:

“如果这个位置提供给我们,而且人选缩小到只有你们和我,我宁愿你们去做。你们之中不管是谁——丹尼尔、苏珊或史提夫——都会做得比我好。

为什么?到19世纪末,你们已经有不带人治色彩的数百年管理经验。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在中国清清白白从头开始。

但是如果是我来做,我一定会考虑用我弟媳的舅舅或舅舅的弟媳。

不要一直问我为什么!这就是我们社会下至村落阶层的运作模式。

更可能的是,我所以能当上总税务司,是因为靠亲戚帮忙。如果你们强迫我切掉这些关系,我不但无法工作,而且也不能生存。这样清楚了吗?”

黄仁宇《黄河青山》

关系学的微妙,从大清国至今,中国人都明白。

若说今日中国和晚清有何不同,其中之一大概是关系学进化了,升华为“软肋学”。

中国曾有无畏的历史学家,他们克服软肋。他们冒着失去自由与生命的风险来书写历史,最终人死如灯灭,仅剩作品流传,甚至连作品都已被掩埋。

更多人选择在疯狂的时代里做个沉默的人,谨守底线,不同流合污;如有可能,用曲折的方式进行抵抗,存身之余发一点点微光。

陈寅恪的弦外之音

写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 1949 年后依然生活在中国,适逢大跃进,陈先生在家门口贴起对联:

六亿人民齐跃进

十年国庆共欢腾

而年轻一代的余英时 1950 润离中国,先求学于香港,再就读于哈佛。万里之外的他能听懂陈寅恪的弦外之音。

『六億人民齊躍進』的下面半截沒有說出來。六億人民一齊躍進甚麼地方呢?躍進火坑,躍進地獄,還是躍進深淵?這是要讀者自己用想像去填補的。」

『十年國慶共歡騰』的『共』即是共產黨的『共』。所謂『十年國慶』只是『共』產黨的『國慶』,也只有『共』產黨才『歡騰』。陳先生把『人民」和『共』產黨放在一副對聯的兩面,他的意思還不清楚嗎?

余英时

改革开放国门开,陈寅恪的女儿陈小彭致信余英时。信中说,陈寅恪当年读过余英时的〈陳寅恪論再生緣書後〉一文之后说:“作者知我”。

身在中国的历史学家,只能把反抗藏到“颂歌”里;解码这些“弦外之音”并公之于众,还要指望人在海外的同行。

提及陈寅恪的部分,从第 20 分钟开始。这个访谈很好,适合从头看

困长春

当代中国最杰出的青年历史学家、供职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吕迅,他的代表作《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中提及围困长春,写了一个省略号和七个字。

……长春紧接着易手。

吕迅《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处理同一题材的《战火中国》里,荷兰历史学家方德万写道:

林彪部队以关闭机场、封锁道路、切断和沈阳的铁路运输孤立长春。八月时,他更下令锁紧封锁圈,以免国民政府部队从城市周围田地里收成的庄稼中取粮。长春居民很快就无粮可用,数千难民塞满国军和共军阵线之间的无人地带。

当难民逃离长春时,国民政府士兵还搜查他们身上有价值的物品,“所有金属物件,如茶壶、铁锅、金、银,连盐都不放过”,随后他们就被困在那块无人地带。共产党卫哨亦“无视于铁丝网另一边高举饥饿孩子母亲的乞求”。

在一份一九四八年八月由林彪等人签送给毛泽东的报告中,描述了这残酷做法对共军士兵的打击:

“不让饥民出城,已经出来者要堵回去,这对饥民对部队战士,都是很费解释的。饥民……跪在我哨兵对面央求放行,有的将婴儿小孩丢了就跑,有的持绳在我岗哨前上吊。”

围城并未结束。

相对于共产党还能征用方圆二十到三十公里内的粮食,长春守备部队司令官郑洞国曾告诉一位基督教长老教会传教士:“大部分的人都靠草根和树皮维生,社会秩序荡然无存,人吃人之事时有所闻。”

十月七日,《纽约时报》报导:“刚逃到盛京(沈阳)的难民口中描绘出一幅街上四处都是死人的景象。饥民以豆饼、树皮和树叶维生,一磅高梁能卖到高于美金五十元以上的价格。他们认为城里的人口已经少掉一半了。”

围困长春期间的死亡人数推估应介于十二万至三十三万人之间。

一九八九年一本描写东北共军历史却遭禁的《雪白血红》作者张正隆还拿广岛比长春:“死亡人数大致相等,广岛用九秒钟,长春是五个月。”

如果想更煽动,他还可以把南京大屠杀也加进来比一比。

方德万《战火中国》

做此对比,对吕迅很不公平。他如果详写,那书就不要在中国出版了。《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一书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值得每一位对中国现代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吕迅给《战火中国》写了书评,发表在台湾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上;也许某些时刻,他也会羡慕海外历史学家所拥有的书写自由。

镣铐之舞

身在中国的历史学家,或许有接触中国官方档案的便利。

但中国并非自外于世界。中国内战是世界冷战中的一个篇章,更多关键档案在莫斯科、华盛顿和台北;若要理解 1949 之后的中国政治,学一些苏联史和东欧史会有很大帮助。

做中国史的只做中国史,做世界史的只做世界史,这是中国历史学界的弊病,好像中国存在一个平行世界一样。

认为外国学者不能理解中国是陈腐而自大的观念,认为中国学者的书全都是宣传因此都不值得读也走了极端。

戴着镣铐的中国历史学家依然跳出了优雅的舞蹈;这优雅的舞蹈背后却藏着无法说出口的苦涩。

历史学是一门本分的、诚实的学科。

历史学家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恐惧,诚实地面对自己做出的退让,诚实地面对中国大地上的累累尸骨。以此,方能写出诚实的字句。

而作为读者,我们要读中国书,也要读外国书;我们听高山流水,亦听弦外之音。

进一步阅读

这是一篇闲话,只是分享一点点微末的读书体验,没有对任何中国历史学家不敬的意思;中国书教会我很多知识,感谢历史学家辛勤的工作和付出,期待能读到更多。

文中提及的图书可供进一步阅读:

高华的后二十年

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宇《黄河青山

美国历史学家·余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中国历史学家·吕迅《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荷兰历史学家·方德万《战火中国

美国社会学家·魏昂德:《脱轨的革命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美国记者·Ian Johnson. SPARKS: China’s Underground Historians and Their Battle for the Future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新年立个字据

亲爱的读者新年快乐~

今天聊一下新一年的专栏更新计划,算是立个字据。

欧洲命运组曲

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继续写《欧洲命运组曲》。

欧洲命运组曲:总纲

2022 年底起草的总纲提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写作计划。

问题意识:为什么有些国家摆脱了历史包袱,拥抱了现代民主?为什么有的国家还在悲剧命运中辗转?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乌克兰战争?俄国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一年过去还在前传里打转,只完成了俄国篇。

俄国篇(一):沙皇俄国

俄国篇(二):从二月到十月

俄国篇(三):白色俄国

俄国篇(四):红色帝国

俄国篇(五):再见,斯大林

俄国篇(六):普京的历史观

俄国篇(后记):我们该如何记忆历史?

俄国篇从彼得大帝开始,推进到普京出生/斯大林死亡。主角普京的人生故事还没来得及真正展开。

一年后回看,必须承认俄国篇写得很不合格。

帝俄部分对农村关注不够, 值得深思的 1905 快速略过了。

1917 部分没有提及民主革命和共产革命之外的另一次失败政变,1917 不只发生了两场革命,还有俄罗斯沙文主义的暗线。

共产体制诞生部分对内战的关注不够,苏联共产体制在内战中诞生,它的制度和文化带有鲜明的战争烙印;内战中产生了东欧独立政权;农民在内战中的命运。

斯大林主义部分过于关注上层政治,斯大林主义在社会层面是如何运转的?在恐怖和死亡之外,谁是体制的受益者?

尤其读完 Dietmar Neutatz 的杰作《美梦与噩梦:20 世纪俄国史》之后,更感惭愧。

在经历过社会史转向和文化史转向 (Cultural turn) 的 21 世纪,书写政治史不能只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关注长时段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变迁,要考虑到历史人物的特定文化心理动因,更要注重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选择。

政治大事件如同历史夜空中的烟火绽放,闪光灯一样瞬间照亮整个世界,给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捕捉夜空下山河的纹理。如果只盯着空中的烟火看,那真是浪费了大好机会。

发出去的文章泼出去的水,再修改意义不大。人生要向前看,把反思融入新的写作。

2024 年更新德国篇和冷战篇。

德国篇也是六篇文章加一篇后记,时间线从 16 世纪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直至二战后联邦德国诞生,照亮默克尔和肖尔茨两位德国总理所背负的历史结构和文化心理:宗教的奔流、大众政治的浪潮、德意志国族的统一和离散。

整个 2023 年都在琢磨德国篇怎么写,直到大风呼啸的圣诞夜完成了新的大纲。目前正在往里面填资料,三月开始更新。

德国篇之后就到了冷战篇,三位主角的人生正式展开。

普京、默克尔和肖尔茨都是冷战的孩子。他们都出生于 1950 年代,在冷战中的苏联、东德和西德长大,在冷战结束的关口走上政治舞台。三个人的经历差异极大,他们接受了什么教育,过怎样的人生,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

冷战篇写苏联的晚期共产主义世态以及东德和西德战后政治史。普京和勃列日涅夫的精神血缘,默克尔和路德新教的亲缘,肖尔茨有社会民主主义内互相矛盾的两种精神遗产……

东德尤其重要,这是他们三位共同的舞台,默克尔在东德长大,肖尔茨作为西德青年代表穿越铁幕到东德访问,1985年克格勃 (KGB) 派遣普京到德累斯顿驻站。借着他们三位的视角,一起复现一下当年东德的政治社会结构。

这两部分我已经在做主题阅读,夏秋(大概)能开始更新。

今年依然保持每月两次更新,除了上面的大计划外,也许还会写一些散碎的历史学和政治学随笔。

指南系列

已更新的五篇指南:

外语学习指南

历史学习指南

政治学习指南

防骗指南

用英语阅读中国

有很多朋友是从《外语学习指南》开始入坑,很抱歉后面我就再也没有聊过如何学外语~

2024 可能不会再更新指南系列,我所知道的学习方法都已贡献出来了。如果你们有什么想看的,可以提出来,我量力而写~

不如读书

历史随便写写很容易,想写好却很难。

我的老师们常说“读一千页,写一千字”,“句句都要有原始档案支撑”。

这是做研究、写学术论文的金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我没有资格写俄国史,因为读不了俄文档案。

还好我这里只是随便写写不必遵守学术标准~

“不如读书”专栏的定位是“翻译”:把西文著作里的观点,用中文讲一遍;把专业学术的繁复论证,用简单的语言改写为通俗读物。

每篇文章最用心的部分都是推荐书目,里面的条目我会仔细斟酌,没有翻阅过以及我觉得不够好的书不会往里放。

希望大家能在这里遇到有缘的书,希望这里只是大家阅读的起点而非终点。

时局艰困,无论西东。历史学家们普遍钻进书斋,只发表论文给同行看,放弃面向大众的写作责任。写通俗读物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沉淀为学术成果以做进身之阶,傻子才会做。

我大约是傻了的~

我相信自己有份责任在. It’s my duty.

有太多历史常识在中文里并不普及。到处泛滥的是对历史的误用:官方歪曲历史,民间戏说历史;伪史与秽史比翼齐飞,求真求实全无影踪。

一路写来有很多辛苦,还好有你们一路陪伴。

这个专栏拥有最好的中文读者:有耐心有慈心,依然保有阅读长文的好奇心。

2023 年专栏从 2000 订阅来到 6000,平均每篇 5000 次阅读。我这个自甘墙外、只写长文的小专栏能有这么多读者,超乎预期。

更好玩的是大家分布于全球 85 个国家,包括一些我从未想过的地方:爱沙尼亚、塞尔维亚、埃及、伊拉克、塔吉克斯坦、科特迪瓦……

无论身在何方,请好好吃饭,开心阅读~

去年看了很多书,也看了很多风景。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多行路,多读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喜欢,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感谢阅读~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历史的残局

亲爱的读者圣诞节快乐!

2023年已近尾声,那就聊一下历史的残局吧,或者时髦词“历史的垃圾时间”。

中国上一次进入残局并非庚子国变后的晚清日落,而是离我们近得多的 1970 年代。

1971 年,助力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得力副手、写进党章里的接班人、“永远健康”的林彪同志命丧温都尔汗。

文革无以为继,政治陷入僵局,民生经济萧条。

但毛泽东还没死。他不死,文革歹戏拖棚,一切都无从改变。

对毛失望透顶的党内干部和党外青年只能干熬,盼望“万寿无疆”早日去见马克思。结果却先等来周恩来去世……

1976年清明节,已经等得不耐烦的北京市民借着悼念周恩来的名义发起“四五运动”,聚集天安门广场献花、念悼亡诗、追打警察、掀翻汽车、冲击人民大会堂。

“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人民也不是愚不可及,秦皇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誓把今日的秦始皇送上历史的断头台,让愚昧、专制、封建的制度一去不复返。”

《天安门诗抄》,1976 清明节

“伟大领袖”密切关注着广场上的动向,精明如他当然知道“秦皇”究竟在说谁;四个月后,毛泽东郁郁而终。

1976 年 10 月 5 日,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发动怀仁堂政变。垃圾时间结束,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铁板一块、人人愚忠只是“文化大革命”政治高压所塑造的假象。在这五年残局时间里,人心思变,暗流涌动,酝酿出了新的可能。

文革源流

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声望于 1956 年到达顶峰。

国门外的韩战和国境内的政治整肃同步进行,确定了中国在共产体系内的稳固地位。

在苏联技术扩散支持下,首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农业国迈入工业化。经历“三大改造”,党权深入农村和边疆,城市居民也被编入严密的“单位制”网格。

除了迈不过去的台湾海峡,外无大患,内无强敌,一个暴烈、强大而稳固的共产主义政权在抗战、内战与韩战的废墟上冉冉升起。

然而历史之神偏爱开玩笑。谦受益,满招损,实力滋长野心:瞧不起赫鲁晓夫的毛泽东认为自己才是共产主义世界的新一代领袖、斯大林真正的接班人。

历史进程陡然加速:百花运动、大跃进、中苏决裂,短短三年就酿出人类历史上死亡人口最多的大饥荒(3000万——4500万非正常死亡,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

大灾当前,人非草木。中共干部们面对本党这位浪漫又狂妄、自信又多疑的领袖,只能用进谏之类的“柔性政变”方式要求领袖认错,退居二线。以“守序专制”取代“混乱专制”。

1959 年庐山会议,彭德怀率先对毛泽东发难,惨遭镇压。第一次柔性政变失败,大饥荒继续。

1962 年七千人大会,刘少奇率领党政官僚体系批评毛泽东:“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认错,第二次柔性政变成功。

这七千人包括中央局、各省、市、地、县、厂矿领导人,他们推崇刘少奇这种“儒家斯大林主义者”。务实、勤政、铁腕的政工干部以理性规划主导国政。

党国精英已对毛泽东去魅,如同对待家里遭人厌的老长辈,敬而远之,仅仅维持表面上的尊重。身段柔软的周恩来擅长表演忠诚,曾一直紧随毛泽东的邓小平却开始导向刘少奇。

这也决定着三人未来的命运:刘少奇身死,邓小平起起落落,周恩来与毛缠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请看毛泽东后来的抱怨:

“邓小平从来不找我,从五九年到现在,什么事情不找我。”

“邓小平耳朵聋,一开会就在我很远的地方坐着。五九年以来六年不向我汇报工作”

“邓小平对我敬而远之”

领导人下台或者被架空,在共产主义世界并不独特。苏共政变推翻赫鲁晓夫,德共昂纳克取代乌布里希,越南共产党黎笋架空胡志明……

真正独特的是:失去党国精英支持的毛泽东,多年以后居然能够卷土重来。他充分利用了一个时间差:中国普通民众和青少年一代对毛泽东的信仰崇拜,迟至 1966 年才达到最高峰。

因此 1966 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在林彪支持下,发动党外青年一代,清算与他路线不和、对他本人不敬的党国精英。

支持毛泽东的三股力量:

  • 毛的嫡系人马

  • 以林彪为首的军队

  • 被发动起来的党外青年群众(大学生、中小学生和青年工人)

党外群众对官僚体系有诸多不满,这种不满由毛泽东亲自点燃,怒火指向刘少奇为首的党政官僚。

当第一批红卫兵(干部子弟为主)发现整场运动的斗争对象居然是自己的高干父母时,他们对毛泽东迅速去魅了。

当第二批红卫兵(学生造反派以及工人造反派)参与打倒党内官僚后,自然也失去了利用价值。

政党机器已被摧毁,但被中央文革小组发动起来的造反派四分五裂,无法组建有效政府。只有军队尚保持完整的官僚层级制,最终林彪领导的军队出场,以血腥暴力恢复社会秩序,主导各地的新型政府“革命委员会”,赶红卫兵们“上山下乡”,压制内战。

百万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中变相劳改。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反思,思考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视频:1969 年中共九大资料片,文革的顶点

1969 年起,中国已变成由军队实质管理的国家,毛泽东对林彪的疑心滋长。

1971 年林彪之子林立果的政变企图失败(被林家崇拜毛的女儿告发)出逃苏联,折戟温都尔汗。

文革破灭

因此除了惯常的“十年文革”叙事之外,史学届还有“三年文革”和“五年文革”的说法,前者认为文革 1969 年就结束了,后者认为文革到了 1971 无以为继。

林彪事件为文革和毛崇拜划下了休止符。

“一九七一年的林彪事件,几乎是当天从境外广播中听到的。

这是七十年代最重要的事。毛泽东的神话顷刻崩溃。从一九六六年八一八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开始,不,从刘少奇提出“毛泽东思想”开始,至此,催眠终止。

大家都从床上坐起来,互相看着,震惊中涌出喜不自胜。虽然竹笆草房永远是透气的,但是大家还是往外走,觉得外面空气好一些。”

阿城《听敌台》

写进党章里的接班人居然叛逃,总是站在毛泽东身侧的助手是叛徒?

被打倒的干部们有幸灾乐祸,也有兔死狐悲;党外青年群众等着毛泽东给个解释。最终林立果起草的《五七一工程纪要》下发至县级,作为林彪阴谋的证据,其中写着:

他们的社会主义实质是社会法西斯主义。
他们把中国的国家机器变成一种互相残杀,互相倾轧的绞肉机式的。
把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变成封建专制独裁式家长制生活。
实际上他已成了当代的秦始皇……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行孔孟之道借马列主义之皮、执秦始皇之法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封建暴君。

其中对社会现状的分析,大概也能引发阅读者的赞同:

党内长期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排斥和打击的高级干部敢怒不敢言。
农民生活缺吃少穿。
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
红卫兵初期受骗被利用,已经发现充当炮灰,后期被压制变成了替罪羔羊。
机关干部被精简,上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失业。

《五七一工程纪要》如同一道闪电,毛崇拜烟消云散。在各种与文革相关的私人回忆里,很多知识青年都会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得知林彪身死时自己身在何方、在做什么,就像美国同代人回忆起肯尼迪遇刺。

同时被普遍记忆的还有偷听敌台的经历。

天南海北的知青和中共干部们,通过收音机来掌握中国政治的动向。偷听敌台在 1970 年代已成常态。美国之音电台成了《人民日报》之后的中国第二大公共媒体。

“草原地广人辟,天高皇帝远,蒙族干部,言语不通,难做‘政治思想工作’,竟对知青播放的美国之音开始曲‘扬基歌’大加赞赏,连连夸奖这一乐曲的动听。不知是哪个知青,还将诸如‘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之类的词加入曲中,唱给不断追问的牧民听,逗得知青们捧腹大笑。”

内蒙知情回忆

表面铁板一块,野火地下燃烧。

在没有民意调查的年代,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无从统计究竟有多少人产生了反毛意识,直到 1976 年四五运动爆发,野火已成燎原之势。

四五运动

1975 年邓小平短暂恢复工作,帮助重病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收拾经济烂摊子。然而毛要求邓小平继承文革遗产,等自己死后不准推翻文革政策。邓小平强硬拒绝,再次被解职。

毛泽东对自己死后的局面忧心忡忡,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嫡系有能力维持局面,尤其是周恩来等一系列干部仍在位的情况下。

1976 年 1 月 8 日,周恩来去世。遗体告别仪式上,江青不行脱帽礼,毛泽东不参加追悼会。

据张玉凤回忆,她当时问毛:“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毛泽东拍拍自己的腿说:“我走不动了。”

内部通令不准群众戴黑纱,不准送花圈,不准设灵堂,不准开追悼会,不准挂遗像。

1 月 11 日,北京百万市民自发上街为周恩来送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不只是哀悼,也是一种政治反抗。人民日报对此事不做报道。

月后流言四起,说毛泽东在中南海里放鞭炮庆祝。

对毛泽东已经完全失望的人多多少少还对周恩来抱有一些好感,现在,毛泽东及其亲信连周恩来也不肯放过,使人们感到执政集团里已经是“洪洞县里没好人”了。于是,群众性的抗议活动首先在南京爆发,很快就蔓延到北京和全国各地。

陈子明

1976年 3 月 29 日,南京市民率先上街游行示威。口号:“谁反对周总理就打倒谁”。

4 月 4 日、5 日清明节,中国多座城市发生示威游行。最激烈的冲突出现在天安门广场。

因为中美关系缓和,当时北京已有外媒记者驻站,记者发回现场报道:

北京,4 月 6 日周二——昨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暴力示威,显然是出于对已故前总理周恩来及其同志者的支持。几乎无人采取措施制止示威活动。

抗议活动持续了一整天。约 3 万示威群众试图冲进人民大会堂,许多人放火焚烧汽车和附近的一幢建筑。随后,民兵手持木棍进行清场。

纽约时报 1976 年 4 月 6 日

1976年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本文原文。

中共高干子弟如此回忆:

“那几天,毛泽东密切注视着天安门广场。他与广场同呼吸共命运。虽然他已半截身子入土但并不妨碍他掌握广场的动向。

他的心情很沉重。以前,天安门广场属于他。现在,广场不再属于他。他悲怆地意识到他与广场的蜜月已经结束。他已不再是广场中人。他力图还是,但广场已不收容他了。广场抛弃他了。”

刘亚洲

四个月后,毛泽东郁郁而终。

毛泽东死时,我正在北京,毫无感觉

(他已在听敌台的云南知青心里于七一年死去)

阿城

正如那一代中国人都会背诵的诗歌: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

臧克家

中国新生

毛泽东的死亡以一场全国哀悼剧终,没有人敢不痛哭失声。其中有多少真诚的眼泪,有多少感时伤世,有多少喜极而泣,没有民调专家能做统计。

文革产生了一系列意料之外的后果:

  • 它彻底消磨了共产主义狂热,意识形态退烧;

  • 它打碎了中央权威,权力碎裂到地方;

  • 它毁掉了计划经济体系,反而为接受市场化转轨提供了可能;

  • 它使中国进一步脱离苏联阵营,转而加入美国体系;

这四个条件都为改革开放政策铺平了道路。同时更重要是:

它让一小部分中国人民,尤其是出身城市的年轻知识分子,产生了新思想。他们在苦难中反思体制,在黑暗中信仰光明,一步步走向已在中国断代许久的人权与民主意识。

新的思维点燃新的行动,产生了走上街头的社会运动。这股改变中国的冲动如潮水拍岸,继续汹涌于整个八零年代,却终结于一场刻骨的幻灭。

今天先写到这里,以后再写中国变幻莫测的 1980 年代和它的悲剧结尾。

推荐阅读

我们读历史,是为了体会人类面对各种处境所作出的选择,而不是拿历史做简单的影射或类比。

时间单向向前,历史从不重复,它只是偶尔押韵。每一代人都面对全新的局面,要求时人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我们的选择,也将汇入未来的历史,被后人记忆。

本文是我阅读文革史的副产品,其思考框架源自陈子明先生,并非我的原创。

我主业是欧洲现代史,并非中国现代史,写中国难免带一点全球史视角。写作体例是 essay,并不严谨,也无脚注。文中史实错漏之处,请各位朋友不吝批评。

以下所列是我写作这篇文章前后所过眼的书目,供进一步阅读:

阿城:《听敌台

杨小凯:《 牛鬼蛇神录

高华:《历史笔记》,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9

陈子明:《四五运动:中国二十世纪的转折点》博智出版社 2006

麦克法考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卷3》,香港中文出版社 2012

麦克法夸尔、沈迈克:《毛泽东最后的革命》,香港星克尔出版公司 2009

魏昂德:《脱轨的革命: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香港中文出版社 2015

文安立:Brothers in Arms. Washington / Stanford 1998

拉琴科:Two Suns in the Heaven. Washington, D.C. 2009

沈大伟:China's Leaders: From Mao to Now. Washington, D.C. 2021

白思鼎、李华钰编:《中国学习苏联》,香港中文出版社 2019

冯客:《解放的悲劇:中國革命史1945-1957》聯經出版公司 2018

冯客:《毛澤東的大饑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聯經出版公司 2021

冯客:《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聯經出版公司 2016

冯客:《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聯經出版公司 2024

潘佐夫:《毛澤東:真實的故事》,聯經出版公司 2015

潘佐夫:《鄧小平: 革命人生》,聯經出版公司 2016

钟延麟:《文革前的邓小平》,香港中文出版社 2013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明镜出版社 2003

陈兼:《Zhou Enlai: A Life 周恩来传》,哈佛大学出版社 2024

如果喜欢这个专栏,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感谢阅读!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捷克悲剧(尾声):天鹅绒革命

亲爱的读者周三好,今天给捷克的20世纪悲剧划下句号:1989 天鹅绒革命,共产政权崩坍。

捷克悲剧(一):被毁灭的民主

捷克悲剧(二):被共产的自由

捷克悲剧(三):被坦克的改革

后坦克社会

1947 年苏联开始量产 T54 坦克,它的设计目标是为了和西方阵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然而想象中的坦克洪流席卷西欧从未发生;苏联坦克真正用武之地反而是共产主义国家的广场和街道。

1953 比尔森和东柏林;1956 波兹兰和布达佩斯,1968 布拉格……

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坦克。

undefined

维基图片:1981 雪后的格但斯克

坦克展示了共产主义的钢铁意志:苏共决不允许任何共产党在东欧卫星国失去权力垄断。如有必要,可以入侵邻国,也可以对人民开枪。

坦克开上布拉格广场。勇敢者被惩处,合作者被奖赏,沉默者继续沉默。所有温柔的伪装已撕下,所有改革的幻念已破灭。1968 那个夏天过后,捷克进入漫长的后坦克时代。

改革的动因是共产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失败。坦克确实解决掉了提出问题的人,却不能解决问题本身。坦克进一步恶化了问题。

在后坦克时代的捷克,“改革”一词成为禁忌,略等于“反革命”。经济学家流亡西欧,不离开则被调离岗位。经济僵化进一步加深。

后坦克时代留下一个心灰意冷的社会,普通人退守私人生活。捷克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工人明白自己不是工厂的主人,更不是国家的主人,怠工、偷窃、逃班成为日常逃避和消极反抗的出口。

统治者是孤独的,他们自知已经无法收获人民的爱戴,于是选择用物质上的恩惠来收买人民的顺服。胡萨克推动房屋更新计划,给更多居民分房;严格控制物价上涨,保障生活物质尤其是猪肉的供给量。

从 1970 年到 1985 年波兰物价涨 4 倍,同期捷克物价仅涨 17%;捷克人均猪肉配给量为 每年 90 公斤,超越所有邻国。然而除了猪肉之外,匮乏无处不在,街头到处是排队的队列。西方优质商品仅在特供商店销售,要用西方货币或者外汇券才能购买。

反抗者同样孤独。知识分子已大量流亡西方,坚持在捷克进行公开反抗的异议人士只有数百人。他们的勇敢为这个因恐惧而沉默、因失望而 cynical 的社会保留了道德勇气。

普通人佩服他们的勇气,却不会冒着丢掉工作、进监狱的风险去加入他们,“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呢?”

改革派领袖杜布切克被开除出党,发配回斯洛伐克当林业工人,妻子被失业。两人每天出门都被跟踪,家里到处是窃听器。杜布奇克后来回忆说:

我每天干体力活,晚上回家时,常常感到疲倦。工作之余必须在房前屋后干活,照顾家庭。

多年以前我就相信,苏联和东欧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前途。苏联残暴地阻止了我们的改革计划。我知道,苏联制度的垂死挣扎只会进一步深化和加速。

以往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变革几乎完全取决于苏联本身事态的发展。因此,我开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对苏联的内部事务感兴趣。

“莫斯科之春”

捷克 1960 年代曾面对的问题,苏联同样无法逃避。

1970 年代石油价格疯长助推苏联国运高升,入侵阿富汗后陷入泥潭。1982 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国际油价也开始暴跌。勃列日涅夫时代以意气风发开始,以衰老停滞剧终。

接班的安德罗波夫曾主管克格勃(KGB)十余年。全能情报部门 KGB 在外刺探敌情,在内负责驱赶逃班的工人回到工作岗位,因此安德罗波夫对苏联内外情势了如指掌:

苏联经济已陷入困境,物资短缺,普通人生活水平不仅赶不上西方,也不如捷克、东德;共产主义阵营经济低效僵化,保加利亚濒临破产,东德和波兰全靠西德贷款续命;东欧人心思变,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已经衰退,波兰的团结工会为共产制度敲响丧钟;西方科技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来临,曾经缩小的科技差距正在大幅拉开;里根上台后美国再度走向强硬,苏联却无法跟上新一轮军备竞赛的节奏。

他试图简拔年轻一代对苏联体制进行有限改革。计划尚未展开,安德罗波夫就撒手去见马克思了,临死前他希望传位于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然而保守派阻止了该计划,老迈的契尔年科接班,然后也迅速去世。

短短三年三场国葬,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吐槽说“年年都要到莫斯科参加国葬”。此时已无人能阻止戈尔巴乔夫登上历史舞台。

1985 年 3 月 11 日,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总书记,布拉格的春风终于吹到了莫斯科。

早在 1980 年就有苏联学者跑去跟苏共二号人物、意识形态教父苏斯洛夫提议苏联应该进行改革,苏斯洛夫的反应简单直接:

那谁派坦克来莫斯科?

是的,无人能派坦克去莫斯科阻挡苏共总书记领导的改革。一旦激进的改革在莫斯科发生,共产主义即将迎来生存挑战。

如同二十年前的杜布切克,戈尔巴乔夫年轻、自信、富有人道主义精神。他对停滞的危害心知肚明,体制再这么僵死下去总有一天会崩溃;他坚信改革可以为共产党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挽救共产主义;他相信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可以同时进行,甚至政治改革比经济改革更重要;他并不怀疑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共产党给人民更大的自由,人民只会更拥护共产党;他允许东欧国家探索各自的道路,希望它们追随苏联进行改革。

然而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忘记了,或者说,刻意回避了一个基本事实:苏联共产主义政权立足于恐怖,关键时刻敢于对人民开枪,才是政权真正的生命线。从1917年开始的漫长历史里掩埋了太多的不公和尸骨。揭开盖子,只会造成苏共合法性的迅速流失。

而东欧卫星国立足于苏联坦克。斯大林用坦克建立这些国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用坦克维持。苏联帝国的权力意志和苏联驻军,才是东欧共产政权的生命线。中东欧各国有自己的民主/民族传统,有自己的血泪记忆,一旦苏联坦克带来的恐惧消散,解冻后的共产政权本身也将如春雪消融。

不改革是等死,衰落可以拖着漫长余晖,长期僵而不死的政权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激进的改革是找死,戈尔巴乔夫带领共产主义开始末路狂奔。

当然波兰人、捷克人、东德人,立陶宛人……所有中东欧人都要感谢戈尔巴乔夫,他以人道主义勇气加速了历史进程,缩短了共产主义垂死挣扎的时间,而且减弱了其间的暴力冲突。

戈尔巴乔夫和杜布切克的差别是什么?

