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政治刺杀案后的狂欢
两天前,保守派活动人士Charlie Kirk在犹他州遇刺。事件刚上新闻,就有听众建议我说一说。我不知道说什么,主流媒体报导都是语焉不详,事件的基本事实,当时连FBI和警方都搞不清楚,我更不可能知道。
今天早晨,嫌犯刚刚归案,是个22岁的当地年轻人。他的作案动机,前因后果,外界仍然不清楚。
每次这类事件发生,都是媒体、自媒体的绝佳流量窗口,第一波出来的,大部分是做同一件工作,就是给观众摁情绪按钮。
网络时代,无数人一天到晚耍手机,盼望各种重大事件发生。这种事一发生,他们马上脱掉衣服,露出满身的情绪按钮,到处找媒体,找自媒体给他们摁。
理性的人会静下来想一想,连FBI,连警方都还不知道的事实,媒体、自媒体怎么可能知道?带着情绪按钮去耍新闻,去找自媒体摁一摁,除了刺激情绪以外,什么也得不到。
Charlie Kirk今年31岁,他是在犹他州一所大学校园演讲的时候,被刺杀的。凶手从200码以外开枪,击中他的颈部。他被击中的时候,他的太太和两个孩子,一个3岁,一个1岁,都在下面的观众席上。
过去两天,FBI忙着抓凶手,一些媒体和自媒体忙着给FBI指明方向,无非是指向各种阴谋论。左派说是右派干的,右派说是左派干的。像样的政客说些永远不会错的话,不像样的政客利用这个事件煽动情绪,加剧社会分裂。
一些政治极端分子,当然更不会错失这个机会,甚至叫嚣“war” ——战争。
极端政治把一些平常看着还算正常的人变成鬼。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幸灾乐祸,据说还有人庆祝。立场左右,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不能没人性,不能反人性。在一个有言论自由的民主社会,不管言论怎么样,观点怎样,不能把人杀了。
Charlie Kirk是个公众人物,是喜欢他,还是厌恶他,还是觉得无所谓,都是正常的。
我不喜欢他的很多观点,甚至厌恶他的一些说法,但我欣赏他表达观点的方式,就是去大学校园,跟年轻人面对面辩论,而不是诉诸暴力,威胁对方。他被子弹击中的时候,不是在作案,而是在演讲。
事件发生后,Steven Pinker教授在推特上说:“Speech is not violence. Violence is not speech.”——“言论不是暴力,暴力不是言论”。
如果不喜欢Charlie Kirk的言论,不管什么原因不喜欢,都无可厚非。不喜欢,可以不理睬,也可以跟他辩论,甚至可以用恶毒的语言骂他,但不能把他杀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喜欢他,厌恶他,也不能看着有人把他杀了,就去庆祝,更不能去当杀人凶手的拉拉队。
我想,这是民主社会的一条做人底线。
社交媒体时代,也是谣言时代。只要是公众人物,都会有无数谣言伴随他们。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会主动编造谣言,一些无脑观众会兴高采烈地传播谣言,让正常人防不胜防。我很尊重的一位作家Stephen King,也没有幸免。