差二十年。

《苏联笑话一则》

多米诺骨牌

戈尔巴乔夫允许中东欧国家各走各的路之后,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波兰。

1980 年团结工会运动兴起,一年时间内成员数到达 1000 万(波兰总人口 3600 万),甚至连 1/3 的波兰共产党员(统一工人党)也加入了团结工会。

在苏联压力下,亚鲁泽尔斯基将军选择暴力镇压,颁布戒严令,坦克开上雪后的格但斯克街头。团结工会转入地下,波兰进入后坦克时代。

1988 年团结工会再次奋起。戈尔巴乔夫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反对波兰政府镇压人民。1989 年 1 月 27 日,失去苏联靠山的波共只好和瓦文萨为首的反对团体代表团举行圆桌会议,同意政治多元化、自由选举和经济改革。

1989年6月4日,北京的枪声传到欧洲时,波兰人正在举行首次自由选举,团结工会大获全胜,共产主义时代和平结束。

第二块倒下的骨牌是匈牙利,1989 年 2 月 20 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集体决议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

下一块骨牌是东德。

5 月匈牙利开放和奥地利的边境,铁幕上出现一个大缺口。从 1961 年柏林墙建成开始,东德人事实上成为囚徒,此时终于有了越狱的可能。东德民众使用一切渠道逃离,匈牙利-奥地利边境,布拉格的西德使馆……布拉格街头到处都是东德人遗弃的卫星牌轿车。

9 月 4 日从莱比锡开始,周一大游行像雪球一般滚动,民众的口号从“放我们离开!”逐渐升级到“我们才是人民,共产党离开!”。

10 月 6 日东德建国 40 周年纪念,戈尔巴乔夫来访,警告德共总书记昂纳克必须回应民众压力进行改革,“生活会惩罚迟到的人”。两周后昂纳克下台。

11 月 9 日夜柏林墙倒塌,东德共产主义政权事实上已结束。

压力来到捷克。

东欧变革:波兰十年,匈牙利十月,东德十周,捷克十天。

提摩西·加顿·艾什

天鹅绒革命

捷克革命的先锋是布拉格学生,二十年已过去,勇敢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他们没有坦克所带来的恐惧记忆;斯洛伐克的主力是宗教人士。

学生和异议人士通过一系列敏感的纪念日来聚集反对的声音。

1988 年 3 月 25 日,布拉迪斯拉发发生烛光示威,要求宗教自由;

1988 年 8 月 21 日,4000 人聚集在布拉格纪念被苏联入侵 20 周年,人群被警察驱散;

1988 年 10 月 29 日,借纪念捷克独立 70 周年的名义,学生和异议分子走上布拉格广场,被高压水枪驱散;

1989 年 1 月 26 日,小规模人群聚集纪念扬• 帕拉赫自焚 20 周年;警察抓捕 500 人,其中包括哈维尔;

虽然上街的只有少量学生和异议人士,但捷共已经感受到了人民沉默的压力。

1989 年 5 月捷克国家安全局 StB 向捷共政治局提交秘密民意调查报告,人民很显然站在反对者一边:

  • 取消捷共领导地位 32% 民意支持率

  • 保持捷共领导地位但进行政治改革 49%

  • 改革选举体制 60%

  • 重新评价1968 布拉格之春 59%

  • 更换领导干部 77%

我们很难知道当时安全局究竟怎么做的抽样调查,也很难想象被调查者如何鼓起勇气提交的答卷

1989 年 6 月 27 日,七七宪章派提出《几句话请愿书》,很显然暗示二十一年前的《两千字宣言》,两天获得 4 万签名。刚出狱的哈维尔又被问询。

我被国家安全局的人带走了,就像他们通常在假期对我们所做的那样,我们也都没有生气。我和两个安全局成员坐在车里。其中一个问我:“所以,哈维尔先生。它什么时候会崩溃?”

时间来到 1989 年 11 月 17 日,柏林墙倒塌 9 天后,天鹅绒革命开始。

当晚一万五千名布拉格学生游行,纪念捷克被纳粹德国占领 50 年。活动从一开始就指向捷克共产党,学生们呼喊雅克什(胡萨克的继任者)下台,国安和警察封锁了前往广场的道路,于是队伍转向民族大街,在此学生和警方发生冲突。人群疯传一位名叫德拉霍米拉·德拉日斯卡的物理学系学生被打死,这条新闻当夜被自由欧洲电台播出。

谣言点燃了民众的愤怒,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每个角落都被动员起来。二十一年来的恐惧和沉默走到终点,当年走上街头抵抗苏军坦克的普通捷克人,再一次走上街头。

undefined

维基图片:1989年11月20日游行现场

11 月 25 日,布拉格的示威人群已达 80 万,布拉迪斯拉发 10 万人。连偏远的小城市广场上都站满了普普通通的捷克人。

11 月 26 日,哈维尔和杜布切克并肩出现在瓦茨拉夫广场旁边的阳台上,象征着新一代的民主派和旧一代的改革者联合,示威人群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旧政权在这样的欢呼声中瓦解。

11 月 27 日,穷途末路的捷共投降,放弃权力。

短短十天,天翻地覆,中间有无数细节值得阐述。最关键的问题是,捷共有想过动用武力镇压革命吗?

首都布拉格市党委书记米洛斯拉夫·斯捷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议武力镇压,然而并未得到其他同志支持。镇压的风险太高:苏联驻军保持沉默,戈尔巴乔夫不支持任何武力镇压民众的要求;邻国波兰、匈牙利、德国都已民主化;捷克独自镇压革命会被空前孤立。国防部长也无法确定,年轻的士兵们是否会服从命令。捷共曾试图在乡镇动员民兵调往布拉格,许多下级军官悄悄开溜,巴士只能空载返回布拉格。

这场没有流血的革命丝般顺滑,因此被媒体叫做“天鹅绒革命”。

权力回到了人民手中,如同 1918 年成立的捷克第一共和国。

经历纳粹入侵、共产独裁和苏联入侵的捷克重获自由, 20 世纪悲剧至此走到了终点。

推荐书目

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发生,哈维尔当选总统,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手,捷克重新融入欧洲,新民主体制如何巩固,计划经济如何转型市场经济,历史如何被记忆……

这些已超出我的文章范畴,以后有余力再讲述 1989 后的欧洲故事。

一个月前只是想“简单聊一聊”捷克,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

我的文章以捷克为中心视角,对斯洛伐克人、苏台德德意志人、鲁塞尼亚乌克兰人、匈牙利少数族裔的历史叙事不够关照;以政治为主,社会史、文化史和生活史少有涉及;叙事过于粗线条,省略了很多细节。还请聪明的读者见谅。

我主要参考的书籍如下,供感兴趣的朋友进一步阅读:

Rick Fawn, Jiri Hochma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Czech State, Second Edi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2010 非常好用的捷克史研究词典

William Mahoney: The History of the Czech Republic and Slovakia.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1 中文译本《捷克和斯洛伐克史》这本书贵在有简体中文版,经我对比,基本无删减,但书中有少量细节错误,比如把 1946 选举错植到 1945

Mary Heimann: Czechoslovakia: The State That Fail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作者对捷克有更多批判意识

周力行《捷克史:波西米亞的傳奇》,三民書局,1997 周力行 1954 年生於臺灣苗栗,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政治學博士

杜布切克:《杜布切克回忆录》黄英尚译,新华出版社 2001

Archie Brown: The Rise and Fall of Communism. Harper Collins, 2009 牛津大学的布朗教授是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研究权威,尤其推荐书中的布拉格之春和戈尔巴乔夫章节

Timothy Garton Ash: Homelands: A Personal History of Europ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3 艾什的新书,他亲历了1980以来的欧洲世事变迁

Jiří Kosta: Die tschechische/tschechoslowakische Wirtschaft im mehrfachen Wandel. Lit, Münster 2005 科斯塔是希克委员会经济学家,布拉格之春后流亡西德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这是他晚年所写的捷克20世纪经济史,德文

Martin Schulze Wessel: Der Prager Frühling. Reclam, 2018 可能是最好的布拉格之春简史,德文

György Dalos: Der Vorhang Geht Auf. C.H.Beck, 2010 1989 主题最好的作品之一,德文

James Krapfl: Revolution with a Human Face: Politics,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 Czechoslovakia, 1989–1992.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3 这本书以民众为中心,证明捷克 1989 革命不只是精英协议,也不只发生在大城市,而是实现了全民动员

感谢您追更至此,如果喜欢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捷克悲剧(三):被坦克的改革

亲爱的读者周三好,这周继续回顾捷克的20世纪悲剧第三幕:被苏联坦克碾压的布拉格之春。

前两幕:

捷克悲剧(一):被毁灭的民主

捷克悲剧(二):被共产的自由

改革的内外压力

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被枪毙。赫鲁晓夫崛起成为新一代苏共领导人。

赫鲁晓夫释放政治犯,给被清洗的党员平反,稍微放宽文艺审核标准,这一系列政治改革被形象地称为“解冻”。

1956年2月25日夜晚,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会上抛出主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所犯下的大清洗、个人崇拜、武断专横等罪行,要求全党抛弃斯大林主义,发扬党内民主,建立“集体领导”体制。

undefined

列宁雕像注视着苏共二十大,没有悬挂斯大林的画像

《秘密报告》如同地震,冲击整个共产主义阵营。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博莱斯瓦夫·贝鲁特读完报告后心梗去世,波兰发生波兹南起义;匈牙利发生1956匈牙利革命;西欧各国共产党面临退党潮。

相比邻国波兰和匈牙利,捷克显得平静得多。1953年哥特瓦尔德去世后,诺沃提尼接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1957年更进一步兼任总统,“斯大林主义者”诺沃提尼牢牢掌握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抗拒党内不断高涨的改革呼声。

哥特瓦尔德建立、诺沃提尼继承的体制,是一套典型的斯大林体制。它不仅镇压所有的异议分子和民主派,确保共产党的权力垄断;还要对党内进行清洗,制造一系列冤案,通过政治暴力和恐怖气氛来达成一层层向上效忠的顺服。

这一体制的牺牲品不仅有宗教人士、自由派知识分子、民主政治家、企业家、小地主、胆敢表达不满的工人、普通市民和学生……还有大量共产党员和高级干部。1951年捷共第一书记斯兰斯基等人被判死刑;1954斯洛伐克共产党高层被清洗,胡萨克被判处无期徒刑。

赫鲁晓夫在苏联大规模平反冤案。这一外部压力助长捷共内部压力,党员们希望党内有更公正一些的程序,呼吁给自己的同志平反。

捷共党内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高涨。

经济困境也推高改革压力。

斯大林经济三板斧无非举国动员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以各种手段(包括经济间谍)获得先进技术。

这一模式在落后的农业国家可以起效:在苏联的技术扩散支持下,落后农业国可以迅速建立一套工业基础。水电站截断江河,化工厂烟囱高耸,钢铁城拔地而起。当然背后的代价是惊人的浪费和低效,以及农民的血泪。

(这套模式只有在毛泽东-霍查-波尔布特那里无效,因为他们背离崇拜重工业和官僚计划的斯大林主义,耽于浪漫,妄想通过群众运动搞工业,一步步走到反科学、反工业、反城市化的无人之境。)

然而共产党夺权前捷克已经是世界顶级工业出口国,它融于世界经济体系。斯大林主义切段了捷克和西方的经济和科技联系,按照自己习惯的三板斧来改造这个已然发达的工业国,所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

高级工业国家需要一个自由的教育和市场来推进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能。破坏效应在1950年代初期还不明显,因为被火热的战后重建和韩战景气所掩盖(捷克是共产体系里的军火商,斯大林授意捷克向以色列和朝鲜出口武器)。

1950年代末捷克经济开始出现危机。计划经济无法管理高级工业体系的弊病在捷克初步展现(这一弊病在1980年代的苏联也将暴露并激发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要求改革经济的呼声在捷共党内逐渐高涨。

除政治和经济压力之外,捷克斯洛伐克还有独特的“斯洛伐克问题”。共产党的权力垄断驱动权力向布拉格中央集中,不断打压斯洛伐克地方共产党人的权限。不服管教的党员会被盖上民族主义者的帽子贬黜。

1960年的捷共通过新宪法,把社会主义加入到国名之中: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ČSSR,宣布已完全建成社会主义。这部宪法同时剔除斯洛伐克自治原则,将布拉迪斯拉发的党部贬为全国10个大区中普通的一个。

修宪彻底激怒了斯洛伐克人,要求自治的呼声在斯洛伐克共产党人中逐渐高涨。

1960年还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人事变动:

曾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斯洛伐克共产党人胡萨克被平反出狱;

曾留学苏联的斯洛伐克共产党人杜布切克被调到布拉格中央,出任管理工业的书记。

缓慢前往春天

1961年诺沃提尼列席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又一次公开批判。

回国后他不情愿地开始去斯大林化:推倒布拉格的斯大林雕像,把水晶棺里供人参观的哥特瓦尔德尸体拿出来安葬。开设委员会调查50年代斯兰斯基案的真相。

文化领域的管控开始放松,被压抑十年的捷克文化在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迅速爆发,创作出世界一流的作品。

以巴兰多夫制片厂为中心的导演群体推动了捷克新浪潮运动,1963年沃依采克·雅斯尼拍摄的《一日一猫》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1965年捷克电影《大街上的商店》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3年,被共产党抨击多年的卡夫卡恢复名誉,卡夫卡小说重新在布拉格出版。

卢德维克·瓦楚里克、米兰·昆德拉、瓦茨拉夫·哈维尔等文学家崭露头角。昆德拉甚至成为捷克作协主席团一员。1967年作协大会召开,昆德拉做开场发言,抨击斯大林主义,呼吁创作自由:

妨碍(捷克文学)发展的,首先是纳粹的占领,然后是斯大林主义,一共将近四分之一的世纪:捷克文学同外部世界隔绝了,它的多方面的内部传统被抛弃了,它被降低到枯燥无味的宣传水平,这就是威胁着要把捷克民族最终被摈在欧洲文明外面的悲剧。

与文化繁荣相对应的是经济的暗淡无光。不改革,经济就会继续衰退,衰退的经济会动摇共产党人、工人、市民、知识分子对共产体制的信心。

对改革最大的刺激来自于(经济)失败。

捷克经济学家 Pavel Eisler,1965

诺沃提尼不得不允许进行一定程度的经济改革,经济改革委员会(又名希克委员会)因此诞生。

共产党内的改革派逐渐占据上风。

一个真诚的共产党人越是相信共产主义的优越性,越有可能倾向于改革,因为现实证明了当前制度的失败,只有改革才能导向未来的成功。自信的他们(起初)并不认为改革会颠覆体制。而且作为“政治宗教”的共产主义成分复杂,它的19世纪祖源包含大量人道元素和自由思想,便于后世改革派共产党人通过“解经”来发动宗教改革。

反而失去信仰、执着于权力本身的政客更容易成为保守派,因为他们心知肚明: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的大门一旦开启,党的权力垄断难保不会遇到挑战。只有坚持不改革,才能保证体制长久存续。

捷共是非常年轻、意识形态尚未褪色的政党。1945年后年轻工人和知识分子满怀豪情,批量入党,20年里没有等到美好的未来。经济失速,生活物质匮乏,政治氛围压抑。

对改革的盼望成为党内基本盘,反对改革的保守派沦为少数。

党外民间社会里,20年前不曾为共产党夺权欢呼的另一半人民,也乐见共产党主动改革,给予人民更大的自由。

改革推进最大的障碍仅剩党的领袖诺沃提尼所领导的保守派。

布拉格之春

1967年10月捷共中央全会上,希克和杜布切克率领党内改革派发起对诺沃提尼的公开挑战。诺沃提尼把最后希望寄托在苏联支持上,邀请勃列日涅夫12月访问捷克。

布拉格的学生于 1967 年10 月30 日发起公开游行表达对当局不满。

应邀而来的勃列日涅夫被捷克党内和全社会普遍的反诺沃提尼情绪震惊,决定放弃他,选择支持有苏联留学经历的杜布切克。此时勃列日涅夫相信杜布切克能把改革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你们党的事情你们自己决定”

勃列日涅夫 1967年12月,布拉格

1968年1月,绝望的诺沃提尼试图发动军事政变,却被自己人揭发,随即被解除党的第一书记职位。杜布切克当选捷共第一书记。

最大障碍已踢开,改革全速奔跑。

1968年3月,废除新闻审查办公室,言论自由大门打开。布拉格之春正式开始。

3月14日,捷共中央为所有50年代被镇压的共产党人平反,并提议给予斯洛伐克自治地位。

3月22日,诺沃提尼失去总统职位,2个月后被开除出党。

1968年4月,捷共中央发布改革 《行动计划》,“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成为关键纲领,在这面新的意识形态旗帜下:

允许组党、允许建立非政府组织;

保障言论自由;

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改革;

以联邦制解决斯洛伐克问题;

保持华约国家地位的同时,恢复和西方交往;

杜布切克的理想是逆转1948年捷共的二月政变,接续捷克昙花一现的战后民主,倒转时钟回到 1946:政治上共产党占主导,各民主党派自由竞选;经济上大企业国有化、市场经济并存;言论自由、文化繁荣的旧日捷克。

这份纲领一公布,改革再也没有回头路。改革派提议于9月举行全党大会,固定改革议程。

6月27日,作家瓦楚里克发表《两千字宣言》,呼应民众支持捷共改革派,获得民间广泛支持。

然而相比捷克国内的纷纷扰扰,更大的问题在于:

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邻国,能忍受捷克改革走这么远吗?

坦克 VS 改革

从1968年初开始,隔壁的共产党独裁者们一直紧张地观察着布拉格局势发展。

东德的乌布里希和波兰的歌穆尔卡深知改革的传染性,对本国共产政权的脆弱心知肚明:1953年柏林六一七起义,最终靠苏联坦克才镇压下去;1956年波兹南起义,同样只能靠坦克和子弹压服。歌穆尔卡和乌布里希率先向苏联汇报,要求苏联压制捷共的改革倾向。

3月,华约五国齐聚东德德累斯顿,商讨如何应对布拉格之春。乌布里希认为捷克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十年来捷共放弃意识形态对抗,任由西方思想在捷克泛滥,现在彻底沸腾。苏联代表柯西金称:“随着言论自由的开放,捷克的报纸、电台、电视台已经落入到敌人手中。”只有匈牙利的卡达尔对捷克改革者保有同情态度,但他批评杜布切克等人“太天真”,而且同样担心捷克的改革浪潮会传染到匈牙利。捷克代表团表示捷共仍掌握主导权,而且捷克人民非常支持改革。会议不欢而散。

5月杜布切克访问莫斯科。勃列日涅夫对捷共四月《行动计划》表达不满,要求杜布切克“自己解决问题”。杜布切克承诺捷克不会退出华约组织,原定于6月在捷克进行的华约国家联合军事演习将如期举行。

杜布切克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后,勃列日涅夫召集歌穆尔卡、乌布里希、卡达尔和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开会,声明苏联一定会“拯救捷克的科学社会主义,保卫捷共掌握权力”。此时勃列日涅夫仍未下定决心进行军事干预,毕竟杜布切克在捷克深得人心,他仍寄望于杜布切克主动约束改革。

6月下旬华约国家在捷克进行联合军事演习,苏联《真理报》批驳《两千字宣言》。

7月中旬苏联要求捷共到华沙参会,杜布切克回绝。五国共产党领导人齐聚华沙,波兰的歌穆尔卡在会上指责捷共已经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演变成了“社会民主党”,正在把捷克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的日夫科夫首先提议对捷克进行军事入侵。

压力不断升高,但杜布切克仍不相信捷克会遭到入侵。可惜此时苏联已经联系捷克国内的保守派,要求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苏联军事干预。

8月初苏联和捷克达成临时协议,其中苏联要求捷克恢复言论审查、解散非共产党组织、保持共产党领导地位、撤换改革派。杜布切克原则上答应,但随后不断推诿,勃列日涅夫彻底失望。

8月15日-17日,苏共政治局会议决议入侵捷克。

8月20日夜,苏联、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坦克越过捷克边界,共计16.5万军人, 4600 辆坦克参与当夜入侵。

当日捷共主席团会议上,比拉克率领强硬派(就是他们邀请了苏联入侵)试图举行不信任投票来推翻杜布切克,成立亲苏政府。然而杜布切克成功搁置了比拉克的动议,随着争论持续到深夜, 主席团成员得到苏联入侵消息。捷共主席团立刻谴责苏联入侵“无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原则,且违背国际法”,但要求公众保持冷静,避免任何武力回应,以避免大规模平民伤亡。

杜布切克等人被俘,强制送往莫斯科,四天后被逼签下放弃改革的《莫斯科议定书》。

我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水晶球来预见俄国的入侵,无论是在1月到8月20日之间的任何时候;事实上,我从不相信那将会发生。

《杜布切克回忆录》

苏军占领下的布拉格

“布拉格终将成为一座沉默之城,但我们的语言还在空中,他们不能用枪击落语言。”

捷克电台抗议苏联入侵

面对苏联坦克,手无寸铁的布拉格市民涌入街头进行非暴力抵抗。

市民拆掉路牌和门牌, 扰乱侵略者的行进。在街头和士兵聊天,劝他们回家去。市民保卫电台、电视台等关键设施,遭遇苏联士兵枪杀。

《布拉格晚报》刊登抵抗“ 十诫”:

1 不知道; 2 不关心;3 不相告;4 不从事;5 不知怎么做;6 不给予;7 不逃离;8 不出卖;9 不张扬;10 什么都不做。

年轻的苏联士兵面对汹涌的人潮,震惊地认识到自己有多么不受欢迎。他们此前并不知道此次行动是入侵捷克,很多苏军士兵以为自己要进军西德,解放资本主义世界。

8月22日,在占领军眼皮下,1219名捷克共产党员在一处工厂内秘密召开临时党代会,投票谴责苏联入侵,声明支持杜布切克。

苏联政治局无奈认识到保守派不得人心,杜布切克领导的改革派享有捷克共产党和捷克人民的普遍支持。因此不得不暂时放弃撤换杜布切克的决定,允许杜布切克回国。

是捷克普通人的反抗,保住了杜布切克的性命。12年前的匈牙利革命被镇压后,匈牙利共产党人纳吉、马莱特、吉姆斯等人全部被苏联处以死刑。

在保守派之外,苏联寻找新的合作者,最终得到了前改革派、斯洛伐克共产党人胡萨克,还有军人总统斯沃博达等人的配合。

1969 年1月16日,查理大学学生扬• 帕拉赫在布拉格文采斯拉夫广场自焚,抗议苏联入侵、抗议捷共屈服于侵略者。1969年3月末,捷克斯洛伐克冰球队击败苏联队,捷克全国50万人上街庆祝。

1969年4月,杜布切克被迫辞职,胡萨克接任。很多人认为胡萨克虽然配合苏联,但内心是个改革者。在他的领导下,也许可以为捷克改革保留更多的希望。

然而胡萨克骗了所有人,一场以“正常化”为名的残酷压制开始了。

“正常化”

100万人失去原有工作,50万党员被开除出党,其中包括杜布切克,他最终被发配到一个林业公司上班。

言论自由被废止,两百位作家被封禁,异议知识分子被抓捕、审查、驱逐出境;经济改革回滚,重回严苛的计划体制,经济学家们也加入流亡队伍。

著名导演米洛什·福曼远走好莱坞,拍摄了《飞越疯人院》。

如果你像我一样活过七年的纳粹极权统治和二十年的共产极权统治,你就会深刻体会自由是什么,以及自由如何稍纵即逝。

米洛什·福曼

1975年,胡萨克进一步兼任总统职位,所有希望已落空。

米兰·昆德拉流亡巴黎,开始写作《笑忘录》。

“人与政权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米兰·昆德拉 《笑忘录》

异议知识分子哈维尔坚持抗争,发布《给胡萨克的公开信》,1977年发起“七七宪章”,最终入狱。

秩序已经建立起来,其代价是精神上的麻痹、心灵的麻木、生活的荒芜。表面的“稳定”已经获得成功,其代价是社会精神和道德危机。

因为恐惧失去自己的工作,中学老师讲授他并不相信的东西;因为恐惧自己的前途,学生跟在老师后面重复他;因为恐惧不被允许继续自己的学业,青年人入团和参加不管是否必要的活动;

因为恐惧被从正在进行的工作中驱赶出来,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效忠于他们事实上并不接受的观念,写他们不同意的或明知虚假的东西,参加官方组织,参与他们知道是毫无价值的工作,歪曲和删改他们自己的作品……

哈维尔给胡萨克的公开信,1975

坦克粉碎了所有改革幻想,只留下冰冷的现实。

共产体制仅仅建立在少数统治者自我保存的本能和被统治的大多数人的恐惧之上,依靠谎言才能运转。

这套体制何时崩塌?

这周先写到这里,下周写捷克悲剧的尾声和共产体制的崩坍:1989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本专栏,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捷克悲剧(二):被共产的自由

亲爱的读者周一好,这周继续回顾捷克的20世纪悲剧,1945年后捷克如何进行短暂的民主重建,而这次重建如何被共产党摧毁。

上期链接:捷克悲剧(一):被毁灭的民主孤岛

正文开始之前闲聊几句。

最近新增很多订阅,因此有必要向新朋友重述专栏初心:

这里只分享历史学与政治学相关内容,目前有自学指南系列和欧洲历史系列,写作速度取决于我的读书量和休息时间,每月更新三两篇。我慢慢写,您慢慢读。

写这个专栏的初衷是为了在外语环境中维持我的母语语感。没有盈利目的,因此不需要付费支持,您的阅读点赞就是最好的支持(感谢提出付费申请的朋友)。同时我也不在乎版权,您可以随意引用、转载、改编,无须标明出处,别客气。

专栏只为有耐心有慈心的2000位读者写作,因为这年代还有耐心读书的中文读者,是小众中的小众。现在订阅数过了5000,略超预期,但初心不变。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写作是思想自由的声张。

声音小,人数少,不重要。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

闲聊结束,进入正题。

各奔东西

1939年3月,不满足于《慕尼黑协定》和《维也纳裁定》的希特勒全面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对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而治之:

捷克置于纳粹德国直接统治之下,设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纳粹保护国”,以充分榨取它的军工和机械制造潜力,为扩大战争提供助力。

但是纳粹却允许贫穷、多山、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斯洛伐克名义上“独立”,继续由极右翼政党斯洛伐克人民党一党独裁。极右翼很早就在煽动“斯洛伐克”意识,攻击布拉格的民主政府未能给予斯洛伐克人充分自治,1938年乱局中斯洛伐克实现独立,此时在纳粹羽翼下成为仆从国。

大难临头各自飞,民主派和共产党也各奔东西。

民主党人向西去,先去巴黎,再去伦敦,以总统贝奈斯为中心组建流亡政府,经过艰难的外交努力,1941年英国政府终于承认贝奈斯的流亡政府为捷克合法政府。

英国空军把捷克抵抗者们空投到布拉格城外,他们于1942年5月24日成功刺杀了纳粹高官(犹太大屠杀的主要凶手)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纳粹随后进行了疯狂报复,屠杀了附近村落所有已成年的捷克男女。

以哥特瓦尔德为首的共产党人则选择向东去莫斯科。他们来得正是时候,大清洗的1938高潮期已经过去,比他们更早流亡到苏联的中东欧共产党人已化为冤魂。大清洗剩下的中东欧共产党人都是斯大林的忠实信徒,此后他们将随着苏联的坦克一起开进自己的母国,建立一个又一个共产主义政权。

1943年,获得美国总统罗斯福支持后,贝奈斯前往莫斯科与苏联谈判,协商战后安排。贝奈斯希望组建一个民主派和共产党联合政府——“国民阵线”,在西方与苏联之间调和,未来捷克斯洛伐克将在欧洲集体安全框架下成为东西方之间沟通的桥梁。

1944年纳粹德国镇压了斯洛伐克起义,但并不能阻挡苏军和美军的前进。

1945年4月苏军解放斯洛伐克和摩拉维亚。同时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国第三军进驻波希米亚,但是停在卡罗维发利一带,把布拉格的解放留给苏联红军。5月7日,在布拉格市民起义的配合下,苏联红军解放布拉格。

贝奈斯总统从东部科希策前往布拉格,向沿途欢呼的捷克斯洛伐克国民发表演说。

战争结束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又一次自由了。

东西之间

如同其他东欧国家,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残酷驱逐了土地上的德意志人口。鲁塞尼亚割让给了苏联(成为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州),犹太人几乎全部死于集中营。这个新的国家里主要人口只剩下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

可惜国家命运并不掌握在捷克和斯洛伐克人自己手中,而是取决于美国和苏联间的角力。

在美国的持续压力下,1945年11月斯大林出乎意料地服软,从捷克撤出苏联红军,同意捷克斯洛伐克人通过一场“自由、公开、透明”的选举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也许因为斯大林对于捷克和斯洛伐克共产党很有信心:在一个只有一千两百万人口的国家,短短六个月里共产党员数已从解放时的4万增长到86万,苏联的解放之功、英法在慕尼黑的背叛、对德国的痛恨、对一个更公平世界的向往吸引大量年轻人尤其是捷克工业区的工人加入共产党。

然而1946年5月26日全国大选中共产党并未达到绝对多数:共产党在捷克部分获得40%选票,成为第一大党;在斯洛伐克部分仅获得30%的选票,远远落后于反共的斯洛伐克民主党的62%。

链接:1946选举结果

捷克斯洛伐克得以延续“国民阵线”路线,民主派和共产党联合执政。

贝奈斯继续以高声望的超然地位担任总统,共产党人哥特瓦尔德出任总理,前总统马萨里克的儿子、无党派人士扬·马萨里克出任外长,共产党控制了金融、内贸还有最关键的内政部长(掌握警察力量)。

梦碎莫斯科

经济方面:国家接管了此前被纳粹德国掠夺的大型工业,但中小企业和农业仍保持私有化,新政府努力恢复对西方的进出口业务,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

捷克和苏联的经济联系迅速弱化:1945年苏联占据进出口贸易的26%,1947年已经急剧缩水到6%。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呼吁美国对欧洲进行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帮助欧洲重建繁荣和自由。

美国应该做任何她能做的来帮助世界经济的恢复……目标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复苏,以使得自由体制能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得以出现。

马歇尔

消息传到布拉格,捷克政府十分振奋。与其他东欧国家不同,捷克在未得到苏联明确支持的情况下,决议接受西方邀请参与巴黎谈判,加入马歇尔计划。

1947年7月8日,共产党总理哥特瓦尔德将这一决定转告莫斯科,捷克联合政府决议参与马歇尔计划,“现在不可能改变决定了”。

愤怒的斯大林要求“布拉格不服从命令者”立刻来莫斯科开会,哥特瓦尔德带领内阁成员赶往莫斯科。

7月9日夜,斯大林先跟共产党人哥特瓦尔德单独会面(此会谈未留下档案),哥特瓦尔德出来后转告捷克代表团,“从未见过斯大林如此愤怒,他严厉斥责我们为何要接受巴黎会议邀请,他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做这个决定”。

随后斯大林和捷克代表团会谈,他要求捷克“必须取消这一决定,越快越好”。捷克外交部长扬·马萨里克竭力为捷克的国家利益辩护,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威胁他:“你们参加巴黎会议本身就是反苏!”

在赤裸裸的威胁面前,捷克代表团屈服了。

(改变捷克命运的夜晚,解密档案:Record of I.V. Stalin’s Conversation with the Czechoslovak Government Delegation on the Issue of Their Position Regarding the Marshall Plan and the Prospects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the USSR

去莫斯科时我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外交部长,回来时我已沦为苏联的仆人!

扬·马萨里克

图源:Museum T. G. Masaryk Lany

后世有冷战史家把这一事件视为冷战开始的标志(沈志华:经济漩涡),当捷克不再保有自己独立的外交路线,东欧彻底成了苏联的阵营,铁幕固化。

而这次莫斯科梦碎只是捷克毁灭的开始。

第二次毁灭

从莫斯科归来的哥特瓦尔德带领捷克共产党,开始系统夺取权力。

9月捷共加入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情报局。共产党人瓦茨拉夫• 诺塞克掌管安全部队、国家治安队SNB和国家安全局StB ,这一系统成为共产党对付政敌的拿手武器。

10月有400位政治人物被逮捕,扬·马萨里克等民主派部长收到邮件炸弹。

总统贝奈斯深感忧虑,但他还是倾向于相信共产党的领袖哥特瓦尔德。

贝奈斯私下对朋友表示:

我不会腾出位置,我会保护我们的民主,直到最后一息。他们(共产党)知道我(的决心),因此他们不会发动政变”。

国内经济状况恶化,国际舞台受挫,捷克斯洛伐克公民对共产党的支持度开始衰退,出于对1948年春季选情的担忧,1948年1月,哥特瓦尔德在共产党内部会议中决议夺权。

为了保卫摇摇欲坠的民主,1948年 2月20日,12位民主党派的部长们集体辞职,希望以此引发政府倒台,提前进行大选。然而共产党逼迫同为左翼的社会民主党合作(后来吞并后者),顺势接受了民主派辞职,要求成立左翼政府。

同时共产党通过他们控制的工会制造骚乱,向工人分发武器。苏联调动军队到捷克的边境,做出入侵威胁,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佐林突访布拉格,向贝奈斯总统施压。内战和外国入侵迫在眉睫。

2月25日,精疲力尽的贝奈斯无奈接受现实,授命哥特瓦尔德重组政府。他看错了哥特瓦尔德,也看错了共产党。如同他 1938 年错信了英法一样。

这场政变史称“二月事件”。但在捷共宣传中叫做“胜利的二月”,哥特瓦尔德的夺权演讲成了共产捷克的立国神话。

Tschechoslowakei am Scheideweg: Der kommunistische Umsturz 1948 und der Weg  in die Diktatur | 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图片:哥特瓦尔德的夺权演讲,图源 Prager Radio。后来他清洗了身边所有同伴。

2月26日,被剥夺了司法部长职位的德尔蒂纳“据说”选择从三楼窗户跳下自杀,被救起后接受了审判。

3月10 日清晨,早起的布拉格市民发现了前外交部长扬·马萨里克身穿睡衣的尸体,据说也是“跳窗自杀”。

也许一切的答案都在斯大林和哥特瓦尔德半年前的私下对谈里。

也许线索埋在更远的地方,1927年斯大林挑选哥特瓦尔德出任捷共领袖,这位共产党人在捷克斯洛伐克议会公开威胁所有的民主党派:

你们说我们(共产党)听命于莫斯科,说我们去莫斯科接受培训。是的,我们最重要的革命同志在莫斯科,我们当然要去莫斯科学习。你们知道我们去学什么吗?我们去跟俄国布尔什维克学习,学习如何扭断你们这些爱国者们的脖子!

哥特瓦尔德 1929

1948年3月13日,布拉格市民涌上街头,沉默站在路边,为扬·马萨里克送行,也为战后昙花一现的自由送葬。

1948年5月9日共产党提出新宪法,杀掉民主制度,把共和国变成了“人民共和国”。贝奈斯总统拒绝签字。

5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第二次战后选举,与两年前的自由选举截然不同,这次选票上只有一个选项,于是共产党以 89.2% 高票当选。

6月7日,爱德华·贝奈斯辞去总统职位,三个月后郁郁而终。哥特瓦尔德接任总统职位。

冷战史学家加迪斯评价说“二月事变是冷战开始历程中最骇人听闻的事件”。杜鲁门谴责捷共夺权,“震惊了整个文明世界”。

如同 1938 年英法对捷克的处境爱莫能助一样,这次西方同样无能为力。铁幕以东已沦为苏联势力范围,冷战大战略是遏制,守护好自由的边界,对边界以外的国家只投以道义支持。

.

.

.

此后五年,哥特尔瓦尔德带领捷克斯洛伐克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切像苏联看齐,镇压反对党,打击宗教,工商业全部国有化,农业集体化,严控边境。

剧目里当然少不了党内大清洗,最终连党的总书记、二号人物斯兰斯基都被清洗了。

捷克成为整个东方阵营最彻底苏联化的国家;隔壁的波兰农业仍保持私有化,天主教享有一定的活动自由;东德人还能通过柏林前往西德,新教也有一定活动自由;铁托的南斯拉夫和苏联决裂……

1953年3月1日深夜,斯大林突发脑中风,孤独的独裁者并无近人在身旁,时隔数小时病情才被发现。苏联当时正批量清洗医生(犹太医生疑案),因此没有医生敢给斯大林认真诊治,他在病床上挣扎三天后才咽气。

1953年3月14日,参加完伟大领袖斯大林的葬礼后,哥特瓦尔德猝死。两位独裁者一起去见马克思了。

März 1953: Pompöse Trauerfeiern für Josef Stalin und Klement Gottwald in  der Tschechoslowakei | 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捷克宣传画:斯大林和哥瓦尔德

感谢阅读,今天先写到这里,下周是捷克的第三次毁灭:苏联坦克碾碎布拉格的春天。
如果喜欢请推荐给朋友家人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政治学入门指南(扩展包)

政治学习简明指南》发出后收到了很多评论,感谢您的每一份建议和分享~

这篇扩展包是给邮件订阅读者。因为邮件推送里不包含评论,而上篇文章的评论区里有一些优质资源值得收藏。

扩展包

Cheyenne 分享《政治学通识》相关书目

我分享我在豆列做的一个书单,是包刚升教授在《政治学通识》里的所有附录书籍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737878/

里面的书基本上有部分实体都很难找到了,翻翻电子版就应该还有,更适合英语能力不咋滴但是又想了解这方面的兄弟姐妹吧。

Jeff 分享了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中国政治、国际关系课程文献清单

推荐两个书单,一个是有关中国政治的,来自我的supervisor。https://rl.talis.com/3/glasgow/lists/6478D333-EF34-08E8-DBEA-3E81C17FC56C.html?lang=en

另一个是我之前上课时的书单,主要是国际关系理论。https://rl.talis.com/3/glasgow/lists/1088CAD3-BD77-68FC-3537-ADB5606DA1BF.html?lang=en

Corey 分享了剑桥大学政治学-国际关系本科课程:

今年年初我整理了一份剑桥政治与国际研究系的本科生课纲,一共二十多门课,现代国家、国际冲突、国际组织、比较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方法、思想史、性别、宗教等都有涉及。列出的文献过于详细专业,适合专业人士,我反正功力不够:

https://www.polis.cam.ac.uk/Undergrad/Current/Part1

https://www.polis.cam.ac.uk/files/lecturelist061123.pdf

我整理的合集:https://1drv.ms/f/s!Arj3el6XbhdOg0FcqfWoIZ4I8lLv?e=xTdhya

政治哲学入门

Corey 还分享了一份政治哲学入门:

1.任何学科入门都可以先去Crash Course看看。

https://youtube.com/@crashcourse?si=CXjXI0Zm5DpflWla

2.耶鲁大学Shapiro老师的公开课。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h9mgdi4rNeyViG2ar68jkgEi4y6doNZy&si=yKu409cyWuVJiP15

3.乌鸦哥主要推荐的是政治科学,我想推荐本政治哲学的书,Wolff教授的《政治哲学》,将各个概念线索连结得非常好,入门神作,中信出了中译本。

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33436180/

4.三土老师当年的《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课程大纲。

https://mp.weixin.qq.com/s/JE_eDnry8Fxh-gpOxrhRUg

谷歌云盘:https://drive.google.com/drive/mobile/folders/1Uguv49okOMKb-qC5TTFgJcub-20AeCBF

5.特别提醒:罗斯金和海伍德的那两本中文版阉割严重,新版相较旧版再次阉割,看了中文版等于没看,所以朋友们去看英文版吧,英文教科书比起专著来说更好读,没有那么多生词和长难句,入门先搞清楚每章的大问题就可以了,细节满满补。

专栏推荐

Corey 的 Substack 专栏:

网中的太阳

“本周碎碎念”系列每期必看,推荐给大家订阅。

政治学入门指南

亲爱的读者周五好,捷克系列稍后更新,这周先更一篇自学指南,事关每位现代公民都无法逃避的领域:政治。

自学指南系列:

外语学习简明指南

历史学习简明指南

防骗指南

政治学入门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政治无非“众人之事”。每位公民都需要一些简单的政治常识。

政治常识可以通过生活中观察人类社会来自己总结,也可以靠大量阅读来学习。边读书,边阅世,互相映照,效率加倍。

学院里很多学科涉及政治: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哲学与神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的现代学科——政治科学 Political Science 在欧美(尤其是美国)迅速发展,遍及每所大学,政治学书籍批量进入大众阅读市场。

同一时期,1952年中国学习苏联进行“高等院校调整”,取消了政治学的生存资格,一晃三十年。

改革开放后政治学缓慢恢复,北大、复旦等高校进行政治学的“学科重建”,随后诞生了首批国产政治学家

2000年后中西交往密切,才翻译出版了一些面向普通读者和大学生、摆脱意识形态窠臼的新一代政治学入门书籍。广为人知的入门三书:

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翻译自英文版 Michael G. Roskin,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海伍德:《政治学》,翻译自英文版 Andrew Heywood : Politics

包刚升的《政治学通识

三选一就可以,不用都看。这三本书的区别:

罗斯金的书美国大学用得多,海伍德的书英国学生用得多;包刚升那本是他在复旦大学的课程讲义,也许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这三本书都提供现代公民应该了解的政治常识。章节末尾都有推荐书目,可以循此线索继续读书,包刚升列的推荐书目尤其新手友好,以中文书为主。

政治学有三个大的分支学科:比较政治学、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也有一些入门书籍。

罗斯金:《国家的常识:政权·地理·文化》,Countries and Concepts 美国普通高校里较为常见的比较政治学入门书(这本书从方法论到知识都稍显陈旧,但仍是中国读者入门不二之选)

麦克米兰:《西方政治思想史》,英美普通高校常用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史入门教科书。

(国际关系是重灾区,我不知道有什么合格的中文入门书,《牛津国际关系手册》很棒,但绝对不适合新手。您如果知道,请留言推荐)

读完三两本书,如果你发现,自己对政治学有着极为强烈的兴趣,必须要在这条路上进一步探索,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找间大学入读,念政治学本科(开玩笑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读大学;而且有些国家的大学受到专制制度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那里的政治学也许念了还不如不念。

让我们继续自学吧。

政治学进阶

自学不是瞎学,最好建立系统的学习计划,去哪里寻找靠谱的学习计划?

欧美顶尖大学的教育质量普遍得到认可,他们给本科生的教学大纲大约是最好的自学指南。

QS 2023 年度政治学专业全球排名前五:哈佛、牛津、巴黎政治、伦敦政经、斯坦福。让我们去他们官网好好挖掘一下,看看有没有教学大纲。

于是我们很轻松地找到了 伦敦政经 LSE 本科政治学的教学大纲。(链接:LSE BSc Politics)。

再往下挖一挖,我们就能找到政治学本科课程列表(链接:LSE 政治学本科课程列表)。

政治学本科三年,需要修满12个课程模块(Units)

  • 第一年四门课:全校通选课 LSE 100、政治理论入门、政治科学入门、跨专业课一门

  • 第二年四门课:从 Government List A里选择四门

  • 第三年 四门课:主要从 Government List B 里选择四门

更美妙的是,列表中的每个数字编目都可以点开查看详情,其中包括任课老师、课程概要,以及……最重要的:本课推荐书目。

GV100 政治理论入门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Theory

Paul Kelly教授要求学生读关键思想家的关键著作,和他自己写的政治思想史:

D. Boucher and P. Kelly, Political Thinkers: From Socrates to the Present (Oxford 2017);

GV101 政治科学入门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必读书目:

  • W Clark, M Golder and S Nadenichek Golder,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Sage, 2019.

  • A Lijphart, Patterns of Government: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 in Thirty-Six Countries, 2nd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G. Tsebelis, Veto Players: How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第一本是比较政治学教材;第二本比较政治学经典《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第三本是 Tsebelis 的神书 Veto Players(台湾译本《否决者论:制度如何运作》 感谢 @千古事 在评论区的提醒)

GV245 民主和民主化 Democracy and Democratisation

Francisco Panizza教授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前两本,后三本选读:

  • J. Grugel and M. L. Bishop (2016) Democratiza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 S. Noakes and C. Wilson (2023) Democratization. A Thematic Approach.

  • L. Whitehead (2002) Democratization.

  • S. Levitsky D. Ziblatt (2018) How Democracies Die; (台湾有译本

  • Donatella Della Porta (2013) Can Democracy be Saved?

这五本书中国都没有翻译,我强烈推荐第一本,非常棒的民主与民主化入门书。

学无止境

如果我们继续挖,可以找到 LSE 全校本科课程列表(链接:伦敦政经所有本科课程列表),它不仅可以用来学政治学,还能指导我们学历史学、人类学、国际关系……

比如 HY 那一列是历史学,HY242 是苏联史大家祖博克教授的课,他开出了一份详尽的苏联史书单。HY335 是殷晴飞主讲的中国外交史。

比如IR 是国际关系, IR100 提供了国际关系入门书目,IR313 如何对待中国在东亚的崛起?

我此前在推特上说过,每个大学官网都是一座宝库,只要你愿意挖掘,总能找到很多学习资源。像伦敦政经这样把教学系统公开晾在网络上的学校还有很多很多,感谢他们的慷慨!

互联网对所有人敞开大门,它推倒一切求知门槛。无论身在非洲的茅草屋,印度的贫民窟、中国的农村; 还是身在剑桥、波斯顿和海德堡, 只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去不断发掘,你可以追上世界前沿的教学动态;只要学会英语这个全球思想的交流工具,人类千年积累的知识库存都对你敞开大门,予取予求。

当然自学有局限性,比如很难找到师友答疑解惑,比如课堂讨论才是大学教育的精华;但你也没给 LSE 缴纳每年3万英镑的学费对吧?

自学更大的障碍在于自己:是否真的求知若渴,是否自律,有无雄心。阻止我们前进的只有我们自己。

理解中国政治

按照相同的思路,你可以去找找哪些大学教授中国政治。

比如我找到了 George T. Crane 今年在 威廉姆斯学院的课程 当代中国政治

Image

他给出的书目很精要:

China Under Mao 回顾前三十年(有中译本:《脱轨的革命:毛泽东时代的中国》)

Never Turn Back 回顾充满张力的80年代

The Dictator’s Dilemma 关注党权

China's Crony Capitalism 关注权贵

Outsourcing Repression 关注权力的基层渗透

Mobilizing without the Masses 关注政治社会关系

Contesting Cyberspace in China 关注网络管控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关注农村

Betraying Big Brother 关注女权运动

感谢 Crane 教授的分享。

(思考题:这个书单还缺了哪几本好书?)

最后做一下技术总结

1,欧美大学的官网都是宝藏

2,学好英语,用英语学习

3,学无止境,各自努力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捷克悲剧(一):被毁灭的民主

亲爱的读者周一好,今天简单聊一下中欧国家捷克和它所经历的20世纪。

捷克悲剧

20世纪常被叫做“极端的世纪”: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两种极端意识形态驱动的诸政权给本国民众和它国民众带来难以尽述的战争、恐惧和死亡。

20世纪也是一个“民主的世纪”:第一次民主长波持续到1920年代;二战后在美军占领下和解殖浪潮中产生第二波民主政体;民主第三波从1970年代的地中海一路吹拂到东欧、东亚、拉美和非洲。

捷克经历了20世纪所有的悲喜。

1920年代它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建立起成熟运转的民主政体;可惜它的民主和繁荣遭遇英法背叛,被纳粹德国从外部摧毁。

1945年后它又重建了民主;好景不长,1948年苏联支持捷克共产党发动二月政变夺权,扼杀了短暂的政治自由。

1960年代共产主义国家捷克掀起改革浪潮,布拉格之春文化繁盛、经济和政治改革齐头并进;可惜美梦破碎,1968年夏,五千辆苏联坦克碾过布拉格。

如果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那捷克就是一场标准的20世纪悲剧。它遭遇德国纳粹和苏联共产主义的轮番摧残,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在20世纪的极端浪潮中一次,一次,又一次被打碎。

这场漫长的20世纪悲剧有着迟到的公正结尾,在1989东欧剧变中捷克-斯洛伐克经历了和平的“天鹅绒革命”和“天鹅绒分手”,第三次重建了民主政治和经济繁荣,如今已经可以在恬静的欧洲生活中舔舐历史的伤口。

今天我们先看第一幕:战间期的捷克民主和第一次毁灭。

民主孤岛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逐渐结束,在战败的奥地利-匈牙利双元制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国家,它们一起瓜分了帝国的遗产。

Tomas Masaryk, Czech President, signing oath of faith

图片:首任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宣誓就职

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继承了奥匈帝国五块领土:波西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斯洛伐克和鲁塞尼亚,其上生活着1300万多元族群: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德意志人、乌克兰人还有犹太人。

除了领土,奥匈帝国给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留下了另外两份丰厚遗产:

  • 帝国议会政治训练:奥匈帝国的立宪君主体制里存在活跃的议会和政党政治,捷克和斯洛伐克精英在奥-匈双元制帝国中经受了议会制和政党竞争训练,培养了初步的民主信仰。比如开国之父、首任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曾在帝国议会长期担任议员。捷克和斯洛伐克人语言互通,文化相近,逐渐在精英群体产生了一种共同的“捷克斯洛伐克意识”,他们早已在帝国中形成了政党组织。

  • 帝国工业精华:捷克斯洛伐克只继承了奥匈帝国1/4的人口,但是它得到了帝国三分之二的工业。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是奥匈帝国工业精华所在,70%以上的煤钢产业,几乎100%的制鞋和纺织业都在这里,因此独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直接成了全球第七大工业国。

除了奥匈帝国遗产,捷克-斯洛伐克还有两份独特的家底:

  • 捷克军团:为了推进民族独立事业,大量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前往国外参军,他们在法国和俄国军队里和奥匈帝国作战。开国三杰之一,斯洛伐克人米兰·什特凡尼克在法国陆军官至上将。由捷克独立分子和捷克-斯洛伐克俘虏组成的捷克军团是俄军重要一部分,也参加了俄国内战,最终捷克军团从俄国西部沿西伯利亚大铁路一路到达海参崴,分批坐船归国。

  • 土地改革和货币改革:和波兰不同,捷克没有庞大的土地贵族阶层,因此在立国之后可以迅速地进行土地改革,有效调和阶级矛盾,获得农民对新政权的支持;同时货币改革建立了稳定的货币——捷克克朗,捷克没有经历像德国1923那样的超级通货膨胀。

1920年代捷克经济持续增长,向全世界出口工业制成品,包括武器(捷克曾向向中华民国出口大量军火)。

在1920年代的民主退潮中,新生的中东欧国家民主制度崩溃,政权落入共产独裁者(匈牙利库恩·贝拉)或军政强人(波兰毕苏斯基)之手,唯独捷克始终稳定维持民主政体运转。

五党体制虽然偶有分歧但从未破裂,共产党存在但并未造成大麻烦。哲学教授出身的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民主信仰调和矛盾,亲和西方同时保持和苏联的温和关系,成为世界瞩目的民主领袖之一。

1937年托马斯·马萨里克在忧心忡忡中去世,毁灭的种子已经在捷克国境线内外萌芽。

背叛和毁灭

1929年美国经济泡沫破碎,随后的大萧条沉重打击了全球经济,依赖出口的捷克无法幸免。其中受打击最沉重的是苏台德区德意志人,因为他们的纺织业、陶瓷业主要用于出口。高失业率助长极端主义,就像隔壁德国一样。

193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林茨的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以复仇主义和狂热的大德意志民族主义为号召,开始着手修改德国的东部边界。希特勒的初步计划是建立囊括所有德语族群的“大德意志帝国”,长远目标是征服整个欧洲,尤其是要占领广阔的东欧。这两个计划都绕不开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波西米亚境内生活的350万德语人群——苏台德德意志人,在1920年代尚且支持民主。受纳粹跨境鼓动,1930年代苏台德地区离心倾向越来越明显。

除德国外,波兰、匈牙利等邻国同样期待吞并捷克部分领土,匈牙利1921曾经侵略过的斯洛伐克只是后来被击败,波兰一直想要捷克的西里西亚部分。

捷克斯洛伐克只想生存,和睦地和邻国相处。整个战间期,前后两任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和爱德华·贝奈斯都把希望放在英法盟友身上,把希望放在大国主导的凡尔赛秩序上。

然而这份希望遭遇了毁灭性的双重背叛。

1938年9月30,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在慕尼黑进行谈判,捷克代表苦等在长廊外,等来的却是一份牺牲捷克领土满足希特勒的协定。随后波兰、匈牙利入侵捷克吞并了各自觊觎的领土。

英国首相张伯伦回到伦敦,对热情迎接他的英国民众挥舞手中的《慕尼黑协定》,声称给英国人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

undefined

“我的好朋友们,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自德国光荣地带回了和平。我相信这将会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们由衷地感谢各位。回家睡个好觉吧。”

张伯伦

一直有历史爱好者设想:假如捷克宁死不屈和纳粹德国作战,1938年版纳粹德国未必能轻易征服捷克。

然而这一假设忽略了捷克所面对的双重背叛:英法民主盟友背叛了他们自《凡尔塞和约》以来对捷克的安全承诺、邻国波兰和匈牙利的入侵。中欧小国捷克可以独自对抗德国,但不可能独自对抗全世界。

undefined

德国、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示意图

坐在克林姆林宫里的斯大林遥望慕尼黑,对软弱的英美彻底失望。苏联放弃了此前结盟英美对抗纳粹德国的外交路线,转而和纳粹德国友好。双方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其中附上保密条款:苏联-德国瓜分整个东欧。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西部,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年9月17日,苏联入侵波兰东部,屠杀波兰精英,吞并维斯瓦河以东领土。

捷克的命运是整个中东欧命运的预演,捷克的毁灭也是中东欧的毁灭。

预告

今天先写到这里,下一篇写捷克所遭遇的第二次毁灭。

我对捷克的兴趣来自于秦晖《反思百年前全球第二波民主化》讲座:

这个系列里有些细节不对,比如标题里的第二波没道理,一战后的新生民主是第一次长波的一部分,亨廷顿在这方面没犯错。作为历史学家的秦晖对民主转型学明显不够熟悉。

但秦晖教授大事不糊涂,跨国视野很好,尤其是把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放进全球视野中去解读,非常醒脑,因此这三期视频值得听。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请推荐给亲朋好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用英语阅读中国

亲爱的读者周一好~这周聊一下用英语阅读中国。

学英文是为了了解中国

只读简体中文已经不够了。

中国的审查制度是一道不公正的滤网,给你他们想让你看的,不给你他们不想让你看的。

只读简中就像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一只眼确实能看世界,但你会失去立体视觉。

不读英语也可以理解中国,但读英语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立体的视野。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学英文是为了了解中国”。

读英文新闻

阅读当然从新闻开始,因为新闻最重要。

我的旧文章《防骗指南》里曾把新闻比喻为饮用水,它是当代生活的必需品;而新闻审查制度就是持续对水源投毒。再正常的人类长期喝这样的水,也难免“变异”。

英文媒体包罗万象。

民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媒体自由,大小媒体在信息市场上自由竞争,争夺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一步放大了极端的声音。

从简中的井底跳出来,很容易迷失在庞大的英文资讯海洋。

因此新手贵精不贵多,可以精选一家高可信度、有严格编审制度的顶级媒体作为早餐咖啡伴侣 or 睡前读物。这家媒体最好长期关注中国事务,有一支专业报道中国的团队。

The Media Bias Chart 长期追踪英文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和可信度,官网定期更新,而且可以放大查看。左右是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从高到低可信度梯度下降。请选择最上方第一梯队的媒体。

美联社 AP、法新社 AFP、路透社 Reuters、BBC、彭博社 Bloomberg、金融时报 FT、华尔街日报 WSJ 的中国报道较为全面。部分媒体需要付费订阅,请根据个人经济状况和意识形态倾向对比选择。

比如我订阅了 WSJ 作为每日必读媒体。因为我的意识形态偏向 liberal(民主党),而 WSJ 是一家中间偏保守的媒体。阅读 WSJ 可以保证我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消除自己的视野盲区。 WSJ 另一个优点是有一支卓越的中国报道团队,他们甚至运营中文网站,把少量文章翻译成中文。

Update:英文报纸的 opinion 版面和 News 版遵循不同的编辑原则,在客观性和意识形态上会有较大差异,比如 WSJ News 偏中立客观,Opinion 相当保守。

一家媒体的英文版和中文版可能有编辑原则和新闻质量的重大差异,比如 VOA 英文版是一家高品质媒体,中文版文章就相对混杂一些。

感谢 Sam 和 Gabriel 在留言区的提醒。

订阅 NEWSLETTERS

新闻的进阶玩法是邮箱订阅。

通过订阅多家媒体/智库的中国主题邮箱推送,定期查收邮件就可以掌握关键信息,效率很高。下面分享我订阅的 Newsletters,您如果有更好的推荐,请留言~

China Brief

由 Foreign Policy 出品, James Palmer 主编,主要关注中国外交事务,每周更新一次。Palmer 视角稳重,写作用心。订阅邮件免费,但 Foreign Policy 本身有付费墙。

(Update: 订阅邮件也加入了 FP 付费墙)

NEXT CHINA

彭博社 Bloomberg 出品,主要关注中国经济和商业,每周更新一次。邮件本身免费,但 Bloomberg 本身有付费墙。

Axios China

Bethany 貝書穎主编,她视角独特,非常关注中国影响力的全球扩张,邮件写得极其用心。她今年出版的新书 Beijing Rules: How China Weaponized Its Economy to Confront the World 收到广泛好评。

(Update: Bethany 离职后,这份 Newsletter 已停更。很遗憾。)

China's Global Sharp Power Weekly Alert

胡佛研究所出品,每周更新一次。顾名思义,它关心的是中国的 Sharp Power. 编辑挑选当周最值得阅读的文章和报告做成列表推荐给大家。

Watching China in Europe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出品,Noah Barkin主编,每月更新一次,主要关注欧洲与中国关系。

读学术期刊

如果你需要比新闻更深度一些的阅读,可以选择读学术期刊。

以下是研究中国的英文学术刊物:

有趣的是,这些刊物一半的投稿人是中国学者。他们用中文发言谨小慎微,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往往更大胆。(参考阅读:专访当代中国研究知名学刊《中国季刊》主编:“未来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学术自由”

如果你生活在国外,本城的公共图书馆(纸质or数据库)大概率能找到其中的一两本,《中国季刊》尤其常见。

如果生活在中国,获取学术期刊确实有些困难,只有部分大学订阅包含这些期刊的数据库。不过这些期刊的官网可能有些过刊或部分文章免费开放;另外也有一些“非常规”手段去获得数字期刊,这里不介绍。

读英文书

如果热爱求知,那迟早要走上读英文书这一步。指望台版书也太不可行,台湾的出版市场太小,每年译书量有限。

好在读书这件事就是越读越熟练,前几本可能啃得困难,撑过去就是另一番天地。

如何挑选英文书?

China Book Review

一个刚刚上线的网络刊物,定期推荐中国主题相关的虚构/非虚构图书。

GoodReads

类似豆瓣图书的存在,可以标记已读、待读图书,可以看一本书的评分和评论,相关推荐可以找到大量图书。

学术刊物上的书评板块、你所订阅的英文媒体的书评版都会给你种草新书。

最后你会发现挑书根本不成问题,找书的速度肯定大于读书的速度,书单堆积如山才是真头疼……

写在最后

走出自己的母语,用英语来读新闻、读书、读论文,这一跨越语言鸿沟的过程充满坎坷,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中国严苛的出版审查制度逼迫每一个热爱知识的人必须一步步扔掉中文这个拐杖,去习惯阅读外语。

拄着拐杖是走不远的,扔掉它才能拥抱自由。

时代的无奈,也是时代的机遇。当你一步步习惯了英语阅读、英语思考甚至是英语写作……欢迎来到一个更广阔自由的世界。

X 上的ISHU 𝕏 RAJPUT:「"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s ever dies" ~Andy Dufresn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https://t.co/7ChWM0mcV0」 / X

最后祝大家阅读愉快~

如果喜欢《不如读书》专栏,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感谢!

感谢阅读 不如读书! 下方输入邮箱地址即可订阅:

不如读书:简单美国史

亲爱的读者周一好~

上周 soffbxjcngn 留言建议写一下美国史书单,那这周就简单聊一下。

我以前写过一篇《历史学习简明指南》,拿欧洲史和乌克兰史举例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先读一下:

其中总结了历史学习入门阶段挑书四个原则:

  • 中不如外

  • 旧不如新

  • 经典不如教科书

这些原则当然也适用于美国历史学习。

简单美国史

编了一辈子美国史教材的戴维森退休后写的一本小书,A Littl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目标读者是美国青少年;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来纵览400年美国史。

中文版翻译上佳,错漏很少,因此最适合零基础读者。

这本书是开胃小菜。如果读完意犹未尽,欢迎来到正餐——AP美国史。

AP美国史

美国大学先修课程 Advanced Placement, 简称AP。美国高中生可以提前学一些大学课程,这样考上大学之后就可以直接获得相关学分。AP 课程共有38门可供选择,文科理科都有(详细介绍),其中就包括“美国历史”(链接:AP美国史大纲)。

这套课程考虑到高中生(以及大学新生)的理解能力和大学的学术要求,需要兼顾易学和全面,尽量讲得生动有趣。

中国很多高中生也同样在学习AP课程,因为他们想去美国念本科,考AP能提高申请美本的竞争力。新东方甚至开设AP美国史的考前辅导班……

很遗憾,我们已经无法重回高中校园去上AP课程,但是没人拦着我们读他们的教科书呀。

以下11本教材常被选用于AP美国史,这些也是美国大学 US History 101 课程常用教科书(这些书在 GoodRead 上评分都不高,学生才不会给教科书高分呢😂)

如果你能读英文,请随意挑选一本。其中 The American Pageant AP考生们最常用,中国电商可以买到英文纸质版。

如果只能读中文,别怕,其中四本五本已经翻译成中文。

Amazon.com: 美国史(第13版共3册): 9787301278215: (美)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Books

著名的“B版美国史”,布林克利主编,201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十三版。

《美国人民:创建一种国家和一种社会》,纳什编著,北京大学的老师们翻译的,是北大美国史课堂必读教科书。

给我自由! (豆瓣)

《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方纳著,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方纳的另一本《美国历史:原则与现实》。这两本书都是王希教授翻译,品质极佳。

《美国人的历史》,耶鲁大学教授法拉格编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2021年才翻译成中文。

《特别的人民,特别的国家——美国全史 第九版》,诺顿等,同样是上海社科文献出版社。请注意:英文版现在已更新到第十一版。

谨记贪多嚼不烂。这些全是1000页的大部头,与其每本都找来翻翻,不如挑选一本学透彻。

通史能够帮你:

  1. 建立一套理解美国历史的思维框架,也就是史观。教科书不只是灌输知识,也在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观念。编著者从不回避美国历史中的一些争论,鼓励学生基于事实发展自己独立的观点;

  2. 获得大量“事实”:纵览美国历史进程中所有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打下扎实的美国史基础。

另类美国史

《另类美国史:对美国历史的政治不正确导读》

保守派人士对美国中学和大学历史教育的常见批评就是“太左了”,偏向自由派叙事,偏向民主党。保守派的历史观点在伍兹这本《另类美国史》中有所体现。请和AP教科书对照阅读,也听一听保守派的声音。

总结

欢迎推开美国历史的大门:

从《耶鲁美国小历史》入门,选一本AP美国史精读,拿《另类美国史》做对照组。读完之后可以循个人爱好进行专题史阅读和人物传记阅读,一步一步走向更广阔的历史世界。

另外这里没有推荐与美国史相关的纪录片、大学公开课、播客等音视频资源,如果您有相关推荐,请直接留言或者 Twitter 找到我 @wuyagege

祝阅读愉快!下周见。

如果喜欢《不如读书》专栏,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感谢~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不如读书:天有二日,中苏决裂

亲爱的读者周一好。

跟大家汇报一下《德国篇》的进度:过去两个月我连续撕掉了三份草稿,一直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文章,也许要等到下一个大假期才能鼓起勇气再次动笔。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十七《惟信》

我对于俄国史只有浅薄的认识,正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初级阶段,无知者无畏,自然写得流畅。德国历史我学得深入,线索纷繁,反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长时间卡文太痛苦,因此我打算换个轻松点的方式来写作,于是有了这个随笔系列。每月更新两到三次,定期分享我最近获得的一些散碎知识,当然还是历史与政治主题。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重在分享,不追求完整。

这周分享我读冷战史过程中,新遇到的“中苏交恶”主题相关的书籍。

平分最后一块面包

1954年,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之后的接班人之争中胜出,这位苏联新领导人将中苏关系视为自己的核心任务:世界上最强大的共产主义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共产主义国家携手,一定能把全球共产主义建设推向新高潮。

他积极推进对华全面援助,整体规模不亚于美国对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他没有在莫斯科等待毛泽东上门拜访,而是主动出访中国;他试图改掉前任领袖斯大林对毛泽东的恩威并施,用尊重与平等的方式和中国共产党相处:

和中国人将按照兄弟的方式相处。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将把最后一块面包平分。

赫鲁晓夫,1954

在苏联的慷慨帮助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赫鲁晓夫甚至一意孤行决定与中国分享核武器技术。

可惜后面的故事我们都已熟知:大跃进、大饥荒、中苏交恶,文化大革命。

对抗西方,又与本方的共产主义阵营决裂,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死亡、贫困与战争的阴影笼罩60年代的中国;成为新兴工业国家的梦想早已化为泡影,中国甚至一度走到核毁灭的边缘。

难以理解这种规模的自毁国运,当毛泽东头也不回地带领中国走向悬崖,苏联人只能发问:毛是不是“精神有什么问题?”

1957-1961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慢慢寻找答案吧。

中苏决裂

Mao and the Sino-Soviet Partnership, 1945-1959: A New History (Harvard Cold  War Studies Book) : Shen, Zhihua, Xia, Yafeng: Amazon.de: Books

1,沈志华/夏亚峰:Mao and the Sino-Soviet Partnership, 1949-1959 A New History (The Harvard Cold War Studies Book Series), Lanham etc. 2015.

苏联解体后大量档案解密,极大地方便了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国的沈志华是利用苏联资料最好的学者之一,他传奇的人生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沈志华在教育方面也颇有成就,他牵头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培养诸多青年学者。

这本书是他与夏亚峰的合著,归入到哈佛冷战研究书系。不习惯读英文的读者也可以找他的相关中文书看。

Mao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_Cover

2,李丹慧/夏亚峰:Mao and the Sino–Soviet Spit, 1959–1973: A New History (The Harvard Cold War Studies Book Series), Lexington Books, 2018.

接续上本书,李丹慧与沈志华是夫妻也是同事。夏亚峰1998年赴美读博士,后来成为纽约长岛大学东亚史和外交史教授,他的求学故事很多人也很熟悉,夏亚峰常年为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双月刊写书评,介绍冷战研究的前沿成果。

Brothers in Arm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1945-1963, edited by Odd Arne Westad

3,文安立主编(Odd Arne Westad):Brothers in Arm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1945-1963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Series), Washington / Stanford 1998.

挪威人文安立是国际冷战史泰斗,目前执教耶鲁大学。他2005年出版的《全球冷战》一书曾改变冷战研究的范式,2018年出版《冷战:一部世界史》。然而他的学术起源是中国研究,他是1978改开之后第一批来到中国求学的外国人,先是对中国内战、毛时代有自己的研究后,才逐步走向视野更宽宏的全球冷战研究。

Cover of Two Suns in the Heavens by Sergey Radchenko

4, 拉琴科Sergey Radchenko: Two Suns in the Heaven. The Sino-Soviet Struggle for Supremacy, 1962-1967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Series), Washington, D.C., 2009.

拉琴科出生于萨哈林岛,他是文安立的博士生(2001年毕业于LSE),目前执教于霍普金斯大学,这本《天有二日》是他的学术届成名作,在文安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书名《天有二日》,和开篇“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已经非常直白地暗示了作者的结论,中苏决裂的根源在于毛的野望,在斯大林去世后他试图压倒苏联的赫鲁晓夫,成为真正的斯大林继承人,世界共产主义的领袖。

The Sino-Soviet Split: Cold War in the Communist World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History and Politics, 109): Lüthi, Lorenz M.:  9780691135908: Amazon.com: Books

5, 吕德量 Lorenz M Lüthi.: The Sino-Soviet Split. Cold War in the Communist World (Princeton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History and Politics), Princeton/Oxford 2008.

瑞士人吕德量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执教于麦吉尔大学。这本出版于2008年的书获奖无数,一举确定了他的学术地位。此后10年他又磨出杰作《复数冷战》Cold Wars: East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我是怎么挑书的?

  • 图书馆书架上遇到

  • 研究冷战的师友推荐

  • 牛津冷战研究手册、剑桥冷战史中国部分的相关推荐

写在最后

以上只是非常不完整的书单。陈兼(Mao’s China and Cold War)、翟强(越战研究)、张曙光、牛军、Hua-yu Li等优秀学者的相关作品并没有介绍;仅部分包含这一时段的综合性著作也没有介绍;除了书之外,年轻一代学者这几年发表的新论文也未提及。

冷战研究方面我只是业余爱好者,欢迎同好交流,欢迎专家指正。您可以在Substack留言,或者去Twitter找到我 @wuyagege

给冷战新手读者:

如果从来没读过冷战史,建议先从综合性论著开始,一本书介绍完整个冷战。比如加迪斯的《冷战》,文安立的《冷战:世界史》和吕德量的《复数冷战》。

如果喜欢这个专栏,敬请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感谢阅读,下周见~

俄国篇(后记):我们该如何记忆历史?

俄国篇终于写完了,好累😂

不过这只是《欧洲命运组曲》中第一个小节🎵,接下来要写德国篇,默克尔和肖尔茨轮番登场。

今天停下喘口气,聊聊写历史的难处。

当政治碾压历史

写历史难,写俄国史难上加难。因为俄国史受政治影响最深。

1938年,时值大清洗高潮,斯大林指导编撰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教程》确立了共产主义史学典范,其中含有大量被篡改编造的史料,比如我们此前提到过的将布哈林污蔑为叛徒。

(参见 郑异凡:《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诞生 金雁:历史的裁判权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表示要恢复党内民主。1959年,波诺马廖夫按照新方针主编《苏联共产党历史》,重修官方史学,为众多遭受斯大林迫害的党员恢复名誉。

几年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共二把手苏斯洛夫将历史教科书回滚,再次美化斯大林和大清洗。为达到这一目的,他甚至篡改了朱可夫回忆录。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迎来了最后一轮大改革,苏联人终于能够相对自由地讨论历史。《星火》画报等媒体成为多元史观讨论平台,禁书《赫鲁晓夫回忆录》开始在《星火》连载。

1991年叶利钦创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俄国开始混乱的民主新生,不再有官方史学,各类民间历史教科书百花齐放。

2000年普京登顶,再次严控历史。以”俄罗斯爱国主义”为名义,他建立纳什组织(青年民主反法西斯运动),制定《俄罗斯历史统一教科书新教法总构想框架》,推出统一的俄国近代史教科书,并在各种公开场合强调“爱国主义”,力图为俄国年轻人建立统一的历史记忆。

严控,放松,再严控,再放松,彻底开放,重新严控……

政治一会儿加速一会儿倒车,车轮下碾压的是历史学家的良心和尊严。

我们很清楚,我们对历史掌握得越深刻,对历史理解得越深刻,我们就越能确认自己今天的位置和为我们的孩子们构建未来。

普京,2005

对历史学家而言,最可怕的莫过于存在一个由政治意识形态预先设定的总方针,所有的历史阐释必须随它摆动。

总方针会把追寻真相的历史学,变成专业撒谎的宣传学。

历史包含人类所有经验,天然复杂多元,没有人能给出解释历史的总方针。每位历史学家出身不同,立场不同,拥有的志趣不同,必然会对历史作出不同阐释。同一位历史学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资料的发现,他的观点也会转变。

强令所有人遵循同一个历史阐释,必然导向歪曲事实、篡改资料,写出谎言满篇的“教科书”。

只有保持智识开放,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才能真正看见历史。

真相难以寻觅

阅读俄国史,除了警惕对历史单一的解释,还要当心史料的可靠性。乔治·奥威尔在小说《一九八四》中描述过大洋国真理部的运作机制:消灭和捏造史料是极权社会的日常。

苏联历史中这样的大PS术层出不穷,为原本不易的历史研究增加许多人为困难。海量档案被销毁,关键历史证人被消灭,好不容易有留存史料可供阅读,又极有可能曾被篡改。

比如这张苏联士兵在德意志帝国议会大厦升起红旗的经典照片。

上图是原档案照片,仔细观察右下角手扶石柱的士兵 Abdulkhakim Ismailov,会发现他的左右两只手腕上都戴着表——那是他抢掠得来的金表。这张照片发布时右手腕上的手表被抹掉,目的是掩盖苏联士兵进入德国过程中的罪行。

右手没有手表的假照片被传播几十亿次,进入人类的公共记忆,原版照片直到2008年才重现天日。

感谢历史工作者所做的档案还原工作。基于没有被篡改的事实,才有可能产生多种史观的理性交流。

很可惜俄国史中仍有大量基础史实没有得到澄清,随意举例:作协主席高尔基是不是被斯大林毒死的?斯大林在美国高层安插了多少间谍,他们都做了什么?

即使是澄清后的史实仍没有被大众了解:比如是威廉二世赞助了列宁的十月革命,比如美国资本在斯大林五年计划中的关键作用,比如乌克兰大饥荒,比如……

开放的历史写作

书写历史和记忆历史不是历史学家的特权。

各领域的学术工作者、哲学家、文学家、小说家、记者……甚至每位公民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比如阿伦特揭示极权主义的核心特征是恐怖,波普尔指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两位是哲学家。

比如哈耶克论证了公有制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他是经济学家。

同样还要感谢政治学家们。二战后“比较政治学”的极大发展,加深我们对各类政体的理解,其中自然包括苏联。

最后必须承认,文学家更擅长帮助大众记忆历史。

故事可以直击人心,好故事的魅力历久弥新。伟大的小说家以直觉描述时代,填补大众对历史的记忆。在这一层面而言,他们的贡献超越了学术工作者。

乔治·奥威尔正是其中一座高山。

“多一个人读《一九八四》,自由就少一份危险”

1948年奥威尔写出《一九八四》,以此提醒世界警惕极权主义和苏联。

这本书帮助全世界的读者们深刻理解了斯大林主义,贡献了“老大哥”这一经久不衰的形象。若要理解苏联,读历史书可能不如读《一九八四》。

写作《一九八四》耗尽了奥威尔的心力。1950年冷战高潮期,心怀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乔治·奥威尔孤独离开人世。简朴的墓碑上仅仅刻着姓名与生卒年月,甚至没有“乔治·奥威尔”这个笔名。

这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者的命运。

图片:牛津郡萨顿考特尼村的诸圣教堂公墓,乔治·奥威尔长眠于此

我们如何记住历史?

一些小小的建议,给我自己也给大家。

永葆开放的心态,理解包容同一段历史的多元阐释。简单划一的解释是历史学最大的敌人。

尽力还原历史真相,同所有篡改史料的行为做斗争。以同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歪曲事实以满足历史解释。

向文学家学习,学术写作之余尝试写通俗有趣的故事。只有通过通俗历史写作,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喜欢历史,保护历史。

更新计划

苏联史并非我的专业领域,写作过程如履薄冰,很怕犯下常识错误。因此请大家多指正,共同修订这一系列。

接下来会休息一段时间,直视苏联历史对身心健康的损害,此刻的我很需要阳光与沙滩的抚慰。

然后静下心来构思德国篇。德国史虽然更熟悉些,但想写得通俗流畅并不容易。

未来我们的视角将会转到德国,阅读另外两位主角的故事。如同普京登场系列是常识版俄国史,默克尔与肖尔茨的登场系列也会是常识版德国史。在一周一次的连载中,我们将共同了解德意志追求自由和统一历史进程中的罪孽与荣光。

《欧洲命运组曲》停更时段里,也许我会更新《指南》系列,看心情~

本周推荐

本周推荐一本书和一部电视剧。

十八个时空中的世界史》:德国图宾根大学历史学教授 Ewald Frie 写给德国高中生的世界通史,用精巧的叙事结构阐释一个美妙的比喻, “历史是一张地毯”。本书示范了通俗历史可以写得多么优雅。

初恋》:寒竹百合导演编剧,佐藤健和满岛光主演的日剧。豆瓣短评深得我心:“感谢 First Love,救我于政治性抑郁的水火之中,带我追忆往日的美丽旧世界。”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俄国篇(六):普京的历史观

周末好呀。

今天我们一起给普京登场系列做总结。

常识版俄国史

俄国篇五章叙述了从沙皇俄国建立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的历史进程;普京在1952年诞生于这个红色帝国,这段沉重的历史就是他所背负的框架。

这些知识都是常识,它们来自于学术界百年以来对俄国历史和政治逐步深入的研究,我的小文章只是做了极度粗糙的简化科普。大家若有时间,请阅读 Stephan Kotkin, Dmitri Volkogonov, Robert Service, Richard Pipes, Archie Brown, Mark Kramer, Orlando Guy Figes 等历史学家的作品。

常识版俄国史站俄国普通民众立场,将人民的生命和自由视为主要原则。因此赞扬二月革命,将其视为俄罗斯帝国崩解后的民主新生;批评十月革命,列宁以少数人的意志把俄国推入共产主义歧路;同情白色俄国,白俄是旧帝国留下的西化和自由化精华;评判斯大林时代,不能让卫国战争的成功掩盖极权主义的罪恶;相信人性,意识形态破产的苏联无法维持长久统治。

常识版俄国史认同普世价值,这一价值被左翼和右翼的民主支持者共享,包括社会民主党人、自由民主派、保守的基督教民主人士,甚至包括马克思主义者。

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导师、俄语版《共产党宣言》出版人普列汉诺夫1918年曾预言:

俄国迟早将回到正常的发展道路上来,但布尔什维克专政存在的时间越长,这一回归之路就越痛苦。

俄国目前的历史阶段里应该增加生产力,扩大政治权利和自由,形成民主传统,提高公民的文化程度……目的是使俄国人富裕起来,使俄国社会民主化和人道化。

一个国家只要它的公民还贫困,就成不了伟大的国家!公民富裕,国家才富裕!

决定一个国家真正伟大的,不是它的国土辽阔,甚至不是它的历史悠久,而是它的民主传统、公民的生活水平。

只要公民还在受穷,只要还没有民主,国家就难保不发生社会动荡,甚至难保不土崩瓦解。

因此常识版俄国史也将为苏联解体而欢呼,因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倒塌给了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人民以机会,摆脱意识形态教条,“回到正常的发展道路上来”。

东欧诸国纷纷把握住这一机会,脱离苏联俄国势力范围,摆脱压迫走向民主,融入欧洲家庭,捷克 、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诸国熬过90年代转型期后目前普遍成为民主富裕的欧洲正常国家。

俄国也得到新机会,叶利钦时代时隔73年俄国终于重建共和,再次尝试民主体制和现代市场经济。

可是普京认同这套普世价值史观吗?普京如何看待俄国历史?

红色帝国主义教育

斯大林去世前一年(1952),普京诞生在列宁格勒一户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士兵,母亲是工人,这户人家曾在卫国战争中付出重大牺牲,外祖母被德国纳粹杀害。

1960年,8岁的普京进入家附近的193学校就读,高中转校到圣彼得堡281高中。因为缺乏家庭教育,普京初始成绩平平,后来得到了班主任/德语老师 Vera Gurevich 特殊关照,他成绩才逐渐好转,而且德语课成绩优异(当时苏联学生可选德语做为第一外语)。

图片:2019年,普京拥抱自己中学时期的德语老师/班主任Vera Gurevich

1970年,18岁的普京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法学系。

普京接受中学和大学教育的年份,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个人独裁,进行有限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发动政变,废除了赫鲁晓夫绝大部分改革,苏联进入解冻后的停滞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早已破产,苏联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核已悄悄切换为帝国主义,完成这个转换的设计师叫苏斯洛夫。

1946年,因为在大清洗运动和镇压立陶宛民族主义者方面业绩“出色”,苏斯洛夫被斯大林提拔为宣传鼓动部部长(兼任《真理报》主编);斯大林去世后,苏斯洛夫与赫鲁晓夫虚与委蛇,继续分享意识形态权力;后来他支持勃列日涅夫政变,在意识形态领域清除赫鲁晓夫造成的混乱。

1970年代苏斯洛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二书记(仅次于勃列日涅夫),他主管一系列部门,包括宣传鼓动部、电影总局、文化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报刊保密检查总局、塔斯社和《真理报》等。

从1946年到1980年的36年里,三朝元老苏斯洛夫一直掌控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他被视为苏联的意识形态灰衣主教,勃列日涅夫主义幕后导师。他有诸多“理论创新”:

  • 有限主权: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除苏联外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 大国责任: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苏联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

  • 社会主义大家庭:社会主义国家都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如果一个国家“被西方煽动”想脱离大家庭,那苏联义不容辞要出来阻止。

利用这一套理论,苏斯洛夫为苏联干预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辩护,积极主张苏联镇压苏联境内和东欧国家的独立和改革运动(1968布拉格之春)

同时苏斯洛夫还对赫鲁晓夫时期批评斯大林的历史课本进行回滚,重新美化斯大林。

在整个史学领域,(苏斯洛夫)开始了一场迫害历史学家的运动。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沃洛布耶夫,为提出十月革命前俄国几种经济结构的理论而被解除了职务;著名的二战史专家涅克里奇,因涉笔苏联在战争初期的失败而被迫流亡国外。

此外,其他许多学者也大多因学术问题而遭到处分。更严重的是,在科学、文学以至艺术方面,重新开始了带有普遍性的伪造历史的工作。

令人发指的是,对战时副统帅朱可夫回忆录的篡改。不仅由编辑人员以作者的名义对作品任意删改,还“从书中砍掉了有关1937年对红军高级指挥人员实行镇压的一章”

为了掩盖1937—1938年“大清洗”高潮中的血迹,连对在这几年被处死的将领、作家和文化人的死亡时间(1937、1938、1939年)也竭力加以回避甚至篡改。至于对二战初期的失败,更是大大缩小了规模;对于失败的原因,不是加以歪曲,就是语焉不详地加以回避。

出自论文《苏斯洛夫其人与苏联意识形态的衰变

普京正在在这一时期形成稳固的人生观历史观。他根正苗红,大学时期加入苏联共产党,并且受爱国热情感召,主动要求加入意识形态培训最严格的克格勃。

“我是苏联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典型。”

普京,2000年

以反纳粹的名义

苏联爱国主义教育史观,或者说“红色帝国主义史观”杂糅共产主义和帝国主义两种理念:苏联利益高于一切,反对西方,反对普世价值。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里,反西方是反对腐朽堕落的资本主义,走共产主义光明大道。在升级版本的“红色帝国主义史观”里,反西方是反纳粹,反对民族主义,尤其是苏联势力范围内东欧各族的民族主义。“卫国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一核心叙事,把两者紧密融合。

在这套“红色帝国主义史观”中:

卫国战争=正义的苏联击败邪恶的法西斯

东欧铁幕= 保护东欧免遭法西斯侵害

所有反对苏联的欧洲人=法西斯(纳粹)

跟苏联冷战的西德,当然是纳粹;要求民族独立的立陶宛人,自然也是纳粹;要求改革的波兰共产党,一定是被纳粹蛊惑了!1961东德竖起柏林墙,这道墙在苏联宣传品里叫“反法西斯防卫墙”。

以反法西斯和社会主义大家庭两个名义,苏联共产党忽视西欧正在变成民主自由国度的基本事实,忽视东欧人的改革要求,压制苏联内部异议声音,保卫卫国战争得来的成果:横跨欧亚的庞大势力范围。

有趣的是,不仅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反对西方。苏联民间异议中的核心流派,比如索尔仁尼琴同样反对西方。

只不过索尔仁尼琴认为共产主义也是一种西方(德国)外来思想产物,共产主义玷污了斯拉夫精神,把俄国推入历史深渊。必须全面驱逐西方思想(包括粗暴的共产主义和腐朽堕落的自由民主),恢复纯洁高贵的斯拉夫精神。

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摆脱共产主义,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各自独立。

俄国在叶利钦时代走上痛苦的民主新生道路,2000年代普京不愿走共产主义的老路(他在国内需要持续压制反对党俄共),又不愿意继续拥抱西方和普世价值,他选择拥抱自己的精神底色——后斯大林时代的红色帝国主义。只是此时红色已彻底褪去,露出帝俄的白,19世纪皇俄再现:

  • 斥责自由民主是西方价值,不适合俄罗斯;

  • 视所有说俄语的人民为帝国天然子民,视乌克兰(小俄罗斯)、白俄罗斯为俄罗斯不可分割之部分;

  • 视高加索地区为帝国天然疆界;

  • 守住帝国核心,伺机对外扩张,视东欧、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带为俄国势力范围;

  • 为了稳固帝国大业,必须和西方做持续的斗争,就像每一位沙皇曾做过的一样;

普京主义与19世纪沙俄帝国主义唯一的不同,可能只剩下表面的包装纸——“反纳粹”,连这层包装纸都是从苏斯洛夫那里继承而来。

普京想把国家带回过去。

戈尔巴乔夫

普京与五个俄国

整个二十世纪曾有五个俄罗斯轮番登场,每一个俄罗斯都带着丰富、冲突、扭曲的特质。这五个俄国分别是:

沙皇俄国 光辉又残酷

红色俄国 伟大至极 恐怖至极

白色俄国 美丽与哀愁

民主俄国 崭新却陈腐

普京俄国 黯淡又阴鸷

普京自认为自己是伟大帝国,也就是第一个俄国的继承人。

他崇拜彼得大帝,以初代沙皇为人生偶像,赞颂沙皇俄国的伟大疆域和扩张精神。

对共产主义理想普京缺乏认同,他所成长的勃列日涅夫年代,共产主义早已褪色,内核被苏斯洛夫换为红色帝国主义。普京对列宁颇有微词,尤其不满列宁以联邦制原则组织苏联,他认为列宁的政策导致乌克兰人和俄国人平起平坐,未来甚至能脱离俄罗斯羽翼。

如同白俄一样,普京对历史中已消散的俄罗斯帝国念念不忘,否定十月革命。

背负着帝、红、白三个俄国的遗产,1975年普京正式加入克格勃,开始他在苏联晚期时代的奋斗。

1985年,33岁的普京来到东德大城德累斯顿,在这里连续升职,养育了两个女儿,编织了复杂的斯塔西和克格勃关系网。

1990普京回到圣彼得堡,他在第四个俄国,叶利钦时代的民主俄国青云直上,成为叶利钦继承人。

2000年后普京成为继任总统,结束俄国民主尝试,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普京俄国。试图通过战争来逆转时钟,重温帝国旧梦。

普京的命运诗:

《普京》

圣彼得堡白夜

莫斯科红色正午

俄罗斯帝国

光辉又残酷

共产主义苏联

伟大至极

恐怖至极

1952

弗拉基米尔降生在帝国之城

红色躯壳下

藏着白色灵魂

可怜人啊,

他是旧帝国梦想的囚徒

重建俄罗斯帝国的进程,必然跟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发生剧烈冲突。因此普京跟我们另外两位主角——来自德国的默克尔和肖尔茨,造就了复杂的德俄互动。

接下来我们把视角转到德国,两位主角默克尔和肖尔茨在1950年代出生,他们背负着德意志的命运向今天走来。

感谢阅读

感谢my dear 2000ers 一路追更至此,因为你们的鼓励,才有这系列文章的诞生。

明天我会更新一篇写后感~交代接下来的写作规划~

俄国篇(五):再见斯大林

周五好呀。

这周我们对普京登场前的俄国史进行小结。

从马恩到列宁再到斯大林,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一步步从欧洲民主革命传统中脱出,堕落成极权主义?

⚠️本章主要关注思想史,阅读体验差⚠️

共产主义理想

何谓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诚布公:

“通过暴力革命,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

如何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消灭私有制,消灭家庭,消灭民族,消灭宗教,消灭所有政权(states),最终消灭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于是在崭新的社会里,地球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1848年

革命的世纪

马克思对革命的向往并不孤独,他的思想深深植根于 19 世纪欧洲,那是一个革命的世纪。

历史学家把从法国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789-1914)叫做“长 19 世纪”。在这长 19 世纪里,两场革命席卷欧洲: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

君主和贵族们抱紧权力,对抗所有反抗者。各类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在欧洲大地上竞争支持者,怀抱迥异梦想的公民们参与经济活动,发起政治运动,创建有活力的社会组织和军事团体,互相合作,互相对抗,进而缔造新政权(states)和新族国(nations)。

工业经济席卷欧洲,工厂烟囱林立,农民涌入城市变成产业工人,铁路铺展开来,蒸汽轮船连接全世界殖民地和欧洲宗主国,电报传播思念、悼词和经济情报,报童们叫卖廉价报纸,上面刊载着商情、小说和政治思想。

两场革命都呈现从西欧到中欧再到东欧的落差。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伦敦和曼彻斯特煤灰飘扬;法国和德国稍晚,下半叶铁路里程和钢铁工业迎头赶上;俄国是后发的贫穷帝国主义,非常依赖法国外资。

大英帝国早早建立起稳固的议会民主,在改革中逐步向更多民众开放选举权;法国在民主革命和君主复辟间往复,革命和反革命交织法国历史;1848民主革命失败,普鲁士通过内外战争统一小德意志,拉着各邦国走向君主-议会二元制;而俄国改革进度最缓,沙皇宫廷独掌大权。

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19世纪欧洲,西欧逐渐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资本主义时代。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新兴的产业工人们组织起来争取普遍人权:更高的薪资待遇,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适合养儿育女的生活环境。在工人中间,各类社会主义思想流传,其中最激进的一支来自马克思。

出生于普鲁士的德意志人卡尔·马克思向往革命。他自认为找到了世界历史的绝对真理:人类历史从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场绵延不绝的斗争正在来到它的终点……资本主义正在源源不断地制造自己的掘墓人——产业工人。资本主义越发达,产业工人就越多。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工人们一定会团结起来革命。

暴力革命。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社会来到。这是历史的必然,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为此马克思放弃优裕的生活条件选择做一个革命知识分子,他拿着哲学博士学位,却立志改变世界。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卡尔·马克思

革命导师马克思流亡伦敦,热心关注着欧洲大陆上每一次公民反抗和动乱,从中寻找共产革命的影子。可是直到他去世为止,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倒是成功了很多次,共产革命仍然没有来到。

他的共产主义革命观也未能成为统治欧洲工人阶级的主流观点。在改良运动中,欧洲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正在大幅改善,未来还会继续更大幅度改善。工人们普遍信仰更温和版本的社会主义与改良主义。除了被工会组织起来的工人,仍有大量工人游离于工会运动,他们去教堂礼拜,他们相信民族主义。

但马克思坚信,共产革命一定会发生,因为按照他的阶级斗争历史观,资本主义越繁荣,共产革命越可能,而且这革命一定是推翻一切现存社会制度的暴力革命。

手段与目的,暴力与自由

暴力革命是手段,目的是人类的自由。身为19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儿子,马克思坚定相信法国大革命精神——自由平等与博爱。与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相比,马克思只是往前多走了关键一步:他呼吁一切权力归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消灭一切现存社会制度。

不管他的理想有多美好,他指出的这条实践之路却充满歧途,甚至可以说,完全走不通。

亲历法国大革命的十八世纪法国记者 Jacques Mallet du Pan 曾总结说:

革命会吞噬自己的孩子。

A l'exemple de Saturne, la révolution dévore ses enfants

暴力革命的大门一旦拉开,想关上并不容易。暴力即杀人,一个群体一旦开始对整个社会的暴力革命,如何建立流程,保证只杀该杀之人?最终,如何要求举起屠刀之人放下屠刀?

如果革命不可避免,那应当尽可能追求和平革命。

如果暴力不可避免,那需要更多的权力制衡和法治精神。

在暴力革命中警惕暴力革命,在革命中建立权力平衡,牢记革命目的是为了自由,由此革命才可能不失控。

而马克思的革命观过度自信,大声歌颂暴力革命,却没有基本的反思和警惕之心。而且马克思设想了革命过渡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由无产阶级获得全部权力,对社会进行独裁专制。在这个短时间的专制过渡阶段消灭政权和阶级,再达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可是,一旦一部人获得绝对权力,他们会愿意把权力归还给所有人吗?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组织,会追求自由公正的目标吗?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阿克顿勋爵

以暴力革命的手段达到人类自由之目的,这条路有没有可能进一步蜕变:手段扭曲目的,过渡阶段的专制成为永恒?工人们失去了旧锁链,却套上了更沉重的新枷锁?人类徘徊在暴力之桥,无法通往对岸那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理想?

还可以继续问:对岸那个所谓“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飘渺天堂,有没有可能实质上也是地狱?共产天堂里的工人真的能自由生活吗?

后世经济学家(哈耶克等)雄辩地证明消灭私有制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如果人类无法保护自己的私有产权,终将无法保护自己的生命。

卡尔・波普尔进一步揭示了历史决定论的可怕之处,它消灭了人类的可能性,认为人类单向通往一个确定的未来,这一简单粗暴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开放社会的敌人,它内蕴极权的可能。

作为一个思想复杂的19世纪知识分子,马克思自身思想体系复杂多元,蕴藏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他身兼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时评作者和共产革命导师多种身份,因此很多人反对将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等同。

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卡尔・马克思

然而后世历史学家总忍不住去问:他本人究竟有没有预见到自己的暴力革命信仰会损害自己的自由信仰?还是说他有所预见,但拒绝相信?他真的相信消灭私有制后,人类还能保有自由?他真的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阶级之间缺乏调和之可能?

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晚年对此可能稍有思考(有争议),恩格斯参与开创和监护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后世发生大分裂,信仰民主的社民党人继承社会民主党的名号,共产主义者分裂出去成立德国共产党,两党之间就谁才是马恩思想正统继承人战斗不休。

马克思 1883 年去世,恩格斯 1895 年去世。两位 19 世纪的革命导师都没能走入 20 世纪,他们自然没法见证以共产主义之名进行的多场 20 世纪暴力革命及其后果,也就无法根据后果修正自己的观点。

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付诸实践的是列宁,在一个马克思看来最不可能发生共产主义革命的国家——俄国。

偏离民主

如同我们在第二章十月革命部分讲述的那样:列宁逆练马克思主义,发展出一套共产革命“先锋队”理论。以先锋队理论为指导,列宁发展了秘密革命社团。在俄国民主宪政初生的二月革命后混乱期,列宁拿着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赞助返回圣彼得堡,组建军事组织,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推翻共和国,开创红色俄国——苏维埃。

列宁主义首先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部分。马克思自称自己创建的是一套科学体系,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发达阶段,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才轮到共产主义。而俄国是欧洲最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具备革命条件。

马克思相信(他自己版本的)民主。按照马克思的革命思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占社会多数,这一阶级通过革命建立民主政权,革命剥夺占社会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们的财产,把他们也变成无产阶级,所有人平等享受同样的自由和民主。

(当然,马克思主义的论敌可以批评这是多数暴政,因为它侵犯私有产权,不尊重少数人的权利)

列宁主义进一步背叛了民主原则。沙皇俄国本身还是工业革命初期的农业国家,农民占社会多数,工人仅占少数。革命导师组建秘密社团,其中多数是小知识分子职业革命家;少数几个人领导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控制俄国社会。

每一次层级都是放大器,最终把极少数人的意志强加于所有俄国人头上。

秘密会社和党首效忠是列宁主义政党的核心特征,列宁主义先锋队理论绝无可能得到马克思的认同。

“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导师普列汉诺夫坚决反对十月革命,革命成功三天后,他写下抗议信《给彼得格勒工人的公开信》后流亡,1918 年临死之前留下一份《政治遗嘱》,要求后人等到布尔什维克主义覆灭之后再公开。1999 年才由俄罗斯《独立报》全文刊载。

(注意:一些研究者认为遗嘱为真,一些中国研究者认为遗嘱为假,但遗嘱主要观点契合普列汉诺夫晚年公开言论)

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中批评他的学生列宁:

遗憾的是,列宁以不可思议的执着朝着一个方向(篡改的方向)、一个目标(证明他的错误结论是正确的)来“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使他不满意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时应该等待。

列宁为了把一半俄国人赶进幸福的社会主义未来中去能够杀光另一半俄国人,他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什么都干得出来,如果有必要他甚至可以同魔鬼结盟。

列宁狡猾地玩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语录,往往对之作出截然不同的解释。

普列汉诺夫对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做出预言,他相信背叛民主的列宁主义终将滑落到全国恐怖阶段。

布尔什维克的无产阶级专政将迅速演变成一党专政,再变为领袖专政;维持领袖权力的方式,会从“阶级恐怖”到“全国恐怖”。布尔什维克不能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因为他们一实施民主和自由,马上就会丧失政权。

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将会依序遭遇四大危机:饥荒危机、崩溃危机、社会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危机,政权土崩瓦解,这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但谁也无法改变这结局。

20世纪是伟大发现的世纪,启蒙和急剧人道化的世纪,将推翻和谴责布尔什维主义。到那时布尔什维克的社会主义将像纸牌搭的小房子那样坍塌。

国家的伟大,不在于其领土、历史,而是民主传统、公民生活水平。只要公民还承受贫穷,只要没有民主,国家就难保不发生动荡,直至崩溃。

普列汉诺夫 1918 年 5 月 17 日在芬兰去世,苏联的历史进程却按照他的预言展开。

臻于极致

列宁主义的时代,布尔什维克对全俄国施行专制,但党内至少残余部分民主和自由讨论的空间,还保留一种革命团队内部的同志情谊。而且早期共产主义尚存国际主义情谊,俄国共产党尽可能地与兄弟国家共产党保持相对平等的交往方式。

斯大林时代连这些都没有了。红色沙皇治下,同志情谊荡然无存,苏联利益高于一切,斯大林高于一切。

布哈林临时之前深情回忆列宁时代。在他眼里,就连当年的契卡和《真理报》都十分美好:

现在捷尔任斯基已不在世,契卡的优良传统已成为过去了。当时,革命的思想指导他们的一切行动,使他们对敌人无情,对付各种反革命,保卫了国家……

现在契卡变成无原则的、腐化的、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官员组成的蜕化变质的组织。

我们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上。

那个时代不一样,风尚也不同。那时《真理报》上辟有辩论专栏,大家在争论,寻找途径,争论后有和好,继续共同前进。

20世纪极权主义能做到的事情,远超过19世纪哲学家马克思的想象力。

革命成功了,阶级并没有消失,自由并没有到来。夺取权力的革命组织蜕变为一个新阶级。在人民和领袖之间横亘着庞大的官僚阶级,它由党务官僚、政务官僚、国企官僚、军警宪特共同构成。从1925到1952,苏共党员人数从44万急剧膨胀到585.32万人。

媒体彻底成为体制传声筒,马克思最痛恨的普鲁士书报检查令在斯大林的审查机器面前如同儿戏。

庞大的官僚体系只为领袖一人服务,它是一个巨大的放大器,放大领袖本人的意志,还有错误。由于缺少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和信息流动,这个体系只能至上而下驱动,斯大林独自一人指挥500万党员,统治1.5亿苏联人。

独裁者是一份沉重的脑力劳动和精神劳作。他需要工作到深夜,批阅大量文件,他知道报纸是不可信的,情报机构递上来的信息也未必可信,只有利用自己年轻时代底层生活和革命的人生经验,利用自己对人性的洞察,才能从海量的冲突信息和谀词中提取真相。

所有人都等待他的决定,每一个错误都会被放大 5853200 倍。

他需要压抑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和感性,练就一副铁石心肠,减少被下属和亲人窥破利用的可能。他逼死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大清洗中杀掉自己的妻弟。他的小女儿晚年加入美国国籍,写书骂自己父亲是“精神和道德怪物”。

1953年3月1日,工作到深夜的斯大林突发脑中风,孤独的独裁者并无近人在身旁,时隔数小时病情才被发现。因为当时正在批量清洗医生(犹太医生疑案),因此没有医生敢给斯大林认真诊治,他在病床上痛苦挣扎了三天后才咽气。

这位生于高加索哥里,被妈妈溺爱地叫做“索索”,曾能写出优美诗句的俄国人,以世界上杀人最多的独裁者身份,结束了自己对俄国的统治(此后他的纪录还会被另一位独裁者刷新)。

告别斯大林

1924 年列宁之死开启了苏共大内斗,斯大林胜出成为绝对独裁者。

1953 年斯大林之死开始了苏联的解冻和极权体制的松弛。斯大林没有安排政治继承人,所有具备独立思想和领袖气质的人都早已被他清洗。老大哥死了,没人想当,也没能再成为独一无二的老大哥。

从 1927 年到 1953 年,斯大林极权已经笼罩这个国家 26 年,党内人人自危,随时可能被列入枪毙名单的时代总算结束了。臭名昭著的特务头子贝利亚成为顺位第一继承人,他却突然要求摆脱斯大林主义,拥抱市场经济,对欧美开放。

贝利亚转型过速,走得太远,而且自己手上曾沾有同志们太多的血,没有人敢信任他。因此迅速被政变推翻。赫鲁晓夫逐步崛起。

1956年2月25日深夜,在苏共二十大闭幕时分赫鲁晓夫突然抛出《秘密报告》,震惊了整个共产主义世界。

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他不仅对反对他的人要施加暴力,而且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连被他看成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

斯大林不是通过说服、解释和耐心地同别人合作,而是把他的思想强加于人,要别人无条件接受他的意见。凡是反对他这种做法的人,或者力图证明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正确的人,都必然会被开除出领导机关,接着就会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肉体上的消灭。

……许许多多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党的卓越活动家和党的一般工作人员都成了斯大林专横的牺牲品……

在这份报告里,赫鲁晓夫详细列举了斯大林七大错:

  • 搞个人崇拜

  • 破坏法治,发动大清洗

  • 盲目自信,导致苏军被纳粹偷袭

  • 野蛮清洗其它弱小民族

  • 搞砸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只要我动动小拇指,铁托就会完蛋”

  • 不了解农村经济

  • 实行个人独裁,15年不开中央全会

最后赫鲁晓夫呼吁全党一起反思斯大林时代,回到列宁时代,回归集体领导,党内要多讲民主。

第一,谴责和根除个人崇拜

第二,集体领导

第三,恢复社会主义法制

赫鲁晓夫 1964 年前往黑海度假,等他回到莫斯科,那里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他的副手勃列日涅夫带头发动了政变。

不同于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赫鲁晓夫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他被免除一切职务,强迫“退休”。

勃列日涅夫取消了赫鲁晓夫几乎所有的改革,苏联逐渐从解冻期进入停滞期。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口述回忆录(因为没怎么上过学,赫鲁晓夫只能口述),克格勃发现后汇报给时任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要求克格勃加强对赫鲁晓夫的监控,不准他继续录音,赫鲁晓夫抗议:

“连我家的厕所都有窃听器!你们花费人民纳的税金,就是为了窃听我的屁声吗?”

好在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身经百战,十分了解克格勃的间谍手段。他最终还是顶着克格勃监视录完了回忆录,在自己儿子帮助下把档案送出苏联,1971年回忆录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赫鲁晓夫安心去见马克思了。

18 年后俄文版《赫鲁晓夫回忆录》才开始在《星火》杂志上连载。

连载尚未结束,苏联就已解体。

下周预告

下周是普京登场系列/俄国篇的最后一篇(总算要写完了)

本周推荐

三本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历史决定论的贫困》《20世纪的教训

本周主题太沉重,来点苏联笑话吧~

笑话是对权力的冷嘲,一则笑话可以把一群人送入古拉格,据信斯大林时代有 20 万人因为讲笑话被送入古拉格。

但古拉格也没能阻止苏联人讲笑话,解冻期后苏联笑话到处流传,逐渐发展成一项苏联出口拳头产品。

1970 年代,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资料组曾编辑出版《苏联东欧政治笑话选编》;

1980 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成为最著名的苏联笑话转述者。

苏联笑话里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是常见主角。

《跟列宁走》

列宁快去世了,赶快把继承人斯大林召进克里姆林宫来,临终有几句话要嘱托:

“不瞒你说,我还有一个隐忧啊,斯大林。”

“说吧,亲爱的伊里奇”,斯大林专心地听着。

“那就是,人们会跟你走吗?不知你想过了没有?”

“他们一定会跟我走的”,斯大林强调说,“一定会!”

“但愿如此”,列宁说,“我只是担心,万一他们不跟你走,你怎么办?”

“那只好让他们跟你走!”

《如何让火车前进?》

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乘坐火车出门。开着开着,火车突然停了。

斯大林把头伸出车窗外,怒吼道:“枪毙火车司机!”可是车还是没有动。

接着赫鲁晓夫说:“给火车司机恢复名誉!”车仍然没有动。

勃列日涅夫说:“同志们,不如拉上窗帘,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俄国篇(四):斯大林的红色帝国

周末好呀。

本周我们继续前进:列宁死后,斯大林时代来临。他将极权主义发展完善,缔造的红色帝国光辉至极,又恐怖至极。

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常被后世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哲学家们用来描述左右两端的现代独裁政权,包括举红旗的斯大林苏联、金氏北韩、毛时代中国和红色高棉,举万字旗的纳粹德国,举黑旗的伊斯兰国等。

极权不仅有别于民主,它与传统的君主专制(如沙皇俄国)和威权政体(如普京俄国)也有很大差别。沙皇俄国和普京俄国治下,反对者拥有有限的自由,甚至可以进行公开的反对党活动;至少至少,可以拥有沉默和不合作的自由。

极权之“极”是极端、极度、无所不用其极的“极”,借助现代科技、现代组织和现代动员手段,极权主义把动员效率、统治效率和杀人效率同时推到了极点,把治下民众的私人生活空间也压缩到了极点。

让我们开始这趟见证极权的旅程吧。

列宁遗嘱

1924年1月,第一代革命领袖列宁匆匆离世,仅留下一份政治遗嘱。它在遗嘱中点名了六位继承人,并对他们作出了评判。

配合着列宁留下的不稳定的苏共权力结构,这份遗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开启了苏共大内斗。

列宁遗嘱中点评斯大林: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

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就是较有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这不是小事,或者说,这是一种可能具有决定意义的小事。

这里列宁非常直接地要求苏共领导人们团结起来对抗斯大林,要求大家罢免斯大林的总书记职位。

接着,列宁夸奖托洛茨基同志是最有才能,但批评他太自信了。而孤傲不合群的性格恰恰是托洛茨基的命门所在:

“托洛茨基同志,正像他在交通人民委员部问题上反对中央的斗争所证明的那样,不仅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行政方面。”

列宁还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历史问题辩护,为他们和托洛茨基一起编织防护罩,预防三人未来被(斯大林)攻击: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那件事当然不是偶然的,但是此事不大能归罪于他们个人,正如非布尔什维主义不大能归罪于托洛茨基一样。”

最后一位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列宁对布哈林寄予厚望,但同时指出布哈林有些想法不够马克思主义:

“在年轻的中央委员中,我想就布哈林和皮达可夫谈几句。依我看,他们是最杰出的力量(在最年轻的力量中),对他们应当注意下列情况:布哈林不仅是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他也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全党所喜欢的人物,但是他的理论观点能不能说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很值得怀疑。

皮达可夫无疑是个有坚强意志和杰出才能的人,但是他太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事情的行政方面,以致在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不能指靠他的。”

列宁的遗嘱对苏联是祝福,也是诅咒。

首先他要求苏共第二代进行集体领导,凡事商量着来。列宁还隔代祝福了最年轻的布哈林,似乎暗示布哈林未来将成为第三代领袖。

集体领导的愿望怎么才能实现?怎么限制斯大林的无限权力?列宁自己生前都无能为力,又怎能寄望共产党的其他同志能够在他死后,想出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总书记岗位上调开?

权力大师列宁留下的这份遗嘱是攻击斯大林的“政治武器”。另外五人可以使用这份遗嘱抗衡斯大林,实现苏共中央权力平衡,前提条件是他们五人能够团结。列宁最担心斯大林压倒同僚,变成新一代独裁者,因为他很清楚:这将给苏共、俄国和全世界带来灾难。

这份遗嘱同样是“诅咒”,某种程度上它开启了未来的大清洗,或者说它加剧了大清洗的烈度。因为这份遗嘱把斯大林逼到一条险路之上:斯大林要么追随列宁遗志,和其他人分享权力做个 1/6 或者 1/2 苏共领导人;要么彻底压倒其他五人,成为 100% 独裁者。

因此斯大林一旦开始追求独裁,就必须把忠于列宁的苏联共产党人全部清洗,才能安享大权。

这份遗嘱还是永不消逝的审判,列宁已经死了,斯大林又不能把他复活逼他更改遗嘱。列宁的判词伴随斯大林一生,并影响后世对他的评价。

(就像此时此刻,我们正在用列宁遗嘱来评判斯大林)

成为独裁者

列宁遗嘱曾给斯大林接班道路制造巨大障碍,平衡没有产生,争斗反而变得激烈。1924-1927,苏共高层之间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就像列宁所担心或诅咒的那样,斯大林变成了独裁者。他在这个过程中战胜所有俄国人,消灭了残余的苏共党内民主,缔造了地球上最完善的极权。

斯大林如何对抗列宁遗嘱?

要诀是分化,一定不能让列宁的继承人们团结起来反对自己,拉拢一批打击一批,最终通过“大清洗”实现政敌清零。

列宁死后,遗嘱仅在很小的苏共高层圈子里公之于众,斯大林尽力限制遗嘱的传播范围。

反击随后开始。通过拉拢列宁遗孀娜杰日达·克鲁普斯卡娅,斯大林主持了列宁葬礼,并成功把托洛茨基隔绝在外地不准他回来参加葬礼。由此斯大林在全党面前树立自己才是列宁正牌继承人的合法形象(普通党员们并不知道什么列宁遗嘱)。

接下来的重点是打击第一政敌托洛茨基。列宁死后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

  • 继续世界革命

  • 努力发展苏联

苏共两件事都想做,问题只在于优先级高低。托洛茨基派想要继续世界革命,只有这样才能把东欧和东亚变红,为苏联营造安全的外部环境。而加大对欧洲输出革命,少不了压榨俄国人民,进行所谓超工业化,榨出钱和武器来送给欧洲的革命者。

布哈林坚持列宁留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这名字后来被斯大林偷走了)。布哈林早年曾是左翼激进派,可目睹战时共产主义导致的 1922 大饥荒之后,他转型成为苏共党内的市场派经济学家。他坚定捍卫新经济政策,认为只需要核心产业国有化,其它都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这样才能收获更好的经济发展绩效,不再重演大饥荒的惨剧。因此布哈林呼吁农民们“发财吧!”

布哈林是全党最喜爱的理论家,斯大林是大权在握的行政官僚,两人结盟保卫新经济政策,对抗托洛茨基。托洛茨基性格孤傲,而且他的输出革命路线正遇到麻烦:

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人成功镇压共产党,东欧新生的民族国家(nations)也日趋稳固,难以颠覆;只有在东方输出革命小有成就,广州的国民党按照列宁主义原则进行改组,积极发展武力准备北伐。然而东欧才是苏联输出革命的核心战略地。托洛茨基所寄望的从莫斯科向西一路到大西洋岸边都是红色政权的革命豪情,逐步黯淡。

1927 年,中国国民党成功北伐后背叛了苏联,蒋介石清洗国民党内的共产主义者。连对东方输出革命的成功也只是昙花一现,以失望收尾。

同一年,苏共召开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布哈林联盟大获全胜,托洛茨基派和他的暂时盟友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派别落败。他们有人出逃有人忏悔,最终所有人难逃一死。

苏共十五大上还通过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大权在握的斯大林即将撕掉伪装,此后他将踢开布哈林,成为 100% 独裁者,加速推进农业集体化,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布哈林无法对抗斯大林,如同他帮助斯大林消灭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派别一样,他自己也无法逃避被斯大林消灭的结局。

布哈林遗书

1928 年,经历七年新经济政策休养生息,苏联经济恢复到俄罗斯帝国 1913 年战前水平,农业繁荣,工业生产复苏。布哈林深感欣慰,他认为经济发展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富裕的农民和市民会自然而然长入社会主义。

发财致富吧!发展自己的经济,不要担心有人压制你们。

布哈林,1925

同时期苏联民间社会也在复苏,神父、拉比和阿訇们到处传播反共思想,富裕农民抵制征粮,市民们捡起刚扔掉的俄国文学。

面对征粮危机,斯大林决定采取简单粗暴的政策,给敌人们一些颜色看看,加速进行集体化,强制征收富农粮食来发展重工业。他亲自带队下乡征粮,带着战果洋洋得意回到莫斯科。

愤怒的布哈林指责斯大林背叛新经济政策,他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一个经济学家的笔记》,指责斯大林要走的是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老路。布哈林预言斯大林对农民使用“军事化剥削”必将再次导致大饥荒。

反对无效,布哈林路线结束,1932 大饥荒如期而至。

面对如此惨状,“久经考验”的共产党人也无法压抑自己对斯大林的不满,前莫斯科区委书记哈伊尔·里奥廷指责斯大林正在践踏国家,呼吁“尽可能快地……用武力推翻他”。

1934 年召开第十七届党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成员中的一位代表走到基洛夫面前,要求他站出来与斯大林竞选总书记”,1225 名代表中最多可能有 260 名代表对斯大林投下反对票(实际投票结果未公布)。

随后基洛夫被杀,以此为借口,斯大林授意安全部门开始批量抓捕“内部敌人”。此后四年,这 1255 名代表里共有 1108 名死于大清洗。

预感自己命不久矣的布哈林仿效列宁,写下一份政治遗书要求妻子背熟后烧掉。

1938 年,布哈林同李可夫等人一起被秘密枪决。

斯大林给布哈林安上的罪名是:“人民公敌、匪帮、法西斯走狗、外国间谍、谋刺列宁的杀人犯”。

苏联官方宣传电影《列宁在 1918》中特意安排一段剧情,污蔑布哈林在十月革命中密谋行刺列宁,留下经典台词:“快去救列宁同志,布哈林是叛徒!”

截图出自电影《列宁在 1918》,中国文革一代都看过这部苏联宣传片

布哈林遗书

致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的信

我就要离开人世了…….

我在万恶的机器面前无能为力,这台机器居然使用了中世纪的方法,它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有组织地炮制大量的流言蜚语。

为了满足斯大林病态的怀疑心理(我不敢说得更多)…….这些“万能的机构”能把任何中央委员、党员变为叛徒、恐怖分子、暗杀分子、间谍。如果斯大林对自己产生怀疑的话,那么这些机构也会立即找出证据来。

乌云笼罩在党的头上。我毫无罪恶的头,将会株连几千名无辜的人,因为要制造一个组织——布哈林的组织。而这个组织根本不存在……

如果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我不止一次犯过错误,我希望后代对我的批评不要严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我们是第一次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在人们未曾走过的道路上。那个时代不一样,风尚也不同。那时《真理报》上辟有辩论专栏,大家在争论,寻找途径,争论后有和好,继续共同前进。

我向未来一代党的领导者们呼吁!历史赋予你们的使命,是把骇人听闻的各种罪行的一团乱麻解开……我向所有的党员呼吁!在这些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几天里,我坚信,经过历史的过滤器,早晚不可避免地将会把我头上的污秽冲掉。

我请求新的、年轻的和诚实的一代党的领导人,在党的全会上宣读我的这封信,宣布我无罪和恢复我的党籍。

同志们,你们知道,在你们胜利地走向共产主义的旗帜上也有我的一滴血。

布哈林希望新的、年轻的和诚实的党的领导人给自己平反,等来的却是苏共最后一代。50 年后,1988 年,最后一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为布哈林平反,三年后苏联红旗落地。

斯大林经济学

与布哈林完全相反,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让农民缓口气。农民的粮仓满了之后就得收割了。

苏联必须通过强制征粮,用余粮出口换来德国和美国资本的支持。这也植根于列宁的遗产。上一章中讲过,列宁生前观看的最后一部影像是美国的福特工厂流水线,列宁心心念念发展重工业,而按照列宁的话说:俄国发展重工业离不开德国的支持。就像沙皇俄国晚期的工业化依赖法国资本一样。

斯大林经济学的核心是五年计划,而五年计划背后的外国技术源自德国(军事工业)和美国(重工业)。

德国的魏玛共和国受困于《凡尔赛和约》无法发展军工业,因此把苏联(和蒋介石中国)视为海外基地,转移军工业产能,输出军人去获得实战技巧(多位德军高层曾为蒋介石政府效力)。

苏联的重工业体系主要依赖美国资本,核心牵线人叫 Saul Bron,他 1927 年被斯大林任命为 Amtorg Trading Corporation CEO,这家影子公司负责牵线美国资本和苏联工业。被斯大林清洗之前,Bron 为苏联工业化做出了卓越贡献。美国 1924 年开始为苏联工业提供技术转移,1929 年大萧条之后进一步加速,大量美国企业家为苏联工业注入技术。

图片:福特和布朗

苏联 1:1 复刻美国工业。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后转型生产 T-34 坦克)源自美国,工厂构件在纽约生产,然后装船运往苏联。

苏联复刻美钢建立了马钢。

五年计划中三分之二的重工业源自美国技术。

图片:苏联五年计划宣传画

斯大林体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高超动员能力,可以随意转移安置农民,拆迁不成问题。工人“自发”进行一周七天义务劳动,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在1.5 亿充沛的人矿之外,苏联还有大量的石油钻石等金属矿藏可供开采。

然而最重要的出口物品是农产品,乌克兰是世界粮仓。斯大林用军事手段抢掠农民的存粮,把新经济政策下农民辛苦耕地得来的积蓄拿来换取美国资本家的技术和机械。1930年斯大林曾明确指示莫洛托夫:

我们必须把粮食出口大幅提高,从每天 100-250 万提高到 3-400 万蒲式耳。否则,我们就可能失去新的钢铁和机械工厂。

激进的农业集体化本就降低农民种地的意愿。进一步压榨农民,结果必然是大饥荒。

1932 年饥荒席卷了苏联主要的粮食种植区,重灾区是乌克兰,造成 250 万 - 750 万人死亡(不同统计口径),史称“乌克兰大饥荒” Holodomor

1933 年美国苏联建交。

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导致 1922 大饥荒,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导致 1932 大饥荒。

后世经济学家发现:自由不能直接当饭吃,但没有自由会饿死人。政治导致的饥荒往往发生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发生在粮食主产区。

真正的问题并非粮食的总供给量是否充足,而在于个人和家庭能否及时地获得食物。当个人免于饥饿的权利被剥夺之后,即使粮食丰收,对他仍是无济于事。

阿马蒂亚·森

无恐怖,不极权

1930年代,斯大林利用大饥荒和大清洗这两件高效率的政治武器,制造了稳定、看起来“欣欣向荣”的苏联社会,官方的宣传机构和西方慕名而来的左翼文人,共同强化了红色天堂的印象。

苏联宣传中的儿童

Survival | CDE

大饥荒中的乌克兰儿童

西方大萧条暗淡无光,红色苏联大放光明。苏联最恐怖的时期却有着最美好的外界形象,在欧美知识分子中收割崇拜者。

越牢固地掌握权力,却越恐惧失去权力。举目无敌的时刻,到处都是敌人。大清洗一旦开始无法停下,斯大林继续纠结于命运:“他们究竟认不认可我是列宁真正的继承人?他们是否在密谋反对我?”

他委托作协主席高尔基给自己写传记,高尔基看完资料后却拖延着不动笔,于是斯大林折衷要求高尔基在《真理报》上写命题作文,标题叫《列宁的继承者斯大林》,高尔基还是不动笔。1936 年 6 月,高尔基中毒而死。

注释:高尔基之死有争议,被自己的情人毒死是认可度较高的说法,高尔基的情人一直是苏联特工,就是她 1927 年执行斯大林的命令,把高尔基从柏林哄骗回苏联)。

如何才能超越列宁,做出足够的功绩,证明自己是卓越的列宁继承人?

也许答案在于战争和扩张,这是沙皇帝国一直以来收获臣民支持的有效手段。

缔造红色帝国

1933 年希勒特带领纳粹党夺取政权,埋葬了德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希特勒从未掩饰自己的扩张欲望。十年前的 1923,希特勒在监狱中写了宣传册《我的奋斗》,大篇幅描述自己对东欧平原肥沃土壤的向往,将其视为德意志民族命定的“生存空间”。

东欧同样是俄国传统的势力范围,是俄罗斯帝国的传统疆界。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崩解,沙皇俄国崩解,德意志帝国缩水,夹在德俄之间的东/北欧大地上产生了一系列新生的民族国家,包括芬兰、波兰、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等。

这些国家成为纳粹德国和斯大林的瓜分对象,如同历史上德俄屡次三番瓜分东欧一样。

斯大林最初指望和英美和解来防御德国,却发现英美痴迷于对德国和平,于是他转而和德国合作,1939 年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密约》,双方密谋瓜分东欧,其中波罗的海国家将由苏联占领,波兰双方平分。

德国和苏联联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入侵波兰西部,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 年 9 月 17 日,苏联入侵波兰东部,屠杀波兰精英(卡廷惨案),吞并维斯瓦河以东领土。英法谴责苏联。

1939 年 11 月 30 日苏联入侵芬兰,遭到芬兰人激烈抵抗,被大清洗削弱后的苏联红军和芬兰打成平局(冬季战争)。英法支持芬兰抵抗苏联。

1940 年 3 月苏芬达成条约,芬兰中立化。4 月纳粹德国入侵挪威和瑞典。

苏联和德国完成秘密约定,连手瓜分完东欧和北欧。

1940 年 5 月德国闪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随后意大利对法国宣战,德国意大利占领法国。丘吉尔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开始空袭英格兰。

东欧在手,志得意满的斯大林坐在克林姆林宫中围观英德大战,准备等待双方两败俱伤之后,苏联红军席卷欧洲。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抛下大敌英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兵分三路向东闪击苏联。此前希特勒曾认真观看苏联红军在苏芬战争中的表现,他认为苏联红军腐败不堪,而且斯大林大清洗下人民痛苦不堪。德军只要出击,冬天之前一定能打到克林姆林宫,因此德军并未准备冬装。

我们只需要踢开门,(苏联)里面整个腐烂的结构就会垮掉!

希特勒

斯大林对德国入侵几乎毫无准备

斯大林事前忽略了所有的提醒,尤其是来自英国人丘吉尔的警报,他不相信希特勒胆敢在对抗英国的同时来入侵苏联,英国人一定是来挑拨离间,妄图挑起德俄战争来拯救大英帝国。

苏联自己的情报机构向斯大林汇报惹来雷霆大怒。他指责苏联情报人员被外国人收买了。

没有人再敢对这位独裁者说真话。

苏联红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迅速丢失大片国土。斯大林惊慌失措,丧失指挥能力,加剧了红军的失败。

一个月后,乌克兰总书记赫鲁晓夫在基洛夫地铁站地下最高指挥部里见到了斯大林:

“那个人坐在那里,精神已经完全垮掉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面前看到的是一个士气全无的领导人。他坐在椅子上,脸上毫无表情……他已经完全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赫鲁晓夫回忆

此前被苏联吞并的立陶宛等国迅速宣布独立并加入对苏战争,因为斯大林过去一年在这里进行严酷统治,将俄语定为唯一官方语言,处决民族主义者。

芬兰撕掉去年签署的合约反入侵苏联,罗马尼亚军队在敖德萨重创苏联红军,乌克兰人误以为独立时机来到,载歌载舞迎接德军,欢迎他们把西乌克兰从苏联治下解放出来。班得拉领导西乌克兰独立,浑然不觉德军(也是)来奴役东欧人的,他后来被纳粹送入集中营。

但斯大林最终重整旗鼓,苏联人民在外敌入侵的惨痛面前激发起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当然还有战队的“功劳”)。

1941 年 10 月,德军推进到莫斯科城下,却迎来了一个寒冷的冬天。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德国人的偷袭将苏联推入了英国阵营。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空袭珍珠港,助推美国进入二战。美国庞大的军事工业潜能开始爆发,苏联成为最大受援国。

1942 撑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天平已倒向苏联。

在美国支持下,苏联军民爆发出抗战热情,经历艰苦战斗,最终打赢卫国战争。

雅尔塔战后安排中,斯大林成为三巨头之一,苏联成为二战后和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

三巨头从左到右:丘吉尔 病中的罗斯福 斯大林

我的左边坐着把一只腿搭在另一只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克林姆林宫里的红色沙皇

1945 年苏联红军率先打进德国首都柏林,红旗插上德国议会。

跟随苏联坦克一路进军的是政治“空降兵”,中欧和东欧各国的共产党从苏联返回,筹备建立共产主义政权。

27 年前德军曾推进到西乌克兰,新生的红色俄国岌岌可危,可现在半个欧洲变成红色,连宿敌德国都被切掉 1/3 成为苏联占领区。二战后的斯大林趁势出击,在多条战线上推进共产主义。

1946 年 3 月中国内战爆发。

1946 年 3 月 5 日,目睹这一切的反共斗士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号召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团结起来,一起对抗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

不久前刚被盟军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笼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领土与意识形态扩张倾向的止境在哪里,如果还有止境的话。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

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只有雅典放射着它不朽的光辉,在英、美、法三国现场观察下,自由地决定它的前途。

《铁幕演说》

杜鲁门和丘吉尔誓言对抗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民主的希腊保住了,土耳其也未被赤化,奥地利和瑞士中立,西德融入西方阵营,这一条从伊斯坦布尔经雅典、维也纳直至西柏林的中欧边界,成为分割两个世界的冷战前线。

而在亚欧大陆的东方,共产主义仍在加速扩张,边界迟迟未能确定。

1949 年中国共产党打赢国共内战,止步于台湾海峡。

1950 年,金日成得到斯大林支持,人民军坦克洪流滚滚向南,韩国被逼到釜山一隅。自由世界决定保卫韩国,麦克阿瑟指挥仁川登陆,联合国军携手将战线推往鸭绿江。苏联拒绝直接参战,要求金日成向中国同志求援。毛泽东力主入朝作战,中国军队跨过鸭绿江。最终谁也无法获胜,韩战变成两大阵营间的意志较量,变成残酷的消耗战。

1953 年七月韩战停火协议在板门店签署。更残酷的越南战争还在后面,中国同志担负起了在亚洲输出革命的重任,南越被压倒。泰国成为中南半岛孤独的反共堡垒。

这些斯大林已经看不到了。

1953 年 3 月 5 日,约瑟夫·斯大林中风后死于孔策沃别墅。四天的全国哀悼后,举行国葬。

从东柏林到里加,从列宁格勒到莫斯科,从北京到平壤,红色国度的人们停下劳作,为地上的神送终。

凡人终难逃一死,不知他见到列宁,会如何交待自己的一生功业?

下周预告

下一章节聚焦核心问题:

从马恩到列宁再到斯大林,共产主义理想如何一步步堕落?

为何斯大林式极权无法持续?

敬请期待,下周见。

本周推荐

文学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在笑与泪中理解乌克兰史;

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的代表作,小说中的纪录片;

正午的黑暗》:一部与《一九八四》齐名的作品;

《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

经济学

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写作本书初心是攻击欧洲民主中的社会民主主义,却揭开了共产主义的核心症结。反对市场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贫苦与饥荒》《以自由看待发展》:来自诺奖得主、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现代社会的饥荒源于政治,也就是“人为制造的”。没有自由,会饿死人;

经济学原理》:曼昆的畅销教科书,最适合入门的经济学常识;

从凯恩斯到皮凯蒂》:给普通人看的经济学思想史;

极权主义研究

“沉默的自由”:来自于胡适 1950年说过的话 “现在我们更知道,连沉默的自由,那里也没有。吾儿已失去沉默的自由”。参考:胡适小儿子胡思杜的悲剧人生另一则故事

极权主义的起源》:阿伦特发现极权的核心秘密是恐怖,无恐怖,不极权;

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布热津斯基指出极权的现代属性,没有现代化的传播、监控和动员技术,无孔不入的极权统治无法实现;

古拉格:一部历史》安妮·阿普尔鲍姆

《共产主义实录》:哈佛大学教授 苏联史专家理查德·派普斯的名作;

历史学

本章中蒋和毛都出场跑了龙套,是时候推荐几本中国史了。

“中国为何变成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何以打赢国共内战?”

这一大哉问困扰着一代代人。这里推荐三位中国官方历史学家,他们提供了三种差异很大但都很有趣的解释。

中间地带的革命》:作者杨奎松,本书发表于1992年,代表老一代大陆学者的学术最高峰。杨奎松强调毛泽东的主观能动性。

二战结束后欧洲才是美苏争夺的主战场,东方是中间地带,斯大林并不那么愿意支持中国共产党全取中国大陆(因为可能会出现一个民族主义气质的共产中国,长远伤害苏联利益),而毛泽东抓住关键机遇期迅速打赢内战全取大陆,斯大林也不得不接受这一成果。

党员、党权和党争》:作者王奇生。国共两党是“一个藤上的两个瓜”,都是苏联扶持出来的列宁主义政党。两党组织强度有区别,国民党历史包袱多因而更松散,共产党 1927 重组后更紧密。王奇生老师后来沿着“列宁式政党的组织度和统治成本”这个研究思路走了很远,发表了一些备受历史学界关注的论文。学术界之外王奇生知名度不高,不容错过。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作者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年轻一代研究员吕迅。本书将中国的内战放在全球视野中解读,强调国共双方背后的苏联、美国才是最关键因素。真正在下大棋的是斯大林。

吕迅利用美国最新解密档案,证明当年主导美国对华政策的几位关键人物是苏联间谍和共产主义同情者。斯大林坚定支持毛泽东打内战,并利用埋在美国高层的苏联间谍干扰美国对蒋介石政府的支持。

民族主义者蒋介石在内部面对中共的武力和舆论攻击,在外部被美国质疑,关键节点拿不到足够支持。最终天平失衡,大厦崩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一边倒”。“美国失去中国”后,冷战中为避免连锁反应,不得不在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打两场血腥的战争,以抵御共产主义的全球扩散……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政治讽喻的艺术

周五好呀~我来请假了。

这是一篇诚心诚意的请假条~相信我,这周没有更新不是我的错,是希特勒、斯大林和墨索里尼的错,是陈林林、金庸和卡尔维诺的错~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政治刑法

过去两周除了在更新《欧洲命运组曲》外,我还在看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时期的政治刑法史,这是政治学、法学和历史学的三交叉学科,研究政治犯、政治审判的前因后果,讨论法律在政权中扮演何种角色,极权下的司法运作机制、法律人的道德和罪责等主题。

总之很复杂很难学。

看德文论文的时候突发奇想去搜了下中文,想看看中国大陆的学者有没有人研究这块。然后我就找到一篇很好的论文,来自浙江大学光华学院副教授陈林林(大陆的青年一代学者有一些水平很高):

法律方法与法治:以对纳粹司法的反思为中心

论文摘选:

无所不至的意识形态,

形同虚设的宪法,

不确定的法律规则(尤其是刑法),

奴颜婢膝的法官,

见风使舵的法学家,

任意摆布的法律程序,

无限制的法律解释,

以及不可预见的司法决定,

共同营造了面目狰狞的纳粹司法。

这位大陆学者很厉害,尤其在这几年还能写这样的文章。

但他也只能骂一骂纳粹。

就像金庸曾把政治批评融合进武侠小说一样。

《笑傲江湖》1967-1969在《明报》连载:“朝阳神教”教主姓“东方”,人人渴求的武功秘籍叫“葵花宝典”(向日),练这个神功要“挥刀自宫”(斩去人性)。

《鹿鼎记》1969-1972在《明报》连载:“神龙教”教主姓“洪”(红),洪教主雄心万丈要统一江湖,和兄弟们一同打江山;到了晚年却娶了年轻妻子,任由她摧残教中老兄弟。

参见论文:《笑傲江湖》的政治諷喻與《明報》的轉型(1962 – 1969)

此乃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艺能“借古讽今”与 “指桑骂槐”,希望读者能看懂,又不能让读者看太懂。追求聪明读者的“会心一笑”。

卡尔维诺

这周跟某位老师汇报我最近读政治刑法史的初步印象,聊起了犯罪和“脱序”(die Devianz) 的区别。

在一个犯罪是常态的社会里,坚持良心似乎才是真正的脱序(偏离社会规范)?

很复杂。因为即便是纳粹政权,嘴上也是光明正确的,他们把犯罪包装成正义来施行,绝不会把犯罪放到台面上定为社会规范。大屠杀Holocaust是在各种规章和流程掩盖下偷偷进行。

那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一个政权,正大光明地把犯罪定为社会规范?

似乎没有,但你可以看看卡尔维诺的《黑羊》。一个诚实人搬家到了人人是贼的国家……

于是我就放下论文去读小说了。

《黑羊》by 卡尔维诺 译者:毛尖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这故事真有趣。

卡尔维诺是意大利人,曾生活在法西斯治下,他曾解释自己年轻时为何热爱写这类寓言:

因为压抑,所以有寓言。当一个人无法明白表达己念时,便寄情于童话。这些极短篇,是一个年轻人在法西斯治下的政治、社会经验的映照。

卡尔维诺

他还说,等时机一到,也就是法西斯政权结束的战后,寓言故事就不再必要,作家可以从事别种创作。

确实如此,卡尔维诺在战后资本主义繁荣中如鱼得水,靠写作赚了很多钱,甚至能给日本威士忌写广告小说😂

卡尔维诺太好读了!但我这周似乎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哦,我还要写斯大林呢……

要不鸽了吧?下周再更新?

(放鸽子这种事情果然有一就有二啊)

(写篇请假条……怎么编故事好呢?)

苏联笑话

以上是玩笑话,其实是因为斯大林时代太难写也太重要了,因此我推翻了原定的细纲,野心勃勃地要写一篇过于宏大的章节。从进度看,下周才可能勉强写完。

(为下周可能的请假提前找好了借口)

说起玩笑,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人曾特别喜欢讲笑话,匿名集体创作了“永不过时的苏联笑话”,其中有一则描写知识分子的处境。

苏联知识分子有五个规则:
1,什么都别去思考;
2,如果你一定要思考,不要说出来;
3,如果你又要思考又要说,那就别写出来;
4,如果你又思考又说还写,那么别签名;
5,如果以上规则你都不遵守,那你就别感到吃惊。

如同寓言、武侠小说,笑话也是对政治高压的冷嘲,笑声解构专制。

我可以先剧透下一章的小标题证明我真的没偷懒:

  • 斯大林,俄罗斯帝国之子

  • 成为独裁者

  • 斯大林经济学

  • 饥荒政治学

  • 无恐怖,不极权

  • 输出革命?缔造帝国!

  • 克林姆林宫里的红色沙皇

  • 共产主义理想为何堕落?

这篇文章可真太难写了,我正在挑战自己写大问题的笔力极限。。

玩笑归玩笑,写作归写作。

希望我能顺利把它完成,我们下周见。

本周推荐

是的,请假条里也有推荐阅读~

我这周写了很多条推,推荐了一些入门书。包括香港史、韩国史、乌克兰史、日本史、德国史、中国史、美国史和美国政治,选摘一条:

史上最全的苏联笑话288条》:这个PDF很全。

《里根讲苏联笑话》:美国总统里根是苏联笑话爱好者。CIA当年搜集了很多苏联笑话(因为这些笑话是苏联民间社会的舆论缩影,能反应苏联官方媒体上看不到的俄国人真正的心声),里根在各种演讲中把这些笑话传播给了全世界😂

卡尔维诺中文站:以后若有机会写意大利史,一定要拿卡尔维诺当主角,这位小说家的人生太有意思了。阮一峰2000年开始运营这个站点,22年过去了。材料搜集得很全。

我本周大把时间花在这个站点上,所以才没顾上好好写稿😂

卡尔维诺:我才不背黑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俄国篇(三):白色俄国

上篇我们一起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俄罗斯灵魂分裂:大战的痛苦煎熬中,沙皇帝国轰然倒地,废墟之上双子诞生:红色俄国和白色俄国。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赞助列宁归国,十月革命颠覆共和,创建红色俄国。俄国共产党组建红军打赢内战,将白色俄国的支持者们彻底赶出苏联领土,开始长达七十年的“共产主义实验”。

作为一个政权的白色俄国被内战消灭,但作为文化和记忆的白色俄国却长存人心,为苏联和后苏联时代留下深远回声。

什么是白俄?

白俄和红俄分别继承了沙俄哪些遗产?

为何1952年降生于苏联列宁格勒市的普京有着“红色身躯”和“白色灵魂”?

何为白俄

白俄(The Whites)并非“白俄罗斯”(Belarus),它也不只是内战中的一个分裂政权。

它代表着与苏联共产主义政权势不两立的俄国传统,它有旧俄国坏的一面,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农民权利和生命的漠视;它同时是人道主义的俄国文学,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它是自由俄罗斯,是十二月党人、社会民主和立宪议会;它是西化的俄罗斯,学习欧洲各国语言,到伦敦、巴黎和柏林去旅行;它是东正教会,是欧洲基督教世界的一员。

旧帝国在革命后一分为二:疆域被红色苏联继承,文化被白色俄国继承。

作为政权的白俄存续期很短。

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创建了红色俄国和红军,不接受红色政权的俄国人聚集到了代表旧帝国和新共和的白色旗帜之下,一场内战在红白阵营之间爆发。为了与布尔什维克们高举的红旗区分,白俄这个名字诞生,反抗军自称“白军”。

白俄政权是一个松散联盟,他们的出身和立场迥异:有克伦斯基这样一直反对沙皇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也有高尔察克这样的帝国军队将领;有土地贵族也有农民;有梦想着重建沙皇体制的君主主义者,也有不认同列宁路线的社会主义者;有支持俄罗斯帝国的沙文主义分子,也有乌克兰分离主义分子。对红色俄国的恐惧和愤怒帮助他们战胜了彼此之间的分歧。

松散的白俄联盟在内战中被托洛茨基领导的红军逐个击败。不管是为自由而战,还是为复旧而战,这些奋斗都归于虚空。在战场上倒下,被契卡枪决,被投入劳改营。

幸运儿逃离,在纽约、巴黎和柏林,在哈尔滨、天津和上海,到处都是白俄流散的身影。世道艰难,不认同列宁主义的俄国人要么选择死亡要么选择离开。

哪些人无法在红色政权下存身?

最开始是皇室、贵族和宗教领袖。二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皇太后玛丽亚·费奥多罗夫纳先逃往基辅,再逃往克里米亚,最后经黑海、地中海和大西洋前往英国。玛丽亚皇后在伦敦活到1928年,十年间一直拒绝相信儿子已死去。

随后是自由派政治家。克伦斯基流亡基辅组建新政府,之后基辅新政府被德国和列宁两面夹击,克伦斯基只能变装出逃。他在巴黎住到 1940 年,纳粹德国闪击法国后又流亡美国,此后执教于斯坦福大学。克伦斯基一直活到 1970 年,成为最后一位谢幕的十月革命当事人。

接下来轮到普通市民。列宁实施严酷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禁绝私营经济。革命那年安·兰德还是一位 12 岁的圣彼得堡少女,父亲的药店被没收,全家人逃往克里米亚躲避战乱,一度濒临饿死,小兰德烧掉自己的日记以防被共产党发现其中的“反动”言论。1920 年她回到圣彼得堡读大学,1926 年侥幸逃出苏联到达纽约。在美国安·兰德写剧本和小说,盛赞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反对大政府,她成为后世美国右翼的精神支柱,茶党与特朗普主义的精神教母。

再后来轮到与共产党意见不合的社会主义者。 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党不断打击政敌以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垄断。1921 年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后,列宁指责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联手鼓动了这场起义,宣布孟什维克非法。孟什维克领导人马尔托夫流亡柏林,两年后郁郁而终。社会革命党领导人切尔诺夫 1920 年就已经逃往柏林长居,1938 年他逃离纳粹德国前往巴黎,1940 年到达纽约,1952 年病逝。

最后连共产党人也未能幸免。1927 年,战无不胜的“红军之父”托洛茨基在党内斗争中输给斯大林,被开除出党,于是他也加入了流亡队伍。托洛茨基 1938 年在墨西哥成立第四国际。1940 年 8 月 20 日酷夏,苏联特工拉蒙·麦卡德将一只冰镐敲入托洛茨基后脑。墨西哥法庭判处麦卡德入狱服刑 20 年,斯大林在莫斯科为这位服刑中的杀手缺席颁发了苏联最高荣誉“列宁勋章”。

十月革命后俄国主旋律是“应润尽润”,剩下跑不掉的俄罗斯农民、工人和市民生活在布尔什维克治下,参与火热的斯大林五年计划,经历 1932 大饥荒、大清洗和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及战后的 1946 大饥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斯大林去世。

白俄文化

并非每一位流亡者都可以被归类为“白俄”。托洛茨基也流亡了,但就是他曾经领导红军战胜高尔察克扼杀了白俄政权。然而所有的流亡者共同构成了一套与苏联竞争的文化和记忆体系:反共,反对苏联大地上那个残酷的共产主义政权是每一位白俄的心声。讲俄语,写俄国文学,继承俄国文化传统,即便离开俄国,也绝不把俄罗斯曾经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留给斯大林。

因此沙皇帝国“光辉而残酷”的双相一分为二:苏联继承了旧帝国核心疆域,借助现代科技和严密的组织把专制统治推到极致;白色俄国则继承了旧帝国的文化遗产,流亡中产生美丽又哀伤的记忆,那是对回不去的故国的思念。

在白俄记忆中,帝国过往残酷的一面渐渐消退,沙皇那沾血的面容逐渐变得温柔起来,尤其是和共产党的新统治对比来看。

每一位坚持讲俄语写俄语的流亡白俄,都在对抗共产主义对俄国的统治。可是流亡者面对的困境是:能坚持多久?残酷的抉择摆在每个白俄家庭面前:保存俄语、俄罗斯文化和生活方式,还是放弃俄语、融入所在的国家和社会?

在画家康定斯基和文学家纳博科夫的案例中,这种困境显得非常具体。

1896 年,30 岁的莫斯科人康定斯基放弃安稳的法学教授生涯,选择追寻“月亮”,前往德国慕尼黑学习绘画。故乡莫斯科是他早期作品的母题。

《骑马的情侣》,1906,布面油画,收藏于慕尼黑伦巴赫美术馆

“在黑色背景之上一系列轻抹浅涂的彩点闪烁如宝石,背景是一个临河城市,圆顶建筑让人联想起古老的莫斯科。一对情侣相拥,骑行穿过极不真实的风景。这件作品是康定斯基对他的城市与莫斯科母亲不朽的爱的追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人康定斯基无法在德国狂热的反俄氛围中存身,他选择返回莫斯科,随后在那里见证十月革命和红色俄国诞生。1921 年康定斯基逃离共产主义。1922 年包豪斯学校给了他教职和身份,就是在包豪斯,康定斯基系统发展了抽象艺术。

《构成VIII》,1923,布面油画,收藏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在《构成VIII》里,所有对现实世界的描摹都消失了,只剩下色彩和几何。

“这件作品中的各种图形互相矛盾且摇摆不定,但又形成一种平衡,这正体现了一种与康定斯基早期作品截然不同的风格。新近作品看上去在精神层面有所突破,因此也少了一些紧张和焦虑的感觉。”

康定斯基决定放弃自己的俄国身份,加入德国国籍。可惜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和平并不持久: 1933 年,一位酷爱 19 世纪写实风景画的艺术落榜生成为德国元首,元首希特勒痛恨现代艺术,将康定斯基定性为“堕落艺术家”,康定斯基只好离开新祖国德国逃往巴黎。1940 纳粹闪击巴黎,康定斯基拒绝再次逃亡,他在困窘中熬到 1944 年底,等来了盟军收复巴黎后才安心去世。

类似的放弃也在文学家纳博科夫身上发生。

纳博科夫出自俄国贵族家庭,爷爷曾担任沙皇帝国的司法部长,父亲是自由宪政民主党的领袖。他童年接受多语言教育,熟悉英语甚于俄语。

图片中是纳博科夫从叔叔那继承来的庄园,十月革命后被共产

十月革命后纳博科夫移居柏林长居,他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使用俄语创作,以接续俄罗斯文学传统,此间他用俄语写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和大量短篇小说。在早期短篇小说《木精灵》里纳博科夫把俄罗斯精神比喻成一位流离失所的“木精灵”

“我到过各种各样的树林,就是找不到能安身的窝,那些树林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又荒凉又寂寞,就是叫人腻味,腻味得提都不愿提它!最后我打定主意:不如像乡巴佬般背上背篓闯江湖去。别了,俄罗斯!”

1937 年纳博科夫逃离纳粹德国前往巴黎定居,1940 年纳粹德国闪击法国,纳博科夫一家登船前往美国。弟弟谢尔盖未能及时逃离,死于集中营。

执教康奈尔大学期间,纳博科夫改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1953 年他先写了《洛丽塔》,后写了《普宁》,主角普宁是一位笨拙古怪的流亡白俄,在美国大学教授俄国文化,梦想着完成一部“俄国文化史”。

1957 年《普宁》出版,纳博科夫在美国文学界崭露头角。

1958 年《洛丽塔》出版,该书引发巨大争议,成为畅销书。纳博科夫因此赚到了大量版税,他选择辞去教职回到欧洲,醉心于自己一生的爱好:研究蝴蝶。

图片:在瑞士捉蝴蝶的晚年纳博科夫

在康定斯基和纳博科夫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白俄融入西方社会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他们是旧帝国西化和自由精神的继承人。俄罗斯文化本就源自西方,俄国文学就是带有一些俄罗斯地方特色的欧洲文学。旧帝国的精英阶层从小接受法语、英语和德语教育,只有淳朴的乡下农民才只讲俄语。

1920 年代诸多白俄在柏林和东欧徘徊,坚持使用俄语,出版俄语杂志,建立政治组织,梦想着坐观苏联内溃崩塌,终有一天大家能回归故土。1927 年后斯大林政权日趋稳固,1933 年纳粹德国在中欧崛起。

苏联没有崩溃,柏林反而待不下去了。白俄们只好再度移民,向西到巴黎,再跨过大西洋去美国。

后不见归途,前却有通路。融入所在国成了白俄移民们很自然的选择。康定斯基选择成为“巴黎人”;纳博科夫成为著名的“美国小说家”;安·兰德成为美国右翼的精神教母;克伦斯基执教于斯坦福大学……

二战后融入西方成为白俄家庭的主流选择,固守俄语和俄罗斯文化反而显得古板,白俄文化似乎注定要消散于历史烟云中了。

然而历史之神喜欢开玩笑,这时它给白俄灵魂找到了新的宿主。

白色灵魂

1953年,斯大林死了。

负责给体制拧发条的老大哥没了,红色正午已过,太阳开始西沉。极权体制松弛,解冻期来到,白俄文化潜回故国,在苏联治下的红色身躯里滋长。

如果一位苏联人对红色政权产生不满,他最高效的反抗武器就是文学,因为文学是连接旧日记忆最好的纽带。毕竟旧帝国曾一分为二:政权被红色苏联继承,文化被白色俄国继承。两者拼合,才是一个完整的俄罗斯心灵。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索尔仁尼琴。他 1962 年发表《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八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苏联官方意识形态 VS 民间异议文学,红白之间的对抗在苏联体制下继续上演。

一个国家有了一位伟大的作家,就像有了第二个政府

索尔仁尼琴

1952 年普京降生于圣彼得堡,此时是斯大林主义盛期,正午烈日容不下一丝阴影。普京的童年期是赫鲁晓夫的解冻和松弛,青年期成长于勃列日涅夫时代。

未来普京将和索尔仁尼琴惺惺相惜。

随着白俄流亡家庭融入了各自所生活的西方社会,流亡白俄所代表的自由西化的俄国精神彻底消散了。这一西化传统最远可追溯到彼得大帝和东正教。俄罗斯帝国200年的历程中通过宗教交流、外语学习、通婚、资本流动、旅行、翻译、文学创作、政党和议会运作,俄国才初步成为欧洲文化家庭中的一员。

看看留在苏联大地上的对抗双方:红色的共产主义是列宁逆练马克思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东方专制特征;白色的索尔仁尼琴一面反共,一面反对西方文明和自由民主。1978年他在哈佛大学发表著名的反西方演说《一个分裂的世界》。

美国人是一群懦夫,几乎没人愿意为了理想去死。

索尔仁尼琴,1978

这篇 1978 年演讲完全可以视为普京俄国的先声,也难怪未来索尔仁尼琴会不断为普京献上祝福。

他们所拥有的帝国记忆是“斯拉夫生活方式”,是沙皇帝国残酷和辉煌的扩张,是东正教有别于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独特性。

他们反对苏联共产主义,因为无神论的红色共产玷污了俄罗斯纯洁的文化;他们又反对西方,因为西方“道德败坏勇气衰退”,只有俄国人的斯拉夫精神纯洁高贵。

俄国文学家和俄国政治家都梦想着在苏联废墟上重建“俄罗斯帝国”,让俄罗斯再次伟大,让21世纪重回19世纪。

难道所有俄国人都忘记了俄国文化的西方根源?1712 年彼得大帝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是要让帝国“更西方”;1815 帝国骑兵踏进巴黎,俄国军人们却跳下马亲吻养育了启蒙精神的法国土地;帝国贵族讲法语、英语和德语;是法国投资催化了俄罗斯帝国晚期的资本主义勃发……

不,也许有很多人记得,只是他们早已离开俄国归化为西方公民;他们选择脱离俄国成为独立国家(芬兰、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乌克兰……)

还留在俄国大地上的是政客、寡头、皇俄,他们裹挟着贫贱不能移的俄国平民百姓。1917 二月革命百年过去了,俄国仍在侵略邻国,国内依然未能建立民主善治的现代政治。

这才是俄国的百年悲剧。

图片:普京和索尔仁尼琴。出自文章:如果索尔仁尼琴还活着,他会支持普京的乌克兰战争吗?

下周 本周预告

不好意思拖更到了周一,抱歉……本周五我会继续更新下一章。

过去三章我们已经看完了俄罗斯帝国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红色俄国与白色俄国的历程,下一章聚焦斯大林时代——极权主义的光明至极和恐怖至极。

本周推荐

文学

阿特拉斯耸耸肩》:安·兰德代表作,我不认同所以不多说,请读者自行评价;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其中收录了多篇纳博科夫柏林时期创作的俄语短篇小说,生涩但有趣;

普宁》:纳博科夫巅峰时期的作品,我这篇小小的文章也献给“普宁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念小学时很喜欢读这本小说,主要是喜欢冬妮娅,请注意这是苏联的宣传小说,但读一读可以让你了解苏联官方视角里的红白内战;

艺术

康定斯基》:出自 Basic Art 系列。TASCHEN 出版社这一系列有200余本,每本书都是介绍一位艺术家,由专业人士撰写,图文并茂十分好读;

历史

倒转红轮》:金雁教授研究俄国知识分子的大作,金雁教授和秦晖先生夫妻二人都是历史学家,金雁教授专注俄国东欧史,公开演讲发言非常谨慎,

切尔诺夫的革命生涯》:一篇写于 1988 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作者当时就读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名叫Alexander Trapeznik,从姓氏看显然是位白俄后裔。他后来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念了博士,目前在新西兰 Otago 大学教授现代史;

短命的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英才辈出,每个人都有一生的故事可以讲。利沃夫大公、农业部长切尔诺夫、战争部长克伦斯基……

这篇硕士论文也展示了历史学的魅力所在:1988 年一位白俄后裔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书写俄国左翼革命家切尔诺夫的一生功过,而我们这些学历史的后辈又将在哪里,书写哪些人的一生功过?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俄国篇(二):从二月革命到俄国内战

周五好呀。上周我们共同见证了普京的降生,并回顾了圣彼得堡和俄罗斯帝国的历史,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周我们继续讲述俄国的历史,从一战到二月革命,从十月革命到内战,死亡如不散的幽灵,徘徊在这片土地。近千万俄国人死于这一时期,一切悲剧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开始。白色俄国和红色俄国依次登场,普京在红色政权下诞生,却有着白色俄国的灵魂。

本篇的主角是列宁和红色俄国,白色俄国的故事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展开。

(这份邮件很长,可能被邮箱缩略,请点击到网页阅读,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和平之死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

它宣告了十九世纪长和平一去不复返。

它埋葬了四个帝国;

它夺去了一千五百万人的生命,导致两千五百万人伤残,欧洲一代年轻人葬身旷野;

交战各国花掉一千七百五十亿美金,造成经济崩溃,食物短缺;

它给社会带来精神创伤,无数家庭失去了儿子、丈夫和父亲;

它还毒害了人类的感情:老兵们患上“炮弹恐惧症”难以回归正常生活,法国1921年离婚对数比战前 1913 年暴涨一倍,离婚潮持续多年。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只是个偶然。

2014 年一战爆发百年之际,两份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先后出版:英国学者克拉克《梦游者》和德国学者荣·纽恩哈德《潘多拉的盒子》。两位顶级历史学家不约而同得出相似结论:虽然存在一系列前置问题,但欧洲几个大国并非主动,而是像“梦游”或者“不小心打开魔盒”一样走进了这场噩梦。中间有太多环节可以随时停止,可人类的命运如此可悲。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枪声响起,“七月危机”爆发,一个月后欧洲走向大战。

7 月 30 日俄国宣布总动员。

8 月 1 日德国对俄国宣战,一战爆发。

在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中,俄国人终于把帝国首都的名字从日耳曼风味的“圣彼得堡”更名为更俄国的“彼得格勒”。

如同所有参战方一样,俄罗斯也指望速战速决:和英法一起包夹德国,迅速击败中欧列强。然而战争一旦开始却无法停止。

俄国是这场战争中付出最高昂代价的一方:阵亡两百余万,伤残四百九十万人。作为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贫穷帝国主义”无法保证基本后勤:淳朴农民甚至从来没摸过步枪就被送往前线,来为“沙皇父亲”尽忠,他们对战争一无所知,也不知为何而战。这样的士兵绝不会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一旦战况不妙,他们会立刻投降,因为在德国战俘营里也许可以吃得更饱一些。1916年我们反复看到:数以十万计的俄国士兵批量投降,争当战俘。

前线士气低迷,小道消息在俄国腹地广泛流传,人民升起强烈的和平渴望,沙皇却不能满足。俄国人热衷传播宫廷秽闻,比如“妖僧拉斯普京”如何操控沙皇和皇后。大城市里的工人本就不信任沙皇,现在更是怨声载道,因为他们会被送到前线打仗。

大公格里奥尔·利沃夫等人一直努力协调,试图安抚国内暴动的情绪,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这些努力变得徒劳。1916年冬季各大城市的反战游行开始变得政治化,要求沙皇下台。

帝国之死

1917 年 2 月,圣彼得堡士兵拒绝向示威群众开枪,与民众站在一起。杜马的议员们拒绝接受 2 月 26 日沙皇解散议会的通告。当人民和贵族都起来造反时,将军们也放弃了忠诚。

3月17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国君主制走到尽头。这便是俄国“二月革命”。(俄国使用儒略历,儒略历 2 月 23 日,所以叫“二月革命”。本文使用的日期均为公历日期)

政治光谱复杂的“俄罗斯共和国”诞生,它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权,如昙花一现般仅存续了八个月。

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决定继续与德国作战。此时美国已临近对德宣战,美国步兵即将涌入欧洲战场压倒德国,协约国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俄国如果背弃盟约单独和德国议和,将会同时面对德国的苛刻条件和协约国盟友的惩罚。临时政府认为:只有击败德国才能最大程度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可是另外一部分俄国人却不这么想。此时列宁等激进的共产主义者仍远在瑞士流亡。他们辗转欧洲大陆,为俄国革命忧思难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俄国不具备走向革命的条件。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只有资本主义大发达和无产阶级占多数的社会,经过一小段无产阶段专政时期才能到达共产主义。而俄国作为贫穷帝国主义连资本主义阶段都还在摸索之中,何来共产主义?

面对普遍的怀疑,列宁却逐渐发展出一套“逆向马克思”的革命观:

是的,我们俄国条件不成熟,资本主义不发达,城市工人不够多。但我们能不能这样:先建立一个先锋队,领导少数工人对大多数俄国人进行无产阶级专制,然后认真发展经济,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再培养出庞大的工人阶级?这不比苦等俄国在沙皇统治下资本主义慢慢发展起来,要更高效吗?难道我们共产党人搞经济,效率还赶不上沙皇这种落后的封建资本主义吗?

从马恩到列宁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一次重大进化,它让共产主义从法国大革命的欧洲传统中脱出,融合了强烈的俄国色彩,成为能够适用于经济落后国家的新型革命思想。当时除了列宁的追随者无人意识到这条新思路的可行性。住在瑞士的列宁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俄国。1917年3月转机突然来临,就像他后来总结的那样: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十年无事发生,有时一年就是十年。

俄国发生二月革命的消息传到瑞士,列宁和同伴们彻夜欢庆,可是如何回国参与革命,领导革命呢?答案落在德国人身上。

列宁迅速制定了一份计划,通过中间人转交给德国政府以寻求支持,并承诺未来回国后会领导俄国和德国实现和平。“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换得革命成功,当然可以与德皇做个交易。在列宁的国际主义革命世界观里,未来欧洲大陆上都是红色兄弟政权,德皇亦将步沙皇后尘走入历史,现在权且利用一下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德国最权威的杂志《明镜周刊》2007年第 50 期封面文章:《被收买的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如何资助列宁的十月革命》。普京德语流利,这期杂志他可能是读过的。

威廉二世当时正在密切观察俄国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了,新的俄罗斯共和国还要继续对德作战。德皇敏锐地意识到这批找上门的俄国共产党人的价值。

威廉二世的特使进入瑞士找到列宁,带来德皇的慷慨赞助。由德国特工陪同,列宁团队32 人搭乘火车由南至北穿越德国,再乘坐渡轮到达瑞典,通过斯堪的纳维亚大地,辗转回到二月革命后的俄罗斯。4 月 16 日,列宁走下火车,这位资深革命家得到了群众热烈欢迎。

列宁回国后,迅速取得了革命激进派——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权,他敏锐洞察到部分人民和激进工人们的政治需求,提出了两大口号:

“结束战争!” “一切权力归苏维埃!”

随后俄国国内事实上形成两个并立政权:共和国的临时政府和工人运动的苏维埃,双方政策对立:克伦斯基继续战争,列宁要求和平。

临时政府的对德战争不断失败,苏维埃在国内发动的罢工此起彼伏(德皇的资金起到了关键作用),8月底开始,苏维埃不断发起小型政变,夺取地方政府。

领导苏维埃的不只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它全称“俄国社会主义工党”,党内存在两大派别:

  • 马尔托夫领导的孟什维克派

  •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派

孟什维克在党内占多数,布尔什维克占少数(与他们的俄文名字正好相反),他们之间的最核心分歧是要民主,还是要专制?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要求跟其它欧洲社会民主党一样走社会民主道路,以“第二国际”为建党原则:

一切愿意入党的人都可以入党,作为民主的大众政党,不需要对党员进行组织管理,在党内发扬民主不搞集中。

而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派坚持“先锋队”理论,建立紧密的革命团队,用严格的党内纪律进行集中,以控制工人运动,实现对俄国大众的“无产阶级专制”。

共和之死

1917 年 11 月 07 日(儒略历 10 月 25 日),托洛茨基指挥激进派布尔什维克的武装力量“赤卫队”发起政变,“正巧”当时亲布尔什维克的水兵舰艇停驻彼得格勒,莫斯科因为科伦斯基的错误判断出现防守空虚。

革命迅速成功,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无法做出有效抵抗,11 月 7 日晚 9 点 45 分阿芙乐尔巡洋舰对临时政府驻地冬宫放出空炮,11 月 8 日凌晨 2 点,坚守冬宫的 3000 名自由派市民放弃抵抗,赤卫队占领冬宫,布尔什维克成功夺权。

克伦斯基当日逃走,俄罗斯共和国夭折。

布尔什维克在 11 月 07 日上午 10 时革命刚开始就发布了《告俄国人民书》宣告革命胜利。这次军事政变后来史称“十月革命”。

告俄国人民书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业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立即提出民主的和约,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工人监督生产,成立苏维埃政府,人民为之奋斗的这一切事业都有了保证。
工人、士兵、农民的革命万岁!
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
1917 年 10 月 25 日上午 10 时(备注:儒略历)

如何评价这场革命?

马恩均已不在世,所以他们的评价无人可知。“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导师、马恩的老朋友、俄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出版人和翻译者普列汉诺夫,两天后对十月革命做出如下评价:

普列汉诺夫给彼得格勒工人的公开信》:

我要坦率地对你们说,这些事变让我痛心!

我国工人阶级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利益还远不能把全部政权夺到自己手中来。把这样的政权强加给它,就意味着把它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的道路,这样的灾难同时也会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
在我国居民中无产阶级不是占多数,而是占少数。然而只有当它占多数时,它才能成功地实行专政。

后续:普列汉诺夫逃离他学生们创建的新政权,第二年在芬兰因结核病逝)

俄国革命的主要资助人和鼓吹者高尔基当时在报纸上发表直言抗议:

盲目的幻想家们和鲁莽的冒险家们正跻身“社会革命”。事实上,是走上了无政府之路,是毁灭无产阶级的革命。沿着这条路,我认为列宁和他的助手们可能犯一切的罪恶。

列宁目前拥有多数工人的支持,但我深信劳动阶级将马上睁开眼睛,看到要兑现列宁所许的诺言的不可能性,和他疯狂的程度。

工人必须了解,世上是没有奇迹的。他们将会面临饥饿,工业、运输解体,长期流血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对反对派的大屠杀和大黑暗。

(后续:高尔基持续反对列宁,1921 年流亡柏林。1927 年高尔基返回苏联,得到最高礼遇,接受斯大林授予的“列宁勋章”。1934 年高尔基出任苏联首任作协主席,鼓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1936年死于大清洗

民主之死

十月革命成功后,如何组织新的政府?

布尔什维克赤卫队只是推翻了俄罗斯共和国,它将如何和其它工人组织和政党合作?它将如何对待自由派市民?它会建立什么样的政权?

列宁的答案是民主!继续进行立宪会议民主选举,相信人民一定知道哪个政党最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和呼声。列宁对选举结果充满信心,选举前列宁曾信心满满:

如果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选举中失败,布尔什维克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列宁

1917 年 11 月 25 日,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进行了一场相对民主、公开、透明、公正的选举。俄国土地广阔生民众多,随着不断进行的计票列宁逐渐意识到大事不妙:

脱胎于克伦斯基政府,维克多·切尔诺夫领导的社会革命党获得压倒性胜利,他们的土地改革口号获得了农村选民的普遍支持。而布尔什维克“面包、和平和苏维埃”口号仅在城市获得有限支持。而苏联是个城市化不足,工人少而农民多的国家。

这意味着如果接受选举结果,布尔什维克将失去执政权,这可是十月革命武力夺取来的权力。

列宁开始发表文绉绉的文章来质疑这场选举的意义。比如 1917 年 12 月 26 日,列宁在《真理报》发表了《关于立宪会议的提纲》,该文章称苏维埃才是更高级的民主,立宪会议不够高级,这种普通的资产阶级民主是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背叛:

“从1917年革命一开始,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在提出召集立宪会议的要求的同时,就多次着重指出,苏维埃共和国是比通常那种有立宪会议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更高的民主制形式。

任何直接或间接地从正式的法律的角度、在普通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框架内考虑立宪会议的问题,无视阶级斗争和内战,都是对无产阶级事业的背叛,都采取了资产阶级的立场。”

1918 年 1 月 5 日,彼得格勒发生支持立宪会议的民众示威,布尔什维克武装对人群开枪。顶着布尔什维克的压力和抵制,选举产生的立宪会议在塔夫利宫坚持 13 个小时后被强制解散。此后民选议员们要么流亡要么被杀。

俄国大地上最后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选举”就此落幕,掌握了军队的苏维埃彻底掌握了政权,开始了实行更高级的“苏维埃民主”。这种民主如何运作?

由伟大革命导师和它的小团体领导党,由党这个“先锋队”领导工人,由少数工人阶级实行对所有俄国人的“专政”。

布尔什维克的专制已暴露无疑,所有民主和平的希望都已幻灭。反抗的烽火在俄国大地上燃烧,内战正式爆发。

残酷的内战锻造出一个冷酷无情的共产主义体制。

除共产党外,其它政党活动逐步遭到禁止。各派人士要么内战中被杀,要么流亡海外。1921 年孟什维克派成为非法组织。马尔托夫流亡柏林,两年后在德国病逝。

沙皇之死

1918年3月,列宁决定将这个国家的首都从圣彼得堡搬回莫斯科。

此时距离彼得大帝把首都从莫斯科搬迁到圣彼得堡,两百零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彼得大帝把首都搬到海边,离欧洲近一些,离西方更近一些。

而列宁领导的红色俄国,决定在内战之中离海洋远一些,离西方再远一些。政权从冬宫搬到克林姆林宫,此后历任苏联领导人在高高耸立的红墙之后发号施令,统治这个国家。

视频:今日莫斯科

为避免沙皇成为反抗军的旗帜,莫斯科下令杀害末代沙皇全家。1918 年 7 月 16 日夜,未经审判,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死于叶卡捷琳堡 Ipatiev House 地下室里。

末代沙皇全家福:

杀人现场,墙壁被掘起以取出子弹:

1905 年沙皇卫队曾在冬宫前广场对圣彼得堡人民开枪,制造血腥星期日惨案。沙皇尼古拉二世之死,也许足以告慰 400 位圣彼得堡人的亡魂。可是奥尔加、塔季扬娜、玛丽亚、阿娜斯塔西亚和阿列克斯何罪之有?他们做了什么,要接受这样残酷的命运?

一个政权可以肆无忌惮地杀害孩童,那它必然会批量杀害更多人。

一个月后列宁逃过第二次暗杀。契卡和肃反的威名开始流传,配合战时共产主义和粮食征集制,死亡像一场流行病一样在红色俄国大地上蔓延开来。

人民之死

1918年,克林姆林宫里的列宁团队开始兑现他们的革命承诺。

对德和平,对内战争,此为新政权的两根支柱。

与德国和谈退出一战,可以让列宁和托洛茨基放心地进行内战。1918 年 3 月 3 日,列宁压制了包括托洛茨基在内的所有反对声音,力排众议通过了对德和约。

布列斯特合约中俄国做出如下牺牲:

  • 政治承诺:承认了芬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并与新生的乌克兰缔约。

  • 国土:割让 126.7 万平方公里领土

  • 人口:其上居住着 6200 万人,相当于红色俄国 34% 的人口

  • 产业:煤铁损失 70%,工业损失 50%,农业 33%

这场巨大的牺牲被后世证明是高明的让步策略,1918 年底德国也无法继续战争,德皇退位。德俄双方重新签订公平的拉帕诺条约,魏玛共和国交还了几乎所有布列斯特条约所得。

除了在波兰人那里碰到一场维斯瓦河的奇迹之外(斯大林对波兰奇迹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红军无往不胜,因为沙皇俄国落幕分裂而去的东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新生共和国又被俄国共产党以战争和输出革命的方式颠覆。

1919 年 3 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仍在内战中的俄国已经开始着手对全世界输出革命。

1922 年 12 月 29 日,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代表团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的全俄罗斯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批准了《苏联成立条约》和《苏联成立宣言》。苏联宣告成立,强大稳固的红色政权诞生。

为了支持这场战争,1918-1921 列宁团队实施了严酷的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八条

  • 颁布粮食收集制法令,强制征收农民除维持底线生存量之外的所有粮食;

  • 实行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

  • 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

  • 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

  • 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罢工者即行枪决;

  • 全国实施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

  • 私有企业非法;

  • 铁路控制军事化。

有多少俄国人因此死亡至今仍存争议,历史研究估算从四百万到一千万不等。红色俄国开幕三年,莫斯科人口减少50%,圣彼得堡人口减少75%。市民躲往乡下去寻找食物,市民和农民在默默无声中死去。

内战留下满目苍夷,战时共产主义制造大饥荒。

面对大饥荒,连最支持革命的士兵都已忍无可忍。1921年再次发起了革命,斯捷潘·彼得里琴科领导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参与者均为平民、工人和水手。

红军镇压了这次人民起义,然而战时共产主义路线也到了变更的关头。列宁“幡然醒悟”,对经济政策进行 180 度掉头,“新经济政策”登场。

列宁之死

在新经济政策下,私有制经济得到了部分恢复,市场重现活力,劫后余生的农民从生存线边缘挣扎了回来。

1924 年列宁去世,为苏联奉献了一生的“革命导师”生前所观看的最后影像是一部美国福特工厂流水线的纪录片。

建立工业化强国,这是他的梦想之一;另一个梦想是通过输出革命来颠覆各国的民主和专制政权,染红整个地球。这两大梦想只能交由后辈们来完成。

第一代的革命者死去后,崛起的第二代往往是党的组织干部,因为在稳定的新政权中,政治重心已经从战争转移到对内统治。

对于任何政权来说,精密高效的统治都需要庞大官僚体系和兢兢业业的统治者。独裁者是一份高强度工作。作为整个系统的塔尖,他负责给这套体系不断拧紧发条。而斯大林正是为此而生。

1921 年斯大林成为苏共总书记时,这个职位并不被看重,听起来仅仅是一位官僚头目,而不是大权在握之人。掌握红军的托洛茨基,掌握契卡的捷尔任斯基看起来都更有权势。随着时间推移,斯大林所掌握的党务官僚系统的威力才逐渐暴露。

列宁已病入膏肓,为了限制斯大林,列宁在最后三年不得不更信重托洛茨基等人。在《最后遗嘱——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列宁曾提出最后警告:

“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列宁,1922《遗嘱》

列宁逝世五天后,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议案,将彼得格勒这座俄罗斯帝国之城,更名为“列宁格勒”。

这次更名为斯大林时代揭开序幕,更大风雨就在不远处。

下周预告

下周文章聚焦红色俄国的反面“白色俄国”:作为一个政权的白俄昙花一现,它被十月革命颠覆,被内战扼杀。然而作为文化和记忆,白色俄国却生生不息,影响延续至今,它住在康定斯基的画里,纳博科夫的小说里,也住在普京的心里。

敬请期待,我们下周见。

本周推荐

死亡赋格:保罗·策兰诗精选》,一部以“死亡”为主题的诗集

认识马克思主义

秦晖:我看马克思》:六场精彩纷呈的讲座,YouTube 和 Spotify 均有。秦晖教授这么大岁数还在积极拥抱新媒体,敦敦教诲后辈,堪为历史学家中的楷模;

卡尔·马克思,一个十九世纪的人》:这本传记居然有中译本。奇迹一桩,不容错过;

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马克思主义者们建立的在线文库,感谢你们辛勤的工作。社会民主和共产主义是一对孪生子,它们都是十九世纪马恩思想和工人运动的精神传人,恩格斯甚至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创始团队一员。社民 VS 共党,相爱相杀一百年,恩怨情仇同根生,谁才是马克思正宗传人?

认识苏联

闻一《俄罗斯通史》 :简中最好的一本俄国史,闻一先生在前言里不断暗示读者“我已经尽力了,但我不能说出所有的事实”,因此如果具备英语阅读能力,还是要读英文书;

Robert Service: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Russia 牛津大学的罗伯特·谢伟思文风端正(稍有学究气),一本上佳的俄国现代史入门读物;

Robert Service: 《斯大林传》简中译本,跟 Kotkin 的《斯大林:权力的悖论》撞题。墙内网友若是买不到《权力的悖论》,那也可以先读谢伟思这本;

梅里杜爾:1917 列宁在火车上,貓頭鷹 2019

理解一战

贝克知识丛书: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页的小册子讲完一战全过程,顶级文献综述,贝克知识丛书是德语里的“牛津通识读本”;

克拉克《梦游者》:一部杰作,可惜简中译本有待重译,建议读英文版,克拉克的英文写得流畅雅致;

明克勒《大战》:描述一战全过程的新经典,德文版备受好评,豆瓣网友们说翻译得很好。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学业进步,自由幸福!

喜欢这个专栏请推荐给家人朋友订阅~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俄国篇(一):沙皇俄国

大家好,周五到来了~

这篇开端献给 20 世纪俄国。

现在我把它呈到亲爱的 2000 位读者面前,希望没有辜负你们的期待。

《欧洲命运组曲》第一个乐章🎼《恐惧》的第一个乐段🎵是一场诞生,让我们一起来圣彼得堡见证。

如果你还没看过系列的总纲,这里请:欧洲命运组曲:德俄冷战七十年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20世纪俄国千头万绪,这第一乐章该如何奏响?

俄罗斯,俄罗斯,俄罗斯。

如此神秘,如此复杂。

它令人目眩神迷,令人如临深渊。它激发崇拜,引起敌视。有人爱恋它,有人同情它。朋友歌颂它,敌人贬损它。

整个二十世纪曾有五个俄罗斯轮番登场,每一个俄罗斯都带着丰富、冲突、扭曲的特质。这五个俄国分别是:

沙皇俄国 美丽又残酷

红色俄国 光明至极 恐怖至极

白色俄国 美丽与哀愁

民主俄国 崭新却陈腐

普京俄国 黯淡又阴鸷

1952,普京在历史的关键节点诞生。这位被选中之人背负着三个俄国的历史、情感和沉重的遗产,去见证了、参与了、创造了第四和第五俄国。现在他已 70 岁,正走向自己命运的终点。

是时候讲讲他,讲讲俄国这百年故事了。

普京降生

1952 年普京降生在圣彼得堡的一户红色工人家庭。

他是这个家庭中的第三子。这户人家的第一个孩子早夭;第二个孩子也不幸遇难: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曾被德军长期围困,城中出现严重食物短缺,二子因此饿死。

普京的父亲,弗拉基米尔·斯皮利顿诺维奇·普京是一名士兵,在 1942 年与德军的战斗中受伤;普京的母亲玛丽亚·伊凡诺夫娜·普京娜是一名普通工人,她来自特维尔市,1941年也就是在特维尔市,纳粹德国占领军杀害了普京的外婆。

这是那岁月每个苏联家庭都可能会遭遇的命运,纳粹德国从西方而来,死亡也随着而来。普通的生活,普通的受难,普通的死亡,一户普通的俄国人家。

唯一的不平凡之处可能在这里:时隔十年这对父母又得到了一个孩子。1952,这一年普京父母已经 41 岁,上帝却恩典了他们第三个儿子。一位独子。

中年得子的老普京,给这襁褓中的婴孩戴上了一个斯拉夫名字:“弗拉基米尔”。这是很普通的俄国名字,它很流行,历史上曾被各种伟大人物使用,比如多位“基辅大公”,再比如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再比如未来坐在基辅城中鏖战俄国的那位乌克兰人: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

弗拉基米尔Володимѣръ是当之无愧的帝王之名,它内涵“权力”、“声望”、“荣耀”,指称“世界统治者”“光辉的统治”。

而普京降生的这座城市,叫“圣彼得堡”,也是一座俄罗斯帝王之城。

这座开国沙皇彼得大帝兴建的城市,曾是沙皇俄国200年的首都。此时早已经被苏共更名为列宁格勒。从“圣彼得堡”,到“彼得格勒”,再到“列宁格勒”,它的每一次更名,都见证了俄国跌宕起伏的权力更替。

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是一座壮丽的俄罗斯帝国之城,它与沙皇俄国相伴诞生,也相继消亡。

Paul Graham 在《市井雄心》中曾提出:

每个城市都向它的居民发出自己的声音。纽约不断告诉你:你需要赚更多的钱;波士顿告诉你:你应当更聪明;硅谷的声音说:你要有雄心。

而圣彼得堡在普京的摇篮边哼唱的无名曲调,大概是:帝国,帝国,伟大的俄罗斯屹立不倒。

这座海港城市位于涅瓦河汇入芬兰湾的入海口,由首任沙皇、俄罗斯帝国的缔造者彼得大帝于 1703 年兴建。彼得建造这座城池,就是为了把帝国的中心搬离深藏内陆的莫斯科,向欧洲靠拢,向海洋前进,“让俄国更西方”。

击败了瑞典军队之后,他才放心迁都。因此从 1712 年开始,直至 1918 年十月革命,两百年间圣彼得堡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

帝国历史进程中所有的关键剧目都曾在此上演。圣彼得堡就是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就是圣彼得堡。诗人们爱恋这座华丽而深沉的城市:

青铜骑士(节选)
普希金
查良铮(穆旦) 译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我爱你铁栏杆的花纹,
你沉思的没有月光的夜晚,
那透明而又闪耀的幽暗。
常常,我独自坐在屋子里,
不用点灯,写作或读书,
我清楚地看见条条街路
在静静地安睡。我看见
海军部的塔尖多么明亮。
在金光灿烂的天空,当黑夜
还来不及把帐幕拉上,
曙光却已一线接着一线,
让黑夜只停留半个钟点。

诗人普希金赞美这座城市,却出于俄罗斯人的文化自信,不喜欢它的日耳曼名字“圣彼得堡 Saint Petersburg”。

你听听这哪里像是一座俄国城市?叫这种名字的城市难道不应该坐落在西欧的北海海边吗?像德国的汉堡、荷兰的米德尔堡。据说这名字是彼得大帝伪装成工人混进荷兰造船厂偷学工艺时突发灵感想出来的。倒也难怪。

于是普希金在这首俄罗斯民族史诗《青铜骑士》中给它起了一个斯拉夫小名,叫“彼得格勒”,此后这小名风靡全俄,俄国人交口相传,终于不用再叫拗口的西欧名字了。

可是沙皇们不在乎,官方名字从不改变。

就像他们也不在乎自己的“日耳曼风味”名字一样:彼得、亚历山大、尼古拉。这些都是日耳曼常用名,没办法,沙皇的“母亲”们都是德国人,迎娶一位德意志公主是这里的优良传统。甚至女性也可以成为女沙皇,就像来自德意志安哈尔特的叶卡捷琳娜大帝。

沙皇们没人叫弗拉基米尔,那是乌克兰人和高加索人更喜欢的名字。

沙皇和贵族们更喜欢讲德语、法语和英语,唯独没那么喜爱俄语。最极端的例子是彼得三世,他本人甚至完全不会俄语。按照今天的欧洲语言参考框架,这位俄国沙皇连俄语A1考试都通不过。

光辉又残酷

虽然有着德意志名字且不太擅长俄语,可是住在圣彼得堡冬宫中的帝国君主——彼得大帝之后的历任沙皇,却是以标准的“俄罗斯方式”来治理庞大疆域上的子民,它的突出特点是既开明又残酷。

开明到只要你安心听话,认真参与建设俄罗斯帝国主义,不管你是生存线上挣扎的农奴/农民,城市里的小商人小知识分子,文豪、艺术家或大学里的教授,各地的地主贵族,新兴的资本家,工厂里挣着血汗钱的工人,你都拥有自己有限的自由,保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你都可以活下去,信仰上帝或者真主,讲你喜欢的语言,可以关起门为沙皇祈祷,也可以关起门来诅咒沙皇。

而且你还可以分享伟大帝国的荣耀,不管去到哪里,你都是光荣的俄罗斯帝国子民。帝国晚期,俄罗斯大地上生命旺盛繁衍,人口增长迅速。法国资本疯狂涌入,现代工业正在勃发,科学昌盛,文学绘画芭蕾交响乐,人文艺术发达。

图源:@盐铁,1800-1916年俄国人口从3554万到1.8亿

必要时刻,沙皇也会主动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斯托雷平改革……1905 失败的革命后,部分体制外精英也可以坐在杜马(俄国议会)里参与一下国政。

俄国人最好乖乖等着沙皇给,人民不许开口要改革。

只要你敢公开反抗,包括在精神上反抗——研究哲学,写作反动小说;你必将接受“沙皇爸爸”的铁拳镇压,无人幸免。轻则发配到西伯利亚的苦寒边地,重则付出生命,当然也可以背井离乡去欧洲流亡,像巴枯宁和列宁那样。

沙皇从不忌惮对人民开枪,他们高效镇压俄国各阶层的每一次反抗。冬宫前的广场上曾血流成河(血腥星期日)。

它造就了顺服的农民,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精神分裂的俄国知识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和《白夜》),也高效率地给帝国制造越来越暴烈的反抗者。帝国末年,“灰色牲口”排着队列走向东欧前线;而在西伯利亚大监狱里,斯大林这样的“反动分子”正在茁壮成长。

帝国的疆域飞速扩张。考特金在《权力的悖论》开篇写道:

“从伊凡雷帝时代以来的四百多年里,俄罗斯平均每年扩张50平方英里。这个国家填补了一个由两大洋和三片海组成的巨大口袋:太平洋和北极;波罗的海、黑海和里海。俄罗斯的海岸线比任何其它国家都长,俄罗斯的舰队将停泊在喀琅施塔得、塞瓦斯托波尔和(最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它的森林将俄罗斯与欧洲连在一起,它的草原有4000英里宽,将俄罗斯和亚洲连在一起。”

(符拉迪沃斯托克,俄文名意味“征服东方”,中国人叫这座城市海参崴)

除了北面的北冰洋和头顶的天空,向东,向西,向南,向东南,向西南,帝国疆域向所有可能的方向扩张。帝国的屋顶之下容存越来越复杂的民族构成(ethnic groups),波兰人、乌克兰人、鞑靼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 只有沙皇的仁爱和铁拳、再辅以帝国的荣耀能把他们凝成一体。

很遗憾,偶尔帝国会碰到欧洲的挑战者和它们的盟友。他们居然试图阻挡俄军前进的方向:讨厌的欧洲人。哦,还有讨厌的亚洲人:清帝国在中央欧亚和雅克萨曾阻挡俄国前进,日本在 1905 年的满洲也做到了。

当痛骂欧洲和亚洲的时候,俄国贵族们都成了“俄国人”,拥有高贵的“俄国精神”,“我们俄国,既不是欧洲也不是亚洲”。但若有机会西进,他们也从来不拿自己当欧洲大陆的外人。毕竟他们本来也不是外人。

叶卡捷琳娜大帝本人就来自德意志安哈尔特,她带来了大量的德裔移民;

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俄军铁骑踏进巴黎,贵族指挥官们却跳下马亲吻巴黎的土地,因为这里是启蒙和革命的来源。

尼古拉一世致力于捍卫维也纳秩序下欧洲各皇朝的君主统治,对抗 1848 欧洲各国的革命风潮,获得雅号“欧洲宪兵”。这位沙皇还和英法对抗,在克里米亚下大棋, 输了战争,“中风”而死。

法国人塔列朗恶毒地吐槽:

“你们(俄国人)应该给沙皇的死想一个新理由了,老是中风,实在太无聊了。”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做储君时曾游历欧洲,他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初恋。女王的日记里写道:

“在 6 点 40 分左右,我见到了皇储,他在我的窗前行礼,我们在圣乔治大厅用餐,皇储挽着我进入大厅,我真的爱上了皇储,他是那么亲切友好的一位年轻人,我们一起跳舞,一起大笑,一起分享快乐时光,我以前从未如此快乐过,我于 2 点半上床睡着,但兴奋得直到5点才睡着。”

当然当然,他们并没有在一起,英国议会和沙皇爸爸联手扼杀了这场爱情,毕竟当时英国和俄国还是对立状态,并非后来的盟友关系。

维多利亚又写道:

“皇储紧握着我的手,他的手是那么温暖,他看起来很苍白,他说他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日子,我吻了他的脸,他也十分深情的吻了我。与这位深情可爱的年轻人的分离使我感到非常悲伤,我是真的爱他。”

不久后,维多利亚女王与表哥,来自德意志萨克森的阿尔伯特结婚。而亚历山大则按照家庭传统,娶了德意志黑森大公的幼女马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妮·奥古斯特·索菲·玛丽公主。

时光飞逝,1901年维多利亚——这位“欧洲诸皇室的老祖母”病逝,孝顺的长外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守在床前,伴随外婆度过了最后时光。亚历山大二世的孙子,当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在侧。维多利亚的葬礼上,来自欧洲各国的表兄弟们齐聚一堂: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诡异,仅仅 14 年之后,这些兄弟们率领各自统治的帝国开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有人丢了皇冠;有人不仅丢了皇冠,还丢了全家性命。

时间来到 1914,俄罗斯帝国和圣彼得堡这座城市的命运都迎来转折。帝国之城失去了它的日耳曼名字,而俄罗斯帝国也将快速消亡于历史烟云之中。

下周预告

下一周我们继续讲述俄国的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红白俄国的诞生,我们一起观看一战导致的俄罗斯灵魂分裂。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红白内战,帝国的两个孪生子由此诞生:白色俄国和红色俄国,分别继承了旧帝国美丽和残酷双相中的其中一面,并且把它们各自推向极致。落败和流散的白色俄国美丽又哀愁,成功夺权和持续统治的红色俄国光明至极也恐怖至今。

我将继续使用多媒体复杂文本(史料原档图片、当年的报纸、历史人物发言原文、音乐、绘画、小说、诗歌、Tweets、Instagram图片和和YouTube视频)来让大家触摸历史,看见历史,感受历史,以达到对历史“真正的理解”,而不是只学到“历史知识”。

同时还要保持简洁轻盈的叙事,最大程度降低读者的阅读负担。

喜欢这种风格的请继续追更。喜欢看政治评论的可以退订。这个系列开篇说要从历史走向现在,再走向未来,从一开始我就明言了这不是当代政治时评,而是历史写作。

普京这里是从彼得大帝开始;默克尔和肖尔茨的故事从马丁·路德开始。所有当世政治家都带着他们国族的沉重的命运、历史和文化精神,不理解这些又如何能理解当代政治呢?很久之后等你读完本系列最后一篇文章,欢迎你回到起始的总纲,你将会对“一百五十年未竟之功”究竟何意,产生新的理解。

敬请期待,我们下周见。

本周推荐

(我尽量不推荐外文书籍和档案,除非实在必要。不罗列我所参考的文章和书目,那会是个过长的 list。尽量丰富推荐的内容形态,文学作品、音乐、视频、历史书籍都会有,未来甚至有历史音频和播客。以后每章后的本周推荐都是如此,不再重复解释。)

中岛美雪的歌曲《诞生》:写这篇的时候我循环听了一百遍。

心灵奇旅Soul》:一个美丽的关于降生的故事,皮克斯/迪斯尼从《玩具总动员》开始,几乎每一步动画电影都值得看,它们用优美的故事讲情感常识,如何爱自己,爱家人,爱这个世界。

TimeLab:的伟大城市系列视频,非常值得看。

陀思妥耶夫斯小说选》:特别是其中的中篇小说《白夜》。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精彩的俄国文化史。

Stephen Kotkin :《斯大林传:权力的悖论》香港已经翻译出版,译本质量靠得住。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欧洲命运组曲总纲

大家好,周五如约而至,欢迎来追更。

一百五十年未竟之功

继前任总理默克尔通过欧盟一体化实现了在经济上领导欧盟之后,新任德国总理肖尔茨正在一步步追求俾斯麦以来历任德国领袖都未曾实现的目标:制伏俄国。

威廉二世一战中止步于乌克兰,希特勒二战中止步于莫斯科门前。二战的最后一年,苏联红军打到柏林把红旗插上了帝国议会的顶楼。

德国总理肖尔茨居然是被逼无奈,踌躇很久才决定走上这条艰难但前景广阔的制服俄国道路?他的前任默克尔为何不愿对抗普京只想对俄绥靖?肖尔茨有多少把握,他离成功还有多远?

这位冷静克制的“温水煮普京”特级厨师,正运用拱卒战术,和盟友一起拉紧普京脖子上的绞索,而且速度很克制,一直想方设法防止普京“狗急跳墙”扔核弹。为什么欧洲人这么恐惧核战争?

一场决定半个地球命运的对决正在我们眼前上演,它是如何发生的,又将走向何方?

普京俄国、乌克兰和欧洲的命运正在进入关键时刻。普京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

想要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我们不得不回顾二战后77年波澜壮阔的德俄关系史,历史名人将依次登场:

阿登纳、斯大林、赫鲁晓夫,

勃兰特、肯尼迪、乌布里希,

布什,科尔,戈尔巴乔夫;

当然还有最新一代德俄关系三人组:

普京、默克尔和肖尔茨。

每一位大政治家,都不是历史框架下的提线木偶。他们确实被所在的国家和历史塑造,但这些关键决策者各有各的性格和世界观,他们也主动去创造历史。

这就是本系列文章的主题:

  • 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德国和俄国的战后关系,中间充满了误解、欺骗、尊重、恐惧、怀柔、善意、爱恋、怨言和背叛;

  • 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被历史塑造,又主动塑造历史。

这两场同时发生又互相交叠的互动(德-俄互动、人物与历史的互动)共同谱写出一部变幻莫测的乐章。也就是本系列的大标题:欧洲命运组曲。

七十年冷战烟云

系列文章将从普京1952年降生在苏联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开始,一路推进到今日,然后向未来延伸。会跨越三个时段:

  • 冷战1947-1991

  • “冷战间期” 1991-2021

  • 新冷战 2022开始

解释一下什么叫“冷战间期”。

对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史,历史学家有共识:

1919到1939年之间的欧洲大陆上所谓的繁荣与和平只是一场二十年幻梦,一战的失败者并未被彻底打倒,也没有被民主改造变成自由世界的自己人。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在积蓄复仇的力量,并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因此这段时间被叫做“战间期”,顾名思义: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之间的时期。1918年法国元帅福熙曾做了神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 “战间期”的关键转折:欧洲中部的德国“魏玛共和国”从新民主政体蜕变成纳粹极权,纳粹要复兴帝国。

而对于欧洲来说,1991-2021,所谓的“历史终结”同样是一场长达三十年的幻梦,它夹在第一次冷战(1947-1991)和新冷战(2022开始)之间,很适合叫它“冷战间期”。这场三十年大梦华丽无比,让人沉醉不醒。但如同上次一样,自由世界的对手从未束手待毙,他们在积蓄力量,等待反击。

  • “冷战间期”的关键转折:俄罗斯从叶利钦时代的缺陷民主蜕变为普京时代的扩张性威权,普京要复兴俄罗斯帝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俄国坦克通过高加索山隧道开进格鲁吉亚,当时已经有敏锐的政治学家惊呼:“冷战又回来了”。

可惜他们的声音当时听懂的人不多。过去十年则是一段渐进的梦醒过程: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在“冷战间期”的甜梦中醒来,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新冷战之中。

冷战的儿女啊

系列文章的核心主角有三位:普京、默克尔和肖尔茨。站在三位主角身后的是他们成长时期的三个国家:苏联、东德和西德。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考特金(Stephen Kotkin)写作《斯大林传》的方法很值得借鉴。他在《权力的悖论》开篇就把斯大林定义为“帝国的儿子”,以此提醒读者:俄罗斯帝国造就了斯大林。而斯大林这位帝国逆子,追随列宁参与苏俄革命,将(白色)帝国彻底埋葬。有趣的是,斯大林在打赢二战之后,又复兴了(红色)帝国,克里姆林宫里高高挂起彼得大帝的肖像。

在我们的三位主角这里:资本主义的西德造就了自由而理性的肖尔茨,共产主义的东德造就了仁爱又怯懦的默克尔;红色帝国苏联则造就了雄心和慎重共存的普京。

而他们的共同点也很清晰:他们都不是“现实主义者”,而是立志改变世界的“理想主义者”,只是他们的理想互相碰撞。

这与流俗的偏见大相径庭,但读完本系列,也许你会认同这个答案。

聆听到最后一个乐章🎼最后一段音符🎵,也许你不会再讨厌肖尔茨、厌恶默克尔、痛恨普京,而是可怜这三位“自我梦想的囚徒”。

就如同我一样,保持着对他们“基于理解之同情”写下这长长的篇章。

他们的出生年份很接近:普京1952生于圣彼得堡;默克尔1954生于西德汉堡市,几周后被神父父亲带往东德农村;肖尔茨1958年生于西德奥斯纳布吕克,很快就随着父母搬家去了自由城汉堡市。

他们都在冷战里活了30多年,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他们的很多行为都跟所在国家以及冷战这个时代背景高度相关。

然而三人对冷战结束的态度却天差地别。在冷战结束前他们素未谋面,2000年后渐次成为德、俄两国最重要的政治家。他们在冷战中的经验和个人记忆的差别,导致了“冷战间期”里德俄外交领域各种误解和错判,也导致了新冷战的爆发。

此为这一系列文章的核心史观。

走向新冷战

本系列非常慢热,这次坑挖得有点大(蹲在坑里

这场欧洲命运组曲由七个乐章组成:

🎼恐惧、🎼狂喜、🎼自满、🎼怨愤、🎼剧变、🎼冷静和🎼希望❓

第七乐章是面向未来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我在“希望”后面加了个问号。“希望❓”问号能否拉直,取决于乌克兰人和所有盟友们的共同努力。

如果这个“🎼希望❓”问号不被拉直呢?这个漆黑太空的一只蓝色玻璃球,这个人类的家园会不会回到组曲的起始点,再度坠入恐惧?这正是肖尔茨等人极力想阻止的未来。

每个乐章我可能都要写好几篇小文章才能讲清楚。那这个系列就是 7乘以 N 篇文章。

我的手速太慢,每周只能更新一篇。天知道多久这个坑才能填完,别到时候我还没写完普京就先……那我会很伤感。

《战后欧洲史》的作者托尼·朱特曾提醒所有写历史的人说:

简洁是一种美德

只有简洁才能让更多人看懂,看明白。历史很复杂,但历史写作必须简洁。毕竟通俗作品不是写论文,论文只给同行看;而在网上连载文章,是要接受每位读者评价的。

因此还是要聚焦人物,而不是聚焦框架。我们跟随主角们的眼睛去看世界,来理解他们所思所想,来搞懂他们的每次决策。

呐,一切都要从1952年开始说起,三位主角中最年长的普京来到这世界,降生在帝国之城圣彼得堡。

我们隐于主角们身后,跟着他们一起成长,见证两德与苏俄在冷战、“冷战间期”和新冷战时期的历史进程。

三视角不断穿梭切换,镜头中的西德、东德和苏联的样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而三位主角的性格、奋斗和功过,在乐章结尾的时刻,也终将水落石出。

保持耐心,我慢慢写,你慢慢看。

《🎼第一乐章:恐惧》即将奏响,它的前三个乐段🎵分别是三场诞生:

  • 🎵1,1952,弗拉基米尔·普京 斯大林主义的盛期,红色正午,一个名叫弗拉基米尔的男婴降生在帝国之城圣彼得堡,当时叫列宁格勒。这座彼得兴建的大城随俄罗斯帝国诞生,从圣彼得堡到彼得格勒,再到列宁格勒,它的每次更名都见证了帝国权力的起伏更迭。降生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弗拉基米尔·普京,一生最憎恨的人是列宁,最热爱的人是彼得大帝。白夜和正午。俄罗斯帝国的双相:光辉和冷酷;斯大林苏联的光明至极与恐怖至极。

  • 🎵2,1954,安吉拉·默克尔诞生在西德大城市汉堡港,几周后一家人搬去东德农村。那一年东德的共产极权属性早已暴露,东德人蜂拥逃亡西德。他们为何逆流而去?作为神父的默克尔父亲选择直面使命,无法放弃“放牧上帝子民”的责任,即便他们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篇的主题是基督教会,二战之后,善恶分明的天主教徒,因信称义的路德新教,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罪恶,他们如何救赎自己的灵魂?为何基督教民主是西方民主中最重要的力量?基督教民主的政治观是什么?理解宗教才能理解欧洲历史,让我们一起走入欧洲人的灵魂。

  • 🎵3, 1958出生不久,奥拉夫·肖尔茨一家搬到汉堡港。肖尔茨出生在富裕的商人家庭,他是资本主义的孩子,汉堡港贸易繁盛,以自由立港。汉堡融入德国的历史也是德国追求统一与自由的历史。此时是阿登纳主义盛期,被西方民主改造后的西德享受着经济奇迹,可是民族分裂的痛苦和冷战带来的恐惧却无法消散。这篇的主题是:德国流散的领土和分裂的国族;欧洲民主社会的第二根支柱:社会民主主义的脉络源流。

下周五更新 第一乐章🎼《恐惧》的第一乐段🎵《1952,大帝降生在红色正午》。

敬请期待,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周见。

剧透警告

剧透警告

剧透警告

我怕写得太慢热,有些急脾气的朋友会失去追更的兴趣,下面把欧洲命运组曲七个乐章的大纲全都放出来( 以证明我有认真准备大纲,不是写到哪儿就算到哪儿😂

高楼的框架已完工,只待往中间填入由史料和情感凝聚而成的砖块~

第一乐章:恐惧 DIE ANGST

1955年,联邦德国战后首任总理阿登纳穿越铁幕访问莫斯科,接回被苏联虐待的德国战俘: “我来带孩子们回家”。

1971年,战后首任社民党总理勃兰特在华沙下跪,波兰人事后说:“我再也无法恨德国人了”。

两德分裂的冷战时代,德国是美苏预设的主战场。一条边界分割两个德国,同一个民族在冷战前线隔墙对望,“某一天,我们可能全部死于核弹之下”。

融入西方又亲和东方,这套外交政策组合起来,能否吹散冷战的阴云?

  • 青年肖尔茨在汉堡港长大,投身和平运动走上政途;

  • 酷爱俄国文学的东德少女默克尔成为物理学家,躲入专业领域逃避共产党的政治;

  • 克格勃间谍普京携妻女从圣彼得堡来到东德大城德累斯顿,在那里遥望西方。

冷战的恐惧深深植入欧洲每个心灵。本章聚焦德俄两国人民和政治家的冷战记忆,以及这一记忆如何影响他们今日的政治行为。

“每一个站在勃兰登堡门前的人都是德国人,同自己的骨肉同胞分离。每一个人都是柏林人,被迫俯视一道伤痕”

里根 ,1987,在柏林墙前

第二乐章:狂喜 DIE EUPHORIE

隐忍36年的东德人居然走上街头,推翻了共产党的统治,柏林墙倒掉了。人民坐在墙头,边哭边唱歌。

普京匆忙逃出民主化进程中的东德回到圣彼得堡,一度窘迫到开黑车养家糊口。

狡猾的外交大师德国总理科尔纵横捭阖,耍得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团团转,同时求得美、苏、法、波四方谅解,顺滑实现两德统一。

然而他却不支持波罗的海人民的独立建国要求,爱沙尼亚人骂道:“德国人只顾自己!”

红旗在莫斯科落地,苏联崩溃。冷战结束了,核末日的阴云彻底消散,欧洲天晴了。

狂喜的乐章传遍欧洲大陆,然而普京默默地说:“这真是场巨大的悲剧”。

德国是否向新生的俄国承诺了北约永不东扩?

本章聚焦两德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转折时刻,它为未来投下漫长阴影。

“整个德国有史以来首次在西方民主社会中找到自己永久席位的一天来到了”

魏茨泽克, 1990,在德国议会

第三乐章 自满 DIE FAULHEIT

西方大获全胜。“历史终结于自由民主”,欧盟和北约不断扩张。

2001年普京在德国议会用德语演讲:“俄国是欧洲大家庭的一员”。

怀着美好期待,消化了五个新联邦州的统一德国进入自满怠惰的“最后的人”时代。

经济利益压倒一切,东欧人观察到:“德国是一个伪装成民主国家的商会”。

后现代政治,退出核能,拥抱俄气,军备废弛,施罗德和普京勾肩搭背。

北溪1号,北溪2号。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罗克斯基隧道里俄国坦克轰鸣,新冷战序章开始,却无法吵醒默克尔的甜梦:“我不同意乌克兰加入北约!”

本章聚焦两德统一后的德俄外交,一路连赢的德国是如何得意忘形。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茨威格

第四乐章 怨愤 DAS KLAGEN

横亘在德国和俄国之间有片苦难深重的大地,它的名字叫东欧。被血浸透的大地上小麦和向日葵生长。

东欧的无奈在于,经济依存德国,心理讨厌德国。

但世界上最坏的国家是俄国!所有东欧国家都在喊:德国请你不要相信普京,“北溪2号是一件武器”。德国回复说:你们这些东欧人啊,都是PTSD,患上了恐俄症。

乌克兰灵魂分裂左右为难。Maidan革命,亚努科维奇出逃,俄国吞并克里米亚,策动顿巴斯独立。

明斯克协议1号,明斯克协议2号。

乌克兰人到柏林哭秦庭白费功夫,只是被德国人教育:“波罗申科等人是一群腐败的乌克兰极端民族主义者”,“泽连斯基你应该跟普京好好谈谈”。

大西洋对岸的盟友美国发来警告,“你们德国买俄国天然气,又让我们驻军保护你们防卫俄国,还不愿意出军费,然后继续修北溪2号?修完好让俄国打乌克兰无后顾之忧是吧?”

载入历史的经典一幕:站着的默克尔怒视坐着的特朗普。

“特朗普破坏跨大西洋盟友关系,默克尔才是西方世界的正道领袖”,左翼媒体人如是说。

从甜蜜到疏离。2014年后普京:“默克尔你居然敢制裁我”。但北溪2号工程仍在继续。

默克尔2022年为自己辩解:“我当年早看透了他,但我们当时已经没有回头路”。

隔着英吉利海峡默默观察欧洲大陆的部分英国人可能觉得“和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好政治呢?”,退欧而去。

本章聚焦默克尔执政后期的德俄关系。美国、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怨声载道,要求德国维护欧洲安全,停止北溪2号建设,警惕并制衡俄罗斯。德俄绥靖热情退烧,然而默克尔已无回头路。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万青

第五乐章 剧变 DIE ZEITENWENDE

“美国情报是个笑话”

普京发表电视演说,开设历史小课堂,他认为“乌克兰不是一个国家”。

俄国闪击基辅。

泽连斯基做出关键决定: “我不需要搭车,我需要武器”。

欧洲迎来改变命运的三天。

战争开始三天后,2022年2月27日,肖尔茨在德国议会发表名为时代转折的演说。

1000亿欧元特别军费,2% GDP的军费开支,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军费开支国。

和乌克兰站在一起。向东欧前线驻军,保卫北约每一寸领土。制裁俄国!

到了偿还命运欠款的时分。

议会里的执政伙伴和平主义的后现代政党绿党居然最支持战争?“在历史关头,好人不能选择袖手旁观”。

德国从未如此团结,欧洲从未如此团结,西方从未如此团结。

美国的对华外交转变花了十年才完成,德国的对俄外交剧变只花了三天。

本章聚焦俄乌战争第一周。我们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上围观了这一进程。天助自助者,Slava Ukraini!

“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十年无事发生,有时一天就是十年”

列宁

第六乐章 冷静 DIE NÜCHTERNHEIT

肖尔茨的性格特点如同他的家乡:北海岸边一块冷静的顽石。

他一遍遍复读:“北约不是战争参与方”“俄国不能赢得战争” “避免战争升级” “谁都不能使用核恐吓”

拜登则在波乌边境脱口而出“这个人(普京)必须下台”。

肖尔茨和德拉吉、马克龙一起去基辅,承诺乌克兰自己决定要不要谈判,如何谈判。

肖尔茨在东欧和国内的骂声中一步步加码武器援助。乌克兰军人说:“德国货真好用,请再多给点”。

普京挥舞断气威慑和核武器威慑两张牌,然后北溪没了。

“我的北溪,我这么大一个北溪呢?! 北约,你还我北溪。什么?是我自己炸掉的?”

谁是凶手?答案仍在波罗的海风中飘。但普京手里的天然气威慑牌已经没了。德国开源节流来硬扛这个冬天。

肖尔茨的冷静:一战、二战和冷战的教训,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彻底打倒一个手握核按钮的独裁者?

美国可以放肆,但德国需要克制,爱丽舍宫则负责打电话给普京提供心理欺骗。

普京:“肖尔茨下一步就会停下来绥靖我的”,“马克龙依然在给我打电话” ,直到有一天他会发现:“老狐狸、小狐狸和小坏蛋,组团来骗,来偷袭我一个70岁的老同志”。

肖尔茨北京之行,最后一根稻草落下。

无上限的伙伴说:请各方克制,谁都不要使用核武器。普京手里的核威慑牌也被抽走了。

肖尔茨回到家后说:“这是我此次北京之行的最大成就”。

本章聚焦北约如何支援乌克兰,一步步拱卒,通过各种努力消弥核战争风险,支持乌克兰人在普京自己跳进来的战场上正面击败他,并等待俄国人在国内战胜普京。

“你们(俄国人)应该给沙皇的死亡想一个新理由,总是中风,太无聊了!”

塔列朗

第七乐章 希望?DIE HOFFNUNG?

普京还有未来吗,中风的沙皇、流亡的寓公还是海牙囚犯?

如何惩罚战败国?维也纳、巴黎和会和雅尔塔给我们留下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后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诸俄,还是东欧加拿大?

乌克兰被应许的未来:马歇尔计划2.0

欧盟未来:平衡东西欧,建设法-德-波轴心,继续向东南扩张。英国你要不要回来?

“白毛老狐狸”和“光头小狐狸”赢得国外战争能否赢得国内选举?外交、内政与选举动员,民主领袖的三重角色分析。

跨大西洋关系重组,被监护的德国已经长大。

世界大战打了两次,冷战也有两次。

本章聚焦未来,斗胆分析后普京时代的欧洲。谨慎之人不做预言,写来供你看个乐子。

“历史事件经常会演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
卡尔·马克思

防骗指南

大家好,不好意思周二就更新了,打扰了。

因为周五我就要开始连载长篇《变幻莫测的欧洲交响曲:德国对俄外交70年》,所以我今天把已写好的防骗指南提前发出来。

感谢阅读 不如读书! 下框输入邮箱即可订阅。

它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请推荐给朋友家人~那这就开始吧。

信商定义

人类三商:智商、情商与信商。

信商:分辨真假信息与寻找可信消息源头的能力。

信商是我们活在这个信息时代的基础能力。

为什么要写这篇?

我小时候读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受益匪浅,他老人家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但芒格中了卵巢彩票,投胎到美国,在一个开放社会中长大,缺乏专制社会的人生经验,因此写得更适合自由社会的读者。

我一直觉得应该有人来搞一个给简中人读的瓦房店版本,但我水平有限就不献丑了,直到这次被热门事件刺激到。

既然没人写,那我来吧,抛砖引玉。

Case Study :x粉

过去一周翻看了几乎所有和xxx账号有互动且表达支持观点的人。

全推特都在骂,揭露出xxx那么多过往记录。可普通的x粉为何无动于衷永葆忠诚?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年岁几何?他们在做什么工作?他们有家人朋友吗?他们为何信任且只信任xxx?

结论可能违背直觉:
他们不是五毛,大部分生活在美加澳新,是早已从墙内润出的普通人,理科背景居多,中年人居多(常提到孩子)、安居乐业,生活丰富,上网的时间很少(只关注很少的账号),正义感强烈,依然保持对故国的关心。

如果你的汽车抛了锚,他们很可能是过来帮忙的人。

翻看的过程搞得我情绪低落。越看越伤心。

明明已生活在自由世界,为何像蝴蝶一样被蛛网捕获?

所以我决定写点什么。不是指望能叫醒谁,只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人,未来能少被骗。

猎人在网络上张开捕捉网,等待着蝴蝶落入。请蝴蝶们一定要当心。

提高信商第一步:降低自己的易骗性

我观察到七种易骗型人格,这七种心理倾向合力引导着我们去跪拜骗子。

井底蛙人格

这种人格源于懒惰,学习新内容是要付代价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好奇心强弱天然不同;年轻人好奇心普遍强一些,老年人好奇心弱。

低好奇心再叠加智性懒惰,就成了井底蛙。

生活在国外还不喜欢读英文报章,不喜欢读“不易读”的内容, 喜欢简单的 碎片的 “好吃的” 内容,喜欢惊奇的,带来情绪刺激的内容。

这个人格植根在我们每个人的人性深处,只有保持好奇心才能压制它。

花剌子模人格

出自王小波文章《花剌子模信使问题》:凡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人都会得到提拔,带来坏消息的人则被送去喂老虎。

我们每人心中都住着这位暴君。

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位花剌子模君主,它只喜欢听好消息,因为好消息会得到激素分泌,简直令人上瘾。坏消息则会让人觉得悲伤,大脑认为这对你的健康不利,还是不要看了。

而且社交媒体大大方便了我们,只要不断拉黑,总能自立为王,你在哪里,哪里就是花剌子模。

如何对抗呢?要不断告诉自己,只有真实的好消息才是真的好消息,能得到真实的坏消息说明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相,加深了对世界的理解,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大脑你听到了没,快给我磕点多巴胺!

慕强人格

看到强大的人就相信他在一切方面都强大。

它源自于人性深处对权威的崇拜,服从权威是人类社会中固有机制的一部分,它帮助我们建立可协作的社会。

对抗的办法则是挑战权威,多问凭什么。

举个例子:凭什么物理学家可以论证亩产量万斤,他又不是农学专家?

二极管人格

同样源于我们深层次的心理机制:简化。

比如奥威尔的经典:“四条腿好,两条腿坏”。

现实世界过于复杂,分类简化是超好用的思维工具,大脑于是喜欢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省电(碳水)。

但是如果把信息过度简化,那就糟糕了。这类人看待事物黑白分明,要么极好要么极坏。一个人如果有一点错误,那就是坏蛋了。按照这一思维模型,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坏人,一种是还没被我发现缺点的坏人。

请永远记住,世界多彩而非黑白。

阴谋论人格

来自于日常言论没有处罚机制。

信口开河,“吹牛不上税”,而且刺激的消息更能激发听者的回应,社交网络上的 troll 都是被这种人格捕获。

对抗方法是为自己建立反思机制,定期查看自己过往言论有无错漏,如果错了,当时是无心之失还是被情绪驱使?不做巨魔,从我做起。

辩证法人格

颇有简中特色,跟初高中政治课程的灌输有关。“三七开”、“从两个方面看问题”,“抛开事实不谈,难道xx就没有问题吗?”

这也植根于人性深处,它来自于疑心。越是自诩理性“我有质疑精神”,越容易掉入辩证法陷阱。

对抗的方法反而是向淳朴学习,培养基本的善恶观念(于是变成了二极管,笑)

偏执狂人格

对修正自己的观念充满恐惧,源于人性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当然是很痛苦的过程。

我们的一部分灵魂在哀嚎:“我怎么能错,我怎么会错???”

这时候需要我们的另一部分灵魂来说:你就是错了。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七种易骗型人格,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已实现与人共存。

人无完人,我们这辈子也别指望彻底摆脱他们了,但凡事有度,我们可以控制他们不集中爆发。

如果人们对自己的灵性放任自流,让他们七个集中起来爆发,就会把自己变成极端的心灵。

轻则影响自己的生活,重则影响世界。我们遍数历史上那些作恶多端的个人和组织,普遍有类似的精神模型。就算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日本也有过奥姆真理教,美国的独狼枪击案连绵不绝。

可能跟基础教育里缺少公民权利课程和逻辑课程有关,洼地养育了一代代韭菜。这也可以解释为何该地骗子横行,一轮轮收取智商税。这个模式太赚钱了。

你我曾在洼地长大,少不了痛苦的再学习过程。

这里提醒大家:七人格是好用的分析工具,但不适合拿来在辩论中给别人扣帽子。请尽量少用于评判他人,多用于自省,这才是本文的意义。

常常自省,警惕自己内心藏着的七人格,我们的易骗程度就会大大降低。

提高信商第二步:管理自己的信源

快速准确的新闻资讯就像干净的饮用水一样,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没有新闻我们甚至不知道一公里外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其他公民遭遇了什么,市场中的交易员也无法准确判断公司的品质。

每天喂给我们新闻的渠道主要有: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网络社区 、熟人圈子。

快速准确的新闻资讯供给如果被掐断,会发生什么?

简中世界缺乏好的公共媒体。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官媒愿意供给新闻,可惜质量低劣,人们用脚投票,选择不看。供需无法匹配。

曾经有那么一小段窗口时期,借着市场化的东风,墙内建立了一些稍有可信度的媒体。

他们活在狭窄的有限空间里,原则是不直接冲塔,关注民生和公共灾难,在红线边缘疯狂试探。

这些媒体收获了商业和名誉,而且建立起职业自豪感。曾几何时“特稿作者”、“调查记者”、“公共知识分子”都是好名声。

市场化媒体被墙外批评为“小骂大帮忙”、“带着镣铐跳舞”,然而他们赢得了墙内很多读者的信任,毕竟这已经是大家在公开市场能找到的最好的供货商了。

可惜后面的故事我们都见证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封杀和抹黑将这些媒体和媒体人一波带走。留下一地心灰意冷。

但人民需要真相,公开市场不供给,那只能去黑市找。黑市在哪里?在微博上不断炸号的博主那儿,在朋友圈,在微信群/QQ群,在评论区里对暗号,一句“谣言是遥遥领先的真相”流行起来。

人民就在这些随时被取缔的黑市上,靠稀奇古怪的办法互相帮忙,来采购生活必需品——真相。

“不能,不明白”

“早知道有今天,我管他批评不批评,老子要到处说”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谢那些通过小道消息渠道把真相传播出来的人。

请为李医生默哀一分钟。

但问题随之而来,小道消息缺乏信源交叉验证机制,缺乏溯源,缺乏过滤器,里面掺杂了大量的噪音和纯粹的谎言。传播者良莠不齐,有好人也有坏人。

还有一件更糟糕的事情:

很多人逃到自由世界,居然把这套被逼无奈的洼地生存术“背井离乡”带到了墙外。

明明墙外有那么多高质量的可信媒体不去看,特别喜欢去下水道淘小道消息。

大媒体都是骗子,CNN发的新闻你也敢信?他们过滤信息,扭曲真相! Truth app 里才有真新闻! 谣言才是遥遥领先的真相!

何其可悲?

他们从未想过这条质朴的逻辑:在一个(相对)自由言论的社会里,有着新闻供给充沛的公开市场,各类大小媒体在那里竞争读者。 而这时候有人叫你离开这个市场,去场外黑市里交易。请问他打算卖给你什么?

You are what you read.

因此对于信源管理,我有以下建议:

多读新闻,少刷视频

最多的阅读时间应花在读权威英文媒体上(我未来会写一份详细的英文媒体阅读指南,如果你们看到有人写过了,请留言发一下,我可以省点劲)。

如果英文不好请去学,没那么难。。

我求求你们了,学学英语,尝试一下把自己的日常阅读切换到以英语为主。(参考:《外语学习指南》)

非要读中文可以读你所信任的外媒的中文版(其中有很多质量比不上英文版,请当心),以及少量勉强还行的繁体媒体。

墙内媒体《财经》、《财新》,但你要先学会看字里行间,揣摩记者特别想告诉你,但他们又不能直接说出口的话。专业财经人士和交易员们能对上这些暗号,但对普通人来说太难。算了吧,何必呢?

社交网络里的信任

在社交网络里,选择你信得过的博主关注,并且永远不放弃怀疑。

如果他发消息不加信源,发假消息从不认错,被人指出明确无疑的事实错误却不删帖不道歉,请迅速观察环境,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已身在捕虫网中。

信任该信任的人,但永远不要100%信仰。

熟人圈子信商打分

给你身边的熟人圈子默默来一次信商打分:

哪几个人靠谱,信商很高?

有谁七种人格外露无疑,理应屏蔽掉他们转发的信息?

帮助家人,尤其是生活伴侣提高信商。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看就是个好的开始(哈

提高信商第三步:知行合一

这一步是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知行合一,爱惜羽毛,做一位可信内容产出者,像一家优质媒体一样去培育自己的信誉,服务好自己的读者。

我没有资格聊这个,因为我还在学习中,《不如读书》专栏就是我学习的一部分。好在信任需要时间,细水长流,不着急,我们慢慢来。

一切才刚刚开始。

感谢阅读。

以上就是今天的更新,祝你心明眼亮,信商爆表,天天开心~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推荐给朋友和家人。

Share

欧洲当代史长篇连载《欧洲命运组曲:德俄冷战70年》正在更新中,追更请订阅。

三位主角,三个国家,三个时代,奏响七篇乐章,构成变幻莫测的欧洲命运组曲。

让我们穿越历史,去探访肖尔兹、默克尔、普京这三位政治人物的人生历程,从他们降生的第一天开始,跟着他们一步步前进走到今天,再走向未来。

三视角不断穿梭切换,镜头中的西德、东德和苏联的样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而三位主角的性格、奋斗和功过,在乐章结尾的时刻,也终将水落石出。

Thanks for reading 不如读书!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